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心理学:给青少年的10种创造力(STEAM&创客教育指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01:14:58

点击下载

作者:林栩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创造心理学:给青少年的10种创造力(STEAM&创客教育指南)

创造心理学:给青少年的10种创造力(STEAM&创客教育指南)试读:

内容提要

创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般创造活动,特别是科学创造活动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创造群体的心理现象。它是以心理学为中心,综合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生理学等对创造研究的成果的一门行为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影响创造的各种因素,如创造性与创造力的测量,创造过程以及创造的方法等。无论是教师或者学生家长,都会需要这本书,并从本书中获取到更好的引导青少年产生“创造力”的方法。

序青少年创造心理学

人性会进化。这是世上无数诚实的人努力工作、精进的一个根本假设。

人性进化的第一步是从野蛮走向规矩。野蛮是以冲动、疯狂、破坏、任性、不负责任、暴力、解恨为动力。野蛮潜伏在我们每个人心里,像笼中之兽,等待着机会,一个合情合理的机会,一个忍无可忍、等无可等的机会。一旦被释放出来,野蛮会让人兴奋、疯狂,又略带欣喜和恐惧。野蛮者赞赏行动、捕获、快速奏效,不计长远后果。野蛮有时也以一种诗情或玩笑的形式出现,但无论形式怎样花哨,野蛮者大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或不顾他人的痛苦感受,或以他人的痛苦作为一己快乐之源。

从人性的层面上讲,人类进化的根本巨变不是直立行走、咿呀言语,而是规矩的建立。规矩始于界限的设定,对逞强欺弱、恣意妄为、顺手牵羊等野蛮习性设立一些限制。通过建立戒律和法则,让个人和社群脱离野蛮原始性,从规矩走向秩序,从秩序步入稳定。

然而一代人的秩序往往会成为另一代人的窒息。几十代人的宗法秩序与教化管制的后果是欧洲社会精英全面追求创造理性和自然生命的文艺复兴,是绘画、建筑、雕塑、科学鲜花的遍地绽放。那是人类的青春之歌,充满梦想和新视角,充满新发现的新时代,和着内在涌动的新的生命活力,如一支长长的号角,吹着一曲穿越几个世纪经久不息的创造之歌。

创造,如太阳的光,照进天地生命里,把体内复活的力气唤醒,把潜藏在万物里繁衍的热情打开,在吐纳、伸展中加入身边的同族异类,加入自然生生不息的交响乐章。同大自然一样,人脑在意识的世界里也做着相似的创造,它用意识的力量去关注、理解、整合生活中的元素,去构造一个更为合理、完美的认识。当一个记者或剧作家把收集的照片、记事条、评语、对话、想法都摊开在地上,准备编出一个自洽生动的故事时;当一位科学家孜孜不倦地整理新旧数据,想要构成一个新的更为完善的看法,来代替那个明显有漏洞的旧观念时,他们都是在用意识的光,创造一个新的理念、新的设计。这种“新”有时只是相对于个人前一个时刻的思想状态而言的,而不一定代表群体思想史上的新。

除理性意识的白日型创造外,创造还有一个黑夜的篇章。在“黑夜”里,创造者不再依靠光去构造图景。黑夜用她的心、她内在的眼睛去感触和寻找未知的方向。在黑夜里寻找,就像空气寻找火山的出口、蚯蚓寻找土中的道路,就像雕塑寻找罗丹的意图、梦想寻找梦者的信息。寻找,是人的爱在表达,而表达是爱在寻找。如果说白日的光是带着一种信心开始它构造的旅程,黑夜的心则带着一种焦虑、一种莫名的不安开始了它的探索。这两种过程有时交汇,便有了所谓凌晨四点的创作,灵光泉涌:灵魂的光和欲泉的涌相遇在晨曦里,便有了炉火纯青的画笔、一气呵成的设计、飞流直下的不朽诗句。

从野蛮到规矩,人类书写了古代历史。从规矩到创造,人类书写着现代历史。如果创造只被狭隘地理解为异想天开的孤僻行径,如果创造仅仅是对陈腐规矩和社会权威的一种喘息反抗,那么青春少年也只能成为昙花一现、躁动、无理的代言人,成为成人世界期待尽快结束的一个荒诞梦魇。但如果创造是一种发现新知识、新答案、新的眼光和道路的探索过程,同这个世界的历史和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带着这个世界的历史和生活向前进,那么青春之歌将从生到死,与生命同在。创造是对内在生命活力的一种彻底的、庄重的拥抱,而生命也在创造过程中升华进步。

所以扶持创造就是赞助生命。用信心和富有乐观精神的阳光去迎接这个生命,用宽容耐心和美育的养料去浇灌这个生命,让这个生命在温暖适度的生态环境里开花结果,让他们永葆青春健康之力。在人类社会的千头万绪里,再也没有比营造一个能鼓励和支持个体生命健康生长的生态环境更有意义的事情了。为了生命,我们培育创造,我们去寻找并加入地球母亲那首昼夜不停、生生不息的摇篮曲。陈宏图教授 写于美国哈佛大学2016年5月

