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悦娅临证心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08:53:08

点击下载

作者:杨悦娅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杨悦娅临证心悟

杨悦娅临证心悟试读:

出版前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简称“国家优才”研修项目)是我国最高层次的中医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以“读经典、勤临床、跟名师”为模式,以“基础层级高、研修要求高、验收标准高”为特点,旨在培养继承创新的中医临床领军人才,深得业界领导和专家好评。研修项目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符合中医药学术发展和传承的特点,在研修项目的引领下,全国掀起了“读经典、勤临床、跟名师”的学术风气。目前,研修项目已开展三批,近千名来自临床一线的主任医师(教授)入选“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他们通过3年的经典学习、临床实践和参师襄诊,定将成为被社会和群众认可的新一代名中医。

纵观中医药学术发展史,则知中医药学正是通过历代名医的不断继承和创新而不断发展的。两千余年来,历朝历代政府或个人采用书写、刻印、铅印等形式尽可能地保存了先贤的临证思辨精华,并将其汇集为中医药文献,为当代及后世中医药研究与开发留下了巨大的财富和发展的空间。我们作为中医药出版人,有义务和责任记录“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研修心得和感悟,因此推出这套《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心得系列丛书》,以期为中医药同道参悟经典著作和提高临证水平提供帮助和参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年5月

前 言

“国家优才”研修项目自2003年启动以来,已历三届。我有幸被遴选录取参加首届研修班学习。通过3年的学习,无论从对中医整体的认识、对中医流派诸家的理解、对经典医著的学以致用,还是临床的诊疗水平都较研修前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与提高。这首先要感谢国家对中医的重视,感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还要感谢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管理处领导直接的领导与关怀,为我们解决了诸多的后顾之忧;感谢本单位的领导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同事们给予的诸多帮助。

3年的学习,收获颇丰,受益终生,乃至能惠济病家。特别感恩各位带过、教过、指导过我们的专家导师们,是他们不秘真传,为我们传道授业,答疑解惑。从对经典的探微钩玄,到融汇诸家的发微;从辨证立法的心得,到用药积累的经验;从中医发展大业的思考,到为医济世的行操,他们将毕生的经验和感悟都无私地奉献和传授,才使我们得有今天的收获与成就。给我们授课的老师多是国家级的名老中医、当代的中医大师,大多年事已高。然而,为培育真才实学的中医继承者,他们不辞辛苦,往返授课现场;他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谆谆教导,如明灯指航。3年研修,我除了在上海本地跟随中医名家朱南孙、蔡小荪、张云鹏等多位教授临证学习外,还远足到南通、杭州、广州、北京、天津、济南等地多方拜师求学,先后在邓铁涛、路志正、朱良春、何任、张灿玾等多位全国名医大师的门下寻觅真知、承学解惑。通过导师耳提面命,跟师临证实践,学到许多宝贵的经验,提高了诊疗能力与水平,也拓展了思路,使我能从更高的立意、更广的视野去理解和认识中医,为我此生走中医之路、兴岐黄之业进一步夯实了基础。我所仰拜的恩师们,无论在学业、工作、生活上都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鼓励,才令我能排万难而奋进。3年研修虽只是吾生岐黄征程上的一个加油站,然而,师恩将铭记终生!

学有所获,进而行思坐想,将自己读经典、探医理所悟的心得授之后学,将自己学以致用的成果广而宣之,无疑是对国家最好的回报;将自己的临证思辨、有效经验以及在实践中凝练验证的理论、观点倾囊尽授,不存私密之心,无疑是对中医事业的拳拳赤心;将大师们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记载、传承、发扬,无疑是对他们最好的感念。由是而撰著此书以践吾愿并飨读者。

虽然此书内容算不上丰富多彩,但其中经验是写实的,方药是验之有效的;心得体会是发自心路感悟的,理论也是言之有据的;病案举例更是来自临床个人实践的。但是,从一个人的经历、实践、认识、观点而言,毕竟有其局限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放眼杏林,瑰宝夺目;岐黄之术,浩瀚难穷,吾辈唯有孜孜不倦,勤奋不懈,方能不断积累,再创建树。

医为仁术,性命所系。科学在发展,疾病在变化,为医者只有不断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前辈学习,向同道学习,接受新科技,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不断进取发展,才能为中医这门古老的学科注入新的血液,使之焕发生机,生生不息。医学生涯只有学习开始之日,而无学习终结之时,前之所获,仅学门之基石,不足自喜,吾辈还需上下求索,继续努力。杨悦娅2017年1月上篇读经典

学经典,一熟背,二致用,三重温,方能厚积薄发,临证援用与发微。此篇收录作者在“国家优才”项目3年研修期间读中医经典及其他医籍典著的心得体会及临床感悟。

中医之道,源于《素问》《灵枢》《难经》,彰显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仲景被推为制方之祖,医中之圣。然医之大道,必随时势而发展,故而能致用、至善。于是乎后有河间论温热,主降火;子和擅攻法,祛实邪;东垣言内伤,从土论,树甘温;丹溪立阳有余阴不足,倡滋阴;吴又可、叶天士承前启后创温病学,均补前贤之未及。由此各家所言,合而为全,医理日臻。今人之学,必由源及流,承学于前,发微于后,融会贯通,必感于经典,悟于临床,方能学以致用,继承创新与发展。学经典,一熟背,二致用,三重温,方能厚积薄发,临证援用与发微。从宏观领悟其指导性作用,同时又要求源溯流,继前系后,将学术观点、临证治法、用药方论等整体联系而学习,以裨益理解和认识的深入、应用和发挥的灵活,促进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

经过这几年对经典医著的反复温故,常有知新之体会,而且逐步从固守中走向活变。我从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学经典先要接受、领会,反复推敲玩味,渐入其境,然后才能厚积薄发,举一反三。经典言医是大道,个人体会活用是小道。大道是法,小道是巧,两者结合,才能在更高层次上推常达变,出神入化,在运用中体现出医理精华效应所在。

所以,学经典要在临证实践中去感悟前人的医理,从大道上去领会,并结合实际而运用,不断在新的疾病谱、新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体质变化中寻求可应用的指导性,并不断总结新经验、新体会,从而充实前人的理论,使之更具有生命力,延绵传承,生生不息。《内经》理论临床运用体会

