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精品课教材 新世纪精品教材·财经类专业核心课 货币银行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7 17:33:19

点击下载

作者:钱晔

出版社:大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省级精品课教材 新世纪精品教材·财经类专业核心课 货币银行学

省级精品课教材 新世纪精品教材·财经类专业核心课 货币银行学试读:

出版说明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展现了其独有的优势。

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三大基本建设之一,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的基本保证。为了编写和出版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满足教学需要,服务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我社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本指导思想,以及教育部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本着“将教材内容与职业相衔接,注重工学结合”的原则,投入大量资源,经过精心策划和多方联络,隆重推出“新世纪高职高专精品教材”系列。

本系列教材立足于财经类及相关专业,包括财经类专业核心课、会计类主干课、旅游类、工商管理类、财政金融类、经济贸易类、市场营销类、电子商务专业、文秘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物流专业等子系列。为了使本系列教材既科学、先进,又合理、可行,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充分吸收了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突出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在教材品种涉及、内容取舍和讲述方式方面,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工学结合特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道德。

2.“教学”、“训练”与“考核”环环相扣,“案例”与“实训”的“训练”比例适度加大,超越单纯针对“职业知识”的传统考核。

3.为保证教材与职业内容相衔接,作者均从专家队伍中严格遴选,既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教材编写经验,以及深入实践的工作经历。

4.打造网络教学资源包——章后习题答案,每章自测题,模拟试卷及答案,教学课件,多媒体光盘等。

高等职业教育正在快速成长,教学实践日新月异,要使教材建设满足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教学单位、任课教师和专业教材出版机构的共同努力。我们真诚希望,这套系列教材能满足最新教学改革的需要,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教学资源支持,为高等职业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大连出版社

编写说明

货币银行学是金融专业及相关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开设的院校众多,教材版本也很多,适用层次也有所不同。本教材是一本具有教学型特色的、适用于一般本科或高职高专以及成人教育的通用教材,是作者在总结其20余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精编而成的,本教材已出三版,每一版都在不断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有所更新,此版是第四版,在结构与内容上都有所调整,使之更适合教学与实践需要。本教材突出体现了以下特色:

1)结构——体现模块教学逻辑性

本教材设计了教学逻辑性极强的三大模块结构:第一大模块是基础模块,从货币、信用到金融商品、金融市场,再到金融机构体系,介绍了货币银行学的全景基础框架;第二大模块是业务模块,介绍了有代表性的三类银行机构的业务内容、流程以及现实中的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第三大模块是宏观管理模块,介绍了货币供求与均衡的基本原理、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与宏观金融调控、金融监管以及金融改革与创新问题。全篇从导论开始,把大跨度的、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按照从理论到实际、从微观到宏观的模块划分方法逐一递进地呈现出来,从学生最能接受的角度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较好地处理了教学中局部与整体、独立与统一的关系,既保证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2)内容——体现新鲜、实用、时代性(1)增加了金融领域的新知识点和知识内涵,如增加了金融商品、金融市场、金融改革与创新、金融监管、宏观调控等前沿性、实用性内容的比重,丰富了新知识体系,为学生广泛适应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经济金融理论和经营管理理念奠定坚实基础。(2)把握改革脉搏,吸收最新理论,体现我国金融深化改革中出现的新法律法规、新政策制度、新机制、新做法,把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的形势紧密结合起来,为适应现代金融工作和参与各项金融改革的实践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3)与国际接轨,介绍了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国际金融中的理论和实务,注重反映国际上的通用做法和国际惯例,最大限度地展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国际惯例和通用做法为标准的金融活动内容,为适应我国金融业全面融入全球化、一体化行列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3)形式——体现双边教学互动性

在形式编排上,从教和学的双边效果考虑,在学习每章内容时,教师都可从学习目标、引例入手导入本章内容,再通过每章中设置的知识链接、同步案例,以及章后的知识题、案例题、实训题等栏目,启发学生进行拓展自学、思考练习、案例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与所学内容相联系的社会实践。通过这样的首尾呼应、层层递进、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的方法,充分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性。

4)效果——体现能力空间拓展性

本教材在每章前设计的学习目标中都给出了能力目标,明确指出了对于学生能力拓展的要求;另外本版教材秉承观点鲜明、思路清晰、内容精练的原则,舍弃冗长的论述内容,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与论证空间。更重要的是,每章的阅读和案例以及案例分析和实训题,都给学生留足了知识、能力拓展的空间,使学生的学习绝不仅仅停留于书本的范围,而是通过对本教材的学习,启发他们进一步阅读专业新闻,激发他们对实际业务操作的兴趣,掌握实际业务操作技能。

本教材由钱晔教授编著。全书共分15章,参加编写工作的有张会平、杨玲、付艳、霍云雷。教材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借鉴了有关书刊的相关知识和观点,在此谨向相关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在教材的特色和适用性上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和探讨,力求做到科学把握、精益求精。但是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指教。钱晔2010年8月第1部分基础模块第1章导论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货币银行学的含义及研究的具体内容;明确货币银行学在市场经济应用中的重要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

能力目标:清晰地掌握货币银行学的框架,为系统学习货币银行学打好基础。【引例】

货币和银行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剩余产品。一个部落的人有了一把剩余的石斧,另一个部落的人有了一张剩余的牛皮,两个人偶然相遇,偶然地把石斧与牛皮进行了交换,这就是最原始的商品交换。后来,剩余产品越来越多,交换变得复杂了,于是产生了一般等价物——货币,人们可以用货币交换到自己所需要的任何商品,历经几千年,人们对货币始终充满了神秘感,甚至产生了货币拜物教。直到今天,现实社会中人们对货币仍然充满着向往和追求。

