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5 19:11:01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9年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2019年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

2010年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A.《论语》

B.《学记》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答案】B【解析】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它比国外最早的教育著作《雄辩术原理》还早三百多年。

2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洛克

C.卢梭

D.斯宾塞【答案】A【解析】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夸美纽斯首次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3着眼于训练心理官能,偏重发展智力的教育理论是(  )。

A.传统教育理论

B.形式教育理论

C.实质教育理论

D.现代教育理论【答案】B【解析】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形式学科(如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学等)或古典人文课程最有发展价值;教学原则、方法以学生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

4“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句话所说明的教师劳动特点是(  )。

A.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广延性【答案】C【解析】“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意味着教师既要遵循统一的培养目标,又要根据不同对象的个性特点,根据客观环境、教育条件的变化,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地进行创造性劳动。

5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是体现(  )。

A.言行一致原则

B.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集体教育原则【答案】D【解析】集体教育的思想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他的集体教育体系简单说就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他分析了儿童集体形成的阶段,提出了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即“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种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

6西周时期诸侯所设大学称为(  )。

A.辟雍

B.泮宫

C.东序

D.太学【答案】B【解析】西周已建立了两大系统的学校,即国学和乡学。国学设在天子、诸侯所在的都城;乡学设在都城以外的乡遂。国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二级。大学设在都城近郊,有辟雍和泮宫之别,天子所设的大学称为辟雍,诸侯所设的大学称为泮宫。

7宋代教育家朱熹的主要著作是(  )。

A.《大学》

B.《道德经》

C.《四书章句集注》

D.《春秋繁露》【答案】C【解析】《大学》为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所编定的《礼记》中的一篇;《道德经》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春秋繁露》是董仲舒所撰写。

8中国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的特点是(  )。

A.仿效美国的单轨制

B.仿效日本的双轨制

C.仿效苏联的混合学制

D.仿效德国的双轨制【答案】A【解析】中国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采用美国的单轨学制,即“六三三四”制,规定初等教育6年(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中等教育6年(初级和高级中学各3年,师范学校6年,其中后期师范3年);高等教育3~6年(大学4~6年,专门学校3年以上)。

9美国在19世纪30年代掀起了一场公立学校运动,其倡导者是(  )。

A.科南特

B.杜威

C.克伯屈

D.贺拉斯·曼【答案】D【解析】19世纪3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次普及公立学校的运动,这也是一次重要的义务教育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贺拉斯·曼等人成为重要的推动者。

10倡导现代公民教育和劳作教育的德国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凯兴斯坦纳

C.福禄培尔

D.费希特【答案】B【解析】凯兴斯坦纳是德国教育家、是现代公民教育和劳作教育活动的倡导者。凯兴斯坦纳主要提出了“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理论。“公民教育”理论主要强调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劳作学校”理论认为劳作学校是为国家培养有用公民的重要机构。

11个体的思维已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逆转,同时获得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该个体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是(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答案】C【解析】皮亚杰认为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逆转,已经获得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其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12最早以动物为实验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动物的学习行为的心理学家是(  )。

A.托尔曼

B.苛勒

C.桑代克

D.华生【答案】C【解析】桑代克是动物心理学研究的先驱,他以动物为实验研究的对象,系统地研究动物的学习行为,从而构建了学习心理学中最早也最系统的学习理论。

13莫雷诺首创的用于测量学生的人际关系的方法称为(  )。

A.行为评定法

B.心理测验法

C.自我报告法

D.社会测量法【答案】D【解析】社会测量法为美国精神医学家莫雷诺1934年首创,可以用直观图形(团体分析图、靶子图、矩阵图)或数量指标(如个人地位指数、团体内聚力指数)来表示团体中人际间相互吸引与排斥的状况以及其中包含的小团体的构造。

14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间接受到的强化称为(  )。

A.一级强化

B.自我强化

C.部分强化

D.替代强化【答案】D【解析】自我强化是指个人依据强化原理安排自己的活动或生活,每达到一个目标即给予自己一点物质的或精神的酬报,直到最终目标完成;部分强化亦称间歇强化,在对刺激发生反应时,不一定每次都给以强化(或补强)的强化法;替代强化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即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间接受到的强化。

15教师责罚某一学生后,对班级中其他学生产生负面影响,非但不能使犯错误的学生受到教育,反而会引起其他同学对这个同学的同情,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这一现象称为(  )。

