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16:46:57

点击下载

作者:周治主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智慧故事

智慧故事试读:

前 言

典故,就是古书中的经典故事。每一个典故大致由出处、故事、含义三部分组成。中华文化渊源流传,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引人思索的历史故事。

典故在今天得到很多人的喜欢,家族不断壮大,是因为它语言凝炼、涵义丰富,每个典故的背后都包含着一个或扣人心弦、或感人肺腑、或发人深省、或耐人寻味、或沁人心脾的故事。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的《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典故依据《词海》解释:一是典制和掌故;二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顾名思义,典故也可解释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词句。因此,它偏重书面化、正规化,是正统文学的一个分支。典故运用很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整个故事的大概,以成语等固定的词或短语约定俗成了下来。譬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守株待兔、邯郸学步、画蛇添足等等,令人一目了然,一读题目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所以,典故通常与成语紧紧联系在一起。成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中的特殊部分,它们结构简练、含义丰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许多成语典故中,字面上不易准确理解,必须认真加以查考。这是成语典故逐渐被人们遗忘和弃用的主要原因。

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一是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如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嫦娥的女人偷吃了长生不老的药,但她吃的多了点,就不由自主地飞到月亮上去了。这就是典故“嫦娥奔月”的由来;二是来源于一些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如古代有个叫谢灵运的诗人,说世界上所有人的才华加起来要有十斗的话,曹植一个人就占了八斗。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后来人们就称才华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为“才高八斗”;三是来源于佛经、圣经等宗教书上的故事、人物、礼仪等。如“天女散花”这个典故来源于佛经,后来常用来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替罪羊”这个典故来源于圣经,喻指为代替别人承担过错的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典籍中的典故也是数不胜数。本书编者在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中穿梭往来,精选出数千则典故,并对每则典故的出处、故事、含义、用法进行了详解。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根据含义的异同对这些典故进行了分类,使读者用起来方便快捷、得心应手。一书在手,尽览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浩如烟瀚的典故大家庭中,很多典故虽然大家用惯熟习了,但往往有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们平时在阅读、写作等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典故的典源和释义。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让我们活学活用,边学边用,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掌握丰富的中华典故吧!

本套书全部精选中华典故故事,并根据具体思想内涵进行相应归类,主要包括《亲情故事》、《感恩故事》、《美德故事》、《爱心故事》、《心灵故事》、《修养故事》、《勤俭故事》、《习惯故事》、《处世故事》、《交际故事》、《读书故事》、《学习故事》、《成长故事》、《哲理故事》、《励志故事》、《爱国故事》、《军事故事》、《英雄故事》、《智慧故事》、《谋略故事》,每个典故包括诠释、出处和故事等内容,简单明了,短小精炼,具有很强的启迪性、智慧性和内涵性,非常适合青少年用于话题作文的论据,也对青少年的人生成长以及知识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青少年阅读和收藏的良好版本。本书编委会2009年1月

白鱼入舟

“白鱼入舟”比喻用兵的吉祥征兆。

此曲出自《史记·周本纪》: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

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周武王率兵东进到黄河孟津渡口(现在的河南省孟县西南),大会诸侯。据说到会的有八百诸侯,盛况空前。这既是一次示威,又是一次政治攻势,目的在于集结力量,伺机征伐残暴无道的纣王。两年以后,周武王发动了灭商战争,纣王走投无路,自焚而死,商朝至此灭亡了。

在周武王率兵东进孟津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武王率兵渡河,当船渡到黄河中间的时候,一条鳞光闪闪的白鱼跳到武王乘坐的船上。武王立即捉住这条鱼用它来祭天。

百战百胜

“百战百胜”就是打一百次仗,胜一百次,也就是只要打仗就会胜利。后人用这个典故比喻每战必胜,所向无敌。

此典出自《孙子·谋攻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篇》是孙子兵法上卷的第三篇。主要论述如何用计谋征服敌人。

孙武说:战争中取胜的原则是:迫使敌人举国屈服是上策,举兵去攻打是下策;迫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军(古时以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就差些;迫使敌人全旅(古时以五百人为一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差些;迫使敌人全连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连就差些;所以,要想百战百胜,只有在进行具体战斗之前,就能够使敌人处于必败的境地,才算是高超的计策。

白雁落网

“白雁落网”告诉我们,猎人用诡计欺骗了大雁;狡猾的敌人也常常是用诡计欺骗我们的。

此典出自《燕书》。

具区湖畔是大雁经常聚集的地方。到了晚上,它们总在那里选择合适的地方栖息。大雁怕被人捕获,就安排一只雁在周围巡夜放哨,一旦发现有人来,就鸣叫报警。

猎人们熟悉了大雁的这一套方法,于是在捕获大雁的时候,就先举火照耀。这时放哨的大雁看见了火光,立刻叫起来,猎人便很快把火灭掉。群雁被叫声惊起,环顾四周,发现毫无动静,于是又睡了。这样折腾了好几次,群雁以为雁哨故意欺骗它们,就都去啄它。

没过多久,猎人们举着火把来到雁群跟前,雁哨也不再叫了,于是正在酣睡的大雁们就会被一网打尽。

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指采用巧妙的办法,夺取了重臣武将的权力。

此典出自《宋史·石守信传》。

宋太祖采用兵变的方式废掉了后周的皇帝,自己正式做了天子,改国号为宋。他担心自己的部下也采用自己曾经用过的办法对付他,因此就千方百计削掉重臣武将的兵权。

公元961年秋天,某日,宋太祖因为散朝较晚,与大将石守信等人一起饮酒,酒意正浓时,宋太祖屏退左右,对这些将领们说:“我若没有你们的帮助,就不会有今天。我做了天子,却觉得做皇帝实在没有做节度使快乐!我整夜都睡不好觉,无法高枕无忧。”石守信等人听了宋太祖的话,连忙说:“现在天下已定,谁也不敢有异心,陛下为什么这样说呢?”