导读

本书将告诉你,青少年的创造力是可以借由科学的训练方法得以实现的。创造心理学在创客之风盛行的当下,可以为我们的教育提供足够的理论依据和支撑。

本书从当下流行的创客教育、STEM教育入手,解析两者之间的关联和区别,并引入创造心理学的理论概念和方法论。不但学习到理论,还有足够可以实践、练习的方法。

本书将告诉你,什么是创造心理学、十种创造力是什么、如何训练得到这十种创造力,让我们的青少年可以借由本书练习获得工作、学习、生活都需要的创造力。

本书共包含11节的内容,文字容易读、方法容易用,本书的目标和你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变得更好更优秀。可以说,这是一本离让我们的孩子获得创造力最简单、最可行的书。

本书是文字、图片和表格等多种表现方式的组合体,将心理学化深为浅、化繁为简、化理论为实例。相信这本书能为你带来足够的知识和改变,更为你帮孩子提高创造力多了一个更值得选择的方法。

第一部分创客教育与STEM教育

第一节 钱学森之问

第二节 创客与创客教育

第三节 STEM教育

第四节 创客教育与STEM教育

第五节 创客教育与家庭教育

第一节 钱学森之问

2005年,温家宝总理去探望病中的钱学森时,钱老感慨地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由此,各大学便展开了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探讨。“钱学森之问”提出了中国教育的一些大问题:国家和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国家所生产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创造型产品少之又少,中国的大学生所学知识很难用于提高创造能力!“钱学森之问”道出了中国教育之伤。

由“钱学森之问”引发的关于中国创新人才的培养的思考,应该向下延伸,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落实需要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还需要我们从少年时期起就全面培养孩子们创新的能力与思维,唯有如此,创新人才才能扎住根,创新的教育、产业、研究才能蓬勃发展。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前行的“双引擎”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社会的来临,传统的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创新1.0模式正在大踏步地向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2.0模式转变。创新2.0是指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创新形态,是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这不仅是科技创新模式的更新,更是人的知识体系、认知结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变革。

近10年来,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探讨、思索、实践在教育界从未停止过,而人们探索的目光,又特别地集中在K-12阶段,因为这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关键时期。2010年7月,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国家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尽在其中。纲要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任务一一进行了阐述,其中提到了“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培养创新人才之路,积极投入到探索并实施这一国家倡导的大趋势中,北京寓乐世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寓乐湾”就是在这种大趋势之下开始投身于创客教育的。

自2001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颁布以来,新课程体系改革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落实尤为关注。进入21世纪,为了利于学生选课,教育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高中课程分为8大学习领域:语言与文学(包括语文、外语);数学;人文与社会(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的一部分);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的一部分);技术(包括通用技术、信息技术);艺术(包括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从课程内容上看,意在推进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特别是之前在基础教育阶段缺失的技术(包括通用技术、信息技术)课程的推进,这也是将学生的技术素养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进到了基础教育阶段。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教育是对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开发人们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确立了面向未来的终身教育的宗旨是“四种基本学习”,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近几年来,国内的教育家们开始反思传统教育模式:固定的学科、固定的课堂时间、固定的考查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目前多元化、信息更新快、知识爆炸的时代。大家开始尝试用创新的学习模式来重新定义学校:新的学校体系挑战固定学科,尝试更多的跨学科课程设计,将各个课程链接起来。也有创办的新型学校挑战固定的课堂时间,实施基于项目管理的学习模式,去除人为学习活动间隔,让学生自如自主地从一个学习活动转向另一个学习活动。而传统的考核测评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式研究和项目展示。

基于创新教育的理念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从基础教育到大学的课堂中,更有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与中国本土的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中国的教育领域正在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节 创客与创客教育

研究人类社会中最有创新能力的人群,我们可以发现,创新型人才有一些共同点:

第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事物有敏锐的觉察力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善于思考和探索,自我学习能力强;

第三,在某一领域有专长的知识,并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有目的地获得更广博的知识;

第四,意志坚韧,解决问题能力强,具备自主独立的人格,不易被他人左右;

第五,具备超强的行动力,通过不断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当今社会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非常符合创新人才的特征,他们从事某种创造性的活动,并勇于创新,努力将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他们被称作“创客”。创客(Maker),“创”指创造,“客”指从事某种活动的人,这个词译自英文单词“Maker”,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比特与原子研究中心微观装配实验室Fab(ab)的实验课题,此课题以创新为理念,以客户为中心,以个人设计、个人制造为核心内容,参与实验课题的学生即“创客”。后来延伸为只要具备了创意、创新、实践、合作、分享等特质,“人人皆可成创客”。

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得“创客”第一次与具有创新理念、自主创业的人联系在了一起。2015年12月,《咬文嚼字》杂志发布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创客”一词排名第五。创客是一群有热情、有活力、有信念、有能力的人,这样一群人在创新2.0时代,致力于为自己,同时也为全体人类去创建一种更美好的生活。“创客”的产生掀起了创客运动,创客运动不是简单地创造,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的使用与制造,更体现在使人们掌握生产工具并不断地加以利用,从而方便并改善我们的生活与生活方式上。创客的创造性行为还体现在重于分享、乐于分享,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将开放与包容的精神融入其中,不断对未来美好生活进行追求与实践,通过探索、实践、分享、改进、创新,以创造来不断地便利人们美好的生活。

