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主题教育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6 21:43:32

点击下载

作者:卓月琴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体验式主题教育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版)

体验式主题教育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版)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体验式主题教育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版/卓月琴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5(核心素养教育丛书)

ISBN 978-7-5444-8455-8

Ⅰ.①体...Ⅱ.①卓...Ⅲ.①德育—教学研究—小学 Ⅳ.①G62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121757号

策划 徐建飞工作室

责任编辑 徐建飞

特约编辑 杨无敌

封面设计 金一哲

核心素养教育丛书体验式主题教育课

——培伴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版)

卓月琴 著

出版发行 上海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官网 www.seph.com.cn

地址 上海市永福路123号

邮编 200031

印刷 上海昌鑫龙印务有限公司

开本 700×1000 1/16 印张14.75 插页4

字数 220千字

版次 2018年6月第1版

印次 2018年6月第1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444-8455-8/G·6997

定价 50.00元

如发现质量问题,请向本社调换 电话021-64377165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精神成长(代序)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取得令世人嘱目的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保障。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国家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己深入人心,教育改革的大局正全面展开。

对于教育改革的深化,我认为应当深在对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的深刻理解上,深在对教育战略意义和学校育人价值的认识上。习近平总书记说要“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指明了教育的最高价值,这就是立德树人的根和魂。

学生的成长,需要知识,需要能力,但最重要的是精神成长,其核心是科学价值引领和正确价值的培育。当今世界,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各种思潮交互碰撞,而青少年时期既是思想活跃的阶段,渴望获得各种新知识,同时也是思想不成熟的阶段,缺少鉴别判断和选择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很容易产生价值迷茫,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的大问题。因此,学校校长和教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精神成长,为学生一生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特别是广大德育工作者,紧紧抓住教育的这个根、这个魂,开展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卓月琴老师编著的《体验式主题教育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书就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成果。卓老师是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德育研究员,她深入中小学,和师生一起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三年时间编著这本关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中小学课堂的专著,并作为德育区本教材,在中小学使用,受到了欢迎,取得了良好效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代中国人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它涵盖了坚定的政治态度、科学的思想观、深厚的民族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它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吸收人类精神文明精华,总结了我国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因此,系统培育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是我们德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德育工作是一项育心工作,与学科教学相比,有其特有的规律和方法。例如:

德育课程具有社会性。德育是社会中人们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个人、群体、民族、国家等)、人与物、人与事之间关系的准则,社会生活是德育的土壤,德育内容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时时、处处遇到的,甚至是必须面对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因此德育课程需要和学生的社会生活密切结合。卓老师在专著中依据生活德育的观点,建立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系列课程开展教育。由于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所以获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德育的方法具有浸润性。政治态度、思想意识、道德情操的培育不仅在于理解,更在于认同。要使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形成正确价值观,必须使知、情、意、行达到一致。这样,才能在社会活动中外显为始终如一的行为。因此,德育需要采取体验式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经历过程中体察、感受、感悟、觉悟。这与我国古代提出的耳濡目染、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身体力行是一致的。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卓老师在开展核心价值观培育中采用体验式学习方式,通过故事、案例等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还把学生带到社会实践中,去接触社会、体验社会、服务社会,这是更加深入的社会体验,事实表明这样做确实提升了教育的实效。

德育的评价具有内省性。在这方面我国古代总结出一套基于“内省”的评价方法,值得借鉴。人的道德养成和价值观培育,是一个长期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而且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有时会不一致,有时还会出现反复。因此,评价方法与其他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有很大区别,不能简单移植。德育评价的目的不应是鉴别与判定,而是扬善与促进。评价可以有教师评价和学生互相评价,但要把评价的基点放在学生自己的内省上,逐步养成个人自觉的反思、反省和践行的习惯。德育评价十分重要,但难度较大,希望广大德育工作者(专业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深入研究、不断总结,为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作出努力。

以卓老师为代表的广大一线的德育工作者多年来坚持研究、不断实践,使德育工作不断前进,让我们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张民生2017年3月彰显德育主题教育课的活力和魅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在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中小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导向性、先行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田,促进他们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修炼行为习惯,砥砺个性品质,由此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学校德育来说,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就是要看自身所做的一切工作能否有效地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德育有无吸引力和感染力,既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等教育的核心问题,又是学校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而对学生能够产生强大吸引力、感染力的德育,就一定是有活力、有魅力的,这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中小学应将它作为推进德育领域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

