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08:17:40

点击下载

作者:曾庆均,丁谦等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研究

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研究试读:

序言

商品交易市场在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大致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起步、90年代发展和21世纪初至今的升级换代(整合、改造、升级、重组和功能创新)三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期,作为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的起源,大致由三个方面形成:一是在原有农贸市场和集贸市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是在原有商业、粮食、物资、供销等流通部门购销中心的基础上形成的;三是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兴建的。重庆商品交易市场发展也大致如此。

重庆直辖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商品交易市场以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繁荣重庆商贸流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重庆市“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总体格局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商品交易市场方面的基础性研究,未能与时俱进。《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研究》是关于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领域的专项研究成果。本书以《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2010》、重庆市商业委员会统计的各区县上报的数据以及课题组调研数据为依据,以客观反映发展现状为基础,突出研究特征。对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研究,在重庆是首次,而在全国对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进行专项研究也是少见的。本书不仅对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全貌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还对重要市场和特色市场进行了微观展示;不仅依据现状揭示了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现实环境和问题,还着眼未来,对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相关主题开展了前瞻性研究。

本书不仅仅是2010年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基本信息,而且是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一个历史的累积效果。以此为起点,深入审视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深刻研究把握商品市场发展的内在规律,着眼于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二环时代”发展趋势,推动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真正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而开启重庆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本书在讨论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基础上,探讨了商品交易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商品交易市场综合发展指数与发展前景等,并辅之以专题研究。这将有助于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宏观管理,激励商品交易市场开发商优化经营决策,引导商品交易市场建设领域的社会投资,从而有力推动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研究》,其价值和意义还有赖于广大读者的睿智研读和深入挖掘,其研究仅仅是一个开始,激发更多人对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的关注和参与才是最终目的。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在新的时期必将取得更大更辉煌的成就。曾庆均2011年11月6日

第一部分 综合篇

第一章 2010年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整体发展概况

一、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和近现代:重庆市场的兴盛“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重庆地处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拥有舟楫和陆路交通之便,为“四川之咽喉,扬子江上游之锁钥”。由此,重庆自古就成为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的物资集散地和繁荣的商业城市。重庆是一个因商而兴的城市,商盛因于水运优。正如马克思言:“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1]件。”

乾隆初年,重庆已是“商贸云集,百物萃聚”,“或贩至剑南、川西、藏卫之地,或运自滇、黔、秦、楚、越、闽、豫、两粤间,水[2]牵运转,万里贸迁”。重庆凭借其优越的地理条件,集四方之物于一地,贩进贩出,这种转口贸易的发展,使得重庆城“九门舟集如蚁”,促进了重庆城市商业的兴旺发达,吸引了大量的商业性移民,“每年逗留川中者不下十余万人”。重庆城内商业行帮已有25个,各业牙行有150多家。在古代商业体系中,商业贸易以米粮、食盐、棉、布、山广杂货为大宗。开埠前的重庆,就是一个商业都会。

1869年,英国驻汉口领事在考察和研究了长江上游的市场后指出:“重庆贸易相当著名……它地处长江上游的分叉口,位置十分有利”,它既能大量吸引英国纺织品和消费品向四川各地扩散,又能输出英国急需的土产品。因此他提出应该直接“开放四川重庆”。从外国人口中,至少说明了一点,即重庆商业贸易是十分发达的。1890年3月31日,中英正式签订了《烟台条约续增专条》,正式规定“重庆即准作为通商口岸无异”。1891年3月1日,英国控制的重庆海关成立开关,标志着重庆正式开埠。古老的商业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重庆市场与资本主义市场直接联系起来。一个以重庆为中心的洋货分销网和土货购销网开始形成。一方面,继续发挥传统农副土特产品集散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成为洋货的分销中心,棉织品、毛织品、煤油、颜料、化妆品等洋货,从重庆口岸大量涌进,再由重庆分销到西南各地。开埠后之重庆商业非西南其他城市可比拟。重庆成为与上海、汉口、天津、烟台、广州、厦门齐名的七大商业中心城市之一,因此1904年清政府成立商部后第一次颁布在全国各地建立商会的章程中就明确规定,重庆与上述六大城市因“属商务繁富之区”一律设立商务总会。同年10月17日重庆总商会即宣告成立。到1936年,重庆已由开埠前的6个商业行业发展到27个,店铺字号3 058家。重庆成为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的商业中心。

抗日战争爆发,重庆作为战时首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为重庆商业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需求的猛增,刺激了重庆商业的繁荣,从而巩固和扩展了重庆商业中心的地位和范围,重庆也由地域性的商业中心成为全国性的商业中心。战时重庆商业贸易空前繁荣,商业规模和商业资本扩大。抗战末期,重庆商业行业达120个,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棉货业,包括棉花、棉纱、棉布三种商品;商业企业数量由1937年的1 007家增到1945年4月的27 481家,涌现了诸如宝元通、庆汇纱号、恒义升、华华绸缎公司、中国棉业公司、重庆中国国货公司、四川畜产公司、川丝公司、冠生园等具有一定垄断性的大型商业企业。(二)1949—1978年:重庆没有真正意义的商品交易市场

1949年到1978年期间,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重庆作为传统的商业中心城市受到影响,其商品市场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1956年上半年、1958—1960年、1966—1978年大约有15年时间,国家曾三次关闭集贸市场,在此前后,集贸市场也有一个“时关时开——常年开放”的曲折发展过程。粮食、棉花等大宗品种市场更是“时开时关”。在计划经济时期,生产资料不是商品,实行统一调拨的只有商品的“外壳”;大多数农产品由国营部门统购统销;日用工业品实行“三级批发”(即一级批发供应商、二级批发供应商、三级批发供应商,最后到零售商,不可越雷池半步)和“三固定”(即固定的供应区域、固定的供应对象、固定的倒扣作价方式)。1949年到1978年期间,重庆没有真正意义的商品交易市场。(三)1978—1997年:重庆商品交易市场的起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培育和建设市场,重庆市各级各类市场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作为重庆批发市场的起源,大致由三个方面形成。一是原有农贸市场和集贸市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九龙坡区白市驿太慈市场(1997年);二是在原有商业、粮食、物资、供销等流通部门购销中心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朝天门市场(1984年)、中兴塑料日用品批发市场(1991年);三是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兴建的,如重庆观农贸农产品批发市场(1985年)、龙水五金专业市场(1985年)、马家岩建筑装饰材料市场(1984年)、得意家具城(1993年)。

20世纪80年代,重庆商品交易市场里程碑式的改革,是首创工业品贸易中心(全国十大工业品批发市场之一——朝天门市场的前身),这是批发业的改革。1984年1月,重庆市第一商业局所属的百货、纺织、针织、五金、交电、化工、储运等七个专业公司(站)联合发起,组建了一种崭新的商品流通组织形式——工业品贸易中心。重庆工业品贸易中心的建立,揭开了我国商业体制改革的新篇章,是我国批发商业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1984年以后,大城市的贸易中心一般均仿效重庆贸易中心的做法。

由七家公司联合组建的重庆工业品贸易中心是一个松散型的商品流通组织形式。其指导思想:立足于“开放、搞活”,把贸易中心作为国营批发商业主动参与市场调节的阵地,使其成为市内市外城乡流通网络的集结点,由近及远,向外辐射,推动经济区域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品贸易中心的经营方针:“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公私”,无论省内外,全民、集体、个体以及农村专业户均可入场交易。这些方针充分体现了开放经营的实质。

工业品贸易中心的经营方式:开展代购、代销、代储、代运和加工订货业务;承办多种商品展销会、订货会、调剂会经及其他交易会;开展租赁服务;收集和提供经济信息,为客户当好参谋。此外,还实行批仓结合,开展“四就”(即就地看样、就地开票、就地交款、就地托运)服务。这些方式充分体现了“多功能”和以服务为主的特色。

工业品贸易中心的作价办法:改变固定调拨作价和按照顾客行政作价的常规办法,实行按批量作价,即按照购买量的多少作价,批量越大,价格越低;同时,充分运用质量差价、地区差价、季节差价等多种价格形式,为搞活经济服务。

重庆工业品贸易中心的产生,标志着旧的“三固定”批发体制被突破,为国营批发商业的改革提供了一条发展思路。(四)直辖以来:重庆商品交易市场的升级换代

直辖以来,重庆商品交易市场进入了大发展时期,整合、改造、升级、重组和功能创新,成为商品交易市场升级换代的主流。商品交易市场的数量、规模、结构与效益,协调发展。2010年,重庆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共计1 560个,其中亿元以上市场有182个;实现交易额共计3 738.3亿元,缴纳税款共计11.4亿元。重庆商品交易市场在升级换代中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1. 集中化

直辖以来,重庆交易市场发展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商品交易向大而专的专业市场或专业市场群集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客观上要求交易市场的进一步细分,要求市场参与群体和目标客户群体的指向性更加明确;在专业市场上,价格发现和信息聚集的功能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重庆亿元市场大部分都是大而专的专业市场或专业市场群,如朝天门市场(1984年)、马家岩建筑装饰材料市场(1984年)、重庆汽博中心(2004年)、重庆铠恩国际家居名都(2001年)、龙水五金市场群(1985年)、绿云石都建材交易城(2001年)、观音桥市场(1985年)等。二是在交易市场内部,交易向经营大户集中。在大型交易市场内部,交易向一些经营大户集中的趋势更为明显。经营大户身上体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一些市场的大经销户已经成为一些产品的一级代理商和经销商;部分经营大户向贸易公司转型已露端倪。

