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教程:编导+拍摄+构图+照明+后期制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7 12:03:29

点击下载

作者:陈勤 佟忠生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微电影教程:编导+拍摄+构图+照明+后期制作

微电影教程:编导+拍摄+构图+照明+后期制作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根据当今微电影制作的理论和技术,并结合影视专业教学的实践成果编写。本书采用理论与实际结合、图片与文字对照的编写方式,具有通俗易懂、简便易学的优点,能满足学生“学用结合、技艺兼修”的需要。本书内容主要有微电影概述、微电影编导基础、微电影摄影基础、微电影构图基础、微电影照明基础、常见题材实践拍摄和微电影后期制作。本书从基础知识到高级技艺、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从单一原理到综合应用都有简明精彩的介绍。

本书可作为国内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成人继续教育院校、职业中专学校的影视摄影课程教材,也可作为从事数码影像工作的专业人员和普通人员的培训教材和参考用书。

序言

21世纪,人类的数字影像时代全面到来,由影像画面、语音信息和互联技术共同构成的数字平台和网络世界,成为人们生活中记录、传播和交流信息不可或缺的工具。其中,微电影因其微型、快捷、直观、动态、艺术等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逐渐兴盛流行起来。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电视台、影视公司等纷纷运用它,展示品牌形象、记录人物故事、报道时事新闻、推广社会公益;普通百姓和家庭个人也开始利用它,来记录自己的婚庆、聚会、旅游等生活瞬间。总之,微电影节目已经无处不在,微电影工具也广泛普及,因而微电影也成为当下人们乐于学习掌握的工作或生活技能。

在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各地高等院校开始探索数字影像技术教育教学的新路子,通过理实一体、做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开展适应当今社会时尚和大众传媒的教学改革。为此,我们不断探寻吻合数码影像时代需要的教学实践,引导大学生开展微电影创作实践,从而打开大学生校园文化与数字影像浪潮的新天地。我们通过对新教学新实践的总结,就产生了这本新型的微电影通用教程。

全书共有7章。第1章为微电影概述,第2章为微电影编导基础,第3章是微电影摄影基础,第4章和第5章为微电影构图与照明基础,第6章是常见题材实战拍摄,第7章为微电影后期制作。本书立足于基本原理分析、操作技能讲解和实战能力培养,既可作为影视编导、摄影摄像、电商传媒、后期制作等专业技术技能教学和培训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大学生和数码摄像爱好者自学参考的读本。

本书由陈勤、佟忠生任主编,由陈天龙、朱晓军任副主编。各章分工为:第1、2章由佟忠生编写,第3章由陈天龙、叶鼎编写,第4章由陈勤、杨松柏编写,第5章由连中凯、陈玉臻编写,第6章由陈勤、王萌编写,第7章由朱晓军、陈天龙编写。全书由陈勤和佟忠生统稿完成。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北京电影学院杨恩璞教授的关心和指导,在此向其致以崇高的敬意。此外,北京电影学院、华北电力大学、华光摄影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漳州科技学院等院校师生对本书的编写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真诚的感谢。书中还引用了一些国内外专家的论述和经典影视作品画面,也在此一并向这些专家表示诚挚的谢意。编者2017年1月

第1章 微电影概述

当今的时代是影像的时代,是各种图形图像和视频爆炸的影像新时代。

在多彩的影像世界中,电影电视等动态视频影像以其真实完整、运动连续和视听合成等优势,一直是社会信息传播和交流中最时尚、最流行的方式。其中微电影作为新兴时尚的代表,已经成为各阶层人们越来越喜爱、越来越常用的一种形式。因此,引领时尚潮流的大学生,学习并掌握微电影拍摄制作是有必要的(图1.1)。图1.1 大学生微电影热

什么是微电影?简单来说就是微型电影电视短片,主要是指在各种媒体平台(互联网、电视、手机、电影院线等)上播放的具有一定情节的数字视频(影像)短片,适合大众移动传播和休闲娱乐。微电影具有“微时间、微制作、微传播”的特点,呈现出制作大众化、人群年轻化、媒介多元化、样式碎片化的发展态势,被广泛应用于广告、文宣、娱乐和家庭生活之中。

