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努力的每一天,都是成功的前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00:01:58

点击下载

作者:陈静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你努力的每一天,都是成功的前奏

你努力的每一天,都是成功的前奏试读:

第一章 安逸,是你现在最不用考虑的事

上天赋予我们青春,就是为了让我们可以痛快淋漓地折腾。如果不逼自己一把,怎么能发现生活原来可以是另一种模样?不要等到多年后,再来后悔自己错过了最该奋斗的年纪,忘记那些别人口中的捷径吧,安逸,本就与青春毫无关联。

翻越千山,只为拥有转身离去的资格

一度网上很流行一个帖子,标题我忘记了,大意就是说:你以为那些纯粹靠个人奋斗才取得非凡成绩的人,其实大多是因为背景不同寻常。帖子里还列举了马云、巴菲特、比尔·盖茨等响当当的名字,然后附上了他们的背景资料,以证明这些所谓白手起家的成功者,不过全是些依仗家族势力的官二代和富二代。

很多人看完帖子后都写下了诸如“看完这些,我心理平衡了”“我说我怎么还没成功,我回去得跟我爸谈谈”这样半认真半调侃的留言。我也问过身边的一众朋友,凡是看过这个帖子的,也都有着十分相似的感受。一方面,大家觉得自己和梦想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了;而另一方面,心中却也松了一口气:“原来我之所以一事无成,并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家族不给力”,“既然背景已经如此了,看来我也不用再继续费力”。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似乎习惯了只要看到一个人有所成就,便一定要找出背后隐藏的潜规则,找出那些在个人奋斗之外的原因。表面看来,人们是在挖掘别人功成名就背后的真相,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籍籍无名找一个理由。而找理由只是第一步,最终的目的是在此之后便能安心继续之前半吊子的生活,继续毫无思想包袱地原地踏步:“那些有背景的人还需要打拼多年,更何况我?不如算了吧。”

如果现在有人告诉你,你此刻心中所抱有的理想很可能也是如此,即使奔波一生也难以实现,你是否会就此放弃?我问过很多人这个问题,大家的答案几乎都是肯定的——唯一说出“不是”的,是我的一位高中同窗。

我问他理由,他却只微微一笑:“谁说理想就必须要实现?即使我和目标之间永远都会有一段距离,至少我已经拼尽全力让自己来到了它的跟前,就算不能攀登上去,却也可以没有任何遗憾地转身离开。”

我一下子就被震撼住了。是啊,从小开始,我们就被教育理想一定要实现,目标一定要达到,计划一定要完成,想要的一定要获取……总之,只要是既定的事情,就必须想尽办法去让其有始有终。但是,即使最终的所得并非是我们所想,又能怎样?梦想成真固然值得欢喜,目标达成虽然完满无憾,但当结果不能达成时,这一路走来的过程,也绝对存在着它所拥有的意义。

这个意义就在于:我们就此有了转身离开的资格。

那位唯一给出我答案的同学,就曾经在不断尝试中不断完成着转身的过程。我记得高中时他就很喜欢打篮球,但是身高所限,决定了他基本不可能成为一名专业的篮球选手,甚至连校队的大门都难以跨进。可他每天下学后依然会练上好一阵子的球,跑圈、压腿、投篮,天天都会做足全套,比校队的主力都要用功。有人调侃他是想要成为第二个“土豆韦伯”,他却无所谓:“可我就是喜欢打球啊,只是这样难道不行吗?”

多年苦练篮球的结果,让他拥有了比同龄人更要健硕的身体素质,而那一个个独自训练的日子,也让他对运动有了很多独特的体会和心得。后来,他凭着良好的运动基础转去学了健身操,一下子如鱼得水。而今,他已经成了所在健身房里身价最高的健身私教。

倘若没有当年明知无望成功却仍然未曾放弃的坚持,也就没有了日后华丽转身的资格。而他在感情上,同样也是这样。他喜欢的女生恰巧是很多人心中的女神,而他在众多追求者中各项指标着实一般。有朋友劝他别费劲了,不然要么只能被发张好人卡,要么干脆成了备胎。而他还是那句话:“可我就是喜欢她啊,只是这样难道不行吗?”

他没有急着表白,也没有故意创造机会增加自己在对方面前的出镜率,而是默默地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虽然始终没有成为追求者中最耀眼的那一个,却一路从一名毫不起眼的普通男生成为一枚准优质男。两年后,他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了一个跟自己很谈得来的姑娘。两个人很快确定了关系,并且感情特别甜蜜,很多人都在奇怪:“你不追求女神了吗?”他回答:“我遇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人,为什么还偏要去追求她?”

他这一路,并非只是为了得到,而是在接近目标的过程中让自己不断变得优秀。因此,他才获得了与真正适合自己的姑娘走到一起的资格。

在我们以往的概念中,“离开”“转身”这些词,随便拿出一个,都不会让人感觉讨喜。因为它们意味着此路不通,意味着必须扭头另寻他路,意味着白白费了一番功夫但是却与目标咫尺天涯,在很多人的眼里,只要没能达成愿望,便等同于失败。

而失败,恰恰是所有人都在拼命规避的东西。

我们寻找着人生的意义,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寻找一条确保通往成功的路径,寻找一种翻越千山后便能将之收入囊中的宝藏。谁都不希望自己白忙一场,但是,当我们把结果看得太过重要时,便很容易因为结果的难以企及,而轻易就选择了放弃。正如那些在看过名人简历后便认定自己此生无望的人们一样,他们连努力的过程都没有去经历,就已经将自己的轨迹暗自确定,并放弃了尝试。

可人生,哪里又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你在这一条道路上奔波,很可能是在为自己朝着另一条路上的攀登做铺垫。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讲了一个大起大落又耐人寻味的故事。原本过着安稳日子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抛下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跑到南太平洋一个叫作塔希提的岛上去追求自己的艺术之路。然而,就在他终于完成了那幅让人叹为观止的绘画杰作后,却让人在自己死后将其付之一炬。

很多人看到这个结局后,都怅然若失,不明白主人公为什么偏要毁掉自己呕心沥血的成果,折腾了一圈,他似乎什么都没得到,也什么都没留下。可是换个角度重新打量这个故事,为什么他一定要留下些什么呢?他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得到了莫大的满足,对他自己而言,这种感受远远要比那一幅让人惊艳的画作还要重要。

李宗盛在《山丘》中唱道:“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无人等候又怎样?至少我们在越过了千山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了攀登的姿态。而这样的跋涉经历,却让我们在攀登另一座高峰的过程中,得以遇到了那段一直等候我们的奇妙际遇。

安逸,是你现在最不用考虑的事

虽然自己不是什么成功人士,甚至连成功的边还都还沾不上,但是仗着在职场摸爬滚打十几个年头的这点资历,常会有些20出头、马上就要踏入社会的姑娘小伙来和我探讨问题,其中被问的最多的就是关于“你说我将来干什么好”这个话题。