A.晕轮效应

B.安慰剂效应

C.德西效应

D.微波效应【答案】D【解析】按照康尼的解释,微波效应指教师责罚某一学生后,对班级中其他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非但不能使犯错误的学生受到教育,反而会引起其他同学对这个同学的同情,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在责罚学生的时候要避免微波效应。

16教育研究的结果能被有把握地准确解释的程度叫教育研究的(  )。

A.外在效度

B.内在效度

C.可靠程度

D.可推广的程度【答案】B【解析】效度包含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外在效度是指研究的结果能被推广到更大人群和其他条件的程度;内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有把握地准确解释的程度。

17观察研究的取样记录法分为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和(  )。

A.典型取样法

B.随机取样法

C.活动取样法

D.内容取样法【答案】C【解析】观察研究的取样记录方法于20世纪20年代后兴起,是以行为为样本的记录方法,可分为时间取样法、活动取样法和事件取样法。时间取样法:以时间作为选择标准,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行为,包括行为是否出现以及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活动取样法:以活动作为选择标准。事件取样法:选取特定样本对象进行观察。

18好的研究假设必须具备的基本特点是科学性、可检测性、表达的明确性和(  )。

A.推测性

B.可操作性

C.合理性

D.可推广性【答案】A【解析】好的研究假设必须具备的基本特点:①科学性。假设要建立在明确的概念、已有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之上,并得到一定的科学论证。②推测性。它要对一定的行为、现象或事件作试验性的、合理的解释,有一定的预测性。③表述的明确性。假设的概念要简单,表述要清晰、简明、准确,条理分明,结构完整,假设命题本身在逻辑上无矛盾。④可检验性。假设必须是可检验的,以验证推测的正确程度和可靠性。

19时间序列设计属于(  )。

A.前实验设计

B.真实实验设计

C.等组实验设计

D.准实验设计【答案】D【解析】准实验设计是指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地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主要类型有:不等控制组设计、时间序列设计、平衡设计。

20测量量表的种类分为称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  )。

A.选择量表

B.比率量表

C.五级量表

D.时间量表【答案】B【解析】测量量表的种类包括:称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率量表。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课程标准

答: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按学科分别编写的;教学计划的每门学科,都应有相应的课程标准。

2三舍法

答:三舍法是宋代太学教学与升补制度。是“三舍考选法”或“三舍选察升补法”的简称。它是“熙宁、元丰兴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熙宁新政”之一。熙宁四年,立太学生三舍法。将太学生分为上舍、内舍、外舍三等。各以锡庆院、旧国子监、武成王庙为舍。始入学为外舍,初不限员,后定七百员,春秋各试一次;外舍升内舍,二百员;内舍升上舍,一百员。学生各习一经。上舍生成绩优异者直接授官。元丰二年颁布太学新学令,订三舍法一百四十余条,详密规定太学私试、公试、舍试和升舍方法。定太学置八十斋,每斋容三十人,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一百人。每月一私试,每年一公试,隔年一舍试;参考日常行艺,逐级校定,分别升舍。元符二年后。三舍法逐步推广于各个州学。州学岁贡其上舍生一人(崇宁元年改为三年一贡),内舍生二人。上舍生先附太学外舍,经试合格补入内舍,三试不中者遣还其州。其内舍生免试,补为太学外舍生。崇宁元年,太学外舍增至三千员,另建辟雍容之。内舍六百员,上舍二百员。崇宁三年,罢州县发解和省试,取士皆由学校按三舍法升贡。宣和三年,罢州县学三舍法,惟太学行之。南宋绍兴十三年始建太学,养士七百人,上舍生三十员,内舍生百员,外舍生五百七十员,选察升补方法更加严密。“三舍法”的实施使学校不仅担负养士的任务,而且具有取士的职能。

3陈述性知识

答: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规则、事件、态度等,比如圆形的物体能够滚动、见义勇为是一种美德等。它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知识,通常以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表征。

4结构型问卷

答:问卷调查是以书面形式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问卷的类型可以分为结构型问卷、非结构型问卷和综合性问卷。结构型问卷也叫封闭式问卷,是把问题的答案事先加以限制,只允许在问卷所限制的范围内进行挑选。其问题的形式包括:是否式、选择式、评判式和划记试。是否式:把问题可能答案列出两极端情况,从中择一,“是”与“否”,“同意”与“不同意”。选择式:从多种答案中挑选最适宜的一个或几个答案,然后作上记号。评判式:每个问题后列有许多答案,要求被试依其重要性评定等次,所以评判式也叫排列式、编序式,是用数字表示几种答案应排列顺序。划记式:按同意或不同意,在答案上分别作记号“√”或“×”。这是种核对表形式。在核对表的细目中,被调查者通过选择一个提供选择的答案来回答与选择式、评判式不同之处在于,答案在连续统计上并不代表分点,而是称名类型。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简述学校教育的特点。

