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01:09:10

点击下载

作者:杨全海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试读:

前言

毛泽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倡者和楷模。他善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和广大人民群众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民族化、通俗化的形式和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大众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和作用,在革命实践中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使群众信仰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组织和团结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系统分析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无论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史的研究,对中国革命发展史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还是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都意义深远。系统梳理和提炼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对于当前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把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置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进程中,置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发展历程中,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指导下,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中,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系统分析与研究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客观因素;各个历史时期大众化的具体实践;重点在于总结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归根结底在于学习、研究与借鉴有效经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早日实现。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从主、客观因素两方面对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缘由加以分析与研究。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来讲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从主观上看,毛泽东不仅谙熟中国传统文化,而且重视调查研究,善于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具体实际。毛泽东从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史学、经学、文学、小说、诗词歌赋等等都有所涉及。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明清思想著作,从《四书》、《五经》到宋明理学,从《盛世危言》到《大同书》,从《精忠传》到《西游记》,从《古兰经》到《大藏经》,从《共产党宣言》到列宁著作等等许多著作的大部分内容他都认真阅读过。他广泛的信息涉猎,既积储了知识,又丰富了头脑,既拓展了视野,又开启了心智。理论知识的积淀促发了他实践创造的行为。从此,开始了他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开拓历程。从韶山私塾到湖南一师,从组织成立新民学会到举办工人夜校,从与萧子升旋游湖南诸县到游学北京,从组织湖南工人运动到领导全国革命战争的展开等等,都一一反映出毛泽东注重实践的性格特点。从客观上看,一方面,1840年鸦片战争后,救亡与图存、独立与富强已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主题;另一方面,近代中国思潮林立、主义繁多。但实践证明,众多主义对近代中国的具体实际来讲都行不通。五四新文化运动及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证明了唯有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但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还只是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的真理,要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挽救中国危亡的理论武器,就必须使它从书斋里走出来,从少数人手里走出来,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因此,毛泽东个人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中国近代独立与富强两大历史主题的急需解决,加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性、科学性、真理性以及它适合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等等,共同促成了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即第二、三两章,着重分析与研究了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与方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特别是在革命与战争年代,没有有效的路径与正确的方法是极难实

现的。在“路径研究”一章中,着重从报刊社团——有利平台、学校机构——主要阵地、调查研究——基本途径、文学作品——重要载体等几个方面,通过史论结合的方法,对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路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在“方法研究”一章中,着重从整风的方法、学以致用的方法、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方法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毛泽东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时,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证明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第三部分:即第四、五两章,尝试从整体上对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展开评价,并分析与总结了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与教训。在对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评价一章中,系统论述了大众化过程中,毛泽东既是首倡者,也是楷模。他不仅较好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准确、有效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和人民群众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中成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革命与战争的胜利,充分展示了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在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经验一章中着重分析了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这一章主要从分析研究大众化对象的具体特点;注重语言表述的生动形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决反对教条主义等几个方面,系统总结、论述了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特别是他在革命与战争年代坚决回击和纠正非马克思主义,与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作彻底斗争的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第四部分:即第六章,重点分析研究了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留下的经验对当前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没有经验可能会犯错误,有了经验也并非一定能成功,关键在于将前人的经验与当前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起来,正确运用经验。本部分内容重点分析论述了如何把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正确运用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具体实践中。实现理论大众化的前提是精通理论,通过运用

有效的学习方法,完整准确地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与时代特征及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它们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过程。中国化是前提、时代化是基础、大众化是目的,三者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正确认识与处理好三者关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既是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与现实启示,也是当前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需要。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逐渐被多数人所接受,并成功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五四时期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初步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首倡,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杰出贡献。通过对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进程的系统梳理与总结,以及科学评价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并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从理论上看,深入分析研究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与创新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开放的理论,理论的开放性必然要求对理论不断进行丰富、创新和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过程。而理论的发展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其中理论内容的丰富和创新是其中重要环节之一。加强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并对其基本经验的总结与概括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不断丰富的过程,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

