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的赠礼——古埃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05:19:41

点击下载

作者:闻明,彭萍萍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尼罗河的赠礼——古埃及

尼罗河的赠礼——古埃及试读:

文明的起源

尼罗河

人类的古文明无不与水相伴而生,从无例外。

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和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代文化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当然,尼罗河流域也离不开这个法则。

有古文明的地方一定有水,但并不能说有水的地方一定就有古文明。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很多地处雨量充沛、河流湖泊较多的民族往往对人类文明贡献平平。而古埃及人凭借着尼罗河微薄的馈赠却创造了至今让人类叹为观止的文明财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也许最难得到的才是最容易被珍惜的吧。

埃及很少下雨,今天如此,几千年前也是这样。如果不是世界长度第一、水量第二的尼罗河从埃及境内流过。不要说文明,今天埃及的土地上恐怕还会是个人烟稀少的地方。

尼罗河有两个源头,一个叫白尼罗河,另一个叫青尼罗河。白尼罗河的源头在海拔2600米的热带中非山区,青尼罗河的源头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埃塞俄比亚高地。这两条河流在苏丹平原汇合以后才形成我们熟知的尼罗河。

这条发源于赤道以南、非洲东部高原上的大河流向与我们的母亲河稍稍有些不同。它由南向北奔腾而过,经过6700公里的长途跋涉以后流入地中海,这也正应了我们“水流千遭归大海”的古语。

尼罗河在埃及境内的长度为1530公里,不到整个河流长度的1/4。两岸是3~16公里不等的河谷。到达开罗后分成两条支流,这两条支流夹着的地方就是24000平方公里的尼罗河三角洲。

每年的六月,红鹤飞临的时候尼罗河水开始泛滥,到11月份才逐渐退去。洪水把非洲高原上的沃土留在河岸两侧及三角洲地带,积淀成大量的淤泥。7000年前的古埃及人就用这种天然的肥料改良着自己贫瘠的土地,利用自己掌握的自然规律来从事农业生产。

埃及人最崇拜的阿蒙神就曾有这样的箴言:大水灌溉的地方就是埃及。由此可见古埃及人和现在一样是世代生活在尼罗河两岸和三角洲地区的。

翻翻埃及的版图将发现如此有趣的一件事:只占全国面积4%的这条绿色长廊养活的竟然是全埃及99%的人口。另外那1%的人口,是生活在沙漠里的绿洲旁。想想说变脸就变脸的沙暴,也真为他们赖以生存的那一汪泉水而担忧。

从尼罗河三角洲形成那天开始,埃及便被开罗分成南北两部分。南部的叫上埃及,北部的叫下埃及。这个分法也和我们的习惯正好相反。从大约5千多年前开始,他们就有了各自的国君。为了争夺这点有限的资源一直刀兵相见,最终北部的下埃及俯首称臣。埃及得以统一为早期王朝,文明从此产生发展起来。

哈比神

在很久以前,人类的祖先有一些在当时看来无法解释的现象,对此他们认为是神的旨意。在一个时期我们把这叫做迷信,从某种程度上看却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

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体系,有一些是独创的,有一些是从其他民族借鉴来的。但不管怎么说,那些神都具有超越自然的力量,并庇佑着本民族的人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对埃及如此重要的一条河流,古埃及人对它有独特的情感,自然不肯让它闲置。

最早被封为河神的是奥西里斯(Osiris),在古埃及的传说中,他是丰饶之神,同时他还是文明的赐与者。这倒符合古埃及人对尼罗河的定位。不过后来他在一次外出时,被他恶毒的兄弟谋害身亡。就连尸体都剁碎了扔到全国各地,多亏了他精通法术的老婆伊西斯(Isis),用法术找到他的尸体残块,让他死而复生,并帮助他做了冥界之王。死后能得到这个类似阎王爷的职位不能不说奥西里斯是塞翁失马因祸得福了,真羡慕他有这么一个神通广大的老婆。

鉴于尼罗河神位置的重要性,而原河神奥西里斯又升迁做了冥王,我们还是把这个职位委任给后期提得较多的哈比神(Hapi),由他来专职管理尼罗河。

哈比神也是古埃及最古老的神祗之一。甚至曾经有学者证实哈比神单词的词根“hep”很可能就是尼罗河的古称谓。不管是还是不是,我们还是沿袭传统把它叫作“尼罗河”。

把河流比喻成“母亲的乳汁”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但古埃及的哈比神却是个长着胡子的大老爷们,这略微缺乏一点美感和浪漫色彩。不过古埃及人也一定想到了乳汁的比喻,因为所有庙宇中的雕像上哈比神都长了两只丰硕的乳房。这看起来有点滑稽,不过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他丰满的胸部象征的是哺育土地的能力。

在埃及众多的古雕塑作品中以哈比神是题材有很多,而且不尽相同。上下埃及分立的时候上埃及的哈比神头戴莲花,而下埃及的哈比神头戴的是纸莎草。在诸多金字塔文或者纸莎草文献中也可以看出称谓的不同,上埃及的哈比神全称叫“Hap-reset”,他的妻子Uatchet是一只兀鹰。而下埃及全称则叫“hap-meht”,他的妻子Uatchet则被说成是一条眼镜蛇。上下埃及统一以后对哈比神的说法也统一起来,所以后期的雕塑中莲花和纸莎草会同时出现在他的身上。

传说中的这位哈比神是一位风流成性的“神仙”。他经常背着自己的妻子与水之深渊的女神努恩(Nun)幽会,并有一个私生子拉神。天知道这位如水的女神看中了这个半男半女的家伙什么地方。

好在古埃及人是善解人意的,只要能有足够的河水来灌溉土地,他们甚至愿意每年再额外为这位好色的河神娶一位漂亮的偏房。

河神的婚礼

每年的六月,尼罗河水开始变绿。这就是将要泛滥的前征兆。

每到八月份,河水漫过堤坝把大片的良田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洪水要持续到十一月份才逐渐退去。周而复始,年年如此。

饱受干旱之苦的古埃及人并不把这种泛滥视为灾难,相反他们还要载歌载舞地庆祝尼罗河的泛滥。可见“水深”和“火热”并不是一种可以相提并论的概念。

每年的六月第十二夜是埃及传统的“落泪夜”。那天晚上无论男女老幼都要换上节日的盛装,依次到河边哈比神的木雕像前颔首施礼。主持仪式的祭司高声颂读着祈祷词。然后人们围火歌舞,吹吹打打地欢庆将要到来的洪水。古埃及人所制作的手镯。

据说尼罗河的泛滥和前河神奥西里斯有很大的关系:奥西里斯遇难身亡以后,他的老婆伊西斯悲痛欲绝,泪水持续不断地洒落到尼罗河里致使河水暴涨。人们为了让女神节哀顺便,开始敲锣打鼓,唱歌跳舞。女神果真如大家期待的那般破涕为笑。因为女神的眼泪有神奇的功效,所以河水所到之处,无不五谷丰登。这也算是“落泪节”的由来吧。

这个传说本身就是自相矛盾:明明是盼水,却又阻止女神流泪。就算能以凡事有度来暂时塞责,女神的悲喜转换也快得让人有些接受不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女神经历的丧夫之痛,如何是一群蚁民敲锣打鼓所能化解得了的呢?女神明明知道自己有法术让老公起死回生,却不抓紧时间找回丈夫七零八乱的肢体,以免那些碎肉会落入虎狼之口,而是坐在河边抹眼泪,难逃做作的嫌疑。无论传说是否经得起推敲,我们都能看得出来故事里并没有河神哈比什么事。最多在你的一亩三分地上,给你施个礼就是了。也不知道从哪个王朝开始,居然流行起给哈比神娶亲的仪式,而且是从部落中推选出来的真正的美女!传说流传到这里浪漫中就有点血腥味了。其实不仅古埃及,很多民族都有拿活人做祭品的经历,而且牺牲品大多是纯洁美丽的少女。我们的历史中西门豹治邺就有给河伯娶亲的故事。可惜西门豹没有生在古埃及,所以这个陋俗一直延续到希吉莱(伊斯兰历)第20年,穆斯林的大军征服了埃及,这种带有血腥这种银制的手镜用起来非常方便,手柄上的人头像被刻意夸气息的仪式才算结束。张,生动有趣。那年六月,当地哥普特族的族长向穆斯林的新任总督艾尔萨来请愿,说哈比神是庇佑他们丰收吉祥的神祗,而他们的传统是每年为这位河神娶一位漂亮的妻子。