答:学校教育自产生时起,就区别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独自的特点。其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职能的专门性

学校教育职能是专门培养人,学校是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比,其不同之处首要的便是学校教育的专门性。学校教育的专门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任务的专一。学校唯一的使命是培养人,其他任务都是围绕着培养人来实现的。学校教育有专门教育者——教师,他们都是经过严格选拔并经过专门训练培养出来的。这样的教育者不仅学识广博、品德高尚,并且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学校教育还有专门的教育教学设备,拥有专门进行教育的手段。这一切都充分保证了学校教育的有效性。(2)组织的严密性

教育的特点在于对人影响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学校教育正是体现了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集中体现在严密组织性上。学校教育是制度化的教育。学校教育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从宏观上说,学校有各级各类、多种多样的体系结构;从微观上说,学校内又有专设的领导岗位和教育教学组织,有专司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总务后勤、文体活动等专门组织机构,还有一系列的严密的教育教学制度,如此等等,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态所不具备的。(3)作用的全面性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是全面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影响多少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影响的范围也往往只侧重在某些方面。而学校教育是全面培养人的活动,它不仅要关心教育对象的知识和智力的增长,也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还要照顾受教育者的身体健康成长。培养塑造全面完整的社会人,是学校教育的特有职责。而这一职责也只有学校教育才能承担起来。(4)内容的系统性

适应培养造就全面完整社会人的需要,学校教育内容特别注重内在连续性和系统性。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一般具有片断性。即使是有计划性的社会教育,也往往是阶段性,就其知识总体来说也具有片断性。学校教育既注意知识体系,又要符合认识规律,所以,教育是系统的、完整的。教育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5)手段的有效性

学校具有从事教育的完备的教育设施和专门的教学设备,如声像影视等直观教具,实验实习基地等等,都是学校教育的有效手段。这些都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这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所无法全面提供的。(6)形式的稳定性

学校教育形态比较稳定。它有稳定的教育场所、稳定的教育者、稳定的教育对象和稳定的教育内容,以及稳定的教育秩序等等。学校教育的这种稳定性,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当然,稳定是相对而言的,它也要有相应的改革变化。稳定不是僵化,如果把相对稳定看作是墨守成规、僵死不变,那就必然要走向反面。

总之,学校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态所不具备的独特特点,而且正是这些特点保证了学校教育的高度有效性,使它在各种教育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

2简述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

答: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春秋鲁国人。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很丰富的,涉及到许多教育基本理论问题,也包含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孔子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即“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从政之人应该是受过教育,有余力的话要继续学习,学习的人有余力的话应该得到一定官职,因而把学习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教育就是要培养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3简述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皮亚杰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通过谈话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儿童按照想象去执行规则,把外在环境看作是自我的延伸,不能将自身与周围环境区分。(2)权威阶段(6~8岁),即他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服从和遵守成人的规则或要求就是正确的行为,否则就是错误的行为。(3)可逆阶段(9~10岁),即自律阶段,儿童不简单地服从权威,也不机械遵守规则,他们开始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协商而制订的,可按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4)公正阶段(11~12岁),儿童不再只是判断是非、单纯的准则关系,而是一种处于关心人、同情人的真正的道德关系,公正观念开始形成。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思维的发展,道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不断的,而且发展的阶段顺序是不会改变的。

4简述教育研究选题的过程与方法。

答: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选题决定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水平,正确选题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功。教育研究选题的过程与方法要注意以下四点:(1)要有明确、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的含义有三层:总方向,某学科领域的方向,研究者个人的主攻方向。要真正获得成果,就必须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一两个方向上。(2)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

问题分解是把一个大的问题按照内在逻辑体系分解成相互联系的许多问题,从而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和相关的网络。即将所要研究的问题展开形成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从而在问题具体化的基础上选题。正确地对问题进行分解,实际上也是预期课题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步骤获得解决,从而为进行课题论证提供依据。(3)要善于转换问题的提法,并使问题形成系列

