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见过的东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1 21:16:23

点击下载

作者:周宝良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你没见过的东东

你没见过的东东试读:

前言

本套丛书知识全面,内容精炼,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激发读者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发性和知识性,是广大读者了解科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激发探索和启迪智慧的优秀科普读物。

好吃懒做的海上盗贼

好吃懒做的贼鸥

在南极海鸥中有一种褐色海鸥叫贼鸥,尽管它的长相并不十分难看,褐色洁净的羽毛,黑得发亮的粗嘴喙,目光炯炯有神的圆眼睛,但由于其懒惰、惯于偷盗的本质,是它看起来总给人一种讨厌之感。

贼鸥是企鹅的大敌。在企鹅的繁殖季节,贼鸥经常出其不意地袭击企鹅的栖息地,叼食企鹅的蛋和雏企鹅,闹得鸟飞蛋打,四邻不安。

贼鸥好吃懒做,不劳而获,它们从来不自己垒窝筑巢,而是采取霸道的手段,抢占他鸟的巢窝,驱散他鸟的家庭,有时,甚至穷凶极恶地从他鸟、兽的口中抢夺食物。一旦填饱肚皮,就蹲伏不动,消磨时光。

懒惰成性的贼鸥,对食物的选择并不十分严格,不管好坏,只要能填饱肚子就可以了。

除鱼、虾等海洋生物外,鸟蛋、幼鸟、海豹的尸体和鸟兽的粪便等都是它的美餐。

考察队员丢弃的剩余饭菜和垃圾也可以成为它们的美味佳肴。在饥饿之时,它们甚至钻进考察站的食品库,像老鼠一样,吃饱喝足,临走时再捞上一把。

更可恶的是,贼鸥还给科学考察者带来很大的麻烦。在野外考察时,如果不加提防,随身所带的野餐食品,会被贼鸥叼走,碰到这种情况,考察者也只能望空而叹。

当考察者走近它们的巢地时,它们便不顾一切地袭来,“唧唧喳喳”地在头顶上乱飞,甚至向人俯冲,又是抓,又是叨,有时还向人头上拉屎,大有赶走考察队员,摧毁科学考察站之势。

贼鸥的飞行能力较强。或许是由于长期行盗锻炼出来的吧,据说,南极的贼鸥也能飞到北极,并在那里生活。

在南极的冬季,有少数贼鸥在亚南极南部的岛屿上越冬。中国南极长城站周围就是它的越冬地之一,那里到处是冰雪,不仅在夏季几个月里裸露的那些小片土地被雪覆盖,而且大片的海洋也被冻结。这时,贼鸥的生活更加困难,没有巢居住,没有食物吃,也不远飞,就懒洋洋地待在考察站附近,靠吃站上的垃圾过活,人们称之为“义务清洁工”。最南纬度的空中强盗

南极贼鸥是只有在地球上最南纬度才能发现的鸟类,在南极点上也曾有其出现的纪录。它们惯于偷盗、抢劫,被人们称为“空中强盗”。

在南半球有南极及亚南极两种贼鸥,前者的体型略小且有较浅白色的羽毛,不同亚南极种之贼鸥经常成对活动,南极种贼鸥也单独活动,它们在夏日繁殖,每次会产两个蛋,孵化期约为27天,经常只有一只幼鸟能存活。

冬季时,它们活跃于海上,甚至可能到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岛。贼鸥以企鹅蛋或如海鸥等其他海鸟及磷虾类为食,它们也会两只共同合作捕食,即一只在前头引开欲攻击之企鹅,另一只在后头取其蛋。贼鸥身上有两件“武器”,一件是它尖利带钩的嘴;另一件是它强壮而有力的翅膀。贼鸥行凶作恶时,全靠这两件“武器”。

贼鸥飞得很高,它高悬在天空,用两只贼眼搜索海面,一旦发现小海豹单独活动,没有大海豹在身旁保护时,就一头猛扑下来,用嘴啄咬,用翅膀拍打。顷刻之间,小海豹便被弄得血肉模糊,毫无反抗能力,于是便成了贼鸥的一顿美餐。

