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7 06:23:51

点击下载

作者:康廷国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药鉴定学

中药鉴定学试读:

前言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历版教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制定了“‘十三五’中医药教材改革工作方案”和“‘十三五’中医药行业本科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总体方案”,全面组织和规划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鉴于由全国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目前已出版九版,为体现其系统性和传承性,本套教材在中国中医药教育史上称为第十版。

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教育部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中医药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在新世纪以来三版优秀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正本清源,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优势,优化知识结构,做好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的建设目标,旨在适应新时期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学手段变革的需要,彰显现代中医药教育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提高,打造符合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材。

本套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办还聘请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三个专业德高望重的专家组成编审专家组,请他们参与主编确定,列席编写会议和定稿会议,对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参加教材间内容统筹、审读稿件等。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

针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突出中医理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与执业中医(药)师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对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权威专家智慧

主编遴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经过院校推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编审专家组认可后确定,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编委优先吸纳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一线优秀教师,集中了全国范围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权威专家,确保了编写队伍的水平,体现了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的整体优势。

3.突出精品意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结合教学实践环节的反馈意见,精心组织编写队伍进行编写大纲和样稿的讨论,要求每门教材立足专业需求,在保持内容稳定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其在整个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开设时间,突出本学科的教学重点,努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关系。

4.尝试形式创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为提升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配合高等中医药院校数字化教学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教学改革,本套教材在传承历版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主体框架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建设目标,在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的总体构架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互动空间。

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竭尽心智,精益求精,本套教材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敬请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修订和提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6月

编写说明

本教材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之一,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宏观指导下,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负责组织,由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联合编写的供本科教学使用的教材。

本教材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重点论述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中药的产地、采收、加工与贮藏;中药的鉴定等内容。各论分为植物药类、动物药类、矿物药类、中成药类四篇,共收载中药(药材,中成药)273种,其中重点药106种,熟悉药82种,了解药73种,中成药12种。收载饮片81种,附药67种。重点药介绍本草记述、来源、植物形态、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功效、附注(伪品或混淆品情况等)、附药等;熟悉药主要介绍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等;了解药主要介绍来源、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等。全书附图476幅、化学结构式87个。

本版教材在保持上版编写体例的基础上,本着保留传统,突出特色,与时俱进的原则,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修改。总论中第四章第二节的理化鉴定中增加了荧光光度法、核磁共振光谱法两种鉴别方法,DNA分子鉴定修订为生物鉴定,增加了DNA条形码鉴定方法等。各论由重点药调整为熟悉药1种(儿茶),熟悉药调整为了解药1种(山豆根),新增饮片7种(大黄、甘草、人参、地骨皮、北豆根、蕲蛇、乌梢蛇),新增附药8种(紫萁贯众、紫花前胡、红花龙胆、土贝母、黄山药、滇鸡血藤、荆芥穗、山楂叶)。更新中药成分77种。删除附图12幅,更新附图5幅(哈蟆油、五苓散、牛黄解毒片、二妙丸、六味地黄丸),增加附图1幅(沉香)。删除附注中目前不适用部分。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内容对教材涉及内容进行了修订和更新,纳入了液相色谱法-串联质谱法、一测多评法、分子生物学、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方法和技术。

本版教材的编写分工是:康廷国负责总论、中成药类、附录的编写,同时负责全书统稿、定稿、总校;参加编写的编委有张慧、刁云鹏、程轩轩、包桂花。闫永红负责根及根茎类龙胆以前中药的编写;参加编写的编委有吴和珍、李西林、车苏容、谢冬梅。张丽娟负责根及根茎类中药龙胆以后、藻菌地衣类中药的编写;参加编写的编委有李成义、郑玉光、裴香萍、罗容。吴啟南、刘塔斯负责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树脂类、矿物类中药的编写;参加编写的编委有董立莎、黄海波、王孝勋、邓可众。陈随清负责果实种子类、其他类中药的编写;参加编写的编委有都晓伟、李峰、王汉卿、杨卫丽。姜大成负责全草类、动物类中药的编写;参加编写的编委有李敏、黄真、胡本祥、杨竹雅。

