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官场第一完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01:28:44

点击下载

作者:河北赵二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曾国藩:官场第一完人

曾国藩:官场第一完人试读:

前言

清末哪个人最有影响力?相信很多人会选择曾国藩。他既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人,又是一个充满非议的人,很多人研究他、学习他,也有很多人骂他、斥责他。有人称他为圣人,也有人说他是屠夫。

曾国藩生于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外有西方列强,内有太平天国,而清朝已经处于腐朽崩溃的边缘。曾国藩为维护清朝统治,以一个文官的身份,依靠朋友、亲戚、师生的关系,创建了湘军。这支地方武装凭借着强大的战斗力,迅速取代清朝正规军,成为抵抗太平军的主力。曾国藩苦战十一年,终于剿灭了太平军。曾国藩对于清朝的作用可以用力挽狂澜来形容,若不是曾国藩,清朝的灭亡可能要提前半个世纪。

曾国藩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开明官员,他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他办近代工业,他让人翻译外国书籍,他派遣了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这些在当时其他官员看来,都是匪夷所思的,他却做出来了,这不仅需要开放的思想,还需要有巨大的勇气。

曾国藩不属于一个天才型的人物,他很普通,他多次科考失败,也曾经多次被太平军打得溃不成军,但是他有一种屡败屡战、坚持不懈的精神,这种精神让他最终从失败中走出来,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第一章 仕途生涯

曾家祖祖辈辈都是湖南湘乡的农民,而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无疑是曾家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正是在曾玉屏的努力下,曾家渐渐从农民世家向书香门第过渡,曾家人从此走上了科举考取功名的道路。曾国藩是曾家第一个高中进士的人,他进入仕途之后,会做人,善接纳,很快便青云直上,也拥有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这群人在不久的将来都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一个农民的觉醒

公元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曾国藩出生当晚,他的曾祖父曾竟希做了个奇怪的梦,梦到一条巨蟒盘旋空中,围绕住宅左右,然后进入室内,所以传说曾国藩是蟒蛇所化,而曾国藩的曾祖父曾竟希也非常看重这个孩子,觉得他以后肯定有出息。

曾国藩是曾家的长男,他的降生使得曾家所有的人都喜出望外,对这个孩子给予了很大的期望,让曾国藩从小就开始读书识字,以备将来参加科举考试,光耀门楣。其实曾家不是书香门第,曾家往上数好多辈都是农民,从来没有出过读书人,之所以从小就给曾国藩指定读书然后参加科考的道路,这还要从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说起。

曾国藩的祖父叫曾玉屏,号星冈,和曾家的祖先们一样,曾玉屏是个普通的农民。唯一和曾家的祖先们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曾玉屏上过一段时间私塾,比曾家的祖先们多识几个字,不过称不上读书人。曾家祖祖辈辈都是勤勤恳恳的农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曾玉屏这一代的时候,家境已经相当不错了,生活富足,算得上小康。

由于家庭比较富裕,曾玉屏不再像祖先们那样勤俭节约了,曾玉屏比较喜欢的是吃喝玩乐,骑马奔行,有事没事就骑马到离湘乡不太远的湘潭玩乐。和曾玉屏经常一起玩的也是一群富家子弟,仗着家里有钱,天天吃喝玩乐,挥霍无度。就这样曾玉屏渐渐挥霍掉了自己的青春,与之同去的是曾家祖辈积攒下来的钱财。曾家的日子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而曾玉屏浑然不觉,仍旧和自己的狐朋狗友们天天纵马奔驰、寻欢作乐。

一个偶然的机会,曾玉屏在狂欢过后,纵马奔驰于乡间。忽然他听到身后有乡间的老人们在窃窃私语,曾玉屏的耳朵比较尖,将老人们的话听了个正着,他们纷纷说曾家世代勤俭,不知道到了这一辈怎么会出现这么一个儿子,这个儿子肯定会把曾家败掉的。

正是这一次偶然听到别人的评论,让曾玉屏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回首往事,不堪细想,忽然之间,仿佛大梦初醒,一下子明白过来,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眼即逝,自己今年都三十五岁了,怎么还是这样的德性?不能再这样放浪下去了,曾家数辈的基业不能毁到自己手里。

觉醒过来的农民曾玉屏立刻卖掉骏马,步行回家,决心从此以后不再过浪荡轻狂的生活,他要继续发扬曾家先祖们勤俭的优良传统,做一个合格的农民。曾家居住在高嵋山下,那边有很多荒地,曾玉屏决定先从向荒山要土地开始。为了把荒山改造成可以耕种的土地,曾玉屏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每日凿石决壤,忙个不休。◆曾国藩出生地——白玉堂

经过曾玉屏数年的开垦,曾家有了大片的耕地,曾家在这片土地上种了不少粮食和蔬菜,每年都收入颇丰,首先保证了吃饭的问题。除了搞种植业,曾玉屏还搞饲养业,他不但养了很多猪,还养了不少鱼,在他尽心尽力的经营下,曾家的家业非但没有被他败掉,反而越做越大,成了当地出名的富户。

富裕起来的农民曾玉屏和以前变了个人一样,这时候的曾玉屏已经渐渐开始蜕变,他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而是一个有想法的农民,他做了很多不同于曾家先祖们的创举,这些创举对后来的曾国藩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曾玉屏首先和曾家的老人家们商量了下,在当地建立起曾家的祠堂。以前当地姓曾的根本没有祠堂,在曾玉屏的号召和努力下,终于建起了曾家的祠堂。另外曾玉屏还规定曾家族人每年十月份都要在曾家祠堂进行祭祀。曾玉屏的认知里,家族的兴盛和壮大,需要懂礼节,以后无论富穷,礼节不能忘记,无论子孙多么愚钝,家族的祭祀不能少。曾玉屏的这项创举使得当地曾家的人比以前有了凝聚力,而曾玉屏因为倡导建祠堂和每年祭祀,在曾家族人里边的地位提高了,俨然已是当地曾家的领袖。

接着曾玉屏开始重视和当地乡党亲戚搞好关系,乡里人有喜事了,定然去道贺,乡里人有丧事了,定然去吊唁。乡里乡亲如果有难处,曾玉屏能出钱就出钱,能出力就出力,全力相助。如果有人邻里之间发生纠纷,曾玉屏也第一时间前往排解,该安慰的安慰,该斥责的斥责。因为曾玉屏家比较富裕,所以他还把乡里损坏的桥梁道路进行了修葺,碰上没人管的孤弱或者患病者,他也尽力救助。曾玉屏做的这些事情提高了他在当地的威望。

曾玉屏上私塾中途而废,现在富裕起来了,深以家族中没有读书人为耻,他觉得一个家族若想兴旺发达,就得让子孙去读书,去博取功名,走仕途的道路。曾玉屏平时非常喜欢结交学识渊博有才能的人和有声望的学者,其次是结交老成端正的人,而对于巫医、僧侣以及搞风水星象的这些人,他却是非常讨厌的,常常是避而远之。对待来投奔的远亲和穷困潦倒的人,曾玉屏总是给予很好的招待,绝不会因为嫌弃而怠慢。曾玉屏所做的这些改变是为了子孙后代着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观其友而知其人,子孙以后若与有学识、行为端正的人来往,自然也会变成有学识、行为端正的人。

为了让曾家的子孙中能有人能考取功名,曾玉屏从自己的儿子曾麟书开始,就让曾家的后世子孙好好读书,参加科举考试。

曾玉屏虽然为一介农民,读书不多,但是他的见识是非常深远的,他所做的这些事情,在当时看来似乎影响不大,但是对曾家后来的影响却是极大的,对曾国藩思想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他让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渐渐发展成为一个兴盛的书香门第。