笔者在经历多年的临床实践后,有幸被选入“国家优才”研修项目,再次重温中医经典,更进一步体会到,学习经典要与临床相结合,《内经》理论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是指导临床的大法,临床运用更要领会其精髓所在。今就其中有关条文在临床应用的体会略以举隅,以求同道指正。一、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标”与“本”是指病变发生过程中矛盾的两个方面,这是个主次关系的相对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在不同的范畴里“标”和“本”的所指有所不同,如从人的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来说,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从病的先后来说,先病、旧病、原发病为本,后病、新病、继发病为标;从疾病的部位来说,病在内为本,病在外为标。临床上,若能洞察疾病的标本关系,就能指导临床,根据标本缓急来确立治疗原则,故《素问·标本病传论》曰:“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在本篇中,还列举了许多实例来进一步说明标本缓急对临床的指导应用,如“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是指因先患病而导致气血阴阳、人体功能逆乱的,治疗应先治其原发病这个本,病本得治,则气血阴阳逆乱之标也自然得平。若是先因气血阴阳失衡、失调、逆乱而引发的疾病,则治疗应先调理气血阴阳之本,而由此引发的病证自可平,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也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的精神。但也有特殊的情况,“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诚如张景岳《类经》所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为急者,当先治标,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曰:“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总之是标缓先治本,标急先治标。只要掌握了治疗原则,标本缓急得法,则能万举万当。否则,则必盲然而妄行其事。【验案1】

张某,女,28岁。2002年6月1日初诊。

主诉:继发不孕3年余。

患者1998年结婚,1999年初流产,清宫术后至今未避孕而不曾受孕。造影检查提示:右侧输卵管通而不畅,子宫腔粘连。白带培养支原体感染阳性。西医诊断为盆腔炎,不孕症。曾用大量抗生素治疗,支原体不能转阴、输卵管仍然不畅,进而被进言此生难再自然怀孕。也曾多方求助中医,仍未收效。患者及家人在失望中通过朋友介绍来我处求助中医药治疗。时诊:月经周期时有迟后,行经腹痛,量少有块,带下黄稠,末次月经2002年5月30日。大便2~3日1次,干结。

此为邪毒浸淫冲任,湿热蕴结,气血瘀阻胞宫。治疗分三个阶段。2002年6月至9月底,首以清热解毒、除湿化瘀、疏通胞脉为先,祛邪为主,佐以调经;第二阶段,2002年10月至11月底,以支原体转阴为标志,变治法以补肾调经、理气化瘀为主,以期强肾资冲任,调经以复周期,同时,理气活血化瘀以加强疏通胞脉破阻之功,佐以清利湿热以除余邪,为第三阶段择期受孕做好准备;第三阶段,2002年12月至2003年1月中旬,再次复查支原体显示阴性,通液提示无明显阻力,治以温肾益气养血,填精通络促孕为主。治疗中第一、二阶段嘱其避孕以防宫外孕,第三阶段始嘱在月经中期可同房,提高受孕概率。2003年1月29日早孕测试呈阳性,妊娠已有43天。2003年9月26日顺产1女婴,现母女健康。

按语:此案历经半年余调治,终破前医不孕之断言。患者邪毒浸淫冲任,湿热瘀阻胞宫,胞脉闭塞,邪之不去,胞宫不宁,则难以摄精成孕,纵观前医用药均以益肾填精、补益气血、调冲促孕之品叠加治疗,故难以奏效。笔者治以先祛其邪,疏通胞脉,再以补养气血,益肾填精以促受孕,终收其效,此治病求本之例也。二、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凡阴阳之要,阳密及固”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此语简明扼要地指出了机体的阴阳平衡协调的关键在于阳气的致密,乃能卫外固守,则病邪无以伤人,阴精乃能固藏于内,强调了阳气的重要性。阴阳,是万物之根本。天地阴阳,应象于人;人身之阴阳,应象于天地,而阴阳之中,阳尤为重。阴阳学说引用到中医理论中,在阐述人体生命活`动时,将功能归属为阳,物质归属为阴;阳之生发功能有赖于阴质之充填,阴体滋生依仗阳气的生发。阴阳互根、消长,但阳为主体,没有阳的生发鼓动,则阴质不能化生成长,也不能为阳的功能提供物质基础。自然界中,阳气生发,万物之阴才能生长。人体中,气与形都属于物质,但气具有很强的活力,是不断运动着的物质,具有功能特性,故气属阳、形属阴。从气血之辨,气为阳,血为阴。阳气鼓动,功能气化,才能化生有形之物质。气生血,血涵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有赖气的推动而运行,才得以发挥其濡养作用;而血也赖于气的化生功能,才能变化而赤是为血,故血虚之病人尚可赖气之存在而生存,由气之存在而再生再化。而气若暴脱则危在顷刻,这也反映了阴阳之中阳为主体。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主外,阴主内,阳气护守于外,阴精固藏于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有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阴阳之论,是为大道,而用于临床,则为常道,无论诊病施药,先以阴阳之辨,再以表里、虚实、寒热、脏腑之分,方能执简驭繁。诚如《景岳全书·传忠录》所言:“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所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验案2】

笔者曾治一更年期妇女,先有月经周期先后不定,继后经期延长,淋沥难断。忽有一月,经血下注如冲,西医急诊予以止血,并服安宫黄体酮。但撤药后仍经血崩冲。领悟经言“凡阴阳之要,阳固乃密”,气为阳,血为阴,气虚不固,血难内守,遂用益气摄血法,大剂黄芪加人参、柴胡、升麻共以益气升提、固摄阴血。配以坎炁、熟地、旱莲草等补血养血,填其不足,并为阳用提供物质基础,以阴中求阳之意。3剂见效,7剂血净,后以法调治3月未见崩漏。

按语:中医诸多治法,可以说都是在“阳固乃密”的原则指导下而建立的。除前所应用的益气摄血法外,如常用于表阳虚易外感或卫气不固,恶风自汗等证的实卫固表法;用于气机下陷、清阳不升的泄泻滑脱或带下如水等证的升阳举陷法;用于外脱亡阳的温阳固脱法等,均是从阳论治,重视阳气的主导作用。三、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

