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文化地理散文:世界如锦心如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1 22:46:00

点击下载

作者:毕淑敏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毕淑敏文化地理散文:世界如锦心如梭

毕淑敏文化地理散文:世界如锦心如梭试读:

冰岛姑娘和海盗性格

在心理学里有一种人格名称,叫作『T型性格』,简称为『海盗性格』,代表着创造性,外向型。拥有这种性格的人爱冒险,喜欢生命力淋漓尽致地发挥,把生命搞得像『一次事故』。

据说,爱因斯坦就是这样的人。

也许,黛比就是这样的人。

从芬兰到瑞典,我们乘坐的是“维京号”游轮。也许是因为“泰坦尼克号”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我上船的第一个动作就是鬼鬼祟祟地瞟着船的两舷,想数数救生艇的数目够不够。其实数也是瞎数,谁知道船上有多少人呢。

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就大概知道有多少人了。晚饭被安排在九点半,即使此刻是北欧的白夜,太阳下班很迟,这个时辰吃饭也还是相当晚了。导游跑去联系,试图把我们的吃饭时间提前,未果。游轮方面的答复是:食客众多,只能分期分批地享用大餐,已经安排在这个时间,无法更改。

入乡随俗吧。

时辰到,进了餐厅,真是蔚为壮观的饕餮大军。自助餐形式,几万个不锈钢的食槽彻头彻尾地敞开心扉,各色食品竭尽全力讨好你的视觉、嗅觉,透过它们和你腹中的肠胃打招呼。无数人端着盘子,在美味之中遨游,如同饥饿的鲨鱼。

餐厅位于整艘游轮的正前甲板处,四周都是玻璃,可以把它想象成行进中的水晶宫。游客们就在这座劈波斩浪的宫殿里,有惊无险地大快朵颐。宁静的海

得知我们能够在“维京号”游轮上享受美食,送我们上船的芬兰导游不无羡慕地说,我到芬兰七年了,还没有乘过游轮。据说,船上的大餐会让你一辈子难忘。

中国人吃饭好扎堆,有了美景,有了美味,当然要有佳客,说说笑笑当佐料,才有滋有味地惬意。伙伴们很快就发现这愿望成了窗外波罗的海的一朵泡沫。餐厅能接待的人数有限,一批人抹着嘴巴走出来,另一批人才能鱼贯而入。吃完的人散居在各处,腾出的位子也是散散落落。这直接导致了我们虽然获准进入餐厅,但并没有现成的位子候着,全靠见缝插针。

没有那么大的缝隙,可以一下子插入这么多“中国针”,只能化整为零分而治之了。

我端着盘子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寻找座位。一处偏僻的位子,一张两人小桌,一个黄种人在独自进餐。男性,个子不高,大约三十岁的年纪,服饰整洁。我猜他是一个日本人,也可能是韩国人。说实话,哪怕有一线希望,我也不愿意和一个日本人同桌进餐,但环顾左右,桌满为患,再咽着口水四处游逛,有点像“丐帮”。

我用汉语说,这里有人吗?

没指望他能听懂。海外旅行的经历,让我有一个收获。你不会说当地语言也无大碍,大胆地自说母语好了。反正人们萍水相逢之时,能够交流的信息是有限的,配合着手势和表情,大致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千万不能钳闭双唇什么也不说,那才是真正的闭目塞听,一头雾水。

我相信以我端着盘子没着没落的样子,他一定能明白我的意思,摇头或是点头就可答复。没想到,他非常清晰地用标准普通话回答我说,没有人,你可以坐。

我大喜过望。不单是因为有了座位,更是因为在这里遇到了同胞。我如释重负地放下盘碟,说,中国人?

他略微迟疑了一下,说,冰岛人。

我大吃一惊,说,你一个冰岛人,居然把汉语说得这么好啊!

他微笑了一下说,我以前是中国人,十几年前加入了冰岛国籍。

原来是这样。我说,那你就是冰岛籍华人了。怎么称呼你呢?

他说,你就叫我阿博好了。

我坐在阿博对面,开始吃我的很晚的晚餐。动了刀叉之后,才发现这顿大餐并不像想象中那样诱人。不怪游轮上厨子手艺不精,是我失算。单凭目测一见钟情,拣来的食物多半口味诡异。比如一种美若珊瑚的红豆子,每一颗都像宝石放射光芒,我以为是外籍的红豆沙,舀了偌大一勺,吃到嘴里方品出拌了羊油和蜂蜜。平素我不吃羊肉。

炸鸡、蔓越莓、番红花鳕鱼、惠灵顿牛排、迷迭香、酸辣墨鱼、酪梨、红酒烤肉……你很难猜出色彩艳丽的食物中蕴含着怎样陌生的原料和味道。拣到盘子里就都是菜,不得不通通吃掉,以防服务生对中国人有微词。只是照单全收很辛苦,吃相也不轻松。

阿博看出我的窘态,慢慢地等我吃完,说,我和你一道再去添些食物,我知道有一些东西比较合东方人的口味。

有了阿博做向导,在食物摊间游弋,好比有了指南针,东西好吃多了,起码入口不再龇牙咧嘴。

阿博说,客人来自四面八方,游轮上各种口味的饭菜都有。广袤的冰川

我说,没有看到中国菜啊!

阿博说,他们主要还是接待欧洲人,当然以西餐为主。以后中国人来得多了,他们也会做中餐的。

我说,你当年怎么想起到冰岛呢?

阿博说,我很想到海外留学,成绩不是很好。美国的学校考不上,英国学费又太贵了,就到冰岛来了。在冰岛学习冰岛语,有奖学金,就这么简单。

我说,你喜欢冰岛吗?

