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麻醉学(第4版)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5 23:19:55

点击下载

作者:邓小明,姚尚龙,于布为等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现代麻醉学(第4版)下册

现代麻醉学(第4版)下册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现代麻醉学/邓小明等主编.—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ISBN 978-7-117-18928-6

Ⅰ.①现… Ⅱ.①邓… Ⅲ.①麻醉学 Ⅳ.①R61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079909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现代麻醉学第4版(上、下册)

主  编:邓小明 姚尚龙 于布为 黄宇光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  编:100021E - mail:ipmph@pmph.com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时间:2018年1月版 本 号:V1.0格  式:mobi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8928-6策划编辑:尚 军责任编辑:杨 帆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主编简介

邓小明教授,男,1963年元月出生于江西吉安。1984年于第二军医大学军医系本科毕业后留校在附属长海医院麻醉科工作,先后师从于王景阳教授、朱诚教授,获得麻醉学硕士与外科学博士学位。1998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海涅(Heinrich-Hein)大学麻醉学研究所任访问教授。1995年晋升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001年晋升教授、主任医师。现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麻醉科、麻醉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麻醉学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委兼ICU学组组长、上海市医学会麻醉学专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全军麻醉学与复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副总编辑、第三届全国麻醉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麻醉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长期从事临床麻醉与危重病医学的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严重脓毒症免疫抑制相关机制和干预治疗方面展开了较深入的研究。参与组织协调我国麻醉学教育以及麻醉学本科专业教材、住院医师培训教材、研究生参考教材、麻醉学高级系列参考专著的编写工作。以第一申请者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总后科技攻关项目、军队临床高新技术项目和全军医学科技“十二五”科研重点项目等科研基金10余项共计约400余万,并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两项。主编或主译著作或教材16部,包括《危重病医学》、《麻醉学新进展》系列以及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图书《米勒麻醉学》(第6、7版)(中文版)与《现代麻醉学》(第4版)等,并获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二等奖、高等院校总后勤部百部精品教材、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首届优秀著作奖一等奖。获得总后勤部“育才奖”银奖、上海市“曙光学者”以及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与上海市领军人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约300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培养毕业博士生39名、硕士生50名。

姚尚龙教授,男,安徽芜湖人,1982年于皖南医学院本科毕业,同年留校于皖南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工作,先后师从刘俊杰和金士翱教授,分别于1987年和1990年在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和同济医院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工作,1992年被评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98年被评为教授、主任医师。目前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麻醉与危重病教研室主任兼麻醉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2010年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湖北省麻醉学会主任委员;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初级创伤救治培训首席专家;湖北省麻醉质控中心主任;世界疼痛医师学会中国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组长;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麻醉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大专院校教材委员会麻醉学分会常务委员;国际麻醉研究协会会员和美国麻醉协会(ASA)会员等。

长期从事麻醉与危重病医学的临床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从事麻醉机理、ARDS重症治疗、疼痛治疗、心肺脑复苏和体外循环损伤机理研究工作。先后承担10余项国家自然基金(其中一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10余项部省级课题,总科研经费为2000余万元。获各种科技奖励10余项,包括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卫生部优秀教材二等奖、教育部提名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主编和参编专著和教材三十余部,现任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麻醉学》主编、《现代麻醉学》主编、《临床麻醉学杂志》副主编、《中华麻醉学杂志》副主编、《中国麻醉学论坛》副主编、《国际麻醉与复苏》副主编、《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副主编、《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副主编、《台湾麻醉学》编委和其他十二本杂志编委。获国家级专利4项,其中便携式电子视频喉镜专利成功转让并生产使用。培养50余名博士生,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50余篇被SCI收录。

于布为教授,男,山东荣成人,1955年5月出生于北京。1985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89年11月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先后师从我国著名麻醉学教授王景阳先生和著名外科学教授吴孟超先生。1988—1989年在日本琦玉医科大学麻醉学教室做访问学者(笹川医学奖学金2期)。回国后历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麻醉科讲师、副主任医师(破格晋升,1990年)、教授、主任医师(破格晋升,1992年)、硕士生导师、副主任主持工作。1997年转业到上海瑞金医院麻醉科任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目前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院长,瑞金医院院长助理、麻醉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第10届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疼痛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专科医师培训教材麻醉学科主编、专科医师培训麻醉专科专家组组长,上海市住院医师

专科化培训基地麻醉科专家组组长、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编委会麻醉学科编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疼痛诊疗技术研发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麻醉学与危重病学系副主任,《中华麻醉学杂志》副总编、《临床麻醉学杂志》副主编,《上海医学》副主编,《上海医学》麻醉、疼痛、ICU版主编,《国际麻醉与复苏杂志》顾问,《CARDIOTHORASIC&VASCULAR ANESTHESIA》编委,《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编委,《医学参考报-麻醉学频道》主编,《麻醉与监护论坛》主编。主持和指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累计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35篇。拥有专利5项。主编专著3部,参编13部。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20名,硕士研究生77名,其中获全国优秀博士研究生论文提名奖1名,获上海市优秀博士研究生论文奖2名,上海市优秀硕士研究生论文奖2名,上海市优秀硕士研究生1名。

