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化博览(世界文化系列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05:37:00

点击下载

作者:王秀梅,李常磊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英国文化博览(世界文化系列丛书)

英国文化博览(世界文化系列丛书)试读:

前言

在当代学术研究中,人们一提到“文化”似乎都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无奈,主要表现在文化作为研究对象范围的难以界定性,以及文化作为研究内容的难以把握性。文化像座宝石山,既让人惊喜又让人无奈。令人惊喜的是,文化研究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吸引着无数人前仆后继地探讨文化宝藏,揭示文化奥秘,进而带来了无穷乐趣;令人无奈的是,这种研究因其概念的繁杂、标准的差异和内容的厚重,因而在纷杂的争论中一直挑战着人们的忍耐力和创新性,让人不知所措,难以应付。然而,不论如何,在本丛书编著者看来,文化研究的动机不能仅仅追求“阳春白雪”或深奥晦涩,还必须与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密切联系在一起。这是本丛书编著的宗旨和出发点。

从社会学范围上讲,文化(culture)分为两类。一类是在英语中“C”大写的“Culture”,称之为“正式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和哲学等社会科学以及各种自然科学的成果,集中反映了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另一类是在英语中“c”小写的“culture”,称之为“普通文化”,即人类生活中一系列不同的特征,如风俗习惯、礼仪、禁忌、婚丧、庆典和节日等。两种文化在人们的交际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一个国家的正式文化对每个人固然有影响,但最有影响的还是普通文化。普通文化不仅影响跨文化交际中的信息传递、交流和沟通,而且对人们能否迅捷、有效地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能力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内改革开放和国际交流程度的加深,人们或多或少地了解到一些欧美等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观念和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大多属于感性认识,或缺乏系统,或过于陈旧,无法满足当前人们的跨文化学习、交流与国际合作的需要。虽然国内涉及英美文化的书籍为数不少,但大多侧重于深奥的研究和复杂的概述,很难吸引当今趣味时尚的读者。本丛书编撰的初衷是为了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从一种新的视角展现英美文化的魅力,为人们的外语学习、交际能力培养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或新的尝试。

本丛书是在原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英美文化博览》基础上进行了删减、修改、调整和增补,并结合当今英美社会发展现状、特点以及当代人学习和工作的需求等编辑或撰写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现实性和针对性,容纳了英美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新闻媒体、语言文学、人文风俗、历史景观以及与英美社会密切相关的世界文化,克服了传统形式上介绍英美文化的弊端,在重要词语、句子后加注汉语或英语,使读者在了解英美文化的同时,又极大地扩展了英语语言知识,集知识性、趣味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于一体,不仅适用研究生、大中专学生出国培训和学习,而且还是出国人员及英语爱好者的理想读物,更是英语教师教学或学习的必备之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语分社鞠方安社长提出了许多合理的建议,亲自修改了部分条目,为本书出版做了大量工作。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校区的李啸先生提供了大量资料并参与了部分条目的编写。济南大学的汪晓霞、尹琨、郭坚、李苏和李莉等同志也做了许多工作。在此,我向关爱和使用本丛书的读者、为本书出版而付出辛苦劳动的编辑们以及其他的编撰者表示衷心感谢。在编著本丛书的过程中,编著者参考了一些网站、著作、期刊和论文的有关材料或观点,也一并表示感谢。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或批评。由于才疏学浅,再加上材料的局限性,错误和遗漏在所难免,恳祈识者不吝指正。编者2015年9月·泉城济南1英国文化背景1.1英国名称

Britain,Great Britain,England,the British Isles都与英国有关,都可以指代英国,但都不完全正确。英国的官方名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为“联合王国”,英文名为“the United Kingdom”。“Kingdom of Great Britain”曾是英国历史上的正式国名,在1707~1800年间使用,版图包括大不列颠岛及其附属岛屿。1707年《联合法案》(Act of Union,1707)通过,苏格兰正式与英格兰合并为一个国家,称为“大不列颠王国”(Kingdom of Great Britain),1800年《联合法案》(Act of Union,1800)再将大不列颠王国又与爱尔兰王国合并,1801年大不列颠王国改名为“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1922年爱尔兰自由邦(Irish Free State)成立并退出大英帝国后,英国的官方名称从1927年改为现名。

严格地讲,England,Britain,Great Britain,British Isles只能作地理名称使用。England只是大不列颠的一个部分,它西接威尔士(Wales),北邻苏格兰(Scotland)。人们有时用它指英国,原因是由于英格兰地理位置很重要,又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英国首都伦敦(London)所在地,且为许多国立机构和商业团体的总部。Britain是Great Britain的简称,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部分。人们有时也将爱尔兰列于不列颠之内,其实是错误的。Great Britain这一名称最早使用于詹姆斯一世(JamesⅠ)就职的1603年。British Isles包括大不列颠和爱尔兰岛(Ireland)及其周围的一些岛屿,而爱尔兰岛是由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Republic of Ireland)组成,也不能指代英国。此外,还有Britannia(不列颠国)、Albion(是希腊、罗马人对英国的称谓)、the British Empire(大英帝国)、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不列颠联邦)、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英联邦)等名称,均表示不同的含义,但都不是英国的官方称呼。1.2英国概况

欧洲大陆西部有5500多个岛屿,这些岛屿统称为“不列颠群岛”(British Isles),其中包含了两个最大的岛屿,分别是大不列颠岛(Great Britain)和爱尔兰岛(Ireland)。英国的官方名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则是由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东北部及附近的许多岛屿组成,国土总面积为24.4万平方千米。