到了封建社会时期,为了人们贸易结算的便利,原来只是单一地进行金属铸币兑换的机构,衍生了替人保管货币(吸收存款)和放贷收息业务,这就产生了专门经营货币的行业。历史上,专门经营货币的机构很多,如中国的钱庄、票号等。1580年,意大利首次出现了“银行”一词,威尼斯银行成立,从此银行这种专门与货币打交道的机构,就成了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机构。

思考:货币、银行从产生的那天起,就对人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那么人们是崇拜它们本身,还是崇拜它们所能给人们和社会带来的效益和价值呢?货币、银行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门完整的学科,这门学科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又会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产生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呢?这就是货币银行学所要讲述的内容。1.1 货币银行学研究范畴的演进

货币银行学以货币和银行等金融机构活动为主要研究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延伸至与之相关的金融及经济活动。1.1.1 国际上货币银行学研究范畴的演变

货币银行学的研究对象、范畴是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而变化的。从总体来看,金融业的发展基本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货币经营业为主体的早期银行业。这一阶段货币银行学主要是货币学,侧重于研究货币职能、货币流通及货币的运行机制等问题。第二阶段是以商业银行为主体进行间接融资的现代银行业。在这一阶段,货币学演变成了货币银行学,将银行体系的整体运作纳入了研究范围,货币银行学成为包括货币、信用、银行(主要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在内的基础科学。第三阶段是以直接融资的金融(资本)市场为发展,以金融国际化、电子化、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金融业。在这一阶段,货币银行学的研究范畴从传统货币、信用、银行(含其他金融机构)延伸到金融工具、金融市场以及金融风险、金融监管、宏观调控、国际金融等内容。可见,当前货币银行学的研究范畴已经扩展到金融学的整个领域,也是金融学的代表性学科。【知识链接1-1】“金融”的由来“金融”一词产生于近代,由日本传入我国。我国古代没有“金融”这个词,但很早就有了货币、信用及其有关活动。事实上,到了唐朝,我国的典当业(相当于抵押贷款)以及能够进行通存通兑的联号机构等金融业务及金融机构已经相当发达。到了近代,我国的钱庄、票号常有金融融通之说,其意义与金融相近,但正式使用“金融”一词应该是在我国近代的银行业发展时期。1912年北京政府财政部文件中曾有“金融机关”的用词。1915年编写的《辞源》中收有“金融”的词条,解释为:“今谓金钱之融通曰金融,旧称银根。各种银行、票号、钱庄曰金融机关。”1920年,北洋政府发行“整顿金融公债”以应对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停止兑换的风潮,之后“金融”一词就与银行业务活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与财政相区别的融资概念,并被广泛地运用开来。1.1.2 我国货币银行学研究范畴的演变

我国的货币银行学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金融业的发展进程而不断变化的。

1)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由于实行“大一统”的国家银行体制,金融机构单一,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金融机构存在,金融业被挤进了极为狭小的空间,所以也没有对货币银行学的专门研究,货币银行学也没有形成专门的学科范畴,有关货币银行的内容融在财政学中,货币银行几乎成为了财政的附属物。

2)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时期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这一时期,金融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数量迅速增加,中央银行体制也建立起来,货币银行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随之货币银行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领域的基础性学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一时期,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关于货币银行学的研究成果传入了我国,货币银行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与完善。

3)市场经济体制时期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金融业得到了大发展,在传统货币银行学研究对象的基础上,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网络金融、国际金融等内容也纳入了我国货币银行学的研究范畴。现在,我国的货币银行学也与国际上一般货币银行学研究范畴一样,已经扩展到金融学的整个领域,是现代金融学的代表性学科。1.2 货币银行学的研究内容

作为现代金融学的代表,货币银行学所研究的内容涉及金融业的各个领域,包括传统和基础的货币、信用、银行等金融机构,还包括金融市场、金融管理与调控以及金融改革与创新等内容。1.2.1 货币

所谓金融,简单说就是货币资金融通活动的总称。所以,货币是金融学研究的基础对象,一切金融活动都是从货币开始的。“什么是货币?”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从概念上讲,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但是现代社会已经赋予了货币更多的内容和功能,它已经不仅仅是现金、财富和收入的代名词,而是能影响市场价格、宏观经济运行和人们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重要因素,货币流通的数量和状况已经成为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同步案例1-1】

货币与经济周期

宏观经济总是要经历“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繁荣”这种周而复始的波动。例如,美国在1981~1982年间商品和劳务的总产出下降,有2.5万多家企业倒闭,失业人数高达1000万人,超过了劳动力的10%。1982年以后,美国经济开始迅速增长,到1989年失业率已从原来的10%下降到了5%。可是到了1990年,持续8年的扩张结束了,经济又一次下滑,失业率上升到7%以上。经济的这种周期性波动,通过直接和间接的途径影响着每一个人。例如,在总产出上升时期,人们的收入增加,找一份理想的工作也比较容易;而在总产出下降时期,收入水平下降,失业增加,找一份好的工作就比较困难。

不仅美国经济如此,其他国家包括我国在内,经济周期性波动都是存在的,经济也是伴随着周期性波动从繁荣走向新的繁荣的。那么,为什么经济会出现这样的波动呢?经济波动的根源在哪里呢?经济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是造成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仍以美国上述情况为例,据统计美国社会在20世纪的每次衰退之前,货币增长率都是下降的,这就意味着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一个原动力。