主题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如何让学校开展的主题教育课,具有现实针对性,富有时代新气息,从而更有活力、更有魅力,需要广大德育工作者、德育研究者深入思考与不断探索。这些年来,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德育教研员卓月琴老师带领一批骨干班主任,对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课程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历经三年多的实践探究,积累了不俗成果。《体验式主题教育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本书,便是其中的代表。她和她的团队,基于我区中小学的教育实际,引领班主任们将原先一些相对零星的、比较随意的,乃至应景式的德育活动,通过筛选、提炼、优化,整合成“目标定位恰当、内容特色有序、评估多元综合”的德育主题教育课程。在学校应用实践中,其实效性得到逐步显现,彰显了德育主题教育课的活力和魅力。这本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主题教育课程化。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统筹,立足课程创建的高度,从突显生活化、强调体验性、关注参与面出发,借鉴学科课程设计的成功经验,依据课程规划的四要素,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全方位地对整个主题教育活动进行构建,包括设计与筹划、实施与评价。这一基于课程建设的运作思路,对改进、改善现下班会课的实施模式,提高德育的有序性与有效性,是一种不乏创意的尝试。

二是活动内容系列化。主题教育课的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主线,贯穿于活动全程,并以其引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生命教育。在内容设计的横向布局上,包括基础道德教育、传统节庆教育、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四大专题模块;在教育实践的纵向衔接上,课程对每个主题所涉及的各项内容,都分别进行深度细化与适度延伸,形成自身的系列性。

三是教育方法体验化。主题教育课活动的开展,注重实践“体验式学习”理念,以增强德育的实际有效性。课程实施中,要求班主任注意选取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素材,通过创设实践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知行结合的不易与收获。让德育观透过可操作的自主活动,引导学生去经受、反思,使学生有改变、有长进,这种注重亲身体验和实践探求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不断调整与逐步丰富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具体情境的感召、熏陶下,形成个人最宜、最佳的行为方式,并将其内化为良好的个性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健康人格。

四是评价方式多元化。科学地评价学校德育工作的效益,是一线教师所关注、所冀望的问题。从评价研究层面上说,这也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难题。由于德育本身特有的开放性、综合性、迟效性,所以对它的实效性进行评价一直存在较大困难,也有不少争议。卓老师在探索实施的主题教育课,对其实际效果设计了相应的现场评价表,其中不仅有对教师课堂行为的定量评价,而且还注重引导学生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地对自己进行自评,以及相互开展他评。这种设计的价值意义,或许尚有待于今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但仅就其重视评估指标的多元化、突出学生自我评价的教育作用,就值得关注与期待。

德育课程建设,是一项实事工程,也是一道需要借助科研攻坚予以突破的难题。在青浦,这项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重视和基层教师的积极参与,并在实践中也有相当建树。当然,德育主题教育活动作为本区一门新开发的课程,其中难免还有一些不理想、不完美乃至不妥之处。我们希望这本书能为更多的学校与教师所受用,并期待班主任的批评建议和有关专家的不吝指正,以使课程得到进一步完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主题教育课的有效实施,焕发学校德育理应有的活力与魅力,让它如同春风化雨般地滋润广大中小学生的心灵。青浦区教育局局长 程卫国2018年3月本书编委会

主编 卓月琴

编委 (按姓氏笔画为序)

   于淼 王芳 庄伊群 余章

   张婷 张莉莉 郭娟 徐健第一篇 理论篇第一节 认知:转变教育方式一、问题提出

班主任在班级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的过程中,会经常遇到诸多的困惑、问题:“如何转变学生的行为习惯?如何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怎样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才有效?如何引导社会各种信息对学生的冲击?”……可见,在诸多的问题面前,单靠教师的耐心说服根本无济于事,甚至适得其反;适量的鼓励、表扬很多时候也并不见效;有时全凭微笑和眼神也不能产生奇迹。此时,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思考:如何使教育不流于形式?怎样使教育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内在需求和约束?怎样使学生面对纷繁的社会拥有正确的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时,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的确,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受。生活的体验、情感的体验,能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并通过学生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品德。在班主任实施德育的所有途径中,最有效的途径是班会课。

长期以来,中小学班主任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德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在帮助学生掌握道德知识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以往的主题班会存在明显的缺陷,即教育方式与学生道德学习方式还有不相吻合的方面。人类道德的学习可分为道德事实知识的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和价值、信念的学习三种形式。在这三种道德学习形式中,前者属于认知性学习,后两种则基本上属于情感体验性学习。认知性学习十分重要,但情感体验性学习同样不可或缺,甚至更为重要。其实,中小学班主任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重点是进行道德规范的教育和价值、信念的教育,而传统的主题班会缺乏的正是与学生后两种道德学习相匹配的“体验式学习”教育方式。