一般微电影影片时长在5分钟左右,大多数在3分钟以内。在许多电视台和网络平台上播放的公益广告微电影,大多数是在1分钟左右,而且还有不少只有30秒左右。图1.2所示的《双手托起中国梦》,就是由三个板块构成的1分钟精彩微电影。其中三个板块各有几十秒时长,既可以独立成篇播出,也可以组合一体播出,共同表现大众实现中国梦的主题,朴实亲切、温馨动人。图1.2 《双手托起中国梦》公益广告

1.1 微电影的渊源与发展

微电影虽然是当前最为红火的视频影片样式,但是其渊源和发展却离不开电影和电视,它的广泛流行则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1.1.1 大电影与微电影

自古以来,我们人类就有记录运动物体和观看运动影像的愿望,但这一直是一个梦想。直到一百多年前有了摄影技术之后,拍摄运动物体和运动效果的梦想才得以成真。

最开始人们是为了拍摄一匹飞奔的马,看马的四个蹄子是否同时离地。摄影家埃德沃德·迈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于1872—1877年进行了这次史无前例的试验并获得了成功。照片证实:马的四条腿只有都收缩在腹部下面时,才全部离开地面,如图1.3所示。迈布里奇发现,把这些照片按顺序放在一个动画筒内加以转动,通过一个小窗口就会看到马在奔跑的画面。这就是电影最早的尝试,这段科学“动画影像”时间长度也只有1分钟左右。图1.3 奔马连续画面

随后,法国生理学家E·马雷(Etienne Marey)开始了对动体摄影的探索。1882年,他用一台被称为“摄影枪”的“固定底片连续摄影机”,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快门控制曝光,能在1秒钟内拍摄12个连续运动的画面,将一整套动作过程记录在同一张底版上,如图1.4所示。这些不同运动阶段中的连续影像显示出动作的连续不断,开创了连续摄影,如图1.5所示。同时期,美国人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制作出35毫米打孔胶卷,进行拍摄电影的试验,这样35毫米就成了电影胶片的国际标准。爱迪生采用马雷连续摄影的方法,又制成“电影视镜”。将连续拍摄的影像首尾连接,用马达驱动后放在一个柜子里循环放映,人们就可以看到放大了的活动画面。图1.4 马雷摄影枪图1.5 步行的儿童

在上述发明基础上,法国人卢米埃尔(Lumiere)兄弟对爱迪生的“电影视镜”进行改造,采用十字轮结构解决了影片间歇运动的问题。1894年底,卢米埃尔兄弟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影放映机,并成功地把图像投射到银幕上,活动影像的摄取和放映在技术上得到了实现,兄弟俩因此成为电影发明者。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卢米埃尔兄弟首次在银幕上为观众放映了他们拍摄的影片,如图1.6所示,这一天也成为电影的诞生日。图1.6 卢米埃尔兄弟与电影发明

现在来看,他们当时拍摄所完成的影片,都只有几分钟,可以说是最早的微电影。换句话说,现代的电影艺术正是从小小的微电影起步的。

当今的电影基本定型成“大电影”(作品时长大多为1个小时左右),电影艺术也包容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哲学思想等诸多内容,影响着全世界和无数人,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辉煌的艺术门类。但在现代大电影的成长过程中,却一直伴随着微电影(电影短片)的身影。只不过以前电影短片主要是电影人用来学习演练的一种方式,电影短片时间长度大多在30分钟以内(一般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专业电影人利用电影短片模拟拍摄一个个电影片段,以便研究剧本结构、学习导演调度、练习摄影和照明技术,从而获得真实有效的电影创作经验,图1.7所示为卓别林拍摄电影短片。这样就为日后正式的大电影拍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投入产出比等多种原因,电影短片一直未能成为电影的主流形态,也没有成为电影商业市场上的主导。图1.7 卓别林拍摄电影短片1.1.2 电视短片时期