其次,从实践上看,研究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刻总结大众化的经验、教训,不仅是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需要,也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有机结合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中国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实践发展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也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发展。实践是理论的重要来源,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必然有巨大的指导价值。通过总结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经验,有利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民群众,正确解决人民群众实际问题,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理论武器以指导人民群众的行为和实践。这一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是理论对实践指导作用的发挥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信服、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

再次,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对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的方法的总结与提炼,对于当前中国共产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者、推动者)借鉴与掌握大众化的有效方法,及时总结大众化的经验教训,大胆探索大众化的规律,不断提高大众化的实践效果都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最后,从学术研究上看,回顾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系统总结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准确概括其对现实的启示,这本身就是学术理论研究的任务,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深入研究的需要。理论发展、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就在于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学术研究是推动理论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要继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首先要求在学术上进行深入研究与总结,而学术研究的任务就是要不断挖掘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不断探索理论对实践指导作用的理论阐述,在方法论上找到更具有效性和现实性的理论说明。对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术研究就是要从学术思维角度提供一种研究的范式。

因此,对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研究,并注重对其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长期发展、创新的需要,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深入发展的需要,更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实践的需要。

二、研究综述

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倡者和推动者,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中,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从总体来看,目前学术界对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不少,能为本论题的写作提供一定的基础材料。系统梳理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成果,厘清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纵向历史脉络与横向逻辑结构,概括、总结与提炼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教训,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国内研究现状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

目前多数研究者主要针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提出了各自的见解。综观当前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解读,在时间上,大众化的“化”代表了一个时间渐进的过程。在空间上,大众化是指群体范围的扩大,直至普通大众。另一种观点从教育和政治领域进行研究,教育领域的“大众化”主要指接受教育人数扩大的影响,从而导致教育层次和类型的增多、教育目的、内容和效果的不同等。政治领域的大众化,包括普及化,即广义的大众化。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各类矛盾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属性和本质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俗化、群众化。有学者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读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大众化”,既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根本立场以及出发点和归宿,又强调了“当代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大众”的实际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有机地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发现中国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样,更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色与理论魅力,从而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也有学者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信仰观紧密联系起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局限于党和政府工作人员、理论工作者等狭小的圈子或者少数人范围的认同,而要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大众所认识、理解、认同、信仰,使其成为大众精神世界的坐标与行动的指南。

总起来讲,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的认识基本上都比较一致,只是不同的学者立足于不同的学科、专业,所概括出的结果略有差异,但基本内涵都比较一致。

2.毛泽东的语言艺术

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其魅力就在于他的语言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召力。这也是毛泽东能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有力武器,最终战胜敌人,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江汉大学刘明钢教授在《毛泽东语言艺术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文中认为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一、高度概括,使马克思主义具有言简意赅的中国形式;二、巧用比喻,使马克思主义变得通俗易懂;三、运用人民群众的语言,使马克思主义生动活泼,深入人心;四、活用成语、典故、警句,增加了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与说服力;五、寓庄于谐,使马克思主义富有幽默感、亲和力。另有学者认为:从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形式来看,毛泽东的一生,是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紧密相连的。他不仅在内容上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形式上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开拓性的探索,这些都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毛泽东主要通过口头讲解与著作宣传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语言形式上。一是,语言风格中国化;二是,语言表述大众化;三是,语言宣传富有亲和力。从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特点来看,毛泽东以他非凡的理论勇气和智慧,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成为我们党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他善于引经据典,善于采用大量为中国普通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历史上的格言、警句、寓言、成语、谚语、典故、神话来阐发深奥的哲学思想,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融化在生动的故事里,使之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他善于利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价值的因素去理解、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顺利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语言的通俗性;比喻的形象性;宣传的普及性。