长期从事麻醉、危重医学、疼痛诊疗等方面的临床工作以及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擅长心脏大血管手术的麻醉和围手术期危重患者的管理,并长期从事干部医疗保健工作,为中央保健局麻醉学科会诊专家。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有关全麻本质的概念、理想麻醉状态的概念、麻醉诱导期高容量填充的概念、精确麻醉的概念、麻醉过程同时是治疗过程的概念以及麻醉无禁忌等一系列全新的理念并在全国推广,有效提升了中国的麻醉安全水平和麻醉学科的整体服务能力,极大地促进了相关学科、特别是手术科室的发展。在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期间,提出了麻醉学科发展的愿景:推动“舒适化医疗“发展的主导学科,保证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的枢纽学科,协调各科关系的中心学科,以及为社会熟知和认可的重点学科。这一愿景目前已成为中国麻醉学科普遍接受和努力奋斗的目标。同时还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22个基层麻醉培训中心,在全国普遍开展了基层医院麻醉科主任的培训工作,为中国麻醉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黄宇光教授,男,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60年生于江苏省南京市,9岁就学于安徽省芜湖市,1976年高中毕业成为一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1978年考入皖南医学院,1983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留在大学附属医院工作,从妇产科和麻醉科两个专业中毅然选择了麻醉学专业。1985年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学习,师从罗来葵教授。1988年研究生毕业留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当年晋升主治医师。1991年赴美国犹他大学学习两年,追随恩师KCWong教授,从事麻醉内环境紊乱与心血管反应性的研究。1994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破格晋升为正教授。1997年至2003年担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工作秘书,协助时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的罗爱伦教授。

现任国家卫生计生委麻醉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血液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麻醉药理学会主席(ISAP)主席,世界麻醉医师协会联盟亚澳区(AARS)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理事、北京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前任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麻醉药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疼痛临床医师学会(WSPC)理事,国际初级创伤救治理事会(PTCF)理事和中国初级创伤救治委员会主席兼首席专家。是世界权威麻醉学专著《Miller’s Anesthesia》第七版、第八版的作者。入选英国“千名医学家”(Faculty of 1000 Medicine)。现任Anesthesia&Analgesia栏目编委(Section Editor)、《ActaAnaesthesiologicaTaiwanica》副主编,以及《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和《协和医学》杂志副主编。

专职从事临床麻醉、疼痛治疗和疑难重危患者的救治。1994年率先在国内开展并积极倡导病人自控镇痛(PCA)技术,1999年率先在国内将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用于外周神经阻滞和术后镇痛。自2007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倡导并实施临床安全新举措,包括率先在国内倡导手术三方核对制度(WHO Surgical Checklist)、建立和完善临床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和创建临床用血预警系统(Haemovigilance),协助卫生部制定多项麻醉安全相关国家标准并在全国推广,并获得国家卫生计生委专项资助。自2003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五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三项,2007、2010和2013年分别主持卫生部行业专项基金项目三项,2009年获得中央保健基金资助一项,2010年获世界卫生组织(WHO)重点项目一项。先后获得各类科研基金3000余万元。1998年获“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奖”二等奖,1999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6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7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8年获中华医学三等奖,2009年获国际麻醉药理学会(ISAP)年度唯一最佳论文奖。2010年获得中国医师奖。主编和主译的书籍和教材20余部。社会兼职尚包括北京市政协委员、统战部中华海外联谊会第三、四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常务理事和北京协和医院自媒体联盟主席等。主审简介

庄心良,《现代麻醉学》(第3版)第一主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麻醉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麻醉质控中心主任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副总编等职。长期从事临床麻醉和基础实验研究,在针刺镇痛,肌松药临床应用与机制研究,硬膜外阻滞对全身血流分布影响,细胞离子通道的药理学研究,麻醉深度监测及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替代治疗等方面,发表学术论文240篇,主编和参编《实用麻醉学》、《当代麻醉学》等10余部,曾获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分会“麻醉终身成就奖”等奖项。

曾因明,《现代麻醉学》(第3版)第二主编,徐州医学院终身教授、徐州医学院麻醉学院名誉院长、江苏省麻醉医学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等,现任中华医学会《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总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麻醉学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等职务。2009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终身成就奖”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突出贡献奖”。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第3版)第三主编,河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六、七届委员、常委,河北省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第二至九届编委,《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杂志》副主编。从医55年,致力于临床麻醉与抢救危重病人一线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就麻醉对呼吸功能及药物对肺血管平滑肌能力影响进行了专题研究。主编《临床麻醉药理学》、《现代麻醉学》等专著。作者名单(以姓氏笔画为序)

姓名       单 位

丁正年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于布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于永浩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于金贵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马 虹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马正良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王天龙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王东信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王志萍 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

王英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王国林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王保国 北京三博脑科医院

王海云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王祥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王焱林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仓 静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方向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邓小明 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古妙宁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左明章 卫生部北京医院

石学银 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龙 村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田 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田玉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冯 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朱 彪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朱文忠 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朱科明 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庄心良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刘 进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赵嘉训 山西省医学会

侯 炯 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俞卫锋 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闻大翔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姜 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类维富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祝胜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姚尚龙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袁世荧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钱燕宁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倪 文 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徐世元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徐礼鲜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

徐军美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徐建国 解放军南京军区总医院

徐美英 上海市胸科医院

徐铭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郭曲练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郭向阳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姓名       单 位

刘 宿 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刘金东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刘保江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米卫东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江 伟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许 幸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严 敏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杜冬萍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李士通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李天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李文志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李文献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李金宝 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恩有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杨拔贤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杨承祥 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

连庆泉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余剑波 天津市南开医院

闵 苏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宋子贤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张 卫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 宏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张励才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张秀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陈绍辉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易 杰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罗爱伦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岳 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赵 晶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赵国栋 广东省人民医院