分析:由于货币增长率的变化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动力,所以,在现实经济发展中,如果出现经济萧条,就要适当增加货币供应,从而达到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反之,如果出现经济繁荣并有过热趋势,则要适当减少货币供应,从而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总之,货币与经济周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现代社会才把调控货币供应量作为一国经济的重要调节手段和调控目标。1.2.2 信用

信用是其本身的“恪守信用、遵守诺言”的含义在金融领域的延伸,在金融中专指一切形式的借贷行为,也就是说,信用是金融(融资)的具体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会面临资金的余或缺,都有借或贷的需求,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融资借贷,扩大了社会资金总量,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信用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基本依据。而且,由信用产生的利息(利率),已经成为调节一个国家储蓄、投资甚至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杠杆。1.2.3 银行等金融机构

最早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是银行,银行的前身是经营金属铸币兑换的机构。这些机构替人保管货币并替商人办理结算,然后又开始用替人保管的货币进行放贷活动,从单一的铸币兑换机构逐步演变为货币经营机构。“银行”一词源于意大利并在全世界得到推广运用。银行经历了从高利贷信用机构到现代银行业的发展历程。现代银行不仅有着传统的存款、贷款、结算业务,还创新了大量的中间业务,成为信用活动的主体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骨干力量,同时银行还是国家借以调控经济、发展经济的重要核心机构。在银行不断发展的同时,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成为金融机构体系的补充,并在现代金融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2.4 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市场是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活动以及以资本市场、货币市场、黄金外汇市场为载体的直接融资活动。另外,广义的金融市场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狭义的金融市场则专指以直接融资为手段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及黄金外汇市场。广义的金融市场是一个国家金融业发展的总体概括,而狭义的金融市场是一个国家金融业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和代表。1.2.5 金融管理与调控

在金融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金融管理与宏观调控的问题日渐突出。从统一银行券的发行开始,国家对货币流通、信用规模、利率、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活动等一系列金融问题开始实行宏观管理和调控,由此产生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金融宏观管理体系,通过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实现金融宏观调控。1.2.6 金融改革与创新

金融业是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中发展的,金融改革与创新包括对金融组织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业务以及金融制度等各种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金融创新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等西方国家,80年代后尤为活跃。金融创新改变了传统的金融业务和经营管理方式,给整个金融业带来了巨额的利润和空前的繁荣,并促进了金融的全球化、一体化进程。金融改革是一个国家为适应其经济体制改革和国际化形势发展需要,对金融机构、金融体制所不断进行的深化改革,金融改革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大多数国家都在广泛地、不断深入地开展金融改革活动,以此促进本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1.3 以货币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

人类社会从以实物交换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发展到以货币交换为特征的商品经济,又由简单的商品经济,发展到以大工业和银行为基础的货币经济。而当今现代经济社会,又从传统的货币经济转向现代信用经济,即进入到了金融经济社会。现代经济社会中,金融是经济的核心,是启动经济的经济,发挥着主导和领先发展的重要作用。

1)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加深以及金融资产日益多样化,奠定了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基础作用

经济货币化是当代经济的一个发展趋势,现实也正是如此。以我国为例,几项经济指标的变化正可以反映出经济货币化的速度和进程(见表1-1)。首先,以实际金融资产的存量与国民生产总值相比,1978年,我国的金融资产(当时仅包括人民币存款)存量为1135亿元,而2007年年底,我国的金融资产(含人民币存款、股票筹资额、发行国债以及保费收入)存量为424164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373倍。其次,从人均实际货币量来看,2007年年底,我国人均实际货币量(广义)已超过3万元,人均储蓄已达13051元,比1978年的21元增长了621倍。而且,从全球来看,金融资产交易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热点,其规模已经超过了商品交易。表1-1 相关经济指标 单位:亿元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8.中国金融学会.2008.北京:中国金融年鉴社.

此外,金融资产日益多样化,新的金融工具不断出现。据不完全统计,金融资产商品已数以千计,许多传统金融工具和金融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正走入寻常大众之中。

经济的货币化和金融资产的多样化使金融全面占领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由此奠定了其在现代经济中的基础作用。

2)现代金融活动辐射到全社会,奠定了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主流作用

市场经济是商品货币乃至金融经济,没有资金的融通活动,一切都无从谈起。现代金融活动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到宏观调控,小到个人生活,可谓无处不在,政府、企业、个人无不为之。首先,企业一天也离不开存、贷、结算等金融业务,否则,生产和商品流通就可能停滞;其次,政府同样要融通资金,要利用金融机构为其管财、理财,还要依靠金融来完成部分重要的宏观调控职能;再次,个人也离不开金融,每个家庭都要储蓄、要投资、要消费,这些都要借助于金融机构为其提供的服务。可见,金融在现代经济中无所不在,这显示了其经济主流的作用。

3)金融宏观调控成为市场经济中重要的调控方式,发挥了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神经中枢”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控经济的方式和政策有多种,但最为常用的宏观调控方式当属金融调控,最为有效的政策是货币政策。因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核心就是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而利用信贷、利率等金融经济杠杆的调节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以资金活动为主线和推动力,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调节作用,从而最直接地达到引导社会资源实现合理配置的调控目标。所以说,金融在现代经济中有着“神经中枢”般的宏观调控作用。