善于转换问题提法是指能不断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作为科学研究工作者要善于按照现代社会、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找到各种发展的生长点,使研究的问题步步深入。问题的转换还指当一个问题解决以后,要把握时机,及时转向由此引申出的其他相关问题,把握问题延伸的系列,即要使研究的课题沿一定脉络具有前后的相关性。(4)要对选定的课题进行论证

课题论证是为了避免选题的盲目性,它依据详实的资料,并以齐全的参考文献和精细的分析来对选定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通过课题论证,也可以进一步完善课题方案,创设落实的条件。课题的论证主要回答以下问题:①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类型;②本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针对性,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③本课题领域以往的研究水平和发展动向;④本课题的理论、事实依据及限制,研究的可能性,研究的基本条件(包括人员结构、任务分配、物资设备及经费预算等),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⑤课题研究策略、步骤及成果形式的妥当性。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任选3小题作答,共30分;如4小题均答,以前3小题为准)

1试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集体。

答:学生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主体。个人总是通过他所处的那个集体与社会发生联系。学生集体作为一种教育的主体可以加速个体的认识过程,发展个体的智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集体:(1)提出共同的、确当的奋斗目标。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提出振奋学生精神、鼓舞学生前进的奋斗目标,以便统一学生的意志和行动,推动学生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奋斗目标有近景、中景、远景三种。三种目标要互相衔接,组成一个教育要求的体系。目标一经提出,集体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目标来进行,使学生感到目标本身不是空的,而是同日常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目标实现后,要及时进行总结、评比,接着提出新的奋斗目标,组织新的活动,使集体永远处于不断向前发展的运动之中。(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只有把全体学生组织起来,才能有效地形成集体,而要把学生组织起来,就要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挑选和培养骨干和干部,建立集体的领导核心。班干部是同学中比较有影响的人物,一定要选出关心集体、办事认真、作风正派、能团结同学、愿意为同学服务、学习成绩较好、能起模范带头作用并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和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同学来担任。(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舆论又称公意,集体舆论即集体公意,它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集体舆论是集体生活和集体成员意愿的反映。它的来源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集体舆论的形成常常要经历一个复杂的争论、选择和交换的过程。集体舆论是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集体成员的言行。正确的集体舆论包含着巨大的教育力量。(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学生集体是在全体学生参加共同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也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体现出集体精神。没有具体活动,集体就会死气沉沉,学生就感觉不到集体的存在。有了集体活动,就会焕发精神,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促进学生特长和潜能的发挥和相互间的团结。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活动的吸引力来自内容的丰富和方式的多样。活动要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学们的智慧才能有自我表现和施展的机会。

2试述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

答:终身教育指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终身教育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郎。他认为:将人的一生分为教育和工作两部分是毫无根据的,学校教育只是人受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全部,不能将学校教育等同于教育。教育应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持续进行的全过程,是人一生中所有教育机会的统一。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一系列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

终身教育的基本主张是:强调教育是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提出终身教育的模式。

3请分析下列案例中张大同老师遇到了什么问题?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学校与教师本人应采取哪些应对策略?

张大同是某市高级中学的数学教师,男,37岁,中教一级职称,已婚,并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妻子因病在家休息已有3年,他个人的工资是全家的生活来源。张老师22岁大学专科毕业后一直在该校任教,至今已有15年了,因教学任务重,一直没有机会进修学习。刚参加工作时,张老师工作非常认真,曾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近几年,该校从外省市调进了多名名校毕业的高级职称的数学教师。与这些老师相比,张老师的工作成绩略显逊色,他所教班级的成绩也低于其他班级。因此,他开始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感到厌烦,工作热情大为降低,觉得教学工作枯燥乏味。特别是,当他知道自己所教班级的一些学生联名给学校领导写信要换数学老师时,他更是觉得郁闷。因此,他想到了调离该校,甚至想改行,不当教师。

答:(1)张大同老师遇到的问题是产生了工作倦怠。(2)教师的工作倦怠是指教师对自己工作感到厌烦、枯燥、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心理倾向。(3)教师的工作倦怠可能的原因有:第一,来自家庭的经济压力。第二,来自自身的学历与职称的压力。第三,来自学生的不信任的压力。(4)应对策略:第一,从学校方面看,要提供进修学习、职称晋升的机会;加强教师的教学经验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多关心教师的生活等。第二,从教师自身看,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主动与同行交流;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等。

