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镜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6 06:08:54

点击下载

作者:晓树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镜子

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镜子试读:

前言

列夫·托尔斯泰1828年8月28日出生于俄罗斯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雅斯拿雅·波里雅拿庄园,1910年11月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他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托尔斯泰之所以获得不朽的声誉,主要是由于他的三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期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9月20日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文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文专业。当年期终考试不及格,1845年9月13日被转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准备当外交官。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产生兴趣,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4月退学回到家乡。回到家乡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后从军多年,并开始文学创作。

1862年托尔斯泰和出身于有教养的中产阶级家庭的索菲亚·安德烈耶芙娜结婚。他中断了教育活动,并在以后的15年里,把他的全部热情献给了婚后的生活,大部分时光过得充实而快乐,他们共生育13个子女。他把庄园管理得很好,并重新开始写作。可惜索菲亚不能摆脱世俗偏见,过多为家庭和子女利益着想,不能理解世界观激变后托尔斯泰的思想。夫妻的不和酿成最后的家庭悲剧。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1月从家中出走,同月20日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享年82岁。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雅斯拿雅·波里雅拿的森林中。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

托尔斯泰内心充满深刻的矛盾。他是一个个人主义贵族,而在他的晚年却很不成功地试图过一种穷苦农民的生活;他的作品里宣扬了对爱和忠诚的人生信仰,和对财产及政府和教会之类人为制度的鄙弃。

他的创作初期,特别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他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认真地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因此,他的艺术视野达到罕有的广度。托尔斯泰的艺术是博大精深的。首先,他以特有的概括的广度,创造了史诗体小说。历史的事实融合着艺术的虚构,奔放的笔触揉和着细腻的描写;在巨幅的群像中显现出个人的面貌,于史诗的庄严肃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独白,变化万千,蔚为奇观。他善于驾驭多线索的结构,千头万绪,衔接得天衣无缝;又能突破小说的“封闭”形式,波澜壮阔,像生活那样无始无终。然而托尔斯泰的艺术魅力,不只在于再现宏观世界,而且在于刻画微观世界。他洞察人的内心的奥秘,在世界文学中空前地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并且深入人的下意识,把它表现在同意识相互和谐的联系之中。他总是如实地描写人物内心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只写其突出的一面或占优势的一种精神状态。托尔斯泰的风格主要特点是朴素。他力求最充分最确切地反映生活的真实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晚年,他的艺术有显著的变化。在心理分析上力求简洁,不写感受的整个过程,只写心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主要环节;有时采取戏剧的方法,通过行动和对白来表现。不写性格的顺序发展过程,而写突然事故引起的决定性转变。在结构上,为了表现人物的醒悟,常常采用倒叙的方法;为了集中,长篇小说也不再用多线索,而用单线索逐渐展开的方式。在语言上,则力求质朴洗练和浅显易懂,接近民间故事。

列夫·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之一。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而为前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作者2009年7月于北京

幸福的童年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列夫·托尔斯泰

古老传统的家族

托尔斯泰的家族从16世纪以前就被人传说着。

现在让我们来探究一下这些传说。据说托尔斯泰家族的祖先于公元1353年,率领他的两个儿子和三千多族人,从德国财兹鲁迁徙到了俄国。

有人说托尔斯泰的家族就是从这群族人中传衍出来的,但是关于这方面,找不出确切的历史记录。

最早的记载,则要回溯到16世纪伊凡雷帝时代了。

当时托尔斯泰家族的族长为伊凡·伊瓦诺比齐,他是克拉彼巴那地方的长官,他的儿子互西里·依瓦诺比齐(死于1649年),是第一位参与政治活动的托尔斯泰族人,他能力卓越,因此担任各种政府要职。

根据记载,互西里·依瓦诺比齐担任过各都市的市长,最后荣升为一等官。从此以后,族中人才辈出,有许多都已成为颇有名气的政治家、官吏或军人,这些均有记载可查。

1877年,有位族中的军人,因参加远征土耳其战役有功,受到皇帝的褒奖并受勋。皇帝曾对他说:“由于你防守齐基林市,使它免遭土耳其军队的蹂躏,值得褒奖。”

托尔斯泰家族中,第一位获得伯爵爵位的叫彼约特鲁·安德烈比奇,他是彼约特鲁一世最亲近的人。

在彼约特鲁一世和叶卡特琳娜二世时代,昌盛一时的贵族中,除了托尔斯泰家族外,后来都逐渐地没落了。

在托尔斯泰家族中,后来又陆续出现了许多军人、政治家、文学家以及艺术家。要是说托尔斯泰这一族曾被记载于苏俄的正史上,那有些夸大其辞;然而,在俄国的宫廷史上,确实有和他们相关的记录。

在上述这些托尔斯泰家族名人中,固然有不少勇敢之士,但也有一些厚颜无耻之人。普希金像

格里保埃德夫曾经写了一首诗歌,颂扬佛约德尔先祖。

他是一个专在夜晚活动的人,虽然曾被放逐于堪姆察卡,但他却变为阿留申人回来。他不关心道德,性情浮躁;他那颗浮躁的心,把他从天堂推落地狱,又把他从地狱拉回天堂。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天堂与地狱间流转……他似乎是一位粗鲁的浪漫主义者。

据人们传说,他的一生变幻莫测,就人类道德原则来衡量,他是个与众不同的极端分子,不曾谈论过法治,这都是深受时代观念影响的结果。但他为人勇敢,充满活力,颇具睿智与才华;也是一位有教养、对朋友讲义气的人。

又有人传说,他虽然有一些使人不敢苟同的阴暗面,但只要是认识他的人,都会喜欢他,尊敬他,因为他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

佛约德尔的某些行为虽然有失道德,但似乎颇得人缘,如果这么一位可爱的人现在还活着的话,由他现身说法叙述他的生涯,一定是很有趣的。

据说,他曾经差点和俄罗斯的民族诗人普希金决斗。

佛约德尔的女儿是一位诗人,她所写的诗集曾经出版过,但是属于非卖品。

佛约德尔虽然英年早逝,但一生充满着传奇。他是莫斯科贵族会的长老,在这个贵族会的成员中,有粗鲁的人,也有循规蹈矩的真正贵族。

托尔斯泰曾在小说《战争与和平》中,提及他是位粗暴的决斗狂,也是贵族会的长老。

在这两种不同的类型中,托尔斯泰比较心仪他那粗鲁的一面;而托尔斯泰也认为在托尔斯泰的家族里,也就是托尔斯泰家族的血缘中,奔流着这种豪放武士的血液。

托尔斯泰体内所承流的,似乎就含有这个粗鲁人的血。

这些家族旧事,复杂而冗长,族人中除了先祖佛约德尔外,尚有许多活跃于宫廷的贵族、地方官吏以及军人,其中有些人因卷入过皇位的争夺或继承问题的纷争中,而几乎被判死刑。

而托尔斯泰就是生长在这个具有古老传统的家庭里。

总之,凡是古老的家族,只要深入地去探索它的历史源渊记载,就能发现许多有名的人物,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出身贵族的父母