2. 外迁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规划重新调整和修编的影响,无论是都市区,还是渝东北、渝东南、渝西地区,其交易市场开始进行重新规划、按照不同类别和功能重新规行划市,市场硬件设施也升级和改造。在城市化过程中,尤其是主城“二环时代”的到来,交易市场一方面实现升级改造,另一方面大型商品交易市场的“外迁化”成为一个主流趋势。

3. 公司化

近些年来,一些批发交易市场开办主体向公司化、企业化发展的趋势越发明显。原有的非企业化的开办主体通过改制也向公司化发展,观音桥市场的发展历程就是典型代表。

4. 品牌化

重庆商品交易市场,在市场品牌建设中,呈现出二个特点:一是注重自有品牌的培育,如朝天门市场(1984年)、观音桥市场(1985年)、铠恩国际(2001年)、龙水五金(1985年)、绿云石都(2001年)、万州小天鹅(2000年)等;二是引进国内知名品牌,如居然之家(2006年)、合川义乌小商品市场(2010年)等。

5. 网络化

一些成功的市场利用其资本、品牌和管理优势,向其他市场输出资本和管理;在本埠和异地同时经营若干专业市场,有的还形成了母子市场体制和市场集团体制。例如,朝天门市场,作为全国十大工业品批发市场之一、西部第一的大市场,利用其品牌市场优势,采用资本运营为主要手段,在重庆市各区县建立加盟连锁性质的市场,初步形成了一个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体系。渝惠食品集团,更是利用其国有投资公司平台,在各区县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形成以双福国际贸易城为核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

6. 信息化

直辖以来,重庆商品交易市场尤其是大型市场,注重改造和提升市场信息化功能,一些大型专业市场的信息收集、处理、传递功能增强,其交易更多地依赖于信息网络系统的支持。如龙文钢材(1997年)、重庆菜园坝外滩摩配市场(1998年)建立了电子交易所,完善了外滩摩配市场大宗商品中远期电子交易模式的软硬件系统、服务体系、数字化仓储、物流配送体系、银行系统、质保体系等。

总之,直辖以来,重庆商品交易市场实现了持续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流通方式变革的背景下,交易市场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新趋势、新特征,显示出商品交易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朝着合乎规律的方向发展。

二、总体规模情况

(一)商品交易市场的定义

商品交易市场,是指由市场开办者提供固定的场地、设施,进行经营管理,若干经营者集中在场内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从事商品(包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营利性服务)交易活动的场所。(二)商品交易市场的分类

从销售方式看,包括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终端消费市场)。随着商品交易需求变化,同时存在批零兼营市场。

从经营主要商品看,包括农产品交易市场、工业消费品交易市场和生产资料交易市场。

从市场形态看,包括专业市场和综合交易市场。

根据《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市场划分:1. 按市场类别分组,分为:①综合市场:包括生产资料综合市场,工业消费品综合市场,农产品综合市场,其他综合市场等4类;②专业市场:包括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市场,食品、饮料及烟酒市场,纺织、服装、鞋帽市场,日用品及文化用品市场,黄金、珠宝、玉器等首饰市场,电器、通信器材及电子设备市场,医药、医疗用品及器材市场,家具、五金及装饰材料市场,汽车、摩托车及零配件市场,花、鸟、鱼、虫市场,旧货市场,其他专业市场等13类。2. 按营业状态分组,分为:①常年营业;②季节性营业;③其他。3. 按经营方式分组,分为:①以批发为主;②以零售为主。4. 按经营环境分组,分为:①露天式;②封闭式;③其他。

根据重庆商品市场的实际状况,为便于统计分析,我们把全市商品交易市场粗略划分为三类,分别为:

生产资料市场:包括钢材、化工、皮革、农资、再生资源、五金机电、机器设备、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配件用品的专业和综合交易市场。

工业消费品市场:包括纺织、服装、鞋帽、日用小商品及文化用品、电器电子通信设备、医药医疗用品、家居装饰及建材陶瓷的专业和综合交易市场。

农副产品市场:包括粮、油、肉、菜、果、茶、水产品、小食品及副食品以批发为主或批零兼营的专业、综合交易市场;乡镇农贸(集贸)市场和区县中心城区菜市场。(三)商品交易市场总体规模

1. 市场总量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市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约1 560个,交易总额3 738.3亿元,总营业面积1 312.2万平方米,固定经营户数25万户,固定从业人员65.1万人,纳税总额11.4亿元。

作为参考,据《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2010》,按市场类别分,2009年重庆亿元商品交易市场数量107个,总摊位数76 661个,年末出租摊位数68 626个,营业面积4 951 364平方米。按经营方式分,以批发为主的亿元商品交易市场数量60个,总摊位数55 927个,年末出租摊位数49 610个,营业面积3 625 843平方米;以零售为主的亿元商品交易市场数量47个,总摊位数20 734个,年末出租摊位数19 016个,营业面积1 325 521平方米。

重庆市商委重点联系的亿元市场有132家。

2. 在全国及西部市场排序

据《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2010》,重庆商品交易市场在全国及西部大型商品交易市场中,按成交额排序情况如下:①在全国前100家商品交易市场中,重庆占5家:重庆朝天门市场(39位)、重庆市观音桥农贸市场(42位)、重庆绿云石都建材交易有限公司(88位)、重庆恒冠物流有限公司(重庆隆鑫物流有限公司)(89位)、重庆巨龙钢材市场(96位)。②在全国前100家综合贸易市场中,重庆占3家:重庆市观音桥农贸市场(9位)、重庆马家岩板材批发市场(40位)、重庆市万州区小天鹅批发市场(86位)。③在全国前100家专业市场中,重庆占5家:重庆朝天门市场(31位)、重庆绿云石都建材交易有限公司(68位)、重庆恒冠物流有限公司(重庆隆鑫物流有限公司)(69位)、重庆巨龙钢材市场(75位)、重庆铠恩国际家居名都有限公司(95位)。④在全国前20家生产资料综合市场中,重庆占1家:重庆马家岩板材批发市场(4位)。⑤全国前20家工业消费品综合市场:重庆(无)。⑥在全国前20家农产品综合市场中,重庆占1家:重庆市观音桥农贸市场(2位)。⑦在西部地区前100家商品交易市场中,重庆占25家:重庆朝天门市场(1位)、重庆市观音桥农贸市场(2位)、重庆绿云石都建材交易市场(6位)、重庆恒冠物流有限公司(重庆隆鑫物流有限公司)(7位)、重庆巨龙钢材市场(9位)、重庆铠恩国际家居名都市场(12位)、重庆万吨冷储物流市场(16位)、重庆外滩摩配交易市场(25位)、重庆马家岩板材批发市场(27位)、重庆金属材料现货交易市场(37位)、重庆恒胜钢材市场(54位)、重庆龙文金属材料加工物流中心(55位)、重庆市万州区小天鹅批发市场(57位)、重庆马家岩大川建材市场(59位)、重庆老顶坡汽摩综合市场(62位)、重庆大足县西部金属交易城(63位)、重庆大足县龙水五金城(66位)、重庆泰兴通信电脑市场(69位)、重庆市万州商贸城(76位)、重庆大足县龙水废金属市场(83位)、重庆市永川区商贸城(86位)、重庆万州区宏远批发市场(87位)、重庆泰华牧业(集团)有限公司西部饲料兽药市场(89位)、重庆旧车交易市场(95位)、重庆市西三街水产品市场(98位)。

3. 重庆商贸流通百强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的2009年度商贸流通100强企业,18家市场名列其中:重庆朝天门市场、重庆汽博中心、重庆观音桥农产品市场、重庆南坪医药市场、大足龙水五金市场、重庆铠恩国际家居名都、重庆绿云石都建材交易市场、重庆龙文钢材市场、重庆恒冠钢材市场、重庆马家建筑装饰材料市场、重庆市永川商贸城、重庆市小天鹅综合批发市场、重庆西部机动车交易市场、重庆市渝南汽车超市、重庆外滩摩托车配件市场、陈家坪机电市场、重庆万州商贸城、重庆市万州区宏远批发市场。见附表1-1-1。

三、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情况

(一)亿元商品交易市场

据重庆市商委统计,2010年重庆市亿元商品交易市场共182个,其中,交易额上100亿元市场11个,上10亿元市场47个,亿元市场交易总额达到3 283.4亿元。见附表1-1-2。

2010年重庆市亿元商品交易市场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市场共150个,总营业面积达到803.02万平方米,其中,10万平方米以上市场21个;固定经营户数9.7万户,固定从业人员39.0万人,市场和经营户纳税总额分别为4.3亿元和4.0亿元。(二)营业面积上万平方米市场

据重庆市商委统计,2010年重庆市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市场(不含农贸、菜市场)共152个,总营业面积达到788.6万平方米;其中,10万平方米以上市场21个,见附表1-1-3。

