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广播电视新闻获奖作品评析·电视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23:08:34

点击下载

作者:高晓虹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优秀广播电视新闻获奖作品评析·电视卷

优秀广播电视新闻获奖作品评析·电视卷试读:

新闻消息篇

案例1药用胶囊使用工业明胶——公安部门介入调查企业蹊跷起火【作品类别】短消息【所获奖项】2011-2012年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创作单位】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作品长度】1分30秒【刊播时间】2012年4月16日【播出频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刊播栏目】《新闻直播间》【主创人员】张芸、张赟案例简介

2012年4月15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播出了专题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揭开了多家药品生产企业采用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的重大黑幕。

当天中午节目播出后,记者随执法部门拍摄执法行动,却用镜头全程记录下该明胶厂发生的戏剧性新闻现场——在执法检查时厂房忽然起大火。这是“毒胶囊”追踪报道中最让人难忘的一幕。这条短新闻不仅当天被央视全天各档新闻栏目采用,而且登上了当天和次日国内各大媒体的重要版面。点评分析

本案例《药用胶囊使用工业明胶——公安部门介入调查企业蹊跷起火》是中央电视台2012年4月15日《胶囊里的秘密》的延续报道。《胶囊的秘密》播出后,记者并没有停留在对浅表现象的观察上,而是顺藤摸瓜,溯源至“白袋子明胶”的源产地。正当记者拿起摄像机准备记录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在紧锁的工厂内,某办公楼冒起了浓烟。生产非法明胶的厂商为了躲避检查,故意纵火毁灭证据。记者在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再次返回现场,找到残存的蛛丝马迹。

1.发挥记者作用,捕捉独家现场

该案例凸显了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的灵魂地位。在现场报道中,记者敏锐细致,尚未进入厂区,就通过工厂前往来车辆运送货物的一幕幕,建立起学洋明胶厂与“白袋子明胶”之间的联系。随后,面对厂区内突如其来的浓烟,记者迅速将镜头推到远处的起火点,体现出了极高的敏感性和反应速度,发挥了“我在现场”的作用。大火之后,记者重返火场,从焦黑的废墟中再次找到了蛛丝马迹。记者几次对事件的推进,都是向未知取材,显示出较强的现场挖掘能力。

这篇报道现场感强,突出强调了“独家现场”是电视新闻的灵魂所在。在片子中,无论是记者目测的四五十件白袋子明胶,还是开场所见的运送车辆,以及突发性的火灾镜头,都是凭借现场画面的支撑完成叙事的。在电视现场报道中,如果没有记者的独家发现,如果失去了第一现场的一手素材,效果就将大打折扣。

2.运用调查方法,叙事有理有据

媒介监督不能成为媒介审判。如果调查方法失范,则调查性新闻报道就会演化成媒体暴力。而在此案例中,现场记者对采访所需的法律法规的把控是非常到位的。例如,虽然种种迹象表明,可疑车辆上装的白色袋子应该就是工业明矾,但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记者并没有对其进行定性;记者明确告诉观众,学洋明胶厂几点几分至几点几分无人出入;在火灾后的现场,记者不忘强调自己是在“获得了有关部门准许后”才进入火场。这些谨慎客观、精准到位的叙述,体现出现场记者对自我身份和工作范围的清醒认识,也体现出媒体舆论监督职能的日渐成熟。

3.过程情理之中,结局意料之外

本条新闻的报道颇具戏剧性,充满了悬念。本是为了进行源头调查,却意外地记录了一场大火。电视新闻要客观呈现信息,但也不能忽视对戏剧性的强调。戏剧性既符合电视故事化叙事的传播规律,也要遵循新闻生产的客观实际。在这条新闻中,运货的车辆进出来往、学洋明胶厂的关门和开门、厂区内房屋里突然着火等环节,看似是平铺直叙地展开,实际上则蕴含了记者的现场发现能力、挖掘能力和放大关键事实的能力,使新闻的呈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既符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要求,也富有戏剧性张力。

通常意义上,调查性新闻报道的魅力在于通过记者的深入走访和逻辑分析,展现前所未闻、触目惊心的素材,使新闻报道具有情节的揭秘性和事实的说服力。该案例较为明显地体现了调查性报道的特点和优势,以细致观察为本,以法律准绳为纲,以敏锐反应取胜,值得学习并应用于实际操作。学习启示

1.学习重点解析:短新闻的现场感

短新闻是电视新闻中一支出奇制胜的“轻骑兵”,篇幅虽小,却展示着媒体及记者的采写水平。电视短新闻最能体现竞争力的就在于对现场感的捕捉与运用。因此,无论从新闻本质还是受众需求出发,短新闻的现场感都是电视媒体发挥自身优势所必不可少的内容。

本篇新闻报道中充分体现了现场对于电视新闻的重大作用,可谓是灵魂与生命线。记者拍摄到的现场的四五十件白袋子明胶、观望的运送车辆,还有最重要的抓拍到的突发火灾,是本条新闻的重点与亮点。这些现场画面作为新闻的一手素材,极大地成就了本条新闻的效果与价值。

同时,现场记者能够抓住“突发火灾”这一稍纵即逝的新闻现场,体现了出镜记者极高的新闻业务能力。记者对于突发新闻事件现场的把握能力,迅速、准确、客观、全面的报道事件、解读事件的能力,使得观众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新闻事实。

电视短新闻强调现场效果和现场感受,这是新闻价值的重要体现,也可以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掌握电视现场短新闻的特点,运用好这种新闻表现形式,是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首先,介入新闻现场的时间决定了新闻的时效。新闻现场往往稍纵即逝,介入得越早,现场感越强烈,传递信息就越多,新闻价值就越大。事件发生时记者能不能到达现场,是对记者的考验,更是对媒体的考验。而那些对新闻事件有着极强预知性的媒体记者,更是抓拍现场新闻的高手。例如案例中的新闻能够抓拍到“突发火灾”这一经典画面,也是记者发挥新闻敏感性,通过观察和跟踪选题才等来的“意外现场”。电视记者作为事件的目击者或参与者,在现场的即时报道有助于增强画面的纪实性效果和报道本身的可信性。记者需要在镜头前结合画面内容进行口头报道,而不是由播音员在后期进行解说词配音。由于记者出镜或现场报道加强了新闻播报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有利于克服画面和声音不对位的问题,有利于还原新闻事件现场环境和现场背景声源。

