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梦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07:26:24

点击下载

作者:程思良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梦里梦外

梦里梦外试读:

一、山水屐痕

如水的江苏“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这两句诗形容江苏之地理与文化,颇为适切。江苏之地理环境,得天独厚。东临黄海,东南与沪、浙接壤,西北与皖、鲁毗邻。长江三角洲、滨海平原、江淮平原、黄淮平原南北铺排,呈示着江苏地域的广阔与丰艘。浩浩长江横穿东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全国五大淡水湖,江苏有其二,太湖、洪泽湖这两颗璀璨的明珠,一南一北,相呼相应。江苏之地域文化,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交汇,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交融,兼收并蓄,和而不同,交相辉映,形成五大各具特色的文化区域:以苏州、无锡、常州为中心,清新柔美、鲜活灵动之吴文化;以南京、镇江为中心,庙堂文化与市井文化并存共容之金陵文化;以扬州、泰州为中心,清新优雅与豪迈超俊之维扬文化;以徐州、淮安、宿迁为中心,富有楚汉雄风慷慨多气之徐淮文化;以南通、盐城、连云港为中心,具有海洋文化开放意识之苏东海洋文化。这五大区域文化,恰似五条河流,泊泊滔滔,奔腾不息,汇成江苏文化源远流长既深且巨之长河,为中华文化奉献出自己的亮丽。如果用一个意象来表露江苏文化,我觉得“水”最能体现江苏文化的特性。至柔至刚之水,或雄壮,或峻急,或明丽,或澄清,或清幽,或灵动,或汹涌澎湃,或莱鹜不驯,或波橘云诡,或一往无前,或知进识退,多元化的江苏文化脉络中,都能找到或一水性之影。

吴地水乡泽国那悠悠水韵,苏州园林那巧夺天工,秦淮河那桨声灯影笙箫和鸣,扬州的二十四桥明月……无不呈示着如水的柔美。杜荀鹤《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唐代的姑苏景物,水韵盎然。精巧、雅致、 自由、写意的苏州园林,通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浓缩奇美的山水风光,其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生,虽由人作,宛似天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如是评价:“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1-19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刻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道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扬州风景旖旎的瘦西湖,引来清诗人汪坑赋诗歌咏:“垂扬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唐诗人张若虚被扬州南效曲江的优美景致所感动,写下“以孤篇压倒全唐”,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那幽美恬静的神话般境界,令人陶醉。至于“桨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的秦淮河,以其香风艳帜,无边风月,为人所津津乐道。孔尚任(桃花扇》描写道:“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掸娟。”明末清初秦淮八艳的琴棋书画以及骚人墨客的风流韵事,更是在后人心底掀起了多少经久不息的波痕。

静水缓流见水之柔,洪波涌起见水之刚。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徐淮故地,多少英雄人物纵横驰骋叱咤风云。据说刘邦和项羽都见过出巡的秦始皇,刘邦说:“大丈夫生当如是!”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言为心声!诚然!秦末大乱,中原逐鹿,楚汉雄风,烈烈扬扬!楚河汉界,血雨腥风,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刘邦得意唱大风:“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项王穷途歌虞姬:“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宁可力战死,不愿苟且生。英雄以英雄的方式谢幕,虽为悲剧,但来得悲壮。有位女诗人也禁不住大加赞叹:“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挺直脊梁勇于担当者,代不乏人。出于吴地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脍炙人口,千古流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明末东林党首领顾宪成撰写的一副对联,镌刻在东林书院的大门口,道出了东林党人身在书院、心怀天下的情怀,也是几千年来士大夫、读书人、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心音。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呐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身体力行四处奔走反清复明,对清廷抛来的“胡萝卜”不屑一顾,拒不与清廷合作,铁骨铮铮。而惨烈的“扬州十日”背后,彰显着江苏士风民气的坚贞不屈!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地处长江、淮河下游的江苏,湖泊众多,河流密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的灵动多变启迪智慧,引人勤思、善思、奇思,激发创新精神。水无常势,兵无常形。先秦兵法大家孙子因避齐国内乱赴吴国隐居,著《孙子兵法》这一充满智慧的神奇兵书,后出山佐吴国,南破越国,西伐强楚,北威齐晋,成就霸业。《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它更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而今,(孙子兵法》的很多思想已广泛应用现代经营管理与决策之中。秦末汉初风云人士张良的“运筹帖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亦为善思能谋之体现。淮安人吴承恩以其奇思妙想,写出《西游记》这一别开生面的文学名著,将想象力发挥到极致。明代泰州人王良师王阳明,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另立门户,以其“淮南格物”和“百姓日用即道”学说构成了它不同于前人,也不同于王阳明的独特思想体系,创立泰州学派,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至于名声远播的扬州学派与常州学派,也都于中国思想学术方面别有贡献。逮及现代,历史学家吴县人顾领刚以敢疑能疑的精神,创造性地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形成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辩派”,解决了前人遗留下的许多疑难问题。当代学术大家无锡人钱钟书,其学术成果煌煌巨著《管锥篇》与《谈艺录》的博大精深,有目共睹,业已形成学术界热议的“钱学”。

提起水的风高浪险,水的暗潮涌动,水的波诱云诡,不由让人浮想联翩。春秋吴越争锋的谍战风云,汉高祖的卸磨杀驴,金陵帝王州的六朝往事,民国肇造之际南北议和那隆隆枪炮声后面的折冲搏姐斗智斗勇……云起云落。西施这位诸暨竺萝村畔洗纱的绝代佳人,她不会想到,她柔弱的肩头,肩起的是社樱的重量。她俨然成了美人计的代名词,幸耶?不幸耶?任由后人评说。吴国灭了,真是她的功效么?千年后,终于有位大唐诗人为她鸣冤:“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大汉之立,淮阴侯韩信功莫大焉,然而,功高为主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帝王随便找个借口,便会让你死无葬身之地,一代名将最终以谋反之罪被诛杀。悲哉!传说当年诸葛亮来到金陵(南京),赞叹说:“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然而,虽有郁郁王气,多的却是剧情相似的黯然谢幕。东晋、宋、齐、梁、陈,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到头来,是非成败转头空,都付与了衰草荒烟。难怪刘禹锡要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海纳北川,有容乃大。江苏文化多元,与其开放与宽容的姿态密不可分。齐鲁文化、楚越文化、中原文化、海外文化纷至沓来,均兼收并蓄,其包容性成就其丰富与活力。比如,历史上,西晋之末的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和两宋之交靖康之乱等社会动荡使北方文化大规模进人江苏,江苏文化不但没有排斥,反而迅速吸纳新的文化因素,在文化大交流中形成新的文化。比如,在建筑方面,徽派建筑风格广泛影响了江苏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清末民初,西风东渐,江苏也走在全国的前列,众多民族资本工业纷纷兴起,在诸多领域独占鳌头,一些民族资本家赢得“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火柴大王”“缥丝大王”之美誉。江苏文化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注重自身文化对外的辐射与交流。早在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就曾派遣中郎将康宣和宣化使从事朱应出使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等东南亚国家,足迹几遍南洋。唐时的扬州是国际性大都市,商船从扬州出发,最远可达西亚地区。明成祖朱棣在太仓浏家港设航海基地,派遣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为中国古代航海史和对外交流史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迅速崛起,苏南更是中国经济建设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勤劳智慧富于创新的苏南人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另辟蹊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创造了被社会学家费孝通称誉的“苏南模式”。然而,伴随经济的蓬勃发展,我们也应该看到,江苏在文化繁荣方面还有诸多欠缺。其实,这种现象不独是江苏所有,在别的地区亦普遍存在。如何让经济与文化比翼双飞,是个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老子日:“上善若水。”如“水”的江苏,在大江东去的历史长河中,不仅要有经济的腾飞,也要散发出文化之光。唯其如此,“上善若水”才趋于圆满。

