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历史(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5 23:02:54

点击下载

作者:韩长江主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见证历史(精)

见证历史(精)试读:

前 言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教我们认识过去,历史教我们思考现在,历史教我们铸就未来,出版《见证历史》一书也有这层意思。

本书收录了《

香港百年

》《历史的回响》《共赢之路》,这三部作品都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精品力作。《香港百年》是为了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而创作的20集章回体广播作品,讲述了香港的历史变迁和中国政府为香港回归所做的努力,讲述了香港人民心向祖国的爱国情怀。《历史的回响》以广播特写的形式,以香港、澳门和珠江三角洲为背景,以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中国170年近现代史中的历史事件、历史节点为主要内容,再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强国梦,盛世中华情。《共赢之路》重在展示港澳与内地合作共赢的成果,让人们知道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直到回归后的今天,港澳在祖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明白祖国内地发展壮大以后对港澳两个特区的有力支持。

但愿这三部作品为读者了解近现代中国的香港和澳门有所裨益。香港百年

第一集

女:百年风云起香江,华夏恨留长,百年离散,百年心伤,国耻永难忘。

男:永难忘,唤香江,洗雪国耻迎你回家乡。

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型系列广播特写《香港百年》第一集:英帝国强割香港岛,清王朝卖身石头城。

女:1793年8月的一天清晨,往日风平浪静的中国南海突然驶入了一支挂满“米”字旗的英国船队。一个卷发、身穿笔挺燕尾服的英国人站在甲板上,手持单筒望远镜向珠江口眺望,这个人就是英国特使马戛尔尼。

此时的英国由于蒸汽机的发明顺利地完成工业革命,而且,煤炭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已经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中最强大的帝国,英国开始渴求更广阔的海外市场。中国这块洒满黄金白银的神秘土地激发了英伦三岛殖民者的欲望,身为外交家的马戛尔尼深知此行出访中国的重要性。为讨清王朝的欢心,这支访华的英国使团特意把时间选在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船上装满了天文地理仪器、钟表、车辆、乐器、毯毡等精心挑选的礼品。

男:盛夏的京城暑热难当,而此时关外承德却是凉风习习、气候宜人。沿东海北上抵京的马戛尔尼听说皇帝不在京城,立即马不停蹄地赶到避暑山庄。乾隆皇帝80大寿的盛典有远方进贡,龙颜自然大悦。忙在万树园摆下宴席,款待英国使团。

马戛尔尼向乾隆祝寿不过是一个迷人的幌子,撬开中国大门侵占中国领土才是他的本意。席间,身穿漂亮礼服的马戛尔尼进奉了寿礼以后,便试探着向清政府提出为方便中英贸易,请皇帝允许开设宁波、广州、舟山、天津等地作为通商口岸,最好割让舟山附近的一个小岛供英商居住,存储货物。

这些无理要求大出清政府的意料,还不算昏庸的乾隆皇帝虽然受了礼,但他知道这样做无疑是引狼入室,于是拍案而起,断然回绝。他指着马戛尔尼说,你回去转告英王,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根本不需要与外国通商,大清的每一尺土地,各有所属。至于想借岛屿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说罢,拂袖而去。

女:马戛尔尼虽然碰了一鼻子灰,但英国政府渴求中国土地的欲望却越来越强,接二连三地派出使团造访,结果都是失望而归。当时自以为还算强大的清政府就是不买他们的账。

男:一次次外交失败,没有使英国人止步。他们绞尽脑汁想出一招毒计,用鸦片换银元,公开准许、鼓励英商对中国进行鸦片走私贸易。走私鸦片使英国获取了巨大利润,平均每年从中国掠走上千万银元。对此,上至英国议会,下至英国商人欣喜若狂,要求政府用武力强占中国东南沿海岛屿作为推销鸦片基地的呼声越来越高。

女:在中国东南沿海,一时间,鸦片四处泛滥,白银外流,民不聊生。面对鸦片走私造成的严重危害,清政府不得不下决心根绝烟毒。1838年末,道光皇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男:1839年6月3日,距广州城一百多里的虎门海滩人山人海,人们如同过节一样欢天喜地,禁烟钦差大臣林则徐威风凛凛地站在炮台上,手持指挥旗,一声令下,只见民夫把查扣的200多万斤鸦片全部倒入两个十五丈长的销烟池内,池子顿时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滚,一团团白色烟雾升腾。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席卷而去,围观的群众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虎门销烟令国人扬眉吐气,英国鸦片商对此大为恼怒,一直在寻找进入中国的途径、发动侵略战争的英国殖民者终于找到了借口。

女:1840年4月17日,伦敦大街上一辆马车正缓缓驶向国会大厦。马车上端坐着一位雍容华贵的女子,她身穿洁白的套装衣裙,白色的礼帽上斜插着一支橄榄编制的花环,带着白色长筒手套的手提着一只白色的手袋,她就是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当她来到国会大厦时,一些大臣和贵族已经围坐在一个圆形会议桌前。

男:主战的外交大臣巴麦尊抢先发言:“中国禁烟给我们一个决定发动战争的好机会,这对英国是很有利的,因为这可以使我们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千万不要轻易放过。”陆军大臣更是唾沫飞溅:“不出兵对大不列颠民族来说,是莫大耻辱。”在一片战争叫嚣中,英国的下院和上院分别通过了侵华议案,侵略者终于露出了对华扩张的锋芒。

女:1840年6月,英国为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正式爆发了。

男:禁烟派主将林则徐对英国侵略者武力进犯这招棋早有预料,他和两广总督邓廷桢、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领部队和广东沿海民众,杀得英军丢魂丧胆,溃不成军。

女:英军在广州、厦门碰了个头破血流后,只好沿着中国东海北上。当时的中国除广东、福建两省,管辖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的清朝官吏都是些腐败无能之辈。只知搜刮民脂民膏,花天酒地,根本没有作战准备,英军攻陷浙江定海后一路打到天津白河口,直逼京城。

男:英国侵略军闯到皇家门口,清政府顿时一片恐慌,道光皇帝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赶忙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对策。直隶总督琦善察言观色,奉迎皇上之意,他见时机成熟便上前禀奏:“臣以为英军入侵大清国实为伸冤而来,完全是因两广总督林则徐、闽浙总督邓廷桢查禁鸦片办理不善招来的战祸。”

六神无主的道光皇帝此时已倒向投降派一边,即令琦善为全权代表赶到天津白河口,央求英军退兵讲和。老奸巨滑的义律,便顺水推舟退兵广州。琦善退兵有功,道光便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即赴广州取代林则徐和英国谈判。琦善一到广州就替英国人“伸冤”,他撤回防守的水师,裁减兵船三分之二,解散所有的水勇和湘勇,拆除了设置在海口内的全部海防设施。

