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词全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16:09:34

点击下载

作者:东篱子 解译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李煜词全鉴

李煜词全鉴试读:

前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粹,占有重要而独特的历史地位。隽永的诗篇,华美的辞章,尽展诗人的生命的风采,千载流传,时时撩拨人们的心弦。

李煜(937-978),原名从嘉,字重光,好诗词,擅书画,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国君,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个儿子,史称“李后主”。作为“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君主,他是有争议的;但作为风华绝代的词人,他的才华是无可争议的,李煜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词篇章。

李煜自幼天资聪颖,雅爱文学,喜爱读书,“精究六经,旁综百氏”(徐铉《大宋左千牛卫上将军追封吴王陇西公墓志铭》),不仅工于诗、文、词等,而且善于书法和绘画。据陶谷《清异录》云:“后主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作大字不事笔,卷帛书之,皆能如意,世谓之‘撮襟书’。”又据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云:“后主才识清赡,书画兼精,尝观所画林木飞鸟,远过常流,高出意外。”李煜除善书画、长于翎毛墨竹之外,还精于书画品鉴,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据《砚北杂志》中说:“南唐李后主谓:‘善书法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拘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狂,独献之俱得,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李煜于诸家及献之的评价虽不能说至为允当,但其中所体现出的艺术眼光和修养却极独到。此外,李煜还“洞晓音律,精别雅郑”,有很高的音乐素养。

当然,李煜之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和意义,主要是因为他的词作成就。

李煜的人生是喜剧与悲剧的交替,他的诗词也在悲喜交替地诉说着他的内心世界。无论是帝王时期的“欢唱”,还是沦为阶下囚后的“悲吟”,都真实地反映着李煜的人生历程。后主在诗词中表达真实的自我、抒发真切的感受,词史发展的轨迹也在他的创作中发生改变。

在晚唐五代时期,词在李煜手中承继了晚唐以来花间派的传统,又受到五代词人冯延巳、李璟等人的影响,结合自己独特的身世遭遇和艺术生涯,才一改娱乐消遣的工具身份,成为展现真实生命、抒发自我情感的抒情文体。饱含真切情感的词给后代文人莫大的启示,宋代的苏轼、辛弃疾等人由此领悟到:原来词除了歌唱大众化情怀,还可吟咏自我的心声!李煜的词,取得了极富独创性的艺术成就,开启了词史发展的新方向,堪称艺术上的典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此评语恰如其分地概述了李后主后期词作的艺术特点和对词史的伟大贡献。

李煜,一个失败的“薄命之君”,一个成功的伟大词人。这个绝世悲情的“千古词帝”留下了众多不朽的词篇供我们品读。本书试图再次展现这个集才情与悲情、成功与失败、词宗与君王于一身的人物全貌,探寻其喜剧与悲剧交替的一生。解译者2017年8月上篇李煜词选粹长相思(云一緺)【原文】[1][2][3][4]

云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秋风[5][6]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题解】

陈廷焯在其《闲情集》卷一称此词“情词凄婉”,可见仍是一首闺怨词,写一位女子在秋雨之夜的相思之苦。全词大致分为两部分,前部分写人,后部分描景,景中有人,相互照应。整首词以自然的笔调含蓄委婉地表现“愁”,但自始至终不见一个“愁”字,言辞浅近,风格清新,是难得的雨夜愁思佳作。“緺”,《阳春白雪》等作“窝”。“衫儿”,《阳春白雪》《龙洲词》等作“春衫”。“秋风”,《阳春白雪》《龙洲词》等作“风声”。“帘”,《阳春白雪》等作“窗”。《续选草堂诗余》《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在此词调名下题作“佳人”。【注释】

[1]云一緺(wō):一个盘髻。薛氏兰英、蕙英《苏台竹枝词十首》联句:“一緺凤髻缘如云。”

[2]玉一梭:一支玉制的簪子。梭,喻指簪子。

[3]罗:指丝罗的裙子。

[4]轻颦双黛螺:微皱双眉。黛螺,即“螺黛”,六朝晚期至唐时妇女涂眉的颜料。词作中多借指眉毛。欧阳修《阮郎归》:“浅螺黛,淡燕脂,闲妆取次宜。”

[5]“秋风”两句:指秋风秋雨之声两相应和。

[6]窠(kē):同“棵”。【译文】

女子盘起的发髻中插着一支玉簪,她穿着颜色淡雅的丝织罗裙,轻轻地皱起了双眉。秋风秋雨相和,肆意吹打着窗外的两三棵芭蕉。秋夜如此漫长,人又能如何呢!【赏析】

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女子在冷寂的秋雨之夜的相思之情。前片写后宫美人为获得后主宠爱尽量梳妆自己,后片写虽精心修饰,却仍难获得宠爱,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开头“云一緺”,先从女子头上的盘髻写起,“玉一梭”,接写盘髻上插着一支玉簪。“淡淡”句,写到女子身穿素色的衫儿和轻薄罗裙。至此,女子的绰约丰神已跃然纸上。上片歇拍“轻颦双黛螺”一句,描写女子双眉含愁,引出下片。女子为何而愁眉不展?下片写原因。开始三句,点明她身处的环境:秋风、秋雨、芭蕉,雨打芭蕉,先渲染出环境的不胜凄凉。结句点“情”,夜长难眠,正为相思煎熬。“人奈何”更有无限悲苦,无法排遣,却点到即止,反觉含蕴深长。

此词情景兼具,声色并茂,人物在风雨中活动,风雨声中又融有人物的内心独白,相互呼应,浑然一体。长相思(一重山)【原文】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菊花开,菊花[1]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题解】《乐府解题》:《长相思》,古怨思二十五曲之一,本古诗“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又“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致缠绵之意”。《新刻注释草堂诗余评林》在此词调名下题作“秋怨”,由此可知这是一首闺怨词,是李后主以闺妇口吻抒写秋怨相思和心中愁恨。【注释】

[1]塞雁:犹“北雁”。【译文】

一重又一重的山,远远望不到尽头,远山与天际交界的地方,雾水蒙蒙,寒气逼人。相思似红枫一样炽烈。菊花开了又败,北雁都已经飞走了,人仍旧未归。帘外风月虽好,但独守空荡荡的闺房有什么乐趣可言?【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闺中女子秋怨相思的闺怨词。上片写女子登楼远望。“一重山,两重山”为女子远望所见,只见重山阻隔,山远天高,烟水透寒,不见思念的人归来的身影。一个“寒”字,表面上在说烟水,实际上在诉说女子的心境。歇拍“相思枫叶丹”,明点相思之意。转眼又是秋天,枫叶红火,思念之情就像这红枫一样炽烈。

词的下片,虽以“菊花开”开始,但并非真的写菊,只是在表明时序更迭,相思之日甚久。塞雁高飞,但雁还人不归。结句“一帘风月闲”,以“风月闲”写青春易逝,年华虚掷的感慨。