此语出《灵枢·五音五味》。女子生理特性与男子有所不同,早在几千年前,先贤就已认识到这一点。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已将男女的生理阶段有所区别,男子以八岁为一个阶段,女子以七岁为一个阶段。“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盛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女子早盛于男为气有余,早衰于男为血不足。妇人每月经事按期而至,故经文明言“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灵枢·五音五味》)。而妇人有余于气,是为相对而言,其有余可表现在:一是其阴血不足,则阳气相对偏盛;二是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用,以肝为先天,阴血不足,肝失柔养,肝阳易亢,肝气易郁而盛,以此言之,女子气多有余;三是女子性情隐曲多抑,肝气不疏则郁积而为有余。女子的这种特点,在临诊时,应时时有所顾及,求本施治,才能有药半效倍之功。【验案3】

殳某,女,19岁。2003年2月3日来诊。

患者12岁月经初潮,开始月经周期就常常退后,3年后发展到经常闭经数月不行,需服安宫黄体酮而行经。B超无异常提示,生化激素水平未测。时诊,停经又有两个月,平素口干思饮,大便干结数日难解,夜寐欠安易惊醒。望诊舌红少苔,诊脉细弦小数夹涩。此为血虚阴亏、冲任不足,是以补益精血、填资冲任为法。方拟:当归、生地、熟地、黄精、枸杞子、川芎、女贞子、桑椹子、夜交藤、郁李仁、香附、郁金等填精补血,资养冲任,佐以疏肝。首诊服药7剂,复诊经水未行,但大便已畅,口干不甚。滋阴填精补血见效,上下得以濡润,则枯池蓄水有望。守法继进,并嘱其测基础体温。两周再诊,基础体温渐升有双相,遂于前方加益母草、泽兰、川牛膝,1周后经水来潮,但量少色暗。后守法守方调治半年左右,经水每月能来潮,偶稍有周期迟后,经量渐恢复正常,守药1年左右停药,今大学毕业参加工作。随访经水仍正常而行。

按语:该女闭经,初潮月信就多迟后,以其天癸虽至而冲任未盛,时延甚而闭停。经言“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灵枢·五音五味》)。精血不足,经源匮乏,冲任空虚,故无以续信润腑,而见经少经闭,口干便结,心失所养则夜寐欠安易惊醒。遵循经训施于临证而收良效。四、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脾之与胃互为表里,经脉络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降为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其气以升为顺,两者共同完成对饮食的消化吸收及对所化生精微的转输运送作用。《素问·厥论》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包括了脾的输送精微、运化水液的两方面功能。胃受纳饮食,经过腐熟消化,化生精津、血液等精微物质;脾主升清,为胃将精微物质输送到肺,由肺再散布到全身,为脏腑组织提供营养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同时脾转输水液,输布精津以润泽濡养各组织,并将多余水液下输膀胱,通过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王纶《明医杂著·枳术丸》曰:“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无病矣。”《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些都说明了脾为胃行其津液的作用。若脾之转输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到各脏腑组织,则失其营养濡润的生理效应,诚如《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其胃强脾弱,不能运输津液以濡润,使津液偏渗膀胱而小便数,则大便硬,麻子仁丸以润肠滋燥,缓下大便。【验案4】

笔者治一女性教师,年近50岁。患者便秘有10余年,常年借助中医通腑泻下以助排便。近年来便秘干结愈加严重,泻药加量也难维持正常排便,甚为痛苦。尤其肠镜检查提示肠黏膜黑斑病变后,不敢轻用大黄制剂。经朋友介绍求诊笔者。诊其舌红少苔,脉涩少力,纳谷不香,饥不欲食,时有痞满嗳气。此乃脾气不运,胃阴不足,脾不为胃行其津液,加之已七七年,肝肾精血均有亏损,故使肠腑失于濡润,而见便秘干结。治以健脾气,养胃阴,滋肝肾为法。药用:增液汤加山药、太子参、石斛健脾运养胃阴,伍女贞子、枸杞子、何首乌养肝肾之阴,海藻润燥软坚。药后奏效,无需再用大黄等泻下通腑之剂而排便通畅,每日能正常排便。

按语:医经理论授人以道,示人以法。由此指导临床,遇有大便干结排出艰难者,不能仅以泻下一法统治,健脾运、输津液、润大肠也为治便结难下之大法。有感《素问》《伤寒论》及温病学理论对下法的不同理念,但有异曲同工的效果,结合前人治验,笔者在临床确立治便秘六法则:一是荡涤肠腑,泻热通便;二是增液软坚,增水行便;三是行气开结,推运通便;四是益气养血,温润通便;五是散寒开结,逐实通便;六是育阴润燥,濡养行便。摒弃了一见便秘即为里热燥实而执寒泻下的单一疗法。五、中满者,泻之于内“中满者,泻之于内”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满,是指中焦痞满作胀之症,也可指肠胃壅滞实满之状。泻之于内,即满则从内泻而除之。除去痞满作胀,医经示以除其实滞之满的治疗法则,即中焦胃肠有实热燥屎或痰浊水饮留阻中焦使气机壅滞的实证,而必用泻实攻下,从内而除之,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可从多方面的治法来演绎《内经》“泻之以内”的法则。尤其仲景的《伤寒论》中就有多种治法,体现泻之于内以消中满。其中以五泻心汤为代表的辛开苦降、燮理升降之法,治疗寒热水气留扰中焦,使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出现心下痞满之症;五苓散通阳利水之法,以治疗下窍不利,水邪内停上逆,阻滞中焦气机,而见有小便不利,心下痞;旋覆代赭汤和胃降逆,化痰消痞,治疗脾胃气虚、痰浊阻滞、中焦气机不利之心下痞,噫气不除;大柴胡汤以和解少阳,通下里实,治疗少阳枢机不利,气机阻滞,又兼阳明里实之心中痞硬。故“中满者,泻之于内”并非单是实满泻下而言,其中可包含调理气机、通利水道、化痰消痞、泻下攻实及消食导滞、温通寒凝等多种治法。【验案5】