英国绝大部分国土位于大不列颠岛之上,由南部和中部的英格兰、北部的苏格兰、西南部的威尔士、位于爱尔兰岛上的北爱尔兰以及大伦敦区(the Great London)等部分组成。根据1972年英国《地方政府法》(the Local Government Act),英国政府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设47个“郡”(County)和在大城市集中的都市地区设7个“城市区”(Metropolitan District),区以下英格兰设“教区”(Parish),威尔士设“社区”(Community);在苏格兰设9个大区(Region)和3个岛区(Island Area),大区以下设区(District);在爱尔兰岛设26个区(District);在大伦敦区设32个市区(Borough)和一个伦敦城(City of London)。

英国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它东濒北海(North Sea),西靠爱尔兰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reland)和大西洋(the Atlantic Ocean),东南隔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同法国相邻,西北隔大西洋与冰岛(the Iceland)相望,和欧洲大陆之间的多佛尔海峡(the Strait of Dover)最窄处仅有33千米。全国地处北纬(north latitude)50~60度之间,东经(east latitude)20度和西经(west latitude)10度之间。零度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meridian),通过伦敦东南郊的格林尼治(Greenwich)。

英国海岸线长约11450千米,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各种船舶停靠。1.3英国地势

英国地势按地形结构,大体可分为以下四个地形区:

1.英格兰东南部的低地区(the Lowlands):该地区位于奔宁山脉(the Pennines)以南,威尔土山地(Welsh Massif)和康沃尔丘陵(the Cornwall Hills)以东,主要包括以塞文河(the Severn River)流域为中心的米德兰平原(the Midlands)、伦敦平原(London Plain)和威尔德丘陵(the Weald Hills)等。

2.中西部山区(the Mid-West Highlands):该地区包括奔宁山脉、威尔士山地和康沃尔丘陵。该区有“英格兰脊骨”(Backbone of England)的奔宁山脉,其西北部为坎布里亚山脉(Cumbrian Mountains),斯可斐峰(Scuffle Pike)海拔978米,为英国第三高峰。在坎布里亚山地中还有许多湖区,通称为“康布里安湖区”(the Lake District of Cumbria)。“湖畔诗人”(the Lake Poets)威廉·华兹沃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柯勒律治(Samuel Coleridge,1772~1834)和罗伯特·骚塞(Robert Southey,1774~1843)都曾在此居住生活过。

3.苏格兰高地(the Highlands of Scotland):该地区是指苏格兰高地边界断层以西和以北的山地,海拔多在600~900米。格兰扁山脉(Grampian Mountains)是该区的主要山脉,主峰本尼维斯峰(Ben Nevis)海拔1343米,是不列颠群岛的最高点。此外还有从马里湾(Moray Firth)到洛恩湾(Firth of Lorn)横贯苏格兰北部的喀里多尼亚运河(Caledonian Canal)、中部断裂谷地(Middle Valley)和苏格兰中央平原(the Central Lowlands of Scotland)等各种地形,是欧洲景色最优美的地区之一。

4.北爱尔兰安特里姆高原(the Highlands of Antrim):位于北爱尔兰的中部,中部低,四周高。高原的东北有安特里姆山(Mountains of Antrim)、西北有斯珀林山脉(Sporran Mountains)、东南是摩林山(Mourne Mountains),中央是内伊湖(Lake Neagh)及其周围平原;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是旅游的天然场所。1.4英国气候

英国地处高纬度带(high latitudes),与美国的阿拉斯加(Alaska)、俄罗斯的堪察加(Kamchatka)和我国的黑龙江省所处的纬度差不多。由于受到北大西洋暖流(the North Atlantic Drift)的影响,气候较上述地区温暖、湿润,属典型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多雾和潮湿。

英国西部年平均降水量可达1000毫米,东部和东南部为700毫米,几乎一年到头都降雨,秋季降水量约占年度总降水量的28%。

英国的雾很有名,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来自海洋的大量暖湿空气与岛屿上空较冷的气团相遇在一起。尤其是在秋冬两季,英国往往是大雾弥漫,很难有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再加上烟筒、壁炉、汽车排出的烟尘,更是浓雾笼罩,使伦敦素有“雾都”(City of Fog)之称。经过长期的“重典治霾”,今天的伦敦已成为一座“绿色花园城市”,是每年吸引全球游客最多的城市之一。

英国的降雨多为细雨,伦敦雨天每年可达160多天,西部有些地方可达200天以上,冬天仍有大量降雨。导致这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大不列颠群岛,特别是西海岸受到大西洋暖流影响;

②英国位于西风带,受西南风的影响,使该区温暖、湿润;

③英国地形朝向海岸入口,有利于海洋气流的进入,常常造成大量的降水。1.5英国主要河流

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充沛,河流分布细密,且短小和流速快。主要河流有东海岸的特威德河、泰恩河、蒂斯河和泰晤士河;西海岸有克莱德河、默西河和塞文河等。

塞文河(The River Severn)是英国境内最长的河流,发源于海拔高度为600米的威尔士普林利蒙(Plynlimon)东北坡,最终注入大西洋的布里斯托海峡(Bristol Channel),全长354千米,流域面积11266平方千米。塞文河在拉尼德洛伊斯(Lanidloes)镇折向东北,在拉纳马内赫(Lanymynech)处融合了纳韦尔努伊河(Vyrnwy),再向东流经平原,经过舒兹伯利旧镇(Shrewsbury)后折向南入大西洋。沿河有许多桥梁,其中较重要的有柏克莱维阿达克特(Brekeley Viaduct)铁路桥和塞文大吊桥(Severn Bridge)等。

