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北京城(当代北京城市空间研究丛书8)(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01:30:41

点击下载

作者:陈瑾羲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校园北京城(当代北京城市空间研究丛书8)

大学校园北京城(当代北京城市空间研究丛书8)试读:

微观北京 & 广角北京

——当代北京城市空间研究丛书总序

1980年,我来到北京,在清华大学学习建筑学专业。三十年来,亲历了中国城市、尤其是北京城的飞速发展。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师从吴良镛先生,开始城市空间的研究。我的博士论文,从理论上进行了中国和西方城市空间的比较研究,探索了中国城市空间的本质特征及其演进规律。其中,有关北京城市空间的研究成为博士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中提出的中国城市空间的“边界原型”和“街道亚原型”,呈现了中国城市建筑空间的本质特征和演进规律。千年古都北京城完整地体现了“边界原型”和“街道亚原型”空间特征,近代以来,体现西方城市建筑特征的“地标原型”和“广场亚原型”,正在融入北京城市空间。今天的北京城,旧城四合院以及单位大院的空间肌理延续至今,新区建设中出现的“大院式”楼盘遍布北京城。从中可以发现,“边界原型”呈现出的“院套院”空间形态依然很清晰。而王府井商业街、前门商业街和三里屯酒吧街等街道空间特色鲜明,延续了“街道亚原型”空间形态。与此同时,“地标原型”体现出的高楼林立景象以及同心圆放射的环路空间结构,逐渐成为当代北京城空间的形态特征。从20世纪50年代天安门广场的建成到20世纪90年代初越来越多“广场”的出现,表明“广场亚原型”正在成为当代北京城的显性空间,尽管有不少“广场”仅仅是文字性的名称。对北京城市空间的持续关注和研究,成为我学术研究的主战场,也为我深入思考当代北京城市空间的形态规律提供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初,我博士毕业后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任教。那时,正是北京城市超大规模发展的初始。其后,城市规模急剧扩展,城市活动日益丰富,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幅有厚度的、丰富多元的、立体的当代北京城市空间景象。于是,我开始关注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问题,对北京城市公共活动与空间之间的关联产生浓厚的兴趣。从1996年开始,结合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我拟定了当代北京“弱势空间”系列研究。针对北京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弱势空间”,如:商摊空间(杨滔)、街头观演空间(傅东)、无障碍空间(庞聪)、胡同游空间(谷郁)、行乞空间(戚积军)、老字号空间9(陈瑾羲)、婚庆空间(谷军)、殡葬空间(兰俊) 、宠物空间(刘磊)、夜市空间(夏国藩)、公厕空间(汪浩)等,指导研究生展开城市整体空间调查与研究。“弱势空间”体现了城市公共空间对人的关照,体察空间的细微部分。我把这项持续十余年的研究称为“微观北京”城市弱势空间系列研究。“微观北京”系列研究追求相对完整地呈现当代北京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状况,并针对城市空间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和优化,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项研究从一个侧面弥补了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的匮乏。2008年以来,部分研究成果以专栏形式在《北京规划建设》、《建筑创作》上连续发表。

9 见 兰俊.当代北京城市殡葬空间研究[D].北京: 清华大学, 2007.

2001年,我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当代北京城市空间特色问题,成为我关注的研究领域。我拟定了“广角北京”城市空间研究系列,指导博士研究生完成了当代北京城市宗教空间(金秋野)、行政空间(王辉)、纪念空间(高巍)、博物空间(秦臻)、校园空间(陈瑾羲)等专项研究。“广角北京”城市空间研究系列中的群众体育空间、旅游空间等专项研究正在进行中。广角北京以“城市空间切片”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尝试挖掘、呈现当代北京城的空间特色,为弘扬和创造北京城市空间特色提供参考。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它的发展可以看成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我有幸亲身经历了北京城近三十年的巨大变化,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在有限范围内追踪了北京城的空间演进轨迹,探索了北京城的空间特征和特色。研究成果以我主编的当代北京城市空间研究系列丛书的形式出版。第一辑《微观北京》收录了我从1997年到2005年期间指导硕士研究生完成的北京街头零散商摊空间、北京大众观演空间、北京旧城胡同游空间等研究成果。第二辑《微观北京 & 广角北京》收录了我开设的“微观北京”和“广角北京”两个学术专栏上刊登的36篇关于北京城市空间研究的学术文章。这是我从2005年到2007年指导研究生完成的研究成果。第三、四、五辑由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完成。金秋野著《北京宗教空间》、王辉著《北京行政空间》、高巍著《北京纪念空间》已于2011年7月出版;陈瑾羲著《大学校园北京城》、秦臻著《博物空间北京城》将于2014年出版。

北京城市空间研究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系列丛书的出版只是一个开始。希望这套丛书能为北京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美好人居城市的创造有所启发。朱文一2009年12月28日2012年1月31日修改于清华园198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校园与周边城市空间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提供

绪论

清华大学校园作者拍摄于2005年4月15日表 0.1 北京、上海、广东的普通高校数量资料来源:作者根据高等教育年鉴绘制

北京,不仅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中国重要的教育之都。北京不仅拥有清华、北大等知名的高等学府,在高校数量上,亦名列中国城市之首。截至2009年,北京共有88所普通高等学校,占中国普通高校数量的近5%。其中大学63所,所辖校园117个。

