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优质高效栽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1 18:33:28

点击下载

作者:杨力,张民,万连步

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甘薯优质高效栽培

甘薯优质高效栽培试读:

一、甘薯栽培概述

(一)甘薯的栽培简史

甘薯在我国各地别名很多,有地瓜、红苕、番薯、山芋、金薯、红薯、白薯等,栽培历史已有400多年,由于产量高、用途广、抗旱耐瘠、适应性强,不仅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之一,而且[1]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

甘薯起源于中美洲或南美洲的西北部,在15世纪初传至欧洲,16世纪初相继传播到亚洲和非洲。目前主要在亚洲、南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栽培。

甘薯于明朝万历年间(16世纪末)传入我国,首先在福建、广东沿海一带栽培,以后逐渐向长江、黄淮流域及台湾等地传播。17世纪以后,人们逐步认识到甘薯在瘠薄丘陵都可以生长,在土地干旱、土质疏松的地方有利于块根生长,易获得较高收成,因此,深耕成为最基本的栽培技术措施。甘薯向北推广,因冬天气候寒冷,留种藏种成为引种能否成功的关键。《农政全书》介绍了留薯块及薯蔓作种的方法,以及利用苫盖和窖藏等保存种薯、种蔓安全越冬的方法,指出其关键在于防湿和防冻。窖藏法的推广应用,为种薯越冬取得突破,从而使甘薯的栽培区域不断向北扩展。

在甘薯传入我国的400多年中,在改土、垄作、薯蔓管理、加工和食疗保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栽培技术和加工利用经验,为甘薯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甘薯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甘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均有较大的增长。

(二)甘薯的分布和区划

1.世界甘薯业发展概况(1)世界甘薯分布: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世界上共有111个国家栽培甘薯,栽培面积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其次为拉丁美洲,欧洲面积极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粮食严重短缺,饥荒严重,甘薯栽培面积发展较快,1960年前后达到高峰,此后有所下降,年递减率为1.1%,近10年相对稳定。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年报,1997年世界甘薯栽培面积为1.36亿亩,总产为1.37亿吨,其中97.9%的面积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亚洲为世界甘薯的主产区,20世纪60~70年代占世界栽培总面积的85%~90%;近年来比例明显减小,1997年栽培面积为1.08亿亩,占世界总面积的79.3%;总产量为1.25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91.4%;平均亩产为1130千克,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亚洲栽培面积较大的国家有中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等。非洲甘薯栽培面积占世界面积的16.7%,总产为695.7万吨,仅占世界总产量的5.1%。由于巨大的粮食压力,甘薯面积有扩大的趋势。非洲栽培面积较大的国家有乌干达、坦桑尼亚等,由于非洲的农业自然条件较差,以及严重的病毒危害等原因,每亩产量仅330多千克。日本、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栽培面积一直呈下降趋势,目前栽培面积仅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的5%。(2)世界甘薯消费与市场情况:世界各国甘薯的消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般经历食用为主,饲用、食用、加工并重,加工为主,食饲兼用等几个阶段。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甘薯的消费形式截然不同,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近年来特别强调保健功能和优质鲜食用途,一些方便加工食品也颇受欢迎。美国一直将甘薯作为精美的食品食用,特别偏爱橘红色薯肉的品种。许多发达国家还将甘薯茎叶作为优质蔬菜食用,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2~6千克。中国甘薯消费已转向加工为主阶段,淀粉所占比例最大,优质鲜薯食用、菜用市场正在开发。甘薯在部分发展中国家作为粮食的功能并没有衰退,非洲一些国家几乎将甘薯全部作为食用,甚至作为食物能量重要的来源。乌干达、布隆迪等国人均年消费100千克左右,发展中国家人均消费15.5千克,高于发达国家数倍。国际市场上甘薯及其产品所占份额极小。

2.我国甘薯分布与栽培区划

甘薯在我国分布极广,除青藏高原外,都有甘薯栽培。以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和四川盆地最多。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甘薯生产国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约占世界的70%和85%。目前我国甘薯常年种植面积在9000万亩以上,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总产量达1.5亿吨。我国甘薯消费比例为:工业加工约45%,饲用35%左右,食用20%。四川省年种植面积1050万亩以上;河南、山东、河北、广东和安徽为600万~900万亩;江西、台湾、浙江、广西、湖北、福建、湖南和江苏150万~450万亩;其他省种植面积较小或零星种植。

甘薯产量省(区)间差别较大,甘薯单产平均水平以山东、浙江和福建最高,亩产1330~2000千克;台湾、河南和江苏次之,为1000~1330千克;其他省(区)单产均在1000千克以下,其中广西最低,单产不足530千克。

我国甘薯栽培区划主要以气候条件和栽培制度为依据,共划分为五大薯区,分别为春薯区、春夏薯区、夏薯区、夏秋薯区和秋冬薯区。(1)北方春薯区:包括内蒙古东部,东北三省,北京、河北省保定以北等。本区甘薯生长期较短,但夏季雨水较多,秋季凉爽,昼夜温差大,辐射量高,日照充足,是甘薯栽培的有利条件。土质条件也适合甘薯种植。(2)黄淮海平原春夏薯区:包括山东全部,河南中南部,山西南部,江苏、安徽、河南的淮河以北,陕西秦岭以南以及甘肃武都等地区。本区甘薯面积居各区之首,占全国总面积的40%左右。山东甘薯遍及全省,以临沂、潍坊、烟台面积最大,占全省60%。本区春季干旱,温度上升快,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昼夜温差大,甘薯生长期间晴天多、雨天少,太阳总辐射量大,日照充足,光合效率高,对甘薯生长发育非常有利。(3)长江流域夏薯区:包括江苏、安徽、河南三省的淮河以南,湖北、浙江,贵州绝大部分,湖南、云南、江西三省北部,及四川盆地等。本区总辐射量、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在南北各薯区中属最低值地带。本区甘薯多分布在丘陵山地,土壤以红壤、黄壤为主,在高温多雨影响下,土壤易受冲刷,有机质较缺乏,施肥后肥料容易流失,肥效较差。(4)南方夏秋薯区:包括福建、江西、湖南三省南部,广东和广西北部等。本区甘薯多分布在红壤、黄壤的丘陵山地,属酸性土,较瘠薄,要合理配置品种和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5)南方秋冬薯区:华南沿海以秋冬薯为主,包括广东、广西、云南南部,台湾南部等。本区夏季高温,昼夜温差小,不利于甘薯生长;秋冬温暖,对秋冬薯栽培比较有利。但秋冬较干旱,对甘薯生长存在一定影响。