泰晤士河(the River Thames)是英国著名的“母亲”河,发源于英格兰西南部的科茨沃尔德山(Cotswold Hills),全长345千米,横贯伦敦与沿河的10多座城市,流域面积13000平方千米,注入北海。泰晤士河沿岸有许多名胜之地,如伊顿和牛津等,以其历史和文化著称于世。

克莱德河(The River Clyde)是苏格兰境内的主要河流之一,发源于南拉纳克郡(Lanark),流经苏格兰第一大城市格拉斯哥(Glasgow)市中心,汇入克莱德湾(Firth of Clyde),注入连接爱尔兰海和大西洋的北海峡(North Channel),全长176千米,是苏格兰的第三大河流。克莱德河畔也是英国重要的旅游和农业地区,入海口附近的造船业十分发达。

此外,其他河流还有默塞河(the Mersey)、特维德河(the Tweeds)、泰恩河(the Tyne)和蒂斯河(the Tees)。这些河流面向欧洲大陆北海各大港口,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入海口处都形成了产量丰富的渔场。1.6英国主要湖泊

英国不仅拥有十分发达的河流,而且还有许多湖泊。这些水域互相融合,相互连接,形成了丰富的水力资源,其中主要湖泊有:

内伊湖(Lough Neagh)位于北爱尔兰,距离贝尔法斯特(Belfast)不足30千米,是欧洲第三大湖泊,也是不列颠群岛最大的湖泊。该湖长约30千米,宽约15千米,面积为388平方千米,最深处达到了25米,属冰蚀湖(ice-scour lake)。内伊湖与班恩河(River Bann)相连,湖内有科尼岛(Coney Island)和帕丁岛(Padian Ram’s Island)等7个小岛,岛上景色优美,栖息着多种鸟类。

温德米尔湖(Lake Windermere)位于爱尔兰海以东,英格兰西北部湖泊区以内,是英格兰最大的湖。该湖形状狭长,最深处在北端。近几年流行这样一个传说,说有人拍到了温德米尔湖水怪的照片。的确,该湖的湖水来自四周高地的雨雪融水,接纳了附近其他湖泊的水源,如来自格拉斯米尔湖(Grasmere Lake)等湖泊的湖水,本身带有一种神秘的色彩,这种传说也许并不是空穴来风。

罗蒙湖(Loch Lomond),也译作“洛蒙德湖”,位于苏格兰高地南端,距格拉斯哥27千米,是苏格兰最大湖泊。该湖四周被山地环绕,南部略成三角形,湖面海拔仅约7米,冰蚀的湖底深达190米。湖畔游览地主要有巴勒赫(Balloch)、阿德卢伊(Ardlui)等景区,是苏格兰人度假和蜜月旅行的胜地。风靡世界的《洛蒙德湖民歌》(Loch Lomond,或The Bonnie Banks o’Loch Lomond)所描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尼斯湖(Loch Ness)也译作“内斯湖”,位于横贯苏格兰高地的大峡谷断层北端,是英国内陆最大的淡水湖,以发现水怪而闻名于世。湖长39千米,宽2.4千米;平均深度200米,最深处有300米。该湖终年不冻,两岸陡峭,树林茂密,湖北端通过尼斯河与北海相通。

在英格兰西北部和威尔士北部,还有一大片湖区,是英国著名的旅游胜地,称为“英格兰湖区”(the Lake District),由15个五光十色的湖泊组成。英国著名湖畔诗人就是在这里创作出讴歌自然的美丽诗章。1.7英国人口

英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46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2014年总人口数约为6340万。居民主要居住在伦敦、曼彻斯特(Manchester)、沃尔弗汉普顿-伯明翰(Wolverhampton-Birrningham)、格拉斯格(Glasgow)、里兹-布拉福德(Leeds-Bradford)、利物浦(Liverpool)和纽卡斯尔(Newcastle)等城市区。“英格兰”之名源自“盎格鲁人”(Angles),原指“Engla-lond”,意思是“盎格鲁人之地”。这是继凯尔特人之后来到英格兰的一个民族,属日耳曼民族。可以说,英国民族是由欧洲大陆先后侵入到不列颠群岛的多种不同部族混合组成的,主要有英格兰人,约占全国人口的83%,苏格兰人约占8%,威尔士人约占4%,爱尔兰人占2%。这就是人们泛指英国人时要用“British”或“Briton”,而不用专指英格兰人的“English”一词的原因。不然,可能引起其他民族的反感。

英国绝大部分居民都讲英语。在威尔士地区有不少居民使用威尔士语(Welsh),在苏格兰西北高地和北爱尔兰也有少数居民讲盖耳语(Gaelic)。英国信仰基督教的人占总人口的59.3%、伊斯兰教徒占4.8%、印度教徒占1.5%和无宗教人口占25%。英国是世界上向外移民最多的国家之一,主要移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的人也有移居英国者,这些人大多来自西印度群岛、印度、巴基斯坦和非洲等地。在英国的华裔居民约有5万多人。1.8英格兰