毛泽东的语言技巧和语言艺术得到了学者们的一致认同,都认为毛泽东的语言风格,具有民族性的特点,很容易与普通群众沟通,他的话语很容易被普通群众理解和接受,在他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途径的正确选择与利用是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否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学术界对此问题有较多的研究成果。有文章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途径是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毛泽东对利用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深刻的、创造性的论述。一是,毛泽东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二是,毛泽东非常重视用马列主义改造青年和知识分子的思想;三是,毛泽东明确指出了学习、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为大众自觉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有文章指出: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途径包括:一是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形式。为了能让中国的普通百姓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特别注意将马克思主义加以提炼、概括,甚至概括成一两句话,成为警句。二是,精心策划、努力开展的革命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的过程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同样没有革命的组织,革命的实践就失去了保障。三是,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大众文艺作品。毛泽东不仅躬亲力行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且还影响和带动广大人民、依靠广大人民一起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向一个新阶段。借助于群众推行并能在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的当属大众文艺作品,它是表达情感的最直接最生动的形式。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涉及多个层面的系统过程,其中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准确理解,也包括对教育方式与大众认知水平和心理的准确把握,为了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毛泽东提出了以下四条途径。一是,以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理论家队伍为前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二是,以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为基础,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四是,以创立新鲜活泼的文风为突破口,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对于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研究,在整个大众化研究中应该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从当前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来看,这一点都反映在了他们的学术成果中。但是在具体研究中,有的文章没有很好地将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方法有效地区分开来,将一些本该属于方法的内容归纳到路径中。

4.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要性

毛泽东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他一生都致力于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而且还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有机结合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探索时期,他之所以义无反顾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其必然性。学术界在此问题上也有一定研究。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早在中国共产党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中,就提出了全党努力宣传马克思主义,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就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独特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为世界各国工人阶级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是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是,群众运动不能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因此,无产阶级能否争取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直接支持关系到革命成败。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在群众的实践中才能得到丰富和发展。还有文章指出:毛泽东之所以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毛泽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宣传教育,让群众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价值性,其目的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能够变为群众行动的有力武器。也有文章认为:一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是其大众化的外在要求;二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是其大众化的内在要求;三是,传播主体和受众的自身素质是其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总的来讲,学者们主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分析中国革命发展、从中国广大被压迫和剥削的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特性等方面入手,对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而对于以上这些因素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联系的研究还有进一步深入的空间。

5.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

采取何种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研究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主题。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如果方法不当,则广大人民群众就不可能真正认识马克思主义、更谈不上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在这方面有文章认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路线、方法。实事求是,就要求从中国国情出发,以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实际运用,必须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必须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必须按照新的时代条件和历史任务寻求新的结合点和出发点。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因此,就必须做到:一是,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战胜一切敌人,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三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相信和依靠群众力量的根本方法。还有文章指出:了解群众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之处。只有了解宣传的受众,才能有的放矢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内化于群众,以增强宣传普及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研究群众,学习群众语言,在思想情感上和群众打成一片这样三个方面来了解群众,以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时,也认为:宣传的通俗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力工具。宣传方式通俗化可以减少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式障碍,增强理论的吸引力,让大众产生对理论的亲近感。在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过程中,毛泽东自己坚持身体力行,既从中国古代理论家、思想家那里学习了许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十分有利的东西,并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使从西方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体现出新的光彩,同时,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大量积极的养料,采用许多中国带有中国特色的民谚俗语,使马克思主义体现出通俗化的特点。

方法与路径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大众化能否实现及实现程度,目前学术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所涉及,但从总体上看,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特别是从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全过程的宏观视角去审视这一问题,并深刻认识和分析在不同时期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与路径又略有不同的研究还较为鲜见。

6.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楷模,他首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革命与建设的实践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深入挖掘其基本经验对当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都有重大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有文章指出:探索毛泽东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提炼、总结基本经验,对于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包装内容,贴近群众生活;二是,创新途径,多管齐下;三是,引导主流,预防非主流文化侵袭。还有学者认为:再次重温和学习毛泽东对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考,对于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具有指导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广泛开展普及宣传活动;二是,培育人民群众的理论感;三是,加强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力度。