整首词紧紧围绕“秋”来表现相思之情,描写了秋天众多的景物,如山水、落叶、菊花、北雁等,用众多意象共同烘托出一个清冷寂寥的秋景。词人以景言情、以景衬意,极具感染力。从“人未还”中推测,应该指其七弟李从善入宋未归之事,猜测为李煜中期作品。捣练子令(云鬓乱)【原文】[1][2][3]

云鬓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斜托香腮春笋嫩,为[4]谁和泪倚阑干。【题解】《升庵词品》:“李后主词,即《咏捣练》,乃唐词本体也。”一般用作妇人思念远征的丈夫的作品。《续选草堂诗余》在此词调下题作“闺情”,《花草粹编》在这首词下题作“春恨”,说明此词是表现闺妇的哀怨。从词意看,猜测是李后主代人之作,代替闺中少妇描写其内心的幽怨,是李煜前期的作品。【注释】

[1]云鬓乱:头发蓬乱。

[2]远岫攒(xiù cuán):喻指眉儿像远山一样攒聚。岫,山。攒,“攒眉”,皱眉,柳永《昼夜乐》:“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3]春笋:喻指女子的手。

[4]阑干:阑干古时可作两个意思解:一同“栏杆”,古人常倚阑(或“凭栏”)来望景抒怀,“阑干倚尽”中的“阑干”就作这个解法,即长时间地靠着栏杆望景;二为“纵横交错”,常用于形容景象或心情,如“瀚海阑干百丈冰”。【译文】

云鬓散乱,晚妆不整,微皱的双眉满含恨意。手斜托着带香的脸颊,靠在栏杆上也不知道为谁流泪。【赏析】

这首词描写了宫中美人期盼后主临幸的急切忧苦的心情。前三句描写宫中美人云鬓散乱,晚妆不整,眉宇之间又含愁带恨,紧锁不开。从女子的外在形态,表现了美人的愁怨。

后两句中,女子手托香腮,含泪凝望,通过“斜托”这一细微动作,把内心的愁怨表现了出来。在古典诗词中,“倚阑干”往往表示望远。而此时天色即将入暮,再望也望不见什么了。这表明了两层意思:一是白天没有见到心心念念的人;二是即便即将入暮,希望已很渺茫,对心中的人仍有所期盼。其情之切,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表现。

全篇字字无关相思,但字字写尽相思,用形态写心情,用远山喻愁情,明白如话,笔意清新,淡远幽长,将宫中美人思念的心情描写得细腻真切,令人感同身受。从艺术造诣上来说,是词中的上品。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月)【原文】[1]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双[2][3]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题解】《谢新恩》,即《临江仙》,唐教坊曲名。这是一首相思之词,是李煜代宫中美人抒写思念意中人时的愁苦之情。词中的形象句都有来源,独创句不多。虽然用语意境深沉,但写的是闲愁,应当是后主初期的作品。【注释】

[1]象床:象牙床。薰笼:薰香用具。白居易《后宫词》:“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2]双鬟:环形的发髻。云:喻指头发。

[3]抹胸:女子所穿紧身的胸衣。【译文】

春末樱花落尽时,月光在阶前洒落,在象床上,愁绪满心地倚着薰笼。去年今日的怨恨,今年依旧。由于未理双鬟,显得很憔悴,泪珠滴落,沾湿了红抹胸。相思在何处最苦呢?在闺房纱窗下的睡梦之中。【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新愁旧恨,在樱花落尽的春夜里一齐涌上心头。首句点明时间在暮春之夜,次句写人物是个满怀相思之苦的少年宫女。歇拍表愁恨的内容。女子相思已经从去年到今日,却仍不见伊人,旧恨新愁相同。过片意脉不断,进一步突出今日的愁苦。双髻不整,容貌憔悴,可见其为相思折磨,无心整饰;泪沾抹胸,可见流泪之多。这两句从外表和动作表现主人公愁苦的内心。结尾两句,明点相思无限,只能醉入梦中,其无可奈何之情,读者自可想见。

愁情别恨是全词的主题。词人借“樱花”等景物描写作映衬,以“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等容颜、行为描写为意象,含蓄地表现了主人公愁苦无依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笔意含蓄,手法高妙。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原文】[1][2]

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3][4][5][6]琼窗春断双蛾皱,回首边头。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泝流。【题解】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赵宋王朝灭南汉,紧逼南唐。据《南唐书·后主本纪》:“冬十月,国主闻宋灭南汉,屯兵于汉阳,大惧,遣太尉、中书令韩王从善朝贡,称江南国主,请罢诏书不名,许之。”在兄弟之中,李煜排行第六,李从善排行第七,两人关系向来很好。据史书说,李从善到汴京后,赵宋王朝就把李从善软禁起来了。李煜多次上书请求放其弟回来,都没有结果。据《南唐书·后主本纪》:“开宝七年冬,遣使求南楚国公从善归国,不许。”

这是一首秋怨词,是李煜怀念七弟李从善的词作。词中描写宫女思念远方的情郎,实际上是写自己的忧愁。

词中的“几树惊秋”,有的版本作“几树凉秋”。“昼雨新愁”,有的版本作“旧雨新愁”。“在玉钩”,有的版本作“上玉钩”。“回首边头”,有的版本作“回首边关”。“九曲寒波不泝流”,有的版本作“九曲寒波不溯流”。【注释】

[1]辘轳:汲水的起重装置。

[2]百尺虾须:长长的帘子。虾须,帘子的别称。陆畅《帘》:“劳将素手卷虾须,琼室流光更缀珠。”

[3]琼窗:精美的窗。春断:犹“情断”。春,春情,男女情爱。

[4]边头:边远之地。姚合《送僧游边》:“师向边头去,边人业障轻。”

[5]鳞游:指书信。典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6]九曲寒波:指黄河。卢纶《边思》:“黄河九曲流,缭绕古边洲。”不泝(sù)流:不倒流。同“溯”,逆流而上。【译文】

在宫苑之中的一个夜晚,几棵树惊觉到秋的凉意。昼雨添新愁,长长的流苏珠帘挂在玉钩上。窗户虽然华丽,但没有半点欢乐的气氛,女子的双眉紧皱,回头望向边疆那头,想把情话写在纸上让游鱼捎寄过去,但是九曲黄河的寒波容不得鲤鱼逆流而上。【赏析】

这首词是写女子秋日念远,愁绪无限,离情难寄。上片着力渲染环境气氛,宫树惊秋,卷帘凝望,寓情远之思。辘轳、金井、梧桐三个物象,在古典诗词中常被用来写秋。一个“惊”字,写人的感觉,突然间“惊”觉秋日到来,把人情物象融铸在一起了。“昼雨”即秋雨,“新愁”两字点到了人,而未展开,却又宕开一笔,仍写环境,写长长的帘子高挂玉钩,这一句,由大景、远景而到小景、近景。