容俊芳 河北省人民医院

黄文起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黄宇光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崔晓光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梁伟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韩如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景 亮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程卫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傅志俭 山东省立医院

鲁开智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曾因明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熊利泽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熊源长 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缪长虹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薛庆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薛张纲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薛富善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整形外科医院

戴体俊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参编作者名单(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 明 丁志刚 丁冠男 万 里 万 磊 王 云 王莹恬 卞金俊

叶 治 史琪清 朱 斌 乔 青 刘长明 刘华琴 刘志勇 刘怀琼

刘俊杰 刘晓宇 孙 瑗 李 平 李 清 李修良 李斌本 应诗达

汪正平 沈 杰 宋海波 张 东 张 旭 张 军 张 兵 张 莹

张 惠 张诗海 张俊杰 张俊峰 张富军 陈向东 武玉清 武庆平

杭燕南 易 斌 罗 艳 岳立辉 周仁龙 郑 艇 孟 岩 赵 欣

赵 磊 赵延华 赵雪莲 段世明 侯跃东 姜 妤 贾丽洁 贾辰飞

徐蓉蓉 徐嘉莹 高 学 郭悦平 席宏杰 黄 舜 曹 俊 崔 涌蒋懿斐 廖 旭 漆 红 穆东亮 魏 威 魏 蔚第1版序

祖国医药里,虽早有“迷蒙药”和“麻药”的报道,前者相当于“全麻”,后者为“局麻”,但由于文字记载轶失或失真,不论药名、炮制、用法和用量都还有待稽考核实。

麻醉药在临床上的常规使用,从乙醚、氯仿、可卡因和普鲁卡因算起,至今不到150年。

麻醉学在这150年间的变革很多,列举其卓著的项目有:

(1)麻醉脱离外科而自成专业。当外科医师兼顾麻醉时,一般把麻醉的维持交给中技人员,不免进步慢、事故多,改由专业医师掌握,设想和改进就多而且快。

(2)麻醉方法曾一度尽可能采用局麻浸润、神经阻滞或(和)蛛网膜下腔阻滞,手术受到一定的限制。到了本世纪40年代,吸入和静脉全麻药的品种增多,麻醉辅助药广泛地应用,全麻才逐渐压倒局麻,使胸腔、腹腔和神经外科等手术更安全而且方便;并从仅用一种吸入全麻药逐渐发展到静吸复合全麻和全凭静脉全麻。肌松药的使用,为全麻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3)由于全麻药及其辅助药的作用范围广,体内许多重要器官的功能都可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影响,因此很自然临床麻醉工作者不仅要懂得内、外、妇、儿等一般临床医学知识,还应重视解剖、生理、生化和药理等基础医学知识。麻醉期间对病人情况的深入了解,还得应用时代先进的边缘学科知识,包括统计、微量分析、自控遥控、参数处理以及电子计算机等。

(4)在现阶段局麻或全麻的程度或深度,不仅要依据体征、呼吸和血压的描记、心电图、脑电图,以及应激反应的情况作出“质”的评定;遇有危急情况,还得要有“量”的指示,如血气参数、血药浓度以及肌松等的量变作为佐证。此外当然还留有些问题,主要是学科在发展和前进中的问题,至今迟疑未决。如:麻醉应否分科分专业,甚至分化成其他专业,如复苏、急症抢救和重危医学等。

显然,麻醉学是一门必不可少的临床学科。麻醉工作者不仅需要学识渊博,而且还必须技术优良,掌握灵活,也就是麻醉工作者既懂科学,又有技艺。本书分基础理论、临床麻醉以及复苏和监测三大部分,既谈理论,更重实践,要求理论与实践能密切结合,是一本较深入而详细的麻醉学参考书。

麻醉专业人员的培养,一般说来,都得经过在校学习、临床见习、专业训练以及从事科研等阶段,这在国外是比较一致的。在校学生的学习,教课者要能提纲挈领,本书对麻醉作全面的介绍,内容较多,不妨删繁就简,选择重点章节作为讲课中参考来源。临床见习,也就是实习医师阶段,本书对麻醉用具和操作,以及抢救中紧急处理,作了重点的介绍,值得参阅。外科住院医师来到麻醉科轮转,本书中有关麻醉前准备,麻醉的选择、操作的步骤和方法,以及可能发生的意外和并发症及其处理的内容,值得细读。麻醉专业的住院医师训练,则应将本书列为指定必读的参考书,一般可随着日常医疗业务上的需要,不是从头看起,而是分章分节地细看,并应加以记忆,在一年内读完。麻醉上的任何一项操作和措施,包括给氧、用药、穿刺、插管、描记以及意外的预防等等,都得知晓和熟悉其原则性的理论指导,违背了原则就难免犯错误,本书对此非常重视,使读者能有深刻的体会和收获。至于主治医师,包括那些主要在做科研工作的,都应该有能力辅导低年资医师阅读本书,解答疑难,并进一步按时代进展作出正确评价。

总之,本书各章都能解释详明,由浅入深,是切合临床实用的一部大型参考书,是我国麻醉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一。吴珏1985年1月25日

回顾既住 瞻望未来(代序)