贼鸥喜欢吃鱼,却不肯花力气去捕捉,而是专门拦路打劫。贼鸥打劫时“六亲不认”,不管是不是与它同类的鸟,只要有机会下手,决不放过。

当一个小海鸥得到鱼儿的时候,如果被贼鸥看到了,贼鸥就从空中直扑下来。小海鸥发现贼鸥扑来,自知抵不过贼鸥,只好弃鱼而逃。

当从小海鸥嘴里掉下来的鱼还没有落到海面时,贼鸥便从半空中把掉下来的鱼劫去了。所以小海鸥在海上捕鱼时,常有一群贼鸥在后面尾随。拓展阅读鲣鸟是捕鱼的行家,在繁殖季节里喂养雏鸟的时候,它要天天下海捕鱼。这时,贼鸥往往埋伏在半路上,趁鲣鸟捕鱼归来用翅膀猛拍鲣鸟。鲣鸟被打得晕头转向,只好不情愿地吐出藏在嗉囊里的食物,然后仓皇逃走。

美丽的海洋之花

海洋之花——海百合

有一种生活在幽深海底的,形态如同百合花一样美丽的动物,人们叫它“海百合”。

海百合柔软的肉体,由无数细小的骨板连接包裹起来,既灵活自如,又能保持它亭亭玉立的姿态。它们的“茎”,长约0.5米,五棱形状,分许多个节,节上长出卷枝。它的头顶上有朵淡红色的“花”——那根本不是花,是只捕虫的网子。

海百合的嘴,长在整朵“花”底部中间位置。嘴巴周围有条“腕”,每条从基部分成两大枝,每枝再分出两枝。这样一来,它便像长了20只手似的。每条腕枝上,还分生出羽毛般的细枝来,那如同网子的横线,可用来挡住入网的虫子,不让它们漏网逃走。

海百合大小腕枝内侧,有一条深沟,名叫“步带沟”。沟内长着两列柔软灵活、指头一样的小东西,那叫“触指”。它迎着海水流动的方向散开,如同一朵盛开的鲜花。一批随水闯入的小鱼虾,懵懵懂懂,被它步带沟里的触指抓住、弄死,然后像扔上传送带的肉,由小沟送进大沟,再由大沟送入嘴里。当它吃饱喝足时,腕枝轻轻收拢下垂,宛如一朵行将凋谢的花——那是它正睡觉哩!海中仙女

海百合一辈子扎根海底,不能行走。它们常遭鱼群蹂躏,一些被咬断茎秆,一些被吃掉花儿,落下悲惨的结局。在弱肉强食、竞争险恶的大海中,曾有一批批被咬断茎秆,仅留下花儿的海百合,大难不死存活下来。因为它们终归不是植物,茎秆在它们的生活中,并不是那么生死悠关。

这种没柄的海百合,五彩缤纷,悠悠荡荡,四处漂流,被人们称作“海中仙女”。生物学家给它另起美名——“羽星”。羽星体含毒素,许多鱼儿不敢碰它。可仍有一些不怕毒素的鱼,对它们毫不留情,狠下毒手。

为了生存,它们只好大白天钻进石缝里躲藏起来;入夜才偷偷摸摸成群出洞,翩翩起舞。它们捕食的方法,还是老样子——腕枝迎向水流,平展开来,像一张蜘蛛的捕虫网,守株待兔,专等送食上门。

由于羽星可自由行动,身体又能随环境改变颜色,它们便成了海百合家族中的旺族,现存480多种。它们喜欢以珊瑚礁为家,因为那儿海水温暖,生物种类繁多,求食也容易。而那种有柄的海百合,适应能力差,不能有效保护自己,数量也就日渐稀少,现存仅70来种。没准几百年之后,它们便会给鱼儿吃得一个不剩,永远从大海里消失了!海百合的习性

