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也是好医生——孩子行为异常的诊疗与预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00:59:09

点击下载

作者:郑毅,崔永华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好妈妈也是好医生——孩子行为异常的诊疗与预防

好妈妈也是好医生——孩子行为异常的诊疗与预防试读: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进步,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传染病和营养不良问题已基本得以控制。然而,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家庭向独生子女化发展,父母的重望、学习的压力、升学的竞争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给儿童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紧张、刺激和心理压力。儿童的心理健康也因此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威胁。“中国的家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为孩子的教育投入如此多的时间、金钱和心血。”然而,事与愿违,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状况则令人堪忧。据报道,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在大学生中,16.0%~25.4%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在大学生中发生率为4%~13%,中学生也高达6%~15%。

同时,优秀的儿童青少年以其独立、睿智、创新的特点也成为了社会进步的标志。

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反差?关键问题在于,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不同,心理健康知识多少的区别以及行为管理和行为矫正能力的差异。

当今,我国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不够,早期心理和行为干预机制不良,健全人格培养意识淡薄。无论是家庭养育还是学校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学习成绩,轻道德品质;重升学率,轻心理健康,这些情况非常严重。许多人以为儿童的心理障碍与己无关,孰不知这种侥幸心理往往是灾难的根源。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大约有1/5儿童和青少年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情绪或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缺乏自信、与同龄人或成人交往困难、吸烟、酗酒、吸毒、过早的性行为、少女怀孕、离家出走、自杀及暴力犯罪等,其中得到适宜处理和治疗的人数还不足1/5。

正是家长、教育者及普通医生心理卫生知识的缺乏,忽视了早期心理和行为干预,忽视了健全人格的培养酿成了一幕幕痛心而愚蠢的心理和行为悲剧。

如何能够早期识别和防治儿童行为问题,避免人格的畸变和社会适应的不良?如何才能使年轻一代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成为社会的栋梁?

这些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也越来越凸显不良行为问题早期识别和合理防治的意义和价值。

本书正是针对这些主要问题,以发展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理论和实践为基础,以循证医学的资料为依据,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案例为父母提供科学的“育儿教子”教材;为教师提供儿童和青少年行为管理和矫正的方法;为儿科医生、儿童保健医生、儿童心理健康工作者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有限的心理健康服务的资源,不断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水平,提高我们的孩子在未来国际社会中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我们已不容辞的责任!

尽管目前市场上有不少关于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和刊物,但缺少系统的、专业性和科普性紧密结合的,能真正告诉父母、老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者以及儿童青少年自己该如何去做的书!本书的问世,旨在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给读者一本专门针对儿童青少年常见行为问题预防以及早期识别和合理治疗的实用性科普专著。

儿童和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全社会的责任。良好的行为模式要从小建立,要精心维护。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创美好的未来!编者2009年4月于北京第1章 绪论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超过20%的儿童青少年罹患各类精神障碍;青少年自杀为全球死亡原因的第三位;重度抑郁症通常起病于青少年,遍布各个国家,可导致心理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并有自杀的危险;与行为有关的品行障碍会延续至青少年甚至成人,表现为药物滥用、少年犯罪、成人犯罪、反社会行为、婚姻问题、工作关系不良、失业、人际交往问题和健康状况低下……

据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5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2003年的《关注精神障碍儿童和青少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南》明确指出:“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卫生是全民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也非常令人担忧。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其中,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16.0%~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家庭向独生子女化发展,父母的众望、学习的压力、升学的竞争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给儿童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紧张、刺激和心理压力,儿童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仍在上升。当今,随着儿童受战争冲击、遭受劳动和性剥削、父母死于艾滋病以及迫于经济和政治原因迁移等全球性危机的影响,致使薄弱的精神卫生现状明显不能应对精神障碍所致的负担。据估计,非洲26个国家中由于各种原因所致孤儿的数量到2010年将是现在的两倍以上,其中68%是艾滋病的结果。到2010年,23个发展中国家总共将有4000万儿童失去父母或双亲中的一方。缺乏教育、成绩不理想导致对药物的依赖,涉及犯罪活动、使用违禁药物等,将成为社会性的问题。

儿童精神病学尽管还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却是一个发展迅速而备受关注的学科。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硕果累累,两年一届的世界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大会于2004年8月在柏林召开并改选了新一届理事会,我国郑毅教授被选为执委,这是中国人首次进入该理事会;2010年,世界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大会将第一次在中国北京举行。2004年卫生部确定的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快乐心情健康行为——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2008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人群同样为儿童和青少年。这些均充分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对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

当前对儿童和青少年精神障碍的认识和治疗方面的新进展激励着我们将目前的知识有机地结合,确立未来需要探索的问题,思考出适当的对策。这都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第一节 正常儿童青少年行为发展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发展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和规律。只有按照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及其特征,在先天基础、教育、环境诸因素的作用下,通过教育和训练以及包括医疗在内的众多措施,才能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个性以及较强的适应能力。那么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发展到底有哪些特征和规律呢?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遵循和把握这些规律呢?一、孕期及婴儿期

胎儿期是指由受孕成胎至出生的这一段时期。胎儿能否正常发育和出生,除了遗传因素之外,主要取决于母体的心身健康状况和孕期保健。

遗传因素与胎儿及儿童的身心发育有重要的关系。现代科学已发现遗传性疾病三千多种。遗传因素会给人的先天素质以很大的影响,因此,应该避免一切可能对人造成不良影响的遗传因素。例如,不允许近亲结婚,避免有遗传代谢病的病人生育等,都是非常必要的预防措施。

孕妇的身心健康状况与胎儿的发育有密切的关系,母孕期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弓状体病等),药物或其他中毒,腹部撞伤,X线照射,Rh因子不合等都可影响胎儿的发育,从而造成先天性的精神发育不全。孕妇的情绪变化能引起母体内神经内分泌及一系列生理、生化的变化。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可使血液中增加有利于健康的生化物质;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如焦虑、抑郁、恐惧或愤恨等,就可使血液中增加对胎儿神经系统及其他组织发育有害的生化物质。因此,孕妇是否能保持积极健康和稳定的情绪状态,对胎儿的正常发育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婴儿刚出生时的新生儿期,由于脱离了母体开始进行独立的生理活动,如呼吸、排泄、营养等,同时开始与外界建立联系。但这时,脑细胞间的联系还没有很好地发展,神经纤维还没有髓鞘化,只能依靠大脑皮层下中枢的无条件反射活动,如呼吸、吞咽、定向和防御反射等本能活动与外界环境发生反应和联系。然而,标志心理活动的条件反射正是在这个无条件的、本能的反射活动基础上形成起来的。

随着大脑皮层的逐渐成熟和外界环境刺激的不断增加,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泛,感知觉越来越复杂,情绪的分化也越来越明显。如婴儿除了母亲怀抱外,当看到母亲的形象、听到母亲的声音都会引起吸吮反射,这是婴儿心理发展最初的标志。这种变化与婴儿期大脑的迅速发育是有很大关系的,而且,大量皮层神经细胞体积增大,神经突触无论在数量上或长度上都不断增加,神经纤维髓鞘化也逐渐得到改善,保证了神经兴奋的迅速传导,为条件反射的建立提供了物质基础。

充足的营养对婴儿的发育是特别必要的,这对于孩子的体质和智力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喂养方式也很重要,母亲喂奶或人工喂奶都应该做到定时定量,这样不仅有利于婴儿的消化,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有节律的生活习惯。对于断奶以后的幼儿也应如此,特别要避免养成婴儿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

充足的睡眠对于婴儿来说很重要。新生儿大脑比较娇嫩,外界较强的刺激常会导致超限抑制,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平均每昼夜需睡20小时左右;6个月婴儿需睡16~18小时;1岁时需睡14小时左右。充足的睡眠是保证大脑发育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婴儿从第五、六个月开始,便会出现虽然并不饥饿但却要求母亲在旁陪伴,对其爱抚或与其玩耍的现象;对母亲或家人的出现与引逗报以微笑;见到鲜艳的色彩或听到动听的乐声也会表示注意和高兴。这说明婴幼儿对情感的需要有时显得比食物的需要更为重要。婴儿迫切需要丰富的精神接触和爱抚等刺激。母乳喂养不仅为婴儿提供了维持生命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更重要的是为婴儿提供了无限的母爱,从而培养了婴儿正常心理的发展,如婴儿躺在母亲怀里,耳朵听到母亲的心声,似在母腹之中,有着极大的安全感。眼睛看到母亲的笑脸、身体接受到母亲的抚摸等等,使婴儿体验到他们迫切需要的母爱,得以满足,这为婴儿日后良好性格的发育、健康的人际交往、愉快的情绪体验、健全的适应行为等的建立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家长对孩子进行训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手段,例如,学习行走、学习说话以及生活习惯的训练,都是在父母的教育和训练中建立的,让孩子在各项活动中多看、多听、多尝、多摸,让他们尽量多地感知外界事物,这样可使孩子获得更多的直观经验,既发展了智力,又促进了社会接触。当然婴儿这些行为的发育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可按照何时训练何种内容是最适合的时机,且能收到最佳的效果来分别进行,这样才符合科学性。二、幼儿期