在电影发明后不久的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在现代物理学研究和电子管科技产品生产的基础上,根据光电效应的原理发展出图像扫描技术和光电摄像管等实用科学技术,如图1.8所示。两者的综合应用,就可以对一个实物对象进行即时拍摄并输出视频影像,这样直接促成了电视的诞生。图1.8 光电效应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打破传统的声音播报形式,在伦敦向公众播出了有史以来第一个电视节目,让人们同时看到和听到了鲜活的视频画面(动态画面和声音),正式宣告了电视的诞生,如图1.9所示。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科学家关于磁性记录材料的研究有了成熟完整的应用,磁带录像机问世并逐步完善。这样就可以使摄像机拍摄的视频画面很好地存储下来,从而打开了后期剪辑加工的大门,也促成了视频影像的交互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电视节目的制作播放基本实现录播方式,电视荧屏因此变得丰富多彩了。摄像技术从单一的摄取到摄录的转变,在拍摄的同时对拍摄的内容进行存储,图1.10所示为早期的摄录一体机。这一磁录摄像时期,在摄像技术历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既是摄像工作自由、便捷和丰富的开端,也是后来数码摄像的重要基础。图1.9 早期的电视直播图1.10 早期的摄录一体机

从磁带记录视频开始,电视节目长度几乎都在30分钟以内,或者是一两分钟左右的新闻报道,或者是10多分钟的专题片,或者是30分钟的纪录片,真正进入到“电视短片”的多彩空间。这里面主要是因为电视节目短平快的节奏和实时传播的需要,同时也是因为技术和器材上有了支撑。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摄像技术开始了数码技术和器材小型化的应用。摄像机所拍摄的音视频影像等信息可以直接转换成数码信息,并快捷地储存于电脑硬盘或软件中,使拍摄、制作和传播更加方便。1993年制定的DV(Digital Video)数字影像格式和工作方式,还有日本索尼公司生产的世界上第一台DV格式标准的摄像机,正式宣告了“DV元年”和数字影像的市场化开端,图1.11所示为索尼DV摄像机。图1.11 索尼DV摄像机

各种小型DV摄像机的生产和推动,加上家用计算机的普及,大众开始自由拍摄家庭生活录像和个人影像作品,世界上掀起一股个人电视短片——DV短片热浪,如图1.12所示。同时,许多电视媒体和广告公司也采用DV机摄制新闻、纪录片和广告,积极推进了DV影像的发展。不少电视台和互联网为DV短片作品开辟了交流渠道,使数字影像这种新型的视频短片样式,成为许多公共媒体的固定节目,被大众熟悉和接受,微电视、微电影的说法也开始出现。图1.12 大众DV

跨入21世纪后,从手机到照相机再到摄像机等各种摄影器材,都实现了智能化和数字化,使数字化的视频影像短片真正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同。从大都市到小城镇、从专业媒体到家庭个人,包括微电视、微电影在内的各种数字影像节目,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和信息窗口。1.1.3 互联网时代的微电影

互联网的出现,真正开启了数字化时代,提供了人们互动交流的全球平台,打开了信息传播的自由空间。2000年之后,全球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让我们每个人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获取信息并交流互动。信息越来越碎片化,媒介越来越分散化,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在传播,信息媒体传播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微电影在这个时期脱颖而出,正是因为其“微时间、微内容、微制作”的优势,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大众的生活需要。

电影电视等视频影像作品,一直是人们精神文化和娱乐生活的重要支撑和强大载体。2005年左右,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建立和数字技术大潮的推动,视频影像作品开始有了新的演变,无论在呈现载体、内容形式还是传播方式上,都开始颠覆人们对传统影视作品的看法。这里面,最为时尚和新颖的就是微电影。

2005年,一部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红遍网络,其重大影响延伸到非网络社会,图1.13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广告。这部网络短片是胡戈重新剪辑陈凯歌电影《无极》和央视《中国法治报道》节目,重新配音对白的20分钟短片,全片无厘头对白、滑稽片段组合、搞笑穿插广告,可以说这就是数字影像——“微电影”的独立宣言。从这时开始,微电影是指各种数字视频短片,包括电影短片、电视短片、手机短片和网络短片。图1.13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广告