艾尔萨总督不是一个少见多怪的人,更何况穆斯林民族实行的也是一夫多妻制。不过艾尔萨总督还是对把一个纯洁美丽的少女扔到河里去感到不可理解。所以他当即就拒绝了族长的请求。由此一个延续了多年的传统陋习到此终于废止了。由此看得出艾尔萨总督也是一个懂得怜香惜玉的男人呢。

机缘巧合的是当年恰巧遇到干旱,期待中的洪水并没有如期而至,所以百姓开始怨声载道起来。后来艾尔萨总督也有些坐不住了,他给穆罕默德的女婿欧麦尔写了一封信,详细汇报了他对这件事情的处理。

欧麦尔亲自回信说:我认为你做得对。伊斯兰必须反对一切愚昧的习俗。随信附有一份给河神的声明,请将它投入尼罗河中。声明是这样写的:“真主的仆人欧麦尔致尼罗河神,如果你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流淌,你想歇就歇吧。如果你是为万能的真主而流,那么,我们祈求真主的恩赐,你就老老实实地让河水再次奔流吧。”

艾尔萨总督遵从了欧麦尔的指示,把信件投入到尼罗河中。更巧的是第二天河水开始上涨。从此以后,部落中漂亮的姑娘们不用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了。埃及的少男少女们又开始他们“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幸福生活了。舞蹈的女子,画面有一种稳定的对称美。

随着伊斯兰人的占领,阿蒙神老迈退休,哈比神渐渐接受了他的新上司——真主大人的领导。至于每年一个的老婆,上司不让娶,就不娶吧,更何况习俗沿袭了这么久,哈比神早就妻妾成群了,也就不在乎多一个少一个了。倒是质朴的埃及人觉得亏欠了他们的河神,所以每年一度的“落泪节”上,他们把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三世雕成美女,敬献给尼罗河神,希望他们能永结秦晋之好。

这个习俗直到今天还在流行,如果你去埃及,或许还能赶上参观这个仪式呢。

哈比的水罐

有关尼罗河的泛滥除了伊西斯的落泪说,在古埃及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这个说法和哈比就有直接的关系了。

在这个传说中,哈比有一个无底的水罐,每年到六月份的时候,他就把水罐倾斜,这样罐里的水就会源源不断地流进尼罗河。这样一个宝贝罐子,几乎顶上观世音菩萨的净瓶了。不过哈比每次倾倒他的罐子时,倾斜的角度却并不相同。同是一个罐子,倾斜角度不同,流出来的水当然也不是一样多的。所以古埃及守着尼罗河也一样会有旱涝灾害。

如果尼罗河的水多了,久不退去自然错过农时;或者退水后重新涨上来,播下去的种子就只能被水淹没。而水少了,离河岸远一些的田地得不到良好的灌溉,收成自然也要打一定的折扣。所以古埃及人希望他们的河神最好每年都把流量掌握到不多不少的程度。人形化妆匙

凡事确实有度。那么尼罗河水涨到什么程度才正好合适呢?古埃及人并不难为他们的河神,而且为了便于河神随时参考,他们选择了河神身边的参照物来作标准,这个参照物就是河神的儿子们。

传说河神有4个儿子,他的4个儿子加起来差不多是27英尺。尼罗河的平均水位在27英尺的时候,既不会发生旱灾也不会发生洪灾。27英尺合差不多8米多高,看来哈比的每个儿子身高也都在2米以上的。

可不要小看了这个27英尺,这可是防灾减灾的重要依据。这就有点像我们的天气预报中说的,降雨量比往年偏多的时候,要做好防洪准备;降雨量少于往年,要提前准备抗旱保苗一样。看来古埃及人很早以前就有防灾减灾的意识了,这一点倒真得感谢哈比的儿子们,因为他们长得不高不矮,恰好合适。像衣领一样的项圈,华丽而精致。

尼罗河颂

勤劳的古埃及农民在这片土地上获得了良好的收成。他们已经意识到尼罗河对他们的生存是致关重要的,连公元前5世纪到过埃及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都说埃及人获得的膏腴之地,乃是“尼罗河的赠礼”。古埃及人把尼罗河视若神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按时举行隆重的祭礼,并不忘奉献自己由衷的颂诗。

这是我们从墓志铭文和纸莎草文献中摘录出来的有关尼罗河的颂诗。你来到这片土地,平静地到来,给埃及以生机。你送走黑夜迎来白昼,我们感谢你给我们的指引。你种植拉神开垦的花园,你给行走者以生命。你永不停息地灌溉着土地,沿着你从天国走来的旅程。你是食品的珍藏者,赐给我们谷物的人。给每一个人带来光明。尼罗河的洪水啊,我已为你备好了祭品,磨刀走向公牛,举行盛宴欢迎你。如果家禽不足以称你的心,我们就捉住旷野中的走兽,架上纯洁的火,并献给所有的神。大水到来,欢乐也随之而来。所有的心都开始高兴,他以泛滥滋润着大地,快乐征服了人们。润泽了这里,又在别的地方建立,无人与他一起工作,食品来了,他无需神祗的参与,他使人们欢欣,他在黑暗中散布光明,在他放牧的牧场上,以他的威力使一切诞生。以他的水给母腹中的婴儿生命。人们换好衣服,种植他的花园。他关心自己的仆人,为他们建立黄昏和正午。照耀,照耀!尼罗河,照耀着!用你的牛群哺育着生命,用你的牧场哺育着公牛。照耀着,尼罗河,你的光荣!

古埃及的农业

眼看着春华秋实,寒暑交替。古埃及人明白了“春种一粒籽,秋收万颗粟”的客观规律。

其实上天对古埃及的恩赐并不厚重。浩渺的沙漠中丝毫不含有机质和土壤水,根本就不具备种庄稼的条件。这幅壁画发现于底比斯的一座坟墓里,画面用大色块和粗线条表现景物,体现了当时普通埃及人民丰裕富足的生活。

不知道聪明的古埃及人有没有尝试过在沙漠里播种。

这个问题看似可笑,不过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嘲笑古代埃及人——人类掌握的所有自然规律都是在这种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中总结出来的。

尼罗河的洪水过后,留下的淤泥一定是杂草长得最茂盛的地方。古埃及人明白以后开始感谢哈比神。所以,他们认定哈比神一定也是掌管粮食和鱼的主神。

尼罗河的泛滥仅仅给古埃及人提供了发展生产的客观条件,剩下的事情还要由勤劳智慧的古埃及人亲自去做。

其实古埃及人从洪水还没有完全退去就已经开始忙碌了。他们在被洪水淹没的土地上筑起一道道的土坡,从而把一片汪洋分成一个个的蓄水池。洪水退却,池水干涸,肥沃的淤泥均匀地留在田里。古埃及人便是那儿播下了他们希望的种子。不知道有没有学者考证过古埃及人筑起来的那道土坡是不是最早的田垄。古埃及人最先培育的农作物是稻谷,而后是大麦、小麦、亚麻、豆子,他们甚至还学会了种植葡萄。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对人类文明贡献大小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有了充足的口粮,埃及从此结束了狩猎和采摘的原始部落生活,在一个地方长期定居农耕图,第十九王朝。才成为可能。也正是有了长期定居的先决条件,才具备了文明发芽的肥沃土壤。

仅仅懂得利用尼罗河的泛滥来种植庄稼还不足以显示古埃及人的聪明。他们开始有目的地修建一些土石工程来达到灌溉的目的。比如沙都夫(Shaduf),沙都夫更像是一架放大的天平,一头悬挂的是桶,另一头则是维持平衡的石块,通过枢轴的调节达到汲水的目的。沙都夫比抽水机是要差一些,但比一担一担地挑水,效率却是成倍提高的。

在国家建立起来以后,兴修的水利工程也成了最重要的公共设施之一。如今开罗附近还保留着当初的工程遗迹,当然它的实用价值已经被考古价值完全取代了。

有了充足的口粮,古埃及人的圈里多了牛、羊、猪、鸭、鹅,这是一幅多么让人羡慕的田园风景画啊。

但是,任何时候劳作都是辛苦的,耕田的古埃及农人打起了圈里牛的主意:这家伙身高体健一定有劲,赶出去耕个田、拉个车什么的不知道能行不能行。要驾驭这么一个庞然大物还真不是那么容易,不过古埃及人还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成功。一幅公元前2700年的壁画上就记录着两个农民用牛耕田的真实画面。画面上的公牛虽然依旧长着两只尖利的犄角,不过神情非常恭顺,两个扶犁的农人昂首挺胸,满脸的自豪说明了一切问题。

