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诵读精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08:04:26

点击下载

作者:郑玉玲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经典诵读精选

中医经典诵读精选试读:

版权页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医经典诵读精选/郑玉玲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ISBN 978-7-117-21505-3

Ⅰ.①中… Ⅱ.①郑… Ⅲ.①中医学-基本知识 Ⅳ.①R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241872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中医经典诵读精选主  编:郑玉玲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  编:100021E - mail:ipmph@pmph.com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时间:2019年11月版 本 号:V1.0格  式:mobi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1505-3策划编辑:张科责任编辑:孔烈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前 言

王冰在所注的《黄帝内经素问》序言中说:“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医学而言,其登书山之“径”与泛学海之“舟”所指的就是中医的经典。这些经典集中了中医学的精髓,是中医先贤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因此,历代医家都非常推崇研习经典,把熟读、背诵经典视为“取法乎上”之举。张仲景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医圣”,正是因其能“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思求经旨,演其所知”。当代许多名医大家的成长经历也都充分说明,打下深厚的经典基础是其成才、成名、成功的必由之路。如岳美中先生说:“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谢海洲先生更是深有体会、语重心长地指出:“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源泉,有了熟读乃至重点篇章能够背诵的硬功,博览各家各派,才能抓住重点。老一辈所以能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如数家珍,就是因年轻时下过一番苦功。经典读熟了,以后才有豁然贯通之妙……背,不单纯是记忆的问题,还有加深理解的作用。学习方歌、药物更是如此,不背不成。熟背才能得心应手,口到笔到,熟能生巧……这种背诵的‘童子功’,对学中医的人是必备的。”

鉴于此,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中医经典诵读精选》。本书主要从中医经典及传统文化经典书目中选取最为精要、实用的原文编撰而成,分为上、下篇及附篇三部分。上篇为“中医经典歌诀精选”,主要遴选《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濒湖脉学》、《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汤头歌诀》、《经络歌诀》等的部分内容,主要为歌诀形式,以便初学者背诵。下篇为“中医经典原著精选”,主要遴选《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四大家相关著作的部分内容,主要采用条文形式,旨在诵读“中医经典歌诀精选”后加深理解,促进升华。考虑到中医学根植于传统文化的背景,我们还选取了《论语》、《大学》、《中庸》、《道德经》、《易经》、《孙子兵法》等国学经典中的名言名句,旨在熏陶、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健康的思想理念、高尚的人格品行及优雅的风度气质。

全书歌诀精致工整、富有韵律,条文言简意赅、论述精当,均较易于上口诵记,其中加“※”者为推荐重点背诵内容。本书对夯实中医基本功底,加强经典学习理解大有裨益,尤适于中医初学者或爱好者学习参考。河南中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玉玲2015年6月于郑州上篇  中医经典歌诀精选第一章 中医基础一、医学源流

