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少年学会自尊自爱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7 00:02:28

点击下载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让青少年学会自尊自爱的故事

让青少年学会自尊自爱的故事试读:

前言

一个人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就必须首先学会自尊自爱。自尊,就是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相信自己,遇事不轻易放弃,不轻易退缩。自爱,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之中要爱惜自己,接受真实的自己,喜欢真实的自己,在适当的时候懂得理解自己,宽容自己。

一个人活在世上,第一重要的,就是如何做好一个自尊自爱的人;如何做好一个人,比做成功某件事、交好某个人要重要得多。当然,做人也并不是说与做事或交友是分开的、独立的。做人实际上是蕴涵在两者之中的,是透过做事、交友综合体现出来的。

一个人做事成功并不代表他(她)做人也必是成功的。一个无论是事业或是学问,不管做得是如何成功、大(小),都不能说明什么,这个人有可能做人也做的很成功很好,但是也有可能做的很差很坏。我们不能看他成功与否,而是要看他是怎么做事的以及做事的态度又是如何的。

在与人交往中,孔子最强调的一个字“信”。待人诚实无欺,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人品是否光明磊落。一个哪怕是朋友遍天下的人,只要他能对其中一个朋友有背信弃义的行径,那么他同样会背叛其他的朋友,只要他认为是必要的。“失信与朋友、背弃朋友”只能逞一时之私欲,也是其做人最大的失败。

一个人活着,最重要的不是幸福或是不幸;而是无论幸福还是不幸,都要保持一个人做人的正直与尊严。在一个人的生命中,虽然事业与爱情也是相当重要的,但还是远比不上做人的重要性。因为,如果一个人做人做失败了,那么他(她)的人生总体上都是失败的。做人最关键不是你在社会上占据了什么位置,过什么样的日子,而是你自己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自尊自爱于人生十分重要。知道自尊自爱的人,就会生活得有声有色,让人仰慕,令人敬重。而不懂自尊自爱的人,就只能被人瞧不起。自尊自爱是为了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尊严,一个自尊自爱的人是有理想、有抱负、有气节、有人格、有个性、有主见、有毅力的人。知道自尊自爱的人,就有了做人的自觉性,他们的行为既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也不是别人逼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高尚精神,无论是别人在跟前还是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做一点卑劣的事情。

在自尊自爱上,人们有着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表现。有的人以自尊自爱为人生的首要原则,注重维护自己的尊严,甚至将人格与尊严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士可杀不可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三军可夺帅但不可夺志”“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这些都是自尊自爱者所发出的铮铮宣言。而有的人却忽视自尊自爱,他们为了满足私欲而出卖灵魂,昧着良心吹牛拍马,阿谀奉承,献媚钻营,捧上欺下,损人利己。相比之下,自尊自爱者显得尊贵和高尚,而抛弃自尊自爱者显得卑微、低贱和渺小。

一个有尊严有人格的人,他不会轻易去侮辱别人。因为当你侮辱了某个人的同时,你也等于侮辱了你自己。

在我们人生拼搏的道路上,正因为有自尊自爱这盏明灯的指引,才不至于迷失人生的方向,误入歧途。在学习中,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在生活上,不骄奢淫逸,不拜金挥霍……这一点一滴看似平常的举动,正是自尊自爱在细微处的闪光。

自爱,使你端庄;自尊,使你高雅。愿大家都能成为自尊自爱的人,受人尊敬的人。

廉洁自律

廉洁自律的孙叔敖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从小聪明伶俐,心地善良,常常帮助别人做好事。由于他博学多才,品德清奇,被楚庄王任命为楚国的令尹。据说,孙叔敖当了令尹后,四方的吏民纷纷登门祝贺。一天,来了位老者,白头发、白胡子、白帽子、白衣服,仿佛给人吊丧一般。众人都认为这是个老疯子,主张把他轰走。“不能如此,不能如此”。孙叔敖劝阻大家。又对众人说:“他既然如此怪异,其中必有缘故。今天不管是谁,来到府上都是客人。”说完,他整好衣冠,把老人请到了厅内,恭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礼,诚恳地向老者说:“请问老者,人尽来贺,您独来吊,难道有什么话要教导我吗?”

只见那位老者一板一眼地说:“我有三言,请君切记:身处富贵而傲慢无礼教训他人者,人们就会唾弃他;职位很高而独断擅权、玩弄权术者,国君就会厌恶他;享受的俸禄已经很多,仍贪心不足者,众人就会独避他。”

孙叔敖听了这番话,赶忙给老者作揖行礼,请他多加教诲。

老者接着说:“身贵而不骄民,位高而不擅权,禄厚而不苟取。你若能坚守这三条为官的原则,就可以治理好楚国了。”说完,飘然而去。

孙叔敖听完老者的话,心里敬佩不已。他上任后,帮助楚庄王改革制度,整顿吏治,训练军队,又组织民众拓荒种地,开挖河渠,努力发展生产。不久楚国很快富强起来了。《史记》上记述了当时楚国的繁荣景象:“上下结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民乐其生”。楚庄王因得到这样一个好令尹,心里也痛快得很。但是,没过多久,孙叔敖在繁忙的政务中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楚庄王征集了楚国最有名的医生为他医治,也未能见效。

孙叔敖临终前,把儿子孙安叫到床前,嘱咐说:“我知道你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我死后,你千万不要做官,还是回老家务农去吧!如果大王一定要封给你土地的话,千万不要争好地方,就把那块没人要的寝丘要来就可以了。我已写好了给大王的奏章,我死后,你把它递上去。”

孙叔敖去世后,他儿子孙安遵嘱把奏章呈送给楚庄王。楚庄王一看,上面除了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年事和爱护百姓、奖励耕织的许多建议外,还写了这样一段话:“靠了大王的信任,使我这样一个普通的乡下人居然做了楚国的令尹。尽管我十分努力办事,也报答不了大王的恩宠。现在,我要离大王和楚国而去了。我只有一个儿子,但他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我恳求大王不要留他在身边做官,让他回到家乡去生活,这就是对他很好的照顾了。”

楚庄王一边看着奏章,一边流泪。看完奏章,他痛心疾首,冲着天上喊:“苍天啊!你为什么夺走我的股肱之臣!”他要孙安留在身边当大夫。孙安坚持说要照父亲的嘱咐,回家乡去。楚王一再挽留不成,只好答应了。但是,也许是楚王觉得孙叔敖做了多年令尹,家里生活不会有问题,也许是由于他过分悲痛,把孙安今后如何生活的事忘了。他答应了孙安的请求后,再也没有提起过如何安排孙叔敖家人今后的生活了。

孙安回到家乡后,生活艰难,只得靠打柴为生,过了许多年,还是靠着孙叔敖生前的好友优孟用了让孙叔敖“复生”之计,才得以使楚庄王了解了孙安的困境。

楚庄王要请孙安在宫中做官。孙安仍表示要坚持遵照父亲的意思不愿做官。楚庄王说:“不做官,就封你一座城吧!”孙安无论如何也不要。楚王只好说:“你什么都不要,我心里如何过得去呢?天下人也要骂我的。”孙安听了说:“如果这样,就请大王把寝丘那块地封给我吧!”楚王说:“寝丘是块没人要的废地呀!”孙安说:“这不是我想出来的。父亲临终前就是这样交代的,我怎么好自作主张更改呢?”

最后,楚庄王叹息了一阵,只好答应了孙安的要求,把寝丘封给了他。

子罕却宝

不可自暴自弃自屈。——陆九洲

子罕,春秋时齐国的一名大夫。他虽身为京城中的官员,却从不恃权营私,贪恋钱财。不管是亲朋好友,还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凡别人送来礼物,他都一概拒收。

一天,子罕正在府中处理政务。忽然差役进来禀报说,门外有个人求见。子罕急忙放下手中的事务,示意有请。

不一会儿,差役把那人请了进来。只见他身着峨冠博带,衣冠楚楚。进得门后,一边向子罕施礼作揖,一边口若悬河地说开了:“久闻大人英名,如雷贯耳,怎奈宋齐两国路途遥遥,无缘相见,今日得见大人尊容,实属三生有幸……。”

子罕十分谦和地回答说:“客人来访,理当会见,请不必多礼。”

接着,子罕想询问来人的情况和来意。然而那人却只管一面欣赏厅里的摆设,一面不断地奉承子罕。见此,子罕虽耐着性子,浑身却像针扎一样难受。出于礼貌,子罕不便发火,只好敷衍着和他胡乱谈了一会话。坐了好半天,也不见那人说明来意。子罕因身有公事,心里很着急,只得委婉地说:“足下一路风尘仆仆,鞍马劳顿,是否先到客舍休息休息。”

那人说:“大人既是公务在身,小人不敢打扰,今日至此,只有一事相商。”说着,抬眼望了望子罕的左右。

子罕会意,向身边的差役们挥了挥手,让他们退下。那人见厅内别无他人,走到子罕跟前,低声地说:“小人仰慕大人已久,今日得以相见,我这里有一块刚得到的宝玉,要是雕琢好了,它是无价之宝啊!现在我奉献给你,请大人笑纳。”

说着,那人从袖中把那块碧玉取了出来,双手递给了子罕。子罕接过那玉细看,确实是块宝玉。他放在手上翻来覆去看了几遍。然后,把那玉又递还给了那人。

那人一看,急了,他以为子罕怀疑那玉不是真宝,忙说:“小人已请玉匠鉴定过了,的确是块价值连城的宝玉啊!你看这纹理多么华美,这色泽多么斑斓,这形态……”

子罕见那人如此百般殷切,笑着解释说:“我并非怀疑它不是宝,我不收,是因为它是你的宝,而不是我的宝。对你来说它是无价之玉,而它对我来说就不是宝。你把碧玉作为宝,我把不贪作为宝。如果我收了你的宝,岂不是你也丢了宝,我也丢了宝。我看还是我们各自守住自己的宝好啊!”

听了子罕的这一番话,那人只得收起那块玉,灰溜溜地走了。

司马迁拒受玉璧

做人不可有傲志,但不可无傲骨。——陆陇其

司马迁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汉武帝时司马迁在朝中任太史令。

一日,司马迁正在书居中翻阅史书,忽然家仆来报说门外有客人求见。他急忙放下手中的书,示意有请。不一会,一位家仆打扮的人走进屋来,只见那人从怀中取出一封信和一个精致的小盒子递给司马迁。他打开信一看,原来是大将军李广利写来的。

这时,司马迁的夫人和女儿妹娟走了进来。妹娟好奇地打开那个小盒子。只见里面放着一块晶莹剔透、光彩夺目的玉璧,不禁脱口赞道:“美哉!这真是稀世之宝啊!”

司马迁闻声,也不由自主地接过玉璧,翻来覆去地玩赏着,口里也赞叹道:“是啊,如此圆润,这般光洁,真可谓白璧无瑕啊!”

站在一旁的夫人见此情景,开口问道:“莫非大人想要收下此玉?”

司马迁笑笑说:“便是收下又能怎样?而今送礼受贿已成风气,朝廷内外,举国上下,两袖清风者又有几个?”

夫人听罢,忿然作色地说:“送礼受贿,投机钻营,历来为小人所为,大人对此一贯深恶痛绝,今日不知为何自食其言。不错,收下此礼也许不会有人追究,但只怕是要玷辱了大人的人格!”

司马迁一听,“扑嗤”一笑,说:“夫人所言正是。我只是故意考一考你,谁知你竟当起真了。”

接着,他又转过身来,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此玉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它没有斑点、污痕,人也如此。我是一个平庸之辈,从不敢以白璧来比喻自己,但如果收下这份礼物,心灵上就会沾染上污痕。”

说着,司马迁把玉璧装回盒中,交给那个家仆,随即又挥笔给李广利写了一封回信,表达了他的谢绝之意。

清廉的范滂

人必其自敬,然后人敬诸!——杨雄

范滂字孟博,东汉汝南郡征羌县人。

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养成了清廉的节操,为人刚正不阿。他坚持真理,不畏强权,深受州郡和乡里的钦佩,因此被推荐为孝廉。

有一年,冀州发生灾荒,饥民纷纷造反。朝廷任命范滂为清诏使,到冀州巡视。

范滂登车出发,手握缰绳,慨叹世道黑暗,政治混乱,胸怀澄清天下的抱负。

范滂每到一处,公正执法,有错必纠,有罪必罚。不管你后台是谁,也不管你和他有什么关系。

范滂一到冀州,那些太守和县令因平时贪赃枉法,听见风声都扔下官印逃跑了。范滂秉公执法,弹劾有罪的官吏,百姓无不额手称庆。

接着,范滂又被太尉黄琼征召去做官。后来皇帝下诏书要太尉、司徒、司空三府下属的主要官员去采访民间疾苦,检查地方官吏的善恶得失,然后向朝廷报告。范滂到地方后,一下子就弹劾了刺史、太守和豪绅共20多人。尚书责备他弹劾的人太多,怀疑他夹有私心,公报私仇,动机不纯。范滂解释说:“我所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为患一方、残害百姓的坏人,怎肯用他们玷污我的纸笔呢?现在只因朝堂会审在即,时间仓促,所以先检举那些急需检举的人。至于那些没有调查清楚的,还正在反复核实,说不定比这还多呢。我听说农夫锄了杂草,庄稼才会茂盛起来;忠臣除恶务尽,法不徇私,国家政治才会清明。假如我检举的不符合事实,甘愿当众接受死刑。”尚书见范滂刚正不阿,这才不再追问什么了。

汝南郡太守宗资早就知道范滂的名声,请他代理功曹职务。功曹是郡守或县令的主要属官,负责选用任命和考核功绩。范滂在职期间,对吏治严加整顿,疾恶如仇,任人唯贤,凡是行事违背孝悌,以及不遵守仁义规范的人,一律撤职,不同他们共事。范滂还把操行卓异的人推荐到显要岗位,把被埋没的人才选拔出来任职。

范滂的外甥西平县人李颂,是西平王李通的后代,在家乡名声很不好,没有人肯推荐他。中常侍唐衡特地请宗资帮忙,宗资同意录用李颂。范滂说:“他不是适当人选。”范滂公字在先,不肯徇私,将此事搁置下来,一直不加委任。

宗资见自己的命令没有执行,就把怒气发在书佐朱零身上,下令拷打朱零。朱零抬头望着宗资说:“范滂刚正不阿,疾恶如仇,就像快刀砍朽木一样,是不能违抗的。今天我宁可被你打死,也不敢违背范滂的决定。”宗资见这又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便只得作罢了。

汝南郡中级以下的官员都恨范滂,指责他所任用的人为范党。而范滂仍然我行我素,刚正不阿,只知任人唯贤,不知其他,根本不在乎别人的议论。

宗资是范滂的顶头上司,西平王是范滂的间接上司,范滂敢于抵制他们的错误决定,这是不逢迎,不屈从,不附和;李颂是范滂的外甥,而范滂不肯任人唯亲,就是不用李颂,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这是不徇私,不偏袒。由此可见,范滂是真正的自律啊!