古埃及人的生产画面美则美矣,不过要称得上“完美”,毕竟还差这么一点点:埃及没有铁矿。资源的匮乏制约了古埃及人冶炼技术的发展,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古埃及人耕田用的还是木犁石犁,好在尼罗河边的土地农耕雕像,刻画反映了古埃及人进行农耕生是松软的,而沙漠边缘耐旱的树产的一个场景。木材质又是非常坚硬的,如此,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一些缺陷。

不过,客观地说,古埃及人对青铜器的冶炼技术掌握得倒不算晚。大约公元前16世纪,青铜冶炼业在古埃及推广应用起来了。有了青铜器的帮助,古埃及的农业发展更为迅猛。有的地方农作物开始一年两熟甚至三熟。

其实即便在今天,埃及的长绒棉依然占据了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其他地方的棉绒纤维超过31?8毫米就算优质品种了,而埃及长绒棉的纤维长度在33.4~40毫米之间!不仅细长,而且光泽鲜亮,染色效果好。我们不能不说,尼罗河冲击而来的淤泥多少有一点神奇色彩了。

纸莎草

纸莎草是埃及的一种特色植物,在很多壁画或者雕像建筑中经常可以见到。哈比神的头上就常装饰这种饰物,著名的卡纳克神殿的石柱顶端也雕刻着盛开的纸莎草花。由此可见,纸莎草在埃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纸莎草是尼罗河沼泽地里一种类似芦苇的水生植物,多年生绿色草本,扦插茎体即可繁殖。茎的中心有白色的叶髓,叶子呈三角形,茎端为细长的针叶,四散开来,有点像蒲公英,最高可长到十英尺。

正是这种随处可见的植物,给古埃及人提供了意想不到的便利。

首先纸莎草的嫩芽可以食用,据说味道还不错,很像嫩竹笋。这在庄稼收成不好的时候,完全可以代替一部分口粮;庄稼丰收的年份则完全可以把它晒干后做燃料。如今非洲很多地方仍在烧这种东西。

除了吃和烧,古埃及人还试着用它编织席子,它丰富的纤维被晒干以后变得坚韧耐磨。这种特性被做成鞋子以后也发挥得淋在这幅著名的莎草纸画中,太阳神放射出花漓尽致。十八王朝的法老王图坦朵般的光芒。卡蒙的随葬品中就有一双纸莎草编制的鞋子,而且脚踝处还有一个精巧的皮扣带呢。

不知道是不是纸莎草细密的席子给古埃及人的启示,这种植物居然被聪明的古埃及人做成了小船(skiffs),而且还真的做得滴水不漏。古埃及的渔民终于可以驾着它在尼罗河里劈波斩浪了。

一种草本的植物能造成船,看来古埃及人还是在这方面下了一番工夫的。至于制作的工艺现代人已不得而知。

不过在1970年,一个叫海伊达的古人类学家根据一个公元前2300年前的草船模型成功建造了他的仿古纸莎草船:底格里斯号。海伊达驾驶着这艘船从红海出发,越过印度洋,进入波斯湾,最后差点成功穿越了大西洋。所以有此类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和他取得联系。顺便告诉你一下,1970年的时候他还是挪威的一个大学教师,现在也许早该退休了吧。

用纸莎草而不是用木头去造船确实很让人拍案叫绝,不过这还不是最绝的。最绝的是古埃及人用它成功制造了可供书写的纸。这就是古埃及著名的纸莎草纸,又叫法老纸。

古埃及人用这种纸书写了人类第一部史书。后面我们将用一节专门介绍造纸的全部工艺流程。我们可以借此比较一下这和蔡伦的造纸术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这种毫不起眼的植物,在古埃及确实发挥了最伟大的功能。时光流逝到公元2000年,现代人又发现了栽培着纸莎草的沼泽地有治理污染的神奇功效。当然环境污染是现代人的创新。那时候的古埃及发展的肯定是绿色农业,古埃及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神奇功效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艾伊眼里的世界

阿里斯老爷的陵墓修建完工的时候,艾伊被叫到了老爷面前。艾伊低垂着头,不敢言语,等着阿里斯老爷把手上的那碗大麦啤酒喝完。一个几乎赤裸的女仆正在侍奉身着华丽服饰的贵妇们用餐。人物对比鲜明,有很强的写实意味。

阿里斯老爷清一清嗓子:“艾伊,去,把我的土地、牛羊、奴仆及所有的,画到我安睡的地方,让我的一切永远陪伴着我。”

艾伊还是不说话,默默地跟着管家去拿颜料。

阿里斯老爷的陵寝在村庄西面的一块高坡上——那是太阳落下去的地方。陵寝很大,所有的墓壁上都还是一片空白。艾伊挑一块黑色的颜料开始画老爷肥沃的土地。然后他画的是弯腰扶犁的自己——他希望自己能永远为老爷耕种这块土地。前面他画的是圈里最温顺的那头牛。艾伊手中的鞭子打到了它的身上,它腿上的肌肉紧绷了起来。

他的妻子莎雅跟在后面在点种。再往后是五岁的儿子牵着山羊在驱赶偷吃种子的鸟雀。儿子另外一只手里拿着一把五月花,他可不是在贪玩,他还肩负着除草的任务呢。

艾伊拿起一块黄色的颜料——老爷的谷子熟了。而他自己的手中则多了一把木制的弯把镰刀,刀口镶嵌着燧石的刃口。莎雅把割下来的谷穗装入大桶里准备运到打谷场。而小儿子则在捡拾落到地上的谷穗,以做到颗粒归仓。

不远处,几个农奴在赶着驴运送着这些收割下来的谷穗。他们把这些谷穗倒到打谷场上,赶着母牛和驴子踩踏以使谷粒和谷壳分离。一些女工手里拿着长长的叉子把稻草挑出来,而另外一些女工则端着芦苇和棕榈叶编织的筛子清除着稍大一些的穗梗和杂草。

扬谷者的木铲甩得高高的,谷粒飞一个背水人的脊背被过重的负担出去,谷壳被风吹走。剩下的事情就该压弯了,这种超负荷的劳动是多数埃及下层人日常生活的一部交给书吏来过磅了。该画阿里斯老爷分。了,他比其他的农奴和管家要大二三倍,笑眯眯地听着掌管仓库的官员在汇报:哪一些会被留做种子,哪一些用来抵交税赋,哪一些做农奴的口粮,哪一些又被做成面包和啤酒。

墓壁上还有一块地方是空着的,就画老爷的菜地吧,豌豆,扁豆,洋葱,莴苴,黄瓜……

另外一间墓室的墓壁上艾伊也打算好了,他将要画枣树、无花果、葡萄和石榴。树下面可以画牛、羊、猪、鹅了。当然艾伊还要画狩猎、捕鱼和祭祀的场面。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这些墓室里的壁画就是古埃及农业的真实写照。

世界上最早的花园文化

我们不能不提到古埃及的花园文化。

不管是种植蔬菜,种植水果,还是用大麦酿造啤酒,都不能让我们如此惊叹。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是围绕着自身的繁衍而进行的。一个埃及花园

凡是活着的动物都会吃,主动地开拓食物资源,不过是人类智商高于其他动物的表现罢了。即便是古埃及人最初的养蜂造蜜,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低级的感官享受。而古埃及人的花园,证明人类在满足最初等的感官享受之后开始过渡到高级的精神享受。

公元前2200年,古埃及人有了自己的花园,那也是人类第一个花园。从古埃及的壁画来看花园的内容居然还很丰富,它由无花果树、石榴树、鱼池、爬满葡萄藤的棚子和开满鲜花的小径组成。花草树木,碧水游鱼,这样的组合,即便在今天也能体现出创造者的匠心和品位来。埃及的室内家具可以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家具,这件珠宝盒便是其中的一件精品,蓝,黄两种颜色在埃及工匠的拼接组合之下显得那么和谐、那么有节奏和韵律,透着一般典雅华丽的贵族之气。