英格兰(England),又称“英格兰王国”(Kingdom of England),位于不列颠岛中部和南部,总面积为13万平方千米,人口5350万,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千米404人,为世界人口最稠密区之一。现有居民人口占英国总人口的五分之四,其中80%为城市居民,主要为英格兰人。

英格兰地形主要分为高地区和低地区。奔宁山脉(the Pennies)、伦敦低地(London Lowland)都位于该区。主要河流有泰晤士河(the Thames River)、塞文河(the Severn River)和特伦特河(the River of Trent)。由于受东南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该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除了大伦敦地区以外,英格兰被分为英格兰东北(England North East)、英格兰西北(England North West)、约克郡与亨伯(Yorkshire and the Humber)、东英格兰(East of England)、英格兰西南(South West England)和英格兰东南(South East England)等行政区域。地方政府通过郡和下属的区进行两级管理,其中伦敦共划分为34个郡、6个都市郡(metropolitan counties)和47个自治市镇。

英格兰被誉为“工业革命的摇篮”,采煤、钢铁制造、重型机械制造、纺织工业、造船业在世界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农业以乳品业、园艺业和捕鱼业为主。英格兰也是英国的教育圣地,这里建有众多世界一流大学,如1209年建校的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1167年建校的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和1826年建校的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等高校,培养了众多的社会精英、政府首脑和科学家。

英格兰交通发达,航空快速便捷,铁路系统完善,水路便利。海峡隧道(The Channel Tunnel)、希斯罗机场(Heathrow Airport)及加特威克机场(Gatwick Airport)连接英国和世界各地。这里还有许多历史景点、风景名胜和旅游胜地,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1.9苏格兰

苏格兰(Scotland),又称“苏格兰王国”(Kingdom of Scotland),位于不列颠岛北部,南临英格兰,东靠北海,西面和北面临大西洋;总面积为8.9万平方千米,占不列颠岛面积的三分之一;2014年人口约53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8%,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不足70人;主要居民是凯尔特人(Celts)、盎格鲁人(Angles)和诺曼人(Normans),多信奉长老会教派,少数信天主教,使用语言为英语和苏格兰盖尔语(Scottish Gaelic)。格拉斯哥(Glasgow)是苏格兰最大的城市,也是英国第三大城市。苏格兰的首府为爱丁堡(Edinburgh)。

苏格兰从1世纪至4世纪被罗马人称为“喀里多尼亚”(Caledonia),到11世纪始称“苏格兰”,1018年建立了“苏格兰公国”(the Kingdom of Scotland)。1603年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JamesⅥ)继承了英格兰的王位,称“大不列颠王国的詹姆斯一世”(JamesⅠ),继而苏格兰同英格兰合并,但在立法、宗教、管理和教育体系等方面均享有独立性。2014年9月18日,按照苏格兰政府颁布的《苏格兰的未来:苏格兰独立指南》(Scotland’s Future:Your Guide to an Independent Scotland)白皮书,苏格兰举行了全民公投,结果是约55%的选民投票反对独立,仍然保留在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内。

苏格兰地形分为北部高地区(the Highlands)、中部低地区(the Central Lowlands)和南部山地区(the Uplands)三个地形区。北部高地人口稀少,有不少蓝色深湖,有的还颇富有传奇色彩,以尼斯湖怪兽(Monster)闻名于世的尼斯湖(Loch Ness),全长36千米,有些地方水深213米。中部低地区为裂谷,南北宽约50千米,土地肥沃,矿产丰富,主要是工业区和农业区,居民大都住在该地区。南部山地区面积较小,海拔一般不超过600米,河谷区有局部平原。

苏格兰气候属于温和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1300毫米。农作物以大麦、燕麦、小麦和土豆为主,畜牧和饲养业也占有重要地位。这里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煤、黄金、白银、铅、锡等蕴藏量也很大。工业以金属加工、印刷、酿造、纺织业为主。以格子花纹(tartan)、风笛音乐(Bagpipes Music)、威士忌(Scotch Whisky)和阿伯丁(Aberdeen)石油闻名世界。

苏格兰分为33个郡(counties)和4个郡级市。有四所创建于15~16世纪的大学,分别是1411年创建的圣安德鲁斯大学(University of St Andrews)、1451年创建的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1495年创建的阿伯丁大学(University of Aberdeen)和1583年创建的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每年8月在爱丁堡举办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the 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the Arts)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无数的旅游者前来表演和观光。1.10威尔士

威尔士(Wales),又称“威尔士城”(the City of Wales),或“威尔士公国”(the Principality of Wales),位于不列颠大陆最西部的利恩半岛上(the Lieyn Peninsula)。它东接英格兰,西邻爱尔兰海(the Irish Sea),北靠利物浦湾(Liverpool Bay),南临布里斯托尔海峡(Bristol Channel)。威尔士亲王(Prince of Wales)是威尔士的君主,通常是由英国王子担任,目前为查尔斯王子(Prince Charles),但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政治权利。

威尔士王国的历史十分古老,早在公元前1000年,凯尔特人从欧洲大陆中部来到这里定居,后来建立了格温内斯王国(Kingdom of Gwynedd),其国王享有“不列颠人之王”(King of the Britons)尊称,后来在抗击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斗争中,孕育了亚瑟王(King Arthur)的神话传说。1536年《联合法案》(Act of Union)把威尔士与英格兰联合在一起。目前,威尔士有13个行政郡和4个乡村区,总面积21万平方千米,人口310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约150人,多分布在南部矿区和工业区;使用语言为英语和威尔士语,居民多信奉新教。首府卡迪夫(Cardiff)也是威尔士第一大城市。

