八度人脉法:好人脉是维护出来的(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7 12:24:25

点击下载

作者:元太

出版社:华阅经典图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八度人脉法:好人脉是维护出来的

八度人脉法:好人脉是维护出来的试读:

版权信息

书名:八度人脉法:好人脉是维护出来的

作者:元太

排版:KingStar

出版社:华阅经典图书

出版时间:2017-11-05

本书由成都华阅经典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部分巩固人脉第一章巩固人脉的垫脚石—宽以待人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一个人的眼里揉不进沙子,对一切都容不下,只会将自己跟这个社会隔离。要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遇事要给自己留余地

遇事留有余地,就不会把事情做绝。于情不偏激,于理不过头,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就会进退自如。凡事总会有意外,留有余地,就是为了容纳这些“意外”,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为加进其它液体而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爆炸;人说话、做事留有余地便不会因为“意外”的出现而下不了台,从而可以从容转身。

我们可以见到一些政府官员在面对记者采访时偏爱用一些模糊语言,如:可能、尽量、研究、或许、评估、征询各方面意见……他们之所以运用这些字眼,就是想为自己留有余地。否则一下把话说死了,结果是事与愿违,那该多难堪啊!

那么,怎么样才能为自己留有余地呢?

做人方面:

1.对人不要过早地下评断,象“这个人完蛋了”,“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属于“盖棺定论”的话最好不要说。人的一辈子很长,变化也很多,不要一下子评断“这个人前途无量”或“这个人能力高强”的话语。

2.与人交恶,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誓不两立”之类的话,除非有杀父夺妻之仇。不管谁对谁错,最好是闭口不言,以便他日如携手合作时还有“面子”。

做事方面:

1.上级交办的事当然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的字眼。

2.对别人的请托可以答应接受,但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的字眼。

这是为万一自己做不到留后路,而这样回答事实上又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审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即使事没有做好,也不会怪罪你。

总之,办事、说话留有余地,使自己行不至于绝处,言不至于极端,有进有退措置欲如,以便日后更能机动灵活地处理事务,解决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同时也给别人留有余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要把别人推向绝路,这样一来,事情的结果对彼此都有好处。

1790年7月24日,在法国的一个小城儒里亚克,一块巨石从天而降,巨大的响声把居住在这里的加斯可尼人吓了一大跳。尤其令人惊异的是,这块石头把加斯可尼人教堂旁边的屋子砸了一个大窟窿。市民们目睹了这一切,纷纷认为这块破坏了他们宁静生活的怪石来历不明。他们以为这块石头可能还会飞上天去,为了防止它“逃走”,就给巨石凿了个洞,用铁链穿起来,然后把铁链锁在教堂门口的大圆柱上。最后市民们又通过决议,要写一封信给法国科学院,请派科学家来研究这块怪石。儒里亚克市的市长证实了市民们在信上所写的事实,并且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又派专人将信送往巴黎。

在巴黎的法国科学院里,当宣读儒里亚克的这封来信时,人群中突然爆发出阵阵哄笑声,有的人甚至笑得前俯后仰,还有人连眼泪都笑出来了。有些科学家带着嘲笑的口气说:“哈哈,加斯可尼人是最爱吹牛皮的,今天他们向我们报告天上落下巨石,过几天他们还会来报告天上又掉下五吨牛奶,外加一千块美味的带血的牛排……”在笑够了之后,他们以科学院的名义作出了决定,对加斯可尼人的撒谎和儒里亚克市长的愚蠢表示遗憾,同时号召所有有科学头脑的人,不要相信这些荒诞不经的报告。

那么,究竟是谁有科学头脑,是谁更愚蠢、可笑呢?历史已作出了公正的答案。

不给自己留余地的人在笑够了别人之后,岂知把自己的短见也输给了别人,在伸手打别人耳光的同时,也是在打自己的耳光。

我们在做事时讲求留有余地,在说话时也同样要留有余地,不能把话说的太满,要容纳一些意外事情,以免自己下不了台。

传说太阳神阿波罗的儿子法厄同驾起装饰豪华的太阳车横冲直撞,恣意驰骋。当来到一处悬崖峭壁上时,恰好与月亮车相遇。月亮车正欲掉头退回时,法厄同依仗太阳车辕粗力大的优势,一直逼到月亮车的尾部,不给对方留下一点回旋的余地。正当法厄同眼看着难于自保的月亮车幸灾乐祸时,自己的太阳车也走到了绝路上,连掉转车头的余地也没有了,向前进一步是危险,向后退一步是灾难,最后终于万般无奈葬身火海。

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多变的,任何人都不应该凭着一家之言和一己之见,自以为是。即使是某些以为拥有科学头脑的人,也应该留有一片余地供别人游览,供自己回旋。否则的话,就会给别人留下把柄。

因把话讲的太满,而给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到处可见。把话说的太满,就象把杯子倒满了水一样,再也滴不进一滴水,否则就会溢出来。也象把气球打满了气,再充就要爆炸了。

我以前曾在一家薪闻单位工作,曾经把一个采访任务交给一个男同事,这件采访工作在实施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我当时曾想详细地向他介绍一下,可他却拍着胸脯对我说:“没有问题,包您满意”。三天以后,没有听到任何的动静,我便问他采访进展得怎么样?进度如何?他才不得不对我说:“不象想象的那么简单”。虽然我也知道这个采访不会很轻松,但对他当时轻易地拍胸脯表态却大有反感,我又同意他继续做些努力,完成采访任务。

有一位朋友与同事之间有了点磨擦,很不愉快,便对同事说:“从今起,我们断绝所有关系,彼此毫无瓜葛……”这话说完还不到两个月,这位同事成了他的上司,我的朋友因讲过过重的话很尴尬,只好辞职,另谋他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事要留有余地,不可把事情做绝。人生一世,万不可使某一事物沿着某一固定方向发展到极端,而应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冷静判断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便有足够的条件和回旋余地采取机动的应付措施。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预料他的发展态势,有的也不了解事情的发生背景,切不可轻易地下断言,不留余地,使自己一点回旋都没有。不要做无谓的争论

愚蠢的人容易激动和大吵大嚷,而聪明强干的人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自己的尊严。天下只有一种能永远在争论中获胜的方式,那就是避免争论。争论的结果只会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绝对正确。争论没有真正的赢家,要是输了,当然你颜面扫地;即使在言语上压倒了对方,他在心中也不会服输,你会觉得洋洋自得;而对方自惭形秽,你伤了他的自尊,他会怨恨你的胜利。

有位爱尔兰人名叫欧·哈里,他受的教育不多,可是爱抬杠。他当过别人的司机,后来因为推销卡车不成功而来求助于专家。专家听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就发现他老是跟顾客争辩。如果对方挑剔他的车子,他立刻会涨红脸大声强辩。欧·哈里承认,他在口头上赢得了不少辩论,但并没能赢得顾客。他说:“在走出人家的办公室时我总是对自己说,我总算整了那混蛋一次。我的确整了人一次,可是我什么都没能卖给他。”

难题不在于怎样教欧·哈里说话,要做的是训练地如何自制,避免口角。后来欧·哈里成了纽约怀德汽车公司的明星推销员。他是怎么成功的?