2001年,笔者曾治一何姓男性病人,其形体瘦削。病人原有胃下垂病史,常年心下至胃脘痞满,脘腹胀气,时常大便溏或干稀不调,因中满不舒,故纳食量少,使得机体日见消瘦、畏寒怕风,易外感,舌淡,苔白而厚腻。此属脾胃虚寒,寒凝气滞,并兼夹湿浊而致中焦气机不运,故见痞满胀气。若单以补虚,更壅气机,单以行气,恐有耗正伤气之虞,而病在中焦,脾胃不运而使气滞湿困,但脾胃得运则气行湿化,上下通畅,则中满自消。然中寒凝滞,非温不化,故以理中汤为治方,加以附子以增其温化之力,是以附子理中汤之义温中补虚,调理脾胃。酌加川朴、木香,行气消痞除满。3剂服下,即觉胃中暖意舒通,胀满改善。1周后再诊,中满大减,已能正常纳食,且腻苔已化去大半,脾运已振,胃纳渐复,则加升麻、炒枳壳,促脾肾之上下升降功能,陈皮燥湿理脾,去附子、木香以防温燥太过以耗阴。守方4周,前症均瘥,大便已实,后嘱其服补中益气丸,以善后资效并以升提清阳,以期能逐渐改善胃下垂之状。

就以上病例而言,若理解《内经》“中满者,泻之于内”用泻下之法则其证无实滞可下,故应以广义理解,泻之于内为辨是证,用是法,消其中满,而为泻之意也。六、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语出《素问·五常政大论》。能,同耐受、胜任之意;毒,指药性,古时将能治病的药均称为毒药。厚,是指药性剧烈或作用峻猛、功力纯厚之品。反之为薄。疾病的发生,有轻重缓急之别,人的体质有强弱之分,疗疾治病必然要辨病、辨证,辨体质差异而施药之厚薄不同。对于能耐受药物的强壮之人或重病急证、实证非重剂不能取效者,用药必要投以气味俱厚、功专力峻之品,才能获得药到病除的疗效。否则,药轻病重如蜻蜓点水而已。反之,对于那些形体单薄、体质虚弱不胜药力之人,或轻病缓证、虚证,轻灵缓剂即可取效者,用药必投之以气味俱轻,药力和缓,清灵之品,以期取病而不伤正,否则药重过病,虚体难当,反被药力所伤。俗话说“水能浮舟,也能覆舟”,治病用药也要用之得当,符合具体情况,因人、因地、因病制宜,不可轻之漫之,否则药不治病反害人。

笔者在临床所治病证,涉及内科、妇科乃至皮肤科的常见病、疑难病,种类繁杂,男女老少均有,临诊用药,哪怕是同病同证,在不同性别年龄之人也当细斟慎酌。如用桂枝通心阳,在青壮年者用6g,在老年者用10g,因青壮年本比老年阳气旺盛,即使有心阳不足胸痹之类,也只需稍加温通即可奏效;而老年阳气日衰已近暮夕,更多有虚衰,不用大力温通难鼓已衰之阳。此青壮老年用药之别也。再有用石膏治胃火牙痛,在男性青壮年宜用40g,而在女性青壮年者用30g,因男性刚阳之驱,加之胃火之炽,两者叠加、燔灼无羁,故石膏大剂方能清热制火;而女性阴柔之体,即使胃火上炎,也难为燎原之势,故石膏至多30g,即可达清热制火之效。此男女性别用药之异也。东北之地多寒少暖,在祛寒温阳时,附子用到20g不为其过;而南方之地,多温少寒,即便阳虚寒凝,也不轻用附子,即使必须用也不过浅尝而已。此地方区域用药之差也。《素问》此语也在于提示我们,运用方剂药物,要灵活变用,因人、因证进行药味的加减、药量的调整。七、气伤痛,形伤肿

气属阳主动,在人体内外上下、脏腑经络无处不到,并不断运动着而发挥其气化、温煦、运血、疏达、固摄等作用。《素问》言“气伤痛”是谓若某种因素导致气的受伤,影响气的生理活动,使气的运行不畅,壅滞阻塞,则会产生攻冲窜痛胀痛;由气及血,气滞血瘀,则会产生刺痛,定痛不移。人体气血密切相关,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瘀滞不通则疼痛。

形,为有形之实体,察之可见,触之能觉,形之所伤,必为实质之形体部位受损伤,而导致或外破皮、内伤络,血离经脉,渗于皮下,溢于皮外而瘀于局部,可见血肿青瘀;或实质之体某处被瘀血痰湿停聚,则可见有肿胀、积块、癥瘕。气血运行于形体之内,形伤则必累气及血,气血障碍也必累及到形体,肿与痛相继而见,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伤痛,形伤肿,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鉴经此论,指导临床,启迪有加。笔者每于治疗原发性痛经,必于疏利气血、化瘀通滞之中,参以辨其阴阳虚实寒热,而佐以或温散或温补或清散或甘缓等法,总以气血着眼而平其痛经之苦。而对于继发性痛经,尤其是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则从“形伤肿……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着手,或以消癥或以祛结,总以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生长之形,又兼顾累及之气血,形为本,气为标,标本同治则继发痛经可除矣。【验案6】

李某,女,26岁。2003年7月26日初诊。

患者10岁初潮起痛经,至今已有15年左右,近几年痛经更为加剧,每至经转,腹痛喜温喜按。素形瘦质薄,面色白。时值夏令,诊脉触肤无丝暖意。此乃冲任虚寒,气血凝滞,胞脉失于温煦,拘急而痛。诚如景岳《妇人规·经期腹痛》曰:“若寒滞于经,或因外寒所逆,或素日不慎寒凉,以致凝结不行,则留聚为痛。”此属气伤而未及形之实体。初诊经期将近,以温散理气止痛为先,以艾附暖宫丸加减投治,痛经大减。患者素体单薄,气血亏虚,肾阳不足,“形不足补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味”,痛经治疗,重在求因而治,辅以止痛,故继以温肾暖宫、调补气血为法。方用八珍增损,双补气血;另加补骨脂、肉桂、川断、肉苁蓉、杜仲、山茱萸温补肾阳;乌药、小茴香辛温理气,散寒止痛。调治3个月经周期,痛经即获痊愈,随访2个月未复发。读《黄帝内经素问》引五脏病机在临床运用实录《素问·至真要大论》归纳的病机十九条,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医生的辨证施治,是辨证求因、审因施治的准则。笔者学习其中的五脏病机,引入到临床应用,颇有收效。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临证凡见头晕目眩、震颤动摇、抽搐或症状倏来倏逝者,皆为内风所致,病机所及之脏多属于肝。肝藏血,开窍于目,主筋,风气通于肝,肝为体阴用阳之脏。肝阴不足,肝失柔润,诸筋失于濡养则可见于抽搐、抖动、震颤、痉挛等;肝失条达,肝郁阳亢则有头晕目眩,甚则气血逆乱而昏仆等症。病机已明示于医家,病及内脏,而责之于肝,故指导临床从肝论治则不言而喻。然治肝之法,有疏肝、柔肝、养肝、平肝、清肝等诸法,必当辨其病因之由而施法处方。【验案1】头痛风动,柔肝论治