我国有悠久的麻醉和复苏历史,但作为现代麻醉学科,只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才逐步得到发展。不幸的是,正在蓬勃发展的麻醉学科又遭到了十年动乱的挫折。可喜的是,在此之后又在新的起点上逐年做出了新的成绩,直到1984年底,不论在麻醉学科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呈现出新的面貌,有些临床和科研成果也已接近或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但就全国而言,发展还很不平衡,特别是有不少单位干部队伍的数质量与仪器配备同所担负的任务还不相适应。这不仅阻碍了麻醉学科本身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医学科学的进展。众所周知,麻醉学科的工作早已走出了手术室。即使在手术室内,麻醉人员不但要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并且承担着病人的安危;何况内、外、妇、儿等各科病人的抢救与复苏,常须麻醉医师参与。正如本书绪论中所说,麻醉学实质上是一种深而广的综合学科,它要求从事麻醉专业的人员了解从数、理、化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以至其他有关边缘学科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我们要面向世界和未来,就应该采取有力的措施,切实解决我国麻醉学科当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特别是人才问题,麻醉学科的建制与编制问题,仪器与药物问题,以及书刊出版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麻醉专业书籍虽续有专著,但为数有限,且有的又已绝版。自1979年成立麻醉学会以来,麻醉刊物虽相继问世,但作为全面、系统的现代麻醉学论著,至今尚缺如。麻醉专业人员苦无既有基础理论又有临床实际的书可读。本书的问世,给各级麻醉专业人员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一本比较全面而又比较现代的专业读物。这对我国的麻醉事业和整个医学的发展必将起到促进作用。此书可能有缺点或(和)不足之处,但当再版时,相信必能得到充实与改进。

回顾既往,既光荣又坎坷。瞻望未来,任重而路远。切盼齐心协力,上下同心,为祖国的麻醉和医学事业的现代化锐意改革,奋起直追,以尽早全面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研究所1985年1月8日于北京第4版前言

1983年6月,《现代麻醉学》(第1版)第一次编委会召开,拉开了我国麻醉学领域里的一部标志性著作编写的序幕。近30年来,《现代麻醉学》作为国内麻醉学领域标志性的权威著作,经两次再版,累计发行数十万册,伴随着几代中国麻醉医师的成长,见证了中国麻醉学事业的蒸蒸日上与蓬勃发展。在老一辈麻醉学大家们的努力下,如今《现代麻醉学》的影响力堪比中国版的《米勒麻醉学》,其在我国麻醉专业人员心目的地位与影响力,无可争辩地居国内众多麻醉学专业书籍之首,已成为麻醉医师成长的良师益友。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麻醉学理论与实践均日新月异,而第3版的《现代麻醉学》距今已出版了10年,诸多内容已经不适合现代麻醉学理论与临床需求。为了顺应麻醉学科发展的需要,延续经典书籍的辉煌,麻醉学同道们迫切需要《现代麻醉学》再版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现代麻醉学》第1至3版是凝聚着我国麻醉学专家心血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鸿篇巨著,其中主编刘俊杰、赵俊、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为此书的编撰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与毕生的心血。前辈们的重托以及广大麻醉学同道的期望,让我们新一届主编与编委们深感责任重大。在本次再版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众多麻醉学前辈特别是前任主编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等教授无私的关怀、大力的支持与鼓励以及许多细致的指导。在此,衷心地向支持关心本书修订编写的麻醉学前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本次再版编委成员是从国内麻醉学界知名度较高、学术造诣较深的众多专家中遴选而出,经过专家以及单位推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以及主编聘任。本届编委成员都是临床一线业务骨干,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敏锐,基础理论扎实,临床实践经验丰富,而且均主持或参与编写过多部大型专业书籍,可谓是人才济济,精英荟萃。2011年8月全体编委和主审以及主编助理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了“《现代麻醉学》(第4版)修订编写工作会议”,会议详细讨论确定了修订编写原则、各章节内容及深度、编写进度、交叉审稿方式与流程等,以保证成书各部分内容的编写质量,避免编写内容重复、前后观点矛盾等可能出现的问题;会议决定邀请目前国内在麻醉学临床和科研方面饶有建树的近百位专家亲自执笔编写,以确保编写质量。正是这次会议,使全体编委与作者能够理清思路,齐心协力,克服时间、空间上的诸多困难,稳步推进编写工作,保证了《现代麻醉学》再版修订编写工作的如期顺利完成。

本版《现代麻醉学》参考前3版的编排目录,将全书分为7篇:绪论、麻醉生理学、麻醉药理学、临床监测、临床麻醉、危重病医学和疼痛医学,共118章。虽然全书编排体例与前一版有相似之处,但是各章节在具体内容上对近年来麻醉学发生的巨大变化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与补充,其中涉及章名更改25章、内容有交叉的16章合并为8章、新增11章、删除1章。在此版中,对于已被广泛接受的经典内容,如“麻醉生理学”、“麻醉药理学”等,我们限制了原有篇幅,保留精华,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并仔细核对了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对于近年来临床发展迅速的技术,如“麻醉深度监测”、“气道管理技术”等,我们在介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补充了许多新理论、新技术;此外,根据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当前麻醉临床与科研的需要,增加了一些章节来讨论麻醉学相关的新问题,新增章节包括:第6章“模拟患者教学”,第8章“麻醉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第9章“麻醉学科的前沿问题”,第36章“心电图”,第40章“肾功能监测”,第41章“神经功能监测”,第67章“机器人手术麻醉”,第84章“精神病患者的麻醉”,第97章“冠状动脉综合征”,第101章“急性肝功能障碍”以及第111章“危重患者的镇静与镇痛”。当然,由于新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证据层出不穷,书籍的编写、出版具有时间的滞后性,因此我们并非一味求新,而是以介绍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原则性观点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本书中描写的某些概念、理论、技术方法或药物应用等很有可能发生新的变化,请读者们注意领会文字的核心思想,而不要拘泥于个别细节。