宋太祖说:“哪个人不想得到富贵呢,哪个节度使不想做皇帝?即使你们不想,有一天部下逼着你们做,硬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虽然不想做皇帝又能怎么样呢?”石守信等诚惶诚恐地说:“我们断不敢有这种异心,请求陛下哀怜我们。”宋太祖说:“人生短暂,光阴难留,就像白驹过隙一样。你们不如多积攒一些钱财,购买田地房屋留给子孙后代,自己看着儿女歌唱跳舞,痛痛快快地享受天伦之乐。这样,君臣之间也两好无猜,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感恩地说:“陛下为我们想得这么周到,对我们真是再生之恩啊!”石守信等人明白宋太祖的心意。第二天,石守信等人都主动告病,并请求朝廷解除自己的军职。宋太祖一一批准,授予他们品位很高的闲散官职,并赏赐了非常丰厚的钱财。

闭门种菜

“闭门种菜”比喻掩藏才能,不显示自己的抱负。也可用于慨叹人不得志。

此典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刘奋刚起事时,曾一度因兵少将寡而被吕布打败,不得不忍气吞声,依附于曹操。曹操虽然对刘备以礼相待,情同手足,其实他上对刘备却非常不放心,时刻加以戒备和防范。曹操为人多疑,经常派自己的心腹暗中监视手下的将领,如果哪个将领同前来拜访的宾客一起饮宴,就会找借口处死他。刘备深知曹操的为人,为了免遭杀身之祸,就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天天关起门来,领着人种菜。曹操派密探来打探刘备的情况,密探走后,刘备对张飞、关羽说:“我哪是一个种菜人?曹操一定在猜疑我,不能再待下去了。”当天夜里,打开后栅门,刘备与张飞等人轻装骑马,一起逃走了。

乘虚直入

“乘虚而入”表示趁着某些虚弱的地方侵入或进攻。

此典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守州城者皆羸老卒,可乘虚直抵其城。”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统治大大削弱,各地藩镇兴起,各自为政。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盘踞蔡州,烧杀抢掠,无所不为,闹得民众困苦不堪。唐王朝虽然多次派兵讨伐,但仍然平定不下来。宪宗元和十年十二月,唐王朝又派李愬前往讨伐。

李愬到蔡州后,故意放风声说:“我是来安抚蔡州军民的,不是来打仗的。”以此麻痹乱军,使他们放松警惕,同时,李愬又积极前往慰问降兵降将,了解吴元济军中的情况。有一天李愬和降将李愬一起聊天,谈到了吴元济军中情况,李愬对李愬说:“蔡州精兵全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羸弱老兵,可乘虚直抵其城”。”李愬听了,非常高兴,觉得这个计策可以实行。李愬作好了进攻的准备,选大雪纷飞的夜晚,带领人马,飞奔蔡州,突然袭击。李愬之军进入城内,竟没有人觉察。凌晨时分,李愬潜入吴元济宅外,吴元济还在熟睡之中。李愬命令下属攻打牙城,夺取武库,烧其南门,百姓争先恐后地前来帮忙。全面进攻一开始,城头上箭如雨下,杀声震天,到申牌时分,吴元济自知无力抵抗,便上城请求归降。

持重待机

“持重待机”比喻谨慎地等待时机。持重:稳重,不轻举妄动。

此典出自《晋书·宣帝纪》:“时朝廷以亮(诸葛亮)侨军远寇,利在急战,每命帝(司马懿)持重,以侯其变。”

三国时,诸葛亮在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率十多万大军出兵斜谷,与魏国争夺中原。魏国的军事统帅是后来被追尊为宣帝的司马懿。司马懿一向都畏惧诸葛亮,这次见诸葛亮来势凶猛,更是心急如焚。当他知道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以后,为了安定军心,便故意对将士们说:“如果诸葛亮从武功沿山往东,我没法不担心;如果从五丈原过来,大家可以放心。”当将士们得知诸葛亮果然屯兵五丈原时,便放心多了。为了消耗蜀军的力量,司马懿向将士们下了“只守不战”的命令。诸葛亮虽然带了充足的粮草,但这样长时间地相持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便向司马懿挑战。

魏明帝曹叡知道诸葛亮远道而来,一定会急于求战,便命令司马懿要持重待变,不可轻举妄动。诸葛亮屡次挑战,司马懿都坚守不出。于是,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一些妇女的衣服和首饰、脂粉,对其进行嘲弄。司马懿恼羞成怒,上书请战,明帝仍然不准许他出战。就这样对峙了三个多月,由于诸葛亮病死于军中,蜀军不战自退。

哄堂大笑

“哄堂大笑”意思是指满屋子的人同时发笑。

此典出自唐代赵璘《因话录》卷五征部记载:“唐代御史有台院、殿院、察院,以一御史知杂事,谓之杂端。当时规矩,公堂会食,皆绝言笑,惟杂端笑而三院皆笑,谓之“烘堂”。后来,宋朝人曾在《类说》一书中,将此引作“哄堂”。”

关于“哄堂大笑”,宋代欧阳修的《归田录》和《群众通要》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性子急的叫和凝,一个性子慢的叫冯道。一天,和凝看到冯道穿了一双新靴子,就问他多少钱买的。冯道抬起一只脚说:“九百。”和凝一听,立刻问他的随身小吏:“你给我买的那双靴子怎么花了一千八?”并因此批评了小吏一番。这时,冯道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大家听了哄堂大笑。

东山再起

“东山再起”指隐居后又出来做官从政。也可用来比喻失败后重新崛起。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排调》。

谢安,字安石,晋代阳夏人。青少年时代就聪慧颖悟,才识过人,尤其擅长书法,名气非常大。官府屡次召他做官,他都不肯答应。谢安在浙江会稽东山隐居二十多年。后来,征西大将军桓温请谢安做司马,谢安只好答应了,当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谢安即将到新亭去见桓温,朝中官员都去送行,中丞高崧也亲自送他。高崧出发之前,多喝了几口酒,借着醉意,和谢安开玩笑说:“您多次违背朝廷旨意,在东山隐居,大家经常互相谈论说:‘安石不肯出仕,让天下百姓怎么办呢?’如今您出仕了,天下百姓又让您怎么办呢?”谢安笑而不答。后来,谢安担任征讨大都督,在淮河、淝水一带打败前秦苻坚的百万大军,为东晋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接着,谢安趁着前秦国力衰弱之际,命令谢玄等率诸将北伐。公元384年,收复徐州、兖州、青州、司州、豫州和梁州六个州。公元385年,猛将刘牢之进入河北名都邺,东晋王朝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谢安功绩卓越。那时朝廷内部的和睦状态出现危机,晋孝武帝整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并重用同母弟会稽王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也是一个整天只知喝酒的酒徒,专横跋扈,合力排斥、陷害谢安。谢安为了躲避灾祸,外出镇守广陵的步丘。谢安虽然在朝廷处于依附的地位,但是当年在东山立下的游山玩水的志向始终没有泯灭,经常从言语和神情中表现出来。他在步丘筑起新城,把全家老小都接了过去,并制作了浮游沧海的服装,准备在安排好镇守之事后,取道长江东还。不料,雅志未酬,染重病死去,享年66岁。

洞见症结

“洞见症结”本来是指行医的人能明辨病症所在及病变的过程,专用在治病方面的术语。现用以比喻眼光锐利,能够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

此典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长桑君)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

相传春秋时,有一个叫长桑君的名医,与扁鹊(姓秦,名越人)交往十几年,扁鹊对他十分恭谨。长桑君把秘密的药方传给扁鹊,还将一包药物交给扁鹊,说:“你用天上掉下来还没有落地的水调药服用,连服三十天,便可替人治病了。”扁鹊按照长桑君的要求,一连服药三十天,果然出现了奇迹,他竟然能隔着壁看到隔壁的人;接着他专心研究医理,替人看病,只要接触病人,便能清楚辨别出病人的内脏里的患病部位。

