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医学指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7 00:45:40

点击下载

作者:周震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幼科医学指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幼科医学指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试读:

校注说明

《幼科医学指南》又名《幼科指南》,著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初刊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作者周震,字慎斋,沙城(今河北省张北)人,生卒年不详,为明末清初医家,除《幼科医学指南》一书外,尚著《秘传女科》。《幼科医学指南》全书贯阴阳于一理,合色脉于完全,详述心、肝、脾、肺、肾所主小儿疾病之辨证施治,并将医案附于后。

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幼科医学指南》现传版本有17种。藏于辽宁省图书馆的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为最早版本,但由该馆获得的书影显示其为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本溧阳保赤堂玉树堂藏板(简称为“乾隆溧阳本”),且内容与国家图书馆所藏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本溧阳保赤堂玉树堂藏板一模一样,所以推测是检索错误。同一年份刊刻的吴潘两氏校刻本宜兴道生堂藏板为其后各种版本的底本,且为福建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可获得全文,比较后以吴潘两氏校刻本宜兴道生堂藏板为好,故以此版本作为底本,以乾隆溧阳本作为主校本,以清嘉庆十九年(1814)刻本溧阳保赤堂藏板(简称为“嘉庆溧阳本”)作为参校本。清乾隆刻本破损、缺失较多,已难复全貌,故校注者在底本、主校本、参校本中个别字无从辨认时,适当参考1933年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简称为“石印本”)。

关于本次校注整理的几点说明:

1.本次校注以吴潘两氏刻本为底本,以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本溧阳保赤堂玉树堂藏板、清嘉庆十九年(1814)刻本溧阳保赤堂藏板为校本进行点校整理。同时参校1933年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校注中涉及的版本均以简称标示。

2.底本中的异体字、古字、俗写字、通假字,统一以规范简化字律齐,不出校记。

3.编排正文体例;采用现代标点方法,对原书进行标点。

4.书中同一个字多次校改者,仅在首见处出校记,余者不出校记。

5.书中的药物名,如“梹榔”“山查”“只实”“只壳”“射香”等,均按照现代规范药名更改,不出校。

6.书中的方名,有“溯原解毒汤”和“溯源解毒汤”两种写法,全书统一用后者。

7.底本中因写刻致误的明显错别字,予以径改,不出校。

8.底本中目次与正文标题不符之处,均以正文为准予以径改,不出校。

9.底本中“医按”“医桉”径改为“医案”,不出校。

10.书中插图据底本原图扫描编排,不新加图题。

11.原书中模糊不清、难以辨认的文字,以虚阙号“□”按字数补入。序(1)

医道莫难于婴儿。古谚云:宁医十男子,莫医一妇人;宁医十妇人,莫医一小儿。诚以疾痛疴痒不能自陈也。至金沙王宇春先生之论又不然,谓小儿未受七情六欲之攻,未经五味八珍之渍,脏腑清虚,报之以药,易于为功。余谓:小儿肠胃柔脆,如竹之芽,稍加克伐,即伤真元。故凡著书家之命名,不曰保婴,即曰全幼,诚不能以峻攻耳。

沙城家慎斋先生,精通医学,所著各科,悉皆症治详明,足为准绳。其中《幼科》一书,贯阴阳于一理,合色脉于万全,尤称简要焉。(2)(3)惜未经梨枣,抄写流布,多历年所,鲁鱼亥豕,日以滋甚。窃古人制方,必视乎症之虚实,脱一字舛讹,为害非浅。予友吴子鹤山、潘子山晓悲悯者久之,于是搜罗善本,详加订正,条分缕析,了如指(4)掌,颜曰《幼科指南》,捐资以付之剞劂。是举也,体天地好生之德,普圣贤利济之心,非渔利也,非弋名也。古人云:身不能为良相,定当作良医。二公犹此志也。夫览是书者,百数十年之蒙蔽,一旦拨云雾而见青天,苟按症而求焉。宁患痼疾之不可退耶,是所谓难者犹难,而所谓易者诚易也。然则成是书者,既剧费心;而刊是书者,功岂在禹下哉?乾隆己酉孟冬月歌岐周高爔亭氏序【注释】

(1)莫:原作“曾”,据乾隆溧阳本改。

(2)梨枣:旧时刻版印书多用梨木或枣木,故以“梨枣”为书版的代称。

(3)鲁鱼亥豕:“鲁”和“鱼”、“亥”和“豕”篆文形似,以致引起误写错读。

(4)剞劂:雕刻,雕版。

凡例

凡医家治大人易,治小儿难,盖因小儿无言可问,无脉可诊,全在察形、观色、听声数者而已,所以幼科较他科为尤难。(1)

视色为四诊之首,不先辨色,何知休咎。故首卷先立面图注明部位,为初学着眼审几之要务。

是书旧无刻本,多属抄写。其中非脏腑辨论错乱,即证治指示不明,甚至字多别白,竟有不可解处。大抵由于初学手录,不知医中门(2)路,以讹传讹,渐失真传。兹集再三校证,悉除其弊。

是书分为四卷,首卷歌赋辩论,次卷杂症分条,三卷心、肝、肺三经,末卷脾、肾二经,书边俱用小字表名,以便学者查看。

各症后只立方名,不载药品。盖由方中药品繁多,难以赘述,故于各卷后设类方一条,载明药味分两,并蒸炙炮炒。此是闻一知十之法,学者当知类推。

丸方后必注丸子大小式样,如桐子大、麻子大、黍米大、芡实大、豆大,或溶化,或磨汁。正谓婴儿艰于饮药,当量大小强弱,随时增损故也。

是书立方必本古方,如地黄丸、平胃散、四物汤、六君子汤、五苓散、甘桔汤、参苏饮之类,概不好奇作异。(3)