海百合是棘皮动物中最古老的种类,全世界现有620多种海百合。常分为有柄海百合和无柄海百合两大类。

有柄海百合以长长的柄固定在深海底,那里没有风浪,不需要坚固的固着物。柄上有一个花托,包含了它所有的内部器官。海百合的口和肛门是朝上开的,这和其他棘皮动物有所不同。它那细细的腕从花托中伸出,腕由枝节构成,且能活动,侧面还有更小的枝节,好像羽毛。腕像风车一样迎着水流,捕捉海水中的小动物为食。

无柄海百合没有长长的柄,而是长有几条小根或腕,口和消化管也位于花托状结构的中央,既可以浮动又可以固定在海底。

浮动时腕收紧,停下来时就用腕固定在海藻或者海底的礁石上。腕的数量因海百合的种类而不同,最少的只有两条,最多的达到200多条,每条腕两侧都生有小分枝,状如羽毛,且每条腕体都有条步带沟,有分枝通到两侧的小枝上,沟的两侧是触手状管足,并分泌有黏液。

海百合是典型的滤食者,捕食时将腕高高举起,浮游生物或其他悬浮有机物质被管足捕捉后送入步带沟,然后被包上黏液送入口。在古代,海百合的种类很多,有5000多种化石种,所以在地质学上有重要意义。有的石灰岩地层全部由海百合化石构成。拓展阅读海百合生长于4.5亿年前,比恐龙时代还要早两亿年,应该是史上最早的生物。海百合之所以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考古价值,是因为海百合对其生存的环境要求极其苛刻,能成为完整化石存世的极其稀少,非常珍贵。

出没在喀纳斯湖的怪兽

变色湖里的怪兽

在阿尔泰的深山密林之中有一个出名的喀纳斯湖。“喀纳斯”在蒙古语里面是“美丽富饶,神秘莫测”的意思。而喀纳斯湖也确实是一个美丽神秘的“变色湖”。

为什么要把它叫做“变色湖”呢?

因为喀纳斯湖的湖水颜色会因为外界的天气和季节而不断变化。晴天的时候喀纳斯湖的颜色深蓝带点绿色;而在阴雨天的时候就变为灰暗的绿色;在炎热的夏季到来的时候湖水又变成微带蓝绿的乳白色,由此才得名“变色湖”。

喀纳斯湖除了变色的湖水外,还有一条长达千米的枯木长堤,雨后奇景“喀纳斯云海佛光”,而最吸引人的还是那个流传了千百年的神秘传说中,喀纳斯湖里的巨型“湖怪”,更给喀纳斯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神秘的“湖怪”

传说在神秘的喀纳斯湖边,有一个神秘的图瓦人部落居住在那里。他们的祖先告诫过他们说湖中有“湖怪”,所以他们世代居住在此却从未有人敢在湖中捕鱼、划船。难道喀纳斯湖里真的有“湖怪”吗?那么有没有人见到过呢?

据当地一个蒙古老人说,他曾见过一条大红鱼吞食了一头在湖边吃草的小牛犊。

相传20世纪70年代的初冬,3个牧民赶着马从结冰的喀纳斯湖面上经过,不料冰冻得不够结实,一群马掉进湖中。又过了几天湖水再次结冰,牧民砸开冰捞上来几匹死马,其他的马却怎么也找不到了。等第二年湖水解冻的时候,掉进湖里的马却再也没有出现过。

1980年,曾有考察队对喀纳斯湖进行考察。他们详细了解了“湖怪”的传闻,并沿着湖的浅水地区发现了牛、羊、马等动物的完整骨架。而且经研究也确实不是路上的人兽所为。于是考察队人员撒了600米的大渔网,试图打捞看水怪是否真的存在。

但是第二天不仅没有任何收获,连600米的大网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喀纳斯湖也越发的神秘莫测了。考察队的发现

1985年,为了成立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又对该地区进行一次综合的考察。新疆的一位考察教授在一天清晨发现平静的湖面上突然涌起巨大的浪花,而后逐渐露出一条巨型的红鱼,很快又沉入水中。