杜渐防萌

“杜渐防萌”的意思是,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用以表示防患于未然。

此典出自《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东汉,丁鸿,字孝公,颍川定陵人。汉和帝(刘肇)即位后,丁鸿被任命为太常。永元四年(公元92年),当上了司徒。当时,窦太后独揽大权,她哥哥窦宪等人都被封为文武大员,权势极大。看到这种情形,丁鸿非常担心,认为窦氏兄弟权势过大,是产生祸乱的根由。一次,发生了日食,丁鸿以日食为契机,上书皇上,陈述利害。

丁鸿写道:“有些人的行为违背了天的旨意,其结果就会在天上反映出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有些人的计谋再诡秘,神灵也看得一清二楚,并且显示征兆,让君主知道,以示惩戒。近来,不到农历十五日,月亮已经圆了,过了十五日,月亮还不亏缺。这种天象说明臣子骄横过度,已经背弃君主,独断专行了。陛下对此没有觉察出来,所以上天屡次显示征兆,以示惩戒。我们君臣都应对此感到惶恐,加强重视,以防止祸患的发生。《诗经·大雅》上说,‘敬畏天的震怒,不敢偷懒自逸啊。’如果陛下勤于政事,身体力行,把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之中,防患于未然,就会避免凶险妖妄之灾,除掉祸害,赢来福气。”

皇上采纳了丁鸿的建议,罢免了窦宪的大将军职务,后来窦宪和他的兄弟们都自杀了。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意思是指使人心服口服,胜过采用强硬的手段。

此典出自《三国志·蜀书·马谡传》:“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三国时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他熟读兵书,喜欢议论军事,见解不凡,因而诸葛亮非常器重他。

建兴三年,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远征南中,马谡前去送行。路上,诸葛亮问马谡对他这次南征有什么建议。马谡说:“南中仗恃它路途遥远,地形险要,很长时间以来就不愿意归顺朝廷。即使今日攻破它,使它暂时降服,等到明日,它又会反叛。现在,您倾全国的兵力去讨伐南中,向它显示强盛和威风,南中知道我们表面势力强大,实际上却空虚,它的叛乱就来得更快了。如果我们将他们斩尽杀绝,则不符合仁者的情怀,而且也不可仓促行事。”

接着,马谡又很郑重地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我希望此去,能够设法运用心战,收服南中人的心,才是上策。”

诸葛亮深感马谡言之有理,决定采纳他的建议,重视运用攻心的战术。他七次抓住了南中的首领孟获,又七次将他释放。孟获想方设法与诸葛亮斗勇斗智,都不能取胜。最终孟获心服口服,诚心归顺诸葛亮,使这次南征全胜而归。一直到诸葛亮去世,南中都未敢谋反。

好谋无决

“好谋无决”指的是考虑问题多但不善于决断。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郭嘉是三国时曹操的重要谋士,他为曹操除掉吕布征讨袁绍,立了大功,郭嘉少时见识超群,当时朝政危乱,预见天下将有争斗,便在家乡隐名埋姓,密交豪杰。开始,他想投奔袁绍,见到袁绍后,他又改变了主意。

袁绍手下的谋臣辛评、郭图问郭嘉:“你见了袁绍,对他的印象如何呀?”

郭嘉毫不客气地回答说:“我看袁绍只想效法西周的周公,屈己尊人,但不懂得使用人才,所希望的东西那么多,不知道哪些是最重要的;喜欢多虑而缺少决断。与袁绍这种人共济天下大难,夺取霸王之业,太难啦!”说完,郭嘉离开袁绍而投奔曹操。

曹操见到郭嘉,问他:“袁绍地广兵强,我想讨伐他,可是觉得力量不够,怎么办?”

郭嘉恭敬地回答说:“刘邦、项羽的力量开始相差很大,但是刘邦却胜利了。项羽虽然强大,最终却免不了失败。据我分析,目前袁绍必败,而您必胜;袁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而您外简内机,唯才而用;袁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而您策得及行,应变无穷;袁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而您御下以道,浸润不行;袁绍好为虚势,不知兵法,而您以少克多,用兵如神……所以袁绍必败!”

曹操听了郭嘉的一番话,兴奋地说:“使我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郭嘉对曹操也非常满意,说:“曹操真是我想找的主公呀!”

郭嘉帮助曹操取得很大胜利,可惜只活到三十八岁就病死了。曹操对他的死感到非常痛心,亲自下表悼念他说:“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

合纵抗秦

这个故事讲述了苏秦利用自己所学,“合纵抗秦”,在各诸侯之间游说,推广自己的政治主张,打算用合纵的办法对付秦国。

此典出自《战国策·赵策》:“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

秦国杀了商鞅,但却没有改变商鞅的法令。商鞅新制定的土地所有制,不但在秦国得到了实施而且其他国家也有仿效的。各国都有新兴的商人地主,他们要把封建领主土地公田制改变为税亩制。六国的旧领主还想保持他们原来的割据统治,新兴的土地所有者要求有一个符合他们利益的统一政权。新旧土地所有者的矛盾,形成为当时最突出的两派对立的政治斗争。列国分成了两派,无论使用什么名义,也不管其中发生了多少错综复杂的事件,新的土地所有者主张亲秦,展开“连横”运动,旧领主和他们的追随者主张抗秦,展开反连横的“合纵”运动,有时亲秦派得势,有时抗秦派抬头。就在这种形势下,两个能说善道的政客应运而出。一个主张“合纵”,认为中原诸侯应当联合起来一起抵抗西方的秦国,造成南北联合的局面。从地理位置上看,南北合成一条直线,所以叫“合纵”。一个主张“连横”,认为中原诸侯应当跟秦国友好,造成东西联盟的局面。从地理上看,连成一条横线,所以叫“连横”。从此,“合纵”,“连横”,闹得天下鸡犬不宁。

依赖“合纵”出名的人叫苏秦。他是洛阳人,本来是个政客,没有一定的主张。合纵也好,连横也好,他只打算凭着能说善道的嘴,弄到一官半职,不论哪个君王都可以做他的主子。他想先去见周显王,可是,别人不愿意把他引荐给周显王,他就改变了主意,到秦国去。他见了秦国就说连横的好处,秦国怎么怎么强大,劝秦王一步一步地兼并六国。哪知道秦惠文王自从杀了商鞅,就不怎么喜欢外来的客人。他听完了苏秦的话,挺客气地回绝他,说:“我的翅膀还没长那么硬,哪能飞得高呢?先生的话虽说很有道理。可是我得先准备几年,等到翅膀硬了,再请教先生。”苏秦碰了软钉子,只好走了。