威尔士地形多为山地,主要有西北的斯诺登尼亚地区(Snowdonia)、中部的坎布里亚山脉(Cambrian Mountains)和南部的布雷肯(Brecon)地形区。威尔士山区是冰河时期所形成的特殊地形,斯诺登尼亚山脉主峰斯诺登(Snowdon)海拔为1085米,为该区最高峰,也是英国的第二高峰;斯诺登尼亚国家公园(the National Park of Snowdonia)是世界著名的游览胜地。布雷肯比肯斯国家公园(Brecon Beacons National Park)由山地、荒原、森林、牧场、湖泊和宽阔的阿斯克(Usk)河谷组成,景色优美。因为威尔士有高原、丘陵、湖泊、平原和峡谷低地,又拥有“威尔士公园”(the Park of Wales)之赞誉。

威尔士的气候属于海洋性气候,大西洋潮湿的空气影响着该地区。年降水量为1357毫米。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煤炭开掘、金属加工、天然气和发电是其支柱产业,森林、铅、锡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威尔士的交通十分便利,南部卡迪夫国际机场是威尔士唯一的国际机场,北部的安格尔西岛机场为国内线机场;米尔福德港(Milford Haven)、新港(Newport)和塔尔伯特港(Port Talbot)担负着威尔士的石油、钢铁和矿石的运输;铁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威尔士是英国最安全、犯罪率最低的地区,有很多教育机构和历史古迹。建于1283年的哈勒赫城堡为英国最著名的城堡之一;威尔士国家图书馆是英国最大的图书馆之一,藏有英国境内出版的每一本书籍;创建于1893年的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 of Wales)培养了众多的社会精英。此外,威尔士人以其漂亮的歌喉闻名于世,威尔士又有“歌乡”(The Land of Song)之美称。1.11北爱尔兰

北爱尔兰(Northern Ireland)位于爱尔兰岛东北部,西部、南部与爱尔兰接界,北濒大西洋,东南临爱尔兰海,总面积1.4万平方千米,人口180万,首府为贝尔法斯特(Belfast)。

北爱尔兰地形复杂、中间低平,周围多山,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为1200毫米,主要河流有班恩河;湖泊很多,其中内伊湖(Lake Neagh)是英国第一大湖。1801年爱尔兰岛划归英国,1921年南部26郡组成自由邦,1937年成立共和国,北部6郡仍归英国。北爱尔兰的政党分为民族派和联合派政党,前者主要有社会民主工党(the 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新芬党(Sinn Fein Party)和其他一些小党;后者主要有北爱尔兰统一党(Ulster Unionist Party)、民主统一党(the 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和其他一些小党。

北爱尔兰在20世纪初是爱尔兰共和国的一部分,早在中世纪已发展成阿尔斯特王国(Kingdom of Ulster),后成为阿尔斯特省(Province of Ulster)。16世纪由于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许多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新教徒(the Protestants)到此定居,北爱尔兰成了新教徒的聚集地,后来组织、发展成为人多势众的“民主统一党”,坚决主张北爱尔兰留在联合王国的版图内。爱尔兰其他地区则被罗马天主教所控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社会民主工党”,希望和平解决北爱尔兰问题。1921年依据《英爱协议条款》(the Treaty between the Irish and British Governments),北爱尔兰成立了议会,经过一系列的选举后新教徒政府组成。被排除在政界之外的罗马天主教徒由于反对新教统治,爆发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强大的民权运动。教派之间的纷争和动乱随后被双方极端分子所利用,尤其是被爱尔兰临时共和军(Provisional Irish Republican Army)所利用,导致了大规模的流血和冲突。1969年英国派军队去北爱尔兰维护和平,北爱尔兰政府多次进行改革,但始终没能消除天主教徒和新教教徒之间的怨恨,1972年英国政府决定对北爱尔兰实行直接统治。虽然英国政府,特别是英国陆军和北爱尔兰警察部队做了很大努力,但新芬党暴力和恐怖从未间断,愈演愈烈,并蔓延至英国本土。2007年5月8日,民主统一党和新芬党达成协议后,多党组成的联合政府宣誓就职,意味着北爱尔兰正式恢复为分权自治的政府。

北爱尔兰工业主要有造船、航空、机械、纺织、化学、服装等产业;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约有85%农业收入来自家畜和畜产品;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燕麦、马铃薯和亚麻等,所产亚麻织品极负盛名。此外,北爱尔兰还建有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Belfast)和阿尔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Ulster)两所大学,为英国培养了大批政治、经济和管理人才。1.12英属维尔京群岛

英属维尔京群岛(The British Virgin Islands),又称“维尔京群岛”,位于大西洋和加勒比海之间,距波多黎各(Puerto Rico)东海岸100千米;首都为罗德城(Road Town),官方语言为英语、西班牙语和克里奥尔语(Creole Language);人口数量为2.3万,主要民族为黑人、白人;宗教信仰主要为基督教和新教。

维尔京群岛地形上属于波多黎各断层山系,由沉积岩、变质岩、火成岩构成。除安加达岛外,其余均属丘陵地形。群岛主要包括了托土拉(Tortola)、安加达(Anegada)、维尔京格大(Virgin Gorda)和约斯特范大克(Jost Van Dyke)4大岛以及32个小岛,其中20多个岛屿尚无人居住,总面积153平方千米。其他较重要的岛屿包括牛肉岛(Beef Island)、库柏岛(Cooper Island)、姜岛(Ginger Island)、大指挥官岛(Great Camanoe)、大茅屋岛(Great Thatch)、瓜勒岛(Guana Island)、蚊岛(Mosquito Island)、内克岛(Necker Island)、诺曼岛(Norman Island)、彼得岛(Peter Island)和盐岛(Salt Island)等。

