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第2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04:39:31

点击下载

作者:史玉光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基础会计(第2版)

基础会计(第2版)试读:

前言

从《企业会计准则(2006)》发布以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截至2016年3月底,财政部先后发布了8个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出版了3版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1年11月,财政部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至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形成。从2014年开始,财政部陆续对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修订,并陆续发布新准则,如《公允价值计量》、《合营安排》、《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等。

本书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写而成。在编写本书时,作者结合自己近几年的课堂教学经验,力求体现理论以适用为主,侧重知识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5章),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第1章介绍了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假设、信息质量要求等;第2章介绍了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第3章介绍了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第4章介绍了复式记账和借贷记账法;第5章介绍了会计处理方法,如会计基础、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以及会计循环。

第二部分(第6章),主要介绍了企业会计处理的基本方法和实务,如筹资、采购、生产、成本计算、销售、利润分配等业务的会计处理。

第三部分(第7、8章),主要介绍了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基本知识。第7章介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基本知识;第8章介绍了会计账簿的设置、格式、登记、对账、结账等基本知识。

第四部分(第9~11章),主要介绍了进行企业财务报告前的准备工作和报告方法。第9章介绍了编制财务报告前的财产清查,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存货、固定资产、债权债务等的清查方法和会计处理方法;第10章介绍了会计处理的基本程序,并重点介绍了科目汇总表会计处理程序实务举例;第11章介绍了财务报表的基本知识。

本书可以作为“会计基础”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企业财会人员、管理人员培训用的参考书。

国内许多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对“会计学基础”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论述。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在本书的参考文献中没有逐一列举,在此深表感谢,并顺致歉意!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会计学教授余恕莲老师和王秀丽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史玉光第1章总论

学习要求

1. 了解会计的含义、基本职能;

2. 了解我国会计法规;

3. 理解会计的信息质量要求;

4. 掌握会计对象。1.1 会计的含义和会计职能

会计是适应一定时期的经济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的会计工作实务分为企业会计(包括大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事业单位会计、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如医院会计、高校会计、中小学会计、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工会会计、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等,本书主要介绍企业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读者以后学习其他会计课程和相关经济管理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1.1.1 会计的含义

关于会计的定义,有两种观点:一是,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二是,会计是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系统、连续的反映,同时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必要的监督,以提供客观有用的会计信息的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会计的定义可以看出:(1)会计是一种经济核算。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经济过程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核算。会计离不开计量,即会计需要计量经济过程中占用的财产物资和发生的劳动耗费,以货币数量来描述经济过程,评价经济上的得失。会计记录是数字和文字的结合,而文字说明以数量为依据。从这一点来看,会计是一种计量技术,是一种技术手段,是经济管理的一种工具。(2)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企业生存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建立一个运转顺畅的信息系统,一个企业的信息系统有很多相互联系的信息子系统,如采购、生产、营销、销售、人力资源和会计等信息系统(见图1-1)。在实务中,会计将企业分散的经营活动转化成一组客观数据,提供企业资金、劳动、所有权、收入、成本、利润、债权、债务等信息,向有关方面提供有关信息咨询服务,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会计提供的信息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并作为其决策的依据。可见,会计是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它输送给利益相关者重要的会计信息,以供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相关决策。图1-1 企业信息系统(3)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会计既是一个信息系统(主要是对企业外部的有关信息使用者而言),又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主要是对企业内部而言)。从历史的发展和现状来看,会计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适应生产发展和管理需要而产生的,尤其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出现,要求通过管理对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同时,会计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完善和变化,从单纯的记账、算账,主要办理账务业务,对外报送会计报表,发展为参与事前经营预测、决策,对经济活动进行事中控制、监督,开展事后分析、检查。可见,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会计都是人们对经济进行管理的活动,它不仅是管理工具,还是收集、整理和利用经济信息来调节和控制经济活动的经济管理活动。1.1.2 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所需要到达的目的,主要是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是关于会计目标的两大主流观点,两者相互补充,而非相互对立。(1)向报告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如实反映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的经济资源、对经济资源的要求权以及经济资源要求权的变化情况,如实反映企业的各项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的金额及其变动情况,如实反映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所形成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情况等,从而有助于债权人、现在的或潜在的投资者以及其他使用者正确、合理地评价企业的资产质量、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效率等,有助于使用者根据相关会计信息做出理性的投资和信贷决策,有助于使用者评估与投资和信贷有关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风险等。(2)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现代公司制要求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管理层承担着妥善保管并合理有效地运用来自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资产的责任,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要借助报告来体现和验证。因此,财务报告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样才能有助于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以及资源使用的有效性。相关链接:“账”和“帐”;“计”和“记”1. 会计中的“账”和“帐”