蓬莱漫笔

到烟台,不能不去人间仙境蓬莱。在这里,丹崖琼阁碧海青天的绝胜风景,海市屋楼光怪陆离的天下奇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神话故事,平波伏浪佑护渔民的妈祖传说,秦皇汉武求仙得道的荒唐史话,田横五百义士的壮怀激烈,戚家军的赫赫战绩,墨客骚人的斑斓词章……旖旎的自然风光与丰厚的文化底蕴交相辉映。

在古代神话传说里,蓬莱素为海中三神山之一。《山海经·海内北经》云:“蓬莱山在海中。”《史记·封禅书》记载:“自齐威、宣、燕昭,使人人海求蓬莱,方丈、滚洲。此三山者,相传在渤海之中。”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一路招摇东巡至丹崖山,访仙不遇,忽见海中泛起一片红色,询问是何物,随行的方士无言以对,仓促中瞥见海面上飘荡的一丛乱草,便急中生智:“那是蓬莱。”用海草“蓬莱”做了仙岛的名字,秦始皇甚是满意。从此,蓬莱仙山在当地流传下来。汉武帝也多次来此访仙,终未遂愿,只见到了深山中方士们伪造的“大人迹”,怅叹之余, 自嘲道:“联所在之地不就是蓬莱么?”并让人在此筑蓬莱城。古代帝王们企求长生得道成仙的荒诞行为,到头来都是镜中花水中月,在历史上徒增一堆笑料而已。

蓬莱阁的出现则是千年之后了。它巍然屹立于丹崖山巅,气势雄伟,与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楼。据《蓬莱县志》记载,第一个建造蓬莱阁的人是宋朝的登州郡守朱处约。他将丹崖山顶的龙王宫西迁,在其址上建起巍峨壮观的蓬莱阁,作为州人揽胜之地。阁成后,他逸兴遗飞,挥洒出脍炙人口的名作《蓬莱阁记乳记中开篇就指出三神山之说悠谬无稽,无情嘲笑了秦皇汉武求仙得道的痴迷。接着笔锋陡转,铺采摊文,极力渲染蓬莱的无限风光,将读者带到一个灵气氮氢,万象荡摩的雄奇壮丽的境界。最后他自豪地说:“恍不知神仙之蓬莱也,乃人世之蓬莱也。”正如明朝人陈锤盛所言,朱处约是要“以形破影,以迹踏空,使登此阁者悟蓬莱(仙岛)亦如此阁,不必更从阁外觅蓬莱(仙岛)耶。”

登上凌空欲飞的蓬莱阁,山形海景尽赴眼底,美不胜收。清人徐人凤诗云:“磋峨丹阁倚丹崖,俯瞰藏洲仙子家。万里夜看肠谷日,一帘晴卷海天霞。”渺渺无际的沧溟,浮波涌金,帆影点点,鸥鸟翔回,烟纤雾横的长山诸岛,宛若巨鳌排阵,在万顷碧涛中掀波叠浪。崛海而立的丹崖山,由麓及巅,朱碧相映,漫山的绿树郁郁葱葱,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高下参差,形成了以蓬莱阁为龙头, 吕祖殿、三清殿、天后宫、龙王宫为辅翼的寺庙、园林交错的古建筑群。

倘若有幸,能在这里看到变幻莫测的海市奇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登州海市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谍。人物、车马、冠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登上高阁,凭栏御风,心神飞越,即兴挥毫泼墨,留下大量歌咏海市的华章丽辞。其中最著名的当推苏东坡的《海市诗》:“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胭藏珠宫……”好一个有天无地一派空明的灵境,难怪这里会衍生出那么多关于八仙的神话传说。

蓬莱阁上的八仙雕像,或坐、或立、或沉思、或眺望,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相传八仙在蓬莱阁上宴饮,酒至酣时,汉钟离将手中扇子掷到海里,刹时扇大如席,他跃卧其上,随波漂去。何仙姑不甘落后,抛出荷花,倏。忽大如磨盘,仙姑在荷花上亭亭玉立,悄然远逝。其他六仙也纷纷抛出宝物,跃人海中,各显神通,遨游瀚海。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源远流长的八仙传说,为钟灵旎秀的蓬莱罩上一层神秘缥缈的面纱。

楚人天后宫,这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海神庙,祀海神娘娘林默,亦称妈祖。林默历史上实有其人,为宋初福建巡检林源之女。传说她水性超人,心地善良,经常站在岸礁上,身披鲜红的裙袍,手举闪耀的红灯,为狂涛恶浪中的渔船导航,使渔民们化险为夷,平安归来。在她27岁那年,碎然升天了。渔民们为了怀念她,纷纷捐资立庙祭祀,誉其为“海神娘娘”。连皇家也出面救封, 自宋朝以来,救封28次,从夫人直封到天上圣母。浩瀚无边波涛汹涌的大海,神秘莫测,变幻无穷,人们敬之畏之,需要一位佑护他们的神。林默这位造福于民的奇女子,在人们长期的顶礼膜拜中,也就逐渐由一种民间的崇拜升格为仙境的神。

天后宫内有一株古槐,在贫痔的岩间石隙,风风雨雨千余年,主干虽已中空仍傲然耸立,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关于这树,有个神奇的传说,一日,铁拐李与汉钟离在此对弈,烈日当空,无以为蔽,铁拐李从宝葫芦里倒出一粒金珠,丢在地上, 口中念念有词,转眼间,疯长出一棵浓荫匝地的参天大树。

卧碑亭东的苏公祠,绿树掩映,疏影斜横,风雅高致。夜晚,在这里伫望渤海的月亮,煞是绝妙。其实苏东坡在登州只做了五天知府,却留下“五日.登州府,千年苏东坡”的佳话。据清代《盐政碑记》记载:“有宋时,苏文忠公,往任五日即上榷盐书,为民图休息,士人至今祀之,善非从文章祀,实以治绩也。”调离登州后,他还心系登州海防,上奏《登州召还议水军状乳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此为官者车载斗量,又有几人活在老百姓的心里。确实,“为官一任”,应当“造福一方”。这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很值得我们经常思考。

漫步古老的水城,浪拍石寨,高一声,低一声,仿佛在诉说着某个悲壮的故事。我摩掌着风剥雨噬的秦砖汉瓦和满身疮演的古老大炮,凝望着一身戎装的民族英雄戚继光雕像,心潮澎湃。明朝中后期,海防窥败,楼寇肆虐,民生涂炭,戚继光受命于危难之际,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壮志,栉风沐雨,组建戚家军,朦瞳战舰鳞次栉比,族旗猎猎,肇鼓阵阵,转战南北海疆,所向披靡,令猖厥的楼寇闻风丧胆,在万里海防筑起一道铁壁铜墙。抗日将领冯玉祥曾来蓬莱,拜渴戚继光祠,并慷慨挥毫:“先哲捍宗邦,民族光荣垂万世;后生驱劲敌,愚忱惨淡继前贤。”冯玉祥以戚继光彪炳千秋的抗楼业绩,激励不屈不挠的抗日精神。