现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本次再版的编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尽管如此,文字的工作量仍是非

常之大。初稿完成后,在编委交叉审稿的基础上于2012年10月在上海召开了“《现代麻醉学》(第4版)定稿会”,按统一标准将稿件质量评级并给出详细的修改意见,对于不甚理想的稿件甚至不惜组织重写。在基本定稿之后,我们还专门组织人员对全书内容,尤其有关数据和单位等进行了仔细的校对,规范书中涉及的医学名词,消除编写过程中的笔误现象。严格控制编写质量的目的,是维持《现代麻醉学》一贯以来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不辜负麻醉学广大同道的关心和信任,让其仍成为麻醉工作者的必备参考书。但是尽管做出了大量的工作,由于全书内容繁杂、参编人员学识水平所限以及编写时间不能无限延长等原因,书中难免仍存在诸多不妥甚至错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提出批评指导意见。本书有些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其他参考书,但一直未能联系到版权人,希望版权人看到本书后与我们联系,在此表示感谢!

现代医学的发展对麻醉学科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转变观念,努力把麻醉学科建设成为现代医学领域的关键学科和医院的枢纽与平台学科,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现代麻醉学》30年来伴随着中国麻醉学的日新月异,为我国麻醉学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麻醉学科未来必将不断传承,越发创新,担当使命。谨此,在《现代麻醉学》新版完成之际,我们对参与修订编写本书的所有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与崇高的敬意!正是这个团队的精诚合作和共同努力保障了本书的质量。同时感谢主编助理倪文教授以及长海医院孟岩医师、项明琼医师等的不懈帮助和无私奉献,他们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用于本书修订的审稿与校对;感谢邹文漪医师负责整理整个稿件,并负责与诸位作者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联系交流。感谢人民卫生出版社窦天舒主任、贾晓巍主任和尚军编辑及其团队对本书修订再版的大力支持,正是他们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编辑工作才使本出书更倾向于圆满。最后感谢所有一直关心本书再版的前辈、专家和广大读者们!邓小明 姚尚龙 于布为 黄宇光2014年1月第1版前言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播信息和更新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工作。作为近代新兴学科的麻醉学,举凡临床工作的变革、科学研究的进展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等项目,发展都极其迅速,变化也很多样。面临如此高速发展和频繁更新的学术局面,麻醉工作者对本专业(及其有关的)书籍的渴求,当不难理解。近些年来有关麻醉学的专著虽也已有相当数量,但由于种种原因,还难满足客观需求。《现代麻醉学》的出版,显然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现代麻醉学》的作者,都是经过审慎选聘,对各项专题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修养的同志。这样便保证了该书的质量和水平。因此,作者们在内容上的求新、在写作上的求准以及力求理论结合实际的精神,已经充满字里行间。在定稿之前,每稿无不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确已达到细致入微的程度。作为多作者的论著,宜忌观点上的彼此矛盾和内容方面的前后重复,否则即有增添读者的困惑之虑。《现代麻醉学》的作者们已经重视此一问题,在编写过程中进行过反复核审,力求前后贯穿、浑然一体。迄今麻醉学的多作者专著还不多,经验还有待探索;相信《现代麻醉学》的许多编写经验将会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在我国麻醉学的文库中,我们高兴地看到又增加了《现代麻醉学》这样一部博硕的专卷。作者们虽只论述了麻醉学的专业知识,并未直接触及作者们对专业的热爱以及精心传播专业知识的热情,但读后却不致对此无所体会的。换言之,《现代麻醉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可贵的专业知识,而且也将予读者以精神上的激励。

祝贺《现代麻醉学》为我国麻醉学作出的贡献!谢荣1985年1月24日于北京第2版前言

当完成第2版《现代麻醉学》修订任务的时候,如释重负,心情难以平静。作为从事近半个世纪的麻醉科学工作者,不仅亲身经历和体验着我国麻醉学的进步和发展,而且《现代麻醉学》也基本代表了我国麻醉学的水平和现状。《现代麻醉学》的组织编写,是我国麻醉学界的一件大事,它是与我国麻醉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50年代吴珏教授的《临床麻醉学》及谢荣教授的《麻醉学》先后问世,对促进我国麻醉事业的建设和专业人才的成长起了很大作用。60年代两书再版,以其精湛的内容而风靡海内。70年代编写的《实用麻醉学》,出版后仍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可惜这些书都未能得到再版。1983年1月11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部,根据广大读者的需要,向全国发出了征询函,希望组织编写一本具有我国水平的麻醉学著作,具体征询了以下意见:①你认为国内哪个单位或某人作为主编合适;②需要多少人的作者队伍,推荐哪些同志编写;③这次编写工作如何组织比较可行。不久编辑部就收到各地的回信,经过整理归纳大家的意见,确定组织全国的专家学者编写一部麻醉学。参考各地推荐的作者名单,编辑部决定组成一个相对年轻力壮并适当照顾地区分布的班子组成编委会,共有8名成员即史誉吾、庄心良、刘俊杰、陈伯銮、应诗达、郑斯聚、赵俊、曾因明。其中最高年龄61岁(1人),50~59岁(4人),最低年龄49岁(3人)。经过充分的准备以后于1983年6月7~11日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召开了麻醉学第一次编委会,会议由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兵主任主持,贾同彪社长讲了话。会议回顾了近年来麻醉专业的迅速发展与广大专业人员的要求,认为在近期内编写一本能够反映现代麻醉理论与技术进步,具有我国麻醉特点的麻醉学是非常必要的。经过详细的讨论,确定该书的性质为高级参考书,特别是供高年医师参考阅读之用。编委会邀请我国麻醉学界先辈及知名专家吴珏、尚德延、谢荣、谭蕙英、金士翱、李德馨担任该书的评阅工作,编委会推荐刘俊杰、赵俊担任主编,即开始编委会的工作。首先就编书的指导思想、特点、编写内容、估计字数、预计进度和编委分工与编审程序等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制定了详细的编写计划,推荐编写的作者。会议认为麻醉学的内容基本上包括三个方面,即基本理论、临床麻醉和复苏重症监测治疗等。要求本书能够反映现代麻醉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又能反映我国麻醉的特点和专业水平。编写过程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以达到有较高学术价值而又能指导临床实际的麻醉学专著。