本教材数字化工作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资助展开的。该项目(编号GJYJS16072)由吴啟南负责,编委会全体人员参与。

希望全国各中医药院校在使用本教材过程中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今后修订提高,不胜感激!《中药鉴定学》编委会2016年6月2日总 论第一章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第一节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

中药(Chinesemedicines)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临床防治疾病的药物,包括药材(Chinese crude drugs)、饮片(Decoction pieces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和中成药(Chinese patentmedicine)。药材系指仅经过简单产地加工的中药原料,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饮片系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中成药系指以饮片为配方原料,根据临床处方的要求,采用适宜的制剂工艺,制备成随时可以应用的药物。

中药鉴定学(Authent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s)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它是在继承中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研究和探讨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质量标准及寻找新药源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一门对中药进行“保质寻新,整理提高”的学科。第二节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一、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

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来在与疾病做斗争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药物学知识,汇集成众多本草著作,记载近3000种药物,它总结了每种药物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品种、栽培、采收、加工、鉴别、炮制、贮藏和应用等多方面的经验,是今天中药科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对这些宝贵的遗产和财富,应运用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加以考证和整理出有用的药学史料和品种,以丰富和促进现代中药科学的发展。

当今常用中药八百余种,绝大多数在历代本草中已有记载。由于历史等诸多因素,使中药材品种混乱现象严重,主要原因有:①同物异名,同名异物。我国幅员广阔,物种繁多,各地区用药名称不尽相同,如益母草,在东北称坤草,又称楞子棵,在江苏某些地区又称天芝麻或田芝麻,浙江称三角胡麻,青海称千层塔,四川称血母草,甘肃称全风赶,广东名红花艾,云南称透骨草,而商品透骨草又有十数种之多。又如女贞子,别名冬青子,为木犀科植物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的果实,在某些地区把冬青科植物冬青Ilex chinensis Sims的果实当女贞子药用。②本草典籍,记述粗略。如《本草经集注》曰:“白头翁处处有之,近根处有白茸,状如白头老翁,故以为名。”由于这个原因,使得从古到今就有多种根部有白毛茸的植物混作白头翁,以致清代的吴其濬得出这样的结论,“凡草之有白毛者,以翁名之皆可”。这样就造成了白头翁药材来源达20种以上,分属于毛茛科、蔷薇科、石竹科、菊科等不同的植物。③一药多源,易于混杂。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收载的常用中药中有不少来源于2至数种不同的原植物和原动物。如石决明来源于同科属6个不同物种,小通草来源于不同科属的3种原植物,老鹳草来源于同科不同属的3种原植物。④历史沿革,品种变迁。如《唐本草》首次记载了百合的特征,“一种叶大茎长,根粗花白者,宜入药”,可以断定百合Lilium brownii F.E.Br.var.viridulum Baker应是正品;但宋代的《本草衍义》却将一种具紫色珠芽的种类即卷丹L.lancifolium Thunb.作百合的正品;现在《中国药典》将两者均列为百合的来源。始载于《名医别录》的白附子历代本草记载均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m coreanum(Lévl.)Raip.的块根,而近代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用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块茎作白附子用,二者的来源、性状和成分等均不相同,而且两者疗效也不同,其变迁经纬,有待深入研究。