幼儿期指1~3岁的阶段。1岁半左右的幼儿,开始独立行走,与周围环境的接触越来越多;同时言语能力迅速发展,这个时期不仅能逐渐理解成人的简单言语,还能用言语与成人交往,甚至特别喜欢提出各种问题,不停地向大人发问。

这个时期应该注意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此期孩子肢体活动比较随意、准确和灵活,独立性也有所发展。要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吃饭、穿衣脱衣、简单的个人生活自我服务等。

此期同时应注意孩子行为和个性的塑造。这一时期儿童的个性逐渐形成,要塑造一个良好的个性,必须把握这个最佳时机。俗语说“三岁看大”,这表明由遗传带来的个性特征已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要按照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充分利用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正面的言语及行为榜样,对幼儿起到的潜移默化作用,影响幼儿行为和个性的发展,养成儿童行为的准则,初步培养礼貌和对待别人和事物的观点与方法。特别强调的是,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发育对行为和个性的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时期,父母还应尽可能更多地给予言语交往的机会,并通过歌谣和讲故事等来促进幼儿的知识积累。尤其对其视觉和听觉加强锻炼,让他们在游戏和生活中多听、多看,让他们把看到和听到的事物重复地讲、想、说,从而培养幼儿的认识能力。

如果幼儿生活在较为孤寂的环境里,或受到不良的刺激,就会使幼儿言语发育迟缓,甚至造成口吃的毛病。据调查研究,有4%的男孩和2%的女孩患有口吃,由于口吃的影响,幼儿往往会形成孤独、迟缓、羞怯和自卑等性格倾向,且伴有情绪不稳、睡眠不安等状况。这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正确地引导和促进语言功能的发展,及时发现和矫正口吃非常重要。国外一些变态心理学家也特别重视所谓幼年时期的心理冲突,他们认为成年人的许多心理异常往往是由于幼年时期心理受到某种刺激的结果。

幼儿约到3岁的时候,随着言语的发展和经验的增加,一方面大人的言语对儿童行为的调节作用明显地发展起来。大人可按照自己的意见用言语来强化儿童的行为。这时大人的榜样作用十分重要,因为这会对儿童最初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及道德品质产生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幼儿逐渐萌发想象能力,虽然想象的水平很低,内容也贫乏,却喜欢夸大。这时大人要特别注意防止某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有些父母或祖辈在孩子不听话时,常常爱用恐吓的办法,试图让孩子就范,但这使得孩子却常常在想象中加以夸大,会引起孩子心理上很大的惊恐。还有些父母在黑夜把不听话的孩子推出屋外,孩子想象中的恐吓可能更大。这样会造成孩子对外界事物的情境的某种恐惧心理,同时会养成胆小孤僻和畏缩的性格。严重时还会造成恐惧症或反应性精神异常症状,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害,出现依赖行为与退缩行为。依赖行为主要是全部生活均依赖父母安排,像俗话说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样子,甚至表现为不能离开父母,一旦离开就不知所措,缺乏基本的独立能力。而退缩行为则表现为胆小、孤独、怕羞、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结交,更不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平时不爱出门活动,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以上不良行为的出现,多因教养不当所致。三、儿童期

儿童期包括学龄前期(3~6岁)和学龄期(6~12岁)。对学龄儿童的早期教育与训练问题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这就是所谓教育的关键年龄或关键期。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大脑的内抑制过程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这时抑制过程相对来说还是较弱的,兴奋过程仍占优势,所以儿童容易兴奋、激动和喧闹,“好动”成了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这时特别应该适时地组织儿童进行各种游戏活动。游戏是儿童尤其是儿童早期的重要活动形式,也是儿童增长知识、诱发思维和想象力的最好途径。通过游戏可以使儿童了解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并初步受到遵守规则、纪律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由于儿童的想象还较肤浅、幼稚,游戏活动需要得到成人指导才能发挥积极作用。组织好儿童游戏活动,对推动儿童的社会交往,培育心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创造性游戏。

对儿童的成长与培养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着手早期教育

儿童时期的人格特点还在形成之中,还很不稳定。5岁以前主要是父母和家庭的影响。之后,进入了幼儿园或小学,就受同学的集体生活和教师的影响。这时,父母和老师以及集体能否正确地对儿童进行引导和教育,能否合理地提出要求并给予良好的影响,对于儿童能否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对儿童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儿童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从而避免人格障碍的发生,这是儿童心理卫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儿童的早期教育方式,是关系到儿童身心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有的家长对待孩子采取封建式家长作风,管教和约束过严,或者动辄打骂,要求孩子绝对顺从,结果必然伤害儿童的自尊心,限制了儿童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并可能引起行为和人格的异常变化。另一个极端是,有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迁就溺爱,过于娇宠,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常常会采取这种态度,结果造成儿童的过分依赖,胸无大志,遇困难就退缩,挫折情境的耐受力差,较容易发生神经症或其他精神病。以上两种教育方式都是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都不符合正确的儿童心理健康卫生的原则。

2.鼓励学习活动

一个初生的婴儿缓慢地张开她(他)的双眼直直地看着父母亲的脸。婴儿从一出生就开始了学习,他们能注意到所有他们感兴趣的事。他们能识别面孔、声音和噪音、气味和触觉。儿童进入幼儿园和学校,从此便开始了有目的的以集体为单位的学习形式,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时期。儿童入学后,首先要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态度,父母、老师应该以鼓励的方式引导儿童对学习产生兴趣,把学习变为自觉的有兴趣的积极的行动。有些儿童拒绝上学,出现“学校恐惧”,家长和老师应该弄清原因,采取适当的教育、引导或治疗的方法,鼓励和帮助儿童顺利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断给孩子增加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不是采取鼓励和引导的方法,而是迫使儿童在家里和在学校的全部时间都要放在学习上,剥夺了儿童与小朋友一起游戏和交往的机会,使他们失去了天真活泼的稚气,甚至会塑造了扭曲的个性,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卫生。

3.促进社会化发展

儿童期社会化发展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由对成人的依存到自己独立的过程;一是获得处理简单人际关系能力的过程。作为社会集体中的一员,在生活成长的过程中必定和父母、教师、同伴接触交往,因此,要适应自己所在的集体,就要有适应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学会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和独立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态度,父母之间的感情,父母的言语、行动等,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是儿童走向社会的场所,在学校里,通过学校教学方针的实施、教学目的贯彻、学校风气的影响、教师的教育影响、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学习,均可促进孩子人际交往的升华。儿童还应该适当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和学校劳动,这对儿童的心理发展非常有意义。在劳动中,儿童不仅增加了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而且增加了人际交往,发展了友谊、责任心,培养了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

4.警惕不良心理行为

童年时期,如果教育不当,常容易发生许多不良心理行为。学前期儿童容易出现咬指甲、遗尿症、拒绝入园等,入学后容易出现逃学、多动症,甚至品行问题或儿童精神病性障碍。家长和老师务必保持警觉心态,既要尽早地发现儿童的不良心理行为,同时又要正确分清正常发展与异常表现的严格差别,正确引导,逐步调整。心理卫生工作者要做到关注孩子的正常需求,在具体案例中尽可能客观地从儿童和监护人双方找原因,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作出正确判断,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四、青少年期

青少年期又叫做青春发育期(年龄在12~18岁),是介乎儿童与成人之间,从幼稚变为成熟(生理上、心理上和道德上的成熟)的一段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一方面他们正在竭力摆脱童年时期的幼稚状态,向成人过渡,要求像大人那样行事;但另一方面他们却还不成熟,并没有完全具备成年人心理所具有的所有特征和能力。因此,他们的内心生活可以说是充满着矛盾和冲突,处于一种非常不稳定、不平衡的状态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条件,没有及时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在情绪、行为活动和性格特征上发生某些问题,造成心理上的各种不良反应或产生不轨行为,也可以成为诱因导致青春期的各种精神障碍。

1.青少年的性心理卫生

青春期的心理卫生首先是性问题的心理卫生,因为在青春期,生理上的变化最突出的是性激素和第二性征的出现以及性器官的开始成熟。这时男孩子开始出现精液,女孩子开始月经来潮。随着生理上急剧变化而来的心理上的突出变化是开始出现性欲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一系列复杂的内心情感体验,并产生了追求异性的需要。这时候,在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男女面前,围绕着性的问题就会出现许多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现象和新问题,需要他们正确对待和处理。但是一般来说,他们还缺乏必要的性知识,对于正在萌动着的性冲动缺乏心理上的准备,具有很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而对于性问题的社会道德观念又只有非常肤浅的了解。这时,一旦在这方面受到社会上的不良影响就会矛盾激化,以致误入歧途。即使仅是一般的处理不好,也会对自己的心理和身体两方面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将会有助于他们正确对待和处理好可能出现的性方面的种种问题,从而避免由此产生的各种不良影响,这是青春期心理卫生的一项重要任务。