电视新闻记者在现场应注重对于现场的抓拍,应用挑、等、抢以及隐蔽拍摄、抓拍等方式抓取生动、真实、自然的形象,运用移动摄影调动观众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运用伴随式拍摄忠实地记录新闻形象,这样才能给人以强烈的纪实性效果。

但是,现场画面不等于新闻的现场感,完整而连贯地运用同期声是保证电视新闻现场感,增强报道可信性和感染力,真实而全面地反映新闻事件本来面目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到一个新闻中,为保证现场有价值声源和主体声源的传播效果,在前期拍摄收录或后期制作时有选择地控制一些不重要的背景声源甚至环境噪音,是必要的积极的做法。

2.思考题(1)如何扩充电视新闻消息的信息量?(2)现场对于新闻消息的重要意义是什么?(3)如何进行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案例2南水北调河南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基本结束【作品类别】短消息【所获奖项】2011-2012年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创作单位】南阳电视台【作品长度】1分28秒【刊播时间】2012年10月11日【播出频道】经济之声【刊播栏目】《天下财经》【主创人员】初日、刘沙、赵子亮、柯成韵案例简介

短消息《南水北调河南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基本结束》记录了河南丹江口库区淅川县最后一批移民搬迁的场景,真实生动地描述了南水北调这一伟大工程背后的故事。在这条短消息参评各项新闻奖的推介语中,主创人员用“铭记”和“祝愿”两个关键词概括其基本内容:“铭记河南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的历史,祝愿移民乡亲在新家园里开辟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南水北调是举全国之力的一项重大战略性基础工程,其中能否顺利地推进调水沿线的移民搬迁工作,事关南水北调工程能否如期竣工。河南南阳的淅川县,地处南水北调中心工程的源头,也是南水北调河南丹江口库区移民的唯一迁出地和主要安置地。河南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的规模、力度和强度都超过了长江三峡和黄河小浪底工程。对这一重大题材的报道,在1分28秒的呈现中紧紧抓住了最后一批移民搬迁的现场,画面感强,细节丰富,重点突出。消息的开头与结尾用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用进行时态讲述搬迁场景,结尾处抒发对搬迁移民的真挚祝愿,自然顺畅、发自真情、不显突兀。

短小精悍的体量,在充分表达南水北调工程搬迁移民工作的进展的同时,也很好地把握住了情感的细节。一方面描述了移民工作之难,另一方面也通过搬迁移民情绪的记录反映移民工作完成之顺利,将事实与情感都处理得非常到位。点评分析《南水北调河南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基本结束》有两个鲜明的特征,其一是题材重大,其二是电视的媒体特性运用得非常充分。不到一分半钟的短消息,将南水北调工程中移民工作之重要和其中的困难,通过一个个细节娓娓道来。新闻的叙事有线索、有章法,有理有据也有情感。明确的主题,让这则消息在报道形式的选取、材料的组织上都很有目的性,也非常成功地记录下了南水北调河南丹江口库区最后一批移民搬迁完成的重要时刻。

1.用进行时态讲新闻

进行时态,指的是在新闻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记者用声音和画面记录下新闻事件的整个过程。在新闻事件进行的过程中,完成对新闻选题的报道。这则短消息记录了河南丹江口库区最后一批移民搬迁离开家园的现场,记者通过现场出镜强调了新闻事件的正在发生。随后,所有对南水北调移民工程的讲述的内容均在这一现场完成,将事件背景融入到现场之中,代入感极强。

在这条1分28秒的短消息中,除了在介绍南水北调移民工程的相关背景时用了不到10秒钟资料画面外,其他全部的叙述均用搬迁现场的声画作为交代,包括解说词的使用,也是在交代背景信息的同时用画面带着观众看现场。新闻的画面,先从移民队伍排队上车,延展到正在辅助居民搬家的货车和志愿者,最后落脚在最后一批运送移民的车队出发,记者在现场目送老乡。整条消息使用了很丰富的细节镜头,比如正在挥手告别的乡亲、离别的泪眼,等等。这样的报道方式能够让新闻事件发生的过程更清楚直观而非碎片式地呈现出来,让这条短消息的叙事线索更加明晰,而不是简单地依靠解说词将画面串联起来,使消息更加生动,具有可看性,电视传播的特点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说理与抒情并重《南水北调河南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基本结束》的内容包括了丹江口库区淅川县滔河乡的最后一批移民搬迁现场、当地移民对搬迁的思考和看法、南水北调移民工程的难处和重要意义,以及最后一批移民的欢送会等内容,篇幅虽短,但节奏紧促、信息量大。

在兼顾信息量叙事的前提下,因题材涉及离别家乡,必然会有情感因素在内。如何在报道的同时,不过分抒情是这则消息必须要处理的一个矛盾。因报道选择了进行时态的讲述方式,就不可能将搬迁移民离开故乡的环节从内容段落中省去。对于移民来说,支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是理,举家搬迁伤别离是情;对记者来说,客观报道整个事件是理,在报道中融入对移民的真诚祝福是情。记者在报道移民情况的过程中,通过三个简单的采访表达了搬迁移民不舍家乡、支持南水北调工程和看到未来希望的心情。

报道前,记者提前一天到达淅川县滔河乡张庄村,充分了解当地搬迁移民的思想动态,和这些移民有了充分的接触,进而储备了丰富的情感,也使得搬迁群众在镜头前的表现更加真实,更有利于表现真正的情感。正是这样的操作,让这则短消息的抒情更加真实、具有可信性。《南水北调河南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基本结束》这条短消息在记录重大事件和传递人间真情这两个方面发挥了比较出色的媒体效应。在南水北调工程进展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用其中占据重要意义的移民工程的进行,以现场报道的形式,记录了河南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以小见大地折射了整个南水北调的伟大工程,以丰富、感人的镜头语言展示了移民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情怀,整体质量较高,是一则生动丰富的地方台短消息。学习启示

1.学习重点解析:如何增强新闻的现场感

新闻的现场感,就是在新闻播报过程中,将事件及其发生现场客观真实地在观众面前再现出来,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观其形,闻其声,从而缩短了同现实的距离。它是记者所播报的客观现场在观众心里所引起的主观感受。通过细致的场景再现,使观众感受到事态的发展动向,以及强烈的现场气氛。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讲究时效性。记者通过深入现场,将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音响、细节等客观地展现出来,借助现场采访、现场解说,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