2010年12月,是中国大陆微电影正名的年代。香港影星吴彦祖主演的“微电影”巨制——《一触即发》为全世界影迷和网友掀开了微电影的神秘面纱,这是一部时长仅90秒的凯迪拉克广告,但实际投入并不逊色任何电影大片。全片场面宏大,人气影星出演,剧情紧张刺激,整体投资过亿,制作团队一流,其中包括了戛纳金狮奖得主Frank Vroegop、广告教父和世界顶尖航拍团队等。这是第一部广告微电影、第一部大制作微电影、第一部央视和网络免费观看的微电影,堪称微电影的里程碑,图1.14所示为微电影《一触即发》的画面。图1.14 微电影《一触即发》的画面

短短十年,微电影就从一个极其小众的试验品变成了大众化的信息之窗。它借助了数字技术的强大能量,借助了数字影像的智能应用,借助了信息时代的爆炸效应,成为新媒体、新艺术的代表。当今时代,人们总是希望走在时代的前端,总是希望掌握林林总总的信息——不管是上下班的路上,还是茶余饭后的闲暇,而微电影正是契合了这种心声。人们也开始举办各种微电影比赛,图1.15所示为微电影大赛海报。图1.15 微电影大赛海报

1.2 微电影的特点与类型

微电影的创作拍摄,相当于把原有的电影模式微型化和通俗化,如图1.16所示。形成了将创作、拍摄、制作、放映、传播等过程,完全打开和融合为一个自由的、交互的社会系统,参与者为社会各种人群,有专业的和业余的,许多人员是动态而不固定的,不依附于某个单位或组织,而是靠兴趣爱好随时组合在一起。图1.16 微电影的创作拍摄

创作自由和大众化的环境,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聚合其中,创造出一个新的视频影像天地。微电影脱胎于传统影视艺术,但又与传统影视不同,两者相互影响,相互碰撞。各种影视创作形式和视频传播形态都在接受新的挑战,发展出新型多样的视频影像形态、特点和适宜环境。1.2.1 微电影的主要特点

1. 短小紧凑碎片化

微电影的最大特点就是短小紧凑。一是时长短。大多数微电影时长在3分钟左右,短的微电影只有十几秒,长的在10分钟左右;也有个别例外,片长达到20~30分钟。二是周期短。微电影制作周期短,一周或者数周即可完成。三是节奏快。受短时间内讲故事的限制,要求微电影的叙事节奏要快。

2. 题材个性自由化

微电影的拍摄创作没有任何限制。它是面向大众的个性化自我展示,创作自由、参与自由、没有票房压力,只要不反道德、反法律,任何题材和表现形式都是可以尝试的,如图1.17所示的化妆晚会。它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也可以讨论热点话题;它可以讲述爱情故事,也可以叙述成长历程;它可以是现代题材,也可以是古代题材;它可以励志,也可以怀旧。因此在题材上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图1.17 化妆晚会

3. 小制作小投资

微电影的投资一般很小。大多数微电影是小投资和个人出资,从拍摄到制作规模都很小,几万元甚至几千元都可以拍摄一部微电影。也有少数企业投资的微电影属于大投资,从几十万元到上百万的投资不等。但这些投资与常规电影、电视剧动辄上千万上亿元相比,可谓是九牛一毛。

4. 大众参与网络互动

微电影是典型的网络艺术作品。通过网络渠道进行传播是微电影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观众可以通过暂停、快进、回看等手段打破“线性”的观看模式,观众可以自由地评论和参与创作,甚至可以影响和改变微电影的情节。这个特点使得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家”,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模糊了,展示出个人自由创作、感性张扬的特征,如图1.18所示。图1.18 大众参与1.2.2 微电影的常见类型

从现有作品形态上来看,微电影可分为广告宣传、真实记录、剧情故事、MV音画等常见的应用类型。

1. 广告宣传

广告类微电影主要是服务于企事业单位和商品的营销宣传(图1.19),以某一个价值理念和宣传诉求为核心,通过短小精悍的画面来引导目标人群和培育潜在客户。其中又分为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两类,前者以传递宣传商品信息为己任,后者以培育宣传道德法治为目的。图1.19所示为以宣传商品信息为己任的广告宣传。图1.19 福特汽车

2. 真实记录

记录类微电影以人物生活和自然世界为重心,力求自然真实地记录再现对象。这里面大量的是人物生活内容,不仅有重大的社会事件,图1.20所示为北京获办2022年冬奥会的重大事件,也可以是自己的生活瞬间,展示出丰富多样的人类生活,还可以是动植物的各种有趣片段,或者是大地的自然景观,把世界完全敞开在我们面前。图1.20 北京获办2022冬奥会