女:琦善撤防后,认为谈判时机成熟,便在珠江口摆上宴席和义律会谈。

男:当义律等人大摇大摆来赴宴时,早已站在门口迎接的琦善毕恭毕敬的向义律行了一个90度的大礼。诡计多端的义律早已看出琦善软弱可欺,威胁道:“英中是否休战,要看总督大人是否有谈判的诚意。”接着,他站起来不容商量地说:“这次战争我方造成的一切损失,贵国必须赔偿,仅鸦片损失费就有600万元。另外,还要把香港和尖沙咀两个地方割让给我们,以利英中贸易。”

琦善一听义律所提的条件,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他心里明白,道光皇帝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割地一事,其余事情都可以商量,便哀求说:“赔偿烟价可以,在广州之后增开一处通商口岸也行,但割地一事非同小可,请容我奏请皇上。”狡猾的义律一看琦善拒绝最关键的条款,便板起面孔打断他的话说,“那好,既然大人无谈判诚意,就只好在战场上见”。

女:1841年1月25日,一艘飘扬着“米”字旗,名叫“硫磺号”的英国军舰悄悄地驶进香港岛海面。上午8时15分,舰长爱德华贝尔彻率领士兵强行在香港岛西北面的水坑口登陆,从此英军强占香港岛的历史开始了。

男:英军官兵狂妄地举行占领仪式,他们集聚在领地上三呼“万岁”,举起香槟向万里之外的女王陛下祝贺健康。各舰和陆战队同时鸣放礼炮,侵华司令官博迈傲慢地宣称:“香港将变成英国人永远统治的自由港。”

为把武力强占香港变成事实,1月29日,义律让琦善乘坐“复仇女神号”战舰绕香港岛巡视一周,随后向香港岛居民发出告示,谎称清朝钦差大臣琦善已经准许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消息一出世人震惊,道光皇帝大为震怒,将琦善革职问罪、锁拿回京,调集一万七千名清军开赴广州前线,中英两国再次交战。

女:琦善将香港私许英国丢了官,义律也因此臭名远扬。英国政府不得不把他召回国内改派璞鼎查替代义律为驻华全权代表兼商务监督。他对英伦三岛主子的意图心领神会,一定靠武力强迫清政府答应英国的全部要求。

男:骄横的璞鼎查依仗洋枪、洋炮、坚固的舰艇向驻守沿海的清军发起猛攻,厦门、定海和吴淞相继失守。清政府官员闻风丧胆,他们听说侵略军还要进攻天津,纷纷逃出京城。这一次彻底动摇了道光皇帝本来就不坚定的抵抗决心,不得不向红毛洋鬼低下高贵的头。

投降派首领耆英和伊里布南下求和,狡猾奸诈的璞鼎查为得到一个满意的议和条件,对清政府的求和根本不予理睬,继续沿长江而上,攻克镇江。8月初,他亲率英军兵舰80多艘驶入南京下关江面,一门门大炮的炮口对准南京城。

女:一个阴雨蒙蒙的上午,一支小船从南京城驶出,船上站着一个清朝政府官员,小船一直开到璞鼎查的船边,清朝官员忙拱手打千,钦差大臣耆英请将军进城会谈。

男:璞鼎查十分骄横地说:“岂有此理,你们是战败国,你们的代表应该到我这里议和。”他随手扔给清朝官员一打文稿说:“这就是议和条件,告诉你们钦差大人,如不接受条件,我们立即踏平南京城。”

女:“是,是,请将军放心,我立即呈报钦差大人。”这名官员手持议和条件调转船头向南京方向飞驶而去。小船一靠岸,那个清朝官员马不停蹄地来到耆英的官邸,“禀大人,英军请您到他们那里去议和,这是他们的议和条件”。耆英手接议和条件瑟瑟发抖,打开一看上面写着:“开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港口;割让香港给英国,赔偿烟价、军费2100万银元,如不在条约草案上盖印签字,将重新开战。”

男:早已被英军吓破胆的道光皇帝,别看嘴上力主求和,真的接到议和条件的奏折后,却一夜未眠。

仲秋的京城之夜,使人顿觉丝丝凉意,道光皇帝独自一人倒背双手在殿阶上踱来踱去。他忽而低声自语,忽而仰天叹息。回想登基20多年的所作所为,他自信兢兢业业,没有一天疏理朝政,想不到竟落到割地赔款的境地,怎么能不让人痛心。想当年大清天朝何等辉煌,眼下却被洋人逼迫订立城下之盟,叫人怎能咽下这口气。赔款是小,丢失祖宗土地可是大事,自己将有什么脸面去见地下列祖列宗、地上臣民百姓,但是不准奏又没有解救良策。

女:一夜苦涩,天渐渐放亮了,只见道光皇帝猛地一顿足,转身进入大殿用朱笔草草书写一纸:“江南有数百万百姓,一旦开战安危难定,应以百姓生命为重,准奏与英军议和。”

男:《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与外国之间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英国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画押的卖身契,从此美丽的香港岛沦落他人之手,在中华民族的主权和尊严上戳上了一道长达150多年的深深的伤痕。

第二集

女:百年风云起香江,华夏恨留长,百年离散,百年心伤,国耻永难忘。

男:永难忘,唤香江,洗雪国耻迎你回家乡。

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型系列广播特写《香港百年》第二集:两强盗努力逼清宫,“鬼子六”丧权让九龙。

女:当英国的“米”字旗在香港升起的时候,伦敦白金汉宫灯火辉煌,英国统治者弹冠相庆,女王维多利亚和她的丈夫甚至想把女儿命名为“香港公主”。但是贪得无厌的侵略者远没有满足,1854年、1856年英国公使包令两次联合美法公使向清政府提出修改《南京条约》,企图借修约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都遭到了当时的两广总督叶名琛的拒绝。

男:叶名琛,湖北汉阳人,身材矮胖,肿眼泡、厚嘴唇。别看他长得一副呆傻昏庸样,可在处理外交事务上却有一套“自欺欺人”的哲学。叶名琛想:“林则徐主战兵败身亡,主和琦善已经身败名裂,我身处两难之中,不如另创一格,以静制动,不阅读外国公文,不见外国来使,不理睬外国人的一切要求。”不管香港总督、英国公使如何讨好他,就是不理睬。

女:1856年初冬的一天傍晚,寒气笼罩着的伦敦城,路上行人已经很少,街市上的商店纷纷打烊关门,只有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灯火通明。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因功登上首相宝座的巴麦尊此时正躺在安乐椅上,眯着眼睛似睡非睡。修约一次次遭到清政府拒绝,气得他暴跳如雷,在刚刚结束的议会上,他歇斯底里地叫嚣:“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要想修约,必须制造借口,用武力教训中国人。”