托尔斯泰的父亲是尼科莱·伊利伊齐·托尔斯泰伯爵。

他是一位军人,1821年6月11日曾担任乌克兰第三哥萨克屯垦队(后来改称为伊鲁克兹克骠骑队)的骑兵少尉,在他上任的第二天,拿破仑未经宣战就直接攻向俄罗斯的边界。

这时,托尔斯泰的父亲不顾自己双亲的忧虑,勇敢地走向战场,他当时看到战场上那种残酷的情景,曾在信中说道:“我已经坐上贼船,现在只好全力以赴了。”过了不久,他又在信中说:“我的战斗意志已经衰退了,我已经不再关心这场几乎毁灭人性的战争,我只想和美丽的妻子以及年幼的孩子们,幸福地过着隐居的生活。”托尔斯泰的父亲

拿破仑远征俄国,对法军而言,是一项很沉重的负担;但很明显,对俄国军队也是非常巨大的压力。

最初托尔斯泰的父亲是担任祖母的亲戚阿烈克势将军的副官,后来升为骑兵上尉联络官。1814年,在前往彼德鲁勃尔格途中,在德国境内被法军逮捕。1815年,当俄军攻进巴黎时,又重获自由。

可是俘虏的生活对托尔斯泰的父亲而言,好像并不苦,这是因为托尔斯泰的父亲的传令兵,把托尔斯泰父亲的钱偷偷地藏在他自己那宽大的长靴中,而没有被搜去。

这位传令兵脚部虽然受了伤,可是在整个被俘期间,却绝对不在别人面前脱下长靴,因此托尔斯泰父亲的钱才得以保留下来。托尔斯泰父亲就利用这笔钱,在俘虏营中买到自己喜欢用的东西,他对这位忠心的传令兵,也因此更是一辈子感激不尽。

当和平来临后,托尔斯泰的父亲回到俄国。1815年8月8日,托尔斯泰的父亲改任为近卫骑兵团副团长,还兼任祖母另一位表兄弟安德烈将军的高级副官。

五年后的1819年3月14日,托尔斯泰的父亲托词生病而离开了军队。

由于长年驰骋于战场,又当过敌军俘虏,以及在各处东奔西走,所以,托尔斯泰父亲的身体变得非常衰弱。但是他离开军队,则是另有其他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因为身为卡占地方长官的祖父由于生活靡费,而将家财都挥霍光了。

托尔斯泰曾在其《幼年时期的回忆》一书中提到一些关于祖父的话题。虽然是卡占的地方长官,但是祖父的生活过得非常潦倒。亲戚们体恤他,才为他安排了这个官职。

据猜想,托尔斯泰祖父可能是个大方、温和、乐观而又好客的人,同时也是个容易受骗的人。

他住在贝列夫斯基群的波里雅拿领地(并不是托尔斯泰的出生地雅斯拿雅·波里雅拿),终日无所事事,狂欢作乐。

他每天一早就开始宴会,或乘坐马车去看戏。黄昏后,邸宅里总是一片喧哗,音乐声不绝于耳,大家正狂舞喧嚣。

不但如此,有的人还以巨额金钱作桥牌赌博,而托尔斯泰的祖父母对这方面是绝不输人的。

祖母和其他人不一样,并不太聪明,她是一位暴发公爵的女儿,从小就娇生惯养,以致养成了任性、奢侈而挥霍无度的个性。

夫妇俩的法语比俄语好。他们学识不深,喜欢跳舞,尤其嗜赌如命,祖父尤其容易受骗,只要有人开口向他借钱,不管是谁他都有求必应。他有时受到别人的煽动,或一时高兴,就开始改行做生意,最后却总是落得一文不名。

当初祖母嫁到托尔斯泰家时,曾分到很广大的一片土地,但现在却全部落入别人手中了。

于是祖父只好到处去拉拢亲朋好友活动,好不容易才谋得卡占县县长职位,得以勉强支撑着原来的家庭生活水平;但家中经济状况已是外强中干,所以托尔斯泰的父亲才不得不立即设法寻求解决困境之道。

祖父于第二年去世,留下了许多的债务,托尔斯泰的父亲也因此而陷入困境。

这些情形在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的大结局中,曾以尼克莱·洛斯托夫老伯爵亡故后,遗族的生活为影射。

第二年,曾担任过军职的父亲,就任了莫斯科军人遗族救济所的助理监察人。

这个职位对托尔斯泰的父亲来说,实在太渺小了,但是在祖父庞大债务的重担之下,这不啻是免遭牢狱之灾的一种办法。

父亲为了替祖父偿还所欠的巨额债款,过着非常拮据的生活。

但是过惯了豪华生活的老祖母与父亲的妹妹们,则无法再支持下去了。可是,想要解决这个困局,除了接受有庞大资产者的资助外,实在没有其他办法。

于是,侯爵千金玛丽亚·尼可拉爱比娜·宝康斯卡雅嫁入了托尔斯泰家族。

据说托尔斯泰父母亲的结合,是所谓相亲式的婚姻,由双方的亲戚来主婚。托尔斯泰母亲虽然很富有,但在当时却是个年纪不小而又丧母的孤儿;父亲则是出身名门,性格开朗、交游广阔的美男子。

家计的困窘,因转变得太过剧烈,托尔斯泰父亲曾一度拒绝继承;而托尔斯泰的母亲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嫁到托尔斯泰家的。

托尔斯泰的母亲虽然敬爱他父亲,但绝不能说是爱慕,因为她对已死去的未婚夫还怀着思慕之情,而且一直延续到她去世为止。可是母亲并不因此而对父亲冷淡,他们生了子女后,她也一直敬爱着托尔斯泰的父亲。

在《战争与和平》一书中,洛斯托夫伯爵家人与宝康斯卡雅伯爵家人活跃于其中,托尔斯泰将前者视为托尔斯泰伯爵家的化身,而让后者代表托尔斯泰母亲的宝康斯卡雅侯爵家族。

托尔斯泰母亲就是这种家族的女儿。她嫁到托尔斯泰家后,使得负债累累的托尔斯泰家得以起死回生,恢复了原来繁荣的局面。

托尔斯泰所出生的雅斯拿雅·波里雅拿公馆,周围有两千五百英亩的土地。土地的一半是田地,另一半是森林。这块土地是属于托尔斯泰母亲娘家所有。

托尔斯泰外祖父是陆军中将、军区司令官,退役之后就住在这块领地上。由于托尔斯泰母亲是独生女,于是就顺理成章地继承了这片土地。

托尔斯泰母亲嫁到托尔斯泰家后,一共生了五个子女,1830年生下最后一个孩子(托尔斯泰的妹妹)后,因产后身体过度虚弱而去世,这时托尔斯泰才一岁零八个月。

托尔斯泰对母亲的容貌并无印象,在贵族家庭中都有悬挂家族肖像的传统习惯,但是不知是什么原因,托尔斯泰母亲的肖像却没有挂在家中。托尔斯泰母亲少女时代的照片,只留有一张,但是做母亲时的照片,却一张也没有留下来,因此,托尔斯泰只能从想象中去勾勒托尔斯泰母亲的容貌,这是件多么遗憾的事!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可以说是值得庆幸的,因为怀着想象的心情去追忆他的母亲,一切都可以被美化。

不只是他的母亲,在托尔斯泰的印象中,凡幼年时代接近过他的人们,包括父亲和马车夫在内,都是善良而美好的,当然,母亲更是最伟大的了。

据说,托尔斯泰母亲并不很漂亮,可是以当时的女性来看,她却具有优良的教养。除了俄语外,她还会法语、德语、英语、意大利语,她对艺术方面也颇具鉴赏力,更弹得一手好钢琴,口才也非常好。