他说,喜欢,不然我不会入籍。

我说,冰岛有什么好处,这样吸引你?

阿博说,第一是我喜欢冰岛的水。冰岛是个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特别是水,简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冰岛人口很少,又有广袤的冰川,简直就是一个大水库。第二是我喜欢冰岛的风光,像月亮一样。

我有点搞不明白,就问他什么叫像月亮一样,是又大又圆的意思吗?

阿博说,我说冰岛像月亮,是指它的美丽和寒冷,还有荒凉。当然了,还有各种宝藏和让人充满了想象的寥廓空间。

我说,明白了。第三点呢?

阿博说,第三是我喜欢冰岛的姑娘。她们热情豪放,敢爱敢当。如果喜欢你,就狂热似火地和你相爱。不喜欢了,就恩断义绝地同你分手,绝不拖泥带水。如果是你不干了,就直截了当地告诉她,她也不会哭哭啼啼缠着你不放。如果有了孩子,就跟你算清抚养账目,然后痛痛快快地奔自己的前程去了,再不会寻死觅活地找你麻烦。只是冰岛的法律很保护女子和孩子的利益,就算你是个富豪,如果离上几次婚,也就成了穷光蛋。皑皑的白雪几乎覆盖了房屋,袅袅的炊烟冉冉升起

我说,看你对冰岛女子这样倾心,想必一定是娶了当地姑娘。

阿博说,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冰岛出美女,那里的女孩子也很阳光。她是我在一次圣诞节的聚会上遇到的,名叫黛比。我们一见倾心。那一天,正是北极圈内最黑暗的时分,天上出现了美丽的极光,是淡绿色的,横跨整个天穹,好像一匹无与伦比的绸缎,妖娆得令人恐怖。好在两个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了。那天我们喝了很多酒,分手的时候,彼此恋恋不舍。黛比说,咱们到乡下去吧。我说,这样寒冷,到乡下去岂不要冻死?黛比说,你跟我来,会把你热死。我就和黛比上了路。前几天刚刚下过一场暴风雪,公路上的雪虽然被铲雪机清除了,但两侧的积雪有好几米高,穿行在雪巷中,好像童话世界。我随着黛比到了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郊外的一座别墅。房子几乎被皑皑冰雪掩埋,只有房顶高耸的壁炉烟囱,证明这里曾有人居住。童话世界一般的冰岛街巷

冰岛的富人通常在郊外都有这样的住所,主要是夏天时分来游玩,到了冬天,就人迹罕至了。我说,黛比,你有钥匙吗?

黛比说,这是我亲戚家的房子,我有钥匙,但是,没带。

我说,这不和没有钥匙是一样的吗?黛比说,当然不一样。我有钥匙,说明我有支配这套房屋的权利。我说,权利是一回事,我们进不去,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黛比说,谁说我们进不去呢?

我说,没有钥匙,你怎么进去呢?

黛比说,这太简单了。说着,黛比走到窗户跟前,扒开积雪,用靴子猛地扫了过去,玻璃应声而碎。黛比矫健地跳了进去,然后从里面把房门打开。我大吃一惊,说,你近乎强盗了。黛比笑起来,说,维京人的祖先就是海盗。仿佛梦境中才会出现的星空,寒冷清澈

那一次,我和黛比在乡下的别墅待了三天三夜。屋内储备有很多罐头食品,还有饮用水,我们吃穿不愁。取暖和洗澡也没有问题,设备很齐全。窗外是极其寒冷清澈的星空,身边是极其温暖柔软的姑娘,那种感觉真是欲仙欲死。三天以后,我们回到都市。黛比对我说,咱们到此为止吧。

我大吃一惊,说,为什么,我们才刚刚开始。黛比说,我有男朋友,只是这一阶段他不在。现在他就要回来了,我们就结束了,这就是一切。谢谢你给予我的美好感受。说完,她就翩然而去。

我知道这对黛比来说很正常,但我难以接受,久久伤感。后来,我决定还是找一个中国的传统女性做妻子。文化这个东西,像胃一样,换不掉的。我不希望我的女儿在十四岁的时候就把男孩子领回家。不希望我一推门看到他们在床上做爱,还要心平气和地说,对不起,打扰你们了,然后镇定地转身离开。我做不到……

阿博举起一杯酒,我用手中的矿泉水和他碰碰杯,预祝他早日找到中意的中国新娘。

吃罢晚饭,已近深夜。我到船上的免税商店转了转,里面也是熙熙攘攘、热气腾腾,人们提着装满酒和化妆品的袋子兴高采烈。还有很多娱乐设施,因为疲倦,听说人也很多,我就没去浏览。

这艘游轮就叫作“维京号”。维京人是日耳曼人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区的一支,也称诺狄人,至今德语中“北”仍和此发音近似。维京人口不多,却是欧洲历史上影响很大的一个种族。他们的足迹北达格陵兰、冰岛以及俄罗斯腹地,南及地中海南岸温暖的亚历山大港和耶路撒冷,西抵不列颠、爱尔兰,东达北美洲东北部。他们在这些地方耕种、放牧、交易,凭着当时欧洲最出色的航海技术,到处拓殖和贸易,在今瑞典、丹麦、挪威等地安营扎寨。连远在加拿大的圣劳伦斯湾也曾是维京人的殖民地。近东的拜占庭有精锐的维京人雇佣军团,英格兰、爱尔兰、法兰西都有他们的占领区和政权。现代英语中最常用的词汇中有九百多个来自维京语。英国东北部的六百多座村庄至今还沿用维京地名。法国船长口令中的“左(babord)”和“右(tribord)”也是维京航海家留下的。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的奠基人,也是维京人。在俄罗斯,时至今日,普京和叶利钦互称“先生”时,说的还是维京人古老的词汇。橙红色的北极光,好像火焰