男:教堂里的钟声刚敲过不久,一个长着鹰钩鼻子的侍从“怦”的一声推门走了进来,“阁下,广州领事巴夏礼电报,广东水师为了搜捕海盗最近搜查了停泊在珠海码头上的‘亚罗号’运输船,逮捕了两名中国海盗和10名涉嫌的中国水手,而这艘船曾是我们的船只。”“什么?”躺在安乐椅上的巴麦尊一下子蹦了起来。十多年前,英国就是借虎门销烟向中国开战,而今机会又来了。他立即命令巴夏礼挑起事端,巴夏礼心领神会,气势汹汹地找到两广总督向清政府提出抗议。

巴夏礼一见叶名琛气不打一处来,大声斥责说:“‘亚罗号’是一艘英国船,中国官员搜查时扯下了英国国旗是对大英帝国的侮辱。”事实上“亚罗号”不是英国商船,船上也根本没有悬挂英国国旗。

巴夏礼蛮横地要求两个总督叶名琛释放被扣水手,并向英方赔礼道歉,否则就要进攻广州。叶名琛无奈放了人,但不赔偿、不道歉。

女:骄慢成性的巴夏礼借口叶名琛礼貌不周,命令英军上将西马糜各厘向广州发动进攻,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男:12月28日凌晨,由额尔金和葛罗率领的英法联军攻克珠海炮台,以猛烈的炮火进攻广州城,商店、民居相继焚烧。总督衙门被炸毁,美丽的洋城烈火熊熊、血流成河。守城的清军虽奋力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举起了白旗。

女:广州失陷,助长了侵略者气焰。在巴麦尊眼里这简直和十多年前第一次鸦片战争有惊人的相似。于是,他一面命令英法联军沿东海北上,重新打起“炮舰政策”这面大旗,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一面命令英国驻华公使寻找机会,占领九龙半岛。

九龙半岛与香港岛隔海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英国政府对九龙早就虎视眈眈,割据岛屿以后,就以武力强迫清政府拆掉设在九龙半岛、尖沙咀的两座炮台,使这一军事要地无人设防。

男:1860年3月18日,在新任侵华陆军司令克林顿的指挥下,英军耀武扬威强行侵占了九龙半岛尖沙咀,此后到达的大部分英军都驻扎在九龙半岛,尖沙咀从此便成了英军的大本营。凶残狡诈的巴夏礼认为九龙岛没有一兵一卒,英军强行占领既没有根据,也有碍大英帝国的威严,与其这样,不如租借显得冠冕堂皇。

1860年3月19日,他急匆匆地赶到香港,就租借九龙半岛同克林顿和香港总督罗便臣密谋磋商,以英国政府的名义起草了一份租借九龙的照会。3月20日,巴夏礼兴冲冲地乘船从香港赶到英法联军控制下的广州,巴夏礼是联军首脑,广州的“太上皇”,他一到两广总督的衙门,新任总督劳崇光毕恭毕敬地迎了出来。蛮横的巴夏礼从怀里掏出照会,开门见山地说:“本人这次来是向阁下建议租用九龙半岛,或者割让给我们,就像割让香港一样。”只见他脸不红心不跳,谈起强租中国土地,就像谈论天气一样轻松。

劳崇光张了张嘴刚要插话,巴夏礼已经明白了他想说什么。立即接着说:“当然,我知道总督阁下在请示皇帝之前不能割让这个半岛,而且只能以租借的方式把它移交给英国政府,虽说这种方式不是很完备,但我仍然愿意代表英国政府接受这种移交。”

说到这个,巴夏礼觉得再没有什么可商量的,就拿出主子对奴才的口气对劳崇光说:“这是我和香港总督的意见,阁下所需要做的就是在正式回信中表示这些安排应缴纳租金的数目。”劳崇光和大多数清朝官员一样,也是一个胆小怕事的昏庸之辈,他想九龙半岛南端已经被英军占了,反正也要不回来了,英国人要租就租给他们吧,这样不必割让,既可以对咸丰皇帝交代,又不会得罪英国人,当时劳崇光就答应了英国人的要求。

女:第二天,劳崇光就在巴夏礼拟定的协议上签字盖章,同意以每年五百两白银的低廉价格将九龙半岛南部和附近的昂船洲租给英国。可悲的是,此时的清政府还被蒙在鼓里。

男:租借九龙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欣喜之余,又总觉得不那么舒服,租借总不如割让好,外交大臣罗素在议会上叫嚷:“大清朝最惧怕对外战争,他们的大臣都是窝囊废,唯一的本事就是低三下四地向我们求和。大英帝国应乘机北上,用坚船利炮成为九龙半岛的主人。”

英军特使额尔金领受唐宁街的秘令后,立即率英法侵华联军两万五千多人和两百多艘舰艇北上。4月占据舟山,8月在天津北塘登陆包抄大沽炮台后路。8月21日北塘炮台陷落,24日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后向北京进犯,沿途千百座村镇被夷为平地,很快兵进通州。

六神无主的咸丰皇帝急忙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前往通州议和。此时的额尔金、格罗猖狂至极,毫无和谈之意,叫嚣占领京城,将皇帝逐出紫禁城。9月21日,联军进攻通州城西八里桥,清军拼死抵抗,死伤惨重。八里桥兵败的消息传到北京,咸丰皇帝大为震惊,以办理和局不善为由,摘掉载垣、穆荫的顶戴花翎,派他的六弟,绰号“鬼子六”恭亲王奕为钦差大臣,留守北京向联军求和,自己带着后妃、皇子和一群王公大臣仓皇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女:深秋的承德寒气袭人,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自从嘉庆皇帝死在这里以后,40年间无人居住,殿内布满尘土、蜘蛛网,院内杂草丛生,显得十分零落和萧条。

男:由于出逃仓促,咸丰皇帝每天只好与后妃宫眷分吃几碗小米粥,往日如花似玉的后妃宫眷们如今蒙难荒郊,一个个惶恐忧愁,容颜憔悴。咸丰看着这支逃难队伍,回头南望京城,不禁失声痛哭。他深感愧对祖宗,更不知此生此世能不能回到金碧辉煌的紫禁城。

突然,探马送来一封加急奏报,这是奕从六百里以外的京城发来的。只见上面写道“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安定门,他们在城墙上安置的大炮直指紫禁城。五天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畅春园、万春园,不但把三园的金银珠宝抢劫一空,还四处放火,滚滚烟尘覆盖了整个北京城,大火一连烧了三天三夜,美丽的景园都付之一炬”。

读完奏报,咸丰皇帝顿觉眼前一片漆黑,嘴里默念“完了,完了”,立即口吐鲜血,瘫坐在椅子上。

女:面对灭绝人性的强盗,与洋人议和的恭亲王奕惊恐万状,别看“鬼子六”在清朝内部争权夺利是个行家,可见了洋人骨头都软了,他急不可耐地分别朝会英、法全权大使额尔金和格罗,殷勤地询问何时换约。英法两国迟迟不作答复,奕如坐针毡,直到第三天才接到两国照会。英法分别索要赔偿恤银三十万两和二十万两,赔偿军费各八百万两,并承诺今日给钱、明日换约,期盼早日议和的“鬼子六”丝毫不敢怠慢,赶忙给付银两。

