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炎诊疗与自我康复问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16:14:54

点击下载

作者:苏峰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关节炎诊疗与自我康复问答

关节炎诊疗与自我康复问答试读:

前言

关节炎是指发生在人体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炎性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季节病、职业病、地方病,且多缠绵难愈,危害极大。该病损伤人体肌肉、关节、骨骼及全身各个系统,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甚至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痛苦不堪,重者可危及生命。

因此我们编写本书旨在让广大读者从专业视角认知关节炎的基础知识、诊断方法、治疗手段,从而引导读者预防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倡导健康的生活理念。

本书介绍了关节的基础知识,关节炎的诊断与鉴别、药物治疗、中医药治疗、手术治疗、运动锻炼、饮食保健,以及颈部、腰部、足部、膝关节的日常保健等。本书内容丰富,方法简便易行,实用性强,是广大关节炎患者及其家属的必备参考书。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亦征求了部分关节炎患者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谢忱。由于水平有限,书中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予以指正。编者2016年3月基础知识篇——关注自己的关节

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一个人从幼儿到老年各个年龄段都可能罹患的疾病。关节炎患者轻则关节疼痛、活动受限,重则关节畸形,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无法进行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在如今高效率、快节奏的社会中,如果因关节炎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生活,面临的不仅仅是身体的痛苦,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忧伤、焦虑、沮丧、无助。因此充分认识、了解关节炎的相关知识,保护好我们的关节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一章 关节的概述

我们常被关节引起的疾病困扰,比如办公室一族的“鼠标手”、颈椎病。我们要战胜它,防患于未然,必须先了解它。下面介绍一些关节的基本结构。关节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关节主要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组成的(图1-1)。图1-1 关节的基本结构(1)关节面 即参与构成关节的各相关骨的接触面。每一关节至少包括两个关节面,通常一骨形成凸面,成关节头,一骨形成凹面,成为关节窝,关节面上终生覆盖有一层很薄的关节软骨。关节软骨薄厚因不同的关节和年龄而异,通常为2~7mm。

关节软骨不仅使粗糙不平的关节面变得光滑,同时在运动时可减少关节面的摩擦,且软骨富有弹性,可减缓运动时的振荡和冲击。(2)关节囊 关节囊是由纤维结缔组织膜所构成的囊,跨过关节附着于邻近骨,并与骨膜融合续连,它包围关节,封闭关节腔。

关节囊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厚而坚韧的纤维层,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纤维层的厚薄通常与关节功能有关,如下肢关节的负重较大相对稳固,其关节囊的纤维层则坚韧而紧张。而上肢关节运动灵活,则纤维膜薄而松弛。纤维层的有些部分,还可明显增厚形成韧带,可增强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并防止关节的过度活动。

关节囊的内层为滑膜层,薄而柔软,由血管丰富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平行和交叉的致密的纤维组织相贴,并移行于关节软骨的周缘,与骨外膜有坚固连接。滑膜形成皱褶,围绕着关节软骨的边缘,但不覆盖软骨的关节面。滑膜层产生滑膜液,可提供营养,并起润滑作用。(3)关节腔 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潜在性密封腔隙,腔内含有少量滑膜液,使关节保持湿润和滑润;关节腔内平时呈负压状态,以增强关节的稳定性。关节的辅助结构有哪些?

关节除具备上述基本结构外,某些关节为适应其特殊功能还形成一些特殊结构,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或稳固性。(1)韧带 连于相邻两骨之间的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束称为韧带,可加强关节的稳固性并限制其过度运动。位于关节囊外的称囊外韧带,有的与囊相贴,为囊的局部纤维增厚,如髋关节的髂股韧带;有的与囊不相贴,分离存在,如膝关节的腓侧副韧带等。位于关节囊内的称囊内韧带,被滑膜包裹,如膝关节内的交叉韧带等。韧带和关节囊分布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损伤后极为疼痛。(2)关节内软骨 为存在于关节腔内的纤维软骨,有关节盘、关节唇两种形态。

①关节盘:是位于两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板,其周缘附着于关节囊内面,将关节腔分为两部分。关节盘多呈圆形,中央稍薄,周缘略厚,膝关节中的关节盘呈半月形,称关节半月板,可使两关节面更为适合,减少冲击和振荡,并可增加关节的稳固性。此外,两个腔可产生不同的运动,从而增加了运动的形式和范围。