可是他并没死心,还想着叫秦王用他。他费了好多工夫,写了一部书,说明兼并列国的方法。他把这部书献给秦惠文王,但却没被接受。他在秦国住了一年多。

苏秦回到家里,遭到家人的埋怨。他在家苦研一年多各国政治、军事、地理,各诸侯心理等,学业有成,便再去游说六国。他想:“七国中,秦国最强,秦王不用我,我不如去游说六国,叫他们联合起来去抵抗秦国。”他先到了赵国。赵肃侯(赵成侯的儿子)正用他的兄弟为相国,称为奉阳君。苏秦先去结交奉阳君,向他阐述了一通抗秦的道理。没被接受,便去了燕国去求燕文公。

苏秦对燕文公说:“燕国在列国当中,虽说有两千里土地,几十万士兵,六百辆兵车,六千多骑兵,但如果与西边的赵国、南边的齐国相比,就显出力量薄弱了。近几年来,赵国强大了,齐国强大了。可是强大的国家老打仗,弱小的燕国反倒太平无事。大王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燕文公说:“不知道。”苏秦说:“燕国没受到秦国的侵略,是因为有赵国挡住秦国。秦国离燕国远,就是要来侵犯的话,也必须要路过赵国。因此,秦国绝不能越过赵国来侵犯燕国的。可是赵国要来打燕国,那就太容易了。早上发兵,下午就能到。大王不跟近邻的赵国交好,反倒把土地送给离自己那么远的秦国,这个做法很不妥当。要是大王用我的计策,先去跟邻近的赵国订立盟约,然后再联络中原诸侯共同抵抗秦国。这样,燕国才能够真正安稳。”燕文公很赞成苏秦的办法,但怕列国诸侯不能齐心协力。苏秦说他愿意先去跟赵侯商量。燕文公就给他预备礼物、路费、车马、仆从,请他去跟赵国联系。

苏秦到了赵国,这时奉阳君已经死了。赵肃侯听说燕国有位客人来了,亲自迎接,说:“贵客光临,有何指教?”苏秦说:“如今中原各国,最强盛的就是赵国,秦国觊觎的也是赵国。可是秦国却不敢发兵来侵犯,这是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赵国的西南边有韩国和魏国挡住秦国吗?可是有一点,韩国和魏国并没有高山大河可以防守,如果秦国真的率兵去打韩国和魏国的话,这两国很难抵抗。如果韩国、魏国投降了秦国,赵国也就要灭亡了。我仔细研究了地形和政治,中原列国的土地比秦国大五倍,列国的军队比秦国多十倍。如果赵、韩、魏、燕、齐、楚,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还怕打不过它吗?为什么各国都要拿自己的土地去奉承秦国呢?六国不联合起来反而分别割地求和,绝不是办法。要知道六国的土地有限,秦国的贪心可是没完没了的。割地求和是亡国政策。反过来说,如果大王和其他诸侯,结为兄弟,订立盟约,不论秦国侵犯哪一国,其余五国一块去抵抗。一个孤立的秦国还敢欺负联合起来的六国吗?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敌人是救国政策。我建议大王邀请列国诸侯到洹水来开大会。”赵肃侯是个有血气的青年,非常赞成苏秦合纵抗秦的政策。他拜苏秦为相国,把赵国的相印交给他,又给了他一百辆车马、一千斤金子、一百只玉璧、千匹绸缎,让他去联合各国诸侯。

苏秦当上了赵国的相国,准备去联络韩国和魏国。他刚要动身,赵肃侯召他入朝,说有要紧事商量。苏秦连忙去见赵肃侯。赵肃侯对他说:“刚才接到边疆的报告,说秦国攻打魏国,把魏国打败了,魏王求和,把河北的十座城送给秦国。万一秦国来打赵国怎么办呢?”苏秦心里吓了一跳,他想:如果秦国军队到了赵国,赵国准会像魏国一样割地求和,他那合纵的计策不就吹了吗?但他表面上仍然神色自若,拱着手,说:“我研究过了,秦国的兵马已经疲惫不堪了,绝对不会很快就能打到这里的。万一来了,我也有退兵的办法。”赵肃侯说:“既是这样,你先别出去。如果秦兵不来这里,到那时候你再动身吧。”苏秦只好留下,请赵肃侯加紧作好防御秦兵的准备。

后发制人

“后发制人”表示以弱对强时,得先让一步,再打败他人。

此典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秦二世元年七月,中国历史上爆发了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首先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秦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摇摇欲坠。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原先被秦国推翻了的六国后代及一些地方官吏,也相继起来反对秦王朝,趁势争权夺利。会稽郡的太守殷通,一向与项梁关系很好。农民起义后不久,殷通把项梁请来,对他说:“江西已起义,这是灭亡秦朝的好机会!我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意思是:先下手的就能制服敌人,后下手的就被敌人制服。)我想出兵,先占据一方,然后向外扩展,行动要迅速,晚了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我想出兵,请你和桓楚带领军队作战。现在桓楚流落他乡,只有项籍知道他的去处,请项籍去找他吧。”项梁这个人野心很大,怎么甘愿当殷通的下属,便与他的侄子项籍(羽)密议。他叫项羽拿着宝剑,在外等着,也来一个“先即制人”。交代完之后,项梁又进去与殷通同坐,并告诉殷通,召项羽进来,让他去找桓楚。殷通答应之后,项梁便召项羽进来,向他使了一个眼色,项羽便将殷通杀了。项梁提着殷通的脑袋,佩上殷通的印章,众人全都惊骇不已,旧吏亦惊恐。项梁告诉了众人,于是率兵起义反秦。

缓兵之计

“缓兵之计”指使敌人延缓进攻的计策,借指使事态暂时缓和同时积极设法应付的策略。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退之?郃愿往决一战!”