下片写人物的感情。从小景、近景慢慢引出人物。“琼窗”写女子倚窗而坐,双眉紧皱,面部表情恰好表现了女子的内心。她在“回首边头”的远人,不知是否已经“情断”。结两句,写想要寄一封书信,又可惜九曲黄河的寒波不会倒流,连一封书信也无可投递,这秋日里的相思相忆,无法排遣。

全篇围绕离愁别恨来写,感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有力地进行了情感的抒发和情绪的渲染,语言明净自然,意境悲婉。作者手法自然,笔力透彻,尤其在喻象上独特别致,有感人的艺术力量。采桑子(庭前春逐红英尽)【原文】[1][2][3]

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4][5][6]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题解】《采桑子》,又称为《丑奴儿令》,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此词调下《花草粹编》《续选草堂诗余》《古今诗余醉》中均有题作“春思”。这首词是李煜前、中期的作品,表现少妇因美好春光的流逝而感怀,又因景怀人,心中无限愁思难遣。全篇情景交融,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是一首哀婉深沉的悲歌。【注释】

[1]春逐红英尽:春天随着红花落尽过去了。逐,跟随。红英,红花。

[2]舞态徘徊:落花在空中回旋飞舞。

[3]霏微:迷濛。

[4]芳音:犹“佳音”。

[5]香印:刻有印记(计时)的香炷。白居易《酬梦得以予五月长斋延僧徒绝宾友见戏十韵》:“香印朝烟细,纱灯夕焰明。”

[6]可奈:犹“无奈”。【译文】

春天随着庭前的红花落尽过去了,满院的红花回旋飞舞,似不舍得离开。细雨霏霏,我已经很久没有舒展眉头,此时将暂时地放开了。绿窗居所冷冷清清,远方思念的人儿佳音也断,徒留心字形的香印化成灰烬。这心中的思念之情无可奈何,昏昏欲睡时,恍惚间心上人也进入梦中。【赏析】

这首词描写少妇伤春怀人、相思难遣的情怀。近代词人陈廷焯将这首词的主题确定为幽怨之词。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写相思之情无时不在困扰着相思的人,春尽花尽舞尽香尽梦尽,幽怨之情也表露殆尽。

词中点明了时间是暮春的一天,地点是绿纱窗内的闺房中,主人公是宫中一个可能获得君主宠爱的宫人,内容是宫人翘首期盼君主来却一直未来,但仍然盼望着。

上片几乎都在描写眼前的景,“春逐红英”和红英“舞态徘徊”,写暮春的景象,是女子伫立“庭前”所见。“细雨霏微”,也是江南暮春的典型景象。景是实景,但又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主人公的烦恼愁绪。接着写人物双眉不展,表现其触景伤情。

下片由室外转到了室内。“绿窗冷静”是由上片的环境描写而转写女子自身的境况。女子凭倚绿窗,得不到心上人的佳音,心中一片孤寂。“香印成灰”一句,写香印烧了半天,现已烬灭成灰,暗示女子长时间地等待着,景语实是情语。结两句,说在万般无奈中,只盼能到梦中相会。现实生活中满足不了的愿望,只得寄托于梦中,引发了读者对这可怜的女子无限同情。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原文】[1][2][3]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4][5]朱萸香坠。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嗈嗈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题解】

据《历代诗余》注:“单调,五十一字,止李煜一首,不分前后段,存以备制。”这首词通过写重阳节挂茱萸香坠儿的习俗抒发主人公的秋怨,依词意看,应当是李煜作囚俘后改封陇西公时的秋天所作。词的内容中有对往昔重阳节的回忆,有对眼前处境的感慨,更多的是悲愁离恨。【注释】

[1]冉冉:慢慢地。古乐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2]重阳: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又称“重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3]台榭:高台和水榭。

[4]朱萸:即“茱萸”,植物名。古时风俗,重阳节插茱萸或佩茱萸囊以辟邪。梁吴均《续齐谐记》:“费长房谓桓景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灾,急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登高,饮菊花酒。’”香坠:即香囊。

[5]嗈嗈(yōng yōng):同“噰噰”,鸟和鸣声。《尔雅·释诂》:“关关噰噰,音声和也。”郭璞注:“皆鸟鸣相和。”咽寒声:呜咽的悲声。【译文】

留不住的秋光慢慢在消逝,满阶的红叶落入暮色中。重阳节又要到来了,登临高台和水榭远望,到处遍挂茱萸香坠。庭院中飘溢着紫菊的香味,烟笼细雨。嗈嗈鸣叫的新雁呜咽着凄寒之声,愁恨年年如此相似。【赏析】

开篇“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两句写秋光渐去,而作者又没有能力挽留,而“满阶红叶”自然也唤不出“霜叶红于二月”的喜悦。句末的“暮”字,既写出了时光变化,又写作者心情黯淡,细味其内涵,又有慨叹自己光阴虚掷,又经一年之意。下接“又是”,一个“又”,透露出作者独处已非一年。重阳佳节,登台临谢,当是当年作者值得纪念和回忆的时节和地方,可今年呢?恐怕是“遍插茱萸少一人”,只能独自登临。接下来再写暮秋景色,“茱萸”是近观所见,“晚烟”一句写远望所及,形成一幅晚秋烟雨图画。结两句从听觉写,又闻新雁咽寒之声,雁是候鸟,一年一来回,照应了首句“秋光留不住”。在这嗈嗈雁声中,作者不禁想到自己无人作陪,只有“愁恨”相伴,而且年年如此。词在情景交融中结束了,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

这首词通篇以写景为主,从“满阶红叶暮”到“晚烟笼细雨”,上下片之间没有明显的过渡。《词谱》所载《谢新恩》的词虽然不止一种,但很少见像这首这样用仄韵的。刘继增《南唐二主词笺》注曰:“此阕不分段,亦不类本调,而他调亦无有似此填者。”所以历来对这首词分段和断句的异说颇多,莫衷一是。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原文】[1][2]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3]朦胧澹月云来去。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一片

[4]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题解】《蝶恋花》,唐教坊曲名,采用梁简文帝萧纲乐府《东飞伯劳歌》中“翻阶蛱蝶恋花情”句“蝶恋花”三字为名。这首词表面上写少妇伤春,实际上是抒发词人的闲愁,从词意上看,当属李煜前期作品。

全篇多运用白描手法写主人公感伤春景,忧怀自伤的情绪,一切景语皆为情语。“早觉”,《历代诗余》《全唐诗》《古今词统》等本作“渐觉”。“桃李”,《古今词统》《词的》《尊前集》《类编草堂诗余》等本作“桃杏”。此词于《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词的》《类编草堂诗余》《古今诗余醉》等本调名下均有题作“春暮”。【注释】