这是他的说法:“如果我现在走进顾客的办公室,而对方说:‘什么?怀德卡车?不好!你要送我我都不要,我要的是伺赛的卡车。’我会说:‘老兄,何赛的货色的确不错,买他们的卡车绝错不了,何赛的车是优良产品。’这样他就会无话可说了,没有抬杠的余地。如果他说何赛的车子最好,我说没错,他只有住嘴了。他总不能在我同意他的看法后,还说一上午的‘何赛车子最好’。

我们接着不再谈何赛,而我就开始介绍怀德的优点。当年若是听到他那种话,我早就氕得脸一阵红、一阵白了——我就会挑何赛的错,而我越挑剔别的车子不好,对方就越说它好。争辩越激烈,对方就越喜欢我竞争对手的产品。现在回忆起来,真不知道过去是怎么干推销的!以往我花了不少时间在抬杠上,现在我守口如瓶了,果然有效。”

正如明智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只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因此,你自己要衡量一下,你争论的目的是什么,你是要在言语上压倒对方,让他难堪,还是要别人对你的好感?你可能有理,但要想在争论中改变别人的主意,你一切都是徒劳。

威尔逊总统任内的财政部长威廉·麦肯罗以多年政治生涯获得的经验,说了一句话:“靠辩论不可能使无知的人服气。”

生活中经常会和别人产生意见上的分歧,争论不可能消除误会,只能让双方不欢而散。试着去越过这些无谓的争论,多结交上几个熟人吧。做人不要太较真

做人是一门大学问,甚至是用毕生精力也未必能参破个中因果。多少自命不凡的人求原竞委,试图领悟到人生真谛,塑造出自己辉煌的人生,然而人生的复杂性使人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洞察到人生的全部内涵。人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总是局限在事件的启迪上,比如:做人不能太较真便是其中一理,这正是有人活得轻松,有人活得累的症结之所在。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一个朋友也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镜子看起来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得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如果一位把目光集中在别人的缺点上,那么他在你眼中肯定会变得十恶不赦。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互相体谅,经常以“难得糊涂,吃亏是福”自勉,求大同存小异。有肚量,能容人,你就会有许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明察秋毫”,眼里不揉半粒沙子,过分挑剔,容不得人,人家也会躲你远远的。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心胸宽广,能容人所不能容。他们豁达而不拘小节,从不斤斤计较,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所以他们才能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伟人。

南非的民族斗士曼德拉,因为领导反对白人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大西洋小岛罗本岛上27年。罗本岛位于离开普敦西北方向7英里的桌湾。岛上布满岩石,到处都是海豹和蛇及其他动物。曼德拉被关在总集中营一个“锌皮房”里,他每天早晨排队到采石场,然后被解开脚镣,下到一个很大的石灰石田地,用尖镐和铁锹挖掘石灰石。有时从冰冷的海水里捞取海带。因为曼德拉是要犯,专门看押他的看守就有三人。当1991年曼德拉出狱当选总统以后,他在总统就职典礼上的举动震惊了世界。

总统就职仪式开始了,曼德拉起身致辞欢迎他的来宾。在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后,他说令他最高兴的是当初看守他的3名前狱方人员也能到场。他邀请他们站起身,以便他能介绍给大家。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宽宏的精神,让南非那些残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汗颜,也让所有到场的人肃然起敬。看着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身来,恭敬地向3个曾关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场的所有来宾以至整个世界,都静下来了。

曼德拉后来向朋友们解释说,自己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在狱中学会了控制情绪才活了下来。他的牢狱岁月给了他时间与激励,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遭遇苦难的痛苦。他说,感恩与宽容经常是源自痛苦与磨难的,必须以极大的毅力来训练。曼德拉说起获释出狱当天的心情:“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看看我们的周边,人们之所以总是觉得烦恼缠身、充满痛苦,总是怨天尤人,多半是因为我们缺少像曼德拉那样的宽广的胸怀吧。不过,要真正做到心胸宽广,也不是简单的事,需要有良好的修养,需要善解人意,需要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处理问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就会多一些宽容。鲍叔牙年轻时就发觉了密友管仲卓越超凡的才智,彼此奠定了笃定的友情。两个人一起去做买卖,管仲常分3/4的利润。

因为管仲穷困,所以鲍叔牙认为这是应该的。又有一次,管仲为鲍叔牙做了一件事情,反而使鲍叔牙陷入窘境,然而鲍叔牙并没有怨恨管仲。作战的时候,管仲常常是躲在后面,贪生怕死,鲍叔牙不认为是他懦弱,还对别人解释说那是因为管仲上有老母需要他照料,所以有所顾忌。管仲治国安邦的才能为世人所称道,但是鲍叔牙坦荡的胸襟同样为人们所尊敬。

生活中有很多无关紧要的小事,如果耗费过多的精力在这些琐事上,肯定能够会影响重要的大事。如果我们明确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认真,可以敷衍了事,我们就能腾出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认真地去做该做的事,我们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就会大大增加;与此同时,由于我们变得宽宏大量,人们就会乐于同我们交往,我们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事业的成功伴随着社交的成功,岂非人生一大幸事乎。不强求别人理解自己

理解,固然是很美好的,谁不渴望理解呢?“理解万岁”的口号感动了多少人啊!然而,事实上由于年龄、性格、职业、知识结构、品德修养、生活经历等等因素的影响,人和人之间有时是很难互相理解的。于是,脆弱的人把许多精力放在“求理解”上,到处自我表白,宣扬自己,把别人不理解自己当作最大的痛苦。似乎他的生存,他的工作,他的事业,仅仅是为了让人家知道,做给别人看。

这道理本来是不言而喻的,就像你不是为了理解别人而工作一样,别人也不是为了理解你而生存,这是很自然的事;过分求人理解的人,一旦被误解了,便脆弱地感叹世态炎凉呀,社会无情呀,等等,耷拉着脑袋,沮丧得很。如果你过分希望得到理解,得到他人的赞成或默认,当你未能如愿以偿时便会十分沮丧,这正是自我挫败因素之所在。同样,当寻求理解成为一种需要时,你就会产生惰性。这是将自我价值置于别人控制之下,由他人随意抬高或贬低,只有当他们决定施舍给你一定的理解之辞时,你才会感到高兴。

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必然会遇到反对意见,会被误解。这是体味“生活”付出的代价,是一种完全无法避免的现象。有一位叫奥齐的中年人,他是一个典型的过分的渴求理解和赞许心理的人。奥齐对于现代社会的各种重大问题,如人工流产、中东战争、水门事件、美国政治等,都有一套自己的见解。每当他的观点受到嘲讽时,他不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是对别人的“不理解”而痛苦不堪,甚至最后反而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为了使自己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行动都能为人理解,他花费了不少心思。有一次他和岳父谈话,表示赞成无痛致死法,而当他察觉岳父不满地皱起眉头时,几乎本能地立即修正了自己的观点:“我刚才是说,一个神智清醒的人如果要求结束其生命,那么倒可以采取这种做法。”奥齐为了别人理解、赞同自己的观点,实际上不知不觉地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当奥齐注意到岳父表示同意时,才稍稍松了一口气。这样去求得理解和赞许又有什么价值可言?