然而在换约谈判时,英军趁机废除了原来签订的租借九龙协议,加入了蓄谋已久的条款,把广东九龙并归英属香港界内。看到英方得寸进尺,奕虽然很不高兴,但照旧是敢怒不敢言,他自我圆场地劝解咸丰皇帝:“洋人说什么是什么,绝对不可辩驳,银子照给,割地也照割,否则一经辩驳,难保不生事端。”重病缠身的咸丰皇帝,此时已心力交瘁,勉强坐了起来,用手哆哆嗦嗦地写下了“委屈将就,以期保全大局”的指令。

男:1860年10月24日,紫禁城礼部大堂戒备森严,光禄寺卿盛宝担心英方有诈,派兵400保卫恭亲王。“鬼子六”这会倒出奇的大胆,让清兵驻扎在正阳门外,只带了十几名护卫前往礼部换约。英国公使额尔金却乘坐轿子在100骑兵和100步兵的簇拥下,沿安定门内大街前往清朝礼部大殿,在侵略者军事和外交的双重压力下,清政府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中英《北京条约》上签字。《条约》规定,将中国新安县、九龙司的部分领土及九龙半岛经界线以南部分,包括昂船洲,总面积7.93平方公里的地方割让给英国。

九龙终于在英国侵略军的刺刀之下,由强占到强租,由强租而割让,成为英国香港殖民地的一个组成部分。

女:1861年1月19日,驻港英军两千多人渡海前往九龙参加仪式。下午3时,英国全权特使额尔金、广州领事巴夏礼、香港总督罗便臣三人耀武扬威来到会场,只见新安县令等四名清朝官员灰溜溜地站在一旁。巴夏礼硬把一个装满泥土的纸袋儿塞给一名大清官员,强迫后者把纸袋儿交给额尔金以此象征领土的移交。英国侵略者就是用这种方式炫耀他们割占中国领土的胜利,可悲的是清朝官员竟言听计从,受尽了侮辱。

男:英国割占九龙,使中国丧失了反抗外国侵略的一个战略要地,如同在中国大陆插进一个楔子,完全控制了维多利亚湾,从此中国沿海地区面临着的侵略威胁更大了。

第三集

女:百年风云起香江,华夏恨留长,百年离散,百年心伤,国耻永难忘。

男:永难忘,唤香江,洗雪国耻迎你回家乡。

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型系列广播特写《香港百年》第三集:列强甲午瓜分中国,英寇强租新界。

女:1894年7月,明治维新后刚刚走进帝国行列的日本,侵略扩张的野心急剧膨胀,迫不及待地从陆上、海上向毫无戒备的中国发动突然袭击。清朝政府被迫于8月1日对日宣战,中日战争正式爆发,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中日甲午战争。这一年恰巧是慈禧60岁生日,荒淫无耻的慈禧太后这阵子仿佛当真什么也不管了,只是自顾自地筹备她的大寿庆典。

光绪很想办出些漂亮的事儿来,让这位老看自己不顺眼的太后欢喜欢喜,谁知这接二连三的噩耗粉碎了他的梦想。半年前对日宣战时的那一股热情被他不争气的手下迎头泼上一盆冷水,看来战事是支持不住,与其这样硬撑着还不如由老佛爷做主,忍辱议和算了。想到此,走投无路的光绪皇帝立即传旨“全权委托总理大臣李鸿章前去投降议和”。

男: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全权代表李鸿章东渡日本,在马关春帆楼作为战败国代表同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马关条约》。日本除割占辽东半岛及台湾和澎湖列岛外,索取赔款2.3亿两白银,相当于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出半两银子。“甲午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东瀛一叶孤舟般的日本对中国狠宰了一刀,足足捞了一把,志得意满、兴高采烈。英伦三岛的殖民者幸灾乐祸之余,忽然醒过味儿来,便宜不能让日本人都占了,立刻撕掉“中国保护者”的面具,又一次伸出贪婪的手。

5月13日晚,距《马关条约》签订还不到一个月,伦敦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灯火通明,圆形会议桌上放着刚刚送来的海陆联合委员会向国防部提交的报告,要求英国政府立即对中国采取行动,扩张香港土地,专程赶到国会的港督威廉·罗便臣正大声宣讲:“早在甲午战争刚一爆发,我就曾上书陛下,要求政府趁机扩张香港界址占领新界,但可惜的是只把我的建议记录在案,未加可否,中国的国力现在正处于最低点,50年之后或许中国可能成为一个军事强国。为了香港防务安全,现在若不抓紧拓土将悔之晚矣。”罗便臣越说越激动,他扭头看了一眼坐在旁边、眯着眼思考的首相莎士伯里:“阁下,我们必须在中国失败还没有恢复过来之前,对他们强行提出这些要求。”

傲气十足的外交大臣张伯伦似乎已经听得不耐烦了,他站起来说:“依臣之见,现在对中国采取新的行动,时机很不成熟,如果我们这时割占中国一大块土地,势必引起俄、德、法三国效仿,反而于我们不利。”老谋深算的莎士伯里挥了挥手,止住了大家的议论,“我劝各位大臣相信这样一个事实,香港周围的土地都不过是我们嘴边的肉,什么时候吃都可以。现在当务之急是扩大我们在中国其他地方的势力范围,日后再回过头来解决香港扩土问题也不迟。”莎士伯里一席话说得这些大臣们连连点头称是。

女:英国政府把香港扩土的问题暂时放到一边,可其他列强都已经等不及了,俄、德、法三国把自己打扮成清政府的恩人和朋友,甲午战争一结束立即向清政府勒索报酬,纷纷伸出魔爪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先是德国强迫清政府同意租借胶州湾,并且取得了在山东修筑胶济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俄国也赶紧插手逼清政府签订《旅大租地条约》,把中国的东三省和内蒙古作为势力范围。法国也不甘落后,强占云南的勐乌、乌得,迫使清政府开放云南的河口、思茅为通商口岸,还取得两广和云南的开矿优先权,迫使清政府开放。

腐败昏庸的清朝政府只有一个宗旨:见一个强盗磕一个头,一律顺从照办。

男:眼见俄、法、德三国都从中国抢了一块地盘去,远在伦敦的莎士伯里再也坐不住了。特别是得知法国要租广州为军港的消息后,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寝食不安。他想:“如果法国人占领了广州湾等于给香港门前砌了一道墙,拓展香港岂不落空?不能再等了。”便急急忙忙地改变政策加入到瓜分中国的行列中来。他指使英国负责外交工作的贝尔福立即密令驻华公使窦纳乐抢在法国之前,向清政府提出展拓香港界址要求。

