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决定生老病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23:11:50

点击下载

作者:石赟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心态决定生老病死

心态决定生老病死试读:

身体保健新经典

——最新心态养生真经

健康并非人类唯一的追求,但健康却是人类共同的追求。然而,要真正保持身体的健康却并非易事。这是因为身体健康不仅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内在因素——心理的影响。事实上,在大部分疾病当中,心理因素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一次死刑执行过程中,有个心理学家申请做了一个实验:把死囚固定在椅子上,并告诉他,将要割破他的手腕,让他流血而死。心理学家蒙上死囚的眼睛,接着在死囚的手腕处划一下(当然没有划破),然后心理学家在静静的刑房里模拟血滴滴入水桶里的声音,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后死囚死了。解剖发现,死囚的死亡状态与割腕而死的人的一样。

人的心理状态对于生命的影响至关重要。《三国演义》中著名的“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就是不良情绪致死的一个例子。诸葛亮抓住周瑜心胸狭小、心气高傲的心理弱点,三番五次对周瑜进行心理刺激,最终竟然把周瑜活活地气死了。同时书中还有“诸葛亮骂死王郎”的故事,这也是心理刺激造成死亡的经典案例。由此可见,即便是盖世无双的大将,如果缺少了镇定沉着、平心静气的心态,不仅难成大业,还会因此丢掉生命。

除了极度的恐惧、焦虑、忧愁、愤怒等情绪不利于生命活动外,兴奋过度也不利于健康。广州有一名50岁的男子突发疾病猝死。根据家属反映,这名男子在事发前一天刚找了份工作,而此前他已失业长达半年之久。医学家诊断发现,他死于太过兴奋而导致的心血管疾病。由此可见,高兴也应该有个度。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心态不仅仅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甚至还是身体健康的决定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态决定了生老病死。

关于心理状态因素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中医也有深刻的认识。中医认为,百病生于气,而七情又影响气。事实上,心理上的阴影往往会干扰人体的机能活动,降低身体的防御能力,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无论是过度的惊喜还是过度的思虑,无论是悲伤还是恐惧,都不利于身体的健康,在不良的情绪以及不好的心态下,人体很容易遭受疾病的侵袭。

其实,人要保持身体健康,不仅要抵抗疾病的侵扰,还要面对心理因素的影响。当你的心灵遭遇阴影时,千万不要惊慌失措,以免让疾病乘虚而入。当你患有某种疾病时,更不能惊慌,以免使病情加重。心态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而心态健康的要旨是平心静气,如果具有良好的心态,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能够缓解治疗过程中的痛苦。《心态决定生老病死》重在从心态的角度透视生命活动的内在机理,并从心态入手,针对疾病采取心态疗法,以提高身体的自愈、自疗能力为主,以达到保护身心健康的目的。本书对于养生保健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能够给身体保健提供实用而有效的方法,堪称身体保健经典之作。——橡树国际健康机构

第一章 在心理阴影下,身体会怎么样

百病生于气

《黄帝内经·素问篇》中说道:“百病生于气,喜则气缓,悲则气消,寒则气收,热则气泻,恐则气下,忧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怒则气逆。任由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忧悲恐。喜怒忧悲恐之发耶,发而皆中节,则九窍俱生;喜怒忧悲恐之发耶,发而皆不中节,则九窍俱死。”在中国有“过忧伤身,过喜伤心”的谚语,这种医学智慧就来自于中医。

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悲、思、恐、惊”七种情绪,而七情与人体各个器官相通。喜通心,怒通肝,忧通肺,悲、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与肝。中医指出,如果七情太过,就会损伤五脏,因此民间早有“怒伤肝,喜伤心,悲忧惊恐伤命根”的说法。如果七情不调,疾病就容易侵害人的身体健康。(1)喜则气缓。一般来说,喜悦能使人气血调和,精神振奋,有益身心。可是万事都有一个度,喜悦过度也会影响身心健康。“喜伤心”,暴喜会强烈刺激人体的交感神经,导致大量肾上腺素被释放,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促,体温上升。如果这种喜悦超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与适应能力,就会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等,有的甚至会出现血管破裂、心脏骤停。《黄帝内经·素问篇》所讲的“喜则气缓”,意为“兴奋则内气涣散”。有人是被吓死的,有人是高兴死的。范进就是一个由于大喜而致精神失常的典型例子。而宋朝名将牛皋听说金国大将金兀术被杀之后,也因为过于兴奋以至于大笑而亡。根据医学调查发现,心肌梗死的患者往往在犯病之前过度高兴的经历比较多。实际上,这就是因为过喜导致内气涣散所致。

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方面的教训值得我们吸取,比如现在社会上提倡年轻人常回家看看,而不建议仅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回家探亲,就是考虑到“喜则气缓”的医学道理。(2)恐则气下。“恐则气下”在生活中的实例并不少见,我们都听说过有人被吓得小便失禁,就是因为惊吓使内气快速下行所致。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孕妇生产时难产了,家人没办法,只好赶紧请来一个名医。名医到了现场,了解了情况后,微一沉吟,突然抓起一把铜钱往墙上一摔,孕妇就把孩子生下来了。于是,有人就问名医其中的奥妙。

名医开玩笑解释说,人不都是为了抓钱来到世上吗,肚子里的孩子一听见钱声,自然就出来了。其实,真正的原因就是“恐则气下”的原理。孕妇突然听见哗啦一响,吓了一跳,内气下行,就把孩子生出来了。(3)怒则气逆。过喜会导致内气涣散,而过怒则会引起内气上冲于脑,老年人很容易因为怒气上冲而导致头晕目眩、难以呼吸,有的还会吐血,甚至使脑血管破裂。

在愤怒过甚而产生了较严重的不良后果时,可以采取十指放血的方法缓解。具体方法是把十个手指尖用针挑破,把血挤出来,这样就能够缓解头部的压力。这是一个宣气急救的办法。(4)悲则气消。意思是说如果过分悲伤的话,内气就会往下消沉。所以,悲伤之人往往会出现短气无力的现象,比如痛哭之后往往会全身乏力,此时抵抗力也会下降。(5)思则气结。如果思虑过度的话,内气就会凝聚而不畅通,导致身体不适。一般来说,多思多虑的人脾胃容易出现问题,最常见的就是消化不良。(6)忧则气乱。“忧则气乱”讲的就是忧愁会导致内气紊乱,尤其对胃及肾脏不利。

总而言之,百病生于气,人体内气多与情绪及心理变化有关,明代龚廷贤在《劝善良方》中亦有言道:“夫气其平谓之疾,则气失之偏者亦谓之疾。”因此,调和内气尤其不能忽视情绪及生活心态的调整。

怒火让身体“如坐针毡”

在现实生活中,总是会有不顺心的事发生,于是,发怒也就成了常见的事情。但是,纵有千般生气的理由也最好不要让自己发怒,因为发怒会让你的身体“如坐针毡”。如果你希望生活得快乐而健康,那么就应该放开胸怀、平心静气;如果你希望无疾少痛、长寿百年,就千万不要发怒。

发怒是指因为某事的刺激产生的粗暴情绪,包括愠怒、愤怒、大怒和暴怒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很严重的。中医认为,怒生于肝,肝气旺的人容易发怒,而大怒又伤身体,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一般来说,发怒会造成气血运行发生紊乱,并且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起中风、头痛、昏厥、吐血等疾病,甚至有人还会因为暴怒而断送性命。

尽管在生活中因发怒致死的现象不多,但因怒气致病的例子却非常多。有很多人常常会因为一时的愤怒而耽搁工作,放弃生活。俗语说“气大伤身”,发怒会引起许多疾病,比如高血压、心脏病、失眠、神经衰弱等。因此说,怒气是健康的大敌,人们对此应该有所防范。

事实上,环境的好坏往往都会影响人的情绪,因此发怒也是正常的。一个人在发怒时,很容易失去理智,以至于认识、分析问题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而且也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往往会在不良心理与不当行为中一错再错,酿成终生遗憾。因此说,生气对于生活与前途而言是障碍,对于健康来说则是杀手。

医学研究发现,处于愤怒的心理状态下,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心跳也会明显加快,每分钟可达180~220次,这就会导致血压急剧上升。这就是很多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不宜生气的原因,因为发怒会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死亡。

一般来说,发怒时的呼吸也比平时快。人平时每分钟呼吸16~18次,而愤怒时会增快到23次/分钟。有大怒经历的人会发现,在发怒的时候,常常会有手指麻木的感觉。这是因为愤怒使呼吸加快,导致肺部不能正常排出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所致。

美国学者曾经做过一个奇妙的试验:把一根管子的一头通到鼻子里,一头通到冰水里。假如冰水的颜色没有改变,就证明此人目前心平气和;如果心里惭愧,冰水就会变成白色;等恼怒的时候,冰水就会变成紫色,这时将紫色水注射到小老鼠体内,没想到小老鼠很快就死了。人在发怒的时候,常常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在进食的时候也感到味道不好,而这些都和人体体液成分的化学变化有关。

人如果发怒,大脑就会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荷尔蒙。这些荷尔蒙会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血流不畅,血管末梢缺氧,各器官组织极度紧张。这就需要马上补充大量氧气,为了充分地发挥作用,过量补充的氧变成了活力强大的活性氧。活性氧能够放出很大的能量,对活动肌肉、消灭细菌都是有好处的。但是活性氧能量无处发泄,就会与脂肪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叫过氧化脂质的老化物质。过氧化脂质会不断向身体的健康因子发动进攻,从而引起人体患某种疾病,并且导致衰老。

另外,身体内的过量活性氧还会与水结合生成过氧化氢,而过氧化氢又会与人体内的物质结合在一起变成单氯胺。单氯胺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因此,平时爱动肝火的人很容易得动脉硬化、心脏病、癌症等。除此之外,过氧化氢还会与体内的盐分结合,产生剧毒物质漂白粉,破坏人体机能活动的平衡,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有道是:“要活好,心别小;善制怒,寿无数。”这一句健康谚语道破了怒火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说明了宽大平和的心态对于长寿的重要性。

过喜让身心不堪承受

过度兴奋很容易造成脑部的重负,比如脑溢血的发生就常见于体力或脑力劳动过度的人。情绪激动、过度兴奋、精神紧张或用力排便、剧烈咳嗽、大量饮酒、睡眠不足,都有可能给大脑造成沉重的负担。而在身体疾患的众多诱因中,情绪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无论是过悲还是过喜都会给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据医学调查发现,每逢节假日,心脏病复发的患者数量就有明显增多的趋势。通过医学研究发现,其中不少患者都是因为家庭聚会时,过度兴奋而造成心脏病复发。心脏病发病率在冬季骤然升高的现象与各大节日集中于冬天有关。

家庭聚会时,很多人都会过度兴奋与激动,从而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对于老年人来说,过度兴奋很容易导致心律紊乱、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甚至造成猝死。

过度的兴奋与过度的悲恸一样,都能够把人引入绝境,如果用一句成语来形容过喜伤害健康,那就是“乐极生悲”。

其实,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与人的生理免疫能力有相似之处。心理上遭遇压力的侵袭,就如同身体遭遇病菌入侵一样,而心理的抗御力就如同人体里的白血球一样。处于正常的状态下,白血球具有相当的抵御病菌入侵的能力,而心理抗御力也能够承受正常的压力打击。但是过度的兴奋则不同,因为这已经脱离了正常的状态。对于心理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人们来说,突如其来的兴奋会与被压抑的内心产生强烈的反差,其引起的后果往往就是灾难性的。

为了防范生命悲剧的发生,人们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认识到防止“过喜”与防止“过悲”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首先,应该及早学会释放心理的方法,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平时可以通过旅游、交友的方式来改善自己的情绪,借助于阳光的明媚、朋友的温情来宣泄心中的压抑,不让心理垃圾在心中郁积。内心的压力及时地得到疏导和释放,这样就可以让心态趋于平和,不至于遇到开心事而过度兴奋,从而大大地缓解了健康危机。