是书立论必出中正。中正乃悉病徭,治之得以尽法,吐词必由平易。平易雅俗并晓,临症庶无疑难。

五经有主病、有兼症,或正治,或从治,或先治其深,后治其浅,或急治其标,缓治其本,再四谆谆,绝不见其重复。

各症每分注数症,若遇疑难,再设,或问正,以见病之来不一其端,而治之方不一其术,令人知病有浅深,无容疏忽也。

类方中药品未经古人注释者不载,有伤阴德者不载,有其名而无其实者不载,有别名异名者亦不载,如洋参、官燕、天灵、人骨、阿魏、竹黄、石小、小草之类是也。【注释】

(1)休咎:吉凶;善恶。

(2)校:原作“较”,据乾隆溧阳本改。

(3)徭:古代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卷 一

医门治例,小儿最难。肠胃脆薄,乳食易伤。筋力柔弱,风寒易(1)袭。重绵厚衣,反助阳以耗阴;放饭流歠,徒败脾而伤胃。欲观气色,先分部位:左颊属肝,右颊主肺,天庭离阳为心火,地阁坎阴为肾水,鼻乃土星,肺主通气。观乎色之所现,知其病之所起。况脾应乎唇,肺通乎鼻,舌乃心苗,目为肝窍,胃流注于双颐,肾开窍于两耳。爪则筋余,而脾为之运;发则血余,而肾为之主。脾司手足,肾应牙齿。凡观乎外,可知其内。红色现而发蒸,痰积壅盛,惊悸不宁;青色露而惊搐,额冷脚热,致发风候。煤之黑兮,中恶之因;橘之黄兮,脾虚之故。白乃疳痨,紫为热极。青遮口角,扁鹊难医;黑掩太阳,卢医莫治。鸦声鱼口,舌带黑色,枉费神思。肉脱皮干,直视目芤,空劳气力。年寿赤光兮,多生脓血。山根青黑兮,频见吐泻。朱雀贯于双瞳兮,火入水乡。青龙绕于四面兮,肝乘肺位,泻痢而形。戴阳者,须防咳嗽,而色拖蓝者,可畏疼痛。方殷常面青而唇撮,惊风将发,先颊赤而目直,火光熖熖,外感风寒,金气浮浮,中藏痞积,乍黄乍白,疳热连绵,又赤又青,风邪急紧察者。若精治者,须得口吐痰涎或白沫水,胃虚寒也。急惊风,目喜张。慢惊风,目喜闭。吐泻之症,乳食不化为伤食,当下之。吐泻,昏睡露睛,胃虚寒也。吐泻,昏睡不露睛,胃实热也。吐泻青白水,米食不化,胃冷也。吐泻黄赤紫黑者,皆热毒也。痢下如鹅鸭血者,胃烂也,不可治。阳虚自汗,阴虚盗汗,小儿盗汗无用治也。额汗至胸,阳虚之症。胸汗脐下,皆属胃虚。眼眶若动,风热相干。胁筋刺痛,肝火将炽。遍身疼痛,风寒之症。咽喉肿痛,痰火之症。喉痹痄腮,风热之症。实热吐痰,虚极霍乱。伤食面黄、神昏、爱眠,食伤脾胃。咬牙甚者,肾虚不能制心火,亦发惊搐也。啼而不哭,烦也,肺有风也;哭而不啼,躁也,肝经病也;笑者,脾之痰也;笑而又哭,痛之甚也。唾者,肾有亏也。脐风忌于一腊,火毒畏于周年,惊自热来,痫因痰致。惊本心生风,由肝起,搐分左右,症有顺逆,病有虚实,且如病则热起,热则惊生,或治热以热攻,治寒以寒攻。热在表,柴葛解肌;热在里,芩连消毒。积热,无如集圣;虚热,妙在调元。乳食积伤,痰结壅滞。乳食伤胃则为吐呕,乳食伤脾则为泄泻。吐泻既久则成慢惊。或为疳病,乳食停积则生湿痰,痰则生火,痰火交作则成急惊。或为喉痹,痰火结滞则成痫吊。或为喘嗽,胎热胎寒禀受有病,撮口脐风,胎元有毒。腹痛乃感寒之侵,鹅口是胃中湿热,气色改移,形容变易。眼生涙眵,(2)肝风眯目。口流痰涎,脾冷滞积。气乏兮,囟门成坑。血衰兮,头发作穗,面目虚浮,定腹胀而气喘,眉毛频蹙则肚痛,以多啼。蛔出兮,脾胃将败。疮兮,肛脏先亏,丹毒火乘于外,蕴热火积于中。(3)中恶者,外邪乘也。睡惊者,内火动也。积有常处,有形之血也;聚无定处,无形之气也。手如数物,肝风将发。面若涂朱,心火已炽。坐卧爱冷,烦热之故。伸缩就暖,风寒之畏。肚大脚细,面色黄兮,脾欲困而成疳。目睁口张,症朦胧兮,势已危而必惫。弄舌脾热,解颅肾衰。重舌木舌并,热积于心脾。哽气喘气俱,火熖于脾肺。龈宣臭露,必是牙疳,哺露丁奚,皆缘食积。外感发热,身热鼻塞,声重是也。内伤发热,肚热口苦,舌干是也。唇干作渴,肠鸣自利,山根红兮,是夜蹄,分为四症。乃邪热乘于心经,变蒸周于一岁,胎毒将散也,故不药无妨。心热,欲言而不能言。脾虚,无时而不好睡。病后失音者,肾弱。咳嗽失音者,肺痿。肚痛而清水流出者,虫灾。腹痛而大便酸臭者,积垢。口润赤而脾虚,舌长出而火熖。龟胸兮,肺火胀于胸膈;龟背兮,肾风入于骨髓。不能吮乳者,热在心脾。常欲俯卧者,热蒸肠胃。喜观灯火,烦热在心。爱吃泥土,疳热在脾。盗汗频频,脏腑虚弱。摇头揉目,肝热生风。伤寒惊搐,风盛发狂。喉中如锯,客风入肺。脱肛泻血,冷热积伤。目怕明兮,心肝受病。耳若聋兮,积热在肾。目赤兼青,将欲发搐。面青唇白,俱是风寒。面红唇赤,实热所伤。上热下冷,有痰在脾,一断伤食,泻痢不常,气涩肠滑。目直视兮,肝经有热;目连眨兮,肝经有风。心若痛兮,不吐水,乃寒侵也。鼻干黑燥,火盛金衰。肚大青筋,木强土溃。丹瘤疮疥,乃胎毒之流连。吐泻疟痢,皆食积之留滞。面浮虚肿,积气以攻。霍乱吐逆,胃积食伤。清涕常出,肺经受寒。小便赤涩,膀胱热聚。颊赤面黄,风伤腑热。行迟语涩,胎积气伤。项硬肝风气伤,木舌胃热生斑。气伤冷厥,长吁咬牙。风盛气生,眵泪羞明。三焦积热,或悲或恐,风邪入肾,张口出热,皆是风邪。目赤是积热,肝病疝气因胎中积热,心惊热炽,肝生风热,热则生风,故多发搐。痰盛发哮,积伤风热,乳癖脾痞因物所伤。似肿丹疮,腑之受热,非时咬乳,因喜受惊,气血虚却,为寒所侵则必唇青,口噤不止则必失音。面青呵欠惊风传肝,面黄呵欠脾虚受惊,面赤呵欠热伤于心。呵欠欲睡,实热之症;呵欠气伤,风寒之症。消渴口疮,心家积热,瞑目而睡,不思饮食,虚也。腹痛频频,是乳壅也。伤风贪睡,口干肺热,非时多睡,有积在脾。饮水不止,脾经实热,额红心热,鼻红肺热。非时偏冷偏热,由荣卫不顺及硬物伤乎脾胃。非时惊搐,为客气伤筋,非搐也。非时腹胀作泻,米谷不化,脾之积也。非时不思饮食,膈上壅滞也。大喜后食乳,多成惊疳;大哭后食乳,多成吐泻。心疼吐水,虫相侵也。吐水不心疼,寒也。急惊由于积热之深,凉泻偏宜;慢惊得(4)于久病之后,温补为贵。头挺目窜而气喘兮,上士莫医;口噤目张而足冷兮,神丹何济。闭目兮无魂,狂叫兮多祟。不知吐吞者,必见阎罗。及加闷乱者,终归蒿里。既知症候,须明调理。胎毒兮,甘草、黄连;食积兮,白术、枳实。急惊搐搦则导赤泻青,慢惊瘛疭则补中益气。集圣治疳,备急去积,抱龙丸化痰镇惊,胃苓丸养脾助胃。夜啼兮退热清心,晡热兮养血升提。理中止泻,香连止痢。积热不除兮,凉惊丸大有神功;沉寒难疗兮,养脾丸最为秘诀。痰火攻兮,三黄水谷下兮,一粒柴苓治疟,月蟾消癖,潮热金黄,咳嗽玉液。疮疥兮胡麻,丹瘤兮凉膈。吐泻而渴,白术散可投;烦热而渴,益元散为极。丹疹者消毒,肚痛者脾积,咳血衄血者茅花,重舌木舌者针刺,口疮不愈者洗心,腹痛不食者平胃。五抝治喘,四苓去水退黄消肿,胃苓丸加减堪行破积安虫。集圣从容可治婴儿,易为虚实,调理贵取其平,或补或泻,万勿过剂。切忌巴牛母多金石,辛热走气以耗阴,苦寒散阳而败胃。如逢食积解之,不可或迟。若遇虚羸,补之尤为最急。倘或少延便成痨毙,务在精详,不宜急遽。此先哲之心传,实后学之珍秘。小儿发病根源赋