对于曾国藩的父亲,也就是曾玉屏的儿子曾麟书来说,他是曾玉屏诸多变革的第一个受惠者。从他开始,曾家要开始向孔子孟子靠拢,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读书,然后前去参加科举考试,考取个功名。然而曾家世代为农,从不曾有过读书人,现在忽然开始读书了,自然不是那么容易的,曾麟书渐渐发现,他自己根本不是块读书的料。

考试路漫漫其修远兮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一共有三个儿子,长子就是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曾玉屏一心希望曾家出个读书人,所以早早就把自己的长子曾麟书送去读书,对这个儿子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希望这个儿子将来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博个功名,光宗耀祖。

这里有必要介绍下清朝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作用是为了给朝廷选拔官员,经过唐、宋、元三代的发展,到明朝的时候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清朝建立后,沿用明朝的这套制度。明清的科举分为三次考试:乡试、会试、殿试。不过在这三次考试之前,还有个资格考试,叫童试,童试又分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如果这三个阶段你都通过了,恭喜你,你现在就是传说中的秀才了,标志着你已经有资格参加乡试了。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通常是八月份在省城考试,这次考试就比较厉害了,要在三天时间里分别进行四书五经、策问和诗赋三场考试。这三天时间内,你都要蹲在一个固定的小房间里边乖乖答题,吃喝拉撒睡都在里边解决,不准离开。

乡试的重头戏是四书五经,就是从四书五经里边拿出一句话,你根据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写文章。早在明初的时候,对文章的格式没什么要求,你只要文章功底好,理解独到,只管写就行了。到了明朝中期,有人专门弄了个标准文章的格式出来,这种格式要求每篇文章一定要有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考试必须按照这个格式来,你不按照这个格式来,就给你低分,这就是后人痛骂的八股文。

八股文一出来,读书人的头就大了,写文章本来要的就是自由发挥,思想才能不受局限,现在整出来个标准格式,必须按照固定的套路写,实在是折磨人。清朝照搬明朝的科举制度,考试继续沿用八股文的格式,结果读书人都按照这个固定的套路来写,思想约束,文章死板,写出了一群迂腐之徒。

如果你比较擅长八股文,顺利通过了乡试,那就要再次恭喜你了,不容易啊,你现在已经是举人了。但是不要太高兴,科举之路还有很长呢,乡试过后,你可以进京了,准备第二年的会试,电视剧里常常说的进京赶考就是指的进京参加会试。会试比乡试又要厉害很多,因为这个时候你要面对的是其他省的举人,他们都是全国各地的佼佼者。参加会试的一般都有数千人,而录取的比例很低很低的,一般情况下,录取三百人,有时候只录取一百多人,连十分之一都不到。虽然想通过会试非常艰难,不过还是有大批寒士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因为这毕竟是一条可以进入上层社会的门路。

如果会试你也通过了,那你现在就是贡士了,接下来你将会参加殿试,这次的考试意义非凡,因为这次考试的试卷是皇帝出的,这次是一个划分等级的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将所有人划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赐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现在知道状元有多厉害了吧,状元们都是经历过一次次考试,从县里杀到省里,再从省里一直杀到京城,才拼杀出来的,他们是全国第一,他们是牛人中的牛人,这种人在一千多年的科举历史中,只出现了七百来个人。二甲人就比较多了,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读书人中了进士,就标志着正式进入仕途,大小都会授予官职,或者会进入翰林院,或者会被派到其他地方任职。能否进得了翰林院,关系重大,如果进了翰林院,即表示你以后仕途广阔,前途不可限量;如果你没进去,那只能慢慢熬了。不过这一切暂时都和曾麟书无关,他需要从最低级的一层开始向上爬。

曾麟书在父亲曾玉屏的殷切期望下,开始了漫长的考试之路,首先要参加童试,过了童试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曾麟书是曾家第一个读书人,他是曾家继往开来的希望。无奈曾家祖辈都没和书打过交道,到了曾麟书这一代,忽然要去读书,难度可想而知,并且曾麟书天性钝拙,并不太像个读书的材料,好在曾麟书也是一心向学,读书倒也刻苦。

这一年,曾麟书参加了他人生中第一次童试,结果没什么悬念,他没考过。面对挫折,曾麟书不气馁,自己还年轻,有的是资本。一年后,曾麟书参加了第二次童试,结果又没考过。第三年,曾麟书参加了第三次童试,结果再次没考过……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曾麟书的童试还没考过,他也发现自己不是个读书的材料,不过屡次失败都没让他放弃,他还是继续考试。不得不说曾麟书虽然不是读书的材料,但是却是个意志坚强的人,这种坚强的意志后来遗传到了他的儿子曾国藩身上。

看着曾麟书一次次考试失败,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很发愁。忽然曾玉屏想到了父亲竟希公曾经说过自己的孙子曾国藩出生时,他曾经梦到过巨蟒,难不成这个孙子天赋异禀,是个读书的材料?◆曾国藩故居富厚堂

曾玉屏开始把希望寄托在曾国藩身上,让自己的儿子曾麟书亲自给曾国藩授课,教导曾国藩读书。道光四年(1824),曾麟书带着儿子曾国藩一起参加了长沙府的童试,结果双双没考过。考试回来,曾麟书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这点水平考了这么多年都没考过,怎么能教导儿子读书呢。为了避免曾国藩重走自己的老路,曾麟书特意将曾国藩送到了衡阳汪觉庵的门下读书,一年后,又转到欧阳凝祉门下读书。

道光十二年(1832),四十三岁的曾麟书终于在他的第十七次童试时,考过了,正式成为一名秀才。可别小看这个秀才,秀才也不是那么好考的,很多人在七老八十了还没考上,道光年间甚至还有一百岁的老童生考秀才。秀才在清朝是有些特权的,不但不用服徭役,见了县官也不用下跪,而且不能随便被用刑,所谓刑不上士大夫,秀才也算是士大夫阶层的,曾家祖辈当了几百年农民,到了曾麟书这一代终于摆脱了农民的身份,成为士大夫的一员。曾麟书考中秀才后,不再往上考了,他知道自己天赋平平,考中秀才已经不错了,曾家全家人的希望开始落到曾国藩身上。

曾国藩虽然称不上读书天才,但和他的父亲曾麟书比起来,要强得多。曾国藩在他父亲考上秀才的第二年也考上了秀才,成为曾家第二个秀才。考上秀才后,曾国藩参加了乡试,居然一次考过,成了举人。

道光十五年(1835),25岁的曾国藩进京参加会试,这次没那么幸运,他落榜了。一般情况下,会试是三年一次,今年你考不上,只能等三年后再来考试,曾国藩这次没考过,只能等到道光十八年再考。不过清朝的时候,遇上皇家有什么喜事,常常会额外增加一次考试,称为恩科。曾国藩落第这一年,刚好是恭慈皇太后的六十岁大寿,所以在次年增加了一次恩科会试。于是曾国藩留在京城读书,准备第二年继续考试。道光十六年,曾国藩参加恩科会试,结果又没考过。曾国藩只好收拾行李,离开京城,回到湖南湘乡老家。

两年后,曾国藩卷土重来,参加第三次会试,这次终于考过了,之后参加殿试,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从此开始他的仕途之路。

仕途新星

在清朝,殿试完,一甲的三个人(状元、榜眼、探花)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而二甲和三甲的进士们不能直接进入翰林院,还要在保和殿进行一个考试,决定是否能进翰林院,这个考试是由皇帝主持的,称作朝考,通过朝考的人,称为庶吉士,庶吉士就可以进入翰林院接受深造了。