女:1898年3月的一天,初春的北京乍暖还寒,宫阙林立辉煌的紫禁城虽然依旧像一头怪兽似的雄踞在城中央,但它经不住时光的折磨和列强的蹂躏,已经奄奄一息了。

男:甲午战败,被光绪皇帝拔掉三眼花翎、扒掉黄马褂的清政府总理大臣李鸿章此时似乎已经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呆坐在太师椅上。刚刚接到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的约见通知,他深知窦纳乐必是因俄、法、德割地而来,“想来真是百思不得其解,这些年来尽管我李鸿章绞尽脑汁像一头温顺的羔羊似的讨洋人欢心,但是豺狼般的洋人始终不理会,依然给中国制造无穷的灾难。不割地,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让你一日不得安宁。转又一想,既然朝廷授予割让土地的全权,与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尽量少割些吧”。

想到此,精神似乎稍微振作一些。李鸿章多年执掌外交大权自以为老谋深算,颇为刚愎自用。他虽然知道窦纳乐狡诈难缠,但还是低估英国人的野心。他想,与其让英国张开大口要,不如主动割过去一小口,于是当窦纳乐向他提出要求后,便马上同意租出九龙半岛的一个角落。李鸿章不无得意地说:“港英当局早前提出过香港需要打靶场、练兵场等拓展界址的理由,这次大清朝租与贵国的这块土地足够了。”

狡诈的窦纳乐听后未加可否,内心却自有主张,因为此时唐宁街的主子还没有通知他租借范围,于是摆出一副轻松的样子,笑里藏刀地说:“我们索要的不会超过防卫香港所需,阁下年高体弱不便事必躬亲,像广州湾那样就让地方官员做具体安排吧。”

女:李鸿章拒绝了窦纳乐的提议,坚持在作出决定前要先检查地图,与英国人打了几十年交道的李鸿章太了解英国人。条约划定的割让范围都可以突破,不在条约上写清楚,来日交割时就更没边儿没沿儿了。

正当北京城唇枪舌战时,英伦三岛的殖民者已经紧锣密鼓地抛掷出租界范围,九龙半岛界线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连同邻近235个岛屿和大鹏湾、后海湾两湾水域全部租借过来,这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作的新界。

新界是香港地区面积最大的部分,连同附近的235个岛屿共有975.3平方公里,约占香港总面积的92%,广东新安县面积的三分之二。这里依山傍海、山明水秀、土地富饶辽阔,与内地紧密相连。罗湖、文锦渡、落马洲、沙头角四条主要过境通道都在这里。英国人已占领的香港岛和南九龙根本无法与之相比,陆地较两地之和大十一倍,水域扩大四五十倍,因此新界自然而然的成了英国人梦寐以求的发展基地。

男:当李鸿章看到窦纳乐提供的暂拓界址的地图时,大惊失色。万没有料到英国胃口如此之大,便讥讽说:“只要保卫香港所需的一小块地方,怎么一下子扩大这么多,大清国无法满足。”而窦纳乐却摆出一副十足强盗嘴脸,理直气壮地说:“阁下,我们要求暂拓的香港界址比起德国租界的胶州湾、俄租借的旅顺、大连要小多了。”

言下之意,英国还是比较客气的。当狡猾奸诈的窦纳乐觉察到清政府坚持保留新界内九龙城寨的管辖权时,不觉计上心来。他虽然已经得到英国主子在城寨问题上可以照顾中国的指示,却故意在谈判中坚持把九龙城划在拓界范围之内,以此作为外交筹码,压迫中方节节让步。

女:位于新界的九龙城是一座石城,始建于1847年。当时两广总督耆英奏请皇上修建以便防守,由广东人民捐资修建,城中设有中国衙门,由于城中炮台在抗英中功绩卓著,由百姓捐资修建。

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后,清政府割让九龙半岛南端给英国,而独保留了地处九龙半岛东面的九龙城。在暂拓界址谈判中,清政府坚持要保留对九龙城的管辖权,一是为了缓和民众对租地的不满;二是为了表示租界与割让不同,留下一小块城池作为主权的象征。

男:为强迫李鸿章接受英方提出的扩界范围,窦纳乐又把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派了出来。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赫德拿着中国薪俸穿着清朝官服,不仅从来没有为中国办一件好事,还屡屡在关键时刻出卖中国。别看他人长得不起眼,却握着清政府关税大权。老佛爷向外国借款,王公大臣搜刮贿赂都在走他的门路,他说话对清政府要比窦纳乐的话压力大得多。

此时的李鸿章本来就已经胆战心惊,再加上赫德的威逼利诱,剩下的只是低三下四苦苦哀求:“多少让一点吧,算作友情,我会时常记起你们的。”一会儿又厚着脸皮嬉笑着说:“给我留些脸面吧,不然我会挨国人唾骂的。”

骄横的窦纳乐认为大局已定,用不着再假惺惺地哄骗李鸿章了,便拍着桌子大声斥责说:“我国租借这块地方就是因为中国把广州湾让给了法国,威胁到香港的安全。如果你废掉了法国人的条约,我立即撤回。”

1898年6月9日,风烛残年的清政府总理大臣李鸿章被逼无奈终于按照英国政府的要求,与窦纳乐在北京签订卖国条约《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新界这块975.3平方公里的富饶土地拱手让给英国政府,租期99年。

女:《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是英帝国主义继《南京条约》《北京条约》之后,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又一副沉重的枷锁。条约签订后,英伦三岛的统治者和港英当局一片欢呼,竟恬不知耻地称“这是完成了又一项光荣使命”。

男:侵略者贪得无厌,九龙城风波迭起。世世代代劳动生息在新界这片土地上的中国居民得知土地租与英国管辖,无不义愤填膺。他们在爱国乡绅的带领下,纷纷组织起来高喊着:“‘番鬼’滚开,我们不要当女皇的臣民。”用火枪、大刀、长矛、石块儿为武器出其不意地狠狠打击入侵者,反抗英国接管新界。但终因寡不敌众,群众的反抗斗争被英军的洋枪洋炮镇压下去。

女:英国占领新界后蛮横地破坏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关于九龙城治权规定,以“新界乡邻反抗英国接管”为借口用武力将九龙城内清朝官员和驻军全部赶走,“中国保留九龙城的治权”实际上成了一句空话,根本无法行使。

男:在“强权即是公理”的时代,英国政府用刺刀和枪炮通过《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三个不平等条约完成对整个香港地区的侵占和掠夺。东方明珠香港从此开始了沦落百年的历史,而且人们已经隐约听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抗侵略者的战鼓已经擂响。

第四集

女:百年风云起香江,华夏恨留长,百年离散,百年心伤,国耻永难忘。

男:永难忘,唤香江,洗雪国耻迎你回家乡。

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型系列广播特写《香港百年》第四集:抗击英军香江潮起,保卫家园铁门作证。

女:1899年3月27日的清晨,新界的山路上弥漫着一团一团的雾气,坐落在山坳里的村庄几乎被遮挡得看不见踪影,勤劳的村民们跟往日一样,早早起来生火、喂猪,一件一件忙碌开来。突然,山路上传来一阵紧似一阵的马蹄声,打破了乡村早晨的平静。

男:高头大马上坐的是港英政府警司梅含理,他此行是奉港督卜力之命,到位于新界中心的大埔搭设警棚,准备正式接管新界时举行仪式用。一名警察小心地问道:“目前,新界租借地尚未交收,我们提前搭设警棚,大清政府会不会做出反应?”梅含理一听此言,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新界已是我帝国囊中之物,至于中国,用得着顾虑那么多嘛?”