医之始 本岐黄 灵枢作 素问详 难经出

更洋洋 越汉季 有南阳 六经辨 圣道彰

伤寒著 金匮藏 垂方法 立津梁 李唐后

有千金 外台继 重医林 后作者 渐浸淫

红紫色 郑卫音 迨东垣 重脾胃 温燥行

升清气 虽未醇 亦足贵 若河间 专主火

遵之经 断自我 一二方 奇而妥 丹溪出

罕与俦 阴宜补 阳勿浮 杂病法 四字求

若子和 主攻破 中病良 勿太过 四大家

声名噪 必读书 错名号 明以后 须酌量

详而备 王肯堂 薛氏按 说骑墙 士材说

守其常 景岳出 著新方 石顽续 温补乡

献可论 合二张 诊脉法 濒湖昂 数子者

各一长 揆诸古 亦荒唐 长沙室 尚徬徨

惟韵伯 能宪章 徐尤著 本喻昌 大作者

推钱塘 取法上 得慈航

注:选自《医学三字经》。二、五脏歌肝脏歌

色青形象木,位列在东方。

含血荣于目,牵筋爪运将。

逆时生恚怒,顺候脉弦长。

泣下为之液,声呼是本乡。

味酸宜所纳,麻谷应随粮。

实梦山林树,虚看细草芒。

积因肥气得,杯覆胁隅旁。

翠羽身将吉,颜同枯草殃。心脏歌

心藏身之精,小肠为弟兄。

象离随夏旺,属火向南生。

任物无纤巨,多谋最有灵。

内行于血海,外应舌将荣。

七孔多聪慧,三毛上智英。

反时忧不解,顺候脉洪惊。

液汗通皮润,声言爽气清。

伏梁秋得积,如臂在脐萦。

顺视鸡冠色,凶看瘀血凝。

诊时须审委,细察在叮咛。

实梦忧惊怪,虚翻烟火明。脾脏歌

脾脏象中坤,安和对胃门。

旺时随四季,自与土为根。

磨谷能消食,荣身本在温。

应唇通口气,连肉润肌臀。

形扁方三五,膏凝散半斤。

顺时脉缓慢,失则气连吞。

实梦歌欢乐,虚争饮食分。

湿多成五泄,肠响若雷奔。

痞气冬为积,皮黄四体昏。肺脏歌

肺脏最居先,大肠通道宣。

兑为八卦地,金属五行牵。

皮与毛相应,魂将魄共连。

鼻闻香臭辨,壅塞气相煎。

语过多成嗽,疮浮酒灌穿。

猪膏凝者吉,枯骨命难全。

本积息奔患,乘春右胁边。

顺时浮涩短,反即大洪弦。

实梦兵戈竞,虚行涉水田。肾脏歌

肾脏对分之,膀胱共合宜。

旺冬身属水,位北定无欺。

两耳通为窍,三焦附在斯。

味咸归藿豆,精志自相随。

沉滑当时本,浮瘫厄在脾。

色同乌羽吉,形似炭煤危。

冷即多成唾,焦烦水易亏。

奔豚脐下积,究竟骨将痿。

实梦腰难解,虚行溺水湄。

注:节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三、病因赋

夫百病之生也,各有其因。因有所感,则显其症。症者病之标,因者病之本。《内经》曰: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盖百病皆生于六气,诸症莫逃乎四因。伤寒症传遍六经,必须熟识;瘟疫病感冒四气,务要先明。内伤脾胃者,辨有余与不足;外感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卒中风因有四端,治分三中;破伤风原有二种,治别三经。中暑有动静之异,受湿有内外之分。火有七说,痰有十因;气有九论,郁有六名。疟犯暑风,更兼痰食;痢因湿热,及受积停。呕吐者,胃气逆而不下;泄泻者,脾气伤而不平。霍乱脾寒,伤食所致;痞满脾倦,积湿而成。呃逆者,胃气之不顺;咳嗽者,肺气之不清。嗳气皆由于痰火,咽酸尽为乎食停。中满臌胀者,脾虚不运;噎膈反胃者,气食相凝。喘急有虚有实,痉症有阴有阳。五积六聚,总是气凝其痰血;五劳六极,皆是火烁乎天真。吐血出于胃腑,衄血本乎肺经。痰涎血,属于脾脏;咯唾血,属于肾经。牙宣者,阳明之热极;舌衄者,少阴之火生。腹中窄狭,而痰火各别;胸中烦热,而虚实可分。惊悸,痰迷恐惧所致;健忘,血少忧郁而成。癫狂者,分心肝之热极;痫症者,寻痰火之重轻。便浊有赤白之异,汗出有自盗之名。九种心疼,痛在胃脘;七般疝气,病在厥阴。胁痛有两边之别,头风有左右之分。腰痛肾虚而或闪挫,腹痛寒气而或食停。痿症不足与湿热,痹症寒湿与风乘。四种遗精,心肾不能既济;五般黄疸,湿热熏蒸而成。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大便秘乃血液燥结,小便闭乃气滞不行。痔疾、肠风湿热所致,发斑、瘾疹风热所成。耳聋者肾虚之故,目疾者肝火之因。齿疼乃胃热虫蛀,喉痹乃火动痰生。鼻塞者肺气之不利,口疮者脾火之游行。女人经水不调皆是气逆,妇人心烦潮热多是郁生。带下沙淋由于湿热,崩漏下血为损任冲。胎孕不安治有二理,产后发热原有七因。兹有七十四种之病,略举其概而赋云。欲知其备,后论详明。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注:节选自《医学传心录》。四、病机赋