(三)甘薯的营养价值

1.薯块的主要营养成分

据江苏省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对790份甘薯资源的分析,粗淀粉含量37.6%~77.8%,粗蛋白2.2%~12.2%,可溶性糖1.7%~36.0%;每100克鲜薯胡萝卜素含量最高者达20.81毫克。亚洲蔬菜研究和发展中心对1600份甘薯资源进行分析,甘薯干物率为12.7~41.2%,淀粉含量为44.6%~78.0%,糖含量为8.8%~27.1%,蛋白质含量为1.3%~11.1%,纤维素含量为2.7%~7.6%,每100克鲜薯胡萝卜素含量为0.06~11.71毫克。另外,甘薯还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氨基酸、蛋白质、脂肪、食物纤维以及钙、铁等矿物质,尤其富含维生素A。

2.甘薯茎叶的营养成分

国内外有关文献中对可食用顶叶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与薯块相比,可食用顶叶的含水量、蛋白质、某些矿物质(Mg、K、Fe)、维生素A、维生素B和烟酸的含量都较高,而能量较低。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化验,每100克鲜薯叶,含水分83克,蛋白质4.8克,脂肪0.7克,糖类8克,热量242.7千焦,纤维1.7克,灰分1.5克,钙170毫克,磷47毫克,铁3.9毫克,胡萝卜素6.7毫克,维生素B10.13毫克,维生素B20.28毫克,维生素C1.4毫克,烟酸43毫克。

3.甘薯的营养保健作用

甘薯富含胡萝卜素,胡萝卜素被人体吸收后,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食用甘薯则可避免维生素A缺乏症。甘薯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含量是大米的6倍,面粉的2倍。常食用甘薯可促进糖代谢,预防肌肉萎缩、麻痹及心衰、口角炎、舌炎、视力下降、白内障、角膜炎、阴囊炎、脂溢性皮炎等症。甘薯的维生素C含量较高,维生素C可降低毛细血管的脆性,防止坏血病,降低胆固醇,治疗贫血及出血性疾病,预防感冒,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并且有一定的抗癌作用。甘薯所含纤维相当于米面的10倍。食用甘薯可减少因便秘而引起的人体自身中毒,降低肠道致癌物质浓度,预防痔疮和大肠癌,同时有助于预防糖尿病。《本草纲目》中称甘薯“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古农书《金薯传习录》有甘薯疗病六益的论述。民间用甘薯来治疗夜盲症、便秘、黄疸、血虚等症。有的甘薯品种有止血作用,可治疗出血性紫癜病,对内脏出血有疗效,同时可调节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力。

日本国立癌症预防研究所对26万人饮食生活与癌症关系的统计调查,证明甘薯有防癌作用。据《日本农业新闻》报道,甘薯对癌症有抑制作用。

甘薯是长寿食品。日本农村的长寿地区,居民从10月到翌年4月进食主要为甘薯;中国广西有两个长寿之乡,居民以甘薯为主食;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医药学论坛——老年病防治学术讨论会上,公布一项对百岁老人膳食种类的调查显示,这些老寿星的主食竟是甘薯。被调查的是山东省沂蒙山区的40多位百岁老人,他们终生以甘薯、玉米为主食。

(四)甘薯的栽培效益和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调整,甘薯的用途已由单一的粮食作物转变为重要的饲料、能源和经济作物,尤其是近年来甘薯产后加工业的发展及新产品的不断开发,甘薯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1.优质甘薯市场空间大

高淀粉甘薯不仅可加工成粉丝、粉条、粉皮等,还可生产精白淀粉,应用于造纸、纺织、医药、轻工业以及养殖业等领域。甘薯淀粉作为轻工业原料生产酒精,成本低。甘薯淀粉除可生产酒精、白酒外,还可生产味精、柠檬酸、糖浆等产品。目前国内工业用淀粉85%以上为玉米淀粉,而甘薯淀粉来源丰富、价格较低,新产品的开发具有较大的增值空间。此外,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变性淀粉的用量较大,占淀粉总量的50%以上,我国仅占5%,而甘薯淀粉的某些特性与变性玉米淀粉十分相似,在国际趋势倾向自然化的时代,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甘薯淀粉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国际市场。

国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鲜、味美、营养齐全的甘薯新产品,作为一种保健食品越来越受到重视。据专家预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给7种农产品带来出口优势,其中一种是甘薯。实践证明,优质鲜食甘薯,物美价廉,家家都可用蒸、烤、炸、熬、煮等方法,做成蒸薯、烤薯、炸薯、薯饭、薯粥、点心、菜肴等食物,香甜可口。山东省创出“五彩甘薯”品牌,选择上等精品,搭配皮色不同、肉色各异的品种,装入特制包装箱内,不仅使人们享受口福,而且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馈赠礼品。甘薯在室温不低于9℃的条件下,可保存数月,贮存得当甚至可周年供应市场。因此,选用优质鲜食甘薯品种,结合配套栽培技术,加上贮藏保鲜和商品化处理,进行产业化开发,会给消费者带来健康,给生产者带来效益。