这次朝考是由道光帝主持的,曾国藩顺利过关,成为翰林院庶吉士。这个庶吉士可非同小可,在明清两朝,庶吉士一般会在翰林院深造三年,三年过后再进行一个考试,这个考试叫散馆,考试成绩优秀的二甲进士会被授编修一职,成绩优秀的三甲进士授检讨一职,而剩下的都会被安排到六部任主事或者派去当地方官。明英宗之后,有个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因此庶吉士又号称“储相”,清朝汉族大臣中,很多都出身庶吉士,你若能成为庶吉士,也就等于你已经有了平步青云的机会,前途不可限量。

道光二十年(1840),曾国藩在翰林院深造完毕,参加了散馆考试,名列二等十九名,因为曾国藩殿试的时候是三甲第四十二名,所以被授予翰林院检讨,这个官是个很小的京官,只有从七品,还没有号称“芝麻大”的知县官大(知县为正七品),不过翰林院里边的编修、检讨都是非常牛的官职,看似很小,实际上升空间很大,而且曾国藩这个人做官很有一套,所以在未来的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一直做到从二品的大官。

曾国藩曾经说过一句话:“安分竭力,泊然如一无所求者,不过二年,则必为上官僚友所钦属也。”这句话基本上是曾国藩为官之道的精髓,概括成两个字就是耐烦。曾国藩任京官的数年中,安分守己,只求自己尽力做事,不和别人争竞,同倭仁、胡林翼等人的关系都不错,在官员中赢得很好的口碑。同时曾国藩还拜在军机大臣穆彰阿门下,穆彰阿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政敌,非常善于揣摩道光皇帝的心思,任军机大臣二十载,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势力很大。穆彰阿对曾国藩是很照顾的,在穆彰阿的提携下,道光二十三年(1843),曾国藩升任翰林院侍讲,这个已经是从五品的官职了。

两年后,曾国藩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这个是从四品的官,主要是给皇帝或者太子讲课。这一年,曾国藩的好朋友李文安让两个儿子住到曾国藩家,让曾国藩帮忙辅导补习。李文安是道光十八年(1838)的进士,和曾国藩同一年考中进士,并且都是三甲里边的,所以两个人关系非常好,李文安是个热心功名的人,他不但自己热心,而且也很支持长子和次子考功名,道光二十四年,他的两个儿子进京参加会试,结果没考上,于是他便让两个儿子住到了曾国藩家,一边让曾国藩帮忙辅导补习,一边准备下次的会试。李文安的这两个儿子都非常出名,长子叫李瀚章,次子叫李鸿章。

道光二十六年(1846),曾国藩充任文渊阁直阁事,这是他兼职的一个职位,品级没变,还是按照自己翰林院侍讲学士的品级,从四品。

道光二十七年,曾国藩一下升到内阁学士,同时兼任礼部侍郎,属于从二品的官,内阁学士这个官的名气非常大,乾隆年间著名的文人纪晓岚就曾经做过这个官。内阁学士是皇帝的顾问,在明代位高权重,不过到了清朝,内阁只剩下虚名了,没什么实权。而侍郎却是实实在在的大官,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这一年曾国藩才三十七岁,正当盛年,曾家几百年来,一直和仕途不搭边,到了他这一代,居然做到了从二品的大员,而且还是由从四品直接跳到从二品,曾国藩的狂喜之情不言而喻,曾国藩特意给自己的祖父曾玉屏(那个目光深远的农民)写了封信,说孙子我蒙受皇上恩典,被授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由从四品骤然升到二品,连升四级,升得太快,有点惶恐害怕。⋯

曾国藩的仕途可谓官运亨通、一帆风顺,他自己也曾得意地说:“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之后的四年,曾国藩的仕途一直很顺,没什么波浪,在礼部、兵部、工部、刑部轮流做他的侍郎,如果不是后来南方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曾国藩可能会成为官场的老油条,安安稳稳做他的大官,最后顺利退休,颐养天年,但若是那样的话,他可能会湮没于清朝众多的侍郎、尚书群中,一生建树忽微,只为少数人知。正是因为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才迫使他走上另一种道路,以另一种全新的姿态为人所知,成为晚晴中兴第一人。

朋友多了路好走

曾国藩后来之所以能以一介书生起兵,平定太平军,力挽狂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创建湘军前,结识了很多非常优秀的朋友,有这些朋友帮忙,曾国藩迅速组建起一直可以和太平军对抗的军队,并且屡败而不殆,每次失利之后都能很快再度雄起。

曾国藩非常重视同乡之情,对于湖南的优秀人物,曾国藩都是极力接纳的。早在道光十四年(1834),曾国藩就认识了自己的同乡刘蓉。刘蓉是湘乡很有学问的人,在当地非常有名气,曾国藩认识刘蓉后,对刘蓉赞赏有加,把刘蓉比作诸葛亮,可见他对刘蓉有多看重。道光十六年,曾国藩恩科会试失败,无奈收拾东西回湖南老家,在路过长沙的时候,曾国藩见到了刘蓉,并且因此认识了郭嵩焘,三个人相见恨晚,相谈甚欢,曾国藩竟然在长沙和刘蓉、郭嵩焘畅谈了两个月才回家。

除了拉拢接纳同乡人,曾国藩还非常看重和自己同时中举的人,这种关系在古代叫做同年之谊,是种非常密切的关系,和自己同年的这些人日后肯定都是官场的新秀,说不定以后谁就是将来朝中的大员了,趁早拉拢拉拢关系,以后彼此也好有个照应。

譬如那个叫李文安的安徽人,和曾国藩是同一年的进士,并且是同榜进士,都是名列三甲,所以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好,曾国藩极力拉拢李文安,李文安也觉得曾国藩此人以后可能会大有作为,所以也很愿意和曾国藩做朋友,不但自己和曾国藩交往,还把自己的两个儿子送到曾国藩门下当学生。后来李文安的儿子李鸿章成了曾国藩最得意的学生,李鸿章即因曾国藩而崛起成为晚清重臣,也帮了曾国藩很多忙。◆曾国藩像

另一个和曾国藩同年的进士叫郭沛霖,曾国藩也跟他关系不错。除了考中进士的,曾国藩对没考中进士但有才华的也很重视。毕竟在那种八股取士的情况下,考中的并不一定多有能耐,而没考中的也并不代表没才能,有时候没考中只是运气较差而已。

道光十八年(1838),曾国藩第三次会试终于考过,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同乡纷纷来贺。但是有考过的就有没考过的,曾国藩的湖南老乡有很多人都没考过,其中一个叫江忠源。江忠源没考过,看着曾国藩,失意人对得意人,难免心情郁郁寡欢。不过曾国藩立刻注意上了,觉得这个人非同常人,将来肯定会做出一番事业,所以刻意接纳,和江忠源成了不错的朋友。

另一个没考过的人叫罗泽南,和曾国藩一样,是湖南湘乡人,曾国藩也虚心接纳,和罗泽南成了朋友。罗泽南后来回到湘乡,死了科考的心,开始专门著书讲学,一讲就是十几年,这些年,罗泽南桃李无数,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也曾经在他门下读过书。曾国藩后来起兵对抗太平军,这位老朋友罗泽南鼎力支持,并且罗泽南的学生也纷纷加入湘军,他的弟子王珍、李续宾、李续宜等人都成了湘军的骨干。

曾国藩就是这样凭着同乡、志趣、同年、师生等关系,拉拢了一大批不错的朋友。日后曾国藩凭借着这种关系,组建起一支用儒家思想熏陶的部队,这支部队战斗力之强远胜朝廷的正规军。