第二天,梅含理选定在大埔附近的一个小山丘上修建警棚。

女:腐败软弱的清政府自然不敢做出什么反应,而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新界民众却表现出了中国人的骨气。

男:差不多在梅含理强行搭建警棚的同时,下村的邓氏家族围坐在一起,正在倾听壮士邓菁士高声朗读来自元朗乡会的一封揭帖。“英已正欲入我领土,我等村户面临灭顶之灾,我全体乡民需热忱奋起,予以武力抗击,一致行动。”

白发苍苍的邓老太爷,听罢禁不住老泪纵横,哽咽地说:“我邓氏家族自宋朝崇明年间由内地迁居本乡,已经几百年,不想今日竟要做亡国奴了。”血气方刚的邓菁士压不住心头的怒火,拍案而起,“我们宁死不做亡国奴,跟洋鬼子拼了”。

3月31日,洋洋自得的梅含理又来到大埔检查警棚搭建的情况,爬上小山丘,他不由得大吃一惊,“怎么回事?”警棚只搭了个架子,请来搭建警棚的工人踪影全无,环顾四周,他发现附近的树干上贴着一张纸,怒气冲冲的说:“去,把那张纸揭下来,看看中国人在上面写了些什么?”梅含理看完吃了一惊,原来这是新界村民散发的揭贴,内容是号召各村村民参加演练,武装抗英。

4月3日,梅含理带着六名警察,前往大埔维持秩序。乡民们愤怒高呼不能侵占我们的土地,警察挥舞着大棒,大肆殴打示威的群众,于是村民纷纷用砖石、棍棒、扫帚还击。梅含理等人见事不妙,慌忙逃进警棚聚首。到了晚上,邻近各村的群众纷纷赶来,他们用照明的火把向警棚投去,不一会儿警棚就被付之一炬,冲天的大火照亮了漆黑的夜空。梅含理慌不择路只往树林和草堆里钻,总算保住了一条小命。

女:4月4日上午11点,驻港英军司令加士居带领一百名英国皇家威尔士枪手,分成两艘鱼雷艇赶到大埔增援,然而此时抗英勇士们早已不知去向,英军只找到几位看家的老头、老太太。老人们装聋作哑,对火烧警棚之事,推说一无所知。面对居民的沉默和警棚废墟上冒出的屡屡青烟,加士居无计可施,只得将能抓到的人集合在一起,宣布英国即将接管新界,如有任何骚动将立遭镇压。

男:加士居回到港岛不无吹嘘的说:“大埔已经恢复平静。”

女:然而,在表面平静的背后,新界抗英斗争的准备工作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男:4月15日,梅含理率领22名警察和英军一个连,分水、陆从港岛抵达大埔,新界乡民数千人闻讯立即赶到大埔的山坡上,开挖通道准备抵抗英军。一时间,小山坡上人头攒动。然而,骄横惯了的英国军警根本就没把这些乡民放在眼里,心想只要把帝国军警的威武阵势一亮,还不把他们吓坏?于是,梅含理带着这一百多名英国军警就像平时演习一样排成整齐的队列,踏着正步,端着明晃晃的刺刀向山坡上开来。

眼见英国军警越来越近,邓菁士一挥令旗,“点火”,12门土炮依次发出一声声惊天动地的怒吼。刹那间硝烟弥漫,铁柱横飞,英国军警大惊失色,丢下几具尸体狼狈的滚下山去。侥幸捡了一条命的军警,不是伤胳膊断腿,就是被硝烟熏得青面獠牙,一个个早已魂飘魄散。梅含理顾不上许多,趴在一个水坑里语无伦次地命令道:“快,快,给港督大人发电报,请求增援。”

女:第二天,英国军队半个营的增援部队乘军舰赶到,这一次狡猾的英军首先用“荣誉号”上的大炮对小山坡上的阵地狂轰乱炸,压制摧毁乡民的火力。然后步兵分几路推进,还没有等乡民们醒过神儿,英军已经到了眼前,罪恶的子弹射向那些几天前还在从事农耕、经商或者腌晒咸鱼,如今为了保卫家园揭竿而起的新界乡民。尽管乡民们抄起大刀、长矛同鬼子死拼,但终究是难抵洋枪洋炮。阵地被英军突破,邓菁士率领各村村民分散向后方撤退。

男:港督卜力和梅含理登上小山丘,望着被硝烟笼罩的大埔,心情颇为复杂。没想到接管新界还动用了正规军,打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战争,而对手却是毫无军事素质的老百姓。不过事到如今,这两位殖民主义者也不敢大意了。

港督命令梅含理立即组织军警重新搭设警棚,速度要快。接管新界的仪式提前一天举行。下达完命令,卜力觉得心里还是不踏实,又命令再调三个连的人马增援大埔以确保仪式顺利进行。

1899年4月16日下午20时50分,“米”字旗在英军刺刀的保护下,匆匆在大埔升起。港英当局还从港岛拉了一帮官僚商人以及歌女来捧场,狂呼乱叫,为他们的强盗行为涂脂抹粉。

女:首战失利,邓菁士等抗英义士并未气馁,他们在丛林中冷冷的注视着殖民主义者上演着这一场闹剧,压抑着心头的怒火,筹划着又一场战斗。

男:邓菁士在丛林中召集各村首领开会,他说:“林村是一条狭窄的山谷,宽不过一华里,长约三华里,谷底平地只有一条小路贯通,可以说这是一个很理想的口袋,洋鬼子不熟悉地形,只要诱敌深入,就可以聚而歼之。”他停顿了一下问道:“不过在诱敌深入时,一不能过分恋战,二不能给敌人识破。不知谁可担此重任?”

