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特色专业建设——理念、实践与探索(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22:13:20

点击下载

作者:张健康,黄彬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会展特色专业建设——理念、实践与探索

会展特色专业建设——理念、实践与探索试读:

序言

进入21世纪,会展业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朝阳产业,但是中国的会展业和会展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这表现在中国会展经济的勃兴只是近十年来的事情,表现在会展本科专业还只是属于教育部的试办专业,尚未列入国家正式的招生目录之中。相对于其他专业动辄有上千所高校举办,目前国内仅有40所左右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的试办会展本科专业的资格,其数量极其稀少。而随着我国会展业的迅速发展,会展人才出现的全国性紧缺局面,又使我国会展教育面临历史性的“朝阳”机遇。

会展经济是国家和地方经济的晴雨表。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省份,浙江省的会展教育也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作为浙江大学和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的一所新型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自1999年建校以来,就勇于创新,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于2003年在广告学专业下开设会展策划与组织专业方向,并成立会展研究中心,开始会展教育和研究,这在全国来说是最早的。2007年,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获得教育部批准试办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每年招生75名左右,目前在校生达300余名。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是在传媒与人文分院下面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这与国内高校一般在商学院开设会展教育具有异质性。这种异质性的优势在于我们更侧重于以传播学的视角培养会展策划、文案和管理的会展核心人才,从而与其他高校形成差异化竞争。会展业中巨大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都是传播学研究的范畴,所以从传播学的视角对属于创意产业的会展业开展会展传播人才培养,是符合会展业内在人才需求的创新设置的。

在几年的会展办学中,我们在会展教育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中“政府—协会—高校”三方互动的会展人才培养机制、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型高级会展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会展业界和教育界称道。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旅游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马勇教授指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目前国内极少数真正形成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会展教育院校。

营造良好的会展教育生态是会展专业办学成功的关键。目前中国的人才培养生态不尽理想,原因与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在人才培育方面的责任意识不强、很多企业在人才需求上的急功近利有关,也和学校自身的进取意识和对外拓展能力不强有关。高校真正实现开门办学的成功案例还不多,不少学校的政产学研合作的开展亟待加强,这也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积极派遣专业老师赴德国考察会展教育,从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教学模式中得到启发,积极拓展与政府、行业协会的合作,构建“政府—协会—高校”三方互动的会展人才培养机制。在这一机制下,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与杭州市西博办联合成立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杭州城市会展研究发展中心(简称会展中心),组建了主要由企业编制人员构成的专职员工团队,与专业教师团队、专业学生团队一起,直接承接会展项目。代表政府的杭州市西博办将自己主办的部分会展项目交给会展中心运作,积极支持会展人才培养。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向市西博办提出“要项目而不要资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因为项目是年年不断的,而资金往往只是一时;因为项目不仅可以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并且也能够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利润。同时,具有半官方色彩的杭州市会议展览业协会也大力引导其会员企业与我校合作,向我们提供会展人才培养资源,使地方实力会展企业成为我们会展人才培养的广阔平台。另外,在我们有承接项目的情况下,会展企业很多时候是以乙方的身份参与到我们承办的项目之中,这为我们的专业师生向业界的专家学习与合作提供了机会,也提供了良好的话语权,使得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能够很好地融入到会展项目运作之中。“政府—协会—高校”三方互动的会展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了我校良好的会展教育生态,使我们办活会展教育有了很好的基础。

在拥有充足的会展项目的基础上,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将项目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创设和运作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型高级会展人才培养模式。会展中心是该模式运作的重要平台。会展中心具有三大功能:教学培训、会展研究、项目运作。教学主要是学院内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和“大会展教育”中会展专业方向的项目参与的设计和落实,培训主要是联合政府或接受企业委托开展的各类培训;会展研究主要是会展课题的承接和研究,会展杂志的编辑运营;项目运作主要是策划、执行来自西博会和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各类会展项目,为社会服务。借助于会展中心承接的各类项目,学校的会展教学与会展中心的项目形成紧密的良性互动,专业教师团队和专职员工团队分工负责,有效配合。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中参与会展项目运作,专职员工团队在会展项目执行中指导学生;会展专业教学与研究为会展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会展中心则为会展教学与实践提供案例支撑,从而整体搞活会展人才培养。

与此同时,我们拥有第三支团队,即学生团队。学生团队不仅是我们教育和培养的对象,也成为我们项目执行的有生力量。专业教师、专职员工、专业学生这三支团队的构架,使得我们会展中心这个机构具有很好的纵深性、伸缩性、教研性。纵深性保证会展项目的执行力,伸缩性满足会展业中项目淡季和旺季对人员需求的弹性,教研性使得我们可以在更高的高度看待和运作项目。这三个特点使得我们会展中心这个机构具有很好的社会竞争力,吸引了不少社会机构主动与我们合作。目前会展中心项目充足,如2010年承办和参与项目20余项,包括承办了2010全民饮茶日活动、第十二届西博会广场造势活动、2010年第三届中国城市会展高峰论坛暨会展教育发展论坛、2010中国(杭州)休闲发展国际论坛;参与了2010中国国际烟花大会的现场管理工作,协助杭州市政府做好杭州参与上海世博会的相关工作等等。以上承办的这些会展项目,均圆满完成,并受到了主办方和与会各方的好评。2010年,会展中心获得了众多的荣誉:第二届中国城市会展高峰论坛获西博会项目铜奖、杭州会展业十大品牌奖、杭州会展业十大优秀项目策划企业、杭州市参与世博会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项目运作获得的利润不仅实现了会展中心专职员工团队的自收自支,而且惠哺会展专业教育,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多外出交流考察和进行专业研究的机会。

会展项目在执行中需要大量工作人员的业态,为我们培养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切入机会。为了理顺学生参与项目和课堂教学的关系,我们创设了“柔性教学机制”,鼓励学生每学期拿出1~2周参与会展中心的项目运作,作为专业课程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根据“项目驱动”的理念,我们把会展中心项目的运作分为三个阶段:策划期、执行期、总结期。承接了项目之后,项目首先结合会展教学对接课堂,学生组成小组参与策划。在执行期,部分学生进入会展中心参与项目执行,我们采用柔性教学机制,鼓励学生每学期拿出一定时间参加会展项目执行;未参加项目执行的学生,则利用周末时间参观观摩项目执行。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我们学生参与项目执行是顶岗实习的,而不是志愿者身份。最后,项目再回到课堂,学生们在自己策划和参与执行或观摩的基础上,参与项目的总结工作,以此全面提升自己的策划能力和执行能力。实践证明,“项目驱动”对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促进会展人才培养是极为有效的,例如我校在全国会展院校学生技能比赛中遥遥领先,2010年我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会展策划大赛唯一的一等奖,多名学生获得“全国会展优秀大学生”荣誉。

除了创新以上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之外,我们还每年举办中国城市会展高峰论坛、中国城市会展教育研讨会,采用“落地免”的形式邀请国内外会展教育界朋友来杭州进行会展教育和研究的交流;连续出版发行《杭州会展》杂志,每年发行四期正刊和两期增刊,免费向长三角会展业界和全国会展教育院校赠阅,致力于推进长三角和我国会展人才培养和会展行业的信息沟通。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会展办学的以上这些理念、实践与探索,以及在办学过程中对中国会展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思考,由我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张健康、黄彬等老师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汇集在这本《会展特色专业建设——理念、实践与探索》之中。回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开办以来的历程,我们内心充满了感激。我们衷心感谢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城市学院领导对我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扶持;感谢国内外会展业界和教育界朋友们的关心与大力支持;特别要感谢杭州市西湖国际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杭州市发展会展业协调办公室)和杭州市会议展览业协会,浙大城市学院会展教育的发展是与这两个机构在会展人才培养方面高度的责任意识、战略意识分不开的。同时,也要感谢全国兄弟院校会展专业的专家学者和老师,感谢美国University of Nebraska at Omaha传播学院的全体教授们,我们的每一点成长与进步,都离不开你们的支持与帮助。本书作为国内第一部会展教改专著,肯定有许多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衷心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和帮助。

鉴于会展业是集专业性、应用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综合性行业,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利用自身在会展教育中的先发优势,正积极发展“大会展教育”,即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基础上,传媒与人文分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已建立了会展与公关管理专业方向、会展与信息管理专业方向,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下已建立了会展与旅游管理专业方向,创意与艺术分院的艺术设计专业下已建立了会展设计专业方向;还准备建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下的媒体活动策划专业方向、信电分院信息管理专业下的会展信息化专业方向、外语分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下的会展英语专业方向等等。与此同时,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也将在自身的会展教育中突出国际化元素和创新创业教育,努力打造全国会展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长三角会展研究实力机构等,使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成为全国知名的会展教育院校。这就更需要得到各界领导与朋友们的支持与帮助。

我院的会展教育虽然年轻,但老师们都奋发有为,累创佳绩。2004年,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国内第一套会展系列教材,张健康和黄彬老师获得“中国会展产业十大理论人物”称号;2009年,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荣登杭州市首批特色专业的榜首;2010年,我院被推选为IEIA(国际展览产业联盟)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单位。最近,又连续传来两个好消息:一是继2009年浙大城市学院获得“全国会展教育优秀院校”称号后,2011年又喜获“中国会展教育优秀奖”;二是香港实业家魏绍相先生为鼓励办好会展教育,又慷慨捐资人民币50万元,学校专门设立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魏绍相会展研究与发展专项基金”。相信会展专业的老师们会乘此东风,再接再厉,取得更大的成绩。

我们期待着,在这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生意盎然的春天,各界朋友们能携起手来,进一步加强合作,齐心协力,为会展这一朝阳行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我们也热烈欢迎国内外会展教育界、业界的朋友们来校访问指导!张梦新2011年3月于杭州(张梦新,浙江大学教授、博士、博导;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分院院长,杭州城市会展研究发展中心主任)

Preface

Since the 21st century, the Meeting, Incentive, Convention Eexhibition(MICE)industry has become the sunrise industry in which attracts worldwide attention. However, MICE industry and its education in China were still at the start stage.It displays in two aspects.At first, vigorous growth of MICE Economy in China is only for the past ten years.Secondly, MIC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only set up as an experimental specialty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t is not yet included in the national official table of contents for recruitment of students.It is common in China that plenty of specialties have been conducted by over thousands of universities.Opposite to these popular specialities, the quantity of MICE education is extremely scarce.At present only about 40 domestic universities have obtained the authorization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set up an experimental undergraduate speciality in which relates to MICE.However, along with the rapidly expand of MICE industry in China, the situation that professional talented person scarce in a nationwide scale has appeared, it is also result to Chinese MICE Education a historically opportunity for thriving.

MICE Economy is a barometer for both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economy. As an economical developed province in the county, MICE Educ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is also in the lead.Zhejia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 is a new university jointly organiz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and Hangzhou people's government.We constructed school in 1999.Since then, the university dares to innovate.It takes raising high-quality talented persons who embrace the ability of multi-skill,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It also takes satisfying the social demand as its goal.Therefore, the university opened specialized direction of MICE planning and organization and comple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vention Research Center in 2003 under the school of advertising specialty.It is the first one where starts both MIC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China.In 2007,Zhejia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 obtained the authorization by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set up an experimental undergraduate speciality of MICE Economy and Management.Every year it recruits about 75 students and the enrolled students reaches 300 at present.It is necessary to explain the difference of MICE education setting between Zhejia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 and other domestic Universities.Generally, majority of universities set up MICE education in their business schools.However, we open the specialty under the College of Media and Humanities.We prefer to relies on the angle of view of dissemination study to raise students and help them to be the core talented person in MICE planning,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s.This difference has become our advantages, thus enhances our competitive power in the field of MICE education.MICE industry is filled with creativities.The giant stream of people, the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the information flow are all belong to the categories of dissemination study research.It further proves the rationality in both of our postioning specialty and educational idea.

During these years, we have carried on a serial of positiv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both aspects of MICE educational mechanism and students training pattern, and has further formed own characteristic. The most successful achievement is our creation of establishing a tripartit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ssociation and university.Simultaneously, we create a new mode which based on project driven"for raising innovational elites.Both of the two creations have received praises from the field of MICE and the educational circles.Professor Ma Yong, the Director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Business Management Discipline Traveling Management Teaching Direction Committee, pointed out:Zhejia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 is one of few several domestic universities in which truly form completed mechanism and pattern for raising MICE talented person at present.

Building a goo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is the key of running MICE education successfully. However, the environment nowadays in China is not entirely as desire.There are three main weaknesses.Firstly, some Local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lack strong consciousness of responsibility in cultivating talented person.Secondly, many enterprises are eager for quick success and immediate gain in the talented person demand, they are not willing to take much time to support employees a further education.Thirdly, neitherintense enterprise nor the ability of expansion outward is not own by universities.Moreover, the successful case of open-door schooling has not to be truly extensively realized.The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urgently waits to be strengthened.All these weakness limits the development of MICE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 dispatches teachers to go to Germany positively to inspect MICE education. We are inspired by the teaching mode of Dualization"from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developed the cooperation with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rofession association.We subsequently constructed a new training system what based on the tripartit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ssociation and universities.In the system, University and Office of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Hangzhou West Lake Expo established Zhejia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 Hangzhou MICE Study Center jointly(i.e.MICE Center).Team member of MICE Center is constituted by mainly the professional staff who employed by enterprise.They directly contract and run related projects with our team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gether.As a government apparatus, Office of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Hangzhou West Lake Expo assigns some projects to MICE Center and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assisting education.Based on this, we proposed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dea which called no funds, just projects。"Because we know that the project is unceasing year by year, the fund often is supplied for short-term.The reason we choose project is it not only may be transformed as resources for raising talented person, but can also bring us social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profit.Besides official assistance, Hangzhou MICE Industry Association also vigorously guides its member enterprise to cooperate with our university and provides the first-hand resources to us.MICE enterprises always participate in us by the status of second party while undertaking projects.Their engagement is extremely beneficial.On the one hand, it provided the opportunity for our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study and work with experts from MICE field together.On the other hand, it enhanced the talk between university and the Industry, thus we may train students with the aid in project running.These powerful enterprises have become the broad platform for a flexible school teaching.