要想精神愉快,就要心理独立,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固然很好,而他人不理解或者误解了,这也无关紧要。你仍然微笑着面对生活。

下面讲一个十分说明问题的小寓言:一只老猫见到一只小猫在追逐自己的尾巴,便问:“你为什么要追自己的尾巴呢?”小猫答:“我听说,对于一个猫来说,最为美好的便是幸福,而这个幸福就是我的尾巴。所以,我正追逐它,一旦我捉住了我的尾巴,便将得到幸福。”

老猫说:“我的孩子,我也曾考虑过宇宙间的各种问题,我也曾认为幸福就是我们的尾巴。但是,我现在已经发现,每当我追逐自己尾巴时,它总是一躲再躲;而着手做自己的事情时,它却总是形影不离地伴随着我。”同样道理,如果你希望得到理解和赞许,最为有效的办法恰恰是不去渴望、不去追求,不要求每个人都理解和赞许你。只要你相信自己,并且以积极的自我形象为指南,你便可以得到许许多多的理解和赞许。

当然,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得到每个人的理解和赞许。但是,如果你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得不到理解和赞许时便不会感到沮丧。你将把反对意见视为一种自然现实,因为生活在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对世界的看法。献出一片爱心

世上每个人都期望得到爱。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是无可比拟的。它穿越时空,照亮一个人心中的黑暗;它无私而高尚,融化人们冰冷的心田;它不求回报,心甘情愿地付出。给人以爱,你也将处处得到人爱。

那么,我们应怎样给人以爱呢?

首先,要创造温暖、欢快的气氛,这是培植爱的土壤。并且,要常常抽出时间来团聚和交流,这样才能加深理解和增进感情。

其次,在与他人交流感情时,要接受爱意并且表达感情。掩饰和压抑真情,别人就无从感受到你的爱,而你也无从体会到表达出爱的愉快。

再次,要信任和尊重他人。信任是爱的基础。许多恋人或夫妻因为道听途说而彼此指责对方,相互失去信任,结果导致感情破裂。爱,只有互相尊重才能保持并深化、升华。

从前有个国王,有一个钟爱的儿子。这位年轻王子没有一件欲望和要求不能满足。因为父王的钟爱与权力,可以使他得到一切所想要的东西,然而他常常眉头紧锁,面容愁苦。

有一天,一个大魔术家走进王宫,对国王说,他有方法使王子快乐。能把王子的愁容变作笑容;国王很高兴地说:“假使能办到这件事,你要求任何赏赐,我都可以答应。”

魔术家用白色的东西,在一张纸上涂了些笔画。他把那张纸交给王子,让王子走入一间暗室,然后燃起蜡烛,注视着纸上呈现些什么。说完魔术家就走了。

这位年轻的王子遵命而行。在烛光的映照下,他看见那些白色的字迹化作美丽的绿色。而变成这样几个字:“每天为别人做一件善事!”王子遵照魔术家的劝告,很快就成了一个快乐的少年。

有一次,一位哲学家问他的一些学生:“人生在世,最需要的是什么?”答案有许多,但最后一个学生说:“一颗善心!”哲学家说:“在这‘善心’两字中,包括了别人所说的一切话。因为有善心的人,对于自己则能自安自足,能去做一切与己适宜的事,对于他人,则是一个良好的侣伴和可亲的明友。”

一颗良好的心,一种爱人的性情,一种坦直、诚恳、忠厚、宽恕的精神,可以说是一笔财产。百万富翁的区区财产,若与那种丰富的财产相比较,则是不足挂齿了。怀着那种好心情、好精神的人,虽然没有一文钱可以施舍人,但是他能比那些慷慨解囊的富翁行更多的善事。

不要吝啬你的爱心,无私地付出,你将获益一生。要善于网织爱心,不要轻易伤害别人,哪怕是你最亲近的人。否则,在你困难之时,对方就不会出手相救。

人生一世,所能得到的成绩和结果常常微乎其微。其中原因,就是我们不轻易给予他人亲爱、同情与扶助,因此,别人也“以我们之道,还治我们之身”,以致我们也不能轻易获得他人的亲爱、同情与扶助。

大多数人都是因为贪得无厌、自私自利的心理,以及无情、冷酷的商业行为之故,而导致目光被蒙蔽,只能看到别人的坏处,而看不到他们的好处。假使我们真能改变态度,不要一意去指责他人的缺点,而多注意一些他们的好处,则于己于人均有益处。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也可使他人经常发现别人的长处,因之得到兴奋与自尊。从而更加努力。

如果抛掉那种消极观点,不总以为别人的心是冷酷无情的,而是处处看到别人善意的一面,主动付出爱心,那你的生活将会很幸福。生命是短暂的,在短暂的人生中,不要框定自己,好吗?把嫉妒变成动力

嫉妒是一副毒药,它能烧坏你的胃,烧坏你的心;嫉妒也是一副良药,它能激起你的勇气,挑起你的斗志,就看你如何对待它。

嫉妒是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情感。它包含着忧虑和恐惧、羡慕和憎恶、愤怒和怨恨、猜忌和失望、屈辱和虚荣以及伤心和悲痛等等。

嫉妒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性格意志特征方面的一种软弱表现。每个人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和缺点,相信有人在事业上比自己强。又有谁不想在竞争中打败自己的对手呢?想完全除去或使嫉妒不存在是不可能的,问题是要让它成为一种什么类型的嫉妒才算是有益。

心胸狭窄者的嫉妒心理是:我躺着,你也别想站起来;我倒下,也要把你拉倒。而现代人的嫉妒应该是,你站着,我要站得更高;你奔跑,我要跑得比你更快。

现代式的嫉妒应该产生一种动力。当发现他人才华横溢,成绩辉煌或被委之重任时,自我心理激发出一种强大的动力。与他人比高低,不甘心自己的落后,甚至要超人一等。

与此相反,封闭式的嫉妒则产生一种破坏性的压力。嫉妒的对象或才貌出众,或能力惊人,他在嫉妒压力的作用下,往往会被压垮。

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桩嫉妒案,便是莫扎特之死。当年,莫扎特的音乐天才,招来宫廷作曲家萨里埃王的嫉妒,他先是在事业上造成困难,使莫扎特富有创造性的歌剧得不到捧场,继而又利用莫扎特的贫困对他进行身心的折磨。终使莫扎特心力交瘁,积劳成疾。莫扎特的不幸,说明嫉妒心理_-旦发展到失去理智的程度,便使人堕落。

然而,莫扎特并没有因为卑劣的嫉妒中伤而销声匿迹,萨里埃王也没有因为卑劣的嫉妒而成为天才。

当一个人为妒火所支配时,他将会因为别人的成绩和进步而深深苦恼,它使人对他人的幸福感到痛苦,对别人的灾难感到愉快。有一种爱在爱情上吃醋的人,首先便是折磨自己,一天到晚魂不守舍,心神不宁,又想方设法地折磨别人,搞得“草木皆兵”。说到嫉妒,就会使人想到莎士比亚笔下的《奥赛罗》,奥赛罗听信谗言,误以为美丽的妻子对自己不忠,嫉妒使他失去了理智,他杀害了妻子,也断送了自己。想起来实在可悲!

