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着我的感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00:47:42

点击下载

作者:鹿军士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感动着我的感动

感动着我的感动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全民阅读问题。既然是全民阅读,就要满足全民阅读兴趣,要是阅读盛宴,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充分享用的大餐。那么选择阅读大众化故事,就是全民盛宴最好美味。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比较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讲述,十分具有阅读性和娱乐性,更具有深入浅出的启发性,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最佳读物。

故事其实就是我们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饱含丰富寓意,潜移默化地引导着社会道德和性格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艺术,更有智慧非凡的人民群众。自古以来,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好故事,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浓缩了中国大众做人做事的智慧。这些美好故事,是我们民族的基因,曾经哺育着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茁壮成长,使我们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使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今,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升级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如何加强思考,吸取精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美好故事呢?

特别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在与世界各国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塑造形象、传递信息、表达价值,寻求共识与自我意识、语言学习与文化自信等,用世界各国人民能够理解的方式说出我们中国人的特征,那么,中国故事就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曾做出重要批示,强调要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同时,我们要展望世界,理解世界,与各国人民增进交往,通过阅读各国故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也是最佳的理解交流方式。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特别编撰了本套丛书。每册故事内容相辅相成,优化配套组合,自成体系,又相互补充,组成了中国好故事的完美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可读性和启迪性。

这些中外最具有智慧性的美好故事,短小精悍,意蕴隽永,充满了睿智的哲理,最容易使广大读者阅读,也最能打动心灵。一粒沙子蕴含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足以反映太阳光辉,一则小故事饱含世间大道理,这就是每一篇故事的魅力。从这些最感动心灵的小故事里,广大读者可以吸取心灵智慧之光,并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感召,融入进永不停止的人生追求。

孟母三迁教子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生活过得很清苦。孟母是个很有教养的妇女。为了把儿子培养成为有用的人,她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孟家附近是一片墓地,出殡、送葬的队伍,经常从他家门前走过。于是,孟子就经常模仿队伍中吹鼓手和孝子们哭哭啼啼的样子,还不时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游戏:在地上挖一个坑,把朽木或腐草当作死人埋下去。

孟母认为儿子玩这样的游戏没有出息,不利于他读书成才。为此,她把家迁到了城里。

城里没有墓地,孟子不能再玩埋死人的游戏了。紧接着,孟母要儿子熟读《论语》,像孔子那样做人。

开始,孟子还能静下心来读书。但日子久了,他的心思又定不下来了。原来,他家处于闹市,打铁声、杀猪声、叫卖声终日不绝。听着听着,他就又动了玩耍之心。这一回,他和小伙伴们玩的是做买卖的游戏。

孟母觉得在这个地方居住,确实很难集中心思读书,便再次将家搬迁到城东的学宫对面。那里的环境果然不一样。

学宫内书声琅琅,一派学习气氛。住在这里,孟子果然安下心来读书了。他还经常向学宫里张望,观看里面的学生是怎样读书,怎样跟随老师演习周礼。

回到家里,孟子竟也模仿起来。有一天,孟母发现儿子在磕头跪拜,以为他又在玩埋死人的游戏了,不禁板起了脸。听儿子说是在演习周礼,她顿时眉开眼笑。

不久,孟母将孟子送进了学宫,系统地学习《诗》《书》。孟子长进很快,后来,他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名儒。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力量之大、之深刻,绝不容忽视。不论是积极成功的教育还是消极失败的教育,环境因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孟母才三次搬家,给孟子的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画荻教子的故事

那是在北宋的时候,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名叫欧阳修。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

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带着4岁的欧阳修从庐陵来到随州,以便得到住在随州的欧阳修叔父的照顾。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妇女。她勇敢地挑起了持家和教养子女的重担。

欧阳修很小的时候,郑氏就不断给他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郑氏都要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其中做人的道理。她特别教导孩子: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

欧阳修稍大些,郑氏就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她先是教欧阳修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的诗,和当时流行的九僧诗。尽管,欧阳修对这些诗一知半解,但他对读书的兴趣却日益增强。

眼看欧阳修就到了上学的年龄。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

郑氏眉头紧锁。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类似芦苇的荻草,突然想到: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于是,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

欧阳修按照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画地练习写字。他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快爱上了诗书。他每天勤写多读,知识积累得越来越多。因此,他很小时就已经很有学问了。

有人说:“母爱是伟大的。”是的,母爱是温暖的太阳,无私奉献着她的光芒。母爱是辽阔的大地,对儿女袒露着宽广的胸怀。母爱是肥沃的土壤,哺育着儿女茁壮地成长。

方妈妈挽救植物儿

方妈妈本来是个幸福的妈妈,但不幸却找到了她。她的儿子方亮,前年因阻击抢劫犯张君一伙歹人遭到枪击。子弹从方亮的太阳穴射进去的,方亮的大脑几乎全被破坏了。

当方妈妈赶到医院,看到已经是植物人的儿子时,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两天前儿子还活蹦乱跳地站在她面前的呀!

儿子一直昏迷不醒,方妈妈一直陪着儿子,吃睡都在他身边,而且嘴里面只有一句话:“儿子,你醒醒吧,你醒醒吧。”

7天后,儿子的肌肉因为血液流通不畅开始萎缩,妈妈开始给儿子按摩肌肉。夜晚,方妈妈为了增加儿子的温度,把儿子没有知觉的腿放在自己的怀里暖着。

儿子一直处于昏迷不醒的状态。在所有医护人员都束手无策的时候,细心的方妈妈却发现,每当她叫儿子名字的时候,昏迷着的方亮的心脏都会跳动一下,而且表现得非常明显,这说明方亮已经有了感应。当这一结果被医生发现的时候,一些专家也称其为医学界的奇迹。方亮一直昏迷了49天。

49天后的一天,方妈妈给方亮揉完腿,接着给方亮讲他小时候的事情。讲完后,她流着泪问方亮:“孩子,你听见妈妈的话了吗?你要是听见就眨一下眼睛,好吗?”