考察队员在3天后用一个特大的鱼钩挂上一只大羊腿,用一根2.8米长的原木做浮漂想去钓鱼。但是只看到有鱼影游过却并没有咬钩。目测鱼的长度大约有9米左右。

通过反复研究,焦点被推向哲罗鲑。哲罗鲑是一种淡水冷水肉食性鱼类,体侧银白,背面棕褐色,因为哲罗鲑在繁殖季节皮肤呈红褐色,又称大红鱼,而且它有满嘴锋利的牙齿,且体形巨大,非常凶猛。

然而珍奇的巨型哲罗鲑已经绝迹,人们并没有见到过巨型的哲罗鲑的照片或者资料。

喀纳斯湖畔失踪的动物也没有证据证明真的是被哲罗鲑吞食的。美丽神秘的喀纳斯湖也依然吸引着更多的人向往着。拓展阅读哲罗鲑性情凶猛,体形大,身长在1米以上,曾发现过50千克重的个体,也曾经发现过长达4米,重达90千克的个体。哲罗鲑主要捕食鱼类及依水生活的蛙类、蛇类、鼠类、鸟类等。

相约投海自尽的旅鼠

生活在北欧的旅鼠

旅鼠生活在寒冷的北欧地区,体长大约有15厘米,像只粗短的老鼠。旅鼠全身披着细毛,前肢有强劲的爪子,善于挖掘。生活在不同地区的旅鼠,毛色也是有区别的。

有一种旅鼠的颈上就像镶有一个圆圈,叫做“领圈旅鼠”。每到冬天,它们就会全身变成白色,好在冰雪世界中掩护自己。

到了夏天,它们就在地下挖洞筑巢,以草类为食。旅鼠是昼伏夜出的动物。刚开始的时候,旅鼠在一个地区的数量并不多,但是,这种鼠类的繁殖能力很强,在食物丰富的年头,它们繁殖得更快。

旅鼠在出生后两个月左右,就可以生育了,一年可以产下七八胎,一只母鼠一年之内就能繁殖3000多只幼鼠。

连续几年后它们的种群就会倍增,继而引发旅鼠大膨胀。当原地待不下了的时候,它们就开始成群迁徙。

1985年春天,北欧挪威山区的旅鼠迅速地繁殖,它们啃光了草地上的草根,吃净了森林里的树皮,把庄稼地也破坏得一片狼藉。但是,刚一进入4月,它们就成群结队地离开它们的出生地,向西奔去。它们到达挪威海河北海岸之后,并没有停止前进,而是像在完成使命一样,一群一群地投入大海,溺死于水中。旅鼠的死亡大迁移

在平常年份,旅鼠只进行少量繁殖,使其数量稍有增加,甚至保持不变。只有到了丰年,当气候适宜和食物充足时,才会齐心合力地大量繁殖,使其数量急剧增加,一旦达到一定密度,例如1公顷有几百只之后,奇怪的现象便发生了。

这时候,几乎所有旅鼠突然都变得焦躁不安起来,它们东跑西颠,吵吵嚷嚷且永无休止,它们停止进食,仿佛是大难临头,世界末日就要来临。它们一反常态,不再胆小怕事,见人就跑,而是恰恰相反,在任何天敌面前都面不改色,无所畏惧,有时甚至会主动进攻,真有点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连它们的毛色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便于隐蔽的灰黑变成目标明显的桔红,以便吸引天敌的注意,来更多地吞食和消耗它们。

与此同时,还显出一种强烈的迁徙意识,纷纷聚在一起,形成大群。先是到处乱窜,像是出发前的忙乱,接着不知由谁一声令下,则会沿着一定方向进发,星夜兼程,狂奔而去,而大海又总是它们最终的归宿。

1868年,在挪威海上航行的一艘轮船突然搁浅了,水手们仔细一看,并不是触礁了,而是因为海面上黑压压的一片蠕动着的旅鼠,密密麻麻地把轮船的通路给堵住了。

曾经有人在挪威峡湾中航行时发现,有数以百万计的旅鼠坠入海中,密密麻麻,宽达三四千米,这还只是旅鼠群中的一支队伍。船航行了15分钟,好不容易才穿过了鼠群。旅鼠们多数都溺毙了,只有少数还活着,爬上了岸边的小岛。