甘薯加工经济效益较大,一个中型淀粉加工厂以年产4000吨淀粉计,每吨淀粉可获利500元左右,年获利200万元;一个中型粉丝厂年生产量按1500吨计,每吨优质粉丝可获纯利1500元左右,年获利225万元。甘薯茎尖、嫩叶开发前景极好。如果采用大棚栽培,一年种植三茬(其中一茬可露地栽培),每亩年收获茎尖5000千克,平均每千克按1.2元计,每亩年收入6000元。目前甘薯亩产量平均2300千克左右,每千克按0.5元计,种植甘薯每亩至少可收入1000元。如河南省汝阳县大安乡罗凹村过去曾是“出门都是沟和坡,十年九旱灾情多,吃粮花钱靠救济,谁都不愿住这穷山窝”的穷地方,如今依靠“三粉”加工致富,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2000年以来,人均收入均在3300元以上,其中60%的收入来自甘薯。

2.甘薯推动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

伴随市场形势的变化,粮食作物面积锐减,农业种植结构多元化已不可逆转。甘薯具有适应性强、生产成本低、高产、用途广泛等特点,全身均可利用,是农作物中较为理想的高效作物。从目前情况看,仅作为城市副食供应的甘薯生产就能给农民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甘薯的综合性开发,可以通过拓宽甘薯消费市场,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由于我国广泛性的水资源匮乏,发展节水农业刻不容缓。甘薯具有抗旱、耐瘠薄特性,属节水作物,发展甘薯,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环境保护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样可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1] 本书采用亩为面积单位,1公顷等于15亩。

二、甘薯优良品种

(一)淀粉型品种

1.济薯14号

该品种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济薯14号比对照种徐薯18增产明显,一般增产12.9%。该品种高抗根腐病,较抗茎线虫病、黑斑病,具备抗旱、耐肥和耐瘠的特点。顶叶、叶片均为绿色,叶脉紫,蔓色绿带紫,蔓较长,分枝中等。薯块长纺锤形,结薯集中整齐,大中薯率高。薯皮光滑、红色,肉白。出干率春薯为33.6%,夏薯为28%,略高于对照种徐薯18。该品种可在山东省山区丘陵旱薄地及平原地推广应用;也可在河南郑州、漯河以及安徽阜阳作为兼用型品种搭配种植。

2.济薯15号

该品种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1997年育成,2001年经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鲜薯一般亩产2500千克以上,薯干亩产比徐薯18增产15%左右。淀粉含量高。高抗根腐病、黑斑病,抗茎线虫病。薯块长纺锤形,皮红色,肉淡黄色,耐贮藏。蔓短分枝多,株型半直立。在山东省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中是惟一春夏薯都增产的品种。在全国北方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中,9个试验点薯干产量比对照徐薯18增产17.6%。2000年山东省生产试验结果,春薯鲜薯产量比徐薯18增产17.9%,薯干增产31.21%;夏薯鲜薯产量比徐薯18增产12.8%,薯干增产26%。该品种适宜在山区丘陵、平原旱地种植。

3.鲁薯7号

该品种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1994年育成。特抗干旱、耐瘠薄,出干率高。薯块纺锤形,皮紫红色,薯肉淡黄色。蔓长比徐薯18稍短,出苗量比徐薯18多。高抗根腐病和黑斑病,中抗茎线虫病。在山东省区域试验中,鲜薯和薯干产量分别比徐薯18增产14.8%和20.1%。适宜山区丘陵旱薄地推广种植。每亩种植密度春薯3500~4000株,夏薯4000~4500株。

4.徐薯18

该品种由江苏省徐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综合性状好,适用性强,产量高而稳定,出干率高。薯块长纺锤形,皮红色,薯肉白色。蔓长中等,出苗特性好。高抗根腐病,不抗黑斑病和茎线虫病。鲜薯一般亩产2500千克以上,春薯旱地出干率在35%左右。适宜各甘薯产区种植,每亩种植密度为3500株左右,夏薯为4000株。因该品种生产上应用时间较长,应注意提纯复壮或脱毒。

5.冀薯17-4

该品种由河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2003年育成。薯皮紫红色,薯肉淡黄色,结薯整齐集中,蔓长中等。该品种的突出特点为出干率高,一般比徐薯18高4~5个百分点,薯干产量比徐薯18增产20%以上。春薯一般亩产3000千克左右,薯干亩产800~900千克,适应能力强,适合山区丘陵旱薄地种植。

6.烟薯16

该品种由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院育成。顶叶绿,叶绿色,叶脉紫色,叶片心形带齿,茎较粗,蔓长。薯块长纺锤形,红皮、白肉,结薯整齐集中。春、夏薯鲜薯、薯干均比徐薯18显著增产,耐瘠性一般,出干率低于徐薯18。该品种丰产性好,高抗根腐病,适宜甘薯产区的平原、山丘肥沃土地推广种植。

7.苏薯303

该品种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薯干产量比徐薯18增产2.6%。该品种萌芽性良好,蔓长,分枝中等,顶叶微紫,叶脉、茎紫色,叶深绿色,叶心形带齿,生长势较强,结薯整齐集中,薯形中长,皮紫红色,薯肉浅黄边带紫,食味中等。抗根腐病,不抗黑斑病。

8.烟薯250

该品种由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院育成。薯干平均比徐薯18增产2.5%。萌芽性强,蔓长,分枝较多。顶叶、叶片均为绿色,叶脉淡紫色,茎绿带紫色,叶心形,生长势中等。结薯整齐集中,薯块短纺锤形,薯皮红色,薯肉白色,食味中等。抗根腐病、茎线虫病,不抗黑斑病。

9.丰收白

丰收白目前主要在山东半岛地区种植。该品种丰产性好,一般亩产2500千克以上。适应性广,较抗黑斑病,出干率比徐薯18低4个百分点。薯块为上膨纺锤形至圆筒形,薯皮白色,薯肉白色,脱毒后一般增产30%以上。长蔓,出苗量少。