3. 剧情故事

情节类微电影承接了传统电影创作的主要手法,以蒙太奇思维来构思精彩情节,营造出精彩动人的效果。这种微电影大多有较大的投资、成熟的剧本和专业的拍摄团队,影片的形式和效果也是多彩多样。例如前面提到的《一触即发》就是这样的典型之作。

4. MV音画

MV类微电影是由过去的音乐电视片(Music Video)发展而来,可以说是非常成熟的视频短片类型,它曾经是电视屏幕上影响很大的文艺节目,现在依然是网络上影响重大的一类微电影。MV主要是将一部音乐作品视觉影像化,用具体的实物画面来阐述音乐内容,从而获得更好的音乐艺术效果,图1.21所示为MV画面。现在MV也有了较大拓展,不仅仅是对一首歌的图像诠释,还扩展到音乐之外的社会生活等广阔天地。图1.21 MV画面1.2.3 微电影的内容分类

从微电影的内容上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励志激情、幽默搞怪、时尚潮流、亲情友情爱情、科幻悬疑等微电影类型。

1. 励志激情片

励志激情片在微电影行列占据重要的位置,有时候一部励志微电影会掀起感人的励志风潮。如微电影《梦骑士》,短短两日获数万网友转发,在新年网络上掀起感人的励志风潮。短片由真实故事改编,用5个老人环岛旅行实践梦想的故事追问观众:人为什么活着?结尾打出一个字:梦。这个微电影打动了很多网友,感人至深。《老男孩》也是励志激情片,讲述了一对痴迷迈克尔杰克逊十几年的平凡“老男孩”重新登台找回梦想的故事。

2. 幽默搞怪片

人们生活中肯定少不了幽默搞怪的桥段,幽默搞怪片能使人心情放松,嘻哈一笑解千愁。它逐渐成为大众欢迎度高、网络传播速度快的人气作品。《嘻哈四重奏》集幽默搞怪于一身,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嘻哈四重奏》故事发生在办公室里,有努力上进的小经理,有刚涉足职场的小白领小乔,有少年老成的男白领,也有乐观自恋的胖丫头,还有一个神出鬼没的老板,它在角色上与目标人群非常吻合,演绎了一个个令人捧腹的办公室喜剧。

3. 时尚潮流片

微电影也可以是时尚潮流引领的先锋。时尚潮流片《变型记》2013年3月3日由伊华·欧秀(evaouxiu)帅雅商务女装定制,携手东娱传媒重磅打造时尚微电影《变型记》全国首播登陆《伊华欧秀幸福微剧场》,尽显时尚唯美之风。

4. 亲情、友情、爱情片

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一部感人至深的微电影往往是刻在人们心头中挥之不去的情感。大众银行广告微电影《母亲的勇气》讲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取材自台湾一则真实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母亲排除万难远赴委内瑞拉探望怀孕女儿的感人故事。OPPO N1 广告微电影《他不知道的事》讲述年轻人最美妙的爱情,在双方都还没有表达前,暧昧、猜测、关注、靠近的过程中点点滴滴的小心思。创意源自用镜子表白的桥段,而这个创意把OPPO N1可以远程操控,后盖触控,可206度旋转的镜头,简单的功能差别诉求,在男生温馨细腻的小小心思下,非常自然融合而又如此温柔不做作地完美演绎出来。

5. 科幻悬疑片

科幻悬疑微电影要具备有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属于高智商微电影,在网络上点击率较高的有《午夜微博》《思维碎片》等实验微电影:在技术及理念上,推出新的思路,新的展示方式,如延时短片《美丽莆田》《This is Shanghai》。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以及当今各种新技术新软件的发明发展,中国微电影正是生逢其时。大众百姓需要且有条件去找寻一些表达自我的新方式,而新媒体和多媒体网络也为微电影的传播交流提供了最佳的平台,这无疑开启了一个影视平民化的新时代。对此,有学者指出,微电影作为新媒体技术和艺术的产物,正改变着大众传媒的空间领域和生长态势。