有些人因为嫉妒别人的才能和成功,结果反而毁灭了自己。战国时期的庞涓,为孙膑的才能超过了自己而苦恼,极尽陷害孙膑之能事,最后被孙膑射杀于马陵道;《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而谋图加害,结果却活活气死了自己。

嫉妒是一种烈性情感。决不可掉以轻心。莎士比亚在其著名悲剧《奥赛罗》中写道:“嫉妒是绿眼妖魔,谁作了它的俘虏,谁就要受到它的愚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们面对这个“妖魔”只能束手无策。毕竟,嫉妒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形成的。因嫉妒心理而造成病态或犯罪,并非一时的感情突发,而是日积月累的一系列剧烈冲突达到了悲剧顶点的结果。由此可见,嫉妒的表现程度与一个人的精神修养、素质观念有关。

要变嫉妒为动力,首先要承认自己在“嫉妒”。不会嫉妒的人是很少的。人要善于把自己和周围的人作纵横比较,才知道天是那么高,地是那么大。弱者自知,并不是安于弱者的地位。当一个人能够承认自己嫉妒的时候,他的心境就会超于平和,就有容人之大度,策己之动力。明确的嫉妒便光明正大,偷偷地嫉妒则勾心斗角。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开放的时代,而承认嫉妒也是一种洒脱。

适当的嫉妒反而使人生活得更有味。嫉妒是从羡慕他人开始的,由向往、幻想到非做成不可,甜的企望变成酸的拼搏。然而人生哪里避得开酸、甜、苦、辣的多重品尝呢?所以要掌握嫉妒的度数,应限制在适当范围,以良性刺激为宜。如果懂得了控制嫉妒的适度,你就可以在情境的变化中应付自如。“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学会在别人的成就中找出不足,对弥补缺点,不无裨益。知道不足,当奋力赶上。相貌平平吗?代之以丰富的内在气质和鲜明的个性。性格优柔寡断吗?培养自己的主见,在工作中提高能力。害怕青春已过丈夫有外遇吗?还不如充分利用少妇的风韵,保持心态的青春。你要保持旺盛的冲刺力。你心胸开阔,眼光长远,自然会使生活充实。竞争者毫不留情地甩下你,你也毫不迟疑地超越。把嫉妒变成一种动力,塑造一个比他人更美、更完善、更有作为的自我。你深知如此,就有轻松的人生,就有进步的动力。尽快同意反对你的人

两千多年前,耶稣说过:“尽快同意反对你的人。”在耶稣出生时,埃及阿克图国王,给他儿子一些忠告:“圆滑一些。如果使别人同意你,请尊重别人的意见,切勿指出对方错了。”

留心我们的周围,争辩几乎无所不在。一场电影、一部小说能引起争辩,一个特殊的事件,某个社会问题能引起争辩,甚至,某人的发式与装饰也能引起争辩。而且往往争辩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不愉快的,因为他的目标指向很明白:每一方都以对方为“敌”,试图以己的观念强加于彼。

这种辩论指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而如果用于团体,像辩论会似的,则应另当别论。比方说:由于最近发生某个社会问题而引起争论,最后,虽然因为你用某某事件或理论来证明你的意见是正确的,通过争论达到了胜利的目的,而他也已哑口无言了。但你万万不可忽略了这一点,他不一定从内心放弃他的思想来信奉你的主张。

因为,他在心里所感觉到的,已经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他对于你驳倒他怀恨在心,因为他的自尊心扫地了。

这样看来,你虽然得到了口边的胜利,但和那位朋友的友情,却从此一刀两断。比较之下,你会不会觉得,当初有欠考虑,仅仅为了口边的胜利,真不应该得罪一个朋友。如果那位朋友较小气,说不定他正在伺机报复呢!

有些人在和朋友翻脸后,明知大错已铸成,也故作不后悔状,还经常这样认为:“这样的朋友不要也罢。”其实这样对你又有什么好处?而坏处却很快可以看见,因为和别人结上怨仇,你就少了一位倾吐心事的人。

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去避免。

在争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清楚以下几个事项:(1)这次争辩的意义。

如果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我们还是避免争论为妙。(2)这次争辩是基于理智还是感情上的?

如果是后者,则不必争论下去了。(3)对方对自己是否有深刻的成见?

如果是的话,岂不是雪上加霜?(4)自己在这次争论当中究竟可以得到什么?

究竟又可以证明什么?

现在让我们姑且认为这次争论是一次积极的争论,也就是说,它值得我们去争论。但是我们仍需注意,不要认为自己的观点才是世界上最正确的。只顾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耐心地去听取别人的意见。往往可以使善意的争论变成有针对性的争论。需要强调一下,这种现象是很危险的,也很常见。因为即使最善意的争论,也是由于双方的观点有分歧才产生的。所以,在一开始,双方就是站在对立的立场上,对于对方的论点,纯粹是一种对自己的维护,而不是以经过认真分析后的正确观点来进行辩论。

这样,争论过程中难免有情绪激动,面红耳赤,甚至去翻对方的陈年老底。所以,当双方都各执己见、观点无法统一的时候,应该会把握自己,把不同的看法先搁起来,等到双方处于较冷静的状态时再辨明真伪。也许,等到你们平静的时候,说不定会相视大笑各自的失态呢。

而当你胜利的时候,也应该表现出大将风度,不应该计较刚才对方的态度,争辩是一件事,而交情又是一件事,切切不可混为一谈。但他向你认错的时候,万万不该再逼下去,以免对方恼羞成怒。

争论结束后,你应该顾及到对方的面子,可以给对方一支烟或是一杯茶,抑或求他帮一点小忙,这样往往可以令他重返愉快的心理。

古语说得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于一个成功人士来说,他的人格魅力,来自他的胸怀,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胸怀就能成就什么样的事业。反之,苛刻的指责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人际关系紧张,在一个集体当中,把自己变成孤家寡人。