夫小儿有病,言脉无凭,察形观色,辨症施治。面黄多积,颊赤生风,渴则唇干,颊多气热。面色乍白乍赤兼发搐,客忤胎风。唇口或青或紫并流涎,虫攻肠胃。目胞浮肿,面色光白,若非久嗽,定因积久伤脾。眉额频攒,面色青黑,不是头疼,定然下痢后重。准青唇白,股体冷而吐泻,积冷可知。鼻塞气粗,头额热如蒸状,伤风有准。偃身腹痛,啮齿风生,尿赤热多,粪青寒重,夜啼,为胎惊。风热腹痛则内吊,须防卧地,乃湿热侵脾。肌羸则成疳,可必伤寒则恶寒而面惨,伤食则恶食而腹膨,伤热则大便黄涎,被惊则睡中啼叫。夜热日凉乃阴虚之症,露睛昏睡乃阳弱之因。舌肿口疮乃心脾之蕴热,鼻流清涕乃肺腑之受寒。月内锁喉噤风乃是因寒而致,初生乳核便血尽属胎热之由。然吐有三因,治非一类,须分寒热及辨积伤,探形体之温凉,观唇额之赤白。小便闭利之是察,大便青黄之须知。乳积如泔,食伤酸臭。至若惊有二名,症分急慢。慢者九死一生,急惊因热甚而风木旺,慢惊由久病而脾土衰。实热先须截风,虚寒则当补土。惊痫忤吊,似是而非。痓痉脾风,若同而异。若夫疳虽有五,总系虚成。耳目鼻唇验诸五脏,或白眵白膜,或肚大青筋,或泻痢无常,或爱食泥土茶炭,或爱食石灰布筋,或喜卧冷地,或喜饮水浆,或耳鼻蚀疮。骨蒸发穗,既脚软而项小又喘嗽而肌羸,皆饮食之不调又外邪之侵袭是以。丁奚哺露,痨热无辜,形症多端,皆由此致。至于疟痢杂症诸条,大人同治,类推明辨。痘疮斑疹之症,尤在危险,要在专门,不惜真言复摭其略。五脏根源不足论

人之有生,受气于父,成形于母,阴阳交合而成其身。一身之中,形体有四,头面一也,耳目口鼻二也,手足三也,皮肉筋骨四也。神藏有五,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是也。有因父母禀受所生者,胎弱、胎毒是也。胎弱者,禀受气之不足也。子于父母一体而分,如受肺气不足,则皮薄怯寒,毛发不生。受心气不足,则血不华色,面无光彩。受脾气不足,则肌肉不生,手足如削。受肝气不足,则筋不束骨,机关不利。受肾气不足,则骨软。此胎禀之病,当随脏气求之焉。肝肾心气不足者,六味地黄丸主之。脾肺气不足者,参苓白术散主之。或曰五脏不足,古人专以六味地黄丸补肾,何也?太极之初,天一生水,精血妙合,先生两肾,肾者,五脏之本源也。经曰:植木者必培其根。此之谓也。盖子之羸弱即父母之精血弱也。故有头破颅解,神慢气少,项软头倾,手足痿弱,齿生不齐,发色不黑,行走坐立要人扶掖,皆胎禀不足,并宜地黄丸主之可也。若胎毒者,即精血之火毒,是命门相火之毒。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也。胎毒之说,先贤谓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性之欲也。欲者,火也。故思虑之妄,火生于心;恚怒之发,火生于肝;悲哀之(5)过,火生于肺;酒肉之餍,火生于脾;淫佚之纵,火生于肾。五欲之火隐于母血之中,即是毒也。男女交媾,精血疑结,毒亦附焉,此胎毒之源也。古人有解毒之方,如黄连、甘草之类,又有育婴延龄丹,皆良法也。予立一方,名为生熟解毒丸。用丹溪三补之方,黄连、黄半生用半酒炒、芩、黄柏甘草等分为末,如麻子大,朱砂为衣。曰:与小儿常服,豆豉汤下,甚佳。天行痘疹之岁,尤宜多服。凡小儿初生病,如虫疥、流丹、浸淫、湿疮、痈疽、结核、重舌、木舌、鹅口、口疮与胎热胎寒之类,俱是胎毒。如一腊之脐风,百日之痰嗽,难治。恰半岁而真搐,未周岁而流丹者,死。皆是也。小儿有三因所生病:衣服太厚则热,太薄则寒,寒热之伤,皆外因也;乳多则饱,乳少则饥,饥饱之伤,此内因也;客忤中恶,坠扑折伤,此不内不外因也。顺乎天时,适其寒温,则不伤于冷热矣。节其饮食,慎其乳哺,则不伤于饥饱矣。调护之谨,爱惜之深,必无纵弛之失矣。勿令庸手妄施汤药误儿性命可也。五脏虚实补泻论

经云:邪气甚则实,真气夺则虚。所谓实则泻之者,泻其邪气也;虚则补之者,补其真气也。如真气实则无病矣,岂可泻乎?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此是本脏之气也。盖肝乃少阳之气,儿之初生如木方萌,乃少阳生长之机,以渐而壮,故有余也。肠胃脆薄,所以不足也。若小儿五色修明,声音响亮,此心肺之气足也。乳食能进,大小便调,此肠胃之气足也。手足和暖,筋骨刚健,此肾肝之气足也。是为无病易养,不宜妄投药饵,诛伐无过也。如面色白,声音微小,此心肺不足也。乳食减少,吐痢频并,此肠胃不足也。颅解项软,手足痿弱,此肝肾不足也。是儿多病难养,此以形体虚实,辨五脏之强弱也。有病者,各宜随五脏之虚实,按方治之。色分部位图

正口:常红无病,干燥脾热,白虚寒。

人中:黑主火动腹痛。

风池:红热多啼,黄吐逆。

年寿:黄赤皆主吐泻痢。

山根:紫伤乳食惊。

印堂:青主惊,红热惊,白无病。

两眼:眼黑睛黄伤寒,眼白睛黄食积,眼赤心热,痰赤心虚,眼青肝经热。

两脸:赤主伤寒。

颧:赤主热。

额:青主惊,红主热。

承浆:青主惊,黄主吐。

两腮:红紫主痰气,青主惊。

两眉:红主夜啼燥热。

太阳:红主血淋,青主惊,赤主伤寒,两纹青夹惊伤寒,右青红惊恶症。

金匮:青主惊。诊寒热病法

用三指曲按小儿额上,食指居上,中指居中,名指居下。若三指俱热,是风寒;三指俱冷,是吐泻。食指热,是胸膈满。名指热,是乳食不消。小儿危症歌

鼻干黑燥,面黯黄焦,冷汗如油,鸦声鱼口,吐泻不定,精神不爽,唇若涂朱,太冲无脉,爪甲青黯,耳如煤染,服药不化,便尿无知,气急口张,舌卷囊缩,目直视而无光,脚龙抱而屈曲,总有丹丸将安施治。又如,药不下咽,通关不嚏,脐突胸肿,眼陷唇青,或手足冷如凝水,或喉中响如截锯,眉黑入耳,目赤贯瞳,与夫泻痢如筒,丹毒遍身似火,唇不盖齿,汗臭沾身,四肢不收,两眼白膜,惊痫后而喘发,吐泻后而嗽加,泻止复泻,眠而又眠,鼻孔张开,手足心肿,(6)吐泻思酒,下痢如肝,或实胸而陷胸,或舒舌而弄舌,或人中满而齿黑,或头发直而肌枯,将手抱头,脉青过命,皆死症也。决死症歌

吐泻膨胀爪甲青,气喘摇头手抓人,筋过三关鱼刺样,忽然大叫必归阴。齿如解锯目生丝,角弓反张目吊之,十指无血兼声哑,项软如绵死可知。白如枯骨黑如煤,赤似涂朱凝不开,目青面黄人不救,四时黄润不须哀。十铨穴内布针施,此术人间识者希,红紫血流人即醒,若然化水不能医。要知儿病生与死,先观颜色听声音,唇青耳黑人难救,哭声不响赴幽冥。鸦声鱼口顶门高,直视目芤舌黑焦,腾蛇锁口筋肚,吐痰不住并头摇。决死症日数歌

面色紫兮心气绝,五日之中亡可知,面青目陷绝肝经,三日云亡也可惊。面黄肢肿脾气衰,九日以来实可哀。面白鼻张绝肺经,三日之中定见阴。齿黄熟豆胃家败,一日阎君来索债。面如紫黑肾家伤,四日之间命必亡。口张唇青舌黑枯,脉绝五朝人必殂。凡儿足肿并身重,便不禁兮睛不动,药饵针刺不须加,免使亡儿空受痛。至于病后面目黄,将愈之兆喜非常。朝夕生意渐渐回,不久可以庆安康。病前病后宜安察,术者还须仔细详。察形色歌