她还能编各种有趣的故事,常常把她所编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有人说托尔斯泰最像母亲,但托尔斯泰还是认为大哥尼克莱最像她。

托尔斯泰母亲去世的时候,尼克莱只有六岁,从母亲遗留下的信件看来,尼克莱似乎继承了母亲的天性。

母亲与尼克练卡(尼克莱的昵称)个性上最相像的是对别人的思虑一概不关心,而把自己所具有的智慧、学识、道德的优越感,都隐藏起来。简言之,他们都是非常谦逊的人。当然,这些都是托尔斯泰的幻想,托尔斯泰一生中都在幻想着他的母亲。

在托尔斯泰的小说《幼年时代》中,曾如此描述他的母亲:“当我幻想我母亲真正的容貌时,浮现在心头的,常是她那永久不变,温柔的脸庞,漂亮的褐色眼睛,短短卷发下的一颗痣,还有那漂亮刺绣的白领子,洁净、纤细、小巧的手,我常去亲吻、抚摸它们。”

托尔斯泰又在其他的文章中写道:“我母亲的婚姻生活很短,大约只有九年,但那是幸福、美好的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所有人对我母亲的爱,母亲对生活中所有人的爱,互敬互爱地酿成绚烂的色彩。母亲的容貌高贵而圣洁,年轻时,每当我遇到困难,就一定向母亲的圣灵祷告、求助,而母亲的神灵也都常会来帮助我。”

对托尔斯泰来说,母亲并没死去,她常活在他身旁并帮助他,他是如此地相信,永久地相信。

托尔斯泰曾在1906年(78岁时)3月10日的日记上这样写着:“今日一整天都无精打彩,心情郁闷,入夜后,心绪始终不宁,此时非常相念母亲的慈爱,想到幼年时被爱我的人拥抱,现在却没有如此拥抱我的人了。

我曾在心中不断地寻找我所爱的人,可是一个也没有。

终于,我想到了我的母亲。对了,是我一次也没有叫过或与她谈过话的亲爱的母亲,此时我却非常地思念她。

在我的眼中,她是至高的、圣洁的、慈爱的象征,没有神那般的冷酷无情,而是像世界上活着的、有血有肉、温暖的母亲们一样,当我疲惫不堪时渴望着她的抚慰。

我亲爱的母亲,请拥抱我吧!这么说也许会被人取笑,但这也没有办法,因为在我心灵深处确是如此地渴望着啊!”

托尔斯泰在80岁那年的6月10日,也曾在日记中这样写着:“今早我照例做了晨间散步,心中不断地思念着母亲。我虽无法记得母亲的慈容,但这思念之情却是我神圣的向往,我从未曾听到别人说过她的坏话……”

只要托尔斯泰过生日,他就会想起他的母亲。十岁幼年时期思念着,八十耄耋之年仍是一样地想念着。

每当托尔斯泰跳着马祖卡舞时,偶尔跳错了舞步,不禁又会想起了母亲。托尔斯泰在《幼年时代》一书中,也曾提及幼年时所发生的这种事情:“……只要妈妈在,妈妈就一定不会为我而脸红……我的思绪随着怀念之情而远逝……想起了妈妈经过家门前草地时的踪影,庭院里古老的大菩提树,燕子掠过那清静的池塘上,还有在刚收割的麦草堆上躺着仰望那天空飘浮的白云和蓝天,明亮、寂静的黄昏,这些都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真是历历在目;更有那美丽如彩虹般的怀念,在我变化无穷的幻想中跳跃着……”

小时候,母亲总是温柔地呼唤托尔斯泰,经过六十年、七十年之后,母亲在他的心目中,仍旧永远是如此的温柔美丽。

子女眼中的父母

托尔斯泰喜欢母亲,同样他也喜欢父亲。现在介绍一下他们子女心目中的父亲。

父亲每天忙着经管自己的土地,可是他并没有忘记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的孩子。19世纪的俄国教堂

托尔斯泰的双亲于1822年7月9日结婚,当时是在莫斯科郊外卡雅诺坡村的教堂中举行婚礼的。

如前所述,他们并非由恋爱而结合,但是两人婚后的生活很幸福,一共生了四男一女。父亲辞去了军人遗族救济所的工作,在雅斯拿雅·波里雅拿担任改善财政的工作。

父亲开始过着与那喜欢玩乐的祖父完全不同的勤俭生活。

1824年,外祖父所建的雅斯拿雅·波里雅拿两层楼的木造大公馆落成。

五年后,父亲把这所母亲名下的莫斯科住宅卖掉,买回了因替祖父还债而卖掉的尼克莱·比雅先斯基的广大土地。

总之,将衰败的托尔斯泰家族恢复到原来的盛况,是父亲当时最大的愿望。

在《幼年时代》一书中以《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为题的一章的开头,托尔斯泰这样写着:“他有魁梧、健美的身躯,但奇怪的是走路的步伐却很小;他有耸肩的怪癖,小眼睛经常含着微笑,并且有着大大的鹰钩鼻子,不太整齐但还算端正的嘴唇,常常紧闭着,咬字发音却不太清楚,经常带着咻咻的余音;他还有着微秃的头顶,这就是记忆中的父亲。”

由于托尔斯泰的父亲说话很谦和,所以被大家所喜爱。事实上,不管是年老的、年轻的,或是名人、学者的确都很喜欢他,尤其是那些想被别人喜欢的人,更是喜欢他。

他懂得人的心理,知道如何与人交往。

他是个退役军人,和所有的退役军人一样,漂亮的服饰并不适合他。当他穿上流行的礼服或燕尾服时,好像是脸部化了妆似的不自在。所以,他经常喜欢穿一些剪裁合身而又舒适的便服。

托尔斯泰的母亲很擅长弹钢琴,父亲也很喜爱音乐。当然,他对于像贝多芬的奏鸣曲等深奥难懂,令人听起来昏昏欲睡的作品,并不太喜欢;他喜欢选择自己能伴奏的小品,或哼一哼朋友所作的浪漫歌曲,或是吉普赛之歌和各种歌剧。

托尔斯泰从来没有听父亲谈过有关反宗教的言论,他似乎是个很有宗教信仰的人。

父亲结婚后,虽然忙着管理广大的私有土地,但仍然是个喜爱读书的人,家里二楼的书房里,经常摆满了法国古典文学、俄国文学、历史以及科技等方面的书籍。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

有些有钱人家却不喜欢读书,但为了炫耀自己的教养,往往买些书来摆在书橱内作为装饰品,可是托尔斯泰父亲却认为在上次所买的书未读完以前,绝不愿再买新书。这种原则虽然不太容易坚持,但是父亲却努力去遵循。

父亲最喜欢读传记和诗。

孩子们常要求父亲讲故事或念诗给他们听,父亲尤其喜欢俄国民族诗人普希金的诗。

父亲首先朗诵普希金的诗,然后让他们也跟着朗读。

父亲又教他们兄妹画画,孩子们都很喜欢他的指导。当然,父亲并不是一位画家,但是他所画的东西,在孩子们眼中却比其他任何画家都高明。

通常,父亲都为孩子们画一些传说中有名的“火鸟”。除了火鸟之外,他还画一些孩子们从来没有看过的在海上吐着烟航行的汽船,以及莫斯科的都市生活写实,有时也画穴居于河边的海狸。父亲就是如此一位有耐性、有教养,同时对孩子很温和的人。