曾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发生过自然界最悲惨、最奇异的景象:旅鼠们从四面八方接踵而来,成千上万聚在一起,离开自己的家乡,踏上征途。它们为了越过河流、湖泊,蜂拥地跃进水中,整群整群地被淹死。那些残存的旅鼠则继续前进,最终它们爬上悬崖,拥到大海边,跳进海里。令人费解的谜

科学家们对旅鼠集体跳海的行为有着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是因为旅鼠种群的倍增迫使它们成群的迁徙,去寻找另外一些生息的场所。出动时,它们会固执地朝同一个方向赶去,而且越聚越多,固执的习性使它们遇山翻山,遇海投海,它们可能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溺死。也有人认为,旅鼠在迁徙的过程中,身体功能可能会发生变异,引起剧痛,才使它们从悬崖投入海中。

100多年来,学者们仍然无法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旅鼠为什么要集体跳海自杀,直至现在还是一个谜。拓展阅读旅鼠为了补充繁殖时所消耗的能量,它们一顿可吃相当于自身重量两倍的食物,而且食性广,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几乎所有的北极植物均在其食谱之列,一只旅鼠一年可吃45千克的食物。

世界上最大的珍珠贝

最大的贝类——大珠母贝

走进斑斓璀璨的珠宝世界,首先以柔和的光泽,迷人的色彩而将人们的目光吸引过去的便是珍珠。珍珠饰品雍容而不俗媚,俏丽而不轻浮,典雅中透着庄重,高贵而具东方诗韵。

珍珠是贝类的产物,有很多生活于海洋或淡水中的贝类,如鲍鱼、蚌、贻贝、江珧、砗磲等,其贝壳内外套膜的部分细胞,有分泌角蛋白和碳酸钙的作用,交互重叠形成珍珠质层。

如果受到进入体内的外来物质的刺激,这些分泌物就会不断地把外来物质包裹起来而形成具有光泽的圆珠体,即为珍珠。但是珍珠产量大,质量好的,则是海产的珍珠贝,其中又以大珠母贝所产的珍珠最大,而且色美、质优、光泽迷人。

大珠母贝别名白螺珍珠贝、白蝶贝,属于瓣鳃纲异柱目珍珠贝科,是我国最大的珍珠贝,壳极大,一般为25厘米左右,最大的壳长可达32厘米,体重4千克至5千克。大珠母贝的生理构造特点

大珠母贝是珍珠贝中最大的一种。贝壳大而坚厚,呈碟状,左壳稍隆起,右壳较扁平,前耳稍突起,后耳突消失成圆钝状。壳面呈棕褐色,壳顶鳞片层紧密,壳后缘鳞片层游离状明显,壳内面具珍珠光泽,珍珠层为银白色,较厚。边缘稍呈黄色或黄褐色,铰合部厚,贝壳内面中央稍后处有一明显的闭壳肌痕。

大珠母贝在分类学上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异柱目,珍珠贝科。瓣鳃纲动物都是水生的种类,大部分为海产,全世界共有15000多种。主要特点是身体左右侧扁,左右对称,有从背部向腹面包被身体的左、右各一个外套膜和由这两个外套膜分泌的左、右各一扇瓣状贝壳,所以又叫双壳类;壳的背缘以韧带相连,两壳之间有一至两个横行的闭壳肌柱;头部因为长期在贝壳里不露出来,便完全退化;没有触角和感官,失去了作用,所以又称为无头类。

外套膜内侧和躯干之间左右均有一个腔,称为外套腔;瓣状的鳃为一至两对,位于外套腔中;肉质的足很发达,两侧扁,一般越向腹面越薄,好像斧头的形状,故又称为斧足类;锋利的斧足适于挖掘泥沙,使其在泥沙之中生活。