这时,方亮的睫毛动了一下,他的眼角处流出了一滴眼泪。当方妈妈激动地告诉医护人员这个情况时,医生说她又创造了一个奇迹。

方亮从昏迷到有知觉,在病床上整整躺了15个月。15个月后,医生开始让他下床练习走路了。在两个医护人员的帮助下,方亮下了床,但他的两条腿已经没有知觉了。

方妈妈就跪在地上,先挪他的左腿,然后再挪他的右腿;她再往前走一步,再跪下来,先挪他的左腿,再挪他的右腿;再往前走一步……

方亮入院18个月后,他终于第一次开口了,他的口形变化了很多次,但只说了三个字:“妈,妈,妈……”

母爱是力量的源泉,它可以把人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可以使人产生活下去的动力,它是人类永远的感动,更是生命奇迹永远的创造者。闪烁着母爱的光辉

那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在一个风大雨大的夜晚,一辆肇事车将她从斑马线上撞飞出去,又在茫茫夜色中逃逸。她又是幸运的,交警、医院、保险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统筹协调,及时开通了“交通事故绿色生命通道”。这个“绿色通道”让她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最好的医疗救护,也没有医疗费用上的后顾之忧。

自从入院以来,她一直昏迷不醒。医生说她脑部神经受到损伤,也许永远也醒不了。她还有身孕,已经五个多月了。出于治疗上的需要,应该考虑引产。可当她从神经外科转到妇产科病房时,医生却迟迟下不了决心去实施这个手术。她腹中的胎儿不仅发育正常,而且在一些生命指数上,高于同孕期胎儿,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她的身世也是个谜。在事故现场,只遗落着她简单的行装。她是谁,她有着怎样的人生?她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她的匆匆旅程是与谁相约?她腹中胎儿的父亲又是谁?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只要她不清醒,这一切都将无从得知。更没人清楚,她在出事之前,日子是快乐,还是忧伤。

她得到了妇产科护士精心的护理。她们让她的身体始终干净清爽,散发着孕妇特有的芬芳。她们愿意与她共同呵护一个生命奇迹。

时光在她的昏睡中一天天地过去。后来她被推进了产房。再后来医生骄傲地宣布:5公斤重的男婴,健康极了。那一刻有掌声响起。

护士小姐把她的孩子抱来给她看,她们觉得虽然母亲是植物人,但是也应该让母子见面。她们惊喜地发现她胸前濡湿一片,有乳汁分泌。她们小心翼翼地把婴儿的嘴贴上去。随着婴儿本能地吸吮,她脸上的肌肤竟然在微微颤动,那分明是在笑啊。

此后,每当护士把孩子抱来吃奶时,她的脸上都会出现这种幸福洋溢的表情,有时嘴里还会发出含混不清的音节,一如一位快乐的母亲在对着婴儿呢喃细语。神经科医生以此推论:她的大脑可能一直是有意识的、清醒的,只是神经中枢的连接出了问题,使她失去了语言与行为能力,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受。

她的身体早已虚弱到了极点。母乳喂养,只能加速她的衰竭。可是,谁又能忍心剥夺她这样的一位母亲哺乳的权利?

三个月后,又一次让孩子吃得饱饱的,她终于平静、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很多人都想领养她的孩子。几经权衡,我们还是选择了儿童福利院。福利院的老院长说,他们不会让这个孩子受一丁点儿委屈,否则就对不起他妈妈。

依据有关的政策,她的丧葬费只有几百元,这是不能把一个人体面地打发上路的。交警队事故科的同事,凑了两千元钱,请护士小组们给她买几件新衣服。护士长却说:“不用了,我们都已经准备好了。”

那一天,医院所有已经做了母亲的和将来会做母亲的人,都去送她。护士长还说,她入院时体重121斤,分娩后体重86斤,临终前的体重只有63斤。她是在用自己的血肉孕育、哺育这个孩子。本来她生下他后,就可以“走”的,可是她怕自己的孩子没有奶吃,怕他觉得孤独,又坚持着在人生路上陪他走了一段。

后来护士们用这点钱给她买了一块平价墓地。没有她的名字,没有她的生平,所以墓碑上只有一行文字:“一个全身上下都闪烁着母爱光辉的女人。”

母爱可以创造奇迹,就像文中的母亲,即使变成植物人,也要孕育、哺育自己的孩子。这份爱令人动容,感人肺腑。

母亲保持的姿势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时他们就住在一套用木板隔成的两层商铺里,母亲半夜起床上厕所,突然闻到一股浓浓的烟味,便意识到家中出事了。

等丈夫从梦中惊醒,楼下已是一片火海,全家两个女儿三个儿子以及两个雇工都被困在大火中。孩子们被叫醒后,各个如受惊的小兔子,逐一聚拢到母亲身边。幸好阁楼上的天花板只有一层,砸开它,就可以攀上后墙逃生。

绝望之余,父亲带着两个雇工砸开天花板,并第一个抢先翻过墙头。父亲出去后,再也没回来,他只顾呼唤邻居救火。高墙里面,大火离母亲和五个孩子越来越近了,五个孩子中,最高的也只有1.54米,而围墙竟有两米多高,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够单独攀上去。

幸运的是,墙头上有一个雇工留了下来。他一只手抓紧房顶横梁,另一只手伸向墙内的母亲和孩子。“别怕,踩着妈妈的手,爬上去!”