10.豫薯13号

该品种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顶叶深绿色,叶脉绿带紫色,叶脉基部紫色,叶柄绿色,茎绿色。叶片较大,叶形深复缺刻。蔓长1~1.5米,分枝5~8个。薯块纺锤形,皮紫红色,薯肉洁白,薯块有明显浅条沟,薯块较大。单株结薯2~4块,结薯集中整齐。薯块熟食味好,萌芽性强。出干率27.9%,粗淀粉68.9%,粗蛋白7.43%,可溶性糖9.0%。高抗根腐病,抗茎线虫病,高感黑斑病。一般亩产鲜薯2000千克左右,薯干588.5千克,淀粉386.4千克。种植密度以每亩3000~3500株为宜。茎蔓较短,可与其他作物间、套作。

(二)鲜食型品种

1.济薯16号

该品种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该品种一般亩产鲜薯3000千克以上,比北京553增产20%左右,出干率高。肉质香、甜、糯,口感宜人,食味上佳。高抗根腐病、黑斑病。薯块为下膨纺锤形,皮粉黄色,肉橘红色,耐贮藏。蔓长中等,分枝中等。山东省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春薯平均亩产2198.5千克,比徐薯18增产11.8%。夏薯平均亩产1973.4千克,比徐薯18增产8.7%。该品种适宜在平原、旱地及城市郊区种植。

2.济薯18号

该品种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该品种地上部生长势强,分枝5~6个,蔓长2米左右。叶片绿色,蔓紫色。薯形呈长筒状,薯皮光滑,商品性佳。薯皮深紫色,薯肉紫色,食味较好。该品种早熟,鲜薯产量高,比川山紫增产50%以上。全国甘薯北方区域试验,两年平均比对照徐薯18增产6.5%;全国特用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比对照徐薯18增产12.7%。中抗根腐病和茎线虫病,是一个极有市场潜力的甘薯新品种。

3.北京553

该品种鲜薯产量高,品质好,春薯一般亩产2000~2500千克,宜作烤薯食用及加工用。薯块下膨纺锤形,皮黄色,薯肉杏黄色,蔓短,出苗量少,较抗黑斑病和茎线虫病。适宜城市郊区种植。春薯种植密度每亩3500~4000株,夏薯种植密度每亩4000~4500株。

4.鲁薯8号

该品种由山东省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食味及加工品质均好于北京553,薯块长纺锤形,皮淡红色,薯肉杏黄色。产量高,蔓长中等,出苗量比徐薯18多。山东省区域试验比北京553增产21.3%。抗根腐病,不抗黑斑病。适宜平原旱地及城郊种植。春薯种植密度每亩3000~3500株,夏薯种植密度每亩3500~4000株。

5.冀薯4号

该品种由河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结薯块数较多,薯块中等、纺锤形,皮赭红色,肉橘红色,皮光滑,外观上等。产量相当于徐薯18,出干率比北京553高2个百分点,鲜薯可溶性糖含量3%。食味面甜,肉质细腻。萌芽性差,生长势中等。耐肥、耐湿性强,耐旱性差。较抗黑斑病,不抗根腐病,贮藏性好。夏薯生长较好。

6.徐55-1

该品种由江苏省徐州甘薯研究中心选育而成。顶叶紫色,茎短,株型半直立。薯块纺锤形,皮红色,肉橘红色,块大,皮光滑,外观上等。鲜薯产量比北京553高,出干率与北京553相当。食味中上等。可在丘陵旱地作春薯栽培。

7.浙薯13

该品种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薯块纺锤形,皮红色,肉黄色,皮光滑,外观上等。鲜薯产量比北京553高,出干率特高。食味甜粉,口感很好。适合在土层厚、排水好的土地上种植。

8.京薯1号

该品种由北京市农学院育成。顶叶褐色,薯块纺锤形,皮红色,肉橘红色,外观上等。产量比北京553高,出干率比北京553高3.5个百分点。食味甜,口感好。耐湿、耐肥,不耐旱。适宜在土层较厚、肥力较好的土地种植。

9.遗字138

该品种由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育成。茎叶皆为绿色。薯块长纺锤形,皮褐红色,肉橘红色。产量高,出干率比北京553高2.6个百分点。食味甜粉,口感好。是北京市农贸市场销售和烤薯的主要品种。耐瘠薄,感黑斑病。

10.徐55-2

该品种由江苏省徐州甘薯研究中心育成。薯皮红色,肉黄色。熟食香、甜、粉,淀粉含量较高。高抗根腐病和茎线虫病,抗旱耐湿、耐瘠薄。亩产一般可达3000千克以上,是淀粉加工及鲜食两用的甘薯品种。适合山区丘陵旱薄地及平原旱地种植。

11.南薯88

该品种由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一般鲜薯亩产量在2000千克以上,可溶性糖、维生素C、维生索B、氨基酸等含量都比徐薯18高。蒸煮后肉黄色到橘红色,纤维少,甜味浓,质地带粉,水分适宜,适口性好。适应性广,春、夏、秋各季都可栽培。抗根腐病、薯瘟病、蔓割病,感黑斑病比徐薯18轻。既可食用、饲用,又可用于工业原料。

(三)特用型品种

1.豫薯10号

该品种由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属于特高产早熟型甘薯品种,平均亩产3020.1千克,比徐薯18平均增产67.2%。该品种萌芽性差,蔓短,分枝多。顶叶、叶片、茎、脉均为绿色,叶尖心形、单缺刻。结薯整齐集中,薯块长纺锤形,皮暗红色,薯肉杏黄色,出干率平均为15.8%,食味淡。薯块膨大快,早熟,可双季种植(一年内春、夏薯)。抗根腐病,高抗茎线虫病,不抗黑斑病。

2.鲁薯3号

该品种由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高抗茎线虫病,产量高,抗旱耐瘠,高抗茎线虫病、根腐病。薯块纺锤形,皮红色,薯肉白色。薯蔓比徐薯18稍长,出苗量比徐薯18少,出干率偏低。适宜茎线虫病病发区尤其是茎线虫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混生区种植。