Zhejia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 has possessed sufficient MICE projects. These projects supplied us with good fortune to carry on a new educational mode based on project driven。"During the process of running the above-mentioned mode, MICE Center in our univers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There are three functions in which include teaching and training, research and project running are displayed by MICE Center.Firstly, our teaching is mainly giving lectures to students.Meanwhile, we organiz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jobs of project design and execution.Secondly, our training is mainly carrying out various lessons in order to satisfy social demands.For example, local government asks for training volunteers who may do services in a large convention.MICE enterprises entrust us the training for their fresh employees.Our research mainly involves two aspects.We contract related topics and do some research.At the same time, we are in charge of a magazine's edition and operation.As for the project running, we always take doing service for society as our aim.As a result, we plan and execute many MICE projects from official Westlake Expo and other unofficial units.Running projects bring us some benefits.Firstly, it links our teaching tightly and establishes a benign interaction.Secondly, it is useful of HR allocation and use.Teachers guide students how to run a project from the angle of theory, professional staff team in MICE Center coach students while executing project.In summary, MICE Center supplies teaching and practice with sufficient case support.Our teaching and research also giv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a theoretical support.Both of them are essential elements for talented person cultivation.

Except teachers and professional staff team, our student team is also powerful. Students are not only the objects what require knowledge, but they are also an effective group for MICE project execution.All the three teams guarantee that our MICE Center owns three advantages, satisfied depth, elasticity and the supplement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The depth guarantees a strong execution, the elasticity satisfies the different personnel demand in both of the off season and the busy season in MICE industry, and the supplement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 brings us a higher sight while regarding and running project.Precisely these three advantages make our MICE Center apowerful competition, thus it have attracted many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cooperate with us on their own initiative.Since the founding of MICE Center, we have achieved great successes.Take 2010 for example.MICE Center have undertaken and participated in over 20 projects, including National Day of Drinking Tea 2010",the activity of drumming up support for the 12th Westlake Expo, the 3rd China City MICE Peak Foru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ICE Education Forum",International Leisure Development Forum 2010 Hangzhou China",the work of scene supervisory in International Fireworks Grand Event 2010 Hangzhou China",and the assistance which may make local government to complete related work successfully for participating in World Expo 2010 Shanghai。"All these projects have been finished and praised widely by organizers and all parties.MICE Center also obtain many awards which include the third place of Westlake Expo Projects Running",One of the Ten Outstanding Brands for MICE industry in Hangzhou",One of the ten outstanding projects planner for MICE industry in Hangzhou",the honor of World Expo 2010 Outstanding Organizer"and so on.Running projects not only bring us prizes, but it also brings us considerable profits.On the one hand, MICE staff receives wages on their own way.On the other hand, it nurses MICE education.We may provide more opportunities of overseas exchange and inspection and conducting research for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Zhejia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e in MICE education. We involved practice into our whole teaching system and create a flexible mechanism.We encourage students make use of 1 to 2 weeks each semester to attend project running in MICE Center, and involve their behavior of practice in the final evaluation of related courses.The whole process of running a projec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planning, execution and summary.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participate in all stages.Firstly, students are grouped into several teams.Then they begin to plan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topic and aim of our project.Secondly, students execute projects and undertake jobs in turn.What is worth mentioning is that we give students an internship for working in a real project, but not a role of volunteer.Students are always evaluated by a higher standard.Finally, students submit a report to summarize their practice experience.It is helpful ofimproving their abilities in both of planning and execution.Our practice has illustrated that Project Driven"wa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raising talented persons.Our students leaded in National MICE Skill Competition"than students from other universities.Our student obtained the only one first place in National University Students MICE Planning Competition。"Besides, many students achieved the honor of National MICE Outstanding Student。"

Emphasizing practice is important without doubt. We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oretical study.On the one hand, we set up China City MICE Peak Forum"and China City MICE Education Seminar"yearly.University invites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in educational circle to Hangzhou to carry out talks related to MICE education and researches.University is also responsible for all fees for experts.On the other hand, our teachers are in charge of editing a magazine called H angzhou M ICE.This magazine every year publishes four core issues and two supplemental issues, and gives complimentary copies to other universities and organizations in the field of MICE rooted in the area of Yangtse Delta.We devote ourselves to promote raising talented person in both of regional and national ranges.We also make our effort to enhanc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in this industry.

All the above contents will be detailed recorded in this book called Ideas, Practices and Explorations o f M ICE Characteristic Specialized Construction. It was written by Mr.Zhang Jiankang and Mr.Huang Bin, come from the speciality of MICE Economy and Manage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Reviewing the experience of launching MICE specialized courses, our gratitude to either people who helped us or the units assisted us is endless.We are grateful of assistances from all levels of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upervisory and leader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We are also grateful of vigorous help and support from domestic and overseas friends in both fields of MICE industry and educational circles.Among all these organizations, Office of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Hangzhou West Lake Expo and Hangzhou MICE Association are worthy of thank specially.Our success in MICE education could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ir high responsibility and strategic consciousness for raising MICE professional persons.Meanwhile,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thank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other domesticuniversities.We also thank all professors from Media Colleg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at Omaha, USA.We could not achieve rapid grow th and progress without all helps and supports given by you.During the process of writing this book, we also get much useful suggestions.As the first domestic monograph about MICE educational reform, the book definitely is not mature and imperfect.We are looking forward your continuous attention and more criticism and correction.

MICE industry asks for complex talented person. Nowadays, Zhejia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 makes use of its early-move advantages to carry out big MICE education。"It means that more disciplines have been involved in the system of MICE teaching and more specialized directions in which almost cover all areas of this industry have been open or will be open soon.University has found MICE Economy and Management"specialized direction and MICE Information Management"direction in Media and Humanities College.MICE and Tourism Management"and MICE Design"have been respectively run in Business College and College of Fine Arts.Besides, our university is preparing to establish Media Events Planning"courses on the base of Dissemination Study, MICE Informationization"courses on the foundation of Information Control, MICE English"which rely on the resources from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and so on.Additionally, Zhejia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 lays stress on globalization while launching MICE education.We also encourage students to take innovation and start an undertaking in our process of teaching.We take these actions because of our targets, which make us to be the basement for training MICE talented person in China and the most powerful research organization in the area of Yangtse Delta.We exert ourselves to be a well-famous university in the field of MICE education in China soon.Undoubtedly, the achievement of all these aims needs supports from personalities of various circles.

Our MICE education is young, but nevertheless it is successful. Teachers work hard and obtain lots of achievements.In 2004,we published the first set of MICE serial teaching material in China with the cooper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Press.In the same year, Mr.Zhang Jiankang and Mr.Huang Bin obtained the honor of Ten Theoretical Figures in Chinese MICE Industry。"MICE Economy and Management"specialized education was put on the top of the list called the First Batch of Characteristic Specialities"released by localgovernment in 2009.In 2010,College of Media and Humanities had been elected the vice-president of IEIA(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Industry Alliance)Academic Committee.Moreover, we have got other good news recently.Firstly, we have achieved the honor of National MICE Education Outstanding Prize"in the recent two years continuously.Secondly, Hong Kong industrialist Mr.Wei Shaoxiang generously contributed 500,000 RMB to Zhejia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 and set up Mr.Wei Shaoxiang MI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pecial Fund。"He expressed a good desire of encouraging and insisting MICE education in his hometown.Although we have achieved some positive results, our teachers are not complacent.We will make persistent efforts in order to achieve more progress.

Finally, we anticipate that friends from various circles may hand in hand and further strengthen our cooperation in such a prosperous and harmonious atmosphere for MICE industry in China today. Let's do our utmost together to raise more good talented person for this sunrise industry.Both domestic and overseas MICE colleges and professionals are very welcome to contact and visit us.M r. Zhang MengxinMarch,2011,Hangzhou(Mr. Zhang Mengxin, Ph.D and Ph.D.supervisor, the professor of Zhejiang University.He is the incumbent chief of College of Media and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 he is also the chief of Hangzhou MI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理念篇

01 政府—协会—高校三方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

会展业作为城市的金名片和城市的面貌,使政府对发展包括会展教育在内的会展业情有独钟。行业协会作为市场主体的自发组织机构,其会员单位拥有大量可以开发为教育资源的项目资源;而会展项目运作期间需要大量工作人员的行业特性,也是协会会员单位与高校的合作市场内在的需求。在全国性会展人才紧缺的背景下,众多高校纷纷开设会展专业,在教学科研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寻求政府、协会的支持与合作。杭州市在政府、协会和高校合作,进行三方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理想的成果。

1.1 独具特色的杭州会展教育三方机构

1.1.1 政府机构:杭州市西湖国际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

杭州市西湖国际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简称西博办),是与杭州市发展会展业协调办公室同一套班子、不同名称的政府会展管理和组织机构,下设秘书处、综合处、外联处、会展管理处、节庆活动处等处室。现任办公室主任为杭州市副秘书长叶敏,副主任为施永胜、黄峰。西博办的主要职责见表1-1。

西湖国际博览会是杭州城市的金名片,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1929年6月6日至10月20日举办的西湖国际博览会,开了中国展会业的先河。在国际国内会展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2000年,西湖国际博览会恢复举办。截至2010年,共计成功举办了12届,项目规模从2000年的39个发展到2010年来的每届120多个。图1-1 西博会会标图1-2 西博会吉祥物“欢欢”

以2010年第12届西博会为例,以“创新发展、和谐城市、品质生活”为主题,以“服务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举办了130个会议、展览、活动项目,实现贸易成交额162.1亿元,协议引进外资10.88亿美元,协议引进内资164.7亿元,有效推动了杭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西博会是杭州市会展业的龙头,汇聚了几乎所有杭州举办的优质会展项目。

作为杭州市会展业发展规划的主管部门,会展人才的教育培训问题是西博办考虑的战略性问题之一。为此,2006年3月,在西博办的推动下,《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杭州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市委办〔2006〕2号)发布。该意见第八大点第32条指出:“提供会展业的人才支撑。

——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协调相关院校开设会展专业或会展课程,为会展业输送人才。

——培育会展培训市场,举办会展业务培训班,选派人员到国际、国内会展业发达城市学习考察,邀请国际会展专家来杭培训国际会展的营销和管理人才。

——以宽松的政策、优良的环境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会展专业人才到杭州创业发展。

——探索建立会展专业人才认证制度,推进会展执业资格制度建设。通过努力,使会展业的核心人才、辅助人才相互配套,形成多[1]层面、立体化的人才体系。”

作为政府机构,西博办掌握政府方面的会展资源,通过这些资源的调配,一方面可以直接支持高校的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引导社会会展机构参与会展人才培养,提升他们对参与会展人才培养的意识。因此,西博办是杭州市会展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1.1.2 协会机构:杭州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杭州市会议展览业协会(HANGZHOU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IES ASSOCIATION,英文缩写HCEA,简称会展业协会),由杭州市从事会议、展览及配套服务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发起组成的具有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地方行业协会。现任会长为杭州市西湖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施永胜。协位会员的来源参见表1-3所示。

协会会员单位来源广泛,覆盖了会展业的整个产业链条。这些会员通过协会平台,共同组织会展项目运作,增加项目的专业化程度和项目运作能力。协会汇集了杭州市的会展业方方面面的成员单位以及众多可以开发为教学资源的会展项目资源。协会归属政府指导和主管的管理模式以及杭州市政府会展人才培养的意识,为将协会中的项目资源成功转化为实际的会展教育资源,实现会展教育单位和会展举办单位的合作双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市会展业协会成立以来,在主管单位杭州市发展会展业协调办公室(与西博办同一套班子)的指导下,积极组织会展教育和培训,加强和促进杭州市的会展人才培养和会展理论研究;与浙大城市学院的合作,编辑出版《杭州会展》杂志,很好地反映了杭州市的会展发展动态,促进了协会会员之间、杭州市会展业和长三角以及国内会展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制定了《杭州市会议展览业协会自律公约》,对杭州市会展市场秩序规范、纠纷调解和协会内部管理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开展了年度的会展行业统计,为整体掌握杭州市的会展行业总体发展情况和后继决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信息;组织了会员前往欧美、港澳台等地考察调研和国际交流,促进了杭州市会展业的国际化水准和开阔了会员的国际化视野,等等。

市会展业协会把促进会展人才教育培训作为自身的主要工作之一。为促进杭州市会展教育发展,协会积极推进高校专业理论和业界实务经验整合对接,专门召开高校会展老师与会展企业老总座谈会和茶话会,引导促进他们“结对子”,共同提升;积极向会展高校介绍会展项目,动员和促进会展院校师生参与项目的策划和运作,努力将项目资源转化为会展教育资源;建立协会与会展院校的常态联系机制,加强杭州市会展业发展中的问题研究,推进应用型会展人才的培养等等。在会展培训方面,与杭州市会展院校合作,开展会员单位的员工培训,为协会会员单位量身定做培训方案和内容;与杭州市干部培训中心等省级市级机构合作,引进国内国际的会展培训项目,开展会展专业技术证书培训,如举办长三角现代会展人才培训考核项目;与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等国家级国际级机构合作,联办中国会展人才高级、中级培训班,通过对方的专家资源,广邀全国乃至境外会展业界知名人士来杭开展各类培训,提升杭州市会展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图1-3 城市学院教师参加杭州市会议展览业协会理事会议

1.1.3 高校代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高校与政府、协会合作构建会展人才培养三方互动机制的积极探索者和典型代表。

浙大城市学院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中应运而生,于1999年由国家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是浙江大学、杭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办学,并与浙江省电信实业集团共同发起创办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高校。现任院长是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吴健教授,现任党委书记是浙江大学党委委员胡礼祥教授。图1-4 浙大城市学院LOGO

浙大城市学院依托浙江大学的综合办学优势,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现设有9个学院,35个本科专业,70余个专业方向。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目前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3500余名。2003年起,学院依托浙江大学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图1-5 学院科技楼图1-6 学院理工楼

作为一所新颖的都市型大学,学院秉承名校浙江大学“求是创新”优良传统,发扬名城杭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诸方面全方位地为现代化城市建设作贡献。学院大力实施“依托浙大、立足杭州、服务浙江”的发展战略,努力将自己建设成为一所办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市校合作办学机制优势充分发挥,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培养质量稳定优秀,科研开发与技术服务成效显著,中外合作办学优势突出的高水平新型大学。图1-7 学院图书馆