唐某,女,65岁。2003年12月10日初诊。

主诉:头持续性作胀、掣痛8年。

患者自诉,自1995年起,睡眠渐差,整日重胀头晕不爽,终致头痛不休,且伴脑中噼啪作响,耳边似有风声呼呼,日夜纠缠,或有程度轻重之时,甚是痛苦。在上海某市级医院做颅脑CT及脑电图检查,均无异常提示,脑血流测定为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多方求治中、西医,鲜效。时诊:头痛抽掣昏胀,血压正常。双眼沉重有压迫感而难睁开,双目干涩充血。头痛剧时可有不自主头摇动。夜失眠,心烦易怒,口干入夜尤甚,皮肤干燥,常有皮疹起伏瘙痒,二便尚调。舌质暗红,苔薄淡黄少津。初观此头痛为肝阳亢盛之属,然细辨患者头痛剧时有头动摇,脑中风响,皮疹起伏,此乃风之征象,双目干涩,口干夜甚又为肝阴虚之见。故辨其证属肝阴不足,水不涵木,阳亢风动。治拟滋水涵木,清平肝风,佐以解郁活血。拟方:女贞子、桑椹子、生地、龟板各15g,龙胆草6g,生山栀10g,夏枯草20g,珍珠母、石决明各30g,天麻12g,钩藤15g,赤芍、丹皮、郁金、红花、桃仁各10g,丹参15g,炒地龙30g,全蝎3g,炒酸枣仁30g。7剂。

药后头痛目胀霍减,病人形容为“头部揭去一层壳,眼部搬去两块铅”,夜能入寐但易醒。再诊见双目仍充血,急躁易怒,且有潮热阵作。舌质暗红,苔薄,脉滑。初已见效,守法继进。上方去女贞子、桑椹子,加青龙齿30g,百合15g,知母10g。续服7剂。

三诊来诉:头痛程度大减,且仅局限于颠顶,双目充血基本消退,睁开正常,口干稍觉,皮疹复现,瘙痒脱屑。上方去龙胆草、红花,加紫草20g,凌霄花15g,白鲜皮15g。14剂。

此后守法略事加减,服药共两月余,头痛基本消失。劳累用脑过度偶有发作,但能自缓。

按语:此证历经8年,虽无明显器质病变,但患者却倍感痛苦。观前医之法,有清肝泻火龙胆汤之意,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用,亦有重镇潜阳平肝之图,均不失为治疗头痛之常法。笔者踏前人之路,幸有捷径,弃单一之法,取诸法之融,增其滋水柔肝之用,且为君药之主,竟获良效,实切中其肝为体阴用阳之器,肝之舒缓条达,全赖阴血之濡养,体失所养,用之阳亢,阳亢风动则诸症叠起。单施清肝平肝,强制难平,更耗其阴,而滋水涵木以柔肝体,育阴而息内风则平肝清肝之效托显,头痛自解。二、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寒主收引,指寒邪具有收缩、牵引、内敛之特性,具体症状可表现出腠理的闭塞,经络筋脉的收缩、拘挛,气血的凝滞,而见有肢体关节疼痛、脘腹急痛,即《素问·举痛论》言“寒则气收”。在五脏病机中,认为内寒所生多由肾阳之衰所致。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能温煦激发全身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之阳,肾阳能促进机体之运动、兴奋和气化功能,所以肾阳旺则全身之阳气皆旺,肾阳虚则全身之阳皆衰,张景岳《类经图翼·大宝论》强调指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故肾阳不足,寒从内生,脏腑、经络、筋脉、形体、诸窍、诸骸均失温养而见功能低下,气血运行迟缓,筋脉痉挛拘急、收引、疼痛,伴有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当然阴寒所胜,应辨内外之由,外邪入侵,客于经络关节也可见拘挛疼痛,如侵于关节则疼痛屈伸不利,客于太阳之经络可见项背僵硬不舒、头痛等症,但外寒多可引动内寒,影响到肾阳,故《内经》五脏病机中强调诸寒之症状表现均应重视温肾之阳。【验案2】寒滞痛经,温肾论治

周某,女,26岁,未婚。2003年7月2日初诊。

主诉:原发痛经10年。

患者15岁初潮不久始现痛经,且背部常发皮疹痤疮起伏。近年来月经周期推迟,痛经渐重,每至经行第1天小腹开始隐痛,并渐加剧,伴头痛泛呕,面色苍白,冷汗,需服止痛片方可缓解,造成患者很大的心理负担。曾服中药1年,初服药痛经减轻,但两个月经周期后,腹痛更甚,又添头痛,故放弃治疗。刻诊:末次月经2003年6月29日,前次5月10日,现未净,经行第1天因未提前服止痛片,而小腹坠痛如绞,伴头痛,呕吐1次,后服止痛片得渐缓。平素小腹及腰骶部畏寒喜暖,却常感口干喜热饮,带下量多质稀,近数月来,月经周期迟后15~25天。B超检查:子宫及附件未提示异常,背部见有散发性皮疹。舌尖红,苔薄白,脉细涩。方拟《金匮要略》温经汤加减:吴茱萸3g,艾叶3g,桂枝6g,当归12g,川芎6g,生姜5g,制牛膝9g,乌药9g,白芍12g,香附9g,川连3g,菟丝子15g,肉苁蓉15g,杜仲15g,红花9g,炙甘草6g,肉桂3g。经行前于上方中加细辛、全蝎以增强温通化瘀止痛之力,而细辛、吴茱萸又可上颠顶通脑络而治头痛。