廉洁的羊续

人必自悔然后人悔之,家必自毁然后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孟子》

羊续,东汉末年,他在光武帝老家南阳郡任太守。

南阳这个地方比较富裕,俗称是鱼米之乡。由此,社会风气比较奢华,郡县官吏衙役间彼此请客送礼、拉关系和托请办事之风盛行。羊续素来为人正直,清政廉洁,对此十分厌恶。到任后,他决心扭转这种风气。

就在他到任不久,一位郡丞提了一条又大又鲜的鲤鱼,兴冲冲地去看望他。

羊续见他提着一条大鱼来见他。不解地问:“你这是什么意思,莫非是来给本官送礼?”

郡丞解释说:“这不是送礼。只因南阳因鲤鱼出名,这是我自己在空暇时从河里捞到的,出于同僚之情,请您尝尝鲜,增加点对南阳的感情。”

羊续听了他的话,深知其话中有话,不动声色地表示说:“同僚的友好情意我心领了,但这鱼是不能收的。”

郡丞三番五次地争辩,无论如何也要羊续收下。末了还说:“若是太守不肯收下,就是不愿与我等共事了。”

羊续无奈,只得答应把鱼留下了。

郡丞在回家的路上觉得很得意,心想,都说羊续铁面无私,不收受别人的礼物,今天不也收下了吗?哪知,待郡丞走后,羊续马上叫家人用一条麻绳把鱼拴好,悬挂在自家的房檐下。

过了几天,这位郡丞又来了。这次又带了一条比上次那条更大、更鲜的鲤鱼。羊续见了,很不高兴,沉着脸很严肃地对郡丞说:“在南阳,除了太守,就属你的职位高了。你怎么带头给我送礼呢?”

郡丞仍以上次的经验,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接着还想再说点什么。

这时,羊续叫人从房檐下取回上次那条鱼,送给郡丞说:“这是你上次送来的那条鱼,现在有两个办法:一是请你把这两条鱼一块儿拿回去;再一个办法,如果你坚持不拿回去,我就只好把两条鱼都挂在我的房檐下,并告诉大家说这是你给我送礼来了。”

郡丞听了这番话,脸一下子全红了,只好带着两条鱼,悻悻地离去了。

这事传出后,南阳再也没人敢给太守送礼了。百姓们都非常高兴,称赞这位新来的太守真是廉洁。大家还风趣地给羊续取了个雅号,称他是“悬鱼太守”。

严于律己的马援

爱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王安石

马援,字文渊,是东汉初期的名将。最初他依附于陇西的隗嚣,后归顺刘秀,参加攻灭隗嚣的战争。不久调任陇西太守,平息了羌人的入侵。南征北战,屡建战功,被授予“伏波将军”。

马援居功不傲,谦虚谨慎,被人们传为佳话。

一次,马援打了胜仗,率军凯旋归来,将要进城,许多老朋友前来欢迎慰劳他。欢迎人群中,有一位素有谋略才能而名闻朝野的人,名叫孟冀。马援一见,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于是便对孟冀说:“你是一个很富有谋略的名臣,我本期望听听您的金玉良言,指出我的努力方向,您怎么反而像普通人那样说起客套话来呢?从前的伏波将军路博德设置7个郡,才加封了几百户。现在我功劳微薄,却享受三千户赋税的领地,实在深感惭愧。这样功小赏大,我正忧心不知该用什么行动来报偿,您该用什么谋略来帮助我呢?”

孟冀摇了摇头,说;“我还没考虑到呢。”

马援见此情景,接着说:“如今匈奴、乌桓还在扰乱北方,我打算主动请求出征。困难当前,大丈夫应战死沙场,用马草裹着尸体回来埋葬罢了,怎么能安然地在家里等着寿终正寝呢?”

马援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已是62岁高龄的人,仍率兵征战在沙场,最后因病死于疆场。孟冀赞叹他时说:“真是一心建功立业的男子汉。”

马援不仅严于律己,也严于告诫自己的亲属。

马援哥哥的两个儿子,常喜欢在别人背后议论人家的过失。他很生气,立即写信告诫他们。信中说:“我希望你听到人家的过失,能像听到你们父母的名字那样严肃对待。耳朵可以去听,但嘴巴不可以去乱说。好议论别人的长短,拨弄是非,是最可恶的行为,我很讨厌它。我宁愿去死,也不愿听到子孙有这种可恶的行为。我之所以这样叮嘱你们,就像母亲叮嘱一个将要出嫁的闺女一样,目的是希望你们不要忘记我的告诫。”

后来,他的两个侄儿果然没有辜负他的告诫,改正了自己的缺点,成为了被人们称赞的好后生。

杨震拒绝收礼

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礼记》

东汉年间,荆州刺史(相当于省长)杨震发现当地有个叫王密的读书人,学问渊博,才华出众,觉得他堪为大用,于是就向朝廷举荐,后来经过考核,王密做了昌邑(在今山东境内)县的县令。

几年后,杨震奉命调任新职。当他离开京城洛阳赶赴任所时,一路上轻车简从,途经许多州县都是住在路边小店。要是不认识的人,谁也不会想到这位普普通通的老大爷竟会是朝廷重臣。

这一天杨震来到昌邑,先找个小店住下。一会儿,忽听见院里人声嘈杂。店主慌忙来报:“县太爷到了,要接您进县衙去住呢,您赶快收拾一下吧!”

店主的话还没有说完,只见一个身穿官服的人进门来倒地便拜,口里说:“学生王密,不知恩师驾到,有失远迎。刚才有个荆州老乡告我说,您已住进小店,我才赶忙来接。现在县衙里已经给您清理出一间书房,还是搬过去住安静些。”

杨震推托不过,只得坐上王密派来的官轿,住进了县衙。

在县衙,王密亲自端茶端饭,照顾得无微不至。已经夜深了,王密还在诉说着别后离情。他还说:“当年若不是恩师举荐,我王密至今还是白丁布衣,是不会有今天的。为这事我会感激您一辈子的。”

杨震很平淡地说:“举荐贤才是我的本分职责。只要你能努力为国效力,我就心满意足了。”“一定,一定。”

王密说完这话,立即走出门去四处张望。返回后闭紧房门,从怀里掏出个口袋,低声低气地说:“为了感谢恩师的知遇之恩,我本来应送重礼,但仓促之间来不及准备,只备下10两黄金,不成敬意,请您收下在路上使用吧!”

杨震见状,连声说:“不可,不可!朝廷已经三令五申,不准大臣外出收礼,难道你不知道这个规定吗?”“规定是知道的。可哪个当官的不收礼?况且现在是黑夜,外面没有一个人,谁也不知道,您就放心大胆地收下吧。”

杨震有点生气了。他很严肃地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送金子给我,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明明有这‘四知’,怎么能说谁也不知道呢?再说,以为别人不知道就宽容自己,这是很要不得的,你怎么能这样做呢?”

王密看见恩师动了气,只得连声认错。包起金子,赶忙辞别杨震,回家去了。

正直清廉的父与子

不辱其身,不羞其亲。——《礼记》

胡质,三国时魏国的一位太守,他为人正直,执政清廉,虽先后任过县令和太守,但其家人一直过着很清贫的生活。

一年,胡质升任荆州刺史,他的儿子胡威从京都来看望他。由于家境清贫,没有车马仆僮,胡威只得独自赶着毛驴前来探望父亲。父子在荆州相聚了十余天后,儿子胡威要返回京都了。临别时,胡质拿出一匹细绢,送给儿子以作为归途中的盘缠。

胡威见到这匹细绢,竟然大吃一惊,忙向父亲跪下,不解地问道:“父亲大人,您一向廉洁清白,不知是从哪儿得到这匹细绢?”

胡质深知儿子的心意,高兴而又坦然地笑着对儿子说:“孩子有所不知,这不是赃物贿品,而是我从薪俸中节省下来的,所以用来给你做路上的盘缠。”

胡威听父亲这么一说,才伸手接过细绢,告辞了父亲。

胡威独个儿赶着毛驴踏上了归途。一路上,他每到客栈,都是自己喂驴、劈柴、煮饭,从不雇用别人。三天后,一位自称去往京都的人,提出与胡威同行。此人谈笑风生,为人慷慨大方,自和胡威同行之后,百般殷勤地照料着胡威。他不仅处处帮着胡威筹划出主意,有时还请胡威吃喝。这样一连几天,胡威心中暗暗地纳闷了。心想,此人看来心眼并不坏,但他与我素不相识,为什么对我一见如故,又如此百般殷勤呢?胡威对他的行为产生了怀疑。

原来,此人是胡威父亲胡质属下的一个都督,早就有意想巴结讨好胡质,但听说胡质为人正派清廉,最不喜欢溜须拍马的人,所以一直没找到合适的理由和时机。这次,他听说胡质的儿子要独自回京都,自认为是个大献殷勤的好机会,于是他探听得胡威起程的日子,就以请假回家为理由,提前做好了准备,暗中带着衣食之物,在百里外的地方等着胡威,以便同他结伴而行。所以,他会同到胡威后,才有这一番表现。

胡威在多次与那人悄悄的谈心中,终于得知了真情。于是,胡威立即从自己的行包中取出了父亲送给他的那匹细绢,递给这位都督,以此偿还他一路花销的费用。这位都督拒绝不收。胡威说:“我父亲的为人,你应该是知道的。他执政廉洁,为人清白,从不接受别人馈赠,我做儿子的如果仗着他的权势占别人的便宜,就等于在这匹白绢上面泼上了污水,岂不大错特错了吗?”

那都督看到胡威态度如此坚决,心想,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只好十分尴尬地拿着那匹白绢和胡威道别了。

吴隐之笑饮贪泉

能使人知己、爱己者,未有不能知人、爱人者也。——王安石

在广东南海的西北,有一条清冽的泉水在淙淙地流淌。泉水周围,山花烂漫,景色宜人。可是,如此秀美的水光山色却很少有人来这里游玩。

一天,远远走来一队人马,走在最前面的一个官吏,轻快地跳下马来,他神情凛然,气宇轩昂,径直走到泉水边,望着清冽的泉水,不住地说:“好泉水,好泉水啊!”说着弯腰就要去舀泉水。旁边一个小吏忙上前制止说:“大人,这泉水不能喝呀!”这位官吏忙站起身,疑惑地看着小吏,问道:“为什么不能喝?”小吏忙说:“这条泉,是有名的贪泉,据说人喝了这泉水,就丧失了自己清廉的本性,会变得贪得无厌的。大人一向以清廉节俭而著称,我怕大人喝了这泉水,于大人不利。”听罢这话,官吏不禁仰头哈哈大笑,说:“天下还有这等奇事,我倒要看看这泉水能不能改变我的本性。”说完,拿起杯子舀了一杯泉水一饮而尽,然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看到这一幕,旁边的小吏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喝完了水,这官吏遂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然后微微一笑,带着人走了。

这个官吏不是别人,就是东晋时赫赫有名的清吏吴隐之,他是建安文人吴质的后代,此次之行是到广州接任刺史职务的。

当时的广州,是个气候温润、物产丰富的富饶之地,从东汉以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海上贸易中心,每年都有印度、伊朗、南洋等大量的商船往来。以往的贪官污吏往往借此搜刮敲诈商人的财产,大量收受外商的贿赂。所以,凡来广州做官的人都发了横财。因此,当时广州流行着这样一首歌谣:“广州刺史过城门,便得私财三千万。”朝廷虽明知有此弊端,但因鞭长莫及,难以遏止这种状况。最后,只好派一贯清正廉洁的吴隐之来接替广州刺史的职务。

吴隐之喝了清润甘甜的贪泉水,更加神采奕奕。于是,日夜兼程,直奔广州城。

到了广州,接任刺史后,人们听说他喝了贪泉水,都拭目以待,等着他的变化。只见他穿的依旧是往日的旧衫,吃的只是蔬菜和干鱼。而且妻子儿女也都穿着自家纺织的粗布衣裳,在广州这个商业发达的地方还真显得有些土气。

有一天,他手下的一个属吏想试试吴隐之,也想讨好这个土头土脑的新刺史,就送来了许多肥鱼和海鲜。吃饭时,吴隐之看着满桌子佳肴,惊奇地问:“哪来的肥鱼和海鲜?”家里人不敢隐瞒,据实告诉了他。吴隐之一听,当即拉下脸来,命家人找来了那个官吏,处罚了他。并且当众声明:有贪赃枉法者和贿赂者,一律从严惩处。广州的属吏们见他廉洁如此,又这样威严,谁也不敢放肆了。从此以后,广州的吏风一下子好了许多。于是,广州城又传出一条谣谚:“喝贪泉而不贪,不是水贪是人贪。”

不久,吴隐之的大女儿要出嫁了,按以前的惯例,这婚事应该很隆重热闹。许多人都想趁这次机会与吴隐之套近乎、拉关系。因此,办喜事的那天,一大早就有人来吴隐之家随礼。谁知到了门前,都愣住了,大门紧关着,门上既没张灯结彩,也没有喜字,院子里静悄悄的,哪有办喜事的样子?过了好一会儿,大门开了,吴隐之走出来,对前来贺喜的人说:“我家女儿出嫁,有劳各位光临,我吴某深表谢意。但我想以节俭为本,所以不设家宴。大家既然来了,就请进去喝一杯喜茶吧!至于带来的礼物,还是请诸位带回吧。”来贺喜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说不出话,都被吴隐之的清廉所感动,这在广州,还真是开天辟地第一个啊!

