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渔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6 08:24:05

点击下载

作者:甘露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汉字与渔猎

汉字与渔猎试读:

前言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原始人都历经了渔猎时期。远古的渔猎是原始人在谋求生存的过程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生存手段。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狩猎不再是人们生活生产的主要手段,而成为帝王贵族的一种娱乐消遣方式,同时它又与祭祀、战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狩猎制度。这种狩猎制度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人类的政治、经济、军事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及其部族居住和活动的主要区域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区,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森林茂盛,湖泊密布,河流交织,这样的自然环境为飞禽走兽的大量繁衍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同时也为古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尚书·禹贡》、《周礼》中所谓的“泽蔽”就是指还保存着原始自然面貌的地区,如《周礼·夏官·职方氏》中所列的具区、云梦、甫田、孟诸、大野、弦圃、杨纡、昭馀八个泽蔽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左传》和《诗经》均有提到械林、平林、中林、桃林,这些地方仍处于丛林密布的自然状态,“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则是商末周初自然景观的写照。《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这段文字真实地描绘了远古时期我国先民生存的自然环境。由于洪水横流、草木畅茂、鸟兽大量繁殖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于是舜派遣益“烈山泽而焚之”,利用火攻的方法焚林烧草,这样不仅烧出一大片的空地,同时又驱逐了禽兽,既开垦了土地又能捕获禽兽。古代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土地,土质一般都较松软,焚烧后的草木灰又是一种高效的有机肥料,只要用简单的生产工具稍加开垦,就可当作“农田”播种。只要不遇到特别大的自然灾害,在这种“农田”中种植作物就能有所收获。这就是“刀耕火耨”的原始农作方法。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想方设法猎取野兽的根本目的是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当农业和畜牧业充分发达,足以满足人类需要的时候,田猎活动就有了多方面的意义。在中国上古时期,田猎是历代君主经常进行的活动之一,虽说不如祭祀与战争那么重要,却与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田猎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具有军事意义的生产活动,在用于练兵、娱乐的同时,甚至还能为国家选拔人才。渔猎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渔猎文化。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因时间关系,书中部分插图未能联系上相关作者,如有疑虑,请联系暨南大学出版社,届时会以一定的形式表示感谢。一、渔猎的方法与相关汉字

渔猎包括捕鱼和田猎。《管子·轻重丁》中说:“渔猎取薪,蒸而为食。”相形之下,田猎在历史的长河中,与政治、经济、军事联系得更密切些。

中国自商周以来,由原始社会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为以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狩猎不再是以糊口果腹为目的的生产手段。农业社会时期,为了保护农作物免受野生动物的糟践,人们经常进行大规模的、有组织的狩猎活动。这种狩猎最初是在保护农田的名义下进行的,是一项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活动,所以狩猎在中国古代叫作“田猎”。《春秋公羊传·桓公四年》何休注:“田者,搜狩之总名也。古者肉食,衣皮服,捕禽者,故谓之田。”何休的意思是说,古人以肉为主食,穿动物的皮毛,狩猎就像种田一样,所以把打猎叫作“田”。《白虎通·田猎》则说:“四时之田,总名为田,何为田?除害也。”

我国古代的渔猎之事,在古汉字中也有着直观、生动、丰富的反映。尤其是在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商代甲骨文中,已有许多关[1]于田猎活动的记载,陈炜湛曾做过统计,他发现十万多,由此可以推断,田猎在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田猎的方法及相关汉字

古人是利用什么工具、通过何种手段来获取猎物的呢?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不过,历代考古所获的古代遗存、生动形象的古文字字形以及卷帙浩繁的传世典籍都为我们再现远古时期的田猎活动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黄然伟认为卜辞中所见的田猎方法有[2]焚、射、阱、罞、逐、网、罗、、、征、、牧,共十二种;姚孝遂认为有“设陷阱以猎”、“设网罟以猎”、“利用弓箭以猎”、[3]“围猎”等田猎手段;杨升南认为有狩、焚、阱、网、逐、从、[4]射、征、、博、弹、牧这十二种方法。以上几家各有侧重,互相补充,从不同方面论述、分析了商代田猎的方法与工具。

在进行文字学、民俗学、考古学、文献学等多学科、多角度综合考察后,我们发现田猎的方法有很多,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其自身的特色,就是对付同一种动物,有时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捕获方式。总的说来,常用的田猎方法有如下几种。1.徒手捕捉

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能够制造石斧、石铲、骨针、鱼叉等工具,不过在实际的田猎活动中,仍然有徒手捕捉猎物的习惯。