此法调治后第1个月经周期痛经明显有减,头痛、呕吐未作,月经周期迟后6天,背部皮疹隐而偶发,原方略事出入调治3个月经周期,痛经基本已平,仅在经行时稍有少腹坠胀。月经周期落后仅2~3天。嘱经后服乌鸡白凤丸滋补温养精血,经前服用艾附暖宫丸,以温肾暖宫,成药缓图善后以固疗效。

按语:该女有腰骶少腹畏寒喜暖,带稀而量多,为虚寒内盛可见。“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肾中命火,系人身阳气之根本。肾阳虚,冲任、胞宫失于温煦,每于经行,血海空虚,内寒更盛,则胞络收引拘急则痛经作。阳虚血寒,久不得温解,则血行滞缓,寒瘀交结,痛经更甚且经水周期延迟。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若寒凝血瘀阻于脑络则头痛。肾阳不能温煦脾胃,中焦寒盛,胃气失于和降,则可呕吐。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而上承于口,故患者常有口干之现,然毕竟虚寒之本,虽有口干但思热饮。心火上炎不能下温肾水则见舌尖红,此证应属虚寒痛经。遵“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之教,以温肾暖宫、散寒通脉为治则。方中肉桂、吴茱萸、艾叶,温经散寒通脉;乌药、香附,温散阴寒,行气止痛;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前均以温散已凝之寒,通缓已滞之脉为首要。菟丝子、肉苁蓉,温补肾阳,培补命门为治本;当归、川芎、红花,养血活血调经以温行血运,化其血瘀;半夏和胃降逆,共以为佐。川连、肉桂,清心火,引浮阳下归真元以为使。三、诸气郁,皆属于肺

肺为五脏之华盖,主一身之气,司呼吸而喜宣降。是五脏中与气关系最密切之脏,肺对全身的气机起着调节的作用,肺之宣降呼吸即是气机的升降出入在肺中的具体表现。而肺气的升降出入又带动着全身的气机进行着升降出入的运动。肺的肃降正常,则呼吸匀调,呼浊吸清,气之生成与气机调畅也就能保持正常。肺的宣发正常,则能宣散卫气于全身,发挥固表御邪,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控腠理开阖等作用。而一旦肺气失宣,则会出现卫气闭郁,易受外感,恶寒无汗,或汗湿不得宣透而肌肤疹痤郁疖。若肺气失降,水道失通,则痰湿壅滞,气促胸满等。故《内经》提纲挈领,高度总结,凡见有气机郁,胸满壅滞者,从肺论治,宣肺、降肺、肃肺、开宣郁以畅通气机,顺气之升降而为之。【验案3】胸闷喘息,通腑肃肺

邱某,男,37岁。2003年11月30日初诊。

主诉:胸闷,喘促1周。

近1周来,患者自觉胸中弊闷重压感,呼吸不畅,喘促息满,口干思饮,饮不解渴,偶有咳嗽,咯痰不畅,大便素干结难解,常数日一行。病人自称身体向壮无疾,望舌质微红,苔黄浊少津,脉沉滑。就诊时段,病人饮水不断,且息粗气促,因正值秋燥之时,病人口干,咳而少痰,便干结,辨证属肺燥失降,治以润燥宣肺清肃,方用清燥救肺汤加减:玄参15g,麦冬15g,生地15g,麻仁15g,枇杷叶12g,鲜芦根30g,冬桑叶12g,生甘草6g,冬瓜子2g。7剂。然时过3天,患者再临,诉上药服后,喘闷未解,大便两天1次,虽有所见软,但黏滞难行,反排出量少,更增腹胀之苦,故余剂未尽再诊。展前方,心思量,莫非是前面辨证有误?然谬在何处?细斟酌其主诉,胸闷憋喘气促为主,而非咳喘。经云“诸气郁,皆属于肺”,所涉之脏在于肺无疑,但肺气不降而壅满胸中,病机何在?忽思病人大便素干结,数日乃行,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不通,肺气不降,若肠腑一通,岂不是肺气得通降,胸满得宽而气促喘息可平?前之着眼于燥,而疏忽于气,润而不通怎收良效?复立通腑泻肺之法,方以泻白承气汤加减,3剂便通气降而喘促平。

按语:肺主一身之气,为华盖之脏,肺气的宣发、肃降直接影响着全身气机的升降调畅,尤其上焦气壅郁,更是与肺气不得宣降直接相关,然肺虽为主气之脏,但令肺气失于宣降之因并非仅肺一脏,诚如《素问·咳论》所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诸气郁,从肺表现,但治病求本,尚需寻根究因。本案一诊失治,未重气逆而轻从燥论;二诊中,从气满息促仍肺气壅滞失肃之外在表象,推其腑气不通,阻其肺气肃降为其病本,表里相系,通腑仍为泻降肺之壅滞之气,不失经文训导之意。四、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主运化升清,统摄血液。脾之运化,包括运化水谷与水液。饮食入胃,在脾气的运化下,腐熟吸收,化生精微,转输周身,营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表里内外,故《素问·厥论》有言“脾之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奇病论》有言:“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而脾主运化水湿功能体现在水液代谢中的有调节、推动、运转作用。将人体所需之水液吸收转化,布散全身而发挥滋养濡润作用,同时也将利用后的多余水液,及时转输于肺和肾脏,通过肺之宣降、通调水道和肾之气化,转化为汗液、尿液而排出体外。因此,一旦脾之运化失健,水液代谢失调,不能正常利用和排出,则停滞潴留在体内,产生水湿痰饮、肿满等病理变化,临床常见脾虚生湿水肿,及水湿痰饮滞留在肌肤、经络、肠胃等处,因痰湿而肿满的病机变化与脾脏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故治疗上要考虑脾的功能特性来论治。【验案4】痰湿闭经,从脾论治