尽心国事,不图名利,挹贪泉而不渝清廉,这才是仁人君子的真实品格。

顾恺之设计烧债券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曲,此之为大丈夫也。——《孟子》

顾恺之是南北朝时宋国吴郡太守,由于他政治清简,风节严峻,故素为人们所敬重。

一天,他的一位朋友来看望他,说:“我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顾恺之笑了笑,说:“有话请讲,不必顾虑。”

那位朋友犹豫了一会儿,说:“是关于你公子的坏话。”

顾恺之严肃地说:“那更应该讲。若隐瞒于我,那倒是害了我呀!”

那朋友见顾恺之并无反感,而且诚心诚意。就说:“你的儿子顾绰,这些年来,不择手段地收积了许多钱财。而且,还在外放债,收取高利也不择手段。如不加管束,怕是会越演越烈啊!”

顾恺之听了,大吃一惊,连连向友人道谢说:“谢谢你告知我此事,不然,我仍被蒙在鼓里,岂不害人害己啊!”

送走了友人,顾恺之叫来了儿子顾绰。

顾绰可能也有所预感,见了顾恺之,哆嗦着问:“父亲唤我有何吩咐?”

顾恺之十分生气地问:“听说,你有许多钱?”

顾绰只得点点头,答:“是。”“钱是怎么来的?”顾恺之接着问。

顾绰想了想,慢慢地说:“做生意赚了些钱,又将钱放债出去……”

顾恺之一跺脚,骂道:“逆子!谁让你去谋财放债!你赶紧悬崖勒马。不然,我饶不了你!”

顾绰连忙答应说:“是,是,我一定遵照父亲的话办。”

此后,顾绰虽表面上收敛了一些,但实际上仍在放债,只是做得更隐蔽了。

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顾绰年复一年,变本加利,债放得越来越多,致使远近乡里许多人都欠了他的债。

顾绰在外放债的事,终于还是传到顾恺之的耳朵里。顾恺之想了想。一天,他把身边的侍从叫来,叮嘱一番,设下了一计。

他坐在堂上,命侍从说:“叫顾绰前来。”

顾绰听说父亲叫他,心想准没好事,不是教训,就是追查放债之事。

硬着头皮,顾绰来到父亲跟前,施礼后,问道:“父亲唤儿有何吩咐?”

顾恺之和颜悦色,指指旁边的椅子,说:“我儿坐下。”

顾绰见父亲这样待他,一颗悬着的心落地了。坐下后,等着父亲再问。

顾恺之望了望儿子,脸上装出为难的样子,说:“听说我儿有些债券。眼下为父有急用钱财之处,不知我儿可否借我用一些?”

顾绰一听,心里立时高兴起来,忙对父亲说:“父亲如要用钱,当然可以。”

顾恺之停了停,问:“但不知我儿有多少债券?”

顾绰忙不迭地夸耀说:“可不少呢!”“很多?”顾恺之故作惊讶地再问。“可不是吗!”顾绰趾高气扬地肯定地说。“为父可以看一看吗?”“父亲不相信?”“拿来我看,就信了。”“好,您等我去取来。”

不一会儿,顾绰搬来一只箱子,放在大堂中央。

顾恺之不慌不忙地说:“打开。”“是。”

顾绰打开锁,掀开箱盖,箱子里果然装满了债券。

顾恺之走到箱子跟前,说:“好,好,待为父看来。”

他仔细看了看,没有假。直起腰来,突然大声呼唤道:“侍从过来!”

几个侍从跑了过来。

顾绰还没明白父亲什么意思,那几个侍从抬起箱子就走。“你们干什么?”顾绰着急地问。

顾恺之制止儿子说:“不要急,你稍等,就会知道他们干什么。”

侍从将一箱子债券抬到院子中,点起了一堆火,然后一下子将全部债券投入火中。

顾绰一看,哭着冲上去,喊:“不能烧,不能烧!”但是,早已来不及了,呼啦啦的火苗,很快烧光了那些沾满了无数人家血泪的债券。

顾恺之哈哈大笑,说:“顾绰,不用哭。你已经陷得很深了。烧了这些债券,从此可以清清白白做人了。”

转过身来,顾恺之又对侍从说:“传言乡里,有借顾绰债的,一笔勾销,不用还了!”

远近乡里,那些借债的、没借债的,听到这个消息,无不赞扬顾恺之严于律己、严于教子、清廉公正的品格。

刘温叟婉拒厚礼

辱,莫大于不知耻。——王通

刘温叟是宋朝的大臣,在朝中主管过吏部,任过御史中丞等职。

刘温叟廉洁正直,又有才干,先后得到宋太祖、宋太宗的器重和信任,朝野内外名气很高。不少人愿做他的门生,拜他为师;也有些势利之徒和惯于钻营的小人总想寻找机会接近他,和他拉关系。

一次,一个自称是刘温叟门生的人,突然给他家里送去一车粮草,作为进见礼。他想以此取得刘温叟的欢心,以便进一步投靠和求助于刘温叟。刘温叟见此人的这般举动,心中很不愉快,但他仍然以和蔼的态度百般解释、推辞。可是,尽管刘温叟推辞再三,这个人就是不肯把粮草拉走。没办法,刘温叟就吩咐家人拿出一套贵重的衣服回赠给这个送礼的人。这套衣服的价值是那车粮草价值的好几倍。那送礼的人一看这种情形,只好放下衣服,无可奈何地把那车粮草拉了回去。

太宗皇帝知道刘温叟一向清廉,与同僚相比,他并不富裕。于是,特意派人给他送去了五百千钱。其中涵义,既有奖赏之意,也有关怀之情。刘温叟见是皇上的赏赐,碍于情面,只好收下。然后,他把这些钱原封不动地存放在厅西的一间屋子里,并当场把钱和门都封上了,送走了送钱的人。

第二年端午节时,宋太宗又派人给刘温叟送来一些粽子和扇子,以表示对他的器重和关怀。那派来的人恰好还是去年送钱的那个人。那人到刘温叟家中一看,去年送来的钱仍然放在那间屋子里,原封未动,事后,那人回去把所见情形如实地向宋太宗作了禀报。

宋太宗听说后,心中万分感慨,说:“连我送去的钱都不用,何况别人的了。看来,过去他之所以收下了我的钱,只是不想拒绝我的情面呵!这钱整整过了一年还未启封,可见他的廉洁情操是多么的高尚。”

善守清廉的元明善

知耻近乎勇。——孔丘

元明善,字复初,元朝大名清河(今河北)人。元朝文学家,著有《清河集》,曾任湖广两省参知政事、翰林直学士、参与修撰《成宗实录》、《仁宗实录》等。

元明善才思敏捷,文辞清新,为人又清正廉洁,元仁宗非常器重他。

一次,元仁宗命一位蒙族大臣为正使,元明善为副使,组成一支有文有武、蒙汉多民族的外交使团,出使交趾国(今印度支那地区)。在交趾国外交公务办完后,交趾国国王派人给元朝使团送来一批金银、珠宝等礼物。看着这些厚礼,使团中的官员多有不同的想法和反应,大家都在看着正副使节的态度。

正使见后,非常高兴,连声说:“多谢国王的厚意”,就把给自己的礼品收下了。随从人员见正使答应收下了,便各自纷纷地收起给自己的礼物。只有元明善表现得非常冷淡,心中很不高兴,只是正使已收下了,自己不便多说。

正使看到元明善这个样子,以关心的态度劝说道:“给你的这份礼品,就让随从给你收起来吧!”“不,不,大人!”元明善急忙摇头阻止说。“为什么?阁下莫非嫌这份礼品轻了?”正使不解地问。“不,不,请大人不要误会。家母在世时,一再教育下官不得收受馈赠,她老人家在弥留之际,还拉着我的手要我点头答应才肯瞑目。”

正使深知汉族人的礼教,又知元明善极重孝道,不便勉强,正使便冷冷地说了声:“阁下不违母教,可敬,可敬!本官不再勉为其难了!”说完,一拱手回房去了。正使走后,元明善立即令其随从将给他的礼品交给馆舍人员,让其转呈交趾国王。

交趾国派来送礼的人,把所见情形如实地向国王做了禀报。当谈到正使及随行人员的行为时,在坐君臣们不免心中暗笑,认为元朝官员品格不过如此。但当谈到元明善拒收礼品时,大家都非常震惊。国王觉得这是位神奇人物,一定要见识见识。于是特意亲自到馆舍拜访元明善。

国王看到元明善简朴的行装,暗暗钦佩,端正不语。元明善并不知国王来意,忙恭敬地说:“国王政务繁忙,何必又来送行?”

国王笑了笑,说:“我因有件事很不理解,特来求教。”

元明善起身说道:“请国王明示。”

国王请元明善落坐,温和地说:“敝国为感谢使者们跋山涉水远道而来,特备薄礼相赠。贵国大臣及随从人等均已收下,独你作为副使为什么不收?”

元明善没想到国王特来询问此事,感到有些惊奇。心想,在国王面前,他既不能公开指责上司,说正使贪财受礼,有失国格,也不能再推说自己是遵照先母遗教。沉思片刻,他巧妙地解释说:“谢谢国王的好意,大使是代表我们国家接受贵国的礼品,表示两国和睦友好,我个人如若再接受礼品,就有贪财之嫌,有损我国的国格了,为了尊重我国的礼节,所以我不能接受,请大王谅解。”

国王听了他这番不卑不亢、巧妙机智的回答,赞叹不已。站在一旁的正使听后也连忙应付道;“是的,是的,我接受的这份礼品正是代表我们国家的。”

回国后,正使只得把国王送的那份礼品上交了。

王翱为官绝私情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王翱是明代自成祖至景帝的五朝重臣,从一名普通官吏到吏部尚书,为官几十载,却始终公正处事,勤政用贤,廉洁奉公,人们都非常敬重他。因为过世后谥号忠肃,后人都尊称他为“忠肃公”。

作为权重位高的老臣,王翱从不居功自傲,以权谋私。他对自己的家属子女管束很严,有时到了让一般人觉得不近情理的地步。他的爱女嫁给了在京郊做官的贾杰。王翱的夫人十分疼爱女儿,常常接女儿回娘家小住。因为女婿在郊外为官,女儿每次回娘家都不很方便,所以,每当接来送去,女婿都发牢骚说:“你父亲是吏部尚书,正管理着各级官吏,只要他老人家尊口一开,我就可以像摇树叶一样被摇到京都。何必这么麻烦地接来送去的呢?那样的话,你们母女也可以常相陪伴了。”女儿把这个意思对母亲讲了,王翱夫人觉得这事也不算过分,对王翱这个掌管全国官吏的最高首长来说,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有一天,趁着王翱高兴,王夫人备了点酒菜,眼看酒过三巡,便婉转地把女儿的请求说了。可是没想到,王翱一听勃然大怒,斥责说:“亏你说得出口,我这不是借手中的权力徇私情吗?如果在外地任官的人都提出如此要求该怎么办?”他越说越恼火,拿起酒杯就摔了过去,夫人的脸都被划破了。一席家宴就这样不欢而散,王翱也愤然离去,回到朝房,一连十几天都没回家。从此以后,女婿调转京城的事没人敢再提了。一直到王翱去世,也没把女婿调进京城。

王翱生活的明朝,非常注重科举考试,官吏晋升都离不开考试成绩。王翱有个孙子,才学很一般,文墨也不太精通。本来他已经受到特别的优待,有了一定的职位,可是他嫌官卑位低,想通过科考求得晋升。可毕竟是实力不足,自己也知道凭真才实学难以过关。于是,他通过关系,从有关部门弄到一份试卷,准备参加当年的秋试。王翱知道后,毫不留情地制止了他,王翱严肃地对孙子说:“你如果真有考中的才学,我能忍心埋没你吗?你明摆着不具备应试的条件,假如主考官照顾了你,就会有一位真正具备应试条件的人落选。再说,你已经有了一定的职位,何必强所不能,存非分之想呢!莫不如继续刻苦攻读,成就学业后再去应试。”说完当即撕了考卷,并用火烧了。