分析研究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点就在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给现实以启示。学者们也注重对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启示的研究,但,仅从目前的学术成果来看,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

7.研究中存在不足之处

从国内学术界对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现状看,总体成果还是比较丰富,零散成果也比较多,这能为本论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可借鉴和学习的材料以及对论文主题深入思考的可能。经过详细研读当前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发现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一是,从质量上看,多数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表层,深入研究的成果不多。较多对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术研究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次,研究一般的,共性的东西较多。而从学理上探索研究揭示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依据、思想依据、基本经验,研究其精神实质、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理论成果较少。

二是,研究的系统性不够,对经验性的总结与提炼不够。加强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系统性研究,分层次、多角度,从大众化的各构成要素中,把握其内在逻辑联系,提炼与总结其基本经验,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但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大众化的基本经验与教训,才有可能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对大众化进行深入研究。这是当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三是,从不同视角研究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果不多。加强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还要着眼于不同的视角,从不同领域,不同专业拓展研究。从方法论与科学理论认知相结合视角加强研究。如,从传统文化视角研究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研究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传播学视角研究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这方面专题性,系统性研究成果还比较欠缺。

四是,对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一般规律的提炼及现实启示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经验性研究需要不断归纳、总结、提炼,属于更深层次的研究,这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发展、创新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把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是一个研究重点,也是基本目的之一。但纵观目前的学术界,在此方面的系统、全面、深入研究成果还不多,这是以后研究需要加强的一个方面,也是本论题立论的重要原因之一。(二)国外研究现状

从总体上看,国外的专家学者们对毛泽东的研究著作、专题论文十分丰富,但是对于专门研究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题著作比较鲜见。只是在一些相关著作中有零散的、不够系统的相关论述。经过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1.毛泽东的语言风格

美国学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中国人征服中国》中认为: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毛泽东是最高明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之所以是一位深孚众望的强有力的领袖,不仅是由于他能掌握着群众根本的需要,善于决定从哪儿着手,而且也由于他能够用简练生动的评议,表达他的认识和纲领。他能够用鲜明的比喻把马克思主义讲活,他的一些话已成为人所共知的箴言了。毛泽东不仅是共产党的领导者,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家。他知识渊博,能与学者论争。他精通中国古典文学,而且是一位戏曲鉴赏家,他能够引经据典,又能背诵农谚。他对西方哲学家的著作从希腊古典哲学到现代哲学无不通晓。后来斯特朗又在她的文集中提到:在中国共产党内,毛泽东是最高明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分析是引路的指南。但是,作为一位人民的领袖,他之所以有力量不仅在于他能掌握人民的基本需要,并具有一种能决定首先采取何种步骤的艺术,而且还在于他具有一种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知识和纲领的能力,他的鲜明的比喻使马克思主义熠熠生辉,他的语句成为格言。毛泽东的俏皮话是其品格的有趣的反映。他说起话来简单明了,任何一个农民都可以听得懂。毛泽东的直率的谈吐,渊博的知识和诗意的描述使他的这次谈话成为我所经历过的最激动人心的谈话。我从未遇见过有人使用比喻如此贴切而充满诗意。斯特朗还专门引用了毛泽东曾经列举的一个形象生动的例子加以说明。他说,毛泽东举了一个幽默的例子:一个人10个手指想捉10个跳蚤,一个手指捉一个跳蚤。他让我试,试发现用那种方法一个也捉不着。捉跳蚤的办法,他说,是用10个手指捉一个跳蚤,10次捉一个连续地捉,在有些国家,他说还有许多正进行革命战争的同志不懂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他们将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这点。日本学者宇野重昭在《革命家毛泽东》一文中也讲,如果注意研究毛泽东的言论,你可以发现毛泽东虽然有时用中国传统的语言,有时用马克思主义的用语,但实际上他经常变化语言的内涵,按照自己独特的含义使用。