浙大城市学院充分发挥自身的体制与机制优势,坚持高起点高质量办学,走“创特色,上水平”的发展之路。教育理念先进,教学资源丰富,勇于开拓创新,着力打造品牌,社会声誉与日俱增,是一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高等学府。学院以学生成才为本,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体系,倡导合格基础上的扬长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在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场能学习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精心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社会政治经济建设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2]质人才。

本着为城市发展培养人才的理念,浙大城市学院积极对接所在城市发展的人才需求,是国内第一批开设会展课程和专业方向的高校。2003年,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分院与当时浙江省最大的会展公司——佳德展览有限公司合作,在广告学专业下开设会展策划与文案专业方向,这在国内属于最早开设会展教育的高校之一。随后,又在旅游管理专业下开设会展与旅游管理专业方向。2007年,又成功获得教育部批准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浙大城市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归属传媒与人文分院,专业特色为策划与文案,又充分吸收广告学、公共关系等兄弟专业的优势开展办学。特别是通过与政府、行业协会的紧密合作,通过企业编制的专职员工团队和事业编制的专业教师团队的合作,采取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型会展人才培养模式,使其在浙江省会展教育中处于领先位置,在全国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09年获得中国会展行业评选委员会及其行业媒体共同评选颁发的“全国会展教育优秀院校”荣誉称号;2011年又获得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与行业媒体联合评选颁发的“中国会展教育优秀奖”。根据杭州市会展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浙大城市学院提出发展多专业集群的“大会展教育”,全方位打造满足浙江省、长三角乃至全国会展业发展人才的培养体系。

[1]

参阅中国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官方网站,http://www.xh-expo.com/

[2]

参阅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网站,http://www.zucc.edu.cn/index.php

1.2 “西博办—城市学院”会展教育的互动

“西博办—城市学院”会展教育的互动是“政府—高校”会展教育互动的具体化,是政产学研合作的精华。自开展会展人才培养以来,浙大城市学院大力进行教育教学创新,与杭州市西湖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形成紧密联系和互动关系,共同培养会展人才。西博办也一直坚持“深度拓展、项目驱动、两级管理”的方针,紧紧围绕杭州城市的发展重点,着力提升产学研合作成效,进一步发挥西博办作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和浙大城市学院作为杭州会展业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从战略高度参与浙大城市学院的会展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提升杭州市会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确保浙江省和杭州市会展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西博办与杭州市会展院校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但主要的合作高校是浙大城市学院。双方的具体操作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1.2.1 成立会展中心和实践项目驱动理念

西博办、浙大城市学院联合成立浙大城市学院杭州城市会展研究发展中心(下称“会展中心”),承办和参与西博会项目的运作,采取“基于项目驱动的会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会展人才培养。所谓的“基于项目驱动的会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会展中心承接西博会、浙江大学、企事业单位等实际的会展项目;将这些会展项目作为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使项目对接会展教学;会展项目运作过程分为策划期、执行期、总结期。策划期项目进课堂,学生组成团队参与项目策划,执行期学生进入基地参与会展执行,总结期项目回到课堂,学生参与总结。

西博办对会展中心进行了全方位的支持,为会展中心获得充足的项目、企业编制员工的养活和日常运作提供了保障。会展项目是源头活水,一方面通过项目运作,在学校不承担会展中心费用的情况下保持中心的财务良性运行,养活中心的企业编制的专职员工团队;另一方面,把会展项目作为教育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紧密对接会展人才培养和本科教学,使得“基于项目驱动的会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成功运行。

在西博办等机构“以项目带支持”的帮助下,会展中心成立以来,每年主办、承办或参与来自西博会、浙江大学、企事业单位的会展项目20余项,每年创造毛利润100余万元,不但自收自支养活了中心10名企业编制的专职员工,而且能够惠哺会展教育研究,极大地推进了浙大城市学院的会展教学和研究工作。

1.2.2 承办中国城市会展高峰论坛和中国城市会展教育研讨会

作为西博会开幕期间的主题论坛,中国城市会展高峰论坛自2008年创办以来,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三届。在中国城市会展高峰论坛同期举办城市会展教育研讨会,采用“落地免”的形式邀请中国会展教育专家、各高校会展专业院系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与会。目前,能够采取“落地免”形式连续举办会展教育研讨会的,在中国大陆还不多见。这也是对中国会展教育的一种贡献。

以2010年的论坛为例,论坛邀请了杭州市政府、国家商务部、上海世博局、国家贸促会、国际旅游组织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会议采用主题演讲、双人演讲、互动访谈等形式,就后世博时期中国城市会展发展的新机遇,世博会国家馆——国家形象的最佳展示平台,借鉴世博会经验、打造会展名城,上海世博会对于城市会展业发展的启示与思考等议题进行深度讨论,取得良好的效果。

值得说明的是,中国城市会展高峰论坛主要是来自于长三角会展业界的人士,而同期举办的教育论坛又使国内的会展教育精英汇聚在一起,因此该论坛已经不仅实现了会展教育界的研讨,而且构架了会展教育界和长三角会展业界的互动和交流。可以相信,随着中国城市会展高峰论坛、中国城市会展教育研讨会的持续举办,必将对中国会展业的发展、中国会展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而持续举办中国城市会展教育研讨会,很好地促进了浙大城市学院会展教育吸引力的提升和品牌的塑造。

1.2.3 承办行业刊物《杭州会展》《杭州会展》是杭州市政府西博办、杭州市会议展览业协会主办,浙大城市学院具体承办的行业刊物,由浙大城市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负责人张健康博士担任执行主编。该杂志一般每年出版正刊4期,定期增刊2期,并根据实际需要出版专题性增刊,铜版纸彩色印刷,发行范围和方式为向长三角主要会展机构、国内会展教育院校免费赠阅。

以2010年第3期为例,开设的栏目如表1-7所示:图1-8 《杭州会展》杂志

除了四期正刊之外,《杭州会展》还出版固定性增刊两期:一期是在西博会开幕前结合当年西博会项目出版增刊;一期是在城市会展教育论坛结束后出版一期研讨会论文集增刊。随着刊物运营理念的成熟,《杭州会展》结合地市县和协会会员的需要,出版专题性增刊。如2010年,《杭州会展》杂志以“聚焦大杭州会展”为主题,出版了“千岛湖,打造国际旅游休闲度假胜地”、“萧山,打造华东会客厅”等专题性增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浙大城市学院将《杭州会展》杂志作为自身会展教育品牌打造的又一个平台,通过向国内外会展院校免费赠阅该杂志,持续地扩大和打造自身会展教育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1.2.4 开展课题研究合作

高校具有的会展理论和研究人才是政府会展主管部门所不具备的,而会展业在快速发展的当下,总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研究界帮助政府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解决方案,所以,课题研究合作是政府和高校互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浙大城市学院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在西博办的支持下,结合杭州市和浙江省会展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会展课题研究。近年来,陆续完成了《杭州市会展业竞争力提升研究》、《大型博览会绩效评估研究》、《休闲博览会研究》、《休闲——提升生活品质》、《世博会对西博会发展的启示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不仅有效提升了浙大城市学院的会展研究水平和能力,加深了师生们对会展业的理解,同时也为自身的会展教与学提供学术支撑和案例支持。作为回报,师生们的这些课题成果,为忙于行业管理、急需理论支持的政府机构提供了互补性的帮助。课题成果往往成为了杭州市会展业科学发展的理论支持,为市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因而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以课题为纽带,高校和政府之间相互的课题调研、交流变得日常化,交往日益频繁,这也为双方的深度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3 “市会展业协会—城市学院”会展教育的互动

协会是会展企业的聚合,这些企业拥有大量的项目资源,在项目运作期间存在大量的人员需求。学校是会展人才的摇篮,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践资源,同时它拥有大量热爱专业的青年学子,他们对待实践充满着热情。杭州市会议展览业协会和浙大城市学院充分认识到相互的互补性,在本着推进会展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构建了互动机制。正是以杭州市会议展览业协会为平台,浙大城市学院与100余家协会会员单位高效地建立了对接与合作,使浙大城市学院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型会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了丰富的项目资源和实践基地。

1.3.1 建立实习需求对接机制

以往存在着这样一种需求不对称的现象:一方面是高校会展人才培养需要实践机会,专业教师和学生苦苦寻找这些机会而不得;另一方面是企业在项目运作中急需高素质的临时性工作人员,企业向社会临时招聘往往面临着良莠不齐、难以管理的困境。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企业尝试联系学校的,但是有时会得到“时间太紧无法组织落实”、“非实习期无法派出学生参与实践”、“影响课堂教学无法派出学生”等等答复。在市会展业协会和浙大城市学院的合作中,如何实现协会会员企业与高校需求的有效对接,是两者互动的基本工作内容。

在对接机制建设过程中,首先是需要提前得知会员企业的实践需求信息,包括岗位需求、人员需求和时间跨度,这样高校在组织学生参与过程中可以做到心中有数,选拔合适的学生参与相关工作,既满足会员企业项目运作的需要,也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所以,市会展业协会首先在收集和发布会员企业实践需求方面构建了相关机制,使会员企业的需求信息能够较早地传递给浙大城市学院,避免了组织学生参与时间过于紧迫的现象。

其次是浙大城市学院在对接方面的机制创新。一开始,浙大城市学院也面临着其他学校同样面临的问题,就是学期中实习和正常教学秩序的问题。如何解决“非实习期无法派出学生参与实践”、“影响课堂教学无法派出学生”等问题呢?在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型会展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浙大城市学院构建了“柔性教学机制”。所谓的“柔性教学机制”,就是根据大学学习的特点,针对业界会展项目运作时间的刚性,建立柔性的学生课堂听课机制,引导专业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履行课堂请假手续的基础上,自主利用一学期17周中1~2周时间参加会展中心或社会机构提供的专业实习实践,将实习实践日常化常规化,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柔性教学机制的基本理念是将学生学期中的实践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日历的基本要求之中,而非固执于传统“影响课堂教学的活动”的落后思路。大学学习包括课堂学习,也包括社会专业实践;包括听课,也包括自学。所以,柔性教学机制在课堂教学照常进行的情况下,派出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企业项目运作,不参与项目的学生照常上课;参与项目的学生需要以自学的形式完成在参与社会实践期间老师讲授的课程内容。在派出学生的选拔方面,学校注意到各个课堂的平衡问题,避免某个课堂因为派出学生太多而变得冷冷清清,影响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参与项目,是一种顶岗工作,而非志愿者形式,以确保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实习质量。柔性教学机制解决了企业和高校实习需求时间点不同的问题,避免了企业要人时学校固守传统观念派不出学生,学生需要实习的时候企业没有项目运作,学生空坐冷板凳的尴尬,有效地通畅了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1.3.2 建立实习选拔机制

因为学生参与的都是实战项目,是顶岗实习,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出现在项目运作中,需要面对较大的压力和挑战,所以需要对报名的学生进行选拔。

浙大城市学院通过校园网站、短信等形式将实习需求信息告知会展及相关专业学生,自愿报名。会展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的兴趣,同时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在学期中参与1~2个星期的会展实践,所以一般都会积极参与。但这些实践机会也不仅仅提供给会展专业学生,而是广泛面向商学院、传媒学院、外语学院、艺术学院,甚至计算学院、信电学院等所有相关专业的学生。

有的项目是采取一轮选拔形式,即由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中心组织面试选拔,择优统一推荐给相关会员企业;或者是采取会展中心和企业联合选拔的形式,进行项目工作人员的选择;有的项目是采取二轮选拔形式,即在一轮选拔的基础上,用人企业再进行择优录用。

选拔机制不仅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运作,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升竞争意识,发挥学生潜能,以“工作人员”的状态而非“实习学生”的心态参与项目。实习选拔机制造成的问题是部分专业能力强的学生屡屡获得实践机会,导致实践时间过长而影响专业理论学习;而部分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屡战屡败,不能获得学校要求的时间长度的实践机会,陷入“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因为项目实际运作的需要,学校认可那些能力强的学生获得相对的、适度多的实践机会,也为此构建了平衡机制:一方面是在一些会展中心自主性较强的项目中,选拔学生时会偏向那些获得实践机会少的学生;另一方面,根据学校规定的实践时间要求,一旦有的学生达到了相关要求,则在选拔的时候会偏向未达标的学生。另外,学校建立学习成绩跟踪机制,避免学生专业实践过多而影响学习成绩的情况。

1.3.3 建立培训与讲座机制

浙大城市学院在与协会企业会员合作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开发企业的积极性,利用企业人员,特别是一些资深的会展企业管理层人员的丰富业界经验,为培养会展人才所用。具体的开发形态是:

一种是基于项目运作参与的培训。为了推进学生的专业成长,每次学生参与企业项目运作,都要求设置正式的培训环节,根据具体项目的实际要求对参与项目执行的学生进行严格培训。相关企业项目负责人会走进学校,不仅对项目参与的具体工作提出要求,讲解工作要点,而且会扩充到整个项目的筹展期、运作期、总结期的一些思路和理念,讲述项目运作过程的酸甜苦辣,分享经验和技巧。专业教师会将项目带进课堂,继续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项目落实,以此深化课堂教学。

另一种是协会联系会员单位的资深人士到学校开设专业讲座或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对师生讲授会展运作实务和管理经验,使学生更好地为胜任会员单位的后续项目运作奠定基础。事实上,业界人员将来高校讲座作为一种荣誉,表现出较为强烈的与学生交流的愿望。这些人员来校讲座之前,往往做了充分的准备,带来了专业老师课堂讲授之外的大量行业信息和经验,很好地鼓励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助推了学生的专业成长。而业界人员来校讲座的过程中,与学校和老师建立的联系,使得双方常来常往,互通信息,保持了双方的融洽合作关系。

1.3.4 建立评价与用人机制

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经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会展人才是会展企业持续发展、拥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根本保证,而浙大城市学院等高校培养出会展业的新鲜血液,也是会展企业翘首企盼的。所以,在市会展业协会与浙大城市学院的合作中,将实习评价与用人机制作为重要工作纳入了双方的合作内容,具体是:

一类是实习证书和实践鉴定。协会根据用人单位给参与项目学生的评价,制作实习证书和进行实践鉴定。实习证书是学生实践的宝贵记录,实践鉴定是学生专业实践的客观评价。实习证书和实践鉴定为学生所喜爱,激励着学生参与专业实践。试想,当学生带着一大摞记录他们专业成长经历的实习证书和实践鉴定去寻找工作的时候,他们是那么的信心百倍。我们认为:证书文化是会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建设内容。在企业会展项目参与过程中,有的企业会员发现好苗子,就与学生建立持续的实习联系,等到学生毕业后直接留用。其他企业会员,也会根据协会的实习证书和实践鉴定,在用人的时候优先考虑浙大城市学院在会展实习实践中表现优秀的学生。

再一类是基于学生实习表现的就业推荐信。协会根据学生在企业会展项目参与的实际表现出具就业推荐信,推荐在实习实践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到社会其他会展相关企事业单位就业,确保会展专业学生高质量的就业。

与市会展业协会的合作,确保了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中能够有较为充分的会展项目实战参与机会,有利于浙大城市学院培养出对行业真正了解的、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会展人才,以及基本实现专业对口的高质量就业。

总之,西博办、杭州市会议展览业协会、浙大城市学院三方在会展人才培养机制方面扎实地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探索出了“西博办—市会展业协会—城市学院”三方围绕城市会展的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项目运作的紧密协作、共同推进的互动机制和途径。西博办、杭州市会议展览业协会、浙大城市学院三方的合作目标是:在共同推进杭州会展业的发展过程中,努力将浙大城市学院打造成全国知名的会展教育特色院校和全国会展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1.4 重构高校会展教育生态的思考

“开门办学”是许多高校的办学理念,但是实际做得好的并不多,表现在真正遇到社会需求的时候,一些保守的教务机构和一些不愿意作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部门往往固守传统思路,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往往以“影响教学秩序”等冠冕堂皇的名义导致了“开门办学”成为一句空话。这也逐渐造成了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脱离业界实际操作越来越远。教师闭门造车,学生缺乏实践,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问题。

专业教师往往会面临这样的困惑:在学期间组织一次专业实践,需要跑这个部门那个部门办理手续,碰到一些软钉子,以至于带领学生实践的热情被浇灭。另一种困惑是学生到了实习时间,这时各个高校学生都一拥而上,各个企业人满为患;而企业有的时候没有这么多的实践机会,即便学生去了也只是坐坐冷板凳,实习成了喝茶看报纸。这里面需要讨论的是,课程的教学计划到底应该是刚性的还是柔性的?如何使课程的教学计划能够适应把握社会提供刚性的实践机会?如何使学期中的学生专业实践成为课程教学计划的一部分,成为“本来应该这样做”的内容,而非某些教务机构人士眼里的异物?还有,如何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专业实践也是一个生态方面的问题。如果氛围不好,现在的学生即便有实践机会也会挑三拣四和抱怨,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思维下会导致学校教务机构和管理部门对某些实习项目态度的改变或捉摸不定,让参与实践的教师身心疲惫。

当然,企业的发展程度也是影响“开门办学”的障碍。中国的企业发展历程还比较短,总体还处于发展阶段,社会责任感欠强。对在人员招聘方面直接要求“来了就好用”,但是对参与行业人才培养没有太多的兴趣,不愿投入精力和财力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在有人员需求的时候,也往往是使用为主,甚至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没有将自己和学校的合作视为人才教育的重要一环来看待。在目前高校持续扩招、学校专业教育缺少实践机会的背景下,这种纯粹的劳动力型的实践比较多,很多时候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缺少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指导。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企业是需要引导,甚至约束的。在这里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通过引导来提升企业参与专业人才教育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政府在良性教育生态构建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从近些年教育投入的资金的不断壮大来看,政府对教育事业不可谓不重视。但是对于高校来说,还需要具体的人才培养支持。如当前的高校和企业合作中,企业处于上位,高校明显处于下位,这种生态状况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缺陷。政府在良性教育生态构建中的关键性作用应该集中在:如何为高校开创一些“源头活水”(而非一次性的资金投入),让高校办学有可持续的项目资源、人才培养资源和资金来源,使高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更具有话语权?如何发挥半官方色彩的行业协会的作用,提升协会企业会员参与人才培养的意识,调动他们积极参与人才培养?

教育生态理论是一种整体互动的教育思想,“其内涵是将生态学原则渗透到教育过程各要素、各环节中,以生态学观点来研究教育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环节、各层次之间本质的、必然联[1]系的基本规律。”教育生态的概念和理论能够很好地启示我们,如何在政府、行业协会和高校之间形成良性互动,重构高校会展教育生态,推进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开展和健康发展。浙大城市学院在与政府、行业协会的互动机制中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索和解决,构建了相对良好的会展教育生态。

1.4.1 会展教育生态重构中的政府职能思考

在浙大城市学院会展教育生态的构建中,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即西博办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西博办通过与浙大城市学院共同组建杭州市城市会展发展研究中心这个平台,“以项目带支持”,注入会展项目和研究项目,实现放水养鱼,支持会展人才培养。这里的“以项目带支持”,主要是会展项目,让浙大城市学院通过会展中心承接、参与杭州市政府主导型的会议、展览和活动的运行管理。在把会展项目交给社会企业做还是交给学校机构做的时候,西博办选择把机会更多地给高校,因为交给高校做,不仅可以把会展项目保质保量地完成,同时也具有人才培养的价值和意义,这对政府来说是一个应该重视的因素。

有人会问:学校机构能够和社会企业竞争吗?学校机构的项目运作能力是否能够得到保证?因为这些实际的会展项目运作是来不得半点疏忽的。将项目效给学校做,政府相关部门是否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呢?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实际上,对会展业来说,学校机构具有天然的优势。以浙大城市学院为例,其会展中心具有10人规模的专职员工团队,专门负责项目运作,并且选派原来的学校教育发展公司副总经理负责项目运行管理。这是会展中心作为校内机构与其他学校机构不同的地方。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中心不仅是一个实体运转的研究机构,而且是一个承接项目策划的执行机构;它面向社会时更多的是个公司,面向学校时更多的是一个综合实践基地。除了专职员工团队,浙大城市学院还有8人的专业教师团队,在项目运行过程中也会参与项目的策划、执行和管理。更重要的是,因为会展业的行业特点,在项目执行期需要大量人员的参与,学校在这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可谓伸缩自如。专业学生团队组织纪律性好,战斗力强,这是社会企业无法比拟的。犹如作战,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中心项目执行中的纵深性非常好,不仅有专职团队,而且有专业教师团队,更有数量庞大的专业学生团队,而且具有中心干事团队和普通学生团队、高年级团队和低年级团队之分。这三支团队经过很多大大小小会展项目的执行考验,已经变得成熟,组成了执行力非常强的会展策划和执行团队。这样的团队在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的会展公司里面也是属于有一定规模的。实践证明,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中心作为项目执行机构,项目运营中具有高校严谨扎实的作风,没有一些社会企业的某些坏毛病,各方面能力处于杭州市会展公司的前列,在杭州市会展业界塑造了良好的品牌。

另外,作为行业协会的管理和指导部门,政府相关机构还可以指导行业协会,通过协会引导协会会员参与到会展人才培养过程之中。数量众多的会员企业项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

1.4.2 会展教育生态重构中的学校理念思考

浙大城市学院在与政府的沟通过程中,是本着“要项目不要资金”的理念的。因为给资金是不可持续性的,只能给一次或几次,更重要的是无法改变会展教育的生态。而会展项目是每年都会有的,是源源不断的,是可以改变会展教育生态的,而且有了会展项目,实际上也就有了经费。

会展中心通过项目运作,收获了现金流,不仅在学校不掏一分钱的情况下养活了中心的专职员工团队,而且实现了结余资金惠哺会展教学的目标。会展中心通过项目运作,收获了信息流,将会展业最新信息和会展项目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日常化实践之中。教师和学生都吸入了来自一线的新鲜氧气,师生的教学都建立在大量实际项目之上,使得整个教学变得异常鲜活。

更重要的是,会展中心在运作项目过程中实现了教育生态的有效重构。会展业是十分综合性的,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专业机构参与,因此外包是会展运作中的常规举措。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中心有了项目之后,社会会展企业很多时候作为乙方单位参与会展中心的项目运作。处于甲方单位地位的浙大城市学院,在教育生态上就占据有利地位,能够从人才培养上主动地利用项目锻炼使用学生。项目参与单位因参与会展中心项目的缘故会积极地接受浙大城市学院的学生去实习,会重视浙大城市学院去实习的学生。有时候,学生是直接以会展中心工作人员的身份派驻到对方公司去顶岗工作的,而因为浙大城市学院的学生好用,所以实习需求源源不断,专业学生实习机会非常丰富。

学生参与项目实践是作为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为了实现项目运作时间的刚性,浙大城市学院构建了柔性教学机制,要求学生每学期17周中拿出2周参与会展中心的项目实践。试问:学生一个学期17周都是坐在课堂里听课好,还是15周听课,机动2周参与项目运作好呢?很多学生会因为不知道要学什么而处于迷茫状态。而参与实践后回来的学生,因为在参与项目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了业界需要什么,往往精神状态良好,学习变得繁忙。这就是高校教育需要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柔性教学计划并非在某两周所有学生都停课去实习。这个机制的根本原则是适应项目运作的刚性,这里的“刚性”不仅在于时间方面,也在于实习人数的需求方面。会展项目有多少岗位需求,才让与之对应数量的学生进行参与,不参与的学生则照常上课。这就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质举措。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当下,不少高校是应该实实在在抛弃那些陈旧的计划和顽固的思维,转换思想,采取切实举措提升教育质量的时候了。

1.4.3 会展教育生态重构中的协会职能思考

中国的行业协会其实都是半官方色彩的,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如果政府在教育生态中有良好职能的发挥,它也能够协调行业协会更好地参与人才培养。

如前所述,杭州市会议展览业协会汇聚了杭州市几乎所有会展企业和机构,资源丰富。单个企业对人才培养可能意识不强,但是如果有行业协会引导,则情况会大不一样。企业和高校是本来就存在内在合作需求的,要解决的只是这种需求如何在人才培养的层面运作。

在年度优秀会员评选中,市会展业协会设置了如企业老总和资深员工到高校讲座次数、接纳学生实习人数、高校项目合作次数等指标。和高校的互动与合作情况,也作为协会向政府推荐会展项目承接机构的依据之一。

依着会展教育生态的重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需要做主动出击者,积极作为,大胆沟通,努力争取政府的相关支持,调动协会的力量来提升与企业的对接,为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而努力。

[1]

王玮航:《家校合作,打造学校和谐教育生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年第4期,第65页。

02 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型会展高级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所有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在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会展人才紧缺以及国内会展人才培养刚刚起步的背景下,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与杭州市政府积极构建了校内综合创新实践基地——浙大城市学院杭州城市会展研发中心,以专业教师团队、专职员工团队、专业学生团队为核心,将政府资源、学校后勤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采用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型会展高级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获得了初步的成功。

2.1 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和项目来源

2.1.1 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平台

浙大城市学院杭州城市会展研发中心(简称会展中心)是浙大城市学院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型会展高级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平台。会展中心由浙大城市学院与杭州市政府会展主管部门联合举办的校内综合教学实践基地,其基本目的是通过该中心,承接政府和社会会展研究课题和会展项目,并把这些项目转化成会展人才培养资源,以项目驱动为理念,让学生在本科学习的阶段能够全程参与会展项目的运作,实现项目参与的日常化,从而实现高级会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关于会展中心的发展历史、基本架构、三大职能、运作机制、发展战略等,请参见本书《独具特色的创新综合实践基地:会展中心》章。

2.1.2 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项目来源

顾名思义,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首先需要有会展项目。很多学校也有类似的人才培养模式或曾经尝试构建类似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最终效果不是很理想或没有成功,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足够的项目,或者根本就无法承接到社会的实际项目来服务于人才培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真实的项目是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中心的会展项目的来源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

1.杭州西湖博览会项目

每年一届的杭州西湖博览会项目都有100多个会议、展览和节庆活动项目。其中一些政府主导型会展项目都需要寻找社会会展机构进行承办。

在杭州市政府积极推动市政府机构与浙大城市学院进行政产学研合作的背景下,以共同培养会展创新型应用人才为目标,我们邀请了杭州市政府会展办共同组建了会展中心,并邀请了杭州市政府西湖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的主任担任会展中心的顾问等。与政府的紧密合作,保证了会展中心能够优先获得承担和参与杭州西湖博览会项目的机会。

政府在选择合作对象的时候,是愿意把会展项目交给社会会展公司还是浙大城市学院的会展中心?这里需要考虑两个问题:机构实力和附加价值。

首先是会展中心与社会会展公司的实力比拼。会展中心拥有专职员工团队10人,专门负责项目的承接、策划与执行。这支专职团队保证了社会实际会展项目运作的质量和成功。10人规模的会展公司在浙江省并不算小,浙江省社会上的一般会展公司的员工团队也基本都只有10人规模,有的甚至更少。与社会会展公司不同的是,除了专职员工团队之外,浙大城市学院还有一支8人组成的专业教师团队和数量众多的专业学生团队。专业教师团队中多人具有博士或硕士学历,精通会展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并对国际会展业的运作有较深的研究和了解。这支专业教师团队在会展项目运作过程中,可以发挥很好的顾问、策划和参与作用,确保会展策划方案、执行的高质量。专业学生团队也是一支有生力量。会展业的业态是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员参与。专业学生团队在专业老师带领下进入项目运作,特别是执行阶段,素质整齐具有专业水准,并作为教学活动管理方便,专业学生团队在会展中心的项目运作中更像一支战斗力极强的正规军,使得社会会展公司望尘莫及。这三支团队整合出来的优势和战斗力,是社会会展公司所不具备的,是会展中心的优势和实力所在。

其次是附加价值。政府将项目交给社会会展公司运作,也能够确保会展项目高质量的完成。但如果将会展项目交给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中心运作,则会增加一个政府十分在意的附加价值,这就是会展人才培养价值。杭州市政府在推进会展业发展中,把推进会展人才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和战略举措。因此,将会展项目有意识地交给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中心承办,让会展中心在保质保量完成会展项目运作中,同时开发出项目的人才培养价值,成为杭州市政府会展主管部门的价值取向。