王翱身居显位,又占据朝廷要职,但几十年如一日,从不以权谋私,即使在人际交往中也始终两袖清风。因为他政绩突出,家境清贫,皇帝每年都赏赐给他不少金玉束带、锦绣衣物,或是银币玩器,但他从不摆饰动用,长年自奉俭素,总是穿着普通的衣装。在他提督辽东军务时,与一位太监关系密切。不久,王翱将要调任,这位太监出于对他的敬重,拿出4颗西洋明珠相赠,以留作纪念。王翱怎么也不肯收,最后,太监流着泪说:“这些明珠绝不是我收受贿赂所得,而是先皇将郑和所购得的西洋明珠赏赐给身边的侍臣,我得了8颗。今天送一半给你,作为纪念,请一定收下。”看到太监如此真心诚意,王翱很感动,只好将明珠收下,缝在上衣夹层里保存着。

后来,王翱回京执掌吏部时,那位太监已经过世。王翱几经求访,找到了太监的两个穷侄子,对他们说:“你们的叔叔一贯奉公守法,在世时对你们要求很严,你们现在生活一定很困难吧?”两位年轻人回答说:“确是如此。”王翱又说:“如果有什么致富的打算,我可以帮助你们。”没过几天,他们向王翱说了自己的打算,王翱马上把保存的4颗西洋明珠送还给太监的两个侄子了。

从政清廉,持家勤俭,待人公正,这是王翱一生遵循的人生准则,正因为他能一丝不苟地遵循这一准则,所以才获得了“忠肃公”的美称。

清廉的海瑞

人不能重己,无以致人。——海瑞《赠吴颐庵二尹句容序》

海瑞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明武宗正德九年12月(1515年1月),海瑞出生于海南琼山(今海口市)。

海瑞祖父曾担任过知县,为人清廉公正。海瑞的父亲是位廪生,也就是所谓官费秀才。

海瑞的父亲于海瑞4岁时去世,留下十多亩祖田。海瑞与母亲谢氏相依为命,谢氏教海瑞读书,督责极严。

海瑞幼时生活虽然很清贫,但他人穷志不穷,发愤苦读诗书,于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1549)考中举人。

海瑞做官后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两袖清风,爱民如子,因而深得民心。

嘉靖四十五年(1566),海瑞出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他忠于职守,关心朝政。

嘉靖皇帝即位以来,不理朝政,深居西苑,专心致志地设坛求福。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争着向他进贡有祥瑞征兆的物品,礼官总是上表祝贺。朝中大臣没有人敢于进谏。

嘉靖四十五年2月,关心国计民生的海瑞上书说:“陛下一心一意学道修行,花尽民脂民膏,20余年不上朝听政。数年来官吏贪污横行,欺压百姓,百姓已无法生活了。请陛下看看今日的天下还成什么样子?对于陛下的错误,大臣们只知阿谀奉承,没有一个人肯为陛下指出的。这是欺君之罪啊!天下是陛下的家,陛下连家都不顾了,这合乎人情吗?陛下的失误太多,但其中最大的失误是修道。修道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长生不老。这是小人制造荒唐离奇的事来欺骗陛下。陛下企图脱离世间,成仙飞升,这是在追求茫不可知的领域,这是枉费精神,捕风捉影。这只能劳苦一辈子,一无所成。现在大臣害怕治罪而不敢说真话,臣却抑止不住心中的愤恨,冒死进言,希望陛下听取,早日上朝,改革朝政,救救百姓。”

嘉靖皇帝读了海瑞的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对左右说:“快把海瑞抓起来,不要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对嘉靖皇帝说:“这个人是不会跑的。听说他上书时,知道冒犯皇上必死,已经预先买好了一口棺材,还和妻子诀别了。”

嘉靖皇帝将海瑞关进监狱后,越想越气,要杀海瑞。这时,宰相徐玢上前用几句话救了海瑞。他是这样说的:“陛下,听说海瑞在上书之前,已经买好了棺材。他明知会触怒皇上,还敢如此大逆不道,其用心何其歹毒啊!此人的目的十分明显,他这是要激怒陛下,好以死求名。陛下如果杀了他,岂不正中了他的圈套?”嘉靖皇帝全神贯注地听着,一边听一边点头,心想:“是的,我是一位英明的皇帝,怎能让一个小小的六品主事给骗了呢?”

就这样,海瑞的命保住了,继续在监狱住了下去。

不久,嘉靖皇帝病逝,海瑞获释出狱,官复原职了。

明代中后期,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十分普遍。他们与官府勾结,不交税、不服役,给老百姓增加了沉重的赋役负担。百姓被逼迫着要多交税、多服役,生活苦不堪言。

海瑞出狱后,不久便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应天十府包括现在江苏、安徽两省大部分地区。

海瑞上任后,不顾大地主反对,重新丈量土地,规定按实有土地面积缴纳田赋,田多多纳,田少少纳,无田不纳。他还强令大地主退田,试图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海瑞的这种做法虽然遭到大地主的强烈反对,但深得民心。

巧的是,这一地区最大的地主正是曾救过海瑞的徐玢。徐玢退休还乡后,纵容儿子强夺民田,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弄得民怨沸腾。

海瑞命令大地主退田时,他的儿子十分忧虑。徐玢笑了笑说:“我救过海瑞的命,他不会不照顾我的。”海瑞为了推动退田,为了国家大计,他刚正不阿,公事公办,不顾情面,勒令徐玢退田,并将他的儿子制裁了。

其他大地主见海瑞连恩人也不放过,都纷纷退田,土地兼并的现象缓解了。

由于交税和服役的人多了,百姓的负担也就减轻了。

海瑞刚正不阿,救了好多人的命,使他们免于饥饿劳累之苦。

海瑞为封建社会的官员树立了刚正不阿的典范。所谓刚正,指刚强正直。不阿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不逢迎,不附和;二是指不偏袒,不徇私。

当初,要不是徐玢在朝上挺身而出,力救海瑞,海瑞早就死了。因此,海瑞对徐玢一直心存感激之情。这次,海瑞以国事为重,不顾私恩,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正因为海瑞是个大公无私的人,所以才能刚正不阿。这属于不偏袒、不徇私之类的。

于谦清廉志高洁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明朝景泰八年正月的一天,凛冽的北风夹着雪花,呼呼地刮着。一队士兵押着一个犯人向刑场走去,后面跟着千余名百姓,有的手里拿着酒壶,有的边走边擦眼泪,人群中不时传出幽咽的哭声。大路两旁,也站满了人,个个都神情凄然,默默地流着泪。而这个即将死去的犯人则神气凛然地昂着头,布满血丝、略有红肿的眼睛深情地望着路边的百姓,嘴角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好像不是去刑场,而是去出征,去履行一个重大的使命。这个犯人就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著名的爱国民族英雄于谦,一个有崇高气节、廉洁清白的仁人志士。他怎么会被押上刑场呢?

原来,于谦做地方官时,朝廷里有一个太监,叫王振,他把持着朝政大权。这是一个非常阴险贪婪的家伙,他利用皇上对他的信任,贪污大量的钱财,外地官员到京城办事,一定要带上厚礼或当地的土特产品,不然,王振就不让你办成事。许多地方官到京城,都要特意带两个随从担着礼品。有一次,于谦也要到京城去办事,他的朋友来给他送行,见他两手空空,只身一人就要走,就担心地说:“你不带东西恐怕不行吧?即使不带金银之类的重礼,也要带点特产啊!”于谦听了,笑着举起袖子说:“谁说我什么都没带,你看,这不是有两袖清风吗?”说完,又随口吟了一首诗:“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他的朋友听了,无可奈何地摇摇头,送于谦走了。

到了京城,王振见于谦什么也没带,满脸的不高兴,但他知道于谦一向廉洁耿直,没敢说什么,可是却怀恨在心。

1449年,北方蒙古族首领率瓦剌军向南进攻明朝,明军连遭失败,眼看就要攻进北京。这时,王振不怀好意地怂恿宋英宗御驾亲征,命令于谦在京城代理兵部尚书。京城一旦失守,于谦的罪名就大了,就可解除王振的心头之恨了。结果,宋英宗真的被敌人俘虏了,留在京城的大臣们纷纷主张向南迁移,逃离北京。就在这关键时刻,于谦挺身出来,对众大臣们说:“要坚守北京,谁也不许逃离。”然后他就把大臣们都召集在一起,商议保护京城的有关事宜。在讨论国事的时候,许多人主张诛杀误国元凶王振,可王振的死党说什么也不同意,还不断为王振辩解,于是两派发生了争执,动起武来,王振的死党被打死了。朝廷因此一阵混乱。就在这时,于谦果断地站出来说:“王振误国,其死党罪该万死,打死勿论。”骚乱的人群这才平息下来。于谦处理完朝廷里的事,就亲自到前线指挥战斗,终于击垮了蒙古军,保卫了北京城和明王朝。

由于于谦保卫北京有功,被誉为“救时宰相”。这时,有一个叫石亨的人,为了讨好于谦,向皇帝建议给于谦的儿子封官。于谦知道后,急忙跑到宫里,面见皇上,恳切地对皇上说:“国家多事,做臣子的不应只考虑自己的私利,皇上应封赏有军功的人。我绝不能让自己的儿子滥冒军功。”说完,又责备身边的石亨说:“身为大将,不举荐有功的人,反而单单举荐我儿子,能让大家服气吗?”

石亨遭到于谦的责备后,心里很不高兴,便总想找机会报复。不久,皇上得了重病,顾不上料理朝政了。石亨就纠集一些人发动政变,杀了皇上,诬陷于谦有“谋逆”之罪,判处死刑。清白一世的于谦就这样惨遭杀害了。

于谦被杀的第二天,仍有许多百姓冒着严寒到刑场去祭奠。一位鬓发斑白的老者拿着酒洒在刑场上,用他苍老的声音吟着于谦生前写过的一首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在吟咏石灰虽经千锤百炼而终不改变它的洁白本色,而一个真正的廉洁之士就应像这石灰一样。

贫不改志的谢弘微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谢弘微,东晋时孝武帝女婿谢混的侄儿。他一生中不移志、不贪财,因而受到人们的称赞。

东晋末年,谢混因参与反对刘裕的活动,而被迫自杀。为此,孝武帝命令其女儿晋陵公主回宫中居住,并让其女儿与谢家断绝婚姻关系。公主在离开谢家时,决定将全部家产委托给谢混的侄儿谢弘微管理。

谢弘微一下子接受了万贯家财,光是家中的奴仆就有几百人。对此,人们议论纷纷,都说谢弘微从此交了财运,有了这笔财产,几辈子也够吃够用了。

谢弘微却没这么想。在他接管了这笔财产后,并没有据为己有。他精心地管理着这笔家产,自己在生活上仍然如同以往一样节俭。平日里,从不乱花人家一个钱,即使花了一个钱、一尺布,也都一一记在帐上。

后来,刘裕当了皇帝,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只得离开皇宫,重新回到谢家。这时,谢弘微捧出几年多的帐目,一一请婶婶清点过目。婶婶看到家里管理得井井有条,帐目又一清二楚,感动得泪流满面。她提出要把一部分财产分给侄儿,但谢弘微坚持分文不收,婶婶从心底里感叹他真是个不移志、不贪财的好侄儿。

不久,婶婶病逝。乡里人认为,谢混没有儿子,两个女儿都已出嫁,她们尽可以把能搬动的东西拿走,而如住宅、田园等多少应留一些给谢弘微了。哪知,谢弘微仍然不要任何财产,反用自己的钱安葬了婶婶。

谢混的大女婿殷睿是个有名的赌徒。他听说谢弘微不争财产,便将谢混家剩下的全部家产用去还了赌债。对此,谢混的两个女儿因受到谢弘微行为的影响,并未计较。然而,乡里的一些正直的人对此有些看不过眼,有的还故意讽刺谢弘微说:“你倒捞了个廉洁的好名声,可谢混家的财产全都扔进赌场了!你替别人管的什么家呀?”

谢弘微听了并不介意,只是解释说:“以前人家托我管家,我管住了,以后这个家是她们姐妹的嘛。她们都不介意,我怎么能唆使她俩互相去争呢?再说,在亲戚之间争夺财产,是最无聊、最不道德的事。金银财产固然重要,但人的志向、品德更重要啊!”

谢弘微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言和行表现出了他“视金钱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的高贵品格。

李勉穷不贪财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

唐朝时的李勉,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卖煎饼,母亲给人洗衣服。李勉白天帮助父亲看摊,晚上念书学习。李勉为人诚实、忠厚,街坊邻里都夸赞他。他的文章常常被老师拿来作示范。

长大后,他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在仁升客店里,他认识了一个比自己大的读书人王义,两人脾气相投,十分谈得来。李勉和王义同住在一个房间,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

一天,王义洗澡着了凉,晚上发高烧,说胡话。李勉侍候他,用湿毛巾给他擦脸降温,整整忙了一夜,王义的高烧还没有退。第二天,李勉请了医生给王义看病,医生说:“王义得的是急性肺症,必须赶快医治……”

王义昏昏沉沉,滴水不沾。李勉既要买药,又要煎药,忙得不可开交,没空看书,可他毫无怨言。会试的时间快到了,可王义的病情不但不见好,反而愈来愈重。他含着眼泪对李勉说:“贤弟,我已经快不行了,我的病拖累了你,耽误了你读书,实在对不起!”

李勉安慰他说:“贤兄,你好好休息,小弟照顾你是应该的。至于会试,今年不行,以后再考也不迟!”