窃谓医虽小道,乃寄死生,最要变通,不宜固执,明药、脉、病、治之理,悉望、闻、问、切之情。药推寒热温凉平和之气,辛甘淡苦酸咸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泻补之能;脉究浮沉迟数滑涩之形,表里寒热实虚之应,阿阿嫩柳之和,弦钩毛石之顺。药用君臣佐使,脉分老幼瘦肥。药乃天地之精,药宜切病;脉者气血之表,脉贵有神。病有外感内伤、风寒、暑湿、燥火之机,治用宣通、泻补、滑涩、温燥、重轻之剂。外感异乎内伤,寒证不同热证。外感宜泻而内伤宜补,寒证可温而热证可清。补泻得宜,须臾病愈;温清失度,顷刻人亡。外感风寒,宜分经而解散;内伤饮食,可调胃以消溶。胃阳主气,司纳受,阳常有余;脾阴主血,司运化,阴常不足。胃乃六腑之本,脾为五脏之源。胃气弱则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调理胃脾为医中之王道,节戒饮食乃却病之良方。病多寒冷郁气,气郁发热;或出七情动火,火动生痰。有因行藏动静以伤暑邪,或者出入雨水而中湿气;亦有饮食失调而生湿热,倘或房劳过度以动相火。制伏相火要滋养其真阴,祛除湿热须燥补其脾胃。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淡渗。阳暑可清热,阴暑可散寒。寻火寻痰分多分少而治,究表究里或汗或下而施。痰因火动,治火为先;火因气生,理气为本。治火轻者可降,重者从其性而升消;理气微则宜调,甚则究其源而发散。实火可泻,或泻表或泻里;虚火宜补,或补阴而或补阳。暴病之谓火,怪病之谓痰。寒热湿燥风,五痰有异;温清燥润散,五治不同。有因火而生痰,有因痰而生火,或郁久而成病,或病久而成郁。金水木火土,五郁当分;泄折达发夺,五法宜审。郁则生火生痰而成病,病则耗气耗血以致虚。病有微甚,治有逆从。微则逆治,甚则从攻。病有本标,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法分攻补,虚而用补,实而用攻。少壮新邪专攻则是,老衰久病兼补为规。久病兼补虚而兼解郁,陈症或荡涤而或消溶。积在胃肠可下而愈,块居经络宜消而痊。女人气滞瘀血,宜开血而行气;男子阳多乎阴,可补阴以配阳。……气病血病二者宜分,阳虚阴虚两般勿紊。阳虚气病昼重而夜轻,血病阴虚昼轻而夜重。阳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热;阴虚生火,火生燥,燥生风。阳盛阴虚则生火,火逼血而错经妄行;阴盛阳虚则生寒,寒滞气而周身浮肿。阳虚畏外寒,阴虚生内热。补阳补气用甘温之品,滋阴滋血以苦寒之流。调气贵用辛凉,和血必须辛热。阳气为阴血之引导,阴血乃阳气之依归。阳虚补阳,而阴虚滋阴;气病调气,而血病和血。阴阳两虚,惟补其阳,阳生而阴长;气血俱病,只调其气,气行而血随。藏冰发冰以节阳气之燔,滋水养水以制心火之亢。火降水升斯人无病,阴平阳秘我体长春。小儿纯阳而无阴,老者多气而少血。肥人气虚有痰宜豁痰而补气,瘦者血虚有火可泻火以滋阴。膏粱无厌发痈疽,热燥所使;痰薄不堪生肿胀,寒湿而然。北地耸高宜清热而用燥,南方洿下可散湿以温寒。……医业十三科,宜精一派,病情千万变,仔细推详。姑撮碎言,以陈管见,后之学人,庶达迷津。