除此之外,杭州市的8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2个县都设有会展办这一机构,也拥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会展项目,需要开展很多的会展活动。在西博办的带领下,这些编制少、人手缺的区市县会展办也把与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中心合作作为自己一项重要的工作策略,将一些会展项目交给会展中心承办或参与。这为会展中心带来了丰富的项目资源。图2-1 2009年中国城市会展高峰论坛时我院的学生工作人员团队

2.浙江大学国际会议

作为中国一流学府,浙江大学每年召开的国际型学术会议约有100场,同时还有大量的校内活动、小型展览等。以往这些会展活动的运作,往往各自为政,由不同学院主办,结果是很多博导教授繁忙于细琐的会务活动,做的是与自身专业毫不相干的事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相关运作也不够专业水准。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理念的指导下,浙江大学会展活动,特别是一些国际会议,慢慢开始寻找社会会展公司来运作,而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中心作为浙江大学自身内部的一个实力会展专业运作机构,自然有不少优先权。由于会展业快速发展,社会会展公司有些鱼龙混杂,一些会展公司不诚信运作造成了一些社会机构,特别是政府机构、高校等对社会会展公司的不信任。政府机构、高校等机构更愿意把自己的项目交给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中心这样背景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会展机构运作。

其实,每个学校都会有各类会议、展览展示和活动,可谓数量众多,数不胜数。如果学校层面加以引导,将这些会展活动开发成会展人才培养资源,则每个学校的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都可以运作起来。但是这方面会遇到的阻力是:相关学院会觉得自己有一批专业老师、行政人员和学生可以组织起来进行会议运作,交给会展机构做,不管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都需要承担一笔费用,会增加支出。

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是学校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理念和具有“将后勤资源开发成人才培养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进行“学校导向,市场机制”下的校内会展项目运作。所谓“学校导向”,是学校积极主动地引导,甚至可以直接出面牵线搭桥,促进某些校内会展项目的学院和校内会展人才培养基地的合作。需要注意的是,校内会展人才培养基地不需要也没有能力承担所有校内的会展项目,只需有选择地承办有人才培养开发价值的会展项目。所谓“市场机制”是主办学院将会展项目交给会展中心承办时,是需要付费的;双方通过议价达成合作;在校内会展基地有优先权的基础上,也可以寻找校外会展机构承办会展活动。另一方面是校内会展人才培养基地提供服务的性价比问题。首先是价格合理。因为是校内的服务与人才培养的综合实践基地,不以盈利为目的,报价往往只是接近维持基地日常运作和专职员工开支需要的成本性价格。这样不至于让学院觉得把项目交给校内会展人才培养基地运作增加了自己一大笔开支。其次是服务质量的问题。要让主办学院觉得交给校内会展人才培养基地运作,会议质量和效果有了很大提升,付出的钱很划算,得到的服务物超所值。这方面,学校需要走出的一步是建立会展项目运作的企业编制的专职团队,纯粹靠专业老师和学生来进行实际的会展项目是不现实的,不具有持续性和可靠性。在给政策的前提下,学校也要建立机制,让校内会展人才培养基地“自负盈亏,自我养活”,以保持基地的活力和战斗力。总之,如何解放思想,做好内部挖潜,做活会展人才培养模式,是每个高校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落实的工作。

3.社会会展项目

通过不断的努力,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中心在社会上建立了自己的声誉,打响了自己的品牌。不少公司、各市县驻杭办事处等都纷纷联系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中心并建立合作关系,在杭州市会展业界,会展中心先后获得了杭州市十大营销策划机构、2010年上海世博会优秀服务奖,承办的多个会展项目获得杭州市会展业评比年度金奖。图2-2 会展专业学生参加中国第三大贸易型展会——义博会的工作

除了承办会展项目之外,会展中心还获得了大量社会会展机构会展项目中的某些外包工作。会展是个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一个项目的运作往往是多个企业参与,各自发挥专长,实现高质量的会展项目运作。正是这个特点,会展中心也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和专长,源源不断地获得了社会会展公司承办会展项目的一些外包业务,包括项目策划、会展设计、人员接待、会展人力资源提供等。

以往一些人担心能否自我养活的情况根本不存在,更多的问题出现于:这么多项目如何基于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行选择?在项目十分充足的情况下,如何防止市场强势,确保会展中心人才培养的基本使命和目标不被边缘化?

浙大城市学院正是以其独特的校内综合创新实践基地——会展中心为平台,源源不断地从政府机构、学校内部和社会机构中引入会展项目,构建了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型会展高级人才培养模式,不但自收自支养活10名企业编制员工,在实现盈余的同时,更是有效地创建了国内为数不多、充满活力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为自身人才培养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和教学案例,使会展人才的培养建立在日常化的会展项目运作之中。

2.2 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三支团队

1.专职员工团队

目前会展中心专职员工团队人员10人,这些员工为企业编制,实行企业化管理,人员经费由会展中心自收自支,用项目运作盈利养活。经过两年的运行,浙大城市学院已经成功实现了专职员工团队的自收自支,并有所盈余。[1]图2-3 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三支团队互动图

专职员工团队是会展中心项目运作的核心团队,为会展项目的顺利承接和成功执行提供了队伍的保证。校内综合创新实践基地要有市场所需要的执行力和竞争力,必须建立这样一支专职员工团队,并自我养活。没有专职员工团队是很多高校建立类似机构失败的根本原因。但是要构建专职企业编制团队并建立自我养活机制,对很多高校的管理者内心造成挑战和压力。很多高校管理者因为“万一不能实现自我养活怎么办”的疑问而停止脚步,不愿意承担冒险。其实,既然面对这样的问题,思考的重点为何不落到“如何防止不能自我养活”问题的解决上呢?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中心刚刚组建时,就是校长、副校长亲自挂帅的,政府部门也派出了会展办的主任、副主任的强大阵容参与会展中心的组建工作,双方进行了高效的磨合和资源的引入机制建设,最终使会展中心发展壮大。同时,需要选拔一位负责会展中心项目经营的人才,让他具体负责挑起养活会展中心专职员工团队的担子。浙大城市学院在这方面的操作是:抽调学校教育发展公司副总经理到会展中心担任副主任,享受学校中层干部待遇,负责项目运作,承担通过项目盈利养活专职员工团队的任务,做到“有位子有担子”;在学校和政府给政策和资源的基础上,加强会展中心经营管理副主任的绩效考核和奖励,促进其工作积极性。

这里需要强调是,专职员工基本团队一定是自我养活并且是企业编制的。有的学校为了显示重视,给予专职员工基本团队事业编制,这必将造成会展中心最后的运作行政化,缺乏市场竞争力、项目承接动力和执行力;而且由于事业编制的稀缺性,会造成中心在进人选人方面受到过多的干扰,引进来的人不能真正很好地挑起项目运作的担子。

专职员工团队的基本任务是在项目运作中进行学生指导,项目运作是其核心任务,学生指导是其辅助工作。所以,在考核方面,会展中心对专职员工团队进行目标考核和过程考核,也就是在项目运作过程中,专职员工团队成员在保质保量完成项目运作(目标考核)的同时,要带领和指导学生展开会展专业实践(过程考核),确保项目高质量完成与会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生既是负担,又是项目工程运作的力量。与此同时,浙大城市学院在承担的会展项目运作策划中,既注重结果,千方百计取得最佳的执行效果,又注重项目运作过程中的人才培养价值挖掘,在项目策划期、执行期和总结期都认真设计课程对接和学生参与等,做好项目的教学价值开发。

2.专业教师团队

学院目前有会展专业教师团队8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博士后、博士与在读博士生4人,双师型教师3人。这支团队是会展人才培养的核心团队,与会展中心专职员工团队关系紧密,确保了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型会展高级人才培养模式的活力和水准。基于项目驱动和对接的需要,专业教师团队成员以各种形式进入会展中心参与项目运作,具体形式包括:

基于课程对接的进入:为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会展应用人才,实现会展课程教学与中心项目运作的深度互动,浙大城市学院通过“1+1+1”教改模式推进课程与会展项目的对接。所谓的“1+1+1”教改模式,是指学校以给会展专业教师团队设立教改课题的形式,要求每个学年进行“一位教师以一门课程对接会展中心一个项目”的教改活动。相关教师进入会展中心参与会展项目,并将项目引入课堂,与课程对接,使选课学生参与项目的策划、执行、总结全程运作。由此,任课教师需要全程参与项目的承接、动脑会议,以及项目运作各个环节细节性的事务,以便做成教学案例作为课堂讲授的内容。

基于挂职锻炼的进入:会展作为新专业,教师队伍也需要参与实际会展项目的运作,不断获得锻炼。专业根据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轻重和个体情况,有计划地派驻老师到会展中心,进行“双师型”的培养,使专业教师不仅具有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具备会展运作的实务经验,提升会展人才的培养水平。

基于项目运作的进入:会展业是需要大量人手的产业。有时候项目执行阶段缺少人手,同时参与项目执行的学生也需要加强专业指导,因此专业教师也会按照项目的需要参与项目运作。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专业教学正在逐步减少课堂教学时间,突出学生实践时间;要求会展实务类课程的教学,必须有一定比例的时间利用会展中心的项目进行实战性的真实项目的策划、执行和总结等各环节的实践。通过这种方式,专业教师团队负责课程教学过程中与会展中心业务的衔接,组织学生动脑小组开展会展项目策划;结合课程内容,负责对学生进行项目执行所需要的相关业务培训,指导学生参与项目执行和顶岗实践;通过总结环节,对学生的会展策划和项目参与进行课内外的全面指导和讲评,做到了课堂与实战的互通。

浙大城市学院专业教师团队经过几年项目运作的参与,已经走向了成熟,在专业教学和项目运作方面表现出了很强的能力。与专职员工团队“在项目运作过程中指导学生”不同,专业教师团队的使命是“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参与项目”,即专业教师团队的核心任务是利用好会展中心的项目资源,指导学生利用由项目资源转化来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结合课堂知识做好专业实践,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同时,专业教师团队也参与项目的执行,这是因为学生是在项目执行阶段得到最大的锻炼的,教师需要和学生一起参与项目执行,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并为自己后来的教学项目总结等积累素材。

3.专业学生团队

专业学生团队的核心组成是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也包括旅游管理专业的会展与旅游管理专业方向、艺术学专业的会展设计专业方向等学生。同时,学校内与会展相关的专业、对会展有兴趣的学生也构成了会展中心专业学生团队的补充成员,他们都可以通过自由报名参与项目运作。学生进入中心参与项目运作的方式包括:(1)以学生干事的身份进入

这种参与方式是以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和会展专业方向的学生为主的、面向全校学生选拔。

会展中心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立学生干事岗位。学生干事采取选拔方式进行,吸纳优秀苗子采用会展人才精英化培养。会展专业目前还是国家的试办专业,全国各个高校也是群雄蜂起,欲在会展教育方面争得一席之地。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在加强基础建设,确保整体学生培养质量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采取策略培养会展专业学生的精英团队,通过这些学生走向社会后的超强专业能力打响会展专业的品牌,不失为一种会展教育市场竞争的有效策略。

学生干事参与中心的项目的全程运行以及中心的日常工作。学生干事岗位采取AB岗,根据学生的课程情况,灵活安排学生在会展中心坐班参与项目的时间。同时,入选的学生应该保证有一定的时间参与中心的活动和安排的各项工作,做到在上课的时间之外,其余时间则主要在会展中心参与项目的运作,实现本科阶段会展项目参与的日常化、常规化。为体现学生工作的价值,会展中心以津贴形式给予学生适当的报酬。

一些素质好、悟性高的学生干事,通过会展中心的项目参与,专业能力获得了很快的提高,以至于能够独立承担项目执行中的一些关键性工作,独当一面地开展工作,能力甚至胜过一些社会会展机构正式员工。从学校来看,这些学生的成才是其最大的成果,而这些人才必将能够未来在浙江省,乃至长三角的会展业占据一席之地,最终为浙大城市学院会展教育打响品牌做出贡献。图2-4 会展中心学生干事召开年度总结会议(2)基于课程的进入

这种参与方式限于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和会展专业方向的学生,或者选修了会展相关课程的学生。

根据教学计划和具体课程的设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指定选修课程都存在着与会展中心项目对接的可能。基于课程进入的学生是整体性的进入,所有选课的学生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运作。基于课程进入的学生,其参与中心项目的环节,将作为其取得课程学分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其在中心参与项目的表现是其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3)基于项目的进入

这种参与方式是以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和会展专业方向的学生为主的、面向全校学生。

该类参与方式适用于项目运作期间需要大量工作人员的特定项目。会展项目执行阶段需要大量员工的行业特征,为会展人才培养提供了巨大空间,也为专业学生实践提供了良好机会。几乎每个项目在执行阶段,都需要有学生参与。我院会展中心在项目执行阶段每年提供的专业实践机会都在2000人次以上。

会展中心会根据项目运作的需要,以及为学生提供实践的考虑,灵活招募相关工作人员。因为是参与实际项目运作,所以基于项目进入的学生也需要通过一定的选拔,确保项目执行的胜利完成。(4)基于本科周期的进入

这种参与方式体现为一个培养的过程,以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主。为培养应用性会展应用型人才,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整体进入中心。

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大一学生进行初步的、外围的参与,做一些基础性的会展参与,主要立足于对会展业的了解和初步感受;大二大三结合专业课程进行深度的、核心的参与,主要立足于对会展专业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培养出相对成熟的会展专业人才;大四则是通过会展中心的推荐,进入社会会展公司实习,基于就业开展专业实践。大二大三时间段是学生专业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也是专业学生参与会展中心项目运作的主要时间段。(5)基于中心延伸基地的进入

这种参与方式是以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和会展专业方向的学生为主,面向全校学生。