王义听到李勉说出肺腑之言,就紧紧地拉着他的手说:“贤弟,我有一事想求你,我的包袱里有100两银子,如果我不行了,你就用它买副棺材,请人把我埋了,剩下的钱,就送给你用吧。”

李勉听到王义说这些话,心里很难过。他噙着眼泪说:“王兄,你放心,我会想办法通知你弟弟的……”

第三天,王义死了。李勉买了一副棺材,请了几个脚夫,把王义埋了。在王义的坟上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王义的名字、籍贯和死亡的时间。

办完丧事,离会试还有3天。这几天,李勉累极了,他稍微休息了一下,便克服疲劳,坚持考完了会试。结果,皇榜一公布,李勉榜上有名,当上了县令。

他虽然当上了官,但王义的事,他始终没有忘记。他几次给王义的弟弟写信,但都没有回音。

转眼10年过去了,李勉已入朝做官。有一天,忽听家人传报,有一个姓王的汉子要找他。他立刻召见了那位汉子,一问,原来是王义的弟弟。李勉既高兴,又伤心,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

王义弟弟说:“恩人,你的信我都收到了,因家乡发大水,几次搬家,一直到今天才来找你,实在很抱歉……”

李勉把当时他哥哥怎样得病,怎样埋葬,一一向王义的弟弟讲了。最后说:“你哥哥的银子,用去20两,剩下80两,我放在棺材里。现在你来了,我交还给你。”

接着,李勉带着他到城外荒地王义的坟墓前,叫人挖开坟墓,打开棺材,把那80两银子,原封不动还给了王义的弟弟。王义弟弟流着眼泪接过银子,说:“大哥,听说你当时也很穷,为什么你不用这些银子呢?”

李勉意味深长地说:“不是我自己的东西,我是绝对不要的!”

“埋金不受”的杜遏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浊陷渠沟。——曹雪芹

杜遏是唐朝时的监察御史。他不论是在地方做官,还是在朝中任职,都保持着廉洁正直,一身正气。

杜遏担任的监察御史,正是负责官员监察工作的。一次,新疆西北的安西地区,汉族官员与少数民族官员之间发生矛盾,于是朝廷派他前去调查。

杜遏日夜兼程,到达安西。他首先到少数民族官员那里了解情况。

少数民族的官员们,按他们的民族礼节,设宴隆重地款待杜遏。席间,他们拿出很多金子作为见面礼赠给杜遏说:“大人不辞辛苦,远道而来,为我们主持公道,特备薄礼敬上,以表我们的心意。”

杜遏连忙站起身来,推辞说:“不可!本官是受朝廷之命,前来看望各位,并希望你们和汉族官员能重修前好,和睦相处,共同效命于国家。”

少数民族的官员们一片诚心,杜遏仍然推辞再三,双方出现僵局。见此情景,随从人员悄悄走到杜遏面前说:“大人您来到这样边远地区,又担负着调解矛盾的责任,可不要冷落了他们。”杜遏不得已只好暂时收下了这些赠金。

夜深了,当地的官员们都各自散去。这时,杜遏叫人悄悄地把这些金子埋在自己所住的帐幕下面。

公务完毕,杜遏离开当地。在返程途中,当走到半路时,杜遏写了一份公文,派人送给少数民族的官员,告之那些金子埋在了帐幕下,请他们取出收回。

杜遏“埋金不受”这件事,给当地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官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们中的许多人还奏请朝廷,请求能派杜遏到安西那里去任职。

“二不公”范景文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范景文,字梦章,吴桥(今河北吴桥县)人。明朝光宗、熹宗两朝中,他先后任文节郎中、河南巡抚、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职。

范景文为官清廉,洁身自好,从不接受别人的请托或馈赠,不管是素不相识的新友,还是过往甚密的亲朋好友,凡是送与礼品,登门相求者,他都一一婉言谢绝。

一次,他的一位亲戚,想谋个一官半职,便备了一份厚礼,前去找他。范景文见亲戚来访,设家宴热情款待。席间,那位亲戚乘着酒兴,说明了自己的来意。范景文听了,忙一口回绝说:“我身为朝廷命官,岂敢擅用权势,枉徇私情。”

说完,他又耐心地劝他走读书求仕的门路,临走时,那位亲戚又说:“以后,倘有可能,还请你帮助举荐。”并拿出礼物,一定要范景文收下。

范景文推辞再三,说什么也不肯收。

那人又说:“我们是亲戚,又不是外人,你何必如此……”

范景文把脸一板,生气地说:“亲戚也不能收,你以后再来,就空手来,不许再像这样!”

不料,那位亲戚并不怕他吓唬,仍然坚持要把礼物留下,纠缠了好半天,范景文好不容易才让他把礼物带走了。

送走了亲戚,范景文自言自语道:“想不到拒礼竟然如此之难。”想来想去,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拿纸提笔写了六个大字,贴在大门上:“不受嘱,不受馈!”

果然,以后再也没人敢登门送礼或求情办事了。人们也就把这种不受礼、不受嘱的品格,尊称他为“二不公”。

伯行舍官不舍廉

咬紧牙关,我就是我。——冯玉祥

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巡抚叫张伯行。他一贯清正廉明,刚直不阿,对上敢于揭露位高权重的贪官污吏;对下勇于为民请命,解危扶困,历官近30年,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有一年,张伯行正任江苏巡抚,在省里乡试其间,总督噶礼与考官沆瀣一气,收贿舞弊。发榜的时候,苏州城学子揭露出舞弊内幕,一时间满城风雨,考生们群情激愤,1000多人集会谴责,并将财神的塑像抬到文庙,放在明伦堂上,以此来讽刺和抗议这种黑暗丑恶的行为。

消息传到京城,康熙震怒,下旨责成户部尚书会同江苏总督噶礼和巡抚张伯行等共审此案。噶礼因为在这次乡试中索贿受贿达50万两之多,所以在审案中暗地作梗,一面贼喊捉贼,一面故意搅混水,制造麻烦,于是审查了一个多月仍毫无结果。后来张伯行根据各种线索,多方访查,终于弄清了内幕实情。他想:噶礼身为国家命官,不但不主持公道,反而贪赃枉法,营私舞弊,这样下去社会怎么能公正,国家怎么能昌盛呢。于是,张伯行不顾噶礼是自己的顶头上司,拼上身家性命,上书弹劾噶礼。

噶礼是个老赃官,长期以来索贿受贿,为了钱财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同时,他又是个阴险狡诈,心狠手毒的阴谋家。当初张伯行走马上任江苏巡抚时,有个朋友出于善意,劝他按时例给噶礼送上4000两银子,图个官运通达。张伯行早就对这种巴结上司的做法深恶痛绝,当场便拒绝说:“我为官,誓不取民一文,所以也没有银子馈赠上司。”噶礼见张伯行没像其他新官上任先给自己送银子,便大为不满,很长时间耿耿于怀。这次乡试舞弊案发后,审案班子里的诸名官员都好通融,睁只眼闭只眼地装糊涂。唯有张伯行拒不买账,而且秉公追查毫不马虎。噶礼想:好个张伯行,不除掉你,我早晚会被你揪住,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他买通了朝廷官吏,用重金买出了张伯行的奏疏,然后反咬一口,用编造好的故事诬陷张伯行受贿作弊。审案的官吏们惧怕噶礼的权势,明知此案有假,却附和沉默,没有一个人敢于挺身而出,伸张正义。因为案子越搞越复杂,扑朔迷离,真假难辨,康熙只好先将张伯行和噶礼一并解职,私下另派心腹破案。

张伯行被解职后,先被押到扬州,4个月后又被押回苏州。押解途中,大批百姓扶老携幼前来慰问张伯行,有位老先生流着泪说:“公在任,只饮江南一杯水;今将去,无却子民一点心!”张伯行深感百姓们的一片真情,收下了一把青菜,一块豆腐。扬州的老百姓怕张伯行途中遭到坏人的暗算,数万人自动组织起来,在长江沿岸护送押解张伯行的船只。

大贪官噶礼仗着自己长年搜刮民脂民膏,金银珠宝堆积如山,派出大批心腹四处打点,贿赂审理此案的官吏,结果罪大恶极的噶礼逍遥法外,而正直清廉的张伯行反被革职查办。这个消息一传出,举国震惊,扬州、苏州的学子百姓纷纷上书朝廷,要求公审此案,揭露出真正的受贿舞弊者。

事情越闹越大,康熙也觉得事出有因,为了安抚众多学子,平定民心,他亲自审理此案,最后终于真相大白。不久,圣旨降下,民愤极大的狗赃官噶礼被革去一切职务,而张伯行受到表彰,官复原职。

喜讯传出,万众欢呼,江苏的学子和百姓家家门前都贴上了一张红幅,上面写着“天子圣明,还我天下第一清官”。

清正廉洁的人才能刚直不阿,虽然有时受坏人诬陷,吃冤枉,受迫害,甚至丢官舍命,但最终会得到历史的承认,因为人民和正义总是站在他们一边。

自尊自重

李离失职自刎颈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一次,李离接手一疑难案件,由于听信下官意见,把一个罪行并不致于处死的犯人处死,死者家属不服所判,李离亲自重新审理,发现自己量刑过重,接连几天寝食难安。于是,李离让下人绑起自己,自进牢房,亲自要求晋文公治罪。

当今社会像李离这样的法官能有多少?凡是有见过官司的人,便能感受个中滋味。不要说“寝食不安”,有的法官发现自己量刑有偏颇,犯人家属因不服上诉,他则跑上跑下,走关系,硬是要“不得翻案”,生怕影响个人前途及升迁,而不顾法律尊严。造成“上访人士”不断增多,这样的事屡见不鲜。不要说“判错”,有的执法者贪赃枉法,甚至暗地里放纵罪犯。否则,社会治安状况何以混乱,犯罪率何以有升无降!

作为一国之君的晋文公知其为人,便赦免李离的过错。

李离是怎样做的呢?是不是就此作罢?否。他再主动请求按律法治己罪,在当时错判死罪者要处以死罪,李离不愿走出牢房,还写了一份言辞恳切的报告,讲明道理,恳请晋文公治自己死罪。

像李离这样秉公执法的人在当今社会肯定有人说他是“中了魔”、“这么傻”,甚至持怀疑态度。然而这毕竟是史实,勿庸置疑的史实!

晋文公有偏私,爱卿心切。即令丞相说服李离放弃自罪,当丞相到狱中,李离已绝食两天。最后丞相虽劝其进食,但还是没能劝说李离放弃自罪,求死之心毫不动摇,立场坚定地捍卫法典尊严。

晋文公听说丞相劝说不成,便亲自出马。他到牢房紧紧抓住李离的手说:“本王命你掌管司法以来,社会安定,此晋国之幸,更为百姓之幸。你任重道远,出点差错在所难免,何必像处置下级一样自罚?”

李离义正词严:“国家之典律,理应共遵。‘王子犯法与平民同罪’,身居司法高职,怎能知法犯法?吾意已决,请大王发落。”

晋文公无言以对,只好作罢。

晋文公因爱卿心切而欲徇私实在令人心寒!一国之尊,竟蔑视国之典律,李离若就此作罢,晋国很快就社稷难安,鸡犬不宁。正因为李离看到这一层“利害关系”,宁可舍己命而求国之安。当今社会为官者能有多少在个人生命与国家利益两者中只能选其一时,选择国之利益?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两者中只能选其一时,选择国之利益?有些为官者犯法,不但不自纠,反而一味掩盖,寻求保护伞,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的社会有多少为官者能像封建士大夫的李离?有些为官者更甚,为谋取私利故意知法犯法。

然而,这个故事尚未结束。我们再来看一看,李离在晋国老百姓心中的地位,看看群众的反响,由此亦可见其司法政绩。

无奈的晋文公只好顺从李离的自罚意愿。正当他犹豫地要下令的时候,宫门外聚集许多民众为李离请愿。

人们振臂高呼:“李大人清正廉洁,大王不可杀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晋文公把李离一味自罚的事诉之百姓,一位老百姓说:“让李离错判的受害人妻子出面,恳请李离不要自罪。”

晋文公有些为难:“人家刚刚死了丈夫,怎么愿意做这种事?”

这时,却见一女子拨开众人,上前说:“我愿随同往!”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受害人的妻子钟氏。钟氏走至李离面前劝慰说:“人死不能复生,您又何必过分自责,大人乃国之栋梁,只要为民请命,夫君在天之灵定会原谅的!”

李离一见钟氏,立即跪倒在地,并非谢恩,却说:“我李离知法又怎能违法,你回去吧!”

钟氏告慰全城百姓都跪于监狱外,等待李大人走出监牢。

李离听了此话,犹豫一下,走了出去。只见监牢前跪满民众,烈日当空,人们汗如雨滴。

此时晋文公以为李离放弃自罚,不禁放下心笑道:“看来寡人的脸面不如一名村妇!”

只见李离对百姓们说:“各位乡亲,快请起。”

跪地的百姓却一动不动,其中有一人说:“大人若不答应放弃自罚,我们则跪地不起。”

由此可见,李离的政绩及其在百姓心目中的位置,官僚们原谅他,连受害者家属都要自动撤诉、原谅他,全城百姓也原谅他,生还应理所当然,绝无人非议,没人欲治罪与他。然而,李离是怎样做的呢?

李离答应大家说:“我扪心自问,并无大功,却得大家如此厚爱,倍感不安。然一旦执法不严,执法者违法,则典律何以服人?”