2010年重庆市营业面积上万平方米市场共有摊位数8.8万个,固定经营户数8.6万户,固定从业人员数36.2万人,交易总额3 083.0亿元,市场和经营户纳税总额分别为4.3亿元和3.7亿元。(三)工业消费品交易市场整体发展概况

据重庆市商委统计,2010年重庆市亿元工业消费品交易市场共64个,交易总额为1 031.3亿元,其中交易额上100亿元市场2个;固定经营户数4.0万户,固定从业人员16.7万人,营业面积331.6万平方米,市场及经营户纳税总额分别为0.8亿元和2.2亿元。见附表1-1-4。(四)生产资料交易市场整体发展概况

据重庆市商委统计,2010年重庆市亿元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共47个,交易总额1 645.0亿元,其中交易额上100亿元市场7个;固定经营户数1.7万户,固定从业人员9.3万人,营业面积323.6万平方米,市场及经营户纳税总额分别为2.7亿元和0.3亿元。见附表1-1-5。(五)重庆市农产品市场整体发展概况

1. 亿元以上农产品市场

据重庆市商委统计,2010年重庆市亿元以上农产品交易市场共52个,交易总额560.0亿元,其中交易额上100亿元农产品市场2个;固定经营户数3.2万户,固定从业人员11.2万人,营业面积133.8万平方米,市场及经营户纳税总额分别为0.5亿元和1.0亿元。见附表1-1-6。

2. 乡镇农贸市场

据重庆市商委统计,2010年重庆市乡镇农贸市场共873个,其中室内市场178个;营业面积206.4万平方米,摊位数10.1万个,固定经营户数9.0万户,固定从业人员13.6万人,年交易量513.2万吨,市场交易额175.7亿元,税收总额0.6亿元。见附表1-1-7。

3. 城区菜市场

据重庆市商委统计,2010年重庆市城区菜市场共462个,其中室内市场289个;营业面积162.0万方米,摊位数8.9万个,固定经营户数6.4万个,固定从业人员13.1万人,年交易量218.4万吨,市场交易额232.9亿元,税收总额2.0亿元。见附表1-1-8。

四、行业和区域分布情况

(一)行业分布情况

根据《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2010》统计,2009年重庆亿元以上专业交易市场共77个,总摊位数49 690个,营业面积3 550 054平方米,成交额12 304 221万元。从市场数量看,生产资料行业分布最多,占全部行业的32.47%;其次是家具、五金及装饰材料行业,占22.08%;再次是农产品行业,占18.18%。三类行业共占全行业的72.73%。见附表1-1-9。(二)区域分布情况

2010年重庆市亿元商品交易市场共182个,从区域分布看,“一小时经济圈”市场数量134个,占全市73.6%;营业面积713.9万平方米,占全市86.2%;经营户数7.9万户,占全市81.6%;固定从业人员34.2万人,占全市87.7%;交易总额3 076.7亿元,占全市93.7%;纳税总额7.2亿元,占全市86.1%。渝东北翼市场数量39个,占全市21.4%;营业面积90.6万平方米,占全市10.9%;经营户数1.5万户,占全市16.0%;从业人员4.0万人,占全市10.3%;交易总额183.0亿元,占全市5.6%;纳税总额0.9亿元,占全市11.2%。渝东南翼市场数量9个,占全市5.0%;营业面积23.7万平方米,占全市2.9%;经营户数0.2万户,占全市2.5%;从业人员0.8万人,占全市2.2%;交易总额23.8亿元,占全市0.7%;纳税总额0.2亿元,占全市2.7%。见附表1-1-10。

据《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2010》统计,按市场类别分,重庆亿元商品交易市场共107个,其中综合市场30个,专业市场77个,可作为参考。见附表1-1-11。

据《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2010》统计,按经营方式分,重庆亿元商品交易市场共107个,其中以批发为主的市场60个,以零售为主47个,可作为参考。见附表1-1-12。

五、拟建和在建市场项目情况

(一)拟建市场项目情况“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拟建综合或专业市场(不含乡镇农贸市场和城区菜市场)项目共计174个,其中“一小时经济圈”97个,渝东北翼47个,渝东南翼30个;拟建市场占地面积72 650亩,经营面积2 452.1万平方米,投资规模1 091.0亿元。见附表1-1-13。(二)在建市场项目情况

2010年,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在建综合或专业市场(不含乡镇农贸市场和城区菜市场)项目共68个,总占地面积20 656亩,建筑面积1 199.7万平方米,投资规模467.3亿元,规划目标2 987.2亿元;其中“一小时经济圈”分布有42个,渝东北翼分布12个,渝东南翼分布14个。见附表1-1-14。注释[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1.[2]巴县志,卷三。

第二章 2010年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贯彻落实,近几年来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状态良好,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作为支持消费的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态势喜人,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五年间,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在服务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加快商品流通的功能作用进一步增强。

一、商品交易市场对贸易额的贡献度分析

(一)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依然保持较快增长

商品交易额是反映商品交易市场经济情况最重要的指标,同时也是衡量商品交易市场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核心指标。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重庆直辖,重庆商品交易市场逐渐对外开放,重庆市对商品交易市场的高度重视,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对整个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的提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从表1-2-1中可以看出2010年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实现交易额3 738[3]亿元,从图1-2-1中可以看出2010年交易额比上年同比增长46%。虽然由于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2009年的增长速度相对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商品交易市场同比增速有所下降,但2010年重庆市商品交易额增长迅速。随着金融危机对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的影响逐渐远去,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将继续回复并保持强劲有力的发展态势。图1-2-1 2005—2010年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增长速度(二)商品交易额增速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的比较

商品交易市场是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的主要场所,同时商品交易市场中的企业对整个第三产业的贡献也举足轻重。而从图1-2-2和表1-2-1中可以看出2005年到2010年中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同比增长速度的变化幅度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的变化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可以看出2005年到2006年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的同比增速低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速,而从2007年到2010年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的同比增速明显大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速,这说明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增长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关系密切,且影响程度越来越大。政府应该加大对商品交易市场的政策扶持,为重庆产业结构实现升级做出贡献。图1-2-2 2005—2010年重庆市商品交易额增长率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变化表1-2-1 2005—2010年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基本情况数据来源:《2005—2010年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2005—2010年重庆统计年鉴》、《2010年重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课题组调研统计资料。(三)亿元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贡献度分析

据课题调研的数据分析得出,2010年全市亿元商品交易市场达到182家,其交易额达到3 283亿元,同比增长38.91%。重庆市亿元[4]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占据全部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的88%,这表明当前重庆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现状是大型商品交易占据主导,中小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较为薄弱。据调研数据显示,在入选重庆市人民政府2009年商贸流通100强的商品交易市场中,主要包括重庆朝天门市场、重庆汽博中心、重庆观音桥农产品市场、重庆南坪医药市场、大足龙水五金市场等18家百强商品交易市场2010年的成交额高达1 800亿元,由此可见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对整个商品交易市场所起到的主导贡献作用。正是基于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在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政府应该大力发挥大型商品交易市场的带头作用,推广它的成功商业模式和经营管理理念。

从不同的市场类别来看,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对商品交易额的贡献率各不相同,2010年数据显示重庆市商品交易专业市场对整个商品交易市场的贡献率远远高于综合市场。而从综合市场内部结构来看,可以分为生产资料综合市场、工业消费品综合市场、农产品综合市场和其他综合市场,这四类商品交易市场对综合市场的贡献度各不相同,所占贡献额度分别如图1-2-3所示。(四)区县商品交易市场对贸易额的贡献度分析

1. 各区县商品交易市场贸易额稳步增长

重庆市目前正在实行“一圈两翼”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庆市40个区县经济发展各异,其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成熟度也大不一样。一般来说“一圈”(即“一小时经济圈”)比“两翼”的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要更为成熟,这既有历史积累的原因,也有善于把握现实机会促进发展的原因,总体来看重庆市各个区县的商品交易市场贸易额基本都得到了稳步增长。(注:由于北部新区的特殊性此处将其作为单独的一个区域作为考察对象之一。)图1-2-3 各类专业市场对综合市场贡献度

2. “两翼”区县对贸易额的贡献率分析表1-2-2 重庆市各区县商品交易市场贸易额基本情况注:数据来源于课题组调研统计资料。

从表1-2-2中贸易总额和其占全市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的比重这两个指标中可以详细看出,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中的区县商品交易总额显著高于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的区县。但是从2010年各区县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占据全市商品交易额的比重排名来看,虽然“一小时经济圈”中有像九龙坡区、沙坪坝区、渝中区和南岸区等这样交易额比重居前的区县存在,但渝东北翼的万州其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占全市商品交易额的比重排名挤入全市前十,是很多处于“一小时经济圈”中的区县所不能相比的。而渝东南翼的六个区县基本排名都比较靠后,这与其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密不可分。