蜀汉建兴七年夏,诸葛亮与司马懿在祁山作战。司马懿令郭淮、孔礼引兵五千去救武都、阳平,并抄在蜀兵之后,让其自乱。行军路上,郭淮问孙礼:“司马懿、孔明谁强?”孙礼回答说:“诸葛亮大大胜过司马懿!”郭淮接着说:“诸葛亮虽高明,司马懿这一计却有过人之智。蜀兵如果正在打武都、阳平,我们抄到他们后边,岂不是不打自乱了么?”二人正在谈论,忽然哨马来报:武都、阳平已被蜀兵占领。郭、孙得知,刚要退后,蜀军已到,喊杀连天。两军交锋,魏兵大败,郭、孙二人弃马爬山逃脱。

郭、孙失败后,司马懿又唤张郃、戴陵各引精兵一万,趁孔明去安抚武都、阳平百姓不在营中之时去夺蜀寨。司马懿的打算早已在诸葛亮预料之中,张、戴未战即被蜀兵包围。诸葛亮在祁山上大喊:“戴陵、张部,你们二人乃无名小将,我不杀你们,赶快下马投降!”张郃闻言大怒,指着诸葛亮骂道:“汝乃山野村夫,侵吾大国境界,如何敢发此言!吾若捉着汝时,碎尸万段!”说罢,纵马挺枪来战蜀兵。诸葛亮早有准备,张郃、戴陵战败而去。

司马懿连战皆败,半月不敢再战。诸葛亮见司马懿不出战,想出了一个办法,便叫各处都拔寨而回。魏军得知,张郃便要去追,司马懿不同意。后来魏军多次报告,都说诸葛亮接连后撤,司马懿不相信,他亲自去看,果见蜀兵后撤。司马懿回营后对张郃说:此是诸葛亮的计策,不可追赶。张郃说:“诸葛亮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退之郃愿往决一战!”经张郃一再请求,司马懿乃驱兵追赶,结果又中了诸葛亮的计策,魏军大败。

患鼠乞猫

用以说明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重性,既有利也有弊。要抓住主要方面,不能因小失大。

此典出自《郁离子》:“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有一个赵国人担忧老鼠为害,便到中山国去要一只猫。中山人给了他一只猫,这只猫善于捉老鼠,但也善于捉鸡。一个多月后,这个赵国人家里的老鼠被猫捉完了,但鸡也被猫吃完了。他儿子很忧愁,就对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除掉呢?”

他父亲说:“这个道理不是你所能知道的。我们的祸患在于有老鼠,并不在于没有鸡。有了老鼠,便要偷窃我们的粮食,咬碎我们的衣服,弄坏我们的墙壁,破损我们的家具,这样,我们就会挨饿受冻了,不比没有鸡更有害吗?现在我们没有鸡,不过是不吃鸡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哩,为什么非要除掉这只猫呢?”

集思广益

“集思广益”指集中大家的智慧,以便收到更好的效果。

此典出自《诸葛丞相集·考与军师长史参军椽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三国时的著名人物诸葛亮,是一位博学多才,善于听取各种不同意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当了蜀国的丞相以后,仍然保持着这种优秀的品德。对于一些敢于向他提出意见的人,常常给予称赞。为了鼓励文臣武将参与政事,诸葛亮写了一份文告,号召大家积极发表政见,齐心协力把国家治理好。这份文告就是名的《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椽属》,也称作《与群下教》。

在文告中,诸葛亮写道:“丞相府里之所以要任用僚佐共同参与讨论国家大事,就是为了集思广益,广泛听取意见,共同把事情做好。”诸葛亮言而有信,他处处重视集中群众的意见和智慧,终于辅佐刘备完成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狡狐捕雉

“狡狐捕雉”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狡猾的敌人惯于隐蔽起来,搞阴谋诡计。

此典出自《淮南子·人间训》:“夫狐之捕雉也,必先卑体弥耳,以待来也。雉见而信之,故可得擒也。使狐瞋目植睹,见必杀之势,雉亦知惊惮远飞,以避其怒矣。”

狡猾的狐狸捕捉山鸡时,总是先蜷缩起身体,耷拉下耳朵,隐蔽起来等待山鸡的到来。山鸡觉得没有危险,便放松了警惕,因而狐狸能够出其不意地捉到它们。

如果狐狸横眉怒目,现出一副张牙舞爪、杀气腾腾的样子,山鸡也就知道害怕了,就会立刻躲避起来。

借箸代筹

“借箸代筹”表示代人策划。

此典出自《史记·留侯世家》:“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

秦朝末年,项羽把刘邦围困在荥阳,刘邦忧心忡忡,与谋臣郦食其谋划对策,郦食其说:“从前汤武讨伐夏朝的桀,分封其后代在杞,周武王讨伐商代的纣,分封其后代在宋。后来秦国背信弃义,侵略诸侯,灭了六国,他们的后代失去了生存的地方。如果陛下恢复六国,送去大印,他们一定会感恩戴德,为陛下效劳。这样,项羽就会势单力薄。”刘邦说:“这个计策很好。你立刻负责刻印,然后送往六国。”

这时张良从外面进来。刘邦正在吃饭,就招呼张良说:“你来得正好,刚才有人建议分封六国的后代,你觉得怎么样?”张良听了,叹息一声说:“谁给陛下提的建议?陛下的大事完了!”刘邦诧异地问道:“为什么呢?”张良说:“请陛下把前面这支筷子借给我一下。”张良接过筷子后,一边画来画去,一边说:“从前汤武、周武王分封灭亡国家的后代,是因为他们能将敌国置之死地,现在陛下能将项羽置之死地吗?”刘邦摇头说:“我被项羽包围,怎么能置他于死地呢?”张良接着说:“汤武、周武王的分封都是在消灭敌人、销毁兵器、战马放归、天下稳定以后才进行的,现在跟随陛下的将士,都来自六国,他们抛妻别子,血洒疆场,无非是希望有朝一日获得一块土地。如果恢复六国,那么他们就要离去,谁给陛下打天下呢?因此我说陛下的大事完了。”

刘邦听了张良的一番话,将口里的食物喷向郦食其,大声骂道:“呸,你这个臭书呆子,差点坏了我的大事!”

狙公分栗

“狙公分栗”形容聪明人善于用手段驾驭他人。

此典出自《庄子·齐物论》、《列子·黄帝篇》。

有一个宋国人养了一大群猴子。天长日久,他能猜得到猴子的心意,猴子也能听懂他的话。由于他非常喜欢猴子,人们便称他狙公(狙,就是猴子)。狙公为了养活那群猴子,甚至不惜减少家里人的口粮。但猴子太多,消耗太大,渐渐地粮食不够吃了,他不得不想法限制猴子的食粮。

一天,狙公把猴子们召集来,对它们宣布说:“从今天起,按定量给你们分配山栗(即橡实)。每天早晨三个、晚上四个,你们同意吗?”

猴子听了,认为分的山栗太少,都非常不满,纷纷向狙公“吱吱”大叫,表示抗议。

狙公非常熟悉猴子脾气,知道如何对付它们。等猴子们吵闹一阵后,他又不慌不忙地说:“既然你们不满意,那么就增加一点,改为每天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样总可以了吧?”