麻醉学的编写是一个庞大、复杂而又精密的系统工程,从1983年6月召开第一次编委会开始启动,到1987年10月《现代麻醉学》的出版,整整经历了四年多的时间,这期间先后在北京、桂林、徐州等地召开过四次编委会,还有两次是利用其他会议,在大连、南昌召开了部分编委参加的编委会。本书参考了国内外麻醉学专著如Miller R D,Gray TC,Collin V J,山村秀夫、吴珏、谢荣等学者的权威著作和大批参考文献,首先根据麻醉学的进展和国内麻醉学的现状,拟定出全书编写的框架结构,同时从全国推荐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学有专长和写作能力的作者,发出征求意见函,经过约半年的书信往来反复磋商,于1983年12月18~25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编委会,制定出编写题纲(章节细目),落实编写人员。在编写过程中编委要针对章节内容的重复和重要的遗漏进行调整,例如通过全书两个系统(呼吸和循环系统),从基础理论、临床麻醉和复苏监测治疗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纵横平衡、协调理顺,使之既互相衔接又各有侧重。对全书的书写格式、医学名词、药物剂量和计量单位进行统一规范,便于读者参考应用。1984年5月25~29日在桂林召开第三次编委会,对全书稿件进行了初审,认为大部分稿件基本上符合要求并具有一定水平,对少数稿件进一步作了加工修改或补充。1985年2月3日在徐州召开了第四次编委会,会议的中心任务是对全书定稿,要求全部书稿、图表达到出版要求的齐、清、定。最后于1985年3~4月由主编、部分编委、绘图人员和编辑同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定稿。这本最后定名为《现代麻醉学》的专著从最初设计为74章扩充为95章,参与编写的作者从最初全国推荐的20人(分布全国11个省市)最后增加至34人(分布全国16个省市)共计197万余字于1987年10月出版发行。

这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集体编写的麻醉学专著,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通过广泛的征求意见受到全国广大麻醉工作者的热情支持,经过全体编委编辑同志们的同力合作,全体参与编写的专家学者的辛勤耕耘,而获得的丰硕果实。本书在199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发奖大会,江泽民总书记在致评奖委员会的信中,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技出版工作者再接再励努力创新,不断提高科技图书的著作水平和出版质量,为促进科技进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更大贡献。《现代麻醉学》(第1版)出版以来,承全国同道雅爱,一再印刷发行,仍未能满足读者求索。

近年来,麻醉学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重要进展,亟需在第1版的基础上再版修订。

读者不难发现:第2版在前版基础上新增了不少章节;对大多数旧有章节进行了大幅度修改;许多章节也增加了新内容。

我们仍沿第1版的编辑方针:《现代麻醉学》是一部高级参考书,主要对象是麻醉界的中、青年医师。故而力求理论上讲深讲透,实践上反映国内外临床上成熟的经验,推荐当前的流行的处理方案。由于照顾到我国麻醉队伍参差不齐,水平殊异,故编写中仍遵从由简入繁,从浅入深原则,循序渐进地介绍,以利于广大基层同道学习。

第1版问世以来,我国麻醉事业有很大发展,从业人数倍增。当前我国既有系统的从麻醉专业本科学制到大学毕业后的硕士、博士培养教育;广大的在职人员也有“毕业后教育”的迫切愿望,故第2版增加了麻醉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有关内容。

第2版基本上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了适应读者深刻的旧制印象,有些计量单位采用新旧并列的过渡方式,另外,少数章节中引用的旧参考资料,尤其是有些说明图表,骤难更改。

本版增加了少数学有专长的老专家,尤为可贵的是还收纳了一些新生力量,分布虽不够均衡,可能尚有些跨世纪的新秀未能罗致,但本版已开始注意到向此工作方向努力。

感谢全体编著者的支持,编委们的辛苦,编辑秘书的努力,本版历经两年编辑完成,虽未臻完善,但我们已尽了最大的努力,缺点和错误尚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插图少数沿用旧图,一些新图由同济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彭晓兰、刘楚建设计描绘,一并致谢。刘俊杰 赵俊1996年4月7日第3版前言