从“两翼”区县对全市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的贡献率中可以看出,在2009年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区县对全市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的贡献率分别是10.13%、1.26%,而“一小时经济圈”对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的贡献率占到88.61%的绝对优势。2010年,“一小时经济圈”对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的贡献率占到90.5%,相对2009年的贡献率继续提升,上升了将近2个百分点,渝东北翼对全市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的贡献率略有下降,2009年为10.13%,2010年下降到8.01%,反而渝东南翼的商品交易额所占比重有所上升。在“一小时经济圈”和渝东南翼对全市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的贡献率都有所提升的同时,东北翼的商品交易市场贸易额贡献率则明显下降,下降到8.01%,由此可见“一小时经济圈”仍然占据主导发展地位,渝东南翼的商品交易市场开始显现出强有力的发展冲劲,而渝东北翼的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相对缓慢。

二、商品交易市场对就业的贡献度研究

就业是人民群众是最关心的经济社会问题,它关系着人民切身的利益,直接了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商品交易市场是第三产业中能大规模吸纳就业人员的部门,而近年来更是随着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商品交易市场对就业人数的吸纳作用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一)商品交易市场就业人员规模持续扩大图1-2-4 2005—2010年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摊位数

据如图1-2-4所示的课题组调研统计资料数据显示,2010年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固定经营户数达到25万户,固定从业人员达到62万[5]人,比去年增长27%。另外,2010年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摊位数达到84 320个,年末出租摊位数达到78 626个,吸纳的就业人数相比前几年有大幅提升。近几年来,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的摊位数增长速度较快,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这从侧面说明了商品交易市场潜在的就业能力也保持相对增长。当然,现在的低就业水平与商品交易市场广泛引入现代科技从而造成技术与人争职位的局面有一定的关系,但从摊位容纳就业人员的角度去分析,如果这些摊位发挥好它的吸纳就业的能力,重庆商品交易市场就能够在提供就业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2010年,全市商品交易市场从业人员达到62万人,占据批发零售业从业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一高比例说明了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对就业的贡献较大。与此同时,2010年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摊位数达到超过8万个,虽然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曾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过增速放缓的局面,但是仍然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商品交易市场中来,经营户数和经营摊位都在逐年增加。不管是从从业人员数目还是从商品交易市场的摊位数和经营户数来看,目前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容纳就业人员的发展状况良好,对全社会就业的贡献率逐年递增。(二)亿元商品交易市场对就业的贡献

据课题组调研统计资料数据显示,2010年重庆市亿元商品交易市场的固定经营户数达到9.7万户,固定从业人员达到39.0万人,占了全市商品交易市场从业人员总数的63.1%。但是反观其对商品交易额的贡献,我们发现2010年亿元商品交易市场占据全市商品交易额的88%,而对就业的贡献为63.1%,这一比例相比它对贸易额的贡献有些偏低,这说明中小型交易市场对就业做出的重要贡献。亿元交易市场应继续发挥出其在广泛吸纳就业人员方面具备的辐射效应,未来重庆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应该更加重视对就业人员的吸纳,增加其在提供就业和改善民生上作出与总规模相应的贡献,同时加大对中小型交易市场的扶持,增强其吸纳就业的能力。(三)区县商品交易市场对就业贡献度分析

1. “一圈”就业贡献突出

重庆市目前正在实行“一圈两翼”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虽然各个区县经济发展基础各不相同,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成熟度也大不一样,但近几年来其商品交易市场对就业的贡献都保持着较好的发展趋势。一般来说,“一圈”比“两翼”的商品交易市场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发展机会,也能发挥更大的就业辐射能力,从表1-2-5中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出,“一圈”对全市商品交易市场的就业贡献举足轻重。表1-2-5 重庆市各区县商品交易市场就业人数贡献基本情况注:数据来源于课题组调研资料

表1-2-5中,从就业人数和其占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就业总人数的比重这两个指标中就可以看出,重庆市“一圈”中的区县从业人员比重显著高于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区县。就业人数和经营户数的前十名中除了万州均来自“一圈”当中,万州作为两翼的代表位列前5。在所有区县排名中,后5名中几乎均来自渝东北翼,从业人员比重后5名分别是城口县、丰都县、巫溪县、巫山县和涪陵区。值得注意的是这后5名中出现了“一圈”中的涪陵区,这与其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不太符合,该区商品交易市场在发挥就业贡献方面还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

三、商品交易市场对税收贡献度分析

(一)商品交易市场纳税额总量迅速增加

近年来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得到迅速发展,尤其在直辖以后,重庆商品交易市场的地位得到迅速提升,商品交易市场的繁荣程度与日俱增,纳税额的逐年迅速增长。从图1-2-5中课题组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纳税额达到113 768.8万元,相比2009年同比增长了22%,且近几年来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的纳税额增长速度也都保持在20%以上。虽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2008年和2009年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增长速度有所下滑,但2010年重庆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迅速复苏,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同比增速也迅速扩大,纳税额的同比增长速度也保持在高水平的20%以上。图1-2-5 2006—2010年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税收贡献(二)商品交易市场对税收的贡献度分析

分析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对税收的贡献度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看商品交易市场对社会零售商品销售总额税收贡献率,二是看商品交易市场对第三产业税收的贡献率,三是看商品交易市场对重庆市国民经济税收的贡献率。根据图1-2-6中《2010年中国税务年鉴》和重庆市历年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我们可以得知,商品交易市场对社会零售商品销售总额税收的贡献率经历了从2006年的9.21%,上升到2008年的9.88%,然后又缓慢回落到2009年的9.35%,直到2010年又回复到9.92%,这一现象与2008年年底爆发的金融危机密切相关。反观商品交易市场对整个重庆市国民经济上缴税收的贡献度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说明在全市经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下,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步伐稳健,对税收的贡献是稳步提升的。图1-2-6 2006—2010年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对税收的贡献度(三)亿元商品交易市场对税收贡献分析

随着重庆市商品经济的迅速规模化,亿元商品交易市场个数逐年迅速增加,从课题组统计数据中显示,2010年重庆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个数为182个,同比增长速度达到11%。2010年重庆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总纳税额为96 495.2万元,对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的税收贡献率达到85%。(四)区县商品交易市场对税收的贡献度分析

1. 各地区商品交易市场纳税额稳步增长

重庆市实施的“一圈两翼”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使我们更方便看出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于进一步的研究商品交易市场发展也十分有用。因税收涉及关系的复杂性和调研相关数据无法获得,因此此处主要是从三大区域来分析税收贡献,而不再详细从各个区县来阐述。总体来看,重庆市各个区县的商品交易市场纳税额都得到了较快增长,如图1-2-7中所示:三大经济区域商品交易市场纳税额同比增长速度都在15%以上,尤其“一小时经济圈”的纳税额增长幅度最大,突破20%达到22.24%;渝东北翼相比渝东南翼纳税额同比增长速度快1.2个百分点,差距不大。图1-2-7 2010年重庆市各大区域纳税额同比增长速度

2. “一圈”贡献率占主导,“两翼”辅之图1-2-8 2010年重庆市各大区域纳税额对总纳税额贡献率

从图1-2-8中各大区域纳税额对总纳税额贡献率中可以明显看出,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对商品交易市场税收总额的贡献率明显高于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区县,且占据主导贡献地位。但是经过课题组统计资料研究发现,虽然“一小时经济圈”中有像九龙坡区和大渡口区这样纳税额同比增速大于50%的区县存在,“两翼”中各个区县的同比增长速度也发展迅速,但是纳税额同比增长速度排名最后5位都不在“两翼”地区中,反而出现在“一小时经济圈”中。这说明,随着商品交易市场开放程度的扩大,“两翼”的商品交易市场得到了比较有效地发展,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的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

3. “两翼”区县纳税贡献率逐步上升图1-2-9 2009—2010年重庆市各大区域纳税额贡献率对比

从图1-2-9中可以看出“两翼”区县对全市商品交易市场纳税额的贡献率是在逐渐加大的,虽然幅度并不明显但增大的趋势不容怀疑。2009年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区县对全市商品交易市场纳税额的贡献率分别是6.4%、2.6%,而“一小时经济圈”对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纳税额的贡献率占到91%的绝对优势。但是,到2010年时“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的商品交易市场纳税额贡献率明显提高,分别达到12%和3%,而“一小时经济圈”的纳税额贡献率则下降了6个百分点,虽然“两翼”区县纳税额贡献率上升的幅度还不太大,但是这已经足以说明“两翼”地区的商品交易市场取得了较好较快的发展。注释[3]数据来源于课题组调研数据。[4]数据来源于课题组调研统计资料。[5]数据来源于课题组调研统计资料。

第三章 2010年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综合发展指数

目前国际上对于商品交易市场综合指数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商品交易市场的价格指数进行分析,主要有美国道琼斯公司编制的美国商品价格指数,在中国则主要是“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 China Commodity Price Index),简称“CCPI”。但是CCPI指数主要是从行业的角度出发涵盖能源、钢铁、矿产品、有色金属、橡胶、农产品、牲畜、油料油脂、食糖等9大类别26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不能单纯地从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综合衡量某个地区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情况。因此,从实际出发,根据课题组的调研数据,通过研究选取与商品交易市场密切相关的八大指标,应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出主成分因子并自动赋权,得到最后的商品交易市场综合发展指数。