《现代汉语字典》对这两个字的解释。“帐”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用布、纱、绸等做成的遮蔽用的东西,如帐篷、帐幕等;二是“帐”同“账”。“账”字专门用于货币、财物收入与付出的记载,如账簿、账本等。一开始,我国一般把会计上的“账”和“帐”都用“帐”字来表述,而2000年开始实施的《会计法》中,则通用“账”来表述。2. 会计中的“计”和“记”“记”字侧重于记录,“计”字侧重于计算。“记账”的过程是把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如实地记录在账簿中,不能写成“记帐”或者“计账”。1.1.3 会计的基本职能及其演变

在会计目标的约束下,会计需要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会计信息来达到会计目标。对经济活动的反映和监督,这就是会计的基本职能。所谓会计职能,是指在企业管理中具有什么功能,即人们在企业管理中运用会计做什么。马克思撇开不同的社会形态的特征,把会计职能高度地概括为“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后来人们把它总结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会计职能与经济发展相互联系,不断发展。1. 基本职能

对经营生产过程的反映和监督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1)反映职能。会计的反映职能,也称为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通过分析、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为经济管理者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会计的反映职能具有如下特点:

①会计主要反映企业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

②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进行反映。

③会计反映具有连续性、完整性和系统性。(2)监督职能。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会计的监督职能具有如下特点:

①会计主要利用反映职能提供的经济信息进行监督。

②会计既进行事后监督,也进行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

③会计监督的形式已从单一的内部监督过渡到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

会计的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反映是进行监督的基础,没有会计反映,会计监督就失去存在的基础;监督是反映的保障,没有会计监督,会计也难以反映真实信息。2. 会计职能的演变

会计体系同其他事物一样,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它的每次变化都必须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其职能也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密切联系。(1)古代会计的职能。古代会计是指复式簿记产生以前的会计阶段,此时处于自然经济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生产目的主要是自给自足,而非积累价值,所以,这一阶段的经济关系比较简单。这一阶段会计所表现出来的主要职能是反映经济事项。(2)中世纪的会计职能。中世纪会计是指复式簿记产生以后至工业革命的一段时间。14世纪开始,随着地中海沿岸城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海运、商业、贸易的发展,合伙企业和金融信贷的出现,使得经济关系比以前更加复杂,社会经济水平和规模比古代会计阶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环境,复式簿记在早期的金融、商业等行业的应用中逐渐成长起来。

1494年,卢卡·帕乔利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的问世标志着由古代会计进入一个新的会计发展时代。在《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中,帕乔利认为簿记是商业经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它在管理资产及所有权中有着重要的作用。(3)近代会计的职能。近代会计是指从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初的历史时期。从18世纪60至80年代开始的产业革命,使人类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伴随着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社会经济水平和规模的发展超越了历史上所有时期的总和。在市场经济体制支配下的各类股份公司逐步实现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此时,权益成为管理所关注的目标,人们已进一步认识到簿记对于公司管理的作用。由于价值决定机制、供求机制及竞争机制协同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在公司内部管理中,逐步把成本的计算和会计处理作为加强管理的一个主要方面。(4)现代会计的职能。现代会计是指从20世纪开始直到现在的一段时间,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段时期。这一阶段的社会经济特征表现为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本市场高度发达,资本跨国流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对于会计职能而言,这一阶段在反映职能的基础上大大拓展了,由簿记时代进入会计时代。

自20世纪初开始,股份有限公司开始逐步处于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从而使证券市场成为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社会各阶层以不同的形式在证券市场上联系起来。不特定的多数利益相关者的出现,必然要求公司会计客观、公正地提供有关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报告。在此背景下,会计的反映职能大大得到了强化,对整个社会经济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到了20世纪50年代,管理会计开始形成,使得会计向管理当局提供信息并指导其行动的职能变得和向外部报告的职能同样重要。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我们认识到会计是随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受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类型、科学技术文化水平等因素制约的,由这些因素构成的会计环境的不同必然导致会计职能的不同表现。也就是说,会计的发展对社会生产的发展有着十分显著的反馈作用,社会生产越发展,会计就越重要,会计的职能就显现得越充分。1.2 会计对象和会计信息使用者