4)金融创新和金融改革,决定了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领先发展作用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由于金融在经济中的特殊地位,金融创新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影响更为强烈和广泛。同时,金融创新又不断地促进了金融体制的变革,不断地推动金融改革即金融深化的步伐。正是由于金融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所以金融创新和金融改革必然引领和带动经济体制的其他变革,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全面增长。可见,金融创新和金融改革使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具有领先发展的重要作用。知识题

1.1 重要概念

货币 经济货币化 金融

1.2 单项选择题

1)以大工业和银行为基础的经济称为( )。

A.商品经济

B.货币经济

C.信用经济

D.金融经济

2)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加深奠定了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 )。

A.主流作用

B.“神经中枢”作用

C.基础作用

D.领先发展作用

3)我国货币银行学与国际上一般货币银行学研究范畴一样扩展到金融学的整个领域是在( )时期。

A.建国初期

B.计划经济

C.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D.市场经济

1.3 判断题

1)从世界范围来看,货币银行学最初就是代表金融学的内容。( )

2)自从有了金融,人类社会就进入了金融经济时代。( )

3)经济的货币化是金融资产的多样化带来的。( )

4)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调控方式是最主要的宏观调控方式。( )

5)金融的“神经中枢”作用主要是指其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宏观调控的灵敏性。( )

1.4 问答题

1)国际上货币银行学的研究范畴是如何演进的?

2)我国货币银行学的研究范畴的演进分为几个阶段?现实经济中货币银行学的研究范畴是什么?

3)当前货币银行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实训题

实训项目:走访各种金融机构

实训目的:初步认识我们身边的金融现象。

实训步骤:1)同学分组;

2)各组进行实地考察走访;

3)分组讨论,列举出你看到和了解的金融机构、业务及金融现象。第2章货币与货币流通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货币的形态、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和日本的货币量层次划分情况;掌握货币的本质、职能、层次划分依据及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掌握我国现行货币制度和我国货币量层次划分情况。【引例】

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

假如你生活在民国时期,那你持有和使用的货币可能主要是“袁大头”(一种机制银币)。假如你生活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那你持有和使用的货币可能主要是法币(一种代替金银流通的代用货币)。如今你不仅使用由政府发行的纸币和硬币,还使用根据银行账户所签发的支票,甚至在美国还可以刷中国的银联卡消费。持卡人在美国使用银联人民币卡,提现和消费时的计价货币均为美元。在提现和消费后,中国银联根据交易当日的市场汇率将提现和消费金额转换成人民币金额提供给国内发卡银行,由发卡银行即时扣除持卡人的账户余额,持卡人不存在汇率风险。持卡人在美国刷卡消费时,不需支付任何手续费用;只有通过ATM提取现钞时,持卡人才需要支付一定金额的手续费。

思考:货币在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东西,到底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曾难倒了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很多人。本章将揭开货币的“面纱”,对货币的职能、形态,货币制度的演变,货币流通的形态及货币流通规律进行详细介绍。2.1 货币的本质及职能

剩余产品出现以后,产生了最初的交换形式——物物交换,但物物交换是以需要为前提的,当商品交换扩大以后,出现了交换困难,这就自然需要在交换时先与一种市场上大家都认可并接受的商品相交换,然后再用这种商品交换自己需要的商品。这样,在漫长的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自然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了一种特殊商品,在交换中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这就是货币。2.1.1 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反映了一定的生产关系。

1)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一般等价物,是因为货币首先是商品,但它又不是一般商品,而是特殊商品。这种特殊性表现在货币是一切商品价值的表现材料,在商品交换中直接体现商品的价值。另外,货币具有直接与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是财富的代表,拥有它就意味着能够去换取各种使用价值。

2)货币反映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无论是表现在金银上,还是表现在某种价值符号上,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实质是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商品,实际上是相互交换各自的劳动,只不过因为他们之间的劳动不能直接表现出来,所以才采取了商品的形式来进行交换。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商品交换也日益频繁,而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和手段,有力地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因此,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也就使商品的不同所有者通过等价交换实现了他们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2.1.2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本质决定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货币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货币在表现商品价值并测量商品价值量大小时所发挥的一种功能。

做衣服需要量布,量布需要用尺子,没有尺子,不可能做一身合适的衣服。商品交换需要度量商品价值的大小,货币就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子。用货币作为尺度来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就是货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可以是本身具有价值的特殊商品,如以金银作为货币,一件衣服的价值可能是20克黄金;也可以是本身无价值但代表一定价值量的一般等价物,如以信用货币制度下的纸币计量,一个书包值60元人民币等。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价格。商品价格同商品本身物质形态不同,它是一种观念形态,可以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出来,不必用相应数量的货币摆在商品旁。如一辆奥迪A6标价30万元人民币,并不需要将30万现金摆在车旁。因此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并不需要真实的货币,只需要想象的、观念上的货币就可以了。

2)流通手段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起媒介作用时发挥的职能,它与价值尺度一样,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之一。

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而必须是现实存在的货币。因为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时,它是代表一定价值量来同商品相交换,交易双方必须按照等价交换原则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买卖行为才能完成。当然我们所说的现实存在的货币,并不单指有形的货币,它也可以是无形的存款货币、电子货币等。

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不一定是具有十足价值的货币,因为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只是一种交易的媒介,是一种有权威证明的符号。商品所有者出售商品换取货币,其目的是用货币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只要货币能购得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货币本身的价值对商品所有者而言并不重要。这使得不足值的货币甚至无价值的货币开始登上交换的舞台,发挥交易媒介职能。历史上的不足值铸币、无价值的纸币、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都是凭借这一点而能够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