纵观国外学者们著作中对毛泽东语言特点和语言风格的研究与描述,还是概括的比较准确与恰当的,能够从毛泽东的会议、讲话、宣传中总结概括出毛泽东的语言特点,并在革命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毛泽东的群众观

国外学者们都充分认识到毛泽东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特别是与农民阶层的关系,以及他如何去认识和加强这种关系。美国学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认为:他(毛泽东)通过密切接触、深刻地分析并对中国悠久历史的研究,了解中国人民。另一个原因就是他相信中国人民。这不是理想主义,而是对中国人民的能力、效力以及可以启发的革命觉悟具有一种永不动摇的信念。他能够指引方向,分清轻重缓急,估计什么矛盾占了首位。并且她指出,毛泽东相信,任何政党只要为人民服务,就可以生存下去。美国学者费正清也认为,毛泽东深信中国革命必须依靠农民。日本学者宇野重昭认为,从学校毕业后一年的毛泽东,在波及长沙的五四运动中看到了“民众大联合”的力量,他大声疾呼,世界上强大的力量是全体民众的联合。民众的力量=中国民族主义=世界的新潮流这一图示,就是毛泽东在这个阶段对民众的认识。毛泽东在追求与民族主义有联系的民众力量的过程中重新发现了农民的力量。他又认为,农民并不是同时觉悟。他们中间有觉悟的部分和尚未觉悟的部分。两者之间的关系微妙,在把握这种先觉悟部分和尚未觉悟部分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发现毛泽东思想的最大的独特性。同时,我们在那里还可以找到马克思主义对毛泽东的影响和他对传统思想的独到解释。他把传统的中国思想完全倒过来,以领袖应该向群众学习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方法方面,那就是在领导群众的同时要向群众学习,而且重点应放在永远要向群众学习上。这确实是以群众为主的领袖观。费雷德里克·C.泰韦斯认为,毛泽东十分相信群众,他经常说群众具有拥护社会主义的自然倾向。但是,毛泽东对群众的信任,又与他对自发行为可能导致的结局的深切忧虑相抵触。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深刻地分析说,群众中甚至只有一小部分人是比较积极的,而绝大多数人民处于摇摆状况中的中间分子。美国学者费正清也认为,毛泽东和中央委员会相信群众会响应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领导者的倡议,因为后者懂得如何解放社会潜在的“生产力”和发扬中国工人阶级的“创造能力”,而他们相信这种创造能力在过去是被内外剥削阶级所遏制的。美国学者斯图尔特·R.施拉姆认为,尽管农民是一种重要的革命力量,但必须由无产阶级或资产阶级来领导,他们本身不能单独发挥政治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政治原则之一,也可以追溯到马克思本人那里。在这以后的半个世纪中,毛泽东的理论贡献不在于用与它相对应的东西来取代这个基本原则,而在于把无产阶级领导的原则和他所坚持的中国革命的胜利最终要依靠农村的坚定信念有机地结合起。毛泽东是那些最能够密切联系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的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中充分阐释了领导者和群众之间诸如此类的各种关系。总的来说,“群众路线”是贯穿此类关系最终的核心概念。要使人民群众深信那些他们自己不可能系统阐发的思想,这与列宁的阶级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无产阶级的观点是极为相似的。

国外学者们能够从毛泽东的家庭出生,及其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中发现毛泽东的观众观,也能深刻认识到毛泽东与群众的紧密关系,特别是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的关系,并且也对毛泽东的“群众路线”进行了很好的发挥,这为研究毛泽东向群众输送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较好的资料。