其次,对于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有自知之明。如果自知心理承受力薄弱,可以通过保守方式应对突降的幸运所引发的过度兴奋。有位年轻人的心脏功能欠佳,而且一直以来工作都遭遇坎坷,他的创造性成果长期没有得到社会认可,于是,他一直都处于痛苦挣扎之中。突然有一天,他接到了获奖通知,他的成果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决定给予他巨大的荣誉和巨额的奖励。他很高兴,但是他很明智地想到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他意识到自己的身心已经难以承受在奖台上领奖,就决定由他人代替自己去领受那份期待已久的殊荣。

最后,可以采取情绪相治的方法中和不良情绪。古时候有个农夫的儿子中了举,做了大官。消息传到家乡,农夫情不自禁地大笑起来,没想到,此后他就一直停不下来了。妻子请来一位名医,名医对农夫说:“你儿子患病死了。”农夫一听这消息,又失声痛哭起来,十多天后,名医又派人对农夫说:“你儿子起死回生了。”那个农夫悲哀顿消,不久后病便好了。这就是情绪治疗法,当过度兴奋的时候,则用悲伤降温,这样可以调整心态,恢复平衡,成就健康。

德国作家亨利·曼说过:“没有比兴奋更接近绝望的了。”这句话不仅反映出人生的哲理,也蕴含着身体健康的密码。要健康,就要保持心态的平和,放松身心。

不良情绪,激活了癌细胞

根据最近几年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对于心理因素与癌症的联系已经取得了大量规律性的科学数据。美国学者通过对122例癌症患者的调查研究表明,情绪与癌症有非常大的关联,因此,医学界有人就提出了“不良情绪是癌症的活化剂”的观点。

中医认为:“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其中对于七情导致疾病的病理机制有极为详细的叙述。人的机体唯有七情协调、阴阳平衡,才能抵御外邪,身强体壮。中医还特别强调,心理的平衡是预防疾病的重要保证,如果人的情志波动异常,就会使病情加重,导致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在生活中,有的患者不知道自己所患何病时,其全身功能都较正常。而当他一旦得知自己患了癌症或者其他重大疾病后,情绪就会一落千丈,继而病情也会随之恶化,并在短期内出现濒临死亡的现象,最终导致过早的死亡。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如果癌症病人的心境开朗乐观、豁达顺畅,就能够使其机体内各器官的功能保持平衡,并且激活抗菌因子以提高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从而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相反,患者如果怀着恐惧、绝望的心情,那么就会使机体内的免疫功能逐渐下降,从而加剧疾病的侵袭。

根据精神神经免疫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可以通过对免疫功能的作用而影响癌症的发生、发展。这一方面的研究证实,神经系统会通过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对人体的免疫器官产生支配作用。由于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使神经递质对免疫系统的支配作用增强,从而能够使抗体增多,因此,抗病能力自然也就增强了。而如果精神颓废、悲观,则会导致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减少,并且会抑制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免疫作用,从而导致免疫力全面下降。由此可见,心理因素对于癌症的重要影响。

美国弗农·赖利博士通过动物实验也证实了情绪与心理因素对癌症的发生、发展、扩散的影响。他使用声光刺激使动物紧张、焦虑,结果发现动物的免疫能力大大减弱,从而导致潜伏在体内的恶性肿瘤细胞异常活跃。事实上,早在两千多年前,人类就已经了解到情绪与癌症的关系。古罗马的盖伦医生发现,患乳腺癌的女性一般都患有抑郁症。关于这一点,现代医学已经有了更加确切的解释,这是因为抑郁、消极的情绪会导致催乳素分泌过多而引起乳腺癌。

不良情绪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而好情绪则是身体的补药。人的情绪好了,机体就不容易衰老,也能够少得病,而且治病时的疗效也会倍增。如果长期处于忧郁、烦闷的情绪之中,患癌症的几率会大大提高。好情绪是良药,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抵抗疾病的侵扰。尤其是已经罹患癌症的人,更应该看到心理因素与癌症的辩证关系,认识到良好情绪对战胜癌症的重要作用。如果得知自身患有癌症时,不能尽快从惊恐、忧虑、悲观、烦闷中走出来,就会被癌症迅速吞噬。唯有拥有乐观向上的精神,并且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才能使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癌症患者在良好情绪作用下得以长寿的例子有很多,医学界也对癌症的心理疗法极为推崇。

采取积极的心理治疗法有助于调动体内的抗病因子,提高全身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把癌细胞控制住,这不仅是医生应该去实施的治疗方法,还是患者必须要做到的重要一环。因为保持良好和健康的心态,才能面对疾病和未来。每个人都应做到遇事勿过于激动,学会缓解、转移、释放不良情绪,增强自身的“心理免疫力”,进而预防癌症的发生。(1)每天笑3次。国外有专家曾经对观看喜剧和相声表演的癌症病人进行血样检测,发现这些患者在笑过之后,体内细胞的活性大大提高。日本学者让19名20~62岁的志愿者看3小时的喜剧后,抽取血样检测发现,血液中抗癌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由此可见,微笑不仅仅是人际交往中破除坚冰的利刃,更是杀伤癌细胞的有效方法。(2)学会知足常乐。在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平心静气地看待生活中的烦恼琐事,不与人攀比。一旦遭遇挫折,不要垂头丧气,而应该把目光转向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在平凡的生活中积极地寻找乐趣。(3)经常唱歌。国外有研究发现,唱歌可以使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数量增加,尤其是对于一些年长的人而言,唱歌不仅有利于预防癌症的发生,还能够使人保持年轻的心态与活力。(4)改变与人交往的方式。如果有自我封闭的倾向,就应该尽快地做出改变。事实证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宣泄自己的不快情绪,如果能够以积极开放的方式与人交往,不仅可以获得他人的理解和帮助,还能够养成乐观豁达的心态,这对于预防及治疗癌症极为有益。(5)正确对待矛盾冲突。在生活中,如果遇到了矛盾,不要一味地退缩回避,而应该积极地去解决。学会面对现实,不但有助于办好事情,还能给自己的生活留下美好的记忆,为增加心灵的防御力量添加实力。

总之,不要让不良情绪毁掉了健康,应该少忧郁,多乐观,万事想得开,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从而有效地预防、抵抗疾病。

情绪“替罪羊”,健康岌岌可危

根据世界心理卫生组织的统计,大约有七成以上的人会因为坏情绪而明显地影响身体的器官功能。尤为重要的是,这些影响常常具有全面而整体的特点。也就是说,一种坏情绪所影响的不仅仅是某一器官的功能,而往往影响到整个功能系统的正常运转。其中最容易被情绪利用来当“替罪羔羊”的就是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皮肤。

排名第一的情绪“替罪羊”是消化系统。实际上,有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旦情绪紧张、焦虑、烦躁时,就会出现胃痛或腹泻的现象。其实,这就是情绪作用下的健康问题。由于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造成人们情绪上的不良反应增多,以至于很多人也因此患上了肠胃不适的症状,比如胃疼、消化不良、胀气、便秘等,这些疾病几乎成为上班族的通病。不仅成年人如此,即便是孩子的消化系统也常常受到不良情绪的袭击。当孩子不想或不敢做某件事情时,总是会说“我肚子痛”,家长不要以为这仅仅是借口,其实这和情绪有极大的关系。

常见的情绪“替罪羊”排名第二的是内分泌系统,尤其是内分泌系统中的性腺和肾上腺,对于情绪的影响表现特别明显。比如很多人都会因为失恋而脸上长出青春痘,有的女性天天紧张加班导致月经失调,这些都与情绪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一个人的情感需求受到伤害或者不能满足的时候,人的内心就会被屈辱、痛苦、烦闷、忧愁所充满,这些情绪得不到宣泄,就会导致性荷尔蒙的分泌失调,以至于引发疾病。

而内分泌系统中的肾上腺作为主管“精气神”的重要器官,就更容易受到情绪变化的影响。当人遇到突如其来的刺激时,惊吓的情绪就会立刻促使肾上腺大量分泌肾上腺素。如果经常受到惊吓、紧张、愤怒等情绪的影响,肾上腺长期处于备战状态,得不到休息,就会出现疾病。因此,平时应该尽量不要与人生气,学会息事宁人,做到平心静气。

皮肤是第三个宣泄情绪的窗口,尤其是头皮,对于情绪的敏感度更高。这是因为在皮肤系统中布满了感觉神经细胞,而皮肤处不仅有大量的神经末梢,还有丰富的皮脂腺,它们对内心的感受表现得比较敏感。不论是反复无常的荨麻疹、湿疹,还是看似寻常的痤疮、皮脂炎,其实都和情绪有关。即使可以幸运地躲过各种皮肤炎症,如果情绪压力依旧挥之不去,也会让病症再次光临。平时人们在紧张时常常会感到头皮发痒;在害怕时就会感到头皮发麻;而烦躁郁闷的时候,头皮屑就会增加。这些都是情绪在皮肤上的表现,需要引起注意。

既然不良情绪会影响人体器官的健康,就应该及早地改善自身的情绪环境,让好心情维护身体的健康。“森林浴”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森林浴”是一种利用森林的保健价值来进行养生的新方法,不仅有利于人体保持活力,还有助于舒缓心情,从而达到“身心两治”的效果。森林是个巨大的氧气工厂,每1万平方米的阔叶林每天大约制造36万升氧气,这些氧气足足可供一千多人呼吸。尤其是森林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要比室内高20倍,这些负氧离子就像维生素一样,对人体很重要,不仅能够促进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还能有效地提高免疫力。根据研究表明,人吸入杉树、柏树的香气可以降低血压。日本专家让18名受试者闻杉树的香气,结果发现,在90秒内他们的血压降低了3%~4%,尤其是大脑的血流量有所减少,情绪也逐渐稳定。而且在森林中,耳边的鸟鸣声也有助于人平静心神。经常进行“森林浴”可以缓解失眠、高血压等症状。

当然,“森林浴”并不是随便进行的,还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最好选择一大片森林,因为森林越开阔,空气的质量就越好。(2)在森林中步行最少3小时以上,直到身体微微出汗。(3)在森林中多做深呼吸,尽量将体内的废气排出。(4)衣着以吸汗、透气的材质为宜,穿得太少容易感冒。

如果已经患有疾病,以“森林浴”的方法可配合医院治疗,有助于缓解病情。对于不便出行的患者,可以接受香气的熏陶。日本癌症研究中心开辟了一种模拟“森林浴”环境的治疗室,在治疗室里播放森林景象的画面和鸟儿鸣唱的音乐,并且散发含有森林树木香味的气息,因此,如果不便外出,可以听听自然的音乐,闻闻花草的香气。进行“森林浴”并不困难,如果没时间外出,买一个负氧离子生成器,放一些鸟鸣的音乐,在家里养养神、做做运动,也可以达到调节心神、平和心态以及保健身体的作用。

忧虑是唤来疾病的信使

著名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曾经在他的书里提到过一个故事:古时候,残忍的将军在折磨他们的俘虏时,常常把俘虏的手脚绑起来,放在一个不停往下滴水的袋子下面,让水不停滴在他们的头上。那些水滴滴到头上,就好像是用槌子敲击头部,最终使那些俘虏精神失常。事实上,这种折磨人的方法早在西班牙宗教法庭和希特勒时期的集中营中就已经用过了。其实,这就是一种情绪杀人法。

在生活中,忧虑就好像那些不停往下滴的水,长期忧虑就会使人心神丧失,以至于危害身体健康。事实上,现代人的忧虑与那些俘虏被折磨而导致的忧虑是不同的。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忧虑大多是由紧张和压抑造成的。忧虑不仅使人变得愁容满面,让人感到身心疲惫,还会引来疾病的折磨。根据有关的权威报告称,身体的大部分疾病都是由于忧虑而引发的,像心脏病、高血压、胃溃疡、甲状腺病、糖尿病等,都与忧虑有关联。在二战期间,美国大约有30万人死于战场,然而在此期间,美国却有200万人死于心脏病,其中的100万人患心脏病与战争有关,他们总是会从战事联想到日趋紧张的生活,因此而忧虑。