3)贮藏手段

货币暂时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保存、收藏起来,处于静止状态时,货币就执行了贮藏手段的职能。

由于货币是价值的化身,可以用它换取自己需要的任何商品,使人们感到它就是财富的代表,而且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获得支配他人的权力,于是,积累、贮藏货币的欲望也日益地膨胀起来。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为了维持再生产,必须随时从市场上买进他们所需要的商品,而自己的商品并不能保证随时换取货币,因此,就必须把一部分货币贮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由此可见,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既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是货币符号,而必须是自身有真正价值的金属货币或充当币材的贵金属。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具有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当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时,多余的金属货币会退出流通领域成为贮藏货币;当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少时,贮藏中的货币又会重新进入流通领域而成为流通手段。这样,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就像“蓄水池”一样,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与商品流通的需要量相适应。

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信用货币是纸质的价值符号,本身并无内在价值,也不能兑现金银,因此,它不具有典型意义上的贮藏手段职能。货币所有者把现金暂时沉淀在手里,只是用来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准备金,是一种潜在的货币购买力;把现钞存入银行,从持币人的角度看,货币似乎是退出了流通,但银行在吸收存款之后,将该笔存款以贷款方式贷放到生产和流通领域,形成新的购买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货币并没有退出流通。

4)支付手段

当货币用于单方面的支付,如用于清偿债务、缴纳赋税、支付工资、支付租金、银行借贷、捐赠等,即货币价值进行单方面转移时,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

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在进行赊销交易时,货币充当价值尺度,计算、衡量商品的价值,并表现出一定的价格;在交易完成时,买入者不需要用货币而是用一定的付款承诺将商品从卖出者手中转移到自己手中,只是到了约定的付款期,买入者才用货币向卖出者清偿债务。这时,商品流通早已结束,只剩下单独的货币流通,货币所发挥的就不是一手交货、一手交钱的流通手段职能,而是单方面支付的支付手段职能。

执行支付手段的货币同执行交易媒介职能的货币一样,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足值。但是,如果到期的债权债务可以相互抵销,那么,就不再需要现实的货币,从而减少了流通中货币的必要量。

货币充当支付手段的职能,首先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因为,货币支付手段职能可以实现货币借贷,从而扩大了商品生产者的资本;货币支付手段职能服务于财政税务,有利于国家对国民收入实现再分配,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但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在赊销交易出现以后,货币和商品不再在买卖过程中同时出现,购买者取得了商品,但没有同时支付货币。商品的转移和商品价值的实现,在时间上是分开了,在商品生产者、购买者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一旦其中某个人不能按期付款,一个环节中断,就会引起其他人发生支付上的困难,造成连锁反应,甚至使一些人破产。

5)世界货币

当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等价物发挥作用时,就执行着世界货币的职能。

各国经济政策中重要的一步是外贸出口创汇,而商品流通一旦超越国界,扩大到世界范围,货币的职能也随之跨越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即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就会在世界范围内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

在贵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一般以金银为世界货币,以重量为单位,在各国之间流通无障碍。在当代,由于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没有代替金银的统一的国际货币,所以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货币便担当起该重任,如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这些国家的法定货币之所以能在世界市场上被公认,一是因为这些国家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二是因为它们币值相对稳定,信用较好;三是因为这些国家具有雄厚的外汇储备。

货币发挥世界货币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国际间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的差额,这是世界货币的主要职能。二是作为国际间的一般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国外商品。在这里,世界货币主要是直接同另一国的一般商品相交换,是一国单方面向另一国购买,而不是商品相互交换。三是作为国际间财富转移手段,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充当一般的价值转移手段,如对外援助、战争赔款、资本的转移等。2.2 货币形态与货币制度2.2.1 货币形态

自货币产生以来,随着商品交换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不断演进,货币形态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存款货币以及电子货币几个阶段。

1)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一种货币形态。在早期简单商品交换时代,生产力不发达,交换的目的是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为主,在当时社会组织下,最能代表财富并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物品自然成为当时的货币。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一般近海地区人们多用海贝和盐充当货币;游牧民族多用牲畜、皮革充当货币;农业区人们多用农具、布帛充当货币。

这些物品既是普通商品,可随时直接用于消费,又是特殊货币商品,可用来进行间接交换。但是多数实物货币都不易分割、不易保存、不便携带,因而不利于行使货币职能。

2)金属货币

金属货币是指以金属作为货币材料,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金属货币具有价值比较稳定、易于分割、易于保存、便于携带等优点,于是在交换中逐渐代替非金属实物货币成为主要交换手段,最终成为通行的货币。货币金属最初是贱金属,多数国家和地区使用的是铜。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参加交换的商品数量增加,需要包含价值量大的贵金属充当货币,币材也由铜过渡到金和银。

3)代用货币

代用货币就是代替金属货币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它作为可流通的金属货币的收据代替金属货币流通,其本身的价值就是所代替的货币的价值。代用货币的代表形式是银行券,即银行发行的一种不定期的债务凭证。它具有十足的金银作为保证,可以兑换成真实货币金或银。