香港首富李嘉诚与员工相处得很好,据说,李先生从来也没有直接辞退过员工。李嘉诚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一位职工不小心把办公室里一匹非常珍贵的唐三彩马打碎了,李先生只是平静地提醒他,以后做事要小心。李先生说,马已经打碎了,他已经在自责,为什么还要指责他呢?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令人生气的事,这些事情虽不会置人于死地,但足以让人感到烦恼。生活中的许多冲突是由于各自的观点、看法不一致造成的,由于个人性格、办事作风不同,所以产生了矛盾。比如某中学考完试以后,一个学生对他的好朋友说,他在考试时偷看了书中的答案。过了两天老师为这事把他找了去,他就认为肯定是那位朋友告的密。并扬言要报复。

所有这些矛盾很容易引发正面冲突,但正面冲突又解决不了问题,结果只会伤了和气。而且在争论中,很容易因激动而出言不逊,甚至大打出手,从而把事情闹大。在紧张的气氛中,在一触即发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先一言不发地走开。回避可以给对方以思考、冷静的机会。也可给自己考虑的时间。第二章巩固人脉的法宝

——头脑灵活

俗话说:“有想法才能有作为”,在我们遇到问题时,正面考虑如果行不通的话,不如运用逆向思维的思考方式,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为人处事要动脑子,要灵活。破除人生的大敌——自私自利

自私自利的人从来就不是这个世界的主人。

有些机械决定论者大嚷大叫,自私自利是人的天性,任何力量在他面前都会被击得粉碎,这只是一种狂妄的叫嚣。自私自利貌似很顽固、执拗,有时甚至好像坚不可摧,其实并不是这样,自私自利并非不可制止。赤裸裸的自私自利之心只会使一个人朝错误的方向一直走下去。因为自私自利一直在内心驱使着他,已经成为一种潜意识的行动。每一个男人和女人都有自己的意志自由和行动自由。

人的这种意识和在意识支配下的行动有时给自己带来荣耀,有时则带来耻辱,这都决定了一个人的思考和行动方式。如果我们心情豁达开朗、乐观,我们就能看到事物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们也知道有星星在闪烁。一个心境健康的人就会思想高尚,行为正派,就能自觉地摈弃各种肮脏的想法,不与邪恶为伍。我们既可能坚持错误、执迷不悟,也可能相反,这取决于我们自己。这个世界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因此它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而真正拥有这个世界的人是那些热爱生活拥有快乐的人。也就是那些拥有快乐的人才真正拥有这个世界。

自私自利是人生的天敌。人一旦变得自私自利以后,就会变得厚颜无耻。自私自利的人心胸狭小,对眼前的利益看得很重,无论怎样,即使是为了崇高的目的,也丝毫不愿意放弃自己已经到手或即将到手的一点小利益,可谓寸利必争寸利必得,斤斤计较。自私自利会促使一个人的坏心情。他们整天都生活在一种莫名其妙的紧张之中,总在盘算着在哪里再捞一点便宜,怎样去损别人而肥自己一下,很少有时间去享受生活中的快乐和幸福。

所以,他们的人生字典里根本找不到幸福和快乐,更不懂得一个人给予别人的幸福和快乐越多,他自己得到的快乐和幸福就越多,反之就越少。如果他待别人友善,别人也必定以友善相回报。一个仁慈的人总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幸福和快乐。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法学家边沁说:“善言必然导致善行,不仅听到这句话的人会做好事,而且那些受雇于你的人们都会择善而行,积德行善。”这并非偶然的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普遍行为,因为人与人之间这种友谊伙伴关系总在起作用。

自私自利对年轻人来说尤其可耻。自私自利者只关心自己而无视他人的利益,个人的小我吞没了大我,上帝也就变成了他自己。这种私欲恶性膨胀的人,永远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讲的就是这种极端自私自利的人。这种人终究会被自己恶性膨胀的私欲所吞噬,所以说自私自利是人生的天敌。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女孩,人见人爱,凡认识她的人没有不喜欢她的。这真奇怪,难道一个小女孩有那么大的魅力?有人问她:“为什么大家都喜欢你呀?”小女孩眨了眨眼,笑着回答说:“我想是因为我爱每一个人的原因吧。”答案是多么的简单,但却有多么深的启发意义呀。我们人类到底拥有多少幸福和快乐,这要取决于我们人类自己到底付出了多少爱,幸福和快乐与爱是呈正比的关系。

仁慈善良的行为有时并不能使对方从中得到教益和启发,但只要方法适当,你的仁慈善良一定会使对方感动。友好的行为也许会换不来好的回报,一腔热血可能会换来一盆冷水,但别人的冷水无法使你的热心消减,乐善行德并不在于一时一地的回报。你心向善良,当以至诚,尽心竭力把友谊和文明的种子播向人间,这些种子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并在他人的心目中生根、发芽、结果。

看到幸福之花在人们心中开放,仁爱之心像星星一样遍布人间,你会感到多么的幸福!这是人们对你最高的回报。春播秋收,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让我们去掉自己那颗自私自利的心,多播一些爱的种子吧。“任何力量都不如善良的力量大。”培根如此断然说。善良是一种无比巨大的情感力量,她能使冰川融化成碧波荡漾的春池。

人类总是贪图安逸享乐,贪图安逸享乐就会产生邪恶。以恶制恶,以邪制邪,有时可能管用,否则英国何以有谚语“恶狗服恶棍”呢?但边沁又曾叹道:“善良是如此巨大的力量,我们人类为什么不把造孽的力量用来行善呢?”心地善良仁慈的人都是积极工作、吃苦耐劳的人,那些只知道自己的自私自利之徒和怀疑论者都是一些无所事事、缺乏热情的懒汉。

法国博物学家韦丰常说,对于那些缺乏热情的年轻人,他什么东西都不愿给他们。这表明韦丰至少相信某些高尚、美好的东西,尽管有时这些高尚美好的东西难以获得。

有人误认为,仁慈和善良体现在物质上,给人以仁慈和善良就是给人以物质与财富。其实,仁慈和善良真正的体现是那颗诚挚的心。用钱财表现出来的心不仅不可靠,而且往往还带来灾祸。有人从钱包里拿出钱来抛给你,但他的心却是冰凉冰凉的。有人虽不能给你什么,但他那一颗火热的心给予你无穷的力量,胜过那冰凉物质礼品的千倍万倍。而善良的帮助,真实的关心绝对会产生好的结果。懦弱、愚昧与善意之中的温良绝对是性质不同的两码事。谦恭并不等于胆怯,心平气和决不是怯弱。

真正的善良和仁慈并不表示消极、被动,而是表示积极和主动。一个善良仁慈的人必定是一个极富同情心的人,那种心冷如铁,麻木不仁的人决不可能与人为善,友爱他人。一个彼此友爱、互相关心的社会并不是胡乱堆在一起的糨糊,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至真至善的仁爱必定会最大限度地促进人们运用各种合情合理的手段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积善行德。

所谓日行一善,其实就是为了破除人生的大敌——自私自利,只有如此,未来的道路才能更平坦。杰出的领导者谨记节制

做人领导者更应该时刻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谦虚处世,坦诚待人。如果一位领导者不能谨言慎行,难免就会横生枝节。惹出事端,不利于自己职权的巩固。