托尔斯泰一家一直住在雅斯拿雅·波里雅拿,后来为了哥哥尼克莱与西尔涅读书方便,就搬到莫斯科的姑母家。当然,雅斯拿雅·波里雅拿的房产并没有卖掉。

兄弟姐妹们

托尔斯泰的兄弟们

托尔斯泰有三位兄长。最大的叫尼克莱,比他大六。二哥叫西尔涅,大他两岁。

小哥叫德米特列,大他一岁。

在托尔斯泰一岁半时,他妹妹玛丽亚出生。

据说他母亲最疼大哥尼克莱,但她同时也昵称他为“我的小班查明”,她疼爱托尔斯泰的心是无法以言语来表达的。

可是当妹妹出生时,母亲却永远离开了他们。

因此,对于母亲的一切,他只是有一点点的印象而已。

大哥尼克莱昵称为尼克练卡,他在兄弟中是最被父母疼爱的一个。他虽然有时喜欢捉弄别人,但个性稍带内向,且很有才华,具有基督徒的温柔,为人仁慈。他在高加索当军人时,喝起酒来就像喝水一般,他心地善良,如果借住在穷人家,他往往会把自己所有的东西毫不吝啬地施予他们。

和托尔斯泰同时代的作家屠格涅夫曾经说过:“列夫·托尔斯泰只要说出理论就觉得心满意足了,但尼克莱却去实践了理论。”

大哥好像完全继承了母亲的一切,很有口才,想象力也很丰富。他完全是一流艺术家的作风,而且很喜欢交朋友。

二哥西尔涅昵称为西略佳,做事认真,人长得很英俊,经常面露微笑,和大哥不同的是他不太喜欢别人,却是个很少犯错的谨慎孩子。

三哥德米特列,小名叫米千卡,为人热情,做事很认真,求学时曾像宗教家般地绝过食;也经常对贫穷的人施舍,即使家里有病人,他也常留宿穷人。

最小的妹妹玛丽亚,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女孩,嫁给一位伯爵的亲戚,但是婚后生活并不幸福,不久她就离家进入夏玛鲁丁斯基修道院当修女,终其一生。

托尔斯泰与三哥米千卡,因在同一年份出生,因此成为了很要好的朋友。对于大哥尼克莱,他是抱着尊敬的态度;对二哥他则以佩服的心去模仿他、敬爱他,想成为像他一样的人。二哥是个美男子,经常歌声不辍,不论是唱歌、绘画,他都显示出豪放的个性,是个彻底的利己主义者,这些都使他佩服不已。

在他们很小的时候,经常称大哥为“你”,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称呼他。

尼克莱可以说是个名副其实的奇异少年,长大后也成为了一个令人惊异的非凡人物。

他没有虚荣心,从不关心别人对他的看法如何,且具有艺术家敏锐感觉的气质;他是位有高度节操的人,也是戏谑而不伤大雅的幽默家,具有无穷的想象力以及虔诚高超的世界观,但绝不自我陶醉。他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可以滔滔不绝地讲许多神话和幽灵故事达几小时之久,使人浑然忘我,而且并不觉得他是在说故事。托尔斯泰家客房

至于兄妹们对托尔斯泰的看法如何呢?比托尔斯泰年小一岁半的妹妹玛丽亚曾经如此说过:“幼小时的列欧西卡个性非常开朗,是个乐天派。他每次进入房间时总是微笑着,好像发现了什么新奇的事要立刻告诉大家似的,他总是嚷着跳进来,无论何时都很可爱,也很温柔,完全没有粗野的举止。他虽然喜欢开玩笑,但是每当开得过分时,自己的眼中就会充满泪水,因此,兄长们就给他取名为‘爱哭的列夫’。

每当被兄长们欺负时,他就跑得远远的躲着抽噎地哭,当别人问他:‘怎么啦?列欧西卡。’他就会哭着说:‘大家都在欺负我。’然后颤抖着肩膀大声地哭起来。”

这是妹妹对他的看法,相信哥哥们对他也持有相同的看法吧。

然而,在这些快乐的兄妹们之外,还有一位兄弟生活在圈外。这件事以今天的观点来看,是不可思议的。

托尔斯泰的父亲在十六岁时曾经获得一位托尔斯泰家农奴小女儿的爱,而他们又不能结婚,这位女孩就只能照顾着他父亲的一切生活琐事。

两人所生的孩子取名叫米先卡,大家都知道他是父亲的儿子。

事实上,他在五个兄弟中是最大的,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礼教以及门庭关系,无法走进他们的家庭和他们兄弟共同生活。

虽然他的弟弟们每个都被称为少爷,过着幸福而富裕的生活,但他却必须去当邮差过日子。

托尔斯泰在《回忆录》中曾经描写过他:

我的这位兄长(指米先卡)虽然日子过得还不错,但是后来却误入歧途,以致生活逐渐潦倒。长大成人后,他常常来向我们要钱,每当我们给他十卢布或十五卢布时,他都很客气地说声谢谢。

这么一个长得最像父亲的兄长,却可怜地向我们请求援助,使我不仅觉得悲哀,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他后来写《复活》一书时,曾把这件事情写在该书的第一章第十八节中。

最初的记忆

前面已经说过托尔斯泰出生于1828年,据说他出生时哭声非常大,几乎可以把附近的邻居吓坏了。

好在他家的庭院很大,所以邻居应该是听不到的。

从宏亮的哭声中,可以想象得出这婴儿是多么地充满活力。

但是据说托尔斯泰并不是一个很可爱的婴儿,鼻子很大,眼睛深陷,额头如受难人一般,长满了深深的皱纹,是一个让人联想到“老头”的婴儿。

当然,托尔斯泰也和任何人一样,婴儿时的事是无法记忆的,只是在模糊中留存着少许印象。

托尔斯泰好像被裹在某种东西之中,虽然想伸出双手,但总是伸不出来,于是他开始喊叫,这种叫声使他觉得非常不舒服,但是又无法停止,这时好像有人弯着身站在他身边。当然他并不记得那是谁,更何况这件事是在昏暗中发生的。托尔斯泰家的餐厅

蒙眬中他感觉到身边有两个人,他们对他的喊叫声视若无睹,完全不理会他的期望,也不拿开包裹着他的东西,这时他就哭得更大声了,虽然他知道自己的身体并没有必要这样裹着,但那两个人却都认为这是必要的。他竭力想对他们表达他的意思,于是只好用自己觉得厌烦但又无法控制的声音哭个不停。因为身为无法说话的婴儿,只有哭才是唯一表达意思的方式。

过了一个时期——不,可以说是同一个时期,托尔斯泰还有个愉快的印象。

那时他坐在洗澡盆里,有一位保姆替他擦身,一阵无法形容的新鲜而幽香的气味,散发在他的周围,可能是装花草的布袋香味,这种特殊的气味打动了他的心。

生下来第一次看到自己露出肋骨的小巧身体、幽暗而滑溜的浴槽、保姆卷起袖子的手、温暖的洗澡水、冉冉上升如雾般的蒸气,还有洗澡时哗啦哗啦的水声,他尤其喜欢摸浴槽的边缘,有种滑溜溜的感觉。