母亲蹲在地上,抓牢大儿子的脚,大儿子用力一蹬,抓住雇工的手攀上墙头翻身脱离了险境。用同样的办法,母亲把二儿子和小儿子一一举过了墙。

此刻,火舌已舔到脚掌,母亲奋力抓起二女儿。此时,她的力气已用尽,浑身不停地颤抖。大女儿急中生智,协助妈妈把妹妹举过了墙。

火海中,仅剩母亲和大女儿。大火已卷上了她们的身体,烧着了她们的衣服。大女儿哭着让妈妈离开,但母亲坚决地将大女儿拉了过来,拼尽最后力气,将大女儿托过墙头。当雇工再次把手伸向母亲的时候,她竟然连站立的力气也耗尽了,转眼间,便被大火吞没了。

墙外,五个孩子声泪俱下地捶打着墙,大喊着“妈妈”。而墙内的母亲再也听不见了,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消防人员赶到,20分钟便将大火扑灭。人们进去寻找这位母亲,看到了极为悲壮的一幕:母亲跪在阁楼内的墙下,双手向上高高举起,保持着托举的姿势。

归还机器人的孩子

那是在几年前的一天,我在超市的玩具柜台上忙着接待顾客。大厅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这时,一位30多岁的女人走了过来,身后跟着一个大约六七岁的小男孩,模样像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

这位女士用恳求的语气对我说:“小姐,您能抽点时间听一听我儿子说的话吗?”

我立即走出柜台,蹲下来问小男孩有什么事。只见他的小嘴紧闭着,两眼盯着鞋子,一双小手在轻轻地发抖。他手里拿着一个深受儿童喜爱的机器人玩具。

现在,这种玩具正在我的柜台上展销。“快点说!小姐没有闲工夫等你,你快点说!”他的母亲声色俱厉地呵斥道。

突然间,气氛变得紧张起来。母亲气得直掉眼泪,男孩也哭了起来。我顿时感觉到,可能发生了什么要紧的事情,自己必须耐心地听完这个孩子要说的话。这或许与母子俩都有着切身的利害关系,甚至可能比这还要重要,重要得将会影响这个小男孩的生活和成长。

过了几分钟,在我耐心、亲切的询问下,小男孩好不容易才结结巴巴地说:“小……姐,我没……没想……拿走,还……还想……送回来,对……不不……起。”他边说边把那个装在皱皱巴巴的包装盒里的“机器人”玩具递了过来。

我终于弄懂了是怎么一回事。我接过了“机器人”玩具,并微笑着用手抚摸着小男孩的头。这时,小男孩的母亲才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并要我把玩具部的经理请来,她得把这件事情讲清楚,还要赔礼道歉。

这位母亲对自己孩子偷拿玩具的做法,使我很受感动。我深深体会到一位母亲的高尚情操对孩子的影响,也更理解了她对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的高度重视和强烈的责任心。因为,这就是真正的母爱!

我有些激动地说:“大姐,不必了,这个玩具我收回就行了。让这件事成为您、我,还有孩子咱们三个人的共同秘密吧!既然孩子明白了,也知道自己错了,这就够了。”

一晃几年了,那位女士离去前几次向我鞠躬致歉的身影,至今经常在我眼前闪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不仅是指生理上的,更是指品德上的。只有孩子身心都健康,父母才可以说是履行了自己的责任。

在孩子的内心世界里,诚实是第一要素。一个从小就不诚实、不敢承认错误的孩子,很难让人对他们长大以后的行为放心。这位母亲的做法是很值得提倡的。

灾难来临清醒一刻

灾难从来不会动用怜悯去选择施虐对象。她是一个疯女人,她的神志常常处于浑噩状态,每每遇到惊吓就会失常,要么瘫痪、要么发狂。这天晚上,她和三个儿女或躺或坐地挤在一张床上看电视。

晚上9点多了,她想起还没有喂猪,在穿过堂屋去厨房拿猪食时,突然发现房顶簌簌地向下掉泥灰,她便走到门外,想看个究竟。她刚走到门外,就看到房子化雪一样慢慢往下塌。

前一天,当地下过一场大雨,她家的土坯房当时被水淹了,连墙根都泡软了,但她当时并没有意识到房子会出现什么异常。她一下怔呆住了,脑子一片空白,只感觉自己似乎要晕倒。她不知道该怎么做,只是一遍遍在心里提醒着自己:“不能晕倒。”

突然,一片混沌中传来小女儿的呼叫声:“妈妈!快帮我撑起!”她一下清醒过来,意识到三个儿女在房间里。她急忙问:“你们有事没有?”这时候,她听到大儿子的回应:“妈妈,我们都还活着。”

确定三个孩子都还活着,她立刻扯开嗓子喊人救命,但那天晚上她的丈夫不在家,附近的邻居也都外出了。漆黑的夜色中,喊叫声悲切、凄凉、无助。喊叫了一会儿,只有风声回应着她,她等不及了,决定自己救孩子。她开始顺着孩子们的声音疯狂地扒残垣、瓦片和泥土。她一边疯狂地扒着,一边和几个孩子轮流着说话。

她问大儿子:“儿子,你们有事没有?”

大儿子回应着她:“妈妈,我们都还活着!”

这时,她听到小女儿的声音:“哥哥,是不是下冰雹了?”

她听到大儿子镇定地回应着妹妹:“不是,是房子垮了。别怕,妈妈在救我们!”

她又听到小儿子虚弱的声音:“哥哥,我吸不了气了!”