解决中药品种混乱的主要途径:①本草考证,理清渊源。历代文献浩如烟海,药物品种繁多,品种的来源与变迁需要本草考证及研究。如枳壳最早以“枳”载入本草,“旧云江南为橘,江北为枳”,切面“皆以翻肚如盆口状、陈久者为胜”。考证认为,本草记载的“枳”虽为枸橘Poncirus trifoliata(L.)Raf.,但药用枳壳宋代以后品种发生了变迁,以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的未成熟果实为主流,其他品种仅作为地区习用品,沿用至今。不同历史时期药物品种的变迁,需要正确地继承古人药材生产和用药经验。据考证,阿胶的原料在唐代以前主要是牛皮,宋代、明代是牛皮、驴皮并用,清代以后全部用驴皮。对于道地药材的品种考证,还要查考地方志以及当地的产销记录。如罗汉果,在历代本草中未见记载,但从清代的《临桂县志》《永宁州志》中查到了罗汉果的形态、性味、效用的记载,为其药用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②品种整理,澄清混乱。通过本草考证与现今药材品种调查相结合,能纠正历史的错误,发掘出新品种。如《本草纲目》将天南星并于虎掌之下,通过考证与整理发现,虎掌又称虎掌南星,为天南星科半夏属掌叶半夏Pinellia pedatisecta Schott的块茎,而天南星为同科天南星属植物天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Wall.)Schott、异叶天南星A.heterophyllum Bl.、东北天南星A.amurense Maxim.的块茎,纠正了历史的错误。③调查研究,规范名称。中药资源调查和流通领域中中药商品的调查,结合本草考证,明确中药的正品与主流品种,力求达到一药一名。如金钱草,《中国药典》已分别将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ae Hance的全草作金钱草,豆科植物广金钱草Desmodium styracifolium(Osb.)Merr.的地上部分作广金钱草,唇形科植物活血丹Glechoma longituba(Nakai)Kupr.的地上部分作连钱草,避免了品种的混乱。④成分研究,结合药效。在本草考证的基础上,将品种复杂的中药进行化学成分与药效研究结合,确定其主流品种。如防己商品有10余种,来源于防己科植物防己 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木防己Cocculus trilobus(Thunb.)DC.、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Aristolochia fangchi Y.C.Wu ex L.D.Chou et S.M.Hwang等的根,研究表明,仅防己 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的根中含有肌肉松弛成分,可以作为“汉肌松”的原料药。《中国药典》将黄柏分为黄柏与关黄柏、五味子分为五味子与南五味子、麦冬分为麦冬与山麦冬等,均基于化学成分与临床药效相结合的大量研究。

总之,中药品种的考证和整理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要澄清混乱品种,明确正品及其混淆品种必须通过大量实地调查研究。应当看到,在中医药学宝库中,有许多精华有待发掘、整理和提高,也有少数谬误和争议需要纠正与澄清,这是发展现代中药亟待解决的问题。二、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

中药的真伪优劣,即中药的品种的真伪和质量的好坏。“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品种均为正品;“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品种以及以非药品冒充或者以它种药品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优”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的药品;“劣”是指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的药品。中药的品种不真、质量低劣,不仅有损中医药的信誉,更会导致生产、研究及临床疗效的失败,不仅误病害人,还会造成经济损失。(一)药材及饮片的鉴定