让我奇怪的是,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但是现在即将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们,在就业上的趋向却比我们当年还要保守。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把进入机关或事业单位作为第一目标,认为只要成为这些单位的人,这辈子就算是踏实了;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则是国企或者名头比较大的外企,因为企业的根基足够稳当,自己起码在若干年内不用考虑生计问题;再退一步,才会考虑私企和个人创业。在他们看来,私企既辛苦又不够安稳,是实在不得已才会去选的下下签;而个人创业就更不用提了,那就像是赌博一样不靠谱,而且还要事事亲力亲为,光是想想就已经相当恐怖了。

稍微捋一捋这个排列顺序,不难看出来,年轻人基本上就是以安逸程度的高低,去选择自己未来的走向。我问他们,为什么年纪轻轻就要把稳定和安逸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他们的回答颇有些不以为意:“我爸妈说了,也不用我多有成就,能找份踏踏实实干一辈子的事就行了。”“我一个女孩子那么拼干什么,有份稳定舒服的工作足矣。”通常这个时候,我要是再多说两句类似“年轻人眼光要放长远一些”的话,便会换来对方的侧目,好像我是一个准备误导他们走向歧途的教唆者。每次我也只能暗自苦笑,或许,他们并不是真的来找我帮忙规划未来,而只是希望得到一种对于安逸状态的认同而已。

其实,也不能怪这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太过贪图安逸。毕竟他们只是刚刚踏出校门,还看不到不同选择会给自己日后带来的深远影响,再加上身边人的影响,很容易就会把安逸当成未来的终极目标。但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在答案揭晓前,总会经历一个酝酿发酵的漫长过程。在此之前,我们会被很多表象所欺骗,直到有一天现实摆在眼前时,才会惊觉原来时间已经将预想的结果一一改变。

还记得当初中学同学聚会的时候,大家都是刚入社会的职场新人,那时聚会上聊的最多的话题就是“你工作累不累”“每月能挣多少钱”。比了一圈,大家发现,过得最滋润的就是那几个进了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同学,他们没有“这个月必须完成多少万订单”的任务压在身上,也不用担心因为干得不好而被老板炒了鱿鱼,即使再猛烈的金融危机来了,也丝毫不会对他们造成影响,每月照样旱涝保收。

而对比之下,那些进了企业尤其是私企的人,则要辛苦得多,每天加班加点不说,还要不停为销售额和工作业绩奔忙,钱却一点也没有比别的同学多挣。个人创业的那几个就更不用提了,即便是聚会的饭桌上,他们也在不停地接打着电话,没有一分钟能彻底放松下来。其中一个同学颇为心酸地说,自己凌晨三点去机场接客户,路上困得不行,生怕自己一不小心睡过去,只能一边开车一边玩命掐自己的大腿,最要命的是,鞍前马后陪了客户好几天,这单生意却还是没成。只听得大家一片唏嘘。

5年后,大家再次相聚,这一次,情势却有了些微妙的变化。原先最滋润的那几个同学,日子依然安逸如旧,但是之前为了生计不停奔忙的人,却在度过了最初的磨合期后慢慢进入了状态,有人升了职,有人加了薪,有人跳了槽,有人谈成了几笔收益不错的生意。当然,与收获对应的是更多的奔波和辛苦,更多的任务量和压力,但比起以前初入职场时的屡战屡败,却总算是看到了回报。这一次,昔日的同窗再坐在一起,之前的差距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不断缩小。

转眼又是一个5年,当大家再度相聚时,席间的变化更是耐人寻味。当年一边开车一边掐大腿来提神的同学,终于翻身农奴把歌唱,开着最新款的宝马光鲜赴宴,而今,他再也不用亲自给客户接机,而是手下的司机代劳;剩下的同学虽然不至于个个豪车开道,但也都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成为各自公司里的中流砥柱。相比之下,倒是当年那些最让人羡慕、最滋润安逸的人,身上的光彩却逐渐褪去,口中也开始有了怨言。他们抱怨政策对自己太严苛,待遇迟迟上不去,抱怨风声太紧,之前的隐形福利而今也全然没了踪影,抱怨上升的通道太窄,必须和许多比自己资历更老的人一起论资排辈,抱怨多年的安逸生活让自己身无长技,即便是想狠心辞职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这聚会一如10年前一样有人怨声载道,发声抱怨的人却正好发生了颠倒,失意者难免感慨今非昔比,但是在旁人看来,造化这一次却分外公平。每一个有所成就的人背后,都有着一段苦尽甘来的道路可堪凭证,而每一声造化弄人的叹息之中,却只不过是在为当年对安逸的痴迷埋单而已。

上天迟早会赐给我们一段安逸的生活,但不是在我们最能吃苦也最该去奋斗的年纪。如果在本该吃苦的时候,把稳定、舒适当成追寻的目标,那么便等于认定了自己人生的格局仅此而已。一开始你或许是比别人要过得滋润,但是当其他人在不断磨炼中增强能力之后,你便没有了任何优势,只要他们一个加速,轻易就能赶超你。而这时,多年的舒适已经让你没有了竞争的力量,只能焦急地看着当年不如自己的人,而今却一个个从身边掠过,跑到了自己的前面。

即便你没有那种必须居于人前的愿望,也确实心甘情愿把安逸当成目标,那也未必就能如愿。因为你能控制的仅仅是自己的想法,却控制不了外界的改变。谁敢保证,那个提供给我们安逸感的环境,在自己有生之年,都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我认识一家外企的人力资源主管,她曾经对我说过,每次公司里有行政类岗位招聘时,收到的简历都要比其他岗位多出很多,而那些应聘者的以往经验也大多是些助理、文员之类的工作。她曾经问过几个求职者之前为什么离职,对方给出的答案里,以企业改革、部门重组这样的理由最多。说来这倒也是个普遍现象,一家企业一旦有些风吹草动,最先被开掉的往往都是这些非核心岗位中的非核心员工。因为相比其他员工,他们最不重要。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已经有了被迫出局的经验,为什么这些人还会继续投简历应聘相似的职位?难道不怕过去的经历再次上演?

答案无外乎就是“安逸”。这样的岗位通常门槛比较宽泛,没有太多技巧性的要求,也不用承受业务量的压力,所以很多人便将之当成职业目标。这位人力资源主管告诉我,她曾经试问过几位面试者,愿意不愿意去做其他岗位,虽然压力要大一些,工作也相对辛苦,但收入要比行政高出不少,而且还能学到新的东西,这样以后即便离开了公司,也能多一些选择工作的余地。而对方的表现却都很抗拒,有些甚至直言不讳地告诉她:“我做不来那么复杂的工作。”

其实,并非是他们的能力真的无法胜任全新的岗位,而是他们的心依然摆脱不了对于安逸的眷恋,宁肯让自己站在职场的边缘,也不愿意多吃些苦,为自己赢得一个迈向核心的资格。可是5年之后呢?10年之后呢?当他们已经不再处于职场中最黄金的年纪,又该拿什么去和一拨又一拨更加年轻朝气、精力更加旺盛的对手去竞争?