在项目运作过程中,中心与社会会展机构形成业务往来关系。在此基础上,会展中心积极挖掘业务合作单位的实践机会,建立各类学生实践基地。会展中心选派优秀的学生,特别是大四学生进入这些基地进行毕业实习实践。学生进入中心外设的实践基地,以中心学生干事的身份参与实习,接受会展中心和实习单位的严格考核和管理。学生进入会展中心外设的实践基地的补贴,由会展中心会商基地考虑。会展中心在对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也基予就业的目的积极与实习单位沟通,以便促成学生高质量的就业。由于有基于会展中心延伸基地进入的通道,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型会展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了一个开放性的、校内校外有效互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图2-5 会展专业学生为菲律宾副总统(左二)介绍杭州会展业发展情况

[1]

图中的张健康、郁全胜均为会展中心副主任,张健康负责专业教师团队管理,专业教师团队职责为推进学生指导中的项目运作参与;郁全胜负责专职员工团队管理,专职员工团队职责为推进项目运作中的学生指导参与。

2.3 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操作形态

2.3.1 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形态

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型会展高级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1.实务类课程的进入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基本上会展类课程都需要采取项目驱动的理念,将整个教学过程建立在会展中心承接的项目之上,突出会展理论和实践的对接度,强调会展专业教学的实务性。特别是会议策划与组织、大型活动策划与组织、展览策划与组织、会展客户关系管理等会展核心课程,都率先进入会展中心,与中心承接的会展项目的紧密对接,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为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型会展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样板。图2-6 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型会展高级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有一些常规性的会展项目,已经长期由会展中心运作,对于这些项目,则构建稳定的项目—课程对接。一些变动性的项目,则通过事先的沟通,使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日历安排中加以体现。所有这些项目,都要求参与老师最后完成教学案例的写作,以便用于以后的专业教学中,使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建立在现时的会展案例中,而且建立在过往的会展项目中,增加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和厚度。

2.学生项目小组的形成

学生组成N个项目小组,参与会展中心的项目的全程运作。项目分策划期、执行期、总结期。策划期、总结期,项目进课堂,学生以项目小组参与讨论;执行期学生进中心,部分学生参与项目执行,其余利用周末时间观摩项目执行。具体包括:

策划期——项目进课堂,在专业教师主导、专职员工参与下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与项目策划。专业教师组织学生以项目小组形式进行课内外会展项目的策划讨论、策划提案等,并将策划成果发表到校内网络平台新闻中心网站,实现会展中心和新闻中心互动。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人才培养定位在会展的策划、文案和管理上,所以从专业定位来说,这个环节的学生参与非常重要。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数量众多学生一起参与会展项目策划,爆发出来的策划创新力是惊人的。学生思路新颖,观点前沿,对社会的新现象新情况反应很快,策划上又没有太多条条框框,所以往往能够产生很好的点子。当然,学生的策划书很多时候是不可用的,毕竟他们还是处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之中,所以策划的东西很多时候太理想化,可行性不强。虽然其策划书整体上不可行,但是学生的策划书里也常常会包含闪光的东西,某个点子却非常好,是久限于行业内的人士不能够想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对这些点子加以吸收,写入会展中心的最后策划书中,递交会展主办单位,往往使会展中心的策划方案略胜一筹。图2-7 会展专业学生参加项目开幕前期的紧张的物料准备

在策划期,十分需要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策划的指导,让学生大胆地做出自己第一条“小板凳”,最后专业教师将会展中心的正式的策划书给学生,让学生自我寻找自身策划和正式策划的差异和差距,同时老师进行进一步的指导,使学生会展项目的策划能力获得实际的提高。

执行期——学生进中心,参与项目执行。根据项目实际运作的需要,会展中心选拔部分学生参与项目执行。由于会展项目的执行阶段一般会包含双休日,所以,没有被选中直接参与项目执行的学生也可以在周末这个时间段观摩会展项目执行,实现某种程度的全体参与,既检验策划阶段自己的策划,也为后阶段的总结做好准备。

执行期会展专职员工团队是在项目执行中指导学生,专业教师团队是在指导学生中参与项目。专职员工团队、专业教师团队都会积极引导专业学生在课堂专业知识的指引下开展项目执行的参与,深化课堂教学。执行期参与项目的学生是作为正式工作人员进入的,而非志愿者身份。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则我们是培养会展专业人才的,为此通过学生直接的顶岗实践来加速专业人才培养;二是需要学生树立这一意识,因为其参与的项目是一个实际项目,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每个参与项目的学生都要以正式工作人员的角色迎接会展项目运作过程存在的许多不确定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挑战,胜利完成所在岗位的工作。

总结期——项目再次进课堂,教师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参与项目总结讨论,让所有学生在参与策划和项目执行(或观摩)基础上,深刻领悟会展项目运作的要义,获得实践经验,提升专业能力。总结期进行建立在课程内容和项目实践基础的讨论深化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提升实践的经验,归纳课程的相关知识,使课程的理论知识变得鲜活,转化为学生的专业能力。在这个过程,专业教师也通过自己与学生的体会和经验,和学生共同完成会展项目的教学案例制作。

总结期的工作是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画龙点睛”之笔,对师生会展专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这方面需要防止:项目执行很辛苦,辛苦完了之后,专业教师团队、专职员工团队都松了一口气,做万事大吉状,急于去休息休养了。

3.学生的全程性深度参与

学生参与会展中心的项目运作是全程性的和深度的,包括前期会展项目策划、会展项目提案、项目的具体执行、项目的总结、教学案例的制作。浙大城市学院会展教育始终认为:志愿者性质参与的会展实践不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在其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之中,始终将学生作为正式的项目工作人员来使用和培养。为了让学生承担起正式项目执行人员的责任,除了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考核之外,会展中心也给予学生参与项目合理的报酬,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拿报酬有责任的。在专职员工团队、专业教师团队的力量能够既保障会展项目顺利执行的情况下,在专职员工团队、专业教师团队强力指导下,将学生压到项目执行的一线,加速学生专业成长。而学生也通过组建学生项目小组的形式,加强相互协作和沟通,以确保各自岗位职责的顺利完成,这也很好地培养了会展专业学生十分需要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4.学生参与的专业性与研究性

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才是有意义的。学生参与会展中心的项目不但包括会展实务项目,学会实务项目操作技巧技能;还包括会展课题的研究,深化会展理论的掌握和会展问题的解决能力。图2-8 会展专业学生参与项目过程中

因为会展项目参与过程中,并非像有些学生想象的那样有趣好玩,往往表现为一种辛苦、简单甚至枯燥的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以何种状态参与项目运作,决定着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效率和效果。浙大城市学院通过设立学生课题或者让学生参与教师的会展课题,要求学生带着眼睛、头脑参加实践,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以实现在一个“点”上工作而达到对会展项目运作整个“面”的了解和掌握。带着问题、课题参与项目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专业思考,使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增加研究性等等,对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深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5.中心与专业的一体化互动

浙大城市学院会展教育主要包括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的会展与旅游管理专业方向、艺术学会展设计专业方向等。这些会展教育与会展中心实现紧密对接,一体化运作,相互视对方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会展课堂教学为学生在会展中心提供理论指导,给会展中心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支持;会展中心的项目参与为会展课堂教学提供案例教学,给专业学生提供专业实践机会。会展中心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开展项目运作,将专业人才培养作为项目运作的必要环节;专业人才培养紧密依托中心项目开展,将项目参与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形成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双向互动。图2-9 会展专业学生项目参与中的专业讨论

2.4 对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4.1 政府和学校的鼎力支持

会展业是一个政府主导色彩很强的行业。会展人才的培养与会展业的发展一样,同样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支持。政府和学校的鼎力支持是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型会展高级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包括政府高校联办会展中心的机构磨合、会展项目资源的引入、企编专职员工团队的建立、柔性教学计划的设置等等,都需要学校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甚至身体力行,付出大精力为之开拓出新路。否则,会展中心就可能因为机制问题,也可能因为无法承接到项目而名存实亡,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型会展高级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无从谈起。

在高校、政府合作方面,高校具有更多责任,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有的学校的领导抱怨其所在地的政府部门没有参与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识。但是,其实这里很关键的是,学校领导需要发挥主动性,亲自为引入政府资源主动登门拜访相关部门,积极去沟通磋商出可行性的对接方案。被动等待,让政府部门找上门来是不太现实的,再说高校这么多,别人又为什么找你呢?学校领导要着眼于机制建设,在与政府合作初期乐意做些小事,积极地推进与磨合,协助政府完善和完成社会服务和政府工作,努力获得他们的支持,引入资源,做活做强学校的人才培养。

2.4.2 刚性的项目运作与柔性的课堂教学

会展项目运作的时间性是十分强的,是刚性的,不能够改动。以往课堂教学似乎也是刚性的,这也许是传统保守观念作祟的结果,也可能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和不图进取的状况等原因。根据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进行改革是教学管理部门的核心工作,而非墨守成规地拿僵化的东西去评价和管理教学。项目资源转化而来的教学资源,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宝贵资源。采取柔性教学机制,正是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我们发现,学生利用一至两周的时间离开课堂参与项目执行,要比其整个学期17周都闷在课堂里听课效果要好得多,参与实践后学生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些什么,因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出去实践之前往往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判若两人。

学生离开课堂参与项目运作的时间是根据会展中心项目运作的需要来设定的,以保证学生实践有事可做、有专业的事情做,取得专业实践应该有的效果。学生参与项目运作是部分学生,大部分不参与的学生照常上课;参与项目的学生落下的课,老师不再补课而由学生自学跟进。这里我们的理解是,参与项目实践也是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本来应该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参与项目实践;大学专业学习自学是一种重要形式,专业学习不一定要全部在课堂内完成。另外,我们不赞成集体停课让学生参与项目,这主要是与实际项目运作形态和人员需求不符合,大量学生进入会展中心往往没事可干,达不到实践的目标。在长效机制的运作中,浙大城市学院是根据项目运作的实际进行学生参与的选择;同时也不会在同一课堂抽调过多的学生,以免影响该课堂的教学氛围,我们往往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会展与旅游管理专业方向、艺术学会展设计专业方向等课堂里进行平衡性的抽调和选拔,确保课堂教学和项目执行两个方面的平衡与共同发展。在这里,允许学生每学期有一至两周的时间离开课堂参与项目执行,需要跟进严格的学生管理、实践管理制度,以及如何通过适当的教学计划调整,使柔性教学机制下的教学课时数符合教学规定的基本要求。

虽然是部分学生参与项目执行,但是如何通过会展中心项目达到整个课堂学生的专业提升效果呢?如前所述,我们将项目分为策划期、执行期、总结期。策划期,项目进课堂,与课程对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整体参与项目策划,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策划和文案写作能力。执行期因为不需要过多的学生,整个专业的学生都参与项目执行不现实,但是展会往往都包含周末的时间,所以我们采取部分参与执行,部分观摩展会。教师参与其中,在参与项目执行中指导学生,同时积极积累素材,制作教学案例。最后阶段是总结期,这个阶段也进入课堂,作为教学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总结期,专职员工、专业教师都进入课堂,师生充分互动,对自己亲身参与的展会项目进行总结评价。

2.4.3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教学案例的获得

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会展专业面临着师资队伍不成熟、专业教材稀缺或者理论与实际脱节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每个会展教育院校面临的紧迫课题。

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型会展高级人才培养模式不但能够使学生得到专业的锻炼,而且能够使教师的会展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为突破会展教育师资和教材瓶颈提供了解决方案。为了促进教师队伍的成熟,浙大城市学院积极推进教师的项目参与,让教师深度参与会展中心的项目,获得会展项目的操作经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会展教学水平。浙大城市学院要求会展专业老师必须进入会展中心参与项目,以此接触会展业界,将一线的所做所思所想结合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与学生分享自己正面的经验和见识;要求专业老师表达出对专业所在行业的热情和激情,而且应该是高度的热情和激情,以带动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通过进入业界,获得和积累丰富的会展操作经验,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超越书本,用自身特殊的经验和心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教学案例的积累也是教师参与的重要工作,是浙大城市学院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型会展高级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成果。浙大城市学院对每一个项目都会派遣一位专业老师进行全程参与与跟踪,一方面指导学生,另一方面进行教学案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以便在项目完成后形成一个能够供教学使用的案例。在这里,浙大城市学院注重中小型会展项目的案例价值,因为这些项目是我们自己做过的,是鲜活的,具有很多生动的内容,不像一些从外界获得的国际大型会展项目的案例,运用到课堂很多时候具有空洞感;实际上学生毕业后是以组织运作中小型会展项目为主。教学案例是在当前会展教材不成熟背景下的良好补充教材,是浙大城市学院会展教学中的重要教学资料。通过会展案例,实际上也延伸了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型会展高级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也就是说项目驱动不仅包括现实的项目,还包括过往的项目。随着时间的推移,案例积累越来越多,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型会展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将越来越焕发出勃勃生机。

2.4.3 学生参与过程中专业化的注重

专业的学生参与项目,需要体现专业性和研究性,防止志愿者化,单纯地做一些简单的劳动和成为廉价劳动力。因此,在项目前期,我们首先让学生在项目竞标阶段就参与进来,参与动脑会议,参与项目策划书的写作与讨论;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讲授相关知识,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讨论,组织策划小组,布置课内外作业。在项目运作过程中,我们教师在自己带着课题和制作教学案例任务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带着小课题(或者参与教师的课题)进行项目参与,要他们结合课堂理论,思考为什么这样操作?能不能进行提升?在项目参与过程中完成小课题的研究,在项目结束后递交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此来促进会展理论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在项目后期,让学生参与项目的总结,讨论项目运作中的得失;并且老师还将在课堂里进行项目运作的总结性讨论,让项目以案例的形式回馈课堂。因为学生亲身参与了这些项目,他们的体会是很深刻的,对他们的专业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图2-10 会展专业学生项目参与中的心得记录

随着会展项目实践机会的增加,会产生类似“会展执行参与都是做一些基础工作,不能学到很多东西”等消极的负面言论。浙大城市学院也曾经发生学生在网络发帖,对自己参加项目执行表示不满,认为是“打杂,工作很简单”、“自己交钱是来课堂听课的而不是去参加社会实践的”等等。在这个时候,学校的态度是很重要的。最不可取的是,学校方面以“稳定压倒一切”的思路,停止相关专业的实践活动,这实际上是对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否定。一些学校如果发生类似的情况,应该追究相关决策者的责任。在这方面,浙大城市学院的态度是很明确的,第一是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国家和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取向,学校大力支持会展专业教师团队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第二是答复学生:专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专业学习不可缺少的;专业实践中不应该满足于简单的工作,需要积极地得到老师的指导,开发好项目参与的价值;学生必须根据专业学习的要求,并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提出参与项目运作的申请,但学校不强制和制定专业学生参与某一项目。第三是要求专业教师:做好学生参与实践中的专业指导,使学生通过项目参与获得更多专业能力提升的价值。