货币只是交换的手段,而不是交换的目的,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这就产生了由价值符号或代用货币替代真实货币的可能性。代用货币是与金属货币共生共存的,当金属货币消亡时,代用货币自然也就消亡了。由于代用货币有一定的信用保证,可以自由兑换黄金,故也称为可兑现的信用货币。代用货币的出现是货币币材的一大转折,为其后不兑现的信用货币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4)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信用货币是货币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它不再代表任何贵金属,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采用这一货币形态。由于信用货币完全割断了与贵金属的联系,已成为纯粹的价值符号,本身不足值甚至没有内在价值,其发行不以金银作为准备,也不承诺兑现金银,所以信用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和国家垄断;二是公众对此种货币具有信心。

在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存在的形式主要是现金和银行存款。现金是指流通中的现钞通货,一般用于日常消费品、零星开支及劳务等小额交易。银行存款是指各单位、个人在银行账户上的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等。

5)存款货币

存款货币是指可用于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商品交换更加频繁,交换的数量更加庞大,同时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银行结算手段的改进,现金流通逐渐减少,货币形式主要采取存款形式,货币概念得以扩展。存款货币表现为银行存款账户上的存款余额,银行活期存款的存款人可以签发支票付款或委托开户银行将款项支付给收款人,而不必费时费力地提取现金支付。存款货币与其他货币形态相比较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没有一定的实物形态,不具有可触摸性、可持有性,只不过是在银行存款账户上的一笔数字。

6)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是指通过电子计算机自动转账系统支付货币的信用工具。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运用对各行各业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使货币的发展发生了飞跃,货币由记在纸制凭证上的金额变成了储存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组加密数据。电子货币的出现,大大方便了顾客,既节约了流通费用,又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由中央电子计算机和终端机及通讯卫星、电话、电传、电视等组成的电子通讯网络,使客户可以随时随地存款、取款或要求银行提供各种服务。美国经济学界把电子货币称为继金属铸币、纸币以后的“第三代货币”。【知识链接2-1】

电子货币类型

目前,我国流行的电子货币主要有四种类型:

一是储值卡型电子货币。一般以磁卡或IC卡形式出现,其发行主体除了商业银行之外,还有电信部门(普通电话卡、IC电话卡)、IC企业(上网卡)、商业零售企业(各类消费卡)、政府机关(内部消费IC卡)和学校(校园IC卡)等。发行主体在预收客户资金后,发行等值储值卡,使储值卡成为独立于银行存款之外新的“存款账户”。同时,储值卡在客户消费时以扣减方式支付费用,也就相当于存款账户支付货币。储值卡中的存款目前尚未在中央银行征存准备金之列,因此,储值卡可使现金和活期储蓄需求减少。

二是信用卡应用型电子货币。这主要指商业银行、信用卡公司等发行主体发行的贷记卡或准贷记卡,可在发行主体规定的信用额度内贷款消费,之后于规定时间还款。信用卡的普及使用可扩大消费信贷,影响货币供给量。

三是存款利用型电子货币。这主要有借记卡、电子支票等,用于对银行存款以电子化方式支取现金、转账结算、划拨资金。该类电子化支付方法的普及使用能减少消费者往返于银行的费用,使现金需求减少,并可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

四是现金模拟型电子货币。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网络环境使用且将代表货币价值的二进制数据保存在微机终端硬盘内的电子现金;另一种是将货币价值保存在IC卡内并可脱离银行支付系统流通的电子钱包。该类电子货币具备现金的匿名性,可用于个人间支付,并可多次转手,是以代替实体现金为目的而开发的。该类电子货币的扩大使用,能影响通货的发行机制,缩减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等。

从货币发展的各个阶段可以看出,一种货币形态能被另一种货币形态所取代,是由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性质、社会生产的发展、各种币材的优胜劣汰和科学技术进步等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步案例2-1】

网游虚拟货币的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充当货币角色的商品总是在不断地演变着,从最初的石子、贝壳到后来的家畜、粮食、布匹和盐;从铜、铁、金、银等贵金属,到最终纸币的出现,无不体现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今天,当人类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又该轮到谁充当货币的角色呢?候选者已经出现,那就是网络虚拟货币,简称网络货币或虚拟货币。

2007年6月21日,互联网研究和咨询机构易观国际发布了《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监测报告》。该报告显示,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交易额总规模在2007年第一季度已达到143.26亿元,其中互联网支付的市场规模达到139.31亿,占整个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的97%,比2006年第四季度增长16%。互联网支付具体又可以分为银行的电子支付和网络货币支付两种形式。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虚拟货币规模的权威统计数据,也无法确认付费用户中通过网络货币购买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支付比例,但通过网络游戏市场规模的大小可以对网络虚拟货币市场的规模窥见一斑(因为网络游戏市场是网络货币流通的主要领域),例如,腾讯公司2005年半年财务报表显示,收费互联网增值服务注册用户为940万,半年收入3.1895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50.3%。腾讯公司的互联网增值服务都是通过其虚拟货币(腾讯Q币)支付购买,而每个Q币与人民币1元等值。

根据艾瑞市场咨询发布的《2006年中国网上支付研究报告》,从2007年开始,中国电子支付产业进入爆炸性成长期,到2008年整体市场规模突破1000亿元,而到2010年则将高达2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60%。

对于网络货币发展得如此之快,人们在惊讶之余也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恐慌。例如有人认为,网络货币带来了三大风险:发行者的无节制发行导致网络货币的迅速贬值,从而给持有者带来风险;在实现网络货币双向兑换之后,会有“挤兑”的危险,从而给金融市场甚至产品市场带来威胁;网络安全、网络货币持有者的威胁及其法律空白问题。