2.青少年的自我意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由于青少年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开始把自己看成是“成年人”,对自己的要求有了更高的自觉性,渴望与成人一样具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渴望像成人一样完成各种社会义务。这种“成人感”或是独立性是青少年对自己的认识中的新的突出特点。这种愿望提高了他们的责任感,发扬了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另外,青少年最怕别人把他们看成是“小孩儿”,为了表现他们是强者,有时容易出现一些冒险行为。因此,家长和教师对他们的评价要做到恰如其分,尊重他们的地位和权利,承认他们是一个独立的成员,平等相待。遇到矛盾时,要循循善诱地予以解决,关心和帮助他们学会客观地、全面地看待别人和自己,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逐步引导,不要让他们感觉教师、家长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们。引导得好,他们就会以极大的热情去完成任务,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家长和教师对青少年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他们,对于他们的优点加以肯定,对于他们的缺点要给以适当的批评与监督。这样,他们就会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

3.青少年的情绪心理卫生

青少年正处在精力旺盛,充满活力的时期。他们的情绪活动特点是能够激发很高的热情;情绪变化强烈而带有冲动性,难于保持稳定、深刻和持久;不善于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可以因为一点点称心愉快的事情而得意忘形,也可以因为受了一点委屈而懊丧不已。他们的情绪生活特别容易受到干扰和破坏。因此,学会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活动,建立正常的积极的情绪生活,就成为青少年心理卫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由于青少年的情绪活动不稳定,常常会因一时的冲动而产生情绪爆发,且不顾一切地发泄到其情绪发生的对象身上。如果在积极思想的指引下,激情状态可能起到好的作用,但如果受不良思想的支配,则可能导致种种不轨行为,甚至干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来。

不正常的情绪生活不仅能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损害其精神的健康,而且还会使人体罹患疾病。因为正常和积极的情绪生活有利于促进内脏器官系统的健康活动,而不正常的和消极的情绪生活则给予体内各器官系统不良的影响,甚至损害。对青少年来说,学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活动,建立正常的和健康的情绪生活,确实是极其重要的。一般来说,最好的途径是引导青少年建立广泛的兴趣,除了正常的学习和工作以外,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各种文娱体育活动、科学试验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等,在活动中使他们的情绪得到适当的疏泄、锻炼,使之更加成熟。

4.青少年的矛盾心理

首先,青少年存在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他们急于自主自立摆脱成人的约束,却又在很多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其次,青少年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朝气蓬勃,富于幻想,有远大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对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常估计不足,所以在升学、就业、恋爱等问题上遭受挫折,就容易引起激烈的情绪波动,产生沉重的挫折感。第三,青少年还有坦率与封闭的矛盾。一方面期盼得到人们的理解,与知心的同龄人愿意敞开心扉,说话热诚坦率,同时青少年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越来越暴露出青年所特有的心理闭锁性,甚至产生固执、多疑与对抗。第四,青少年常有性意识与性道德的矛盾。生理上已经成熟,性意识已经觉醒,青少年容易出现性欲望和性冲动,但由于社会舆论和传统道德伦理观念的影响,心理上有时会在性意识和性道德之间发生冲突和矛盾,并且伴随紧张、忧郁、悔恨和羞愧的心理。第五,青少年常面临情感与理智的矛盾。青年人情绪活跃富于幻想,喜欢冒险,形成好奇、好动和好争等心理特点,容易与理智发生冲突。

面对这些冲突和矛盾,既需要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保健,也非常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工作。从青少年自身来说,要加强心理卫生知识学习,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挫折的适应能力,陶冶自己的情绪和个性,健全自我意识,学会心理调节,把学习、工作和娱乐结合起来,加强对自己、对社会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从家庭、学校、社会方面来说,应充分尊重、理解、信任、爱护青少年,给他们以发展自己的自由和条件,多指导少指责,多帮助少干涉,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卫生教育、性知识教育和生活指导,建立心理咨询、辅导、治疗的机构,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困惑和实际困难。第二节 常见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或行为障碍

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儿童心理的发展,道德品质教育,儿童的游戏与学习,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儿童的营养、睡眠、疾病等方面都存在大量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大家公认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一般有五个方面:①智力符合常态;②情绪稳定而愉快;③意志健全与行为协调;④性格与自我意识良好;⑤人际交往和谐。当儿童的心理发育因为种种原因偏离了正常范围,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行为问题。有时这类孩子粗看起来都很正常,实质上与正常儿童相比存在着性格脾气、情绪行为、注意力等方面的这样或那样的不同。

儿童和青少年行为障碍可以从许多方面来考虑。下面的这些障碍被认为是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主要类型,这主要是基于以下所列的内容来考虑的:有较高的发病率、导致缺损的程度、可治疗的程度(尤其是在初级医疗保健水平)和长期保健的结局。一、儿童早期

1.学习障碍

发生率和患病率高,对今后的生活有严重的影响,治疗有限,是学校的焦点。治疗目标是让他们获得自给自足的职业,他们可能与多动障碍有关系。

2.多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被认为有较高的发病率,受媒体和制药商意识的影响较大。如果诊断正确,以相当低的费用就可以获得较高的可治愈率。病程迁延则很难获得好的治疗,同时合并有精神疾病和物质滥用的比例增加。二、儿童中期

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

近来有更多的人被诊断出此病,此病仍没有特异的治疗方法。由于无法治愈,此障碍的耻辱感较强,易受歧视和被社会所孤立。三、青少年期

1.品行障碍/反社会人格

品行障碍依据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描述。当有反社会或违抗行为时,通常都可诊断此病,但也有其他表现。尽量不要过早地作出这一诊断,因为一旦下此诊断,可能会使患者建立一种自暴自弃的感觉,人们通常认为这样会预后不良。治疗是多方面的,结局也不同,需要一个综合全面的计划去治疗,争取任何可能成功的希望。

2.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如物质滥用

对于儿童来说,通常不可能符合物质依赖的诊断标准,不管是酒精依赖还是其他药物。由物质滥用导致的严重表现才是诊断的证据。此外,使用药物和酒精后显然可以改变可能存在的其他任何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忽视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无疑会导致影响其终生的精神障碍,破坏其健康的行为模式,使积极和安全的社交能力下降。因此,我们决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应该时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第三节 诱因和预防一、诱因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遗传、社会、家庭、学校及个体的偶然经历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家庭环境的影响则具有特殊的意义。家庭环境对儿童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是以一种多因素、多侧面的复杂方式来实现的。

1.躯体的健康

身体不健康会影响心理的健康,使儿童产生焦虑、忧虑、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儿童情感、性格、意志和人际关系,形成不健康的心理。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育有很大影响。另外,高层楼房使孩子自由活动减少,不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闹市区的噪声、交通紧张、空气污染均影响小儿的发育。

3.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主要环境。从出生开始就应给予丰富的社会性和物质性刺激,这对小儿以后的认知发育和社会化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和家庭气氛对孩子来说具有特殊的敏感性。父母及其他成员的生活习惯、思想意识、作风情操对孩子品德的培养、个性的形成至关重要。例如破裂家庭的子女得不到应有的关怀与照顾,缺少欢愉和睦的家庭气氛,接触的语言简单贫乏,好奇心及探索行为被阻,没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从小就感到孤独和失望,则不易形成健全的人格。(1)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在家庭人口结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结构的健全完整程序。有人曾对1095名中小学生的家庭结构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生活在不完整家庭(双亲一方或双方由于死亡、离婚等原因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不在的家庭)里的中小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者所占的百分数为13.8%,而完整家庭中有问题孩子所占百分数只有0.2%,充分说明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良好的作用。近年来的一些关于离婚与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普遍证实,父母离异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孤僻、冷漠、心神不定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反社会行为,这主要是因为破裂的家庭结构给儿童带来了过分紧张的生活气氛和感情冲突,家庭缺乏温暖和关怀,致使他们失去了生活目标,于是在思想观念、情感、行为、性格等方面出现动荡,易于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因此,动员各种力量稳定家庭结构,对于保证下一代身心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2)家庭氛围

所谓氛围就是指人所处的环境气氛和情调,它是在某一环境中的人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造成的某种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儿童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孩子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行为放任、不讲礼貌。因为儿童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等)为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和认知对象,并以模仿式的学习来感受事物、熟悉环境、发展自己的习惯行为,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然后在以后与社会环境的接触当中,就开始以长期在家庭气氛中熏陶出来的心理模式、性格特征、习惯行为来判断自己对家庭以外的世界的适合或不适合。在现代大多数核心家庭中,由父母间形成的家庭人际关系和由父母与孩子之间构成的家庭教育关系(育人态度与方式方法等)所支配的家庭气氛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往往父母的眼神、语言交流、行为举止、性格表现、作风习惯和对儿童的态度都能无形地给儿童心理以极大的刺激和启示,并在其适应过程中,形成他们自己心理和性格上的特征。因此,家庭生活质量的好坏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相关因素。(3)教育态度与方式