注:节选自《仁斋直指方论》。第二章 中药一、四气、五味、七情、六陈歌四气歌

四气寒热与温凉,寒凉属阴温热阳,

温热补火助阳气,温里散寒功效彰,

寒凉清热并泻火,解除热毒又抑阳,

寒者热之热者寒,治疗法则此为纲。五味歌

五味辛甘酸苦咸,治疗作用不同焉,

辛行气血主发散,甘和补中急能缓,

苦燥降泄能坚阴,咸能润下且软坚,

酸能固涩又收敛,淡渗利水要记全。七情歌

相使一药助一药,相须合用功效添,

相杀能制它药毒,相畏毒性被制限,

相反增毒要记牢,相恶配伍功效减,

单行无须它药配,七情配伍奥妙显。六陈歌

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

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

注:六陈歌选自《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其余为自编。二、十八反、十九畏、妊娠服药禁忌歌※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注:选自《儒门事亲》十九畏歌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炙煿莫相依。

注:选自《医经小学》妊娠服药禁忌歌

斑蝥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

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

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及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

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

注:出处不明三、引经药与治病主药诀引经药

手足太阳经,藁本羌活行。

少阳厥阴地,总用柴胡去。

手足阳明经,白芷升葛根。

肺芷升葱用。脾升白芍应。

心经黄连使。肾独加桂灵。

分经用此药,愈病即通神。治病主药诀

头疼必须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羌活少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太阴苍术少细辛,厥阴吴茱用无错。巅顶之痛人不同,藁本须用去川芎。肢节之疼用羌活,去风去湿亦其功。小腹痛用青皮治,心(下)痞黄连枳实从。腹痛须用白芍药,因寒加桂热黄柏。腹中窄狭苍术宜,胀膨厚朴姜制法。腹中实热何所施,大黄芒硝功有力。虚热虚汗用黄芪,肌肤浮热黄芩宜。胁下疼痛往来热,日晡潮热柴胡宜。脾胃受湿身无力,怠惰嗜卧用白术。下焦湿肿兼火邪,知母防(己)龙(胆草)并酒(黄)柏。上焦湿热用黄芩,中焦湿热黄连释。渴用干葛天花粉,半夏燥脾斯时禁。嗽用五味喘阿胶,枳实黄连治宿食。胸中烦热栀子仁,水泻芍药(茯)苓白术。调气必当用木香,若然气盛又非良。补气必须用人参,肺经有热不相应。痰涎为病须半夏,热加黄芩风南星,胸中寒痰多痞塞,白术陈皮两件增。胃脘痛用草豆蔻,若然挟热(黄)芩(黄)连凑。眼痛黄连当归根,惊悸恍惚用茯神。小便黄时用黄柏,涩者泽泻加之灵。气刺痛时须枳壳,血痛当归上下分。痢疾当归白芍药,疟疾柴胡为之君。血痛桃仁与苏木,气滞青皮与枳壳。枳壳青皮若用多,反泻元气宜改作。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缓其力,寒热相杂亦用之,调和其性无攻击,惟有中满不食甘,临症还须究端的。

注:选自《医学传心录》。四、药性赋※寒 性

诸药赋性,此类最寒。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闻之菊花能明目而清头风;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薏苡理脚气而除风湿;藕节消瘀血而止吐衄。瓜蒌子下气润肺喘兮,又且宽中;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是以黄柏疮用,兜铃嗽医。地骨皮有退热除蒸之效;薄荷叶宜消风清肿之施。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疗肌解表,干葛先而柴胡次之。百部治肺热,咳嗽可止;栀子凉心肾,鼻衄最宜。玄参治热结毒痈,清利咽膈;升麻消风热肿毒,发散疮痍。尝闻腻粉抑肺而敛肛门;金箔镇心而安魂魄。茵陈主黄疸而利水;瞿麦治热淋之有血。朴硝通大肠,破血而止痰癖;石膏治头疼,解肌而消烦渴。前胡除内外之痰实;滑石利六腑之涩结。天门冬止嗽,补血涸而润肝心;麦门冬清心,解烦渴而除肺热。又闻治虚烦除哕呕,须用竹茹;通秘结导瘀血,必资大黄。宣黄连治冷热之痢,又厚肠胃而止泻;夏枯草疗痰火瘰疬,且能明目而抑阳。茅根止血与吐衄;石韦通淋于小肠。软紫草凉血且疗斑疹;生地黄宣血更医眼疮。赤芍药破血而疗腹疼,烦热亦解;白芍药补虚而生新血,退热尤良。若乃消肿满逐水于牵牛;除毒热杀虫于贯众。金铃子治疝肿而理气痛;萱草根治五淋而消乳肿。侧柏叶治血出崩漏之疾;益母草理血瘀妇人之用。地肤子利膀胱,可洗皮肤之风;山豆根解热毒,能止咽喉之痛。白鲜皮去风治筋弱,而疗足顽痹;旱莲草滋阴治白发,而治血有功。又况蔓荆子治风热头痛,疏风清头之用;瓜蒌根疗黄疸毒痈,消渴解痰之忧。地榆疗崩漏,止血止痢;昆布破疝气,散瘿散瘤。疗伤寒、解虚烦,淡竹叶之功倍;除结气、破瘀血,牡丹皮之用同。知母止嗽而骨蒸退;牡蛎涩精而虚汗收。贝母清痰止咳嗽而利心肺;桔梗下气利胸膈而治咽喉。若夫黄芩治诸热,兼主五淋;槐花治肠风,亦医痔痢。常山理痰结而治温疟;葶苈泻肺喘而通水气。此六十六种药性之寒者也。热 性