2.4.5 市场强势和纯公司化倾向的防止

市场强势是指会展中心脱离和抛弃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一味地追逐经济利益的问题。不少学校原先定位于人才培养的机构,渐渐演变成纯粹追逐经济利益的现象并不少见,最后的结果还往往是参与经营的个别人获利而学校却最终为这些机构的亏损买单。

浙大城市学院通过人事安排和岗位考核为中心提供发展方向的保证。首先是人事安排。作为校内综合创新实践基地的会展中心,其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所以人事任免上必须确保负责会展人才培养的管理者处于上位,能够决定会展中心的发展方向。因此,浙大城市学院在抽调学校教育发展公司副总经理担任副主任负责项目经营的同时,更让传媒与人文分院院长担任会展中心主任,让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负责人担任副主任负责会展人才培养,主导和规划会展中心的发展方向,确保其人才培养基本职能的发挥。其次是岗位考核。对于会展中心来说,项目运作只是一个过程(当然也有专职员工团队养活的目的),人才培养才是根本目的。因此,学校对会展中心为学生提供的专业实践人次数、制作的会展教学案例的数量等都设定了严格的数量考核指标,促使会展中心在项目运作中将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一环进行设计。

03 多专业学科集群的“大会展教育”发展模式

由于会展行业的综合性,决定了所需会展人才的多样化,为此,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正在利用自身在会展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方面的先发优势,积极构建以会展与经济管理专业为基础,通过与不同专业的嫁接,建设多门类的会展专业方向,以多专业学科集群的“大会展教育”发展模式全方位培养会展业所需人才。

3.1 会展人才的紧缺性与层次划分

会展1:9的联动效应反映了会展与旅游、传媒、酒店等多个行业的相关性,同时会展展前、展中和展后不同阶段也涉及很多专业性的工作,这些都反映着会展业专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资源和生源实际开展会展人才培养,来满足这种多样化的需要。

3.1.1 “会展人才是紧缺人才”的真实意涵“会展人才是紧缺人才”,这是中国会展业界和媒体近几年发出的一个响亮呼声。但是,高校在办学的时候,需要思考的是会展业的人才生态和人才需求点所在,并根据自身的办学资源和生源实际做好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进行差异化发展。不顾自身实际、一哄而上的办学形态,必将导致我国会展教育的失序和低效。

当前的会展人才高度紧缺是在中国这几年会展快速发展、各级政府纷纷打会展牌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高校需要考量的是这种需求的可持续性以及总体的需求数量。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对会展业人才的需求是具有较好的持续性的,因为中国的会展业刚刚发展起来,会有一个不断壮大的过程,而且还将随着中国经济的升级换代而繁荣和存在。但是从人才需求的强度来说,这几年的会展人才需求强度是最大的,包括核心人才、辅助型人才和支持型人才;不过会展业对人才的饥渴性需求将不会长久,接下来几年将可能更多体现为一种中等强度的需求,并且人才需求层次将不断向高端发展,高端人才需求的状态是少而精的。

会展人才需求的考察需要建立在对会展业生态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会展业是一个内涵广泛的产业,一个会展项目的运作往往是多个专业机构分工负责来实现专业化的运作。比如说会展设计、会展宣传、展台搭建、展品运输、项目策划、项目管理、会展旅游、会展营销等等,往往由不同的专业机构来分包承担,这里面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是多种多样的,不少专业都可以对接会展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会展人才培养,从多方面为会展业提供多样化的人才。而我国本科层面设置的两个会展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会展艺术与设计专业,只能为会展业提供某一方面的人才,而单纯某一方面的人才需求其实并不是很大。我们在考察国内众多大中型的会展公司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公司里面的工作人员数量不过是十几或者几十人,并且真正获得高薪、处于公司决策和策划的核心层的人数更少,是个高锐度的金字塔结构。这是因为会展的业态是由多个具有不同专长的公司组成团队进行项目运作的合作型、分包型形态,会展公司并不需要自己养太多的专业人才,只需在项目运作需要时进行专业化分包。所以,广泛意义上的会展业人才需求非常大,所需的往往是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需要众多专业参与培养相关人才;单纯意义上的会展企业人才需求并不大,所需的往往也都是高级策划管理型人才,而基础员工处于底薪酬、高流动的状态。

以上这些思考进一步带给我们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即如何通过本科教育为会展业提供会管理、懂策划的高级人才?如何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会展人才?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浙大城市学院的会展教育首先通过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建设,定位于为会展业培养策划、文案和管理高级人才,然后依托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嫁接旅游管理、艺术设计、英语语言文学、信息管理、广播电视新闻学开设会展专业方向,形成多专业学科集群的“大会展教育”,实现为会展业多元化人才的提供。

3.1.2 会展人才的层次划分

根据会展人才的会展项目运作中的作用,会展人才可以划分为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助型人才以及会展支持型人才。会展核心人才,如会展策划人员和会展高级运营管理者等,是会展项目中的决策性人才,是项目的策划设计力量,处于项目运作的顶端。会展辅助型人才,如会展设计、展台搭建、展品运输、展览器材生产销售等专业技术人员,是会展项目的实施性人才,是项目运作的中坚力量,处于项目运作的中端。会展支持型人才,如高级翻译、旅游接待人员等,是会展项目的补充性人才,为项目提升提供增值服务,处于项目运作的后端。

还有一种相似的人才层次划分是用旋涡型来表述,处于旋涡型结构核心位置的是会展运作人才,中间位置的是会展辅助人才,外围位置的是会展支援人才。这种划分除增加了一种图示之外,实际上与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助型人才以及会展支持型人才的划分并无二致。

以上的划分并不能完全地说明会展人才的层次,但是其中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会展产业是高关联度的,会展人才需求是多元化的。除了通过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培养会展核心人才之外,我们可以根据会展产业的实际形态,通过其他专业培养更多样化的会展业需要的人才。

3.1.3 对我国本科会展专业设置的思考

从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助型人才以及会展支持型人才这个人才划分层次来看,我国本科教学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会展艺术与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更多的定位于会展核心人才。不定位于核心人才培养是对本科会展专业办学的一种错误,不能成功地培养出高级会展核心人才则是本科会展专业办学的一种失败。这方面,我国初兴的会展本科教育任重而道远。

以前,我们经常把项目策划分为“说什么”、“怎么说”两个方面,认为策划是决定“说什么”,而设计是侧重图像表现“怎么说”;文字表现则是处于“说什么”与“怎么说”中间,但也更多是策划方面的工作。这种提法运用于前些年艺术设计人才紧缺时的人才培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现在艺术设计专业办学过于普遍、设计人才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则会产生很大的问题。目前艺术设计类专业就业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专业技能比较强,但真正懂策划会策划的很少。工匠型而非艺匠型的艺术设计人才状态,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都属于艺术类招生,文化课成绩较低、基础较差的特点决定了这些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更多地取向于专业技能来发展硬能力,而往往不能很好地接受一些文化类课程发展出较强的软能力。虽然很多高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都提出了“策划”、“创意”等目标,但是其生源的性质和质量已经决定了这种目标定位最多只能做到“夹生饭”,无法培养出真正善于策划的艺术设计人才。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最有效的应该是会展艺术与设计专业按照文理科招生,招收文化素质比较好的学生进行培养。其实,在人才培养方面,策划、设计哪个处于上位?哪个应该放在更核心的位置?应该是不难回答的问题。从产业形态上看,策划主导设计;从人才市场需求来看,社会饥渴于策划人才,饱和于设计人才。从培养的可能性来看,随着电脑及其相关软件的发达,设计更多借助于电脑实现而非传统的手绘,因此文理科生源学会展艺术与设计专业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就现实来看,策划文案的门槛比设计的门槛要高,策划应该处于艺术的上位,我们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是“策划+设计”,而非“设计+策划”。当然,有的学校会考虑生源的问题。如果按照文理科招生,会有人报考吗?实际上,我们需要关注那些有艺术爱好又没有选考艺术类的生源。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文化课成绩好、有艺术爱好和专长的考生比例不断增加,他们更加有信心于文化课而没有报考艺术类,但是在高考志愿填写时他们希望能够学习艺术的相关专业。如果能够招纳这批报考文理科的学生,则可称为会展艺术与设计专业的真正的优质生源,合适的材质使学校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所需要的会展策划设计人才,而这也是学校办强专业办出特色的策略。

在按照文理科招生的基础上,我国应该调整目前两个会展本科专业的名称,会展艺术与设计专业似可更名为会展策划与设计,定位于会展策划、设计类核心人才的培养;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似可更名为会展营销与管理,定位于会展营销、管理类核心人才的培养。这样的专业定位更有利于合理配置会展人才培养的资源和职责,平衡两个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为会展核心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

3.2 以传播学学科建设推进会展专业建设

3.2.1 浙大城市学院传播学的会展传播研究特色

自引入中国以来,传播学适应信息社会和知识产业发展的时代要求,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并对社会各行各业产生着重要影响。浙大城市学院的传播学积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运用传播学的理论方法分析现代企业营销中面临的问题,尤其是用传播学的视野深入研究当下蓬勃发展的中国会展业,在营销传播学下面发展出会展传播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会展活动是融经济传播、文化传播和组织传播为一体的传播形态,会展传播成为应用传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不仅传递产品信息,组织经济活动,而且传播知识、价值观念、历史文化,对于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会展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市把会展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扶持的重点产业。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分院努力把会展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进行重点特色化打造。

浙大城市学院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设置在传媒与人文分院下面,进行基于传播学的会展人才培养,体现出浙大城市学院对会展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独特理解与定位。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分院具有较强的营销传播(Marketing Communication,简称MCOM)教学研究团队,较早将会展、广告、公关等现代企业营销工具整合纳入自身教学和研究的范畴之内。传播学正好是研究人与人沟通以提升效果的学科,营销传播学则是在企业营销中的人与人沟通交流的学问,促进信息的有效流通,促进营销目标的实现。会展业是一个人流、信息流、物流高度汇集的产业。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很好地涉及和覆盖了人流、信息流、物流等会展活动的要素。从产业实效上看,传播学的视角可以很好地帮助参展商提升参展效果;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说,传播学的视角可以培养出具有对人流、信息流以及物流敏锐性的人才。会展项目运作的成功、展会贸易的达成,都离不开高效的沟通,离不开对人流、信息流、物流的有效掌控。

3.2.2 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传播学科方向的优势资源

浙大城市学院的会展教学和研究的优势,除了拥有杭州积极打造“会展之都”的优良产业环境和杭州作为重要的会展旅游城市对会展人才旺盛的需求之外,主要有着表3-1所列的优势资源。

以上会展传播学科发展的优势资源,在其他章节中都有专门论及,所以在此不再详细叙述。值得补充的是,在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专业教师8人中,拥有高级职称4人,博士后、博士与在读博士生4人;两位教师先后荣获“中国会展经济十大理论人物”奖项;两位教师在德国接受过国际会展专业培训,获德国政府及会展教育机构颁发的“会展高级经理人”证书,并对德国会展业进行了深度考察;一位教师正在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高级访问学者工作,调研考察美国会展教育;一位教师荣获IEAA颁发的美国国际会展经理人(CEM)证书。再加上人无我有的会展中心专职员工10人,形成“8+10”的独特的教师团队。师资团队结构合理,力量较强,曾多次参与国家、省级、市级的大型研究课题,并参与上海世博会期间部分地方场馆的规划建设。

除此之外,浙大城市学院在会展教材的编写方面也领先一步。针对国内会展教材缺乏、不能够满足会展教育发展需要的情况,浙大城市学院主持编写的“21世纪会展系列教材”于2004年8月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主要包括《会展概论》、《会展组织与管理》、《会展设计与布局》等,成为我国第一套会展系列教材,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我院教师编写的《现代会展基础与实务》一书作为“长三角紧缺人才培训系列丛书”之一,被浙江省指定为会展师从业资格考试教材。同时,浙大城市学院教师在会展研究上取得一系列成果,在国内专业期刊上陆续发表了《德国会展教学体系的考察与思考》、《推进双元制会展教育》、《突破会展教育发展的瓶颈》等一系列有影响的会展类专业论文。

自创办会展专业以来,我院坚持依托业界力量办学,注重课堂教学和专业实践的互动融合,除了建设校内的会展中心以外,还在浙江省主要的会展机构建立了会展教学实践基地,为我院的会展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基于以上会展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教学研究队伍、教学研究优势资源和先发优势等,浙大城市学院的会展传播不仅在杭州市和浙江省处于领先的地位,在国内也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目前,浙大城市学院提出“以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的发展途径,深化会展教育深度;以多学科专业集群的“大会展教育”的发展途径,拓展会展教育的广度,通过学校集中资源的投入和港澳台知名企业家的捐赠,积极打造和确立浙大城市学院在国内会展教育和研究中的地位。