别在最能吃苦的时候选择安逸,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我们都可以享受,但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适合奋斗。年轻时需要我们考虑的问题很多,但唯一不用考虑的就是追求安逸。

20岁时,我们无论是精力还是体力,还是犯错误后从头来过的概率,都比30岁时要高。而30岁时的这些指标,又要优于40岁。时间不会专门为你而停滞下来,机会同样不会等你享受够了再来找你。一旦错过了奋斗的最佳时机,即便再想重新开始,却常常已是身不由己。

其实,谁也不是生来就热爱辛苦与奔波,但是生存规则如此。我们渴望的东西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才能换取,因而只要我们心中还有渴求,唯有让自己不断奔跑在路上,在汗流浃背中将它们一一获得。他们并非不希望享受,却更加知道现在还不是安逸的时候,只有在经历风雨后,那种雨过天晴后的闲庭信步,才能更加淡定与从容,才是真正的收放自如、尽在掌握。

为什么偏要成为大多数

我有个朋友,在28岁那年突然开始恨嫁。

原本,她每个假期基本都四处旅游,或是看看自己喜欢的书和电影,过得很是自在充实,但自从她进入恨嫁模式后,就再也没有了以前悠闲的日子。几乎一有空闲时间,她都去相亲,有时候甚至一天要见好几个,从城市的这一头掐着时间匆匆赶往另一头,连对方的长相还没记清晰就去会见下一个,宛如赶场一样。

身边人对于她这种转变很是不解,按说她各方面条件也算不错,日子也一直过得优哉游哉,何必这么着急把自己嫁出去呢?每次被问,她都只回答一句:“可是,我身边的人都成家了啊,我不想做特殊的那一个。”

不出一年,她终于把自己嫁出去了,但是婚后的生活和自己所选择的那个人,却并不是她之前所设想的样子。矛盾丛生中,她开始后悔自己当初对于结婚的决定:“早知道是这样,我还不如单身一辈子。”

其实,结婚这事本身并没有错,两个人情投意合下结成连理,是水到渠成的美事。错误的,是她因为追求别人步伐而匆忙寻求改变的心。很多恨嫁的人,恨的并非是那份没能成家的孤单,而是在恨偏偏自己那么特殊,没能像别人一样。

记得在看作家铁凝的介绍时,发现她竟然50岁那年才结婚,即使是在女作家这个群体中,如此晚婚也并非常见。后来因为好奇,便查到了一段与之相关的往事,1991年5月的一天,铁凝去看冰心,冰心问她:“你有男朋友了吗?”“还没找呢。”铁凝回答道。“你不要找,你要等。”当时已经90岁的冰心老人这样说。而她,也确实做到了一路静心等待,直到遇上了那个让她焕然新生的人。假若她当年也如我的闺蜜一般,因为不想和别人不一样,而匆忙让自己步入婚姻殿堂,那么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很多时候,我们做出一个决定并非是因为自己希望如此,而是因为大多数人全都是这样,哪怕大家想去的方向和自己心中的期待南辕北辙,也会逆着自己的心性而选择随大流。我们似乎特别害怕自己成为不一样的那一个。因为特殊这件事,说好听了是鹤立鸡群、特立独行,说难听了就是孤僻、不合群,闹不好,还会给自己带来枪打出头鸟的霉运。

而且,我们跟从于大多数,除了不想让自己太过特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总会相信大多数人所做的事一定是正确的。在很多人的概念中,越是很多人走的路,越能证明安全,越是很多人做的事,越能证明其明智。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了和别人保持一致,开会时先听听别人都说些什么,之后再讲些与前面的人差不多的话,找工作时先看看别人找的都是哪些方向,然后也制定个相似的目标,哪怕写篇文章这样的小事,都要先找个范本,然后照猫画虎,临摹个大概。我们处处跟在众人身后亦步亦趋,为的就是自己不会出错。

可跟随别人,将自己融入大多数中,就一定是正确的选择吗?

有一年,我和家人自驾游。一天,我们准备去一个位置有些偏僻但又很有特色的小镇。为了不迷路,我们之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不仅在GPS里做了标记,还特意上网查询了攻略,之后手绘出了一张路线图。

在距离小镇几公里的一个岔路口,我们经过一个休息站,休息站上此时已经停了好几辆车,车上的人似乎也都是些游客。下车休息时,我们和那几辆车上的人聊起了天。果不其然,他们也都是为了那个小镇慕名而来。于是大家很自然地讨论了接下来的路线。出乎家人的预料,那几辆车马上要走的路,竟然和我们之前查询到的不是一条。起初,我们还和第一位司机辩论谁选的路才是对的。而当第二名车主也质疑我们时,我们的口气便不那么理直气壮了。等到第三名车主也加入了对方的阵营后,我们连话都不敢说了。

休息完毕后,大家各自道别返回车中。这时,爸爸突然问我们:“咱们下一步走哪条路啊?”我们却都一个个面有难色:“不知道啊。”“咱们之前选的,是不是搞错了?”“是啊,要是一个人说不对也就罢了,好几个都说不对……”我们还正讨论着,爸爸已经默默地开着车追上了刚才同在休息站的那几辆。我们一看爸爸也选了和别人一样的路,便全都不再吭声了,但都是松了一口气的样子,似乎还有些许庆幸:跟着大家,肯定不会错了。

可是谁知,开出去大约两公里后,前面的车突然一个接一个地停住了,紧接着,第一辆车开始转向、掉头、加速,之后和我们擦身而过,之后就是第二辆、第三辆。我们一下子傻了,这才明白过来,原来,这条路是错的!

不得已,我们只能重新将车开了回去,而折腾了这么一大通,最终我们才发现,在此之前我们所说的那条路,才是真正能到达小镇的正确道路。再上路时,我们的脸上却都有着抑制不住的沮丧。就走错路这件事来说,并没有什么可让人太过不爽的,但明明自己的想法没错,却仅是为了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最终犯了错,实在是让人觉得分外憋气,又有苦说不出。

事后我不禁回想,是什么让我们连GPS都不再相信,并且对自己之前反复查询的结果也产生了怀疑?那就是“大多数”所引发的从众感。当我们与大多数的人想法一致时,我们不会有太多感觉;而当我们和大多数人的想法不同时,心里则会率先忐忑不安,然后怀疑自己,继而否定自己,最后仓皇地走上了和别人一样的路。一切的一切,都只是生怕自己成了那唯一的笨蛋,却从来不会去想,人数的多少和正确与否之间,根本就不存在着任何必然的关联。

古斯塔夫·勒庞在他那本举世闻名的《乌合之众》里写道:“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如此看来,每一个笨蛋的产生,都不是在独自走路的时候,而是他决定抛弃主见、盲目成为大多数中的一个的那一刻。正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过的那样:“每当你发现自己和大多数人站在一边,你就该停下来反思一下。”