药有温热,又当审详。欲温中以荜茇,用发散以生姜。五味子止嗽痰,且滋肾水;腽肭脐(海狗肾)疗痨瘵,更壮元阳。原夫川芎祛风湿,补血清头;续断治崩漏,益筋强脚。麻黄表汗以疗咳逆;韭子助阳而医白浊。川乌破积,有消痰治风痹之功;天雄散寒,为去湿助阳精之药。观夫川椒达下,干姜暖中。胡芦巴治虚冷之疝气;大风子治疥癣而杀虫。白术消痰壅、温胃,兼止吐泻;菖蒲开心气、散冷,更治耳聋。丁香快脾胃而止吐逆;良姜止心气痛之攻冲。肉苁蓉填精益肾;石硫黄暖胃驱虫。胡椒主去痰而除冷;秦椒主攻痛而治风。吴茱萸疗心腹之冷气;香佛手理气滞之脘痛。盖夫散肾冷、助脾胃,须荜澄茄;疗心痛、破积聚,用蓬莪术。缩砂止吐泻安胎,化酒食之剂;附子疗虚寒翻胃,壮元阳之力。白豆蔻治冷泻,疗痈止痛于乳香;红豆蔻止吐酸,消血杀虫于干漆。岂不知鹿茸生精血,腰脊崩漏之均补;虎骨壮筋骨,寒湿毒风之并祛。檀香定霍乱,而心气之痛愈;鹿角秘精髓,而腰脊之疼除。消肿益血于米醋,下气散寒于紫苏。扁豆助脾,则酒有行药破血之用;麝香开窍,则葱为通中发汗之需。尝观五灵脂治崩漏,理血气之刺疼;麒麟竭止血出,疗金疮之伤折。羊藿壮阳以助肾,当归补虚而养血。乌贼骨止带下,且除崩漏目翳;鹿角胶住血崩,能补虚羸劳绝。白花蛇治瘫痪,除风痒之癣疹;乌梢蛇疗不仁,去疮疡之风热。乌药有治冷气之理,禹余粮乃疗崩漏之因。巴豆利痰水,能破寒积;独活疗诸风,不论久新。山茱萸治头晕遗精之药;白石英医咳嗽吐脓之人。厚朴温胃而去呕胀,消痰亦验;肉桂行血而疗心痛,止汗如神。是则砒霜剧毒蚀疮之用;樟脑开窍除虫湿。沉香下气补肾,定霍乱之心疼;橘皮开胃去痰,导壅滞之逆气。此六十种药性之热也。温 性