那么,要想使主题班会课真正发挥其功效,必须赋予“它”新的魅力:要具备德育功能,善于激发学生内在热情;配以渊博的知识为载体;辅之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形式;内容不仅具有教育意义,更重要的是能够震撼心灵,切实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的班会活动,才能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启迪。因此,为了凸显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意行整合的教育方式,我们重点研究改进传统的主题班会,将“主题班会”改为“体验式学习”主题教育课,并逐步形成德育主题教育课程。“体验式学习”主题教育课是班主任依据社会需要和本班学生实际的成长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学习活动的一种课程形式。课堂上,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感悟,提高认识,不断丰富或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探求在具体情境下的最佳行为方式,并内化为良好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格。

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单纯的“说教”可以培养出来的。德育教育的意蕴就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体验、获得感悟,并在其过程中完成自我教育。因此,我们提出“体验式学习”主题教育课,是基于“两纲”教育,让学生在不断地进行自身社会实践和感悟中生成体验、丰富体验,从而引起心灵的震撼,思想的共鸣,在不断地熏陶感染自身实践中激发学生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体验式学习”主题教育课是学校实施“两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二、内涵解读(一)体验式学习

从心理学角度讲,体验是“理智的直觉”,是建立在个体“内部知觉”基础上的一种特殊活动,它总是与个体的自我意识紧紧相连的。因此,“体验”是指个体亲历某种情境或事件,在对情境或事件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获得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发展的活动。“体验式学习”是人的最基本的一种学习方式。一般是指个体在亲身经历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感受、实践、探究,对认知、情感、行为和认识的内省体察,心灵感悟,最终认识某些可以言说或者未必可以言说的事物,掌握知识与技能,发展能力,养成某些行为习惯,形成某些观念、情感、态度乃至心理品格的过程。(二)主题教育课

主题教育课是班主任通过“课”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以班主任为主导,围绕某一教育主题,以“情景展示(或模拟)”“设疑提问”“讨论与交流”“问题解决”“提炼”“迁移训练”等教育组织策略,充分发挥班主任的组织、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对学生进行情境化的思想道德认知教育,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促进其思想道德发展的班集体教育活动。“体验式学习”主题教育课就是把学习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师生通过协作探讨的方式在情感交流、思维碰撞中进行体验、感悟,逐渐熏陶,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强调以形成学生的道德自觉为教育目标,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学习方式,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激情与明理、导行的相互促进。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领悟做人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三)体验式主题教育和以往的主题班会的比较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围绕特定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它是以学生为主导和主体,是学生喜欢和乐于接受的一种集体教育方式。主持者必须是学生。形式不限,方法多样,一般为节目表演形式。

主题教育课与主题班会从不同的角度看,两者有如下区别:三、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由于每个学生先前经验的独特性及学习情感的特殊性,所以每个学生对事物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因此,要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

2.体验德育论

学习理论证实,20%来自听,50%来自眼见,80%来自亲身参与。听过的会忘记,看过的就会记住,只有亲身经历的才会真正掌握并内化。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并能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道德生活,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实施“体验式学习”主题教育课,就是坚持体验的观点,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的同时也得到情感上的愉悦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3.现代教学论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明确倡导在教学活动中确认与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就是激发、引导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内在学习欲望和要求,帮助学生实现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器官协同参与教学过程。实施“体验式学习”主题教育课,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说教为主的单向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在亲自感知、操作和思考的过程中乐于学习、学会学习。

4.生活德育论

生活是道德的沃土,道德源于生活,德育理论也是源于生活。生活德育论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结;强调教育活动既关心学生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学生的现实生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我人格的完善;强调教、学、做三合一。实施“体验式学习”主题教育课,就是要紧密联系生活,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中心,以挖掘生活中教育素材为教材内容,使教育更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5.杜威的“做中学”理论依据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起来。实施“体验式学习”主题教育课,就是引导学生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现实意义“体验式学习”主题教育课的实践探索,是通过“体验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具备与一定道德规范相一致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及道德信念等,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内在发展。同时,“体验式学习”主题教育课的组织实施,是锤炼班主任教育基本功,提升班主任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主题教育课的育人功能“体验式学习”主题教育课是在新形势下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及学生道德学习特点,对传统主题班会加以改进的基础上提出的。对学生而言,它是一种自内而外的自我教育的内心情感体验,是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对教师而言,则更多的是策划与指导。它能改变目前德育教育中存在的说教化、简单化、灌输化和成人化的倾向,能彻底改变“黑板上讲道德”“书本上学道德”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与“做中学”“做中悟”等思想品德教育、实践教育息息相通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模式。