她再次听到大儿子镇定的回应:“别怕,有哥哥在呢!”

她终于知道,灾难发生后,她大儿子的手脚虽然都被木头压住,右手臂还插进了一颗钉子,但仍然强挺着用身体顶住垮塌下来的横梁,用身体撑起了一片高不过20厘米的狭小空间,将弟弟妹妹护在了身下。

孩子们命悬生死让她更加忐忑,她更加疯狂地扒,泪水噼啪滚落着。她感觉自己的双手越来越疼,脚也开始发软,她一边继续扒着,一边鼓励着自己:“不能晕倒!”灾难撕破那晚的安宁,鲜血染红了那晚的夜色。终于,她看到了纱帐,知道挖到床了。她一把撕开纱帐,将三个孩子一一救了出来。

这个事件发生在2005年9月13日的璧山县大兴镇万民村,那位身患精神病的母亲的名字非常普通——安昌贤。

灾难可以夺走一个人清醒的神志,但永远夺不走一颗母亲的心。猝不及防的灾难常常让人们变得异常渺小,但常常也是唤醒那些平日里被埋藏起来的人性之光铿锵、凛然和鲜亮的时刻。

即使神志不清,但母性依然存在;尽管赤手空拳,但母亲仍然救出了孩子。这就是母亲,瘦弱的身躯里蕴藏的无穷的力量。

勇敢是母亲的本能

2005年5月18日下午,辽宁省新民市华美小区50栋四层一户居民家里,静谧,和谐。

女主人单丽新在卫生间里洗衣服,丈夫张先生在卧室里接听一个电话,三岁的女儿正在那张小床上睡觉,单丽新的母亲在厨房里为一家人准备晚餐。

7点半左右,当单母偶然推开卧室的房门时,发现床竟是空着的,三岁的外孙女儿不见了。正在卫生间洗衣服的单丽新与丈夫听到母亲的叫喊后大吃一惊,急忙四处寻找。女儿的床挨着窗户,窗户是开着的,顺着窗户从四楼向下看时,一家人心痛欲碎,他们看到了从窗户失足摔到二楼屋顶的女儿。

此时,不懂事的女儿正啼哭着一点一点爬向屋檐的边缘。形势千钧一发。

看着爬向死亡边缘的女儿,赤着脚的单丽新不顾一切地就要从窗口跳下去。母亲拽住她的衣服,说:“闺女,你可千万不能跳啊!”单丽新哭着说:“妈,我也要我闺女!”说完,这位年轻母亲如一只轻盈的蝴蝶,从12米的高空飘然而下。

当老母亲再次睁开眼睛时,她看到,三楼铁窗护栏上挂着半截血淋淋的手指头。

从12米高空跳下后,单丽新一把拽住距离屋檐只有半米的女儿,把她搂在怀里。

这是二楼与三楼之间的一块很狭窄的平台,前面是半空,后面是三楼居民设置的防盗铁栅栏。单丽新进退不得,只能抱着孩子蹲在那里。就在这时,她突然发现女儿的内外衣黏糊糊的都是血,但孩子并没有受伤,哪来的血?这一刻,她才突然发现自己的右手小拇指没了半截。一阵钻心的疼痛随之而来。

搂着怀中哇哇大哭的孩子,单丽新也像个孩子似的对楼上的母亲大喊:“妈,我的手指没了,怎么办啊!”妈妈在楼上哭着安慰她说:“不怕,不怕,能接上,千万别慌。”

20分钟后,三楼的一户居民闻讯赶回来了。这家的主人毫不犹豫地用斧头劈开自家铁窗栅栏,救出了这对母女。

事后,单丽新说:“当时没有时间想什么,听到女儿的哭声,我的心都要碎了,我就跳下去了。”

母亲的勇敢不需要理由,因为这是她的本能。

母亲不会考虑自己的安危,只要孩子平安无事,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母爱是一种本能,让母亲变得勇敢。

母爱与天地共存

那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几十万鲜活的生命,随着房屋的轰然倒塌,霎时归为沉寂。在紧张的抢险和清理废墟过程中,人们发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情景:许多年轻的母亲,把孩子紧紧地护在怀中。母与子已经僵硬,成了雕塑。不难想象,在那天崩地裂的一瞬间,母亲们最先想到的是孩子。她们几乎在同一时间,用同一方式,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着死神,保护着小生命。

孩子们在母亲的怀里永远闭上了眼睛。母亲们虽然砖石压身,然而,她们怀中孩子的身体却毫发未损!年轻母亲们的生命,随着时间的流逝,渐行渐远。但这种姿势,已凝固成永远的感动,与日月同辉。

有一次飞机失事,从三千米高空坠落。一位年轻的母亲,紧紧抱住自己的孩子,从白云里掉下来。她先跌在树枝上,又跃入草丛中。全机人遇难,唯独母子俩一息尚存。

到医院紧急抢救时,母亲昏迷不醒,但总有一息不断。奇迹发生了,隔壁抢救孩子的医生终于露出了笑容。而那位年轻的母亲,在孩子脱险的一刹那,心脏才如释重负般地永远停止了跳动。

人类如此,整个动物界都是如此。寒冷的冬天,饥饿的北风凄厉地扫过空荡荡的原野。小猫头鹰们在母亲的翅膀下,叽叽喳喳地绝望地叫着。母亲的目光搜遍了整个世界,然而,哪里有它要找的食物呀?