②关节唇:是附着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它加深关节窝,增大关节面,可增加关节的稳固性,如髋臼唇等。(3)滑膜襞和滑膜囊 有些关节的滑膜表面积大于纤维层,以致滑膜重叠卷褶,并突向关节腔而形成滑腹襞,其内含脂肪和血管,即成为滑膜脂垫,在关节运动时,关节腔的形状、容积、压力发生改变,滑膜脂垫可起调节或充填作用,同时也扩大了滑膜的面积,有利于滑液的分泌和吸收。在某些部位,滑膜从纤维膜缺如处或薄弱处作囊状膨出,充填于肌腱与骨面之间,则形成滑膜囊,可减少肌肉活动时与骨面之间的摩擦。(4)脂肪垫 脂肪垫的主要功能为充填关节间隙,且可使滑液的分布更为均匀,保持关节面之间滑液的合适厚度,防止滑液积聚,有利于关节的润滑作用。『知识链接』关节的形态结构与其生理功能高度适应,关节也表现为运动的灵活性与稳定性的高度统一。如上肢是劳动和工作的主要器官,其关节纤细灵巧;而下肢主要为承重和行走,则关节硕大稳固。影响关节的灵活或稳固的因素有关节面的形状、关节面的面差、关节囊的厚薄和松紧、囊内外韧带的强弱、有无关节盘的介入以及关节周围的肌肉强弱和收缩幅度、肌腱的附着、融入和加固等。例如肩关节头大,关节盂浅面差大关节囊薄弱松弛,运动灵活,但关节周围肌肉的静力收缩又保持关节面相贴而防止脱位。相反,髋关节头大,髋臼深,面差小,韧带多,关节囊厚而紧张,关节周围有强大的肌肉,关节运动幅度小,关节稳固。关节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关节的生理功能就是运动,并且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运动范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每个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受到年龄、性别、胖瘦和锻炼情况的影响,一般规律是年轻、女性、体瘦、经常锻炼者,其关节的活动范围较大;而年老、男性、肥胖、不常锻炼者,其关节的活动范围较小。(1)移动 移动是最简单的一个骨关节面在另外一个骨关节面上的滑动,如跗跖关节、腕骨间关节等。其实即便小的跗骨或腕骨运动时,也涉及多轴向的运动,用连续放射摄影技术观察,都显示了明显的旋转和角度运动。(2)屈和伸 屈和伸通常是指关节沿冠状轴进行的运动。运动时,相关节的两骨之间的角度变小称为屈;反之角度增大称为伸。一般关节的屈是指向腹侧面成角,而膝关节则相反,小腿向后贴近大腿的运动称为膝关节的屈;反之称为伸。在手部,由于拇指几乎与其他四指成直角,拇指背面朝向外侧,故该关节的屈伸运动是围绕矢状轴进行。拇指与手掌面的角度减小称为屈;反之称为伸。在足部的屈伸则反映了胚胎早期后肢芽的旋转,足尖上抬,足背向小腿前面靠拢为踝关节的伸,习惯上称为背屈,足尖下垂为踝关节的屈,习惯上称为跖屈。(3)收和展 收和展是关节沿矢状轴进行的运动。运动时骨向正中矢状面靠拢称为收;反之,远离正中矢状面称为展。对于手指和足趾的收展,则人为的规定为以中指和第二趾为中轴的靠拢和散开的运动。而拇指的收展是围绕冠状轴进行,拇指向示指靠拢称为收,远离示指称为展。(4)旋转 旋转是关节沿垂直轴进行的运动。如肱骨围绕骨中心轴向前内侧旋转,称为旋内,而向后外侧旋转,则称为旋外。在前臂桡骨对尺骨的旋转运动,则是围绕桡骨头为中心到尺骨茎突基底部的轴线旋转,将手背转向前方的运动称为旋前,将手掌恢复到向前而手背转向后方的运动称为旋后。(5)环转 运动的骨,其上端在原位转动,下端则做圆周运动,运动时全骨描绘出一个圆锥形的运动轨迹。能沿两轴以上运动的关节均可以做环转运动,如肩关节、髋关节和桡腕关节等,环转运动实际上是屈、伸、展、收依次结合的连续动作。关节液的作用是什么?

关节内的滑液就是关节液,正常的关节液为清亮、微黄的黏性液,呈弱碱性,运动后其pH下降,休息后又回升。滑液中含有多核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吞噬细胞和滑膜细胞等;另有蛋白质、酶和各种无机盐类等。

关节液的黏稠度与黏液多糖类的含量有关,且随条件而变化,主要有:(1)温度 温度每降低1℃,则黏稠度增高1%,因此在低温下关节活动较僵硬,除肌肉痉挛外,其中一个原因是滑液黏稠度增高。(2)运动 休息时,滑液如固体不流动;低速运动时,有如高度黏性油;高速运动时,则变稀薄,以适应关节运动。

关节液除供给关节软骨及关节内韧带营养外,主要是具有理想的润滑作用,不但摩擦系数极低,而且具有高表面张力的特征,即使在强大的压力下,仍能在两关节面之间保持一薄层滑液,而使关节软骨面不直接接触,这一特征对保持关节滑动和避免软骨磨损有重要意义。关节的分类有哪些?

关节有多种分类方式,有的按构成关节的骨数目分为单关节(两块骨构成)和复关节(两块以上的骨构成)。有的按一个或多个关节同时运动的方式分成单动关节(如肘关节、肩关节等)和联动关节(如两侧的颞下颌关节等)。常用的关节分类则按关节运动轴的数量和关节面的形状,构成关节的骨数目及关节的运动方式分类。(1)按关节运动轴的数目和关节面的形状分类

①单轴关节:只能绕一个轴运动,包括有滑车关节和圆柱关节(又称车轴关节)。

a.滑车关节:关节头呈滑车状,另一骨为相应的窝。运动环节绕额状轴在矢状面做屈伸运动,如肱尺关节、指关节。

b.圆柱关节:一骨关节头呈圆柱状,另一骨为相应的环状窝。运动环节只能绕自身的垂直轴做回旋运动,如桡尺近侧和远侧的关节。

②双轴关节:可绕两个运动轴运动,包括椭圆关节和鞍状关节。

a.椭圆关节:关节头是椭圆体的一部分,关节窝为椭圆形的凹面。运动环节能绕额状轴在矢状面做屈伸运动。绕矢状轴在额状面做内收、外展运动,如桡腕关节。

b.鞍状关节:两骨关节面呈马鞍状,并做十字形交叉接合。运动环节可绕额状轴和矢状轴做屈伸运动和内收、外展运动,如拇指腕掌关节。

③多轴关节:可绕3个运动轴运动,包括球窝关节和平面关节。

a.球窝关节:关节头为球体的一部分,关节窝较浅,头与窝松弛相接。运动环节可绕3个基本轴做屈伸、收展、回旋和环转运动。运动幅度大,是最灵活的一种关节。如肩关节。

b.平面关节:此种关节面可看做直径很大的球体的一部分,但两骨的关节面曲度很小,接近平面,大小一致,关节囊紧张而坚固。这种关节运动范围很小,故又称微动关节。如肩锁关节、骶髂关节。(2)按关节的运动方式分类

①单动关节:能单独进行活动的关节。人体大多数的关节均属此种关节,如肩关节、髋关节。

②联动关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节,结构上是独立的,但功能上是联合的,如前臂的桡尺近侧关节和桡尺远侧关节的共同活动,使前臂做旋内和旋外的运动;左右两侧的下颌关节共同活动,使口腔张合上下运动。(3)按构成关节的骨数分类

①单关节:由两块骨组成,一骨为关节头,另一骨为关节窝,如肩关节和髋关节。

②复关节:由3个以上的骨组成,且包在一个关节囊内,每一个骨都能单独活动,如肘关节。第二章 关节炎什么是关节炎?