社会经济活动可以概括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过程既可以表现为各种物质的生产和交换,又可以表现为价值的运动——价值的形成、实现和分配。会计只能反映和监督那些用货币表示的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就是会计的对象。利益相关者就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企业所有者或股东、企业贷款提供者、企业供应商、企业管理人员、企业员工、政府管理部门、公众以及竞争对手等,这些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关注点不同。1.2.1 会计的对象

会计对象是会计行为的客体,是会计工作的内容,也是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任何企业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财产物资,这些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就称为经营资金,简称资金。从严格意义上讲,使用“资金”一词,不如使用“资本”一词更贴切。

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断进行,企业的资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资金的取得和形成,资金的耗费和收回,资金的分配和积累等,这就是资金的运动(或资本运动)。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以企业的资金运动为对象,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因此,会计的对象可以概括为: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具体包括资金的取得和退出、资金的循环和周转、资金的耗费和收回等方面。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会计的对象,现结合工业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的特点,具体说明资金运动的方式。1. 工业企业资金运动所经历的阶段

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分为供应、生产和销售三个过程,伴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资金也顺次经过供应、生产和销售三个过程,不断地改变形态,周而复始地循环周转。

在供应过程中,企业以货币资金购进原材料,为生产进行必要的物资储备,货币资金就转化为储备资金。

生产过程是将材料投入生产并加工成新产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发生了各种生产费用,如材料的耗用、固定资产的磨损、支付劳动报酬等,储备资金和一部分货币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产品制造完成后,生产资金又转化为成品资金。

在销售过程中,企业将产品销售出去,并通过结算取得销售收入,成品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企业的纯收入除一部分以税金的形式上缴国家、以股利形式分配给股东外,其余部分又重新投入生产经营过程,继续进行周转。企业的资金通过上述三个过程,按照一定的规律依次转化,不断地循环,称为资金周转。

工业企业的资金,除上述资金周转外,还有由于调拨固定资产、支付利润、归还借款等情况引起的资金变动,这些资金的增减变动,也是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部分,都是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对象。图1-2列示了工业企业资金运动所经历的阶段。图1-2 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2. 商品流通企业资金运动所经历的阶段

商品流通企业是从事商品流通的经营者。商品流通企业通过购销活动,组织商品流通,满足市场需要。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过程分为购进和销售两个过程。在购进过程中,随着商品采购,货币资金转化为商品资金。因此,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运动方式是沿着货币资金—商品资金—货币资金的形式,连续不断地循环和周转的。图1-3列示了商品流通企业资金运动所经历的阶段。图1-3 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运动

由此可以看出,会计的对象实质上就是企业日常运营的资本,会计处理反映了这些资本运动的来龙去脉。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或交易事项)是这些资本运动的载体,通过这些经济活动,企业的资本得以流动起来。1.2.2 会计信息使用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有关方面通常要利用企业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判断。这些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企业贷款提供者、企业供应商、政府管理部门、公众、竞争对手、企业所有者或股东、企业管理人员以及企业员工等,这些利益相关者构成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如图1-4所示。图1-4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由于与企业经济利益关系的程度不同,上述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关注点也就不同。1. 企业贷款提供者

不同期限与金额贷款的提供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关注点也有所不同。短期贷款提供者一般关心企业支付短期债务的能力,企业的获利能力通常不是他们首要关注的。长期贷款提供者则关心其利息和本金到期的偿还情况。对企业而言,能按期清偿到期的长期贷款及利息,应以具有长期获利能力及良好的现金流动性为基础。因此,尽管长期贷款提供者并不能分享企业的利润,但他们仍然关心企业的获利能力和现金流量方面的会计信息。2. 企业供应商

企业供应商与企业贷款提供者的情况类似。他们在向企业提供商品或劳务后即成为企业的债权人。因此,他们必须判断企业能否支付所购商品或劳务的价款。从这一点来看,大多数企业供应商会关注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另外,某些供应商可能与企业存在着较为持久稳固的业务往来,因此,他们同样会关注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3. 政府管理部门

政府与企业间的关系表现在多种形式上。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即有关政府管理部门、证券监管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税务管理部门等均会由于管理的需要,而对企业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持续经营能力以及纳税义务的履行情况予以关注。4. 企业的竞争对手