要兼顾大局,不拘小节,对一些小事该忍则忍,没有必要出的风头少出为妙。

说话做事前先考虑清楚,有些话该不该说,有些事该不该做。

身为领导者除了要虚怀若谷之外,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也必须十分慎重。古语讲“论言如汗”,所谓的论言指领导者所说的话,汗指说出的话绝无挽回的余地,就像身体流出的汗一样,一旦流出来了,就不可能再回到体内。正因如此,领导者实在不得不谨言慎行。

从前,当周公的儿子伯禽受封为鲁国国王时,周公曾告诫他:“我身为宰相,碰到有人来访时,即使是正在进餐也得赶紧中断,尽量不要对客人太失礼。尽管如此,仍然担心有不周到的地方,或是疏忽了优秀的人才。现在你到鲁国去,虽然身为一国之君,也绝不能有任何骄傲失礼的地方。”这种谦虚的态度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十分重要。

的确,身为领导者不能有戏言,因为他的每一句话都会对部下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一件事情的结局。态度谦虚,言行谨慎,不但是身为领导者修养的重要方面,也是个人修养的一方面。

有成效的领导者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掌握自己的心境,约束自己的言行。他们无论受到什么刺激,都能保持沉着、冷静,而不产生冲动行为。必要时能节制自己的需要,忍受身心的苦痛和不幸,克制自己各种消极情绪,表现出高度的耐受性、纪律性、组织性。在待人接物上表现为忍让克己。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志在有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控制自己。”

但是,有些不成熟的领导者或易冲动的人,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遇到某种刺激,易于兴奋,易于激动;处理问题冒失、轻率,好意气用事,不顾后果。有的人贪得无厌,官位越高越好,权力越大越好,金钱越多越好,事情越少越好。这种人由于不能控制自己的私欲,而逐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论语》中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是说,只要自己的行为端正,就算不下任何命令,部下也会遵从,如果自己的行为不端正,那么无论制定什么政策规章。部下也不会遵从的。

这个原则不管什么时候,都是领导者必须牢记在心的。因为领导者的一举一动都受到部下的注意,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能以适宜的态度或行动出现在部下面前,就会立刻影响到部下的士气,如此一来,组织就会更加牢固。

如果想做一个平庸的领导者,也许这种自我节制并不十分重要。但是若想成为一个杰出的领导者,就必须要藉着坚强的意志力,来贯彻自我节制的决心。这个原则不仅是在公的方面,即使在个人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稍安毋躁”

你或许已对大街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们的愤怒之情已经见怪不怪了。司机也许正因交通堵塞而满脸怒色;公共汽车上也许两人正在为抢占座位而大打出手……此种情形,举不胜举。那么你呢?是否动辄勃然大怒?是否让发怒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你是否知道:这种情绪根本无济于事?也许你会为自己的暴躁脾气大加辩护:“人嘛,总都有生气发火的时候”、“我要不把肚子里的火发出来,非得憋死不可”。在这种借口之下,你不时地自我生气,也冲着他人生气,你似乎成了一个愤怒之人。

你不得不承认,人人都会不时地表露出自己的愤怒情绪,愤怒这一习惯行为可能连你自己也不喜欢,更不用问他人感觉如何了。因此,你大可不必对它留恋不舍,它不能帮助你解决任何问题。任何一个精神愉快、有所作为的人都不会让它跟随自己。愤怒情绪是一个误区,是一种心理病毒;它同其它病毒一样,可以使你重病缠身,一蹶不振。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心理学家们是如何看待“愤怒”的。这里所提的愤怒是指当某人在事与愿违时做出的一种惰性反应。它的形式有勃然大怒、敌意情绪、乱摔东西甚至怒目而视、沉默不语。它不仅仅是厌烦或生气,它的核心是惰性。愤怒使人陷人惰性,其起因往往是不切实际地期望大干世界要与自己的意愿相吻合。当事与愿违时,便会怒不可遏。同其他所有情感一样,愤怒是大脑思维后产生的一种结果。它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

当你遇到不合意愿的事情时,就告诉自己:事情不应该这样或那样,于是你感到沮丧、灰心;然后,你便会作出自己所熟悉的愤怒的反应,因为你认为这样会解决问题。只要你认为愤怒是人的本性之一部分,就总有理由接受愤怒情绪而不去改正。愤怒既是你做出的选择,又是一种习惯。它是你经历挫折的一种后天性反应。你以自己所不欣赏的方式消极地对待与你的愿望不相一致的现实。事实上,极端愤怒是一种精神错乱——每当你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时,你便有些精神错乱。因此,每当你气得失去自制时,你便暂时处于精神错乱状态。

你也许有这样错误的想,愤怒可以使你达到自己的目的,因而发怒是有道理的。关于这一说法,我们可以先看看下面这一情形:假设你有一个两岁的女儿,她现在街上玩耍,而且很可能会被车子撞上。你板起脸大声叫她回来。如果你觉得这样高声说话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别在危险的地方玩耍,那么这倒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

然而,如果你因此而真的生气,气得脸发红、心跳加快、乱摔东西——总之,在一段时间内陷入惰性,那你便是处于愤怒状态了。你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教育孩子,根本犯不上自寻愤怒。你可以这样想:“女儿在街上玩很危险。我要让她懂得在街上玩耍是不能允许的。我要高声叫她回来,以表明我的坚决态度。但我无论如何也不会为此勃然大怒的。”所以,愤怒情绪对人的心理没有任何好处。上面已经讲过,愤怒使人情绪低沉,陷人惰性。

从病理学角度来看,愤怒可导致高血压、溃疡、皮疹、心悸、失眠、困乏甚至心脏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愤怒可能会破坏情感关系、阻碍情感交流、导致内疚与沮丧情绪。总之,它使你不愉快。你可能不相信这种观点,因为你或许听说过发火要比生闷气更有助于身心健康。是的,生气时把气发出去比把气憋在心里要好得多;但是,还有一种比发火更好的办法——根本不动怒,为什么不采用这种方法呢?