他不厌其烦地观看着浴室的四周,并倾听着声音。

托尔斯泰从生下来一直到满三岁,都是由保姆抚育,从离开她的膝盖到开始学习走路以及呀呀学语的期间,任他如何去寻思,除了上面讲的两个印象外,再也找不到其他的印象了。

这真是不可思议,到底他这小小身躯是从何时开始有的?何时开始会看东西、听声音、分辨东西、开口说话的呢?是否在亲一亲母亲或逗母亲笑一笑,而且有了这种记忆时,才有的生命呢?当然他是有生命的,而且过得很幸福。

从任何角度来看,他都是很幸福的。只是他曾说过,他并不是个很可爱的娃娃,所以稍微长大后,他就开始烦恼了。

托尔斯泰在小说《幼年时代》一书中如此描述:

……有时候我对自己很绝望,我的鼻子大而扁,嘴唇很厚,眼睛细小又呈灰色,像这样丑的人,幸福之神一定不会降临到我的身上,除非神能赐予奇迹,使我成为美男子,否则别无他法。只要能够美化我,我一定把现在以及将来所能获得的一切都献给神——我时常如此祷告神来帮助我,可是奇迹并没有出现。

从小他就这样自我悲观,到后来他对自己的脸还是没有信心。

某一位批评家对托尔斯泰的脸下了如此的评语:“设计这么伟大灵魂的住宅(指他的脸而言),不是希腊的艺术之神,而是一个极为平凡的木匠。”因为他拥有一张平凡的丑脸。

这位不客气的批评家继续说道:

他的风采会令初次见到他的人泄气。他们从很远的地方坐火车或从托拉市坐汽车来到他的住宅,坐在客厅中等着主人出来接待,心中不免想象着会有一位和蔼可亲的好人出现。可是不知何故,一位与他们想象完全不同的人却打开了门,他是个矮胖的男子,蓄着杂乱的胡须,加速脚步走进来,装出欢迎的脸色,然后站在这些一脸惊愕的访客面前,高兴地交谈了几句,就轻松地向客人握手道别。

这位讨人喜欢的矮胖好人,长着雪一般的胡须,毫无顾忌地与客人亲切谈心,他真的就是大文豪托尔斯泰吗?

……

虽然人们看到托尔斯泰似乎感到很泄气,但是批评家对他的眼睛却有不同的评价。

幼年时,托尔斯泰曾对这双小而灰色的眼睛厌恶地形容道:“在卷起的浓眉森林里,凸出豹般灰色的眼睛。”俄罗斯文豪高尔基

高尔基也曾说过:“托尔斯泰的眼睛里藏有一百只眼睛。”又说:“托尔斯泰具有俄国传统农夫的脸孔,但是由于这双眼睛,使他的脸更具有天才容貌。”他同时还更深入地说:“像一只兀鹰从很高的天空,向正在地上奔跑的小老鼠猛扑下来时的锐利眼神;又如强有力的箭一般,能射进坚硬的东西;不但如此,更能鸟瞰世界,一览无遗。”

他对托尔斯泰的眼睛最后的结论是:“具有这种眼睛的人,才能看出真理,世界上一切的知识都属于他;但事实上,拥有它们的人,并不是幸福的。”

托尔斯泰具有什么样的眼睛高尔基并不太明白,但他认为他所说的都是事实。

如此说来,托尔斯泰除了眼睛之外,其他的都跟土里土气的农民没有两样了。

幼年悲伤的心情,到现在才好像解除了。当然,这种悲伤的心态,是不能视为小孩的自闭症来治疗的。

森林里的向阳草地

在没有母亲的宅子里,替母亲来照顾儿女们的,是远亲塔迦娜。他们称她为伯母,她长得并不高大,但很结实,头发乌黑。托尔斯泰的诞生地

她心地很善良,尤其是对那些无依无靠的人,颇有怜悯心。伯母常替他们换穿衣服,并拥抱托尔斯泰,亲吻他,或替他系裤带。

除了父母之外,她是托尔斯泰一生当中第三个最重要的人,对他的生活有直接的影响,他是在她的宠爱下长大的。

这位伯母在世期间,他除了在卡桑读大学四五年级和入伍四年外,一直没有离开过她。

她不用言语而常以行动来表示出如何才能得到爱的喜悦,由此他学习到爱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同时,他也体会到自在地过着寂静孤独生活的乐趣。

当然,代替母职的不仅塔迦娜伯母一个人,还有他父亲的妹妹——姑母亚历山大伯爵夫人与只拉格雅夫人。托尔斯泰家乡的森林

姑母住在卡桑,所以他们兄弟姊妹就到卡桑大学求学,但是那位远亲伯母塔迦娜比起这两位姑母来,似乎更能担负起母亲的职责。

塔迦娜伯母所居住的雅斯拿雅·波里雅拿,位于平原的中央,是一处由白桦树的茂密森林所包围着的美丽丘陵,森林里的核桃树果实累累。位于托拉市南方十五里的雅斯拿雅·波里雅拿,素有“田园森林”之称。

住宅前是三十公尺宽的基辅公路,在俄国的北方与南方铁路尚未开筑的时代,从莫斯科或圣彼得堡到乌库莱那、克里米亚或高加索的马车,都摇着铃,吹着喇叭经过此地,因此这里可说是交通要道。

这是一幢雄伟的住宅,宅前池塘边长着百年以上的大菩提树,古老的庭院像公园般广阔,周围被滚沟与壁垒所包围,虽然没有军队驻扎,但却俨然像一座城堡。

就在这城堡中,托尔斯泰度过快乐的幼年时代,而让他们独享有这种快乐生活的人,就是慈爱的塔迦娜伯母。

少年的沙漠期

哪里没有朴素、善良和真理,哪里也就谈不上有伟大。——列夫·托尔斯泰

庭院中的玩乐

托尔斯泰兄弟姐妹有许许多多的玩乐方法,例如:玩捉迷藏、打板球……他们每天都挖空心思地找出一些新的玩意儿来。1856年至1910年托尔斯泰的家

其中有两种游戏使他留下深刻的记忆:一种是“绿杖”;另一种叫“蚂蚁的兄弟”,这些都是大哥尼克莱教他们的。

这是托尔斯泰五岁时的事情。遥远的柳树林中传来云雀的叫声,菩提树及白桦树刚发芽,飘来阵阵的幽香,大地笼罩在初夏的气息中。

托尔斯泰从小就一直疑惑,为什么一个人会发生不幸的事?那时大哥十岁,他才五岁。用大人们的眼光看来,孩子们讨论这种事,简直是儿戏。

但是他们仍旧很认真地谈论着,最后大哥总算想出了解决的办法。“这一大发现又是什么呢?”他如坠入云雾中。

尼克练卡说:“就在绿杖上面刻划着。”“那绿杖在哪里?”“在哪里我不太清楚,只知道藏在这后山里。”

大哥告诉他们,那绿杖就是一根魔杖,至于什么样子,藏在何处并不太清楚,可是它的确存在,而且魔杖上还刻着一些魔法文字。大哥说:“读了魔杖上的文字后,你们就会明白。它能告诉你,如何使世界上的人都变得非常幸福,没有争斗、没有怨怒,而且不会生病,人人都过着安乐和谐的生活。”“那不是无比的法宝吗?”“的确是啊!”