花园的园丁一定是从自然界里获得这种灵感的,这个问题连想都不用想。人类从本性中就有一种对自然的亲和力,想想也是,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即便是达官显贵、王公贵族也离不开阳光空气,更何况常年居住在深宅大院里,不比那些农奴士兵,看到满眼的绿色自然会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把矢车菊和罂粟挪到庭院里去,并不是国王的命令。那些园丁最初都来自农业种植中的精英,看来古埃及农民在把它们视做杂草的同时,已经懂得欣赏花开时节那种无可比拟的美丽了。还有池鱼,从画面上粗线条的轮廓中分辨不出池子里养的到底是尼罗河中的哪种鱼类。这些鱼估计来源于划船撒网的鱼民,或者是洪水退去不幸在田垄中搁浅。鲜艳的体色、怪异的身形让它们从厨房里逃得条性命,虽不能再回尼罗河恣意畅游,倒也能在王公贵族的鱼池中苟延残喘不管怎么说,小命算是保住了。感谢画工没有发挥自己的想象,为这些鱼画一个三开或者四开的尾巴,否则金鱼起源于中国的荣耀,便要被古埃及人抢先夺去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古埃及人都能享受园林之乐,能在花园中休憩纳凉的仅限于法老和他的王公大臣们,还有可能包括一些高级的僧侣。除了休闲他们一尊古埃及贵族雕像,裙摆上的也会在花园里商讨政要,传达指示什么铭文表明了他的身份。的。把花园看成是古埃及人的政治中心的缩影,其实一点也不过分。

在壁画的画面上,没有看到鸟的身影,莫非这些古怪的精灵只会跟在农人的后面偷吃撒播下去的种子?难道它们不愿把嘹亮的歌喉展示给那些高高在上的王公贵族?

如果非要分类的话,前面的一切应该归类到种植业。而这一节其实应该叫做园林艺术的。虽然它们同是从土地上长出来的东西。

文明的变迁

孤独之旅

古埃及人从未想过要写一部编年史,把发生的一切真切详实地记录下来。尽管他们在很早以前就有了文字。他们的历史写在壁画上、浮雕中或者墓壁上,散碎零星。

可是,古埃及人却是第一个书写历史的民族。

法国历史学家艾黎·福尔曾经说过:古代埃及是文明社会在历史表层的第一次涌动。它好像诞生于虚无,而后越过顶峰,又回归于虚无。它是出现在历史地平线上,并且具备明确形态的社会中离我们最久远的文明。一个古埃及的象牙刀柄,上面刻满了猛兽的图案。

很赞同古埃及文明诞生于虚无的说法。在这之前,我们对人类社会的了解仅限于刀耕火种。古埃及人从虚无中走出来,播种文明的种子。收获的果实被继续作为种子撒播到世界各地。她在绘画、雕刻、建筑等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后继者,并结出了更为丰硕的果实。

没有人能体谅一个独行者在黑暗中孤独的摸索。作为人类文明之始的古埃及无疑就是那个黑暗中的独行者,还是让我们去看看这位独行者踉跄而坚实的脚步吧。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

古埃及人并不是尼罗河流域的土著,截止到目前为止,尼罗河流域没有找到过任何古人类活动的遗迹。

比较令人信服的说法,是在两万年前尼罗河畔开始有氏族部落生活。他们靠采集和狩猎生活。大约公元前5000年左右开始向尼罗河谷聚集并定居下来。

但是这支氏族部落从哪里而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最久远古老的猿人化石是1974年在肯尼亚与埃塞俄比亚交界的地区被发现的,据考证距今320万年左右。这是一个女性猿人化石,被公认为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开始直立行走的猿人化石。

有学者认为非洲的原始部落是古埃及人的祖先。他甚至认为,这个尼格罗的部落是所有人类的祖先。这个非洲部落形成于大约20万年以前,10万年以前走出非洲迁到西亚,6万年以前到了亚洲各地,4万年前到达大洋洲,3.5万年前到达欧洲,最后跨越白令海峡到达美洲。据说他们用的还是高科技的遗传学技术。

有这么精确的时间表,看来他认为人类肤色的不同是因为太阳光照强度的差异造成的了。

从地域上考察埃肯边界距离尼罗河流域并不是很远,用几百万年的工夫走到尼罗河流域,也完全存在这种可能。而且他还真的为他的说法找到了一些佐证。比如按照格洛吉尔氏定律,在温暖潮湿的气候中进化来的热血动物会分泌一种真黑色素。在马里埃塔发掘出的木乃伊表皮和真皮间同样发现了相当多数量的这种真黑色素。而且许多希腊和拉丁学者都曾把埃及人描写为尼格罗人。比如:亚里士多德、卢西安、迪奥吉尼斯·拉尔蒂阿斯等人。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尼格罗人是十八王朝以后出现的。早期生活的古埃及人是白种人,尽管他们的皮肤确实有些暗黑。还有一派则认为古埃及是一个混合民族。尼罗河三角洲地区是非洲和欧亚要塞,早期的人类为了生存的一致目的走到了一起。一个比较有力的证据是河谷地区发现的几具非常古老的遗骸,已辨认出他们属于克鲁马浓人、亚美种人、尼格罗种人、卢科德姆人。坚持这几种说法的人争论不休,最终把官司打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开罗举办的学术讨论会上。会议进行了好几天,结果谁也没能说服谁,最后只好无阿姆拉时代女陶像果而终。

还是看看古埃及人是怎么描述的吧。古埃及的纸莎草文献认为他们是“起源于用鼻子吸入万灵气体的生物”,这话看似很有道理,其实等于没说。

在古埃及人以写实见长的壁画或者雕像上,也同样找不到答案。《拉霍太普夫妇》雕像是埃及第四王朝早期作品。在这尊雕塑中,拉霍太普皮肤为棕褐色,他的妻子皮肤则是浅黄色。另外古埃及艺术品中的一些肖像也各不相同:有的颧骨高耸,有的肥胖、卷唇,有的鼻子呈弓形,最常见的却是鼻大而直,在南方的肖像中比较常见的是扁平鼻子和厚嘴唇……古埃及人的棋盘盒与棋子国家机器的诞生

好像商量过一样,每一个民族都选择建立自己的国家并产生君主。也有例外,但这些民族都灭亡了,或者至今仍生活在幸福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里。

古埃及人无疑走在了人类文明的最前沿。

在经过简单的村村联合之后,古埃及的氏族体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壮大。这种简单的村村联合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内在的原因是随着农业生产及畜牧业的发展,那种旧的氏族体系已远远不能适应这种新兴的生产力。外在的原因则是需要一个强大的氏族部落来抵御一些外来部落的劫掠——种植或者养殖又哪有偷或者抢来得更快捷更便利呢?

一台机器上的齿轮越多就越需要一个中枢齿轮的带动,强大的氏族公社呼唤着更先进的领导方式。古埃及人最先选择的是神的统帅。他们用自己创造的神灵来管理和约束自己,这可是一个绝对完美的黄金时代。

与其说是神在统治着这个时期的古埃及,倒不如说古埃及人在靠自己朴素的道德约束力在维持着氏族公社的和谐。据说,在这个幸福的时期里,没有任何疾病死亡和灾难的困扰。历史上又被称为“拉的时代”、“俄赛利斯时代”,或叫“赫拉斯时代”,也就是众神统治的时代。

古埃及的神是生活在地上的,当然也是古埃及人要求他们的神生活在地上,可能为的是方便众神解决地上凡人的纷争吧。

可是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除了吃穿用度之外,剩余的生产生活资料越来越多。氏族内部纷争也就越来越多,单靠区区那几位虚无飘渺的神灵已解决不过来了。而且神只提供解决原则,而不能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神不会说明这片被水淹过的土地界线究竟在哪儿,一只被人争夺的羊羔到底是谁家的母羊所生。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自称是具有“神的血统”的人出现了。也许他真的能处理各种复杂的争端,也许他只是一个招摇撞骗的骗子。但有一点很重要,他最终取得了古埃及人的信任。大家都把他叫人间法老。直到最后,古埃及出现了一个叫米尼兹的人间法老。他是不是一个公正的法官不甚清楚,但他绝对是一个勇敢的莽夫。据说就是他凭借武力统一了整个埃及。

从此,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的王朝时代开始了。法老“法老”这个词是埃及古王国时期最后的首都所在地孟斐斯的王宫的希伯来语音译,跟随着喜克索斯人入侵而来到埃及的希伯来先民,用这个词来称呼曾经住在那里的国王们。