[1]遥夜:长夜。白居易《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遥夜凉风楚客悲,清砧繁漏月高时。”亭皋(gāo):水边平地。司马相如《上林赋》:“亭皋千里,靡不被筑。”信步:闲步。

[2]约:约束。

[3]依依:轻柔的样子。陶潜《归田园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暗度:悄悄地过去。

[4]芳心:春心,女子的心。【译文】

长夜在庭院的水池边悠闲地漫步,清明刚过,已能隐约地感觉到春天已到尽头。天空中突然飘起零星的小雨点,但是很快就被风吹跑了,朦胧澹月在云间来来去去。尽管桃花李花开得很美,但是春天依旧悄悄地离去了。不知是谁在荡秋千?笑着轻轻地说话。她们欢乐的情绪引起我无限的感慨,而我的心又该往人间何处安放呢?【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女子伤春感怀。上片写月下散步以消愁。“遥夜”写出漫漫长夜中,女子无心睡眠,到水边平地散步。这句点明时、地、事,又侧重人物活动的描写。“闲”字,更写出女子的孤寂。下两句点出“伤春”。“乍过清明”未及春暮,故言“早觉”,景意由心生,正是因为女子心中愁苦才说暮春早到,写出女子愁之深。“数点”句写夜景,一是写女子所见,二是用以衬托女子的哀伤。闲步消愁而愁未消,下片写女子更多的愁绪。一年一度的桃李花开了又谢,慨叹春光和青春易逝。一个“暗”字含蓄地点出女子的伤怀。“谁在秋千”句写有人正在秋千架旁低声笑语,可能是一对情人,更反衬出女子的孤寂落寞。结句“人间没个安排处”,极言女子没有依靠的空虚和落寞。

整首词表现作者内心的悲哀与情绪的流动。这种内心深处的生命感伤,既是作者“遥夜信步”的缘由,又是“早觉伤春”的心态。这样的伤春之情,没来由,也无去处,凡事凡物无不在感伤之中。而这样一种情绪的描写,很难用结构的方法来表达。作者拈出“芳心”二字,与“伤春”作呼应,读者也就恍然大悟。也许这就是李煜词的高明之处,既写出情绪的飘忽不定难以捉摸,又留下内在的感情线索让读者可以去追溯。喜迁莺(晓月坠)【原文】[1][2][3]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4][5]声稀。啼莺散,余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题解】《喜迁莺》,又名《鹤冲天》《万年枝》《春光好》《雁归来》等,小令调,起于唐。这首词是李煜前期作品,描写对远方人的思念。全词开始以“无语”点明了冷寂的基调,近景中有远梦,意象多但有序,相思烦而不乱,空灵淡远与自然清疏兼具,成功地展现出一个因情而黯然伤神的思人形象,是一篇十分成功的佳作。“晓”,侯本二主词作“晚”。“坠”,晨本二主词作“堕”。“宿云”,《历代诗余》《尊前集》《词谱》中均作“宿烟”。“频”,侯本二主词、晨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花草粹编》均作“凭”。【注释】

[1]宿云微:夜云轻淡。

[2]欹(qī):通“倚”。

[3]梦回:梦醒。芳草:指香草,亦比喻美德。

[4]余花:残花。

[5]画堂:形容用彩画装饰的厅堂。【译文】

清晨时分,月亮慢慢落下,昨夜的云雾也在渐渐消退。沉默无言中,倚靠着枕躺在床上。昨夜又梦见那个人,思念之情久久难去。依稀听到远方大雁的叫声。鸟声飞散,晚春的花丛纷乱无绪,有一种说不出的孤寂弥漫在画堂深院里。一个人孤零零地在院中徘徊,见到庭前的落花,心中不禁想:就随它去吧,不要打扫,等待我思念的人回来看。【赏析】

这首词写于暮春时节,时间是拂晓以后,地点在深院的画堂中,主人公是一个独居的少妇,埋怨外出的人到了暮春时节还未归来,已经失去了共同赏春的机会。

上片中,“晓月坠”写主人公清晨刚从睡梦中醒来,见到月亮刚刚落下。空中还有昨晚轻淡的云彩。下接“梦回”,补充了“雁声惊梦”和醒后“无语”。“无语”,说她在回想,想的是梦中欢娱,醒后惆怅,只是没有明写出来,包藏在“思依依”之中。下片用“莺散”“花乱”等表现主人公内心的寂寞。“莺”和“花”是景语,也是情语。最后以“片红”的心理描写作结,表达对未来重会的希望:就让这一地的落红铺在地上,不要扫去,说不定心上人儿回来的时候能看见呢。可见主人公的一往情深。这首词上下片前两句都是景语,后三句都是情语,情景交融,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原文】[1][2]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3]幕,惆怅暮烟垂。门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4][5]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题解】

据《西清诗话》:“后主围城中作此词,未就而城破。尝见残稿,点染晦昧,心方危窘,不在书耳。”宋太祖语:“李煜若以作诗工夫治国事,岂为吾虏也!”从这首词来看,这番话也是有道理的。这首词是李煜于开宝八年(975)春夏在围城中所作,是一首春怨词,借怨妇之口表达自己的无奈和愁恨。全词中到处透露着低迷不振的情绪,悲叹之声近乎哀鸣,能看得出大祸临头的恐惧。【注释】

[1]蝶翻轻粉:《道藏经》:“蝶交则粉褪。”按:这里的“轻粉”,即“粉褪”之后。又按:蝶交粉褪,正指“春归去”景象。

[2]子规:古名,指杜鹃。

[3]低迷:模糊。

[4]闲袅:指香烟缭绕上升。凤凰儿:凤凰形的香。

[5]罗带:丝带。【译文】

当樱花落尽之时,春已逝去,蝴蝶翻飞,翅如金粉,双双飞舞。小楼之西,残月之下,杜鹃啼血。侧身倚靠着楼窗的玉钩罗幕瞭望,看着幕烟低垂,不住地惆怅。人散之后,门巷寂寥,望着萋迷的烟草。凤凰炉儿香闲袅,心不在焉地持着丝带,回首时,离恨依依。【赏析】

词写主人公的春暮愁恨。迷幻而不可捉摸的景物,迷茫而捉摸不透的心情是这首词的基调。

上片开端连用“樱桃落尽”和“蝶翻轻粉”两个物象,写尽春天繁华的凋零和消逝。“玉钩”句转换了描写空间,把读者带入室内环境。主人公倚窗再望,只见暮烟四合。这一天“望”下来,不见远人,平添无限惆怅。

下片再接着写人已经散去,门巷之中不堪寂寥。时闻更晚了,远望只能见芳草萋萋、烟雾迷蒙,其失落和惆怅,全包含在景语之中。一炉香烟,正自袅袅娜娜地上升,更加撩拨了主人公此时的愁怨。结尾两句,写主人公的动作,“空持罗带”,这罗带是永结同心的象征,而如今罗带还在,身边却已空空,自然地结出“回首恨依依”一句,无限余韵,尽在这一句之中。捣练子令(深院静)【原文】[1]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2]月到帘栊。【题解】