目前市场流通药材3000余种,常用药材1200余种,各地加工的饮片2000余种。由于多方面原因,药材和饮片的真伪问题严重,尤以饮片更为突出。究其原因,除历史根源外,引起药材和饮片品种混乱的原因主要有:①鉴定知识缺失导致的误种、误采、误收、误售、误用。如大黄误种为无泻下作用的藏边大黄Rheum emodi Wall.、河套大黄R.hotaoense C.Y.Cheng et C.T.Kao;金钱草误采为风寒草(聚花过路黄)Lysimachia congestiflora Hemsl.;红参误用为商陆Phytolacca acinosa Roxb.的细根等。②有意掺伪作假,以假充真。如金钱白花蛇,有用银环蛇或其他成蛇纵剖成条,接上它种蛇头后盘成小盘;也有用其他带环纹的幼蛇或其他幼蛇在体背用白色油漆划出环纹等伪充正品。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 Panax notoginseng(Burk) F.H.Chen的根,因其疗效显著,价格昂贵,因此各地药材市场发现有以竹节参、菊三七、莪术、水田七、藤三七、淀粉、树脂等伪制品充三七销售。牛黄为牛的胆结石,近年来,有用其他动物的结石冒充或用淀粉加工,甚至有用果皮或种皮包以黄土等伪充。人参以往伪品较多,如商陆根、野豇豆根等;目前,有人从栽培的国产人参中选出类似西洋参外形者,加工成西洋参出售,这些伪品很难以肉眼鉴别出来。又如川贝掺湖北贝母等。③正品短缺导致的类似品泛滥。如砂仁为姜科阳春砂 Amomum villosum Lour.、海南砂 A.longiligulare T.L.Wu、绿壳砂A.villosum Lour.var.xanthioides T.L.Wu et Senjen的干燥成熟果实,而海南省南部民间曾将海南假砂仁A.chinense Chun ex T.L.Wu的果实伪充砂仁收购,并销往外省。此种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情况还可见于蟾蜍输卵管充哈蟆油,藤杜仲、红杜仲、金丝杜仲充杜仲等。④名称、外形相近导致的品种混淆。如以川射干充射干、滇枣仁充酸枣仁、山麦冬充麦冬、小天南星充半夏等。⑤地区用药习惯不同导致的品种混乱。如《中国药典》规定,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W.Smith的根皮,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则以来源于萝藦科植物杠柳Periploca sepium Bge.的根皮香加皮作五加皮药用,其来源、成分、药理、功效、作用均与正品五加皮不同,由于中药来源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解决中药品种的真实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中药的质量优劣,同样不可忽视。中药的品种明确后,必须注意检查质量,如果药材品种使用正确,但质量不符合标准要求,同样不能入药。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主要有:①栽培变异。中药栽培与药材质量关系密切,这是中药质量的源头。不同生长环境的药材质量有所不同。如野生牛膝和栽培牛膝,由于生长环境不同,使得两个品种性状特征有较大差异,野生或部分地区引种的主根短,细小,支根多,木质化程度高,柔韧性差。又如栽培黄芪如果栽培条件不利,则发生木化变异。另外,中药栽培品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超标问题也十分严重,这个问题不解决,中药材很难打入国际市场。②产地因素。有的药材产地不同,其质量也不同。如广藿香产在广州石牌者,气香纯正,含挥发油虽较少(茎含0.1%~0.15%,叶含0.3%~0.4%),但广藿香酮的含量却较高;产于海南岛的广藿香,气较辛浊,挥发油含量虽高(茎含0.5%~0.7%,叶含3%~6%),但广藿香酮的含量却甚微。道地药材就充分反映了产地与药材质量的关系。③采收加工。有的药材采收季节、采收时间(植物生长的年限)不同,其所含的化学成分也有差异。如麻黄秋季采收,麻黄碱成分含量高,其他季节麻黄碱含量均较秋季低;人参皂苷的含量高低与人参的生长年限有关。④贮藏运输。有的中药运输时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必然影响质量。有的中药贮藏不当,引起虫蛀霉变,均能损害药材质量;另外贮存时间对质量也有影响,如荆芥的挥发油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贮存一年者挥发油含量减低1/3,贮存三年者则降低1/2。细辛的酸性氨基酸为其镇咳成分之一,新鲜细辛的镇咳作用强,当贮存6个月后则无镇咳作用。⑤其他。人为掺入异物或混入非药用部分,如柴胡、龙胆混入大量的地上茎;西红花中掺入花丝、雄蕊、花冠;羚羊角中夹铁钉、铅粒等,严重地影响了中药材的质量。有的中药如人参、八角茴香、天麻、独活等,经过化学成分提取、干燥后再用,其外观性状与原药材相似,但药材的内在质量却发生了变化。

对中药品种和质量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药材生产、使用、管理、经营、检验等各部门要严格把关,杜绝伪劣中药材的使用和流通。(二)中成药的鉴定

中成药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1492种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中成药组成复杂、剂型多样、检测指标建立较难等特点给中成药的质量控制工作增加了困难。加之许多中成药缺乏质量标准和适宜的检测方法,影响到产品质量和用药安全有效,也限制了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使用。因此,制定和提高中成药品质鉴定标准,增强中成药质量的可控性,完善中成药现代化和标准化,也是中药鉴定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2015年版《中国药典》对中成药的鉴定,主要包括性状、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鉴别项不再使用显色或沉淀的化学反应以及光谱鉴别方法,所有含药材粉末的中成药均增加了专属性很强的粉末显微鉴别,大量地使用了薄层色谱(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鉴定,强化了安全性检查,采用了多成分含量测定指标,为中成药的真伪鉴别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标准。三、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中药质量标准是国家对中药质量及其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中药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凡正式批准生产的中药(包括药材、饮片及其制剂)、辅料和基质都要制定质量标准。制定中药质量标准时,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充分体现“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以保证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可控性。但长期以来,中药缺乏严格的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制约中药现代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瓶颈。因此,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是中药鉴定学的战略性任务和工作重点。