十岁的尼克练卡,已经发现人类的幸福有不平等的地方。他在和弟妹们谈论人生问题时,认为一定有可以废除这种不平等的秘密法宝,于是就想到世界上一定有神或者有玩弄魔法的巫师存在。

几天后,他突然想到一件他认为非常伟大的事,于是得意洋洋地向他们说:“咱们到后山找绿杖去!”

他们高兴得不得了,“好,现在就去吧!”

他们一点儿也不怀疑尼克练卡所说的,甚至相信只要能找到绿杖,那么家庭教师卡露鲁·依娃诺比基就能幸福,米米、卡千卡、流浪者格利耶也全都能变成幸福的人了。

于是,兄弟四人跑到后山去,虽然绿杖一直没有找到,但是他们都相信总有一天会找到的,所以大家仍然在后山里不停地跑来跑去来寻找——这就是绿杖游戏,一种新的游戏。

另一种游戏叫“蚂蚁的兄弟”,这也是训练人们认识有关人类幸福的一种游戏。“咱们来玩蚂蚁的兄弟吧!”大哥又翻新花样。“好!”

兄弟四人决定了之后,就跑回家去,各人搬出自己的凳子,靠拢着摆在院子里,然后再搬出几个大空木箱搭成小小的屋子形状,用布条当作窗帘。

准备好了之后,四个人就进到这间小屋里坐下来,闭上眼睛,安静地挤成一堆,和平相处,假使有一人乱动一下,将会使小屋倒下。

这种游戏,也是具有非凡想象力的尼克练卡所发明的。

在15世纪时,一群有爱、有真理,不断寻求人类幸福的基督徒们,组成了一个小团体。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为了谋求世界人类的幸福,而忍受着种种的迫害,以保护自己的宗教。他们在一处小丘陵上搭盖了非常简陋的家,很平静地过着日子,世上的人都称他们为“莫拉比亚的兄弟”。

蚂蚁,俄语称之为“莫拉比”。

在远处观看的仆人看他们几个弟兄玩这种游戏,便谈论说:“这么古老有名望的托尔斯泰家族,年轻的一辈居然会想到玩这种游戏,真让人想不通!”

对教养较低的仆人们来说,玩这种游戏的确是令人觉得无味,而兄弟四人(尤其是尼克莱)却认为这是一种可诱导良知并直接与社会教育产生关联的游戏,并且可培育他们的正确人生观。

他们是一群衣食无虑的大少爷、大小姐,是带领着约七百位佃农的大地主,也是贵族(父亲是伯爵,母亲是侯爵)家庭的子女,家里有仆人数十位,又雇有家庭教师陪着孩子们读书,还有两辆自用的马车,马也养得肥肥壮壮的,保姆又心地善良、和蔼可亲,他们可说是置身于上流幸福家庭中的天之骄子,但他们并不因此而骄纵,他们总认为人类的幸福应该由大家来分享。

他们从头上戴着红绒线编织头巾的家庭教师口中,听到有关那个拿着长拐杖的流浪者格利耶的不幸事件;又从出入他们公馆的佃农嘴里,听到了许多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因为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早已对人类的不公平产生了共鸣,所以尼克莱更发挥了他的非凡想象力,发明出“绿杖”和“蚂蚁兄弟”这类的游戏。

托尔斯泰七十岁以后,还常想起小时所玩过的游戏,以及大家亲切地紧贴身体、闭着眼睛、想着蚂蚁兄弟的理想,并为寻找能驱除世界上所有罪恶、给人类幸福的绿杖而奔走的情景。

这种想法,不仅出现在这布条窗帘下凳子上的几个弟兄身上,也将出现在这世界上所有的人家身上。

直到七十三年后,托尔斯泰仍确信真理的存在,而且相信真理将被揭露,而带给全人类幸福。

全家迁到莫斯科

八岁时,托尔斯泰全家移居到莫斯科。这并不表示他们放弃了雅斯拿雅·波里雅拿,而且他们的家确实仍然在那里,到了夏天他们也会回去度假。

雅斯拿雅·波里雅拿没有中小学,所以他们请了家庭教师。

由于哥哥们快要进大学了,所以父亲认为搬到莫斯科对孩子们的教育比较好。这可以说是生活在莫斯科的姑母亚历山大伯爵夫人建议的,况且父亲的事业也愈来愈忙碌了。

当托尔斯泰听到要移居莫斯科时,不禁兴奋得拍手叫好,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厌烦了雅斯拿雅·波里雅拿;相反的,他们非常怀念和喜爱它。

因为莫斯科是一个大都市,它有很多托尔斯泰从没见过的新奇事物,所以一听到莫斯科,托尔斯泰就羡慕起来。

不管怎么说,莫斯科总比雅斯拿雅·波里雅拿的城市规模庞大,当然,快乐的事也会随之增多。

托尔斯泰不断想象着各种新奇的事物,但这些都不过是属于小孩子天真烂漫的幻想,甚至可说是一种都市的快乐幻想。

并不是因为托尔斯泰是一个富家宝贝,才会充满这种快乐的幻想。贫穷人家的孩子,也应有他幻想未来快乐的权利,而且愈是贫穷的人愈会幻想更幸福的未来。

小孩子对未来的期望总是纯真的,兄弟中满心欢喜的并不只是他一个人。

尼克莱他们就快要进大学了,他们对未来的幻想可以说比托尔斯泰还多。

让他们开心的幸福,是不是已在莫斯科等着他们?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单纯,反而让他们泄气极了。

在那里等着他们的是一个冷酷的世界。托尔斯泰在《少年时代》一书中曾描述了那天搬家时的情形:

……住宅的大门前停着两辆马车,其中一辆有车厢,坐着米米、卡千卡、留伯基卡以及佣人,管家亚克夫则坐在驾驶台上;另一辆无盖的马车上坐着我和普鲁加,另外还有最近由市镇回乡的仆人瓦西里。

爸爸要比我们晚三天才能去莫斯科,当我们准备要出发时,父亲没有戴帽子,站在楼梯口,在胸前画着十字。这是为马车上的人作祷告,然后对我们说:“旅途愉快!”

管家亚克夫与驾驶者都摘了帽,画着十字作祷告:“留在家里的人多保重!”