竞争对手希望获取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信息及其他信息,借以比较企业间的优劣势,为未来可能出现的企业兼并提供信息。因此,竞争对手可能把企业作为接管目标,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各个方面均会予以关注。5. 企业所有者或股东

企业所有者或股东是企业的入资者,他们要做的决策往往在于是否向某企业进行投资或是否保留其对某企业的投资。为此,所有者或股东会关注企业的未来收益能力与投资风险。对上市公司股东而言,他们还会关心自己持有的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此外,公司货币资金流入和流出方面的信息也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为良好的现金流转状况既可以使公司顺利地维持其经营活动,又可以保证公司具有较强的股利支付能力。6. 企业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受企业所有者或股东的委托,对企业所有者或股东投入企业的资本的保值和增值负有责任。尽管企业管理人员属于企业的内部信息使用者,但是,他们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必须确保公司支付给股东与风险相适应的收益,及时偿还各种到期债务,并能使企业的各种经济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因此,管理人员须密切关注企业财务状况的各个方面。7. 企业员工

企业员工通常与企业存在长久、持续的关系。他们关心工作岗位的稳定性、工作环境的安全性以及获取报酬的前景。因此,他们对企业的获利能力和现金支付能力感兴趣。1.3 我国会计规范体系

为了规范会计处理,我国正在逐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相关链接:我国法律体系的构成根据我国《立法法》规定,我国的法律体系通常由四部分组成:(1)法律;(2)行政法规;(3)部门规章;(4)规范性文件。其中,法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国家主席签署颁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常务委员会通过、以国务院总理令公布,如《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部门规章由国务院主管部门以部长令公布,如《基本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范性文件由国务院主管部门以部门文件形式印发,如41个具体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

在我国,会计规范包括会计法律规范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法律规范按照制定主体和效力的不同,可以分为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会计规章和会计规范性文件四个层次,如图1-5所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所应该遵守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称,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提高技能、坚持原则、参与管理、强化服务。案例

晓东电子公司会计赵丽因工作努力,钻研业务,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多次被公司评为先进会计工作者。赵丽的丈夫在一家私有电子企业任总经理,在其丈夫的多次请求下,赵丽将在工作中接触到的公司新产品研发计划及相关会计资料复印件提供给其丈夫,给公司带来一定的损失。公司认为赵丽不宜继续担任会计工作。图1-5 我国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相关链接: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制定会计准则的机构是不同的。在美国,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FASB)制定;在德国,没有专门的会计准则,而是在《商法》中做出规范;在英国,由会计准则委员会(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ASB)制定;在日本,由大藏省制定;在我国,由财政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一般认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IASC)制定国际会计准则,截至2001年改组,共制定了41个国际会计准则(IAS),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IASB)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从2002年改组之后,截至2014年共制定了13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1. 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简称《会计法》)是调整我国经济活动中会计关系的法律总规范,是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最高层次,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的基本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部《会计法》,是1985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并分别于1993年和1999年经过了两次修订,修订后的《会计法》于2000年7月1日起实施。“十二五”期间,我国正在重新修订《会计法》。2. 会计行政法规

除了《会计法》之外,我国还有各项会计法规来约束会计行为。会计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颁布,或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拟订,经国务院批准发布,调整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其效力不及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包括《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总会计师条例》、《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及各种税收条例中的有关条款。3. 会计规章和会计规范性文件

会计规章,是由国务院下属的政府主管部门,尤其是财政部或者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并颁布的规范会计工作的文件。其效力不及会计行政法规,需要依据会计法律和会计行政法规来制定。会计规章和会计规范性文件包括:财政部颁发的基本准则和各项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会计制度,《企业财务通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会计专业职务试行条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等文件,以及为更好实施上述规章所发布的相关指南、补充规定和问题解答,由证监会颁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以及《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等文件。此外,还包括地方财政等政府部门颁布的地方会计规章。此处主要介绍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1)企业会计准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组成。

1)基本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驽作用,用来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指导没有具体会计准则规范的会计处理。我国在1992年第一次发布基本会计准则,1993年7月1日开始实施。2006年修订的基本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借鉴国际惯例,并且结合我国国情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财务报告等会计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规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2014年7月23日根据《财政部关于修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决定》进行修订。

2)具体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是根据基本准则的要求制定的,是对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和报表披露等方面做出的具体规定。截至2014年,我国已经发布了41个具体企业会计准则。41个具体会计准则包括: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2014年修订)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2014年修订)

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

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

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

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

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

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

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

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2014年修订)