蓬莱啊蓬莱,你这拔地而起的丹崖高阁,你这波光水影中的海市屋楼,你这多姿多彩的神话传说,你这可歌可泣的战争风云,你这争奇斗艳的清词丽句……让多少人心醉神迷,又让多少人百回千转,回肠荡气……

捞山行

人言道,青岛美,美在海,也美在山。这山,便是黄海之滨,享有“海上名山第一”的唠山。昔日秦皇汉武登临此山寻仙,唐明皇也曾派人进山炼药,历代文人名士络绎踏访,探胜寻幽,逸兴遗飞,更有僧行道随,结茅于斯,论道谈禅,吟赏烟霞。

e山拔地崛起于海边。绕唠山的海岸线长达87公里,沿海大小岛屿18个,构成了00山的海上奇观。浩浩森森横无涯际的大海,碧水共长天一色,小岛星散,如翠髻,如青螺,若隐若现,海滨的礁石,犬牙交错,或苍、或储、或褐、或奎,时有惊涛拍岸,时有千堆雪卷起层层银浪。“群峰削蜡几千初,乱石穿空一万株”的唠山,峰峦突兀,云萦雾纤,险壑壁立,流泉飞瀑,松倚怪石,百态千姿,令人胸襟开合,气舒神爽。唠山,既雄旷乱浩,又不失绮丽俊秀,难怪《齐记》云:“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唠。”

我最早知晓唠山,是小时候偶读蒲松林的《唠山道士》,当即被唠山道士那神奇莫测的法术深深吸引。到唠山,不能不去拜渴源远流长的唠山道教祖庭太清宫。螃以太清宫志·开山始基篇减:“武帝建元元年辛丑前140年),江西瑞州府高乐县人张廉夫来唠山,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又于建元三年(前139年)再建庙宇,供奉三清,名曰‘太清宫’,为开山始祖。”太清宫从初创到现在已经历两千多年的历史,几乎每朝每代都进行过修葺,至今其建筑风格还一直保留着宋代建筑的典型风格。庙宇主体分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大部分,另有关岳祠和东西客堂、坤道院等附属设施,共有房屋150多间。

徜徉太清宫,古树名木,翡弱郁郁,殿宇深深,布局森然,袅袅的檀香四处弥漫,钟馨梵叹,高一声,低一声,悦耳清心。在这神秘氮氢的氛围里,恍兮惚兮,神思邀远。

三官殿内供奉的天官、地官、水官,就是儒家一贯推崇备至的圣贤尧、舜、禹。相传尧时敬天爱民,上有天相,以风调雨顺而被后人尊为天官;舜时民风高尚,地不生灾,故被尊为地官;大禹三过家门而不人,弹精竭虑,治理了滔滔洪水,故被尊为水官。从这里可以看到,造福于天下苍生,人民不但把他们抬举得极高,而且将其神化,世代沿袭地顶礼膜拜。在三官殿的正殿两侧,分别供有“雷神”和“真武”二神。真武属水,水德柔顺,滋润万物,雷神“主天之灾福……司生司杀”,至刚至烈,两神相对,一柔一刚,正应了道家哲学中“阴阳相生,刚柔并济”的辨证思想。

古人常常将道教教义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言老庄思想,中品言内外修炼,下品言符篆方术。道教以“道”名教,其教义主旨以“道”贯串于天地万物之中。青城山古常道观三清殿上有一副对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联语就摘自老子的《道德经》,较完整地表达了道家对宇宙和社会的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上联说天地万物都由“道”派生而得,谈宇宙生成;下联说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

三清殿供奉道德天尊、灵宝天尊、元始天尊三清神像,其中道德天尊即为老子。道教的最高境界称为“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各为一级洞天,各有天尊主持。道教认为,人可以得道,“道之在我之谓德”。因此,道家注重涵养道德,认为一个人只有道德高尚,并经过刻苦修行,启动灵感之后,方能获得宝贵的修真秘诀,从而沿着正确的修身道路达到返朴归真的境界。这就是在三清殿的正殿供奉三清真神原意和秘密之所在。在正殿的两侧,依照方位,东西两厢分别设有偏殿。东偏殿供东华帝君,西偏殿祀西王母,在神话传说中,东华帝君是天上阳神的主管,西王母是天上阴神(女神)的主管。

日本著名道教学者福永光司说:“道教神学是中国的民族的具有超时空的绝对的板依宗教的感情、信仰和祈求、思维和思辨的历史的博大的蓄积,也是他们的传统的综合成果。”太清宫为福永光司的论断做了生动的注脚。在这里,天神、地抵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成为被崇拜的偶像。在这里,我看到中国古代方士、仙家、儒家、阴阳家等对道教的融汇和影响。

在来太清宫之前,我从未见过如此多的古树名木。而在这里,随意走近一棵树,便有几百上千年,让人浮想联翩,异常惊喜。

最古的是一株圆柏,传为三官殿创始人张廉夫初建此庙时所植,已有2100多年树龄,挺拔伟岸,生机盎然。更奇的是,树上复生凌霄、盐肤二木,三树一体,凌霄正值花期,橙红色的花朵态意绽放,在苍苍汉柏的树冠上增添了几许青春意气。2100年啊,我反复念叨着这个沉甸甸的数字。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风刀霜剑,兵资雷拯,历尽沧桑,你不仅仍巍然耸立着,还默默收养了两个漂泊无依的游子。从你的身上,我看到了道教思想中的“好生之德”“有容乃大”的真义。

三殿中多老山茶,一株名为“绛雪”的,树龄已近700年,最为有名。据说是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渡海从附近的长门岩岛上移植过来的。每当寒冬季节,满树绿叶滴翠,千花怒放,无比娇艳,犹如落下一层绛雪。三官殿里原有一株白牡丹,高及屋檐。老年蒲松龄寓于此, 日日与牡丹、山茶相对,触发灵思,孕育出优美神话故事《香玉》,文中白牡丹和红山茶变成美丽的女子,与一位书生谱出一段缠缠绵绵的恋情,那穿红衣的花神被蒲老先生命名为“绛雪”。

碎遇一雌一雄的两株古老银杏树,已相依相守历劫了千年。与其相对,或悟道于“一阴一阳”中,或言情于海誓山盟里。一位面相清瘦的老者不停地摩婆着辍裂的树身,似有所思,不少年轻的情侣在此卿卿我我拍照留念。我与妻盘桓树下,也烯嘘良久。

走出太清宫,到濒临海边的一座茶馆小憩,品几盅峙山泉泡的唠山新茶,清冽幽香,别有风味。我们又沿八水河边的石阶登山。只见层峦叠嶂,绵延遗遒,磋峨峥嵘。漫山的松树,郁郁苍苍,一阵阵山风吹来,掀波叠浪。河谷里大如屋小如磨的石头挤挤挨挨,石隙间潺潺的溪流时隐时现,幽咽的泉籁若有若无。偶尔飞过一只鸟儿,待你去追觅时,早已没了踪影。峰回路转,移步换景,走了三里许,至龙潭瀑,乍见喷珠溅玉,如雾如雨,一湾潭镜,凉气袭人。不少游人在水中嬉戏,我和小女儿也持起裤管下水玩耍起来。我想,倘若月夜携一二友前来踏访,“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当是一帧古雅的水墨画。若或雨天来,飞瀑凌空,水声砰旬,山鸣谷应,那又是何等壮观的景象。