左颊肝兮右为肺,额为心兮鼻为脾,肾主两颐分别症,更参五色是真机。肝病原来主面青,色白春间未易医,此是肺金来克木,色黄又被胃家欺。心病夏天当面赤,望色只愁形气黑,此是肾水克心火,色白又被肺家屈。肺病秋来面白宜,形如赤色最难医,此是心火克肺金,色青又是肝作威。肾病面黑冬天象,黄色见时多遭殃,此是脾土克肾水,色赤反致心魔障。脾主四季面色黄,青色来时不可当,此是肝木克脾土,色黑反使肾家强。唇赤面红是伤寒,脸青唇黑是惊风,唇青面白是疟疾,面黄如土是食瘕。脉青起于左太阳,一度须惊易审量,赤是伤寒微热燥,黑青深色乳为伤。

又诀:痢疾眉头皱,惊风面颊红,渴来唇带赤,热甚眼朦胧。面黄多食积,青色是惊风,白色多成泻,伤寒色紫红。虎口脉纹歌

虎口脉纹多,须知气不和。色青惊积聚,下痢泻如何。青黑慢惊发,入掌内吊多。三关急通过,此症必成疴。

又诀:小儿食指辨三关,男左女右一般看。一风二气三命关,说与医家仔细详。左手红生是线色,须知发热又兼惊。右手脉纹如左样,脾伤惊积一时生。纹头有似三又样,肺气生痰喘作声。色青应有伤寒症,若是宣红泻定生。指脉深青不暂停,微青腹痛粪多青。若兼黑色盘肠吊,眼搐牵抽不得宁。小儿指脉深红色,发搐惊时目强直。微红下痢腹中疼,吐泻脾虚多不食。指上纹生紫色深,惊时啼叫又呻吟。微微紫色肠中痛,若是纹弯主恶心。三关主病辨

第一关,名曰寅关,即风关。如脉纹青紫,心肝有病,主惊搐。口舌生疮,发热,四肢厥逆,不食。黄白纹,主食停胃口,腹胀痛。色黑者不救。

第二关,名曰卯关,即气关。如脉纹青紫,心肝受病,日久成疳。发热,头晕,惊怖,面赤,口干。黄白纹,疳病在脾肺。吐泻发热,咳嗽吐痰。黑纹,疳病在肾。绕耳生疮,作痛作胀。

第三关,名曰辰关,即命关。如脉纹青赤,通过三关,直上爪甲,胃绝多死。看小儿是惊不是惊论

凡入门,不可依他父母说惊,即用推掐以伤小儿元气,必先令以香油点灯,将小儿手掌放在灯前,照其有无,视其虚实,方可下手。如小儿指上筋才出初关,即时推散无事,热亦无害。所云筋出初关,可救者是也。筋出二关,红色,或才出三关,即时推之,服金枣丸可愈。所云筋赤二关,必然因食膈者是也。如筋透三关,青色,即时推之,渐转红色,服金枣丸可愈。所云筋青端,被水风伤者是也。若推二三次,筋不转关,青不转红,不可救治。所云筋透三关,命必亡者是也。然间有活者,惟指内筋已化水。掌内大亮,犹如不实鸡子一般者,百不生一,无用下手矣。五脏绝中受克决死日论

夫声不出者,肺气绝。爪甲青者,肝气绝。便有紫血如痢疾者,心气绝。尿不自知者,肾气绝。吐止复吐并蛔出者,脾气绝。皆属不治。心经绝,囟肿囟陷,汗出不流,如珠如油,舒舌出口,舌肿发惊,深黑黯色,发直如麻,肤无血色,壬癸日死,水克火也。肝经绝,病重。啼哭无泪与不哭下泪,爪甲青黑,眼深如陷,舌卷囊缩,发搐目斜,连唇口动,手如抱头之状,或脚面青纹,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庚辛日死,金克木也。脾经绝,人中满,人中黑,唇缩反张,或不盖齿,唇焦干黑,鼻孔开张,齿噤冷涎如油,口撮如囊,面如土色,四肢逆冷如湿石之状,吃乳不收,泻粪青黑,甲乙日死,木克土也。肺(7)经绝,身热,咽汤水并菜食,入喉中响,是胃直不能荫肺,目直青(8)(9)鲜,气喘不回,鼻头出汗,吃药噎嗽,痰涎□塞,口□喉鸣,鼻塞,鼻干扇燥,鼻冷,头汗,四肢不收,丙丁日死,火克金也。肾经绝,面黑神昏,眼黑睛肿,目无光彩,耳轮青黄焦枯,牙疳齿落,皮肤黑燥,惊风咬牙,黑色绕口,遗尿泻粪无时,戊己日死,土克水也。观眉目诀

两眉红色主儿啼,眉皱头疼痢疾弛。眼胞浮肿主久嗽,不尔目疳疟疾虚。黑睛多者是胎实,白睛多者是胎瘦。病之将愈目眦黄,深红心热无他说。目多直视乃惊风,赤脉贯睛肝病凶。鱼目定睛非吉兆,瞳神中陷死之宗。冥目昏昏终似睡,或不转睛半开闭。两目总开无睛光,此病原来慢惊是。辨手指诀

五指冷时必是惊,若逢指热伤寒成。两手中指稍头冷,必是麻痘症相侵。手足甲青心痛别,手足甲黑是筋绝。指上若有红丝缕,手心兼赤生难决。手搦拳者是急惊,手开撒者慢惊成。角弓反张惊风作,手足瘛疭名慢惊。气虚发热手足冷,血虚发热手足热。须知胃寒手亦寒,胃若热兮手亦热。听声法

声轻者气弱也。重浊者风也,痛也。高喊者热将狂也。声急者神惊也。声塞者痰也。声战者寒也。声壮者热也。声喧者气不顺也。喘者气促也,逆也。喷嚏者气与风也。呵欠者倦而阴阳杂也,又风也。听其声而审之,吉凶可知矣。所谓闻而知之也。观色法

色青病在肝,色红病在心,色白病在肺,色黑病在肾,色黄病在脾。若青而兼红,是心与肝二经之病。面青者,风也。红者,热也。白者,寒也。黑者,肾气败也。黄者,脾气虚也。哭者,病在肝也。多痰啼者,肺有风也。唾者,肾有亏损也。所谓见而知之也。辨小儿伤寒伤热伤风伤食症候

指冷面青,躁而恶寒,左额有青纹,此伤寒也。掌心有汗,面色青红,人中青纹,独处不宁,时发惊悸,似惊非惊,此伤热也。面赤鼻塞,清涕交流,手足烦躁,此伤风也。眼眶或肿,右额纹青,头肚俱热,胸膈不宽,腹胀而吐,此伤食也。至若身热不常,饮食不减,唇红面赤,大小便秘,胁下汗出,亦热也。热病得汗热不退者死,热病汗不出或汗出不止者死。柴葛汤可用。辨寒热用药(10)

寒症足胫冷,加牛膝、虎胫骨。腹虚胀,加茯苓、卜子。面青白,加肉桂。脉沉细而微,加干姜。呕乳食,加丁香。目珠红,加枸杞子、柴胡。以上六症,并宜理中汤、四君子汤、五积散之类。

热症足胫热,加牛膝、秦艽。面腮红,加黄芩、黄连、麦冬。大便闭,加槟榔、枳实。小便黄,加木通、车前。渴不止,加石膏、花粉。上气急,加葶苈、杏仁、桑白皮。脉紧急,加连翘、牛膝。以上七症,并宜用大连翘饮、凉膈散、升阳散火汤之类。小儿服药法

用水一二杯煎药。性温热,食乳前服;性寒凉,食乳后服;性和平者,随时服之,不必拘定也。食物之性

姜:味辛,能散寒邪,炮则和胃守中。

枣:味甘,无毒,能助十二经络,调和百药。去核同姜煎,否则令人烦闷。

蜜:味甘平,安五脏,开肺,润皮毛,和百药。凡炼用绵滤过,文武火煎用。

白蜜霜:温中。

砂糖:杀疳虫,润肺助胃而利小肠,除寒热凉心。同笋食则生血瘕,小儿多食损齿消肌肉。

饴糖:润泽肠胃。病宜下歌

婴儿实热下无伤,面赤睛红气壮强。脉大弦洪肚上热,颊腮喉痛尿如汤。屎硬腹胀胁肋满,四肢浮肿夜啼长。遍体生疮肚急痛,下之必愈是为良。病不宜下歌

婴儿有病不宜下,不汗身热兼自泻。神困囟陷四肢冷,干呕气虚神怯弱。吐虫面白毛焦穗,疳气潮热食不化。鼻塞咳嗽及虚痰,脉细肠鸣烦躁呀。认将有积及疏通,用了之时真作怪。病不宜吐下歌