现实中,这类个人想法与大多数之间的矛盾更为常见。有时候会和单位里一些即将毕业的实习生们闲聊天,问他们对将来有什么打算,惯常听到的回答是:“不知道啊,我身边的人都在出国,我也想试试看。”“没想好呢,没准会接着考研吧,我们宿舍都报名了。”“考个公务员吧,大家都说做公务员不错。”每次我都不甘心地追问一句:“那你自己的想法呢?”他们总会愣上半天,才犹犹豫豫地给出另一个答案。

让他们犹豫的,也并不是自己对于梦想的那份憧憬,而是对于自己所想并非“大多数”的那种恐惧与不安,却不知即便别人脚下的路再好,那也只是属于他们的体验,却并非能变成适合你人生的心得。

宋代黄庭坚曾在《劝交代张和父酒》里感慨道:“三人成虎事多有,众口铄金君自宽。”独行者从来都比从众者需要更大的勇气。因为无论经历过什么,身边都鲜有别人的陪伴和鼓励,甚至连经验都难得有所借鉴。你如果成功也就罢了,倘若失败,还会遭受到加倍的耻笑,被当成反面教材,用以震慑住更多不愿加入“大多数”的人。

但是,即使做不成大多数又能怎样?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冷暖自知的试炼,所有体会都是无须统一的开放式答案。走大道也好,走小路也罢,都不妨碍我们殊途同归地感受着幸福和满足。只要你遵从的是自己的心,那么即使选择的途径和别人不一样,也不会影响我们最终抵达目的地。

而人,也只有先相信了自己,才能相信自己脚下所走的那条路。

你是在生活,还是度过余生

假设,你现在掏出手机,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一条信息:“实话实说,你觉得自己过得怎么样?”会收到什么样的回复?

这是我一位朋友曾经做过的一次真实的测试。原本他发起这次测试只是因为无聊,可谁知道,不到一个小时,就收到了上百条回复。朋友大概统计了一下,其中大约有10%的人认为自己过得很好,有10%的人觉得过得糟透了,而剩下那80%,则几乎全都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凑合、将就、那么回事呗。

奇怪的是,无论是哪一个分区里,其中的人各方面的差别其实很大,有些人尚且要为每月的房租或月供奔波,有些人却已坐拥千万资产,有些人正挣扎在情感的边缘,有些人则感情稳固恋爱多年。

为什么那么多处在不同生活环境、有着不同遭遇的人,却对自己的生活存有同样的态度?这个疑问,曾经很长时间以来存在于我的心里,而直到今天,我才感到自己似乎触到了答案,原因就是:一个人对于未来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状态。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生活其实不会有什么惊心动魄的起伏,我们的昨天和今天,通常不会发生本质的改变,充其量也就是比昨天多挪动了一小步。可是,正是因为态度不同,目标不一致,导致这一小步对于我们也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我以前在游戏公司上班,有一天下班时,正好和一位同事顺路,他在公司负责编程,平日里我们没有太多交集,因此一路上难免有些冷场。为了气氛不太尴尬,我只好没话找话地问他,之前是在哪里上的大学。他告诉我他没上过大学,我们上大学的那几年,他正在当兵,本来想继续留在部队,结果没有留下来。我又问他从部队复员后干了什么,他说离开部队后,他当了好长一段时间的保安。

听到这里,我有了些好奇,总觉得保安和他现在从事的工作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便追问他是怎么来到现在这家公司的。聊到这里,他的话慢慢多了起来,开始对我讲述起了自己当保安时的心路历程:“那会儿我就琢磨着,总不能给别人看一辈子的大门啊,趁着自己还年轻,必须学点什么。所以我就开始自己学编程,攒钱上培训班,学了好几年后,找了一家很小的公司,工作累,薪水也很低,但好歹入了行,之后就一路跳槽,直到现在。”大概是因为职业的关系,他整个讲述过程中没有任何抒情的辞藻,甚至连表情都没太大的变化,好像在讲述别人的故事。而我却听得心情澎湃,看对方的目光都忍不住充满了崇敬。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原本希望依靠参军改变命运,未能如愿后,便毅然走上了另一条继续向前的路,而他的命运,在这样的坚持中真的改写了。

记得那天他比我早一站下车,临告别时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那你将来呢,准备一直编程,还是有什么其他的规划?”他笑了笑:“我还真不确定以后会干些什么,但我知道,人总得向前看,日子总得越过越好吧。”

有时候跟人聊天,总会有人质疑:我看大家都是柴米油盐的生活,哪有那么多励志的桥段发生?其实,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励志的故事,只不过我们鲜有耐心挖掘而已。我们总以为,只有那些身价不菲的人才会拥有一段不同寻常的奋斗史。而实际上,我们大可以找个近在身旁的人,静下心来好好和对方聊会儿天,很可能就有一堆意外的感动与收获。那些励志故事对于我们的意义,便是让我们明白了一点:每个人所拥有的一切,都自有道理。

有人用心生活,心中始终保有一个向前的目标,一切行动都保持向上的姿态,并且愿意为之切实付出努力。于是,他们便成了那幸福的10%,不断前行中也不断拥有了之前没能获得的东西,并时刻感知着生命的幸福。

而有人则仅仅为了度过余生,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目标混乱,也不愿意为了心中所想承受压力。于是,他们便成了那不好不坏的80%,甚至更糟,生活对于他们而言似乎只是一场场凑合,一次次将就。他们难以心想事成,更不会觉得幸福。

短期内,我们难以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别,但是时间一久,就会发现他们已经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轨迹。

前者正如我的这位同事一样,即使步履缓慢,但是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目标。虽然他耗费了好几年,才拥有了一份在别人眼中或许十分普通的工作,但是对于自己而言却已经是种飞跃。只要他的目标还在前方,就会一直这样持久地走下去,迎来下一个、再下一个更加惊喜的飞跃。

而与之相比,有人却始终在原地踱步,甚至慢慢退后。他们或许一开始拥有比旁人更好的条件、更深厚的背景、更多与生俱来的机会和可能,但是他们要么总也找不准方向,要么只想一切保持原样,不愿意有任何积极的自我突破。这些人过得未必落魄,或许此刻,他们正享受着一掷千金的奢靡,但他们的今天,只是在消费着昨天,而明天,则需要依靠今天拥有的一切来埋单。当有一天,他们所拥有的一切被慢慢耗尽,再也没有了埋单的资本时,只能哀叹,自己手里,除了余生一无所有。

王尔德曾经说过:“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时间会以两种方式流淌过我们的生命,一种是一步步品尝着生活,一种是一点点流失余生,一种存储理想和希望,一种消耗着梦想和憧憬,一种由辛苦的汗水浇灌,一种被心中的欲望燃尽。同样的时间,我们目标不同,便走上了不同道路,姿态不同,便看到了不同风景,沿途种种,全在我们自己的演绎。