获huò 繁体作“獲”,其初文是“隻”,甲骨文作。《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猎所获也。”甲骨文的“隻”,从隹从又,象捕鸟在手之形,表示有所收获。后来在《说文》小篆中加上“犭”和“艹”,即形成繁体的字形。甲骨文中还有一些字形反映了这种原始古朴的捕获方式,如:,像一只手捉住鱼的头部,会以手捕鱼之意;,会以手捉豕之意;,会以手捉龟之意;,会以手捉蛇之意;,会以手捕虎之意。这些字均是写作以手捕捉某种动物之形,向世人展示了早期人类徒手进行田猎活动的场景。

在甲骨文时期,人类已经发明创造出工具,那么,既然已经拥有工具,为什么还会弃工具而使用原始的捕捉方式呢?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是猎物在突然之间出现,情急之下,人们无法拿到工具,因此便徒手捕捉;另一个原因或许是猎人为了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英勇和高超的技艺,便徒手与猛兽搏斗。《诗经·国风·郑风·大叔于田》中即有“袒裼暴虎”的记载,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认为“暴”与“搏”是一声之转。《孟子·尽心下》中有“冯妇善搏虎”。由此看来,“袒裼暴虎”就是脱去上衣,露出肌肉,赤手空拳地与老虎搏斗,最后将老虎“献于公所”,表明猎杀了老虎。《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帝辛,即商纣王“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左传·宣公二年》中的提弥明就是赤手空拳地与晋灵公放出的猛犬搏斗,最后将猛犬杀死。由此,猎人的英勇便可想而知了。2.利用弓箭

工具的使用和改革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划时代的、至关重要的意义。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和仰韶文化遗址中均出土过人类早期的生产工具,如石斧、石铲、骨针、网坠、鱼钩、鱼叉、骨制箭头等,表明人们在农耕生活和渔猎生活中已经开始使用这些工具。甲骨文中已有不少字反映了我们祖先利用工具开展渔猎活动的情况。

据考古学家在山西朔县峙峪旧石器时代后期遗址发现的石镞(即[5]石箭头)推测,大约三万年前人类就已经在使用弓箭了。火药发明[6]之前,人类在狩猎过程中用得最多、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吕氏春秋·异用》:古之人贵能射也,以长幼养老也。今之人贵能射也,以攻战侵夺也。高句丽壁画中的射猎图

由此可见,弓箭既是战争中的武器,也是狩猎中最为有效的工具。

射shè 甲骨文中的“射”字作,象张弓射箭之形。金文增意符“又”(手),作,以示用手拉动弓弦。小篆以后弓矢之形讹变作,“又”旁变成“寸”旁。《说文》:“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本义是射箭。《礼记·月令》:“是月也,命将讲武习射,御角力,执弓挟矢以猎。”《诗经·小雅·吉日》:“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仪礼·乡射礼》:“凡挟矢于二指之间横之。”这些讲的都是古代以射为主的田猎活动。射猎纹撇口尊

甲骨文中的“彘”字写作或,象以矢射豕之形,表示彘是可以射猎的野猪。卜辞中即有大量捕获豕的记载。左图是绘在唐代瓷器上的一幅狩猎图,描绘了一位勇敢的女射手骑在马上拉弓射猎一只野猪的游猎场面,形象生动。

甲骨文中有一字,象射鹿之形,正是以弓射鹿的意思;有一个,象以矢射兔之形;还有一个,会以矢射鸟之意。

甲骨文中有字,与“弓”字形近,即弹弓之“弹”字的初文,意为用弓弦将圆小坚硬的丸子射出去。卜辞有:

丙午卜,弹延兔。(《合集》10458)《说文》:“弹,行丸也。”弹与弓的区别是:弓用来发射矢,弹则用来发射弹丸,如小石块,与射的功能相类似。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发现了用于狩猎的陶质和石质弹丸。《庄子·齐物论》“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鹗炙”、《吕氏春秋·贵生篇》“今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战国策·楚策四》中黄雀“俯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都说明了弹弓的主要作用是射猎禽鸟。[7]罗潜远《春郊射猎图》