这就要求记者事先深入现场,认真了解和掌握现场,以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在现场及时抓住最能反映新闻事件本质的现场气氛,用充满活力的画面和声音,多使用“现在”“这时候”“正在”等正在进行时态的字眼,同时对正在发生、发展、变化着的新闻事件同步摄录画面和同期声,以达到声画统一的现场报道效果,制造出强烈的现场感。

短消息《南水北调河南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基本结束》在记录河南丹江口库区淅川县最后一批移民搬迁时,采用了现场同期声。记者在事件现场直接采访当事人和目击者,反复强调“现在”正在进行,把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声音、细节、结果等通过屏幕展现给观众,将时间拉回到移民即将搬迁的瞬间,看到含泪挥别、依依不舍的乡亲,听到大巴车发动、缓缓行驶、逐渐远去的声音,让观众倍感亲切。摄像师及时捕捉抓拍到自然真实的细节,配合记者在现场观察、访问、播报的场景,让观众为移民搬迁的场景而动容,感受到他们为支持南水北调工程而作出的巨大牺牲,体现出他们顾全大局的无私精神。

2.思考题(1)什么是新闻的真实性?如何处理主观选择和客观真实的关系?(2)如何运用电视画面讲述进行时态的新闻?(3)记者在新闻现场选取细节的要点有哪些?到达现场前应该如何准备?案例3中国渔政船在钓鱼岛海域展开伴航护渔行动【作品类别】短消息【所获奖项】2011-2012年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创作单位】南通广播电视台【作品长度】1分30秒【刊播时间】2012年4月7日【播出频道】新闻综合频道【刊播栏目】《NTTV新闻》【主创人员】孙昱、陈争、费军、张晓虎、张建平、姚建明案例简介

2010年起,中国渔政船开始进入钓鱼岛海域,开展伴航护渔行动。2012年4月,南通广播电视台记者跟随渔政伴航编队赴钓鱼岛海域,在克服重重困难后,用手中的镜头完整记录下我国渔政执法人员与日方斗智斗勇的全过程。

该消息成片仅1分30秒,是大量拍摄素材中极小的一部分,但浓缩了此次伴航护渔行动的精华,特别是我方渔政人员对日方发出的义正词严的声明,鲜明地表达了我国对钓鱼岛行使主权的立场。全片电视表现手法运用精到,1分30秒中运用了两段同期声,现场感极强,并配以字幕增加信息量,对渔政专业人士的采访也提升了整条新闻的层次。点评分析

1.新闻选题的重要性

中日钓鱼岛争议,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2010年以来,中国渔政船的伴航护渔行动,是中国对钓鱼岛主权的明确表态,也是对中国海洋渔业日常生产的重要保障。然而在伴航护渔的过程中,中国渔政船经常遭到日方的干扰和阻挠。这则短消息的题材属于重要题材,涉及钓鱼岛的国家主权问题和我国海洋资源保护的问题。

这则来自地方电视台的报道,在对于宏观选题的处理上,既突出了针对地方群众传播的特色,也较好地表现出了其专业水准。记者跟随从南通码头出发的中国渔政32501号公务船,前往钓鱼岛海域执行伴航护渔任务。作为在地方电视台播出的重要新闻报道,应该突出地方特色引起本地受众的关注。这条短消息通过口播的导语强调了记者从本地出发的信息点,引起关注。但在此后的报道中,便不再拘泥于地方性报道,展示了报道的全局观。

在短消息中,对重要信息点的处理是传达出新闻选题重要性的关键点。这则报道先是通过中日双方船只对峙的情况还原现场;进而用中国渔政船发出的庄重、义正词严的声明,鲜明地表达了我国对钓鱼岛行使主权的立场;最终,以江苏省渔政监督总队直属支队渔政处处长对伴航护渔行动的意义的解读,拔高了新闻事件的意义,突出了新闻选题的重要性。

2.新闻报道的现场性

突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在新闻报道中是尤为重要的一点。对于这则短消息,由于新闻事发地在海上,传送回现场的视音频材料就在新闻报道中显得尤为重要。

南通广播电视台的随行记者在报道中完整记录下了我国渔政执法人员与日本海上防卫厅巡逻船和巡逻飞机对峙、交涉的全过程。在短短的1分30秒内,运用了共计30秒以上的同期声,生动鲜活地将双方摩擦交涉、我国渔政船发出严正声明的现场展示了出来。

整条报道信息量充分、现场感极强,而非单纯总结报道渔政船的伴航护渔任务,这使得该条短消息不论是从完成质量还是技术难度上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3.新闻报道的意义

新闻报道的社会意义的呈现是衡量其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对于一则短消息而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较多有效信息量的传递是基本要素。在短时间内完成信息传递的同时,对现有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并作出升华,是彰显其新闻影响力和提升其质量的主要手段。

这则新闻短消息,从内容结构上可以切割成完整的两个部分。前半段通过极强的现场感,还原了中日双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的斗智斗勇、相互对峙;后半段则通过采访和最后的总结,强调了对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伴航护渔的重要意义,并指出我国渔政部门随后会进一步加强对此海域的巡航密度。可以说,前半段完成了对新闻事实的还原和对报道整体结构的搭建,后半段则主要承担了对新闻意义性功能的呈现。同时,两个部分之间关联性极强,并不会出现内容和意义“两张皮”的情况。在完成新闻社会意义的传达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学习启示

1.学习重点解析:电视新闻的同期声运用

电视同期声是指在电视新闻拍摄过程中所记录的人物语言、环境背景声、现场声、效果声等。电视新闻同期声运用是发挥电视新闻优势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于增强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同期声的交互运用可使节目节奏富有变化,对观众形成视听上的强烈冲击。《中国渔政船在钓鱼岛海域展开伴航护渔行动》主要运用了两段现场同期声,其一是中国渔政巡航编队刚刚到达钓鱼岛海域时日本海上防卫厅PL63号巡逻船发出的干扰:“这边海域是日本国家的海域,请你船离开这边海域。”短短的几句同期声,便反映出中日双方对于钓鱼岛主权问题存在争议,特别是近几年日本宣称拥有钓鱼岛主权的现实状况。随后,中国渔政巡航编队义正词严地声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及周边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请你方不要横加干扰我方的正常巡逻,由此引发的一切后果由你方承担”,记者也将同期声完整记录下来,表达了我国坚决维护钓鱼岛主权的立场和决心。