从发展的观点看,对儿童的教育应该是成人以自觉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去开发儿童的一切潜在的能力,即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向儿童提供一切条件,包括环境、人际交往等,关心他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当然,教育态度与方式决不能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应根据儿童的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的性格特征而有所差别。如果父母双方都能采取合理的态度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儿童会很容易显示出独立能力、积极性、友好态度和稳定的情绪;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采取溺爱、娇纵、顺应的态度,儿童也容易表现出适应能力差、依赖、任性和执拗的性格特点。因此说,端正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态度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没有正确的教养态度,就谈不上良好的教养方法。目前在子女教养问题上的失误主要表现为:有些家长对子女过分娇宠,以致爱而失教,对孩子没有明确的教育要求,对他们的学习、行为表现听之任之,根本谈不上如何培养儿童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自制力等;还有的家长则一味采取高压手段,不顾孩子的发展特点和合理要求,主要采用惩罚来实行管教,信奉“棒打出孝子、娇养出逆郎”的古训。从科学角度看,这些教养方式显然都是错误的,对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也容易造成不良后果。值得指出的是,家庭教养方式上的种种缺陷不仅对儿童的身体发育和精神成长都有有害的影响,且不可避免地要在下一代建立家庭时反映出来,这是值得每位家长认真思索的。(4)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成熟和生长发育。

就文化素质而言,一般说来,若父母的文化素养高,常对子女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同时在儿童的学习上也能给予较好的指导。相反,文化素质较低的家长本身不思进取,往往对子女的要求不高,他们不仅自己不学习,也不关心子女的学习,甚至只顾自己的娱乐而影响孩子的学习。很多研究成果都表明,父母的文化素质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高相关。

就心理素质而言,可以这样说,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行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言辞说教,因为儿童是生活在一种与父母的心理神奇的融合、感应和参与的状态之中。他们对父母内心的重大变化经常有迅速的反应,父母的心理障碍也会毫无例外地投射到孩子的心灵上。孩子在心理上甚至生理上的某些病态往往可以在其父母的精神状态中找到原因。因此,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要想改变孩子身上的某些东西,就应首先看他们是否能够在自己身上被改变,努力使自己具备明朗、达观、善良、坦诚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使孩子具有一个生长良好个性和优秀人格的温床。二、预防

1.开展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

开展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摸清我国少年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病特点和规律,积极预防并早期治疗各种心理障碍,使儿童有一个健全的精神系统,有良好的感知觉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早期教育,促进智力开发,帮助儿童自觉克服各种不良行为,培养健康的情感和开朗的性格。

2.加强法制教育,举办各种有益于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的各种活动

加强法制教育,举办各种有益于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的各种活动,如夏令营、少年科技活动、儿童活动中心、体育竞赛、读书报告会等,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儿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多地认识环境、接触外部世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交谈近期学生在校、在家的情况,做到有的放矢,使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促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3.学校环境,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有些儿童智力差,学习东西比较慢,理解能力差,为此常常挨教师训斥和学生的讥笑;有些儿童精力不集中,注意力涣散,给教师留下不良印象,或经常受训斥,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加剧了情感和行为的障碍。有些学校片面地加重学生的课外作业,考试、测试频繁,把学生搞得头昏脑涨,有的小学生做功课到晚上10点过后,还经常完不成作业,受到教师的训斥,长时间下去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对学校产生恐惧感,完不成作业就用说谎逃学等办法对付,从而加剧了心理压力。有些学校不按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而是每天除了语文就是数学,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心理健康的发展受到阻碍。所以,我们应该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发展学生兴趣,使校园变成孩子们的乐园。

4.创设一种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和气氛(1)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儿童对一种家庭气氛的心理承受力表现在他对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形象的适应和接受,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最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因而父母们时刻要意识到身旁有一双天真无邪的眼睛在瞅着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多示范、少说教。(2)要有民主的行为作风

作为父母要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作风民主、和蔼可亲,这对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长将产生极为有利的深刻影响。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既是长辈,也是教师和朋友,切忌把“社会角色”带进家门;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子女,站在子女的角度,才能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千万不能按家长自己的主观意志随心所欲、拔苗助长;家庭内出现矛盾和分歧时,切忌急躁、粗暴,尽可能地热心肠、冷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3)和谐的家庭气氛

家庭成员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是治家、教子的基本条件。家庭和谐的关键人物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夫妇双方,因此,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子女成才,有责任感的家长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做配偶的特殊艺术和家政科学。(4)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父母乐观、镇静、愉快的情绪对孩子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父母应自觉克制来自各方面的烦恼、伤感和忧郁,控制自己的不良性格,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孩子感到家庭是温暖迷人的。另外,家庭中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气氛也应充分考虑其教育的影响。目前有些家长对家庭陈设、衣着服饰、吃喝娱乐等十分注重,对子女的智力投资、学习休息和身心健康却漠然处之,这是万万要不得的,任何一位家长都不应低估这种“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

5.注意儿童情商的培养

情商是指非智力因素,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素质,它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怪异、不易合作,自卑、脆弱,不能面对挫折,急躁、固执、自负,情绪不稳定,他智商再高也很难有成就。情商应从小培养。

首先培养忍耐力。有这样一个实验,选一些智商超常的幼儿,给他们一块糖,并告诉他们:现在吃就给一块,如果能忍一小时后再吃,可以再奖励一块。跟踪调查的结果是:能忍耐的孩子成功率大大高于不能忍耐的孩子。怎样培养忍耐力呢?孩子急于喝奶时,不要马上满足他,让他哭一会儿,一边慢慢和他说话,一边拍他的后背,然后再给他吃,忍耐时间逐渐加长,从几秒到几分钟。对每次都把零花钱很快花光的孩子,家长可以说:“如果你能忍住一星期不花零花钱,下周可以加倍给你,你可以攒起来买你需要的大东西了。”孩子遇到了困难,家长不要马上给他帮助,而是鼓励他坚持一下,忍受挫折带来的不愉快,很快就会成功的。

第二,培养适应能力。有的家长很少让孩子出门,担心这担心那,孩子看到生人就哭,长大后就易敏感、退缩。孩子离开母体后需要适应新环境,如果不给孩子机会,他的适应能力是不会自然萌发的。

第三,培养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开始孩子对外界刺激是被动地接受,逐渐对周围的一切感到好奇,都想尝试去摸摸、看看,如果家长什么都不让孩子动,将来你想让他有兴趣干点什么事,他也懒得动了。

6.培养孩子自信

自信心可使孩子不怕困难,积极进取,争取更好的成绩。家长可通过下列方式帮助孩子获得更多自信:(1)真诚地赞扬和鼓励。赞扬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但要注意得当、得法。滥用鼓励和赞扬会使孩子感受到不真诚、期望过低,使孩子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赞扬的。最好是对孩子的行为或进步给予及时的、准确的反应,比如对他说:“我看到你已经学会分数的加减了”、“你的那首诗确实写得不错”等,这样比笼统地说“好极了”效果会好得多。(2)激发自主意识。倾听孩子的想法和建议,让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就能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智能和潜力。(3)让孩子感到自己有用。除了采纳孩子的建议外,还可引导孩子做对家庭、对别人有益的事。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并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使他感受到与他人之间的相互需要和依存关系,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4)教孩子积极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是自信心的自然结果,完成某项任务、学会某项技能、取得某种成绩都属此列。要注意的是,在激励孩子做某种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时,最好以自尊心、荣誉心来激发他们,这样才能保持激励的持久和深入。比如让10岁的孩子自己准备早餐,不要说:“今天如果你能自己准备早餐,晚上就奖励你吃肯德基。”而要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够自己准备早餐了。”在这样的提示下,孩子就会感到自己确实已经长大了,就会在以后每天的努力中巩固这种感觉,从而使自信心大增。

总之,必须唤起家庭、学校和全社会都来关心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帮助儿童把不良的心理表现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才能从根本上预防或减少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第四节 综合干预

儿童心理障碍的综合治疗仍然是专家们推荐的最佳治疗方案。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许多儿童和成人的心理障碍都形成于婴幼儿时期。所以综合干预不仅体现在干预手段的多样化、干预队伍组成的多元化,而且还在于儿童青少年整个发展历程中的不同阶段的努力。

1.预防为主,早期干预仍然是重点

随着儿童精神病病因学研究的进展,发现儿童早年的神经精神发育、营养、应激事件和环境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的心身发育和成年后的心理状态。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早期精神医学干预的重要性。

最新研究显示,出生后最初几天乃至几个月里很少见到笑容的婴儿长大后性格很可能孤僻羞怯;在幼儿时期习惯性地难以入睡的男孩,进入青春期后,饮酒、抽烟以及使用非法药物的可能性大约是睡眠正常男孩的2倍;幼时爱哭儿童的智商平均值比正常儿童低,其手眼协调能力差、纪律性不强。