益某,女,27岁。2001年7月28日初诊。

患者自1998年始间断性停经,每遇停经3个月不行则自服安宫黄体酮促经,形体渐胖。B超示:子宫:35mm×34mm×21mm,右侧卵巢(ROV):16mm×14mm×13mm,左侧卵巢(LOV):16mm×15mm×12mm。激素测定:黄体生成素(LH):20.4mIU/mL,促卵泡成熟素(FSH):9.6mIU/mL,比值>2。时诊:末次月经2001年4月中旬,因已有3个月经水未行,故来诊前1天已自服安宫黄体酮。病人平素胸闷气短,咽中痰黏,四肢欠温,体胖(身高160cm,体重73kg),带下质稀,近1年来量渐少,大便干稀不调。舌质暗紫,苔薄白,脉细。证属痰湿阻滞,壅塞冲任胞络。因其已服黄体酮,故先行疏通气血,顺势利导为之,并嘱测基础体温。

二诊(2001年8月25日):8月5日经行,量少,6天净,基础体温至今36.3~36.4℃,平台走势未上升。自诉除前症外,而有口淡乏味,口干不思饮。舌脉同前。治拟运脾化湿,理气行滞,活血调经。方用六君四物汤加减:白术12g,苍术12g,陈皮12g,半夏12g,茯苓15g,香附15g,当归15g,川芎6g,砂仁6g,炒山药15g,炒谷芽、炒麦芽各15g,川朴9g,石菖蒲12g,肉苁蓉15g,仙茅15g,淫羊藿15g,炒补骨脂15g。14剂。嘱观察基础体温变化。

三诊(2001年9月8日):经期已过而经水未按时而至,基础体温于9月2日上升至36.5~36.7℃,现已持续5天,咽中痰黏已消,仍感胸闷不舒,大便已实,日行1次,法已奏效,于上方加全瓜蒌15g,红花10g,桂枝6g,川牛膝10g,益母草30g。再继7剂。

四诊(2001年9月15日):患者欣告,9月12日经行量正常,有块,稍有腹痛。

后守上法于前方随兼症出入,每于基础体温上升10天左右加活血行气之品,当血海盈满之时则行推动之力,顺势而促其溢泄。后分别于2001年10月28日、12月7日及2002年1月10日、2月21日,每月不服用黄体酮而经水能自行,周期稍有迟后,患者坚持服药近1年。自2002年6月始间歇服中药,周期维持在30~40天,体重也渐下降,由原73kg减至65kg。2003年1月电话随访,月经已正常而行。

按语:“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痰湿内盛,责之脾失健运,痰湿困阻,阳气不运水湿,不能蒸化上承,故胸闷,痰黏,四肢不温,口干不思饮;水液不能布运,而湿聚痰盛,阻滞气血,壅塞冲任则经闭不行。此例病在冲任,因在脾虚,病机在痰湿,故从健脾入手,健脾气,振脾阳,化痰湿,并培肾元而温脾土,气化水湿而驱痰阻,并疏理阻滞之胞络,使气血生化正常,冲任充盈,地道通畅而经水按时而至。五、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意为各种疼痛、作痒及疮疡的病患都与心有关。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五行属火,若心火亢盛,营血有热,热壅气血,脉络阻滞则作疼痛;若营血怫热,血脉壅滞,郁结皮腠,无以透达则作痒。若心火灼热,血脉壅滞,瘀结肌肉,日久血壅肉腐则发疮疡,故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进一步明确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

诸痛痒疮多属皮肤科或外科的疾患,笔者涉猎皮肤病的治疗,是以收治1位日光疹病人起始。良好疗效,使笔者对“诸痛痒疮,皆属于心”顿悟。早期室女陈某,因月经不调而来就诊,调治3月病情向愈,月经周期已趋正常。而时值入夏,故劝其可停药观察,可此女出言:“每至夏季,皮肤常出皮疹瘙痒,今夏又起,西医诊断为日光疹。多用激素类软膏外涂,但总是起伏不彻,我信任您的医术,是否给我予以治疗?”因笔者并不擅长皮肤病专科,确有恐药之无效之忧,但当时患者求医,岂有推却之理,于是详问病情,细辨症状,望其皮疹粟状尖红,布散稠密,抚之碍手,望其舌象,舌尖红少苔。四诊所得,属心经有热,累及营血。汗为心液,交结皮腠,不得透发,郁而为疹。《内经》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之训,遂以清心凉血、甘凉透表为法。药用川连、莲子心、竹叶、六一散清心利尿,热从下出;牛蒡子、蝉蜕、薄荷轻宣透发于外;生地、紫草、丹皮、赤芍、白鲜皮等清营凉血消疹。1周疹隐脱皮屑,自后曾随访得知未再复发。

心属火,其气通于夏,夏暑炎热,同气相加,故夏季多见口疮舌糜,皮腠疮疖,汗疹痱子。并多心烦失眠、小便短赤等火热之症。而通过清心凉血、消暑导赤等治法,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疗效。道家养生观在《内经》中的体现

古代许多养生观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医学汲取了这些精华并予以继承发扬,不断光大。道家养生以追求此生长生不老为目标,所传播的养生法术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养生理念和养生文化。本文从顺应自然的养生防病、修身养性的养生防病以及预防为主、重视治未病等方面来概述道家养生理念在《内经》中的体现,以说明《内经》所倡导的养生奉寿与道家的养生观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也为指导现代人的养生保健、疾病预防提供借鉴。一、顺应自然的养生防病

所谓天人相应,是指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相互影响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所以人类所从事的活动必须遵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老子·七章》云:“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骈拇》云:“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庄子·养生主》以庖丁解牛刀刃游于牛之骨节间隙顺势而解为例,强调养生要“依乎天理”顺其自然。道家这种“天人相应,顺乎自然”的观点是《内经》养生防病思想的立足点,认为顺应自然是延年益寿的关键。《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岁露》也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指出天时的变化对人体有重要的影响。古人早就认识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人体。四季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是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正常规律,生物在此影响下更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相应变化,人亦应根据此规律“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素问·上古天真论》),调节精神,安排生活,以适应其不同的改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四时阴阳就是春、夏、秋、冬的四时转移,是阴阳消长的变化过程。而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促使万物发展“生、长、化、收、藏”的过程,世间万物都不能违背这个自然的客观规律。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具体阐明了人的生活、起居、精神活动应该怎样根据四时环境变化来调摄,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这是《内经》认识到有人体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天人相应的基础上对四时养生的论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灵枢·本神》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二、修身养性的养生防病