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

企业会计准则第32号——中期财务报告

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2014年修订)

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

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

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

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2014年修订)

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

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

3)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准则解释;会计科目和财务报表。前者主要针对各项准则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进行具体解释和说明;后者主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当设置的会计科目及主要会计处理、报表格式及编制要求等。相关链接:我国已发布的会计准则“十一五”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会计准则体系。截至2016年3月底,财政部发布了以下会计准则:1. 基本会计准则2. 企业会计准则(1)41个具体会计准则,2006年2月发布,2007年开始在上市公司执行,适用于大中型企业。2014年发布了3个新准则,并修订了2006年发布的5个具体会计准则。(2)小企业会计准则,2012年11月发布,2013年开始执行,适用于小型和微型企业。3.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2012年12月发布,2013年1月1日开始执行。4. 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15年11月发布,2017年1月1日开始执行。(2)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制度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具体行为规范。1993年以前,我国的会计制度按照行业和所有制形式来制定。1992年发布了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取代了原来的会计制度。这13各行业会计制度是:《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邮电通讯企业会计制度》、《运输(交通)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旅游、饮食服务企业会计制度》、《施工企业会计制度》、《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对外经济合作企业会计制度》、《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农业企业会计制度》、《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等。2001年,财政部发布并实施了不分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2007年1月1日开始,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停止执行《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财政部发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自2002年1月1日起暂在上市的金融企业范围内实施)。2004年,财政部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2005年开始执行,2013年1月1日废止)。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构成了我国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是与会计核算工作直接相关的规范,如图1-6所示。图1-6 我国统一会计核算规范的组成相关链接:非企业的会计主体执行的会计制度从1997年起,我国发布了规范非企业的会计主体会计处理的一些会计制度。如《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工会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1998年1月1日开始执行)、《医院会计制度》。2009年开始,财政部逐步修订上述的部分制度。如,2009年发布了新《工会会计制度》(2010年1月1日开始执行,中华全国总工会1998年发布的《工会会计制度》废止),2010年发布了新《医院会计制度》(自2011年7月1日起在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1998年11月17日财政部、卫生部印发的《医院会计制度》同时废止),2012年12月发布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13年1月1日开始执行)。

此外,各单位根据国家会计法律规范的规定,结合单位类型和内部管理的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包括内部会计管理体系、岗位责任制度、会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和财务分析制度。案例:总会计师该怎么办

2012年11月,兴和公司因产品销售不畅,新产品研发受阻。公司财会部预测公司本年度将发生800万元亏损。刚刚上任的公司总经理责成总会计师王某千方百计实现当年盈利目标,并说:“实在不行,可以对会计报表做一些会计技术处理。”总会计师很清楚公司本年度亏损已成定局,要落实总经理的盈利目标,只能在财务会计报告上做手脚。总会计师感到左右为难:如果不按总经理的意见去办,自己以后在公司将不好待下去;如果照总经理意见办,对自己也有风险。为此,总会计师不知如何是好。1.4 会计的基本假设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处理是在一定假设基础上,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会计假设是会计运行的必要前提或先决条件。会计假设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变化趋势形成的对会计处理对象及经济环境的最合乎情理的判断。1.4.1 基本假设

会计的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下面分别介绍基本假设的含义及其对会计报表编制的影响。1. 会计主体

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企业,它规范了会计处理的空间范围。(1)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2)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分开。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往往是一个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从会计实践上看,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经常出现差异。例如,在企业集团内部,独立核算的母子公司均是法律主体,但从企业集团整体来讲,本身并不是法律实体。从会计的角度来看,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可将企业集团视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可见,会计主体的范畴通常大于法律主体的范畴。2. 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含义是,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事项的计量和确认,应以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以它现实的形式并按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为假设。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企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随时都有可能终止经营、破产清算,这些都不是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企业究竟何时终止经营是个不确定的因素,这一不确定性会影响企业按照既定目标开展其经营活动,会影响企业正常地选择、使用会计方法。因此,持续经营假设并不意味着企业会永久存在,而是指企业能存在足够长的时间,使企业能按其既定的目标开展其经营活动,按已有的承诺去偿清债务,按常规的方法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持续经营假设为企业编制报表及会计方法的选择奠定了基础。3. 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假设的含义是,企业在持续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可以归属于人为划分的相等的期间,这种因会计的需要而划分的期间称为会计期间,会计期间通常按月、季、半年和年来划分。会计分期假设规范了会计处理的时间范围。