陈学诗、郑毅等报道了从孕期开始持续六年的早期系统干预培养独生子女健全人格的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早期综合干预对儿童心理发展和健全人格培养至关重要。

2.加强儿童心理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前我国还没有成规模的现代科学技术含量较高的儿童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其研究已经影响到了国家有关儿童精神卫生政策的确定和国内外学术交流。

3.加强危机干预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的研究

当今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日趋激烈,暴力、恐惧及自然灾害围绕着心理防御能力薄弱的儿童,因此,加强危机干预是当今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4.影响脑和神经发育因素的研究

美国科学家已经绘出大脑关键区域发育基因“分布图”。随着这些有关脑和神经发育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的问世,儿童智力发育和神经精神发育的基因研究可能备受重视。

5.环境与基因相互影响的研究

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对恒河猴的实验发现,具有暴力倾向基因的猴子只要得到精心呵护也能保证行为正常。此项研究还有助于开发“修补”不良基因的药物,以及保证婴儿受到科学的照顾。这方面的研究将继续深入。

6.神经营养和神经保护性物质的研究

美国哈佛大学的康景轩利用基因技术将线虫的Fat-1基因植入老鼠体内,将体内的ω-6脂肪酸转化成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潜在影响的ω-3脂肪酸。人体补充ω-3脂肪酸不但对老年痴呆、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防治有效,对智力和视网膜发育也起到相当作用。这一突破性的成果将促进相关的研究进展。

7.基因药理学和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研究

由于儿童对药物的安全性要求较高,许多现有药物的安全性受到质疑。因此,开发适用于儿童使用的安全有效的药物仍然是发展方向。

8.心理治疗与替代医学研究

儿童精神疾病受家庭和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开展家庭心理治疗和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行为治疗仍然是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同时随着近年来补充与替代医学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与重视,中医药经过几千年的实践与发展,无疑是补充与替代医学中最为绚丽的瑰宝,将备受关注。

所有已经开展的和将要开展的研究的终极目标都是更好地对出现精神或心理问题的孩子进行综合干预,使孩子能够获得最快的最大限度的恢复。第2章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引言当还是一个幼儿时,小强(化名)在走不稳之前就开始跑。在托儿所,他会因拿自己想要的东西而经常撞倒别的孩子。在街上,他会不顾迎面而来的汽车猛跑,那恐惧的一幕幕多年以来都深深地留在他父母的记忆中。在家中,他出了一个又一个意外,得过脑震荡,三次胳膊骨折。当他带着淤伤出院时,还没忘记把病房里盛开的玫瑰花推倒。小强上学后不久,老师就反映他随便离开座位,不受约束,并经常拿着皮筋做的弹弓向女生射击;他的字迹潦草,在其他同学大声朗读的时候,他却做着白日梦;他的作业常拖到深夜也难以完成,而且对任何人的谈话总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从来不看对方的眼睛;考试时经常犯粗心大意的错误。他自己也由于总被批评而苦恼。在他二年级时,心理学家给他做了测试,发现他的智力高于平均水平,尽管他的学习成绩落后于其他人。但心理学家也发现,他容易分心、较冲动,经常不假思索地说出答案。在向小强父母了解了他小时候的表现之后,心理医生认为小强是患了“多动症”。一、“多动症”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呢?

那么,多动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andhyperac-tivitydisorder, ADHD)的俗称,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为3%~5%,男女比例为4~9:1。二、这种疾病是怎么得的呢?

该障碍病因复杂,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目前研究表明,该障碍与遗传因素有关,遗传度为0.75~0.91,遗传方式尚不清,可能为多基因遗传。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该障碍和多巴胺受体基因的多态性有关。

2.神经生理学因素

该障碍患儿脑电图异常率高,主要为慢波活动增加。脑电图功率谱分析发现慢波功率增加,α波功率减小、平均频率下降,提示该障碍患儿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延迟或大脑皮质的觉醒不足。

3.轻微脑损伤

母孕期、围生期及出生后各种原因所致的轻微脑损伤可能是部分患儿发生该障碍的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一种脑损伤存在于所有该障碍患儿,也不是所有有此损伤的儿童都患该障碍,而且许多患儿并没有脑损伤的证据。

4.神经生化因素

有研究表明,该障碍可能与中枢神经递质代谢障碍和功能异常有关,包括:多巴胺和肾上腺素更新率降低,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低下等。

5.神经解剖学因素

磁共振研究报道,该障碍患儿存在胼胝体和尾状核体积的减小,功能核磁研究还报道该障碍患儿尾状核、额区、前扣带回代谢减少。

6.心理社会因素

不良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如经济过于贫穷、父母感情破裂、教育方式不当等,均可增加儿童患该障碍的危险性。

7.其他因素

该障碍可能与锌、铁缺乏、血铅增高有关。可乐、咖啡、食物添加剂可能增加儿童患该障碍的危险性。小链接我们可以把人的大脑的额叶皮质形象地比喻为大脑的“总司令”,它负责筛选、调节各种输入的感觉信息。正常的情况下,这个“总司令”得到信息后,将它们进行综合,然后发送到合适的相应的皮层下中枢(就像军队的各级军长、师长)。这一切在一瞬间就可完成。而儿童多动症患儿的这个“总司令”不够活跃,能力不强,因此他的大脑就缺乏正常恒定的排序、分类、抑制、聚焦的管理能力。皮层下得不到正确的信息和指令,“军长、师长”们“群龙无首,各行其是”。只有提高大脑的额叶皮质这个“总司令”的能力,才能治疗好儿童多动症,而药物治疗是不可缺少的。三、多动症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从小强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多动症的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或集中时间短、活动过度及冲动,学习困难、情绪和行为问题。

1.注意缺陷

该障碍患儿注意集中时间短暂,注意力易分散,他们常常不能把无关刺激过滤掉,对各种刺激都会产生反应。因此,患儿在听课、做作业或做其他事情时,注意力常常难以保持持久,好发愣走神;经常因周围环境中的动静而分心,并东张西望或接话茬;做事往往难以持久,常常一件事未做完又去做另一件事;难以始终地遵守指令而完成要求完成的任务;做事时也常常不注意细节,常因粗心大意而出错;经常有意回避或不愿意从事需要较长时间集中精力的任务,如写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这些任务;常常丢三落四,遗失自己的物品或好忘事;与他/她说话,也常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等。

2.活动过度

活动过度是指与同年龄、同性别大多数儿童比,儿童的活动水平超出了与其发育相适应的应有的水平。活动过度多起始于幼儿早期,但也有部分患儿起始于婴儿期。在婴儿期,患儿表现为格外活泼,爱从摇篮或小车里向外爬;当开始走路时,往往以跑代步;在幼儿期后,患儿表现好动,坐不住,爱登高爬低,翻箱倒柜,难以安静地做事,难以安静地玩耍。上学后,因受到纪律等限制,患儿表现更为突出。患儿上课坐不住,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小动作多,常常玩弄铅笔、橡皮甚至书包带,与同学说话,甚至下座位;下课后招惹同学,话多,好奔跑喧闹,难以安静地玩耍。进入青春期后,患儿小动作减少,但可能主观感到坐立不安。

3.好冲动

该障碍患儿做事较冲动,不考虑后果。因此,患儿常常会不分场合地插话或打断别人的谈话;会经常打扰或干涉他人的活动;老师问话未完,会经常未经允许而抢先回答;会常常登高爬低而不考虑危险;会在鲁莽中给他人或自己造成伤害。患儿情绪也常常不稳定,容易过度兴奋,也容易因一点小事而不耐烦、发脾气或哭闹,甚至出现反抗和攻击性行为。

4.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

部分该障碍患儿存在空间知觉障碍、视听转换障碍等。虽然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由于注意障碍、活动过度和认知障碍,患儿常常出现学习困难,学业成绩常明显落后于智力应有的水平。案例中小强的情况也足以说明这一特征。

专家提醒当您发现您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与智力水平明显不相符的时候,就一定要引起关注。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导致孩子学习困难的第一位原因就是多动症。这也是多动症的孩子为什么上学后才比较容易被发现的原因,同时也使许多孩子误诊。