正说间,他迅速从一侍卫腰间拔出宝剑,架在自己颈项:“我深受国王之恩典,感谢各位乡亲之情,然我无以为报,既大王不肯批复,我唯有自刎以儆效尤。”

宝剑“咣当”落地,李离应声倒下。晋文公及民众抚尸失声痛哭。

叔向断案不隐亲

执法而不求情,尽心而不求名。——苏洵

春秋时期,在各国诸侯以及公室与私门的纷争中,有一位饱学多智、与世无争的淡泊者。他认为:“优哉游哉,聊以卒岁,智也。”但他的淡泊却又不是毫无原则地随波逐流,为了法律的尊严,他不徇己私、不庇己亲,正确处理情与法的关系,可称为执法者的楷模。他就是羊舌叔向。

叔向(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晋国大夫。羊舌氏、字叔向,又字叔誉。晋平公元年(前557)被任为太傅。

晋昭公四年(前528),晋国大夫楚人申公巫臣之子邢侯与雍子因畜(今河南温县)附近田界发生纠纷。原来,20年前,晋平公在位时,楚人雍子受到父兄的谮毁,逃奔晋国避难,晋国国王十分倚重他,特将邢侯采邑中的畜地中的一部分赐给他。因此形成雍子与邢侯的田界相互毗邻,并且犬牙交错的复杂情况。天长日久,田界渐渐模糊不清,两家为争田界屡起纠纷,为此找到大理打官司。但历时甚久,也没有调解成功。

恰好理官士景伯出使楚国,由叔向的弟弟叔鱼摄代士景伯之任。秉持国政的韩宣子命叔鱼了断这桩拖延日久的旧案。

叔鱼接手此案后,详勘地界,认为此案“罪在雍子”。心虚的雍子听到这一风声后,深知叔鱼素来“渎货无厌”,贪求财色不择手段、不顾后果,赶紧投其所好地将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叔鱼为妾,以求为己掩饰。贪财好色的叔鱼受贿后,立刻转而判处邢侯有罪。邢侯听到此颠倒黑白的判决,不禁勃然大怒,直接冲上朝堂与之论理。争吵中,怒不可遏的邢侯竟将雍子、叔鱼当堂杀死了。

韩宣子觉得此案很棘手,就将叔向找来,向他求教应怎样处理这件案子。叔向面对胞弟的尸体,并没有有所顾忌,或设法为胞弟开脱罪责,而是当即干净利落地回答道:这3个人所犯的罪过程度是相同的,按律应当将活着的处死,将已死的陈尸示众。接着他向韩宣子具体分析了每个人的罪行:雍子明知有罪,却以女嫁于叔鱼,这是用行贿方式来购买胜诉;叔鱼身为司法官员,不仅受贿,而且不以情理判曲直,实已触犯卖狱大忌;邢侯未经批准而专擅杀人,这3个人所犯的罪过性质的严重、恶劣程度是一样的。由此,叔向得出结论:“自己有罪而去掠取美名,这就叫昏;贪污受贿以致于败坏职守,这叫做墨;肆无忌惮地擅自杀人,就叫做贼。《夏书》上记载,犯了昏、墨、贼3种罪行都必须处以死刑,这是皋陶制定的刑法,请据此去判处他们吧!”

韩宣子听了如此责有所归、罪有所得、有理有据的回答,心膺折服。于是宣布3人罪状,将邢侯处死,而将雍子、叔鱼2人的尸体在街市示众,以儆效尤。孔子听说此事后,对叔向所为大加赞赏,他认为制邢亦治国之人事,叔向审治邢侯之狱,指斥叔鱼之贪,以正邢书,而于其亲不包庇隐蔽,高度赞誉了叔向的刚直有古人遗风!

子文不护族亲

君子可招而不可诱,可弃而不可诱。——王通

子文是春秋时楚国的令尹,他办事公道,执法严明,正直无私。

一次,掌管刑狱的廷理逮捕了一名犯人,审讯中,那犯人如实地招了供,最后,又战战兢兢地乞求说:“小人做下此孽,实属罪有应得,无论如何处治,我都绝无怨言;只是恳请大人,千万不要将我的事告于令尹知道。”

廷理听了,感到很奇怪,大声喝道:“大胆!你小小一个囚犯,也敢提及令尹大人?”“大人容禀,因为令尹大人和小人是族亲,他平时素来对我们就管得很严,这会儿要是听说小人犯罪,岂不是要动怒么?倘若气坏了身子,小人我怎么担待得起,所以……”“此话当真?”廷理对那犯人的话有些将信将疑。“没有半句假话。”那犯人说。

听到这儿,廷理心想:此人既是令尹大人的族亲,我如何惹他得起,倒不如送个人情了事。想到这里,便对那人说:“这次看在令尹大人的面子上,且饶了你,以后你倘若再敢造次,那可就难办啦!”说着,便打开刑具把他放了。

那人连忙叩头谢恩,随后,连滚带爬地出了府衙。

不久,子文知道了这件事,立即派人把廷理召来。廷理满以为子文会好好地谢他,便喜滋滋地来了。

子文见廷理来了,瞥了他一眼,问道:“听说我的一个族人的案子是你审理的?”

廷理连忙答道:“是的,大人。不过,我已将他放了。”“你不是将他逮捕了吗,怎么又放了呢?”子文故作不解地问。

廷理表现出一副十分内疚的样子,毕恭毕敬地回答子文说:“原先下官不知道他和您的关系,所以多有冒犯,请大人海涵。”

子文听到这儿,十分生气地责备道:“你真糊涂啊!国家设置廷理这个职位,就是为着处治违法犯罪的人。一个正直的廷理就应当秉公办案,执法如山;可你却违背法律,屈服于权势,无端地宽容了犯罪之徒,这是天理难容的事啊!”接着又说:“那个人明明犯了法,就因为我的关系,就放了他,这不等于是在告诉天下的老百姓,我子文是一个徇私枉法的人吗?”

子文义正辞严的一番话,说得廷理哑口无言。随后,子文又立即派人把那个犯法的族人抓了来,亲自交给了廷理,廷理依法处治了他。

这件事,很快在楚国的老百姓中传开了,大家都夸赞子文办事无私,执法公平,严于律己。

魏惠王纳谏改过

士可杀而不可辱。——《礼记》

战国时,魏国曾威风一时,齐、秦、赵、韩等都不敢小看它。但是,传位到惠王时,连连打败仗,惠王宠信的上将军庞涓也在战斗中被齐国的孙膑采用伏击战射死。魏国国势日渐衰弱,一片片国土被人家夺去。这时,惠王才想。怎样才能重振国威,振兴魏国呢?

魏惠王请来大臣们商议,让大家提办法。

一位大臣站出来说:“依我看,要使魏国强盛起来,不受人家的欺侮,首先是大王要识人才,任用良才。”“我任用了你们这批大臣,这不是任用贤才吗?”惠王心里不解,反问说。这位大臣接着说:“当初商鞅在我们魏国做官,大家劝您重用他,可您就是不听,结果商鞅被秦国请去了。在秦国,商鞅受到重用,推行商鞅变法,结果秦国强大了起来。再说孙膑,他本是个军事奇才,大王您又听信了庞涓的谗言,把他的脚给打断了一只,到头来孙膑去了齐国。后来他坐在战车上,指挥齐国大军来攻打我们。这是多么大的教训啊!”

惠王听了这一番话,十分羞愧地说:“我知道这都是我的过错。魏国今日落到这种地步,都是由于我贤愚不分所造成的。从今后,我要痛改前非,礼贤下士,广纳天下人才。请各位多多举荐。”

惠王知过改过的消息传开后,许多贤士都来投奔魏国。像邹衍、孟轲等到魏国后都对惠王提了不少治国安邦的建议。

又有一次,惠王听大臣们议论说齐国的淳于髡知识渊博,很有才干。惠王希望把他请来。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终于把淳于髡请了来。

惠王见把淳于髡请了来,心里非常高兴,亲自设宴招待他。可在席间,淳于髡只顾低头吃菜,只是不时侧耳听听惠王和大臣们谈话,自己却显得若无其事,什么话也不说。惠王有意挑起话题问他时,他也只是支支吾吾应付一下。

惠王对此非常生气,宴后召集群臣训斥了一顿:“你们说他有才能,我看他像个木头人!”

有位大臣急忙说:“大王不可凭最初印象取人,可别忘记过去对商鞅、孙膑的态度啊!”“对!对!寡人险些又犯老毛病了。晚上,你们去探听一下,究竟他对我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回来告诉我。”

第二天,去找淳于髡闲谈的人回来报告说:“他过去求见过您两次,您都不理睬他。这次他不知道您是否真有诚意,所以才有这种态度。”

惠王想了好半天,说:“没有呀!我没有接见过他呀!”

旁边一位大臣提醒说。“投奔大王的人很多,也许大王忘记了呢。”

惠王于是召来记事官,请他查一查。果然,淳于髡曾两次来见过惠王。那时惠王因忙于接受别人的礼品,没有去理睬当时名气很小的淳于髡。

惠王把淳于髡请来,拱手行礼,谦恭地说:“寡人曾两次失敬于先生,这是寡人的过错。那两次正是寡人接受别人献马、献乐工,说明寡人那时是重声色享乐,轻安邦治国。现在想起来,真是惭愧,请先生能予原谅!”

淳于髡看惠王勇于改过,态度也十分诚恳,于是与惠王倾心地交谈了起来。

曹操割发自罚

人必其自觉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扬雄《法言•君子》

东汉末年,曹操把汉献帝迎到许昌,自己当了总理军国大事的丞相。他为了平灭拥兵自重的各路军阀,把混乱的中国统一起来,常常亲自领兵东征西讨。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夏四月,曹操又自统大军出征。他在路上看见已经成熟的小麦长势很好,田野里到处是金灿灿的一片,心里十分高兴。但是他又看到,因为兵连祸结,老百姓逃避在外,麦田里很少有割麦的人。

为了保护已经成熟的小麦,曹操传令全军:“现在小麦已经到了收割季节,全军将士无论是谁都不许践踏麦田,损坏庄稼。违令者一律处以死刑。”同时,他又派人遍告沿途父老,请人家不要惊疑,要抓紧时间把小麦收割回去。众百姓听了无不欢喜称颂。

曹操率领的军队在浩浩荡荡地前进,突然有个小校骑的马儿把头一歪,就势啃了一口路旁地里的小麦,军法官立即把小校问了斩刑。此后,大家在行军中每逢遇到麦田,都跳下马来以手扶麦,有的人甚至笼住马头,小心翼翼地走路。谁也不敢糟踏庄稼。

有一天,曹操骑马正行。忽地一群斑鸠从路旁的树丛中惊起,“吱哇吱哇”地叫着从曹操的坐骑前一掠而过。那马眼生,受惊后狂奔起来,窜进了一块麦田,踏坏了一片小麦。

当众人把马拦住后,曹操立即把军法官叫来,很认真地说:“我不小心让马受了惊吓,把老百姓的麦子踏坏了。我已经犯了军法,请你治罪吧。”说完,就从马上跳了下来。

军法官说:“您贵为丞相,怎么能治您的罪呢?况且,马践踏麦田是因为惊吓所致,又不是故意的。”

曹操听了,很生气地说:“军法是我制定的,是我宣布的。现在我违犯了军法,不加惩处,如何服众?你不肯治我的罪,我就自刎吧!”

曹操说完,拔出宝剑就要自刎而死。旁边的人手急眼快,赶忙夺下宝剑,全都跪在地上苦苦哀求:“您重任在身,许多事情都等着您去办。怎么能够如此轻生呢?您如果死了,让谁带领我们去打胜仗呢?”

曹操沉吟良久,才叹了口气说:“你们讲的也有道理。不过我犯了军法,也不能不受惩罚呀!”

说完,他就从旁边的人手中夺过宝剑,“唰”地一声,用宝剑割下自己的一束头发,掷在地上。然后说:“就让我以发代首,割发代罚吧!”

接着,曹操让人把他的头发放在一个小匣子里,传示三军,并宣布说:“丞相犯法,本当斩首,今从众将之请,割发代罚。”

全军将士看到丞相如此带头守法,既感动又佩服。于是,军中便没有人再敢违犯军法,军队的纪律更加严明了。

诸葛亮请求降职

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管子

三国时,蜀军中有个参军叫马谡,喜欢自吹自擂。刘备在临终前曾对丞相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可是,诸葛亮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还认为马谡不仅擅长辞令,而且还很有才气,常与他海阔天空地彻夜长谈。

建兴六年春,诸葛亮挥师北伐曹魏,向祁山进军。蜀军军容整齐,赏罚严肃且号令分明。天水、南安、定安3个郡县相继叛魏,响应蜀军,在关中引起巨大震动。

为此,魏明帝曹寄睿又坐镇长安,派部将张邰率5000人马救天水、抗蜀军,并派曹植驻扎城中,随时准备会师。诸葛亮闻讯后,料定张邰必定要抢夺街亭这个交通要道。于是,诸葛亮问:“谁敢领兵去守街亭?”“末将愿往!”马谡盛气凌人,当下即立了军令状。

诸葛亮命他为先锋,拨25000精兵归他统帅,又派了王平作为他的辅佐,共守街亭。临行前,诸葛亮一再嘱咐马谡,要他提高警惕。同时还建议:最好多架些栅栏,多设置些障碍,只要牢牢地守住就行了。

到了街亭,马谡没有把诸葛亮的话放在心上。王平主张在马路总口下寨。马谡却自以为是,不听王平劝阻,执意要把蜀军分兵两路,在山上安营扎寨。结果,魏军来到马谡守军的山下,切断水源,阻绝所有下山的道路,接着又命弓箭手向山上放箭,蜀军无法冲下山来,都惊慌起来,纷纷丢掉武器,四下逃窜,致使街亭失守。刚刚夺取的天水、南安、定安三郡全部丢失,重归曹魏,诸葛亮北伐,第一次进攻祁山宣告失败。

回到汉中,诸葛亮见到逃回的马谡,心中后悔不已,连声叹道:“都怪我固执己见,当初不听先主的劝告,才至于此,这完全是我的罪过啊!”