3.山川紫

该品种引自日本。富含花青素。顶叶绿带紫色,茎紫色,茎细长。薯块长纺锤形,皮紫黑色,肉紫色。薯块中等,皮光滑,整齐,结薯不集中。产量比北京553低,出干率比北京553高。食味粉、香、甜,品质中上等。含花青素异常丰富,用来生产天然花青素有开发前途。

4.台农71

该品种引自台湾。属于菜用型甘薯新品种。茎叶嫩绿,叶心形,茸毛少,口感鲜嫩滑爽,既可炒食又可凉拌,营养丰富,菜用品质好过空心菜。短蔓半直立性,基部分枝多,茎叶再生能力强。薯皮白色,肉淡黄色,块根产量较低。生长期间极少发生病虫害,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蔬菜。

5.蒲薯53

该品种属于菜用型甘薯新品种。叶脉及茎均为绿色,叶形深裂复缺刻,茸毛少,株型、叶、长势极像空心菜,短蔓半直立性,基部分枝多,茎尖柔嫩。薯皮粉红色,肉淡黄色,薯块下膨纺锤形。萌芽性好,出苗早而多,生长势强,后期不早衰,适应性广。平畦大棚栽培,每亩可采茎叶3000千克左右;菜薯兼用大田起垄种植,可采茎尖1000千克,收薯块1500千克。

6.漯河105

该品种由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属于低糖型甘薯新品种。顶叶绿色,叶脉紫色,叶绿色,叶心形,带浅裂复缺刻。茎粗壮,分枝数中等,中长蔓,生长势强。结薯早且整齐集中,薯块纺锤形,皮红色,薯肉白色。出干率为31.5%~35.3%,淀粉含量为21.4%~24.3%,熟食味中等。萌芽性好,栽后发根快,缓苗快。

三、甘薯生长发育

(一)甘薯茎叶生长和块根形成

1.甘薯大田生长时期

甘薯的一生可分为育苗、大田生长和贮藏几个阶段。甘薯根、茎、叶的生长和块根的膨大,均属于营养生长,不同于有性繁殖作物,它没有明显的发育阶段,一般也没有明显的成熟期。甘薯大田生长,可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1)发根分枝结薯期:从栽植到有效薯数基本稳定,是生长前期。北方春薯历时需60~70天,南方春薯和北方夏薯需40天左右,南方夏秋薯约需35天。此期以根系生长为中心,栽植后2~5天开始发根,一般春薯栽后30天,夏秋薯栽后20天,根系生长基本完成,根数已占全期根数的70%~90%。期末须根长度可达30~50厘米。通常在栽后10~20天吸收根开始分化为块根。壮苗早发的根,其块根形成并开始明显膨大则在20~40天之间。

栽后20~30天,地上茎叶生长缓慢,叶数占最高绿叶数的10%~20%,叶色较绿而厚;此后茎叶生长转快,腋芽抽出形成分枝,到本期末分枝达全生长期分枝的80%~90%。一般品种分枝与主蔓一起长成植株的主体,覆盖地面,即所谓团棵而封垄。叶片数也随之增加,达最高叶片数的70%~90%,叶面积指数一般已达1.5左右,壮苗高产地达3左右。此期干物质主要分配到茎叶,占全干物重的50%以上。

期末地下部粗幼根开始积累光合产物形成块根,到期末结薯数基本稳定,薯重占最高薯重的10%~15%。(2)蔓、薯并长期:从茎叶数基本稳定到茎叶生长达高峰,是生长的中期,春薯在栽后60~100天,夏薯在栽后40~70天,秋薯在栽后35~70天。此期生长中心是茎叶盛长达到高峰,全期鲜重的60%或以上都是在本期形成的。分枝增长很快,有些分枝蔓长超过主蔓,叶片数和蔓同时增长,栽后90天前后功能叶片数达到最大值。黄叶数逐步增加,其后与新生绿叶生死交替,枯死分枝也随之出现,黄落叶最多时几乎相当于功能叶片的数量,茎叶盛长时叶柄重最高,茎叶生长停止时叶柄渐轻,这也是块根膨大加快的标志。

栽后60~90天,块根养分积累和茎叶生长并进,块根迅速膨大加粗,所积累的干物质占全薯重的40%~45%。徐州国家甘薯研究中心试验证明,春薯5月初栽苗,栽后80~90天达到转折点。转折点前,主要是茎、叶等生长;转折点后,光合产物主要供给块根积累,茎叶达到高峰时叶面积指数要求达到3~4,蔓薯比值达到1。其后要掌握不使黄叶和枯枝急剧增加,力求不早衰,保持一定的叶面积,加大块根的日增重量,延长块根的日增重量,延长增重期,以提高产量。(3)薯块盛长期:从茎叶生长高峰直到收获,是生长的后期。此时生长中心以薯块盛长为主。春薯在栽后90~160天,夏薯在栽后70~130天,秋薯在栽后90~130天。此期茎叶生长渐慢,继尔停止生长,田间长相在北方即出现所谓“回秧”,南方也可在一般田内见到叶色褪淡的“落黄”现象。叶面积指数由4下降到3左右,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2以上,茎叶光合产物大量地向块根运转,枯枝落叶多,茎叶鲜重明显下降。此期块根重量增长快,干率不断提高,直至达到该品种的最高峰,积累的干物质为总干物重的70%~80%。

2.发根及幼根分化

薯苗或蔓栽植后,分别从茎节部叶腋两侧处或苗基部剪口愈伤处发根。不定根在生长过程中不断长出侧根,发育成吸收根系。

所有不定根在根原基时期,其内部结构并无差别,但由于根原基形成的早晚,根原基萌发及定根时所处环境条件的差异,苗的壮弱和品种的不同才发生大根、粗根、细根的差别(图1)。幼根分化中如初生形成层细胞分裂活动能力弱,中柱内细胞木质化程度大,便形成吸收根(纤维根),功能为吸收养分和水分。如初生形成层细胞分裂活动能力强,中柱内细胞木质化也强,可能形成粗根,也称柴根,是徒耗养分的根。如初生形成层细胞分裂活动旺盛,中柱内细胞木质化程度小,就易于形成块根。