猴子再机灵,也只是畜生,不会算计。它们听说早上由三个山栗改为四个,就都以为口粮有所增加,于是就安静了下来,不再吵闹。

居安思危

在享受安逸快乐的时候,应该想到一些危险的事情;也就是在看到事情有利方面的时候,要想到一些不利或困难的情况。

此典出自《尚书·说命中》:“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春秋时代,各国互相攻伐,几乎没有安宁的日子,史称战国。当时郑国要出兵侵犯宋国,引起晋、鲁、卫……等十一个国家的不满,派出军队围住了郑国都城,逼迫郑国退兵,郑国被迫和那十一个国家签订和好盟约。楚国(当时被中原的国家认做野蛮的地方)见郑国与这些国家和好了,便向秦国借兵攻打郑国,郑国又对楚国表示降服。这样一来,中原十二国认为郑国背弃了盟约行为,便共同出兵攻打它。

郑国首先请求较强大的晋国同意讲和,晋国答应了郑国的要求;并转告其他国家也这样做了。郑国感谢晋国的帮助和支持,送给晋国许多兵车、乐器和乐师、歌女。晋王把歌女的一半分送给他的功臣魏绛。魏绛不肯接受晋王的赏赐,说:“现在你能够团结和统率许多国家,这是你的能耐和大家的功劳;我并没有做出什么贡献。不过,我很希望你在享受快乐的时候,能够想到国家未来的许多事情。听人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我谨以这个道理来劝你。”

快刀斩乱麻

“快刀斩乱麻”比喻处理复杂问题需用果断手段加以解决。

此典出自《北齐书·文宣纪》:“高祖尝试观诸子意识,各使治乱丝,帝独抽刀斩之,曰:‘乱者须斩!’”

南北朝时期,齐高祖高欢有五六个儿子。高欢弄不清楚他们谁最聪明、最有才能,便命人取出几团乱麻来,要求儿子们每人理顺一团,看谁理得最快,方法最好。他的小儿子高洋非但没有动手理麻,反而拔出剑来说道:“乱者须斩。”几剑就把麻剁碎了。高洋的这句话里含有两种意思:一是乱的麻,需用剑来斩最方便;一是只要是烦乱的事必须果断处理。高欢非常赏识这个儿子。后来,高洋在他哥哥死后,即位为文宣帝。他做皇帝后处理事情果然很决断,但却不怎么严酷。

隆中对

“隆中对”比喻精辟的对策。

此典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东汉琅邪郡阳都(今山东沂水南)人。他的远祖诸葛丰,官至司隶校尉。后来家境逐渐衰落。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被任命为豫章(今江西南昌)的地方官。十四岁的诸葛亮带着年幼的弟弟跟随着叔父来到豫章。可是不久,诸葛玄辞掉官职,带着诸葛亮兄弟投靠了荆州的刘表。叔父死后,诸葛亮不愿寄人篱下,于是就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来到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的隆中地方居住。建安十七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在隆中会见了诸葛亮,向他请教治国平天下的大计。诸葛亮被刘备礼贤下士的行为感动了,详尽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把自己早已制定好的计划和盘托出。他说:“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四方豪杰同时起事,跨州连郡,称雄数不胜数。曹操和袁绍相比,名望较小,人马又少,然而曹操竟能击败袁绍,转弱为强,这不仅靠的是机会,也有赖于人的计谋。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着皇帝,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孙权割据长江下游一带,已历经三代。那里地势险要,民众依附,有才能的人都愿意为他效劳,我们只能和他相互支援,而不可进攻他。荆州北据汉水、沔水,向南直到海边的物资都可被它利用,其地东连吴郡、会稽,西通巴郡、蜀郡,这里是用兵的好地方。可是,它的主人刘表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可能是上天有意要把这块地方留给将军,不知将军您是否有这个意图?益州地势险要,易于防守,沃野千里,是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汉高祖刘邦就是凭借这个地方建立起汉朝基业的。而据守益州的刘璋昏庸软弱,北边的张鲁同他也有矛盾。益州虽有众多的人口和富饶的资源,可是刘璋不懂得爱惜民力,那里的有识之士都希望得到一个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是汉朝皇室后裔,国人都知道您讲信义,正在广招天下英才,思贤若渴。如果您能够占据荆、益二州,守住天险,与西方的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对南方的少数民族实行安抚政策,对外与孙权结成同盟,对内励精图治,修明政治。只要天下有什么变故,就派一员大将率领荆州的兵马直取南阳、洛阳,您则亲自统率益州的兵马出师秦川(今陕、甘一带),进取长安,老百姓怎能不热烈欢迎您呢?如果真能做到这样,您就可以建立霸业,复兴汉朝的天下了。”

猛虎不如群狐

“猛虎不如群狐”比喻一个集体的力量,强于任何个人。

此典出自《晋书·王镇恶传》:“语曰:‘猛兽不如群狐。’卿等十余人何惧王镇恶?”

南北朝时,南宋皇帝刘裕带领一大批将领北伐,所向无敌,一直打到洛阳,大将王镇恶的功劳最大。王镇恶是前秦丞相王猛的儿子,智能双全,在北方有很多亲朋故友。刘裕正顺利进军、眼看可以统一中国时,突然得知朝廷发生了重大的事情,必须要他亲自去处理,无奈,他只好把统帅大权交给儿子,自己赶回朝廷。这时,大将沈田子劝告刘裕说:“你最好把王镇恶带走,你儿子控制不了他,他是一只猛虎,在北方根基深厚。如果他一叛变那就糟糕了!”刘裕说:“正因为他是一只猛虎,我才要把他留下来抗击敌人。你们十几员大将都是我的心腹,有你们在,还怕什么王镇恶叛变?俗话说‘猛虎不如群狐’嘛!你们注意些就行了。”说完,刘裕就回京去了。

后来,王镇恶真的没有叛变的意图,倒是沈田子等人时刻防范王镇恶,给他“穿小鞋”,终于害死了王镇恶,使整个北伐大军遭到惨败,沈田子等人也阵亡了。

欺以其方

“欺以其方”比喻坏人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欺骗别人。

此典出自《孟子·万章上》:“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春秋时代,郑国贤相公孙侨,字子产。一次,有人送给他一条活鱼。子产就让管理池塘的人把鱼养到池塘里。管理池塘的人把鱼煮熟吃掉后,向子产报告说:“把那条鱼刚放到水里的时候,它还不够活跃;过了一会儿,它就摇头摆尾地游动起来。然后,很快地游向水的深处,再也看不见了。”子产听了这番话之后,高兴地说:“鱼儿到了好地方啊!鱼儿到了好地方啊!”管理池塘的人暗暗得意,离开子产之后,就对别人说:“谁说子产聪明?我已经把鱼吃掉了,他还说‘鱼儿得到了好地方啊!鱼儿得到了好地方啊!’”

齐王筑城

“齐王筑城”说明人们办事情、想问题,既要考虑长远利益,也要注重眼前利益,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此典出自《艾子杂说》。

齐王临早朝,回头对侍臣们说:“我们国家处在几个强国中间,年年苦于调度战备,现在我想抽调一批壮丁去修筑一座大城,从东海开始修筑,经太行山,接轘辕山,下武关,曲折蜿蜒四千里,这样就可以与各强国隔绝,使秦国不能觊觎我国西方,楚国不得偷犯我国南方,韩国和魏国不可牵制我国左右方,这难道不是一件很伟大的事吗?让老百姓去修筑大城,虽然暂时有一些劳累,但以后就不再有远征和遭受侵犯的祸患,可以一劳永逸了;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又有谁不欢天喜地地来参加呢?”