未来的社会文化生活,取决于青少年在当前阶段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从青少年时期所形成的生活、学习理念和习惯。而未来社会必定是一个人人动脑、人人分享、人人创造的高度文明、高度智慧的社会。伴随着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只有人类的智慧和创造能力不断地领先于人工智能,人类才不会被机器取代,人类的生活才能够实现自我把控。这个话题可能有点远,但为未来培养具备高智慧、超强创造能力、人格健全且乐观积极、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后备人才,这个任务任重而道远,容不得片刻松懈。

当“创客”一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一批又一批创客,不断引领社会创新的潮流时,各个国家都在通过创客文化思考教育的未来。学校也意识到:用传统教育方法、理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办法已经不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潮流,他们开始尝试把创客精神带到学校教育中。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推出的Fab…Lab平台,是一个快速建立原型的平台,用户通过Fab…Lab提供的硬件设施以及材料、开放源代码软件和由MIT的研究人员开发的程序等电子工具来实现他们想象中产品的创意、设计和制造。Fab…Lab平台基于对从个人通信到个人计算再到个人制造的社会技术发展脉络,试图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面向应用的,融合从设计、制造到调试、分析及文档管理各个环节的用户创新制造环境。这个平台建立的灵感则是来源于Gershenfeld教授于1998年在MIT开设的一门课程“如何能够创造任何东西”,这很快成为他最受欢迎的一门课。没有技术经验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创造出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产品,这就是创客文化萌芽期的理念。与其让人们接受科学知识,不如给他们装备、相关的知识以及工具,让他们自己来发现科学,通过科学的发现及再创造来形成新的知识、新的产品、新的生活方式,给予创客文化在学生中的传播机会。创客教育作为新的教学、学习模式,正在不断地发展。

2012年初,美国政府推出了一个新项目,将在未来四年内在1000所美国中小学校引入“创客空间”,配备开源硬件、3D打印机和激光切割机等数字开发和制造工具。创客教育已经成为美国推动教育改革、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内容。过去几年内,美国高校中学术性创客空间和制造类实验室迅速多了起来。而一些K-12学校也纷纷尝试在图书馆设立创客空间,或者改装教室以适应基于项目和实践的学习。

在中国教育理念、模式、方法都在不断改革的大环境下,国家把教育的未来寄希望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创客教育与中国本土教育的结合、融合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全新时代,民族的复兴、社会的发展都迫切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一个创新人才培养的大环境正在慢慢形成,创客文化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创客教育。2016…年2…月22…日,中国电子学会创客教育专家委员会经过众筹式的讨论,得出了相对权威的定义:“创客教育是创客文化与教育的结合,是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工具,倡导造物,鼓励分享,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狭义的创客教育,是指建立创客空间,开设专门的创客课程,配备专业化的指导教师,培养创客人才;广义的创客教育,则是旨在应用创客的理念与方式去改造教育,将创客运动倡导的“创意创新、动手操作、合作分享”等理念融入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开展基于创造的学习活动。

在创客文化中,创客们实现制作、交流、知识共享和资源互用,团队与项目合作的场所被称为创客空间。而目前创客教育发展的关键点也是把创客空间和学校教育环境进行整合。利用创客空间的数字化工具,来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科学知识的验证、对于技术方法的试验和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创意和想法的实践和检验。借用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实施和管理,把项目管理的模式与教学及学习模式相结合,形成项目学习方式,来实现对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执行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同时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效果。

创客教育的发展重点是要落实创客空间在学校中的场地、设备、材料的投入,或者学校可以保证课堂实施创客教育的环境。教师要学会把课堂变成一个具备现实意义、充满活力的创客空间,鼓励学生探寻科技问题、创建物品、发明工艺、分享创意点子。这需要教育部门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共同协调,对教师的创新创造能力、项目管理的教学能力、引导学生的能力等进行专业培训。创客教育的实施还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将美学引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技术审美能力,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因而创客教育教师一定得具备团队合作精神、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分享的精神。这势必需要整个学校教育理念有统一的指导和目标,才能真正意义上地落实创客教育。

结合创客教育,中国的创新教育正在发生着由学生作为消费者到学生作为教育创造者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模式也正在由原来传统上以考核、接受知识为目标的被动式学习方式转化为以问题解决、项目为基础的主动式学习模式。教师借用工具可以更好地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利用工具可以实现知识的验证、创意的分享和实现、技术能力的提升、科技素养的提高等。创客教育的理念使得学校有了创新的教育方法,创客空间在学校的落实使得创新教育有了实践的场所和空间,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正在空前地得到重视。第三节 STEM教育

一、美国STEM教育的发展和主要内容

STEM是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s这四个词的开头字母的组合,STEM教育就是融合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教育。

早在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就发表过《本科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报告,这被认为是美国STEM教育的里程碑,该报告首次明确提出“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教育的纲领性建议,从而被视为STEM教育的开端。

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表了题为《塑造未来:透视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的本科教育》的报告,报告针对新的形势和问题,提出了今后的“行动指南”,也提出了针对“培养K-12教育系统中STEM教育的师资问题”的建议。

2006年1月31日,美国总统布什公布了一项重要计划——《美国竞争力计划》,提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STEM素养的人才,并称其为全球竞争力的关键。由此,美国在STEM教育方面不断加大投入,鼓励学生主修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培养其科技理工素养。