关节炎是常见的慢性疾病,关节的软骨退化或者结缔组织发炎导致关节疼痛,从而干扰关节的正常运动。关节炎总共有一百多个种类,导致关节炎的原因很多,引起关节损伤也各有不同。全世界约有3.55亿关节炎患者,其中在中国就占了1亿以上。在美国,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人出现关节炎的疼痛与不适;而在亚洲,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人生某个时刻罹患此病。关节炎并不是老年人独有的疾病,它可以影响包括儿童在内的各个年龄层。

关节炎可以发生在背、颈、膝盖、肩关节、手、髋关节、足踝。很多的关节炎和人体老化有关联,但60岁以上人群会有某种类型的关节炎,而年轻人一样会患此关节炎。关节炎较多见的是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痛风性骨关节炎、自身免疫性关节炎、僵直性关节炎。

根据病症与患病时间可分成急性与慢性两种,急性关节炎为突发疾病,病患的关节局部会发红变肿且痛热并会发生功能障碍与全身发热;慢性关节炎则是显示出关节肿痛和畸形,不同水平的功能障碍,早期关节炎病变只侵扰关节滑膜,如果到了晚期关节软骨和骨质都可能会出现变化甚至被破坏。

目前医学界中对关节炎的产生原因不是了解得很清楚,与炎症、自身免疫反应、感染、代谢变化、创伤等因素都有关系。

有些专家认为自由基是导致退行性疾病的“主谋”。关节炎是一种退行性疾病。

中医认为是脏腑阴阳内伤、外感六淫之邪、痰浊瘀血内生、营气卫血失调。

健康的关节包括强健的骨骼,它主要由必需矿物质在胶原蛋白基质中形成。如果缺少必需矿物质,那胶原蛋白基质中溶有滑液的囊便无法形成,滑液可以使骨骼末端不至于受到相邻骨骼与软骨的冲击。

还有可能是关节过度疲劳与饮食不均衡使身体变成酸性体质,软骨浸在酸性体液之中降低滑液的润滑效果使软骨成分出现损失,同时存在于软骨及骨骼中致使骨骼末端变得不平滑且产生骨刺(大骨骼突起),因此导致发炎会限制关节活动。酸性体质导致钙大量流失,钙平衡失调会致使钙在软组织堆积致使肌肉疼痛。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骨骼末端会出现接合融合在一起的现象。『专家提示』关节炎的其他临床症状还有肌肉酸痛、面部红斑、无力、发热、尿路刺激、咽痛、复发性口腔溃疡、腹泻、眼口干燥,有的甚至会出现贫血、肾发炎、浆膜发炎等,这些症状可以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这些症状为医生判断疾病的重要证据。什么是滑膜炎?

滑膜炎是由于微循环不通畅造成的无菌性炎症,主要症状是产生积液。

关节滑膜是包绕在关节周围的一层膜性组织,具有丰富血管的结缔组织。它由平滑光亮、粉红色、薄而柔润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紧贴关节囊纤维层的内面,附着于关节软骨的周缘。除了关节软骨、关节盘及纤维软骨性半月板的中央部分以外,滑膜覆盖关节内的一切结构。它不仅是一层保护关节的组织,而且还会产生关节液,为关节的活动提供“润滑液”。

关节液的产生和吸收呈“动态平衡”。当出现对关节液的重吸收障碍时,由于关节液的产生和吸收动态平衡被打破,关节液的产生大于重吸收,便会出现“关节积液”。

滑膜炎的发病部位主要在膝关节。膝关节是人体滑膜最多,关节面最大和结构最复杂的关节,由于膝关节滑膜广泛并位于肢体表较浅部位,故遭受损伤和感染的机会较多,膝关节滑膜炎容易造成患者暂时或长期部分丧失劳动力,无论对患者或对社会的危害都较大。虽有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仍有许多患者不能治愈。

多数膝关节滑膜炎是在各种膝关节损伤等情况下并发的,主要是因膝关节扭伤和多种关节内损伤而造成的,如半月板损伤、滑膜损伤、交叉韧带或侧副韧带损伤,导致关节内积液或积血,表现为急性膝关节外伤性滑膜炎。关节内损伤和脱位,有时也可因单纯膝关节滑膜损伤所致,如外伤较轻,或长期慢性膝关节劳损,加上风、寒、湿邪侵袭,可使膝关节逐渐出现肿胀和功能障碍,则形成慢性膝关节滑膜炎。

另一种原因是感染,其中常见的是滑膜结核。一般讲,滑膜内血管丰富,血液循环良好,对细菌抵抗力较强,但在感染结核杆菌的情况下,病情进展较缓慢,其症状表现时好时坏,此为膝关节慢性滑膜炎之一。

青壮年人多有急性膝关节外伤史,膝关节滑膜损伤后,滑膜呈现充血、水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滑膜血管扩张,血浆和细胞外渗,产生大量渗出液,同时滑膜细胞活跃,产生大量黏液素。渗出液中含有红细胞、白细胞、胆红质、脂肪、黏液素和纤维素,出现肿胀、疼痛、活动困难,局部皮温升高等。严重者关节积液呈血性。关节肿胀及活动受限。如不及时处理,晚期可发生滑膜肥厚、关节内粘连和软骨变性等。如果反复损伤,滑膜反应即可转为慢性,表现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这些现象均为非特异性滑膜反应。

当严重损伤造成滑膜缺损时,其愈合较快,这是由于滑膜细胞可以再生和增生,同时其他组织和细胞也可以生化为滑膜细胞。但是严重增生性膝关节炎,滑膜绒毛水肿、肥大、增厚,形成许多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滑膜皱襞,滑膜下结缔组织组纤维增生,以及滑膜组织生物学的老化等,使滑膜组织再生与修复能力显著降低。常见的关节炎有哪几种类型?

关节炎有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Reiter综合征、感染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肠病性关节炎等。常见的关节炎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莱特尔综合征(Reiter综合征)、感染性关节炎。(1)风湿性关节炎 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可反复发作并累及心脏。临床以关节和肌肉游走性酸楚、重著、疼痛为特征。属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一种表现,多以急性发热及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关节疼痛是风湿病最常见的症状,全身关节都有可能发生疼痛,但是肢体和躯干部位的疼痛和可能引起内脏和神经系统的病变。(2)类风湿关节炎 是慢性关节炎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综合征,其特征是外周关节的非特异性、对称性炎症,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部分患者伴不同程度的全身表现。