因时间之故,巨峰、华楼宫、九水、上清宫、明霞洞、八仙墩、太平宫、白云洞、华严寺、百福庵、蔚竹庵、塘子观、法海寺等胜景就不能前往了,这么多缺憾又不知何时才能弥补。假如异日有机缘再访,我将潜心欣赏,细细品味这兼山、海、林、泉之胜的“神仙窟宅”“灵异之府”。

雁荡山合掌峰

历览雁荡胜景归来,最让我魂萦梦绕的还是那磋峨高盗云烟氮氢的合掌峰。

合掌峰座落在层峦叠嶂环拱,奇峰危石林立,幽洞澄潭成趣,琳宫梵刹相映的灵峰景区,是雁荡山标志性景观之一。它由倚天峰和灵峰组成,曾名逍遥峰,碧霄峰,因元李孝光《游灵峰洞记》中有“两大石相倚如合掌”的记载,后人改为今名。较之前二称,以“合掌”名之,不单形似,且别具奥义。

伫立合掌峰下环顾周遭,但见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这些惊苍骇黛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百态千姿。有的如双笋并峙,有的如犀牛望月,有的如靓女梳妆,有的似引吭啼鸣的金鸡,有的似千里单行的神驼,有的似掀波叠浪的瀚海长鲸,有的似蛰伏修炼的万年灵龟……而最神奇的还是这群峰环绕中的合掌峰。其神韵,可日观,可夜赏。 日观之,高风峻骨,卓绝云际,气象森严,俨然万山之尊。这里,仿佛正在铺排着一场赫赫扬扬的群山朝觑的盛大仪式。夜幕降临时,踏月赏之,合掌峰移步换形,似真似幻,扑朔迷离,美不胜收。或如一对久别重逢偎依拥抱的亲密情侣,或似一只正欲振翩高举的雄鹰,或像充满青春活力的浑圆肥硕的双乳,或酷肖倚壁远眺身材丰腆的秀美少女……难怪有游客发出这样的赞叹:“灵峰日景耐看,夜景更消魂。”

由灵峰和倚天峰组合而成的裂碑观音洞,高一百十三米,深七十米,宽十四米,是雁荡山佛教第一洞天。洞开辟于唐时,初名罗汉洞。罗汉洞之名跟诺诅那有关。相传唐初四川高僧诺诅那经师傅指点,“万里相寻东海边”,到雁荡山中结茅修禅。明陶望龄游记云:“罗汉洞……以诅那称。”洞中倚势建有九层巍峨楼阁,建筑构思巧妙,人作天成,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典范。有人称其堪与恒山悬空寺相媲美。洞中自开辟以来,一直奉祠观音及十八罗汉像,香火延续至今。现顶层大殿上,塑有观音与十八尊大罗汉像,洞壁平平仄仄的小岩窝中则或聚或散地陪塑着三百小罗汉像。令人称奇的是,大殿上居然有两乱冷冷作响的清泉。倘自洞中向外望,浩浩长空仅剩狭长一溜,形成了“青天如悬一片冰”的奇妙景观。洞壁上随处可见历代铭刻的碑记。据说顶层大殿上“最上一乘”碑刻为南宋权奸秦桧所立,因其臭名昭著,当时即遭世人唾骂。宋乐清人王十朋曾作诗怒斥:“名山误见污,公议安可欺?愿借龙漱水,一洗了堂碑。”诸多碑记中,邓拓一九六三年游此洞后所赋诗常被人称引:“两峰合掌即仙乡,九叠危楼洞里藏。玉液一乱天一线,此中莫问甚炎凉。”

在香烟弥漫的观音洞里,我的思绪随神秘缥缈的梵叹佛乐扬起扬落。茫茫往古,溟檬的夜空星群辉耀,亘古的风在高山大壑间呼啸,黑森林汹涌如涛,雄性的合掌峰下,翁张如巨蚌的观音洞前,簧火熊熊,那些茹毛饮血精力四射的远祖们,首如飞蓬,身披兽皮。狂歌劲舞,向这硕大无朋、阴阳相合的生殖图腾,肆意渲泄对部落子孙蕃衍不息的狂热渴念。恍惚中,我仿佛又看见莽莽苍苍的大地上,满面风尘的诺讴那大师锡杖芒鞋,跋山涉水,万里迢迢向东海之滨蹈龋而行的憔悴身影。终于,有一天,大师碎然相遇静静守候了无数劫的合掌峰,他顿时激动万分,怔怔地站着。一个宏亮的声音在心底回荡:“这里,就是这里,正是师傅点化他来苦苦寻觅的灵山福地啊!―那两峰相倚,不正是寓义丰广的合什佛掌?那移步换形变幻多端的形象,不正是万法归宗的启示?那巨大的裂碑,不正是化育万有的玄北之门天地之根?……突然,诺诅那大师跪倒在地,望峰而拜。合掌峰是幸运的,它等来了慧眼灵心的高僧,诺讴那是幸运的,他证悟了佛法真谛。倏乎,眼前又幻出旷代巨奸的面影。罢相贬窜温州的秦桧,一日忽生遁世之念,竟兴冲冲来到观音洞要求出家,但一向以慈悲为怀的佛门净地,也不愿接纳这个弄权误国,残害忠良的丑类,他只好在洞顶摩岩题字,然后悻悻然而去。雁荡山的灵山秀水,岂容这旷代巨奸站污!悠悠千载,公道自在人心。观音洞中的权奸石刻与杭州西湖畔跪在岳武穆坟前的铁像一样,引得多少唾骂滚滚来!……

思绪纷纭中走出观音洞,来到清流潺潺的鸣玉溪畔,斜倚一块巨石小憩,点一支烟,透过袅袅青烟,仰望断云萦绕的合掌峰,刚平静下来的心境又波翻浪涌。合掌峰啊合掌峰,你是造化遗下的天启神示!你是佛祖西来意!你是阴阳相抱的太极!你是生生不息的圣水,疏渝我那红尘万丈中甘趋风干的灵魂!你是烈烈扬扬的嚼火,照亮我那暗夜中歧路仿徨的方向!……莎士比亚说:“对于大自然这本奥秘无穷的书,我读不懂。”面对钟灵旎秀的合掌峰,我又能懂得什么。

离开雁荡山已有一段日子了,雄奇壮丽的大龙漱,清幽玄秘的中折瀑,秀丽娴雅的小龙漱,已从记忆中渐渐淡褪,但崔鬼突兀的合掌峰却仍时时雄踞心间。

瓦屋山走笔

朋友,你到过有“江南小九寨”之美誉的瓦屋山吗?她位于深阳、金坛、句容三市交界处,是茅山山系最南端的一脉奇峰。远望之,山形如屋,巍然雄崛,山梁绵亘几里许,左右翼双峦坟峙,相呼相应,恰似一对浑圆的乳峰,又如两个硕大的翠髻。瓦屋山充分显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以其幽、野、闲、秀的风姿逸韵让人留连忘返,同时还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神秘的传奇色彩,令人发思古之悠情。