2007年10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发表《国家行动计划:应对美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系统的紧急需要》报告,提出的行动计划措施之一,即要求增强国家层面对K-12阶段和本科阶段STEM教育的主导作用,并在横向和纵向上进行协调。这一报告显示了STEM教育将从本科阶段向下延伸到中小学教育阶段,希望从中小学就开始实施STEM…教育。

2009年1月11日,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代表NSF发布致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的一封公开信,其主题是《改善所有美国学生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公开信明确指出:国家的经济繁荣和安全要求美国保持科学和技术的世界领先和指导地位。大学前的STEM教育是建立领导地位的基础,而且应当是国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委员会敦促新政府抓住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并动员全国力量支持所有的美国学生发展高水平的STEM知识和…技能。

2011年,奥巴马总统推出了旨在确保经济增长与繁荣的新版《美国创新战略》,指出美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其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运动”指引着公共和私营部门联合,以加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

201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研究委员会发布了《成功的K-12阶段STEM教育:确认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有效途径》的报告,报告认为在中小学实施STEM教育的目标主要有三个:一是扩大最终会在STEM领域修读高级学位和从业的学生人数,并扩大STEM领域中女性和少数族裔的参与度;二是扩大具有STEM素养的劳动力队伍并扩大这一队伍中女性和少数族裔的参与度;三是提高所有学生的STEM素养,包括那些并不从事与STEM职业相关工作的学生或继续修读STEM学科的学生。

基于此,由美国技术教育协会主办的第73届国际技术教育大会于2011年3月24日至26日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举行,该次大会明确了有效的STEM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其中包括了行政系统、管理部门需要承担的职责,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和承担的职责,以及家庭、社区需要承担的职责,具体内容如下:

1.民众、学生及家长的积极参与:新的行政系统为复苏美国STEM教育开启了一扇窗,它需要国家领导的关注。

总统及其管理部门应该尽早并时常向公众强调夯实教育基础的重要性,尤其是STEM教育对所有学生的重要性。必须要唤起公众的意识,就像过去唤醒公众的健康意识一样(如食物金字塔、抵制吸烟等)。

家长的理解尤其重要。总统应该号召所有家长运用他们在各个层面的影响力——家庭、学校和社区——带来我们所期望的变化。

家长、政府、商业和企业、私人和公共基金会、社会名人、科学家和工程师、媒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应组成各种联盟,共同关注这一需求,并在当地合作采取相关策略,为所有学生提供高质量的STEM教育。

2.明确的教育目标和评估机制:美国教育系统分散管理的特征导致学区课程的易变性。尽管这是美国教育系统的优势,但缺乏一致性也会导致地区间严重的不平衡,给那些经常在学区间流动的学生带来不便。

管理部门应明确指出学生应该掌握的核心概念和技能,并对个体在学习上的差异做出反应。州和地方学区在确保本学期学生掌握了核心技能和概念的前提下,可以改编具体的课程,便于更好地反映出地区背景和个体学生需求。

联邦政府应该帮助开发评估机制,促进学生在STEM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沟通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应该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甄选出能力较强的学生。这些STEM评估工具可帮助州和当地教育机构衡量学生学习上的进步。

联邦政府应确保开发所有可能成为STEM领域创新者或优秀的STEM专家的儿童的才能。

3.高素质的教师:具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确保所有学生接受高质量STEM教育的核心因素。我们只有付给他们与其在STEM业界所获酬劳相当的薪水,才能确保最好和最有潜力的STEM教师不流失。在劳动力市场上,这些受过STEM教育的专业人员会获得比一般教学职业更多的报酬。

管理部门必须发展创新机制,与国会和州政府进行合作,分配财源,给STEM教师支付合适的酬劳,以应对劳动力市场的竞争。

继续给某些项目提供稳定的资助,如NSF的“罗伯特·诺伊斯教师奖学金项目”,帮助STEM本科专业的学生和STEM专家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科学和数学教师,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

4.给教师提供世界一流的资源和支持:即使是最好的教师也需要教学材料、技术和资源专家的支持。教师没有必要开发自己教授STEM课程所需的所有工具。

先进的技术可以提供很多用于课堂教学的工具。联邦政府应采取行动来检测在教育中应用技术的最佳方式。

应建立由在职和退休的专业人员组成的“科学团队”,在课堂、学校和社区等各个层面帮助教师。强化课堂学习的暑期和校外项目也可以利用这种支持性的科学团队。

应开发经同行评估的有关STEM教材和最佳实践方式的网络资源,甄别出经证实是有价值的、高效率的教学材料和实践方式。这种资源可以包括其他国家开发的、被证明是有效的材料和实践方式。

应开发让教育者和政策决策者都了解的网络资源,该网络资源应汇集与教育实践相关的认知科学研究和STEM教育领域的研究。

有关儿童如何学习以及优质教学方式的研究已经发表了很多见解深刻的成果。然而,如同其他一些关键问题一样,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因此,应该提高对同行评审的资助经费,并且必须提高对学习问题和STEM教学研究的资助经费。

5.尽早接触科学:儿童接触STEM概念越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越能游刃有余。

STEM的核心理念和思想应该包含在提前教育和其他各种早期教育计划中。

应该优先考虑提高小学STEM教育的范围和质量。

总统应该经常运用他的领导力,并积极鼓励家长和社区成员支持这些目标。

6.交流、协作和合作:地区的卓越、国家的和谐以及STEM教育的全球相关性只有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实现,家长是其中最重要的成员。