在《神经性胃病》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胃溃疡的产生不是因为你吃了什么而导致的,而是因为你忧愁些什么”。事实上,有很多疾病都处于情绪性阴影之中,只不过人们没有觉察而已。胃部不适是最明显的情绪性疾患之一,有不少人都有过因为坏情绪而导致胃痛的经历。忧虑不仅会使某些器官的功能出现异常,还会直接损害器官。中医认为,忧通于肺,忧愁往往会直接伤害肺部。过度忧虑的人常常患有失眠症,不仅如此,有些忧虑者还会患上非常难缠的偏头痛。

对于忧虑引起的健康问题,除了改变不好的境遇之外,更重要的是应该学会在极度的忧虑中平静下来。忧虑的坏处在于,它能破坏人内心的宁静,导致对未来的恐惧感,从而失去享受生活的自由,失去应对眼前困境的力量。产生忧虑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医学原因,在疾病发展和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症状加重,毒副作用的反应,如身体消瘦等都足以使患者忧虑不安;二是环境因素,比如亲友的疏远,对经济负担的担心等。要保证身体的健康,就应该学会整理自己的情绪,把忧虑从心里清除出去。以下是清除忧虑情绪的几个方法:(1)情绪抽屉。其实,人的情绪有很多种。人可以把生活看成不同的抽屉,把不同的情绪放进不同的抽屉。到了办公室,就打开“工作”的抽屉;回到家,就打开“爱与温柔”的抽屉。这样就可以减少彼此的干扰。对于忙碌的人们来说,抽屉理论有助于情绪的整理、生活的安排,从而达到使人心态平衡的目的。(2)善用“瞬间暂停”。在生活中,忧虑往往突如其来,这时,不妨让一切来个“瞬间暂停”。当忧虑来到时,可以到花园中、走廊里做运动,让心灵得到休息。也可以做深呼吸,让清新的空气缓缓进入身体,促使心情恢复平静。(3)不求尽善尽美。如果对生活有尽善尽美的要求,忧虑也就难以避免了,因此,不要事事求完美,而应该多给自己留些空间放松。不要把明天的事情放到今天,形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4)用纸和笔分享心事。如果忧虑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感到困惑不解或者难以忍受的时候,不妨用笔把情绪写下来。写完之后,合上笔记本。某一天遇到类似的心情时,可以把过去的记录翻出来看一遍。

生活中充满着变化,未来有很多的未知,不要因为那些还没有来到的事情而忧虑,也不要为既成的现实而伤心,应该让自己做好准备,时刻减少情绪失控的机会,维护好身体的健康。

情绪“失调”,引发月经失调

月经是女性特有的生理现象,它反映了女性生殖器官功能的变化。月经周期中,无论是性激素,还是垂体促性腺激素都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它们将通过一定的神经机制影响着女性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引起一些情绪变化。而情绪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生殖激素的水平,有时甚至会导致排卵抑制和周期紊乱。

一般来说,女性在月经期内情绪不稳,容易急躁和冲动。此时只要有一点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让女性的精神变得紧张起来,从而产生易冲动、抑郁或畏惧等情绪。

尽管人们知道月经是女性特有的生理现象,也知道女性在经期中的敏感心情,但是对于此时情绪变化与月经的关联却不甚了解。其实,女性经期的变化往往与其情绪有关。

医学专家认为,月经不调与情绪波动关系密切。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月经周期中,体内含有固有性激素的波动会影响情绪的波动,特别是经常服用避孕药的患者,在经期的时候总是会有期待、焦虑、情绪低落等表现。如果这样的情绪长期存在,就会引起月经不调,而月经不调反过来又影响情绪,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并导致病情恶化。

事实上,有许多证据说明情绪与激素水平的关系。如痛经妇女的心理发展可能不成熟,表现有神经质的性格;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病人中有70%~80%具有情绪障碍和性生活的问题,这都是因为紧张情绪会促进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异常,进而引起血管变化而大量出血;假孕则是更典型的事例,婚后多年未孕的女性确信自己已怀孕时可见有类似妊娠的闭经、乳房肿胀和早孕反应。这种现象与雌激素的变化有关,而更多的是渴望怀孕或害怕怀孕的矛盾心理所致。

经研究子宫内膜切片或阴道涂片后发现,经前焦虑的病人在经前一周内的雌激素量增高,黄体酮量减少,经前抑郁的病人的黄体酮也略低。由此可见,情绪的波动对激素水平有一定影响。既然已经了解了不良情绪对月经不利的影响,就应该在经期注意情绪的平衡。在月经期间,可以利用多种方式调整身心,比如参加文娱活动,多读些健康类的书刊。同时,可以看一些轻松愉快的影视作品,多和朋友交谈,这些都是保持情绪稳定的好方法。在经期感到疲劳、困倦、全身酸痛、体力下降或者有其他不适症状,如腰酸、腹部下坠、乳房胀痛等,应该注意不要思虑过多,也不必为此烦躁,以免症状加重。如果有失眠、兴奋或注意力不集中、食欲减退等,也属于正常现象。对此,就应该在经期注意劳逸结合,适当休息。

过度思虑,也能致病

中医认为:“思则气结。”从中医观点来说,思通于脾,而脾又主运化。倘若思虑过度,就会导致脾运化不畅,从而引起气结,导致腹部胀满,出现气血不足、四肢乏力的症状,形成气郁,并进一步发展为血淤、痰淤。思虑过度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症状。

思虑过度不但伤脾,还会导致睡眠不佳,日久则气结不畅,百病随之而起。现代医学认为,过度思虑不仅会引起肠胃的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症以及胃溃疡等症,还会导致性功能障碍。因此,千万不可以因过度思虑而影响了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倘若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最好就不要去“解”它,因为越“解”越不顺,最终可能导致气结。其实,人生活在社会当中,不可能一点风浪没有,对于思虑多的人而言,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多开导自己,不要在心里结疙瘩。

李女士平时好静,遇事敏感多虑,器量不大,常常因小事与同事发生争执,并为此生闷气,事后又懊悔不已。她也十分敏感,因此经常失眠。每夜辗转反侧,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反复出现白天发生的事。到了白天上班时,头脑昏昏沉沉,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也减退了。后来,她开始变得怕吵闹、怕光,特别容易受惊吓。同时,由于对工作进度的担心,使得上述症状就愈加明显了。因此,她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很担忧,到医院进行检查,诊断结果为神经衰弱症,并伴有胃肠消化不良、感冒、失眠等疾病。

其实,李女士的疾病与她遇事喜欢瞻前顾后、多思多虑有很大的关系。经过测试发现,她的神经类型属于易兴奋型,在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生活事件中,大脑神经经常处于过度紧张和兴奋的状态。长此以往,大脑对兴奋的抑制调节能力减弱,遇到烦恼就难以恢复平静,因此特别容易出现大脑的慢性功能失调和疲劳,并出现身体不适等慢性疲劳症状。而李女士思虑过度的毛病,是导致其大脑功能失调的症结所在。

李女士自从患上神经衰弱后,尽管一心想将工作效率提上去,却始终都是事倍功半,心中痛苦不堪。神经衰弱引起的脑力疲劳经常伴有烦恼、焦虑、轻度抑郁等不良情绪,这让她看上去心事重重。她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希望有所作为,却往往想得多做得少,精神能量消耗在没有实际价值的空想上,出现了失眠症状。

对于这种由不良情绪引起的疾病,医生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针对神经衰弱最突出的表现——睡眠问题,医生建议她培养定时作息的睡眠习惯,等有睡意后再上床睡觉,次日用闹钟定时叫醒,从而建立恒定的生物节律。

关于治疗失眠的心理训练方法,李女士采取的是数羊法,即在脑中想象草原上有一群羊,把它们一只只数完。有时数羊法效果很好,有时则不然,这时可以找一本枯燥乏味的书翻看,待有睡意后,即可关灯睡觉。

在心理疗法的基础上,医生建议李女士保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平衡,坚持体育锻炼。由于工作与生活的合理安排,使得李女士过度思虑的习惯得到了很大的改变。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李女士的神经衰弱症有了很大的改善,不仅睡眠变得规律了,而且情绪也变得稳定了。

千万不要小看思虑的问题,它对于人体的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有现代医学家指出,曹操的偏头痛就是在思虑过多的情况下愈来愈严重的。在《三国志》中有记载,“曹操每每头痛”。尤其是在曹操消灭袁绍、挟持汉献帝以后,他的头痛病就更加严重了。这是因为那时的曹操需要考虑更多的国事,思虑过度使他的偏头痛愈演愈烈,最终丢了性命。

头部是人的最高点,也是最易受到风邪侵袭的部位,而此处又是人进行思考的重点部位,思虑过度最直接影响的地方就是大脑。曹操长年风里来雨里去,再加上思虑过盛,因此,风邪入脑,患上了“头风”之症,即现在所讲的偏头痛。

偏头痛大多是由于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的,其发作前的诱因是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城市,文化程度高的人比较容易患偏头痛,这是因为这些人思考的问题往往比较多,用脑过度。另外,争强好胜、脾气急躁、过于追求完美的人也容易因为思虑的问题患上脑部的疾病。

总而言之,要健康就不能过度的思虑,以免虚耗心神而引起人体器官的疲劳,影响了健康。

工作狂的“时尚”心理病

现代生活的紧张节奏及沉重压力,往往让人们的心理不堪重负,心理的防御力也大大下降,以至于心理疾病横行,而心理疾病的肆虐又让人们的身体防御能力大幅度下降,导致身体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很多心理疾病都具有共性,其导致的健康问题也具有相同的结果。下面是现代都市人常见的几种心理疾病,它们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1.成功抑郁症

事业有成本来是人人羡慕的好事,但是如今却有很多成功者为成功所累,反而患上了抑郁症,深陷痛苦之中而难以自拔。陈女士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性,她年纪轻轻就在一家外企担任总监。在公司,她各方面都表现得出类拔萃,深得领导赏识。由于自身实力雄厚,陈女士不久就被提拔为分公司的总经理,这让同事们羡慕不已。但此后,陈女士并没有在新的职位上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坐上高位的陈女士压力非常大,她每天都担心工作完成得不够出色。这些担忧不仅使她的工作效率急剧下降,而且影响了睡眠。白天上班,她注意力也无法集中,整天感到头晕、疲乏,甚至胸闷、干呕,精力也大不如前。即使服用药物也无法减轻痛苦,最终不得不休假养病。

其实,陈女士所遭遇的难题就是不良心理所引发的健康问题。由于升迁压力过大以及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导致陈女士陷入了思虑过度之中,最后演变成为忧郁症,同时严重地影响了她的身体健康。

由于社会竞争加剧,工作节奏快以及对自身期望值过高,导致现代职场人士往往每天都处于紧张的状态。倘若心理素质较差或不善于自我疏解,就很容易被不良情绪感染,从而影响健康。

这时,应该注意时刻改善自己的情绪环境,平时应该忙里偷闲,暂时性地放下工作和困扰,可以参加文体、社交、旅游活动等,消除负面情绪,让自己的心情得到放松。更为重要的是,应该保持正常的感情生活。事实表明,家人之间、朋友之间的相互关心和爱护,对于人的心理与身体健康都十分重要。

2.信息焦虑症

在外资企业工作的李小姐,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浏览信息,看电视、报纸、杂志,上网,听广播,但是她心里总觉得漏掉了信息。为此,她常常失眠,食欲也下降了。其实,这并非个别现象,这种情况又被称为“信息焦虑症”。

在现在的生活中,资讯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生存要素。很多人对资讯的需求都特别大,而一旦这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就会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的情绪反应。