近代的人沿袭《圣经》而使用“法老”这个词指代统治古埃及的君主。法老的意思很独特。它并不代表统治者本人,而是代表神祗授给统治者的居所。它的最初的意思其实应该是大房子,居住这种大房子的人自然是法老王了。语言中有许多变幻的东西,拿特定的住所代表其人也有许多类似的先例。所以把古埃及国王叫成“法老”也就渐渐被人们所接受了。一法老陵墓的壁画

古往今来对国家首领的称号其实是很有意思的,国王是最通行的称呼。其他包括皇帝、元首、首相、总理、总统……从字面意思上都能理解他的至高无上。大房子也是一样。看来古埃及中有权利居住神授的大房子的只有国王一人了。

从氏族公社到中央集权的国家,法老王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作用的不断增大他的特权也跟着越来越大了。意识到自己的这份特权以后,法老王就再也不肯把这个宝座让给别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己的儿子成了惟一的选择,尽管他并不一定传位给最大的儿子,但肯定他不会把这个宝座让给看门人的儿子去做。如果没有儿子,女儿也是能担任法老王的。古埃及人根本没有男尊女卑的想法。这种范围后来引申得比较宽泛,如果有谁有幸娶了法老王的女儿,在法老王没有儿子的情况下,也有权利担任法老王。法老王在国家中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所有诸如修建陵墓,对外征讨,抵抗侵略之类的命令都由他来下达。但并不是说他像中国的皇帝那样自在逍遥,古埃这件黄金扇形饰板是法老的礼仪用品。扇形及的法老也有不好当的时候,关饰板的正画装饰有法老驾车全力追逐一群鸵键时刻,他是要去带兵打仗的,鸟的画面;反画是法老打猎归来,两个仆人拿着猎物。很多位法老王都有东征西讨的历史记载。(当然中国也有类似的御驾亲征,但从出现的频率和所冒的风险上和古埃及的法老王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而且在他上了年纪以后,还要在臣民面前证实自己“廉颇不老”,才可以获得继续执政的资格。

具体证实的办法,是跟着一头毛驴到梯形金字塔的广场上去跑整整28圈。看来很多年以前,古埃及人就在讲求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了。

正如中国的皇帝中有人爱吟诗作画,有人爱杀猪卖肉一样,3000年前古王朝出现的几百位法老王也是千奇百怪不一而足。

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II)是老婆孩子最多的法老,他有100多个老婆,两百多个孩子。有12个儿子死在了他的前头。

杜德摩西三世(TuthmosisIII)是最小心眼的法老王了,因为讨厌他的母后哈谢普苏(Hatshepsut),他破坏了他母后建造的所有标志性建筑。与赫梯人的战斗使得拉美西斯二世一战成名,他本人跳上黄金战车的形象也在四外刻画。

阿曼霍特普二世(AmenhotepII)要算力气最大的法老王了。他的弓强劲得没有一个士兵能拉得开。在一次庆典演练中,他用这张弓一连射出了300支箭,而且支支都穿透了铜制的靶心。

父亲是勇敢的力士,他的儿子阿曼霍特普三世却成了最怕老婆的法老,照现在说法就是“气管炎”。为了取悦他的伊拉克老婆,在15天里就掘出了一座1700公尺长的人工湖。而且就是这个怕老婆的法老王,吹牛说自己在一次围猎中一举射杀了56头野牛。

阿曼霍特普三世是够能吹牛的,但还不能当选为“最能吹牛的法老王”,因为那个小心眼的杜德摩西三世曾说过,“他在一小时里杀了120头大象和120头野牛”,以及曾经在“一眨眼的工夫里杀了7头狮子”!古埃及的王朝研究古埃及历史的工作早在公元亚历山大大帝刚刚去世,约托勒密王朝第一、二代国王在位时期,一个埃及名叫曼内索的祭司用希腊文写了一本30卷的埃及历史书,翻译过来可以直接叫《埃及历史》或者《埃及史册》。他借助一些纸莎草纸文献和一些零星的记载把他所知道的所有法老王划分成30个王朝,这种划分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令人惋惜的埃及最有名的大法老——拉美是,这本书在恺撒大帝征服埃及的时候西斯二世,在位60多年,共有付之一炬,只有一些零星的内容传世。子女90多名。书中不少资料源自一些民间的传说。美国考古学家布雷斯特曾经批评曼内索的这部史书其实是本民间的童话。也许布雷斯特先生把美国历史和埃及历史等同起来看了。在他看来,法老的年代表应该像南北战争一样,精确到年月日,甚至时分秒才够准确。但不管布雷特先生怎么看,,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曼内索编写的法老人名表是考古学家们惟一可以借鉴的东西。

不管曼内索的历史写得如何离谱,我们都无权指责。因为即便到今天,我们对一些具体年代的推断也同样相差悬殊。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美尼斯统一古埃及那一天,标志着埃及历史的开始,也算是埃及古王朝的开始。让我们看看著名的史学权威们在这一年份上的分歧吧:商博良:公元前5867年;莱索尔:公元前5770年;伯克:公元前5702年;翁格尔:公元前5613年;马利耶特:公元前5004年;布鲁格施:公元前4455年;劳斯:公元前4157年;沙巴斯:公元前4000年;莱普西亚斯:公元前3892年;班森:公元前3623年;布雷斯特:公元前3400年;爱德华·迈尔:公元前3180年;威尔金森:公元前2320年;帕莫尔:公元前2224年。

而最近,又有学者考证为公元前2900年,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学术界的百家争鸣作为我们的既定方针。其实不管我们承认于否,一个2300年前的人写历史,本身就已经是在历史之中了。

这些考古学家们用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而且看似都有自己的道理。比如有的学者首先考证出正确的法老名单,然后把他们统治的时间累加起来作为古埃及的大致年代表。有的根据一些规律性的天体运动的记载来推断历史年份。十八王朝的开始年份公元前1580年就是根据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天狼星的出现推断出来的。

最近英国剑桥大学的埃及学学者凯特·斯宾塞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又介绍了她的新方法,她富有创造性地提出了古埃及人金字塔的建造定向是根据星象来判断的。而大北斗七星柄上的开阳星和小北斗七星勺上的考诧伯星的连线就是古埃及人南北定向的标准。可是由于天体运动,这两颗星在公元2467年才正好指向正南正北。此前此后都会有一些偏差。具体年份的偏差大小可以根据天体运动的规律推算出来。拿这样一个表去套金字塔实际建筑走向偏差就能知道金字塔的建筑年份了。再根据金字塔铭文,法老的年代也就差不多知道了。

据说这种方法误差不会超过10年。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学术界就是这样,方法越多也就越热闹。

后来随着一些重要历史文物的出土,各时代的法老名单取得了认识上空前的一致。先是巴勒莫石刻和纸草国王录。1843年意外地挖出来一块卡纳克碑,上面居然刻着从旧王国时期到十八王朝所有法老王的名字。而另外一块从古墓里挖出来的撒卡拉碑,除了刻有给奥西里斯的赞歌之外,还有给58位法老王的祷词,那58位法老王的名字排成两行,算给我们提了个醒。

而后来最重要的就是西索斯神庙的走廊里发现的阿拜多斯浮雕了。画面是西索斯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祭祖的画面,画面上面包、啤酒、羊肉、鹅肉、香炉和其它祭祀用品刻画得逼真传神。西索斯一世手里举着香炉。祖先的名字刻成两行,共76人。也就是这个香炉上的名字成了我们现成的资料。

有这几样东西互相补充,彼此考证,我们才有了一个基本完整正确的法老王名单。30个古王朝

30个古王朝3000年的文明史,我们有理由用一些笔墨把这30个古王朝一一列举出来:

前王朝时代(公元前3050~前3100年)

蝎王朝(KingSeorpion)

偌卡

纳尔迈(KingNarmer)

古王朝时代(公元前3050~前2686)

第1王朝(公元前3050~前2890年)

美尼斯(Menes)

德杰(Djer)

瑞内博(Wadj)

德闻(Den)

安迪杰伯(Anedjib)

瑟默凯特(Semerkhet)

伽阿(Qa)

第2王朝(公元前2890~前2686年)

豪特普斯凯牟威(Hotepsekhemoui)

瓦迪耶

尼涅提耶尔(Nynetjer)

塞尼德

泼瑞布森(Peribsen)

塞凯密布

卡瑟凯姆威(Khasekhemoui)

古王国或孟斐斯帝国(公元前2686~前2135年)

第3王朝(公元前2686~前2575年)

塞纳克特(Sanakht公元前2650~前2630年)