影响幼根分化的因素,内因在于薯苗的质量和品种。壮苗或薯蔓顶端幼嫩部分根原基数目多且大,形成层发生的范围广,活动能力强,容易分化成块根。弱苗和老硬蔓苗根原基细小,形成层活动范围也小,形成块根就少。不同品种发根粗细和幼根内原生木质部束数不同,形成层活动范围大小不同,不但对幼根分化有影响,还与薯块形状有密切关系。不同气候条件,土壤水分、氧气和营养元素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块根分化与膨大。地温在21~29℃之间,阳光充足,雨水均匀,土壤相对湿度在60%~80%,通气性良好,土壤中含有足够的养分,并且钾、磷与氮的搭配合理,容易形成块根,结薯早,薯数也多。地温过低,会延迟根系发育;地温过高(超过35℃,甚至40℃),则使植株因呼吸加强,消耗大于积累,生长停顿;如长期干旱,土壤相对湿度小于45%,根内木质部导管发达,木质化程度加大,容易分化为粗根;如遇涝渍年份,土壤含水量过多,甚至接近饱和,土壤通气性差,形成层活动很弱,则形成吸收根多。钾肥有利于同化物质的运转与积累,促进形成层的活动,有利于形成块根。氮肥是器官生长的主要元素,但施氮过多,氮钾比例失调,茎叶生长过旺,光合产物运转受阻,又在土壤很潮湿、通气性差的条件下,常会形成大量吸收根,不结块根。图1 甘薯根的三种形态1.块根2.柴根3.须根

3.块根的形成和膨大(1)初生形成层的活动与块根形成:一般在栽苗发根后10天左右,初生形成层开始分化。首先在初生韧皮部内侧和原生木质部之间的薄壁细胞分化成弧形的初生形成层,随着这些细胞的继续分化扩展,中柱外围的中柱鞘细胞也进行分化,发生形成层,形成一个形成层环。成环的时间一般在发根后15~20天。形成层环形成后,不断分裂新细胞,分化产生次生组织,同时薄壁细胞内开始积累淀粉。从初生形成层到形成层环完成,是决定块根形成的时期。(2)次生形成层活动与块根膨大:栽植发根20~25天后,除形成层继续分裂外,又在原生木质部导管内侧发生次生形成层细胞。次生形成层分裂能力很强,发根后30~40天分裂出大量薄壁细胞,薯块明显膨大,其后因温度、水分、光照、空气状况等生态环境条件的促进,更迅速地增长和膨大,并积累以淀粉为主的光合产物。次生形成层活动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块根膨大最快的时期。

从块根形成和膨大过程中可以看出,初生形成层分化次生组织,对块根形成起主导作用;块根中次生形成层的活动,进一步分化次生组织,特别在很多部位分化大量薄壁细胞,对块根膨大所起作用更大。块根膨大主要依靠次生形成层增加薄壁细胞的数目,而细胞分裂是以简单的无丝分裂方式进行的,这种分裂方式,增加细胞数目速度快,消耗能量少,所以甘薯块根膨大快。

(二)甘薯生长和生态因素的关系

1.温度对甘薯生长的影响

甘薯原产热带,喜温暖。在15~30℃之间,温度越高生长越快,25℃为最适生长温度,超过35℃生长减慢,低于15℃生长停滞,10℃以下植株会因冷害而死亡。茎叶生长的最低温度为15.5℃,气温18℃以上时,茎叶生长加快。甘薯栽植后发根一般要求不低于15℃,大田栽植时,要求5厘米深处土温稳定在16℃以上,适宜栽植的气温为16~18℃,春薯一般3~5天发根,10天左右缓苗;夏薯栽后2~3天发根,3~5天展开新叶。块根形成与地温有关,10厘米平均地温在21~30℃范围内,地温越高,块根形成越快,数量越多。一般夏薯块数多于春薯,是因为较高温度对块根形成有利。块根膨大最适温度为22~23℃,特别是当昼夜温差大时,更有利于薯块膨大。温度条件影响块根品质,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一般温度越高,块根含糖量越多。

2.水分对甘薯生长的影响

甘薯蒸腾系数为300~500,略低于一般旱作物。适宜甘薯生长的土壤相对湿度为60%~80%。(1)发根分枝结薯期:耗水量少,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20%~30%,且根系正在形成中,吸收机能低,加上苗小地上暴露大,表土水分变化大,薯苗较易失去水分平衡,此时受旱极易引起薯苗发根的延迟和萎蔫,轻则增加小株率,重则造成缺苗。此期土壤相对湿度以60%~70%为宜。本期后期以土壤相对湿度70%为宜,若水分不足,会影响蔓叶生长,光合面积增长缓慢,不利于块根形成。(2)蔓、薯并长期:茎叶生长迅速,叶面积大量增加,气温升高,蒸腾旺盛,是甘薯耗水最多的时期,耗水量一般占总耗水量的40%~45%,此期土壤相对湿度以70%~80%为宜。此期供水不足,蔓叶生长减弱,达不到足够的光合面积,不能充分利用光能。同时地上部的光合能力也因缺水而削弱,导致光合产物的合成和积累减少。土壤水分过高,再加上高温多肥,易引起茎叶徒长,降低块根产量。(3)薯块盛长期:茎叶生长渐慢,块根膨大迅速,耗水量一般占总耗水量的30%~35%,此期土壤相对湿度以60%左右为宜,此时缺水,茎叶早衰,产量降低。但土壤水分过多,通气性下降,影响甘薯正常呼吸,导致块根减产,出干率下降。