3.2.3 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传播的发展目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提出:“从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入手,重点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八项工程’。”浙大城市学院传播学学科将依托浙江大学母体的优势,以为浙江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和杭州市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生活品质之城服务作为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重点打造会展传播学科特色方向。总体目标如下:(1)在科学研究上。会展传播方向建设将以党的十七大思想为指导,紧密跟踪和把握杭州市和浙江省会展产业的发展特点,设置传播学的会展传播与文化创意学科方向,深入开展会展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深化会展绩效评估研究,为杭州市会展传播研究和产业发展服务。(2)在人才培养上。会展传播方向将完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增强该专业教学内容的效果;认真抓好专业课程建设,大力推进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建设;修订已经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会展系列教材”;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组建优质的师资团队;加快兼职教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校内会展人才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完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突出实践型教学,大力深化和拓展基于项目驱动的高级创新型会展人才,通过教学改革和创新,探索符合我校定位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争取成为国内领先的会展专业、浙江省会展人才培训核心基地和国内知名的会展培训基地,做大做强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人才培养。(3)在队伍建设上。目前浙大城市学院传播学学科是一个年轻的、学历层次高、研究能力强、很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团队。但高级职称人数和拥有博士学位人数比例偏低。在未来的建设中,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开阔视野,提升知识、学历层次;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力争通过三年的建设,使取得博士学位(包括在读博士生)人数比现在翻一番,达到60%以上。引进2~3名具有高级职称、在会展传播学界有所建树的学者,提升高级职称人数的比例,强化会展研究,实现本学科团队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都达到最优化的目标。(4)在社会服务上。浙大城市学院的传播学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将始终以为杭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中心,这是我们学科的立足点,也是我们学科的特色所在。会展传播方向将根据杭州市对会展业在产业发展的重要定位和发展现状,通过会展项目承接推进社会服务,紧密政产学研合作,为促进杭州市、浙江省会展业持续快速发展尽力。(5)在学科水平上。力争通过会展传播学科方向的建设,使浙大城市学院传播学学科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使浙大城市学院成为全国会展人才教育培训基地、长三角地区的会展研究领军机构。

浙大城市学院将立足这些目标,积极采取措施,提升教师团队实力和研究水平,深化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通过对传播学学科会展传播学科方向的建设,走出“以学科建设推进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

3.3 浙大城市学院“大会展教育”的基本形态

浙大城市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是从2003年设置的广告学专业会展策划与组织的专业方向上发展起来的,于2007年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专业。从2003年会展办学以来,浙大城市学院积极联合企业、政府合作办学,构建了“政府—行业协会—高校”三方互动的高级会展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师团队上组建了“事业编制专业教师”+“企业编制专职员工”的“8+10”团队,在专业教学上采取“柔性教学”机制,以适应项目运作时间的刚性,从而以其鲜明的特色在国内会展教育界获得了较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基于较好的会展教育基础和会展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与复合性,浙大城市学院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更好地整合学校的会展教育资源,开展多专业学科集群的“大会展教育”,开设会展辅修专业,大力彰显出学校会展教育的特色,奠定中国领先的会展教育院校的地位。而这种办学思路,也是浙大城市学院这样一所历史不长的新型大学,利用新兴的学科专业走特色化发展道路,获得自身发展空间和办学资源的战略举措。

3.3.1 旅游管理专业的会展与旅游管理方向

在国内的会展办学中,旅游管理是与会展专业走得最近的一个专业。很多高校都是在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的基础上开展会展教育的。事实上,浙大城市学院也在2003年广告学专业开设会展策划与组织方向不久,就开始了在旅游管理专业下面开设会展与旅游管理方向。

会展业和旅游存在着很强的依存关系和叠加关系。旅游的“食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是会展业发展的基础,而会展业是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旅游六要素的发展。浙大城市学院所在的杭州是一个著名的旅游城市和会展业发达的城市,近几年杭州会展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会展旅游人才提出了大量的需求。而会展旅游是一个相对高端的旅游服务活动,需要高素质的会展旅游人才参与其中。人才是决胜的关键,杭州会展旅游人才的质量和水平决定着会展旅游的状态。所以,定位于“为城市发展培养人才”的浙大城市学院自然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为杭州市、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培养和输送会展旅游人才的任务。在国内旅游管理教育不景气的状况下,浙大城市学院如何突破现有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的缺陷和不足,紧跟会展业的发展步伐,充分利用自身会展办学的资源和模式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活力,是会展与旅游管理专业方向发展的重点所在。

3.3.2 艺术设计专业的会展设计方向

会展设计覆盖展品功能和样式的工业设计、展台的三维立体设计、宣传资料的平面设计等多样设计形态。在艺术类招生急剧扩张、市场饱和的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专业需要寻找新的突破点,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拓展出在人才市场中的地位和竞争优势。随着会展业的急速发展出现的会展设计人才紧缺的局面,浙大城市学院顺应这些特点和需求,在艺术设计专业下面开设了会展设计方向,将设计人才的培养重点向会展业突破。

会展设计是一个涉及广泛、内涵丰富的领域,需要运作建筑学、艺术学、心理学、照明排水等学科知识,对空间规划、平面布置、灯光控制、色彩配置等进行合理的策划和规划,并充分利用各种高新技术展示会展内容传播相关信息,使会展活动取得应有效果的综合性的创新工作。国际上的会展设计已经发展成多元整合的、涉及多形式设计门类的、表现形式综合的市场化展示形态。与此同时,会展设计十分注重展台整体设计的效果、效益、效率,强调“设计即是管理,管理即是设计”的理念,并且讲求灵活性、市场化和参与性的有效结合,所有这些都对会展设计人才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会展设计人才的培养远远落后于会展业发展的需要,会展设计行业存在着较多的模仿抄袭、缺乏创新和环保的尴尬局面。这对浙大城市学院会展设计专业方向的办学既是挑战又是机会,而紧跟会展设计国际潮流和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国际化理念的会展设计创新型人才,是会展设计专业方向的重要价值取向和基本定位。

3.3.3 英语专业的会展英语方向

由于在外语专业办学过程中,需要加强产业针对性,以使学生更加有目标地进行专业学习。而会展业作为高产业容纳度的产业,各行各业都举办会展活动,各行各业都需要懂会展的外语专业人才,是一个增强专业教育产业针对性的理想产业。同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作为高度国际化的会展产业,其巨大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很多时候是在国际层面进行流通的,会展业对外语人才存在着巨大的需求。而会展英语人才的缺乏,已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会展业的国际化。正是顺应这种需要,许多高校顺风而动,举办会展英语专业或者专业方向。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依托其外语院校背景进行会展办学,培养出了竞争力非常强的外语会展人才,确立了其在国内会展教育界的影响力。

英语专业的会展英语方向的人才培养定位需要熟练掌握英语,并且具有丰富的会展知识、能够胜任会展专业工作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这与传统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有较大的差异。具有丰富的会展知识,建立在充分的会展技能实践上的会展英语人才,才能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这也是浙大城市学院未来会展英语专业方向办学的重点突破方向。

3.3.4 信息管理专业的会展信息化方向

信息化正在改变世界的形态,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生存形态,也对社会各个产业带来巨大的生态变迁。会展信息化是会展企业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提升自身实力和核心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中国传统形态的会展项目运作采用的是人海战术,通过大量的工作人员实现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运作。但是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会展项目规模的持续扩大、项目运作风险的增加以及项目运作品质和效率要求的提升,从传统的人海战术转向现代的信息化战术是会展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助推下,会展业已经在不断成熟的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下,敏锐地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和方式,来提升会展项目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项目运作品质和效果。人流、信息流和物流高度密集的会展业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咨询、信息收集、信息管理和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建设等的市场需求,会展相关企业急需符合会展业特点和自身个性化需求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信息网络、信息服务设备开发以及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的技术解决方案,由此产生大量的会展信息化人才需求。所以,顺应这个趋势和机遇,会展信息化人才培养成为浙大城市学院“大会展教育”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3.3.5 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媒体活动策划方向

媒体可以说是最大的会展公司。随着媒介的多元化发展,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传统媒体经营商过度依赖广告的弊端已经显现,多元化发展成为我国媒体的一个必然取向。各个媒体积极拓宽经营投资渠道,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媒体在多元化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通过报纸已有资源所做的主业延伸;提高报业经营链条上各环节的[1]附加值所做的相关延伸”,而介入新兴的会展业是成为媒体的一种前瞻性选择。浙江省的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新媒体等纷纷介入会展业,比如杭州日报与杭州体育发展集团共同组建杭州传媒体育会展有限公司,借助杭州日报的媒体资源和报纸活动版面,通过杭州体育发展集团所有的杭州体育馆和杭州市体育中心两个场地资源,积极介入会展业,主办承办展览、大中小型会议、大型活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钱江晚报有限公司王慰平总经理认为:报业经济是“注意力经济”,“报业是最大的会展公司”,会展业是报业多元化经营中的一颗明珠。在实际的操作中,各个媒体及其各部门,都纷纷举办会展活动,拓展自身的收入来源,获得自身发展的资本,而这方面的收入也成为媒体管理层考核所属各部门的主要依据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近些年媒体对人才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过几年高校源源不断新闻人才的输送和媒体用人体制改革,以往采写编评摄的人才已经高度饱和,但是因为媒体多元化经营的发展,对会展策划人才的需求却越来越大。有个媒体老总感慨:能够做策划的人才,将会充分利用媒体的时间资源或版面资源,可能短时间内就可以带给媒体几百万的利润,这是不会做策划的人一辈子也不能给媒体的贡献;现在媒体缺乏的是懂会议、展览、活动策划的会展人才,特别是媒体的活动策划,传统的新闻人才技能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媒体发展需要了。

根据媒体人才需求的变迁,浙大城市学院具有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办学基础,结合会展教育的优势,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发展出媒体活动策划方向。图3-1来自多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参加世博会杭州馆的工作

为了增强多学科专业集群的“大会展教育”发展的辐射,设置与会展专业方向“双向发展”路径,浙大城市学院在现有会展专业方向开设和规划的基础上,面向全校开设会展辅修专业。从2010级学生开始,学有余力的学生大二开始可以进行会展辅修专业课程的修读。学生完成会展辅修专业课程计划,可获得相应的会展辅修证书。为了推进会展辅修专业的开设,学校对于学习时长和费用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修改,学生可在学院规定的最长学习期限内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以完成辅修专业的课程学习;辅修专业免收专业注册费,根据学生选课情况收取修读课程的相应学分学费。

[1]

童杰:多元化,报业不得不为的选择,《传媒》2008年第8期,第25页。

3.4 浙大城市学院“大会展教育”的运行机制构建

浙大城市学院采取“集群式”会展专业模块设置理念,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多方位开发会展中心项目资源,采取项目驱动教学;学校多角度的资源配置,大力践行特色化发展思路,积极构建出“大会展教育”的运行机制。

3.4.1 “集群式”会展专业模块设置理念,针对性开设课程

所谓的“集群式”会展专业模块设置理念,是一个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和会展专业方向相互促进的发展理念,通过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建设和优势来增加其他相关专业的办学特色和教学针对性;通过多专业办会展专业方向来增加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厚度和广度,并以多元互动的形式实现会展传播学科的特色化发展。在教学管理形态上,“集群式”会展专业模块设置理念是一种学校构建一个会展教育委员会,统一对会展教学和人才培养进行规划和管理,立足于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以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核心点向相关专业方向进行辐射的会展教学和管理模式。各专业的会展专业方向的管理更多归属于会展教育委员会;会展类课程的设置是在会展教育委员会提出并沟通相关专业后确定的;会展专业方向会展类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实施、教学管理和检查都归属于会展教育委员会;会展类课程的调整或增减一般需先由会展教育委员会提出,征求相关专业意见后确定实施,各专业无权对会展类课程进行随意的调整或增减。图3-2 多个会展专业方向的学生参加完项目执行后与领导和老师合影

会展教育委员会为各专业会展方向针对性地开设不同的会展类课程,由专业老师负责备课和承担教学工作;会展教育委员会充分利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优势资源集中会展课程开设。在学分制的教学形态下,会展教育委员会可以在设计过程中针对某个专业开设相关的会展专业方向课程,但是在具体教学实施中,可以将所有课程放置在整个学校的教学平台上,作为所有专业会展方向的课程资源,供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进行选择。这样不同专业会展方向的学生可以一起选修相同的课程,让学生修读会展类课程有足够的可选择性和灵活性,也保证了专业方向课程开设中必要的听课学生人数和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图3-3 来自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在会展项目中担任礼仪工作

3.4.2 多方位开发会展中心项目资源,采取项目驱动教学

在“大会展教育”的背景下,会展中心成为更多专业学生的平台,而会展项目也获得更加多方位的开发,比如会展与旅游管理、会展设计等教学的加入,使得项目运作在策划、文案和管理方面开发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出了会展旅游、会展设计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即使还没有开设会展专业方向的英语、信息管理等专业,为了更好地在接下来开设会展专业方向,相关教师和学生也常常结合自身专业教学需要参与会展项目的运作,获得相关专业实践的经验。而在“大会展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会展中心项目的多方位开发将变得更加有意识,在教学形态的呈现上也走向更加正式的课程进入、学生团队进入、教改进入等形式,因而将浙大城市学院“大会展教育”牢牢地建立在“项目驱动”的理念和机制上。

对于会展专业方向的学生,浙大城市学院实施“可控教学生态”下的顶岗实践的压力培养。所谓“可控教学生态”,是指在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中心拥有项目,很多社会会展机构成为会展中心的外包单位、乙方单位,社会会展机构在积极主动与会展中心合作的意识和动力的情况下,根据实际需要,以工作人员的身份派出专业方向的学生,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到对方单位顶岗工作,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集中提升项目运作中的某一方面工作的专业实践教学形态。这种在可控教学生态下的顶岗工作实践状态,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加压教学,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4.3 学校多角度的资源配置,大力践行特色化发展思路

大会展教育的实现需要学校积极地配置教学资源和营造会展教育氛围来提升会展教育的吸引力。作为一个新兴的高校,浙大城市学院没有办法和其他已经具有较长历史、较好学科学术积淀的高校比拼,因此通过新兴专业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化发展道路,是其在当前激烈的高校竞争中的决胜战略。而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正是符合这样的要求,且具有较好基础的新专业。“大会展教育”本身更是比其他高校更快更多走一步的策略,是实现浙大城市学院成为全国领先会展院校的重要步骤,是奠定其会展教育特色化的关键策略。这一步的实现程度决定着多大程度上实现浙大城市学院全国会展特色领先院校的地位。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浙大城市学院将把教学资源集中投向会展等几个学校规划重点建设的学科和专业,进行重点的扶持。浙大城市学院在各项战略和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包括教学科研课题的立项、学校实验室资金的投入,包括教师出国考察进修的机会、学生出国交流访问的机会等等,都已经开始优先和充分考虑会展专业发展的需要,给予资源配置方面的重点倾斜和扶持。由于学校优质资源的投入和会展教育氛围的营造,对师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年轻教师乐意加入会展教学团队,开展会展课题研究;学生踊跃选读会展专业或选修会展专业方向,使学校的会展教育生机勃勃,人气鼎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