在最该奋斗的年纪,不要让自己的心局限于安逸,不要忽视心中对于明天的态度。你希望拥有什么,最终你也将成为什么。你现在是什么姿态,你最终也将定格在什么风景。与其待在80%的人群中浑浑噩噩,感慨生活毫无趣味,不如调整自己的姿态,做那幸福的10%。人生嘛,其实并不复杂,无外乎向前一步是生活,退后一步是余生。

我们所羡慕的一切,却不能只靠羡慕就能获得

我的一位同事自从回老家过了个春节后,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心情一直十分不爽。

按说节后综合征谁都会有点,但没人像他那么严重,不仅苦着一张脸,对谁都爱答不理,工作更是拖拖拉拉,完全没有了干活的兴致,倘若领导催他两句,他就干脆拿着文件夹在办公室里摔摔打打,好像受了莫大的委屈一般。一开始,我们都以为是他家里出了什么糟心事,大家想问却又不太好意思。后来有人旁敲侧击了一番,才知道这一切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回家的火车上遇到的一位陌生人。

这位陌生人从一上车,就坐在了同事的对面,长相很是其貌不扬,衣着也是标准的底层打工仔装束。火车开后没多久,大概是因为无聊,他主动找同事聊起了天。这一聊才发现,两个人的老家居然离得很近,算得上是老乡,而且年龄也差不多,算是同龄人。相似点一多,彼此的亲切感顿增,话自然也就多了起来。很快,他们的话题就转向了各自的工作。

对方先是一番自我介绍,说他在一家超市门口租了个摊位卖小吃。同事听了,嘴上虽然说着“自己做老板啊,挺好挺好”,心里却顿时涌起了一份傲娇:好歹自己也是个在写字楼里上班的白领,每天对着电脑优雅地打打字、改改稿就算耗过了一天,根本不用从事这类简单的体力劳动,更不用整天生活在烟熏火燎的环境中。同事顿时觉得自己的腰杆都更挺直了一些,而他心中的满足感还没超过一分钟,就被对方的下一句话击倒了。“什么老板,每月净挣也就两万。”对方一边说一边无奈地摇头,似乎觉得这个数字特别说不出口。

同事的眼睛顿时瞪得老大,脑中飞快地琢磨着“净挣”两个字的含义,之后小心翼翼地问道:“你是说每月到手的纯利润,就有两万?”

对方点点头:“是啊。”“这不少了啊!”同事忍不住脱口而出。“真的?”对方看向同事的眼光中充满了怀疑,“跟我旁边的那几个摊位比很普通啊,挨着我的那家卖麻辣烫的小伙计每个月最少都能挣五千。”

从那一刻起,同事就开始郁闷了。“我挣的还没个摆摊卖小吃的多。”讲完火车上的遭遇后,同事这么抱怨着,心情颇为不悦。“那你也卖小吃去呗。”旁边有嘴快的马上建议道,随即又有几个人起哄似的附和。

这一下,同事却不吭声了,半晌才从牙缝中挤出几个字:“那可不行。”“那你就好好上自己的班呗。”旁人接着说。

谁知道他竟然一下子怒了:“凭什么啊,就给我开这么点钱,我凭什么玩命干!往后我还就不好好工作了,给我多少钱,我就干多少钱的事,多出一点都不会去做。”

这回轮到大家不再说话了,照这个情势,无论下一句说出什么,肯定还是会被对方义无反顾地堵回来,闹不好还平添尴尬。于是人群很快默默散去,只剩下这位同事依然坐在工位上黑着一张脸。

我不好猜测这位同事未来将会如何,但却可以肯定一点,他只要一天还存在着这样的想法,就永远只能郁闷地继续接下来的生活。因为他的所有做法看似有着一番自己的道理,实际上,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死循环。

很多年轻人内心或许都有过类似的矛盾,一方面羡慕别人收获的硕果,却不愿意经历和别人一样的过程。就如曾经一度疯传快递小哥们的收入惊人,每月轻松上万无压力。虽然后来证明传言有些夸张,但在当时,一众大好青年却既羡慕着快递员的高收入,又对那种风吹日晒、走街串巷、三餐没有准点的生活使劲摇头,说自己绝对做不来。但倘若仅仅是不愿改变也就罢了,毕竟别人的道路未必适合自己,大不了继续做好眼前事。可另一方面的问题却在于,很多人又无法调整好现实落差而引发的心理失衡,对于正在从事的工作开始百般嫌弃,认为自己受到了莫大的亏待,个人价值遭到了严重的低估。于是,索性消极应对一切,以求得一个所谓的公平。

只不过,消极的状态带来的永远不会是公平的结局,必定只能是更加消极的结果。任何领导看到一个不够敬业的员工,除了越发觉得对方不顺眼外,不可能再有其他反应,而同事们私下里也难免会腹诽他拖慢了大家的进度。这时即使有升职加薪的好事,也断然落不到他的身上。随之,他的心中便有了愈发严重的不平衡,如此以往,直到有一天实在忍耐不住自己走人,或干脆被扫地出门。

羡慕并不是一种应该被指责的情绪,正相反,这种带有美好憧憬的遥遥眺望,常会激发出我们内心潜在的能量。但无论有多么羡慕一个人或一件事,摆在你眼前的只有两条路可以选:要么你豁出一切对现有的生活做一番改变,并做好吃苦受累、承受未知风险与困难的准备;要么,你便立足于做好眼前的事,用你的精深最终达到想要的高度。有个在知名食品企业工作的姑娘曾经告诉我,他们企业的所有员工里挣钱最多、最受重视的不是坐办公室的那些人,而是车间里做糕点的师傅们,尤其是那种手艺精湛的老师傅们,每次都要领导亲自拎着礼品上门柔声细语去请,对方才答应回来指导一下制作流程。

无论你觉得哪条路更适合自己,快乐而坚定地走好选定的路才是关键,消极的情绪无法帮你解决问题,只能让你停在原地,在愤懑中将自己变成了最大的那个问题。

世界上没有任何事靠着一腔怨气就能如愿,即便别人今天过着我们未能拥有的生活又怎样,不代表明天我们自己就不能获得。现在落于人后又如何,不意味你未来就追不上。人生不是一次50米的短跑,而是一场横亘几十年的漫漫长跑,谁也算不准自己能在哪个转弯处超越哪个人,而只有专心不停地跑下去,你才有资格将答案揭晓。驻足的人,永远只能被别人赶超。

别被你的专业,限定了你的梦想

前几天看一档电视节目,讲的是一帮配音爱好者独立弄了一个网站,专门在网站上传自己那些玩票性质的配音作品。一开始,他们只不过是为了娱乐,顺便互相切磋切磋配音心得。但后来,随着他们配音技术的日渐精深,还真的有专业的影视剧组找到他们,请其担当正式的配音。那一刻,我忽然想起了我大学时隔壁的一个女生,她的声线也可谓百变,时不时为我们学一段动漫或影视剧中的经典台词,总能学得惟妙惟肖。