维京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是农耕,他们的农庄以家族为单位。但他们并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他们还下海捕鳕鱼,腌渍以后卖给西欧人。他们从事国际贸易,贸易的商品有石制、陶制、木制以及兽骨、兽角制成的日用器皿,金属制品,毛纺织品,珠宝饰品等。传统沿袭至今,不过是贸易的品种改成了集装箱码头、战斗机、轿车和移动电话。他们还大量倒卖各地土特产,考古中发现的存货就有斯堪的纳维亚的磨刀石和染料、荷兰的布匹、地中海的丝织品等。

严酷的环境和落后的生产方式,使维京人的文化处于相当原始的状态。神话、英雄史诗都在吟游诗人口头上流传。维京人是崇尚武力的。他们的神谱中有两大神系,最崇高的主神名叫奥丁,属于埃西尔神系,与雷公索尔为伴。他创造了世界上的一切,并拥有全部的知识,但最重要的是他是战神,主宰生死。另一个被称作瓦尼尔的神系,由弗雷和他的妹妹弗雷娅组成,相对温柔些,主管繁殖和财富。维京人崇尚武力,骁勇善战,宣称懦夫将被送进寂寞的地狱,而勇敢战死的人则升入乐园瓦尔哈拉。

实话实说,我觉得北欧的自然环境挺恶劣的,如果没有那些郁郁葱葱的树木,简直就是穷山恶水。在这里生长的维京人,如果不彪悍,早被别的部族消灭或赶走了。他们敬畏大自然的力量,相信即使是他们全能的大神,也战胜不了命运的安排。好在他们也达观,相信彻底的毁灭之后将是新一轮重生,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维京人并非没有文字,只是北佬传下来的由二十四个字母组成的书写体系,比较原始,又没有好的介质,只好刻在木头和石头上,这样就只能作为记录,而不方便交流。为了刻画方便,字母都由直线和折线组成,没有现代字母的曲线,如现在的“O”是圆圈,而当时则是个菱形。这种文字是后来的英语的原型。而沉郁寡言的维京人还嫌二十四个字母太复杂,逐渐简化成十六个,表达能力就更差了。有时候,人们就把维京人简称为“海盗”。

我不知道阿博在雷克雅未克郊外遇见的女子是不是一个海盗的后代,但那种性格显然和生长在温带的中国人有相当大的不同。

在心理学里有一种人格名称,叫作“T型性格”,简称为“海盗性格”,代表着创造性,外向型。拥有这种性格的人爱冒险,喜欢生活多姿多彩,喜欢生命力淋漓尽致地发挥。他们喜爱追求新奇和未知,喜欢复杂与刺激,喜欢把生命搞得像 “一次事故”。有生理学家研究指出,这些人与生俱来有一种“刺激”基因,需要经常性的强力刺激,才能保持生命的张力和兴奋,只有不断地冒险,他们才感觉到自己还活着。

据说,爱因斯坦就是这样的人。

也许,黛比就是这样的人。

突然记起阿博的一段话。阿博说他和黛比分手的时候,天空也飘荡着北极光。这一次的北极光是橙红色的,飘散着,很凌乱,好像火焰或者是巫婆的眼光。

我说,什么时候才容易出现北极光呢?

阿博说,有三个条件。

阿博很喜欢把问题梳理成几个点,也许因为是学管理的吧。阿博说,最容易出现北极光的日子,第一是要在冬天的12月,第二是要天气特别晴朗,如果有大风的搅动,极光就会躲藏,第三是要特别寒冷。蓝色的北极光,好像黛比的头发

阿博说,真奇怪,那三天都有北极光出现,第二天晚上的北极光是金蓝色的,好像深海的海草,也像黛比的头发。

清早起来,站在甲板上,呼吸着海风传递的湿润,渐渐地接近了港口。瑞典到了。上岸的时候,我又看到了阿博。彼此间隔着很多拉杆箱和双肩包,我们只是微笑着颔首,算是招呼,算是告别。

旅途就是这样,我们会在某个地方以出乎意料的方式遇到某个人,彼此一点都不了解,却说了太多的话。

从此天各一方,也许永不相见。祝福他。

海上最古老的职业

最有名的海盗,应该非维京人莫属。维京是他们的自称,在北欧的语言中,这个词语包含着两重意思:首先是旅行,然后是掠夺。其实,说是旅行,实在是虚伪的谦虚。

听说我环球航海一周,很多姑娘最喜欢提的问题之一,居然是——你们遇到海盗了吗?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居然说,如果我遇到了海盗,我就嫁给他!

我哭笑不得。天啊,这一路风尘仆仆艰难险阻,风大浪高九死一生。如果再遇到海盗,那岂不是雪上加霜!