2.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体验式学习”主题教育课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育内容上,选择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的、鲜活的事例,这些东西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它改变了学生由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向积极参与活动和主动探索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在获得有趣、丰富、有深度的切身体验中,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构建社会与时代所希望他们拥有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集体意识,促进道德行为的成长。

3.提升班主任的专业技能

主题教育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其设计和教学过程既要体现课程的一般要求,又要体现德育的特殊要求;既要完成课程设计要求,又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既要体现班主任的思想水平,又要体现班主任的专业水平。主题教育课的这些特殊要求,不仅对班主任专业技能的提升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使很多班主任对究竟应如何策划与实施主题教育课深感困惑。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就在于提高班主任对主题教育课的理解能力和把握能力,提高班主任对主题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提高班主任对主题教育课的设计和组织能力,从而提高班主任实施主题教育课的专业技能。

4.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主题教育课应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作用。从理论上讲,作为教师,班主任比学生更能全面把握主题教育课的主题内涵、行为标志,体验主题的思想情感。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班主任在准备过程中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智力进行先行探索,而在主题教育课实施过程中,又从学生那里获得新的启示,因而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同时,从学生角度来讲,通过与教师、与同龄人的交往,学生一方面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道德体验、学习和生活经验传递给他人,另一方面则接受他人的思想情感、道德体验、学习和生活经验,并通过主体的自我构建,使自己的思想道德认知水平、道德体验、学习和生活经验更趋完善。因此,主题教育课就是班主任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共同成长的过程。第二节 设计:把握过程要素一、目标与内容

主题教育课的主要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生命教育等,从类型横向上分为如下支系:基础道德教育、传统节庆教育、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四大块专题模块系列活动,并根据每个专题再细化成具体的目标和内容,体现“教育主题与教育目标相结合”“德育活动主题化与内容系列化相结合”的特点。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续表)

从纵向上:对每个主题教育的内容进行细化,向纵向延伸,累积、递进、深入、扩展,形成基本的纵向系列内容。例如,责任教育又细分为: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社会负责,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负责。二、基本环节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主题教育内容与活动形式多样化相结合”“坚持原则与灵活应对相结合”的原则,并且把主题教育活动全过程交给学生,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思考,求得发展。在教育活动中,自然渗透、潜移默化,不断完善学生独立人格,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逐步梳理出实施主题教育课的四个基本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体验

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因此,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激发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首先,创设的学习情境应符合以下四个条件:一是联系学生实际经验;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三是具有体现教育主题的教育价值;四是能够引发学生体验、思考和探究。

其次,教师应根据特定的主题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来创设情境。例如,通过多媒体选择切合主题内容的音像、图片、文字材料,让学生仿佛亲临现场,缩短距离感,激发了解事件原委的愿望及情感上的共鸣。也可通过“游戏”“小品”等活动手段,让学生进入角色,换位体验。引导学生把主题教育内容中的知识点和脑海中已有的品德表象联系起来,产生与体验对象相一致的移情体验,并从中领悟和把握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二)互动对话,诱导体验

虽然创设的是同一教育情境,但由于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感悟也不同,不同的感悟形成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课堂上,结合具体创设的情境,教师要从生活逻辑和问题逻辑出发,设计对学生情感体验具有导向性作用的问题,创设多样的互动“对话”平台,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平等、和谐、宽松、愉快的氛围,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大家畅所欲言,不去过分追究谁对谁错,平等地交流各自的见解;要允许学生争辩,对疑难问题各抒己见,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大胆质疑,勇于求异。这样的一种对话过程是对当下的一种感悟,对以往生活经验的反思。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分小组进行发言,然后再把发言转到全班进行,引导学生将情感体验过程中内心积聚的矛盾冲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充分的交流与互动中,从而分享多样化的观点和资源,产生思想碰撞,进行分析判断选择。(三)价值澄清,升华体验“体验式学习”主要是激活学生健康的情感,形成正确看问题的态度,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加动力。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生的价值取向会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具有不可预测性和随机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活动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进行即时价值判断与引导。但万万不可简单地给学生贴“对”或“错”的标签,如果是通过设置情境或角色扮演引发讨论,教师可以用“如果是我……我认为……”的句式表明自己的态度。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质疑、设身处地、因果分析、价值辨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全面思考,升华体验,将其价值取向转到社会提倡的价值取向上来,从而达到澄清观念,提高认识、改变行为、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有关价值判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但教师本身必须先具有一个“价值判断样本”,才能有效实行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和导向。(四)行为反思,引导改进