这样,你便不会为决定是发火还是生闷气而自寻烦恼了。如果你仍然决定保留自己心中愤怒的火种,你可以通过不造成重大损害的方式来发泄愤怒。然而,你不妨想想,你是否可以在沮丧时以新的思维支配自己,用一种更为健康的情感来取代使你产生惰性的愤怒。既然世界绝不会像你所期望的那样,你很可能会继续厌烦、生气或失望;但无论如何,你完全可以消除那种不利于精神健康的有害情感——愤怒。

惹人生气的人有时会后怕,但他同时也知道他可随意叫对方动怒,从而在感情上控制对方。可悲的是,发怒的人往往认为可以通过愤怒来控制对方。也许你认为自己属于其中一类人,即对某人某事有许多忿忿不平之处,但从不敢有所表示。你积怨在胸,敢怒不敢言,成天忧心仲仲,最后积怨成疾。但是,这并不是那些咆哮大怒的人的反面。在你心里,同样有这样一句话:“要是你和我一样就好了。”你以为,别人要是和你一样,你就不会动怒了。这是一个错误的推理,只有消除这一推理,你才能消除心中的怨忿。

每当你以愤怒来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反馈时,你会在心里说,“你为什么不跟我一样呢?这样我就不会动怒,而且会喜欢你。”然而,别人不会永远像你希望的那样说话、办事;实际上,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按照你的意愿行事。世界就是如此,你不可能期望别人永远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一现实永远不会改变。所以,每当你因为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动怒,你其实是不敢正视现实,让自己经受感情的折磨,从而使自己陷入一种情性,为根本不可能改变的事物自寻烦恼真是太愚蠢了。

其实,你大可不必动怒;只要你想想,别人有权以不同于你所希望的方式说话、行事,你就会对世事采取更为宽容的态度。对于别人的言行,你或许不喜欢,但决不应动怒。动怒只会使别人继续气你,并会导致上述种种生理与心理病症。虽然有怒便发比积怨在胸好得多,但你会慢慢懂得,以新的思维方式看待世事,以致根本不动怒,这才是最为可取的。

真的,你完全可以做出选择——要么动怒,要么以新的态度对待世事,从而最终消除愤怒这一误区。你可以这样安慰自己:“他要是想捣乱,就随他去。我可不会为此自寻烦恼。对她这种愚蠢行为负责的,是他不是我。”你也可以这样想:“我尽管真不喜欢这件事,却不会因此陷入歇斯底里的状态。”这样,才是最聪明的方法。融入集体才能获得成功

作为企业家,与企业融为一体不仅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更是企业的制胜之道;作为普通人,这种品格的培养带来的机会和潜力,是难以想像的。虽然他们为之付出了一切,但生活给予他们的回报,同样十分丰厚。

他们的高贵,来自于纯洁的灵魂、无私的品格和正直的行为。他们心系苍生,无私无畏,为了企业和集体的生存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的内心是否安定,要看我们与社会的关系如何。我们需要别人,我们喜欢与别人结合在一起的感觉,我们渴望有伙伴和目标,还希望能致力于某件有价值的事。这种渴望与社会融为一体的感觉,大多数人都有。

那么,什么东西可以取代在我们内心逐渐失去分量的权力和金钱?绝不可能是家庭。家庭愈来愈小,现代人只生一两个小孩,而且小孩长大后会离开家庭,至多是我们情感渴求的一小部分。

当然,也不是朋友、长期休假、视察或旅行。这些都很令人愉快,却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还有一种社会现象较少被人注意。在基督教的传统里,劳动被视为“拼命工作”。站在“贩卖劳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获得利润的不是劳工而是资本家。站在自由主义的观点,劳动关系被视为契约,每个人只对契约所规定的条款负有义务。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劳动场所、劳动内容都是多样的。我们投注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创造力在其中。我们真正的需要是必须确实感觉到自己成为这项劳动的一部分。

一开始从日本人那儿听到“企业市民权”这个名词时,我们的感觉是不理解甚至惊讶不已。很多人认为那是一种巧妙的压榨手法。是一种用来消除阶级斗争的手段,是利用感情来促使员工创造更多利润的方法。

但是,当阶级、政党逐渐势微,其他共同体的舞台也摇摇欲坠、变得不再有多大意义时,人们能够彼此认识、产生归属感、表明竞争心的地方,正是把大家结合在一起共同创造的企业。

我们一直以为企业是一个虽然经营者不值得信赖、但为了赚钱不得不去工作的地方,是完全以利润为目的的私有物。资本家正是这种想法的代表。对资本家而言,企业是随时都可以买卖的。但是,真正伟大的企业家不会这么想。他与自己的企业合而为一,把企业当做自己的化身,犹如战场的将军,与干部和员工在一起生活。经营获得成功的是那些全体员工拥有强烈的团结精神并共同企盼胜利的企业。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成功的企业家同样需要这种一体化的精神。

在激烈竞争中能够存活并获得成功的企业。是那些能够创造新的社会规则、行动典范、价值观的企业。那是一种很像都市、政党或宗教团体的企业。换句话说,这种企业一方面在市场上执著而灵巧地战斗,另一方面让员工在精神上也能实现自我,并让每一名员工产生强烈归属感。

企业如此,一个团体、一个部门,哪怕是临时走到一起的几个人的小圈子都是如此。

不论是领导者还是普通人,不管身处于怎样的生活圈子,最应当考虑的,是共同的利益和得失。能够同一个集体融合到一起的人,必定是最成功的人。

现代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生存意识和危机意识充斥着每个人的头脑。金钱、权势、名声成了无数人追逐的目标。在这些人的脑海里,永远考虑的是自己的问题,而极少顾及到他人和团体的利益。他们成天想着如何赚钱,如何拉拢关系,如何一夜成名。有时候他们也想过家庭的问题,想过怎样让自己的一家人过得风风光光,富足幸福。不过,这仍然没有逃脱自私的范畴。

在他们的心目中,很少装着别人、对公众的事漠不关心,避而远之,仿佛只要为大家多做一件事,就有相应的损失。私心杂念太重,是这些人共同的标志。

相反,能够与大家融为一体,以共同的利益为自身目标的人,才是最高贵、最值得我们尊重与信赖的人。

这种人虽然不多,却很受拥戴。他们的高贵,来自于纯洁的灵魂、无私的品格和正直的行为。他们心系苍生,无私无畏,为了企业和集体的生存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他们懂得“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知道一个人的力量难成大事。所以,他们很会利用共同的力量,知道只有自己首先去做,别人才可能信任他、支持他,大家才可能全力以赴地奔向一个目的。这样的领导人,带领的员工必然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可以征服一切困难;这样的员工,是最受老板和上司赏识的人,才可能真正成就大事业。

具体点说,这样的企业家是那种平易近人而又极具感召力的人。他让员工们感受到工作的乐趣和希望。他对员工们很了解,知悉他们生活上、情感上的阻碍和困惑,并想尽办法为他们解决困难,使他们摒除杂念。他对企业的方方面面了如指掌,又善于抓住关键性的问题,不仅为大家排忧解难,还为企业找出一条不断发展的道路。

能够做到这点的,是那些把人生奉献给产品,并且与企业以及消费者合为一体的企业家。从他看自己产品时的眼光、抚摸自己产品的动作,以及研究产品的方式,我们便可看出他的用心。从上述的举动,可看出他熟知这个产品的一切来历,也看得出他为此备尝艰辛,并为之付出了全部心血。

他对产品的点点滴滴十分了解,仿佛这个产品是他亲手制造的。无论是饼干、鞋子或机车,他都怀着热情审视。同时也以审慎、批判性的眼光检视。不论多么微小的缺陷也要立刻除去。他会仔细研究竞争对手的产品,一发现优点,立刻给予肯定,并加以模仿和创新。