当年我们也曾打趣让她干脆去做配音演员,她却总是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要是当年上的是播音专业之类的,或许还沾点边儿,可现在看来,这辈子算是没戏了。”我们也都只能惋惜地摇摇头。那天,当我看着电视,心里不禁想着,如果我的那位同学也能看到这个网站,或许而今也可以走进录音棚,圆她的配音梦了。

其实,即便是在讯息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会有很多人因为所学的专业与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不对口,而不得不心中抱憾,颇有些“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扼腕感。比如我的一位前同事,大学学的是英语,但其实,她对园林花卉比对26个英文字母更有感情。每天上班途中,她都会拍上几张看到的树木或花草,然后传到自己的空间里,并且专门为这些照片建了个文件夹,叫作《植物日记》,日日更新,从无间断。有时候她常常会感叹,自己当年应该去林业大学,现在就可以每天专心地种树养花了,不然她再喜欢那些花花草草,也肯定拼不过那些学了4年园林专业的学生。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她的这项爱好,也只能成为爱好。

放眼身边,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幼年时就对某件事情有了明确的渴望,通常我们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对于未来还是一片懵懂,但是当自己终于明白内心喜好的时候,却已经为时晚矣。专业往往成为孙悟空画出的那个圈子,里面才是我们该待的地方,而稍微踏出一步,都算是僭越。于是很多人都曾感慨,自己当年懵懂的选择,只能便与这辈子最想做的事情擦肩。

但是,好在这个世界总是在变,就如那些配音爱好者得以从玩票成为专业的配音演员一样。我们的很多爱好,都可以找到另一个出口,以便让自己距离心中所爱能更近一点。还是拿我的前同事来说,她之所以成为“前”,就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巧合。一天她闲着没事干,就在网站上顺手刷新了一下自己的简历。结果不出一个星期,就有一家杂志社给她打来电话,问她愿意不愿去他们那里面试英文编辑。原本同事没有跳槽的打算,刚要回绝,但一听对方的单位名称,立刻就答应了下来。那是一家专业的园林杂志,虽然圈子小众,但是却很权威。同事心想,既然在哪儿都是干,何不去个自己更喜欢的行业,这样工作起来也更舒心。她于是果断地去面试,并且最终获得了那里的offer。现在,她的《植物日记》里内容更丰富了。而最让她得意的,便是能和自己最喜欢的事物整天打交道,学习自己以前想了解但却无法走进的领域。

专业有时候确实会和梦想产生错位,而且会让你失去实现一些愿望的资格。可是,通往目标的路又何止一条,失去了走直行道的资格,殊不知绕一绕路,却依然可以曲径通幽。记得以前在报社时,同办公室的一位记者去参加一项活动,回来后就向我感慨,说满场的媒体,新媒体就占了一半,而且这类媒体派出的都是清一色的年轻人。他跟其中一个人聊了几句,问对方之前是学什么的,对方说是化学,同事就惊讶:“那你应该去实验室啊,怎么来了这里?”对方说,自己原本确实是去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每周他们都要写工作报告,因为自己报告写得好,所以只要一有稿件,上司就会派他去写。后来因此被宣传部门看上了,干脆调去做了企宣,期间学会了不少最新的宣传手段。之后,跳到媒体也就变成了水到渠成的事。譬如新媒体这样的情况,很多行业的出现,远比专业的设立还快,而当机会来临却没有直接可以圈定的目标时,离它最近的人便成了最佳人选,年轻人在进入这个行业前,也必定各自走过一条曲折的路。

我曾经看到过不少大学中的学子,直到快毕业的时候才感到被自己的专业所困,但此时已经过了可以调专业的阶段,因此不少人便只能叹息一声,就此彻底绝了自己的念想。其实,何必轻言放弃呢?有人拿着直达票能到的地方,你转几次车,也一样可以到达,哪怕比起他们,你的梦想不能100%实现,但是当你尽量接近它的时候,哪怕只完成了80%,便已称得上是胜利。

有一次中学同学聚会的时候,大家突发奇想统计了一下,想看看有多少人干着和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事。结果发现,几乎有一半的人在大学毕业十年后,从事的都不是以前涉及的专业,学计算机的去当了导游,学音响工程的做了警察,学师范的去了报社,学酒店管理的却卖起了计算机。而这些跨界的组合中,全都有着不止一次的辗转。十年的时间,让他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也让自己彻底摆脱了专业的局限。

这世间的事比我们想的要兜兜转转,总会在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拐弯,然后拐着拐着,你就会发现:“咦,这不是我最开始想去的地方吗?”就好像是进入了一扇旋转门,你或许错过了一次进入大堂的机会,但是没关系,再转一圈,你还是能来到同一个地方。

大胆做你想做的梦,别因为你现在所学的并非心中所爱,就泯灭了那份理想,也别因为你现在所做的事,还与梦想存在着距离,就觉得此生在这件事上无望了。只要那份热爱不灭,你总能找到一条接近目标的通道。

年轻时,我们都一无所有

至今,你最窘迫的记忆是什么?

我最窘迫的一段时间,是我刚大学毕业后的那一阵。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原本以为手拿把掐的机会,一个个意外失去,而自知父母已经为自己操了不少心,也就不好意思再管家里要钱,拿着余额寥寥的银行卡,却一定要骗他们我上大学的时候早就攒下了不少结余的生活费。

一次去面试,天正好下雨。我不舍得打车,就挤上了一辆人满为患的公交。那种老式公交的顶部,常会有一个可以打开的天窗,夏天的时候用来打开降温。而一旦下雨,雨水便会顺着天窗的缝隙不断滴下来。那一次,我正好站在天窗的下面,雨水很快就弄湿了我的衣裳。我努力往四周挪步,却马上就被人群挤了回来。身边一位年轻男人发现了不断滴在我身上的雨水,很专注地看了半天。我以为他会因为同情我而侧身为我让出一片躲避雨水的空间,谁知道,他接下来却难以抑制地笑了,一副幸灾乐祸看好戏的表情。我的心里顿时交织着错愕、委屈和愤怒,很想哭,又很想狠狠去打对方。然而最终,我唯一能做的只是让自己的脊背尽量挺得更直些,装出不在乎的样子。就这样,我当了一路的人肉雨水收集器。后来面试的时候,一位女面试官盯着我肩膀上那一片水渍的神情,我到今天都没有忘记。

也是那段时间里,我大四实习时教过的学生打来电话,说期中考试考完了,想要和我见面聊聊天。那是个即便我实习期满离开后,依然对我保持着热络的孩子。对他,我找不出拒绝的理由。于是,我就揣着兜里仅剩的32块钱陪他闲逛了一整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我给他在麦当劳买了一份套餐,然后坐在他对面说:“我早上吃多了,现在还觉得特别饱,你吃你的,我坐着待会儿就好。”好在对方只是个孩子,即使觉得奇怪,也断然不会想到背后的缘由。