大家怎么对海盗这么感兴趣呢?我暗自好奇。

海盗,是指专门在海上抢劫其他船只的犯罪者,这可是一门相当古老的职业了。可以说,自有船只航行以来,就滋生了海盗这行当。特别是航海业发达的16世纪之后,海盗更是层出不穷。

1691年至1723年这段时间,被称为海盗的“黄金时代”,成千上万的海盗出没在商业航线上。有许多伟大的政治家、探险家也都有海盗的身份背景,比如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英国探险家弗朗西斯·德雷克,11世纪的丹麦国王哈拉尔德等。弗朗西斯·德雷克

海盗的标志是骷髅旗,海盗喜欢称它为“快乐的罗杰”(Joli Ronge)。一个骷髅加上两根交叉骨头的旗帜,让人望之丧胆。据说这个词其实来自法语单词“Joli”(即“非常红”的意思),海盗们用这个词来描述船桅上高高飘扬的血色旗帜。骷髅旗的作用是打心理战,将恐惧之箭深深射入海上猎物的心底。海盗们平时航海时,可能冒充任何国家的船只,悬挂任意国旗,他们称为“假色”。等到明火执仗抢劫的时候,就悬挂“真色”,这就是骷髅旗,起到威慑恫吓的作用。

18世纪时,第一面海盗旗由艾曼纽·韦恩船长在加勒比海升起。多数情况下,海盗在追逐猎物时,升起白色旗帜,表明身份——有时猎物会因此降下国王的旗帜而屈服。如果猎物拒绝投降,海盗们会升起黑白两色旗帜,表明穷追不舍的斗志。若猎物继续逃窜,或是海盗船长过于残暴的话,红色旗帜会在桅顶飘扬,意思是血腥杀戮:一旦捕获猎物,不留任何活口。

如果说在陆地上的抢劫,还可以单打独斗,那么海盗必须具有团队精神,一个人是当不成海盗的,因为无法在大洋上驰骋。既然是团队,就要有协作精神,所以,海盗的规章是很严格的。

海盗的规矩通常都是写成条文,并由全体船员签名共同遵守。其中非常重要的项目,就是劫掠得手后的战利品分配原则。条文中还包罗了违纪者的处罚——当然都是极其严厉的。下面,允许我不厌其烦地引用一份1724年的海盗章程。航海望远镜与指南针

勇气与分赃规则等,我觉得都是不言自明的。最不可思议的是“不得谈论改变生活方式的话题”。这就证明,你当了海盗,你就要死心塌地走下去,这是一个行当,你不得退出。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从此成为你的命运。其中第五条:保持武器的整洁,随时可用。那么,海盗们用的是何种武器呢?

没有武器的海盗,就像没有鳍的鱼,根本无法生存。当时流行的武器是手枪和水手弯刀。这两样比较容易理解,另外就是匕首,主要作为突袭时的致命武器,在船上空间狭小、挥剑不便的地方也十分有用。

另一种专门的利器,就是登船斧。这东西的设计很巧妙,看起来貌不惊人,不过是铁板一块加上木柄而已,然而劲道很大,破坏力很强。登船时用来破坏商船的索具和网,手起斧落,马到成功。

火枪、手枪等,就是海盗的重武器了。不过,海盗们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手刀。它呈弧状,劈砍时很有威力。水手刀并不需要有多么高深的技术,只要使用者骁勇并且靠得足够近,它就威力无比。

除此以外,还有火炮。

当我在北欧海域遭遇飓风的时候,面对着铅灰色暴跳如雷的大海,我想,当年的海盗们一定也曾遇到过这种风暴吧,那时候,他们的日子如何度过呢?

找到一份当年海盗们的食物清单,录在这里:

主食——发霉的面粉与米饭,腌乳酪

菜肴——鲜肉与鱼,蔬菜

饮品——不新鲜的淡水,在太阳下暴晒了数星期之久的陈啤酒,蒸馏提起的白兰地,由白兰地、茶、柠檬汁与各种香料调制而成的奇怪混合饮品(加入柠檬主要是为了防止坏血病与佝偻病)

水果——钉着铁钉的木菠萝、芒果、香蕉与苹果(钉上铁钉是为了在水果里加入铁质来防止贫血)

非常时期的配菜——海鸟、猫、狗、老鼠与臭虫

最有名的海盗,应该非维京人莫属。

维京人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北欧,今天的挪威、丹麦和瑞典。当时欧洲人将他们称为“北方来客”。“维京”是他们的自称,在北欧的语言中,这个词语包含着两重意思:首先是旅行,然后是掠夺。他们远航的足迹遍及整个欧洲,南临红海,西到北美,东至巴格达。其实,说是旅行,实在是虚伪的谦虚。维京人第一次在当地百姓面前出现时,都是以海盗的身份抢劫掠夺。

维京人个个都是强悍的战士,在战斗中异乎寻常地狂热,不畏死亡。因为人少,加之又是长途奔袭,他们需要周密的策划与出其不意的凶狠。在海上相遇时,海盗遵守古老的传统,一声不吭地将船系在一起。在船头搭上跳板,然后依次上场单挑,每个走上跳板的人都面临这样的命运:或者将对方统统杀光,或者自己战死,由后面的同伴替自己复仇。如果感到害怕,可以转身跳进海里,没有人会追杀逃兵,但放弃战斗资格的人与死者无异,从此连家人都会忽视他的存在。因此排在船头第一个上阵的,通常是最精锐的战士,他们在战斗中赤裸上身,发着粗野的吼声,忘情地享受战斗的酣畅。愤怒使维京海盗显得强大而骇人,他们被称为狂战士。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航海贸易业热了起来。新大陆的发现,殖民地的扩张,世界各地航行着满载黄金和其他货物的船只,各国的利益竞争和对殖民地的野心给海盗活动提供了最大的温床。随着私掠许可证的出现,海盗活动甚至开始“合法化”了。