温药总括,医家素谙。木香理乎气滞,半夏主于风痰。苍术治目盲,燥脾去湿宜用;萝卜去膨胀,下气制曲尤堪。况夫钟乳粉补肺气,兼疗肾虚;明雄黄善解毒,又杀虫积。熟地而血虚能医;覆花而痰嗽皆止。赤石脂治精浊而止泻,兼补崩中;阳起石暖子宫以壮阳,更疗阴痿。诚以紫菀治嗽;防风祛风。苍耳子透脑止涕,威灵仙宣风通气。细辛去头风,止嗽而疗齿痛;艾叶治崩漏,安胎而医痢红。羌活明目驱风,除筋挛肿痛。白芷止崩治肿,疗痔漏疮痈。若乃红蓝花通经,治产后恶血之余;刘寄奴散血,疗汤火金疮之苦。减风湿之痛则茵芋叶;疗折伤之症则骨碎补。藿香叶辟恶气而定霍乱;草果仁温脾胃而止呕吐。巴戟天治阴疝白浊,补肾尤滋;玄胡索理气痛血凝,调经有助。尝闻款冬花润肺,去痰嗽以定喘;肉豆蔻温中,止霍乱而助脾。伸筋草祛风湿活络;何首乌治疮疥之资。姜黄能下气,破恶血之积;南星主风痰,治风痰迷。藁本除风,主妇人阴痛之用;仙茅益肾,扶元气虚弱之衰。乃曰破故纸温肾,补精髓与劳伤;宣木瓜入肝,疗脚气并水肿。杏仁润肺燥止嗽之剂;茴香治疝气肾冷之用。诃子生精止渴,兼疗滑泄之疴;白附子祛风痉,治面瘫偏头痛。槟榔豁痰而逐水,杀寸白虫;杜仲益肾而添精,去腰膝重。当知紫石英疗惊悸崩中之疾,橘核仁治腰疼疝气之瘨。金樱子兮涩遗精;紫苏子兮下气涎。淡豆豉发伤寒之表,三七参除诸血之鲜。益智安神,治小便之频数;青皮破气,除积滞又疏肝。抑又闻补虚弱、排疮脓,莫若黄芪;强腰脚、壮筋骨,无如狗脊。菟丝子补肾以明目;紫河车补虚而有益。此五十四种药性之温者也。平 性

详论药性,平和惟在。以硼砂而去积,用龙齿以安魂。麻仁滋养补虚弱,通便润肺;芡实益精治白浊,兼补真元。原夫木贼草去目翳,崩漏亦医;花蕊石治金疮,血行则却。决明和肝气,治眼之剂;天麻主头眩,祛风之药。甘草和诸药而解百毒,盖以性平;石斛平胃气而补肾虚,更医脚弱。观夫商陆治肿,覆盆益精。琥珀安神而破血;朱砂镇心而有灵。牛膝强足补精,兼疗腰痛;龙骨止汗住泄,更治血崩。甘松理风气而痛止;蒺藜疗风疮而目明。人参润肺宁心,开脾助胃;蒲黄止崩治衄,消瘀调经。岂不知山药补脾,去痰嗽消渴之忧;三棱破积,除血块气滞之症。没食主泄泻而神效;皂角治风痰而响应。桑螵蛸疗遗精之泄;粉萆薢治湿浊之盛。蛤蚧治劳嗽,牛蒡子疏风壅之痰;全蝎主风瘫,酸枣仁去怔忡之病。尝闻桑寄生益血安胎,且治腰痛;鸡内金消食化积,亦止遗尿。小草、远志俱有宁心之妙,木通、猪苓尤为利水之多。莲肉有清心醒脾之用;没药乃治疮散血之科。郁李仁润肠宣水,去浮肿之疾;茯神宁心益智,除惊悸之疴。白茯苓补虚劳,多在心脾之有眚;赤茯苓破结血,独利水道以无毒。因知麦芽有助脾化食之功;小麦有止汗养心之力。香附子理血气之瘀滞;大腹皮治水肿之泛溢。椿根白皮主泻血;桑根白皮主喘息。桃仁破瘀血,兼治腰疼;神曲健脾胃,而进饮食。五加皮坚筋骨以立行,柏子养心神而有益。抑又闻安息香辟恶,且治心腹之痛;冬瓜仁醒脾,实为饮食之资。僵蚕治诸风之喉闭,百合敛肺劳之嗽痿;赤小豆解热毒,疮肿宜用;枇杷叶下逆气,哕呕可医。连翘排脓疮与肿毒;石楠叶利筋骨与毛皮。谷芽养脾,阿魏除邪气而破积;太子参补气,大枣和药性以开脾。然而鳖甲治劳疟,兼破癥瘕;龟甲坚筋骨,更疗崩疾。乌梅主便血疟痢之用,虫草补虚劳喘咳之施。此六十八种药性之平者也。