乔赛尔(Djoser公元前2360~前2611年)

塞克海赫特(Sekhemkhet公元前2611~前2603年)卡巴(Khaba公元前2603~前2599年)

胡尼(Huni公元前2599~前2575年)

第4王朝(公元前2613~前2494年)

斯内夫鲁(Sne-frou公元前2575~前2551年)

胡夫 (Sneferu公元前2551~前2528年)

瑞杰夫(Rad-jedef公元前2528~前2520年)迈尔纳调色板。上部两个人形牛头像代表哈

卡夫拉(Khafre公元前2520梭女神,中间护卫着国王的名号。正面中心~前2494年)是两个头颈交错的怪物,上方是头戴红色王冠正在视察战场的迈尔纳,右侧是已被斩首

尼布卡二世的成排俘虏;下方是象征法老的牛正在踩踏敌人,反面是头戴白色王冠的上埃及国王,

麦克诺斯(Mykerinos公元正在抬手重击一个俘虏;右面的鹰象征上埃及的保护神何露斯。前2490~前2472年)

斯克普斯卡夫(Skepseskaf公元前2472~前2467年)第5王朝(公元前2465~前2323年)

乌斯卡夫(userkaf公元前2465~前2458年)萨胡瑞(Sahoure公元前2458~前2446年)耐弗瑞卡拉—卡凯(Neferirka-raKakai公元前2447~前2427年)赦普塞斯卡拉—艾斯(Shep- seskaraIsi公元前2426~前2419年)瑞弗(Raneferef公元前2419~前2416年)吉德卡雷—伊塞西(Djedkare-Isesi公元前2388~前2356年)乌纳斯(Wenis公元前2356~前2323年)第6王朝(公元前2323~前2150年)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的法老雕特蒂(Teti公元前2323~前2291年)像。人物头顶附一眼镜蛇的雕饰,蛇身扁长弯由,显示了王权派佩一世(PepyI公元前2289~前的庄严和神圣。2255年)

迈瑞拉(Merenra公元前2255~前2246年)

佩皮二世(PepyII公元前2246~前2152年)

莫瑞尔二世

尼托克里斯王后(Nitocris)

第一中间期

(公元前2135~前1937年)

第7王朝、第8王朝(公元前2150~前2135年)

贾卡尔

尼夫考尔(Netrikare)

尼夫考忽尔(Neferkahor)尼夫里尔卡尔二世(NeferkahreII)

第9至第10王朝(公元前2135~前1986年)

莫依伯

科提(Kheti)

莫里卡尔(mer-ikare)

依提第11王朝(公元前2134~前1937年)

南方,都城底比斯,3位安特夫(Antef)法老

门图霍特普一世

依捏特夫一世(InyotefI公元前2074~前2064年)乔塞尔王雕像,乔塞尔王表情深沉静穆,似

依捏特夫二世(InyotefII公乎是在思索当前至高无上的权势和永恒的来生。整尊雕像显得庄严,强劲有力,具有一元前2064~前2015年)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依捏特夫三世(InyotefIII公元前2015~前2007年)

尼布赫伯特尔

门图霍特普二世(MontuhotepII公元前1986~前1956年)

门图霍特普三世(MontuhotepIII公元前1956~前1944年)

门图霍特普四世(MontuhotepIV公元前1944~前1937年)

中王国或底比斯第一帝国(公元前1937~前1668年)

第12王朝(公元前1937~前1784年)

阿门内姆哈特一世(Amenemhet公元前1937~前1908年)

森乌塞特一世(Senwosret公元前1917~前1872年)

阿门内姆哈特二世(Amenemhet公元前1875~前1840年)

森乌塞特二世(Senwosret公元前1842~前1836年)

森乌塞特三世(Senwosret公元前1836~前1817年)

阿门内姆哈特三世(Amenemhet公元前1817~前1772年)

阿门内姆哈特四世(Amenemhet公元前1772~前1763年)

塞贝克内菲瑞王后(Sebekneferoure公元前1763~前1759年)

第二中间期(公元前1784~前1070年)

第13、14王朝(公元前1784~前1668年)

116年里65位国王在世

约有40位法老,其中有几位名叫塞贝霍特普。一些法老同时在埃及的北部、中部和南部统治。从公元前1730年开始。这些国王不过是喜克索法老的封臣。

威格夫(Wegaf)

安特夫四世(AntefIV)

郝(Hor)

叟伯克侯特普二世(SobekhotepII)

汗杰(Khendjer)

叟伯克侯特普三世(SobekhotepIII)

耐夫侯特普一世(NeferhotepI)

叟伯克侯特普四世(SobekhotepIV)

艾(Ay)

耐夫侯特普二世(NeferhotepII)第15至第16王朝(公元前1674~前1567年)

第16王朝称为“小喜克索王朝”,只存于三角洲东部。“大喜克索王朝”有5位法老。

塞斯(Sheshi)

亚库赫(Yakubher)

基安(Khyan)

阿波比一世(ApopiI)

阿波比二世(ApopiII)

艾纳斯(Anather)

亚考班(Yakobaam)

第17王朝(公元前1668~前1570年)

14位法老统治底比斯及其周围地区。他们是喜克索的封臣。最后3位法老塔阿(Taa)一世、二世和卡莫西斯(Kamosis),开始与北方的喜克索人斗争。

叟伯克沙夫(Sobekemsaf)

安特夫七世(AntefVII)

塔阿一世(TaaI)

塔阿二世(TaaII)

卡莫西斯(Kamosis)

新王国或底比斯第二帝国(公元前1560~前1070年)

第18王朝(公元前1570~前1293年)节日化妆图,第十八王朝。

阿赫莫斯一世(Ahmosis公元前1539~前1514年)

阿蒙霍特普一世(Amenhotep公元前1514~前1493年)

图特摩斯一世(ThutmoseI公元前1493~前1481年)

图特摩斯二世(ThutmoseII公元前1481~前1479年)

海特西普苏特(Hatshepsut公元前1473~前1458年)

图特摩斯三世(ThutmoseIII公元前1479~前1425年)

阿蒙霍特普二世(AmenhotepII公元前1427~前1392年)

图特摩斯四世(ThutmoseIV公元前1392~前1382年)

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III公元前1382~前1344年)

阿赫那吞(AmenhotepIV公元前1352~前1336年)

斯门卡尔上(Smenkhkare公元前1337~前1336年)在太阳神的光芒照耀下,阿赫那顿亲抚着爱子,流露出法老尊严背后的人伦温情。

图坦卡蒙(Tutankhamun公元前1336~前1327年)

阿埃(Kheperkheperure公元前1325~前1321年)

霍连姆赫布(horemheb公元前1323~前1295年)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5年)

拉美西斯一世(RamesesI公元前1295~前1294年)

塞蒂一世(SetyI公元前1294~前1279年)

拉美西斯二世(RamesesII公元前1279~前1213年)

迈瑞普特(Merenptah公元前1213~前1203年)

阿门迈苏(Amenmessu公元前1203~前1200年)

塞蒂二世(SetyII公元前1200~前1194年)

萨普特(Saptah公元前1194~前1188年)美轮美奂的图坦卡蒙金棺。事实上安葬图坦卡蒙用了不止一副棺材,国王的木乃伊安置在三层人形棺椁里,每一层都制成了国王的模样。

陶斯瑞特王后(Tausret公元前1188~前1186年)第20王朝(公元前1185~前1070年)

塞塔克特(Sethnakht公元前1186~前1184年)

拉美西斯三世(RamesesIII公元前1184~前1153年)

拉美西斯四世(RamesesIV公元前1153~前 1147年)

拉美西斯五世(RamesesV公元前1147~前1143年)

拉美西斯六世(RamesesVI公元前1143~前1136年)

拉美西斯七世(RamesesVII公元前1136~前1129年)

拉美西斯八世(RamesesVIII公元前1129~前1126年)拉美西斯九世(RamesesIX公元前1126~前1108年)拉美西斯十世(RamesesX公元前1108~前1099年)拉美西斯十一世(RamesesXI公元前1099~前1069年)

第三中间期(公元前1070~前767年)

第21王朝

在塔尼斯统治的有斯门代斯(Smendes)、普苏塞奈斯一世和二世。在底比斯统治的有埃里霍尔(Herihor)和皮纳杰姆。

第22到第23王朝(即利比亚王朝)12位法老,舍松契(Sheshonq)一世至五世、奥索尔孔一世至四世、塔克罗特一世至三世。

第24王朝特夫纳克特(Tefnakht)建于萨伊斯。他的继任者是波科里斯(Bocchoris)。

伊索比亚和萨伊斯的复兴(公元前767~前525年)