由于工作的快节奏和信息需求量的增加,大部分人都通过网络、电视、电子读物获取信息。长期如此,就必然会对网络、电子读物产生严重依赖,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病态心理。

当遭遇网络堵塞等情况时,很多人就会焦虑,担心漏掉重要的信息和新闻,耽误工作的进程,这种精神上的不良反应最终会向生理上的不良反应过渡,出现失眠、头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症状,损害身体的健康。

如今,“信息焦虑症”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疾病,其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也有目共睹。人们应该认识到个人对信息的掌握不可能全面而毫无遗漏,更应该明白信息并非决定成败的唯一因素。平时应该适当地放慢生活节奏,而不应整天思虑信息的事情。

3.疯狂购物症

齐女士人到中年,却依旧喜欢上街购物,对于她而言,逛街购物并非一种爱好,而是一种冲动。只要她走在街上就想进服装店里,而进了店看到五颜六色的服装就想买。这念头一动,她就很少犹豫过,这种购物的快感一直持续到她回家。可让她感到无奈的是,当回到家,她才发现自己并不开心,因为她并不需要那么多衣服。尽管她常常下定决心控制购衣数量,但是一旦逛街就把决心抛下了。对于难以控制的购物欲望,她感到十分的困惑与烦恼。

其实,齐女士患上了贪购症,又称“疯狂购物症”。这种病症是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疾病,患此症者有一种病态的占有欲,会通过购买去享受满足感与快感。然而,若是控制不买,就会出现焦虑不安、周身不适等身体不良状况。

对于“疯狂购物症”来说,放纵欲望是主要的原因,而控制欲望才是治本之道。平时出门不要带太多的钱,每次逛商店之前做一个详细的购物计划并坚决执行,必要时可由同伴提醒执行。最关键的还在于应找出造成疯狂购物的直接诱因,无论是对现实的不满,还是对自己的不满,都应该学会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心理平衡,从而维护身体的健康。

以上几种“时尚”的心理疾病,不仅影响了心理健康,还会对身体产生不利的影响,总而言之,只有身心都健康,才能少病少痛、延年益寿。

人最大的病就是恐惧

在人类众多情绪当中,恐惧是对人影响最大的情绪。恐惧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也有所体现。恐惧根据情绪程度的不同,分成很多种,比如畏惧、惊恐等。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人们的许多恐惧心理都是后天形成的。

当人们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危险情境,又苦于无助的时候,恐惧就产生了。恐惧往往是由于主体缺少处理或摆脱可怕情境的力量而造成的。基于这种企图摆脱困难而苦于无力的情绪,如果寻得摆脱的途径,恐惧往往能够迸发出超常力量,刘备跃马过檀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过去的时代中,人们常常由于对死亡产生恐惧而爆发,比如陈胜、吴广的起义就是在“失期,法皆斩”的恐惧威胁下爆发的。

一般来说,作为人类的重要情绪之一,适度恐惧在某些情况下还是有利的。然而,过度弥漫的恐惧情绪不仅对个人不利,而且对社会也非常不利。

当人们处于恐惧情绪中时,身心能源就会进入“冻结”的状态,这样生命活力被削弱,而且心智也难以正常发挥。倘若一个人内心极度恐惧时,会引起心智紊乱、举止失常、行为可笑、心跳暂停,有的还会导致昏迷、休克,甚至死亡。由此可见,过度恐惧对于身体健康是不利的。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心病,常常自己吓唬自己,其实,人最大的病就是“恐惧”。人们在恐惧状态下,各肢体不能听任大脑意识的调用,而大脑此时也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中。这一身心过程的特征是:血管收缩忽急忽缓、战栗、心脏猛跳、脸色变白,心脏以外各处皆呈血亏现象。对于恐惧,人们常常会用“胆战心惊”、“腿灌了铅”等词语进行描述,可见其对身体造成的不良影响。如果惊恐过度,可导致风瘫、脑溢血、心肌梗死等重大疾病。恐惧情绪还会使人思维迟钝、束手无策,从而影响做事效率。可见,过度的恐惧既不利于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因此,为了身体的健康,平衡恐惧情绪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应该认识到恐惧对于解决问题毫无作用。当人遭遇恐惧情绪的时候,思维会出现混乱或空白状况,这对于解决问题毫无助益,反而会造成身体更加虚弱,因而变得六神无主,使恐惧的情绪蔓延。

其次,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两点必须注意:第一,自己的问题一定要努力自己解决;第二,自己根本无力解决的问题,不必对它产生恐惧,因为恐惧也没用。

再次,遭遇疾病时,保持平和心态。事实上,疾病对于健康的损害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然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却比疾病更严重。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恐惧下的自我摧残。

另外,还有一些中医之法,对于治疗情志疾病非常有效。梁女士的丈夫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每天晚上痛得难以入睡,白天根本无法工作。尽管梁女士经常出差,但是心思全在丈夫身上,看到丈夫痛苦的样子,她每晚都做噩梦。没过多久,梁女士的脸上就如同粘了一层尘土,变得毫无光泽。她怀疑自己得了大病,越想越害怕,因此茶饭不思。梁女士有个朋友是中医,了解了她的情况,并为她把脉,发现她的肝脉弦紧,余脉沉弱无力,便断定她是由于气郁不舒而引起血液流动缓慢,从而造成心血不足,最终导致心生恐惧,不仅影响了正常的睡眠,还影响了饮食健康。

根据以上的诊断,朋友向梁女士提了以下建议:(1)在压抑时大哭以解肝毒,保护肝脏健康。面对生活中的压抑时,以“想哭就哭”之法舒解,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调理作用。(2)敲打胆经,同时按摩太冲穴,以解情志之毒。此法可以缓解肝脏的压力,不仅可以解恐惧之毒,而且对其他不良情绪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梁女士依照朋友的建议做,不久,精神得到了很好的恢复,脸色也变得红润有光泽。

其实,在生活中,人不可能抛弃情绪,也就是说,不良情绪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们完全可以通过一些正确的方法调理情绪,使不良情绪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维护好身体的健康。情绪的调理对于人体的保健来说是不可忽视的,人们应该对此有所了解,并且掌握一些科学的情志调节法,为自己的健康服务。

“心理感冒”,引发生理性疾病

感冒是一种常见病,大部分人都得过感冒,其实,人的心理也会患感冒,而且“心理感冒”会时常光顾人的内心,造成心理疾病。“心理感冒”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情绪波动,如消极、焦虑、烦恼、紧张、不安、愤怒、憎恨、忧愁、悲伤、恐惧、痛苦等,它还会在生理上引起相应的症状,如头晕、头痛、失眠、食欲不振、心悸、气促等,从而破坏人的身体健康。

情绪失调引起的“心理感冒”可通过人们的心理活动变化促使神经系统机能失调,从而对健康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比如在恐惧时,人的判断力与理解力就会降低,而在极度恐惧中,还会导致自制力的丧失,造成行为失控,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变化,如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口干、出冷汗等症状。

如果消极情绪经常反复出现,人的大脑就会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造成大脑功能的减退,这样也会引发机体的病变,引起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血压持续升高等症状。

医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已经肯定了消极情绪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有人用猴子做实验,让一群猴子单纯禁食,而对另一群猴子则只提供无营养素的安慰剂。结果发现,单纯禁食的猴子烦躁不安,其体内激素有很大的变化,而仅食用安慰剂的猴子却没有明显变化。还有试验者把同窝生的两只羊羔分开喂养。一只羊羔旁边拴着一只狼,而另一只羊羔身边则没有狼。试验者为两只羊羔提供相同的生活条件,然而那只总是看见狼的羊羔由于恐惧不安,最终消瘦而死;而另一只却正常地成长起来了。

其实,“心理感冒”有轻型和重型之分,一定程度的“心理感冒”对人体并无大碍,甚至对人体有益。中医就有观点认为,适度紧张有益健康。但是,“心理感冒”不能过重,尤其是重症的“心理感冒”必定会使人失去心理上的平衡,并造成生理机能的失调,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及自疗能力,从而引发身体疾病。

最为明显的就是紧张情绪引发疾病以及病情恶化现象。研究表明,情绪紧张时,生长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会使葡萄糖在机体内的利用率下降,导致血糖升高,增加了患糖尿病的危险。还有临床观察发现,紧张的情绪会引起溃疡,而忧愁、沮丧的情绪会影响到肠蠕动,从而造成便秘。心脏病患者如果情绪紧张就会引起心律失常,可能会出现阵发性心动过速、早搏、心房纤颤、心室纤颤,甚至引起猝死。这是因为神经紧张或情绪激动会刺激交感神经系统,使神经末梢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促进脂肪分解,使血脂增高,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由此可知,“心理感冒”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十分巨大。

对于轻型“心理感冒”,人们可以通过人体高级神经的自控系统进行自我治疗。(1)对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理智分析,找出解决办法。(2)可以通过找知己倾诉衷肠的方式,让自己的情绪得到缓解与平衡。(3)可以读书看报,通过精神投入,转移情绪注意力。(4)可以听听音乐、看看电视,以放松心情的方式治疗心理小感冒。

而重型的“心理感冒”常常不能轻易解除,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很容易造成强烈的情绪波动,不仅会给精神生活带来重大影响,还会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因此,重型的“心理感冒”患者应及时找心理医生咨询和治疗。然而,对于“心理感冒”引发的疾病来说,治疗并不能固本,唯有从心理入手,树立良好的心态,才能让情绪达到真正的平衡,从而获得健康。

事实上,对抗“心理感冒”最好的良药就是用平和宽厚的心态提升心理免疫力。心理学家发现,与人为善者比刻薄吝啬者长寿。在生活中,拥有甜蜜爱情的人往往患“心理感冒”较少、较轻。对此,科学家们认为,这是心理免疫的功效。如今心理免疫已经成为对抗癌症的新疗法。

其实,无论是“心理感冒”患者,还是身体感冒患者都应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而对于免疫力无论是心理免疫力,还是身体免疫力,都不能忽视,因为二者是息息相关的。当你遭遇了“心理感冒”时,千万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要滥用药,以免危害身体健康,而应该平心静气,做到“心”到病除。

心情不好患口腔疾病

口腔健康是生命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延长人的寿命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口腔疾病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它的发病率相当高,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口腔问题。据统计,大约每10万人当中,约有30%的人患有轻重不一的口臭、口腔溃疡疾病。口臭、口腔溃疡疾病对人的社交及心理具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并因此导致了众多的心理问题。有的人平时十分注意饮食结构,注意口腔卫生和牙病防治,可还是阻挡不了口腔疾病的侵袭。对此,很多人大惑不解。其实,影响口腔健康的因素不仅是口腔卫生及饮食营养,还有一个常被人们忽略的重要因素,那就是情绪问题。不良情绪往往会引起口腔疾病,破坏口腔健康。

1.情绪不佳——口臭的重要原因

引起口臭的原因有很多,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却往往为人所忽视,那就是不良情绪。心理医生发现,很多有心理困扰的病人都有一种特殊的口臭。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随着这些患者心理问题得到缓解,他们的口臭也随之减轻了。心理学家对此现象进行研究,发现不良情绪会导致口臭,而良好的情绪能够缓解口腔问题。

其实,关于口臭与情绪的关系,古代中医学就有所见。清代《杂病源流悄烛》中说:“劳心味厚之人口臭。”其中提到的“劳心”指的就是人的不良情绪状态。现代科学也通过实验证实,情绪郁闷或患有抑郁症的人,体内会产生某些毒素,由于其中一部分毒素会通过呼吸道被排出,因而造成口臭或形成其他异味。医学家还发现,不同的心理障碍患者,呼出的气味也有所不同,因此,现代医学还把口臭归入身心疾病的范围中,认为不良的心境是导致口臭的重要原因。

对于口臭的防治,除了要注意饭后和睡前刷牙、漱口,保持口腔卫生之外,最重要的是做到去除病因。因此,不仅要治疗有关的器质性疾病,同时也要重视心理方面的疏导,努力改善情绪,调整心态。只有尽量保持通达、乐观的精神状态,避免发生抑郁等心理障碍,才能更彻底地消除口臭。