一、指标选取的原则

研究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的综合发展指数是重庆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选择怎样科学合理的指数数据来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的综合发展能力是关注的重点所在。因此,在构建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综合发展指数的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目标一致性原则。评价指标实际上是评价内容在某一方面的具体表现,因此选取的指标应与评价的目标保持一致,要能够从具体的各自不同的角度充分体现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状态,指标的选取要对评价目标有明确的指导性和积极的督促作用。(2)整体性原则。如何衡量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综合实力,不仅要从其交易额和纳税总额来看,而且要系统地考虑其占地经营面积、从事该工作的就业人员等多个因素。因此,各个评价指标之间应该做到功能互补,能最大程度地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相互配合中较为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商品交易市场的性质和内涵。(3)客观性原则。指标体系的确定、指标的取舍等都应尽可能以客观数据资料为依据,减少个人主观判断的过程,选取的各个指标及所构成的综合指标体系要能真实客观的反映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概况。(4)可操作性原则。为了较为全面、客观、准确而又有效地衡量判断商品交易中心的发展情况,构建的商品交易市场综合发展指标体系应当逻辑连贯、简单明确、思路清晰,且各类数据能从各类统计资料、调研活动中直接或间接获得并进行量化处理,具备良好的现实数据可得性和数据分析的可操作性。

二、构建指标体系

商品交易市场综合发展指数是一个综合性指标,不仅要从经营利润方面入手,更要从就业人数、经营面积等其他方面来综合考虑,以能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因此,结合课题组调研的数据,在遵循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下,参考其他相关文献和已有研究成果,筛选出7项主要指标作为描述商品交易市场综合发展的变量指标,由此构成商品交易市场综合发展指数的指标体系。筛选出的指标主要包括利润收益、就业状态和经营规模三大类。分别如表1-3-1所示。1. 反映经营效益的指标:交易总额(V)。12. 反映就业状态的指标:经营户数( V)、从业人员(V)。233. 反映经营规模指标:市场个数(V)、营业面积(V)、占地面积(V)、456摊位数(V)。7表1-3-1$$$商品交易市场综合发展指数指标体系

三、研究方法及计算结果

(一)原始数据获得

根据课题组调研统计数据,汇总数据具体如表1-3-2所示。表1-3-2 重庆市2010商品交易市场综合发展原始数据注:数据来源于课题组调研资料(二)指标标准化

为了使选取的各项指标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且能直接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最后分析,因此需要将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本文主要采用最大值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式中,I为第i单元第j指标标准化值,i为评价单元(各目标城市)ij数目,j为评价指标个数,a为第i单元第j指标的实际值。ij(三)商品交易市场综合发展指数

将各原始数据标准化后的指标值代入统计软件后通过KMO检验值为0.782,证明该分析效果较为明显。通过主成分分析后从七大指标中析出两大主成分因子,分别是经营效益因子和经营规模因子,这两大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8.9%,证明这两大主成分因子能综合反映出原始指标88.9%的信息,能完全解释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的综合发展情况。同时经过正交旋转得到因子载荷矩阵后统计软件能自动得到两大主成分的权重值和得分,最后将两大主成分的得分相加就得到了如表1-3-3中的重庆市各个区县的商品交易市场综合发展指数。表1-3-3 2010年重庆市各区县商品交易市场综合发展指数注:数据来源于SPSS统计分析软件处理后所得。

四、综合评价

2010年重庆市统计在内的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总量达到3 738亿元,比2009年增加了1 184亿元,同比增长46.36%,而纳税总额达到11.38亿元,同比增长22%。因此从商品交易市场交易总额来看,重庆市的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态势良好,增长速度较快,达到20%以上。根据各区县综合得分与权重系数,建议将重庆市目前的商品交易市场综合发展指数定为0.2。(一)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重庆市各区县的商品交易指数中为正值的区县并不多,可以说全市的商品交易市场综合发展指数都不够高,尤其在重庆两翼地区这种情况更是显著。但随着重庆市战略地位的日益提升,重庆被国家确定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极、统筹城乡试验区、中国五大区域经济中心城市,这一系列的发展机遇都将给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二)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存在一定差距

从表1-3-3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目前的发展境况下,重庆市各个区县之间的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这种差距与当前重庆市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基本吻合。结合重庆市“一圈两翼”的经济发展格局来看,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综合发展指数排名前十的区县绝大部分在“一小时经济圈”内,尤其是主城九区的商品交易市场综合发展指数排名明显较高。而“两翼”的发展情况相对于“一小时经济圈”来说有一定的差距,独有万州跻身在前十行列,而在商品交易市场指数中排名靠后的区县大多集中在这两大区域中。渝东南地区各区县的商品交易市场综合发展情况和渝东北地区区县的发展情况相差不多,虽然排名略有前后之分,但是总的来说这两大区域的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还较为落后,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同时可以看出,万州和黔江作为重庆市六大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其所在区域均处于较为先进的水平,其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引领其所在区域内其他区县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带头作用。

第四章 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制约

一、重庆商品交易市场总体上存在的问题

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近年来虽然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面临诸多挑战。尤其在新一轮的市场建设大潮中,暴露和显现出的一些问题和趋向,足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得到有效调控。(一)缺乏专业规划,市场布局存在一定问题

迄今为止,重庆市还没有一个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布局的专项规划。尽管政府购物之都规划和市商委拟定的商贸流通业“十二五”规划对商品市场建设也作了相应布局,但商品市场作为全市经济尤其是商贸流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和载体,其占地、投资和建设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仅靠一个综合性、指导性规划,难以起到政府科学指导、合理布局和宏观调控作用。一是建设规模偏大,投资速度过快。据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协会调查掌握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市仅专业市场或批发市场,在建项目和未来5年内陆续建设的项目超过了200个,占地面积9万余亩,其形成的市场总量,将是重庆现有市场的4倍之多。如此庞大的建设规模,与日益稀缺紧张、成本不断攀升的土地供应,与市场经营主体的形成和培育、消费需求的增长是否相适应?特别值得关注。二是争办市场,抢抓项目,缺乏协调发展。一些区县为了局部利益,不顾地区经济、地域环境和资源条件的约束,都在市场建设上大做文章,相继规划了一批市场项目,特别是一些热门市场成为抢手货。如规划的市场项目中,汽摩类市场项目就有23个,家居建材类市场项目多达26个,钢材类市场项目9个。且基本个个都是大体量、大投入的项目。其中,有的地区尚不具备类似市场建设的基本条件,有的则同一门类市场过于集中,重复布局,相邻地区缺乏协调发展,强调辐射周边,追求大而全,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三是市场超大化、同质化倾向明显。从在建的68个专业和综合市场看,建筑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项目26个,其中,50万平方米的有5个;平均单个市场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动辄占地上千亩,投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一些项目,并未进行科学论证和严格筛选,市场定位雷同,缺乏各自特色。

上述现象和问题的产生,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科学规划。如不加以有效调控,将不可避免地造成重复建设,引发过度竞争,形成空壳市场和资源浪费。(二)市场运作方式落后,市场结构不尽合理

总体看,重庆市商品市场传统运作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市场配套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都比较滞后,市场经营管理发育水平发展不平衡,导致市场的整体结构不尽合理。一些市场热衷于招商和出租摊位,满足于做“房东”,把办市场简单地等同于物业经营;仍有相当部分市场规模狭小、手段落后,服务功能单一,管理水平粗放。相当部分中小市场缺乏发展现代商品流通意识,交易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的“三现”交易阶段,现代化交易方式更是少见。市场功能和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市场转型升级之路依然十分漫长。(三)市场专业化程度不高,品牌知名度不大

目前,重庆市专业市场个数和交易额分别占到57.9%和82.7%的比重,但其专业细分化程度不高,尤其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市场不多,经营商品雷同化现象比较普遍。此外,重庆市大多市场创品牌意识不高,据调查,经工商注册商标的市场不足10家,除老牌的观农贸、朝天门、铠恩国际等市场外,重庆商品交易市场在全国的名声并不大,在全国的排名也较靠后。同时,市场内经营的知名品牌与自主品牌,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种类上,还有待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假冒伪劣的防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任重道远。(四)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网络不健全

重庆市商品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尚在起步阶段,信息网络还很不完善。一些国家投资项目虽然建成,但由于受多方因素尤其是人才因素的制约,而形同虚设或移作他用,未能发挥其功能和效应。一些市场业主舍不得投入,信息设备配备不齐全,人才培养跟不上,以至市场对商户、商品、经营和物业的管理,仍然以手工为主,不能提供信息查询、发布和跟踪服务。而一些市场积极投身信息化建设,也因社会氛围等的影响,尚在艰难摸索中,需要得到政府部门及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扶持。(五)市场理论研究滞后,科学指导性不强

目前,重庆市商品市场是一个总体规模持续扩大和市场研究长期滞后的不协调的局面。其存在的问题:一是市场基础数据不齐,家底不清。至今尚无一个准确反映市场全貌的权威发布;所收集的商品市场统计资料也存在不准确、不全面和随意性大的现象。二是对市场理论的研究重视不够,尤其是研究型、管理型人才稀缺,没有一个专门的市场研究机构,缺乏商品市场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导向,未能充分发挥行业专家学者的智囊作用,不能及时提供行业发展的决策参考和意见。重庆市商品市场发展状况与东部沿海发达省市差距明显,与重庆经济地位极不相符。