第25王朝(公元前767~前656年)

皮耶

沙巴阔(Shebaka公元前712~前698年)

摄比特库(Shebitku公元前698~前690年)塔哈卡(Taharqa公元前690~前664年)

坦沃塔玛尼(Tantamani公元前664~前657年)

第26王朝(公元前672~前525年)

萨姆提克一世(Psammeti-chusI公元前664~前610年)

尼科二世

阿玛西斯(Amasis公元前570~前526)

萨姆提克二世(Psammeti-chusII公这把法老的短剑和剑鞘制作非常精美,剑刃和剑鞘均为黄金打元前610~前595)造,剑首上四面铸有人像,护手则饰有牛头。

波斯王朝

第27王朝(公元前525~前404年)

冈比西斯

大流士(Darius)

薜西斯(Xerxes)

阿尔塔薜西斯(Artaxerxes)

大流士二世

第28王朝(公元前404~前399年)

阿米尔泰(Amyrtee)

第29王朝(公元前399~前380年)

孟德斯王朝,5位君主,包括2位纳菲里蒂斯(Nepheritis),普萨摩蒂斯(Psammouthis)和阿科里斯(Achoris)。

第30王朝(公元前380~前343年)

纳克塔内波一世创建于塞本尼托(Sebennytos)。另二位法老为纳克塔内波(Nakhthorheb)二世和提奥斯(Teos)。

公元前343—332年,3位波斯君主统治埃及:阿尔塔薜西斯三世、阿尔塞斯(Arses)和大流士(Darius)三世。

希腊王朝(公元前332~前30年)

马其顿王朝(公元前332~前323年)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theGreat公元前332~前323年)

菲利普(PhilipArrhidaeus公元前323~前316年)

阿黑大由斯(Arrhidaeus)

亚历山大四世(AlexanderIV公元前316~前304年)

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23~前30年)

托勒密(Ptolemy)一世到托勒密十一世

克利奥帕特拉二世(Cleopatra)

托勒密十二世

尼欧斯—狄奥尼索斯(NeosDionysos公元前80~前58年)

伯利尼斯四世王后(BereniceIV公元前58~前55年)

托勒密十三世

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埃及艳后CleopatraVII)

托勒密十四世(恺撒里安)

罗马王朝(公元前30~前395年)

公元前30年,屋大维(Octave)征服埃及。不过从公元前59年开始,埃及其实已经是罗马的保护国。

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占领埃及。

史前期的埃及

古埃及的旧石器时代相对晚一些。在碳14定位为17000~18300年以前的库巴尼耶遗址上,最早发现了加工稻谷的石器,主要有石臼、石杵和石磨盘。这表明在那个时期古埃及人已经知道给收获来的谷物脱去那层令人讨厌的硬皮了,而工具就是随处可见的石头。一个古埃及女仆正在用一种石制的工具磨米。

而定位于14560年前的图什卡附近的古人类遗址上也发现了同类型的石磨具和一些很薄的石片。那些石片据推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代替的是镰刀的作用。后来在库姆—温布、伊斯纳等地都发现过这样的石器。也许我们还很难把这叫做文明,毕竟使用一些天然的石块来做一些简单的加工,是猴子也会做的事情。更何况古埃及人做这一切并不比谁要早呢。

但过了仅仅几千年,古埃及文明的萌芽就开始不声不息地破土而出了。那个时候它的周围早已经郁郁葱葱了,可就是这棵谁也没有在意的小芽竟然长成了后来令所有人类都叹为观止的参天大树。

大约12000年前,在埃及东部沙漠的拉克特绿洲地区发现了箭头和镰,这表明古埃及已经步入中石器时期。而现在所知埃及最著名的新石器农业文化是位于埃及中部的塔萨—巴达里文化、法雍文化和位于北部三角洲西部的梅里姆达文化。这些文化都是农牧业混合文化,已经有证据表明那个时候的古埃及人已经懂得了农业灌溉。而且在遗址中居然发现了红海的贝壳,除了表明和外部的交往以外,这个东西不由让人联想起很多古人类群落都曾把它当作一般等价物。莫非那个时候,古埃及人也在拿它作最初的货币?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巴达里文化时期,古埃及的农业文化就已经非常发达了。巴达里文化大约开始于公元前4500年。当时的古埃及人已经开始定居下来。主要食物来源是种植业,也从事畜牧养殖和渔猎。种植的品种主要有谷物、大麦、小麦、亚麻等农作物。除了一部分精心打磨的石铲、石锄、石刀以外,还发现了部分铜刀、铜锥等铜制品。当然那还只是未经冶炼的矿石制品。

在手工业方面,巴达里人也有了人类文明的气息,他们已经能够烧出一种质地良好的薄壁陶以及具有特色的黑顶陶了,而且会用亚麻织布,会用骨针缝制衣服,会用纸莎草编制篮子。可以确信,那个时候的巴达里人已经有了灵魂观念,在同类死后,他们用土葬的方式处理尸体,并且还埋入一些食物和用具作为陪葬,希望死者能在另外一个世界里继续自己前世的生活。从墓葬的规模和殉葬的物品来看,死者之间贫富差别很小,而且遗址中曾发掘出一些女性的小雕像,所以很多学者推测巴达里人还过着母系氏族的生活。不过,这个时期的古埃及文化,已经跻身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前列了。涅伽达文化Ⅰ时期也叫阿姆拉特时期,一般认为这个时期在公元前4000年前。从这个时期开始古埃及进入金石并用的时期。经过冶炼的铜器开始出现并得到广泛使用。从石头到金属,人类文木乃伊猫明的进程可谓迈出了一大步。不管如何打磨,石头说到底还是受到本身材质的限制。而金属就不一样,它经过冶炼、铸模、锻打、淬火及至现在的车铣镗刨,无论从外观还是内在的性质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今天金属器具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生产生活资料,不能不说和人类祖先的智慧有直接的关系,而这一步就是从冶炼开始的。

在涅伽达文化Ⅰ时期已经有了私有制的萌芽,有力证据之一是这一时期墓中的陶瓷器具上都刻有符号。而且同一墓中所有陶具的符号相同,而与其他墓中的符号却无一雷同。这大概是标示出这个陶罐是属于张三还是李四吧。

在涅伽达地方的1610号墓中出土的一个黑顶陶罐上,发现了作为后来王权标志之一的红冠形象。在这一时期与下一时期(即格尔塞时期)之交的涅伽达1540号墓中发现的一块陶片上,画着一只象征王衔符号的鹰的形象,在这里,我们看到王权已经萌芽。

最早的城墙也是这一时期发现的,地点在狄奥斯波里·帕尔伏。相信在氏族社会时期是毫无必要费力地建造这种东西的。存在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看来这一时期的城市已经有了保护自己的迫切需要。如果想保护的只是自己的生命安全,大可用迁徙的方式。这一次看来需要保护的是不容易带走的财产,而威胁则来自同样从氏族部落中过渡过来的同类。

几乎从文明诞生之日起,人类最大的威胁不再是干旱,不再是洪水,不再是瘟疫,而渐渐地变成了人类互相之间的屠杀和掠夺。城墙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但是一段粘土垒起来的东西又能挡得住什么呢?