神经系统仍比较简单,但已有明显的神经节分化,由脑侧、脏、足3对神经节及其相连的神经索构成;消化道无口腔、颚片、齿舌及唾液腺等;肝脏发达,多为分支状;肠常迂回盘曲在内脏内;心脏为一心室二心耳,心室常被直肠穿过;肾一对,为后肾管形,一端管壁增厚,变为腺体部;大多数雄雌异体,生殖腺一对,开口于外套腔中。拓展阅读大珠母贝属于软体动物中的瓣鳃类,因数量较少,价值较高,被列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瓣鳃类动物不仅有可以生成珍珠的珍珠贝,还有贻贝、牡蛎、扇贝等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的食用种类,是捕捞和养殖的主要对象,经济意义十分重大。

千古罕见的人腿鱼怪

绝无仅有的人腿鱼怪

前不久,渔民们在阿拉伯海的浅水湾中,意外捕捞到一条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人腿鱼怪。当地居民看到这令人毛骨悚然的鱼怪后,疑惑碰上了魔鬼般的不祥之物,便纷纷惊慌地离开现场。

好在来这里观望的一名外地游客带着摄像机,他好奇地拍下这珍贵的镜头。英国鱼类学家克·卡雷勃认为,毋庸置疑这张照片是真实的,毫无虚假之处,它清晰地反映出鱼怪全貌。

长期以来这种最重要的海洋生物一直被人们视为具有传奇色彩的神话中的鱼怪。19世纪中期,埃·格雷顿爵士首次对这种神奇生物作一详述。

今天,很多科学家认为,鱼怪即便不是神话,也早已从这个世界上销声匿迹了,尽管经常传来消息说,有些目击者亲眼见过这种神奇的生物。然而,对科学来说,实在太不走运!迄今为止,连一条真正的鱼怪也没得到。1993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条死鱼怪被海潮冲到海滨浴场的岸边,但遗憾的是,当专家们赶到现场时,这条鱼怪早已腐烂变质得臭不可闻,已无法将其保存下来。半鱼半人

这张鱼怪照片的摄影者叫伦·多纳秀,他深有感触地说:“当时现场的围观者很多,我甚至用手亲自去触摸了这条鱼怪,它的人腿还挺结实呢!一点儿也没有腐烂变质。这条大鱼怪只是多长出一双人腿,说它是大腿还不完全是大腿,不过,与大腿几乎没多大区别。”

当时,伦·多纳秀请求当地居民帮忙,准备将其用酒精浸泡进行防腐。他正要给渔民们扔下一大笔钱,把鱼怪赶快运到附近的任何一所大学,可是,大学在哪儿?往哪儿运呢?

这时,又出现了麻烦:渔民们死盯住鱼怪不放,他们用迷信的方式对伦·多纳秀说:“据传,这条鱼怪是魔鬼的变种,如不将其放回大海,真主会惩罚这里的渔民们。”

于是,渔民们用一艘小船将这条鱼怪运回大海将其沉入水中,同时,将他们捕捞的其他水产品也全部抛入大海。

当地渔民认为,这条鱼怪不是鱼,而是海妖的侍从。这时,渔民们转身又向摄影者扑去,准备将他手中的摄像机夺走一并投进大海。伦·多纳秀紧握摄像机不放,他趁渔民们不注意一下子溜之大吉,终于摆脱了这些愚昧的渔民,才幸运地保存下这张珍贵的照片。

在俚话中,“鱼怪”一词的意思是“半鱼半人”或“美人鱼”,相信这种鱼怪真实存在的科学家把它称作“半鱼半人海洋生物”,即一半是鱼,另一半是人。对鱼怪的研究

目前所知道的存在的美人鱼和半变态水生生物都是怪兽,它们只是上半身器官是人的,下半身器官是动物的,而照片上的这种鱼怪却恰恰相反,它的上半身是动物的,而下半身是人的。