我国类风湿关节炎的患病率为0.3%~0.4%,美国本病患者约占人群的1%,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2~3倍。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但25~50岁为本病的好发年龄。病情和病程有个体差异,从短暂、轻微的小关节炎到急剧进行性多关节炎。受累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肩、膝和足趾关节最为多见(图2-1),髋关节受累少见。图2-1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常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肿胀和压痛,晨僵常长达1h以上,出现类风湿关节炎典型的手关节畸形。重症患者关节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并因关节周围肌肉萎缩、痉挛失去关节功能,致使生活不能自理。除关节症状外,还可出现关节外或内脏损害,如类风湿结节、心、肺、肾、周围神经及眼等病变。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不明,有研究认为除环境因素外,有一定的遗传倾向。(3)骨关节炎 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特性的慢性关节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负重较大的膝关节、髋关节、腰骶部脊柱关节及第1跖趾关节等部位,以及手部的远端指间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该病亦称为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增生行关节炎、退化性关节炎等。随着人口的老化以及肥胖比率上升,骨关节炎的发病率逐渐提高。

骨关节炎是由于关节腔中缺少了黏性的滑液(关节液),导致原本应该充当骨关节中作为软垫的软骨不正常摩擦,造成破坏与退化。当软骨退化后,便无法保护骨头表面,在行走或站立时,身体重量使到退化的关节更加痛苦。由于惧怕痛苦,自然减少了运动,于是那里的肌肉也跟随萎缩,并且韧带也许变得更加松弛。(4)痛风性关节炎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血尿酸升高引起的一组综合征。痛风性关节炎是可逆性的尿酸盐结晶异常,沉积引起的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疾病,临床表现为关节的急慢性炎症、痛风石、泌尿系结石及痛风性肾病。

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女性少见,约占5%,多数出现在绝经之后,且多为多关节炎。部分患者有家族史。10%~20%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与高嘌呤饮食有关。发生尿酸盐结石,并可引起血尿、肾绞痛症状。可发生高血压、冠心病等并发症。

典型的首次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多为单关节炎,以第1跖趾及拇趾关节为多见,其次为踝、膝、肘、腕、手及足部其他关节。反复发作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为大多数痛风患者的最初表现。随着急性发作次数的增多和病程的演进,受累关节逐渐增多,关节炎症也逐步演变为慢性,以致形成关节畸形。从最初发病至慢性关节炎形成平均为10年左右。也有少数病例,没有急性发作,呈潜行慢性病变。由于尿酸盐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中沉积引起慢性炎症反应,受累关节呈非对称性不规则肿胀和进行性强直、僵硬,以致受累关节持续性疼痛,广泛破坏并形成较大的皮下结节,终致病变关节畸形而丧失功能。(5)强直性脊柱炎 为常见的风湿病之一,我国的发病率约为5%。它是一种主要累及中轴骨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本病的标志性特点是骶髂关节炎。以脊柱炎为主要病变者称原发性强直性脊柱炎,伴发反应性关节炎、银屑病、炎性肠病等则称为继发性强直性脊柱炎。研究证明,能客观反映本病早期变化者为骶髂关节炎。脊柱弯曲只见于本病晚期阶段,且见于少数严重病例。

强直性脊柱炎有明显的家族发病倾向。曾被认为在男性多见,国内资料男女之比为10.6:1,现在又报道提出本病在两性的分布上几乎相等,只不过女性发病常较缓慢,病情较轻。发病年龄在15~30岁,30岁以后及8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者少见。我国的患病率为0.4%。按我国初步调查的患病率估计,我国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至少有400万例。20世纪70年代发现,强直性脊柱炎与人类白细胞抗原-B27密切相关,易感者自身组织与某些微生物具有共同抗原,从而引起异常免疫应答。

强直性脊柱炎早期症状为下腰痛和僵硬。可伴乏力、食欲减退、消瘦和低热等。起初疼痛为间歇性,后变为持续性。后期炎性疼痛消失,脊柱大部强直。可发展至严重畸形。女性患者周围关节侵犯较常见,进展较慢,脊柱畸形较轻。最早为骶髂关节炎,后发展至腰骶部、胸椎及颈椎。下腰痛和僵硬常累及臀部、大腿,但无神经症状。下腰痛可从一侧转移至另外一侧,直接按压骶髂关节或将其伸展可引起疼痛。下腰痛和活动受限多是腰椎受累和骶髂关节炎所致。早期为弥漫性肌肉疼痛,以后集中于腰骶椎部。腰部前屈、后伸、侧弯、旋转均受限。腰椎受累后波及胸椎,可有胸背痛、前胸和侧胸痛。胸部扩张受限。胸痛为吸气性,可因咳嗽、喷嚏加重。腰胸椎病变上行累及颈椎。早期可表现为颈椎炎。现有颈部疼痛,可有颈部头部放射,头部活动受限明显。(6)Reiter综合征 以无菌性尿道炎、眼结膜炎和多发性关节炎为基本特征,可伴有皮肤黏膜及其他器官病变,发病前多有发热,多见于成年男性,又称为尿道-眼-滑膜综合征。

1916年,德国医师Hans Reiter首次报道1例急性痢疾患者在发病后8天出现结膜炎、尿道炎和关节炎三联征,命名为Reiter综合征。随后,更多的病例见于志贺菌、沙门菌和弯曲菌引起的流行性或散发的腹泻,或获得性泌尿生殖系感染之后。现在,风湿病学家将有上述三联征的患者称为完全型Reiter综合征;只具备二联征,甚至在初始感染(如尿道炎宫颈炎或痢疾)后仅有关节炎的病例称为不完全型Reiter综合征。事实上,不完全型Reiter综合征比完全型更为常见。

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但确切的患病率难以估计。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本病没有特异的诊断性实验,患者多为年轻男性,且其流动性大,加上眼炎和尿道炎症状比较轻微,易被忽略,以及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然而,许多研究证实,Reiter综合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风湿性疾病,是青年男性炎性关节炎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估计1%~3%的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可患本病。

Reiter综合征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本病起病急,发病前常有肠道或泌尿道感染史。Reiter综合征的主要表现是尿道炎、关节炎、结膜炎、环状龟头炎、溢脓性皮肤角化病、黏膜溃疡及全身性不适。90%的患者在前驱感染后3~30天(多数在2周内)发病。首发症状以尿道炎居多,其次为结膜炎和关节炎。全身性不适主要为发热、体重骤降、衰弱和大汗。80%以上的患者呈中度至高度热,每日1~2个高峰,多不受退热药物影响,通常持续10~14天自发缓解。体温降至正常时关节炎表现也趋于消退。(7)感染性关节炎 与细菌感染有关。常见的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链球菌、结核杆菌。

发病机制包括直接细菌感染所致和感染过程中细菌释放毒素或代谢产物致病包括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猩红热后关节炎等。直接细菌感染所致的关节炎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并出现关节功能障碍。下肢负重关节不对称受累。大关节受累多见,如髋关节和膝关节。

结核杆菌感染的关节炎好发于青年,有其他部位结核的证据包括肺或淋巴结结核,可有结节性红斑,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细菌代谢产物或毒素所致的关节炎1~2周可以自愈,关节症状呈游走性。(8)其他 如创伤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肠病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硬皮病及肿瘤等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常出现关节炎的表现。第三章 骨关节炎什么是骨关节炎?