联合组织应该推动基础教育学校体系、2年制和4年制高校、非正式的科学教育组织、工业和商业界之间的交互活动的开展,推进21世纪所需的STEM技能的发展。

应该加强和推广相应机制,让联邦政府协调STEM教育研究和大规模的教育活动,并向国家和地方教育机构进行宣传。

创新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往往需要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需要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结合。STEM教育传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将艺术(ART)学科也纳入其中,这个“ART”狭义上指美术、音乐等,广义上则包括美术、音乐、社会、语言等人文艺术,实际代表了STEM强调的艺术与人文属性,从而形成STEAM教育,重点意在培养学生的理工科技素养,及能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STEAM教育的核心特征

STEAM教育中对于科学技术学科的关注也正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优势部分,但是教学方法和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传统教育中对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的关注是单一的,教学、考核都是在学科独立的基础上进行的。而STEAM教育中五门学科的教学必须紧密相连,以整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能进行灵活迁移应用,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融合的STEAM教育具备新的核心特征:跨学科、趣味性、体验性、情境性、协作性、设计性、艺术性、实证性和技术增强性等。具体体现为:

1.跨学科

在STEAM教育中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的知识领域都是存在于真实世界中,彼此不可或缺、互相联系,分科教学并不反映我们生活世界的真实性和趣味性。跨学科意味着教育工作者在STEAM教育中,不再将重点放在某个特定学科的内容和学科间的界定上,而是将重心放在特定问题上,强调利用科学、技术、工程或数学等学科相互关联的知识解决问题,实现从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角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教育目标。跨学科性是它最重要的核心特征。

2.趣味性

STEAM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要把多学科知识融于有趣、具有挑战性、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中,问题和活动的设计要能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机,问题的解决要能让学生有成就感,因此需有趣味性。有的项目还把STEAM教育内容游戏化,有利于发展学习者的团队技能,巩固学科的知识…体系。

3.体验性

STEAM教育在学生通过自学或教师讲授习得抽象知识的同时,更强调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参与学习的过程。STEAM教育提供了学生培养动手能力的学习体验,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和科学知识应对现实世界的问题,创造、设计、建构、发现、合作并解决问题。这种在参与、体验中习得知识的方式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的长远发展会产生深刻影响。

4.情境性

STEAM教育具有情境性特征,强调把知识还原于丰富的生活,结合生活中有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通过学生将问题解决来完成教学。情境是STEAM教育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学习受具体情境的影响,情境不同,学习也不同。只有当学习镶嵌在运用知识的情境之中时,有意义的学习才可能发生。教师在设计STEAM教育项目时,项目的问题一方面要基于真实的生活情景,另一方面又要蕴含着所要教的结构化知识。情境性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生活,获得社会性成长。

5.协作性

STEAM教育具有协作性,强调在群体协同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进行群体性知识建构。STEAM教育中的问题往往是真实的,真实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其他同学、教师或专家的合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他人交流和讨论。

6.设计性

STEAM教育要求学习产出环节包含设计作品,通过设计促进知识的融合与迁移运用,通过作品展现学习的结果、体现学习能力。设计出创意作品是获得成就感的重要方式,也是维持和激发学习动机、保持学习好奇心的重要途径。

7.艺术性

STEAM教育的艺术性强调在自然科学教学中增加学习者对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注与重视,例如在教学中增加科学、技术或工程等相关发展历史,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习者对STEAM与生活联系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对STEAM相关决策的判断力。再如,在对学生设计作品的评价中,加入审美维度的评价,提高学生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概括来说, STEAM教育的艺术性是以数学元素为基础,从工程和艺术角度解释科学和…技术。

8.实证性

实证性作为科学本质(Nature…of…Science)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科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也是科学教育中学习者需要理解、掌握的重要方面。STEAM教育要促进学生按照科学的原则设计作品,基于证据验证假设、发现并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要促进学生在设计作品时,遵循科学和数学的严谨规律,而非思辨或想象,让严谨的工程设计实践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客观的科学规律。

9.技术增强性

STEAM教育强调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素养,强调学生要了解技术应用方法、技术发展过程,具备分析新技术如何影响自己乃至周边环境的能力。在教学中,它要求利用技术手段简化学生的创新过程,并通过技术表现多样化成果,让创意得到分享和传播,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三、STEAM教育在课堂中的实施

STEAM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结合重要的在于具体课堂的实施和落实。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有几个设计需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设计、学习任务和活动的设计、工具与资源的设计、学习评价的设计。

国内的教学课堂目前仍以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主,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而运用STEAM教育则要分析所需要的跨学科知识,分析具体的工程技术技能,在确定项目活动或者需要解决问题的目标上进行过程与方法的确定。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则比传统的教学内容更易于在项目活动和情景问题解决中获得。

学习任务是整个STEAM教育教学设计模式的核心和立足点。STEAM教育教学是基于现实情境的,需要学习者置身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中。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和完成实际项目的过程,问题或项目构成了驱动学习的核心。学习任务一定要在特定情境中呈现,需要将设计的问题在特定情境中具体化。由于教科书中的知识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和提炼,所以设计学习情景就要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有时,同一问题在不同情景中(不同的工作环境、社会背景)的表现也是不同的。