注:选自杨毓书、侯士良《药性赋新编》。第三章 诊法一、望诊诊色歌

五色辨证,望诊之要。色分常病,浮沉泽夭。

微甚清浊,散抟宜晓。合参脉证,顺者相应;

相生为吉,相克逆征。一生不变,是为主色;

四季转移,名为客色。饮酒跑路,七情所为,

风土职业,种族不齐,都非疾病,属常色兮。

病色异常,善恶宜量。含蓄明亮,预后佳良;

暗晦暴露,其后不祥。五色主病,宜细分认。

五行五脏,各相配应。如青属木,春令肝经,

足厥阴色,余脏推应。青主风寒,又主痛惊;

青黑寒痛;青白虚风;青赤肝火,兼晦郁中。

如赤属火,夏令心经,手少阴色,是主热证。

赤微虚热,赤甚实热。虚人午后,两颧发赤,

肝肾阴火,上炎可识。面色娇红,戴阳标志。

如黄属土,长夏脾经,足太阴色,故主湿证。

黄如橘子,湿少热多;黄如烟熏,热少湿多。

黄而枯瘦,脾胃热疴;黄而色淡,脾胃气虚。

黄而暗淡,寒湿中滋;黄而暗滞,体内有瘀。

黄红点纹,脾虚肝郁。如白属金,秋令肺经,

手太阴色,是主虚证。阳虚主寒,脱血脱津,

又主夺气,白润旺征。如黑属水,冬令肾经,

足少阴色,包寒热证。瘦削焦黑,肾热久蒸;

青黑暗淡,阳虚所成。额黑如指,死证堪惊;

环口黑黧,肾绝之证。

注:选自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医诊断学》1984年第一版。二、闻诊闻诊歌

五色既审,五音当明。声为音本,音以声生,

声之余韵,音遂以名。角徵宫商,并羽五声,

中空有窍,故肺主声。喉为声路,会厌门户,

舌为声机,唇齿扇助。宽隘锐钝,厚薄之故,

舌居中发,喉音正宫。极长下浊,沉厚雄洪。

开口张口,口音商成。次长下浊,铿锵肃清,

撮口唇音,极短高清。柔细透彻,尖利羽声,

舌点齿音,次短高清。抑扬咏越,徵声始通,

角缩舌音,条畅正中,长短高下,清浊和平。

喜心所感,忻散之声。怒心所感,忿厉之声。

哀心所感,悲嘶之声。乐心所感,舒缓之声。

敬心所感,正肃之声。爱心所感,温和之声。

五声之变,变则病生,肝呼而急,心笑而雄,

脾歌以漫,肺哭促声,肾呻低微,色克则凶。

好言者热,懒言者寒。言壮为实,言轻为虚。

言微难复,夺气可知。谵妄无伦,神明已失。

失音声重,内火外寒。疮痛而久,劳哑使然。

哑风不语,虽治命难。讴歌失音,不治亦痊。

注:选自《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三、问诊※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问诊歌

声色既详,问亦当知,视其五入,以知起止。

心主五臭,自入为焦,脾香肾腐,肺腥肝臊。

脾主五味,自入为甘,肝酸心苦,肺辛肾咸。

肾主五液,心汗肝泣,自入为唾,脾涎肺涕。

百病之常,昼安朝慧,夕加夜甚,正邪进退。

潮作之时,精神为贵,不衰者实,困弱虚累。

昼剧而热,阳旺于阳。夜剧而寒,阴旺于阴。

昼剧而寒,阴上乘阳。夜剧而热,阳下陷阴。

昼夜寒厥,重阴无阳。昼夜烦热,重阳无阴。

昼寒夜热,阴阳交错,饮食不入,死终难却。

食多气少,火化新痊。食少气多,胃肺两愆。

喜冷有热,喜热有寒,寒热虚实,多少之间。

大便通闭,关乎虚实,无热阴结,无寒阳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