3.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直接决定着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这也是他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外学者们对此也有不少论述。日本学者野村浩一认为,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者,他自己也曾反复地谈过这个问题。而且,直到晚年,毛泽东还在号召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说毛泽东所一贯追求的,首先是在马克思主义原则基础上的革命。为此,他确实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思想。美国著名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也认为:毛泽东从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他步行了好长一段路程,然后来到北京,从此一头扎进了马克思主义。由于没有中译本,他到1919年才学习了《共产党宣言》,但是他已经全神贯注于俄国革命了,正如他所说,有三本书铭刻在他的心理,建立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毛泽东智力集马克思主义、中国哲学、常识和中国落后农民的特点之大成,在悉心运用时,几乎是无往而不克的。美国学者斯图尔特·R.施拉姆认为,毛泽东极其坚定地相信自己与中国及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不仅产生了强烈而不妥协的民族主义,而且必然会坚持按照中国环境和中国文化的需要去修改外来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

国外学者们都认识到了在中国近代特别的历史环境中单纯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机械地照搬马克思主义是不能有效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的,他们认为毛泽东能够很好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结合中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改变中国社会面貌中的作用,也对毛泽东在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予以肯定。

4.毛泽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方式

毛泽东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并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之后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让群众掌握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国外学者们对此也有相当论述。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莫里斯·迈斯纳认为,毛主义者们重温了马克思的梦想,试图传播他们相信的价值观,将梦想变为现实。而在具体采用何种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国外学术界存在如下几种观点。一是,正面宣传教育。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延安的几所党校培训了成千上万名学生,并在1942年由毛泽东开展了一次在思想上,党内外关系上,作风和文风上的整风运动。默尔·戈德曼则认为,毛泽东相信,对知识分子进行的理论灌输,已使知识分子非常忠于党。美国学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指出:走过红军大学的时候,红军大学全体学员都露天坐在一棵大树下听洛甫做报告。在那个包里,有我十几本日记和笔记,三十卷胶卷——是第一次拍到的中国红军的照片和影片——还有好几磅重的共产党杂志、报纸和文件。在少数民族地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也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他指出,为了团结回族人民,在回族农民中间也在不断地进行工作。这方面的宣传由那两个回民教导团来带头进行,但是红军各连也派宣传队去挨家挨户宣传共产党的政策,鼓励农民组织起来;部队的剧团到各村子里去巡回演出,表演回民戏,那是以当地情况和历史事件为根据的,目的是要“鼓动”人民;分发用汉文和阿拉伯文写的传单、报纸、招贴;常常举行群众大会,成立革命委员会和村苏维埃。农民们不论汉回,要避免一定程度的这种灌输,是很困难的。到7月间,宁夏好几十个农村成立了村苏维埃,派代表到预旺堡来与那里的回民共产党开会。埃德加·斯诺也同时指出,报上发表的公报张贴在村苏维埃的会议室,也向前线部队宣读。政治部对西班牙战争的起因和意义作了专门的报告,把西班牙的“人民阵线”同中国的“统一战线”作了对比。另外还举行了群众大会,进行了示威,鼓励大家进行讨论。有时甚至在穷乡僻壤之间,你也能发现红色农民也知道一些像意大利征服阿比西尼亚和德、意“侵略”西班牙这样的基本事实,说这两个国家是他们敌人日本的“法西斯盟国”!这不免相当令人惊异。尽管地理上处于与世隔绝状态。但是,这些乡下佬由于无线电消息、墙报和共产党的报告和宣传,对世界政治的那一方面情况,现在比中国任何其他地方的农村居民了解的都要多得多。二是,在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斗争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历史系教授莫里斯·迈斯纳认为,没有错误思想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就会停滞不前,革命精神也将衰亡。因此,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阶级斗争是必要的,也有益的。所以,必须进行这种阶级斗争。实际上,即使不存在阶级斗争,也有必要将其创造出来。费正清也认为,在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形式主义上,可以看出当时正在花极大力气来重新教育和训练那些沾染了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传统道德的新党员。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必须应用于中国农村的具体现实,并在行动上加以检验。三是,通过加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争取人民群众的信任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斯特朗在他的文集中讲,毛泽东通过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分析和对中国人民的悠久历史进行研究的方法获得了一种关于中国人民的知识,并把它带进了这样的联合政府。四是,通过调查研究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日本学者新岛淳良认为,1927年正当北伐革命迅猛发展的时候,毛泽东考察了家乡——湖南省,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这篇文章里,描绘出他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发现的“革命的真正朋友”——农村的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他栩栩如生的政治肖像。五是,通过文艺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美国学者默尔·戈德曼指出,毛泽东一贯主张,文学必须提倡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采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鲁迅提倡西方的文学形式和西方思想,而毛泽东却敦促作家们回到传统的民间文学方式中去。鲁迅的著作揭露了社会黑暗面,对于民众和权贵的麻木不仁、愚昧落后、没有正义感进行讽刺,但毛泽东则号召文学为党的目标服务,歌颂群众。同时,他又认为,毛泽东指责他们(艺术家)企图置身于党的领导之外,批驳了他们要求艺术独立于政治的观点。在任何时候,艺术家和艺术都必须服从党所规定的政治任务。虽然毛泽东是把他的观点作为具有创见的观点提出来的,但这些关于文学的观点却是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意义理论与瞿秋白强调民族形式的观点的综合。最后,通过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进行广泛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其成效是十分显著的特别是在一大批青年身上尤其突出。埃德加·斯诺认为,在中国任何地方,凡是抱有具体政治信念的青年身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影响都是很明显,不仅是作为一种哲学,而且是作为宗教的一种代替品。在这种中国青年中间,列宁几乎受到崇拜,斯大林是最受爱戴的外国领导人,社会主义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中国未来的社会形式。