于是,母猫头鹰选择了悲壮地献身。它坚硬的喙如钢似铁般咬住枯枝,挂在小猫头鹰头顶的树枝上。小猫头鹰奋起啄食,吞噬着甘愿献身的母亲的肉体。

母猫头鹰败羽零落,血滴点点,时间分分秒秒地过去,最后只剩下一个骨架。

小猫头鹰终于长大了,飞走了。而母亲的骨架还在风中晃荡,最后终于砰然落地,只有头还高高地挂在枯枝上,因为它的喙还紧咬着树枝。这是鸟类母亲的灵幡,是透彻骨髓的母爱。它凛凛飘扬于冰天雪地之间!

一只母鼠,被铁夹夹断了后腿,它拼命地挣脱了铁夹,挣扎着回到自己窝里。窝里有九只幼鼠,闭着眼在叫。它们需要二十四天才能断奶,才能独立生存。

母鼠趴在窝里,断腿鲜血淋漓,不能再动弹一步。它仍然要给幼鼠喂奶。在最后的时间里,它就啃吃自己那条断腿,以产出一点儿可怜的奶水。

自己的断腿被啃得只剩下一根白骨,终于熬满了二十四天,幼鼠们“吱吱吱”地走了。母鼠一声轻轻地叹息,寂然而逝。

紫燕母亲们则合奏了另一曲生命的颂歌。它们是候鸟,从大洋彼岸来,回大洋彼岸去。但它们望着快活的雏燕,望着茫茫大海,陷入痛苦。

雏燕虽然能飞,但体力不够,只能飞到大洋一半。而母燕们在孵育一季后所剩的体力,也只够抵达彼岸。但是,如果雏燕们不走,就会被很快到来的寒流卷去生命。

千百只紫燕母亲飞上了天空,背上载着一只几乎与自己体重相等的雏燕。它们刚飞到大洋的一半,下面还是茫茫无边的大海。母燕们终于累得吐血了,像断了翅膀似的,一只只斜斜地坠入海中。而此时,一只只雏燕从母亲的背上腾空而起。母亲用自己的生命,送了儿女们半程!

世间万物,一代代生命消失,一代代生命生长。在生命的流程中,母亲的位置最重要,而母爱的光辉是永恒的。

这一切,从最深刻的意义上诠释了母爱的光辉!母爱伟大,母爱不朽!无论你如何卑微,或者不可救药,母亲都不会弃你而去,反而会尽最大努力把你送上一条风雨无阻的航船!

梦想成为月亮的孩子

那是有一天的晚上,我陪女儿在床上睡觉,看见邻居家的孩子毛豆在窗外对着月亮说话。她可怜巴巴地喃喃自语着:“我不要做妈妈的孩子。我不想做她的孩子。我想做你的孩子。我想做小月亮——一个很小很小的小月亮。”她在说话的时候,脸上挂着亮晶晶的泪珠。

女儿说毛豆肯定又受到她妈妈呵斥了,她妈妈总是没有好脸儿地呵斥她。也许因为她是个女娃,也许因为困顿的日子太烦心了,毛豆受到委屈,就喜欢对着天上的月亮说话。我发现,这孩子与月亮或者花草鱼虫有一种天然的亲近。

我们只要一回到老家,她就跑过来要和我们睡。她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在这张床上可以看到月亮。她嘴唇上有鼻涕,身上气味也不好,可我们还是接受了她。

那一天晚上,她跟我女儿一直疯闹到半夜。木窗外一轮大月亮离我们近在咫尺,仿佛喘口粗气就能把它吓跑似的。我们在城市里从来没见到过这么近的月亮,好想伸手去摸一摸它。

毛豆和女儿争论起来:“我说月亮不是月亮,是烙在天上的一块饼,有时候让天狗吃去一半啦。”

女儿说:“我说月亮不是月亮,是架在树枝上的鸟巢。星星是鸟儿,从四面八方往窝里飞。”

毛豆抢着说:“我说月亮不是月亮,是我妈妈的脸,在窗户外面,看我们睡觉、做梦。”

我听孩子们说话像在谛听鸟语、流水、清风和美妙的音乐。你如果不跟孩子贴得很近的话,你根本想不到她们能说出如此美好的诗歌语言。

毛豆说过她不想做小孩,她只想做草芽儿、露珠儿、小青蛙、毛桃子、红鲤鱼,因为它们都是月亮的孩子。

听一听那个月亮的孩子的喃喃私语,忽觉眼睛明亮清澈了,心灵也细腻了许多。那清纯如诗的语言中,流露着一份成人们常常忽略的纯真的情怀。许多被世俗蒙蔽的眼睛,已经许久没有好好地仰望一下头顶那一轮明月了,许久没有让一份温暖的诗意浸润一下日渐粗糙的心灵了。

父母给我过生日

那天是我15岁的生日,但并不怎么快活。坐出租车时,我已经有点扫兴了,因为父母笨手笨脚的姿态,让司机一眼就看出他们不常打车。

不少同学家里都有小汽车了,而你的父母仍然骑着老式自行车。车把那儿有个铁丝筐,拉一些白菜萝卜、油盐酱醋。此刻,躺在爸爸手上的蛋糕盒,可能也是那种小破筐驮来的。

到了地方,你更加失望:原以为是一个豪华的饭店,就像同桌小杰过生日时去过的星级酒店。谁知竟是如此普通的餐馆。

陪客也不重要,是父母的朋友,一对老实巴交的夫妇,举止比父母还要拘谨。餐桌上,4个大人沉闷地谈一些陈年往事,仿佛他们到这里来,不是为了给你过生日,而是为了怀旧。你插不上嘴,也没兴趣插嘴。

想象中的生日惊喜一点儿迹象都看不出来,除了那盒貌不惊人的蛋糕。可是,它也算得上惊喜吗?它暂时搁置在餐馆的窗台上。窗台小,盒子大,盒子的一部分没地方待,只好没着没落地悬着。