制作电视新闻时,画面是重要的因素,但也不可忽视与之相配的声音,尤其要充分利用现场的同期声。首先,同期声可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感,打动观众,并引导观众直观、准确地把握好主题思想。其次,真实而丰富的同期声有助于烘托现场氛围,让观众有强烈的参与感。再次,画面不易于表现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同期声来弥补。例如,针对钓鱼岛及其附属海域的领土问题,中日双方存在争议,“争议”在电视新闻中如何体现?《中国渔政船在钓鱼岛海域展开伴航护渔行动》就选取了两段精彩同期声,日本的干扰、中国的严肃回应,直接地展现了两国对于“保钓”问题的态度。

电视新闻同期声的运用,强调实践。在新闻采访中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能充分发挥电视新闻同期声的魅力,充分显示电视新闻的特色,使同期声与整个片子浑然一体,成为片子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成功的运用。

2.思考题(1)地方台在报道全国性重大新闻题材时,应如何把握报道的角度?(2)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同期声有哪些重要作用?(3)对于前期采集的大量的素材,在后期结构新闻的过程中应如何取舍?案例4嘉陵江一餐饮船翻沉11人落水【作品类别】短消息【所获奖项】2011-2012年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创作单位】重庆广电集团【作品长度】1分29秒【刊播时间】2011年9月20日【播出频道】重庆卫视【刊播栏目】《新闻纵贯线》【主创人员】集体案例简介

2011年9月20日,嘉陵江洪峰过境,江水湍急,重庆市渝澳大桥水域一艘名为“周洪渔船鱼”的小型餐饮船副缆绳断裂,出现险情。下午1点42分,记者接到消息,即刻冒雨赶赴现场,在距离船舶最近的岸边进行采访拍摄。

下午4点,餐饮船仅剩的一根主钢缆突然断裂,船只随急流向下游漂去。更不幸的是,在漂流了近20秒后,该船与下游紧邻的“鑫缘渔港”大型餐饮船相撞,数秒后发生侧翻,船上11人全部落水。此时,险被崩断钢缆击中的记者迅速恢复镇定,在泥泞中坚持徒步跟随遇险人员和船舶拍摄,并采取了出镜等电视语言形式,记录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进程。记者一直跟踪遇险人员和船只到事发地点下游20多公里的大佛寺大桥附近,记录了从人员和船舶遇险到获救的全过程。

直到下午6点40分左右,最后一名遇险人员安全获救。但记者没有休息,而是立即返回50公里外的电视台新闻中心赶制节目。当晚21点,该则新闻在重庆卫视《新闻纵贯线》栏目准时播出。新闻播出后,市民及时了解了事故发生的全过程,也对相关部门的应急反应机制表示肯定。点评分析

作为一则针对突发性事件的独家新闻报道,《嘉陵江一餐饮船翻沉11人落水》以丰富的音响、富有冲击力的画面和简洁的出镜报道,全面记录了从水涨船覆到人员获救的事发全过程,展现了新闻记者高度的职业素质。

1.内容独家时效性强“独家性”和“时效性”从来都是新闻媒体竞争的重要手段。“独家”意味着“人无我有”。面对“洪峰导致餐饮船副缆绳断裂”的爆料电话,记者能够迅速对其新闻价值进行预判,选择冒雨前往事发地拍摄——这是迈向独家新闻的第一步。当两个小时的等待并没有迎来突破性进展的时候,记者没有放弃,而是将摄像机时刻对准可能发生危险的餐饮船——这是迈向独家新闻的第二步。不出记者所料,餐饮船主缆绳最终断裂,船舶翻覆。等待时机的记者迅速应变,拍摄到了重要的事发画面——于是,这则独家新闻就初步成形了。

事发当天下午6点40分,守在现场的记者得知最后一名遇险者安全获救;当晚9点,重庆电视台《新闻纵贯线》栏目就播出了这则新闻。可以说,记者不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展开拍摄,也在第一时间将新闻传递给了观众,强烈体现了媒体和栏目的时效性。

2.音响丰富现场感强

湍急的江水、哗哗的江水声——消息一开场就仿佛将观众带到了事发的嘉陵江畔。伴随着险情的发生、救援工作的进展,可以听到餐饮船的碰撞和倾覆声、船上游客的呼救声、围观群众的惊叹声……这些音响不但从餐饮船、游客、围观者等角度展现了事故原貌,还伴随着富有冲击力的画面,带给电视观众强烈的现场感。此外,记者在现场的两次出镜,分别介绍和解释了餐饮船倾覆后游客的情况和海事部门的搜救进展。虽然气喘吁吁,却真实地呈现出现场情况的紧急性,进一步增强了报道的现场感。

3.结构合理内容全面

突发性事件,报道的重点在人的安危。该消息开篇就说明了餐饮船上人员数目,最后又交代了全部人员平安获救的结果,既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又满足了其求知欲。在按照事件发展顺序展开的报道过程中,事故的直接原因、发展过程、海事部门的应对方式、事件结果等要素都予以充分交代。其中,记者的两次出镜既解释说明了现场情况,又起到了过渡作用。

4.精神可嘉应变得当

去过山城重庆的人们都知道,其独特的地形为交通带来许多不便。当落水人员随着湍急的江水向下游漂去时,身在岸上的记者实际很难沿着江畔紧随其后。但记者没有放弃,在山路和泥泞中坚持徒步追随拍摄,直到下游20多公里处。这解释了部分画面质量不高的原因,也充分体现了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和应变能力。

可以说,这则新闻作品真实生动、现场感强、内容丰富,体现了记者较高的新闻敏感和高度的职业素养。学习启示

1.学习重点解析:新媒体时代突发性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

突发性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做好突发性事件报道是满足受众知情权、引导社会舆论的需要,也是衡量新闻媒体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

时效性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居首要地位。该案例中,记者在下午1点42分接到嘉陵江餐饮船出现险情的消息,出于对事态的前瞻性判断,记者即刻冒雨赶赴新闻现场。不出所料,下午4点,事故发生,钢缆的断裂造成船只侧翻,11人落水。遇险人员的搜救于下午6点40分左右完成,记者克服困难和危险,完成了对事件全过程的记录。而后记者又立即返回电视台新闻中心进行新闻制作,赶在晚9点准时播出了该则新闻。可以看出,事件信息的及时获取、记者的准确判断和快速反应成为时效性得以保障的重要因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与新媒体相比,在时效性上已处于弱势,因此在消息得到确认的情况下,新闻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形式,如媒体的官方微博、微信等,尽快发布信息,并对稍后的新闻报道作出预告。这一方面可以提高时效性、扩大传播范围;一方面还可以从网络反馈中获取更多新闻线索、素材和切入点,使得报道更加丰富立体。