时值初秋,山里却看不到多少秋的萧条。漫游山中,逼眼的是青葱、苍翠、墨绿。山坡上芋芋莽莽的荆棘藤蔓挤挤挨挨,层层叠叠的松树苍翠欲滴,负势竞上,偶尔有几茎金黄色野菊闪人眼帘,摇曳生姿,楚楚动人。山脚下大片大片的茂竹修重掀波叠浪,涛声阵阵,气象萧森。山壑里树影婆婆的溪水潺援流淌,清籁玲琳,幽咽如诉,情不自禁地掬一捧饮之,甘冽沁心。

这里是鸟类的天堂,野兽的福地。眼前间或掠过一只羽色斑斓的什么鸟,待你去追觅时,已隐入无边无际的深深绿海中,清越的鸣声犹在耳畔萦回。翘着毛茸茸大尾巴的松鼠在树枝上蹿上蹿下,发现人来,并不立即逃避,而是箕踞枝上,静静观望,打量你的来意,倘若你继续走近,它便一闪身,几个腾跃,倏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山民们在深林里撞上野猪之事时有传闻,林隙草野偶或能采撷到珍贵的灵芝……据说,有一天夜里,瓦屋山宝藏禅寺管委会主任沈田春驱车上山时,碎遇一头在盘山公路上游荡的大野猪,猛按喇叭才将其撵人林莽中。在倒伏的朽木上,他也曾多次采摘到菌盖呈肾脏形的赤褐色灵芝。

伫立山巅眺望,黛青的远山如兽脊,蜿蜒适逸于天际,旷阔的平畴自山麓徐徐舒展开,沃野上的万顷稻谷波翻浪涌,竹树掩映中散落着东一簇西一簇的村落,大大小小的湖塘星罗棋布,一乱乱银镜在阳光照耀下波光澈艳,无比绚丽。

倘若有幸,你还能看到云海奇观。先是一片片洁白的云絮在山谷中悠、悠飘浮,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时间久了,许是觉得形单影只太寂寥,便呼朋唤侣,相汇相融成一块块云团,云团因风赋形,变幻万千,牵牵连连拉棉扯絮般蔓延开来,一会儿工夫,山腰上长烟引素,云横雾纤,转眼间,便是云海茫茫了,然而,瓦屋山顶却没有一丝一缕云絮,这时的瓦屋山,则宛若一艘巨船,在雪浪花的海洋披波远航,煞是壮观。因山中多云雾,水气葱笼,人行幽径,遍体生凉,此时最能心会王维的著名诗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之佳妙。

如果冬季上山,又是别一番神奇风光。山下的原野难得下雪,即使来一场也寒枪得很,且着地即融化了,赏雪的兴致乍生乍灭,让你怅惘不已。要赏雪,瓦屋山上是个不错的地方,雪不仅来得勤,来得大,而且蓄得久。凛冽的寒冬,风劲雪猛,漫空飞舞,山巅的积雪往往七八日不化,树枝上,枯草上,岩石上,寺庙的瓦楞上,到处是皑皑白雪,好一个粉妆玉琢的世界,宛然是人间仙境。

瓦屋山的风光如此旖旎,难怪会吸引来历代的文人墨客竞相游赏。李白、王维、孟郊、汤显祖、马世俊、宋瑛等都曾在此盘桓优游,并挥洒出美丽的辞章。其中广为流传的是李白的《游傈阳,登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朝登北湖亭,遥望瓦屋山。天清白露下,始觉秋风还……与君拂衣去,万里同翱翔。”诗中融写景抒情怀古言志于一炉,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感慨自己因失意而遭势利之辈的冷遇,因而热情赞扬那发生在漂阳獭水之滨的伍子青与史贞女的感人故事,最后抒发了虽仕途蹭蹬,“辅弼天下”之志未遂,但壮心不减之豪情。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登临瓦屋山时,心飞神越,泼墨挥毫,留下“瓦屋如云春作花”“摇漾金光落紫霞”的华美诗句。清朝状元傈阳人马世俊《望瓦屋山怀茵岩君》一诗则对瓦屋山的景色有更细致的描绘:“北湖亭望处,此日尚浮云。瓦屋成高筑,平岚净远氛。阴阳峰变化,俯仰气氰氯。为忆东山卧,苍苍不可闻。”

佳山胜水常有高人名士筑室卜居。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之子陆子通,任漂阳县令时,勤政为民,兴利除弊,治绩卓著,公事之余,他历览漂阳境内的山山水水,还是倾心瓦屋山的灵山秀水,结庐于南麓,常常栖居此地陶性怡情。如今他的后裔已遍布漂阳陆竺里一带,而他的治绩与轶事也在当地口口相传。

常言道,天下名山僧占多。瓦屋山亦如是。山上的古刹宝藏禅寺,原名“华藏寺”“报恩寺”,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已历劫千年,虽屡遭兵资火焚,仍薪火相传。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茗山法师为该寺题一楹联:“天宝物华修行胜境,地藏阂老弘法道场。”不仅赞叹风光秀美的瓦屋山乃修行灵境,而且点出宝藏禅寺的开山祖师及其与九华山地藏菩萨之渊源。禅寺的奠基者道明和尚,其祖籍在池州九华山。传说九华山的地藏菩萨金乔觉向当地绅士阂让和募化一架装之地,阂公许之。孰料菩萨袭装一展,遍覆九华山山山水水,阂公见其神异,遂尽舍九华山为菩萨道场,并与其子双双出家.陪侍菩萨。唐天宝5年,金地藏见二弟子道明大有慧根,可于异地自立山门宏法,便驱其下山。道明泣别恩师,锡杖芒鞋,风餐露宿,云游东南名山。至瓦屋山,被钟灵毓秀云烟缥缈的胜景所吸引,当即卓锡于斯,几经踏勘,选址山巅平旷处修筑禅院,友清风而侣明月,黄卷青灯潜心修炼,证性悟禅,接引众生,法音遐迩闻名,远远近近的信徒络绎朝靴,香火鼎盛时,佛殿、僧房鳞次栉比,多达99间。道明圆寂后,与其师一样肉身不腐,长期供奉在宝藏禅寺中,直到明嘉靖年间才移祀九华山建国寺,陪侍其师金地藏。瓦屋山与九华山佛缘深远禅脉相连,因此人们誉其为“小九华”。“文革”中,宝藏禅寺毁废殆尽。而今的宝藏禅寺乃近年来新建,已初具规模,占地一百多亩,五层的塔楼檐牙高啄,是揽胜的绝佳之处,祠奉地藏、普贤、观音、文殊四大菩萨的佛殿业已竣工,红瓦黄墙,气象庄严,大雄宝殿正在兴建中。

每年农历七月三十庙会,香火最盛,朝山拜佛的香客逾6000人。倘佯寺中,适逢僧人正为一户人家做法事,檀香缭绕,梵叹燎亮,佛号声声,悦耳清心,颇生超然物外之心。偶遇一戴眼镜的年青和尚,十分清秀,按捺不住好奇,与其攀谈,得知他毕业于浙江普陀山佛学院,是家中独生子,受朋友影响,剃度出家,问其为何出家,他说是“缘”,问其如何来此寺,他说是经过层层遴选的,能来此也是“缘”。不由心生感慨,如今做和尚也大不易,不单要耐得寂寞清苦,还得有学问,否则一些寺院可能就不予接纳。忽生一念,若能借宿禅院,夜阑无眠,踱人院中,月华如水,虫声浅吟,鸟语呢喃,与山僧对坐松下,悠悠品茗,闲闲谈禅,不知不觉中月已西斜,何等快哉!