于是,他立即传令,将违反军令、严重失职的马谡斩首。接着,又向后主刘禅上书道:“丢失街亭,虽然马谡有责任,但实属卑职用人不当造成的。为此,臣请求给自己贬职三级。”

贤相宋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聃《老子》

宋璟是河北邢台南和县阎里乡宋台人,博学多才,擅长文学,为人刚正不阿。考中进士后,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做官52年,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终于与姚崇同心协力,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帝国改变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唐帝国,为开创“开元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

武则天当政时,宋璟担任左御史台中丞。因他为人耿直,深受武则天器重。

当时,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恃宠而骄,竟不知天高地厚,滋生了野心。武则天长安四年(704)秋天,许州人杨元嗣举报说:“张昌宗曾让术士李孔泰相面,李孔泰声言张昌宗有天子相,并唆使他在定州建造佛寺,说是能让天下归心。”于是,武则天下诏,令宋璟与其他两位大臣共同审理此案。宋璟要依法对二张予以严惩,因二张是武则天的男宠,武则天舍不得杀他们,便袒护说:“二张已经跟我说清楚了,不要再追究了。”宋璟不从,上奏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二张在事情败露后还为自己辩解,情在难恕。况且谋反大罪不容宽免,请交由御史台审理,以正国法。臣也知道言出祸随,但义愤在心,虽死不恨。”武则天听了十分生气,但当着群臣的面,她还是将二张送御史台审讯了。

宋璩正要将二张判斩,武则天竟下旨将二张赦免了。为了堵住宋璟的嘴,武则天让二张到宋璟府上谢罪,宋璟拒而不见。

有一天,宋璟与二张一同在宫中侍宴。当时,二张已经被武则天定为三品大臣,宋璟只不过是个六品官。按照国家礼仪,宋璟只能坐在下座。张易之为了讨好宋璟,谄媚地对宋璟说:“公乃天下第一人,怎能坐在下座呢?”宋璟软中带硬地回答说:“我才低官小,张卿为什么这么说呢?”

有一次,张易之要陷害御史大夫魏元忠,武则天让大臣张说作证,说魏元忠有谋反言论。张易之是武则天的宠臣,张说怕得罪他,但要违心地诬蔑魏元忠也感到心里不安。在将要上朝的时候,张说十分恐惧,怕说了实话会引来杀身之祸。宋璟劝他说:“做人要坚持正义,不要苟且偷生、阿附邪恶、陷害忠良!如果因为直言触犯了权贵而被贬官,我一定会为你呼救,至少会和你一起死。那样,我们会千古流芳的。你就放心大胆地伸张正义吧!”他的一番肺腑之言使张说深受感动,于是在朝上据实以对,从而保护了无辜之人。

二张是武后的宠臣,当时一般大臣纷纷讨好他们,而宋璟却对他们深恶痛绝,从不假以辞色。在武则天授意下,二张多次想与宋璟搞好关系,都自讨没趣,便对宋璟起了杀机。他们商量后,决定等宋璟去外地时趁机弹劾他。没想到武则天三次让宋璟去外地,宋璟都以不合法制而拒绝了。武则天见他说得有理有据,也不好为难他。二张不得已,又买了杀手直接行刺,被宋璟机智地躲了过去。

宋璟为人刚毅,只要有理,便天不怕地不怕。唐中宗时,武三思与韦皇后偷情,在朝中呼风唤雨。宋璟喝斥他说:“太后已让儿子复位,你应该回家过你的好日子去了,怎么还出来干预朝政,你不知道汉朝吕氏一家因独揽朝中大权而被灭族的故事吗?”

后来,终于有个大胆的叫韦月将的人控告武三思与韦皇后私通。武三思十分恼怒,皇帝也觉得没有面子,下令杀掉韦月将。宋璟据理力争说:“陛下,这事需要仔细审查,不能随便杀人。如果陛下一定要杀掉告状的人,就请先杀掉我吧。否则,我决不执行命令。”皇帝没有办法,只好把告状的人流放到岭南。

因为得罪了武三思,宋璟受到排挤,被贬到贝州去担任刺史。即使如此,他刚正不阿的个性也未改变。

这年,贝州洪水泛滥,武三思照旧逼租,宋璟为百姓抗捐赈灾,再次被贬。

唐睿宗时,宋璟针对贵戚擅权、任人唯亲、大搞裙带关系的恶习,提出了任人唯贤的主张,并不顾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对,罢去无德无才的官员数千人,因此又得罪了太平公主。当时,宋璟已担任宰相,太平公主想学武则天独揽大权,便鼓动宋璟改立太子,被宋璟严词拒绝,他说:“太子是宗庙和社稷的主人,本身又有大功,怎能废掉他呢?”

宋璟看不惯太平公主干预朝政的行为,便联合另一位宰相姚崇一起向唐睿宗上书,请求把太平公主赶出朝廷,唐睿宗不肯采纳。太平公主利用这次机会,借口宋璟失礼,把他贬到了偏远的楚州。

宋璟疾恶如仇,却爱民如子。朝野赞誉他为“有脚阳春”,也就是有脚的春天。宋璟走到哪里都像春天一样,让人倍感温暖。据说广州人会建造砖木结构的房屋,就是宋璟教他们的。

唐玄宗即位后,又将宋璟召回京城,让他做了宰相。唐玄宗开元七年(720)冬天,一大批候选官员云集京城,听候选拔。唐玄宗想趁此机会,通过墨敕把他的妻舅岐山县令王仁琛升为五品官,好到朝中任职。墨敕即不通过吏部正常考核而由皇帝亲自颁下的敕书。这实际上是利用皇帝特权照顾皇亲。宋璟听说后,极力反对。他上奏说:“朝廷用人应该公正无私,要任人唯贤,不能任人唯亲。对那些皇亲国戚可以适当照顾,但不能无止境地照顾。王仁琛担任岐山县令就已经是照顾他了,如果再提升,就说不过去了。如果陛下一定要提拔他,是不符合任人唯贤的原则的,朝野也会议论此事。希望陛下把这件事交给吏部,对他进行公开考核,然后根据考核的结果,决定提拔与否。”唐玄宗认为宋璟出于公心,说得合情合理,就采纳他的意见,收回提拔王仁琛的墨敕。

与此同时,宁王李宪也向唐玄宗上书,请给他的亲戚候选官员薛嗣安排一个官职。宋璟坚决不同意,他上奏说:“安排和提拔官员要通过吏部考核,根据其功劳和才干安排合适的官职,这是国家定法,谁也不能无视之。选拔官吏应公平合理,不可徇私。宁王所奏薛嗣一事,决不可行。”唐玄宗见宋璟说得有理,就不再管宁王的事了。

这年冬天,宋璟的堂叔宋元超作为一名候选官员,也来到京城。宋元超一到京城,就到处说他是当朝宰相宋璟的叔父。宋元超想:“自己的侄子是当朝宰相,又主管选拔官员的吏部,朝中有人好做官,我谋个一官半职是十拿九稳的。”宋璟听说后,给吏部写了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宋元超的确是我的叔父,但不能因为他是我的叔父而照顾他。如果他不挑明是我的叔父,尚可按规定参加吏部考核。他既然说出是我叔父,一定是企图走我的后门,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做官。这不合乎做官必备的德才兼备的‘德’字,请取消他的候选资格,以示惩罚!”宋元超弄巧成拙,自讨没趣,只得怏怏而归。

一次唐玄宗出巡,路过河南时因为道路狭窄,车马拥挤在一起,发生了堵塞现象。唐玄宗勃然大怒,要下令罢免当地几个官员。宋璟忙上前对唐玄宗说:“陛下年纪还很轻,现在就因小罪严惩地方官,会带来不良影响的。”唐玄宗听了,猛然醒悟,不再追究这件事了。宋璟又对唐玄宗说:“陛下因为生气责备了他们,又因为我的几句话而免了他们的罪,他们肯定会对陛下不满,而认为我是好人。因此,不如现在先让他们等候朝廷处理,然后再由陛下降旨赦免他们,他们就会感激皇上了。”唐玄宗一听这话,深受感动,这才知道宋璟平时虽然过于刚正,但完全是出于公心,于是更器重宋璟了。

宋璟为人虽然刚正,但却不伤及无辜。当时有个叫权梁的人想要造反,造反前为了筹备武器,借口在家里举行婚礼,向很多人借了银子。后来,权梁事发被捕,那些借给他银子的人都被牵连了。宋璟分析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放了数百名被冤枉的人。

后来,唐玄宗去泰山封禅,把宋璟留在京城坐镇,还让宋璟给自己提一些建议,宋璟马上直言不讳地写了一大篇。唐玄宗看了,赞叹地说:“知无不言,句句都是座右铭啊!”

为防奸佞小人私下在皇帝耳边进谗言,宋璟提出百官奏事时,必定要有谏官和史官在旁的规定。宋璟敢言人所不敢言,再一次表现出他刚正不阿的性格。

后来,宋璟因为压制犯法官员申诉,并严禁黑钱流通,得罪了不少权贵而被罢相,直到9年后才再度被拜为尚书右丞相。

坚持原则的张说

以礼义为交际之道,以廉耻为律己之法。——(宋)李邦献

张说(667~730),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

唐代武则天时期,宰相狄仁杰死了以后,魏元忠当了宰相。那时候,武则天宠幸两个官员,叫张昌宗、张易之。这两个人权势大得不得了,满朝文武官员见到两张,都让他们三分。可是,宰相魏元忠就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魏元忠是个有名的硬汉,在周兴、来俊臣得势的时候,他三次被诬陷遭到流放,有一次差点被处死。但是他始终没有屈服过。后来他担任洛州刺史的时候,张易之的仆人在洛阳大街上仗势闹事,欺压百姓。洛阳官员因为闹事的是张府里的人,不敢奈何他。这件事传到魏元忠那里,魏元忠把那个仆人抓了起来,一顿板子打死了。

魏元忠做了宰相后,武则天想把张易之的弟弟张昌期任命为长史,一些大臣迎合武则天的意思,都称赞张昌期能干。魏元忠却说张昌期年青不懂事,干不了这样的大事。这件事就只好搁了下来。为了这些事,张昌宗、张易之两人把魏元忠恨得要死,千方百计想把魏元忠除掉。他们在太后面前诬告魏元忠,说魏元忠在背后议论:太后老了,不如跟太子靠得住。

武则天一听就火了,把魏元忠打进了牢监,准备亲自审讯,并且要张昌宗他们两人当面揭发。

张昌宗恐怕辩不过魏元忠,就偷偷地去找魏元忠的部下官员张说,要张说作伪证,并且说,只要张说答应,将来就提拔他。

第二天,武则天上朝,召集太子和宰相,让张昌宗和魏元忠当面对质。魏元忠说什么也不承认有这回事。两人争论了半天,没有结果。张昌宗说:“张说亲耳听到魏元忠说过这些话,可以找他来作证。”

武则天立刻传令张说进宫。跟张说一起的官员听说他要上朝作证,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一个官员宋璟对张说说:“一个人的名誉是最可贵的。千万不要为了保全自己,去附和奸臣,陷害好人啊!为这个得罪了朝廷,被流放出去,脸上也光彩。”史官刘知几也在旁边提醒张说说:“不要玷污你的历史,连累后代子孙啊!”张说明知魏元忠冤枉,但是又害怕两张的权势,思想斗争得挺厉害,头上直冒汗,听了宋璟他们的一番话,才觉得胆子壮了些。张说进了朝堂。武则天问他说:“你听到魏元忠诽谤朝廷的话了吗?”魏元忠一见张说进来,就高声叫起来说:“张说,你想跟张昌宗一起诬陷人吗?”张说回过头来哼了一声说:“魏公枉做宰相,竟说出这种不懂道理的话来。”张昌宗一看张说的话不对头,就在旁边催促他,说:“你别去管他,快来作证。”张说向武则天说:“陛下请看,在陛下面前,他还这样胁迫我,可以想象他在宫外是怎样作威作福了。现在我不能不实说,我确实没听魏元忠说过反对陛下的话,只是张昌宗逼我做伪证罢了。”张昌宗一见张说变了卦,气急败坏地叫了起来:“张说这小子是魏元忠的同谋犯。”武则天是个聪明人,听了张说的答话,知道魏元忠的确冤枉,但是她又不愿让张昌宗他们下不了台阶,就骂张说说:“你真是反复无常的小人。”说着,就命令侍从把张说抓起来。以后,武则天又派人审讯张说。张说横下一条心,咬定他没有听到魏元忠说过谋反的话。

武则天没有抓到魏元忠谋反的证据,但是还是撤了魏元忠宰相职务,又把张说判了流放罪。

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她的侄儿武三思和张昌宗、张易之勾结起来,把持政权。宰相张柬之和一些官员趁武则天病重,夺取禁卫军军权,把两张逮捕起来杀了,迎接唐中宗复位。不久,那个显赫一时的女皇帝武则天病死了。

唐太宗下“罪己诏”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隋朝末年,李世民随父李渊起兵灭隋,建立唐王朝。李世民封为秦王,任尚书令。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让位,称太祖,李世民继皇位,称为唐太宗。

唐太宗不仅善于纳谏,精于用人,而且他能比较自觉地以国家法律约束自己,一旦发觉自己的做法违背了法律还能认真进行检讨。

一次,有个叫党仁弘的大将做广州都督时,贪污了上百万的钱财。这件事被人告发后,主管司法的大理寺将他依法判成死刑。可是唐太宗以往很器重党仁弘,认为他是个非常难得的人才,舍不得杀他。于是便下了一道圣旨,取消了大理寺的判决,改成撤销职务流放边疆的处分。处理之后,唐太宗心里很不安,感到自己出于个人感情,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做得很不应该。于是他把大臣召到金殿上,心情沉痛地向大家检讨说:“法律是皇帝按照上天的旨意批准制定的,皇帝应该带头执行,而不能因为私念,不守法律,失信于民。我因私念袒护党仁弘,赦免了他的死罪,实在是以私心乱国法啊!”