建国以来,北京城市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张。1949年北京建成区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至1978年,建成区面积约为340平方公里,至2005年,建成区面积达1210平方公里,相当于1949年城区面积的12倍、1978年城区面积的近4倍。城市迅速扩张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它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各个组成部分,其中就包括了大学校园空间。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北京的大学也经历了高速扩张。从数量上看,1978年,北京共有35所高校,至2009年,增长到88所。30年间,高校的数量增加了150%。从在校生人数看,1999年扩招以后增长迅速。2001年北京高校在校生人数为34万人,2008年则达57.6万,10年间增加了70%。

然而,大学校园的建设却滞后于大学扩张的速度。2008年,北京高校总建筑面积比2001年增长了60%,总占地面积增长了40%,但生均建筑面积却降低了5%,生均占地面积则降低了17%。大学校园用地紧张,设施严重不足。图0.1 1951—2005年北京建成区变化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安荣教授提供资料改绘表0.2 2001—2008年北京普通高校情况变化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教育统计资料绘制

如福柯所说,空间是权力的容器。在城市发展空间重组的过程中,大学校园空间表现出来的问题,隐含的是大学在资源博弈过程中或强势或弱势的博弈地位。除了大学校园用地紧张之外,还可以观察到如下问题。在城区扩张的过程中,一些位于旧城中的大学校园被迫向外搬迁,破坏了原有的社区形态;一些位于城近郊的大学校园被城市包围,周边交通拥堵严重;而一些大学校园则因城市建设分成了两半,校区功能的完整性受到影响。当下北京的大学校园空间在城市发展中受到了严重挤压。

迄今为止,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还不多,但是极为必要。这项研究的成果,不仅可以更好地协调北京城市空间与大学校园发展、平衡城市发展和大学校园发展的关系,还能使大学这个城市文脉的重要来源更好地成为创造、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场所。

本书的内容将按如下次序展开。

绪论中将讨论从城市角度研究大学校园的必要性。大学校园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北京城大学校园面临的主要问题,应放在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考察。

在第一章综述部分将呈现北京城大学校园的现状,包括类型、大小、分布等。经过分析可以发现,大学校园在北京城中的分布主要是由城市规划自上而下决定的。这与美国、欧洲等大学校园具有差别。

接下来的第二至第五章将逐一阐释当下北京大学校园面临的四大主要问题。通过陈述问题,分析成因,进而提出解决对策。最后,本书在第六章总结了北京城大学校园的主要问题,并综合解决对策,指出应建立城市和大学相关机构的对话机制,改变自上而下的现状,有效配置北京城市的空间资源,使大学校园成为北京城市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

壹·大学校园的普遍问题

当下中国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致可分为3类。

首先,大学校园为城市发展服务的问题。近年大学城建设现象在全国各地相当普遍,有些更以大学城的名义圈地进行商业开发。何镜堂先生在《新时期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回顾与展望》中写到:“当前许多大学的新校区位于城市边缘,大学的建设往往作为带动城市发展的有力手段。”

其次,大学校园空间异化的问题。关肇邺先生在《要的是得体 不是豪华与新奇》一文中批评到:“许多文化教育机构也在着力于‘创收’,且常常在建筑上有所反映。不顾各种条件,只是为了不与人同而追求所谓‘新’的后果已在到处有所体现。那实在是并不很妙的。” 王伯伟先生在《“给下一轮太平盛世的备忘录”——大学校园建设的人文性再思考》中也谈到:“相当一些学校建成了巨大而又空旷的广场,壮观而又虚假的轴线以及高层标志性建筑……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现代大学校园膜拜学术、理性、学校竞争实力甚至是领导人的政绩(的表现)。”

第三,原有大学校园规划不适用的问题。高冀生先生在《中国高校校园规划的思考与再认识》一文中指出当下大学校园规划急需修编的问题。他谈到:“老校园……肯定又要扩大,对原规划的项目内容、规模大小以及布局方式等等,又有了新的要求、新的认识。因此在前次规划的基础上,也需要对原有规划再进行调整与修编。”

环境育人。大学校园商业化、校园氛围缺失等问题对青年学生的成长具有不积极的影响。校园旧有规划不适应新的形势会影响师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大学发展服务于城市发展而分布于远郊,会对师生通勤、往返中心城区和主校园出行产生不便。而事实上,大学校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与外界联系等是大学校园正常运行的最基本要求。

贰·为什么要研究北京的大学校园

在中国各城市中,北京的大学校园数量众多、类别齐全,加之城市发展迅速,大学校园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尤其突出。因此,北京的大学校园现状,既具有代表性,又具有特殊性。研究北京的大学校园现状与问题,对全国各地的城市和大学校园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次,研究当代北京城市发展影响下的大学校园问题,对北京实现“创新城市”、“世界城市”等目标具有现实意义。《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指出,立足于文化的产业和经济发展将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其中,大学校园作用积极。

大学校园并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教育场所,它对城市也有积极的作用。首先,大学校园是人才的聚集地,带来的大量基础和应用研究可以间接或直接转化为生产所用,带动城市“知识”产业和经济。典型的案例如美国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成功发展。其次,大学校园也能促进周边地区的发展。“1951—1961年的10年间,城市的发展偏重于西北部、西部和东部。……西北部发展得最快,部分原因是因为研究和教育机构的聚集。”第三,大学校园是城市的学习殿堂,是城市的文化场所。如剑桥大学是剑桥镇的文化中心,耶鲁大学亦是纽黑文镇的文化灵魂。正如耶鲁大学普兰特斯(Alan Plattus)教授指出的:“当下社会正朝着后工业社会发展,这个社会的重点机构(anchor institute)将不再是工业或商业,而是大学与研究所。”因此,在促进文化产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大学校园应该成为北京的有力保障。大学校园与北京城市如能协同发展,将有助于北京实现创新城市、世界城市等发展目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