常人眼里,僧人都是心无旁鹜一意修行的。然而,在抗日战争这枚关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宝藏禅寺的僧人却显现出金钢怒目壮怀激烈的一面,谱写出可歌可泣大义凛然的悲壮故事。当是时, 日寇人侵苏南,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新四军挺进苏南地区后,积极发动各阶层人民,建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根据地,有力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陈毅、粟裕、谭振林、廖海涛、罗忠毅等将军曾率军在瓦屋山驻扎了四十五天,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瓦屋山及附近一些寺庙的僧人们响应陈毅将军的号召,放下修行投身抗日,发出“出家不出国,咱们也要抗日”的铿锵誓言,他们或直接参军杀敌,或留守寺中掩护救助受伤的战士。凶恶的日寇认定宝藏禅寺隐藏了新四军,残酷拷打僧人,了无所获,放火焚烧古寺,血腥屠杀了三十多位僧人。有游客慷慨赋诗赞颂:“宝山藏古寺,瓦屋育英雄。怒对东洋鬼,血流禅唱中。”禅寺附近的丛林中, 日寇的雕堡遗址犹存,见证着那段罄竹难书的罪恶历史。

先前屡屡听人提及瓦屋山之佳妙,因未曾前往,我一直不以为然,而今得缘来游,颇感美不虚行。

太湖仙岛散记

夏末秋初,到无锡小住,我终于有机缘踏访慕名已久的尾头诸风景区的璀璨明珠太湖仙岛,了却了多年的夙愿。

是日,天公作美,乍阴乍晴,正是出游的好天气。上午九点左右,我与妻及七岁的小女儿抵达了景区大门―“太湖佳绝处”牌楼。进人景区,我们沿濒临盆湖的游览主环道“十里芳径”缓步徐行。一路上,幽林凝翠,浅草如茵,水声松声中虫吟鸟唱, 目之所接,耳之所闻,美不胜收,人行其中,恍如画中游。不知不觉中,我们经茹经堂、充山门、波色水色水榭、嘈湾,来到了“山辉川媚”牌楼。

步人“山辉川媚”牌楼,我们沿迁回小径前行。在一片树绿、草美、石顽的舒展滩地上,建有宽阔轩敞的游船码头。我们登上造型典雅的“蓬莱号”游轮,徐徐驶向波光水影中的“太湖仙岛”。仙岛建在“三山”上,三山又名乌龟山,它由东鸭、西鸭和三峰组成。清人翁澎《具区志》(具区,太湖别名)卷二说:“在马迹山东北,独山门外,有三山,相近向东一山名东鸭,向西一山名西鸭,居中一山为三峰,总名三山。”在中国古老文化中,龟是灵物,状若神龟的三山,吞吐万顷金涛,灵气生焉;三山又似银盘中的几枚大青螺,玲珑雅致,秀气生焉;云萦雾绕之际,三山若隐若现,似沉似浮,仙气生焉。伫立船头,凭栏远眺,清风徐来,水气葱笼,浩渺烟波中兼具灵气、秀气、仙气的三山,让人联想到神话传说中的蓬莱仙境。明人杭淮《三山》诗云:“平湖突兀涌三山,望人苍烟缥渺间。蓬岛天遥青未了,星台落槛秀堪攀。”渐行渐近,景观也由朦胧奇幻的淡笔写意趋于清晰朗润。佳木修重中缀以飞金流丹的亭台楼阁,人作天成,于秀丽中透出典雅。不时还有钟馨声隐隐传来,颇生“如听仙乐耳暂明”之感。

十点半,我们登上仙岛主码头。首先映人眼帘的,是雄踞水滨的18尊似狮带翼的镇水辟邪,俨然仙岛的保护神。栈桥尽头高矗着雕镂精美的“太湖仙岛”牌坊。 自牌坊左拐是会仙桥。桥仿侗族“花桥”式样,桥身上的亭廊藻饰华美。桥头一联:“过此桥是玉虚境,到彼岸非本来我。”点出此桥是仙凡相通相会的津梁,过此便厕身仙境了。

我们循堤右行,至“鸳鸯亭”和“月老祠”,稍作盘桓,就开始从月老祠右侧逼仄的山道上攀,在步步高升中来到绿树掩映中的“天都仙府”。仙府内,有文昌、关圣、妈祖、文王、药王、财神诸殿,各殿的人物造型唯妙唯肖。一些信徒们焚香膜拜,祈愿护佑。值得一提的是,仙府中的编钟编馨表演。三五位姿容俏丽的古装女子,或清歌曼舞,或击馨敲钟,别具韵味。一曲凄枪以苏武牧羊》,令人悄然动容,仿佛置身漠北的茫茫荒野。

出仙府右楚,经“摘星亭”就进人了“天街”。天街上布置精雅的各种店铺鳞次栉比,有悬匾“紫电青霜”的古兵器馆,题额“天工神冶”的青铜器馆,紫砂乾坤茶壶庄,以及四宝斋书画店、药铺、泥人店等,内中陈设的物品琳琅满目。街中“天韵”小戏台上的悬联:“天地大戏台,戏台小天地”,深具禅机,耐人寻味。

从天韵台过“朝天胭”门楼,沿山道直上山颠,即达“太乙天坛”。天坛上下三层,各以丹挥相通,顶层中央,镇以三足、四耳、宝葫芦结顶的青铜宝鼎。鼎的四耳为造型古朴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象征“四灵守四方”。站在坛顶四望,青山环抱,重峦叠翠,波光澈淞,鸥鸟斜飞,帆影点点,好一派旖旎风光。恍兮惚兮,胸襟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提升。

天坛的南坡依山取势筑有“灵宵宫”和“西华殿”。灵宵宫是座朱红琉璃顶,七层九重檐,通高42米的仙岛标志性建筑。踱人宫中,只见八根合抱粗的金漆蟠龙冲天大立柱,支撑起回廊复道、藻饰典雅的艺术殿堂。殿中供奉着高达18米的玉皇大帝彩塑。站在顶天立地的巨像前,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我们沿宫中的凌空廊道上行,欣赏精美的壁画。其中弥足珍贵的,当属摹描在墙壁上的被誉为“东方艺术之冠”的山西丙城《永乐宫壁画》。构图气魄宏大,画风兼有唐宋风格。几百尊神,相貌各异,服饰飘逸,静中寓动,生气灌注。西华殿在灵宵宫南,为四层的楼阁式建筑,檐牙高啄,奇特秀美。殿内主塑为金身王母坐像。在五母面前,陪塑着五位神态不同的美丽女仙。人物形象丰满,线条流畅,色彩富丽典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西华殿与灵宵宫,一南一北,一高一低,俯仰参差,阴阳相应,让人不能不叹服建筑师高妙的匠心。

十二点一刻,我们顺西华殿旁的石径蜿蜒而下,来到人工凿山挖掘而成的“仙佛洞”和天然水坞“大觉湾”。仙佛洞深人山体百余米,内有如来洞、观音洞、三清洞、八仙洞等,各侧到山佛栩栩如生。洞中光线幽微,湿气氰氯,更增添了洞天福地的神秘气氛。大觉湾的瀑布十分壮观,跌水悬涧,滚雪溅玉,声若雷吼。瀑布的两侧与前面的开阔地,以“东方三圣”老子、孔子、释迎为人文景观的主体,又荟萃了敦煌、云岗、大足、麦积山等全国著名石窟造像和壁画艺术。这里大小人物造像多达502尊。其中,高7.1米的《老子》青铜坐像最为豁眼。

我们徜徉在石窟艺术的天地里,不觉已到了下午两点。因为还要去游览“奄诸春涛”及周围的一系列景观,我们匆匆离开了大觉湾。经“归去来兮”码头,穿过会仙桥,由仙境回到了凡间。登上“浪洲号”游轮,回望愈行愈远的仙岛,蓦然想起唐寅《泛太湖》诗中的几句:“具区浩荡波无极,万顷湖光尽凝碧。青山点点望中微,寒空倒映连天白。”简笔淡墨,点染出了包孕吴越的湖山真意。挥手作别,一丝莫名的怅惘涌上心头:这一睽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访这山妩水媚的湖上仙山啊!