孩儿无时忽大叫,不是惊风是天吊。大叫气促长声粗,乃因热毒闷心窍。不须吐下要和脾,若用吐下真可笑。发热论治

病之热症不同,治法亦异,须分虚实,不可轻汗下也。如无汗,身热,头痛,遍身痛,恶寒,此伤寒发热也。宜散寒邪。先服惺惺散以去寒,次服凉惊丸以防内热。

有汗,身热,头痛,恶风,此伤风发热也。宜疏风解热。先用柴葛解肌汤发去风邪,次用凉惊丸以防内热。以上二症,禀气旺者可用凉惊丸,虚者只宜用胃苓丸。

伤风发热吐泻乃脾胃虚也,用五苓散合理中汤即效。

伤寒恶寒无汗,用麻黄汤,汗后照前法治之。

暑月伤风发热,乃由汗出当风,以致浑身发热,自汗不止,此名暑风。用四君子汤加黄芪、麻黄根,以止汗去风,次服益元散以去热。

伤食发热,手心热,好卧,吐乳,大便酸臭,肚痛多啼,或腹胀喘急,不食乳食,皆由于饮食过伤,宜先去积。用丁香脾积丸,后以二陈汤加消导之味。

无时发热,日渐黄瘦,此由饮食久伤,不可轻下之。轻者保和丸,重者集圣丸主之。

有时发热,过时即退,来日依旧发热,其状如疟,此肺热也。用地骨皮散主之。

发热朝夕一日两度,此胃热也。由感冒风邪以致血脉凝滞,若不急治,必变为惊疳。虚者集圣丸治之,重者三黄散主之。

惊热者,遍身发热,面青,自汗,心悸不安,脉烦躁,狂叫,恍惚是也。宜凉惊丸退热,安神丸镇心。

夜热者,日间则退,此血虚也。宜人参当归散以补血,抱龙丸以防惊,或服白丹砂散亦可。

余热者,伤寒汗下后而热又起,此表里俱虚,气不归元而阳浮于外,不可妄用凉药。盖热去则寒起,古人所戒,但使阳气收敛,其热自退。宜用参苓白术散主之,甚者四君子汤加炒干姜即安。

疳热者,形色黄瘦,食不长肉,骨蒸盗汗,泄泻无常,肚大足小,(11)多渴。此得于久病之后调理失宜,又或伤饥失饱而致。宜集圣丸主之。

积热,颊赤口疮,大小便涩,睡中啼叫,不时烦渴,此表里俱热,或以酒、面煎炒及热药峻补,或孕妇炉火侵逼,皆能生热。盖表里内外蕴积之热也。先服三黄丸,后服凉惊丸或抱龙丸。

久热不止,由气血凝滞,壅塞五脏生热,蒸郁于内,则卧坐不宁,精神恍惚,火发于外,则表里俱热。先用抱龙丸镇惊。如热甚不退,大便闭结,宜三黄丸下之。

烦热者,心烦不定,五心躁闷,四肢微温,小便赤涩,宜导赤散加麦冬、山栀,再以凉惊丸去其内热。不然,一日二日蒸蒸发热,不时发热,不时汗出,必致骨蒸。

虚热者,或因汗下太过津液虚耗,或因大病之后元气受伤。三焦不顺,五脏不和,啼哭烦躁,皆能发热。其症困倦少力,面色青白,虚汗自出,神慢,气吁软弱,手足厥冷,轻按不觉,重按蒸蒸,此气血俱虚。气虚恶寒,血虚发热,宜用四君子汤加炒干姜。甚者,加熟附子一片。少退,以凉惊丸调之。

额热者,阳邪客于心也。心受邪则热乘于额,故先起于头面并身热,忽多惊,闻声则恐,由正气虚、邪气甚也。二气交争,发歇无时,进退不定,如客之往来,又名客热。先用导赤散去邪,后以凉惊丸调之。

实热者,气脉壮盛,脏腑充实,身热如火,手不可近,大便秘,小便赤涩,宜用丁香脾积丸主之。

痞热者,由饮食不消,伏结于内,致成痞块以生内热,熏灼于外,宜用集圣丸主之。

疟热者,往来寒热,头疼汗出,呕吐不食,壮热增寒,作渴,遍身痛,宜小柴胡汤加羌活、苍术。腹痛,用备急丸下之。作渴,用白术散主之。吐泻,用理中汤主之。后以平疟养脾丸调之。

巳午时发热,遇夜则凉,此心热也。轻者导赤散,重者四顺清凉散调之。

内热,遍身疮痒,多发丹毒之属。用轻手按之热甚,重手按之反不热,热在表也,宜柴葛汤加地骨皮、麦冬、竹茹。重手按之热甚,轻手按之不热,热在里也,宜升阳散火汤主之。

身热不恶寒,内热也。身热恶风,外感也。身热不饮水,热在外也。身热饮水,热在内也。身热饮滚水而不知热,阴盛而阳虚也,异功散主之。身热饮雪水而不知寒,阳盛而阴虚也,木香散主之。

凡风中有热,先除热。热里逢虚,先补虚。风热解之,风热利。冷温积下,病根除。此断用药法也。看脐风法

小儿初生,要时常抱儿向明视之。如口内上腭有泡,急用银耳挖把破,去其毒血,勿令咽下,将桑根白汁时时涂之。不然,舌根紧硬,渐至撮口,难治。盖脐风之起,因剪洗时风水入内,以致腹胀。脐边硬,或脐突,乳食不减,但寒极近脐,腠理闭合,上食不能下出,遂发青筋胀,死者殊多。人尽不识此症,愚得其治法,至死而取效者甚多。如小儿哭声高,口吐沫,手捏拳,腹小胀,脐小硬,此即脐风之候也。急推三关脾土,以运动一身皮毛,后将生姜切片,火焙温,放在儿脐上,艾火灸五壮或七壮,灸后烧艾灰,掩在脐上,仍将艾一束揉熟烘热,缚在脐上,用神仙夺命丹通开脐关。从前脾积若出了,活不必言,苟迟延日久,则腹必胀,脐必翻,青筋突起,粪从口出,决死无疑也。脐风歌

落地脐风看口唇,珠生上腭脐风真,登时就把珠挑破,薄荷姜饮送四神。

又歌:四神散在三朝用,牛粉丸调四日中,如若迟延少一日,小儿必定命无终。断脐宜慎

盖脐在两肾之间,督、任、冲三脉之所系也。儿之初生,断脐护脐,不可不慎。断脐之时,隔布咬断者上也。以火燎断者次也。以剪断之,以火燎之,又其次也。护之之法,用软绵布缠裹,待其自落,勿使触犯而脱。三朝洗儿,当慎护其脐,勿令犯水。脐带落后,常换抱裙,勿令尿湿浸入脐中,自无脐风之患。所谓治之于未病也。儿生旬日之间,脐风最为恶症。凡觉喷嚏多啼,此脐风将发之候。急抱儿向明视之,如口上腭有泡,如珠如米,此病根也。色白者,初起也;色黄者,久也。用银耳挖刮破,勿令落下喉中。速煎甘草薄荷汤拭洗,预取桑白汁涂之。明日再视,有复,去之。不可因循以待后患,所谓治初病也。治已病者,不知调护于未病之先,又不急治于初病之日,致令泡子落入腹中,变为三症:一曰撮口,二曰噤风,三曰锁肛。症虽不同,皆脐风也。撮口者,儿多啼,口频撮,此脐腹痛也,犹可治,宜用雄黄解毒丸,否则死矣。至若噤风,牙关紧急,不能吮乳,啼声不出,发搐者,不治。锁肛,脐突青肿,腹胀,青筋浮露,大便闭塞者,不治。经曰:根于中者,名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故噤风乳食不得入,则机废于上矣;锁肛便尿不得出,则机废于下矣。所谓出入废则神机仓灭者是也。神死机息,虽神丹不可为矣,岂蜈蚣、全蝎诸药之可治者乎?