吃完饭,打了包,清理干净桌面,蛋糕终于摆上来了。蛋糕上面用人造奶油松松垮垮地写着四个字:“生日快乐!”连你的名字都没有。是不是少写几个字,就能省点儿钱呀?你这样想着。

蜡烛被你匆匆吹熄后,妈妈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拔出,擦净,用原来的包装盒重新装好,喃喃地说道:“还能用呢。”天哪,可不要等到明年继续用!你依然独自在想。

爸爸从蛋糕上选了花纹比较多、比较漂亮的地方,开始切分。第一块本以为是给你的,不料却给了张阿姨。第二块给了王叔叔。第三块才给了你,今天真正的主角,理应是最受重视的小寿星。你绷着脸,抓起叉子,准备把蛋糕狠狠吞进肚中。

猛然间听见一句:“爸爸让你起立,向叔叔、阿姨行礼!”你茫然,很不情愿地起来,两眼斜视,望着墙壁。

这时,爸爸说:15年前生你那天,是阿姨送妈妈去的医院。噢,原来如此,那就行个礼吧。

阿姨慌忙阻拦说:“孩子,你应该给你母亲行礼。你出生那天,她还坚持上班,一下子就晕过去了。你要为母亲自豪,她很坚强,她让你来到世上。”

母亲有些激动,坐不安稳,被桌子碰了一下,露出痛苦的神色。于是,你才知道:她为你买蛋糕时,不慎跌伤了腿。她眼角的皱纹比往日更深,青筋比往日更重。但她朴素的衣着却格外美丽合体。她目不转睛地看着你,已经看了15年,仍然看不够。

你脸颊发烫,你发现,你也看不够母亲。看着看着,泪水滴了下来。你把椅子拉开,使空间增大一些,然后,深深地给母亲鞠了一个躬,又深深地给父亲鞠了一个躬。

你攥住拳头,用指甲紧扣手心,暗自决定:今后每逢生日,都要郑重鞠躬。感谢父母,感谢生命,感谢一切有助于你生命的人。

终于,你轻轻地、轻轻地双手端起盘子,把自己的那块蛋糕小心翼翼地捧到父母面前。

你能长到15岁,真是一个奇迹!是父母的爱创造的奇迹!母亲给了你生命,父亲给了你成长,亲朋好友给了你莫大的关怀。这一切的一切,怎么能够忘记呢?

不仅如此,你现在以及将来的岁月,没有了最关心、最爱护你的人怎么可以呢?退一步说,父母的“老土”或者长期以来的“老土”,也许是为了儿女将来“不老土”。你意识到这些了吗?如果意识到了,那就得给父母鞠躬一万个!

我要做妈妈的妈妈

那是多年前的一天,电视媒体采访一对母女。女孩今年有18岁了,正是如花似玉的年龄,可是因为多年前的一次意外导致重度残疾,只能躺在床上。

孩子的母亲数十年如一日地细心照顾着她。说起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与关爱,女孩几次都哽咽了,说不下去。母亲坐在旁边,紧紧握着孩子的手,看见孩子哭,就帮她捋捋头发或是轻轻拍拍她的背。

采访快结束的时候,主持人问孩子最大的心愿是什么,说如果有可能会帮助她实现。女孩说:“我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可惜永远实现不了。但是,我依然想说出来——我想做我妈妈的妈妈。”

这个心愿确实很新奇。主持人忍不住问为什么?

孩子说:“因为如果那样的话,我也就可以有机会、有能力,像母亲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好好照顾妈妈,就像妈妈照顾我一样。我觉得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报答母亲的恩情。”

所有人都被感动了。而那位母亲更是热泪盈眶。

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崇高的爱,它让每一个承受母爱的人感到幸福。世界上回报亲情的方法有千种万种,几乎每一种都可以通过我们自己的主观努力达到。而唯有“做妈妈的妈妈”,似乎永无实现的可能,但却最令人震撼与感动。

爱的另一种方式

那天一个可爱的孩子走了,他是溺水走的。当他出门的时候,他对母亲说要到同学家复习功课。谁知他出门后,就永远没有回来。那天,他和同学做完功课,没有回家吃饭,而是在河边玩耍,却不知为何掉入了河中。

等到有人发现时,他们已在静静的河里躺了很久了。一切都晚了,孩子被打捞上来,发现他紧紧地抓着同学的手。他的父亲用了很大的劲,也无法将他们分开。

记者来了,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判定孩子是救同学而死的,因为他拉着同学的手。这是一件十分感人的事,报纸第二天就刊出这则新闻。

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县的人都知道了这个可敬的小男孩的名字。不久,学校授予他“优秀少先队员”的称号。

许多人自发地到男孩的家中慰问,送去了他们的心意。还有那位同学的父母,更是在男孩的父母面前痛哭,他们说咱孩子对不起这男孩,更对不起你们。同样是父母,他们除了承受丧子之痛,似乎还在承受着良心上的不安。

这一切,对男孩的父母是一种安慰。但是,他们却认为自己的孩子不会去救人。因为,孩子从小就很怕水,也不会游泳,他不会冒险跳入河中救同学。他们想知道孩子是如何死的。

带着疑问,他们找到了一位目击妇女。妇女回忆说:那天她在摘桑叶,看到两个孩子在采桑葚。河边有一株野桑树上结满了果实。她看到一个孩子把身子伸向河中,另一个孩子用手拉着他。过了一会,她发现两个孩子不见了,她以为他们离去了。