湘军成立后,曾国藩为了使湘军的凝聚力更强,还在同乡、同年、师生的基础上,进行联姻。譬如曾国藩让自己的二儿子曾纪鸿娶郭沛霖的女儿郭筠为妻,曾国藩在北京的当京官的时候,他的二儿子曾纪鸿就经常跟着他在北京。有一次曾国藩的同年进士郭沛霖看到了,非常喜欢这个小孩子,言语之间说笑以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这个孩子。曾国藩趁机赶快应允,就这样两家的孩子从小就订了娃娃亲。虽然两个孩子还少,要等长大才能结婚,但是曾国藩已经和郭沛霖彼此之间以亲家相称了,关系非常密切。

曾国藩的第三个女儿曾纪琛后来嫁给了罗泽南的儿子罗云吉,而曾国藩的第四个女儿曾纪纯后来嫁给了郭嵩焘的儿子郭依永。这就是为什么后来湘军彼此之间关系紧密,对曾国藩死心塌地,因为他们这一辈是有共同追求的朋友,下一代是彼此联姻的结合,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第二章 湘军清朝的救命稻草

咸丰元年,太平军在金田起义,起义之后,迅速壮大。清朝的正规军在太平军面前不堪一击,咸丰帝不得不下令让地方兴办团练。守制在家的曾国藩奉令创建湘军,这支地方武装出道之初,便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给了太平军不小的打击。

和北京告别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道光帝驾崩,年仅二十岁的爱新觉罗·奕继位,即是咸丰帝,不过咸丰这个年号是在道光帝驾崩后第二年才启用的。

道光帝在位期间,发生了鸦片战争,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百年的耻辱史。咸丰帝继位后,为了振兴朝纲,改变道光以来的衰败境况,晓谕群臣:“据实直陈,封章密奏。”希望臣子们可以直言进谏。

曾国藩趁机上了一道奏折,名字叫《应诏陈言疏》,这道奏折是斥责当时官场的不良风气的,曾国藩认为当时的京官普遍有两个通病,第一就是退缩,遇到事情,官员互相推诿,不肯担当;第二个通病就是琐屑,不顾大体,天天追逐锱铢小利。曾国藩还认为外地的官员也有两种通病,第一就是敷衍,做事情只管拆东墙补西墙,剜新肉补旧创;第二个通病就是颟顸,糊涂而且马虎,外表华丽,内在溃烂,只知道刻意粉碎,说起话来却言之无物。这四个通病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得过且过,苟安无过,不求有作为,这样下去,国家一旦有患难,靠这些人是根本靠不住的。

这是曾国藩在清朝国门被打开之时上的一道奏折,曾国藩希望通过吏治改革,使得国家从衰败中走出来,但是当时清朝自上而下已经腐败不堪,贪污横行,想吏治改革极其艰难,所以曾国藩的这个奏折基本没起什么作用。不久之后,广西的金田便爆发了太平军起义。

咸丰元年(1851),洪秀全在金田起义,以太平为号。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它爆发于清朝统治腐败透顶、西方列强不断入侵之际,既是为了反对清朝政府的沉重剥削,也带有反侵略的性质。因为起义之初,太平军横行于两广一带,并且起义军首领洪秀全、冯云山等人都是广东人,所以清朝政府称呼太平军为“粤贼”、“粤逆”,又因为太平军不剃头、不留辫子,所以又被清朝政府称为“长毛”、“发逆”。

太平军起义后,蓄发易服,摧枯拉朽般迅速壮大,朝廷震动,咸丰帝刚当皇帝没多久就出这种事,非常闹心,召集群臣询问得失。曾国藩上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曾国藩没有去讨论太平军为什么会出现,他身为士大夫的一员,想的是怎么剿灭的问题。在曾国藩看来,太平军之所以迅速壮大,在于清朝的正规军绿营兵根本不堪一击。兵在精而不在多,朝廷空有几十万绿营兵,战斗力却极差,遇到太平军未战即溃,从来都只是在太平军屁股后边追赶,根本不敢和太平军正面交锋。而在清朝初年,兵虽少战斗力却很强,现在几十万绿营兵,一年光兵饷就得很多,兵多了非但没有提高战斗力,反而空耗兵饷。曾国藩建议裁军,裁军的建议早在乾隆年间就有人提出,嘉庆、道光年间,也有人提出来,但是都没好好实行,这次曾国藩再次提出来,要求裁五万绿营兵,减少士兵数量,提高士兵质量。另外曾国藩还建议朝廷精选良将,绿营兵的将领大都久不习战,平日作威作福,一旦打起仗来跑得比谁都快,只有换骁勇刚猛的将领,才能带动整个绿营兵的士气。◆金田起义地址纪念碑

曾国藩的这些认识是非常独到的,在此后的几年,南方的战况印证了他的话,人数众多的绿营兵在太平军面前根本不堪一击,而曾国藩的湘军人数虽然都很少,但是在和太平军的对战上,坚忍不拔,视死如归。

咸丰帝对曾国藩的这道奏折非常认可,于是昏了头的曾国藩接着又上了一道奏折,在这个奏折里,他不再谈论官员的问题,也不再谈论军队的问题,他把矛头指向了咸丰帝,这个奏折名字叫《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

曾国藩之所以有这么一道奏折,大概和新登基的咸丰帝希望有所作为有着莫大的关系,大凡一个帝王继位之初,为了有一番作为,常常会让臣子们直言进谏,不管你说的有多难听,言语有多刻薄,一般都不会治罪的。这种进谏是有风险的,如果你说的话太刻薄,万一惹恼了皇帝,弄不好会落个杀头的下场,但是这种进谏的收益也是很可观的,万一皇帝比较圣明,听得进难听的话,采纳了你的进谏,重用了你,那可是风光无限的。所以很多臣子在新帝登基后,都会冒着杀头的危险进言,希望可以被新帝赏识,一鸣惊人。

譬如雍正帝继位之初,让臣子们进言,有一个叫孙嘉淦的官员上了道奏折,在奏折里劝雍正帝要“请亲骨肉”。这个奏折可是很要命的,要知道雍正帝是和自己的兄弟们拼个你死我活才上位的,上位之后就把和自己抢皇位的兄弟们整死的整死,圈养的圈养,对自己的兄弟们可一点也不好,现在你孙嘉淦让皇帝“亲骨肉”,这不是摆明了不给皇帝一个耳光吗?当时的朝臣都以为他死定了,结果雍正帝不但没有治他的罪,还很佩服他的胆气,升了他的官。

曾国藩效仿孙嘉淦上了道不要命的奏折,在奏折里曾国藩说了咸丰帝的三个缺点,一是只顾小节不顾大局,曾国藩指责咸丰帝经常在小节的问题上斤斤计较,譬如臣子们叩头失礼、走路不当,这些都会被咸丰帝抓住不放。又譬如行礼里边有个词叫“仪注”因为和咸丰帝的名字“奕”同音,居然也要改名。咸丰帝常常纠结于这种小事情,而对于关系国家大计的事情却往往不管不问,如广西金田太平军起义。这段话就很不客气了,而且也很难听,言外之意,南方出现太平军都是咸丰帝的责任。

曾国藩又指出自从咸丰帝继位后求言以来,对于朝臣的意见,常常用“毋庸议”三字答复,曾国藩觉得咸丰帝不是真心实意在求言,而是做个样子而已。

曾国藩指出咸丰帝的第三个缺点是骄矜之心,不听大臣进言。有了骄矜之心就容易不听人言,独断专行,以这样的心态去处理广西的问题,是很容易出问题的,纵使咸丰帝不靠大臣们,以自己之力快速平定了太平军,更容易滋生骄矜之心。

写这封奏折的人不客气,看这封奏折的人很难受,咸丰帝看到一半就勃然大怒,直接把奏折摔到了地上,回复曾国藩说我自从继位以来,大小臣子进言,只要说得有理的,无不立刻施行,而且我宣谕是真心实意求言,并非沽名纳谏,什么时候用“毋庸议”来答复了?