5.情绪行为障碍

部分该障碍患儿因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及同伴的排斥而出现焦虑和抑郁,有20%~30%的患儿伴有焦虑障碍,该障碍与品行障碍的同病率则高达30%~58%。与同龄人相比,患有ADHD的青少年在情感上显得较不成熟,而且会较多地伴有对立违抗障碍、冲动、发脾气、吸毒、犯罪等情绪和行为问题。现已有研究表明,多动症的孩子如不积极治疗,很容易导致青少年犯罪。事实上,情绪和行为障碍往往是多动症患儿社会功能损害的一个重要原因。小链接:多动症的青春期表现有许多研究指出,ADHD最突出的症状是在青春期有所变化。在这一年龄段,尽管多动这一表现依然存在,但远不如以往那么明显。此时,学业方面的问题可能并不如在小学阶段那样受到关注,或者患儿已在小学阶段得到了有效的治疗。进入中学以后,人们对孩子认知方面的要求显著提高,期望孩子们能够逐渐脱离成人的监督。此时,学生们往往会遇见多名教师和进入不同的班级,而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量也会有所增加。最后,青春期社会环境的改变,使得伙伴之间的交往成为新的生活重心,因此与伙伴之间的关系问题会显得较为突出。随着生活内容、学习内容、期望以及成熟度的变化,青春期ADHD患者的症状与学龄期儿童相比,会存在很大的不同。事实上,在青少年患者中,通常会漏诊那些以注意力不集中为主要表现的亚型。尽管有研究显示,在青少年人群中,各亚型之间的差异并不存在,但在我们的临床印象中,存在于儿童期的许多差异在进入青春期时仍会继续存在。例如,与混合型相比,教师对注意力缺陷亚型的描述是:分裂性行为较少,更多地表现出社交困难、不快乐和焦虑或抑郁。与儿童期相比,此时若存在这些症状,会对孩子造成更大的影响,这是由于人们对青春期孩子的独立性要求更高,社会功能的复杂性也有所增加。同样,有学者指出,与混合型相比,那些属于注意力缺陷亚型的孩子往往要至更大年龄时才会得到确诊和转科。尽管男性学生的人数要多于女性,但与混合型相比,注意力缺陷亚型仍以女孩居多。该亚型由于缺少分裂性行为,因此在诊断上存在困难,但这些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却十分明显,例如行为无条理性、不能跟上学习任务、学业科目增加时孩子的持久注意力发生困难等。与同龄人相比,患有ADHD的青少年在情感上显得较不成熟。当他们与年龄小于他们的孩子相处时,或是与能容忍他们不成熟行为的成人相处时,往往能有最好的表现。ADHD的儿童和青少年往往会过多地表现出在该特定环境下属于过度的情感(无论是属于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可表现为易于受挫以及怒火突发的“短保险丝(shortfuse)”现象。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上述症状可能提示合并有对立违拗病症,对此我们将在后面作进一步的讨论。进入青春期时,这些孩子的认知缺陷也愈发增多。这些缺陷均会造成广泛的影响,但通常情况下,这些缺陷看上去更像是行为问题而不被认为是ADHD表现的一个部分。这些青少年做事拖拉,且在开始后极易分心,或者不能坚持完成他们的计划,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的任务而言。据报道,患有ADHD的儿童存在明显的与药物无关的睡眠问题,表现为睡眠失调、异态睡眠以及与睡眠相关的不随意运动。目前并没有像针对儿童期ADHD睡眠问题那样对青春期ADHD的睡眠问题开展过很好的研究,并且鉴于青春期通常是一个包括睡眠障碍在内的发育阶段,因此会使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尽管使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的确常常会影响到青春期ADHD患者的睡眠,但如果处方医师在开具兴奋剂处方之前先记录下睡眠行为的基线,那么就可以利用这项有效的参照以确定是否存在因药物所致的睡眠障碍。四、那么到底符合什么标准才能诊断为多动症呢?

应综合病史、躯体表现和神经系统检查、精神检查、辅助检查的结果予以诊断。在此过程中,采集详细而正确的病史非常重要,因为病情较轻的患儿在短暂的精神检查过程中,症状表现可能并不突出。

◆诊断要点:(1)起病于7岁前,症状至少持续6个月。(2)以注意障碍、活动过度、好冲动为主要临床表现。(3)对社会功能(学业或人际关系等)产生不良影响。(4)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广泛发育障碍、情绪障碍等。

◆诊断标准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需要选用诊断标准。目前多采用DSM-IV关于ADHD的诊断标准:要求满足A~E。

1)症状标准:(1)注意缺陷症状:符合下述注意缺陷症状中至少6项,持续至少6个月,达到适应不良的程度,并与发育水平不相称:

①在学习、工作或其他活动中,常常不注意细节,容易出现粗心所致的错误;

②在学习或游戏活动时,常常难以保持注意力;

③与他说话时,常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

④往往不能按照指示完成作业、日常家务或工作(不是由于对抗行为或未能理解所致);

⑤常常难以完成有条理的任务或其他活动;

⑥不喜欢、不愿意从事那些需要精力持久的事情(如作业或家务),常常设法逃避;

⑦常常丢失学习、活动所必需的东西(如玩具、课本、铅笔、书或工具等);

⑧很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分心;

⑨在日常活动中常常丢三落四。(2)多动/冲动症状:符合下述多动、冲动症状中至少6项,持续至少6个月,达到适应不良的程度,并与发育水平不相称:

①常常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扭来扭去;

②在教室或其他要求坐好的场合,常常擅自离开座位;

③常常在不适当的场合过分地奔来奔去或爬上爬下(在青少年或成人可能只有坐立不安的主观感受);

④往往不能安静地游戏或参加业余活动;

⑤常常一刻不停地活动,好像有个机器在驱动他;

⑥常常话多;

⑦常常别人问话未完即抢着回答;

⑧在活动中常常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待轮换上场;

⑨常常打断或干扰他人(如别人讲话时插嘴或干扰其他儿童游戏)。

2)病程标准:某些造成损害的症状出现在7岁前。

3)某些症状造成的损害至少在两种环境(例如学校和家里)出现。

4)严重程度标准:在社交、学业或职业功能上具有临床意义损害的明显证据。

5)排除标准:症状不是出现在广泛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病程中,亦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例如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分离障碍或人格障碍)来解释。

结合小强的事例,不难看出,小强正是符合了上述各项标准才被心理医生诊断为多动症。

◆临床类型

DSM-Ⅳ将ADHD分为三个亚型:(1)注意障碍为主型:在注意障碍症状的9条中符合6条以上。该型以注意障碍不伴多动为主,主要表现为懒散、困惑、迷惘、动力不足,伴较多焦虑、抑郁,有较多的学习问题,而较少伴品行问题。DSM-Ⅳ现场测试资料及一些研究发现,设置该型更适合女孩、青少年的诊断。(2)多动/冲动为主型:在多动/冲动症状的9条中符合6条以上。常见于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儿童,以活动过度为主要表现,一般无学业问题,合并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性障碍较多。临床上这一类型较少。(3)混合型:注意障碍症状和多动/冲动症状都符合6条以上。这一类型活动水平、冲动、注意力、学业及认知功能损害最严重,代表了最常见的ADHD概念,合并对立违抗障碍(ODD)、品行障碍(CD)、焦虑抑郁障碍均高,社会功能损害重,预后差。临床上这一类型最多见。案例中的小强就属此类型。小链接:如何区分正常的顽皮好动与多动症?好胜、好奇、好动、好模仿和富于想象是孩子的正常心理特征,以好动更为突出。有些家长把孩子好动视为不老实、调皮、不遵守纪律,对好动的孩子加以种种限制。这种做法是违背儿童心理特性的。孩子好动,是精力旺盛、身心健康的表现。只有患有营养不良、重症贫血或有其他先天性疾病的孩子才不好动。好动也是孩子探索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表现。他们看什么都要摸一摸、动一动、看一看,还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来,对周围的事物都新鲜、好奇和不理解。可是有些家长却把正常孩子的好动误认为是“多动症”。正常的顽皮好动与多动症之间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点:1.多动行为有质的差异:正常的顽皮儿多动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多动症患儿的行为表现比较唐突,容易冲动,破坏性大,令人讨厌,不能自控。2.在主动注意力方面:多动症患儿上课时大部分注意力涣散,作业潦草、拖拉,学习下降;正常的顽皮儿大部分时间注意力集中,为了贪玩作业也草率但不拖拉,随着年龄增长学习成绩日渐上升。3.正常儿童虽然表现散漫,如上课做小动作,甚至吵闹打架,但当他意识到必须控制自己时,他能控制得住;而多动症的孩子却不能控制自己。4.正常孩子做快速、反复和轮换动作时,表现得灵活自如;而多动症的患儿却表现得很笨拙。

专家提醒警惕“不动”的多动症以美国诊断标准判断,多动症的核心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注意力缺陷与多动同样重要,因此,即使没有身体多动的外在表现,只要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长期而明显,也应注意是多动症的注意缺陷为主的亚型,应及时到专科医院就医。

◆此外,在诊断多动症时应注意与下列疾病相区别:

1.精神发育迟滞

该障碍患儿可伴有多动和注意障碍,如能上学,学习困难也相当突出,因此易与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相混淆。但追溯病史,可发现该障碍患儿自幼生长发育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社会适应能力低下,学业水平与智力水平多相当,智商低于70。以上有助于鉴别。小链接:多动症的孩子是不是低能儿?多动症的患儿,动作多,学习成绩差;低能儿,智力差,动作也不少。如何区别两者?以下几点可供参考:(1)开口叫爸爸妈妈的时间,多动症患儿在1岁左右;低能儿在1岁半以后。(2)多动症患儿在学龄前就好动、顽皮;低能儿在这一时期表现老实、听话、不太顽皮。(3)低能儿读书认真、主动做作业,成绩却提高不多;多动症患儿则上课开小差,回家贪玩,不肯做功课,猴子屁股坐不住。(4)低能儿在接受老师辅导时,接受能力差,理解力差;多动症儿童是能理解,却心不在焉,魂不守舍。(5)低能儿是无能力学;多动症是有能力学,却不能用心学。(6)低能儿即使用“益智药”也无济于事;多动症患儿服了“利他林”药物之后,就立竿见影。(7)低能儿的学习成绩虽差,却始终稳定在某一水平上;多动症患儿则不然,成绩大起大落,好的时候可得满分,差的时候却是零分。(8)低能儿的常识判断和理解力均较差;多动症患儿却很好。(9)智商检查,多动症患儿的智力大多在80以上;低能儿却在70以下。低能儿是“不可救药”(不是靠药物,而是靠反复进行正面引导、教育),多动症是有药可治。正确区分两种情况,才不至于延误多动症患儿的一生。

2.儿童孤独症

虽然该症患儿常存在多动、注意障碍,但患儿还存在儿童孤独症的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因此,不难与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进行鉴别。

3.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和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同病率较高。如患儿不伴有多动和注意障碍,只诊断品行障碍。如患儿同时伴有多动和注意障碍,并符合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诊断标准,则两个诊断均需作出。

4.儿童情绪障碍或心境障碍

儿童在焦虑、抑郁或躁狂状态下可能出现活动过多、注意不集中、学习困难等症状;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患儿因为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及同伴的排斥等也可出现焦虑和抑郁,因此两者需要鉴别。两者的鉴别要点如下:①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起病于7岁之前,而儿童情绪障碍或心境障碍的起病时间则可早可晚;②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为慢性持续性病程,而情绪障碍的病程则长短不一,心境障碍则为发作性病程;③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首发和主要症状为注意障碍、活动过度和冲动,而情绪障碍或心境障碍的首发和主要症状是情绪问题;④情绪障碍或心境障碍儿童通过治疗改善情绪后,多动和注意障碍将消失。而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患儿服用抗焦虑药或抗抑郁药改善情绪后,过度活动、注意障碍和冲动可能有所改善,但仍持续存在。

5.儿童精神分裂症

该症起病时间较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晚,发病高峰时间为青春前期和青春期,在早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的同时,常伴有其他情绪、行为或个性方面的改变,且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逐渐出现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情感淡漠和不协调、行为怪异、意向缺乏等精神分裂症症状。据此可与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相鉴别。小链接这里需要提醒大家,多动症的诊断是个综合判断的过程。孩子不是小大人,心理活动与成人明显不同,偶尔出现以上某种现象是件很普通的事。怎么才能找出多动症与某些儿童顽皮淘气的表现之间的不同呢?回答是:感兴趣的事情注意力集中程度;活动强度与时间;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程度。综合指标都不好,才是多动症。许多儿童,尤其是男孩,都表现出冲动的行为,如冒险,寻找刺激等,但多动症患儿所表现出的冲动行为,强度要比正常儿童大得多,以至于他们没有时间来反省或改变自己的行为。特别是感兴趣的事情也往往做不好,没长性,严重地影响了学习和生活。另一个问题便是注意集中的时间。许多父母和老师不知道孩子的有效注意时间有多长,误认为课时规定为“45分钟”,孩子就应该能集中注意至少“45分钟”,然而,科学的研究证实孩子的有效注意时间很短,而且极易受影响。一般情况下有效注意时间如下:5~7岁,15分钟;7~10岁,20分钟;10~12岁,25分钟;大于12岁,可达30分钟以上。但年龄、发育状况、躯体因素、教育方式和刺激物新奇性均可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多动症最突出的症状在青春期有所变化。在这一年龄段,尽管多动这一表现依然存在,但远不如以往那么明显。此时,学业方面的问题可能并不如在小学阶段那样受到关注,或者患儿已在小学阶段得到了有效的治疗。进入中学以后,人们对孩子认知方面的要求显著提高,期望孩子们能够逐渐脱离成人的监督。青春期社会环境的改变,使得伙伴之间的交往成为新的生活重心,因此与伙伴之间的关系问题会显得较为突出。

因此,如果发现孩子“多动”,决不可忽视不管,一定要请儿童精神科医生进一步诊断。

◆多动症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的症状也有所差异见表1:表1 多动症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的症状五、面对多动症,我们该怎么办?

多动症的病因、表现及诊断如此复杂,当然治疗时也需要综合治疗。合理选择最佳治疗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目前ADHD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家庭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是首选。研究认为,药物治疗为主,同时合并心理行为治疗、家庭治疗或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是最好的策略。所以对于属于混合型多动症的小强,专家的建议就是综合治疗。那么具体怎样进行治疗呢?

1.药物治疗

药物包括中枢兴奋剂、抗抑郁药、抗高血压药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患儿肾阴不足,虚火上升,烦躁不安,故可引发儿童多动症。因此,多用滋阴补肾健脑的中药,但是,尚缺乏科学的方法验证其疗效。(1)中枢兴奋剂:此为首选药。主要用于6岁以上患儿,可减轻多动、冲动,改善注意力。常用:①哌醋甲酯(Methylphenidate),又名利他林(Ritalin)。该药有效率为75%~80%。②匹莫林,因为该药有增加急性肝衰竭的风险,已不再推荐使用。

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报道显示,长效、缓释或控释哌甲酯疗效更持久、更稳定,有替代传统速效哌甲酯的趋势。国外有多种长效、缓释或控释哌甲酯制剂,我国目前只引进一种控释哌甲酯——专注达。专注达采用口腔渗透(oralosmotic, OROS)系统的设计,当药物进入胃肠道,药物包衣中含有治疗的初始剂量,经过水的溶解后迅速释放,其余的药物包裹在药物的片心中,通过渗透压的改变,从激光孔释放出来。这种设计可以使盐酸哌甲酯以崭新、规范的形式发挥作用,它的研发满足了一天一次服用并且维持有效剂量的需求。小链接:多动症患儿为何要用兴奋剂?像小强的父母一样,在门诊,很多家长都会问,多动症孩子的活动已经够多了,为什么还要给他用兴奋剂呢?科学研究证实,多数多动症患儿脑电图检查表现为较多的慢波活动,觉醒程度较低。这种低觉醒程度在精神生化上表现为大脑皮质中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低或功能不足。中枢兴奋剂的作用机制是促使去甲肾素的释放并抑制其再回收,使两个神经细胞之间的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从而达到提高大脑皮质觉醒水平、改善注意力、减少活动的目的。就常用的哌醋甲酯(利他林)而言,治疗剂量为50~40mg/天,有效率可达60%~80%。应用中枢兴奋剂的一般原则为: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至获得最佳疗效;所需剂量小或病情较轻时可以每日早餐后顿服,所需剂量较大或病情较严重时则于早餐和午餐后分次服用;下午4点以后禁用,以免引起失眠。根据不同患儿病情改善情况可用药数月到数年。少数患儿(5%左右)应用兴奋剂治疗的效果不佳或更加重症状。(2)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托莫西汀。托莫西汀是一种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SNRI)。该药是第一种被批准用于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非兴奋型药物,国外已经有3~4年的使用经验,国内也已有近2年的使用经验。临床实践表明,该药治疗ADHD的疗效与哌甲酯相当,副作用不明显。目前也是主要治疗药物之一。

2.心理社会性干预性治疗

治疗措施:包括行为治疗、学习辅导、家庭治疗和医护配合等方法。多数治疗方法都须由专业人员完成。

以家庭治疗为例:从系统论观点分析,孩子作为家庭系统中的一员,孩子出了问题,反映出家庭中的问题如亲子关系不正常、家庭教育不科学等。同时,家里有多动症患儿,也常常会导致大人之间的关系紧张。因此,在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时,必要时其他的家庭成员也要接受咨询。接受咨询可以使父母学会理解、同情对方,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安慰。家庭治疗的目的在于:①协调和改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②给父母必要的指导,使他们了解该障碍,正确地看待患儿的症状,有效地避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和谐地与孩子相处和交流,掌握行为矫正的方法,并用适当的方法对患儿进行行为方面的矫正。

3.调整养育态度

多动症是一种生理缺陷,而不只是性格缺陷和坏毛病。对待多动症患儿,首先应具有正确的养育态度,然后才能有效地付之行动。小链接多动症的病因、表现及诊断如此复杂,当然治疗时也需要综合治疗。合理选择最佳治疗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多年来由于中国儿童精神医学发展的滞后,人们缺乏对儿童精神疾病的正确认识,总以能找到客观病理变化作为判断疾病是否存在和是否严重的依据。这种生物医学模式为主的“健康观”影响了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识别和合理治疗。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两大误区:一是认为“儿童多动症”是坏毛病,应该管教,不需要治疗;二是有些医生认为ADHD是儿童期的发育问题,到了青春期症状就会缓解,甚至有人主张不必给予特殊治疗。然而,随着医学的进步,特别是正电子扫描(PET)和功能磁共振(fMRI)发现,ADHD儿童大脑前额叶代谢率降低而皮层下某些区域代谢异常的活跃,证实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有大脑物质上的变化。特别是,大量临床实践证明ADHD的影响不只是儿童时期,可以影响到青少年,乃至成年,甚至终身。患ADHD的儿童如果不经治疗,至青春期时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物质滥用(违法药物及酒精)、反社会行为、逃学等。进入成年期后,虽然很多患者会发展出一套行为机制来隐藏他们的ADHD症状,但是他们却依然无法避免ADHD所造成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他们很难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因此无法维持固定的工作;很难与他人融洽相处,因此社会关系紧张;很难拥有良好的工作能力,因此收入低下。同时,他们由于继发或共患破坏性行为障碍及情绪障碍的危险性高,成年后物质依赖、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和违法犯罪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5~10倍。因此,ADHD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美国每年ADHD的直接和间接花费达218.7亿美元。在中国,长期以来,ADHD并未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过去我国儿童精神科医生很少,儿科主要关心的是躯体疾病。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对ADHD的问题才逐渐开始关注,但目前全社会对这种疾病的危害和认识水平还远远不够。因此,只有积极的药物治疗才可能改变这种异常的变化,才可能改变不良的预后,才能使ADHD患者恢复正常。六、多动症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危害呢?