泛舟秋浦

古代的文人骚客大都性好游山历水,逸兴遗飞之际,往往有妙文佳章出焉。如醉翁亭之于欧阳修,黄鹤楼之于崔颧,鹤雀楼之于王之涣,藤王阁之于王勃……均因脍炙人口的诗文而名驰天下。后人常常循着这些精彩词章的脉络,竞相趋赴其地观风揽胜。

我们常州青年作家采风团的秋浦之行,便是受了大诗人李白的炫惑。天下胜境无数,有几处山水能得李白的垂青而一再渲染?想必屈指可数吧。秋浦有幸,十七首炫目的《秋浦歌》使她在名山大川中脱颖而出熠熠生辉。

驱车七个多小时,我们一行二十一人终于抵达皖南石台县境内的秋浦江边。虽值深秋,却并没有太多秋意,绵延起伏的群山,逼眼的依然是青黛苍苍,在山谷萦回的江水澄碧如练,只有河滩边那大片大片的枯黄的芦苇,在瑟瑟的秋风中见证着秋之来临。

赏秋浦江之景,漂流是一种不错的方式。我们登上七艘皮划艇,每艇两男两女,外加一个躺翁,欢快地划着木桨,与秋浦江进行亲密接触。

江面平缓,夹岸的青山倒影人水,随着微波荡漾,俨然一幅美轮美负的图画。难怪李白要纵情放歌:“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山鸡羞禄水,不敢照毛衣”……

时见麻灰色的野鸭在浅水边嬉戏,有时是三五只,有时是几十只。待我们的皮划艇靠近,便倏地腾起来,溯流而上,在水面溅起一朵朵水花。野鸭多如鹤鹑大小。听峭翁说,那些野鸭还没有长大,成熟的野鸭有一二斤哩。水底历历然,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石头纷然杂陈,不少石头上缀满青苔,长长的青色水草则随波逐流悠然漂逸,只不见一丝鱼儿的踪影,想必都躲到石隙水草中栖息去了。

泛波中流,我们艇上的一位女士说,在这美妙的环境里,要是来点歌声就更妙了。我们纷纷附和,提议峭翁吼一嗓子助兴。躺翁一个劲地摇头,指着前面艇上的那位黑瘦的峭翁说,他最能唱的。说话间,忽有歌声悠悠扬起,在宽阔的江面上荡漾。歌者正是前面那位销翁。在流水声、划桨声、江风声的衬托下,他那土腔土调的山歌别有韵味。

恍惚在古朴的歌声里,心想倘有高一声低一声的猿啼相应和,虽说稍显凄清,然而,也别有一番风味的。可惜而今已了无猿之踪影。古代秋浦多猿,李白诗中反复写猿,如“秋浦多白猿”“猿声催白发”“秋浦猿夜愁”,“猿声碎客心”。遥想当年,李白泛舟秋浦,佳山胜水,耳闻目睹,诗意葱笼,那是怎样的一种令人心驰神往的境况啊!

忽觉销翁的歌声有异,细细倾听,原来他已唱起了时下的流行歌曲,顿感大煞风景。常言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这样的境地,最宜鲜活朴拙的山歌民谣的铺陈与点染,而不是哮声哮气的流行歌典那俗不可耐的抒情。好比一位清纯的村姑,偏偏让她抹上浓浓的眼影,涂上艳艳的口红,怎一个俗字了得。再也无心听歌,我索性拿起相机,专心收摄一帧帧如诗似画的美景。

天目湖边品鱼头

漂阳城南8公里许,群山间泊一乱净水,这便是遐迩闻名的“江南明珠”天目湖。寓居漂城十余年了,每年,我总要到这山妩水媚之地盘桓几回,于我,这是最美不过的事。四季来访,春之温润,夏之清凉,秋之幽逸,冬之静远,况味迥异。群游与独访,滋味亦大别。群游固然热闹,但少了独处的自在。因此,我更愿独游。然而,之前的踏访均不如愿。今年夏秋之交,终于得以独访,正可细味那清幽淡远的宁静气息。

午后至天目湖,择一临水的山庄,安顿下住宿后,我便沿湖滨的偏僻小径漫步。什么也不想,只悠悠赏景。偶有一只大尾巴的小松鼠从眼前闪过,几个腾跃,转眼没了踪影。让你一惊,复怡然一笑。一些不知名的鸟则在树枝间惆啾,高一声,低一声,小径越发显得幽静。

走得有点累了,就近觅一水榭,倚栏小憩。水波浅吟,松涛低唱。周遭翠绿的山,倒影映人水中,随波荡漾,恰似一匹匹软绸柔缎。而湖水在碧影的映衬下更绿得逼眼了。榭前一树,疏枝横斜,隔隙赏景,虚虚实实,使湖光山色有了景深,平添几分朦胧之美。远处的水面上,一叶小舟横浮,随波起伏,颇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味。

水榭看景,是平视,仅能领略局部景致,以饮酒论,只是半酣。倘要总揽全景,可上状元阁,这才是酒酣光景。离开水榭,去状元阁。状元阁高耸山巅,凌空虚蹈,气势恢宏。登上高阁,凭栏御风,神清气爽,放眼眺望,风光旖旎。远处,水天相接,烟波渺渺,夹岸青山,延绵起伏,间或有一二游轮快艇犁开水面,水波远漾,惊起一群群浮憩湖中的水鸟,只见那些淡灰的点先是无序地晃悠,很快便连成灵动的灰线,转眼便淡人天空了。

天色忽暗,不久,空中细雨飘飞。刹时,湖面上烟雨迷离,远山也似隐若现,不复是先前的单纯与明净,一切都仿佛笼上了梦的轻纱,神奇而空灵,好一幅美轮美矣的烟雨湖山图。苏东坡曾如是描绘西湖:“水光激淞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倘移用来形容天目湖晴雨风光,也是适切的。

赏湖而不游湖,总觉少了点什么。一个时辰后,雨渐停。我便踱到游轮码头。坐船赏湖光山色,本妙,何况是雨后。湖上水气葱笼,沁人心脾。湖中一枚枚星散的小岛,如翠髻,如青螺,带一丝若有若无的岚色,仿佛从湖底冒出来,将湖面装饰得幽深神秘。偶尔,一叶捕鱼的小舟,从某个小山后荡出来,俨然一幅“钦乃一声山水绿”的优美意境。