事实也证明了有了城墙以后,古埃及的战争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

公元前3500年,埃及历史进入前王朝时代第二时期涅伽达文化Ⅱ时期,也叫格尔塞时期。从出土的这一时期墓葬的情况已经明显感觉到阶级的形成了。在涅伽达文化Ⅰ时期发掘出的还只是简单的坑穴墓,而在涅伽达文化II期则发现了比坑穴墓豪华得多的砖坯画墓。砖坯本来是盖房子的原料,现在却被用在造墓上,看来墓主的身份是有些与众不同的。而墓里的随葬品也证实了这一点。在格伯陵某墓中发现的一片亚麻织品上,画着几只大船,而一位衣冠华丽的贵人端坐在其中的一艘上;其他的人都在奋力划桨,这表明那个时候的古埃及已经处于一种有人卖力划船、有人悠闲坐船的阶级社会之中了。

混乱的前王朝时代

古埃及的前王朝时代有点类似我们的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些类似诸侯的小王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艰难地存活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也同样适用在古埃及这块土地。

最早有记载的诸侯王是蝎王,有关蝎王最重要的出土文物就要算蝎王权的标头了。在蝎王权标头上,国王头上戴着象征王权的白冠(是以鹰为其标志的),腰里系的是条牛尾巴,其形象比普通人大两三倍。他的前面是一个点头哈腰的官吏,后面是两个执伞的仪仗(看来在讲求排场上,国王都是一样的)。

令人费解的是,蝎王权标头上的蝎王手里拿着一把锄头,也不知道他是在身体力行呢,还是在作秀,或者如某些学者猜测的那样在主持奠基仪式。

画面中有一面具有象征意义的旗帜,旗帜顶上是威武的狮子,上面垂下几根绳子来,绳子下面吊着几只田凫;其中之一吊的是一张弓。因为画面已经残缺不全了,所以旗帜的全貌也无从而知。不过从现有的内容来看,据揣测是蝎王领兵打败了一个以弓为标志的小州国(所以把它吊了起来)。田凫被学者们认为是表示平民的表意符号,这种看法也有一些道理。因为从氏族社会中过来的人们是崇尚自由的,用擅长飞翔的田凫作为他们的象征物,符合那种不受约束的个性。不过被吊到了绳头上,就显示其处境有些不妙了。看来蝎王是镇压过好几起不服从命令的平民组织的;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得出,在王国建立初期,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

画面下方刻着奴隶在河流两岸劳作的场景。

这个在希拉康波利出土的蝎王权标头就是古埃及的

早期王朝

产生的最有力的证明。而在同一地域出土的纳尔迈调色板和纳尔迈权标头估计是继蝎王朝之后的另外一位国王的。从中大致可以看出早期小王国之间战争的激烈程度。盾形的调色板顶部是牛头像的战神;正中的纳尔迈戴着高高的白冠,右手高举权标,左手揪着一个敌人的头发,象征着蜥蜴形项链,用黄金红玉髓和天青石制作,约公元前1400至前征服;而旁边的象形文字注明此人名叫1200年的新王国时期。瓦师,大约是被征服者的首领了;纳尔迈身后是一个为他拿鞋的官员;右上方是一只雄鹰,利爪下有一颗人头和六根纸莎草,代表国王战胜敌人并俘虏了6000名敌人;调色板的背面是纳尔迈头戴红冠凯旋而归,前面竖立着同盟者的四面旗帜;下边是两只长脖子的怪兽;石板的背面是纳尔迈在两个高级官员的陪同下视察俘虏被杀的画面。

而根据权标头上记载,纳尔迈国王俘虏过12万人,40万头大牲畜,142万头小牲畜,还从北方娶回一位公主,也许这位公主就是战败的国王忍辱和亲的吧。从另一面,也是见那个时期纳尔迈王国的强大。

而反映州联邦混战的战场调色板上,可以一窥州国之间的结盟和敌对:以狮子、鹰和朱鹭等鸟兽为象征的州联盟在追杀敌人。那些败军之师,有的已命丧黄泉,有的正被咬噬。上边一栏中有两面旗帜,旗帜的顶端站着鹰和朱鹭,前面绑着两名从战场上押下来的战俘,表明鹰国和朱鹭国战胜了敌对国联盟并俘虏了大批的战俘。这件文物也是希拉康波利出土的,看来这一地区在古王朝时代战事比较频繁。

公牛调色板的象征意味要更浓一些,它的顶部是一头牛正在撞击敌人;一面是五只手握着的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牵着一个投降的敌人;另一面则是代表国王的公牛下面有两座被征服的城市,四面围墙的城市中间刻着这两个被征服的城市的名字。

同样题材的画面还有刻在石刀象牙柄上的水陆战图,画的是光头战士和长发战士的战争场面。这件文物是阿拉克出土的。

不管怎么说,打仗就得流血,流血总不是件好事。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些小国的国王们还是顺应历史潮流,自愿或者不自愿地接受了古埃及的统一。早期王朝美尼斯时代

不要以为有了基本准确的国王名字的历史的沿革,就有了古埃及历史的基本轮廓。很多时候一个时代的全部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个法老的名字而已,而且这个名字的准确性还很值得商确。除了这个名字剩下的是一片空白,而当大片大片的空白连到一起之后,我们的遗憾一点也不比史学家们少。

毕竟,一本满是空白的历史书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迷惑,就为这,好奇的人类也会感到遗憾不已。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记住:空白不等于没有。我们不能否认那段历史的存在,也许有一天,某个史学家在得到认可以后会在上面添一笔什么,直到那段历史成为一幅内容丰富的较完整历史画卷。

当然,并不排除另外一个可能,就是让这个空白永远地空下去。如果那个时代已经没有任何见证历史的物件或者记载存留于世,我们已经不可能让那些历史人物复活,放一切重来。

我们所面对的早期王朝就是这么一幅只有只言片语的史书。关于上下埃及的统一者美尼斯,曾经有学者认为他和纳尔迈是同一个人,理由是纳尔迈石板上的纳尔迈王既有戴白冠的形象同时也有戴红冠的形象。而白冠和红冠则分别是上下埃及的权力代表。这种说法的确能删除一段空白的历史,把两幅图画叠加起来以后感觉上是好看一些了。但是我们还是暂时不能认可他的观点,因为这只是一种猜测,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的可能性。书写历史不是编故事,我们不能按自己的主观意愿随意地虚拟一个并不存在的人物或者杜撰一件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件。我们只尊重事实。而现在事实本身就是古埃及人在五千年前留下的一切遗物。

事实上,美尼斯并没有完全统一古埃及,他只是上埃及提尼斯州的统治者。在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州是一块交织着纵横水渠的土地。早期的美尼斯顶多算是一个割地而居的诸侯王而已。可是天生善战的美尼斯没有固守自己的那片土地,他凭借武力征服了上下埃及的大部分州国。战争在当时看来是很激烈的,它让很多保卫家园的士兵流血而死,让另外一些人沦为奴隶。但从历史进程的观点来看,战争却是促进历史发展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如果没有那些流血的战争,古埃及到现在恐怕也不会有统一,我们引以为荣的文明更无从谈起了。

美尼斯征服了其他的州国以后,为了加强对上下埃及的统治,第一次完善了国家机构的设置。他以自己的老家提尼斯州为自己的首都,所以有的学者也把“美尼斯王朝”称做“提尼斯王朝”。

在王朝逐渐巩固以后,美尼斯又在尼罗河三角洲的南端建立了一个新的都城,这就是古埃及的重镇孟斐斯。因为新都的泥巴城墙为了美观被粉刷上了白色的石膏粉,所以孟斐斯最初被称为白城,后来希腊称其为孟斐斯。

美尼斯没有完成的事业,被此后的继任者继承下来。经过两个王朝近几百年的杀伐征战,古埃及终于统一为一个完整的国家。此后的一段时间,古埃及迎来了政治经济上的第一个繁荣期。倒霉的近邻:努比亚我们传统的文化一般认为“远亲不如近邻面就有了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说法。大致是说一定要和邻邦搞好关系,世代友好。受这种观念的影响,连盗贼都有了“兔子不吃窝边草”的俚语。而古埃及人并没有遵守这一法则。作为古埃及的近邻,努比亚人显然没有受到这种礼遇,不仅如此,古埃及的历代国王们还对它刀兵相加,一直欺负了这一浮雕可以看作是埃及人对上、下埃及统一这一事实的描好几百年。述;上、下埃及之神何露斯和塞特把象征两地的植物缠在标志着努比亚在尼罗河的上游,位于北纬“统一”的立柱上。画面布局对12度到24度的尼罗河盆地上。努比亚的称和谐,生动有趣。文明几乎和古埃及同时起步,遗憾的是“一山难容二虎”,在整个古王朝时期,努比亚自始至终都受到古埃及人的侵扰,所以发展自己的文明也就无从谈起了。

即便如此,努比亚文明依然是非洲黑人文明发展最早的一个,在整个非洲地区仅次于古埃及。其实在古埃及人侵略努比亚之前,两个民族还是有过一段和平共处的好时光的。在努比亚地区曾经发现过大量的珍珠、花瓶、护身符等带有古埃及印记的物品,此外还有一种用浅黄色矿物黏土做的陶器。而努比亚人擅长的一种带黑边的赤色陶器技术也被传到了下埃及,并在古埃及人手中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尼罗河流域古代陶工艺术的代表作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