咸丰帝恼火归恼火,他还是很看重曾国藩的,并没有治曾国藩的罪,反而在咸丰二年(1852)任命曾国藩为江西乡试的正考官。七月份,曾国藩离开京城赶往江西,等他到安徽太湖县小池驿的时候,忽然得到噩耗:自己的母亲去世了。曾国藩赶快赶回老家,他没想到这次返回湖南将会是一个新的开端,从此他将会走向战场,开始漫长的戎马生涯。

谁说秀才不能带兵

在清朝,父母逝世后,儿子是需要守孝三年的,这三年内,不能当官,不能应考,不能娶嫁,称为守制。当官的父母逝世后,都要回到祖籍守制三年,称为丁忧。曾国藩去江西的途中,接到母亲去世的讣告,于是丁母忧,回到湖南湘乡老家守制。

曾国藩在家里守制的时候,太平军已经开始向北方进军了。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后,率领太平军北上,一路连克清朝多个城镇。而清朝的常备军绿营兵早已衰弱腐败不堪,见了太平军只敢远远地用大炮、火铳轰击,一旦和太平军遭遇,立马丢弃器械而逃,根本不敢和太平军短兵相接。

太平军攻到长沙的时候攻不下了,因为有曾国藩的好朋友江忠源在这里守着。这时候曾国藩还守制在家,而江忠源已经和太平军交锋多次,恶战了好几场了。太平军准备攻湖南长沙时,江忠源就急忙率兵驰援。湖南巡抚张亮基在长沙城里,而江忠源的援军在长沙城外。太平军到了长沙后,看到长沙城外东南角有个天心阁,天心阁地势较高,如果拿下天心阁,居高临下攻长沙就比较容易了。

太平军顺着天心阁往上爬,江忠源见大事不好,率领手下的士兵和太平军抢夺天心阁,经过一场血战,终于没让太平军的计划得逞。后来江忠源的弟弟江忠济也率领士兵过来夹击太平军,结果反被太平军击败,江忠源兄弟退回长沙城。太平军开始猛攻长沙城,江忠源兄弟协助湖南巡抚张亮基守城,多次击败了太平军的进攻。太平军攻了三个月也没攻下长沙,太平军的西王萧朝贵反而在战斗中中炮阵亡,太平军只得绕过长沙,改攻湖北。咸丰三年(1853)初,太平军攻下了湖北重镇武昌,清朝的湖北巡抚常大淳全家自杀殉国。◆天心阁

正规军用不上,无奈之下的咸丰帝只好下令在广西、湖南、江西等地兴办团练,其中就有要求曾国藩在湖南办团练。

曾国藩接到圣旨后,犹豫不决,当时太平军已经攻下湖北的武昌,对湖南威胁非常大,曾国藩是希望兴办团练,保卫桑梓的,但是他是个出名的大孝子,守制不够三年,又不能出去。关键时候曾国藩的好朋友郭嵩焘来了,郭嵩焘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劝说曾国藩出来兴办团练。曾国藩向郭嵩焘说明了自己的忧虑。郭嵩焘劝说曾国藩,说你向来都有肃清乱贼的抱负,现在正是大好机会,你不趁机而动,怎么对得起皇帝?曾国藩说没办法啊,守制期未满,不能去兴办团练。郭嵩焘说这就是你的不对了,虽然丁忧是古制,但是墨绖从戎也是古制。墨绖从戎意思是穿着丧服打仗,晋文公重耳死后,秦国去打郑国,晋襄公还在守制期内,但是他又不能坐视不理,于是穿着丧服带兵和秦国作战,这也是古制,而且所谓“金革之事不避”,战争期间,不用再计较丁忧之事。最终曾国藩听从了郭嵩焘的劝告,赶往长沙,就任团练大臣,协助湖南巡抚张亮基兴办团练。不得不说郭嵩焘是这个时期很关键的一个人物,他不但劝说了曾国藩出山,同时还劝说了另一个人出山,这个人和曾国藩一样出名,后来也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这个人叫左宗棠。

其实在曾国藩去长沙的前一年,他的好朋友罗泽南就已经和王珍开始兴办团练了。罗泽南本来一直在湘乡教书,听说太平军在南方兴起,立刻就开始组织团练,准备保卫地方。罗泽南的学生们知道罗泽南办团练,纷纷都投入到老师的队伍里,其中就有李续宾、李续宜兄弟,都是湘军后来最为骁勇的将领。

罗泽南身为一介书生,兴办团练,颇为不容易,当时团练的兵员来源基本上都是乡里的农民,不像他的学生们那么好管教。如果团练里边只有他的学生们,那他说什么,学生们肯定都是言听计从,不敢说半个不字。但是乡民们不一样,他们没上过什么学,不但不听文书约束,而且常常喧哗不休,很难管理。为了管理这群人,罗泽南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不过经过罗泽南一段时间的操练,这些人指东向东,指西向西,渐渐有模有样了。

曾国藩到长沙后,罗泽南就把这些团练都交给曾国藩了。为了提高团练的战斗力,曾国藩接管团练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按照明代戚继光的方法,开始对罗泽南的团练进行编制,将之整合成湘军,规定军队以营为单位,一个营五百人,其中十个人为队,设什长;八队为哨,设哨长;四哨为营,其余的是营的亲兵。营中的士兵只服从营官,并且全军都只服从曾国藩一个人。

在曾国藩创立湘军之前,为了避免武将威胁太大,清朝绿营兵的将领是经常会调换的,这样调来调去,将领和下边的士兵不熟,不容易形成自己的嫡系,不会影响到朝廷。但是这样的弊端就是因为不熟悉,指挥起来很不顺,战斗力很差。曾国藩这样编制,所有的人都效忠于曾国藩,而且每个作战单位下边的湘军士兵都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将领,对自己的上级负责,兵随将转,兵为将有,大大提高了战斗力。

湘军的士兵主要来源于湖南,而且很多都来源于曾国藩的家乡湘乡,招的时候通常都是一个地方招很多,很多士兵之间都有亲戚关系,或者有的就是兄弟父子,这样招过来的兵,在作战的时候,彼此之间更会互相照顾,更会互相救援,不会因为溃败而各自逃走。

湘军的薪俸也是非常高的,普通士兵一个月是三四两银子,比绿营兵要高三倍左右。不过起初这些薪俸不是由户部发的,而是由曾国藩自己筹集的,所以后来湘军攻破太平军的城池后,经常发生烧杀掳掠的事情,这些都是曾国藩默许的,为的就是让士兵可以获得更多的好处,可以为自己的私利而战。直到后来才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征收厘金,将征收的钱给湘军当军饷。

湘军的首领如曾国藩、胡林翼、罗泽南等人都是学问渊博的大儒,所以一直以来都是用儒家的忠孝仁爱思想来训导湘军,非常强调儒家的君臣之礼、纲常思想。曾国藩后来还编《得胜歌》《爱民歌》让湘军士兵背诵传唱,这些有点类似后世的军队,都是清军绿营兵里根本没有的。