自《现代麻醉学》再版至今又已过了5年,麻醉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都处在迅速发展之中。近年来,基础医学如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遗传学,以及与麻醉学密切相关的生理、药理、病理学等学科的进步,为麻醉学理论和临床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面临新科学、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挑战,为适应麻醉专业发展的需要,势必要进一步修订和充实《现代麻醉学》一书。由知识渊博、专业造诣精深的刘俊杰教授和赵俊教授继续主持第3版修订工作,才是众望所归。但两位教授高瞻远瞩,为了扶掖晚辈、加速麻醉专业队伍的培养,一再辞谢主编的工作,并以极大的热情关切这次修订工作,并给予很大的鼓励、支持和指导,我们深受感动并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人民卫生出版社考虑到本书编写工作的连续性,应能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所以把第3版的修订工作就托付给原编委会中相对较年轻的我们三人。尽管我们从事麻醉专业工作已40余年,但因学浅才疏,实感难以承担如此之重任。人民卫生出版社在经过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决定聘请国内负有盛名、学有所长的11位专家学者参加本书的编委会工作,大大加强了第3版编委会的组织力量,为这次修订工作提供了学术和组织上的保证,使此书的再版工作得以顺利的运转。

本书的出版得益于来自全国各高等医学院校和临床医院70余位作者的热心参与,他们都是具有20年以上丰富的医学教研工作经验,博学多能的主任医师或教授,多数人同时担任着博士生、硕士生导师的工作。他们是国内麻醉专业队伍中的中流砥柱,各有所长。他们的学术创作、学术体会将在不同的章节内得以呈现,为本书的内容增添了不少的光彩。这也反映出我们的麻醉专业队伍人才辈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定会创造出更加兴旺发达的明天。

我们努力去实现第3版编委会制定的编写要求,以期能较全面系统地介绍具有21世纪水平的医学科学和麻醉学理论以及临床知识与技能。尽管全书从原131章压缩为116章,但无论在篇幅上,还是知识覆盖面上,尤其对基础理论和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都有了较大的拓展。临床麻醉部分不仅注意到新技术的进展,同时着重于以人为本的实用性。鉴于国内在危重病人的监护治疗方面有了迅速的发展,ICU的设置不仅在数量上增长,而且管理工作也日臻完善。本书尽可能反映出国内外学术界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新成就、新理论。此外,对疼痛治疗的基础理论、镇痛和急慢性疼痛治疗诸方面内容,以及对围手术期和分娩疼痛的临床评估和治疗的基本方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麻醉科建设、麻醉质量管理、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是麻醉学科的重要工作,希望能引起读者对这方面工作的重视和关切。

尽管全书含有400余万的文字叙述和500余幅图表说明,但仍难全面概括麻醉专业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有的内容偏重于理论上的叙述,但在文字上还不够深入浅出,进一步结合临床工作仍有拓展的余地。

由于受知识水平和文字修养所限,使本书内容的编排以及编辑工作还不能做到十分地严谨,同时在章节间还可能存在一些内容重复或遗漏的问题,这多少会影响到内容的系统性和先进性的表述,为此,我们感到心存遗憾。

本版第一次编委会的组织工作是于2000年9月开始启动的,至今已两年有余了。在即将出版之际,我们由衷的感谢全体编者的辛勤劳动,编委们的关切与支持。老一辈专家们的帮助和具体指导使我们难以忘怀,尤其李德馨教授不辞辛苦,日夜兼程地复审了数以十余万字的稿件。这些老教授的德才风范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还得感谢李士通、容俊芳和李军三位助理以及张莹博士等同志,他们为本书统稿编辑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时间。