待上岸,已薄暮。回寓处,在餐厅里遇两位熟人,我们寻一临窗的餐桌坐下。天目湖有三绝:茶香、水甜、鱼头鲜。到天目湖不品驰誉海内外的砂锅鱼头汤,那是颇遗憾之事。砂锅垠鱼头的特点是八个字“鲜而不腥,肥而不腻”。制作妙处在于,其选用材料,乃湖中野生的大花缝,去鳞去鳃,除去内脏,将头剁下,煎黄后捞出,放人砂锅中,注甘甜清例的湖水,撇除浮油,辅以葱泥、生姜、料酒、香醋、香菜、胡椒等佐料,用文火垠数小时。上桌时,汤色如乳,香气扑鼻,鱼肉白里透红,细嫩似豆花,妙不可言。鱼头上,尤以鱼咏最是珍贵,倘若座中有贵宾,必盛鱼咏汤献之。许多国家领导人和七十多个国家的外交使节都品尝过此汤,均赞不绝口。

值得一提的是,一九八五年,“鱼头大师”朱顺才曾受命特为邓小平垠砂锅鱼头汤,邓小平喝后连声称好,并请夫人卓琳为朱顺才敬酒。此后,砂锅鱼头汤更是声名大振,现已被誉为江苏最佳传统名菜,成为中国美食天地的一枝奇葩‘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品尝过砂锅鱼头后,欣然题词:“漂阳天目湖砂锅鱼头,5)iG才手艺誉满全球。”

窗外,近处的湖面水气氮氯,淡淡的路灯光在水波间炫出奇妙的幻影,远山少了日间的朗润,只剩下朦胧的写意轮廓,令人神思邀远。一边欣赏暮色渲染的湖光,一边品尝味道鲜美的鱼头汤,既饱眼福,又饱口福,最是惬意。据说,砂锅鱼头汤已跻身于不少城市的高级宾馆,水是天目湖之水,鱼为天目湖之鱼,昂其价,趋之者甚众。然而,正如作家艾煊所言:“湖水湖鱼可以便携,但湖中的山光水色,如何听命迁移?无此山光水色,仅只砂锅鱼头,再显要的人,不过是舌奴胃仆而已。”诚哉斯言!

夜访宏耐

暮春三月,正是江南莺飞草长的季节,我随市文联一行二十余人赴徽州古邑黔县采风。黄山南麓的黔县,峰峦叠翠,清溪回流,素有桃源之称。据考证,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意境与此颇有渊源。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慕名来访,并赋诗称颂:“黔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古木,人尚古衣冠。”

此行是为参观明清古民居。我们由西递而宏村而南屏,短短两天,行色匆匆,但东源西递那“中国古民居博物馆”的繁富精美,际联宏村那“牛水城”的奇特建筑。西武南屏那古祠堂群的恢宏气势,却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倘有人问我,这三处景观中之尤其令我感动者,我不能不应之曰:夜访宏村。

际联镇的宏村,依山傍水,因其构建酷似牛形,被誉为“牛水城”。这里,古代的民间艺术家们把古民居建筑与水利工程,以及周围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相互渗透,人作天成。

作别西递,驱车至宏村,已近黄昏,村口,有两株400多岁的参天大树,苍劲挺拔,生意盎然。一株是红杨树,树冠如盖;一株是白果树,戟刺苍弯,村人说,这是他们的“风水宝树”,关系着村落的兴衰荣枯。

是夜,我们在“树人堂”旅馆下榻。这是一户农家庭院改建的旅馆,既有祖上遗下的写有“树人堂”木匾的古宅,也有新建的稍具古风的客房。主人安排我们在古色古香的“树人堂”古宅用晚餐。一边是风味独具的徽州佳肴,一边是精美绝伦的室内木雕,既一饱口福又大饱眼福。

餐毕,好客的主人引我们漫游古村,夜色溶溶,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曲折狭长的巷道中走着,一路陪伴我们的是身边渠圳中那不绝于耳的潺潺水声,循着穿街绕户的圳水,我们来到一半月形的池沼,主人说,来路上的九曲十弯的渠圳是牛肠,这儿是牛胃,俗称“肚塘”,前几年获多项奥斯卡金奖的《卧虎藏龙》,就在这里拍过戏哩。站在池畔,周遭一片寂静,一钩下弦月淡抹长空,青灰色的古民居高下错落无言地站着,偶或从附近的巷子里传来三两声犬吠。一种神秘的气氛在空气中弥漫着。

当我们走出一条小巷时,展现在眼前的是大片水光。我暗忖,这该是“牛肚”了。主人证实了我的揣度。据村史记载,明万历年间,村人仿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式样掘建南湖,作为牛肚,一石径横卧湖心,中有“画桥”一座,独立小桥,御风四望,远处是黑黝黝的静默的远山,近有晦明变幻的波光,鳞次栉比影影绰绰的古民居,再配上湖滨那晚风中婆婆起舞的高大杨树,好一派超尘出世的风光,人在其中,宛似在古意浓浓的画中漫游。我不由想起清代诗人胡成俊对宏村风物的描绘:“何事就此卜邻居,花月南湖画不及。烷汲不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泉。”

回到下榻处,夜已深,我们仍兴趣不减,互相交流着夜游的感受。

第二天,我们又参观了宏村,夜的朦胧褪去了,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晰,然而,我更珍爱那夜游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乡行散记

老家是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岳西是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县,森林覆盖率达73%,生物资源极为丰富,被专家称为“是一座生态保存发育完好的天然花园" 1998年,被列为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县,境内有妙道山国家森林公园,鹤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枯井园省级自然保护区。岳西文化灿烂,古迹甚多,风光秀美,是集“山、水、石、泉、寺、林、瀑布、峡谷、石刻、山寨、革命纪念地”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资源大县。著名旅游景区20多处,大小景点180多个,有“中华禅宗第一山”司空山,“华东第一方塔”法云寺塔,“安徽第一漂”天仙河,云峰峡谷,石关避暑山庄。岳西是革命老区,当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岳西县是主要盘桓之地。年关回老家,就所见所闻,信笔涂鸦一二,聊为纪念。

一、高速回家

尽管在一个多月前就知道岳西高速已开通,然而,当合九高速路标上出现“岳西”字样时,我们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终于可以从高速上进山了。我们的小车欢快地拐上岳西高速时,我急不可待地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兴奋地说:“我们已上岳西高速了!二十分钟后就到县城了!”往常,在潜山下合九高速,上国道,车在丘陵地带行驶半个多小时后,便盘人层层叠叠的群山间,至县城需一个半小时。

三哥驾着车,在逢山钻洞,过谷架桥的高速路上飞驰。透过车窗,逼眼的是如画的风景。连绵起伏的群山,一山放过一山拦,但见山石磋峨,树木茂密,送青排黛。美丽的天仙河在山谷里萦绕,河面上弥漫着淡淡的云雾,河畔,零星地点缀着一些农家。正当你忘情于山水时,一山横亘,看似无路时,车子却突然蹿人长长的遂道,打你个措手不及。坐在飞驰的车里,遂道内那昏黄的灯光,让人目眩神摇。终于驶出100()多米长的遂道,本想长吁一口气,却发现车子已在高架桥上奔驰了,心又乍然悬起来。在这崇山峻岭间,几十米高,1000多米长的高架桥飞渡山谷,动人心魄,十分壮观。据说,这里的高架桥,是亚洲第二高哩,不知确否?接下来的行程,车子多在遂道、高架桥间切换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