英属维尔京群岛有四个政党,分别是维尔京群岛党(Virgin Islands Party),目前是执政党,70年代初成立。民族民主党(National Democratic Party),1998年5月成立。统一党(United Party),20世纪60年代中期成立。关心市民运动(Concerned Citizen’s Movement),1994年成立,前身为独立人民运动。英属维尔京群岛中小学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岛上建有一所高等学校,即维尔京群岛大学(University of the Virgin Islands)。泰伦斯·B·利尔森国际机场(Terrance B.Lettsome International Airport,又名“牛肉岛机场”)是群岛最主要的机场,位于托土拉岛东端的牛肉岛上。维尔京群岛广播有限公司(The British Virgin Islands,B.V.I)创立于1965年,设ZBVI电台,进行商业性广播;电视主要通过电缆收看美属维尔京群岛(The United States Virgin Islands)和波多黎各的电视节目。对外关系主要是加勒比共同体(Caribbean Community)和共同市场、东加勒比国家组织(Organization of Eastern Caribbean States,简称OECS)、联系成员和加勒比开发银行(Caribbean Development Bank,简称CDB)成员。

群岛上无河流,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为26℃,年降雨量为1150毫米;农业主要种植水果、蔬菜和甘蔗,其中甘蔗主要用于酿造朗姆酒;畜牧养殖业、出口渔业产品和制造业规模较小。经济收入主要是观光业与金融业,另有手工艺品家庭工业等特色经济。2英国政体2.1英国国歌

God Save the Queen 神佑女王

God save our gracious Queen, 上帝保佑女王,

Long live our noble Queen, 祝她万寿无疆,

God save the Queen! 神佑女王!

Send her victorious, 常胜利,沐荣光,

Happy and glorious. 孚民望,心欢畅,

Long to rein over us: 治国家,王运长,

God save the Queen! 神佑女王!

O Lord our God arise, 扬神威,张天网,

Scatter her enemies, 保王室,歼敌人,

And make them fall. 一鼓涤荡。

Confound their politics, 破阴谋,灭奸党,

Frustrate their knavish tricks, 把乱盟一扫光,

On thee our hopes we fix. 让我们齐仰望。

God save us all! 神佑女王!

Thy choicest gifts in store, 上帝恩泽长,

On her be pleased to pour, 选精品,倾宝囊,

Long may she reign. 万岁女王。

May she defend our laws, 愿她保护法律,

And ever give us cause, 使民心齐归向,

To sing with heart and voice. 一致衷心歌唱。

God save the Queen! 神佑女王!2.2英国国歌溯源

英国国歌(The British National Anthem)的基本歌词来源于《圣经》(the Bible),但没有人确切知道这个国歌词、曲最初的作者是谁,因为1545年“上帝佑我国王”(God Save the King)在英国海军中只是一句“口令”(password),该口令答语是“愿君王统治天长地久”(Long live the King)。

关于英国国歌歌词有许多传说。其中一个传说这样认为,国歌词作者是位诗人,曲作者是创作《我们巷中的萨莉》(Sally in Our Alley)的音乐家亨利·凯里(Henry Carey,1685~1743),他是哈利法克斯侯爵之子(Son of the Marquis of Halifax)。据说1739年11月20日英国海军上将威尔顿(Wilton,1684~1757)统率舰队,攻占了当时西班牙南美的殖民地波托内罗(Portobello),在1740年这次战役的周年纪念会上,凯里第一次公开演唱了他谱写的《神佑国王》(God Save the King),颇受好评,从此开始传唱。1745年查理·爱德华亲王(Prince Charles Edward,1720~1788)企图篡夺英国王位,在英国王室安排下,各剧院、各文艺团体都演唱《神佑国王》,以示对王室的效忠。《神佑国王》出自《圣经》《旧约全书》(the Old Testament)。据有案可查的记载,《神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是1745年在伦敦的德鲁里剧院(London’s Drury Lane Theatre)和科文特加登剧院(Convent Garden Theatre)举行的两次音乐会上开始正式演唱,当时英国处于民族危机之中。从18世纪后半叶开始,这首歌曲已经成为英国举行所有重大活动时演唱的歌曲,至于它在文字上被称为“国歌”,要追溯到1825年。

当然,英国国歌的歌名随君主的变更而变更。当君主为女性时,歌名就变为《神佑女王》,歌词内的国王就为女王;当君主为男性时,同样如此。英国国歌言简意赅、感情真挚、深入人心。世界其他国家,如美国、德国等12个国家都曾采用过英国国歌的曲调,其中以“God Save George Washington”,“God Bless America”尤为著名。一些世界著名作曲家也很赞赏这个曲子,如海顿(Franz Joseph Haydn)的《帝之颂》(Emperor’s Hymn)、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的《凯旋曲》(Triumphal Song)和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七首主题变奏曲(Variations)都深受该曲的影响。2.3英国国徽

英国国徽(the British National Emblem),又称“皇徽”(the Royal Emblem),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标志。一般来说,国徽上都有自然元素,如动物或植物,当然,也可能有其他事物,用以表现该国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或意识形态。同样,英国国徽也是如此。