3.光照对甘薯生长的影响(1)光照强度与光合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强度与光照强度呈正相关。较强的光照不仅直接影响光合强度,充分发挥甘薯的光合作用潜力,而且还间接提高温度,增加昼夜温差,有促进块根膨大的作用。当光照强度较低时,会削弱光合强度,减少有机物的合成和积累,特别是当甘薯茎叶生长过旺时,由于上层叶的郁闭,大量的中下层叶光照条件恶化,导致叶片发黄,大大削弱光合作用能力。(2)甘薯叶龄与叶绿素含量:在一定范围内,甘薯光合作用强度大小与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为提高光的利用率,甘薯栽培必须注意以下各点:选择适宜的栽培地地势和坡向,采取适宜的垄向以改善光照条件,并结合地区特点、品种特性和其他有关条件等进行合理密植,及时适量供应肥水,促使叶面积上升既快且稳,适宜的叶面积系数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照资源。

4.空气对甘薯生长的影响

空气是甘薯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甘薯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等生理活动都离不开空气。空气中与甘薯生长关系密切的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大气中空气含氧量较多,甘薯地上部一般不缺氧。二氧化碳的浓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甘薯光合作用的强度。

土壤的良好通气性,是块根形成和膨大的重要条件之一。土壤容气率占本身体积的30%时,比较有利于甘薯生长。土壤湿度较低、通气良好时,根的呼吸作用旺盛,有利于细胞分裂活动和地上部光合产物向块根转移和积累。反之,在土壤过湿、土壤通气状况不良时,光合产物向块根的转移会受到抑制。通气不良还会影响根系对钾素的吸收,降低甘薯体内钾氮比,抑制块根膨大,促使茎叶徒长。幼根在土壤通气性好的情况下,结合充足的钾肥和适当的温度、光照、水分等条件,就容易形成和膨大为块根。土壤中水分和空气含量的比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影响土壤温度,因为空气热容量小,导热率低。当土壤空气含量较高时,地温在白天上升较快,夜间下降也快,对促进块根膨大有利,这是生产上垄作栽培易获高产的原因之一。

四、甘薯育苗

(一)薯块萌芽习性

甘薯没有休眠期,只是在环境条件不适宜时才停止发芽生长,此现象称为“强迫休眠”。块根上的芽位置不定,叫不定芽。不定芽由不定芽原基发育而成,芽原基在根痕部位产生。芽原基数目很多,在薯块顶部的占40%,在中部和尾部的各占30%。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薯类研究所的调查,顶部发芽数占总发芽数的65.1%,中部占26.2%,尾部占8.7%。一般薯块发芽数远比芽原基数目少,最多不超过45%,所以育苗发芽仍有很大潜力。切块可打破顶端优势,增强呼吸,促进养分转化,刺激中下部萌芽,增加出苗数。

甘薯品种不同,发芽特性差别较大。同一品种,薯块大小不同,发芽也有差异,一般小块比大块单位重量出苗多。夏薯比春薯生活力强,病害轻,周皮薄,因而出芽快而多。甘薯发芽较生根晚,至少要晚3天。但在缺水条件下,也有只发芽不长根的现象产生。育苗期内,种薯干物质要减少50%以上,淀粉消耗80%左右。

(二)薯苗生长与环境条件

1.温度

温度与薯苗生长关系最大。在16~35℃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薯块生命活动越强,出芽就越多。16℃以下不能萌芽,35~37℃时萌芽速度显著降低,38℃以上时薯块容易腐烂。

在25~35℃的温度范围内,薯块萌芽出土的有效积温为110℃左右(16℃以上的温度为有效温度),从而可根据苗床温度预测萌芽出土天数。温度对萌芽数也有明显影响,低于29℃和高于37℃时,萌芽数显著减少,以29~35℃时萌芽最多。在35~37℃的条件下,萌芽速度和数量虽然降低,但高温下控制了病害的发展,并能促进薯块愈伤组织形成,可提高薯块的抗病能力。出苗后,气温在19~28℃之间,随温度升高薯苗生长速度也相应增加。甘薯光合作用较适温度为25℃,35℃以上光合作用下降,45℃光合作用基本停止,长时间高温还会灼伤幼芽。

2.水分

薯块本身虽含有较多的水分,但土壤水分不足,则显著抑制芽原基的分化,萌芽少而生长慢,组织易老化,发根困难。水分过大也会使薯苗长得过于幼嫩。薯苗生长以土壤相对湿度80%左右为宜。短期降低水分能锻炼薯苗。苗床内空气湿度过大,茎上易生气生根,常导致苗质下降,应予避免。

3.光照

薯苗出土之前不需要光照,但光照是盖膜育苗增温的条件。刚出土的幼芽,含水量多,没有叶绿素,易受烈日灼伤,宜在弱光下,使叶色转绿。生长中的薯苗,在适当的光照下,能促使其由吸收母薯养分转向本身制造积累养分,使薯苗粗壮。如光照太弱,薯苗幼嫩,茎节细长,易感病害,成活率低;光照太强反而抑制生长,苗茎节短,细胞木质化,形成老苗,栽后生根慢。

4.空气

薯块发芽要有充足的空气,通气不良影响薯块正常呼吸,使萌芽慢或不能萌芽,长期缺氧还会引起烂种。

(三)甘薯育苗方式

甘薯育苗方式多种多样,我国春薯种植区多采用火炕、电热温床、酿热物温床等方式育苗。夏薯种植区多采用冷床、露地、采苗圃等方式育苗。

1.酿热物温床覆盖塑料薄膜育苗

该方式是利用牲畜粪、植物秸秆、茎蔓、杂草等酿热物堆积发酵的热量和太阳光的热能来提高床温,促使薯种发芽生长。具体方法为,挖长5米、宽1.3~1.7米、深50厘米的长方形东西向的床炕,床底挖成中间高、四周低,南面稍低、北面稍高的弧形。后墙上部每隔1.3~1.7米留13~17厘米见方的通气孔。在炕底挖两条深、宽各1.3~1.7厘米的东西走向通气沟,到两头合为一条,并分别通向床墙外,通气沟上铺一层高粱秸或玉米秸。