在此,我们殷切地希望广大读者对本书的缺点和错误不吝赐教和指正。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2002年12月Table of Contents第61章 腹部和泌尿生殖系统手术的麻醉 第1节 总 论第2节 普外科常见手术的麻醉第3节 泌尿科常见手术的麻醉第4节 妇科常见手术的麻醉参考文献第62章 产科麻醉 第1节 孕妇妊娠期生理改变第2节 产科麻醉药理学第3节 自然阴道分娩麻醉第4节 剖宫产麻醉第5节 高危妊娠产科的麻醉第6节 麻醉并发症参考文献第63章 创伤患者的麻醉 第1节 创伤性休克的病理生理第2节 创伤患者的病情评估及处理第3节 麻醉处理第4节 特殊创伤的麻醉处理第5节 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参考文献第64章 矫形外科手术的麻醉 第1节 术前访视第2节 矫形外科患者的某些特殊问题第3节 术前准备第4节 矫形外科手术的体位第5节 矫形外科手术的麻醉选择第6节 几种主要矫形外科手术的麻醉第7节 手术中的特殊管理第8节 术后镇痛第9节 围手术期并发症第10节 小儿矫形外科手术的麻醉参考文献第65章 器官移植麻醉 第1节 总 论第2节 肾移植术麻醉第3节 肝移植麻醉第4节 心脏移植术的麻醉第5节 肺移植和心肺联合移植术的麻醉第6节 脾脏移植术的麻醉第7节 胰腺移植术的麻醉第8节 小肠移植的麻醉参考文献第66章 内镜手术麻醉 第1节 腹腔镜检查和手术的麻醉第2节 胸腔镜手术的麻醉第3节 支气管镜检查和手术的麻醉第4节 其他内镜检查或手术的麻醉参考文献第67章 机器人手术麻醉 第1节 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历史和发展第2节 机器人手术的麻醉管理第3节 各专科机器人手术及其麻醉管理第4节 机器人手术及其麻醉管理的发展方向参考文献第68章 非住院患者手术麻醉 第1节 门诊手术患者的选择第2节 术前评估第3节 麻醉方法第4节 麻醉后处理参考文献第69章 手术室以外患者麻醉 第1节 手术室以外患者麻醉的一般问题第2节 放射学检查及操作的麻醉第3节 手术室外其他麻醉参考文献第70章 特殊环境下的麻醉 第1节 高原地区手术的麻醉第2节 太空环境下的麻醉参考文献第71章 小儿麻醉 第1节 与麻醉有关的小儿特点第2节 麻醉前准备与麻醉前用药第3节 麻醉方法和装置第4节 麻醉期间的监测及管理第5节 麻醉期间输血输液第6节 麻醉并发症及其处理第7节 术后管理和术后镇痛参考文献第72章 老年患者的麻醉 第1节 老年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第2节 老年患者的药理学特点第3节 老年患者手术麻醉特点第4节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参考文献第73章 高血压患者的麻醉 第1节 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第2节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第3节 病理生理学第4节 高血压的治疗第5节 高血压危象第6节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麻醉管理参考文献第74章 心血管疾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 第1节 手术前评估第2节 麻醉前准备与用药第3节 麻醉原则与选择第4节 各种心脏病非心脏手术麻醉的特点第5节 麻醉和手术期间常见并发症处理第6节 手术后处理参考文献第75章 休克患者的麻醉 第1节 休克分类与处理原则第2节 麻醉前准备与用药第3节 麻醉药与麻醉方法的选择第4节 休克患者麻醉管理第5节 常见并发症的防治参考文献第76章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麻醉 第1节 病理生理概述第2节 麻醉前评估和准备第3节 麻醉管理第4节 麻醉后处理参考文献第77章 神经肌肉疾病患者麻醉 第1节 癫痫患者的麻醉第2节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麻醉第3节 重症肌无力患者的麻醉第4节 其他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的麻醉参考文献第78章 糖尿病与胰岛素瘤患者麻醉 第1节 糖尿病患者麻醉第2节 胰岛素瘤手术麻醉参考文献第79章 肾上腺疾病患者手术的麻醉 第1节 麻醉、手术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第2节 麻醉、手术对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的影响第3节 肾上腺皮质病变手术的麻醉处理第4节 肾上腺髓质病变手术的麻醉处理第5节 其他肾上腺肿瘤手术的麻醉处理参考文献第80章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麻醉 第1节 肝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变化第2节 术前肝功能的评估第3节 肝胆手术患者的麻醉与管理第4节 肝病患者行非肝脏手术的麻醉与管理参考文献第81章 肾功能障碍患者的麻醉 第1节 肾脏功能障碍的病因第2节 肾脏功能障碍患者的相关麻醉药理学改变第3节 透析治疗及其影响第4节 术前准备第5节 麻醉处理第6节 麻醉及围手术期的肾脏保护参考文献第82章 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麻醉 第1节 血液系统疾病概述第2节 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术前评估及术前准备第3节 麻醉选择第4节 常见血液病患者的麻醉第5节 抗凝治疗与麻醉选择参考文献第83章 病态肥胖患者的麻醉 第1节 肥胖的定义及肥胖程度的评价与分类第2节 病态肥胖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第3节 围手术期管理第4节 术后管理及并发症的防治参考文献第84章 精神病患者的麻醉 第1节 精神疾病的概况第2节 精神病学的分类第3节 精神病药物的药理作用第4节 精神疾病患者麻醉注意要点第5节 抑郁症电休克治疗的麻醉第6节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麻醉第7节 酒精成瘾患者的麻醉参考文献第85章 麻醉及麻醉恢复期间严重 第1节 反流、误吸及吸入性肺炎第2节 急性上呼吸道梗阻第3节 支气管痉挛第4节 急性肺不张第5节 张力性气胸第6节 急性肺栓塞第7节 脑血管意外第8节 恶性高热第9节 苏醒期躁动第10节 全麻后苏醒延迟第11节 术后恶心呕吐第12节 术后低氧血症第13节 急性术后高血压参考文献第86章 控制性低血压 第1节 控制性降压的生理基础第2节 控制性低血压减少失血的能力第3节 控制性低血压对器官功能的影响第4节 控制性低血压的技术方法第5节 控制性降压药物第6节 控制性降压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第7节 控制性低血压的临床管理第8节 控制性低血压并发症参考文献第87章 输血与自体输血 第1节 输血指征第2节 成分输血第3节 输血的相关问题第4节 输血的并发症第5节 减少术中输血的方法第6节 输血的知情同意第7节 自体输血参考文献第88章 体外循环 第1节 体外循环原理和用品第2节 体外循环的管理第3节 体外循环在非心脏手术领域中的应用参考文献第89章 手术患者的体位 第1节 体位对生理功能的影响第2节 体位的安置和监测第3节 与手术体位相关的意外和并发症参考文献第90章 手术室安全与污染的防治 第1节 手术室安全第2节 手术室的污染与防治第3节 感 染参考文献第91章 麻醉恢复室 第1节 概 述第2节 PACU的设计、设备和药品耗材配置第3节 PACU日常工作第4节 PACU常见并发症第5节 PACU中针对患者实施人性化管理的措施参考文献第六篇 危重病医学 第92章 加强医疗病房第93章 急性肺水肿第94章 急性呼吸衰竭第95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第96章 心律失常第97章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第98章 急性心力衰竭第99章 休 克第100章 术后脑功能障碍第101章 急性肝功能衰竭第102章 急性肾损伤第103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第104章 心肺脑复苏第105章 新生儿复苏第106章 急性药物中毒的诊治第107章 氧疗和高压氧治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