英国皇徽图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the Middle Ages),图案形式曾数次发生变化。目前中心图案是雄狮,因此英国又被称之为“the British Lion”,所以“to twist the lion’s tail”意为“向英国挑衅”。整个国徽图案是一只头戴王冠的椭圆形的盾,椭圆形内左上角和右上角两组图案均为红底三只金狮子。最上面的金狮子头戴皇冠,代表英格兰;右上角黄底为扶着椭圆形盾、半站立的红狮子,有人称之为“独角兽”(the unicorn),代表苏格兰;左下角为蓝底金黄色的竖琴,代表爱尔兰共和国。底部的绿底中有玫瑰,代表英格兰,蓟代表苏格兰,韭菜代表威尔士,三叶草代表爱尔兰。尽管1937年南部爱尔兰宣布为独立共和国,1948年12月宣布脱离英联邦,1949年4月英国承认其完全独立,但英国国徽并没有为之改变。椭圆形盾的周围用法文写着一句格言“心怀邪念者可耻”(Honi soit qui mal ypense),下端悬挂着嘉德勋章,饰带上写着“上帝和我的权力”(DIEU ET MON DROIT),含义是“天有上帝,我有权利”。至于国徽上为何要用法文,主要原因在于当时英国贵族上流社会广泛使用法语。2.4英国国旗

英国国旗官方名称为“the Union Flag”(联合旗帜),有时也称为“the Union Jack”。它是由蓝色背景和红色的“米”字构成,因此英国国旗也称为“米字旗”,代表了一个君主统治下的三个民族地区,即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英国国旗由三个民族的保护神组成,反映了英联合王国的发展过程。

英格兰国旗称为“圣乔治十字旗”(St.George’s Cross),即白地红色正十字旗;苏格兰国旗称为“圣安德鲁十字旗”(St.Andrew’s Cross),即蓝地白色交叉十字旗。爱尔兰王国的国旗称为“圣帕特里克十字旗”(St.Patrick’s Cross),即白地红色交叉十字旗。英国国旗综合了上述王国的国旗。当1603年詹姆斯一世(JamesⅠ)出任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共同国王时,1607年就把两个王国的国旗合二为一;1801年爱尔兰归于大不列颠后,在英国国旗上加上了爱尔兰的国旗,因此,联合王国国旗上的特殊标志和颜色讲述了三位圣徒的故事以及逐渐形成联合王国的三个古老民族各自的传说。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国旗上没有代表威尔士地区的形象,因为在设计国旗时,威尔士早已与英格兰合并了。乍看英国国旗上下没有分别,但仔细看还是有差别:靠近旗杆的两条红白双色米字斜条中的上部主要为白色,红色靠近下部,不可倒挂。此外,英国的一些殖民地与前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将米字旗放在国旗的左上角,以示与英国的关系。2.5英国宪法

英国是较早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的国家之一,其政体是17世纪以后建立的,然而,却没有一部成文宪法。英国宪法(British Constitution)实际上是由历史上不同年代通过的一些宣言、法案以及历届议会的立法构成的,主要内容包括:

1.议会法案(Acts of Parliament),即在历届议会上通过的法案,这是英国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包括1911年的《议会权力法案》(the Bill of Parliamentary Rights),1918年的《人民代表法案》(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People’s Acts),1707年的《联合王国法案》(Union Act)和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案》(Act of Habeas Corpus)等。英国宪法的基石是“议会至上”的原则(the principle of the highest authority of parliament),即法案一旦获议会通过,便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任何人都必须遵守。

2.君主特权法(the Prerogative of the Crown),即国王或女王在政府中享有的权力法案,主要包括女王或国王任命和免除大臣和官员的权力,女王或国王签订条约的权力和女王或国王召集或解散议会的权力。

3.习惯法(Conventions of the Constitution),即根据传统形式的习惯法,主要包括女王或国王的权力由大臣们执行,女王或国王必须听从大臣的建议,大臣对议会的活动负责和议会和女王或国王必须遵守由议会通过的法案等。

4.公法(Common Law),是英国公共法,主要是根据历年法庭通过的决议而形成的法令。

5.议会特权法(Parliamentary Privilege),指议员(Member of Parlia-ment)在议会辩论中享有完全的言论自由权等,主要包括1689年的《权力法案》(the Bill of Rights of1689);1701年《王位继承法》(Settlement Act)和1911年的《议会法》(Parliament Acts)等。

英国宪法始终遵循以下3个基本原则:议会主权原则,即上面所提到的议会拥有最高立法权;法治原则,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惯例原则,即宪法惯例与宪法法案具有同等的宪法效力。英国在历史上采用这种不成文的宪法制度有利于其统治的稳定性,因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随时通过一个议会法案或制订一个“普遍接受”的新惯例法,对国民实施统治,并让上层执法者参照这个新法案处理与英国相关事宜。2.6英国女王

英国女王(Queen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即英国女性君主,而男性君主称为国王(King)。通常,英国君主担任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国家元首、三军总司令、不列颠法院的首脑、英国国教最高教主和英国海外领地国家元首。