1.3 微电影基础知识

科学原理、光的常识、视觉成像、空间透视等基本概念,在我们的微电影摄制过程中都要用到,学习这些知识可以为后面微电影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1.3.1 小孔成像、透镜成像与人眼成像

在黑暗房子的墙壁上开一个小孔,里面竖立一块白色屏幕,房子外面的景物就会在屏幕上形成倒像,人们把这个现象称为小孔成像,如图1.22所示。这种现象反映了光线直线传播的性质,是光学成像的理论基础。图1.22 小孔成像示意图

当我们使用玻璃制作透镜,替代墙壁上的小孔,就获得了比小孔成像更清晰明亮的影像;调整透镜、景物和影像之间的距离,就可以更自由、更准确地聚焦成像,这就是光学透镜成像原理,图1.23所示为光学透镜成像示意图。正常人眼都能看到在可视光线照明下的景物,因为人眼也类似于透镜成像,只不过是更高级更完善的光学系统,它能把外界景物的反光通过眼睛瞳孔(类似于凸透镜的透明晶球体),透射到视网膜上形成影像。这就是与光学透镜相似的人眼成像。图1.23 光学透镜成像示意图1.3.2 光与光谱

现代物理学认为,光是电磁辐射的一部分。电磁波谱范围很广,包括波长为数百米的无线电波至波长为10~13nm的γ射线。肉眼可见的光,是电磁波的一部分。这些光按波长来区分,便可看见彩虹颜色的变化。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分散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这七种单色光称为光谱色,不可再分,如图1.24所示。图1.24 光和光谱

人眼只对波长在380~760nm这一狭窄范围内的光敏感,这一范围内的波谱就是光谱,不同波长的光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如波长为380~430nm的光为深紫色,波长为450~485nm的光为蓝色,波长为485~495nm的光为青色,随着光波由短到长的变化,光色也发生相应的色彩变化。不同波长的色光均匀混合后,就形成人们常见的白光(如日光)。

七色光中,红色光波长最长,紫色光波长最短。红色光之外有肉眼看不见的电磁波光线,叫红外线,紫色光之外有肉眼看不见的电磁波光线,叫紫外线。光线的波长越长,越偏向红色,波长越短,越偏向青色。1.3.3 三原色光

自从牛顿三棱镜试验之后,关于光以及光色形成的理论不断出现和完善,如光的三原色说和人眼视觉感色细胞等。

红、绿、蓝三原色光混合,可以组成“白色光”。其中,红色+绿色(重叠处)呈现黄色,红色+蓝色(重叠处)是品红色,蓝色+绿色(重叠处)是青色,这是加色法原理,如图1.25所示。在白色光中减去红色,就成蓝色;减去青色就成黄色;减去绿色就成品红色。三色同时减去,则为黑色,这是减色法原理,如图1.26所示。以上过程就是光的混合原理。图1.25 加色法原理图1.26 减色法原理1.3.4 照度与亮度

照度又称投射光,是描述被摄体受照表面被照明的程度(图1.27)。照度定义为单位面积上所接受的光通量。照度的大小与光源的发光强度有关。光源的发光强度越大,则照度越高。如果光源的发光强度不变,则光源距离被摄体越近,被摄体的照度越高。照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关系。照度与被摄景物表面的反光特性无关。一旦光源的强度与位置确定,则被摄体的照度就确定了。图1.27 照度与亮度示意图

亮度又称反射光,是被摄体表面所反射出来的光线。在人眼观察方向看到的明暗程度叫亮度。亮度与被摄体受到光线照射的强度E和被射体的反光率有关。在相同的照度下,反光率越高的景物亮度越高;反光率相同的物体,受到照射的照度值越高,则其亮度值越高。图1.27为照度与亮度示意图。1.3.5 空间透视

在立体空间的展示上,透视关系非常重要。透视有两种表现形态,即线条透视和空气透视。线条透视也称几何透视,其特点是物体的形体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图1.28),物体在空间延伸向远方最终汇聚在一点消失。空气透视也称梯度透视,其特点是物体的色彩明暗近深远浅、近浓远淡(图1.29),物体在空间延伸向远方最终与空气混为一体。图1.28 决战前夕《阿凡达》图1.29 晨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