开宝八年(957),南唐被宋朝灭国,李煜被俘,囚禁于汴京,成为宋太祖赵匡胤的阶下囚。李煜从此过起了忍辱负重的囚禁生活。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的词多是表达亡国之痛。《捣练子令·深院静》正是后期作品。《花草粹编》在调名下题作“闻砧”。《词的》中题作“本意”。《续选草堂诗余》《古今诗余醉》《古今词统》中题作“秋闺”。《历代诗余》于调名下注曰:“一名《深院月》,又名《深夜月》。”杨慎《词品》中言:“李后主词,词名捣练子,即咏捣练,乃唐词本体也。”可见,此词调名应该始于李煜。这首词描写的是主人公因寒夜捣衣之声而引起的离怀愁绪。【注释】

[1]砧(zhēn):捣衣石。这里指捣衣声。

[2]帘栊:挂着竹帘的格子窗。【译文】

夜深人静,小院里一片空寂,断断续续的夜风吹来断断续续的捣衣声。漫漫长夜,无心睡眠,只好数着声音,看月光慢慢爬上窗格。【赏析】

这首词写寂静的夜晚听到断断续续捣衣声的失眠者的内心感受。“小庭”暗示主人公的居处。“静”和“空”,交代了时间是在深夜。下接“断续寒砧断续风”写主人公深秋之夜一个人独听砧声。古代“捣练”(捣衣)常和“秋”连在一起,这里用“寒”字点明。风声断续,所以风声吹来的砧声也断断续续,送入耳中。这三句,有动有静,以动衬静,衬托了主人公的孤寂。最后“无奈”句写到人。“人不寐”,又“无奈夜长”,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的百无聊赖。结尾句“数声和月到帘栊”,写无处不在的月光,秋意,一起渗透到人的心中。全词虽没有写到“愁”“怨”二字,但人的愁怨贯穿在全词中。清平乐(别来春半)【原文】[1][2][3]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4]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题解】

这首词是李煜触景生情怀念亲人,牵挂其弟从善入宋不能归的忧思难禁之作。据陆游《南唐书》卷十六《从善传》记载:“从善字子师,元宗第七子。开宝四年遣京师,太祖已有意召后主归阙,即拜从善泰宁军节度使,留京师,赐甲第汴阳坊。后主闻命,手疏求从善归国。太祖不许,以疏示从善,加恩慰抚,幕府将吏皆授常参官以宠之。而后主愈悲思,每凭高北望,泣下沾襟,左右不敢仰视。由是岁时游燕,多罢不讲。”这就是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注释】

[1]春半:春天过去一半。

[2]愁肠:忧思郁结的心肠。

[3]砌:台阶。

[4]“雁来”句:用雁足传书故事。无凭:意为“没有书信”。【译文】

自从分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离别已久,见到任何美景都只感到愁肠寸断。台阶下落了一地的梅花,零乱似雪,刚刚把身上的梅花抖落,又落满了一身。大雁已经飞来,但是却没有捎来我期盼的书信。然而路途遥远,回家之梦也难以实现。我这思念亲人的愁绪像这春草一样,离家越远,生得就越多,越无法止歇。【赏析】

上片中,“砌下”句中“落梅如雪乱”是借景乱突出主人公此刻心乱如麻,生动形象地描摹出了词人心中的焦虑、忧愁,塑造了一个思人的愁苦形象。下一句中的“拂”字,表明主人公有意抑制思绪的念头,但一个“满”字,暗示主人公心中的无奈、企盼和深深的思念无法抑制。

下片中,“路遥归梦难成”句,看似违背常理,却恰恰说明愁深。人做梦无所谓路途远近,再远的地方在梦中也可抵达,而词人却说路遥归梦难成,可见李煜是多么思念自己的七弟,而又多么怨恨路遥阻隔了兄弟两人。最后两句用春草象征离愁别绪的绵绵不断,比喻贴切,韵味悠长。以春草喻离愁在李煜之前已多有之。如古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菩萨蛮(铜簧韵脆锵寒竹)【原文】[1][2]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3][4][5][6]流。雨云深绣户,未便谐衷素。宴罢又成空,魂迷春睡中。【题解】

俞陛云说:“《古今词话》云,词为继后作也。幽情丽句,固为侧艳之词,赖次首末句以迷梦结之,尚未违贞则。”这首词是后主生活的一个片段。词中演奏乐曲的美人与后主暗送秋波,互示爱慕。整首词大胆直露男欢女爱,不拘小节,虽似是一场艳遇,但绝非淫词。“秋波”一词在《词林纪事》作“娇波”。“未便”在《全唐诗》等本作“来便”。“魂迷”,《全唐诗》《历代诗余》等本作“梦迷”。《古今词选》《续选草堂诗余》在调下题作“宫词”。【注释】

[1]“铜簧”句:是“铜簧韵脆,寒竹声锵”的缩语。铜簧、寒竹,代指笙。笙,编竹管列置瓠中,布铜簧于管底。“韵脆”和“锵”,言其发声清脆。

[2]新声:新制的乐曲。移纤玉:手指移动。纤玉,犹“玉纤”,指女子的手指。和凝《山花子》:“娅姹含情娇不语,纤玉手,抚郎表。”

[3]“眼色”两句:有“眉目传情”的意思。

[4]雨云:比喻男女欢爱。

[5]谐衷素:谐和真情。

[6]宴罢:欢乐完结之后。【译文】

管簧乐器吹奏出清脆之声,美人灵活地移动着纤纤玉手舒缓地演奏着新制乐曲。眼中生出的情愫暗自钩连在一起,秋波横转,那情感好像要溢出来一样。虽然在精美的居室中欢爱一场,但彼此未及充分地表露真情。宴会结束,一切又成空,望着绵绵春雨,如同在梦里,令人迷茫。【赏析】

这首词似乎在写一段乍逢即分的艳遇。

从上片可以看出,女主人公色艺双全。词的开端即推出热闹的演奏现场:“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种种新颖美妙的乐音,都出自那双“纤玉”,美丽的手的主人。词人煞费苦心地渲染这位女子的才艺之后,随即渲染她动人的魅力:“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眼波如秋水横流,散发着动人的光芒。值得注意的是,“暗相钩”固然写出了美女的情态,但也使得美女平添了几分风尘气。

美人的魅力既然势不可挡,下片“雨云深绣户”自然也就顺理成章。欢爱之后,词人遗憾的是“未便谐衷素”,以没有情感的充分交流为遗憾,这符合词人的身份。而“宴罢又成空,梦迷春雨中”,短暂的拥有之后又转眼成空,回忆相会一场,宛若一梦,只剩下词人怅惘的心情,以及眼前春雨蒙蒙的天空。