2.不良情绪引发的心因性牙痛

陈女士有一阵子感觉左上牙剧痛,试过很多治疗办法都没有效果。无奈之下,只能去医院诊治,然而奇怪的是,经检查之后并没有发现明显炎症及其他异常。后来医生偶然听到她说起曾与顾客发生口角的事情,就详细地向她了解了事情的始末。而就在陈女士与人发生口角之后数小时,左上牙就开始轻微疼痛,后来逐渐加重。根据陈女士的情况,医生做出了诊断:她患的是心因性牙痛。医生通过针刺和暗示性的治疗方法对陈女士进行治疗,几个疗程后就使其症状痊愈了。

陈女士所患的心因性牙痛,其实就是由心理原因引起的牙痛,其主要特点是:痛点会移动,疼痛与神经的分支不相一致,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此症往往是由诸如抑郁、悲伤、焦虑、愤怒、恐惧等不良情绪所导致的。

美国学者曾经对牙病与情绪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有80%的牙病患者都曾长期处于愤愤不平或紧张的情绪中。调查显示,那些克制感情冲动的人,大多患有咬牙或磨牙症,而经常发怒或抑郁的人比较容易患上周期性牙龈和牙齿疼痛。我国心理学家也曾对150例牙痛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其中有三成以上的人的牙痛是属于心因性的。

一般来说,情绪波动持续时间越长,心因性牙痛发病率越高,故而心因性牙痛的发病率主要集中在18~30岁的年龄段,而且心因性牙痛患者中,女性人数明显多于男性,这与女性的情绪特点有关。科学家研究报告表明,情绪之所以会引起牙痛,是由于消极情绪会使人的血液黏度和血中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3.坏心情导致复发性口疮

作为人体的一个敏感器官,口腔健康本来就是保健方面的一个薄弱环节。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有的人精神会因为情绪波动而受到不良刺激,导致口腔黏膜上出现水疱,而且这种水疱很快会破溃,从而形成疼痛的溃疡点。一般来说,此症经过7~10天后自可痊愈,但是如果情绪不佳则会再次发作,医学上称之为复发性口疮。

4.长期精神紧张易引发龋齿

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精神常处于紧张状态的人易患龋齿。这是因为情绪紧张的人分泌的唾液量比情绪稳定的人要少,因此不能很好地清洁牙齿,给细菌繁殖留下了可乘之机。另外,人的唾液能缓冲口腔内的酸类物质,如果口腔中唾液的分泌量减少,对酸类物质的缓冲作用也会减弱,而酸类作用也就会增强,这就为龋齿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因此,应该改变情绪紧张的状况,让情绪保持稳定。

5.情绪消极造成精神性口苦

口苦并不一定就是味觉发苦,而是味觉发生异常,包括淡、涩、酸、辣、麻等,其中以味觉发苦的现象比较常见,故称之为口苦。精神性口苦又称为情绪性口苦,主要是指在精神紧张、气愤、烦躁、焦虑、恐惧、忐忑不安、失眠时出现或加重的口苦现象。医学专家调查显示,口苦患者中有60%为精神性口苦。由此可见,良好情绪对于口腔保健的重要性。

6.口腔疾病的预防

治疗口腔疾病的方法有很多,但大多数方法都很难完全控制病情复发。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这些方法往往忽视了造成口腔问题的心理因素所致。因此,要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病率并且防止复发,首先要从心理因素入手,保持心态平衡,凡事乐观开朗,避免精神伤害。在此前提下,做到以下几点:(1)坚持经常刷牙、漱口,保持口腔卫生。(2)少吃烧烤、油炸食物,避免黏膜损伤。(3)多吃蔬菜,补充足量的维生素。(4)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注意劳逸结合。(5)要做到预防口腔疾病,就应做好定期检查:①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最好每6个月1次,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②定期进行洁治,即洗牙,让医生用特殊器械清除牙石,每年1次。③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切不可粗心大意,延误治疗时机。

脑血管疾病“纵火者”

——消极情绪

人的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是指向上、良好的心情感受,主要表现为快乐、喜悦、舒畅等;而消极情绪则是指低沉、不良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忧虑、悲伤、烦恼、焦急等。积极情绪能使人精神振奋、消除疲劳、增加抗病能力,而消极情绪则会导致神经功能失调,内分泌紊乱,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比较常见的有脑血管病。

关于消极情绪引起脑血管病的原因,医学家做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临床研究证实,忧虑、愤怒、悲伤、烦恼和精神紧张,可使大脑皮层及丘脑下部兴奋,促使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儿茶酚胺等脑血管活动物质分泌增加,从而引起全身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使已经变硬变脆的动脉内压增大,易在薄弱处发生破裂,引发脑出血。

不仅如此,脑血管疾病往往还会影响心情。临床观察发现,脑血管病患者常常会出现易激动、急躁、妄想、抑郁、强哭强笑等情绪状态,有时甚至会出现性格、行为的改变。原来在人体的大脑内有一个高级中枢专管精神活动和情绪变化,而额叶皮质及下丘脑与这一高级中枢密切相关。如果大脑内的高级中枢、额叶皮层和视丘下部发生了病变,就必然会引起情绪的异常。脑血管病的发生损害了大脑内的高级中枢,所以必然引发情绪的异常。倘若是额叶被梗塞,就会出现意志缺失、淡漠、缺乏主动性和注意力不易集中等情绪抑郁的表现。

综上所述,脑血管病与消极情绪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就会走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中。首先坏心情促使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而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又会造成情绪更加恶化,这样循环往复的作用,病情就会不断地恶化,从而严重地威胁到身体健康。

事实上,生活中有很多因为坏心情而引发脑血管病的例子,而脑血管疾病造成坏心情的案例就更多了。临床实践证明,急躁易怒、逞强好胜及性格孤僻、多愁善感的人,患脑血管病的几率要比一般人高得多。因此,平时应该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以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而对于脑血管病患者来说,就应该及早地了解情绪和精神的异常状况。对于伴有精神障碍的脑卒中病人,不能满足于一般的医疗护理,不仅要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以防止患者因为情绪波动而伤人毁物或自伤,还必须加强必要的心理治疗。

预防脑血管疾病一定要防止“情绪中毒”,尤其是在闷热的夏季。到了夏天,天气热就容易烦躁,情绪波动比较频繁,而过度愤怒或紧张都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对于患心脑血管病的人来说,每天适量饮水十分必要。

当感到疲劳、精神紧张或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不妨自我松弛调节一下:选舒适的姿势坐下,闭上眼睛,并放松全身肌肉。慢慢做深呼吸10~20次。在做深呼吸的同时,听一曲优美的音乐。

按照此方法进行情绪调节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能在顷刻之间令人心神松弛、情绪稳定,不仅可以解除身体的疲乏,精神上的紧张感也可以得到良好的平复。

典型性格下的典型疾病

关于性格与疾病的关系,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就曾有相关的发现。美国有位心脏病专家在诊所里发现,就诊的冠心病患者所坐的椅子后腿下的地面上有两个凹陷,这一发现让专家感到奇怪。他怀疑这些冠心病患者的总体行为可能有些特异之处。后来他继续观察后发现,大多数冠心病患者候诊时,心情都比较急躁,抱怨候诊时间太长,往往把椅子两条前腿跷起来,以椅子后腿作为支撑,不断摇动或转动椅子。年复一年,许多来就诊的冠心病患者都这样摇晃,使地面形成了凹陷。心脏病专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大量观察研究,发现性格与疾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具有急躁性格的人较容易患上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心理学上把具有争强好胜、时间紧迫感强、急躁、易产生敌意的性格特征的人群称为A型性格人群。A型性格的人雄心勃勃,争强好胜,对自己寄予极大的期望,为了实现目标往往不惜代价,他们常常以事业上的成功与否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他们的工作日程常常排得满满的,他们试图在最少的时间里做最多的工作,因此,终日忙碌紧张,不知道放松自己,极不情愿把时间花在日常琐事上。尽管A型性格的人办事节奏快,时间紧迫感强,但是由于其过强的时间意识、竞争意识以及性格特点中特有的“敌意”情绪,造成了长期的心理紧张,大脑皮层因此受到强烈持久的刺激,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进而促使血小板聚集,血液中的血脂蛋白成分改变,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平均浓度增加,血液黏滞性和凝固性增大,血脂增高,导致冠状动脉硬化。因此,这种类型的人容易得冠心病。

相比较而言,B型性格的人不太容易得心脑血管疾病。由于B型性格的人满足于现状,与世无争,内心没有大的情绪波动。这种状态使得B型性格的人很少发生应激反应,因此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也较低。调查结果发现,A型性格的人比B型性格的人患冠心病的几率要高出2倍,心肌梗死发病率高2~4倍,心脏冠状动脉硬化发病率高5倍。

大量的数据表明,85%的心脑血管疾病与A型性格有关。在心脏病患者中,A型性格的人高达98%。当然,并非所有A型性格的人都会患冠心病,只是此种性格的人患病率较其他性格的人高。因此,为了预防与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A型性格的人应该向B型性格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安然自在、随和淡泊、不急不躁的人生态度,在耐心平静的心态中过松弛有度的生活,这样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除了A、B型性格外,还有C型性格。C型性格群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首先提出的,是一种情绪受压抑的抑郁性格,其主要特征有行为过分合作、过分忍耐、回避矛盾、爱生闷气、过分焦虑、害怕竞争、逆来顺受、有气往肚子里咽等。

C型性格是一种与癌症发生有关的性格,此种类型的性格预示患癌症的风险很大。

癌症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治疗也没有特效之法。有大量研究认为,癌症的发生与人的性格密切相关。临床事实证明,性格乐观、豁达,能及时排解不良情绪的癌症患者,其体内癌细胞扩散缓慢,甚至还有自然消退的状况。而抑郁的C型性格则会加速癌瘤的发展。

C型性格的人往往过分焦虑,不善于与人交往,对不幸之事内心体验深刻,过分忍耐,因而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乃至长期处于忧郁、悲观的情绪中。这样低落的情绪体验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各代谢机能也随之产生障碍,从而诱发各种癌变。从这个方面讲,把C型性格称作“癌症性格”确有其理。

C型性格人的心理是消极的,这就直接诱发了消极的生理活动。有关专家指出,癌变的发生60%以上是消极心理因素的作用。因此,C型性格者应该改变性格成分中的压抑、消极心理,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除了A型性格与C型性格之外,还有一些典型性格也容易患上典型疾病,比如冲动型的人易得的疾病是胃溃疡;焦虑型的人容易患高血压症;攻击型的人容易发生慢性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害羞型的人比较容易发生病毒感染;忧伤型的人容易得癌症和心脏病;神经质型的人易得哮喘、头痛等疾病;悲观型性格被认为是最不利于健康的性格,比乐观型的人早亡风险高19%,容易患帕金森症。

针对“性格疾病”,人们应该积极地把自身性格中的不良因素剔除,同时让心理和生理全面放松以维护身体的健康。首先,应该制定符合自己实际能力的生活、工作、学习、保健目标,以免终日紧张或者空虚度日。其次,在时间安排上要预留空闲,以免时间的不合理安排造成紧张或压抑的心境。第三,培养业余爱好,增加生活情趣,陶冶性情。第四,经常参加一些活动,比如体育运动、旅游等,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机体的承受能力,还能放松身心。

突破性格心理的阴影

很多人相信可以通过基因测试发现肿瘤、心血管疾病的易感基因,提前做出预警。科学家们也在加速完成人类基因图谱,以通过基因分析了解人类疾病。但是,较少人注意到,其实人们的性格往往就是疾病的易感因素之一,不少性格心理与疾病有着直接联系。人如果长期处于不良情绪状态,就会直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或间接经由内分泌与荷尔蒙激素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因而增加发生严重疾病的可能性。