STEAM教育学习活动设计,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灵活选择和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进行学习。不同教学模式往往从不同教学环节和程序安排上显示其特征,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自身相对固定的活动逻辑步骤和每阶段应完成的教学任务。

问题解决或项目完成需要学习者在大量信息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意义建构,因此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与工具是STEAM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环节。学习环境设计主要包括教学中需要用到的设备、器材和各种信息化工具,如目前广受关注的3D打印机、开源电路板等,还需要一些用来支持或指引扩充思维过程的认知工具,如Scratch图形化程序设计工具、概念图工具、SPSS数据分析工具、网络沟通工具、三维建模工具等。学习资源方面,教师需要设计的包括:了解有关学习问题的详细信息和必要的预备知识,学生在解决学习问题过程中可能需要查阅的信息,强化练习材…料等。

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为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偏向于使用量表、行为观察和知识测验等形式了解阶段性的教学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对教学实施方案进行修改、完善。总结性评价一般安排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检验学习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评价。STEAM教育侧重于培养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传统的纸笔测试更加灵活多样,并关注学习者的真实能力。例如,它可以对小组合作完成的作品按事先制定的评价标准,由教师或小组间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服务于不同目的,没有孰轻孰重之分,两者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评价过程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形成性评价、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由学生本人、同伴、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态度、兴趣、参与程度、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作品等进行评估。

总之,STEAM教育的教学模式是传统的教育模式的一种突破,在实践的过程中越来越受到认同,并正逐步地落实到中国的基础教育中,对中国未来的教育趋势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第四节 创客教育与STEM教育

创客教育与STEM教育有着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二者都属于跨学科教育,需要各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

创客教育与STEM教育又有很大的区别和联系。STEM教育是围绕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开展的,着重提高学生的STEM素养,优化学业成绩,进而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奠定理论基础,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储备人才。创客教育的提出始于创客运动的发展,旨在利用创客理念推动教育,强调通过实践操作将知识的验证结果呈现出来,将创意的想法变成具体的实物或真实的产品,在创造的过程中理解、完善知识体系,并对知识体系进行更新。与STEM教育相比,创客教育更直接地指向创新教育,具有更明确的目的性和实施路径。STEM教育为创客教育的落实提供了学科知识的基础,为创造行为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和能力支持。而创客教育为STEM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有效落地方式,培养学习者的科技理工素养就需要具体的实现空间和实现工具,STEM的课程框架可以在创客空间内实现课程的具象化。创客教育与STEM教育的融合,将为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综合实践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带来时代性的变革,共同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2015年9月,国家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指出:“依托信息技术营造各学科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深入、广泛应用,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新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日常应用,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探索STE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具备重视信息安全、遵守信息社会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的素养。”由此可见,创客教育与STEM教育结合的创新模式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将在中国未来教育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切实解决中国青少年学生整体动手能力较差的尴尬问题。第五节 创客教育与家庭教育

要想真正地让创客精神在青少年心中萌芽,除了学校教育的培养,家庭和社会营造的创客氛围也很重要。创客与我们的社区、家庭、孩子密切相关,它是当今的一种科技创新运动,对于家庭教育有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也为时下家庭教育注入了新的理念。

家庭是创客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起点,影响孩子的关键因素在于日常生活中与家长的互动关系和家庭中潜移默化的启蒙教育。在家庭环境中开展亲子创客教育能够为孩子提供更有兴趣、更广泛、更专注的探索领域,丰富孩子的成长体验,锻炼孩子的创意思维和动手能力。家庭创客是指在自己的空间、自主的时间与家人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是基于兴趣爱好的自发行为,随着时间的持续、活动的深入会不断增强,并有可能成为终身的兴趣特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庭孕育的创客也是最具活力和持续性的,欧美创客运动是以家庭动手作为特征的大众创新运动。与欧美相比,中国缺乏以家庭为细胞的创新文化基因。我们希望看到中国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创客文化融入家庭生活与学习方式。在美国,一半以上的家庭有工作间。这些位于车库、地下室里的工作间,曾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如乔布斯和比尔·盖茨的最初奋斗岁月都是从车库开始的。

当代创客精英乔布斯是这样讲述作为机械师的父亲对自己的影响的。

乔布斯还记得父亲对手工技艺的专注曾让自己印象深刻。父亲想把自己对机械和汽车的热爱传递给儿子。“史蒂夫,从现在开始,这就是你的工作台了。”他边说边在车库里的桌子上划出一块。“我觉得爸爸的设计感很好,”他说,“因为他什么都会做。要是家里缺个柜子,他就会做一个。给家里搭栅栏的时候,他给我一把锤子,这样我就能跟他一起干活儿了。”但在引擎盖下修修补补根本吸引不了乔布斯。

通过汽车,父亲让史蒂夫第一次接触到了电子设备。“他对电子设备并没有很深的了解,但他在修理汽车和其他物件时,就在跟电子设备打交道。他为我展示了电子设备的基本原理,我觉得很有趣。”更有趣的是去废品堆里寻找零部件的过程。“每个周末,我们都有一次废品站之旅。我们会寻找发电机,或者化油器,还有各种各样的元件。”他还记得看着父亲在柜台前谈价格。“他很擅长讨价还价,因为他比卖家更清楚零件的合理价格。”