艾子回答说:“今天早晨下大雪,我来赴早朝的时候,看见路旁有一个老百姓,光着身子,都快冻僵了,却还望着天空在唱歌。我觉得十分奇怪,便问他缘故。他对我说:‘这场大雪顺应了时令,正高兴明年人们可以吃到贱价的麦子,可是我却要在今年就冻死了。’正像筑大城,等到大城筑完了,不知道享受永久安乐的是什么人呢!”

擒贼先擒王

“擒贼先擒王”比喻作战要先除首恶或主要敌人,也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此典出自《红楼梦》第五十五回。

凤姐因争强斗智,操劳太过,心力亏损,不能理事,因而家中琐碎之事,一应由李纨协理。李纨为人温顺,王夫人怕她逞纵了下人,又派探春合同李纨裁处。王夫人仍不放心,又请来宝钗会同照管。凤姐儿虽在病中,但自恃强壮,想起什么事来,便叫平儿去回王夫人。凤姐儿想,探春、宝钗事事明白,语言谨慎,知书识字,这比我更厉害一层,但她们是初次管理家务,怕难制服下人,因而对平儿道:“俗话说,擒贼必先擒王。他如今要作法开端,一定是先拿我开端,倘或他要驳我的事,你可别分辩,你只越恭敬越说驳的是才好。千万别想着怕我没脸。和他一强,就不好了。”平儿不等凤姐说完,就笑着说道:“我已经这样做了。”

权宜之计

“权宜之计”比喻为适应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变通办法。

此典出自《后汉书·王允列传》:“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王允是一位志向远大的人,自幼诵习经传,演练骑射,一心想为朝廷效力。他十九岁当上郡吏、豫州刺吏。

王允被朝廷派去讨伐黄巾起义,一次,打败敌军,搜出一封信件。信件是朝廷中常侍张让写给黄巾起义部将领的,王允将这件事禀报了皇帝,皇帝把张让痛骂了一顿,张让叩头辩解,最后不了了之。因此王允遭到张让的报复,张让借故把他关进牢狱,想治他死罪。

朝廷司徒杨赐,素知王允性情孤傲、清高,受不了严酷的刑法,派人告诉他:“现在你裁在张让手上,难以活命,别再受罪了,设法早点结束自己的生命吧!”一些同僚好友也捧着毒药流着眼泪送给王允。

王允夺过药碗,狠狠地摔在地上,愤然地喊道:“我是朝廷的臣子,获罪就应该伏刑以谢天下,岂有自己喝药求死的道理!”

王允面无惧色,走出牢门上了囚车。满朝大臣全都非常同情他。

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一块去请求皇帝,免他一死:“我等身为朝臣,不敢沉默,王允受朝廷之命诛逆安境,时间还不满期限,就取得很大的成绩,州境安定,功劳显著,本应加爵封赏,而今以奉事不当,受以大刑,恐怕有亏众望,臣等请陛下免他一死,以昭忠贞之心!”

皇帝无奈只好免了王允死罪,第二年才放他出来。当时汉朝廷宦官专横,王允担心又一次遭厄运,就隐姓埋名,迁居到远离京都的地方。

汉献帝即位后,朝廷又封他为太仆、尚书令。他与太将军何进等人,利用美人计收买吕布,借吕布之手杀掉了董卓。除掉董卓以后,王允觉得大患已经被除去,天下就会太平了,就不去考虑下一步的行动,后来被董卓部将杀害。

犬牙相制

“犬牙相制”形容地界相连,如犬牙交错,可以互相牵制。

此典出自《史记·孝文本纪》:“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之宗也。”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刘氏天下,封了许多同姓王。刘邦死后,吕后独揽大权,吕后的近亲也都在把持朝政。公元前180年,吕后死去,大将周勃、陈平等诛灭吕党,迎接代王刘恒为帝。

使者来到代地,向刘恒报告朝廷大臣都推举他即位,请他立即动身,刘恒不敢轻易答应。他召集大臣询问对策。郎中令张武说:“朝廷上的大臣都是高帝(刘邦)手下的将军和谋士,他们只知欺诈,不讲信义,大王可以谎称有病,观察一段时间再作决定。”中尉宋昌不同意张武的意见,他对刘恒说:“大王完全可以放心地去。残暴的秦皇失了天下,诸侯豪杰一窝蜂似的起兵,谁都想做皇帝,只有高帝成功了,统一了天下。高帝封了同姓王,地界相连,犬牙相制,刘氏天下坚如磐石。现在老百姓都非常讨厌战乱,渴望安定的生活,就算有的大臣想作乱,老百姓也不肯听从。大王可以放心地回去即位。”

刘恒觉得宋昌言之有理,又派娘舅薄昭到长安见太尉周勃,探听到朝臣们真心实意想拥他为王,便动身回京,做了皇帝,他就是汉文帝。

群策群力

“群策群力”说明集聚众人的计谋和力量。

此典出自《法言·重黎》:“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有志之士,都纷纷起来抗秦,势力最大的是项羽所率的楚军,大破秦军,杀秦王子婴,自立为西楚霸王。后来和汉王刘邦争夺天下,由于项羽的刚愎自用,不听谋士范增的意见。最后在垓下自刎而死,临死前他说了一句:“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意思是说:我的失败,是上天要我这样,并不是由于我的战略和战术的错误。

汉朝的大文学家杨雄(字子云,四川成都人)在他所著的《法言》一书中论到楚汉相争之所以汉胜楚亡,是“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之故。“屈”字在这里作“竭尽”来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刘邦接受和指挥了众人的智谋和力量,而项羽只凭一己之力,没有接受和利用众人的智谋,甚至连唯一的一个谋臣范增的忠言他也不接受,以致坐失良机;而刘邦的手下有萧何、张良、韩信、陈平等人为他出谋划策,帮助他消灭楚军,一统天下。

人弃我取

“人弃我取”的意思是,别人抛弃,我去取来。本意指一种经营之术,后用以表示自己的兴趣、见解与他人不同。

此典出自《史记·货殖列传》:“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李悝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夫岁熟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予之食。”

战国人白圭,周朝国都洛阳人。魏国国君魏文侯当政时,任李悝为相,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能力,因此魏国逐步强盛起来。白圭看到这种情形,抓住机遇,采取“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办法经商,生意做得非常兴隆。每年秋收的时候,市场上谷子多起来了,他就买进谷子,而这时百姓们忙于织布和修缮房屋,他就卖出丝绸和油漆;每年春天蚕茧上市,他就买进丝织品和丝绵,卖出谷子。