男孩的父母在河边找到了那株桑树,果然桑树上结满了果实,在树干上,有一个十分明显的断枝痕迹。

男孩的父母什么都明白了:他的孩子并没有在水中救同学,而是一起掉下去的。他们先到男孩的同学家里,向他的父母说明真相。然后又到报社说他们的报道错了。这种做法受到了各种阻力,包括他们的亲属。但是,他们固执地一次又一次地往报社和学校跑,请求公布孩子溺水的真相。他们说,他们不想让孩子在九泉之下有愧。

男孩的父母的努力终于实现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用一颗晶莹剔透的心灵,告诉我们怎样去爱孩子,即使他们永远不再回来。

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两朵正在盛开的花朵就这样匆匆地凋谢了。男孩父母的心灵水晶般透明,尽管孩子已经死去,但他们不让孩子承受虚有的荣誉。他们的光明磊落,他们爱孩子的那种方式,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三个馒头背后的爱

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我在5里外的村小上学。6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灯笼花。

有年“六一”,学校说为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庆祝“六一”的典礼结束了。我的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在回家路上,我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的叫声。

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个。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尝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

又走了一段,肚子又开始叫,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干脆,把娘的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了。娘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粑呀!

回家时,我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有一点儿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的门,怎样躲开了妹妹的目光。

娘笑笑,没吭声。正在这时候,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了!”娘从灶间抬起头,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

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看我,我慌乱地点点头……那天晌午,娘把馒头递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吗!”妹妹大口地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

试着关心、体贴你身边的人吧,你将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本文故事不仅感人至深,更是发人深省。

母亲亲手做的鞋

那年我认识了一位老人,她丧夫多年,唯一的儿子在千里之外的地方工作。老人不识字,儿子来了信,她便找我念。我念信时,老人总是弓着背坐在凳子上,垂头听着,一言不发。

听完了信,老人又蹒跚着,取出针线、布料,还有老花镜,开始做鞋子。我问老人要不要写封回信,老人总是摇头。

信,接连不断地飞来,念信、做鞋的事也一直在进行着。鞋子已做了一大摞,可奇怪的是,她竟一双也未寄出过。

我有些困惑,终于忍不住问老人:现在还有谁穿这种老式的鞋呀?老人的神情有些黯然。

又过了几年,老人病故了。她的儿子回来奔丧,我第一次见到了他。

我进门的时候,他正面对着一大摞布鞋,满脸的泪水。我的目光移向他下肢的时候才发现,他的裤管里空荡荡的。原来,他根本没有腿!

为一个没有腿的孩子做很多很多的鞋,只有母亲才会这么做。也许看上去这样做很徒劳,甚至是傻气,但是母爱就是这样。即使是残疾甚至是卑微的孩子,在母亲的眼里也是最好的。

母亲就是心中的佛

那是很久以前有个年轻人与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苦。后来,年轻人迷上了求仙拜佛。母亲见儿子整日念念叨叨,不干农活,劝过他几次。但年轻人对母亲的话不理不睬,有时甚至还恶语相加。

有一天,年轻人听说远方的山上有位得道的高僧,十分仰慕,想去向高僧讨教成佛之道。但是,他又怕母亲出来阻拦,就瞒着母亲偷偷地离家出走了。

年轻人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在山上找到了那位高僧。高僧热情地接待了他。席间,高僧听完他的一番自述,沉默许久。

当年轻人向高僧问佛法的时候,高僧开口了:“你想得道成佛,我可以给你指条道。你即刻下山往家走,中途遇到赤脚为你开门的人,就是你的佛。你要悉心侍奉,成佛自然没问题!”

年轻人叩谢了高僧,然后下了山。第一天,他投宿在一户农家,男主人为他开门时,他仔细看了看,男主人没有赤脚。第二天,他投宿在一个富有人家,更没有人赤脚为他开门。第三天、第四天……

他一路走来,投宿无数家,就是没有遇到赤脚开门的人。快到自己家时,他彻底失望了,决定连夜赶回家。他到家时,已是午夜时分。他疲惫至极,费力地叩动了门环。

屋内传来母亲的声音:“谁呀?”“我,你儿子。”他沮丧地答道。门很快开了。一脸憔悴的母亲就着灯光,流着泪端详着儿子。

年轻人一低头,突然发现母亲竟赤脚站在冰凉的地上!刹那间,他想起高僧的话,顿时泪流满面,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面前。

世上只有母亲才会毫不犹豫地赤脚为孩子开门,因为她心中牵挂着孩子,无暇考虑自己是否穿鞋。我们最应该供奉的佛就是自己的母亲。要尊敬她,关心她,爱护她,回报她多年来无怨无悔的付出和她的养育之恩。

母亲不帮我洗衣

“你已经7岁了,要学着自己洗衣服。”母亲没有接儿子送过来的脏衣服。“我们班上的小朋友都是妈妈给洗的衣服。”儿子撅着嘴说:“为什么你不给我洗衣服?”“因为你已经是一个小男子汉了!”母亲依然没有接。“哼!”儿子气愤地把衣服扔在地板上。

儿子每换一身脏衣服,就央求母亲给他洗一次。每次,母亲都拒绝给他洗衣服。沙发上的脏衣服越堆越多,直到有一天,所有的衣服都穿脏了。“妈妈,给我洗洗衣服吧!”

儿子眼巴巴地望着母亲。“孩子!”母亲双手轻轻地抚摸着他的脑袋:“你已经是一个小男子汉了,要学会自立!懂吗?”