道家养生主张形神俱养。形是指躯体,由精、气内盛而能外养。神指精神现象,即性情、品性、心境。顺乎自然以养身,调节情志以养神,修身养性而颐天年。道家强调人的形体与精神现象的统一,亦即身心兼顾之意。道家养生思想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重视“精、气、神”,道家视此为人身三宝。如《道德经·五十九章》云“治人事天,莫若啬”,“啬”即指爱惜保养精气。《庄子·知北游》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概而言之,道家非常重视炼气、保精、存神。道家用精气神学说来阐明人之生死,探求长寿,形神兼养是保持生命现象与机体内在联系规律性的养生思想。《内经》受其影响,也运用精气学说来解释生命过程,指导却病延年,而其内容较道家更为具体。《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夫精者,生之本也”,《素问·疏五过论》曰“治病之道,气内为宝”。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说“故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1.精神情志调摄

古人重视形神,而又以调神为第一要义,所谓“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淮南子·泰族训》)。道家养生中,修炼的最高境界为精神修炼,也即性情的修炼。强调恬惔虚无、清静无为,主张静以养神。如《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五十五章》又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庄子·刻意》也云:“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虚无恬惔乃合天德。”道家的恬惔虚无、清静无为思想,是对自然无为的道德精神境界的追求,也是屏除欲求邪念,以自然平常之心在自然淡泊之中自有养生之乐,所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以恬愉为务,返璞归真,“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道德经·八十章》),保持精神愉快,情绪乐观,心境豁达则形体得安。《内经》延承了道家以神养形的观念,认为“粗守形,上守神”(《灵枢·九针十二原》)。神为一身之主宰,有神则生,无神则死,神伤则病,守神则健。《素问·移精变气论》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灵枢·天年》也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说明了对神重视的程度,并认识到意识思维情绪的调节对神的摄养有着直接的影响。提倡“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素问·上古天真论》)。倡导心境恬静,安而勿躁,精神内守,即《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存,病安从来”。《灵枢·上膈》云“恬惔无为,乃能行气”。而随遇而安,无所奢求的主张,《内经》与老子如出一辙,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道家修身养性又以徳为重,老子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乃德普。”(《道德经·五十四章》)《庄子》中“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圣人之道也”主张以徳养性(这里主要指品性),以性养身。而德性之养,又以节制情志、嗜好,约束行为、欲念等来实现的。《庄子·刻意》云:“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德之失。故心不忧乐,徳之至也。”《云笈七签·说戒》强调:“小善不积,大德不成;小恶不止,以成大罪”。故指出坏德百种病,如“喜怒无常是一病。忘义取利是一病。好色坏德是一病……见便欲得是一病。强夺人物是一病。”“能念除此百病,则无灾累,痛疾自愈,济度苦厄,子孙蒙佑矣。”《内经》中也反映了重徳养生的思想。《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而古人认为真人就是禀赋有自然天真之性的完人、圣人,如老子所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道德经·五十五章》)的天真纯朴无瑕的人。而至人是通过后天的“淳德全道”“积精全神”等道德修养而达到真人的水平,故《素问·上古天真论》称至人“亦归于真人”。这里反映了一种把道德标准作为评判养生水平的标准之一的思想。《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即此谓也。2.调养形体

古人养形以节制不过为要务。老子《道德经·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些声色五味之所以有害于养生,在于失其节制。《庄子·刻意》更具体地指出“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内经》总结为“生病起于过用”(《素问·经脉别论》),认识到劳用过度损伤形体,“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素问·宣明五气》)。形体过劳,房事过度,耗竭精气,使形体失养,诚如《内经》所言“嗜欲无穷则忧患不止”,提倡节制嗜好、嗜物,节制饮食,节制情欲,节制情志。《内经》推崇上古时代懂得养生之道的人,《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提倡运用导引、按、吐纳等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方法,这样才能使五脏功能协调,正气充盛,百岁而动作不衰。并指出现代的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素问·上古天真论》)。告诫人们“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养生观中贯穿了这种“节过保形”的养生之道。无“节”则失其养生之道,伤形而病起。三、预防为主,重视治未病

总览道家养生理论,防病的思想体现其中。顺应自然,和于阴阳,保养精气,形神共养,导引吐纳等,都是为了保健防病。所谓养生延年,首先重在保养身体、防病却病,如《庄子·盗跖》篇明确提出“无病而自灸”可以延年益寿,这是采用一定的方法以刻意防病。不难看出,养生防病也是道家所重视的。《内经》强调对虚邪贼风,要避之有时,“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既要创造条件以避开四时不正常的气候,掌握阴阳协调,还要适当地运用导引、按、吐纳等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方法,这样才能使五脏功能协调,正气充盛,“百岁而动作不衰”。至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则更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同时积极保养身体的方法。在身体健康时要通过各种方法防止疾病的发生,在治疗疾病时要想到未病之处。这一法则为后世历代著名医家所应用,成为中医学养生、预防、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指导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这一思想更加说明了《内经》是在顺应自然界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达到保生增寿的目的。这一观点要求人们不仅要顺应自然,清心寡欲,全徳保真,更重要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防病御病,重在治未病。而一旦疾病发生则提倡早诊断早治疗。这也是《内经》预防为主的一个方面,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强调了早治疗的重要性。《素问·八正神明论》曰:“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把治微杜渐作为评定医术的重要标准。这种重视预防的思想一直为后人所首肯。《内经》不仅吸收了道家天人相应观点,并在养生与防病中发挥有加,而且主张积极主动的“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以适应、把握、改造自然,很强调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来预防疾病,提出“治未病”思想,这可以说是《内经》养生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动生理功能重在脾胃──读前贤医著有感

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这两段原文说明人体的正气在抵御和预防疾病发生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样在疾病的治疗中,如何能调动机体的抗病机制,鼓动机体自身的生理功能,恢复和促进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使人体的正气发挥御邪、驱邪的作用,并调节机体阴阳气血的平衡,有利于疾病向愈或机体功能的恢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脾胃同居中焦属土,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其气以降为顺,主受纳水谷饮食,进行腐熟消磨,化为精微而能被机体吸收利用,并将糟粕下降而排出体外。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其气主升清,能运化输送水谷精微,经过气化而为气血精津以营养周身,提供脏腑组织的生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