口能吮乳而不能下咽,名曰锁喉风。宜照前推三关脾土,急用宽喉散治之。

喉能咽而口不能吮乳,名曰锁口风。亦宜照前推三关脾土,急用擦牙散治之。胎疾诸症

小儿一岁以前有疾,俱是胎毒,宜解毒汤。二岁以后有疾,多因食积,宜消导理脾。茯苓、陈皮、半夏、山楂、甘草、神曲、麦芽、干姜、木香、白术,气旺者减去白术。

小儿生下,遍身面目皆黄,犹如金色,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黄赤,乳食不思,啼叫不止,此胎黄也。因母受热而传于胎,宜用地黄汤与乳母食之。

小儿生下,壮热,反身握拳,口噤身直,涎潮搐掣,目闭面青,此胎惊也。因母忿怒跌扑以致触胎。但视其眉间,赤色鲜明,可治;黑暗者,不治。用至圣保命丹。

小儿四五六七日不吮乳,舌硬,牙根不动不开,宜用水火汤,乳调送下,少睡片时,大汗披身,尿屎并行者立愈。

生下一月后,遍身虫痒疥疮,浸淫湿烂,其皮如脱,日夜啼哭,忽一日其疮尽隐没,发搐而死。

小儿睡中喉鸣,名为上膈痰壅,日久生惊不治。

小儿有热在胸堂,伸缩无时,呢呢作声,身如弓张,热攻正气,以致脐突浮肿,此由断脐不谨使然也。但散其热自愈,宜用加味龙胆泻肝汤,可保无虞。

小儿腹胀者,胁肋吊肠卵疝,外因引痛而吓,肠胃郁结而不通,宜用紫霜丸疏利之。

小儿唇口动,面色赤黄,良久手足方微动,宜用四君子汤治之,加陈皮、白附子、钩藤。

小儿脾胃虚冷,面光白,目无神,口鼻气冷,肌肤瘦弱,吐水腹痛,乳食不化,睡中露睛,宜附子理中汤。

小儿脾胃虚弱,不思乳食,呕吐泻痢,宜健脾和胃,用参苓白术散主之。

小儿脾虚津涸,饮食不进,大渴饮水,宜加味四君子汤。若饮水多者,多煎服之。如不能食而渴重,加干葛。能食而渴,用人参白虎汤。

小儿未满百日,病腹胀,二日一大便,瘦弱身黄,宜升阳气,滋阴血,利大便,散惊风。全蝎去头足、神曲、升麻各三分,当归一钱,厚朴、桃仁各五分,水煎,食远服。一本神曲作人中白,又一本有细苏梗三分。

小儿虚秘,宜阿胶五分炒珠为末,葱白三根,生姜三片,蜜十匙,煎服。

小儿猝然肚皮青黑而死,急灸脐上下左右,各因身半寸,龟尾骨下,因身一寸。凡五穴各三壮,用胡椒涂腹可愈。

小儿中恶猝死,用葱白纳脐下部及鼻中,立活。或用石菖蒲末着舌底及吹两耳两鼻中,即愈。

小儿尿血,用蒲黄、生地、赤茯,加发灰少许,水煎服。

小儿尿出略停变成血者,宜四物汤加牛膝、山栀为君,六味俱用酒炒,水煎服。

小儿胎病,要行凉解,无如甘草、黄连,若还脾病,相参参、术、陈皮有验。变蒸论

人有三百六十五骨,除手足四十五碎骨外,有三百二十数。小儿(12)自生下后,一日行骨十下,十日百下,三十二日,共计行骨三百二十下。为一变云:变蒸者,非病也。乃小儿生长之次第也。按钱仲阳先生云:三十二日一变,生肾,主志。六十四日再变,生膀胱,其发外症,耳与骫冷。肾与膀胱俱生于水,水数一,故先变主之。九十六日三变,生心,主喜。一百二十八日四变,生小肠,其发外症,汗出而微惊。心为火,火数二,故主之。一百六十日五变,生肝,主哭。一百九十二日六变,生胆,其发外症,目赤不开。肝属木,木数三,故主之。二百二十四日七变,生肺,主声音。二百五十六日八变,生大肠,其发外症,肤热而汗。肺属金,金数四,故主之。二百八十八日九变,生脾,主智。三百二十日十变,生胃,其发外症,不食,腹痛,吐乳。脾属土,土数五,故主之。以后生齿能言,知喜怒,故云始全也。然亦有至二十八日,或三十日,或三十四日而变者。此云三十二日者,语其常数也。变者,改易也;蒸者,发热也。变则发热,昏睡不乳,似病非病,虽是胎疾,实非胎热、胎毒之比。此少阳生长之气,发育万物之机也。儿之强壮者虽有不觉,气弱者始见如变。后形体渐长,知识渐增,乃为无病儿,故不必治。古有黑子散,姑置之可也。人或不知,误以为热而汗下之,诛伐无过,名曰大惑,其间或有未及期而发热者,或有变留而不去者,抑别有他故者,须详察之。但若昏睡不乳,则不必治,待其自退可也。变蒸兼症用药

兼有风寒者,宜惺惺散。兼伤乳食者,宜消导,用胃苓丸。兼被惊吓及客忤者,宜东垣安神丸与至圣保命丹。兼咳嗽者,宜甘桔汤。兼吐泻者,宜理中汤。兼惊风者,宜琥珀抱龙丸,或用泻青丸并导赤散,随症施治。如变蒸后受病,以治病为主,但勿犯其胃气。如病后变蒸,以补脾养正为主,宜用钱氏异功散或养脾消积丸、丁香脾积丸、育婴延龄解毒丸、溯源解毒丸之类加减治之。

小儿一岁至七岁后变蒸已定,脉虽难诊,口则能言,病多伤食。八岁以后,有脉可诊,与大人同。有因气动而病生于内者,如盘肠内吊、蛔虫痞块之类。有因气动而病生于外者,如伤食生冷之类。有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者,如四时感冒、金刃汤火之类是也。此三因之症,治法俱详于后卷。发热胎疾诸症类方