以往大家认为,这样的态度只有在手工业层次的企业才见得到,大企业的经营者应该将心思放在整体的战略上,不必把时间花在技术人员才应插手的细节。了解市场的方法是调查,而不是四处听取意见。但是,企业家即使充分信任有能力的干部和研究员,也必须和自己企业合为一体,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为什么呢?因为企业是企业家人格的具体化。他所有的长处、优点、对一切事物的关注和要求,都会注入企业之中。同样地,他的缺点、漠不关心,以及不在乎,也会传达出来,无法隐藏。否则,有了好的设想和方案,却没有全力支持他的员工,他的计划就要大打折扣了。

热爱自己产品的企业家,通常都很会为消费者着想。他会设法知道消费者的习性与反应,倾听他们的批评,努力获得他们的好感,并期待他们的肯定。因此,这样的企业家都很注重良好信赖关系的建立——从产品供给到广告的一切相关事物。可以说,他是完全把自己投入到企业中去了。

此外,这些企业家通常能够和管理阶层以及所有员工建立良好关系,因为他让全体员工感觉自己在参与共同的事业。他以最重要的一个手段——以身作则,来带动大家。

尤其是困难时期,人们在任何领域、部门,都希望看到公正与真诚的态度。在企业里也是一样,人们只有藉着能力、分担责任和认真投入,才会创造出使自己感到安适的工作气氛。如果大家都来关心企业,那这个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就指日可待。

但是,正因为人们总是希望有这种大公无私的人存在,反过来说明了如今社会上这种人实在是少之又少。要做一个如此大气、高贵的人,不仅要有奉献社会的思想,还要有超人一等的勇气。

现在社会的民风民气,总的来说是冷漠的多,热情的少;关心人的少,损害人的多。一个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利益、真正脱俗的人,不管走到哪里,尤如鹤立鸡群,难免同其他人格格不入。

这种情况下,一些别有用心、嫉妒心强的人便会四处散布不利于他的言论。“这种人,太爱表现自己了!”“我不信。他真想这样做,他是故意出风头,引起大家的注视。”“他心里想什么谁都知道,为了升官发财,真是想尽了办法!”“看着吧,他坚持不了多久,做样子给领导看的。”

这种言论有各种各样,有些言词居心叵测,难听至极。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战胜邪恶的大勇,简直难以抵挡。

还有,嫉妒的人仍不会罢休。他们会故意设一些陷阱,找各种机会刁难你。正在你一心工作时,可能铺天盖地的指责与批评就冲着你来了。而这些批评你的人当中,大部分是受到蒙蔽和蛊惑的善良人,甚至是你的朋友、上司,令你百口莫辩。

不要以为这是杜撰,这种现象其实很普遍。有许多原本很好的人,就是在这些压力下变得心灰意冷,不再做一些大家不愿做的事,也不再主动关心集体的任何事。

当然,还是有一些坚持原则的大智大勇之人,他们尽管遭至非议和责难,依旧我行我素。人们的眼睛毕竟是雪亮的,当他们发觉这个人真正是正直无私、为大众造福的人时,就会改变当初的看法,转而支持他、贴近他,为了共同的目标而配合他的工作。而能够坚持到这个地步的人,他所能取得的成就,是无可限量的。敢于道歉是一种必需

敢于道歉是一种勇气,也是教养高的表现,道歉能使友人和好,仇人变友人;能使恋爱顺利,婚姻幸福;能使家庭和睦,邻里愉快;能使工作顺利,同事融洽相处……总之,它是人际关系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

衷心道歉不但可以弥补破裂了的关系,而且可以增进感情。当别人用信件或亲自当面向你诚挚地道歉时,谁能不感动呢?原谅别人的错误能清除掉心中的怨恨情感。宽恕是一种对健康、对情绪大有好处的事。你如有怨恨别人之处,试着宽容一下,看效果如何。

真正道歉不只是认错,也是表示承认自己的言行破坏了彼此关系,而这关系对彼此都很重要,所以希望能重归于好。

罗斯福总统相当善于处理同新闻记者的关系,有“入主白宫最好报人的美誉”。《纽约时报》贝莱尔被派驻白宫,按照惯例,白宫新闻秘书引他来谒见总统:“总统先生,你是否认识《纽约时报》的费利克斯·贝莱尔?”一个浑厚有力、充满自信的嗓音传了过来。“不认识,我想我还没得到那份快乐。不过,我读过他的东西。”这句话不是说得太棒了吗?连措辞都是行话,都是记者间谈论工作的用语,“我读过他的东西”,完全是他中的一员,又与其身份相称。初次见面就创造了良好的气氛。

罗斯福有些时候显得不近情面。一次,罗斯福在记者招待会上做长篇演讲,措辞激烈,而贝莱尔在下面却睡意艨胧。总统突然大声喊道:“贝莱尔,我不在乎你代表的那家报纸!是我容忍你待在这儿的。既然在这儿,你就得做笔记!”对贝莱尔来说,美国总统对他大喊大叫,使他难受得简直想找个地洞钻下去,或冲上讲台把罗斯福掀下来……冲突归冲突,罗斯福下来仍同记者一起谈笑,简短交换意见,相互之间毫无拘束地鼓掌,气氛也极为融洽。他甚至给记者取绰号。贝莱尔的绰号口叫“鲁汉”,因为罗斯福认为像《纽约时报》那样严肃的报纸应该有一个叫“鲁汉”的人……双方的关系在关心的玩笑中又重新肯定了。

记得还有一次,罗斯福在记者招待会上斥责一名记者,可他立刻明白,他的斥责过重过严。事后,这位记者向他表示歉意,说他前晚玩牌到4点,以致今天会上精神不佳。而总统却说,扑克牌真是个好玩意,他好长时间没和他们一起玩几局了。他转身要自己的秘书去搞一顿自助晚餐,晚上他们要玩牌。晚上果然玩牌——上次的失礼可以用下次的道歉来补救么,不然要那维护关系的礼仪干什么呢?更好笑,他们玩牌还赌钱,而罗斯福在那个晚上成了个大赢家。

大多数人一辈子难得与记者打几次交道,但类似的交道却不会少,这就得我们好好考虑一下了。

罗斯福能训人,也能反省自己做得是否过分。过分的就真诚地道歉。在生活中该道歉的何不低头认错呢,一个国家的总统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常人更应这么做。

当然,当我们道歉时,也会出现对方不原、碰了钉子下不了台的情况,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态度去对待呢?首要的一点是,既然是自己错了,人家生气也是合理的,这颗苦果还是自己吞下为好,相信对方最终会谅解自己的。其次,我们还是应该多从主观上找出原因,也许是因为自己的道歉的方式、场合等不太恰当,而导致了这种情况。

其实,道歉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道歉并非耻辱,而是真挚诚恳有教养的表现。既然是道歉。就说明真有后悔之意,认错一定要出于真心,否则没有好的效果。

道歉是值得尊敬的事,不必奴颜卑膝。我们想纠正错误是堂堂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