父亲的言传身教为乔布斯后来开创自己的伟大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76年,21岁的乔布斯和26岁的沃兹尼艾克在乔布斯家的车库里成立了苹果电脑公司。2011年8月,在乔布斯即将卸任公司CEO之际,苹果公司成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乔布斯也成了创造力、想象力以及持续创新的数字经济时代的终极标志。

以此为鉴,随着现在住房条件的改善,我们的家庭也可以将闲置的空间改造成亲子“玩具间”“工作坊”等家庭创客空间,哪怕只是在阳台或飘窗上腾出一小块地方也行。这不仅是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时刻处在创客教育的氛围中,让创意的实现触手可得。这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也可以让亲子DIY成为一种时尚的家庭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为孩子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现实环境,让孩子能够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润物细无声地接受创客教育的理念,并不断付诸行动。

创客不仅局限于工程技术或智能硬件,艺术、手工等好玩、有趣的项目都可以成为创客项目,老百姓身边的“能工巧匠”其实就是创客。家庭是创客成长的摇篮,从家庭走向社会、走向未来的创客,才最具活力。创客达人要从娃娃开始培养,父母和家庭要成为孩子创客教育的第一引路人。

第二部分创造心理学

第一节 什么是创造心理学

第二节 敏锐的观察力:机敏地发现和探索问题

第三节 持续的专注力:形成专注的良好习惯

第四节 高超的记忆力:训练超凡的记忆能力

第五节 熟练的经验转移能力:触类旁通地迁移经验

第六节 丰富的联想能力:将资源联结起来

第七节 灵活的思维能力:开启发散思维

第八节 坚韧的意志力:驱动坚持到底的潜能

第九节 独立的思想能力:激发新的思想灵感

第十节 精准的预见能力:发掘超前的推断眼光

第十一节 问题的解决能力:解决问题才能达成目标

第一节 什么是创造心理学

阿诺德说:无可否认,创造力的运用、自由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在创造中找到他的真正幸福,证明了这一点。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是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的分水岭,也是我们推动社会前进生生不息的动力。创造力是由知识、智力、能力以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可以说,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它要求人们的全部体力和智力高度配合,以创造性思维推动创造性行为,达成创造性目标。

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当年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以“创造力”为题作演讲,指出以前对创造力研究太少,提倡要加强对创造力的研究,此后,针对创造力的研究大力发展起来,受到了各个领域的空前关注。特别是关于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也被提上了日程,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者与家长的重视,围绕着创造力展开的研究与大赛,以及训练创造力的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创造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在太空领域的研究成果落后于苏联,经一番调查后,发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过于刻板,不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后,美国加大了对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发掘与培养,形成了一套完备而科学的创造力教育体系。相较于美国,中国在创造力方面的教育落后了几十年。值得庆幸的是,今天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时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青少年创造力培养项目负责人的徐长发研究员这样认为,我国在青少年创造力培养方面从整体上看在向好的方向发展,青少年正展示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活力,但与此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青少年学业负担过重、创造力不足、开放性思维不够等一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目前,如何持续、有效地开展创造力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仍然任重而道远。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至今已有60多年研究青少年创造力的历程,在培养青少年创造性人才方面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美国“创造力之父”——保罗·托伦斯的经典著作《翻转人生的教育》,成为了一个震撼美国的教育奇迹。书中讲述了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大学教授乔治·古斯里奇博士,在阿拉斯加州圣劳伦斯岛甘贝尔真实的教育实践,他心怀热血,带着一群祖祖辈辈以捕猎为生的爱斯基摩孩子,即一群调皮捣蛋不服管、不会使用电脑、英语都说不流利、对岛外世界知之甚少的“笨”学生,参加一场全美国55个州,387所中学,3096名竞争者参与的“未来问题解决项目”大赛,解答连大学教授都难以轻易完成的创意考题,最终成为全美总冠军的艰辛…历程。

Mc Donough对美国1504所大学进行研究,发现76.5%…的学校开设了创造力的课程,Arthur…Cropleyde的研究显示,美国各类培养创造力的项目和工作坊有超过250个之多。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训练课程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的训练课程,可使创造力测评平均成绩提高47%。中国有学者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两大维度对创造性思维进行调查研究。采用分层、整体取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的创造力整体呈阶段性发展,在同一阶段内其发展呈连续性。

可以这样说,创造力就是用自己的方法创造新的、别人不知道的东西。无可否认,人才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造。创造力并非完全天生,后天的学习与训练将激发我们内在的创造潜能。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培养一个人的创造力?

一项调查表明:孩子在5岁时能够具有90%的创造力,在7岁时具有10%的创造力,而到了8岁,创造力就只有不到2%了。这意味着,孩子的创造力要从小开始培养。青少年时期是最重要的创造力培养阶段,他们思维敏捷、反应灵敏,没有受到规矩的框定与固化,正是激发创造力的黄金时期。错过了这样一个黄金的创造力培养阶段,我们恐怕很难再找到一个激发创造力的机会了。目前,国内关于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寓乐湾走在了前沿,由寓乐湾推出的“创客教育”就是围绕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而开发的课程体系,旨在激发青少年的创造灵感,培养出未来的创新人才。与此同时,寓乐湾还引进了STEM教育,为中国的青少年创造力素养培育带来了福音。