从国外学者们对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研究中可以看出,他们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了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以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但是,总观国外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专门研究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论文、著作比较少见。二是,对毛泽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仅仅是散见于各著作或论文中的支言碎语,并且其研究也只是从毛泽东的讲话或著作中引申出来的一般性的论述,在这方面的完整的、系统的、深入的研究比较鲜见。

三、研究方法

科学的研究与创新来源于问题,而问题解决的关键就在于方法的正确选择与合理利用,所以,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对研究成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起着关键作用。本论题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第一,文献研究法。本论题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系统梳理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人民群众的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作的贡献。

第二,史论结合研究法。毛泽东时代已属于历史的范畴,要研究历史中的毛泽东就必须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而研究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终的目的就在于总结、提炼、阐释其经验,从而得出现实启示,这一论证的过程必须要有大量的史料作为有力的支撑,只有坚持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才能更加科学合理、深入地研究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三,系统研究法。系统研究法是运用系统理论来认识事物整体规律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多方面的动态联系中考察研究对象,以求达到最佳目标。运用系统方法研究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通过深入分析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客体、内容等构成要素及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认清大众化的本质属性及基本原则和内在机制;其次,用系统与过程的统一观点和方法,研究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方法及发展过程,从中提炼其基本经验。

第四、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这一方法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恩格斯曾讲:“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本书在系统分析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又从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广大人民群众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逻辑过程中展开研究,并将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

第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要求在研究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同时,在提炼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验过程中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相结合;在把总结提炼的基本经验应用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同样必须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四、概念界定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理解存在着二层次说、三层次说和四层次说。二层次说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也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其次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用中国的实践经验以及被升华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理论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三层次说认为,首先,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在中国人民中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其次,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再次,在传播和运用的过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四层次说认为,一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二是使中国革命和建设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三是批判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民族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四是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