4为调查“小学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状况”,一位研究者设计的问卷中有下面的问题。请你按照设计问卷问题的要求,对这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必要之处提出改进建议。(1)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  )。

①学校教师

②课程专家

③学生

④学生家长(2)记忆分为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教学中应提倡意义记忆,下面属于机械记忆的是(  )。

①通过“山巅一寺一壶酒”记住3.14159

②通过多次朗读记住一个英文单词

③通过阅读成语故事记住成语

④把拼音“q”联想成气球,记住它的读音(3)课程可以分为(  ),新课程改革在小学阶段(  )。

①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

②学校课程和校本课程/以学校课程为主

③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④学校课程和校本课程/学校课程为主,校本课程补充

答:设计问卷问题基本要求是:明确问题的范围;问题的内容符合课题研究目的和假设的需要;问题数量适度;问题的文字表达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易于回答;一般一个问题只含一个疑问;问题的分类清楚、层次分明、合乎逻辑;注意问题中隐含的心理因素,问题不应具有暗示倾向性。

问题1,设计合理,符合问卷问题的要求。

问题2,问题表述繁琐,题干应改为“(2)下面属于机械识记的是(  )”。

问题3,表述不合适,一个问题中有多个疑问,应改为:(3)课程可以分为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新课程改革在小学阶段(  )。

①以综合课程为主

②以分科课程为主

③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④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2011年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100分。

2.请考生务必将本人考号后两位数字填在本页右上角方框内。

3.第一题的答案一律用2B铅笔填涂在指定的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或答题卡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4.在答题卡上正确的填涂方法为在答案所代表的字母上划线,如。

5.第二至第四题一律用蓝色或黑色墨水笔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按照要求作答,未做在指定位置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6.监考员收卷时,考生须配合监考员验收,并请监考员在准考证上签字(作为考生交卷的凭据),否则,若发生答卷遗失,责任由考生自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  )。

A.研究教育现象

B.解决教育问题

C.揭示教育规律

D.总结教育经验【答案】C【解析】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的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因此,教育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2“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

A.涂尔干

B.克伯屈

C.杜威

D.梅伊曼【答案】D【解析】“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其主要观点是: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A项涂尔干是社会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克伯屈与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人的主观性【答案】B【解析】遗传因素是影响人发展的生理因素,环境与教育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发展的内部因素。“孟母三迁”的故事是说孟子的母亲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不断改变住所。正是体现了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4结构主义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

A.凯洛夫

B.布鲁纳

C.布卢姆

D.泰勒【答案】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是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观点是强调“学科结构”的意义;主张螺旋式课程编制;倡导发现式教学观。A项,凯洛夫是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他强调上课时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C项,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D项,泰勒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

5“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运用在教育中是强调(  )。

A.因材施教

B.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C.理论联系实际

D.在集体教育中【答案】A【解析】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最先提出因材施教的原则。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及兴趣爱好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正是因材施教的体现。

6中国古代的太学制度创立于(  )。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唐朝【答案】C【解析】经过秦代的法治,汉初的宽松“无为”,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施“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任贤使能的政策。

7中国儒家经典“四书”是指(  )。

A.《大学》《中庸》《孝经》《论语》

B.《论语》《孟子》《诗经》《尚书》

C.《大学》《中庸》《论语》《春秋》

D.《大学》《中庸》《孟子》《论语》【答案】D【解析】“四书”和“五经”是我国古代学校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儒家经典书籍的合称。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

8由维新派创立的学校是(  )。

A.京师同文馆

B.万木草堂

C.爱国学社

D.南洋公学【答案】B【解析】维新派,活动于19世纪90年代的中国政治派别之一,以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主要代表。A项,京师同文馆是由洋务派于1861年创办的,用来培养翻译人才。B项,万木草堂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著名学堂,主要是为了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和培养变法人才。C项,爱国学社是1902年11月由中国教育会在上海设立的一所近代学校。D项,南洋公学是由盛宣怀于1896年创立,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

9提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王的教育家是(  )。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夸美纽斯【答案】C【解析】柏拉图从哲学观出发,阐述了教育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哲学王和军人。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理性的重要途径。夸美纽斯将教育作为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

10近代欧洲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

A.卢梭

B.洛克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答案】A【解析】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其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就是“回归自然”。认为教育遵循自然就是遵循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进行教育。B项,洛克提出绅士教育的思想。C项,赫尔巴特是首次提出将教育学建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D项,斯宾塞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完满生活作准备。