在一些岩画中还可以寻觅到古人利用弓箭射击动物的画面,如在距银川50多公里的贺兰县金山乡境内的贺兰山岩画中就有许多射猎图。下图(左)是一幅规模宏大的围猎图,能够辨认出的人物和动物有五十多个。情节围绕猎虎展开,虎的头部夸张,牙齿非常突出,利爪张开,尾巴拖在地上,全身呈蹲踞状,七只狗将其团团围住。虎的颈项、前后脚、尾巴、耳朵被狗死死咬住,其嘴和胸部的致命处已连中三箭。虎的正前方有三个猎手,他们均已拉弓在弦,做出瞄准的动作。这幅图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古人以弓矢射猎动物的狩猎生活。[8]贺兰山岩画之射猎图[9]乡射礼图

弓箭是冷兵器时代田猎和打仗时的重要工具。先秦时期,贵族把射箭技能的训练作为六艺之一,《周礼·地官·保氏》记载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时就须学习“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五种射箭的[10]技艺,并以此作为当时人才选拔的方式之一,因此《礼记·射义》记载:“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

与普通弓箭射猎相类似的“弋射”,也是一种古老的射猎方式,又称作“缴射”、“矰弋”。弋射与射的区别在于,用于弋射的箭箭尾系着长绳,这是为了方便将射中的猎物收回。这种方法多用于射猎大雁之类的大型飞禽。飞禽被射中后不一定会立刻掉落下来,于是需要用丝绳将它们拉住,以防飞走,同时,也可以利用箭矢的绳子束缚鸟的脖颈、羽翼以获得猎物。

弋射早已失传,考古工作中发现不少与弋射有关的图像和实物,为我们了解古代的弋射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1]弋射收获汉画像砖

四川省博物馆馆藏的1955年在四川大邑安仁乡出土的绘有《弋射收获图》的汉画像砖,就清晰地刻画了弋射场面。砖上的图描绘了两个执弓搭箭的射士形象,右侧一人右手持弓,左手搭箭于弦上,身体微微倾斜,做出准备发射的样子。

河南南阳出土的汉砖上的弋射图更是生动地反映了弋射的场景。左边一人射中了一只大雁,而被射中的大雁拖着一条长长的绳子,即缴,已经无法逃脱;右边一人射中大雁后,连缴带雁,已收获在手。[12]弋射画像[13]

弋射是古代一项非常普遍的渔猎休闲运动,在秦封泥中,有左宫弋丞这一职位,专门掌管皇家的弋射活动。这说明上至皇亲贵戚,下至黎民百姓,都特别喜爱这项运动。

弋射本指射鸟。《诗经·郑风·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大雅·柔桑》:“如彼飞虫,时亦弋获。”朱熹《集传》:“弋,缴射,谓以生丝系矢而射也。”后来弋射泛指射猎禽兽。《吕氏春秋·贵当》:“夫事无大小,固相与通,田猎驰骋,弋射走狗,贤者非不为也,为之而智日得焉,不肖主为之,而智日惑焉。”《史记·货殖列传》:“弋射渔猎,犯晨夜,冒霜雪,驰坑谷,不避猛兽之害,为得味也。”《宋史·儒林传七·真德秀》:“仪狄之酒,南威之色,盘游弋射之娱,禽兽狗马之玩,有一于兹,皆足害敬。”3.利用陷阱

阱jǐng 在甲骨文中有、、、等字形。《说文·井部》:“阱,陷也。”段玉裁注:“穿地陷兽。”罗振玉解释这个字时,说:“卜辞象兽在井上,正是阱字。或从坎中有水与井同意。又卜辞诸字[14]均从鹿属,知阱所以陷鹿属者矣。”至于陷阱中的小点,叶玉森认[15]为“像食物,盖饵之也”。

阱是利用陷阱进行狩猎的一种方式,陷阱是指掘地为坎穴,或利用自然的坎穴,经过伪装,并放置诱饵,致使野兽陷落其中,再对其进行捕获或击杀。陷兽的阱一般布设在山林地带,所以“阱”字从“阜”。利用陷阱擒获野兽的活动规模大,擒获野兽的数量多,一次最多可达700头。甲骨卜辞中多有记载,如:

壬申卜,,贞甫擒麋?丙申,允擒二百又九。一月。(《合集》10349)

丙戌卜,丁亥王阱,擒。允擒三百又四十八。(《合集》33371)[16]广东徐闻新中国成立前的捕虎陷阱

贞,乙亥阱,擒七百麋。(《屯南》2626)

利用陷阱一次最多可以捕获700头麋,从猎物数量上就可以想象这是多么宏大的狩猎场面。

甲骨文中还详细地记载了商王在“其”这个地方使用陷阱狩猎的过程。如:

甲子卜……日王逐。

乙酉卜,在箕,丙戌王阱,弗正。

乙酉卜,在箕,丁亥王阱,允擒三百又四十又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