国外一些研究性格和疾病关系的专家发现,某些疾病的发生常常是同病人的具体个性有密切联系的。如哮喘病人一般都有依赖、顺从、胆小、内向、以自我为中心、好幻想、缺乏信心的个性表现,他们平时难以忍受挫折,且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偏头痛病人大多数具有死板、好争、嫉妒的心理特点,他们在工作生活中总是要尽善尽美;消化性溃疡病人大多具有被动、依赖、顺从、缺乏创造性的特点,他们不好与人交往,情绪不稳,常有内心矛盾情绪涌现,害怕失去依靠,力求取得某种成就而又害怕受到挫折等;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好整洁、办事有秩序、拘泥于形式、刻板、严守时刻、谨慎小心、服从、不易激动、处理问题较理智、缺乏雄心、缺乏自信心等;过敏性皮炎患者常过分焦虑、被动、压抑愤怒,缺乏与困难做斗争的能力,被怜爱、被同情的欲望强烈;关节炎患者有过分小心、好自我牺牲、疑虑、抑郁的性格特点;而慢性腰痛病人往往多疑虑,精神抑郁。

对于“性格决定疾病”的观点,讲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是世界各地的研究表明,性格特征在人体健康方面的重要性超乎想象。既有不利于身体健康的性格,同样也有对健康有益的性格。比如乐观型性格的人较少发生器质性病变和慢性疼痛;尽责型性格的人身体健康,长寿者居多。

但是,任何性格都有利弊。就拿外向型的人来说,其性格特点与乐观型性格非常相似,其心脏病发病率较常人低15%,即使遭遇疾病,此种性格人的康复速度也比较快。但是这种性格的人比较容易发生肥胖。

不过,针对性格弱点,人们可以采取优化与弥补的方法进行改变。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比如忧郁性格者,只要找到其忧郁的根源,往往就可以减轻其忧郁的症状。

只要“优化”个性,摒弃“敌意”情绪,就完全可以扬长避短,维护身心健康。要保证性格的健康,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1)现实性。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有多种准备。(2)独立性。要有独立的观点、独立的选择以及独立的人生态度,当然,在独立的过程中,还应该适当采纳合理的建议。(3)爱他人。健康成熟的人不仅爱自己的家人、亲戚、朋友,还能够对陌生人彬彬有礼。(4)少生气。有时生气是难免的,但关键是把握住分寸,不为小事发脾气。(5)宽容与理解。对于心理成熟的人来说,宽容与理解不单单是对自己的好友,还应该包括宽容那些职业、性格以及文化背景与自己不同的人。

第二章 聆听身体的“求救”信号

七情是五脏的温度表

《黄帝内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全面阐述中医学的著作,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有奠基作用,也是养生学的第一部理论专著。在这部中医学和养生学的经典著作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形神相即”的思想,并把精神调摄作为养形养生的第一手段。其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又云:“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明确指出了精神与形体的内在联系。

中医认为,情绪的变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身体器官功能的变化。《黄帝内经·灵枢》中提到“怒则气盛而胸胀,肝举而胆横,眦裂而目扬,发起而面苍”,由此说明发怒对肝脏造成影响。另外,“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都说明了七情与人体脏腑的关联。因此,人们往往可以通过七情看到五脏的健康状况,这也是中医四诊法之一——望诊的一部分。“喜”,是愉快情绪的反应。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但是中医认为高兴过度会伤“心”。中医理论明确指出了“心主神明”,认为心是思维活动的中枢,而狂喜会使人心神不安,从而损害心脏。事实上,过度喜悦不仅会使心跳加快,有时还会使人头眩目晕而不能自控,严重者还会因为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喜乐也应该适度。“怒”,指气愤不平的现象。中医认为,人发怒时会破坏正常、舒畅的心理环境,使肝脏功能失去条达,导致肝气横逆。故而人在生气时往往会感到胁痛或两肋下有不适感。有的人不想吃饭,感到腹痛;有的人甚至出现吐血等严重症状。现代医学认为,人处于怒气勃发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胃肠功能紊乱或形成消化性溃疡,也会造成血压升高而诱发冠心病。因此,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最好的办法是尽量戒怒。“忧”,指忧愁低沉的情感体验。若过度忧愁,不仅会损伤肺脏,还会波及脾脏,造成食欲大减。整天忧心忡忡,愁眉苦脸,对于身体健康非常不利。伍子胥过文昭关,一夜之间须发全白,就是因为过分忧愁所致。“思”,就是集中精力思考。中医认为,过度思虑会损伤脾脏,而脾脏损伤则会导致吃饭不香、睡眠不佳,长此以往则会导致气结不畅,最终引发百病。如果思虑过度,精神受到一定影响,思维紊乱、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病也就随之而来。因此,在生活中,应该避免过度思虑。“悲”,是指哀伤、痛苦的情态。中医认为,悲会损害肺脏,故有“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之说。悲哀主要表现为面色惨淡、神气不足,偶有所触及即泪涌欲哭或悲痛欲绝。长期沉浸于悲痛中,严重者会导致呕血等症。因此,家庭若有不幸的事情,一定要节哀,以保重身体为要。“惊”与“恐”不同,“恐”是害怕的意思,“惊”是指精神上的猝然紧张。恐惧害怕的人,大都肾气虚、气血不足,故而应该补肾;经常会被惊吓的人,大都心气逆乱、心血受损,因此心无所倚、神无所归,故而应该安神。

其实,七情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直接致人生病的。唯有情志活动剧烈、过度,超越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许久不得平静,才会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导致全身气血紊乱。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精神活动失调引起的不良情绪可使人体各器官功能紊乱,引发各种心理、生理疾病乃至全身性疾病。面对情绪这一脏腑的“温度表”,人们可以通过调节情志活动来保健身体。

首先,应该培养自己宽阔的胸怀,这是达到情绪稳定的重要一点。如果没有宽阔的胸怀,就必定会被无故的烦恼纠缠住。

其次,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是消除不良情绪的关键。当遇到不良事件后,要正确对待,以防止身心疾病的发生。

第三,学会知足常乐,珍惜自身的价值。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能在艰难之中自强不息,任何时候都能够愉快地生活。

第四,保持心情愉快,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哲人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第五,情绪不定时,可以用“入静法”稳定心神。清医汪昂曾经总结出一条极为高明的健身之道,即“遇心绪烦乱之时,侧卧于榻上,遂静心数息,数至数百,则心火下降,气爽神清,烦劳不苦,智慧聪明。”后世人利用此法进行养生,效果非常好。

透视压力上瘾,维护身体健康

压力专家称那些被埋没于重重任务之中不能自拔的人为“忙碌综合征”,具体症状包括喜怒无常、烦躁、讨厌和别人开玩笑,或者总想为所有人做所有事。根据以往的观点,此类患者大都是一些“绝望的”家庭主妇。然而,现代社会的紧张生活节奏,使得大多数人进入重重压力的包围圈,因此,“忙碌综合征”的患者群体有扩大的趋势。

美国专家指出,有不少美国人把忙碌当作一种成就。当今社会也将忙碌视为一种赞赏。很多人以为自己做得越多,就越成功、越有价值,而对于忙碌综合征患者来说,如果某件事情做不到,就会产生挫败感。人们不知道,这源于一种心理的病态,压力其实会让人上瘾。

压力之所以会让人上瘾,源于其自身的“诱惑力”。具体来说,压力之下,你尽可以对着别人发牢骚,而且这种感觉相当好。当我们向某个忙碌者询问进展如何的时候,他通常都会说“别问了吧”或者“我很忙,非常辛苦!”如果我们对他表示赞赏或同情,他就会得到宽慰和满足。这种时候,无论是“哎,真可怜!”还是摇头自叹不如,都是他最想听到和看到的。

面临社会压力,“压力上瘾”已经成为一种现代病。专家们认为,由于人们都渴望“被需要”的感觉,因此对于“压力”会产生需求。为了让自己的存在更加重要,人们总是把日程填得满满的,乐此不疲地筹划着下一次节日、下一次聚会。当人们停下这些周而复始的工作,反而会感觉不习惯,因为自己的身体已经习惯了那种忙碌的生活节奏,突然间停下来不仅会有失落感,身体机能也会出现某些异样的变化。

有些人是为了功成名就而忙碌,而有些人忙碌是为了逃避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埋头于繁杂事务中的焦虑能够掩盖其他负面情绪,尤其是不快。在压力和紧张感中,可以消耗大部分精力和体力,因此,这样做可以使自己没有时间沉溺于悲伤之中。

然而,在人们通过压力来麻痹自己和逃避现实的同时,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问题:长期生活于压力中,身心健康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有些人喜欢把压力化为食欲,结果不仅无助于排解烦恼,还可能导致肥胖。身上的赘肉带来更大的压力,罹患糖尿病和心脏病的危险也大大增加。有的人则喜欢用疯狂购物来达到放松的目的,但购物带来的愉悦程度越高,回家以后那种兴奋消退得也就越快,浪费金钱的罪恶感也就越深。这种后悔和不安会带来更多的压力。这些恶性循环不但无法消除压力的根源,反而让人身心更加疲惫。

借助其他事物缓解压力并非不可行,但是必须找到正确的方法,比如运动、适当娱乐、读书和听音乐都可以减轻部分紧张情绪。其实,压力解决起来并没有那么复杂,主要还是看自己的想法。很多人以为压力是一种外部的东西,而实际上压力源自内心。因此,解除压力的唯一方法就是改变自己的想法。

首先,学会善待自己,不要永远都把自己摆在需求单的最下面。每周至少一次关注自己的需要和心愿,并学会对不必要的要求说“不”。

其次,不要把所有的工作都视为同等重要。这不仅仅是排列工作顺序的需要,也是缓解压力、维护身心健康的需要。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最需要完成的事情上,从容、开心地去做。

第三,拒绝完美主义。如果不想被没完没了的事务困住,就必须在做事情之前确定这件事值得花多少时间去完成。千万不能因为追求完美而让压力越来越重,最终无法负担。

第四,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放慢进行的速度。如果喜欢看报纸或者买菜,那么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就不要掺杂其他的事情来破坏情绪。静心享受人生乐趣是必要的,这不仅对于健康的心理大有裨益,而且对于身体的健康也非常有利。

面对生活的压力以及社会中愈来愈多的“忙碌综合征”患者,你是否有过压力上瘾的经历?以下是压力上瘾测试:(1)如果度假时间超过两天,你就觉得心烦意乱。(2)原本全家人一起看电视的晚上,你却拿着商场的优惠券上网搜罗促销资讯。(3)想不起来上次没吃早餐是在什么时候。(4)想不起来上次没吃午饭或晚饭在什么时候。(5)即使激情时刻也从来没产生过任何激情幻想,因为脑子里总惦记着明早如何收拾厨房。(6)你匆匆游走于超市的各个货架,完全按照事先列好的清单购物,很少考虑别的东西。(7)你把睡前浏览日程表视为一种放松。

如果以上描述有两项以上符合你的情况,说明你可能已经对压力产生依赖,与此同时,你应该考虑压力重重的生活方式对自己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适当放缓生活节奏。

情绪的晴雨表

——胃

胃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同时也是最能表现人情绪的器官之一。如果人的心情很好,胃就会做出愉快的反应——胃口大开。相反,如果人的心情不好,胃就会做出反抗,如食欲下降。不仅如此,心情还会通过影响胃的活动而间接影响消化功能的发挥。当人心情大畅时,消化系统运行也会保持正常状态,而一旦心情不佳,就很容易引起胃部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从而对健康产生影响。由此可见,胃部的健康状况与情绪联系密切。

纪先生是一名记者,由于工作的缘故,他常常出差在外,精神压力非常大。几年过去了,纪先生患上了胃痛。初时只是微感疼痛,后来慢慢地变成了剧痛,而且胃痛的次数也频繁起来。在疼痛难忍的情况下,纪先生到医院就诊,但是每次检查出的结果都只是慢性浅表性胃炎。他一直按医嘱服药,但是一点效果也没有,胃痛照常时时到来。