11个体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将新的刺激整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称为(  )。

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整合【答案】A【解析】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包括四个基本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图式即认知结构,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顺应是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

12根据弗洛伊德的个性发展理论,男孩出现恋母情结的阶段是(  )。

A.肛门期

B.性器期

C.潜伏期

D.生殖期【答案】B【解析】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从出生到1岁左右。婴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来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肛门期:1~3岁左右。这一时期儿童性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通过排泄活动获得快感。性器期:3~6岁,这一时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潜伏期:6~12岁左右。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满足来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识满足,娱乐和运动等。生殖期:12~20岁。这一时期,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成人。

13“普雷马克原理”是指(  )。

A.利用高频活动去强化高频活动

B.利用高频活动去强化低频活动

C.利用低频活动去强化高频活动

D.利用低频活动去强化低频活动【答案】B【解析】“普雷马克”原理是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从而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就是让孩子先做不太喜欢做的一些事情,然后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14最早提出中间变量的概念,将S-R改成了S-O-R的心理学家是(  )。

A.华生

B.斯金纳

C.苛勒

D.托尔曼【答案】D【解析】托尔曼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是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在外部刺激(S)和行为反应(R)之间存在中介变量(O),主张将行为主义S-R公式改为S-O-R公式,O代表机体的内部变化。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苛勒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

15个体在群体意识的影响下,失去或削弱自我导向的功能和责任感,个体状态相对丧失,这一现象称为(  )。

A.群体极化

B.去个性化

C.从众

D.社会惰化【答案】B【解析】A项,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C项,从众是指在群体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大家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行为。D项,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

16按照行为目标,教育测验可分为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成就测验和(  )。

A.职业倾向测验

B.个性测验

C.态度测验

D.情绪测验【答案】B【解析】教育测验是指一系列设计来测量人的知识或能力的问题或作业。常见的形式有测验、考试、随堂考等。依据教育目标分类,教育测验分为认知测验、个性测验、能力测验和成就测验。个性测验也称人格测验,测量个体行为独特性和倾向性等特征。

17教育科学研究质量评价的内容包括目标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和(  )。

A.理论评价

B.效益评价

C.方法评价

D.条件评价【答案】D【解析】教育科研质量评价内容取决于对教育科学研究活动过程的系统分析。从总体上分析,教育研究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这就是目标、过程、结果和条件。

18按调查对象的范围,调查研究可分为典型调查、普通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和(  )。

A.专家调查

B.学校调查

C.社会调查

D.民意调查【答案】A【解析】调查研究,含有调查与研究两个有机联系的过程。按照调查对象的范围可以分为:典型调查、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和专家调查(也叫德尔菲法)。按调查的内容,可分为学科性的典型调查,反馈性的普遍调查和预测性的抽样调查。按调查采用的方式方法,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调查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第二类是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第三类是调查的测验方法;第四类是总结经验法。

19教育研究中假设的作用在于(  )。

A.明确研究的范畴

B.使问题更具体,方向更明确

C.确定自变量的操作定义

D.明确被试的特征【答案】B【解析】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结论。假设能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并按确定目标选择研究方法和收集资料,指导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避免研究的盲目性。

20在教育实验研究中,由挑选被试产生的误差,如用极端分数进行回归,叫做(  )。

A.偶然误差

B.取样误差

C.统计误差

D.霍桑效应【答案】C【解析】统计误差,即反映某客观现象的一个量,在测量、计算或观察过程中由于某些错误或通常由于某些不可控制的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变化偏离标准值或规定值的数量。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教育制度

答: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其特点有: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2《国防教育法》(美国)

答:美国《国防教育法》是美国国会于1958年9月2日颁布,为了改革美国的教育制度而制定的法案。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加强自然科学、数学、现代外语和其他重要科目的教学;②强调“天才教育”;③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大批高级技术人才;④国家提供财政援助。该法案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

3程序性知识

答:根据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它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主要用于实际操作,因此也称操作性知识。由于它主要涉及做事的策略和方法,因此也称为策略性知识或方法性知识。