在人人都是“草根记者”的新媒体时代,准确、权威与深度是专业媒体工作者存在的最大价值。对此,记者一是要力争通过真实的报道,将事实的真相尽可能准确地告诉人们,认真核对报道中的每一个人物、地点、数字、细节,不能有丝毫的差错。二是要保证报道全面客观。突发性事件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不能只报道某一方面的情况而对另一方面的情况避而不谈,或把个人的情绪和偏见掺杂在报道中误导受众。同时,报道不能只停留在事件的发生阶段,要注意其背景、发展变化和结果,做到全面反映、有始有终。三是要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要善于发现并揭示正面因素,如人们的抢险救助行为、互助互爱精神、同违法犯罪行为的英勇抗争,以及党和政府处理事态的果断决策和措施等。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正确地看待突发性事件,真正准确、全面地了解情况,突发性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降到最低。《嘉陵江一餐饮船翻沉11人落水》不仅全面呈现了事件的起因、经过及结果,还表现了政府部门迅速有效的应急反应,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值得借鉴。

2.思考题(1)突发性事件报道应包括哪些重要信息?(2)如何确保突发性事件报道的时效性?(3)如何扩大突发性事件报道的传播范围?案例5世界采煤业跳动“中国芯”【作品类别】短消息【所获奖项】2011-2012年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创作单位】山东广播电视台【作品长度】1分28秒【刊播时间】2011年12月23日【播出频道】经济之声【刊播栏目】《天下财经》【主创人员】初日、刘沙、赵子亮、柯成韵案例简介《世界采煤业跳动“中国芯”》播发于2011年12月23日,就当天山东兖矿集团控股的兖州煤业与澳大利亚格罗斯特煤炭有限公司合并的事件展开报道。报道并未停留在合资这一动态事件的表面,而是集中挖掘了兖矿集团实现海外并购背后的原因。

记者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通过与兖矿上上下下的交流,获悉兖矿之所以能成功走出去,得益于资本实力,更得益于技术先进。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采煤技术是两柱式综采放顶液压技术,是由兖矿自主研发的,也正是此项技术让兖矿在国际市场上如鱼得水。通过这一点,记者继续深入挖掘,探寻并购澳煤矿背后的原因:这项技术可以缓解澳大利亚南田煤矿目前因技术原因而无法开采的窘境,更进一步挖掘煤矿潜力,与兖矿合并后的格罗斯特煤炭有限公司,将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煤炭集团。

在这样的背景下,记者将报道思路对准兖矿的这项专利技术,将这项技术带给兖矿的经济效益报道出来,成为众多兖矿并购报道中独树一帜的一则,社会反响较好。点评分析

短消息《世界采煤业跳动“中国芯”》是一条经济类的报道,报道山东兖矿煤业并购澳大利亚煤矿企业的动态新闻事件。在几乎所有媒体都报道此事时,突破报道形式,进行深度挖掘,拓展横向切面。虽篇幅短小,但内容较为深入,针对事件背后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挖掘,增添了内涵和厚度。

1.是什么和为什么

该短消息最让人眼前一亮的便是新闻报道角度的独特选择。由于受到内容体量的限制,短消息的内容多偏重于对新闻事实本身的叙述,也就是说清楚“是什么”。针对兖矿集团并购澳大利亚格罗斯特煤炭公司这一新闻事件,常规思路多以动态消息做明确的事件介绍,围绕并购事件本身进行新闻的采编。这样的新闻,主要讨论的便是“是什么”的话题。而该案例中,记者在采写过程中透过并购事件,把着眼点放在了为什么能够并购成功上。摆脱了就事论事的束缚,挖掘到了与众不同的新闻。这样的报道方式,让观众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里讲的就是“为什么”。

从新闻标题《世界采煤业跳动“中国芯”》中并未透露出关于兖矿并购的事件信息,而是用“世界煤业”和“中国芯”形成对照,构建了一个较深的叙事切口,让观众对新闻报道的内容更感兴趣。报道开篇用13秒清楚明确地介绍了兖州煤业并购澳洲煤厂的情况,随后话题转换,由一位新闻当事人提出“澳洲为什么认可我们”的问题,而不再就并购事宜的细节展开叙述。通过采访同期做转折,从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转入对背景原因的讨论,淡化了编辑意图,让新闻的节奏自然而紧凑。

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将引领整篇报道的走向和报道角度,要求采写时在导语中明确新闻报道的核心。该案例的导语中“过去卖产品,现在卖产品,更卖技术”的表述确立了报道要探讨主题——兖州煤业此次并购背后的技术实力。选择一个不同常规的新闻切入点,能够深化新闻报道的立意,提升报道的价值。

2.短时间挖深新闻

该案例中报道的新闻事件是一个当天发生的动态消息,需要在当天晚间的新闻节目中播发。记者在深入兖矿进行新闻采写的过程中,必然会获取到兖矿集团内部对于此次并购事件的许多看法和故事,在诸多的素材中,选择什么样的故事并通过一则新闻消息在短时间内传递给观众,是记者需要取舍的。

新闻工作者要善于在采访的过程中梳理已获得的新闻素材,并不断更新报道思路。对于兖矿的并购,记者拿到选题时本打算报道动态消息,然而在采访中,获得了兖矿之所以能够成功走出去,得益于资本实力,更得益于技术的领先的新认知。当知道兖矿集团自主研发的采煤技术是促使此次并购成功的关键后,记者调整报道思路,选择把兖矿的这项技术通过报道介绍给观众,传递并购事件背后的澳大利亚的南田煤矿因为兖矿的自主研发技术而起死回生的重要信息,挖掘了新闻的深度。

这则消息在较短的报道篇幅中,不简单地罗列和陈述事实,而从新闻事实出发,通过同期采访点出新闻的关键——“掌控核心技术”,进而介绍核心技术的先进性。报道层次分明,目的性明确,解析了兖矿并购澳洲煤炭企业不是简单的资本运作,掌控核心竞争力才是成功的关键。报道中保留挖掘信息的过程,让报道的深度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3.专业问题简单说《世界采煤业跳动“中国芯”》归根结底是一条经济新闻,不论是并购的过程,还是背后的科技力量所覆盖的经济价值,都是对经济问题不同侧面的呈现。