大约在那两天后,闺蜜约我出去逛街,我特意约了个并非饭点的时间,并且提前编了个“当天晚上家里会来亲戚做客,我必须在吃饭前赶回去作陪”的理由,以免让她知道我连支付自己饭费的钱都没有。那天,我用最后的几块钱买了一瓶水,之后陪着她在西单一路血拼,看着她收获颇丰。分别的时候,我帮她拎着大大小小的购物袋往地铁站走,她突然就问我:“怎么今天都只是我在买,你什么都没看上啊?”我镇定地点点头:“嗯,今天的这些新款我都不太喜欢。”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让我真正感到难过的,并不只是兜比脸还干净的拮据,还有那种明明很穷、还要在所有人面前装出自己过得很好的模样。

我曾问过身边很多人,印象里关于青春最窘迫的记忆是什么。结果发现,那些记忆十有八九都和钱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想来年轻时,穷,和迷惘与疼痛一样,都是一种常态。

公司里,常有年轻的小同事会抱怨手头太紧,每次一发工资,他们就会掰着手指头计算这一个月房租多少、吃喝要花掉多少钱、衣服穿戴又要用掉大约多少,要是赶上逢年过节,还要准备给孩子的红包和长辈的礼物,刚拿到手的年终奖还没捂热,就已经被分配到了各个地方。他们常常是越算越丧气,觉得这样捉襟见肘的日子似乎永远也熬不出头。看着他们,我就好像又看到了那个在公交车上被水滴湿了肩膀、坐在麦当劳里饥肠辘辘、看上无数心仪的衣服却连试穿的勇气都没有的年轻姑娘。我知道,这种一无所有的状态只是暂时的,而这种对于一无所有的体验,才是年轻赋予我们的另一种财富,让我们明白,自己原来有着那么多必须努力的理由。

而今,我虽然不再会像当年那样窘迫,但是却依然和“有钱人”这个标准有着十八万千里的距离。但好在,这一路一切都在不断变好,脚下的路也越走越宽。而那些一无所有的过去,每每回忆起来却都已经没有了当年苦涩的滋味,只剩下一种经由岁月沉淀后的醇厚,伴随着丝丝的甜。

原来,即使是当初难堪到想要大哭一场的经历,却也可以让人在再想起时,嘴边忍不住带出笑意。改变它的不只是时间,还有那个在最艰难时光中,真实努力过的自己。

不久前曾看了一个网络热帖,其中阐释了一种很有意思的观点:年轻时,我们都需要体验一次一无所有的滋味,当经济上的拮据,遇上积极向上的心态,便会发生意想不到的结果,为我们带来丰富而充实的状态。换句话说,年轻的我们,在获得足够好的生活之前,往往先要被足够穷的日子狠狠刺激一把,才能义无反顾地向前狂奔,而不被患得患失的心态所拖累。

如果你现在也正为穷所困,对于未来是否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感到万般迷茫,那么不妨把它当成一个亦敌亦友的存在吧。它固然会在现实中将你划出道道伤痕,但当你懈怠的时候,它也会让你警醒,告诉你不要停下,奔跑才是你现在唯一该有的姿态。

总有一天,当你告别一无所有的生活时,会发现那些伤痕已经愈合,而那份警醒,却已永远留在自己的生命中,变成此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何必装点别人的生活,你自己原本就是一道风景

最近听说了一件狗血的事:有对年轻人,恋爱谈了大概一年多。女孩的单位正好改革,整个部门都要被撤掉,女孩于是便失业了,回家后她倒没着急去找份新工作,而是决定先去考个自己早就想学。却一直没能腾出时间去学的证书。

这本来只是个年轻人职业生涯上的小波折。可谁知道,男孩的父母听说了这个消息后,死活逼着儿子和对方分手。因为在他们看来,对方说丢工作就丢工作,说没收入就没收入,将来万一结了婚,所有的经济压力岂不是都压在了自己儿子身上?而且据说,他们这么着急棒打鸳鸯也并非是一时的念头,从两个年轻人一开始交往,他们就对女孩并不满意,老两口退休前都在学校工作,自己的儿子毕业后也考上了公务员。因而在他们看来,唯有那样稳定到能干一辈子的单位,才算是份正经工作,说出去脸上才算是着实有光。可谁知道儿子在恋爱问题上先斩后奏,喜欢上的人又偏偏和他们预想的条件不符。于是老两口早就憋着一口气,正好趁着女孩没工作的机会,撺掇儿子另选他人。男孩并非没有反抗过,斗争了好几个月,老两口终于提出一个折中的条件:让我们接受她可以,除非她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男孩觉得压力很大,一方面,他不愿意让父母失望,可是另一方面,他又不愿意仅仅因为一份工作而分手。女孩心里又难过又委屈,但又同样割舍不下这段感情,于是找自己的朋友倾诉。而朋友呢,也不知道是该劝女孩依照长辈的期待去挽救感情,还是干脆挥手拜拜,大步地走开,于是也求助于身边的人。这段故事也就这样,辗转地进了我的耳朵。

先不说,感情上的委曲求全通常只能换来别人愈发的轻视,也不论因为一份工作去决定终身配偶这件事有多么肤浅和可笑,只单讲一点:即便是自己的亲爸亲妈,希望你用一份听起来光鲜的工作来装点他们的门面,你也要坚决地说“不”!

我曾经见过太多的年轻人,他们从选择大学所学的专业开始,就完全在父母的掌控之下。而父母所选择的标准,基本全都来自于他们的经验,根本不会去考虑孩子的兴趣和天赋。等到4年大学过去,很多父母又会逼着孩子去找他们认为优秀的工作,最常见的,就是替孩子报名去考事业单位或公务员,或者托人进入一个类似于银行、国企那样名声响亮又能干上一辈子的地方。在很多上一代的人,尤其是自己在固定环境中过了一辈子的人眼中,好工作的要素中,稳定这一点绝不可少。

我认识的一位阿姨就是这样,她最大的骄傲就是自己的儿子在银行上班,而且参加工作不到两年,月薪就轻轻松松上万了。平日里跟人聊天,无论对方说的是什么话题,她都能成功地绕到自己儿子身上:“是啊,今天白菜涨了足有两毛,但是我儿子说了,买菜就得买好的,生活费不够他给我,他在银行挣得多。”“听说老张头的腰病又犯了,我儿子的腰也不太好,没办法,他在银行上班嘛,整天都是坐着。”

结果,有一天,这位阿姨忽然像变了一个人,神色萎靡,无精打采,就算见到熟人都爱答不理,一聊才知道,原来她的儿子没跟任何人商量就辞了职,准备自己和几个朋友去创业。儿子热血澎湃,可是当妈的却受到了沉重打击。她怎么也想不通,那么好的工作怎么说不要就不要了,多少人想进都进不去的单位,儿子就这么毅然决然地出来了,这不是犯傻嘛!