1.对个人的危害

轻微多动症儿童只是在学习上不能专心,不能主动去学,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在行为上不能自控,表现为不服管束,被人歧视。重症多动症儿童则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不能跟班,难以读完小学及初中课程。在行为上惹是生非,干扰他人。随着年龄增长,因无法自控,易受不良影响和引诱,可发生打架斗殴、说谎偷窃,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国外曾有人对1292名违法犯罪少年进行调查,发现976名在学龄期曾被诊断为儿童多动症,占75.53%,说明患多动症的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品行障碍甚至违法犯罪。

2.对家庭的危害

多动症儿童学习不仅成绩较差,还厌学、逃学,扰乱课堂秩序,因此常常被老师叫去批评,使家长又羞愧又恼火,回家后便对孩子进行责骂、棍棒教育。有的家长高价请家庭教师,浪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也无济于事。有的孩子对家长产生对抗、仇恨情绪,影响家庭和睦。

3.对学校的危害

在学校里,多动症儿童经常扰乱课堂秩序,打架斗殴,偷窃破坏,成绩低下,即使老师花很大精力也收效甚微。如果一个班多几个这样的孩子,则教学质量必然受到影响,使老师特别恼火,总想让他们留级,甚至把他们开除。

4.对社会的危害

多动症儿童如不及时治疗,到成人后由于自控能力差、冲动、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往往犯罪率较高,并屡教不改成为惯犯,影响社会安定及人民人身和财产安全。

社会和家长应该共同认识多动症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危害,认清这是一种病,是一种可以治愈的幼儿疾病,并倡议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让千千万万的幼儿在以后有个欢乐、健康的童年。七、家长、老师该怎样做才能帮助多动症患儿尽快地恢复健康呢?

◆给父母的贴心提示:(1)明确疾病性质,正确加以对待。父母应认识到多动症是一种疾病,应设法了解病因,积极寻求治疗,而不应采取粗暴、歧视、冷淡、责骂、惩罚等措施,这样做不仅会加重病症,而且会加重患儿的自卑、忧虑、孤僻或反抗心理。(2)逐步矫正多动行为。应逐步减少孩子的多动行为,而不应订立过高的目标,马上要求他们变成安静的乖孩子。过分的要求只会导致彼此间的关系紧张。(3)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着眼孩子喜欢的东西,和他一起游戏,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使他的注意时间加长。比如当孩子喜欢画画时,你应该给他充足的空间,甚至可以和他一起画。(4)让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社会活动,使他们能有机会宣泄过剩的精力。(5)鼓励孩子的安静行为,用口头表扬、鼓励等强化方法逐步培养他们养成能静坐、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和做事的习惯。(6)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应该让他们从小养成按时作息、起居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并从有规律的生活中培养他们形成一心不二用的好习惯,例如吃饭时不看电视等。不迁就孩子的某些兴趣,例如,不能无限制地让他们长时间看电视或电影等。(7)消除家庭中导致多动症的不良刺激或精神紧张因素,协调家庭关系,缓和家庭气氛,防止因家庭因素使孩子心神不宁、焦虑紧张和兴奋。(8)规矩简单、明确。对这类孩子进行要求的要点是,防止他们的鲁莽行为损伤自己或危害别人,因此,所订的规矩能达到这种目标就行,不宜制定过多的清规戒律。(9)不在孩子面前吵架。父母关系不好也是引发多动症的原因之一,要给孩子一个好榜样,教给他冲动和吵闹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10)避免含铅食物。铅中毒是引发多动症的原因之一,不给孩子吃含铅食物,如皮蛋、爆米花等。不给孩子用铝制器皿。(11)充实孩子的生活内容。爸爸妈妈尽量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让他有机会宣泄过剩的精力。比如让他参加适当运动,如平衡木、跳床等。(12)多鼓励孩子,给孩子减少压力。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肯定,让他学会坚持。不要因为他不会数数、不会弹琴就把他说成“笨小孩”,不给孩子压力,让他轻松成长。(13)恰当对待。父母既不能歧视、责骂或殴打他们,也不能以“病”为借口而过分迁就,使他们更加任性和好斗;既要耐心教育,又要严格要求。父母要主动与学校老师保持经常的联系,相互反馈信息,共同促进患儿的好转。小链接:五大居家训练偏方1.陪伴孩子多动症孩子做事常常三心二意,在最初进行自控力训练时需要以成人的行为影响孩子。比如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画画或做作业,爸爸或妈妈最好能陪伴在身边,父母的主要任务不是辅导也不是批评,而是督促他专心致志,防止边干边玩,以便提升孩子注意力集中的质量,逐步改善做事拖拖拉拉的状况。2.安排时间多动症儿童做事没有头绪,父母每天要帮助孩子安排游戏、活动和学习的内容,合理分配好时间,使孩子意识到每天该做的事一件也不能少。3.注意力延长训练多动症孩子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做事持续时间短。父母最好依据孩子的情况,制定一对一的时间表,并随着其症状的改善作相应的调整。比如,孩子不到6岁,集中于某一件事上的时间最多能维持5分钟,父母不妨给他拟定一个“10分钟计划”,告诉孩子:无论是搭积木、画画还是看故事书,都必须坚持10分钟;如果孩子6岁上小学一年级了,看书写字能坚持10分钟,父母就给他定个“15分钟计划”。设定时间段的长度应比孩子能保持的“最高水平”长几分钟,使他稍稍努力就能达到。目标定得过高、急于求成,都会让孩子看不到希望,对训练不利。当然要说话算数,别临时延长时间,不让他感到这一训练计划对自己有太大的压力。为了避免孩子不停地看表,父母可借助定时器:在上面设定好相应的时间长度,定时器一响,孩子就可以自由活动了。4.为孩子立规矩父母给孩子制定一些在家里和在幼儿园、学校的行为准则,让他明白哪些事情是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该做的;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些规则一旦向孩子提出,就要坚持到底,任何时候都不能破坏。需要说明的是,规则定得越细致越具体越好。培养规则意识,有助于“多动”孩子症状的逐步改善。规矩是立了,但提醒还需坚持到底,因为多动症儿童的自觉性比较差。提醒可以是直接的,对孩子身上的毛病及时纠正;也可以是暗示的,比如在客厅或孩子房间的醒目位置立一块小黑板、留言板,将孩子在某一段时间内该做的事情或画或写在上面;也可干脆将一天的计划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冰箱上或柜子上,使孩子能多次看到,以此督促自己。如果孩子上一年级了,妈妈不妨给他准备个小本子,告诉他记下各科老师指定的作业,回家以后及时完成。5.借助药物少数学龄前儿童有多动症的征兆,如果病情不太严重,可采用适当引导和行为训练的方式,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如果孩子多动的倾向比较明显,或上学以后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仍然很短、无法静坐、扰乱课堂秩序、学习成绩不稳定、存在学习困难及行为障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对有突出症状孩子,药物治疗越早越好,因为治疗越迟,越容易出现学习困难。

◆作为老师应该怎样对待多动症儿童?

老师大部分时间直接面对学生,加之老师的职业特长更善于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上课时,有的同学调皮好动、难以静坐时,先不要批评,应认真观察,要考虑到孩子可能是病态,提醒家长及时到医院就诊。当确诊为本病后,老师要献出爱心,对患儿更加爱护,并提醒同学们不要因患儿的怪异动作而哄笑、讥讽、嘲弄。要主动与患儿接触,帮助其解决由于疾病带来的生活和学习上的不便。当患儿在学习上有所进步时,要及时鼓励。

总之,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温馨对患儿心理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小链接

下面的量表可帮助老师初步发现或筛查多动症患儿:简化的康奈儿教师用儿童行为量表多动症/量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