商品市场的持续发展,势必推进市场理论研究的同步发展,而市场理论研究的深化,对商品市场进一步发展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当前,重庆市商品市场面临许多新变化和新问题,需要业界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共同关注和深化研究,也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主导和扶持。

二、重庆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的具体问题

(一)农产品市场问题分析

1. 市场建设滞后,销售规模小,分布不太合理,有市无场和有场无市并存

批发网点少且分布不平衡。批发交易方式传统、单一,以现货交易为主,远期合同交易很少,采用拍卖、网络交易等现代化交易方式的更是甚少。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意识不强。很多市场只是提供集中交易的场所而已,稍好一点的配有一定仓储设施,供客商存放货物周转之用。再好一点的引进少量必需的服务机构进场,如银行、运输公司等,提供资金、运输服务等,但大多都由客商自行办理。而从目前批发市场的竞争来看,批发市场能否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已成为影响市场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之一。农贸市场一般都存在“脏、乱、差”,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掺“水分”现象,存在无效物流和潜在高成本的问题。对农产品卫生、防疫和安全等的有效监控较缺乏。

2. 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弱

农产品大路货多,优质品少;种类多,名牌少。质量、品种难以跟上市场需求的步伐。如大米,本地产米积压难卖,城镇居民大多在吃外地大米(重庆市优质大米七成以上靠调进),这对于长期在全国有粮食产量优势的重庆来说的确是一种尴尬。

3. 加工开发落后,产品附加值低

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不到40%,农产品加工、保鲜、储存、包装技术研究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国外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是3:1,甚至4:1,我国为0.8:1,而重庆仅为0.3:1。可见重庆农产品加工开发业的发展空间相当大。

4. 农产品流通中的信息化建设还很不完善

不能即时从网上得到所需信息和发布信息,网上交易额较少。信息设备的配备不够齐全,在仓储、运输、配送各个环节仍然以手工为主,没有自动化信息网络,不能优化调度,有效配置,对客户不能提供查询、跟踪服务。由于缺乏准确的信息,往往造成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

5. 管理不规范,宏观调控能力不够

管理部门职能交叉,涉农部门齐抓共管,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由产、供、销不同部门分散管理,即农业产前生产资料供应由供销部门负责;农业产后农产品收购销售由商业部门负责;农产品出口由外贸部门负责;农业部门仅仅负责产中生产。这种分散管理造成部门之间内耗,农产品计划、生产、加工、运销、出口等环节分散独立,宏观上很难形成农产品营销的统一性。同时,由于国家涉农部门重复交叉,财政、金融计划、税收调控权分散于各部门,农业部门没有统一协调权力,因而缺乏调控能力。(二)生产资料交易市场问题分析

1. 市场布局不合理

生产资料市场布局上仍然缺乏管理科学规划和有效协调,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有的地区同一门类的市场很集中,进而造成市场间的过度竞争,资源浪费和管理失控,甚至出现空壳市场。此外,在市场建设过程中,有的市场还不顾地区经济、地域条件约束,盲目追求市场建设的大而全,出现强建市场,建了市场又有场无市的情况。有的条块之间缺乏协调,争办市场,造成重复建设,严重浪费资源。

2. 市场发育不平衡

从商品市场来看,生产资料市场不如消费资料市场成熟。而在生产资料市场中,细化的市场结构,其发育程度也很不一致。结果既造成相互脱节,又影响着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

3. 市场运作方式落后

目前一些市场仍忙于出租摊位,做“房东”,满足于集市贸易式的摊位式交易,缺乏发展现代商品流通意识,技术手段落后,专业化程度低,服务功能单一,管理水平粗放,无法满足客户在加工、配送、仓储、运输、信息传递、指导等方面全过程服务的要求。没有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等新型管销方式,广泛开展高效快捷的网上交易。(三)工业消费品交易市场问题分析

1. 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

专业批发市场偏少,市场存在重复建设现象。市场档次不高,功能不完善。不少批发市场从开业起就没有对相关配套设施进行过投入,再加上先天条件不足,批发市场所应具备的加工、储藏、运输、停车等设施不配套,长期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

2. 在批发市场建设上,重市场载体建设,轻市场主体培育

伴随着房地产开发热出现了“建市场热”。一些区不顾客观实际的需要,盲目发展批发市场,结果出现了不少“有场无市”的“空壳”市场,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一些区仍存在热衷于办有形市场的现象,仍重视市场载体建设,但忽视流通服务、市场主体的培育及市场规则的完善等软件建设。

3. 市场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健全

一些批发市场热衷于招商和出租摊位,把办市场简单地等同于物业经营,忽视市场功能的发挥和拓展;一些批发市场规模狭小、交易原始,市场功能和作用难以发挥。这些相互分割的初级化市场在发现价格、分散风险、为市场参与者提供稳定的市场预期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4. 市场普遍缺乏规范化管理

市场普遍缺乏规范化管理,导致无序竞争、市场混乱,假冒伪劣商品盛行,市场信号失真等,从而制约了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这表明很多批发市场的经营主体行为仍欠规范,亟待创新。目前,一些市场内的部分经营者的经营规模已相当大,但仍是以个体或家族式经营为主,没有在建立规范的企业组织形式和企业制度上努力创新。经营户的经营机制和经营观念与日趋扩大的交易规模不相适应,不能因势形成规范化的经营组织,使一些批发市场始终摆脱不了低水平、低档次经营的现状。

第五章 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前景

一、发展前景概述

2010年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总量达到3 738亿元,相比[6]2009年增加了1 184亿元,同比增长46.36%。2009年重庆在全国百强交易市场中占5个,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商品交易市场是重庆市建设长江上游商贸中心的重要载体,是重庆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重庆市战略地位的日益提升,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前景大好。

为积极配合重庆市建设长江上游的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的步伐,未来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应紧抓外环时代和“三基地四港区”现代物流基地建设的契机,按照重庆市“一圈两翼”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整合资源,凝练特色,推进市场向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以重庆主城为核心、六大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为基点、其他区县为依托的“以点带面”辐射全市的商品交易流通体系,和以全国性市场为龙头、区域性市场为骨干,地方性市场为补充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

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原则,把握机遇、因势利导、科学布局、积极创新,进一步优化商品交易市场结构,扩大商品交易市场规模,健全商品交易市场体制,完善商品交易市场功能,率先在西部地区建立起层次分明、布局合理、流通高效的商品交易市场。

二、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指标值预测

(一)商品交易额预测

1. 预测方法

当前社会对经济总量指标预测的方法主要有:趋势模型分析法、指数平滑法、灰色模型法、多元回归分析法等。我们主要是要对未来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做出预测,包括对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的交易额、纳税总额、营业面积、就业人数等指标的测量。此处对交易额的预测主要采用主要VAP(P)模型进行预测。VAP(P)模型根据前期的数据预测后面的值,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能准确反映发展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因此,此处交易额总量的预测采用VAP(2)模型。

2. 数据来源

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总量预测中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课题组的前期调研所得、重庆市历年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2000—2010年)以及《2005—2010年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见表1-5-1)。表1-5-1 2001年—2010年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注:数据来源于《2005—2010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及《2001—2010重庆统计年鉴》,2010数据来源于市商委统计资料。

从有关资料获得2001—2010年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后,采用VAP(2)模型对未来五年甚至是十年重庆市规模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一个较为准确的预测。

3. 测量方法

VAP(P)模型的数学表达式是:

y=Ay+…+Ay+BX+εtt1t-1pt-pt

其中y是k维内生变量向量,X 是d维外生变量向量,p为滞后阶tt段,样本个数为T。kxk维矩阵A…A和kxd维矩阵B是要被估计的系数1p矩阵。εt是k维扰动向量。

4. 建立模型

建立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A的VAP(2)模型。其计算公式为:

A=αA+βA+εttt-1t-2

其中A为当期值,A为滞后一期值,A为滞后二期值,εt为随tt-1t-2机扰动项。

5. 结果分析

A=0.611 233*A(-1)+1.167 921*A(-2)-223.463 8

R2=0.957 835,F=609.446 3,说明模型拟合主度很好,并且通过显著性检验。

运用模型对重庆市规模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进行预测得到的结果较大,因此还要结合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运用序列类推的方法对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做一个未来预测。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未来五年将是一个较快发展的过程,但速度不会出现特别大的陡增,“十二五”期间的五年中重庆市规模以上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增长速度将会维持一个快速而较为稳定的发展,而在五年之后的发展速度相比则会有所减缓。因此在综合考虑这两大因素的情况下,需要对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进行一定的修正。修正之后最后得到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预测结果如表1-5-2和图1-5-1所示。表1-5-2 2012—2020年重庆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图1-5-1 2012—2020年重庆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走势预测

从表1-5-2和图1-5-1中可以看出,重庆市在2010年后商品交易市场将有一个较大幅度的上升,且到2020年一直保持较好较快的发展。重庆是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在“十二五”五年中和“十三五”五年的平均增长将分别达到25%、15%左右,2015年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二)商品交易市场其他指标预测