苗床建好后,将驴、马、骡粪等产热多的材料及牛粪、稻草、麦秸、玉米秸、杂草等产热少的材料砸碎或粉碎,充分混合后加水调湿(以手紧握能见水而不滴水为度)填入苗床内,厚度25厘米左右。填完后先不踩实,用锨轻拍,保持一定疏松度,以利于好气性微生物的繁殖,然后盖塑料薄膜密封2~3天,晚上盖草苫保温。当酿热物温度升到35℃时,趁晴天中午揭开薄膜踩实酿热物,再填入8~10厘米厚的肥沃床土,即可排种。

2.火炕育苗

该方式是我国北方的主要育苗方法。具体方法为,选择好炕址后,挖长3米、宽2~2.7米、深23~27厘米的长方形炕,在炕的一头炕外离炕边50厘米处挖长1.3米、宽1米、深1.7米的烧火坑,在烧火坑靠墙一边距离地面70厘米处,掏一个火炉,火炉与炕内火道相通。然后在炕底当中挖一条40厘米宽的“T”字形斜沟,靠火炉一头深50~53厘米,另一头深23~27厘米,成斜坡形。斜沟当中再挖23厘米见方的出火口,火道上盖砖,然后用土填平踩实。出火口的三面扁放三层砖,砖与砖之间留空隙,上面平放两层土坯。火道建好后,将炕内地面铲平,在上面建三道土埂形成四道沟,使烟火先走两边再走中间,最后通向烟囱。土埂上铺玉米秸或高粱秸,用麦糠泥抹好。炕内四周用土坯砌成高47厘米左右的炕墙,同时砌一个略高于炕墙的烟囱(图2、图3)。建好苗床后,待炕底稍干,填入7厘米厚的肥沃床土,然后烧火加温,当床温升至30℃时即可排种,最后覆盖塑料薄膜。图2三道沟火炕平面示意1.烧火坑2.上层火道3.下层火道出火口4.下层火道5.烟囱口6.土隔墙图3三道沟火炕横剖面示意1.塑料薄膜2.种薯3.床土4.上层火道5.烧火坑6.地面7.炕墙8.炕底9.下层火道10.炉口

3.电热温床育苗

电热温床育苗法一般炕长5.3米、宽1.5米、深23厘米,床墙高40厘米、厚23~26厘米。床底填马粪和碎草,上铺7厘米厚筛细的床土,踩实整平后布电热线(图4、图5)。布线要松紧一致,要求平直,通电检查合格后,上覆7厘米厚床土压住电热线,随即浇水,覆盖塑料薄膜、草苫,通电加温到30℃时,开始排种。图4电热温床布线示意图5电热温床剖面示意1.覆盖塑料薄膜和草苫2.床墙3.碎草4.种薯5.电热线6.地面7.酿热物(6.5厘米)8.通气沟9.覆沙2厘米

10.床土(线上下各6.5厘米)采用电热温床育苗时应注意不得随意截短电热线,否则会引起烧线。电热线不能直接布在马粪上,亦不能整盘做通电试验,以免烧线。苗床排种前,须做通电试验,合格后方可排种。测温或苗床管理时,要先停电。

4.冷床覆盖薄膜育苗

冷床要采取东西向,床长7~8米、宽1.5米左右,因为不用酿热物,床底可适当浅挖,四周建矮墙,床面北高南低,略有坡度。排种后精细管理。30天左右即可剪头茬苗,不误春栽。

5.露地育苗

露地育苗适于我国中南部气候温暖的地区。一般选择水肥条件好的地块,春季地温稳定在10℃以上时施肥、整地、做畦,畦宽133~167厘米,按33厘米左右行距开沟,浇足底水,排种于沟中,盖土2~3厘米厚。除特别干旱外,出苗前一般不浇水,以免降低土温,影响出苗。苗高12厘米左右,追肥浇水,促苗生长。

6.采苗圃育苗

采苗圃育苗适于长江流域以南薯区及黄、淮流域夏薯区。在北方,选用早期火炕或温床上的头一二茬苗;在南方,选用露地苗床培育的第一段壮苗,在外界环境条件能满足薯苗发根时,栽在肥沃的水浇地上,以苗繁苗。通过两次高剪苗,能剪去苗基部的带病部分,减少或防止黑斑病的发生。

采苗圃一般做成小垄,每亩栽6000~8000株。在水浇地少的地方可采用“朝阳沟”,沟距40~43厘米,株距10~13厘米,每亩栽15000株左右。栽后适时浇水,中耕除草,早期摘心,促发分枝。如管理得当,每亩采苗圃可供10~20亩大田用苗。

7.薯蔓越冬育苗

冬季气候不太寒冷的地区,可修建不同形式的加温苗床,加盖塑料薄膜和草苫等保温材料。甘薯收获前剪取大田健壮蔓尖(5~6节长),密植在苗床里(行距10厘米,株距6~7厘米,入土深度6~7厘米),栽后前15天内,床温保持在16~20℃,促迅速发根成活。越冬期间,设法保持床温不低于10℃,保苗不受冻害。春季回暖后,越冬蔓苗开始恢复生长,要求床温提高到20℃以上,并加强肥水管理,促苗早发。注意适时通风、通气、透光和炼苗。成苗后还可剪苗栽于温床或采苗圃,进一步扩大繁殖。

(四)育苗技术

1.选好育苗床址

育苗地应选在背风向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土质不过黏过沙、靠近水源、管理方便和不易遭受意外损失的地方。发病的旧床土不能继续使用。

2.施足基肥

一般每平方米施有机肥5千克,硫酸铵50克,过磷酸钙60克,硫酸钾40克。

3.适时排种

加温育苗法一般掌握在栽苗适期前30天左右排种,采用露地育苗法,一般当地温达到14℃以上时即可排种。如山东省可在春分(3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