海上霸主英国,就是靠着一群海盗起家的。我们在巴拿马运河区看到的要塞,干脆就是由海盗和海军轮流执政,一会儿是海军,一会儿摇身一变就成了海盗。

然而,海盗终于没落了。

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各国海军实力大大加强,海岸巡逻更严密,海盗们再也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几乎销声匿迹。然而,海盗并未从此绝迹。1981年夏天,一艘“幽灵船”在巴哈马群岛附近被发现,它挂着满帆航行,不回应任何讯号,侧舷上布满弹洞,甲板上到处是血迹。经查,这艘叫“卡利亚三号”的帆船,两天前曾发出求救电报,说受到四艘无标志快艇的攻击。这一切显示着:海盗们死灰复燃了。同时,更快的船、更具威力的武器都使海盗们变成了更难琢磨和更有危害性的暴徒……

就在我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看到新闻:中国的二十五名船员,被索马里海盗劫持,生命危在旦夕。

很多女子说她们喜欢海盗,看了上面这些有关海盗的资料,美丽的女子,你还会愿意嫁给海盗吗?

其实,我理解女子们的心情,与其说她们是倾心于刚强果敢不畏艰险的男子汉气概,向往披荆斩棘倒海翻江的大开大合,神往英雄主义和所向披靡的道德情怀,醉心金戈铁马铁肩道义的传奇江湖……不如说她们出于一种对英雄人格的崇拜,这与历史上和现实中横行肆虐的海盗们无关。

我希望真正具有英雄人格的男子们,多多益善。女子嫁与英雄,英雄辈出。

挪威峡湾—瀑布的天堂

挪威的峡湾被幽深碧蓝的海水充溢着,但源头并不是海水,而是高山上的冰川。由于气候变化,冰川时代结束,大地回暖。昔日不可一世的冰川开始融化,向大海缓缓滑去。终于,高山成壑,大地分裂。“峡湾”是个词,是个专有名词。这名词在词典里的解释是——对不起,没有。我查的是《现代汉语词典》,手头最方便处摆放的就是这部词典,通常它都不会让我失望。但这一次,例外。峡湾中的小排屋

只得分开来查。关于“峡”,它说是“两山夹水的地方(多用于地名)”。然后再来查“湾”,说是“水流弯曲的地方”。

现在,你把这两个字拼在一起,“峡湾”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弯曲的地方。

现在,你明白“峡湾”的意思了吗?

我估计你还是不明白。因为两山夹水可以是长江三峡,但峡湾不是三峡;夹水的弯曲的地方,可以是漓江,但峡湾不是漓江。

峡湾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或者更准确地说,它不是一个什么东西,而是一个什么地貌呢?

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峡湾就是海水构成的山谷。

中国的地势是左高右低,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标识,中国的西部高东部低,靠近大海的地势,是平坦的。这样,我们中国人就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认为海岸线是平原和大海的渐次衔接,是一个和平过渡的交班。但这有点一孔之见,在地球的其他地方,并不都是这样。

挪威的峡湾被幽深碧蓝的海水充溢着,但源头并不是海水,而是高山上的冰川。由于气候变化,冰川时代结束,大地回暖。昔日不可一世的冰川开始融化,向大海缓缓滑去,这个过程看似缓慢柔和,实则蕴含着强大而持久的力量,犹如锋刃的切割。冰川美人,手持潺潺而化的溪流,将其当作微型利剑,日复一日潜移默化地将高山雄健的肌体划得遍体鳞伤。终于,高山成壑,大地分裂。成功地复仇之后,冰川之水义无反顾地向大海奔去,山麓荷满支离破碎的皱纹,在那里仰天叹息。海水不失时机地乘虚而入,它其实是爱戴和敬仰高山的,用深邃的咸涩的泪水把峡谷填平。

这就是峡湾了。窃以为,峡湾不如叫作陆海壑,这样比较清晰一点。但是,会不会有人以为陆海壑是海中的陆地呢?那就又说不清了。还是叫峡湾吧,去过的人多了,其义自明。

美国有本《国家地理》杂志,大名鼎鼎。中国人知道这本刊物,不少是因为《廊桥遗梦》故事里那位男主角罗伯特·金凯,这位漂泊四海、孤独、充满激情的摄影记者就常常在这本杂志上发表作品。该杂志别出心裁,有一个庞大的专家组,囊括了生态学、地理学、城市与地区发展、旅游介绍与摄影、文化自然遗产保护、考古学和可持续旅游领域的各界人士。专家们根据六项标准加上亲身体验审查,对世界各地一百一十五个旅游目的地进行了评选。这六项评选标准是什么呢?

1.生态与环境质量。

2.社会与文化完整性。

3.历史建筑与文化古迹质量。

4.美学与吸引力质量。

5.旅游管理质量。

6.未来前景。

一番讨论之后,专家组列出了全世界五十个世界最佳旅游目的地。在这张清单上,排第一位的就是挪威峡湾。

在中国乃至亚洲大陆并没有峡湾,除新西兰、智利等国偶有所见外,世界上80%的峡湾在欧洲,而欧洲的峡湾主要在北欧,北欧的峡湾则主要在挪威。峡湾的英文名是“Fiord”,有时特指的就是挪威的峡湾。

挪威南部的大西洋海岸线呈不寻常的曲折,多条宽阔的“海流”蜿蜒伸展到内陆达150千米以上。峡湾的水非常深,一般都在几百米,最深达到1200米!两岸的山峰动辄也是千米高,万丈绝壁紧紧钳住一泓蓝水,这水还会随着潮汐一呼一吸,是不是有一种诡异的壮观?