由于市商委数据和相关统计年鉴中缺乏可相比较和使用的年度数据,因此我们对于描述商品交易市场其他指标(如营业面积、就业人数、交易市场个数等)的预测,主要采取时间序列值类推和等比值法等方法来预测,即通过统计年鉴中近几年的数据依据一定的内在比例关系来类推下一年份值,如营业面积、摊位个数等的预测;或者通过观察所要预测指标与已预测指标及商品交易额等的常数比例关系,如交易额与就业人数、就业户数的比例关系等,由此便能快速推断出其他各项指标的估计值。因此,关于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其他指标值的预测方法和预测结果在此就不再详细陈述,见最终的指标预测表。

三、近期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重庆市经济飞跃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完善功能、优化结构的重要转型时期。“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应加大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快现有商品交易市场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批知名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的商品交易市场,大力优化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环境,逐步构建并完善重庆市商品交易体系。争取到2015年,商品交易市场交易总额超过9 500亿元,年平均增长25%左右;亿元商品交易市场达到290个,亿元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达到8 200亿元,入选全国百强商品交易市场突破20个。

四、中期展望

在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和结构优化后,重庆在接下来的“十三五”发展中应加强商品交易市场管理者(业主)的管理体制和经营理念创新,完善商品交易市场的经营管理,以信息化、技术化、品牌化、开放化、市场化策略提升商品市场交易市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完善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并从产业发展高度通过商品交易市场的辐射功能全方位整合产业链,促进重庆全域经济发展,力争到2020年在重庆市全域范围内建成功能完善的商品交易网络体系。争取到2020年,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实现达到19 500亿元,并努力争取达到20 000亿元,年平均增长15%左右;到2020年亿元商品交易市场突破400个,亿元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达到16 000亿元,入选全国百强商品交易市场个数达到25个。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前景预测,见表1-5-4。表1-5-4 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前景预测注:原始数据来源于商委统计的各区县上报数据,预测数据来源于模型计算后所得。

附表

附表1-1-1 2009年度商贸流通100强排序表(市场类)资料来源:原始数据来源于重庆市商业委员会统计的各区县上报数据。附表1-1-2 重庆市亿元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排序表(2010)资料来源:原始数据来源于重庆市商业委员会统计的各区县上报数据。附表1-1-3 重庆市营业面积10 000平方米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排序表(2010)资料来源:原始数据来源于重庆市商业委员会统计的各区县上报数据。附表1-1-4 重庆市亿元工业消费品交易市场交易额排序表(2010)资料来源:原始数据来源于重庆市商业委员会统计的各区县上报数。附表1-1-5 重庆市亿元生产资料交易市场交易额排序表(2010)资料来源:原始数据来源于重庆市商业委员会统计的各区县上报数。附表1-1-6 重庆市亿元农产品交易市场交易额排序表(2010)资料来源:原始数据来源于重庆市商业委员会统计的各区县上报数。附表1-1-7 重庆市乡镇农贸市场基本情况区县汇总表(2010年)资料来源:原始数据来源于重庆市商业委员会统计的各区县上报数。附表1-1-8 重庆市城区菜市场基本情况区县汇总表(2010年)资料来源:原始数据来源于重庆市商业委员会统计的各区县上报数据。附表1-1-9 重庆市交易市场行业分布总体情况表(2009)数据来源:《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2010》。附表1-1-10 重庆市亿元商品交易市场区域分布表(2010)资料来源:原始数据来源于重庆市商业委员会统计的各区县上报数。附表1-1-11 重庆亿元商品交易市场总体情况表(按市场类别分,2009)数据来源:《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2010》。附表1-1-12 重庆与全国商品交易市场总体情况表(按经营方式分,2009)数据来源:《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2010》。附表1-1-13 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十二五”规划项目基本情况汇总表说明:1. 拟建项目统计数据来源于重庆各区县上报数,规划项目取自各区县“十二五”的规划数。2. 本表中主要为综合或专业市场,不含乡镇农贸市场和城区菜市场。附表1-1-14 2010年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在建项目基本情况汇总表(专业、综合市场)说明:本表中主要为综合或专业市场,不含乡镇农贸市场和城区菜市场。注释[6]数据来源于课题组调研数据。

第二部分 专题篇

专题一:我国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先生对市场有着精辟的评述:“市场不是哪个人发明的,但却是人类的一项伟大的创造。有了市场,人们就有了最便利的交换彼此的劳动及其成果的途径;有了市场,人们便找到了能促使资源配置优化的机制。市场是人类创造的,可是人类却创造不出一种比市场更精巧、更有效、能够替代市场来合理配置资源的办法和工具。”作为重要的商品流通组织形式,商品交易市场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不断发展壮大。

我国商品交易市场起源于集市贸易活动,繁荣兴旺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经过三十余年的培育和完善,我国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商品交易市场已经成为我国商品流通领域中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活跃商品流通、方便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巨大冲击,我国商品交易市场沉着应战,顽强拼搏,取得了新的辉煌成绩。一、总体发展态势

2009年,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总体规模继续扩大,但增速放缓;而平均规模略有增加、经营效益稳步提升。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总体规模继续扩大

截至2009年年底,分布在全国的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共计4 687个,比2008年的4 567个增加120个,增长2.6%;年末出租摊位数为299.5万个,比2008年的283.9万个增加15.6万个,增长5.5%;年末营业面积为2.3亿平方米,比2008年的2.1亿平方米增加0.2亿平方米,增长9.5%;全年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达到57 964亿元,比2008年的52 458亿元增加5 506亿元,增长10.5%。见表2-1-1。表2-1-1 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总体情况数据来源:《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2010》。

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数量、出租摊位、营业面积、成交额情况,见图2-1-1至图2-1-4。图2-1-1图2-1-2图2-1-3图2-1-4

从营业面积的变化看:2002年突破1亿平方米,2008年突破2亿平方米;从成交额的变化看:2003年突破2万亿元,2005年突破3万亿元,2007年突破4万亿元,2008年突破5万亿元。可见,我国商品交易市场总体规模仍处于上升区间,即使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仍然保持了增长的趋势,没有出现明显的拐点特征。

2. 增速减缓

2009年,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在总体规模继续扩大的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动,增速有所减缓。市场数增速由2008年的10.8%降为2009年的2.6%;成交额增速由2008年的19.0%降为2009年的10.5%;出租摊位数量增速由2008年的5.9%降为2009年的5.5%;营业面积增速由2008年的7.1%提高为2009年的9.5%。

可见,除营业面积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外,市场数、成交额、出租摊位数量几方面都出现了增速回落的情况,但市场的成交额增速快于出租摊位增长,反映了商品交易市场向规模化发展的趋势。表2-1-2 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历年变动数据来源:《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2010》。

3. 市场平均规模略有增加

2009年,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在总体规模继续扩大的基础上,平均市场规模也有所增加。表2-1-3 单个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平均情况数据来源:《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2010》。

摊位数方面,2009年单个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平均出租摊位数为639个,比2008年的622个增加17个,反映了受外部宏观经济影响而降低的情况有所恢复,但纵观2000年到2009年的情况,平均出租摊位数仍然处于下降的趋势;营业面积方面,2009年单个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平均营业面积49 563平方米,比2008年的46 475平方米增加3 088平方米;成交额方面,单个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平均成交额12.4亿元,比2008年的11.5亿元增加0.9亿元。

4. 经营效益稳步提升

2009年,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的总摊位数为3 337 874个,年末出租摊位数为2 994 781个,出租率为89.7%;2008年,总摊位数为3 173 250个,年末出租摊位数为2 839 070个,出租率为89.5%。2009年的出租率有微弱提升,表明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对经营户吸引力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上。

2009年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中,单个摊位平均营业面积77.6平方米,比2008年的74.8平方米增加2.8平方米,增长3.7%;单个摊位平均成交额193.5万元,比2008年的184.8万元增加8.7万元,增长4.7%。单个摊位的平均成交额增长速度快于平均营业面积增长速度,与市场中摊位经营户实力逐渐提升密切相关,反映了2009年我国刺激内需各项政策对交易市场中经营户的积极影响,经营效益稳步提升。表2-1-4 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中摊位平均情况数据来源:《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2010》。二、结构特点

1. 市场类别以专业市场为主、综合市场为辅

按商品交易市场的市场类别划分,可分为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综合市场是经营若干类商品的综合性现货商品交易市场,分为生产资料综合市场、工业消费品综合市场、农产品综合市场、其他综合市场。专业市场是以经营某一领域商品为主的现货市场,根据所经营的商品类别,分为12类专业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市场、食品、饮料及烟酒市场,纺织、服装、鞋帽市场,日用品及文化用品市场,黄金、珠宝、玉器等首饰市场,电器、通信器材、电子设备市场,医药、医疗用品及器材市场,家具、五金及装饰材料市场,汽车、摩托车及零配件市场,花、鸟、鱼、虫市场,旧货市场,其他专业市场。

2009年,我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按市场类别统计,呈现出以专业市场为主、综合市场为辅的格局。全国共有专业市场3 407个,成交额46 223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加88个和4 020亿元;综合市场1 280个,成交额11 741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加32个和1 486亿元。可见,专业市场的发展规模远超过综合市场,专业市场成交额占整体成交额的79.7%,综合市场成交额占整体成交额的20.3%。

专业市场涵盖的12类市场中,市场个数方面,家具、五金及装饰材料市场增加最多,增加34个,农产品市场次之,增加25个,而食品、饮料及烟酒市场减少24个;成交额方面,旧货市场增加最快,增加85.7%,医药、医疗用品及器材市场次之,增加38.5%,而黄金、珠宝、玉器等首饰市场和家具、五金及装饰材料市场也有超过20%的增长。