为了避免日后湘军像绿营兵一样松弛懒散,不知纪律,曾国藩对打仗、守夜、扎营、行路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譬如打仗的时候一定要分小队侦查周围,以防埋伏;夜里一定要派哨官巡更,营门关闭后不管是谁来都不准开营门;每到一处扎营,不管刮风下雨,必须先修好墙挖好壕,未修挖好,不准休息;行军时,前队必须有人探明情况后才走,后队必须有人押尾查看是否有伤病者落后。

经过曾国藩的整合,湘军成为了一支战斗力强大的队伍,不再是普通的团练武装。整合完湘军,曾国藩和郭嵩焘、江忠源讨论了一下当前的形势。江忠源是湖南新宁人,曾国藩未建湘军前,他就在新宁的团练中挑了五百人赶赴广西作战,号称楚勇,这是湖南乡勇首次出省作战,堪称湘军的先驱。江忠源的楚勇在广西永安一战成名,从此广为人知。第二年,江忠源再次招募楚勇一千人,在湘江蓑衣渡设伏阻击太平军,重创太平军,太平军的南王冯云山战死,这是太平军起义以来未曾有过的挫折,楚勇的战斗力可见一斑。

郭嵩焘根据自己的观察,发现太平军之所以作战常常获胜,除了英勇善战外,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太平军的军中有水师,船只数量众多,太平军的将士们时而登岸厮杀,时而上船躲避,非常方便,于是郭嵩焘建议湘军也得有自己的水师,这样才能遏制太平军。江忠源觉得很有道理,南方水多,想要剿灭太平军单单靠陆军是不行的,必须有自己的水军,这样才能在水上击败太平军。

于是曾国藩让郭嵩焘代拟奏折,上报朝廷,建议让川、鄂、湘三省仿造广东的船只建战船百余只,并且购买洋炮千余尊,装备在战船上。奏折递上去不久,咸丰帝批准,曾国藩开始在衡阳建造战船,但是只有船只而没有将领不行,曾国藩邀请衡阳人彭玉麟出来一起创建水师。恰好彭玉麟也因为母丧在家守制,彭玉麟就向曾国藩说需要守制不能出马,曾国藩这时候扮演起郭嵩焘的角色,写了封书信给彭玉麟,说你不出马,以后太平军占了湖南,只怕乡里大乱,父子都难以保命,还能守得了坟墓吗?彭玉麟这才慨然应允,出山和曾国藩一起经营湘军水师。

曾国藩创建水师是件意义非凡的事,在此之前,陆军就是陆军,水军就是水军,彼此互不相干。太平军已经知道水军和陆军协同作战了,并且让清军无比烦恼,但是太平军没有把这种作战方法系统化。曾国藩是个有心人,他在以后和太平军作战的过程中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深入学习运用,终于渐渐在对抗中占了优势。或许说太平军最后的失败和湘军的水师有关系也没错。

咸丰四年(1854),曾国藩的湘军已经颇有规模了,其中陆军一共有13个营共6500人,水师有10个营共5000人,加上杂役以及杂七杂八的后勤人员,一共将近17000人,其中陆军以罗泽南、塔齐布等人为营官,水军以彭玉麟、杨载福、褚汝航等人为营官。

湘军第一战

曾国藩的湘军渐成气候的同时,太平军也在不断壮大,咸丰三年,太平军攻下武昌后,接着攻克了江宁(今南京),清朝的两江总督陆建瀛阵亡。太平军改江宁为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都城。接着太平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率领两万多人北伐,另一路由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率领战船千余艘,兵员近三万人西征。

其中的西征军首先攻克江西重镇安庆,安庆在长江上游,若是从这里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顺江而下,很占便宜,所以太平军极其看重这个地方,视为南京的门户,首先就把安庆打下来。接着西征军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克彭泽、湖口、南康等地,兵锋一直达到江西省府南昌。不过到了南昌,西征军遇到了阻抗,因为南昌的守将是江忠源,他是应江西巡抚张芾的邀请过来帮忙守城的。这时的曾国藩还在忙着扩充湘军,而江忠源已经是身经百战的将领了,战斗经验极其丰富,在清朝将领大多懦弱惧战的情况下,江忠源显得极其抢眼,几乎每次对抗太平军的硬仗里边都有他的身影,分别在广西永安、广西桂林、湘江蓑衣渡、湘南桂阳以及长沙的战斗中和太平军激战,并且都给太平军造成了很大的死伤。

这次江忠源和他的弟弟江忠济率领楚勇协助守卫南昌城,让太平军吃尽了苦头。江忠源和太平军打过多次交道,深知太平军善于“穴地攻城法”,所以时刻防备,一旦听到有挖掘地道的声音,就赶快命令士兵和太平军对挖,破坏了太平军的地道。防备了数天后,还是被太平军挖好了地道,埋上炸药,将南昌城的一处城墙炸塌了,江忠源急忙和弟弟率领楚勇同太平军在缺口处血战,杀退太平军,然后用土袋堵住缺口。十几天后,太平军再次炸塌城墙,这次江忠源一边派兵和太平军血战,一边分了一部分兵绕道太平军的背后夹击,再次打退了太平军。为了防止太平军再次用这个招数炸城墙,江忠源又率领士兵在城外挖掘暗壕,引水灌入,太平军的地道尽被淹没,无法再用这种方法攻城。在江忠源顽强的抵御下,太平军攻了三个月竟然没攻下南昌,只好转而攻打其他地方。

咸丰三年年底,太平军攻克桐城、舒城后,开始攻打安徽重镇庐州,江忠源再次被调到庐州防守。江忠源依旧采用防守南昌的办法,一次次地打退了太平军的进攻。无奈和南昌城比起来,庐州的城墙既不坚固,兵力又不够,物资也不如南昌充足,坚守三十多天后,终于被攻破,太平军蜂拥而入,江忠源见大势已去,遂自刎殉国。◆洪秀全塑像

江忠源的死只是清兵惨败的一个开端,太平军攻克庐州后,乘胜又攻下庐江、六安、潜山、无为等地,接着进攻黄州,湖广总督吴文镕战死。太平军继之攻克汉阳,围困武昌,湖南也非常危险了。咸丰帝坐不住了,命令曾国藩马上出兵救援武昌。

咸丰四年(1854),曾国藩率领湘军一万多人出征太平军,出征的时候,曾国藩发布了讨伐檄文,名字叫《讨粤匪檄》,在檄文中,曾国藩痛斥太平军互相之间都称呼兄弟、姐妹,乱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尊卑的秩序,而且太平军还不准妇女们裹脚,真是混账。曾国藩对太平军宠信耶稣也是非常痛恨的,认为是中国数千年礼义的灾难。按照历代檄文的惯例,曾国藩在最后说明这一切都是太平军头目的罪,下边的人只要杀了头目来投降便可以封官受赏,如果是被胁迫的,只要弃械徒手来归,一概免死。

发布完檄文,曾国藩率领水路两路大军浩浩荡荡北上。曾国藩的湘军在岳州(今湖南岳阳)这个地方和太平军遭遇。罗泽南认定岳州的大桥是太平军必争之地,如果能先夺取,将会非常有利,于是和自己的学生李续宾等人率领湘军手下拿下大桥。太平军果然大队来攻大桥,罗泽南、李续宾等人坚守不动,等太平军连攻几次后,突然不守了,而是突然猛冲太平军的阵营。湘军的战斗力要比绿营兵的战斗力高很多,所以太平军骤逢湘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李续宾奋勇搏战,杀掉来攻的太平军头目,并且夺得太平军旗帜,太平军抵挡不住,溃败而走,岳州被湘军占领。