柴葛汤七张

柴胡 黄芩 桂枝 赤芍 人参 干葛 甘草 淡竹叶姜 枣

煎服。

理中汤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 姜 枣

水煎服。如噤口、寒战、不乳,加木香、肉桂、芍药。

四君子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水煎服。治伤寒夹食

五积散一钱五分各一钱各八分

茯苓 陈皮 枳壳 当归 厚朴 桔梗 川芎 白各五分七分各三分三片五根芷 麻黄 半夏 肉桂 炙草 姜 葱

大连翘饮各一钱各

连翘 车前 滑石 大力子 荆芥 瞿麦 蝉蜕 木通 山栀 防风五分各三分各八分 甘草 柴胡 赤芍 黄芩 当归治上膈一切热症

凉膈散

连翘 大黄 皮硝 苏薄荷 甘草 山栀 黄芩 竹叶石膏

升阳散火汤五分各一钱八分各六分

人参 干葛 白芍 羌活 独活 防风 升麻 柴各三分胡 甘草

水煎。忌冷物。

惺惺散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天花粉 川芎 当归 细辛桔梗 防风 麻黄

引生姜三片。一本无川芎、当归、防风、麻黄。一名利惊丸

凉惊丸

黄连 黄柏 黄芩 胆草 朱砂

用雪水为丸,如麻子大。

柴葛解肌汤

柴胡 黄芩 干葛 白芍 羌活 桔梗 白芷 石膏 甘草

一本有前胡、防风、牛蒡子、川连、荆芥、赤芍,无白芍、白芷。

胃苓丸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官桂 苍术 厚朴 甘草 陈皮 草果仁

五苓散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官桂

引加灯心煎。

麻黄汤

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益元散

滑石 甘草 朱砂

丁香脾积丸煨煨去白,醋煮煨去蒂

三棱 莪术 细青皮 木香 丁香 良姜 牙皂 巴霜 百草霜

醋糊为丸,麻子大,随症加减,能消宿食,去陈积。

二陈汤五分八分一钱三分

半夏 陈皮 茯苓 甘草

引姜三片。

保和丸

陈皮 枳壳 黄连 神曲 莱菔子 山楂 麦芽 槟榔

如胃虚,去壳、连、楂、麦,加木香、夏曲、白茯、枳实。

集圣丸

芦荟 五灵脂 夜明砂 陈皮 青皮 白术 木香 黄连使君子 虾蟆 砂仁

治疳积通用。如痨加当归。

地骨皮散

知母 柴胡 甘草 人参 骨皮 半夏 赤茯

等分为末,姜汤下。即三黄丸

三黄散

黄连 黄芩 大黄

等分为丸,灯心汤送下。

安神丸酒炒,一钱一钱半二钱二钱半

川连 朱砂 生地 归身

为末,蜜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至三十丸,温水下。

人参当归散各一钱一钱五分各三分

当归 麦冬 骨皮 生地 人参 柴胡 甘草

引加生姜三片。钱氏制

抱龙丸泡七次各五钱三钱二钱一分

南星 天竺黄 雄黄 朱砂 麝香

共末,蜜丸,如白果大,温水磨下。

白丹砂散二两盐水炒各五钱

人中白 黄柏 甘草 青黛

共末,每服一钱。

参苓白术散五分二钱各一钱八分

人参 苡米 白术 茯苓 扁豆 桔梗 砂仁 甘草各三分五粒三枚 莲心 大枣

导赤散

生地 木通 甘草梢 竹叶

小柴胡汤四分八分五分三分一钱三片

柴胡 半夏 人参 甘草 黄芩 生姜 

二枚大枣

白术散各五钱一钱各三钱

白术 茯苓皮 姜皮 陈皮 大腹皮

共为末,米汤下。

备急丸

巴霜 大黄 干姜

等分为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三丸,中病即止,不可多服。

平疟养脾丸各三两二两各一两

人参 白术 炙草 当归 陈皮 川芎 夏曲苍术 厚朴各八钱各七钱五钱 柴胡 黄芩 猪苓 泽泻 草果 常山 青皮 肉桂 鳖甲一个

共末为丸。

四顺清凉散

大黄 当归 赤芍 甘草

水煎。

钱氏异功散各二钱各一钱

白术 厚朴 肉蔻 陈皮 木香 官桂 丁香 半夏 人参 茯各二钱五分三钱八分苓 当归 附子

一本去附子,加大黄、干姜。治小儿腹胀泄泻神效

木香散各一钱各八分五分六分

赤茯 前胡 诃子 陈皮 大腹皮 木香 半夏 各三分三片丁香 甘草 肉桂 姜

一本去丁香、肉桂,加桂枝。兼治胎毒

神仙夺命丹四条,去头尾足,火炙干,为细末如蜈蚣制法各四两,去

蜈蚣 全蝎 南星外留中心,用姜汁、桑汁、童便各浸一次去皮壳,用纸研,去油,每用药一两, 巴豆用豆三分五钱三钱各一钱 羌活 独活 雄黄 朱砂

共末,用枣肉和匀为丸,如绿豆大,一岁七粒,一月一粒,一七者半粒。一名金枣丸,又说即半粉丸

四神散七厘五分一分三分

牛黄 干姜 朱砂 甘草

共末,寒用姜汤下,热用薄荷汤下。

雄黄解毒丸研各二钱各一钱

明雄黄 壮大黄 真郁金 巴霜

共为末,水糊为丸,如豆大,每服五丸,竹沥姜汁下,每用一二丸,外加乳香、没药各五分,更妙。一名千金保命丹,即保命丹也

至圣保命丹各二两二钱三分一分五分

南星 花粉 朱砂 蟾酥 麝香 甘草

研末,用甘草膏为丸,朱砂为衣。

宽喉散各二钱一分

牙皂 僵蚕 麝香

共细末,吹入喉中。

擦牙散一条,去头尾足,火焙干,酒拌,再炒干,研细末,擦牙即效

蜈蚣

解毒汤各二钱一钱半酒炒各七分

川芎 当归 生地 白芍 黄芩 栀仁 川连

各三分各八分二分甘草 桔梗 牛蒡子 灯心

地黄汤各一钱五分各一钱

生地 赤茯 赤芍 花粉 当归 川芎 猪苓 泽泻 茵陈各八分五分三分 木通 甘草

水火汤各三厘四条,焙干

朱砂 冰片 蓬蒿节

共末,乳调下。

加味龙胆泻肝汤各五分

胆草 柴胡 麦冬 桔梗 赤芍 白茯 黄芩 防风 甘草 大黄

紫霜丸各一两五十粒三十粒

紫石英 赤石脂 杏仁 巴霜

共末和匀,化黄蜡为细丸,百日者三丸,一岁者服五丸。

附子理中汤各三分五分各一钱

附子 干姜 甘草 人参 白术 茯苓

一本无茯苓。

加味四君子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广木香 白粉葛 广藿香

人参白虎汤

人参 石膏 甘草 知母 糯米

如头汗、面红、唇焦、发黑,去参,加麦冬、山栀。

四物汤

当归 生地 白芍 川芎

东垣安神丸酒炒,五钱水飞,三钱一钱半二钱二

川黄连 朱砂 甘草 生地 当归钱半

共末,蜜丸,朱砂为衣,如米大,每服十五丸至二三十丸,温汤送下。

甘桔汤

桔梗 甘草 苏叶 乌梅

外加阿胶。

琥珀抱龙丸五钱各七钱五分各八钱

人参 琥珀 天竺黄 白檀香 茯苓 陈胆星 炙一两各一两五钱草 枳实 辰砂

共细末,井水为丸,金箔为衣,阴干,每服一丸,薄荷汤下。

泻青丸

胆草 羌活 防风 山栀 当归 大黄

共末为丸。消宿食,去陈积

养脾消积丸五钱一两七钱姜炒

苍术 白术 陈皮 厚朴 枳实 青皮 半夏 麦芽 (13)五钱神曲 山楂

蒸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米汤下。

溯源解毒汤

川芎 当归 人参 木通 赤芍药 生地 连翘 陈皮甘草

水煎服,治小儿疮疖,以此药与乳母服,更以少许涂乳与儿服之。治胎毒最妙

育婴延龄解毒丸

将小儿所断脐带,连胎,不拘长短,放新瓦上炙干,每一两加生甘草二钱,黄连一钱,朱砂一钱,研末和匀,白糖霜调用。磁罐收贮。每服一豆许,纳儿口中,以乳送下,一日一次,药尽为止。【注释】