综观以上几种观点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但有些观点站在微观层面提炼一个概念是不严密的,如四层次说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界定的一个层面即是如此。同时,把两个不在同一层次上的概念并列起来界定一个概念也是不科学的,如四层说中,把“具体化”与“大众化”,这两个不同层次并列起来定义“中国化”显得不够科学。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从宏观的视角,以世界性的眼光,集历史文明之精华而构建的,其普遍真理对世界各国具有同样价值的指导性。因此,在界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时,同样也应该从宏观的视野,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整体性视角进行界定,这才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倾向于从三个视角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具体实际和不同时代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在“结合”中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不断实现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制定出了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有效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取得了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实现理论创新的过程。党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对这些经验进行科学的总结并加以提炼,升华为对全党全国人民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如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这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的独创,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有益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和发展。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以吸收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融合,在融合中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优秀文化的指导作用,又要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去表现马克思主义。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时代特征、民族特性有机结合,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结合,场域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价值追求是创新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

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属性和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丰富和发展的重要缘由。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命题。这是继中共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后的又一创新之举。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内涵将直接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指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所处的具体时代环境相结合,与不同的时代特征相联系,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都要反映当时代的特征,紧握当时代的脉搏,引领当时代的潮流,解决时代问题,使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使其体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时代发展要求基础上,对时代诉求的回答。马克思恩格斯曾讲:“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没有时代的内容,就不可能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他又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家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容只有正确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华,才能形成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和接受的思想理念。恩格斯也认为“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与时俱进,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是顺利推进大众化的前提和条件。现代汉语词典把“大众化”解读为“变得跟广大群众一致,适合广大群众需要”。辞海则定义为“群众化”。在此基础上,学界从不同视角展开了研究。有观点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解读。认为,大众化的“化”代表了一个时间渐进的过程。因而指出,大众化是指群体范围的扩大,直至普通大众。还有观点从教育和政治领域进行研究。认为,“大众化”主要指直接受教育人数扩大的影响,从而导致教育层次和类型的增多,教育目的、内容和效果的不同等。从政治领域上看,大众化,包括普及化,即广义的大众化。以上观点较为全面、分层次地对大众化进行了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众化的深层内涵。但是,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从教育领域还是政治领域讲,其本质都离不开大众化的主体、客体、对象及大众化的过程与结果。按这种逻辑来理解,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展开。

从纵向看,首先,大众化就是指通俗化、民族化、群众化,也就是把抽象的理论变成通俗易懂的,把外族的变成本民族的,把少数人的变成大众的;其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普遍真理,通过一定的方式和形式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论,使理论走进群众,让群众掌握理论并转化成群众的“物质武器”;再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对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成果,这些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其本质也是马克思主义。因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是指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的大众化。

从横向看,首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它是指提出和执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国共产党。具体包括具有马克思主义素养,具备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理解马克思主义精髓,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或者经过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的党员干部、专家学者等;其次,大众化客体内容,它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普遍真理,同时,又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具体来讲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包括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内容。再次,大众化的对象。这个对象是指接受大众化客体内容的“人”,主要是指期盼获得理论,拥有“物质武器”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广大人民群众。由此,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读为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知识的主体按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要,使马克思主义的客体内容具体化,通俗化,群众化,通过一定的方式和形式,使之内化为对象内在的理念、信念和指南,从而指导对象的具体实践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的过程。

4.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

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前提、时代化是基础、大众化是目的。只有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民族特点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中国民族特色,才有可能谈得上时代化与大众化。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时代化与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基础,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具有有效性、实践性与指导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顺利推进和真正实现,其基础是要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中国所处时代的时代特征,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所处时代的根本利益诉求,并把马克思主义与不同时代的时代特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时代要求相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最终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成果,只有回到实践中,回到人民群众中,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理论武器,成为人民的思想指南和行为准则,指导人民的实际行动,经过反复的实践检验才能证明其真理性,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它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与广大人民群众具体实际有机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中,分析、研究与解决各类矛盾的现实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准确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概念,是在实践中有效推进其大众化的前提。在解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可以参照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念的解释,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大众化的具体内容上,各有所侧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侧重点在于,主要指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普遍真理大众化,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侧重点在于,主要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具体来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大众的理论武器,从书斋进入大众,进入大众头脑,掌握大众,指导大众,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和作用,用以解决大众的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理解,并逐渐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准则和行动指南,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热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