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必然结果。由于假设企业会在可预见的将来保持其持续经营状态,这就产生了在持续经营的过程中,何时向利益相关者的各方提供财务报告的问题。在实践中,企业绝不可能等到结束其经营活动之后才向外界提供财务报告。为了使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能定期、及时地得到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将持续经营的经济活动人为地进行划分,使其归属于各不相同的会计期间,并进行会计处理和编制财务报告。

以年度划分的会计期间,称为会计年度。会计年度既可与日历年度相一致,又可与日历年度不一致。我国规定以日历年度作为企业的会计年度,即以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为一个会计年度。在以季度、月份和半年作为会计期间时,其起讫日期也采用公历日期。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上市公司年报涵盖的期间是1月1日至12月31日,须在下一年度的1月1日至4月30日对外公布;半年报涵盖的期间是1月1日至6月30日,须在7月1日至8月31日对外公布;第一季度报告涵盖的期间是1月1日至3月31日,须在4月1日至4月30日对外公布;第三季度报告涵盖的期间是7月1日至9月30日,须在10月1日至10月31日对外公布。在现实中,经常会出现:在4月1日到4月30日这一段时间内,有些上市公司既公布上一年度的年度报告,又公布当年第一季度的季度报告。相关链接:世界各国的会计年度1. 采用历年制(1月至12月)的有中国、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芬兰、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西班牙、瑞士、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巴拉圭、洪都拉斯、秘鲁、巴拿马、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塞浦路斯、约旦、朝鲜、马来西亚、阿曼、阿尔及利亚、叙利亚、中非、象牙海岸、利比里亚、利比亚、卢旺达、塞内加尔、索马里、多哥、赞比亚等。2. 采用4月至次年3月制的有丹麦、加拿大、英国、纽埃岛、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拉克、日本、科威特、新加坡、尼日利亚等。3. 采用7月至次年6月制的有瑞典、澳大利亚、孟加拉国、巴基斯坦、菲律宾、埃及、冈比亚、加纳、肯尼亚、毛里求斯、苏丹、坦桑尼亚等。4. 采用10月至次年9月制的有美国、海地、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5. 其他类型如下。阿富汗、伊朗:3月21日至次年3月20日;尼泊尔:7月16日至次年7月15日;土耳其:3月至次年2月;埃塞俄比亚:7月8日至次年7月7日;阿根廷:11月至次的10月;卢森堡:5月至次年4月;沙特阿拉伯:10月15日至次年10月14日。4. 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假设的基本含义是,会计在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描述时,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的,即只有能用货币反映的经济活动,才能纳入会计系统中,这意味着会计所计量和反映的,只是企业能用货币计量的交易或事项。

通常,企业经济活动的计量尺度有三种,即实物计量、劳动计量和货币计量。由于会计提供的是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综合的会计信息,而实物度量和劳动度量显然无法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只有货币度量才能使企业不同形态的资源具有价值的质的统一性,从而使企业对大量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统一汇总和计量成为可能。

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是建立在币值不变的基础上的,因为,对不同时点的货币金额进行汇总,必须以在不同时点上的货币等值为前提,否则,不同时点货币量的汇总就会失去意义。例如,前些年的津巴布韦出现的恶性通货膨胀。在现实生活中,持续通货膨胀或币值波动已成为现实,建立在币值稳定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决策有用性因此受到影响。如何解决币值变化对会计的影响,是会计面临的一大难题。1.4.2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企业在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时,不能是漫无边际的,而应该符合一定的要求,这样一来,会计信息才能有用,才能为信息使用者做出准确的决策提供依据。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相关链接:用“话语”来表达部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实话实说”相关性——“说别人想听的话”可比性——“说普通话”及时性——“说到点子上”可理解性——“说别人能听懂的话”重要性——“拣重要的话说”谨慎性——“说能说的话”1. 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2. 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预测。

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可预测性,即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能帮助决策者预测未来事项的结果,以便其做出最优决策;二是反馈性,即能够使决策者证实和纠正以往的预期情况,从而使其做出更好的决策。