(1)放饭流歠(chuò啜):大口吃饭和喝汤。

(2)眯:乾隆溧阳本作“昧”。

(3)睡:原作“”,据乾隆溧阳本改。

(4)士:据后文,当作“工”。

(5)餍:吃饱;满足。

(6)思:据文义,当作“似”。

(7)直:据文义,当作“之”。

(8)□:原脱,据文义疑作“壅”。

(9)□:原脱,据文义疑作“噤”。

(10)卜子:莱菔子。

(11)调理失宜:乾隆溧阳本作“失于将息”。

(12)下:原作“叚”,据文义改。

(13)山楂五钱:据文义,山楂后当脱“各”。卷 二指南赋分症制方

乳食伤胃则为呕吐。陈皮、半夏、藿香各五分,白茯七分,砂仁、枳实、炙草各三分,山楂一钱,姜三片,水煎服。

乳食伤脾则为泄泻。黄丹二钱,官粉、陀僧各五分,诃子肉、硫黄各一钱,白面四钱。共研细末,水调作饼,阴干。如服一饼,米泔水下。一本有轻粉五分。

吐泻既久则成慢惊。人参、白芍各五分,白术八分,白茯七分,炙草三分。手足冷加干姜五分,附子三分。

痰火交作则成急惊。半夏一钱,白茯八分,蝉蜕、荆芥、胆星、白附子、天麻各五分,甘草、羌活各三分,用姜汁竹沥冲服。

痰火结滞则成痫吊,或为喘嗽。赭石、僵蚕、钩藤、瓜蒌各一钱,乌梢蛇五分,天麻三分,蜈蚣一条。一本有犀角一钱。

胎热,禀原有病。黄连、陈皮各三分,生地、连翘各一钱,麦冬、薄荷各八分,木通五分,灯心二分。

胎寒,禀受有病。桔梗五分,陈皮八分,炙草、小茴、木香、干姜各三分,生姜三片。炒

脐风撮口,胎原有毒。蜈蚣半条,麝香五厘,蝎尾三个,僵蚕生用,七分,木香三分,钩藤五分,川乌尖一个共末,每服一分,姜汁竹沥汤调下。

腹痛,乃感寒之侵。人参三分,白术八分,干姜、肉桂、吴萸各二分,炙草四分,生姜二片。

鹅口是胃中之热。生石膏二钱,连翘一钱,黄连三分,薄荷七分,大力子八分,生甘草五分。

气乏兮,囟门成坑;血衰兮,头发作穗。羌活一钱半,木香三分,白芍二分,仙茅、生地、菟丝子各一钱。

面目虚浮,定腹胀而气喘。卜子、茯苓皮、苏子各一钱,瓜蒌八分,山楂、枳实各三分,羌活六分。

眉毛频蹙,必肚痛以多啼。干姜、官桂、苍术、陈皮各五分,厚朴八分,木香、甘草各三分。

口流痰涎,脾冷积滞。白芍八分,干姜三分,贝母一钱,乌药六分,陈皮一钱。

蛔出兮,脾胃将败。黄芪一钱,人参、甘草、白术、陈皮、当归、乌梅各五分,柴胡三分,姜三片,枣二枚。疮兮,肛脏先亏。黄连五分,苦参一钱,赤芍、丹皮各八分,石膏二钱,黄柏三分,水煎。

丹毒,火乘于外。连翘、滑石、山栀各一钱,瞿麦、车前、当归、柴胡、黄芩、蝉蜕、赤芍各八分,生甘草六分,防风一钱,荆芥七分,木通五分。

蕴热,火积于中。柴胡八分,防风、当归、山栀、木通各五分,荆芥、黄芩、蝉蜕各七分,赤芍、大力子、滑石、车前、瞿麦、连翘各一钱。

中恶者,外邪乘也。白芷、陈皮、厚朴各六分,川芎五分,当归、白芍、茯苓、桔梗、苍术、枳壳各八分,半夏四分,麻黄四分,干姜、肉桂、甘草各二分,引姜三片,葱三根。

睡惊者,内火动也。人中白、辰砂、黄连各一钱,麦冬二钱,共为末,服时加珍珠末三厘,用灯心汤送下。

手如数物,肝风将发。赭石一钱,柴胡、青皮各八分,白芍四分,陈皮五分,半夏、赤茯各七分,甘草三分,水煎。

面若涂朱,心火已炽。人中白、青黛各一钱,黄柏五分,辰砂一分,甘草二分,共末,每服五分,竹茹汤下。

伸缩就暖,风寒之畏。苏叶五分,干姜二分,甘草三分,防风八分,前胡一钱,姜三片,葱三根。

肚大脚细,面色黄兮,脾欲困而成疳。砂仁、牛膝、苍术各五分,楂肉、白术、使君子各一钱,胆草三分,干蟾、三棱、莪术、青皮、厚朴各八分,芦荟二分。

目睁口张,症朦胧兮,势已危而必备。柴胡三分,厚朴、枳壳、郁李仁、麻仁各一钱,大黄一钱半。

弄舌脾热。藿香八分,防风、山栀各一钱,石膏二钱,甘草三分。

解颅肾衰。枸杞、当归各一钱,故纸一钱半,小茴三分,青盐二分。

重舌木舌,并热积于心脾。白芍、黄连各二分,槟榔、桔梗各五分,元参、山豆根各一钱,甘草三分。

哽气喘气,俱火炎于脾肺。黄芩一钱半,葶苈、白芍、天冬各一钱,杏仁、百合各五分,水煎。

龈宣臭露,必是牙疳。元参、防风、麦冬各一钱,黄连五分,连翘八分,荆芥七分,番木鳖三厘,水煎。

哺露丁奚,多缘食积。槟榔八钱,莪术、香附、三棱、砂仁、山药、枳壳各一两,陈皮、白术、麦芽、山楂、苦楝子各五钱,甘草三钱,用粟米饭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下。

唇干作渴,肠鸣自利。乌梅一个,干葛、白茯、麦冬各二钱,花粉、陈皮各八分。

外感发热,身热鼻塞声重是也。人参三分,紫苏、干葛、前胡、茯苓各一钱,半夏八分,陈皮、甘草、枳壳、桔梗、木香各五分,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泔浴

内伤发热,肚热口苦舌干是也。苍术三分,厚朴五分,陈皮、枳实各八分,甘草二分,麦芽、山楂各一钱。

夜啼兮,分为四症,乃邪热乘于心经。黄连三分,天冬、麦冬、黑丑各一钱,薄荷、灯心各五分。

心热,欲言而不能言。猪苓、茯苓、泽泻、滑石、白术各一钱,黄连六分,阿胶二钱,麦冬八分,青黛三分。

脾虚,无时而不好睡。白术、茯苓、瓜蒌仁、黄芪各一钱,人参、甘草各五分,白芍、黑姜各三分。一本无黑姜。

病后失音者肾怯。熟地一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各五分,共研末,每服一钱,盐水汤下。(1)

咳嗽失音者肺痿。桔梗、杏仁各一钱,甘草三分,诃子五分,木通八分。

肚痛而口流清水者虫灾。花椒三分,苦楝根皮、槟榔各三钱,用酒煎服,立止。

腹痛而大便酸臭者食积。胆草二钱,研末,用香油打鸡子成饼,隔夜与小儿频服。

口润赤而脾虚。白术一钱半,人参五分,白芍、莲肉各一钱。

舌长出而火熖。黄连、麦冬、青黛、硼砂。

龟背兮,肾风入于骨髓。故纸、甘草各三分,青盐一钱,枸杞、杜仲各五分,水煎。

龟胸兮,肺火胀于胸膈。大黄、甘遂、葶苈各五分,贝母一钱,水煎,加白蜜一匙。

不能吮乳者,热在心脾。黄连、麦冬、蝉蜕、青黛、辰砂各五分,白芍一钱。

常欲俯卧者,热蒸肠胃。黄连、枳壳、郁李仁、知母各一钱。

喜观灯火,烦热在心。滑石六分,甘草一分,辰砂五厘,青黛一钱,薄荷汤下。

爱吃泥土,疳热在脾。花粉一两,砂糖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用白芍使君子汤下。

盗汗频频,脏腑虚热。黄连五分,黄芩八分,黄柏四分,防风、当归各一钱,文蛤三分,水煎。

摇头揉目,肝热生风。防风、胆草各一钱,荆芥七分,柴胡四分,羌活八分,大黄五分,水煎。

伤寒惊搐,热盛发狂。白芷五分,陈皮、厚朴各六分,当归、茯苓各一钱,川芎、白芍、桔梗、苍术、枳壳各八分,半夏、麻黄各四分,干姜、肉桂、甘草各三分,赭石九分,羌活七分,姜三片,葱三根,水煎服。

喉中如锯,客风入肺。人参、陈皮、枳壳、桔梗各五分,苏叶、干葛、前胡、茯苓、贝母、葶苈各一钱,半夏六分,黄芩八分,甘草四分,木香三分,姜三片,枣三枚。

脱肛泻血,冷热积伤。蛇蜕三条,葱三根,俱烧灰为末,生蜜调和,用绢托上。内服升麻三分,当归、黄芪各一钱,人参、甘草各五分,白术、陈皮、柴胡各八分,瓜蒌二十粒。

目怕明兮,心肝受病。黄连五分,柴胡、蒙花、黄芩各八分,枸杞三分。

耳若聋兮,积热在肾。连翘、黄芩、黄丹各八分,大黄、石膏各一钱,薄荷七分,山栀六分,皮硝五分,甘草三分,竹叶二十张。

目赤兼青,将欲发搐。防风、荆芥各一钱,赭石二钱,台乌药八分。

面青唇白,俱是风寒。朱砂一分,雄黄、天麻、草乌、南星、半夏各二分,共末,每服三厘,姜汤下以取汗。

面红唇赤,实热所伤。柴胡五分,枳壳、郁李仁、连翘、石膏各一钱,黄芩八分,大黄二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