经常听人说起“骨关节炎”、“关节退变”或“骨质增生”等词语;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见到有些人行走时步履蹒跚,关节变形,很多患者为治疗此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因此,骨关节炎这个疾病并不是什么少见病、罕见病,而是一种多发的、常见的疾病,它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使这些人的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那么到底什么是骨关节炎?我们应该怎么来认识这种疾病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它呢?

早在2400年前,古希腊著名的希波克拉底医生就提出了关节疾病的概念,但由于当时科学水平所限,对关节病基本上是混淆不清,特别是将骨关节炎与风湿性关节炎混为一谈。1907年Archibald E、Garrod首先将骨关节炎与类风湿关节炎区别开来,他还发现女性患骨关节炎者要多于类风湿关节炎,而且还有遗传倾向,但没有给骨关节炎一个确切的定义。

提出“骨关节炎”这词已有一个多世纪,但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和对骨关节炎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致使对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缓慢。近年来,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与世界人口的老龄化,骨关节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该疾病的研究亦日趋深入,新的发现相继问世。

简单来说:骨关节炎就是发生在滑膜关节,伴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关节软骨破坏丧失所致的关节疾病,而且软骨病变与骨质增生同时发生才称为骨关节炎。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关节退变,简单理解就像一部机器,在常使用的过程中,机器部件逐渐老化、蜕化,并产生磨损,机器齿轮的咬合变得不那么紧密,齿轮间的摩擦缺乏润滑,机器部件也会逐步被锈蚀,使用过程中也会发出吱吱嘎嘎的声响。

像其他许多疾病一样,可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使得它有着多种不同的定义方式。在临床医师的观念中,具有关节本身的症状加上组织结构的改变通常由X线检査上表现出来,就可以诊断为骨关节炎。而在病理学研究中,骨关节炎的典型描述为严重的局灶性软骨侵蚀、缺失,甚至病损达到软骨下骨质。

在大多数流行病学研究中,骨关节炎的评估主要是通过放射学表现,因为它可以在较长范围内展示一个关节的生物力学状态,又可以显示软骨破坏缺失及软骨下骨质的改变的程度,在这方面是最有价值的定义依据。

使用不同的定义标准,必然产生不同的患病人群。那些有膝关节疼痛的骨关节炎患者未必有严重的放射学表现。然而放射学表现严重的患者竟然没有关节疼痛的症状。单从疾病的预防角度来说,同时具备关节症状和放射学改变才可以诊断为骨关节炎,而流行病学研究的着眼点则在于确定骨关节炎的生物学危险因素。通过大量回顾性研究发现采用放射学诊断可以作为确定骨关节炎的首要标准,而且大多数学者也采用了Kellgren和Lawwrence评分标准逬行分级,这种分级方法的基础是有明确的骨赘可见,在膝骨关节炎中,背赘与疼痛症状有很大的关联性。

1986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定义骨关节炎为:关节软骨完整性破坏受损,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发生相应的病理改变而引起的关节症候群。

1995年国际骨关节炎专题研讨会提出骨关节炎是力学和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软骨细胞、细胞外基质、软骨下骨质三者降解和合成失衡的结果。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对骨关节炎的定义采用了综合本病的临床、病理生理、组织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特点全面描述的定义。

目前,临床上通用的定义: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又称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是最常见的一种慢性、逬展性关节疾病。其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骨赘形成。

这些定义仍尚存不足、特别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方面有所欠缺,需进一步推敲完善。骨关节炎的分类有哪些?

骨关节炎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并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它与年龄、性别、体重、从事的工作等因素都有关系,并且它还可以由其他疾病导致,如关节内的创伤、关节发育不良、无菌性坏死、佩吉特病、关节感染、代谢性疾病、神经性疾病、内分泌性疾病等等众多疾病。所以在患者罹患骨关节炎后,我们会经常试图找出罹患的原因。现在有很多的检查、检验手段,比如X线、CT、MRI、骨密度检测,以及实验室对血液及关节液的检查等,使我们确实可以对一部分患者查出罹病原因,但尽管如此,大部分患者的致病原因并不能查出。可能随着以后医疗技术的发展,我们会有新的收获,但目前还只能将其归结为年龄、性别、体重、遗传及职业等笼统的原因。所以在病因学上将骨关节炎分为两类:原发性和继发性骨关节炎。(1)原发性骨关节炎 是指目前检测手段尚不能查出发病原因的骨关节炎,也就是说原因不明的骨关节炎。主要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遗传、职业及活动量等有关,大部分发生在中年以后。

骨关节炎其累及部位不同而分为:周围关节病变的骨关节炎和脊柱骨关节炎。有学者又分出一个亚类(骨关节炎的变型),即可以是周身性关节炎或侵蚀性骨关节炎以及弥漫性原发性骨肥厚症。(2)继发性骨关节炎 是指有确切的原因导致的骨关节炎,如关节内的创伤、关节发育不良、无菌性坏死、佩吉特病、关节感染、代谢性疾病、神经性疾病、内分泌性疾病、晶体沉积疾病、软骨发育不全和关节内过多应用激素所致的骨关节炎。继发性骨关节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

有按病理分类的报道,根据病理变化的特点将骨关节炎分为增生性和侵蚀性两种。顾名思义,增生性骨关节炎其重点为软骨破坏丧失以后,软骨下骨质增生,新骨形成以及硬化等表现。侵蚀性骨关节炎表现为软骨破坏后发生骨侵蚀,不出现骨质增生的变化即无新骨形成。关节软骨破坏与骨质增生的关系是什么?