一家研究网络支付、网关问题的专业机构认为:除了上述风险之外,还会引发另外一些问题,例如,容易助长网络赌博之风,有可能成为洗钱犯罪的新途径,将导致国家税收流失。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周洪宇认为:随着虚拟货币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个别虚拟货币成了人民币的“等价物”,从而对人民币产生了冲击。

但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例如,有人认为目前的网络货币不过是类似大学食堂饭票的东西,无需害怕。

分析:首先,目前市场上所使用的网络货币均为“消费卡”型网络货币,该类型网络货币是依附于现实货币而存在的,不能脱离现实货币而独立存在。它的发行量取决于有多少人购买,购买量有多大。

其次,发行单位不负责兑付现金,即网络货币在被购买后不能通过“官方”渠道还原为现实中的货币。原因有两点:一是该类货币的发行在本质上仍然只是一种普通的商品销售,是企业实现利润的手段,因此企业不会将到手的钱退回去;二是如果发行者承诺负责兑付现金,那么一旦由于某种原因消费者不愿意再继续持有该货币时,就会出现“挤兑”,从而使企业迅速破产(事实上,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出现过可兑换现金的消费卡型网络货币,但时间不长都纷纷倒闭了,例如benze豆豆)。由上述这两个特点可以看出,“消费卡”型网络货币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货币。

最后,发行该类型货币没有任何成本,且发行单位可以也愿意无限量地发行这种所谓的网络货币,而实际发行的网络货币量则完全依赖于消费者的购买数量。所以,如果网络货币仅仅是单纯的“消费卡”型货币,那么这种货币将很容易贬值(因为企业的“官方定价”通常不是市场出清的价格)。这也就是为什么针对该种类型的货币会自发地出现很多可兑换为现金的“黑市”,而且很显然,在“黑市”上网络货币只可能贬值。2.2.2 货币制度

1)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所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它包括四个方面内容:(1)货币币材和货币单位的确定。

其一,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材料是指国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哪一种或哪几种材料作为货币材料。货币材料是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确定不同的材料作为货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现在世界各国都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法律中都没有以何种材料充当货币材料的规定,也就是说,过去货币制度中最重要的一个构成因素已经消失了。

其二,货币名称和货币单位的确定。在金属货币时期,货币单位的确定不仅要规定单位名称,还要规定其所含的货币金属的重量,也称为价格标准。例如,英国的货币单位定名为“镑”,根据1816年5月的《金币本位法案》规定,1英镑含成色11/12的黄金123.27447格令(合7.97克)。美国的货币单位定名为“元”,根据1934年1月的法令规定,1元含金量为13.714格令(合0.888671克)。中国1914年的《国币条例》规定,货币单位名称为“圆”,1圆含纯银6钱4分8厘(合23.977克)。

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信用货币完全割断了与贵金属的联系,此时货币单位的确定也就只是确定其单位名称而已。有的国家货币名称是货币单位直接冠以国家名,如美元、日元等;中国有些特殊,货币名称和单位名称并不一致,货币名称是人民币,而货币单位是元。(2)本位币和辅币。本位币又称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所谓基本通货,是指一个国家的计价标准单位,如美元、英镑等。本位币的最小规格是1个货币单位。我国是“元”。本位币是无限法偿货币。本位币具有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即无限法偿。本位币是法定作为价格标准的基本通货。法律规定,在货币收付中无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如用本位币支付,收款人不得拒绝接受,故称为无限法偿币。

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供日常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辅币可以与本位币自由兑换。辅币是有限法偿货币。国家对辅币规定了有限的支付能力,即在每一次支付行为中使用辅币的数量受到限制,超过限额的部分,收款人可以拒绝接受,但向国家纳税或向银行兑换时不受数量限制。(3)银行券和纸币的发行流通程序。银行券和纸币虽然都是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制的货币符号,却因为它们的产生和性质各不相同,所以其发行和流通程序也有所不同。

在银行业发展的早期,银行券由商业银行分散发行,19世纪以后各国才统一由中央银行发行。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为法定支付手段,拒绝接受者被视为违法。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西方各国的银行券都不再兑现,从而演变为不兑现的纸币。

纸币是本身没有价值又不能兑现的货币符号,它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货币在发挥流通手段职能时,只是交换的媒介,而不是交换的目的,只需有货币的象征和符号就可以了,这就意味着货币符号可以替代货币进行流通。后来政府根据货币的这一特性,有意识地铸造和发行不足值铸币,直至发行本身几乎没有价值的纸币,并通过国家法律强制其流通。可见,纸币产生的前提不是发达的信用制度,而是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和统一的国内市场。(4)准备金制度。在金属货币制度下,准备金制度主要是建立国家的黄金储备,这种黄金储备保存在中央银行或国库。它的用途主要有以下三点: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也就是作为世界货币的准备金;作为扩大和收缩国内金属流通的准备金;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

当今世界各国均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金银已退出货币流通领域,黄金储备的后两个作用已经消失。黄金作为国际支付准备金的作用依然存在,但形式却发生了变化,不再用黄金作为最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的手段,而是当一个国家出现巨额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在国际市场上抛售黄金,换取自由外汇,以平衡国际收支。

目前,各国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虽然不能再兑换黄金,但仍然保留着发行准备金制度。各国准备金制度不同,但归纳起来,作为发行准备金的有黄金、国家债券、商业票据、外汇等。