众人一听,谁甘落后?纷纷抢着说:“我去,让我去。”“大家都别抢了,不然我黄胡子可要跟各位急。”黄胡子,原来是附近的海盗,听说新界乡民举起抗英义旗,就弃暗投明带了人马投奔过来。黄胡子恳切地对大家说:“兄弟我过去欠了新界父老乡亲一笔债,现在诸位不计前嫌容许兄弟和各位一块儿打鬼子,已经是高看一眼了,不过至今一功未立,兄弟内心不安。”

一番话说得众人十分感动,齐声称好,都说非黄胡子莫属。邓菁士当即一一分配任务,众人各自领命而去。

女:这天,黄胡子的手下向英军发起攻击,经验丰富的黄胡子不断组织人员向英军冲锋,然后装出无法支持的样子,且战且退,往邻村山谷方向撤退。

男:英军自然不肯放过,一路跟踪而来。一进入山谷只听得一声炮响,伏兵四起死,杀声震天,梅含理心里连连叫苦:不好,中计了。义军先用土枪土炮打击英军,然后挥舞着大刀长矛冲下山来,邓菁士一马当先,一连砍翻了好几个英军。正当义军猛冲猛杀之时,突然背后传来枪声,许多乡民没有来得及躲避就倒在了血泊中。

怎么回事儿,邓菁士正在纳闷,黄胡子冲过来报告说:“洋鬼子趁我们冲下山来的机会,分出一部分悄悄占领了山顶。”“啊!”邓菁士大吃一惊,“洋鬼子真贼”。他连忙对黄胡子说:“现在洋鬼子占领了制高点,形势对我们不利,要赶紧转移,别吃眼前亏。”“对,你带大伙儿撤,我来掩护。”

邓菁士率领民众刚退入吉庆围,一位乡民就匆匆跑来报告说:“新界除本村外所有的村庄都已被洋鬼子占领,周围的群众纷纷表示我们绝不让洋鬼子踏进吉庆围一步。”“杀一个洋鬼子够本,杀两个就赚。”邓菁士大声说:“好,我们吉庆围是个古老的村落,高墙深壕易守难攻,只要把原有的工事再加固一些,洋鬼子要想打进来也不那么容易。”

在邓菁士的指挥下村民们纷纷行动起来,有的把准备盖房的木料、砖石拿出来修工事,有的把家里的门板都卸下来。邓老太爷则把村里的几个小伙子叫来,手一挥吩咐道“把我那副棺材抬去修工事吧”。

小伙子们听了一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敢动手,大家心里明白这副棺材是邓老太爷好多年前亲自看中后,花了大价钱买下来的。邓老太爷见大家迟疑不决,知道他们的心思,说道:“都到这个时候了,还顾得上那么多吗?”他抚摸着油漆过不知道多少遍的棺材细细端详着木材的纹理,过一会儿,拍着棺材板说:“这副棺材可是好料子啊!装上土,一定挡得住枪林弹雨,至于我老头子哪一天不行了,你们就把我用芦席一裹就可以了,只要是大清的鬼就行。”大家见邓老太爷说得斩钉截铁,只好从命。

女:在邓菁士的部署下,乡邻们利用坚固的堡垒向敌人射击,打得敌人不敢露头。英军无计可施,就让人一遍遍用喇叭高声喊叫:“村民们,大英帝国已经和大清政府签订协议,新界由英国管辖,只要大家放下武器,保证既往不咎。”

男:邓菁士对黄胡子说:“派一名枪法好的,把这个饶舌的东西干掉。”“看我的”话音未落,只听得一声枪响,喇叭哑了。喊话的士兵也直挺挺地倒下去。面对不屈不挠的乡民,英军恼羞成怒,调来了大炮对准村庄乱轰,吉庆围坚固的大铁门在炮弹的轰击下重重地倒在地下,寨门洞开,英军蜂拥而入。“你们几个是领头的,赶快走”,邓老太爷对邓菁士等抗英首领说。“人在村在,我们跟鬼子拼了,这里是我们的家,我们不走”,众人义愤填膺要同敌人决一死战。“胡话”,邓老太爷一激动从藤椅上站了起来,他颤抖着手说:“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们可以暂时到广东去,等待时机,重振旗鼓。”

在邓老太爷的劝说下,有吉庆围的乡亲掩护,邓菁士等抗英义士恋恋不舍地告别故乡,经小路前赴广东。

女:吉庆围战斗结束以后,一名英国军官将吉庆围的一对连环大铁门强行抢去,作为战利品运到了英国,以炫耀自己的战果。这一对铁门是康熙年间邓氏家族的祖先为了防止海盗对村寨的袭击,特地铸造的。它是村民世代相传的珍宝之一,也是他们敢于抵御强敌的象征。

男:直到1925年,在邓氏家族的强烈要求下,大铁门才得以远涉重洋,重归吉庆围,这一对经历了刀光剑影、血与火的洗礼,蒙受了光荣和耻辱的大铁门至今依然护卫着吉庆围的村民,依然在向人们述说着在地域有限、人口只有几万的新界,有几千勇士曾经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三战强寇的悲壮历史。

第五集

女:百年风云起香江,华夏恨留长,百年离散,百年心伤,国耻永难忘。

男:永难忘,唤香江,洗雪国耻迎你回家乡。

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型系列广播特写《香港百年》第五集:同胞血汗艰辛创业,港岛经济初展航帆。

女:1841年,一个月朗星稀的秋晚,广东珠江口虎门炮台,清冷的海风吹得岸边的草木瑟瑟作响,海潮不停拍打着礁石。忽然间,海面上驶来几艘悬挂“米”字旗的帆船。船靠岸后,几个英国军官驱赶着一群衣衫褴褛的中国劳工走上炮台。不一会儿,一块块石料和砖瓦被凿卸下来,劳工们喊着号子装上,船又启航,目的地正是刚刚被英国人占领的香港岛。在那里,等待劳工们的还有更为繁重的工作,他们将在荒凉的香港岛上开山筑路,填海为堤,建工造房。

男:今天的香港拥有世界上最繁忙的维多利亚港,每天有12万吨远洋货轮来往穿梭,进行庞大的转口贸易。一百多年前,英国殖民者投入武力占领香港岛后,正是看重香港这一优越的地理条件,试图把香港建成掠夺中国财富的一个中转港,殖民主义的贸易扩张野心促使他们把香港早期经济发展的定位放在自由港政策的“指针”上。

最初几年,建设香港的费用来自于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赔款和拍卖香港土地的收入。而最初的建设者都是英国从广东、福建沿海以低廉价格雇佣的中国劳工,英国人还从广东虎门、沙角等地的炮台拆卸建筑材料在夜间偷运到香港,殖民者就是这样在中国土地上用中国的资金和中国的劳力为自己打下了第一块基石。

女:1842年,1500多名中国劳工沿香港岛北面的海岸开山填壕,建成香港最早的城市道路皇后大道,便利西区及中部商业区的交通。

1845年,这条道路延伸到港岛南面的香港仔,道路两旁开始出现仓库和商店。1846年,环香港岛的39公里道路修建完工,维多利亚城建成三个轮渡码头。1847年,香港岛上耸立起一些建筑物。