中药质量标准的特点:①权威性:《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但各国均不排除生产厂家可以采用非药典方法进行检验,但需要仲裁时,只有各级法定标准,特别是国家药典具有权威性。②科学性:质量标准是对具体对象研究的结果,它有适用性的限制,在不同成药中检定某一相同药味成分,不一定方法均能适用,其方法的确定与规格的制定均有充分的科学依据。③进展性:质量标准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阶段小结,即法定标准也难免不够全面,随着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和测试手段的改进,应对药品标准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如《中国药典》每五年更新一次,对药典收载的中药品种进行补充完善。

中药质量标准研究和制定的对象,包括新药材、新中药饮片、新中药提取物、新中成药以及老药的再评价等。进行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时,必须依据国家《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临床研究与生产使用的质量标准。(一)中药质量标准的法规及现状

中药是特殊商品,其质量的优劣是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与生命安危的大事,因此制定中药标准是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促进中药生产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药品质量管理的法规和条例,建立了法定的药品质量监督机构。1984年9月20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简称《药品管理法》),并于1985年7月1日开始实施,2001年2月28日又进行了修订。这就从法律上确认了对中药质量监督管理的权力。

研究和制定规范化的中药标准,是促进中药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的重要内容,是中药鉴定学在新形势下的工作重点。中药的品质评价过程也是研究中药标准的过程,中药的真伪优劣靠质量标准鉴别。提高中药的质量标准,就提高了中药的质量可控性。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包括新中药材、新中药饮片及新中成药的质量标准制定和老药再评价等内容。对于新药质量标准的制定,1985年7月1日卫生部发布施行的《新药审批办法》,明确规定,申报临床及申报生产应分别提供临床研究用及生产用药品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针对中药特点及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卫生部于1992年9月1日又发布了“《新药审批办法》有关中药部分的修订和补充规定”,规定了“质量标准研究的技术要求”。1993年4月卫生部针对中药注射剂的研制,发布了《中药注射剂研制指导原则》(试行),提出了注射剂质量标准的内容及项目要求。1994年卫生部药政局下发《中药新药研究指南(药学、药理学、毒理学)》。1999年5月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新发布了《新药审批办法》,随即发布了《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包括有关质量标准的研究内容,对研究新药质量标准应“做什么”和“如何做”均有明确要求和说明。2002年重新修订《新药审批办法》为《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于2002年12月1日起实施。2005年、2007年又重新修订了《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分别于2005年5月1日、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不仅使新药质量标准制定走向规范化、科学化,而且也使老药的再评价有章可循。

目前中药质量标准仍不够完善,内在质量评价的方法、数量和水平还存在差距,《中国药典》收载的某些中药材和中成药还缺少检测项目。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尚有一些中药材和中成药无鉴别或含量测定或检查等项目,特别是中成药标准中,处方中有些药味尚未建立定性和定量鉴别的方法;有些标准缺乏专属性,不能客观评价中药的质量,这种状况亟待填平补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光谱、色谱技术的广泛应用,建立标准物质(化学对照品)的迫切性尤为明显,其品种数量及应用范围均在不断增加和扩大。常常是一个化学对照品的出现,即带动一批含此种成分药品检验方法及质量标准的建立,这对中药标准化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中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开始收载用于中药材及其制剂的化学对照品60种,对照药材16种。1990年版化学对照品已增加到100种,对照药材增加至39种。1995年版,前者增至143种,后者增至94种,2000年版分别增加至203种及152种,2005年版分别增加至282种及218种,2010年版《中国药典》分别增加至463种及371种,而2015版《中国药典》则分别增加至503种及394种,这些对照品的问世,为相应含此成分的中成药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在中药标准化建设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实践的不断丰富,新的病种不断出现,老病种新的发病机理不断阐明,新的中药材和活性成分的不断发现和制剂技术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中药新药的研究和开发。这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而新药的质量标准是中药新药研究中重要组成部分,在通过审批具有国家标准的法定地位,对指导新药生产、销售,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作为药品监督管理的技术依据,促进对外贸易和对老药再评价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