这首词的内容,可以印证李煜生活的若干片断——因为乐舞耽误政事,大臣进谏,虽然奖赏但不听从。如此,我们看李煜词中频频出现的歌舞场面,恐怕都不是虚构了。因此说,李煜是一个好词人,但非好君主。一斛珠(晓妆初过)【原文】[1][2]

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3][4][5]暂引樱桃破。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渐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

[6][7][8]无那。烂爝红茸,笑向檀郎吐。【题解】《一斛珠》,词牌名,出自唐人曹邺传奇《梅妃传》,写的是唐玄宗赠予爱妃江妃密封珍珠一斛,江妃作了一首诗婉拒:“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玄宗有些不悦,命人将此诗谱乐府曲唱之,赐名“一斛珠”,曲名由此开始。这首词,《古今诗余》《古今词统》题作“咏佳人口”,《历代诗余》题作“咏美人口”,由此可知这是一首描写歌女情态的词。全篇对歌女音容笑貌的描写活灵活现,有一种未见其人却胜似亲见其人的感觉。从词意来看,应当是李煜前期的作品。【注释】

[1]沉檀:口红。注:点。敦煌曲子词《破阵子》:“香檀枉注歌唇。”些儿个:唐时俗语,少许。

[2]丁香颗:喻指女子的牙。

[3]暂:《醉翁琴趣》外篇中作“渐”。樱桃:喻指女子的口。白居易诗:“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4]罗袖:丝罗衣的袖口。裛(yì)残:挹抹。殷色可:红得可爱。

[5]杯深:斟酒斟得很满。香醪(láo):香酒。涴(wò):沾污。

[6]娇无那:娇媚无比。

[7]红茸:即“红绒”。

[8]檀郎:唐宋时女子称丈夫或恋人为“檀郎”。李贺《牡丹种曲》:“檀郎谢女眠何处,楼台月照兼夜女。”明曾谦益注:“潘安小字檀奴,故妇人呼所欢之人为檀郎。”【译文】

梳妆之后,在唇上点了一抹红膏。美人轻启朱唇,唱起一首清亮动听的歌。美人用丝衣袖去挹抹唇边的残酒,口红染上了衣袖,红得更可爱了。酒杯很深,又被香甜的酒注满,不得不喝,所以醉了。娇媚可爱地斜躺在绣床上,在烂嚼红绒后,就一面笑着,一面向心上人吐去。【赏析】

这首词写一个歌女的出场和终场,内容本无可取,但在章法和细节描绘上却很有特色,是一篇写人的成功之作。

全词上下片共十句,分咏四事:晓妆、唱歌、饮酒、调情。晓妆,只抓住点唇一事,“沉檀轻注”和“些儿个”,都为下文樱桃小口做铺垫。口小,在古代审美中为美,所以只能“轻注些儿个”。唱歌,必须张口,张口则必露齿,这里用“微露”,又一次强调小口,用字精当。唱歌了,一张口,“樱桃”就一时“破”了,极形象。饮酒,酒杯斟满而溢,忙用衣袖去挹抹,衣袖又印上了口红,也红得可爱。调情,女子斜凭绣床,向“檀郎”笑吐红茸,娇态可掬。词透过这四层四事,把一个歌女的娇态活泼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二首)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原文】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1]有几人?[2][3][4][5]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题解】

此词调名《渔父》,《历代诗余》中作《渔歌子》。《词谱》云:“唐教坊曲名。按《唐书·张志和传》曰:‘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宪宗图真求其人,不能致。尝撰渔歌,即此调也。’”《诗话总龟》:“予尝于富商高氏家,观贤画盘车水磨图,及故大丞相文懿张公第,有春江钓叟图,上有南唐李煜金索书《渔父词》二首。”又《宣和画谱》卷八:“卫贤,长安人,江南李氏时为内供奉,长于楼观人物。尝作《春江图》,李氏为题《渔父词》于其上。”由此可知,渔父词是李煜的题画词作。这首词应当是李煜还未即位之时的早期作品。那时,文献太子为了保住自己继承权,毒死了自己的叔父,又嫉妒弟弟李煜的才华。李煜为了消除文献太子的猜疑,在表面上表现出一副与世无争、消极遁世的样子,这两首《渔父词》反映的就是他这个时期的心态。【注释】

[1]侬:吴语,我。

[2]一棹(zhào):一桨。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3]一纶:一条钩丝。茧缕:蚕丝。

[4]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5]瓯(ōu):盆盂一类的瓦器。【译文】

浪花卷起千万重飞雪,桃李无言绽放,形成一队队春花。只需要一壶酒,一竿纶丝,在世上有几人如我一样自在快活呢?

春风中泛舟,一边饮酒,一边垂钓。花铺满水中小洲,酒注满手中杯盏,我在万顷波涛中获得了无尽的自由。【赏析】

第一首词开篇入画,写春江浪涌,春光明媚,当是画中景象。春江潮涨,故有“千重雪”之喻;桃李花开,似春光列队而来,至于“有意”和“无言”,则是词人主观的感受。后两句的意思明白如话,表现出对渔父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悠闲生活的艳羡。

第二首,同样在前四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充分表示自己要生活得简单再简单,无所多求。修辞上却毫无重复累赘之感,只有轻快活泼之趣。

这两首词与李煜后期的词风格迥然不同,是少有的毫无愁怨、轻松快活的词作。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原文】[1][2]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

[3][4][5]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题解】《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为西施曾在若耶溪浣纱而得名,所以又称为《浣纱溪》。这首词是李煜刚刚即位后的作品,此时的李后主没有思想上的负担,作品多是帝王奢华生活和淫靡享乐的真实写照,自由大胆,无所顾忌。金陵城号称六朝金粉,这首词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注释】

[1]金炉:铜炉。次第:依次。苏轼《食荔枝二首》(其二):“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添香兽:添香。香兽,兽形的香炉。洪全《香谱》:“香兽以涂金为狻猊、麒麟、凫鸭之状,空其中以燃香,使香自口出,以为玩好。”

[2]地衣:地毯。白居易《红线毯》:“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3]舞点:随着音乐的节拍舞蹈。

[4]酒恶:酒醉。

[5]别殿:正殿以外的宫殿。【译文】

红日升到三竿,红彤彤的光芒透进来,照亮了辉煌的宫殿,精致的香炉中已经依次添入了香料,红锦地毯随着步伐起皱。佳人舞到极处,发髻松散,金钗滑落而不自知,词人酒醉,时不时拈花蕊嗅着来解酒意,远远听到别殿在演奏箫鼓。【赏析】

这首词写宫廷生活的奢靡。首句“红日已高三丈透”,写词人晏起,暗示因昨夜征歌逐舞,到深夜才就寝的情状。次句“金炉次第添香兽”,接“晏起”之后,写宫女们依次往金炉里添加燃香,为听歌赏舞做准备。“红锦地衣随步皱”,写地毯随舞步而皱,正写舞蹈之狂态。