英国在历史上逐步确立了以议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政体,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虽然在法律上享有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和各属地总督,有权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法律、册封贵族和授予荣誉称号,具有审判、统帅军队和宣战与讲和等权力,但实际上这些权力大都由内阁和议会来行使。英王的一切政务活动完全服从内阁控制与安排,且大多属于礼仪性质。同样,现在英国的许多重大国家事项,如议会的召开、休会和解散等,都需女王亲自审批;有几项法案,如《教育法案》(Education Act)等,必须女王亲自批准,即所谓“御批”(the Royal Assessment);许多重要荣誉名衔也由她亲授,当然,其中部分事项是按首相的建议来办理。但以下几种名衔由女王自己决定人选:它们是嘉德勋章(the Order of the Garter)、花勋勋章(the Order of the Thistle)、功绩勋章(the Order of the Merit)以及皇家维多利亚勋章(the Royal Victorian Order)。

按照传统,英国女王邀请大选中获胜的政党首脑组成政府,处理国家具体事务。在国际上,女王有权对外宣战和讲和;正式承认外国国家和政府;对外缔结条约以及吞并或割让领土等。许多重要政府职务也由女王任命,包括部长、法官、外交官和英格兰教会主教。她还有权对法院判决的部分或全部进行赦免,即“御赐大赦”(Royal Pardon)。

女王所需经费大约三分之二来自政府有关部门的专款,如旅游部等;其余来自政府的拨款、兰开斯特公爵领地(Duchy of Lancaster)的收入和皇家地产的收入等。现在,英国执行的是“王室年俸”(Civil List)制度,王室年俸用于整个王室的公务开销,10年审核一次。据英国媒体报道,从2012年4月开始的新财年中,英国王室一财年的俸禄总额为3100万英镑。2.7英国议会

英国议会(the Parlia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s)是英国最高立法机构,也是英国政治的中心,由英王、上议院(the House of Lords)及众议院(the House of Commons)三个机构组成。

英国议会创建于13世纪,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议会之母”。“议会”英文“Parliament”来自法文的“Parlement”,是“讨论”的意思。从形式上看,英国议会最早可以追溯到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贤人会议和诺曼底时期的大会议。贤人(Witan)会议是一个国王的顾问团体,没有具体的组织。诺曼诸王在继承了盎格鲁-撒克逊人习俗惯例,创建了“御前会议”,最初执行国王的一般任务,后来协助国王管辖地方政府,处理重大案件。这就逐渐演变出了“王座法庭”,即由各州市的代表与国王及其御前会议人员所组成的大会议(Magnum Concilium)。随着时代的变更,这种大议会在威斯敏斯特的集会最后逐渐转变成了一种国家的立法机构。这实际上就成了近代英国议会制度的起源。《议会法》规定:任何一个提案在成为法律之前,必须通过下议院、上议院、最后由英王签发,因此,英国的立法机构是“英王领导下的议会制”(The Queen-in-Parliament)。通常人们所提到的议会,一般是指上议院和下议院。英王在法律制订方面,尽管没有任何成文法阻止其否决来自议院的提案,但从1707年至今,没有任何一个英王行使过否决权。会议通常是在威斯敏斯特宫(Palace of Westminster),又称“国会大厦”(Houses of Parliament)举行;每年开会两次,第一会期从3月末开始,到8月初结束;第二会期从10月底开始,到12月圣诞节前结束。2.8英国上议院

上议院,又称贵族院(the House of Lords)或上院(the Upper House),代表贵族利益,有世袭贵族和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士组成,可以为政府提供一定的政治咨询。上议院不定期召开会议,开会法定人数为三人,通过法案的有效人数为30人。上议院议长(Lord Speaker)由上议院大臣(Lord Chancellor)兼任,上院使用橡皮图章。年龄不足21岁者不得入上议院议事,且唯有英联邦与爱尔兰共和国公民拥有上议院席位。

英国上议院议员是由王室后裔、世袭贵族、终身贵族、上诉法院法官和教会大主教及主教组成的。议员产生方式为世袭制、宗教制以及任命制。英国目前有792个上议院议员,其中世袭贵族(Hereditary Peers)不超过100个,其余700个上院议员都是非世袭贵族,或称“终身贵族”。“终身贵族”主要分为三类:①精神贵族(Lords Spiritual),即两名来自坎特伯雷(the Church of Canterbury)和约克教堂(the Church of York)的大主教和24名来自英格兰教堂(the Church of England)的主教;②司法贵族(Law Lords),包括英国的大法官及其他重要的法官22人;③一般终身贵族(People’s Peers),通常出自政治家、科学家、医生、律师、政府官员和教授等功勋卓著人士,因为他们的公共成就而被英国君主册封。

英国上议院制度始于14世纪,1544年正式使用“上议院”名称,1649年一度废止,1660年恢复。历史上的上议院权力一度高于由选举产生的下议院,但自19世纪以来,其权利逐渐不及下议院。1911年制订的《议会法》(the Parliament Acts of1911)规定:上院在财政上没有否决权,在其他法案上虽有否决权,但否决两年后仍自动生效;1949年又制订法案把上院的两年期限改为一年。不仅如此,《1999年上议院法案》(House of Lords Act1999)要求,撤消贵族们在上议院的世袭席位,仅保留若干席位给国务公署(Great Office of State)成员,以及留出92席给由选举产生的贵族代表(Representative Peer)。

上议院也是英国最高司法机关(the Supreme Court of Judicature)和英国本土各级法院的最高上诉法院(the Supreme Court of Appeal),领导各级地方法院,有权受理除苏格兰刑事案件以外的所有民事和刑事上诉案件,也负责审理贵族案件和下议院提出的弹劾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