经济类新闻是电视新闻的重要内容,但是好的经济新闻并不多见,往往是因为挖掘力度不够,或者过于专业难以让大众接受。联播类的新闻节目对经济新闻的要求不同,不需要进行大量的专业分析,而是重在如何把专业问题简单说,让观众容易接受。该则消息先是介绍了兖矿自主研发的采矿技术,再分析核心技术才是并购成功的关键,有逻辑地铺垫出了科技力量背后的经济利益链条。在报道的最后,用其他具体数据辅助介绍了这项技术带给兖矿的经济效益,更进一步强化了此次并购带来的资产价值。

同时,从宏观的层面看,该片报道篇幅虽短,但阐释了企业和经济的发展之道,强调了拥有核心技术才是掌握市场话语权的关键,技术创新才能帮助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取得成功。学习启示

1.学习重点解析:如何拟定新闻标题

标题是评论的“眼睛”。常言道,“题好文一半”。一个准确、鲜明、生动的标题能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可以使文章增色生辉,而且可以深入人心,给读者留下经久不忘的印象。新闻标题是揭示新闻内容的简明而醒目的文字,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具有揭示内容、组织新闻内容和吸引读者阅读的作用。

拟定新闻标题,首先要具体准确,以新闻正文为依据,做到文题相符;其次要简洁明了,态度鲜明,帮助读者了解新闻报道的本质,明确传播意图,凸显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同时还要生动新颖,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拟定新闻标题可以合理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使语言鲜活,有趣味性、观赏性、可读性。《世界采煤业跳动“中国芯”》的标题短短十个字,结构整齐,一目了然,读起来朗朗上口,字字锤炼,不仅是对中国采煤技术走向世界这一事件的高度凝练,而且也通过“世界”“中国”等地理名词反映了中国采煤技术在世界上的地位,凸显了新闻的价值。如果用“中国采煤技术走向世界”的标题,难免落入俗套,无法重点突出中国自主研发的采煤技术,彰显中国制造,表现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芯”本是指中国自主研发的芯片,这里加了引号,暗指采煤技术,并用了双音节词“跳动”,赋予其动态感,抓住了新闻的实时性、现场感,严肃中不失活泼,让人为中国科技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心跳加快,欢欣鼓舞。

本报道于2011年12月23日在山东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山东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发,报道兖矿并购澳洲煤矿企业,阐发了企业的发展之道、经济发展之道。作为一条重要的经济新闻,标题在拟定时,一方面结合报道内容,另一方面考虑到栏目的定位,注重微观与宏观报道相结合,生动又不失严肃,体现了《山东新闻联播》节目的视角和落点。

2.思考题(1)如何将新近发生的事件在较短时间内播报出来,并且有丰富的内容量?(2)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新闻,例如经济类新闻,如何做到深入浅出地报道?(3)你认为如何将声音和画面匹配,增强表现力,让二者相得益彰?案例6中科大量子隐形传态首次跨越百公里【作品类别】短消息【所获奖项】2011-2012年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创作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作品长度】1分29秒【刊播时间】2012年8月12日【播出频道】安徽卫视【刊播栏目】《安徽新闻联播》【主创人员】姜相民、仲杰案例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量子科研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百公里量级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为中国首个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上天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这一重大科技成果轰动了2012年全球科学界,由于记者的长期关注,这条新闻也是最早对这一成果进行报道的稿件。作为未来通信领域的首选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信息这一领域成果不断,而潘建伟团队的这次突破,正如《自然》杂志的评语一样,“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记者通过长期的跟踪报道,积累了大量的报道经验,对于量子这种深奥的前沿科学技术如何用新闻语言和电视画面来表述清楚则考验了记者的功底。节目播出后,首先得到了科研团队的认可,认为这篇报道让普通观众接受和了解了他们的科研成果。与此同时,这篇报道被包括央视新闻联播在内的多家媒体和网站转载和采用。点评分析

量子通信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通信手段,中科大量子隐形传态的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消息《中科大量子隐形传态首次跨越百公里》对我国重大科技成果进行了及时报道,在短短1分半的时间里,通过直白的语言、清晰的图表图示和采访将实验的内容、意义以及评价传达给受众。

1.选题凸显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量子隐形传态首次跨越百公里也许与自己并没有太大关系,也不会引人注意,但对于国际通信领域来说,这确实是举足轻重的大事件。案例《中科大量子隐形传态首次跨越百公里》将这一新闻事件的重要性清晰生动地传达给观众,开篇导语便用简练的语言强调了“刷新世界纪录”“首次”“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等,又引用著名的《自然》杂志的评价“有望成为远距离量子通信的里程碑”,突出这一科学技术难题被攻破的重要社会价值,拉近科技成果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引起观众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引发共鸣。

同时,能够抓住这一科学前沿技术,体现了记者良好的新闻敏感性和报道经验。记者及时挖掘出该新闻的巨大新闻价值,让这一重大科学成就能够为普通大众所知晓、理解。

2.科技类新闻报道深入浅出

科技类的新闻报道天然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其专有名词和语言体系都与大众语言有着天然的差异。深奥的科学规律、技术术语艰涩难懂,要想引起观众的兴趣实属不易。信息的专业化、准确度要求高与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习惯之间存在矛盾。电视媒体作为大众传媒,要照顾到大多数受众的理解能力,那么科技类的电视新闻必须做到深入浅出。《中科大量子隐形传态首次跨越百公里》虽然报道的是自由空间量子的深奥科技成果,但以通俗的语言,将该技术突破中的关键技术向大众解释清楚,详略得当,并且将重点放在该技术成果对科学界的意义之上。解说词利用对比的方法,将量子信息在太空的传播与地面直线传输相比较,以说明在太空中轻松实现100公里以上传输距离的重大意义。借助对研究者的采访,这则消息深入浅出地对实验的内容、意义进行了既清晰又准确的阐述。

3.影像语言丰富,结构紧凑,短小精悍《中科大量子隐形传态首次跨越百公里》拍摄了大量量子科学实验科研小组内的画面,用一组组特写镜头表现精密的仪器、复杂的数据,烘托出攻克科技难题的艰难。为了更加清晰地说明量子态隐形传输的过程,该消息利用信息可视化的手段,采用动画模拟的形式,将复杂的科技原理用简化的图形来表示,让观众对所谓的“量子态隐形传输”这个拗口又生涩的技术有了直观的理解。消息的最后以字幕的形式将《自然》杂志对该量子科研成果的评价呈现出来,突出强调了其里程碑式的意义,深化了主题。