相关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力所在。因为,任何一个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都希望通过对有关会计信息的使用做出相应的决策。如果会计信息不能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有关决策,会计信息乃至会计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3. 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强调可理解性,是由会计处理的目标决定的。我们知道,会计处理的目的之一是要向与企业有关的各方面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求企业的会计信息能够清晰完整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如果因为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清晰度不高而无法让信息使用者使用,不仅给信息使用者造成困难,对提供信息的企业也是一种损失。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还要通过特定的方法对会计信息及其产生的过程进行审查和验证。这就要求企业的会计记录要准确、清晰,会计凭证和账簿要据实填制和登记,账户对应关系清楚,文字摘要属实,手续齐备,程序合理。4. 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包含两层含义。(1)同一企业不同会计期间可比。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实要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从而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全面客观地评价企业的过去,预测企业的未来,以做出决策。(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要求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特别是同一行业内部的不同企业,应使用基本相同的会计政策、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确保不同会计报表的编制建立在相同的基础上,有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进行企业间的分析比较。可比性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5. 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处理,不仅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处理的依据。

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其所占用的借款资金的相应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一般借款如被用于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也应当资本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要考虑该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并且在确定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应考虑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融资租赁租入的固定资产,在租赁期内,所有权归出租方所有,从法律形式上属于出租方,但该固定资产的收益权归承租方所有,从经济实质上属于承租方。上述业务会计处理的规定更能反映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更符合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6. 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

企业在会计处理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对于对会计信息有较大影响、进而影响信息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简化。

至于哪些项目应视为重要性项目,取决于企业本身的规模以及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般可以从数量和性质两方面来划分:从性质来说,某一事项有可能对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影响时,就属于重要事项;从数量来说,当某一事项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属于重要事项。7. 谨慎性

谨慎性是指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具体地说,要求企业在对不确定性的交易进行会计处理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不得少计负债或费用。即凡是可以预见的损失和费用均应予以确认,而对不确定的收入和资产则不予确认。例如,未决诉讼,假设A被B起诉,要求赔偿10万元,A败诉的可能性在95%以上。到了年底,法院没有下达判决书。由于谨慎性要求,在年底,A要计提10万元的预计负债,但是B不能将这10万元计入资产。

谨慎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提供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一项重要的质量要求。这是因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比如,企业只要与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发生商品赊销业务就存在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企业的存货在经营活动中可能存在削价处理损失以及其他或有损失等,所有这些都可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对于上述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如果不进行预先处理,可能导致高估资产和收益、低估负债和损失,从而使企业在财务分配上处于不利的境地,最终导致货币资金过早地流出企业,从而响企业未来的正常经营活动。

谨慎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一项基本要求,是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重大突破。目前,谨慎性在会计处理中具体应用在:关注和反映或有负债、计提各种资产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允许采用加速折旧法、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记入权益类账户等方面。8. 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及时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在企业的经济活动发生以后,会计人员应对其进行及时的会计处理,将其纳入会计系统,不能拖延至下一会计期间;二是在会计期间结束以后,应能及时地在规定的日期内编制、传递财务报告,使有关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地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最新发展变化情况。

上述两方面含义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对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及时会计处理,才有可能在会计期间结束以后迅速编制财务报告;如果在会计期间结束以后未能及时编制财务报告,即使会计记录做到了及时性,也会使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大打折扣。相关链接:FASB和IASB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FASB将有用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视为一个具有层次的质量结构整体,如图1-7所示。如果会计信息有用,它就必须是相关并如实表述的。如果它是可比、可验证、及时和可理解的,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将会得到增强。会计信息的基础性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重要性和如实表述。增强性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当然,成本是财务报告提供信息的约束条件。报告相关并如实表述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决策,然而,受成本约束,财务报告不可能为每一个会计信息使用者都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IASB规定了会计信息的四项主要的质量特征: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相关性的会计信息必须具有预测作用和确认作用(反馈作用),还受到及时性和重要性的影响。可靠的会计信息必须满足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性和完整性。图1-7 有用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可见,FASB和IASB都认为最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但对于谨慎性,双方存在差异,IASB把谨慎性作为构成可靠性的要素之一,而FASB把谨慎性作为一项会计惯例,而不是必需的信息质量特征。相关链接:事业单位和政府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全面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和及时性。政府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全面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和及时性。思考与练习

1. 企业会计的目标是什么?

2. 企业会计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3. 企业会计对象是什么?

4. 企业会计的基本假设包括哪些内容?

5. 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有哪些?

6. 企业会计的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哪些内容?

7.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的内容有哪些?

8. 我国会计规范包括哪些内容?