白圭虽然很富有,却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很多人都觉得白圭很会做生意,就纷纷向他请教。白圭说:“做生意,要用智慧计谋,还要果断。智谋不足的人,不能随机应变;勇气不足的人,不能当机立断;仁义不足的人,不能做到‘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意志不够坚强的人,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因此,你们虽然想跟我学习做生意的本领,我也无法使你们完全掌握。”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比喻如果事前没有深远的思考、谋划,一旦危难迫近,将无法应付。

此典出自《杀狗记》六:“常言道:“人无远虑,必定有近忧来至。”作个道理,早寻个长久计。”

曹操率领四十万兵马去攻打东吴。东吴孙权召集文武百官研究抵御敌人的对策。大将吕蒙建议在濡须口(现在湖北黄冈附近)修筑船坞。船坞,是在江中旁岸环筑的城墙,把整个水军船只泊在里面,城墙上派许多兵防守,进攻退守,水陆两军配合都很方便。许多大将反对筑坞,说:“上岸击贼,跣足(赤脚)下船,何用筑城?”吕蒙说:“打起仗来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战无必胜。一旦突然发生激战,步兵骑兵白刃相接,人来不及奔近水边,又怎么来得及上船列队对敌呢?有了船坞就可以从容布置队伍了。”孙权听了,吕蒙的这番话,非常同意他的观点,就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吕蒙的话是有远见的。”于是派几万人连夜开工,在很短的时间内,筑成了濡须坞。曹操大兵到来,哨兵向曹操汇报说:“遥望沿江一带,旗幡无数,不知兵聚何处。”曹操放心不下,爬上山坡探望,只见濡须坞内战船各分队伍,旗分五色,兵器鲜明,竟然无懈可击。这一战,曹操损兵折将而回,没有捞到任何好处。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就会想出好办法。

此典出自我国的一句民间谚语。

诸葛亮是三国时蜀汉的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先做刘备的谋士。刘备采用他的计策,联孙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了荆、益二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称帝后他当了丞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他决定。为了争夺中原,他曾五次伐魏。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对峙,病死于五丈原军中。相传诸葛亮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又制造了“木牛流马”,有利于山地运输。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得到进一步夸张,以至于他成了智慧的化身和神话般的人物。

上楼去梯

“上楼去梯”指极端秘密的策划;也用来指诱人上前而断其退路。

此典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

东汉末,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皇族刘表,字景升。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刘表任荆州刺史,得到豪族蒯良、蒯越等人的帮助,据有今湖南、湖北地方,后为荆州牧。官渡之战后,本来依附袁绍的刘备在曹操逼迫下,投靠了刘表。

当时,刘表非常宠爱蔡夫人生的小儿子刘琮,而不大喜欢大儿子刘琦,刘琦非常苦恼。刘备和诸葛亮来到荆州后,刘琦曾多次找到诸葛亮,请他为自己想个保护自己的计策。诸葛亮怕招惹是非,没有答应。有一天,刘琦约诸葛亮到后花园游玩,一同登上高楼饮酒。欢宴之际,刘琦令人把楼梯拿走(古时楼房,楼梯为木制,可以搬动),对诸葛亮说:现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你说我听,没有外人,请先生赐教。诸葛亮觉得刘琦的处境的确危险,便示意刘琦说:“春秋时,晋国公子申生在国内遇害,公子重耳弃国出走而保全。”刘琦听了,顿时醒悟。正好当时江夏太守黄祖死了,刘琦便乘机请求出任江夏太守。

深谋远虑

“深谋远虑”比喻计划周到,考虑得很深远。

此典出自汉代贾谊《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向时:以往,过去。)”

西汉时,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贾谊,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时称贾生。贾谊才华出众。他的文章雄辩有力,著《新书》十卷,其中有一篇论秦王朝过失的论文《过秦论》曾被鲁迅先生称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在《过秦论》这篇文章中,贾谊首先叙述了秦国的地势险固和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所收到的效果,从而使秦国越来越强大,最后终于统一中国的必然性。接着又叙述了由于暴政导致了农民大起义,使秦王朝遭到灭亡。在叙述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贾谊总结了秦灭亡的原因。他说:

秦朝的天下并不弱小;雍州的土地,崤、函的险固,一如从前。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等国的国君尊贵;锄耙矛柄并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被征发戍边的人们,并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本领,也比不上先前那些人。但是成败不同,功业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秦国不施仁政,攻取和固守的形势不一样啊。”

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形容智谋无穷,不可测度。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公元208年,曹操统率二十万大军南下,想要消灭孙权和刘备,统一全国。刘备派诸葛亮去联合孙权,共同对付曹操。

东吴大都督周瑜,心胸狭小,嫉恨诸葛亮的才能,想借机把他杀掉。诸葛亮完全明白周瑜的心思。为了顾全大局,他机警地与周瑜共同做事情。一次,周瑜要求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并让他立下军令状,三日内交不出十万支箭,就被杀头。周瑜心中暗喜,以为诸葛亮不能完成。周瑜又暗中吩咐军匠,拖延时间。然而,诸葛亮胸有成竹。诸葛亮暗地里向鲁肃要二十只快船,每只船上配置三十名士兵,船上都用青布做帐幕,每只船上扎了一千多个草人。第三天五更时分趁黎明前的大雾,诸葛亮下令,将草船驶近曹操水寨。诸葛亮和鲁肃一面在船中饮酒,一面命令士兵在船上擂鼓呐喊,装作要进攻曹军的样子。曹操听到鼓声、呐喊声大作,以为敌军趁大雾偷袭水寨,慌忙命令曹军不要出击,奋力用箭射向对方。霎时,曹操水陆两军一万多弓箭手,一齐朝江中射箭,等到太阳初升、雾散之后,诸葛亮下令各船迅速开回。二十只船的草人上已经挂满了箭支,远远超过十万支。诸葛亮又让船上士兵齐声高喊:“谢丞相赠箭!”这时曹操才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但是诸葛亮的草船已经走了二十多里,无法追赶。曹操非常懊悔。后来,鲁肃把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周瑜惊讶不已,长叹一声说道:“诸葛亮妙算如神,我不如他呀!”

双管齐下

“双管齐下”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此典出自《图画见闻志·张璪》:“唐张璪员外画山水松石名重于世,尤于松特出意象,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干。”

吴地(今江苏吴县)张璪,政治上很失意,曾从员外郎降为卫州司马;后来又调任忠州。但他在绘画上的成就却非常高,尤其擅长画山水树石。画松树的时候,他总用一只手握着两管笔,同时落下来。其中一管笔画枯萎的树枝;另一管笔画苍翠的树枝。画出来的松树栩栩如生。因此,那时候的人都称赞他的画是“神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