岁月沧桑,这些早期的建筑物历经百年风雨已斑驳磨损,似乎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有谁知道这其中的每一块砖、每一块石无不饱含着中国劳工的血汗,饱含着香港同胞艰辛创业的印记。

男:随着城市建设的初具规模,香港经济航船开始竖起了桅帆,然而这个早期的自由港却是为罪恶的鸦片贸易大行方便之门的。英国殖民者以鸦片撬开了中国的大门,又依靠鸦片启动了香港的经济。

女:正当英国殖民者以香港为基地,大肆掠夺中国财富时,1843年底,英国又强迫中国签订了《虎门条约》,上海、宁波等五个口岸被迫通商,中国的大门打开了,香港作为自由港的获利价值打了一个大折扣。

1845年8月,香港31家英商联名上书英国殖民大臣表示香港已无商可营,不少商行开始迁出香港,香港似乎刹那间成为一只起飞不了的丑小鸭。

男:就在这时,出现了两个影响香港经济发展的历史事件,1850年前后美国的旧金山和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相继发现了金矿,由于当地缺乏劳动力,英国殖民商人趁机在中国各地煽动起一股“淘金热”和“出洋打工热”,以香港为中转站经营起贩卖中国劳工的苦力贸易。

女:一时间在中国东南沿海四处贴满了招募华工的布告,大批穷苦的华人怀着出洋发财的梦想,变卖了房屋、家产辞别父母妻儿来到远行的出发点香港。喧闹的维多利亚港,一群衣衫褴褛的华工在英国商人的叫喝下,脱下上衣,胸前用英文字母烙上印记标明贩卖的地区,然后挤进破烂的帆船开始了充满危险和死亡的苦力征程。

1850年2月,一艘运载着450名中国劳工的英国轮船由香港驶往秘鲁,由于路途遥远,卫生条件恶劣,苦力贩子非人折磨,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只有150人得以生存。

1861年,一艘轮船从香港开往旧金山途中遇到海上风暴,船上1000多名华工无一生还,这场血腥的苦力贸易为英国的殖民商人带来了惊人的暴利。

1872年,一位美国记者报道说:“送到香港的劳工,对于苦力进口商来说,运输成本是每人5元,而劳工所付出的船费高达55元。”

这场罪恶的人口交易给香港经济带来的更是一次畸形的发展,据香港船政厅的报告,1851年到1872年从香港运往美洲、大洋洲和东南亚的苦力华工总计32万人。而在这25年间仅仅是贩卖华工到美洲的香港私人商行就获得了8400万元的暴利。同时这种最原始的苦力贸易也激活了香港的船运业,香港从拓展航线,安装和修理船只,供给粮食和用水等多方面获得了直接利润,维多利亚港也因此变成了繁忙的国际中转港,航线从驶向中国内地各个港口,增加到北美洲、大洋洲和东南亚各地。

香港早期的经济发展中苦力贸易和鸦片贸易一起扮演了拉纤启航的角色,但是在这种繁荣的背后将永远铭刻着中国劳工付出的一笔笔血泪斑斑的沉重代价。

男: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华南一带的商人都把香港看作“世外桃源”,纷纷携带财产和家人来香港躲避,他们的到来不仅给香港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也为香港早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机。

女:当时从广东台山来的一批华商住在港岛的文咸西街,一天。两位商人在酒楼饮早茶,闲坐许久无言以对,其中一位姓黄的商人长叹一口气道:“梁兄,我们在港滞留多日,长此以往岂不坐吃山空。”这位姓梁的商人沉思片刻,忽然灵机一动,“黄兄,我们何不重操旧业在香港这片天地大展才华。”“说得对,我早发现此地药材甚缺,我们可否联络原来的旧客户,用两广的大米通过香港从海路运到直隶省再换回药材。”“好,一言为定。”

这个思想的火花立刻点燃了华商们的经商热情,并且由此带动了贸易业在香港的发展。中国商人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利用香港的转口港便利条件,从海上沟通南北商货,北方出产的大豆、花生、药材通过香港转运南方各地,南方出产的大米、丝绸、海鲜也通过香港转运到北方各地。他们的商行也由此命名为“南北行”,并且成立了自己的同业组织“南北行公所”。鼎盛时期辖下的商号有数百家,每年的贸易额占香港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男:笼罩着香港经济发展的阴云就这样慢慢散去了,1860年,英国通过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占领了南九龙半岛,九龙和香港岛,一北一南间的水域宽广、风平浪静为香港建成一个转口港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女:维多利亚港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充满浪漫情调的帆船变成了冒着黑烟的货轮,一条条航线延伸出去,一艘艘轮船满载而归,港内樯桅相接,风帆彩旗飘曳,一片繁忙景象,此时的香港在远东转口贸易的舞台上大显身手。

男:随着贸易业的发展,香港本地的工业生产也渐渐起步,火柴厂、水泥厂、制糖厂等初级产品加工厂相继兴建,并由此带动金融业的兴起,英资的渣打、汇丰等银行相继开业,港英政府在1862年还进行了币制改革,完善了香港的金融体系。

女:这一时期,香港银行业一直由外国资本控制,尽管在香港90%以上都是华人,却没有一家银行向不讲英语的华人服务。而华人开办的传统的银号、钱庄也因为规模小,经营手段落后,不能向自己的同胞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

男:这时,三位年轻的中国人以非凡的勇气和果敢的智慧在外国银行的重围中营造了一片新的天地。1918年,31岁的简东浦、李冠春和27岁的冯平山,三位年轻人联络好友策划招股创办第一家中国人独资经营的银行—东亚银行。

1919年1月4日,位于港岛中区皇后大道的东亚银行大厦正式揭幕,欢欣鼓舞的香港华人涌进银行大厅存钱、借款,欢庆这一盛事。简东浦意气风发地向宾客们宣布,外国银行主宰中国市场致使中国资金外溢,我们创办由华人投资和经营的银行将遏制资金的外流,专门为华人工商业服务。东亚银行服务的第一批客户就是南北行公所的华商们,由东亚银行资助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业务也迅速发展并向内地拓展。

1924年,东亚银行成为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华资企业之一。一份推动华人工商业发展的信念也带动了东亚银行事业的兴盛。今天,东亚银行已成为香港最具实力的银行之一,两根属于银行原址的花岗石柱现在矗立在银行新楼的入口处,记载着香港华人自强不息的历程。

女:19世纪末20世纪初,内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来猛烈的冲击。新一代香港人受时代潮流的洗涤,也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风貌,他们的进取心、自信和聪慧带动了华人经济的进一步崛起。而其中一些从北美洲、大洋洲和东南亚归来,掌握了大量资金的华侨,更成为争取华人独立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