峡湾里瀑布之多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度,可以说千米之内必有瀑布,常常是一眼望去,三四道瀑布同时跌落九天,细者如银丝,粗者如白绫。从北部的瓦朗厄尔峡湾到南部的奥斯陆峡湾,车行之处,无数大小瀑布如万马奔腾。一道接一道,呼啸着、喧哗着溅入峡湾,构成烟雨迷蒙、彩虹飞架的仙境。挪威的海

旅途中,不由得想到,如果我是水,做哪里的一滴水呢?做藏北高原狮泉河的一滴水吗?那里太冷了。做大海中的一滴水吗?海啸壁起的时候,杀人夺命,罪孽深重。做黄河中的一滴水吗?虽然历史久远,但携带泥沙太过劳累,不得休息。做南极的一滴水吗?虽然洁净,但万古不化的寂寞也令人怅然。

思前想后,最后做了一个决定——生当做瀑布。瀑布的前身是小溪,无拘无束地跳跃和畅流。小溪们汇聚在一起,就长了能耐和勇气。人多力量大,水丰好办事,同心协力找到腾空而下的山岩,嘻嘻哈哈地纵身一跃,快乐地自高处跌下。水珠们拿着大顶,叠着罗汉,倒栽葱似的撞向深处,被风扯出透明的旗帜,在飞翔中快乐地撒欢。

如果我是一滴水,纵是一滴普通的水,也希冀看跌宕起伏和波澜壮阔,也渴望游弋和携手,那就做一次瀑布吧。

瀑布没遮拦地降到了谷底,反倒安静了,变成了一汪小小的泉。如果有幸在挪威做了瀑布,通常不会旅行太远的路程,就被峡湾收编了去,成为海的一部分。

在格陵兰遇见冰山

还有很多小块的浮冰,随着海浪在波峰浪谷中起伏,好像一些乳白色的不屈不挠的奶油鸭子。它们原本是大冰山的一部分,随着气候的变暖和洋流的漂移,渐渐地从母体上脱落下来,成了冰雪的孤儿。

早上一起来,天终于放晴了。一眼看到舷窗外出现了逶迤的地平线。天啊,在几天灰色波涛中麻痹了神经的我,突然像被针灸刺中了穴位,马上跳了起来。这些天,水天一色,海平线就像一个灰暗的盘子,不弃不离地包绕着“和平号”,让人把航行和静止都混淆起来。现在,海平线出现了曲折,被地平线代替,让人感到了变化的魅力。

刚开始,我以为这是一个小岛。后来,岛屿连绵不断地出现,我才知道这是一个群岛,当后来我终于明白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时,只好狠狠地笑话了一番自己的有眼无珠。

从上午开始,我们就和格陵兰岛相依相伴。大约在七点钟的时候,我们看到了第一座漂浮的冰山。漂浮的冰山如天空之镜

冰山的形状有一点像天鹅,露出水面的部分约有10米高,冰体是淡蓝色的,有一种不真实的梦幻色彩。我不由得想起海明威的那句名言,说冰山还有八分之七在海面以下。那是他对小说的理解,但我此时想到的只是水面下的冰山到底有多大呢。

随着“和平号”不断向北,周围漂浮的冰山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我数了一下,“和平号”两侧共有二十一座冰山。颜色从深蓝到水晶绿,各具千秋。

不过这种冰山都没有像“泰坦尼克号”遇到的那么大,最大也不过像一座四五层的楼房。而且“和平号”开得很慢,很谨慎地避开它们,并无险情。

大约在下午两点的时候,我们经过了一座冰川。从海上看起来,它好像是一架巨大无比的冰滑梯,从陆地倾斜入了海洋,它呈簸箕状,越到入海口处,越是宽广晶莹,终于与海水融为一体。船上的广播很负责,如果出现了鲸鱼等难得一见的景观,就会号召大家到甲板上去观看。这时候广播恰到好处地响起来,介绍了这座冰川的概况,长多少千米我没有听清,宽度好像达几十千米。总之,看着那巨幅冰川,整个人都变得头悬梁锥刺股地冷。有些冰山像天鹅,有长长的脖子有的冰山像极了滑梯

雅各布港冰川位于格陵兰岛西岸,它一举成名的原因除了它是格陵兰岛最大的冰川以外,还因为就是来自这座冰川的冰山,撞沉了著名的“泰坦尼克号”游轮。随着气候变暖,这座冰川的脚步是越走越快了,从1992年到2003年,运动速度从每年5.7千米,加速到了12.6千米。冰川走得越快,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冰会注入大海,与此同时,中心冰盖也会变得越来越薄。

还有很多小块的浮冰,随着海浪在波峰浪谷中起伏,好像一些乳白色的不屈不挠的奶油鸭子。它们原本是大冰山的一部分,随着气候的变暖和洋流的漂移,渐渐地从母体上脱落下来,成了冰雪的孤儿。在湛蓝的海水中,没心没肺地四处游荡,越变越小,也许在某一个瞬间就隐没在浪花中,从此不知所终。

我不知道,如果北极融化了,人们是不是在这片海域上就再也看不到冰山了?到那时候,真不知道世界将炎热到何种地步。

想起前两年到冰岛时,听导游讲过的一段话。他说,冰岛和格陵兰岛的名字应该换一换。我们很奇怪,说此话怎讲。

他说,格陵兰的意思是“绿色的草地”,其实这是一片终年被冰雪覆盖的土地。那年征服者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恰好是最好的季节,看到了一点绿色,所以他们就把这里命名为“绿色草地”,其实这根本就名不副实。而冰岛呢,由于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到处热气腾腾地冒着烟,反倒是绿色的草地随处可见。像极了奶油鸭子的小块浮冰

这段公案,也许没有人来断。

我们已经能够看得见陆地了,通常陆地就意味着文明。但是,这里是个例外,荒无人烟。大家都裹着棉衣或羽绒服来到甲板上,拿着照相机不停地拍摄。冰山不动声色地漂移着,让人们想象着它们的故乡。

当人们谈论灾难性的气候变暖之时,总会提到格陵兰。没有环球游之前,我对这一点很是不解,觉得那个地老天荒的地方,和我们隔着十万八千里,如何就能影响到我们呢?