骨关节炎的形成需要关节软骨破坏和骨质增生同时发生,那么这两者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进一步了解这两者的具体情况和相互关联作用。(1)软骨破坏 关节软骨是由软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的。软骨细胞位于软骨的陷窝内,负责软骨基质的维护和产生,陷窝由胶原纤维承垫围绕,充满富含蛋白聚糖、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和水的细胞外基质。细胞外基质大部分是水分,占软骨容量的65%~80%,其他部分主要由胶原和蛋白聚糖构成,使关节面具有刚性和抗变能力。

胶原是关节软骨的主要成分和张力的决定性因素。关节软骨含Ⅱ、Ⅵ、Ⅸ、Ⅹ和Ⅺ型胶原等成分,其中Ⅱ型胶原是软骨的主要结构成分,占关节软骨干重的6%。Ⅱ型胶原由三股完全相同的α链组成螺旋链状结构,并与旁侧的胶原分子交错排列形成网状的胶原纤维网。蛋白聚糖由硫酸软骨素和硫酸角质素两链状连接核心蛋白组成,主要以聚集蛋白聚糖的形式存在,分子巨大且与透明质酸聚合在一起。

简单来讲:软骨就是由胶原纤维编织而成的一张“大网”,其中散在着软骨细胞,这张网网住了很多蛋白聚糖和水分,软骨细胞负责这张“大网”的维护工作,生成软骨基质,胶原纤维以Ⅱ型胶原为主。软骨破坏就是这张“大网”发生了破坏,到底是谁在破坏这张“大网”呢?

当关节软骨由于炎症或机械损伤等原因使软骨发生破坏,胶原暴露于免疫系统中,Ⅱ型胶原分解后的片段暴露了氨基残端的相关抗原。当其被软骨细胞或其他抗原提呈细胞吞噬进入免疫系统时,这些抗原被免疫系统识别,结果导致自身免疫性反应。(2)骨质增生 软骨下矿化组织可以分为三层:钙化软骨、软骨下骨皮质和软骨下骨松质。这里所指的软骨下骨包括软骨下骨皮质和其下方的血管、骨小梁、小梁间腔隙等。软骨下骨区域内含有大量的动脉、静脉和伴行的神经,这些动静脉以及神经分出的细小分支又排列成大小不一的窦状小管,这些窦状小管的末端与构成横向静脉窦的细小静脉丛相连通。软骨下骨区域内的小动脉、小静脉和窦状小管穿行在骨皮质终板的血管通道中,把髓腔和钙化软骨层连接起来,从而为得不到关节液滋养的深层软骨提供营养。

软骨下骨的主要功能为吸收应力、缓冲振荡和维持关节形状。通常软骨下骨的弹性模量要比关节软骨低,在缓冲振荡中起到主要的衬垫作用。这样就避免关节软骨承受过度应力而导致损伤。(3)软骨下骨的异常代谢 在骨关节炎发病的进展过程中发现,疾病的早期骨吸收增强,破骨细胞数量增加,软骨下骨成为调节大量细胞形态转换的场所,组织蛋白酶K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等分解代谢因子显著增多。股骨头无软骨区软骨下骨的骨体积分数增高,骨小梁数量下降,骨小梁间隙增宽。随着疾病进一步发展,骨形成会增加,临床研究中也观察到软骨下骨的骨皮质骨板会随着关节退变增厚,最终会发展成为软骨下骨硬化和骨赘形成。

在骨关节炎患者中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骨端膨大畸形与密度增高。研究发现与正常人关节软骨下骨相比,骨量可增加10%~15%。(4)软骨下骨异常代谢和软骨退变的相互作用 软骨下骨和软骨解剖位置上紧密相邻,不仅共同和软骨维持关节形态,承受应力,而且软骨下骨可以通过生物学信息交流,对软骨,尤其是软骨深部组织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Radin和Rose首先提出软骨下骨硬化可能是导致软骨损伤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软骨下骨就像一把坚硬的椅子。而关节软骨就像放在上面的软垫,如果椅子表面的硬度不均匀,垫子承重后就会产生剪切力,造成关节软骨损伤。他们暗示软骨下骨形状变化逆向地影响邻近关节软骨适应机械负载的能力。

各种手术和自发动物模型研究表明:软骨损伤过程与软骨下骨变化有密切关系。经过临床长期研究发现,膝关节软骨体积或厚度的丢失和软骨下骨结构退变是相互依赖的。一方面软骨自身在软骨细胞和滑膜炎症的作用下发生降解退变,另一方面软骨下骨以血管生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等降解酶弥散的方式从下方逐渐地侵蚀软骨组织。另外,因骨重塑引发软骨应力的不均衡也是诱使软骨细胞激活异常的信号通路,引起大量分解代谢因子和炎症介质的表达。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也经常发生于中、老年人,此疾病的临床表现易与骨关节炎混淆,但其与骨关节炎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在临床上可以单独或合并发生。下面先来详细了解下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本病常见于老年人,但各年龄时期均可发病。

骨质疏松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系指不伴引起本病的其他疾患;继发性骨质疏松则是由于各种全身性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引起的骨组织量减少。此外,按发生部位亦可分为局限性或泛发性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骨组织有正常的钙化,钙盐与基质呈正常比例,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在多数骨质疏松中,骨组织的减少主要由于骨质吸收增多所致。以骨骼疼痛、易于骨折为特征。『专家提示』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炎这两种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是什么样的呢?骨质疏松和绝经后全身骨关节炎常同时发生于中老年人,但二者的病理生理却不相同。以往认为骨关节炎及相关肥胖因素不发生或轻微发生骨质疏松。但在临床上经常看到骨关节炎患者伴有局部骨质疏松,但在骨质疏松患者中却较少发生原发性骨关节炎,与患者的骨密度显著相关,但不表明骨质疏松对骨关节炎有任何保护作用。

关节炎的形成和进展需要一个过程,又与全身其他疾病相关。了解关节炎的早期症状和相关疾病的关系,早期发现或当发生其他疾病时,及时防护关节病变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章 关节炎的症状与特点风湿性关节炎的特点有哪些?

轻度或中度发热是风湿性关节炎的典型表现,游走性多关节炎,受累关节多为膝、踝、肩、肘、腕等大关节,手足的小关节少见。疼痛游走不定,一段时间是这个关节发作,一段时间是那个关节不适,但疼痛持续时间不长,几天就可消退。

病变局部呈现红、肿、灼热、剧痛,部分患者也有几个关节同时发病。不典型者仅有关节疼痛而无其他炎症表现。急性炎症一般于2~4周消退,不留后遗症,关节不留畸形,但常反复发作。若风湿活动影响心脏,则可发生心肌炎、心瓣膜疾病等。类风湿关节炎的特点有哪些?