下片“佳人舞点金钗溜”,再写舞态之轻狂,金钗溜脱,也全然不顾。“酒恶时拈花蕊嗅”,写酒醉后嗅花醒酒,其奢华靡费,已到极致。末句宕开写“别殿”,从遥闻其声写来,则正殿里的奢靡,在别殿也一样,体现了南唐宫殿处处是歌舞笙箫。

李煜写这首词,是带着一种欣赏和满足的感情的。他沉醉于歌舞享乐的精神状态,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赤裸裸地暴露了南唐朝廷的腐朽没落。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原文】[1][2][3]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间,重[4][5]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6]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题解】

陆游《南唐书》曰:“昭惠国后周氏,小名娥皇,通史书,善歌舞,尤工琵琶……尝雪夜酣宴,举杯请后主起舞,后主曰,汝能创为新声则可矣。后即命笺缀谱,喉无滞音,笔无停思,俄顷谱成,所谓‘邀醉舞破’也。又‘恨来迟破’,亦惠后所制。故唐盛时,霓裳羽衣最为大曲。乱离之后,绝不复传。后得残谱,以琵琶奏之,于是开元天宝之遗音复传于后世。”后主是才华横溢的词人,又有两位貌美情深、精于音律歌舞的夫人,无怪乎他要沉湎于歌舞美人中了。这首词写于后主在位时,反映了宫廷中享乐的生活。【注释】

[1]明肌雪:肌肤光亮如雪。

[2]“春殿”句:从李白《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化出。嫔娥:宫女。鱼贯列:依次成行排列。

[3]凤箫:排箫。《风俗演义》:“舜作‘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其形参差,象凤之翼。”吹断:声尽。水云间:水云相接之处。

[4]重按《霓裳》:一再按奏《霓裳羽衣曲》。《霓裳》,唐宫廷舞曲《霓裳羽衣曲》的简称。歌遍彻:唱完大遍中的最后一曲。遍,大遍。宋沈括《梦溪笔谈·乐律》:“所谓大遍者……凡数十解,每解有数叠者。”“《霓裳曲》凡十二叠,前六叠无拍,至第七叠方谓之叠折,自此方有拍而舞。”又,白居易《霓裳羽衣歌》自注云:“《霓裳》曲破凡十二遍而终。”彻,即大遍中结尾部分(曲破)的最后一遍。

[5]香屑:香粉。李商隐《李夫人歌》:“蛮丝系条脱,妍眼和香屑。”

[6]踏马蹄:策马而行。【译文】

妃嫔宫女们画好了晚妆,一个肌肤似雪,明媚动人,她们鱼贯而入,准备在春殿之上一展自己的美丽和才华。凤箫声悠扬动听,不断演奏着《霓裳羽衣曲》,乐声一直传到水云之间。临风当前,香料的气味随风飘散,醉拍阑干,其情味深切。归去时不要燃亮烛花焰火,且待骑马踏着清夜月归去。【赏析】

这首词写后主在位时,春夜宫中行乐之事。上片写歌舞盛会的景况。开头两句写宫女群像,“晚妆初了”,一个个肤若白雪。“鱼贯列”则言明妃嫔宫女的数量之多,而且是成行成列地在奏乐、歌舞。“凤箫”两句,写歌舞盛况。箫声悠远,声尽时如至水云之间,可谓精到之极。凤箫声尽之后,一再地演奏气势恢宏的《霓裳羽衣曲》,同时加上歌唱,唱到最后一“遍”,歌舞盛会,到达高潮。

下片写词人自己的感受。“临风”两句,似是高潮后的余波。在歌舞盛会上激起的感情波澜尚未平息,不禁“醉拍阑干”,回味着欢娱情味。结尾两句,忽然宕开,写归去。“休放烛花红”,是传言不要点燃红烛,因为他要趁着清夜明月,骑在马上,踏月而归。结句与前面的浓墨重彩形成鲜明对比,以疏淡清放的笔墨收束全篇,非大手笔不能如此。子夜歌(寻春须是先春早)【原文】[1]

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缥色玉柔擎,醅浮盏面清[2][3][4][5]。何妨频笑粲,禁苑春归晚。同醉与闲评,诗随羯鼓成。【题解】

此词调名《历代诗余》中作《菩萨蛮》。这首词写李煜和后宫嫔妃们赏花饮酒的享乐生活,是李煜在位时前期的作品。宫廷的享乐生活是李煜前期作品的主要内容,在花开似锦的宫廷中,与众美人饮酒赋诗、赏玩美景,充分表现了李煜这个文人皇帝不思进取、沉迷享乐的形象。【注释】

[1]缥(piǎo)色:这里特指淡青色的酒。玉柔:指女子的手。擎:举起。

[2]醅(pēi):本义为未经过滤的酒,这里指酒。浮:上浮。这里特指酒漫上杯口。

[3]粲(càn):露齿而笑。《谷梁传·昭公四年》:“军人粲然皆笑。”

[4]禁苑:皇宫中的苑圃。

[5]羯(jié)鼓:古打击乐器。唐南卓《羯鼓录》:“其制如漆桶,下以小牙床承之,击用两杖。”【译文】

寻觅春天的美景要趁早,想要欣赏春花,莫等待花枝老去。佳人玉手举着浅绿色的酒,杯中的美酒漫上了杯口。频频开怀大笑又有何妨,在这皇宫禁苑的春日中,纵是短暂春光,好像也放慢了离去的脚步。醉眼朦胧之中,众人闲谈雅论,觥筹交错之中,一通羯鼓罢,一首诗篇就此完成。【赏析】

这首词写了李后主早年间与美人饮酒赋诗,寻欢作乐的闲适生活,是李煜宫廷生活的另一个侧面。开篇“寻花”句似从唐杜秋娘《金缕衣》“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脱出,但《金缕衣》是劝人珍惜时光,而李煜在这里却强取及时行乐之意。其中的“春”和“花”都有双重含义,既指春日的良辰美景,又指人之青春美貌,并非当真“寻春”和“看花”。“缥色”句写饮酒。从“玉柔擎”和下片“同醉”看,应当是与美人同饮美酒。

下片“何妨”一词写出宴饮更加放浪,在饮酒调笑之间,甚至觉得连最易逝去的春色的脚步都放慢了。“同醉”两句,写赋诗与随意评论,而且还以羯鼓声停为限,也反映了其寻欢作乐的一种方式。(二首)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原文】[1]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2][3][4][5]。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6][7]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无人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8][9]香。潜来珠琐动,惊觉银屏梦。慢脸笑盈盈,相看无限情。【题解】《菩萨蛮》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唐教坊曲名。这应该是李煜词中最香艳的一首。李煜先后娶过两位皇后。18岁的李煜未登帝位时娶了大司徒周宗19岁的女儿周娥皇,就是后来的“大周后”。十年后的十月,大周后病卒。四年后,又娶了周娥皇的亲妹妹周嘉敏(小字女英),是为“小周后”。据说,在大周后患病之时,小周后就已经入宫。据陆游《南唐书》记载:“初后寝疾,小周后已入官。后偶褰幔见之,惊曰:汝何日来?小周后尚幼,未知嫌疑,对曰:既数日矣。后恚,至死,面不向外。”实际上,这首词写的就是李后主与小周后幽会的情景,可视为后主与小周后的爱情词。词中感情真实生动,描写细致,形象十分动人。【注释】