这些半鱼半人的海洋生物究竟是怎样繁殖的,目前尚不清楚,所以,某些科学家认为,半变态水生生物和鱼怪的出现纯属从偶然到偶然的某种海洋生物的偶然变异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这条鱼怪的一双人腿紧挨的部位根本不是女人的臀部或人的其他器官,而是一条天生的鱼尾,它的一双人腿看上去非常像半鱼半人的海洋生物的生理特征,所以在关于“生物偶然变异现象”的学说中,似乎有过某种论述。据诸多的目击者介绍,这种半鱼半人鱼怪几乎栖息在所有温带海域里,例如,格雷顿爵士就曾在希腊沿海发现过这种鱼怪。当然,鱼怪照片是很有说服力的佐证材料,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和研究这种半鱼半人海洋生物的生理构造和生活习性,但令人遗憾的是,像这种价值连城的鱼怪活标本再也不会落入科学家的手中!拓展阅读美人鱼:科威特的《火炬报》在1980年8月24日报道:最近,在红海海岸发现了生物公园的一个奇迹——美人鱼。美人鱼的形状上半身如鱼,下半身像女人的形体——跟人一样长着两条腿和10个脚趾。可惜的是,它被发现时已经死了。

奇异的双头蛇

真实存在的双头蛇

有关存在双头蛇的传说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卡顿的军队似乎在非洲沙漠地带行进时遇见过这种双头蛇。

早期的生物学家曾对这种奇异可怕的生物作过详述。在学术著作中,这种双头蛇被称作“蚓蜥”。然而,从那以后的历代科学家再也没有发现过第二条双头蛇。因此,科学家们把这种双头两栖运物宣布为人的臆造产物。但是到了不久前,才得以证实这种双头蛇的确是真实存在的。双头蛇真实存在!具有传奇色彩的双头蛇

有一次,一个民族学家旅游考察队去北非活动,想顺便考察一下当地民族的风俗礼仪和宗教生活方式。旅游考察队在热带丛林中的一个偏僻的村寨,有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地的土著族把蛇崇拜为活的护身符——这在非洲并非罕见。然而,这个村寨却与众不同:在寨子里土著人眼中,活的护身符既不是什么普普通通的蝰蛇,也不是平庸的眼镜蛇,而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双头蛇。最初,科学家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后来,他们真的意外地看到了那种具有传奇色彩的双头蛇。

这时,考察队员们为首次看到这种稀世珍宝而激动不已,渴望高价买下或央求得到它。

于是,他们慢慢凑上前去,对双头蛇进行仔细观察和研究。然而,这些土著人只对他们的这种愿望觉得可笑。这时,土著族的首领站出来宣布:第一,双头蛇是一种千古罕见的举世宠物,不准触摸;第二,它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双头蛇;第三,只能在远处观望,不准靠近——这对你们来说已是很大的幸运了,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白人能来这里一饱眼福,先睹为快。

这样一来,旅游考察队的科学家们只好站在远处观看这久闻未见的珍稀生物。他们立刻拿出远焦距摄像机,拍下这珍贵的镜头。

旅游考察队领队伊·尤珍博士抱怨说:“这些土著人太不通情达理了。我们想用手指轻轻地摸一摸双头蛇都不准。结果,目前只搞清了这种双头蛇有剧毒。站在哪个位置都一样,反正,它的两个脑袋照样都会咬人。”

从外表看,这种双头蛇很像响尾蛇,只是身体的大小像蟒蛇。它主要靠猎食各种小动物为生,但它最爱吃的食物就是禽类动物。然而,目前还尚未搞清,双头蛇以何种方式排泄生命活动所产生的废物。

它的两个头都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它无论朝哪个方向爬行运动,都同样轻松自如。

这个土著人的村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条双头蛇。这些土著人的信念是:假如他们的双头蛇死了,一切灾难就会降临到他们头上,他们同双头蛇共存亡。

因此,这里的土著人精心喂养和照料双头蛇,像爱护眼珠一样地爱护它。

然而,双头蛇自己也似乎意识到它在这些土著人的生活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它有时让自己发一阵子脾气,变得“暴跳如雷”,有时,爬到照料它的主人跟前撒起娇来,讨好地“咬”他一口。双头蛇的来历