综合市场涵盖的4类市场中,市场个数方面,农产品综合市场增加最多,增加27个,生产资料综合市场次之,增加8个;成交额方面,农产品综合市场增加最快,增加17.2%,其他各类综合市场也有超过10%的增长。表2-1-5 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类别情况数据来源:《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2010》。

2. 经营方式以批发为主、零售为补充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建设,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批发为主的市场比重快速提高,以零售为主的市场比重有所下降。2009年,全国以批发为主的市场有2 764个,以零售为主的市场1 923个,分别比2008年增长7.3%和-3.4%;摊位数分别增长10.8%和-3.7%;营业面积分别增长7.8%和14.4%;成交额分别增长12.0%和3.4%。

可见,除营业面积这项指标外,市场数量、摊位数、成交额这些指标中批发市场的增速均快于零售市场;从成交额来看,以批发为主的市场成交额占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整体成交额的83.3%,以零售为主的市场成交额占全国整体成交额的16.7%。表2-1-6 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经营方式情况数据来源:《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2010》。

3. 市场热点逐渐转变,新兴行业增长迅速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迅速增长,特别是国家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出诸多重要措施,进一步扩大内需,2009年在以汽车、旅游、住宅为代表的新兴消费热点的强力拉动下,工农业生产提供给市场的商品品种、数量不断增多,质量档次明显提高,在极大地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同时,推动了全国商品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引领了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方向。

从所占份额看,2009年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占比重较高的商品类别有: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共成交15 260亿元,占总成交额的比重达26.3%;金属材料类商品成交11 530亿元,占19.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成交9 666亿元,占16.7%;其他成交额超1 000亿元以上的商品类别还有汽车类、建筑装潢材料类、化工材料及制品类、日用品类、五金和电料类、机电产品及设备类、家具类等。

以上商品类别的高增长,主要源于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从而带动了房地产、汽车等产业及相关消费品的高增长;另外,由于城乡居民购买力的增加,促使消费更加强劲,直接带动了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中吃、用、娱的部分消费品成交额的快速增长。

4. 区域分布保持稳定,区域发展协调

商品交易市场的数量及规模与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相对集中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从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布看,2009年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数量和成交额居前三位的分别是:浙江、江苏和山东,市场数量分别为672个、528个和536个,成交额分别为9 652亿元、9 226亿元和5 452亿元;三省成交额共计24 330亿元,占全国总成交额的41.9%。

市场数量上百家的地区有14个(浙江、山东、江苏、广东、河北、湖南、辽宁、上海、福建、河南、湖北、安徽、北京、重庆);成交额上两千亿元的地区有8个(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广东、河北、辽宁、天津)。表2-1-7 2009年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数量超过百家的地区情况数据来源:《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2010》。表2-1-8 2009年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超过两千亿元的地区情况数据来源:《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2010》。2009年重庆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1 583亿元,位居全国第11位。

从区域分布看,各地区的发展比较协调,除东部地区外,其他地区的市场数占全国比例均高于成交额占全国比例,说明这些地区在2009年的大型交易市场培育、硬件设施提升中取得较快进步。其中,以浙江、江苏为龙头的东部地区市场数和成交额分别占全国的61.7%和71.2%;以辽宁为龙头的东北地区市场数和成交额分别占全国的8.1%和6.8%;以湖南、安徽为龙头的中部地区市场数和成交额分别占全国的17.1%和11.8%;以重庆、四川为龙头的西部地区市场数和成交额分别占全国的13.1%和10.2%。

从四大区域市场平均成交额看,东部地区平均市场成交额最高,为14.3亿元,比2008年增加0.9亿元;东北地区平均市场成交额为10.3亿元,比2008年增加1.0亿元;中部地区平均市场成交额为8.5亿元,比2008年增加1.0亿元;西部地区平均市场成交额为9.7亿元,比2008年增加0.8亿元。

参考文献:1.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等.2001—2010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0.2. 洪涛.中国商品交易市场30年——商品交易市场体系与模式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3. 刘东英,卢燕,史俊仙.商品交易市场宏观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专题二:我国商品交易市场走势与发展研究

近年来,我国商品交易市场迅速发展,在社会商品流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改变了中国商品流通的格局,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及方便城乡居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经历了十几年高速增长和规模扩张后,商品交易市场正逐步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之中。

商品交易市场在中国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在此期间,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商品交易市场不仅连接了广大的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而且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国商品交易市场里,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大型交易市场占据着主导地位,2009年全国共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4 687个,成交额57 964亿元,商品交易市场在持续扩大发展的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一、规模化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规模化趋势在我国商品交易市场中不断深化,2009年我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平均成交额12.4亿元,比2008年的11.5亿元增加0.9亿元,是2000年5.1亿元的2.4倍。

商品交易市场的规模化发展道路来自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消费者对市场交易环境的新要求,交易市场中经营的商品、质量和价格虽然是竞争的主要因素,但是,随着购买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变化,对购物环境和市场的服务功能要求越来越高,这促使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渐步入了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商品交易市场的规模化趋势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带动了经济增长,扩大了内需。并且,商品交易市场的规模化发展也有利于企业提高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一方面,逐渐壮大起来的大型或超大型交易市场通过各种手段增强地域的辐射范围;另一方面,构成商品交易市场供货主体的中小企业及个体户,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所提供的产品规模也在迅速扩大。规模化的发展,导致大型交易市场越来越转向批发的功能,并逐渐把销售的末端留给零售商业和小型的市场。

商品交易市场在深化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有几个方面值得特别重视:一是许多大型商品交易市场仍然以传统经营方式为主;二是包装加工、储运物流、信息服务等专业配套服务设施在不同类别市场中差异过大;三是交易市场为入驻经营户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四是专业人才偏少。二、专业化趋势

近几年,全国商品交易市场在综合型市场发展的同时,专业型市场以其清晰的商品定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市场数量和成交额均远远高于综合型市场:一方面,商品交易市场向大而专的专业市场或专业市场群集中;另一方面,在交易市场内部,交易向经营大户集中。

专业市场比重上升的主要动因在于以下两方面: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客观上要求交易市场的进一步细分化,要求市场参与群体和目标客户群体的指向性更加明确;二是在专业市场上,价格发现和信息聚集的功能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交易向一些经营大户集中的趋势体现在一些市场的大经销户已经成为一些产品的一级代理商和经销商,并已搭建起纵横交错的经销网络体系;经销商与生产商和用户之间形成了稳定的供销关系。这一趋势背后的主要动因,是规模效应和稳定的供销关系和广泛的销售网络等因素在发挥作用。事实上,各地批发交易市场已经成为一些专业批发商和贸易商的孵化器。

2009年,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中,综合市场1 280个,占全部市场个数27.3%,全年实现成交额11 741亿元,占全部成交额20.3%;专业市场3 407个,占全部市场个数72.7%,全年实现成交额46 223亿元,占全部成交额79.7%。

可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迫使很多商品交易市场不断向生产领域延伸,以利于畅通供应渠道,掌握优质货源,减少流通成本,确立价格竞争优势。这导致商品交易市场之间在经营范围和产品品类上的分化和区隔,集中销售某一类别或某一区域的,甚至是某些品牌的商品,以求通过特色经营,获得最大的辐射广度和强度,占据最好的区位优势,这是相当多的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方向,商品交易市场中的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三、外迁化趋势

在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商品交易市场以“三现”(现金、现场、现货)交易为主,这种传统的经营手段对城市交通、市场秩序、生活环境、社会治安和城市管理带来诸多挑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建设的要求,以“三现”交易为主的商品交易市场面临着外迁出城市中心区的趋势。

我国社会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逐渐步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倒逼经济转型升级作用下,加速城市化进程,带动经济发展,是我国大多数地区的选择。与此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会伴随着产业在城市空间中重新布局,而目前在城市中存在的商品交易市场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所占据的空间位置非常优越,从而成为各个城市重新进行产业布局的阻碍,并被要求外迁出城市中心区。

以成都市为例,在2010年,成都市计划在3至5年内,逐步将中心城区的100个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全部迁移到绕城高速以外:在3年内完成荷花池片区、五块石片区、盐市口片区、红牌楼片区的商品市场调整调迁,在5年内完成金府路片区、八里庄片区、西门车站片区、川藏路沿线商品市场调整调迁;而北部商贸、青白江、双流、龙泉驿四个商品市场集中发展区,及彭州市濛阳镇后备发展区将作为主要承接地。

商品交易市场在迁出城市中心区的趋势下,必须结合电子商务、仓单交易、现代物流等新型流通方式的广泛应用,通过调迁来转型发展。例如,符合条件的楼宇型商品市场可以通过改造提升向品牌零售和电子商务转型,批发物流功能向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转移。四、标准化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按照国务院大力整治集贸市场精神的要求,我国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经过不断调整,无论在市场的管理技术还是在业态的改造和提升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商品交易市场的标准化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标准化问题正在成为规范商品流通、规范商品交易批发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和基础性工作。从发展情况看,大力推进市场的标准化将是我国商品交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