深受胃痛困扰的纪先生心情变得更加不好了,本来紧张的情绪,一回到家中就变成了愤怒,因此经常拿孩子出气。看到被搅得一团糟的生活,纪先生每晚都失眠。有时好不容易睡着,半夜又被胃痛折磨醒。在这样的状况下,纪先生上班时没法集中注意力,在家又没有好心情。后来他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没用半粒药,只是通过心理治疗就让他恢复了往日的神采,胃痛也得到了很好的缓解。

其实,纪先生的胃病与心情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中医有“形神相即”的观点,肯定了形体与精神的相互关系。在生活中,经常听到胃病患者的抱怨:“我一生气就胃痛”、“我的胃病是生气后暴吃引起的”、“我胃不好就吃不好,睡不好,心情也不好”,等等。而这些感受就是胃病与情绪密切相关的最好阐释。事实上,很多疾病都和心情有关,是胃部的疾病。

曾经有医学家研究调查后得出结论:65%的胃病是心理原因导致的。很多人对这一结论表示怀疑,但这却是一个事实。曾有学者做过这样一个临床试验:给一组胃溃疡病人服用治疗药物,给另一组胃溃疡病人服用与治疗药物外观毫无差别的安慰剂。结果发现两组的疗效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安慰剂并非治疗药物,却取得了与治疗药物同样的疗效,这说明了心理治疗在胃病治疗中的作用,也说明了胃病与心理因素的重要关系。

根据医学解剖报告来看,长期抑郁或心情不好、情绪低落的人,大脑结构会发生一些异常变化。而且有很多临床实践也证明,情绪长期处于不良状态,会导致机体的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发生一些变化,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引发胃病。一般来说,情绪波动频繁、压力较大者比较容易患胃病。比如教师、司机、媒体工作者、医生等都是胃病的高发群体。(1)教师的操心病——胃病。由于教师承担繁重的教学、管理任务,不仅在学校要为学生操心,回到家里还要为自己的家庭着想。尤其是女教师,精神及体力的负担都很重,因此,很容易患上消化系统疾病。(2)司机是胃病高发人群。这是由于司机在开车时精神高度紧张,而且这种紧张状态往往得不到缓解,这样就极易造成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再者,司机坐的时间长,平时运动量比较少,这使胃部的食物存留时间变长,加重了胃肠负担,从而对胃黏膜产生有害刺激。(3)媒体工作的重压引发胃病。调查显示,40%以上的媒体工作者处于重压状态。尤其是记者,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而得不到放松。长此以往,胃病也就找上门来了。(4)医生的工作性质易引发胃病。许多人认为医生会注意自己的健康,应该和胃病无缘,事实上,在紧张而充满压力的工作环境中,他们很容易会被胃病缠上。

为预防胃病的发生,平时保养是关键,尤其应该以心态为基本,稳扎稳打地进行“保胃战”。具体来说,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首先,调整内心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医学证明,当心情舒畅、情绪稳定时,人体的抵抗能力就会增强,这样就不会给胃病留下可乘之机。相反,当人体长期处于紧张、忧郁、焦虑的状态中时,抵抗能力就会降低,胃病自然就会乘虚而入。

其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了减少胃病的发生,要养成有规律起居的好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并且改掉酗酒、嗜烟的坏习惯。

最后,注意饮食健康,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饮食不科学是胃病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平时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油腻的食物,尤其是胃病患者更要忌口。另外,还应该做到每日三餐定时定量,同时,养成细嚼慢咽的饮食习惯。

总而言之,轻松愉快的心情,乐观积极的态度,堪称胃病最有效的“防疫针”。从心理入手,从胃健康开始,全面打造健康的身体。

心情不畅就打嗝

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打嗝的经历,打嗝不分性别、年龄,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会打嗝。打嗝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如果打嗝的症状不频繁,就无大碍。倘若连续不停地打嗝,则应该引起注意。因为较为频繁地打嗝会影响睡眠、吃饭、工作,还会给心肺造成某种压力,尤其是心肺功能薄弱或有疾患者,频繁打嗝会引发或加重心肺类疾病。严重的打嗝甚至会引起食管黏膜撕裂,导致消化道出血,从而丧命。由此可见,打嗝虽事小,却关系大健康。

关于打嗝的诱因,过去有很多解释,其中最合理的一种解释就是心情不畅导致打嗝。小刘在一个城市上班,每天一上班他就开始不停地打嗝。刚开始小刘以为是肠胃有病,然而,服用多种肠胃药后症状都没有得到改善。后来医生进一步了解,才知道小刘所在的公司竞争压力极大,而他担心自己会失业,因此,每天都怀着忧虑的心情进行着紧张的工作。由此,医生诊断,小刘患上了情绪诱发病。也就是说,小刘的打嗝是由焦虑情绪引起的。最后,医生建议他树立乐观自信的态度,后来,打嗝现象就逐渐消失了。

平时人们打嗝,往往以为是吃得太多所致。其实不然,打嗝在医学上称为“呃逆”。造成此症的原因很多,遭受寒冷刺激、饱餐、吃饭过快、吃进干硬食物以及烦恼、压力,都可能引起暂时性的呃逆。其中,情绪因素对打嗝症状的影响往往不为人所知。

事实上,很多打嗝的症状都与情绪有关。当人体处于比较大的精神压力状态时,身体对氧气的需求就会增加,而此时如果机械地用嘴吸进大量的空气,就会引起打嗝。在人体的胸腔和腹腔之间,有个厚厚的肌肉膜将胸腔和腹腔分隔开,这个肌肉膜被称为膈肌。膈肌上分布了大量的神经,而且情绪的波动常常会通过神经传导给大脑,大脑就会发出指令,导致膈肌出现阵发性和痉挛性收缩,这也是打嗝的由来。

如果连续打嗝持续很长时间,应该尽快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尤其是老年人。老年人由于各脏器功能减退,免疫力下降,如果长期打嗝,很容易引发其他重大疾病。

治疗打嗝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平复心情,保持良好的心态。肖女士不知何时犯上了打嗝的毛病,喝水、捶背、深呼吸,各种方法都用过了,还是没有止住。肖女士怀疑自己得了怪病。开始,医生为肖女士做检查,并没有发现异常。后来,医生听她说起家常,才知道肖女士不久前由于机构改革下了岗,与此同时,丈夫也失去了工作。由此,医生对肖女士的打嗝症状做出了诊断,认为她是由于情绪不好,心情长期郁闷而引起的膈肌痉挛。医生建议肖女士要尽力消除不快情绪,平复心情。果然,不久肖女士的打嗝症状就自然痊愈了。

除了平复心情之外,还有一种移情法对于治疗呃逆也极为有效。武汉市有位六旬的老太太,外出旅游得了一个怪病:打嗝。老太太打嗝还伴随着胃胀痛。为了治疗这个怪病,老太太尝试过很多办法,然而效果一直都不好。医生诊断后,认为老太太的症状是由旅游时精神紧张、心情焦虑而引起的神经性吞气症。由于目前对此症没有好的药物疗法,医生决定对老太太采取心理疗法。医生建议老太太多看电视、多散步,通过分散注意力来治疗这一顽疾。不久,老太太的打嗝症状与胃胀痛都有了好转。

很显然,情志调节法是治疗打嗝的首要方法,此法不仅可以消除打嗝症状,同时还能够消除其并发症。焦先生打嗝的症状是从一次受惊吓开始的,自那次惊吓后,他常常会在睡梦中突然惊恐大叫,结婚以后虽然不惊叫了,但是生气时就打嗝。而且还出现经常性的后背和肝区胀痛,此症状持续了六七年之久。由于他平时工作压力比较大,家里的事也比较多,再加上打嗝及睡梦大惊的怪病,焦先生经常心神恍惚。没办法,他就去看了精神医生,结果医生给开了一堆强力镇静药,但效果并不好。后来,他接受中医治疗。中医诊断认为焦先生所患的打嗝之症是由于工作压力大、家里事多而导致情志失和,以至于肝气上升,胃气上冲。此病症由情志所起,故也由情志不调而加重。由于肝气阻滞、经络不通,因此有经常性的后背和肝区胀痛之症。医生建议他平时以调理情志为主,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以调理肝气和胃气。焦先生遵医嘱,不仅打嗝的症状得到了控制,而且睡梦大惊与后背和肝区胀痛等症也都逐渐消失了。

其实,大多数打嗝都是胃部的情绪性肌肉反应。因此,治疗打嗝最重要的就是要调整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有人认为情绪不好控制,那么如何用调节情志的方法治疗打嗝呢?其实有一些简便方法能够有效地阻断神经反射从而中止打嗝,而且这些方法也非常实用。(1)移情法。打嗝时,分散或转移注意力,从而消除紧张情绪及不良刺激。比如看电视、读书等,都可以分散注意力,达到中止打嗝的效果。(2)深呼吸。打嗝时,深吸一口气,将气憋住,时间尽量长一些,然后再呼出,如此一呼一吸,反复进行几次,打嗝的症状就会逐步缓解。(3)刺激咽部法。打嗝时,将手洗干净,然后把食指插入口内,轻轻地刺激咽部,也能缓解打嗝。(4)干吞一茶匙糖。此法可在数分钟后止住打嗝。这是因为糖在口腔里能改变原来的神经冲动,阻挠横膈膜的肌肉间歇性地收缩。(5)弯身喝水。打嗝时,倒一大杯水放在桌子上,身子向前弯着喝水。这个方法对于止住打嗝也有一定效果。(6)刺激中断法。用棉花棒刺激上颌硬部和软部的交界处。

另外,咀嚼并且吞咽干面包、抱双膝压胸、在横膈膜处放冰敷袋等方法都有止嗝之效,其原理就在于通过阻断神经反射以刺激膈肌,从而止嗝。要防止打嗝,还要注意平时的一些习惯,比如吃饭时要安静,因为吃饭时说话比较容易引起打嗝。

揭开“心灵之窗”的奥秘

眼睛虽然是人体的一个小部分,却与五脏六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是人体健康的外显,更是心灵的窗口。如果一个人的心情不佳,一般都能从眼睛里表现出来。而又因为眼睛与人体的内脏器官联系密切,因此,眼睛所反映出来的状态就成了情绪与健康的一面重要镜子。只有心情好、气血充足的人,眼睛才会正常。倘若有贫血、气虚之症,就会精神不佳,而精神不济又会导致症状加重。这些状况反映在眼睛里,则表现为双目无神、视力减退。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与眼睛是一家。也就是说,肝脏的经络上注于目,正所谓“肝受血而能视”,因此肝脏不好的人眼睛会受到连累。《黄帝内经》也有记载:五十岁,肝气始衰。就是说年过半百的人,肝脏就开始衰弱了,因此眼睛也开始不好了。一般来说,肝脏不好者,心情也会出现不良的状况,比如易怒、易悲等,这也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由此可见,通过观看眼睛就可以了解肝脏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肝脏的主要作用是疏泄以调畅气机,气机条达则气血通畅、经脉通利,这样五脏六腑才能自然和顺。肝脏的第二大功能就是藏血,能起到调节和分配人体各部分血量的作用。如果肝脏出现健康问题,就会导致血液调配失常,使人体内脏出现缺血、充血或失血等情况,比如脑出血就与肝脏有莫大的关系。由此可见保证肝脏健康的重要性。中医五行说认为,肝为木脏,最畏金,因为金克木,而秋季则为金,故而到了秋季人的眼睛不如其他季节有神,有慵懒之感,而且心情也比较容易波动。因此,秋季更要注意肝脏的保养,防止金燥伤肝。