有些大臣正想宽慰唐太宗几句,但唐太宗说完以后却当场宣布,为了这件事,他将亲自到京城的南郊去,住草房,吃素食,向上天谢罪3日。

这一下,满朝的大臣都吃惊了,感到唐太宗为这点事,竟然要这样做,太过分了,于是便纷纷跪下劝阻。丞相房玄龄对唐太宗说:“皇帝是一国之主,生杀大权是皇帝掌握的,陛下何必把这件事看得这样重,内疚自贬到这种程度呢?”

唐太宗并没有因为大家的劝说、宽慰而原谅自己。他自责地说:“正因为皇帝是掌握生杀大权的,才更应该慎重认真,严格地按照国家法律办事呀。而我却没有听从大理寺依法判决的正确意见,反而不顾法律,一意孤行,这叫我怎么能原谅自己呢?”

天快黑了,唐太宗见大家一直跪在地上阻拦,硬是不让他去郊外,便感慨万分地说:“你们不要跪在地上了,快起来吧。我决定暂时不到郊外向上天谢罪了。但是,一定要下诏书,把自己的罪过公布于天下!”说着就毅然拿起笔来,写了一道“罪己诏”。唐太宗在“罪己诏”中检讨说:“我在处理党仁弘之事上,有三大过错:一是知人不明,错用了党仁弘;二是以私乱法,包庇了党仁弘;三是赏罚不明,处理得不公正。”唐太宗向大臣们宣读之后,立即下令,将他的“罪己诏”向全国的臣民公布。

戚景通严律己过

要人敬者,必先自敬。——陶行知

戚景通是明朝的一名武将,诚实而且廉洁,办事雷厉风行,很得人们的称赞。一次,他推荐一名武士担任官职,事后,这位武士带着100两银子,向他表示谢意,他非常生气,说:“我是为国家推荐贤才,没想到你拿银子相谢,这可是俗人的举动,难道我看错了人不成?”那武士十分惭愧。

朝廷信任戚景通,派他担任“江南运粮把总”,负责监督江南各地的运河口岸,将国家征收到的税粮装船,然后运向北京国库“太仓”。一天,一位官员带上一包银子到戚将军府上,说:“把总,这是您应得的‘羡余’,请清点查收!”

原来,当时有这样的规定:官府在征收税粮时,还要征收一种附加税,来支付运粮时的劳务费用,叫“加耗”;加耗如果用不完,可以分给各级官吏作补助费,叫“羡余”。

戚景通拒绝收这笔羡余,说:“我是朝廷任命的江南运粮把总,收‘羡余’就容易发展成侵吞公粮公款!这钱我不能收!”

当一批税粮已经装船待运的时候,有一名属员来报告:“这批税粮的总数,和帐簿上的数目对不上,怎么办?”戚景通很着急,问:“总数差多少?”属员说:“粮食已经装船,打上封条了,具体数目说不清。”

戚景通说:“打上封条就不好卸下来重新计算了,但是这件事一定要查清。”他想了想,告诉属员:“你带上帐本,随船去北京,卸货进国库前,再作一次核对。”属员说:“把总,那可不好,那不就在上司面前暴露我们的过失了吗?”

戚景通说:“我自任职以来,一心一意为国家做事,从来不敢推诿自己的过失。现在真的出事了,我宁可随时接受处分,也不能欺骗别人,欺骗自己!”

一直在旁商议事情的张千户想出了一个主意,说:“把总,让我带上几百两银子,随船去京,卸粮时,发现税粮短缺多少,立即用银子交齐,就可以不承担责任了。”

戚景通笑了笑,说:“我为了诚实对待公家,不惜承认自己的过失,接受处分,怎么可以用这种方法文过饰非欺骗他人呢?”

满载税粮的船队,从江南启航了,几个月后,在北京卸货运入国库时,对着帐簿核对,果然发现有短缺,戚景通受到了降职处分。后来弄清了原因,不是他的责任,又官复原职。戚景通虽然一时受了委屈,但他襟怀坦白,严律己过的精神,一直受人称赞,并且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儿子戚继光。

燕昭王以信招才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燕国是中原诸侯国中最北边的一个国家。燕昭王继任时,燕国已被子之糟蹋得残破不堪。国都蓟几乎成了一片废墟。他决心改革政治,加强军事,发展生产,使燕国强盛起来。燕昭王深知:要强盛没有各方面的人才是不行的。于是他就亲自到各地去访求贤才,对有专长的人都去登门求教,只要他们愿意,就聘请他们来朝廷做事。

有一位名叫郭隗的人,很有见识。他在子之作乱时,不肯与这个野心家合作,隐居深山。燕昭王听说后,亲自到深山里去登门求教。燕昭王对郭隗说:“齐国趁我国内乱之际,侵占了我们燕国十几座城池。我们燕国被糟蹋得田园荒芜,民生凋敝,至今还恢复不过来,令人十分痛心。因此,我诚恳地请求各方面的人士来帮助燕国,使国家迅速强盛起来。如何起步,今天特向先生求教。”

郭隗见燕王有复兴燕国之志,为人又谦虚宽和,礼贤下士,言辞又诚挚恳切,就说:“大王所言极是,要想雪耻,就要使国家强盛起来。要想国家强盛,就要广招人才。要广招人才,就必须使举国上下都知道大王爱惜人才。要是人们都知道大王重视人才,那么天下的贤才就会争着立于大王之朝,来为大王效力了。”燕昭王说:“先生所言深合我的心意,可怎样才能使人们相信我是真正爱惜人才、重用人才呢?我确实是真心实意地求贤,怕是人们不一定理解我的心情。”

郭隗没有立即回答燕昭王提出的问题,却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古代有个国王,他一心想得到一匹千里马。他出了好多钱,派了好多大臣到各地去给他购求。可是一连物色了3年,连一匹千里马也没买到。国王非常着急。有个给国王打扫宫廷的人,自我推荐说:‘大王给我千两黄金,我能去给大王买到千里马。’国王求千里马的心情很迫切,就给他千两黄金,让他去买千里马。这人去了3个月后,一天返回朝廷,背回一颗马头来。他向国王回报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可惜去晚了,等见到那匹千里马时,那马已经死了。我想,马虽死了,也还是千里马,就用大王的千金把它买来了。您看,这就是千里马的马头。’国王一听,十分恼火。说道:‘我要你去买活的千里马,你却买了一颗死马的马头来,这有什么用?白白花去我千两黄金!’买死马头的人说:‘大王息怒,这颗死马头不会白买。这里有个道理:大家若都知道一匹死的千里马大王都肯出千金购买,对活的千里马,自然会更重视的。天下的人都知道大王诚心诚意地要买千里马,那么要不了多久,千里马就会到大王这里来了。’果然,不到一年的工夫,这位国王就得到好几匹千里马。”

燕昭王听完郭隗讲的故事,问道:“先生您讲这故事的意思是……”没等燕昭王再往下说,郭隗就接着说道:“天下的事各不相同,但道理有些是相通的。大王如果真心实意地访求贤才,不妨从我郭隗开始,让我来给您当这马头吧。要是天下人都知道,像我郭隗这样的人都受到大王的器重,那些比我才能更高的人,自然就会不远千里来投奔大王了。”

从此,燕昭王郑重地把郭隗请到朝廷来,拜他为老师,日夜和他商量复兴国家的大计。为了表示对郭隗特别尊敬,燕昭王给郭隗以优厚的待遇。当时燕国的宫殿被战火烧了,燕王自己没有像样的宫室居住,和大臣们一起办事也是在临时搭的简陋草房内,却单独给郭隗筑起一座高台。在台上给他建筑了华丽的馆舍,又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恭恭敬敬地请郭隗到里面居住。还在这高台上放置许多黄金,任从郭隗花用。因此,人们都称这高台为“黄金台”。

这件事很快传遍四方。人们都知道燕昭王是真心实意地敬重人才,礼贤下士,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都先后聚集到燕国来。著名的军事家乐毅从魏国来到燕国,善于带兵打仗的剧辛从赵国来到燕国,精通天文地理的阴阳家邹衍从齐国来到燕国……这样许多豪士云集燕国,经过几十年的共同努力,燕国又强盛起来。

崇尚诚信的刘备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起兵之初的刘备由于没有根基,被曹操追杀,只得带着关羽、张飞、赵云投靠了荆州的刘表。

张武在江夏造反,刘表交给刘备3万人马到江夏平乱。两军对阵时,因张武的战马极其雄骏,引得刘备在阵前赞不绝口。一旁的赵云见主公喜爱之物在张武坐下,挺枪而出,直取张武,战不到三合,将张武挑下马来,随之将战马牵回,献给了刘备。

平乱凯旋,刘表看到刘备的新坐骑健骏超群,称赞不已。刘备正愁无以表达对刘表的感激之情,立即将马送给了刘表。

刘表骑上此马非常得意。他的部将蒯越懂相马之术,对刘表说:“此马眼下有泪槽,额边生白点,名的卢,骑则害主人。张武因此马而亡,主公万不可乘。”刘表细品蒯越的话,很相信,第二天便将的卢马送还给刘备。刘备骑的卢马出城,被刘表的幕僚伊籍拦住。“将军千万不可乘此马。”伊籍恳切地说。刘备忙下马恭敬地向伊籍求教。“我昨日听到蒯越对主公说,此马名的卢,乘之害主,因而今日主公将此马送还将军,将军怎么可以再乘它呢?”“谢谢先生的指教,”刘备抚摸着的卢马头说,“可人生死在天,岂是马能左右的呢?”刘备不以为然,依旧骑上的卢马而去。

刘备的到来,引起了刘表的妻子蔡夫人和她的弟弟大将蔡瑁的不满,认为志高远大的刘备一定会将荆州占为己有,决定除掉刘备。

蔡瑁代刘表在襄阳宴请百官,请刘备赴宴。席间充满了亲和的气氛,百官纷纷向刘备敬酒。

自从伊籍指出的卢马的利害后,刘备与他便成了知己。此刻,伊籍乘向刘备敬酒时,边使眼色,边悄声说:“请更衣。”刘备会意,借口上厕所,离开宴席。“将军快逃吧。”伊籍到后园见到刘备后急切地说,“蔡瑁已备下刀斧手,就要下令杀你。”刘备大惊,骑上的卢马,冲出襄阳西门,飞驰而去。

蔡瑁得知刘备逃走,立即带兵追杀。

的卢马快,襄阳城渐远。刘备正暗中庆幸,一条水急浪翻的河拦在了前头。河为檀溪,宽数丈,无桥可行。眼看追兵将到,情急中,刘备纵马下河,孰料仅行数步,的卢马的前蹄便陷到泥里。此刻,已清晰可见追兵在阳光下闪着白光的盔甲,转瞬间便要追到河边。

刘备拼尽力气,扬鞭打马,高呼道:“的卢,的卢,你真的要害我吗?”

奇迹发生了。受到鞭笞的的卢马突然扬鬃长嘶,从水中一跃而起,就像腾云一般飞到了西岸。

刘备逃脱了蔡瑁的追杀,回到新野城。一日在市上见一位鹤骨仙风的先生吟歌走来,像是个贤达之士,便下马拜见。来者姓单名福,果然是个名士。刘备向单福求教平天下的大事,单福却指着的卢马说:“此为的卢马,害主,不可乘之。”

刘备说:“此言已应验了。”

单福摆摆手:“的卢檀溪一跃是救主,但它终要害一个主人的。我有一个办法,将军将它赐给仇人,仇人被的卢伤害后,将军再乘就无妨了。”

刘备听罢,勃然变色:“先生明知的卢害主,却让我为自己之利送出害人。我不敢再请教你了。”单福大笑:“我是在试探将军的心啊。将军果然是个有仁德之心的人,我愿辅佐将军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名言,是说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刘备“的卢马害主不送人”的故事体现了这种以博爱之心待人,自尊自重,让社会充满温馨与和谐的道德风尚。

光明正大的班超

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班超生在东汉初年,是汉明帝和汉章帝时期的名将。他一生的经历惊险、曲折,有不少传奇式的故事流传到今天。

班超一家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父亲班彪学着司马迁的榜样,写成了《史记后传》;哥哥班固、妹妹班昭又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写出了著名的历史著作《汉书》。

班超虽然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里,却从小就表现出另一方面的才干。他20多岁时,有一次,有人告发班固私自编写国史,结果班固被抓进大牢,性命危在旦夕。班超气愤极了,他一个人跑到京城,跪在皇宫外面喊冤。汉明帝听说以后,觉得挺有趣,就把他叫了进来,想听听他说些什么。好一个班超!在威严的天子大殿上一点都不惧怕,他慷慨陈词,口若悬河。既讲清了哥哥编史书的宗旨,又指出了这部史书的重要作用。汉明帝看他说得头头是道,一高兴就把班固放出来,还让班固到京城专门为朝廷编写史书。

班超也跟着班固来到京城,做些抄写工作,挣钱来贴补家用。班固觉得弟弟很有才华,曾打算让班超来帮他编史书。可他哪里知道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