类风湿关节炎通常以缓慢而隐匿的方式发病,在出现明显关节肿痛症状之前可有数周的低热,少数患者甚至可出现高热、乏力、全身不适、体重下降等症状,而后逐渐出现典型的关节症状。少数亦有急性起病者,在数天内即可出现多个关节症状。该病患者病情和病程有个体差异,从短暂、轻微的少关节炎到急剧进行性多关节炎均可出现。典型病例多为双手小关节(尤其是近端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足趾关节、腕、肘、膝及踝关节呈对称性改变,但首发症状可出现在任何关节。关节畸形可发展迅速,最终可出现严重的屈曲挛缩,功能部分甚至完全丧失。

主要特点如下:

1.关节症状(1)关节疼痛和肿胀 凡受累的关节都可出现肿胀。关节痛往往是最早的症状,最常出现的部位为腕关节、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其次是足趾、膝、踝、肘、肩等关节。开始多为关节酸痛,随着关节肿胀逐渐明显,疼痛也逐渐加重。关节局部可有积液,局部皮肤温度增高。反复发作后,患肢出现肌肉萎缩,病变关节呈梭形肿胀,关节疼痛程度通常与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患者大多表现为开始活动关节时疼痛较重,活动一段时间后疼痛减轻,活动障碍明显好转,关节痛与气候、气温变化有一定关系。(2)晨僵现象 多发生在早晨起床时,病变关节感觉僵硬或全身发紧感,故称“晨僵”。一般晨僵超过30min,持续时间至少1h者意义较大。起床活动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多消失或缓解。晨僵出现在95%以上的患者。晨僵持续时间和关节炎症的程度呈正比,它常被作为观察本病活动指标之一,只是主观性很强。其他病引起的关节炎也可出现晨僵,病情严重时全身关节均可出现僵硬,但与其相比,类风湿关节炎的晨僵现象是典型、持久。(3)多个关节受累 常由掌指关节或指间关节开始发病,其次则为膝关节、手关节、肋关节。发病时受累关节多为1~3个关节,而以后受累关节常可发展到3个以上。受累关节一般是对称性发病,但也有一部分患者呈非对称性关节受累。该病在首次关节发病的1~3个月后即可出现另一些关节肿胀疼痛。此后多个受累关节反复、交替发作和缓解。关节肿痛症状可持续数月、数年或数十年。严重的甚至四肢大多数关节均被累及。(4)关节活动受限或畸形 见于较晚期患者,出现病变关节活动受限,同时可见不同程度的对称性关节畸形,关节周围肌肉的萎缩、痉挛则使畸形更为加重。多为双侧性、对称性。最为常见的晚期关节畸形是手指及掌指关节常呈现出梭形肿胀、纽扣畸形、鹅颈畸形;腕关节常强直于向内偏斜(尺偏位),并出现腕关节融合;肘关节多呈现半屈曲固定及前臂旋转功能受限甚至消失;髋关节则多强直在屈曲内收位;膝关节呈内、外翻畸形。

重症患者关节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失去关节功能,致使生活不能自理。少数患者出现特殊关节病变:颈椎的可动小关节及周围腱鞘受累出现颈痛、活动受限,有时甚至因颈椎半脱位而出现脊髓受压;肩、髋关节其周围有较多肌腱等软组织包围,由此很难发现肿胀。最常见的症状是局部疼痛和活动受限,髋关节往往表现为臀部及下腰部疼痛;颞颌关节出现于1/4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早期表现为讲话或咀嚼时疼痛加重,严重者有张口受限,影响正常生活。『知识链接』美国风湿病学会将本病影响生活的程度分为四级。I级:能照常进行日常生活和各项工作。Ⅱ级:可进行一般的日常生活和某种职业工作,但参与其他项目活动受限。Ⅲ级:可进行一般的日常生活,但参与某种职业工作或其他项目活动受限。Ⅳ级:日常生活的自理和参与工作的能力均受限。

2.关节外表现(1)类风湿结节 类风湿结节是本病较常见的关节外表现。有10%~30%的患者存在类风湿结节,多发生在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的皮下,如前臂伸面、肘关节附近、枕、跟腱等处。结节大小不一,直径由数毫米至数厘米、质硬、无压痛、对称性分布。此外,几乎所有脏器如心、肺、眼等均可累及。若出现该类结节。其存在提示本病的活动。(2)类风湿血管炎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系统性血管炎少见,体格检查会发现有指甲下或指端出现的小血管炎,少数患者可引起局部组织的缺血性坏死、皮肤溃疡。类风湿因子阳性的患者可出现无临床症状的血管炎,如皮肤和唇腺活检可有血管壁免疫物质的沉积,其长期预后尚不明确。(3)肺部受累 也很常见,其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有时亦可为首发症状。

①肺间质病变:见于约30%的患者,是最常见的肺病变,出现慢性咳嗽及呼吸困难,逐渐出现的气短和肺功能不全,少数患者甚至出现慢性纤维性肺泡炎则预后较差。

②肺结节样改变:为单个或多个肺内的类风湿结节,可发生液化,咳出后形成空洞。

③Caplan综合征:肺尘埃沉着病(尘肺)患者合并类风湿关节炎时常出现大量肺结节,称为Caplan综合征,也称类风湿尘肺病。病理学检查结节中心坏死区内含有粉尘。

④胸膜炎:见于约10%的患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可出现单侧或双侧性的少量胸腔积液,极少数会出现大量胸腔积液。

⑤肺动脉高压:因肺内动脉病变或肺间质病变引起。(4)心脏受累 可见于急性和慢性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其中最常见者为心包炎,多见于类风湿因子阳性、有类风湿结节的患者,但大多无相关临床表现。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约30%出现少量心包积液。(5)神经系统 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病变的常见原因。如在腕关节处正中神经受压而出现腕管综合征。脊髓受压表现为逐渐加重的双手感觉异常和力量的减弱,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6)血液系统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贫血程度通常与病情活动度相关,尤其是和关节的炎症程度相关。一般是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也可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考虑与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而造成胃肠道长期少量出血有关;淋巴结肿大见于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在患者的炎症得以控制后,贫血也可以得以改善,考虑与慢性疾病性贫血(ACD)的发病机制有关。在病情活动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可见血小板增多,其增高的程度和滑膜炎活动的关节数呈正相关,并受关节外表现的影响,其机制尚不明确。(7)干燥综合征 是类风湿关节炎最常见的眼部疾病。30%~40%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此病可发生于疾病的各个时期,随着病程的延长,其患病率逐渐增多。口干、眼干是此综合征的表现,但部分患者症状不明显。骨关节炎的特点有哪些?