从量子实验的内容、实验的意义到国内国际的评价,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大量的信息浓缩于一分半钟的短消息中,全片结构清晰紧凑,短小精悍,重点突出。《中科大量子隐形传态首次跨越百公里》克服了科技类新闻专业性强、准确度要求高的困难,得到了科研团队专业人士的认可,也能贴近普通大众,是一则科技类电视新闻报道的佳作。学习启示

1.学习重点解析:科技类电视新闻及其可视化表达

科技新闻是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所谓科技事实可以是科技成果及其推广应用,可以是党和国家的科技政策,也可以是科技工作者的成就、科技界的活动。科技新闻有许多种类,常见的有科技消息、科技通讯、科技评论、科技人物专写、科技特写等。科技新闻的主要作用是及时传播科技消息,促进科学技术交流;同时,通过科技新闻报道,宣传党和国家的科技政策,宣传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此外,通过科技新闻还可以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知识。

但要做好科技新闻并非易事。科技类新闻报道有其特有的困难,这主要是由于电视媒体作为面向社会的大众化新闻传播机构,使用的是最为通俗的语言,面向中等文化水平的普通人来传播信息,与科学研究所要求的严谨与专业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造成的。

为了消除这样的矛盾,编辑记者就要学会在保持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尽量将专业术语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比如解说词要尽量形象生动,不要生搬硬套科学术语;要巧用比喻和解释,将深奥难懂的科学理论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结合起来,增强新闻的贴近性;同时,还可以插入一些背景材料,便于广大读者接受和理解。例如《中科大量子隐形传态首次跨越百公里》利用量子信息太空传播与地面直线传输的对比,突出说明量子隐形传态百公里传输的重要性。

此外,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化以及今天的大数据技术发展,给传统的新闻报道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也为其提供了新闻生产新的可能。其中大数据技术的拓展极大地增强了科技类新闻的数据呈现、分析与解读能力。信息图是科技新闻报道较常使用的可视化表现方式之一。报道者借助此类包含数据、信息的图像来阐释较为复杂的信息,进行形象化加工。例如案例《中科大量子隐形传态首次跨越百公里》使用动画模拟量子态隐形传输的过程就是可视化报道的一种尝试,充分地发挥了信息可视化的优势,使与读者生活距离较远的量子信息技术变得更直观易懂,进而增强信息的传播效果,同时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信息的精确性和专业性。信息图表可以颇为有效地解决科技类新闻报道天然存在的难点,在信息的精确性和传播效果之间、在抽象与具体之间找到平衡点。用可视化的方式进行科技新闻的报道增强了观众理解科技原理的便利性,配合解说词,使专业术语和具体的图形能够一一对应,提高了信息传达的精准度,在另一方面也保证了电视新闻传播对科技信息的准确表达。此外,可视化表达是对电视这类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补充,是传统媒体主动转型的一次契机。它利用互联网特性,通过大数据搜集,为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的观众呈现出更集成、更深度的报道。

2.思考题(1)电视新闻如何利用影像语言解释科学术语?(2)科技类的新闻选题如何增强与受众的贴近性?(3)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在做科技类信息报道时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案例7“方舟6号”12名船员成功获救【作品类别】短消息【所获奖项】2011-2012年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创作单位】珠海广播电视台【作品长度】1分30秒【刊播时间】2011年9月29日【播出频道】珠海电视台第二频道【刊播栏目】《新闻搜寻》【主创人员】邓婉莹、潘汉飞、扶志新案例简介

2011年9月29日中午,广西货运船“方舟6号”在台风纳沙的风浪中即将沉没,交通运输部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迅速展开了救援。珠海广播电视台在接到爆料后,迅速前往,随机升空,完整记录了救援过程。虽然受到台风的严重影响,拍摄难度极大,但是记者仍然捕捉了许多有价值的画面,整体呈现的画面画质清晰,场面惊心动魄。在赶回电视台后,记者进行了仔细的筛选,最终以1分30秒的长度在当晚6点半播出。最终的成片制作精良,不仅有现场同期声和当事人采访,还制作了地图,清晰地介绍了事件详细的发生发展过程,新闻要素齐备,条理清晰,图文并茂,真实生动。该片同时还在全国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创优评析中获得短消息类最高选票。点评分析《“方舟6号”12名船员成功获救》是珠海电视台第二频道《新闻搜寻》栏目于2011年9月29日播出的电视新闻短消息。该条消息聚焦当天发生的沉船这一突发事件,迅速反应,真实记录,及时地给了观众一个交代,其播出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同时这条短消息还充分利用了电视播出的优势,在没有任何解说的情况下,运用上乘的画面将事件经过完整清晰地呈现给观众,展现出了电视新闻记者良好的业务素质。

1.突发事件迅速反应

现场救援类的新闻并不少见,多数由电视台进行现场报道,重在调配镜头,没有机会进行后期编辑。像《“方舟6号”12名船员成功获救》这样的突发事件报道,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已经属于难度较高的一类,然而它不仅完整而真实地记录了救援过程,而且创作思路清晰、编辑节奏紧凑、事件交代清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突发事件的特点是事发突然,一旦事过境迁就很难捕捉当时的画面,只能靠语言来叙述,所以突发事件报道考验的是记者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实践积累的业务能力。有时事件可能尚处在发生的萌芽阶段,这也考验着记者的新闻敏感度:能否迅速地判断出这一事件的新闻价值并做好拍摄准备。

2.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方舟6号”12名船员成功获救》这条新闻时长很短,只有1分30秒,但却是从100多分钟的素材中精选出来的,每个镜头都具有代表性,除了有救援的艰难和惊险,还有救援人员舍己为人的受伤画面。画面中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政策理念,表现出国家救援队对生命的尊重。

尽管事件发生紧急,海事险情严重,但救援行动的及时与成功却是对生命关爱的传达。新闻播出后观众反响强烈,在晚间黄金时段的播出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关注,同时也给一直关心此事的人们一个交代,从中人们真切地了解到政府卓有成效的救援机制,增强了对这些人民护卫队的信心,同时也提升了作为社会一分子的责任感。

3.及时关注及时播出

这篇短消息最终的呈现,不论是布局谋篇还是后期制作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了电视表现形式的特长。事件发生的时间距离当晚的新闻播出很近,所以创作者将新闻的讲述放在了镜头自身的表现能力上,在1分30秒中没有任何解说旁白,只有部分字幕、图表以及现场同期声等元素的配合,及时地在当晚新闻中播出,满足了观众关注救援事件的需求,保证了这一报道的新闻价值。