4三角互证法

答:三角互证法是定性研究中效度检验的一种方法。是指对同一问题从多个不同角度不同看法得来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获得最大的一致性。其特点是在研究同一经验性单位时,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研究策略。它是比较不同来源的信息,以确定它们是否相互证实,其目的是为了评价资料的真实性。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答: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教育社会功能中的一个基本功能,与人类教育共始终。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文化,特别是作为人类文化核心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传承,只能通过人的培养,在个体思想意识和认识中得以保存。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以文化为中介,客观上起着文化的传播、传承的作用。正因为有了教育,文化才从一部分人传递给另一部分人,从一代人传递给另一代人,人类的文化才得以积累,才得以普及。(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育虽是文化传播的手段,但教育又不等同于文化传播,因为教育不是对所有文化的传播。教育对文化的传播是有选择的,尤其是学校教育更是如此。教育进行文化选择的标准通常有:首先是选择有价值的文化精华,剔除文化的糟粕,传播文化中的真善美;其次,选择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主流文化;再次,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和教育、教学的规律,选择适合教育过程的文化。(3)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教育不仅负有对既有文化的传播功能,而且还具有更新、创造文化,推动文化发展的功能。首先,教育总是基于对既定的社会文化的一种批判和选择,根据人的发展需要而组织起来的一种特定的文化,这样一个选择、组织、生成、传播的过程,就是文化的重组和更新的过程,其次,教育可以通过科学研究,从事文化创造,产生新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成果,这是文化创造的一个直接途径。特别是高等学校正在成为文化创造的主力军。第三,教育可以为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输送具有创新精神的各方面人才,通过这些人才再去创造新的文化,从而使学校间接成为文化的创造地。(4)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教育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吸收,使异域文化之间求同存异。二是通过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观点的学习,对异域文化进行选择、判断,对已有的文化进行反思、变革和整合,融合成新的文化。

2简述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

答:赫伯特·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的倡导者。其教育代表作是《教育论》。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主要有:(1)注重知识的价值。在斯宾塞看来,科学知识的价值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导价值。斯宾塞认为,世界上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科学。科学知识是“使文明生活成为可能的一切过程能够正确进行的基础”。二是科学知识具有训练价值。斯宾塞断言:“在指导上最有价值的教育必然同时在训练上也最有价值”,因此,学校的教学内容不仅要考虑知识本身的价值,还要注重各科知识在训练心智方面的作用。基于上述两方面的论证,科学知识占据学校课程的中心地位。(2)注重科学的课程论。针对英国学校课程轻重倒置,忽视科学学科的弊端,斯宾塞竭力主张改革古典教育,把科学引入教育内容,让科学占据课程的主导地位。他断定,为完满生活作准备就是衡量知识价值的唯一标准。斯宾塞建立了一套以科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①生理学与解剖学。这是阐述生命和健康规律,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

②逻辑学、数学、力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这些科目都是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有直接联系,属于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

③心理学与教育学。这是履行父母的职责,更好地教养子女所需要的科学知识。它可以帮助父母正确地对孩子进行智育、德育和体育,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④历史课程。它提供给学生“了解一个国家成长和组织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履行社会义务,作为一个公民正确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⑤文学、艺术等。这是满足人们闲暇时休息和娱乐所需要的知识。(3)科学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斯宾塞认为,要实现“为完满生活作准备”的教育目的,不仅要给学生开设科学课程,而且要采用广泛的科学教学原则的方法。为此,他提出了三条重要的教学原则:

①自然教学原则。斯宾塞认为,儿童心智的发展有个“自然过程”,是按照规律进行的,因此,他要求教师要按照自然方法进行教育。

②快乐原则。斯宾塞认为,教学要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让儿童在“愉快的教育过程”中学习。在斯宾塞看来,兴趣是儿童天然本能,比教育者的推理更为可靠。

③自我教育原则。在斯宾塞看来,自我教育之所以是一种愉快的教育,是因为它符合“能力演化的阶段”,是儿童力量的“正常运用”,“所用的培养方法应该能够引起内在快乐的活动”,据此,斯宾塞把自我教育看成是“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原则”,并把它和快乐原则视为检验教学是否符合儿童能力发展阶段的标准,当作教育信条来对待。

3简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

答: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是指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逻辑基础上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前者为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客观条件),后者为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主观条件)。其内部条件有:(1)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心向)。即学习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调动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联系。(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如果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又具备了适当的知识基础,那么,这种学习材料对学习者来说就构成了潜在的意义,即学习材料有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联系的可能性。(3)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有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4简述设计问卷中的问题的基本要求。