经过一路上的科普教育,我知道了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彼此密切相关,大自然是一个整体,不可能被国境线所束缚,也不可能人为地彻底阻隔。格陵兰的确是离我们十万八千里,但那里发生的事,和整个人类发展息息相关。科学家现在把格陵兰叫作地球命运的“转折点”,认为21世纪人类的走向,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岛上的冰。如果这些冰完全融化,那么全球的海平面就会上升7米,这里的冰盖消失,是人类首当其冲要面对的潜在气候灾害。碧绿的冰山如同翠玉一般

格陵兰冰盖的加速融化已毫无疑问。冰川就像下水管道中的老鼠一般涌向大海,带去了大量的冰山。在冰川封冻的表面上形成了巨大的湖泊,大量的水通过冰与冰之间的缝隙注入了冰盖中,由此就加快了冰川滑入海洋的速度。在过去的四个夏季中,格陵兰平均每年流失3800亿吨到4900亿吨的冰。当然,它在冬天还会得到一些冰,但是入不敷出,这个冰的赤字每年是1500亿吨。这些数字委实是太巨大了,当我们平日对冰的体积只是以冰棍和冰激凌计量的时候,这么惊天动地的冰体,让人丧失了反应的能力。还是说一个大家能理解的数字吧——全球变暖的效应在两极地区会被放大,只要全球温度平均升高2.5℃,格陵兰即可升温5℃。全球变暖以致冰川融化

为了以最佳的角度来审视格陵兰冰川的融化,人们开始使用卫星监测。2007年夏季,格陵兰表面温度达到了4—6℃,高于往年的平均温度,直接导致了5000亿吨冰的融化,这个值比2006年大了30%。科学家说,2007年是令人震惊的一年,有四万座中型和大型的冰山从格陵兰岛脱落,被冰冷的拉布拉多洋流带走。冰山的内部温度从零下20℃到零下15℃不等,块头最大的超过1000万吨,长度数百米(幸好我们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冰川),小的只有钢琴大小不等。冰山本身是透明的,但冰的周围弥漫着小气泡,气泡反射白光,令大多数冰山看起来是莹白色的。而非常纯净没有任何气泡的冰川看上去是蓝色的,和天空是蓝色的原理一样。至于那些绿色的冰川是怎么回事,我也说不清了,只是千真万确地看到过这种神奇的颜色。

当时是2008年的夏季,最新的统计资料还没有出来。当我站在格陵兰岛上的时候,只觉得四周温暖宜人。当地土著的孩子们把赤裸的小脚探到海水中嬉戏,欢歌笑语。也许,不断暖和起来,对冰天雪地的格陵兰来说,是福音。可怕的是它所代表的一个趋势,这个趋势正在越来越快地向地球走来,人们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

瑞士—巧克力王国

巧克力所有的制造方法都是在瑞士发明的,瑞士人使巧克力的制造流程和方法达到了几乎完美的地步。最可贵的是瑞士人并没有让巧克力长久地保持高昂的身价,而是毫不犹豫地把它从奢侈品的皇冠上拉到了平民的椅子上,成了大众化的消费品。

我是一个很爱吃巧克力的人。在瑞士的时候,导游的一句话让我来了兴趣。导游说: “世界上哪里的巧克力最好吃呢?是瑞士。为什么呢?因为巧克力主要是由可可脂和牛奶构成的。”我觉得这几乎是一句废话,不解决任何问题,疑团继续存在。

瑞士是一个面积只有4.13万平方千米的小国,山高水险并且冬季严寒,全国并不生长一棵可可树,瑞士也从未有过殖民地,和可可生产地如非洲、南美洲等没有任何直接关联。就是说,瑞士生产巧克力,几乎就是先天不足。然而,为什么瑞士是世界上巧克力的第一生产大国,享誉全球?榛子巧克力

巧克力所有的制造方法都是在瑞士发明的,瑞士人使巧克力的制造流程和方法达到了几乎完美的地步。最可贵的是瑞士人并没有让巧克力长久地保持高昂的身价,而是毫不犹豫地把它从奢侈品的皇冠上拉到了平民的椅子上,成了大众化的消费品。1819年,500克巧克力的价钱高达六瑞士法郎,这在当时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三天的工资。1826年,因为建立了一家巧克力工厂,所有机器设备的动力都来自水力,大大提高了效率,每个工人每天可生产25—30千克巧克力,降低了成本。1830年,勒拉赫和自己的儿子们在洛桑建立了一家工厂,并发明了欧洲榛果巧克力。一个屠户的儿子把巧克力与牛奶混合在一起,从此结束了巧克力带有苦味的历史,产品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同时,他发现Henri Nestlé最新发明的炼乳方法很好,遂用来制造出了美味的牛奶巧克力。苏黎世

1879年,鲁道夫·林特在伯尔尼大教堂下的阿尔河旁建立了自己的巧克力工厂。他发明了一种被称作“Conchieren”的工艺,在较硬的巧克力泥中加入可可脂,使瑞士巧克力有了今天高贵、美妙的味道。鲁道夫·林特在伯尔尼大教堂下的阿尔河旁建立了自己的巧克力工厂