新闻的制作根据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要求,制作者必须清楚自己手中素材的优势和劣势,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展现新闻的内涵。像《“方舟6号”12名船员成功获救》这样大胆探索电视新闻“短、平、快”的表现形式,不仅是对记者拍摄能力和后期编辑能力的考验,更重要的是,制作者一定要有宏观统筹的意识,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样的佳作。

4.画面精良制作上乘

这则新闻的画面素材来自两台摄像机,一台随着直升机在空中拍摄,另一台则在停机坪守候,摄像师们克服了台风和巨浪的影响,真实展现了救援分秒必争的全过程和紧张氛围,拍摄回来的素材总长达100多分钟。其内容包括从飞机出发直至完成救援,安全返航,120救护、现场采访均收纳其中,最终集结在1分30秒里。观众看到的新闻脉络清晰、图文兼备,声情并茂地还原了一场海上救援。

对新闻制作来说这需要一个团队的协调工作,其中包含采访、拍摄、剪辑、制作等多个环节工种的配合,尽管有些消息短小精悍,如《“方舟6号”12名船员成功获救》,但从中还是能很清楚地看到制作者对于新闻的思考,以及对于事件发生环境的准确预判。只有时刻清晰的思路才能保证各环节之间的紧密配合,才能有更好的新闻表现。学习启示

1.学习重点解析:电视画面段落剪辑

段落镜头的组合形式一般可归为叙事和表现两大类型。好的剪辑师应该懂得叙事的力量。目前新闻作品中对于叙事剪辑的使用也十分广泛。从广义而言,电视作品对内容的表达、事件的描述都可以归为电视叙事的范畴,因此,对话的安排、情节的结构、背景的解释、现场的展现等均是电视叙事的手段。从狭义而言,叙事的剪辑特指以描述动作、讲述事件、发展情节为目的的镜头组合方式,它是以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为镜头切换依据的,着重以一系列有内在关联的连续性镜头来叙事。

案例《“方舟6号”12名船员成功获救》短小精悍,但是令人印象深刻,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因为这条新闻在画面剪辑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把100多分钟的素材编辑成一条1分30秒的短消息,需要制作者缜密的逻辑和成形的剪辑概念。新闻用字幕代替了记者发言,又用地图代替了部分介绍背景的镜头,这不仅节省时间加快了新闻的节奏,而且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快速地带领观众进入新闻主体。接下来每2~3秒进行一次镜头切换,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讲述了救援的紧张过程和最终结果,这和电影《罗拉快跑》中的照片切换有相同的效果,虽然只有零星的字幕,但是观众一看就能明白记者所要表达的内容,这是我们常用的片段组合式的叙事方式,并不侧重景别变化来表现特别的意义,而是强调必备的内容,省略不必要的中间过程。这种表达方式十分简洁,在电视创作中也十分常见。

简单的叙事形式就是用最简单的画面语言说清一个动作过程或事实现状,是剥离了环境、关系等各种影响因素后最主干的叙述模式,一般来说除了片段组合式的叙事方式之外还有前进式和后退式,而这两种叙述都强调镜头景别的变化。

前进式也叫作顺序式,是根据人们了解事物的心理重点和观察事物的视觉重点,叙述由远及近,镜头景别由大到小的叙事方式。对动作过程来说,前进式的方式是先用全景建立动作的总体形态,再用中近景来强调动作的细节和它实际的价值。对事件来说,先用全景建立总体的环境概貌,再用中近景把注意力引向具体的物体,突出细节。这样的叙事方式使观众能够逐步、有层次地了解事实和事件的发展,是新闻中常用的叙事形式。

后退式也叫作悬念式,其镜头剪辑构成和前进式正好相反,是由近到远,景别由小到大的叙事方式,相比较前一种而言更容易吸引人,视觉刺激较强,悬念性强。从剪辑形式看,一般用小景别强调兴趣点、精彩点或者最富有吸引力的部分,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同时,到颓势时能够利用局部镜头的不确定性,引发观众的期待心理,再出现整个环境,制造悬念。在新闻表现形式仍然有条条框框的限制的电视台,这种叙事方式通常不太出现在严肃的新闻中。

在实际编辑中,事件的状态并不能用几个简单的镜头就能表述清楚,人物关系、情绪气氛也都会对镜头结构产生影响,所以有时我们还要在简单形式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强化,从而实现立体、完整描述事件、叙述事件的目的。

2.思考题(1)电视的叙事剪辑分为几种?如何操作?(2)什么样的新闻适合前进式?什么样的新闻适合后退式?(3)选择今天发生的一条新闻进行镜头分析,看新闻内容是如何通过剪辑来呈现的。案例8北京告别91年钢铁生产历史【作品类别】长消息【所获奖项】2011-2012年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创作单位】北京电视台【作品长度】3分48秒【刊播时间】2011年1月14日【播出频道】北京卫视频道【刊播栏目】《北京您早》【主创人员】马国颖、金蕾、王晓龙、李琪案例简介《北京告别91年钢铁生产历史》是由首钢石景山地区正式停产为由头,阐述首钢搬迁过程、效果等的一条长消息。它在较短的篇幅内,向观众介绍了首钢搬迁的意义,展示了首钢工人对搬迁的不舍之情,并将北京科学发展的理念、思路和北京百年的钢铁生产历史凝结其中,让整条报道具备了较为深厚的底蕴。

首钢搬迁是北京城市发展规划中的重要一步,其搬迁规模之大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史无前例的。2011年1月13日,首钢集团总公司举行“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停产仪式”,标志着首钢搬迁已顺利完成、产业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性阶段。该案例围绕这一历史事件展开采写,记者跟踪首钢搬迁的过程,在停产一周前进入首钢,独家、全程记录了停产的全过程。

报道从停产仪式切入,梳理历史资料、采访历史人物、拍摄历史场景,从众多素材中选取典型场景、典型对话,流露真情实感,将首钢近百年的变迁浓缩于3分多钟的报道中。点评分析

这条长消息于2011年1月14日在北京卫视早间新闻联播栏目《北京您早》中播出。此则报道的内容从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停产仪式切入,完整讲述了首钢搬迁的最后一段历史。整条新闻从拍摄到文稿,都极具凝重的历史感,不仅新闻要素齐备、内容丰富,更是在整体结构上体现出了首钢百年历史的厚重感。

1.大题材的鲜活表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