这是1836年的秋天。

用来玩“绿杖”和“蚂蚁兄弟”游戏的雅斯拿雅·波里雅拿的森林和丘陵,要等待明年夏天才能相见了。

嘎嘎的马车声及叮叮的铃声,一路响个不停,托尔斯泰从车沿探出头来向爸爸挥手。“暂时告别了!”他向森林及山丘叫喊着。

虽然没有爸爸同行,但哥哥妹妹都在一起,所以并不感到寂寞,甚至他的心反而兴奋得噗噗地跳。

到了莫斯科首先要看什么呢?托尔斯泰心里盘算着。

这一次旅程中,托尔斯泰有了大发现,那就是世界上充满了和托尔斯泰家没有关系的人们。

在他八岁以前,一直都不了解世界上的很多事,而且也只在雅斯拿雅·波里雅拿的宅子里以及附近活动。这附近所住的都是和托尔斯泰家族有关系的人,有六七百位托尔斯泰家的佃农,十几位托尔斯泰家雇用的男女佣人。总之,这里的人都是依附着托尔斯泰家而生活的,他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

但是到莫斯科后,他才发现了许多和托尔斯泰家无关的人,在《少年时代》一书中他写道:

各位读者,你们是否也在人生的某一时期中,改变了你的世界观?过去常见的事物,突然改观了,而出现了崭新的一面。这种感觉上的变化,曾在一次旅行中激醒了我,日后我把它视为少年时代的开端。

这一大发现可说是托尔斯泰人生的另一起点,他的世界观也因此完全改变了。

走出了旧宅坐上马车后,托尔斯泰已经不再是幼儿。确实如此!在雅斯拿雅·波里雅拿被保姆拥抱在怀里的托尔斯泰,现在正如春蚕般地蜕变。

住在这个世界上的不只是他们而已,也就是说,不仅是托尔斯泰一家人。

当然懵懂的托尔斯泰也曾想过这问题,但是出来旅行后才真正地证实。如此一来,他就不得不想一想这另外的世界了。

马车朝着莫斯科方向前进,经过许多乡村、市镇,他看到人们在路边慢步而行,有朝圣的女信徒,有被双亲带着出来的小孩,有边走边玩的幼童,形形色色真是热闹万分。

可是当托尔斯泰家的马车经过时,他们都是一副漠然的表情,托尔斯泰挥挥手向他们打招呼,很多人根本不理不睬,不过也有的微笑着向他们挥手,可是很快又不再理他了,他们全都是陌生的人。

经过了四天的旅程,他们的马车终于到了莫斯科。

在这四天中,他一直观察着人们的举止,他们都过着和托尔斯泰家不同的生活,有的甚至没有一点共同之处。

有一天发生了一桩事。当马车正前行的时候,忽然一声雷鸣,电光闪闪,接着隆隆之声不绝于耳,这时天色变得十分昏暗。

当马车行到桥中央时,马车上横梁突然松脱了,于是马车夫急忙将车煞住并下车修理。

这时从桥下闪出一个穿着褴褛衣服的乞丐,状如臃肿的怪人,光着头,跛着脚,一只缺少一根手指的手,忽然伸进马车里来,发出怪异而凄凉的声音说:“老板,请赏赐一点东西给我这可怜的残废人吧!”托尔斯泰一看到他立刻就战栗起来,这乞丐口中不停地喃喃哀求,且深深地鞠躬,并作十字祷告。

他们在这段行程中,也常常碰见这类可怜的人,而且也都给了他们一些东西。

但是这次因为忙着修理马车,车夫和瓦西里都无暇理会这个乞丐。

马车终于修好了,车夫于是也跳上了车,忽然间出现了一次耀眼的闪电,马惊吓得直立起来,这时间,天空又传来一阵震耳的雷声,风也猛刮起来,疾风之后,接着是一阵倾盆大雨。

马车在大雨中疾驶着,乞丐也淋着大雨不停地追赶着,瓦西里赶快抛了一枚铜板给他。

车子继续往前奔驰,那乞丐的影子也就逐渐在视线里消失了。

托尔斯泰坐在奔驰的马车上,偷偷地在胸前画十字为这乞丐祷告。

对他来说,未曾见识过的新鲜事很多,这趟旅程使他的视野愈来愈宽广了。

到了莫斯科之后,当第一眼见到将要照顾他们的姑母亚历山大伯爵夫人时,他又一次地震惊了。她完全和他想象中的不同,这位姑母竟是骨瘦如柴,真使他失望。当时的莫斯科

第三天到达的爸爸也好像变成另一个人似的。向来和蔼可亲的爸爸到了莫斯科就好像不如从前那么关心他们了。他总是穿着黑色礼服外出,有时一整天都看不到人影,他这时真怀念农场上的爸爸。

托尔斯泰在来到莫斯科以前,曾怀着满腔希望,但到了莫斯科的第二天就开始感到很迷惘。首先,托尔斯泰发现邻近的人都互不打招呼。

此时,他们都感到没有任何商店的雅斯拿雅·波里雅拿小乡村,倒比这热闹拥挤的莫斯科大都市更富有人情味。

雅斯拿雅·波里雅拿村庄的人们都充满着热情,而莫斯科却是一个冷漠嘈杂的都市,当然,他们在生活以及观感上的变化还并不仅于此!此时,他们已感到寂寞,不过还好,渐渐地也就能适应了。

第二年夏天,发生了一件令人非常哀伤的事,那就是到托拉市去办事的父亲,突然脑中风而倒毙在路旁。

1830年,托尔斯泰一岁八个月的时候失去了亲爱的母亲,现在才八岁又失去了父亲,而成为一个不幸的孤儿。

从此以后,托尔斯泰的情绪变得很恍惚,常觉得好像有一股热风吹进他的脑袋里,使头脑迷迷蒙蒙如同隔着一层薄雾。

真是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降临托尔斯泰家。第二年祖母也逝世了,而在莫斯科的保姆第二年也在奥布基那修道院去世。

经历了多次的不幸,托尔斯泰脑子里已经变得一片空白,好似荒漠一般。

——现在他才知道人生是痛苦的!

他深深地叹息着,而灵魂完全被失望染成了灰色。

日后他回忆起这段日子,常以“少年时代的沙漠”来形容当时那种悲伤的心境。

托尔斯泰不知从何时开始失去了笑容。

他以后虽也曾多次在莫斯科居住,但是幼年在莫斯科的那段生活,已使他养成了单独沉思的习惯。

1838年秋天到1841年,对托尔斯泰这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来说,是一段难以忘怀的日子。父亲、祖母以及保姆的死,使他懂得“人都会死”的可怕。

此后的一生中,托尔斯泰经常想到“死”的问题,而这种思想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与其说培养成思考的习惯,倒不如说造成了恐惧事物的习惯。

当父亲死时,他茫然不知所措。他开始颤抖着认为世界上一定有魔鬼,他们必定要向魔鬼挑战,绝不能输给它;必定要把魔鬼彻底消灭,将神道建立起来。

这虽是小孩子的幼稚想法,但是却成了托尔斯泰一生的思想骨干。

卡桑大学时代

父亲逝世后,照顾他们的贝拉格雅姑母因为住在卡桑市,所以在托尔斯泰十三岁那年(1841年),他们便从莫斯科搬往卡桑市去。

他们在这座城市住了约五年,哥哥们都很顺利地进入了卡桑大学。

1842年到1844年间,托尔斯泰准备考卡桑大学,可是失败了。为何失败呢?这里有份当年的成绩单,看了就会明白。(以五分为满分)

神学 四分

世界史与俄国史 一分

统计学与地理 一分

数学 四分

俄国古代文学 四分

拉丁语 二分

法语 五分

德语 五分

阿拉伯语 五分

托尔基鞑靼语 五分

英语 四分

1843年春天首次入学考试失败,次年又去补考那几门不及格的科目,可是又失败了。当年的8月托尔斯泰终于获准进入东方语文科就读。

但是他懒得上学,时常逃课,升级考试又不及格,只好转到法科,从一年级重新开始。

托尔斯泰并不是不用功,而是因为他念的文学书比别人多,尤其是卢梭(1712年~1788年)的著作,如《新的海路线》、《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告白》等,他都全部涉猎过。卢梭是位多产作家,甚至连音乐辞典都写,当然托尔斯泰也读过。他还一口气读完卢梭全集二十卷,还将他的肖像当作胸饰挂在脖子上去上学。由此可知,托尔斯泰对卢梭的崇拜到了何种程度。