9.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政府会计准则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第2章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

学习要求

1. 掌握资产的定义、特征和分类;

2. 掌握负债的定义、特征和分类;

3. 了解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和特征;

4. 掌握收入的定义和特征;

5. 了解费用和利润的定义和特征;

6. 掌握会计的基本等式及其平衡变化;

7. 了解会计等式的扩展式。2.1 企业会计报表

企业所编制的会计报表包括:(1)反映一定日期企业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财务状况的报表,如资产负债表。(2)反映一定时期企业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如利润表。(3)反映一定时期企业构成所有者权益的各组成部分的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如所有者权益变动表。(4)反映一定时期内企业现金流量变动情况的财务报表,如现金流量表。

以上四类报表可以划分为静态报表和动态报表,前者包括资产负债表,后者包括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本章将主要介绍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简要格式,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具体格式请参阅第11章的相关内容。

资产负债表分左、右两方,如表2-1所示。左方反映企业所拥有的全部资产,右方反映企业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表左、右两方各项目前后顺序是按其流动性排列的。

从表2-1可以看出,资产负债表包括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种会计要素,左方的资产总额等于右方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总额,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利润表如表2-2所示。利润表,是总括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年度、季度或月份)内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以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盈利(或亏损)的实际情况,是反映企业财务成果的动态报表。利润表一般按月编制。表2-1 资产负债表(简表)表2-2 利润表

从表2-2可以看出,利润表包括了收入、费用和利润三种会计要素,从上到下,表中项目之间存在一种关系:收入-费用=利润。2.2 会计要素

企业的经济活动是通过会计所反映的经济业务体现出来的。经济业务是指通过会计来反映和监督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的具体事项,又称为会计事项。会计事项涉及的具体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称为会计要素。通过第1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会计的对象是资本运动,并且这种资本运动是通过经济业务表现出来的。如果结合会计的基本假设,可以理解为会计的对象是一个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在某一会计期间发生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交易或事项。对会计处理来说,这还不够具体,要将前述的交易或事项做进一步分类。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分类,是构成前述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基本项目。同时,会计要素也是会计理论的基石,是构建会计准则的核心。2.2.1 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1. 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1)资产的特征。

①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获得的。企业所能利用的经济资源能否列为资产,标志之一就是是否由已发生的交易所引起,不能根据尚未履行的合同或者计划中的经济业务来确认资产。例如,第1章所介绍的未决诉讼,在年底,B不能将10万元确认为资产,主要是因为确认这10万元资产的依据是将来法院下达的判决书。

②资产能被企业所实际控制或拥有。在这里的“拥有”是指企业拥有资产的所有权;“控制”是指企业虽然不拥有某些资产的所有权,但实际上可以对其自由支配和使用,如第1章所介绍的融资租赁租入的固定资产。

③资产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在这里,所谓“未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为未来的现金净流入做出贡献的能力。这种贡献可以是直接增加未来的现金流入,也可以是因耗用(如材料存货)或提供经济效用(如对各种非流动资产的使用)而节约的未来的现金流出。资产的这一特征决定了那些不能再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项目,不应再作为企业的资产。

2)资产的确认条件。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

①与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环境变化莫测,与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能否流入企业或者能够流入多少实际上带有不确定性。因此,资产的确认应与经济利益流入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判断结合起来。如果根据编制财务报表时所取得的证据,与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那么就应当将其作为资产予以确认;反之不能确认。

②该资产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会计系统是一个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系统,其中计量起着枢纽作用,可计量性是所有会计要素确认的重要前提,资产的确认也是如此。只有当有关资产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资产才能予以确认。

3)资产的分类。在资产负债表中,通常按资产的流动性将资产划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所谓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转化为现金或被耗用掉的速度。

①流动资产。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归类为流动资产: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变现;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如表11-1所示,流动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预付账款、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存货、被划分为持有待售的资产等。

比较:小企业的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②非流动资产。如表11-1所示,非流动资产主要包括: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长期应收款,是指企业融资租赁产生的应收款项和采用递延方式分期收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产生的应收款项;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以及对其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较高、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务形态的资产;

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为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包括经济林、薪炭林、产畜和役畜等;

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支出、但摊销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项预付费用,包括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等。

比较:小企业的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债券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等,不包括长期应收款。2. 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1)负债的特征。

①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②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③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2)负债的确认条件。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负债。

①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②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3)负债的分类。一般而言,负债根据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①流动负债。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归类为流动负债: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到期应予以清偿;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

如表11-1所示,流动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衍生金融负债、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被划分为持有待售的负债等。

比较:小企业的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