通过以上的活动使学生在自身经验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但这不是活动的结束,要将生成的认知转化为行动,内化成品质,还要将课内活动向课外延伸。为使教学真正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必须让学生再体验,让他们带着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回到实践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及时向他们提供现实场景,进行针对性操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和交往过程中自我检验、自我评价、自主发展,从而促进主体性发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合适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将自己体验的情感、学到知识点应用于情境,解决情境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提高能力的目的。

这一过程是指导学生将课上获得的认知转化为课外的行为实践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地反馈和调整。教师还可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实际需要,布置一定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如让他们进行社会调查,在调查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将课堂上获得的认知及掌握的技能、方法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如果要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还需要借助适当的行为训练和外部强化等措施。三、设计要素

有效设计主题教育课方案,是成功实施主题教育课的前提。设计一节有效的主题教育课应抓住以下要素:(一)课的引入:从现实问题出发

教师要分析背景材料,把握问题关键及本质所在,进而提出设计理念和思路。关键是要弄清背景材料所蕴含的主题元素与问题要求。依据“两纲”内容以及班级的问题情况、抓住形势热点话题等主要内容,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确定和提出一个鲜明、富有创意和体现一定教育理念的主题。主题要正确鲜明,切入口要小,能抓住一个点,力求达到以点带面的教育目的。(二)目标确立:从生命关怀着眼

教育目标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和聚焦作用,目标的制定要具体可行。目标的确立要紧扣相应年级的德育要求,从学生发展实际出发,结合时代发展特点,体现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三个层面,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三)内容选择:从学生困惑着手

教育素材的来源从性质上来说,都应是学生经历过的真实的生活。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直接来源于课本或社会的典型事件;另一种是直接来源于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事件。(1)关注社会典型事件,以学生真实的生活经历为教育素材。例如,讲到学习方法和学习压力时,开展学生调查;讲到网络问题时,剖析社会上典型的事例;讲到交通安全时,开展因闯红灯引发的关于“遵守公共秩序”的讨论;题材都取自于社会,教育的内容回归生活,要让生活成为学生最重要的老师。(2)个性化特征突出,以解决班级中的实际问题为教育素材。问题就出自本班级的实际生活,并且是从班级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选材,突出选材的真实可感的特点,这些人物和事例便于学生进入角色,积极参与,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见解。(3)教师要善于加工教育素材。教育素材应源于生活,但是源于生活的素材并不能直接成为现成的教材,需要按教育的要求进行加工。由于材料是学生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如果涉及个人,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妥善考虑介绍的方式。(四)形式安排:从丰富新颖着力

主题教育课不仅要主题鲜明,而且要运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手段,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体现的是师生、生生、所有参与者心灵互动的平台。活动形式的确定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形式为内容服务,要体现教育性;二是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三是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

主题教育课常用的形式之一是师生对话。班主任设计话题时要小一点,实一点,注意话题的递进性。例如,“学会珍惜时间”,班主任可设计“你能介绍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吗”“你思考过自己对时间的安排是否合理吗”。

主题教育课常用的形式之二是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形式多样。可以是同桌,可以是四人小组。在四人小组讨论时要明确谁是小组长,要指导组长、指导同学紧扣话题进行讨论,注意讨论的实效。

主题教育课常用的形式之三是情境思辨。班主任要巧设情境,用场景题、图片、录像等,引发学生思考、辨别,甚至辩论。

当然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具体内容,选择形式有:游戏、情景短剧、观摩电视短片,或角色扮演,或叙述一件事,或讲故事等。这些活动学生都喜闻乐见,他们是愿意接受的。可以邀请其他教师或其他班的优秀学生,可以是原来的得意门生,也可以是社会成员(如警察、医生等)来班级作客,一起畅谈某一话题,并且与学生互动。更多的技巧需要一线班主任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实践。(五)结构优化:向后续教育拓展

一是导入很重要。导入设计要给人新鲜感。活动开头的设计可以采用:直接导入法、录像导入式、表演式、谜语游戏式。无论是哪种形式,开头都应该不要太生硬,要有新颖性,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二是结构完整,把握矛盾冲突的设计。从感知→感悟→行动,板块清晰,层层递进。设计有坡度、能提供多层次选择的问题是引发矛盾冲突的关键,问题数量要少而精,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引发争论。

三是过程设计要有高潮呈现,注重集体互动,寓感悟于亲身体验之中。主题教育很难触动学生,只有真正进入学生内心的教育才能起作用。因此,主题教育课可以根据主题和内容的需要,设计程序时要有一两个活动的高潮,以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或深刻感悟,通过活动高潮产生最佳教育效果。

四是教师要适时巧妙地点拨引导。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注意控制掌握好活动的气氛,因势利导。要把任何一种教育情景转化为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