透过眼睛所反映的肝脏情况,可以对肝脏进行调养,不仅可以调理身体,还对稳定情绪大有裨益。古代医家指出,久视则伤肝。现代医学也证明,用眼过度对肝脏不利。养肝明目最好的药食是枸杞、当归,无论是单独煮水,还是炖肉,都可以起到养肝护肝的效果。而杞菊地黄丸则是养肝明目的著名中成药。补肝养肝还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常吃动物肝脏。当然,老年人不能吃得太多,以免胆固醇升高。

事实上,从眼睛不仅可以看到肝脏的情况,还能够看到肾脏的健康状态。眼睛中的瞳仁,即眼珠中的黑眼球属于肾,倘若肾亏就会引起瞳仁失于濡养,眼睛也会失去光彩,这对于肝脏也是不利的。眼睛就如同全身的一面镜子,堪称人体脏腑的袖珍全息图,它不仅可以反映肝脏、肾脏以及其他器官的健康问题,从而对疾病进行预防提醒,而且还能够由此看出人的心情,以便及时通过器官保健的方法涵养元气、调理情志。

从眼睛入手,窥破肝脏、肾脏以及其他器官的健康秘密,是为了在身体保健的过程中采取更加适当的方法。中医指出,心情舒畅、七情条达有助于肝脏的疏泄。如果心情不愉快,容易导致气郁,就会造成肝郁,最终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而肝脏的失职反过来又会加重抑郁情绪。很显然,这种心理与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对于身体的保健是十分不利的。正如《黄帝内经》所说:“百病生于气也”,要让脏腑和顺、全身舒适,就应该保持心情的愉快,这不仅是肝脏保养的要点,也是身体全面保养的要点。一个人过于冲动,肝气过旺就会导致流往大脑的血量骤然增多,如果是老年人,就很容易突发脑中风;而过于悲伤则会使肝气过于低下,流往大脑的血量骤减,则可能会造成晕倒、虚脱等症。

事实上,身体保健并不困难,只要找到入口,把握重点,就能够做好保健工作。以眼睛反映的征兆为入口,了解情志与内脏的密切关系,施行情志与身体双保健的方法,则能让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得到良性循环。养肝有利于调理情志,而七情条达又反作用于肝脏健康。《黄帝内经》曾经记载:“卧则血归于肝”,也就是说卧床休息对于养肝有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证明,平卧可以养护肝脏。因此,如果感到疲劳、头晕时,可以平卧休息,有助于肝血畅通;而在眼睛干涩或者昏花时,可以对眼睛进行轻柔的按摩,以涵养肝脏气血、疏通经络,也可以闭目按摩太阳穴,这样不仅可以松弛神经、缓和眼睛的疲劳,有助于肝脏的保健,还能直接舒缓身心、调理性情。

疼痛原来是“心”作怪

当疾病袭来,各种各样的症状使得人们苦不堪言,尤其是身体各处的疼痛,时常折磨人们的身心,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和人们正常的工作与生活。疼痛并非某一独立疾病的名称,而是各种疾病常见的一个症状。疼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造成的心理负担都是极为严重的。

疼痛往往是某些病变的信号,其成因有明显的心理因素。但是由于长期受生物医学的影响,临床治疗疼痛往往比较重视镇痛药物的效果,而忽视了心理因素在镇痛过程中的影响。事实上,无论是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疼痛,或无明显原因的生理性疼痛,都有其心理诱因。心理因素不仅有可能是疼痛的诱发因素,同时还会影响止痛药物的实际效果。因此,心理因素与疼痛的关系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疼痛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知觉,其中具有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首先,疼痛会造成不同的情绪反应。一般来说,急性疼痛的患者会有不愉快、烦躁、焦虑等情绪反应,如急性胰腺炎、心肌梗死等疾病引起的疼痛,其中焦虑、恐惧和不安的情绪反应极为明显;而慢性疼痛的患者较为常见的情绪反应则是意志低沉、抑郁寡欢。疼痛久治不愈者,甚至会出现沮丧和绝望的情绪,对生活失去信心;剧烈的疼痛会使患者出现明显的不满和忿恨情绪,从而变得暴躁不安。

其次,几乎所有疼痛都会受心理因素的影响。事实表明,认知态度、心理暗示、注意力、情绪反应等心理因素对疼痛有着明显的影响。(1)人们对疼痛的认知,会直接影响到疼痛的程度。有些人到医院看望病人后,身上就会有不舒服的感觉。比如看到别人因腹部疼痛而被确诊为胃癌时,有些看望者胃部就会有不适的感受,而且往往越想就越不舒服。这是因为人有联系与对比的心理,很容易把他人的病痛与自己的身体健康联系起来,而这种联系通过自我暗示转变成了担心与忧虑,以至于萌生出同样的疼痛感觉。也就是说,有些病痛完全就是心理因素作祟,如果内心认为有,就总会去想病痛的存在,疼痛的感觉就会明显加重。由此可见,疼痛的认知与疼痛的程度确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2)任何疼痛都会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对于疼痛的感受都会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一般来说,处在催眠状态下的人,更容易受心理暗示的影响。很多医生能够通过暗示性语言对患者的疼痛进行缓解,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减轻针刺、烧灼的疼痛,而采用疼痛渲染的语言则会使疼痛加重。

事实上,医生在给病人进行治疗时,往往会反复地告诉病人“安静地休息,不会痛的”。对治疗后的病人,有经验的医生一般都会采用“好多了吧”、“恢复得不错”等语言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病人听到这样的话,内心就会感到轻松,面露笑容,身体的疼痛也会因此减轻。相反,假如有人对病人说“疼得厉害吧”,病人往往会感觉到更加疼痛。这就是心理对于疼痛的暗示作用。(3)疼痛会受到注意力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中曾有一段华佗为关羽刮骨治疗的叙述,读后令人对关羽坚强的大丈夫气概佩服不已。华佗割开关羽手臂上的伤口,用刀子刮臂骨上的毒,而关羽还能够静心下棋。事实上,这就是转移注意力。

人体某处一旦受到刺激因素的伤害,随着注意力的集中,受伤部位的疼痛往往会加剧。而如果此时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上,疼痛往往会减轻,甚至被忽略。经常看到影片中冲锋陷阵的战士受了重伤,还能够继续英勇战斗,这并不是说他们不怕疼痛,而是由于注意力没有集中在伤口上。因为战士的注意力全部被吸引到了激烈的战斗中,对于自己身上的伤口也就失去了关注。对于一些慢性疼痛的患者而言,注意力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慢性疼痛本来就不容易被感觉到,但是如果患者集中注意力去“感觉”,疼痛就会明显。即使身体上没有疼痛,如果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去“感觉”疼痛,疼痛也会真的被感觉到。而如果能够把疼痛放在一边,集中精力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疼痛就会减轻许多。这一方法对于一些重病患者非常有效。(4)情绪对于疼痛的影响比较明显。事实上,情绪往往会直接影响疼痛。情绪良好时,有病痛者会感到疼痛减轻,甚至会感到疼痛消失。而患者有焦虑、抑郁的情绪时,往往会使疼痛的感觉加重。特别是一些慢性疼痛患者,疼痛与情绪的关系更为明显,如血管性疼痛或胃部疼痛,就经常随着情绪的波动而变化。在暴怒的情绪下,有些人往往会有胸闷、胃痛、头痛的症状,这充分说明了情绪对于疼痛的影响。(5)态度与意志不同,疼痛的感觉也不同。面对同样的伤害性刺激,如果态度不同,对疼痛的感觉也不一样。在生活中,有些人的疼痛并不十分严重,却总是担惊受怕,以致使疼痛加剧。相反,有些重病患者疼痛剧烈,却能够泰然处之,毫不在意,最终使病痛得到缓解。如此不同的结果不仅与对待疼痛的态度有关,还与各自的意志力有关。一般来说,自幼娇惯、任性敏感、意志脆弱、缺乏自制能力及遇事善于夸张的人,对疼痛的耐受性差,而且由于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对于疼痛的感受也会比较注意。而性格坚毅、刚强、自制能力强者对疼痛的耐受性强,而且对于疼痛也不太敏感。

此外,对疼痛的感受还与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性格外向者对疼痛耐受性强,内向者耐受性差。事实上,个体差异、遗传、身体素质、个人体质状况、个性、生活经历等因素都会影响痛觉,而心理因素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之一。

从对疼痛感的心理诱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心理因素对于疼痛感的重要影响,因此,在对待疼痛的态度上,应当重视心理防御。在处理疼痛症状时,心理治疗方法应该先行。当疼痛侵袭时,心理治疗不仅可以缩短病程,还能防止疼痛复发。如果平时有疼痛感者,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一定要保持情绪稳定和良好的心态。这不仅有利于缓解与治疗疼痛症状,还对身体健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紧张烦躁情绪中的腹泻和便秘

人吃五谷杂粮,身体难免会受到疾病的侵袭,无论什么疾病,都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不论大病小病,都应该得到重视。须知小毛病往往会引发大疾患,比如便秘、腹泻。事实上,便秘、腹泻症状所引起的麻烦往往比一些大病还要棘手。

褚先生就曾经为便秘的症状烦恼过,那时他的事业正处于高峰期,每天的业务应接不暇,令其他同事羡慕不已,但是忙碌的褚先生并没有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反而因长期的便秘之症而倍感头痛。为了治疗便秘的症状,褚先生喝香油、蜂蜜水,空腹吃香蕉……用尽了各种办法,后来,褚先生认识了一位医生朋友,当这位朋友了解了褚先生的情况后,建议他采取情志调节法,并且规律生活习惯,再辅以药物进行治疗。不久,褚先生的便秘之症就得到了改善。

其实,像便秘、腹泻这一类病症与生活习惯及心情有极大的关系。便秘和腹泻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除了不良的生活习惯之外,主要就是心理因素。

从生理医学的角度看,大肠是由阑尾、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七个部分构成的。直肠末端便是肛门,粪便就是由此排出体外。其中,乙状结肠与直肠结合的弯曲处是大肠腔最狭窄之处,便于粪便的贮藏。事实上,大肠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汲取食物残渣中的水分,使其浓缩成粪便而贮藏起来。当粪便贮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大肠就会产生排便反射,通过神经网络传达到大脑。大脑接到信息后,就会向肠道下达排便的指令。于是,在大脑皮层的作用下,大肠就会发生蠕动,推动粪便通过乙状结肠进入直肠,最后通过肛门排出体外。这是正常的排便过程。

便秘与腹泻并不是正常的排便过程,当受到不良情绪作用时,往往会造成排便紊乱。当大脑皮层受到情绪影响时,指挥排便的作用就失灵了,肠蠕动也会因此受到抑制,此时乙状结肠会发生痉挛,结果就造成粪便滞留,这就是便秘症状产生的过程。同理,当情绪影响大脑发出会指令时,还有可能造成大肠蠕动作用增强,造成乙状结肠松弛,这样就产生腹泻症状。

对于便秘与腹泻的病理,医学专家们曾经为此做过实验。试验者用直肠镜长期观察人的乙状结肠,并有意识地利用心理因素刺激受试者,使其产生不良情绪。他们发现,当受试者处于忧郁、失望、愤怒、焦虑、反抗等不良情绪状态时,大肠蠕动就会受到抑制,并且乙状结肠也痉挛性地收缩,致使粪便滞留,这样反复多次,便秘病症就发生了。而当受试者内心情绪为恐惧、内疚和不满时,大肠蠕动则会增强,从而产生腹泻。由此可见,不良情绪会造成不正常的排便现象。

另外,根据临床观察,情绪紧张的人会产生腹泻、便秘交替的情形,医学上把这种症状称之为“结肠激惹综合征”。如果患上了结肠激惹综合征,很可能会因此患上溃疡性结肠炎。由此可见,无论便秘、腹泻,还是结肠激惹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都与心理因素有直接关系。因此,在预防与治疗这些病症时,应该注意心理保健。

出现便秘或腹泻之症时,除了注意饮食卫生、规律作息之外,还必须注意心理卫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有利于上述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恢复肠道排便的正常功能,促进身心健康。以下是防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