答:问卷调查是调查研究的一种形式。问卷的题目制定是一个简明的过程。但是,如不仔细注重细节,题目可能不能很好地排列在一起,不能为研究提供必要的数据。因此,设计问卷问题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除了少数几个要求提供背景或统计信息的题目外,其余题目要与研究的问题、假设直接相关。(2)题目要清楚、不含糊,使用术语要使答卷人明白。避免使用模糊的、技术性的术语及行话。(3)在一个题目中只准包含一个问题。(4)防止使用导向性问题。这些问题隐含着假设或期望的结果,这些题目常常暗含一种具有偏向性的回答。(5)避免那些会对答卷人带来社会或职业压力的问题。即不要问那些让答卷人感到不满的问题。(6)避免问那些个人的或微妙的问题。这些题目包括关于确定的收入及卷入违法活动的程度等。(7)所提问题应是答卷人能够提供信息的问题。所有的题目都要与答卷人的信息背景相适应。(8)要能使答卷人读懂题目。在可能的情况下,要用柔和的词语而不是生硬的词语。(9)题目设置应简短易懂。(10)当收集定量的信息时,要求答出明确的数量(如行动频率)而不是平均数。(11)题目的选择答案应当是可以穷尽的,选项应具有排他性。对有些题目,为避免强迫答卷人做不愿做的回答而提供一种中立或中庸答案是必要的。(12)尽可能避免使用否定性题目和双重否定的题目。

四、论述题(任选3小题作答,每小题10分,共30分:如4小题均答,以回答的前3小题为准)

1论述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

答:西方国家对于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一直非常重视。虽然各种道德理论的学科依据不同,理论主张也不尽相同,但是各国的道德教育理论具有共同的社会基础,即多元政治、多元文化、多重经济。但是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存在着具有浓厚的道德相对主义色彩、重视道德教育形式,忽视道德教育内容研究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西方的道德教育发展理论表现出以下几种发展趋势:(1)道德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解决社会道德问题。科学研究起源于“问题”,“问题”既是科学研究的动力,也反映科学研究的价值。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其产生是基于社会上呈现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道德问题,也正是由于各种道德教育理论是基于对社会道德问题的现实思考、着力于解决现实的社会道德问题,所以每一种理论产生后都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欢迎。由于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当代社会又是一个各方面变化都非常迅速的时代,在这一背景下,个体的思想意识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一定还会出现各种各样新的道德问题。因此,西方的道德教育理论发展也会继续延续这一规律,以问题为中心,使得理论的研究真正能够服务于解决实际问题。(2)哲学基础将成为道德教育理论发展的主要学科基础。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非常善于以哲学为学科基础构建理论体系。如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哲学基础是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则是基于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在道德领域的应用;价值澄清理论的哲学基础是杜威的经验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哲学。道德符号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分析哲学。将哲学作为道德教育理论发展的学科基础,使得道德教育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保证了道德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因此,在之后的道德理论发展过程中,将哲学作为学科基础来研究道德理论问题,仍然是道德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3)更加重视道德内容的研究。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多是基于西方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多重信仰的社会根基,大多不触及西方社会的政治现实,对道德内容大多采取回避的方式,即便是涉及道德教育内容研究的流派或研究领域,也都是在超越现实社会的层面上提出一些中性的、具有普世性价值的道德,如诚实、守信、尊重、责任等。这也使得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科学性有待商榷。由于一定的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而一定的内容又有其最佳存在形式,所以,回避现实,回避道德教育内容的研究是不完全的研究。因此,为了克服这一弊端,道德理论研究将会更加重视道德内容的研究。

2试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答: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所提出的“生活教育论”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陶行知将其作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的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穷人的教育。(1)生活教育的含义。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所以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2)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陶行知在批判借鉴基础上所完成的对杜威学说的改造,得到生活教育实践的验证和充实,最终形成指导生活教育实践的理论体系。生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①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是以学校为整体的狭义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是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个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②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说:“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它从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他还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陶行知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只在书本,而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

③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是为批判传统单一的教授法,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教学方法论。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3分析下列案件中李小阳同学喜欢攀比的心理原因,教育者应如何帮助该同学解决问题?

李小阳是某重点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六年级男生,12岁,独生子,父母都是普通干部,家庭经济一般,小阳同学学习中等,个子矮小,同班同学几乎没有人关注这个不起眼的小个子。但他总喜欢与同学攀比,比如某同学买了新款iPod吸引了众人的眼球后,他心里痒痒的,也想拥有同样的iPod,以便在同学面前炫耀一番,吸引同学们的关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