我不知道有多少父母都是这样,把一辈子未尽的愿望,都寄托在了儿女甚至儿女的伴侣身上。一旦对方忤逆了自己的意思,他们便会无比失落,但失落之处却并无关儿女的意愿,而是自己的美好希望就此破灭。

家长们总会觉得自己有指挥儿女未来的特权。而不少儿女们也会觉得,我虽然不能理解爸妈为什么这么做,但必定是为了我好,于是任由父母安排自己的一切。倒是敢于反抗的人,会被人们所侧目,被人当成幼稚甚至是不孝。但其实,谁又是圣人呢?人性本来就容易虚荣,即使是为人父母者,也难保没有自己的私心作祟,不会将儿女当成自己人生的附属品。我有个闺蜜在辞职后本想在家调整一段时间,重新规划一下方向,却仅仅在家待了一个月就匆匆忙忙找了份工作,重返了职场。我问她为什么那么急,她无奈地说:“哪里是我着急,分明是我妈忍受不了。她到处吐槽我在家闲着不挣钱,弄得连从来不说话的邻居现在一见面都会主动问我怎么不出去工作,还时不时旁敲侧击告诉我谁家那小谁每月挣多少钱,刚刚又升了什么职位,又给家里买了什么大件。与其被亲妈这么嫌弃,还不如出来躲躲清静。”果然,自从她重新上班后,她妈对她的态度简直180度大转弯。闺蜜的母亲并非不爱自己的女儿,只不过或许在她的眼中,一个在家闲着的女儿纵然有千般理由,但也确实很让自己脸上无光。

小时候看电视剧,每次一看到大财团的公子死活不愿意继承家业,偏要去学个自己喜欢的专业,最后搞得父子反目我就生气,忍不住一边看电视一边气到直流口水:“你不乐意继承家业,那就让给我啊!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当年的我死活不能理解怎么会有人放着好好的阳关大道不去,偏要按照自己的心意选那条不好走的羊肠小路。

现在随着眼界开阔了,才明白其实人生精彩的方式有很多,幸福的概念也只在自己心中,而非别人眼里。身边有不少从事着自己喜爱工作的人,他们虽然平日里很辛苦,但是却个个积极向上,精神面貌良好;反而是那些乖乖依照别人的意愿选择工作的人们,一个个抱怨颇多,他们做着自己原本就不感冒的事,在看似光彩却并不适合自己的环境下生活,甚至连伴侣找的都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而只是父母看着觉得顺眼。虽然他们也很努力去试着热爱这样的生活,但人心毕竟不是机器,即使能在别人面前假装,终究骗不了自己,不喜欢的事即使重复一百遍,也只能还是不喜欢。

年轻的时候我们是否要选择光鲜的工作,完全应该取决于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如果确实适合自己,那么选择它便无可厚非,而如果仅仅是因为别人觉得它好,那你就完全没有参考的必要。别人认为好的路,或许暂时看起来是比你脚下的这条要平顺,但是谁又能笃定,你选的这条路不会越走越宽?经验固然宝贵,但是却永远敌不过时间,敌不过改变。去翻翻那些所谓成功者的简历,他们所经历的过程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却保持着一致,那就是他们只追寻自己眼中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从来不循规蹈矩。无论是出于亲情,还是出于爱情,都完全没有必要为了配合别人的审美而去委屈自己的意愿。你本来就该成为一道独一无二的美丽风景,又何必如此放低自己,将人生当成别人生活的装点。再华美的装饰,也迟早会被换掉,而唯有风景,却可以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活力与骄傲。

所有劝人原地踏步的心灵鸡汤,都是耍流氓

心灵鸡汤这个词,估计大家都已经熟悉到不能再熟。打开微信,翻开微博,随便一抓就是一大锅,虽然有点泛滥的嫌疑,但是我个人并不反感。毕竟大多都是在讲正能量的人和事,平日里看可能没什么感触,但是一旦遇上点难心事,却着实可以得到些慰藉的力量。

只不过,在林林总总味道各异的鸡汤中,我唯独不能接受一种,那就是只劝人原地踏步,却不帮人提供对策。比如你觉得人生没有起色,未来没有希望,他们告诉你许多诸如“要学会随遇而安,和生活握手言和”的句子,之后举出一堆大师们的至理名言;你遇到了挫折,他们会告诉你些类似“寻觅一片内心的净土,给灵魂找一个家”这样的话,顺便画出一大堆旅游路线,列出一张所谓的神秘国度清单。

那些文艺腔听起来都挺打心,辞藻优美抒情,再配合些美轮美奂的照片,让你立刻就能沉浸在奇妙的氛围中,有股飘飘然的舒坦,但仔细想想,其实说来说去,本质上却都是在劝你“凑合”。那些让你和不如意的生活握手言和的,其实是在告诉你:“没事,瞎混日子就瞎混日子吧,大部分人这辈子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一有心理问题就劝你四处旅游的,实际上是想说:“出去玩一圈,眼前一新鲜,身上一折腾,什么郁闷事你也就都想不起来了。”

他们永远不会告诉你,你忍下了心里的憋屈,继续之前的日子后,生活却未必会因此越变越好,没准倒会变本加厉地越来越糟;你背起行囊出去转悠一圈后,曾经困扰你的那个问题还会继续纠缠你,甚至比以前还要挠头。而在这类话语的鼓动下,还真有不少青年男女被成功催眠,他们卸下了斗志,心甘情愿地安于现状,或者一旦不爽就背包出走,以为只要走完了这一路的旅途,就能自然而然得到想要的答案。这有点像是专门写给成人的童话,最后一幕虽然不再是王子公主幸福拥吻,但是却也只给你一个无比和谐的定格画面,让你以为这就是自己需要的圆满结局。

归根结底,这一类鸡汤只负责让你起劲地在原地踏步,用认命或逃避去对待问题,一直等到你踏麻了自己的双脚都不会告诉你,忍耐根本就不能成为目标,逃离也不该是事情的结局,你其实早就应该起身,找一条路继续往前。这并不是我一厢情愿的推断,因为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每一天本身都会比前一天更加向前推进。我们身边的人,即便有时会停步甚至后退,但目标却始终锁定着一路前行,这是天然的趋势。正是在这样的趋势下,人类才得以繁衍生息并不断壮大了几千年。

既然如此,为什么依然有那么多人逆势而动,专门劝人停在原地不要动弹?难道他们看不清自己所做的事情并无益处?其实,这些人并非参不透其中缘由,恰恰相反,他们就是因为太了解人性,所以故意去迎合人们心中的懒惰和恐惧。

本来嘛,逃避痛苦是人的本性,无论是突破现有的生活,还是解决掉棘手的问题,都需要我们拿出勇气、直面困难、寻找方法,并做好接受失败的准备,总而言之,其过程不会轻松。而这个时候,一个声音告诉他“你什么都不用做了,这样就挺好”或者“你只要做一件类似于外出旅游这样简单的事,就算你想过办法了”,很多人便会宛如遇到了知音,心里生出了一拍即合的默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