母亲将一盆清水端到儿子面前,并将一袋洗衣粉放在他面前。儿子撇着嘴将洗衣粉倒入盆中,胡乱地搅了几下,然后把衣服放在水中,泪水顺着他的小脸滑落下来。

一阵儿手忙脚乱过后,他将衣服从水中捞出。洗过几次后,脸盆中的水依然很黑。母亲从儿子手里接过衣服,挂在衣架上。

第二天早上,儿子发现自己洗的衣服竟然非常干净。母亲笑吟吟地对父亲说:“看咱儿子多乖!洗的衣服多干净!”从此,儿子所有的衣服都自己洗,而且一次比一次干净。

儿子在学校经常向小伙伴们炫耀:“看,我自己洗的衣服,多么干净!我自立了!”

在一天深夜,儿子起来上卫生间。他发现卫生间里的灯亮着,而且有洗衣服的声音。他轻轻地走进卫生间。原来,母亲在洗衣服。她洗的,正是今天自己刚刚洗过的衣服!

如果没有发现妈妈在洗自己的衣服,小男孩估计体会不到妈妈的良苦用心。她在刻意培养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天下没有不疼爱儿女的妈妈,她那看似狠心的拒绝,其实也是一种爱的方式,她的这种爱教会了孩子自强、自立。

妈妈的珍贵礼物

那年有个孩子,在他出生的那天,妈妈就离开了人世。从此,每当看到别人从妈妈那儿得到礼物,他就非常伤心,并发出感叹:“啊,我真命苦。我的妈妈竟然来不及给我一件礼物!”

有一天,这个孩子想起这件事,禁不住又伤心地哭了起来。他独自在街头徘徊,泪水模糊了双眼,不慎撞在了一位老人身上。

老人并不生气,反而关心地问他:“孩子,你哭什么?”

孩子向老人倾吐了自己的哀伤。老人听后,严肃地说:“孩子,你错了!其实,你妈妈为你留下了最珍贵的礼物,你应该珍惜才对!”“那……我怎么会不知道呢?”孩子诧异地问。

老人抚摸着孩子的头,语重心长地说:“首先,妈妈从你出生的那天起,就把整个世界都作为礼物送给了你。这难道还不够吗?”孩子听着,眼睛忽然一亮。

老人接着说:“不仅如此,妈妈还给了你明亮的眼睛,让你去观察世界。给了你灵敏的耳朵,让你去倾听世界。给了你一双腿,让你去走遍世界。给了你一双手,让你去改造世界。这些,难道还不够吗?”孩子听着听着,陷入了沉思。

老人又说:“孩子,最重要的,妈妈还给了你一颗充满热血的心,那是为了让你珍惜生活,去热爱这个世界!”

这个孩子用母亲留给自己的明亮的眼睛、灵敏的耳朵、一双腿、一双手、一颗充满热血的心,珍惜生活,热爱世界,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

妈妈给予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生命,它比一切实实在在的礼物都重要,会陪伴我们一生。要善待自己,开朗乐观地生活,用妈妈的礼物去创造美好的世界。这是妈妈在奉送这份礼物时,许下的最美好的心愿。

老师布置的作业

那是有一年寒假,老师给他的学生们布置了一道作业: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寒假过去了,老师感觉到,很多学生身上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变化:比过去更加自信和快乐了。“寒假作业做了吗?”

参加此次活动的学生之间相互询问这样一个问题。但回答一般只有“做了”或者“没有”。尽管大家都在沉默,但“洗脚作业”还是打开了大家内心中的一扇门。

在一次班会上,在老师和班长的带动下,大家终于敞开心扉,诉说起自己的感受。

小薇的父母听到这件事,第一反应就是推辞。小薇耐心地向妈妈解释:“妈妈,这是学校留的作业,我必须完成,所以让我给你洗一次吧!”妈妈终于同意了。这天晚上,小薇打来水。母女之间突然什么话也没有了,唯有电视的声音还在响着。

妈妈将脚放入水中,那一瞬间,小薇的手碰触到妈妈脚上粗糙的老皮。小薇心里感叹着:“妈妈年轻的时候很漂亮。现在的她真的老了很多,好像很久都没有跟妈妈这么近地接触过了。”“从高中开始我就住校,学校离家远,一个月难得回家一次,回家也只是要钱或拿点日用品。妈妈老得这么快,整个人看上去十分疲惫,可是我一直都没有主动关心过她!”

脚洗了大约10分钟,小薇一直低着头,没敢看妈妈。她怕自己忍不住哭起来。妈妈也沉默着,大概也想起了很多事情。小薇决定,以后一定要多关心妈妈,为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同学小林第一次给妈妈洗脚的时候,也没敢抬头,她怕自己感情失控。爸爸坐在旁边看报纸,一句话也没有说,气氛突然变得有点紧张。

小林觉得有什么东西堵住了自己的喉咙,鼻子酸酸的。她突然对妈妈说:“妈妈,我爱你。”爸爸、妈妈吓了一跳。

隔了一会儿,他们一起说:“我们也爱你。”

小林说完这句话突然趴在妈妈的膝头大哭起来。妈妈抚摸着她的头,爸爸也过来轻轻拍着她的肩膀。

那天晚上,小林一家三口在一种亲密的气氛中说了很多话,家里的灯一直温暖地亮着。还有很多同学都表示有类似这样的经历。因为这一次洗脚,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更融洽了,对家庭的温暖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请真心告诉你周围的同学,赶快给各自的父母打个电话,说一声:妈妈,爸爸,我爱你们!或者在临出门的时候,给爸爸妈妈一个拥抱。也或者,在某个夜晚,当工作了一天的爸爸妈妈疲倦地靠在沙发上时,你去打好一盆温水,对他们说:爸爸妈妈,我给你们洗脚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