根据多年的追踪研究,我们认为,青少年创造力的训练需要在十个方面发力,即观察力、专注力、记忆力、联想能力、经验转移能力、思维能力、意志力、思想能力、预见能力、问题的解决能力。为此,寓乐湾将创造力课程体系围绕着这十个方面展开,以期与家长、老师一起培育出中国的创造…天才!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让我们一起来打开孩子们创造力的大门,给孩子们一个托起未来世界的机会!第二节 敏锐的观察力:机敏地发现和探索问题

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

——达尔文

大部分充满创造力的孩子都喜欢看《福尔摩斯探案集》,并被福尔摩斯充满智慧的大脑深深吸引。在这本故事集中,有这样一个桥段:福尔摩斯第一次与华生见面时,就立刻辨识出华生是一名去过阿富汗的军医。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快就辨识出面前的这个人是一名军医呢?是观察力,是敏锐的观察力!

我们来看看福尔摩斯是如何观察,并根据自己的发现展开分析的。

华生具有医务工作者的风度,但却是一副军人气概,显见他是个军医。他脸色黝黑,但是,从他手腕的皮肤黑白分明看来,这并不是他原来的肤色,应该是刚从热带地区回来。他面容憔悴,这清楚地说明他是久病初愈而又历尽了艰苦。他左臂受过伤,现在行动起来还有些僵硬不便。试问,一个英国的军医在热带地方历尽艰苦,并且臂部负过伤,这能在什么地方呢?自然只有在阿富汗了。

敏锐的观察力让福尔摩斯迅速地辨别出了华生的职业与经历,也正是这种敏锐的观察力,让福尔摩斯能够抓住细节,并从中发现问题,从而屡破奇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敏锐的观察力同样让我们能够迅速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是一个人创造力发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展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只要我们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就能从中洞悉到神奇的规律:秋风吹过,树叶飘落,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很平常的一件事,牛顿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家家户户都在生火烧水做饭,对这种司空见惯的事,有谁留过心呢?瓦特就留了心,他看到开水在沸腾,壶盖啪啪啪作响,蒸汽机由此被改良;鲁班进深山砍树木时,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手被一种野草的叶子划破了,渗出血来,他摘下叶片轻轻一摸,发现叶子的两边长着锋利的锯齿,受到启发而发明了锯子……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敏锐的观察力让创造力迸发,给世界带来了全新的改变,推动着我们人类朝着未来迈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观察力如此神奇,究竟什么是观察力呢?是什么影响了观察力?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呢?

一、什么是观察力

观察是通过人的感官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也是直接认识外界的活动,可以借助工具来实现观察的目的。

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人在感知活动过程中通过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准确、全面、深入地感知客观事物特征的能力。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感知能力,观察力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水平,与这种能力的强弱有很大的关系。…

人们的知觉由已知的知识和观念构成,其他的信息我们总是毫不在意地让它们偷偷溜掉了。习惯的态度、评价、感觉以及对公认的观点和见解的深信不疑等都会影响知觉。人们发现新东西,不只是个人观察力的问题,思维习惯、个人兴趣等因素也会影响观察力的发挥。

观察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发现科学奥秘,获得知识的大门。只有通过这道大门,才能登堂入室,探索新知。可以说,科学发端于观察。观察能力是人与客观世界直接接触并发生交流的唯一通道,是人类最基本的能力,人们从外界所获取的信息80%以上来源于观察。

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是思维的起点,它是人类智力活动的源泉,有人说:“思维是核心,观察是入门。”一个人创造力的激发与培养,离不开对观察力的培育与发掘。

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很多的事物和现象,如果有一个事情、一个现象能引起我们的注意,这时我们就由一般的感觉的层次进入到了观察的层次。有了观察,我们才有可能发现、提出问题,也才有可能进入到深层次的研究、创造阶段。可以说,观察力是创造力的开端。创造力是不可能凭空而产生的。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勤察深思出真知。”春天的花开、秋天的叶落;大雁南飞,倦鸟归巢;太阳东升西落,潮汐涨了又退,退了又涨……只要你将观察力调动起来,你就会发现一个充满趣味的世界。观察力作为智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自然是心理学家研究的对象之一。观察力作为认识世界的基础能力,也是各大教育学家、老师和家长对孩子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现在关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等各阶段的观察力训练的培训机构、测试以及教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引起家长、学者、社会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

二、观察是创造的源头

1.观察是发现问题的起点

善于观察的人,容易把握事物的基本特征,了解事物的变化情况。例如,孩子们在课堂上做实验,观察能力强的学生的收获就比观察能力弱的学生的收获多得多。创造性的活动需要良好的观察力,那些创造力突出的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作家等,都有着非凡的观察力,他们往往能从被别人忽略的细节中观察到不平凡的火花,灵感闪现,创意迭出。一个求知者,对周围事物观察得越精细、越全面,就越能发现问题、越能对事物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促使自己不断地思考“怎么做”。

1938年,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中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他本人也正是因为提出了牛顿力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而建立了相对论,解决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现问题是成功的一半,而观察是发现问题的起点。

2.观察是探索问题的途径

观察是所有科学研究形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家们日益克服感官、生理和生存环境的局限性,借助先进的设备,把观察范围从生活的自然界扩展到太空,从周围看得见的事物到让肉眼无法察觉的微观世界,不断发现和探索,从而为人类带来福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