挂在胸前的卢梭肖像,对他的影响极大,在托尔斯泰一生中,卢梭总是活在心里。

当然,大学入学考试与大学里的平常测验都很让托尔斯泰忧心,但他仍狂热地读那些文学书籍,并且也无法忘记卢梭。

他的家庭教师巴富伦斯基曾评价他们弟兄说:“西尔涅有用功学习的意志,而且成绩不错;德米特列虽然也用功,但是成绩不太好(这是不对的);至于托尔斯泰则既不用功,成绩又不好。”

有关学校的课业,托尔斯泰确实是如巴富伦斯基所说的,但是巴富伦斯基并不了解他的心理,托尔斯泰也不想得到他的了解。

不了解托尔斯泰的不只是家庭教师,连大学的教授们也一样。

他们常以学校的课业逼迫托尔斯泰,所以他也经常像在跟家庭教师挑衅那样和大学教授争论。

他并不是想多争得一些分数,而是想反抗,这样一来,连他最好的科目也弄得不及格了。他对这种精神上的束缚感到很困扰,从《少年时代》一书中可以想象得出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

当时他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和世界上的多数青年一样,喜欢玩乐的生活。

并非是他对家庭教师及大学教授的劝导漠不关心,而是心中存着那股热情,这可由他对卢梭那段狂热挚爱的情形看得出来。

在卡桑大学时代,托尔斯泰心中满怀着深刻的悲伤与绝望,这都是由莫斯科带来的。

幼小时候托尔斯泰虽然很爱哭,但却很开朗,从莫斯科到卡桑大学这段时间,他却变得精神恍惚,对一切好像都失去信心,头脑如同沙漠般地毫无生机。不仅如此,凡读过他的《少年时代》或《青年时代》的读者就会明了,他是因为将要转变为一个成人而痛苦烦恼着。

托尔斯泰曾跑到基督教会去忏悔,但第二天却又突然否定了基督。托尔斯泰的心情就是如此地挣扎起伏不定,因此,托尔斯泰把由少年到成人的这段烦恼过程,称之为“少年的沙漠期”。

正当托尔斯泰烦恼时,大哥尼克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卡桑大学,要先回到故乡雅斯拿雅·波里雅拿去了。

听到他要回乡的消息时,托尔斯泰也想回故乡,因此向他说:“我也要回去。”

尼克莱吓了一跳说:“你的大学课业还没有完成呀,为什么要回去?”

托尔斯泰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我对学校已没有兴趣,我要休学。”“休学做什么?”“我要回雅斯拿雅·波里雅拿重新学习人生。”

哥哥知道托尔斯泰比别的人更加烦恼,所以也认为他休学回故乡或许可以早点越过少年时代的沙漠期,而重新对人生产生希望。

于是哥哥说:“现在对你而言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赶快去接触故乡清爽的空气。”“对,我要回故乡,把卢梭全集重新再读一遍。”“那也好。”尼克莱赞成了托尔斯泰回故乡的提议,因此西尔涅与德米特列也都没有反对。他们都认为与其一直被留级或常因与教授吵嘴而被处罚,倒不如让他回家更能解决问题。

决定要回故乡后,他就立刻向校方提出休学申请。如此一来他的心情就开朗起来了。“好吧,从今开始过我的新人生。”

他在日记上写道:

1.一旦决定要去做的事情,不管有多困难都要去实行。

2.一旦实行就必定贯彻到底把它完成。

3.忘记的事情绝不再翻开书本去查,要自己努力想出来。

4.经常用智慧发掘出自己的力量。

5.经常发出声音来读,经常用脑子去思考。

6.不要羞于坦白向妨碍自己工作的人说“你打扰了我的工作”。

从大学中途休学回故乡,主要是因为想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环境,但是这种变化并不能全靠外在环境来影响,而是要从精神方面着手。

托尔斯泰是个精神主义至上者,因此,那时托尔斯泰已深深警觉到精神的重要了。

乡村地主之晨

从卡桑大学休学回到了雅斯拿雅·波里雅拿后的心情,托尔斯泰在《地主之晨》一书中有详细的描述。

亲爱的姑母:我已作了对我生命深具影响的一次大决定。我要在田园里实行我的新理想,我想我是天生适合于田园的。

姑母,请您不要见笑,您常说我还年轻,当然在您看来我还是小孩子;但是,姑母,没有人能阻碍我对使命的自觉,也不希望有人阻碍我行善和爱善的希望。

上封信已向您谈过,我们的雅斯拿雅·波里雅拿农场已经荒废太久,经过详细观察,原因是农民太贫穷了。我们必须付出更多的勤劳和忍耐,才能将这荒芜的农场重新整顿起来。

姑母,如果您看到我们家的两个佃农达此得和伊凡家的生活情形,您就会知道我的结论没有错。至于这两家人的不幸从何而生,不用等我向您说明,您也必定会明白。

我希望能将七百位佃农们都变为神所爱的人。

我们为了自己的名誉与快乐,准备将工作交给佃农或管理人自由去处理,这是不是一种罪恶呢?

这种高贵而伟大的工作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又何必舍近求远地盲目追求其他的呢?

我确信我能够完成这些责任,而成为一个受人敬佩的地主。况且,要成为一个受人敬佩的地主,并不需要像姑母您所期望的那些学士头衔啊。

我之所以中途休学,其理由就在此。姑母,请不必为我多作立身处世的计划,我的工作已经决定了,我只想成为一个农场的好地主。

我认为这种决心是伟大的。姑母,请您了解我的心情,我所选择的一定会使自己步上幸福之途。

我对自己的未来考虑了很久,而且鼓足了勇气施行,我相信一定会成功的。

我计划好了理想与工作方针,于是和哥哥一起回到雅斯拿雅·波里雅拿。

尼克莱大哥颇为赞同我的看法,他虽身为长子,但从未有要长住农场的意愿,他的希望是能在其他方面求发展。

他在故乡休息了一个星期后,就步了父亲的后尘——志愿当军人,加入了高加索炮兵队。当时许多国家的贵族子弟都自愿去从军,他们也相信走这条路是对的,而且这也是一种极好的人生教育。

尼克莱也一样,高高兴兴地向高加索出发。

姑母很希望托尔斯泰当外交官,虽然托尔斯泰有一段时期也如此打算,但是现在却不同了,托尔斯泰希望回故乡当一个受人敬爱的地主。

显然,姑母仍未放弃她的心愿。她的回信终于到了,内容大要如下:

你说你认为过田园生活是你的天职,然而真要使一个人能够了解到自己的天职的意义,是必须要经过一两次的失败后才能领悟的。

你说要使农奴和佃农们都得到幸福,可是要使自己幸福容易,要使别人幸福却不是件简单的事。

你说要成为一个受人敬爱的地主,这除非是冷酷的人才能做到,否则将不易成功。你太优柔了,可能永远无法成为一个受人敬爱的地主。

了解世界人类痛苦辛酸的姑母,以这些话劝导托尔斯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