有关这种双头蛇的来历目前存在两种理论:一种理论认为,实际上,这种剧毒双头蛇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迄今仍然存在,由于它发育不全,整体存在严重的生理缺陷,因此,物种繁衍受阻,所以变得珍贵罕见。其一种理论则认为,双头蛇自己长有两个脑袋,感到相貌丑陋为世人所罕见,故而变得十分腼腆,不愿与世人见面,所以躲到人迹罕至的神秘地带。

生物学家认为,在生物学分类上,这种双头蛇又叫“非洲蚓蜥”,它是一类最普通的突变种动物。

生态学家斯·罗伊认为,当今人类如此地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现在可能已全部遭到破坏。因此对出现类似的突变种异常现象并不感到惊讶,因为很快又要出现长着3只长鼻子的大象和没有尾巴的袋鼠。

目前,专家们正在围绕这个新发现并得到证实的双头蛇展开争论,并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假说……然而,那条双头蛇正在定期为“抚养”它的“衣食父母”——那个山寨的土著人呼风唤雨,以帮助他们解脱旱灾之苦——至少这里的土著族首领是这样认为的。拓展阅读希腊神话中的双头蛇是天后赫拉战无不胜的保护神,是女性的保护神,她帮助赫拉使用魔法惩罚了不少情敌,恶魔与野兽见到双头蛇将会失去法力并化为灰烬,即使是天王宙斯也惧怕赫拉。

蛇中之怪

身有剧毒美德蝮蛇

在我国的北方有一个蛇岛,面积不大,仅有4平方千米,岛上盘踞着成千上万条蝮蛇,因此被称为“蝮蛇的王国”和“蝮蛇的乐土”。

这里的蝮蛇体长多为一米左右,头呈三角形,从眼至嘴角之间均有一条黑褐色的宽眉纹。上下唇为淡黄色,背为深色环纹,腹面呈灰白色。这是一种剧毒蛇,当地人称之“七寸子”、“主松蛇”。

美洲也有蝮蛇,但与我国的蝮蛇不同,美洲的蝮蛇两眼之间与头顶上有4角,这可算蛇类中的奇闻了。当地人称这种蛇为“四角蝮蛇”或“角掌蝰”。这种蛇分布在拉丁美洲,尤其以哥伦比亚南部为最多。它因多在树上生活,故体表通常细长,尾巴短而且胖,这适于缠绕树枝。头呈心脏形,面貌很难看,身体是绿色,上面镶有散状的大红或桃红斑点,看上去倒有几分鲜艳。

美洲蝮蛇也是一种剧毒蛇。它们平时多趴伏在香蕉树上,体色几乎同树皮一样,这完全是一种为隐蔽和捕食而生的保护色。香蕉园里的工人常被四角蝮蛇的伪装所迷惑,而身遭其害,以致丧失了性命。响尾蛇的秘密

在美洲、非洲等地方有一种奇异的蛇——响尾蛇,它们会剧烈地摇动自己的尾巴,发出“嘎啦、嘎啦”的声音。

响尾蛇尾巴的尖端地方,长着一种角质链状环,围成了一个空腔,角质膜又把空腔隔成两个环状空泡,仿佛是两个空气振荡器。当响尾蛇不断摇动尾巴的时候,空泡内形成了一股气流,一进一出地来回振荡,空泡就发出“嘎啦、嘎啦”的声音。

响尾蛇还同蝮蛇一样,在周围环境完全黑暗的情况下,能够以一定的准确度来判断方向,而且还能够追捕到具有一定体温的动物。

响尾蛇的两只眼睛圆溜溜、亮晶晶,是不是它们能够在黑暗中看到物体呢?1937年,科学家曾经对响尾蛇进行观察研究,把蛇的眼睛蒙住,然后观察它们在黑暗中怎样活动。结果发现它们照样能闪电般地追捕食物。因此认为响尾蛇的眼睛,亮而无神,视力并不好。

1952年,科学家对响尾蛇进行了一次实验。在响尾蛇体内同颊窝底部一层薄膜间的一根神经上,连接了一个电极。奇妙的情况出现了:当热源或冷源接近响尾蛇时,它就受到刺激,神经脉冲不断发出变化。同时还发现,在30多厘米以外的人手的热度也会激起它的反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