岳州太平军的守将是翼王石达开的哥哥石祥祯,见湘军勇猛,被迫退回湖北,不过很快就有太平军的春官又副丞相林绍璋率军过来支援,再度攻陷岳州,曾国藩只得退守长沙。太平军攻下岳州后,乘胜南下占领靖港,直袭湘潭。湘潭在长沙南边,若是被太平军攻下,长沙将会陷入被南北夹击的境况,曾国藩急忙令塔齐布率湘军一千三百人救援。塔齐布是满洲镶黄旗人,绿营中的火器营,太平军兴起后,塔齐布率领队伍来到湖南长沙帮忙守城。当时绿营将领生活腐化,恶习颇多,只有塔齐布虽为满人,却没恶习,而且非常骁勇。曾国藩非常看重他,上奏举荐塔齐布为副将,从此塔齐布跟着曾国藩一起操练湘军。

塔齐布认为太平军非常善于坚守,如果等他们在湘潭扎了根,就很难攻克了,所以受命之后,直扑湘潭。没想到塔齐布的湘军在半路和太平军遭遇,塔齐布手持湘军大旗奋勇冲进太平军阵中,连杀好几个人,太平军退往湘潭。塔齐布追到湘潭,身先士卒,在枪林弹雨中,手持长矛深入太平军,殊死搏斗,大破太平军,攻下湘潭。太平军自从金田起义以来第一次见惯了临阵逃跑的清将,第一次见这么勇悍的,死伤惨重,损耗上万人。

就在湘军湘潭大胜的前几天,曾国藩已经率领五营的水军以及八百陆军从长沙出发,进攻靖港,因为他已经听说湘潭那边已经占优势了。他准备趁机把靖港也拿下来,这样南北都重创太平军,长沙就安全了。曾国藩进入靖港后便遭到了太平军岸上炮火的袭击,炮火过后,二百多只小船冲出,杀向曾国藩的水军,刹那间,十几只船被毁,水军士兵纷纷逃往岸上。曾国藩又急忙令陆军支援,结果太平军纷纷杀来,陆军也大败。曾国藩亲自挥剑指挥,也不能遏制败势,眼见水陆两军俱败,曾国藩羞愤交加,万念俱灰,纵身一跳,跃入湘江,准备像他的湖南老乡江忠源一样,自杀殉国。这时候的曾国藩抗击打能力还是很差的,首次大败,看到自己苦心经营的水师都没了,就想自杀了事。

如果曾国藩真就这么死了,将会直接影响很多人以后的人生走势,更会影响清王朝的运势。关键时刻,有一个叫章寿麟的人紧随着曾国藩也跳入水中,奋力将曾国藩救出,逃往长沙。章寿麟只是曾国藩数百名幕僚的其中之一,非常不起眼,但是他这一跳却意义非凡,他不只是救了一个曾国藩,他救的是一个王朝。

湘潭靖港之战是湘军出师第一战,经过这一战,湘军和太平军双方都损失惨重,曾国藩在靖港大败,太平军在湘潭大败,曾国藩的水军只剩下湘潭的5个营,陆军只剩下湘潭和留守平江的两千多人,损失一半,而太平军的损失也非常惨重。

因为这次大战湘军死了很多人,所以有人请求增加士兵,曾国藩否决了,因为大战之前,湘军一共有一万多人,不算少了,但是在遇到太平军后,只有杨载福的水军和塔齐布的陆军奋勇作战,其他营的士兵都是一战即溃,所以兵贵精而不贵多。

曾国藩在长沙稍做休整后,趁着太平军刚刚在湘潭大败,迅速出兵攻打岳州。这时候武昌已经被太平军北王韦昌辉的弟弟韦志俊攻了下来,当时太平军中十八岁的陈玉成带领五百勇士首先入城,攻下武昌。

六月份,曾国藩在城陵矶和太平军展开了大战,双方互有伤亡,和曾国藩对阵的太平军将领也姓曾,叫曾天养。曾天养参加金田起义的时候就六十多岁了,虽老却非常骁勇,有黄忠之称。七月份,清军将领陈辉龙自己乘船攻击太平军,湘军水军将领褚汝航、夏銮以及广东游击沙镇邦跟着冲过去,结果因为风大船只不好返回,全部战死。

曾天养杀完曾国藩的四名大将,乘胜率领三千人登岸,曾国藩陆军将领塔齐布率军掩杀,混战中,曾天养手持长矛,直刺塔齐布,一下刺中塔齐布的战马,又想再刺塔齐布,却被塔齐布的亲兵刺中,湘军一拥而上将曾天养杀死。

曾天养死后,太平军败退武昌,曾国藩令罗泽南攻花园,塔齐布攻洪山,杨载福率水军前行,分兵攻打武昌。太平军由于湘潭、岳州、城陵矶等地的失败,士气大挫,在湘军的猛攻下,抵挡不住,弃城而走。曾国藩终于恢复了武昌、汉阳。

乘胜追击

攻下武昌后,曾国藩把目光瞄向了九江,如果说安庆是天京的屏障,那九江就是安庆的屏障,如果能把九江攻下来,湘军水师顺江而下,直接取安庆,对天京就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太平军方面,因为西征的失利以及武昌的失守,对湘军格外重视,知道这支队伍和以往的清兵可不一样,这支队伍的战斗力是非常强的。东王杨秀清命令燕王秦日纲亲自到九江的上游田家镇半壁山一带布防,阻止湘军东进。田家镇半壁山是长江的咽喉要道,浩浩长江一路东流,到田家镇这边忽然变窄,是三峡以下最为狭窄的地方,宽度只有五百米。在这个地方,长江的南岸是半壁山,北岸是田家镇,地势非常险要,所以太平军在这个地方布防。

为了有效阻止曾国藩的湘军,秦日纲在北岸田家镇安下大营,修建了一座土城,并且在沿岸四十多里都安置了炮位,炮口瞄准江面。秦日纲在南岸的半壁山上也扎了五座营,另外还在田家镇和半壁山之间拉了两道铁锁,铁锁下边的江面上排列了几十艘小船,这些小船都安装了枪炮,为的也是对付湘军的水师。

针对这种情况,曾国藩和湖广总督杨霈商量了下,决定兵分三路进攻。其中南路由湘军陆军将领塔齐布和罗泽南率领湘军进攻长江南岸的大冶和兴国(今湖北阳新),这时候的塔齐布因为战功已经被封为湖南提督了,而罗泽南也因为战功被封为知府;北路由湖广总督杨霈和陕西提督桂明率领绿营兵进攻蕲州(今湖北蕲春)、广济(今湖北武穴);中路由杨载福、彭玉麟率领湘军水师顺江而下,曾国藩和手下将领李孟群随后而进。三路大军最终都在田家镇会师。这时候的曾国藩已经非常重视陆军和水军协同作战了,这种战术可以让水军利用自身的优势帮助陆军,进而使得陆军大占便宜,以后的战斗中曾国藩非常重视这种配合。

咸丰四年,三路清军先后从武汉出发,不久,长江南岸和北岸两路大军双双告捷,和曾国藩会师半壁山。曾国藩观察完形式,认为半壁山地势险要,只有先攻下这里,才能将长江上的铁锁拔掉,于是曾国藩令罗泽南和塔齐布合力攻打半壁山。太平军知道湘军到来后,从田家镇渡过长江大举来攻,将罗泽南和塔齐布冲成两部分,罗泽南在靠近半壁山的地方,而塔齐布被阻隔到富水对面的富池口。当时罗泽南手下仅有两千多人,而渡江过来的太平军却有近万人,罗泽南决定先固守,等太平军懈怠了再出击。不过罗泽南的战术难度有点大,湘军刚到这里,一点防御设施都没有,想防住冲过来的太平军,很困难。◆曾国藩塑像