骨关节炎的具体临床症状主要是起病缓慢,开始可因受凉、劳累或轻微外伤而感到关节酸胀不适或钝痛,以后逐渐加重,可有关节摩擦痛。如果关节长时间处于同一姿势,可出现短暂僵硬,变换姿势时疼痛。常为晨起活动痛,活动一段时间后疼痛反而减轻,但过度活动疼痛又可加重。即“疼痛—活动疼痛好转—再活动疼痛加重”。

患者活动常感到关节活动时有嘎吱声。如增生的骨赘脱落时形成游离体,可出现关节走路时感觉关节突然卡住,稍活动或轻轻拍打关节后活动恢复正常。发作间歇逐年缩短,最后症状可呈持续性。另一症状是关节僵硬,常出现在早晨起床时或白天关节长时间保持一定体位后。检查受累关节可见关节肿胀、压痛,甚至病情严重者可有肌肉萎缩及关节畸形。

1.常见体征(1)压痛和被动痛 受累关节局部可有压痛,尤伴滑膜渗出时。有时虽无压痛,但被动活动时可发生疼痛。(2)关节肿胀 因局部骨性肥大或渗出性滑膜炎引起,可伴局部皮温增高、积液和滑膜肥厚,严重者甚至出现关节畸形、半脱位等。关节积液明显时可出现浮髌试验阳性。(3)活动受限 由于骨赘、软骨丧失、关节周围肌肉痉挛以及关节破坏,可导致关节活动受限。(4)关节活动弹响(骨摩擦音) 关节活动弹响以膝关节多见。其主要的检查方法为医生会嘱患者取坐位,然后一手活动膝关节,另一手按在所查关节上,关节活动时可感到“咔嗒”声。可能为软骨缺失和关节欠光整所致。

2.常见关节的骨关节炎(1)手指关节的骨关节炎 表现在远端指间关节的Heberden’s结节(图4-1),好发于中指和示指,近端指间关节的Bouchard’s结节(图4-1)较少发生,常被误认为类风湿小结,第一掌指关节的退行性变可引起腕关节桡侧部位的疼痛,除此之外的掌指关节很少累及。Heberden’s结节的发生与遗传及性别有关,女性多见,大多无明显疼痛,但可有活动不便和轻度麻木刺痛,并可引起远端指间关节屈曲及偏斜畸形,部分发展较快的患者(常发生在过度用力者)可有急性红肿疼痛表现。图4-1 Heberden’s结节和Bouchard’s结节(2)膝原发性骨关节炎 患者常诉膝关节有喀喇音,走路时感疼痛,休息后好转。久坐久站时觉关节僵硬,适量活动或放松肌肉可使僵硬感消失。症状时轻时重,甚至每天可有差别。关节肿大常由骨质增生,亦可由少量渗液所致。急性肿胀提示关节腔内出血可能。病情进展时膝关节活动受限,可引起失用性肌萎缩,甚至发生膝外翻或内翻畸形,活动障碍。(3)脊柱 脊柱有两套关节装置,即椎间盘和上下关节突关节,在颈椎2~7尚有钩椎关节(Lushka关节)。由于中年后发生椎间盘退行性变、髓核脱水致椎间隙狭窄,骨质磨损有骨赘增生,大多无临床表现。如有症状亦轻重不一,多数为慢性病程,但有时因损伤、举重、突然活动脊柱等外因而导致急性发作。

在颈椎,钩椎关节边缘的骨赘可使颈神经根穿离椎间孔时受挤压而出现反复发作的颈局部疼痛,可放射至前臂和手指,甚至出现手指麻木及活动欠灵等。椎体后缘的骨赘可突向椎管而挤压脊髓,引起下肢继而上肢麻木、无力,最终出现四肢瘫痪。椎动脉受压时可出现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胸椎的退行性变较少发生。在腰椎腰4~5、腰5~骶1是最易发生椎间盘突出之处,主要症状为腰痛伴坐骨神经痛,常于扭伤、抬重物、弯腰用力后急性剧烈运动发生。

脊柱的继发性骨关节炎多由于脊柱先天性畸形、侧凸、骨折和骨结核等引起。强直性脊柱炎的特点有哪些?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与HLA-B27呈强关联。某些微生物(如克雷伯杆菌)与易感者自身组织具有共同抗原,可引发异常免疫应答。强直性脊柱炎是四肢大关节,以及椎间盘纤维环及其附近结缔组织纤维化和骨化,以及关节强直为病变特点的慢性炎性疾病。强直性脊柱炎属风湿病范畴,是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一种。该病的病因尚不明确,是以脊柱为主要病变部位的慢性疾病,累及骶髂关节,引起脊柱强直和纤维化,造成不同程度眼、肺、肌肉、骨骼病变,属自身免疫性疾病。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慢性炎性疾病,其发病率也逐渐升高,严重时给患者带来难以言说的痛苦,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患者身心疲劳。其表现症状根据不同的时期也有所不同。强直性脊柱炎各期的症状都不同,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而各期有明显的特征表现。

早期症状:强直性脊柱炎最具特征性的症状是一般都有腰骶关节疼痛,常为隐渐性疼痛。早期发病症状除晨僵、骶髂关节疼痛以外,还会出现腰椎疼痛,腰椎活动功能受限,腰椎疼痛症状上下移动,有的呈现下行性,是强直性脊柱炎最具特征的症状。强直性脊柱炎的特点是脊柱竹节样变。

中期症状:髋关节疼痛是强直性脊柱炎中晚期的主要症状之一,常伴有髋关节功能障碍。表现为髋部疼痛剧烈,其部分表现为臀部、腹股沟部位、大腿内侧部位疼痛,继续发展髋关节活动功能受限,髋关节周围肌肉萎缩,最后髋关节出现骨性强直,这种髋关节疼痛症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