[1]刬袜:只穿着袜子。

[2]金缕鞋:绣有金线的鞋。

[3]画堂:形容用彩画装饰的厅堂。

[4]一向:长时间。

[5]恣意:任意。怜:爱怜。

[6]蓬莱院:想象中的仙境,从蓬莱三山而来。蓬莱和方丈、瀛洲合称三神山。《汉书·郊祀志上》:“自威、宣、燕召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共传在渤海中。”这里借指小周后的居处。天台女:相传东汉永平年间,刘晨、阮笔肇同入天台山采药,遇二仙女,留住半载。后以指仙女。这里借指小周后。

[7]翠云光:指女子光亮的头发。

[8]潜来:暗自前来。珠琐动:门环响动。珠琐,饰有珍珠的门环。

[9]慢脸:形容女子娇美的容颜。慢:同“曼”。《楚辞·招魂》:“蛾眉曼睩”。王逸注:“曼,泽也。”【译文】

今天晚上,花开明丽,月色暗淡,轻雾笼罩,正好到所爱的人那里去。穿着袜步行在香阶上,手中提着金缕鞋。两人终于在画堂南畔相见了,女子娇羞地依偎在恋人怀里,身体微微颤抖,好一会儿才从偷偷相会的紧张情绪中缓过来。女子轻轻地说:“相会不易,请您任意地爱怜我吧!”

貌若天仙的小周后独居幽深的庭院,在画堂午休时,静寂无声。枕头抛到一边,秀发虽然散乱地披在上面,但是美丽而有光泽,散开的衣服散发出阵阵异香。后主悄悄地来弄响珍珠门环,惊醒了银色屏风旁的睡梦。一看是心中所想之人,便满脸笑意相迎,两人久久相视,有着无限深情。【赏析】

据马令《南唐书·女宪传·继室周后》记载,第一首是李后主与小周后(昭惠后之妹)幽会的情景。昭惠后患病,妹妹小周后进宫探望,与李后主日久生情,于是两人开始幽会之事。首句写环境,娇花吐艳,月色朦胧,再加薄雾弥漫,把花月都笼罩其中,有一种朦胧的美,正是男女幽会的好环境。下接“今宵”句,表现了小周后的心理活动。“刬袜”句更生动地表现出小周后此时的兴奋、紧张又怕人发现的复杂心理,所以她脱掉了金缕鞋提在手里,穿着袜子走在香阶上。下片写见了李煜之后,在“画堂南畔”,久久依偎在情人的怀抱中,身体一直微微颤抖。一个“颤”字,把久久期盼后终于得见,但又因偷情密约而紧张,余悸未平等种种情绪,都包容在内了。结尾两句,是小周后向李煜的告白。“出来难”,当是事实,因为“难”,所以要更加珍惜这次相见,因此要“教君恣意怜”。

第二首也写李煜与小周后幽会情事,不过是以李煜的角度来写。上片写貌美的小周后独处画堂,在“蓬莱”中“院闭”,又“无人语”,见其寂寞无聊,只以“昼寝”消磨长日。“抛枕”应当是李煜目之所见,只见她抛开枕头,散开了头发,睡得正浓。“绣衣”句写罗衣上散发的阵阵异香都可闻见。这两句已经表现出“潜来”的情景。下片写幽会。“潜来”两句写得含蓄而生动。李煜是偷偷来的,正在仔细观望时,不小心弄响了门环,惊醒了小周后。睡眼朦胧的小周后看见是李煜,马上以笑脸相迎,两人沉浸在无限的幸福之中。谢新恩(秦楼不见吹箫女)【原文】[1][2][3]

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粉英含蕊自低昂。东风[4][5]恼我,才发一衿香。琼窗梦笛留残日,当年得恨何长!碧阑干外映垂杨。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题解】

这首词写李后主对已经逝世的大周后的怀恋之情。据记载,李煜18岁便迎娶了南唐开国老臣周宗的长女娥皇,即位后立为昭惠皇后。昭惠后温婉贤淑,擅歌舞又通书史,两人的关系一直很好。婚后十年昭惠后染病去世,李煜十分悲痛。他在《挽辞》中写道:“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沈沈无问处,千载谢东风。”在《感怀》诗中写道:“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凭阑惆怅人谁会,不觉潸然泪眼低。”都是写见春花而思人,见春景而悲伤,去年春色依然来,赏花丛中少一人,与这首词中“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碧阑干外映垂杨”的情景是相同的。【注释】

[1]“秦楼”句:《列仙传》有萧史、弄玉故事。萧史善吹箫,能作鸾凤之音。秦穆公之女弄玉也好吹箫,穆公遂将其嫁与萧史,并筑凤台以居之。数年后,弄玉乘凤,萧史驾龙仙去。这句即用其事,喻指昭惠后的亡逝。秦楼:即秦穆公所筑凤台。这里借指南唐宫苑。吹箫女:即弄玉。这里借指昭惠后。

[2]上苑:供帝王玩赏打猎的园林。

[3]粉英含蕊:红花含蕊乍放。低昂:高高矮矮。

[4]才发一衿(jīn)香:指花儿初放,才发出袭人衣襟的一阵芳香便败了。衿,同“襟”。

[5]琼窗:指精致华美的窗子。琼,美玉,这里指精美。【译文】

秦楼上已经不见了吹箫的仙女,只留下空荡荡的上苑的风光。东风随意吹拂,粉英金蕊的花儿随风绽放,无人欣赏,才发出一阵袭人衣襟的芳香便败落了。琼窗锦户中,遥想当年两人相处的情景多么美好,而现如今伊人不在,遗恨无穷。碧栏干外垂杨映,暂时相见如在梦中,懒得思量。【赏析】

这首词是李后主为悼念昭惠后而作,开篇“秦楼”句便见题旨。词人把昭惠后比作乘凤仙去的弄玉,人去楼空,上苑风光再美,伊人不在,也无心欣赏。“不见”和“空余”,语境凄婉。“粉英”一句,上承“风光”写来,红花初放,高高矮矮,自然是目之所见。但伤心人别有心思,故有“东风”两句。在他看来,东风莫不是恼我,让花儿发散发出一阵短暂的花香,便自衰败了?这初放的花儿,也象征着昭惠后年轻的生命。

下片换了场景,而对大周后的思念之情更深。倚窗成梦,醒来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