湘军将士看到漫山遍野的太平军杀过来,有不少人都吓住了,甚至有几个人已经开始往后跑了。临阵脱逃,很容易乱了军心,弄不好剩下的湘军都会跟着他们一起逃跑。忽然,湘军人群里边跳出一名将领,快速三刀,将往回跑得士兵砍翻,大家一看,正是罗泽南的学生李续宾。李续宾既是罗泽南的学生,又是湘军一员悍将。李续宾杀完逃兵,所有的湘军都不敢跑了,留下来坚守阵地。太平军猛攻湘军阵地,都被湘军挡住了,罗泽南看太平军士气渐渐没了,令湘军突然攻击,太平军大败往回跑。被阻隔在在富池口的塔齐布也率领自己手下的湘军杀过来,切断了太平军的退路。太平军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在半壁山再次大败,有不少太平军都被湘军逼得走投无路,从半壁山的悬崖上摔下去。这一战,湘军杀死好几千太平军,剩下的太平军逃回长江北岸的田家镇,半壁山被湘军占领。

湘军占领半壁山后,派了一百多人从半壁山的悬崖上用绳子坠下,攀降到悬崖底部,将横在江上的铁锁砍断。刚好太平军将领韦志俊、石镇仑、韦以德率兵从芜湖赶来,秦日纲又一次渡江攻打半壁山,双方鏖战数天,石镇仑、韦以德等千余人阵亡,秦日纲和韦志俊败回北岸。第二天太平军用战船重新将断掉的铁锁连到半壁山下,由于湘军水师还没到,湘军无法阻止太平军连铁锁。

杨载福和彭玉麟的水师到达半壁山后,两个人商量了下,把水师分成四队,然后和岸上罗泽南、塔齐布的步兵一起进兵。湘军水师第一队都是小船,船上用炉子烧好大火,并且准备好斧头,开战之后,第一队顺流快速地冲下去,到铁锁下边的时候,开始行动,一边用大火烧铁锁,一边用斧头砍,终于把铁锁弄掉。第一队的人大喊铁锁开了,太平军大惊,纷纷逃走;第二队是彭玉麟率领的水军,紧跟第一队后边冲上去,这队是对付太平军的炮船。太平军见铁锁已经被烧断,正想用炮船攻击湘军,湘军的炮船已经发射了,击毁太平军两艘炮船;第三队是杨载福率领的水军,这一队的任务是放火,杨载福等彭玉麟过去后,率领手下湘军冲入太平军的水军放火,太平军的几千艘船顿时着火,全部被烧毁。秦日纲、罗大纲、陈玉成等人见清兵已经攻破长江防线,烧毁田家镇的营垒,退往黄梅。前边三队水军过去后,太平军已经大败,第四队水军保护着曾国藩的大船随后到了田家镇。

经过这一仗,湘军重创太平军的水师,烧毁太平军船只几千艘,从此以后,湘军在水上横行无忌,一直等到石达开打破这一局面。

塔齐布的个人秀

按照曾国藩的计划,湘军和其他绿营兵沿着长江两路并进,先攻下九江,再攻下安庆,就可以直取天京了。曾国藩这个计划盘算得不错,效果也非常好,湘军自出道以来,骁勇无比,连败太平军,西征的太平军被迫节节败退,本来已经占领的湖北大片城池,很快又都丢失,甚至连武昌都丢了。

因为湘军水师在田家镇半壁山一战大破太平军,几乎将太平军所有的战船全部烧毁,所以水师顺江而下,直接便冲到了九江附近的长江上。但是湘军的陆军想赶过去合攻九江就没那么容易了,因为秦日纲、陈玉成、罗大纲等人从田家镇退走后,就退到了黄梅,并且在黄梅周围的小池口、孔垅驿、大河埔、龙头寨等地都建立了坚固的营寨。这几个地方的兵力加起来一共有好几万,想都攻破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不攻又不行,因为这些地方都在长江北岸,和九江近在咫尺,留着这些地方不打而去攻九江,无异于让别人在自己身后放了把匕首,这些营寨里边的太平军随时都可能冲出来捅你一刀。

湘军必须把这些地方打下来,虽然异常艰难。湘军的陆军开始向黄梅进军,而陆军的首领塔齐布也开始他的个人秀。陆军首先在双城驿这个地方遭到太平军的阻击,塔齐布采用了湘军常用的方法,先防守后还击。湘军防守的本领是很厉害的,在太平军的猛攻下,岿然不动。等太平军连攻几次攻累了,塔齐布开始还击,湘军突然发起还击,太平军一路败退,湘军一直攻到一个土坡上边,然后居高临下,从土坡攻下来,太平军一阵混乱,在混乱中,来攻的太平军首领被塔齐布斩杀于乱军之中。群龙无首的太平军开始往大河埔逃奔,湘军紧追不舍。太平军逃到大河埔后,联合大河埔里边的太平军返回头再次和湘军在野地里混战。塔齐布不愧湘军第一猛将,奋勇进击,大破太平军。为了防止太平军跑掉,塔齐布加速前进追击,连战连败太平军,杀死三千多名太平军。

太平军一直被塔齐布赶到了黄梅,塔齐布开始攻黄梅城。塔齐布率先攻城,湘军纷纷攀爬黄梅城,里边的太平军乱石打下,塔齐布脸上被石头打中,血流满面。结果这么重的伤势不但没让塔齐布退缩,反而让他攻得更加凶猛,太平军没见过还有这么强悍的清将,尽皆骇然。塔齐布登上城头,和太平军短兵相接,杀得太平军纷纷倒退,弃城而走,湘军拿下黄梅。

攻下黄梅城后,塔齐布不休息,稍微处理了下脸上的伤,又带着湘军直扑孔垅驿,孔垅驿的太平军为了防止湘军进攻,在三面修筑了土城。塔齐布到达后,从西南边开始进攻,湘军士兵人叠人当做梯子,爬进土城。塔齐布进入土城后,舞动长矛四下冲杀,太平军抵挡不住,继续逃奔,都在江边的小池口汇集。塔齐布联合罗泽南开始围攻小池口,当时塔齐布和罗泽南的湘军步兵一共才五千人,而小池口的太平军却有两万人,但是在湘军的凶猛攻势下,小池口的太平军不敢出战。进攻中,罗泽南的胳膊也受了伤,他像塔齐布一样裹住伤口,继续指挥作战,终于攻破太平军营寨,太平军残兵逃往九江。经过塔齐布的穷追猛打,沿江太平军的据点几乎都被湘军攻破,塔齐布和罗泽南开始围攻九江。

咸丰四年的年底,曾国藩对九江发起了进攻。九江是太平军非常看重的战略要地,粮草充足,兵力也非常强盛,⋯守将是太平军骁将林启容。面对清兵的进攻,林启容率领太平军将士奋勇抵抗,击败了曾国藩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曾国藩攻了很多天都没攻下九江,战斗陷入了僵局,如果继续这样攻下去,能否攻下坚城九江还是个未知数,但是湘军的伤亡会继续增加。水军将领彭玉麟给了曾国藩个建议,湘军不如留一部分人继续攻九江,另外的人越过九江去打九江东边的湖口和梅家洲,先把九江周围的地方占领了,九江孤立无援,就比较容易攻破了。曾国藩接受了彭玉麟的建议,令陆军统帅塔齐布、罗泽南等人继续攻九江,自己率领水军从长江上越过九江,直扑湖口和梅家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