2)货币制度的演变

货币制度历史上存在两大类型——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前者可分为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及金本位制;后者又称为纸币本位制(见图2-1)。图2-1 货币制度的类型(1)金属货币制度。一国一旦选定了某种货币单位,就用法律形式规定其货币单位与某一特定金属商品保持固定关系,以此作为衡量该商品价值的标准,进而建立起一国的商品价格体系。在任何一种货币制度中均有多种货币同时流通,但是,商品和劳务交换会以一种货币单位作为计算单位或基本单位。这种作为计算单位的货币,称为“本位货币”或“主币”。在货币近代史上的演变,按照各国本位币所采用的金属类别,存在过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和金本位制。

其一,银本位制。银本位制就是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的一种货币制度。

银本位制有银两本位制和银币本位制两种类型:银两本位制是实行银块流通的货币制度,以白银的重量单位“两”作为价格标准;银币本位制是实行银铸币流通的货币制度,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白银熔化成一定形状的本位币来流通。在银本位制下,银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具有无限法偿能力,白银及银币可以自由输出、输入,银币的名义价值与其作为白银的实际价值相等。同时,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银币或等量白银。

其二,金银复本位制。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在商品交易中,对金银两种贵金属的需求都增加了,白银主要用于小额交易,黄金则用于大宗买卖,这样就形成了白银与黄金都作为主币流通的局面,客观上产生了建立金银复本位制的要求。

金银复本位制又称金银两本位制,是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银复本位制下,金币和银币同时被确定为主币;金币和银币均可自由铸造,并且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金币、银币可自由兑换;金银可自由输出、输入国境。

金银复本位制先后经历了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三种类型。

平行本位制。它是两种货币均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的币制。在平行本位制下,金、银货币的交换比率完全由市场上生金、生银的比价自由确定,国家对此不加任何规定。这样,市场上的各种商品价格就会有两种标价方式——按金币标价和按银币标价,而金银的市场比价频繁发生变动,从而引起价格混乱,使市场交易陷入非常混乱的境地。为弥补平行本位制的不足,各国开始采用双本位制。

双本位制。它是使两种货币按法定比价流通的货币制度。在双本位制下,国家依据市场上的金银比价将金银交换比率用法律条文固定下来,使金币和银币的交换比率不受市场上生金、生银价格波动的影响。在这种货币制度下,当金银的法定比价与市场比价不一致时,市价较法定比价高的货币(良币)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而市价较法定比价低的货币(劣币)则会逐渐增加,充斥市场。这种现象称为“劣币驱逐良币”,即在一国内有两种面值相同而实值不等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劣币)必然驱逐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良币)于市场之外。“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是英国经济学家汤姆斯·格雷欣最早发现的,因此又称为“格雷欣法则”。【同步案例2-2】

劣币驱逐良币的奇特规律“劣币驱逐良币”是16世纪英国政治家、理财家汤姆斯·格雷欣在其给英国女王的改铸铸币的建议中提出的,后来被英国经济学家麦克劳德在其著作《经济学纲要》中加以引用,并命名为“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是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现象,这是因为货币按其本性来说是具有排他性、独占性的,于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曾在美国货币史上有所表现。美国于1791年建立金银复本位制,以美元作为货币单位,并规定金币和银币的比价为1∶15。当时法国等几个实行金银复本位制的国家规定金银的比价为1∶15.5。也就是说,在美国,金对银的法定比价低于国际市场的比价。于是黄金很快就在美国的流通界消失了,金银复本位制实际上变成了银本位制。

1834年,美国重建复本位制,金银的法定比价定为1∶16,而当时法国和其他实行复本位制的国家规定的金银比价仍然是1∶15.5,这时就出现了相反的情况。由于美国金对银的法定比价定得比国际市场高,因此金币充斥美国市场,银币却被驱逐出流通领域,金银复本位制实际上变成了金本位制。

分析:为什么在金银复本位制下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呢?这是因为货币按其本性来说是具有排他性、独占性的。法律规定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货币金属是与货币的本性相矛盾的。在金、银两种货币各按其本身所包含的价值同时流通(平行本位制)的条件下,市场上的每一种商品都必然会出现两种价格,一种是金币价格,一种是银币价格;而且这两种价格的对比关系又必然会随着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就必然使市场上的各种交换处于非常混乱和困难的境地。为了克服这种困难,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了金银的比价(双本位制)。但是,这种规定又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相矛盾,因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当美国规定金币和银币的比价为1∶15,而法国等其他几个实行金银复本位制的国家规定金银的比价为1∶15.5时,人们可以在美国取得1盎司黄金,把它输送到法国去换取15.5盎司的白银,然后再将15.5盎司的白银运回美国,在美国再购买1盎司黄金,还剩下0.5盎司的白银,除了弥补运输费用以外,还可以得到一笔利润;如此循环往复,就能获得更多的利润。这样,黄金很快就在美国的流通领域消失了,金银复本位制实际上变成了银本位制。

而当美国规定金银的法定比价为1∶16,而法国和其他实行复本位制的国家规定的金银比价仍然是1∶15.5时,就出现了相反的情况。人们可以在法国取得1盎司黄金,把它输送到美国去换取16盎司的白银,然后又将16盎司的白银运回法国,在法国再购买1盎司黄金,还剩下0.5盎司的白银,除了弥补运输费用以外,还可以得到一笔利润;如此循环往复,也能获得更多的利润。这样,白银很快在美国的流通领域消失了,金银复本位制实际上变成了金本位制。

因此,在金银复本位制下,虽然法律上规定金、银两种金属铸币可以同时流通,但实际上,在某一时期内,市场上主要只有一种金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