瑞士是世界上巧克力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最高纪录为2001年人均消费巧克力12.3千克。以我当过医生的经验,真觉得这么多巧克力的摄入,怕容易引起血糖、血脂的增高吧。

瑞士商店里的巧克力琳琅满目,品种有几百种之多,售价也很便宜,一块简装的没有华丽外壳的100克巧克力,只需花费人民币几元钱,吃到嘴里,甜香软滑,非同一般。

说了这么半天,还是没有把瑞士巧克力天下第一的秘密揭露出来。其实,谜底很简单。导游指着车窗外说,因为瑞士有最好的奶牛,最好的奶牛挤出最好的牛奶,最好的牛奶就做出了最好吃的巧克力。

在阿尔卑斯山麓,有无边的草场和自由自在的奶牛。瑞士奶牛不是黑白花的,通常是红白花或是黄白花的。它们体形硕大,乳房饱满,无忧无虑地吃着芳草,好像生活在远古时代。导游说:“你们注意到牧草了吗?”我瞅了半天,说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只是这里没有污染,牧草好像格外嫩绿。导游不满意,说:“你没发现牧草的品种不一样吗?瑞士精心研究牧草,培养优良品种,有时候要花费五六年的时间,才能选定某种优质牧草的种子,播撒在草地上,才会长出富有营养的牧草。吃着这种牧草长大的奶牛,才有可能挤出芬芳浓香的牛奶,然后,才能做成世界第一的口味独特的巧克力啊!”瑞士风光

原来,巧克力的生产线是从牧草开始的,多么长远的谋略啊!

山色越发深了。车停下来休息,在欧洲,司机的工作时间是固定的,每两个小时必须休息,不得违背。车上有类似飞机上的黑匣子装置,只要汽车一发动,它就开始记录,包括测算司机每天的驾驶时间和休息的频率,以防疲劳驾驶。

此处景色优美,奶牛们三五成群,在牧场上优哉游哉地闲逛着,看到游客们,也不躲避,睁着好奇的大眼睛,好像在猜测这些人的来历。

有人充满善意地走过去,试图近距离地接触奶牛,和奶牛合影,抽冷子可能也想抚摸一把牛背什么的。导游赶紧招呼大家,说这万万使不得。

导游说:“近几年来,在瑞士,牛和人之间发生事故的比例,比过去多了许多。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新的养殖方式造成的。”

过去奶牛受到人的照料比较多,现在,它们更多的时间是在牧场上散养,跟牧民接触的时间很少,已经不习惯跟人靠得很近。也就是说,在某种情况下,这些奶牛部分恢复了野牛的天性,桀骜不驯。你别看它们好像长得很温驯,其实发起脾气来也是很彪悍的。即便是一头样子乖巧的小牛,也不可以随便触摸,否则,你就有可能被它追得到处乱跑,或者全身负伤。瑞士有优质的草场和数不清的奶牛

再者,旅行者来自四面八方,没有和奶牛打交道的经验。看到奶牛生气了,他们也跟着惊慌失措,不知道如何是好。有些人本能地立即转过身撒丫子就逃,但这其实是最危险的举动,会刺激奶牛进一步发作。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安静,慢慢地蹑手蹑脚地远离奶牛。

多出悲剧之后,瑞士徒步旅行协会发出郑重建议:别去打搅奶牛,更不要想着去触摸它们,可爱的小牛也很危险。不要试着去吓唬它们,不要死死地盯着它们看,也不要当着它们的面舞动棍子。万一发生极端的情况,你就瞄准它们的屁股来一下。

听导游这么一说,我们个个视牛如虎,再也不敢靠近。导游稍稍缓和了口气说,如果你实在太喜欢奶牛了,在离它们20米远的地方看看还是可以的。

就这样,我虽然非常喜欢奶牛,但是没有留下一张和奶牛合影的照片,因为我在距它们25米之外的地方待着。

山路越来越险,真不知道深山里的牛奶如何新鲜地卖出去。看来我的担心不是多余的,这个问题也逼着牧人们开动脑筋。一个名叫保罗·韦勒的牧人,每年都为他的奶酪销售犯愁。他的牧场使用太阳能,木材是用直升机空运来的,设备一流。奶酪则是牧场主按照传统方法制作的,质量绝对优等。可是因为交通不便利,他的产品就是销不出去。

头脑灵活的牧人想到了出租奶牛。他在网上刊登了奶牛的照片,一头奶牛整个夏天租赁费用为380瑞士法郎,估计可产70—120千克奶酪,租赁人在9月份就可以来牧场收取奶酪——可以将其带走出售,也可以馈赠亲友。

多么聪明的牧人!保罗的计划大获成功,十五头奶牛在网上被租赁一空。保罗还计划扩大服务范围,将周围几个牧场的奶牛通通在网上租赁出去。

真佩服保罗的好脑子,当然也佩服保罗的照相技术。想来他毕竟是主人,聪明的奶牛认得他,乖乖地让他照相。它们的照片被贴到互联网上,供人们评头论足。

离开瑞士的时候,有的人买手表,瑞士的手表当然是天下第一。我也买了瑞士天下第一的东西,那就是瑞士的巧克力。我特别挑选了“三角牌”巧克力,因为喜欢包装上的图案——高耸的阿尔卑斯山。据说这个牌子的巧克力特意制成三角形状,就是为了纪念欧洲最高峰的身姿。也是为了立此存照,想到那些幸福的、自由自在的、偶尔发发小脾气的奶牛,它们分泌的精华就贮存在这块巧克力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