1.质量标准 包括名称、汉语拼音、药材拉丁名、来源、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测定、含量测定、炮制、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及贮藏等项,有关项目内容的技术要求如下:

(1)名称 包括中文名、汉语拼音、药材拉丁名,按中药命名原则要求制定。

(2)来源 包括原植(动)物的科名、中文名、拉丁学名、药用部位、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等。矿物药包括该矿物的类、族、矿石名或岩石名、主要成分及产地加工。①原植(动、矿)物需有关单位鉴定,确定原植(动)物的科名、中文名及拉丁学名;矿物的中文名及拉丁名。②药用部位是指植(动、矿)物经产地加工后可药用的某一部分或全部。③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系指能保证药材质量的最佳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方法。

(3)性状 系指药材的形状、大小、色泽、表面、质地、断面、气、味等特征。描述一般以完整的干燥药材为主。对多来源的药材,其性状无明显区别者,一般合并描述;性状有明显区别者,分别描述,根据植物品种的排列顺序,第一种药材全面描述,其他只分别描述与第一种的不同点。描述要突出主要特征,文字简练、确切,术语规范。

(4)鉴别 包括经验鉴别、显微鉴别(组织、粉末、解离组织或表面制片、显微化学等鉴别特征)、理化鉴别(包括一般理化鉴别、色谱鉴别和光谱鉴别等)。对多来源的药材,如组织特征无明显区别的,则合并描写,有明显区别的,分别描写(如性状项)。色谱鉴别应设对照品或对照药材。选用方法要求专属、灵敏、快速、简便。

(5)检查 检查项下规定的各项内容是指药品在加工、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可能含有的需要控制的物质,包括安全性、有效性、均一性与纯度要求四个方面。其基本内容包括杂质、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量、有关的毒性成分、伪品、主要药用部位的比例等,应按《中国药典》规定的相关方法进行检查。

(6)浸出物测定 包括水溶性、醇溶性及醚溶性浸出物等。可参照《中国药典》附录浸出物测定要求,结合用药习惯、药材质地及已知的化学成分类别等选定适宜的溶剂,测定其浸出物含量以控制质量,并以药材的干燥品计算。

(7)含量测定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疗效,凡已知有效成分、毒性成分及能反映药材内在质量的指标性成分,均应建立含量测定项目。含量测定的方法以精密、准确、简便、快速为原则,并注意新仪器、新技术的应用;含量限度的规定应紧密结合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及多来源的实际情况,规定合理的指标。含挥发油的药材,可规定挥发油含量。

(8)炮制 包括净制、切制、炮炙。根据用药需要进行炮制的品种,应制定合理的加工炮制工艺,明确辅料用量和炮制品的质量要求。

(9)性味与归经 为按中医药理论对该药材性能的概括,先“性味”,再列“归经”。有毒的药材,亦在此项内注明“有小毒”“有毒”“有大毒”,以引起注意。

(10)功能与主治 根据传统用药的经验,以中医药或民族医药理论所做的概括性描述,作为临床用药的指导。

(11)用法与用量 除有特殊用法的予以注明外,其他均指水煎内服;用量系指成人一日常用剂量,必要时根据医疗需要酌情增减。

(12)注意 用药注意事项,系指主要的禁忌和不良反应。属中医一般常规禁忌者从略。

(13)贮藏 药材贮存与保管的基本要求。

2.起草说明 目的在于说明制定质量标准中各个项目的理由,及规定各项目指标的依据、技术条件和注意事项等。既要有理由解释,又要有实践工作的总结及试验数据。具体要求如下:

(1)名称、汉语拼音、药材拉丁名 要阐明确定该名称的理由与依据。

(2)来源 ①有关该药材的原植(动、矿)物鉴定详细资料,以及原植(动、矿)物的形态描述、生态环境、生长特性、产地及分布。引种或野生变家养的植、动物药材,应有与原植、动物对比的资料。②确定该药用部位的理由及试验研究资料。③确定该药材最佳采收季节及产地加工方法的研究资料。

(3)性状 说明性状描述的依据,该药材标本的来源及性状描述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4)鉴别 应说明选用各项鉴别的依据并提供全部试验研究资料,包括显微鉴别组织、粉末中易察见的特征及其墨线图或显微照片(注明扩大倍数)、理化鉴别的依据和试验结果、色谱或光谱鉴别试验可选择的条件和图谱(原图复印件)及薄层色谱的彩色照片或彩色扫描图。色谱鉴别用的对照品及对照药材应符合“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用对照品研究的技术要求”。

(5)检查 说明各检查项目的理由及其试验数据,阐明确定该检查项目限度指标的意义及依据。

(6)浸出物测定 说明溶剂选择依据及测定方法研究的试验资料和确定该浸出物限量指标的依据(至少应有10批样品20个数据)。

(7)含量测定 根据样品的特点和有关化学成分的性质,选择相应的测定方法。应阐明含量测定方法的原理;确定该测定方法的方法学考察资料和相关图谱(包括测定方法的线性关系、精密度、重现性、稳定性及准确度试验等);阐明确定该含量限度的意义及依据(至少应有10批样品20个数据)。含量测定用的对照品及对照药材应符合“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用对照品研究的技术要求”。

(8)炮制 说明炮制药味的目的及炮制工艺制订的依据。

(9)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 应符合“新药(中药材)申报资料项目”有关临床资料的要求。

3.中药拉丁名命名方法 中药拉丁名,不仅可以进一步统一中药的名称,防止混乱,而且有利于对外贸易和国际学术交流。中药拉丁名的组成,一般均需标明药用部位,即由前面的药名(用第二格)和后面的药用部位名(用第一格)组成。药名为植物或动物的拉丁属名,或种名,或属、种名。如黄连Coptidis Rhizoma、枇杷叶Eriobotryae Folium、红花Carthami Flos、马钱子Strychni Semen、牛黄Bovis Calculus等,各词的第一字母均需大写。中药拉丁名的命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对于一属中只有一个品种作药用,或一属中有几个种作同一药材使用时,一般采用属名命名;少数依照习惯采用种名命名。如:杜仲Eucommiae Cortex(一属中只有一个植物种作药材用)、麻黄Ephedrae Herba(一属中有几个植物种作同一药材用)、石榴皮Granati Pericarpium(种名命名,习惯用法)。

(2)同属中有几个品种来源,分别作为不同药材使用的,则以属、种名命名。如当归Angelicae Sinensis Radix、独活Angelicae Pubescentis Radix、白芷Angelicae Dahuricae Radix等。如果某一药材习惯上已采用属名作拉丁名时,则一般不再改动,而把同属其他种的药材用属、种名命名,以便区分。如细辛Asari Radix et Rhizoma、杜衡Asari Forbesii Herba等。

(3)药用部位如包括两个不同部位时,把主要的或多数地区习用的列在前面,用et(和) 或seu(或)相连接,如大黄Rhei Radix et Rhizoma。药材收载不同属的植物时,以两个属名分别命名,如老鹳草Erodii Herba/Geranii Herba,蛤壳Meretricis Concha/Cyclinae Concha。

(4)拉丁名中如有形容词形容前面药用部位名词时,则列于最后。如苦杏仁Armeniacae Semen Amarum及鹿茸Cervi Cornu Pantotrichum中的Amarum和Pantotrichum。

(5)少数中药的拉丁名不加药用部位,直接以属名或种名,或俗名命名,这是遵循习惯用法,有些是国际通用名称。如茯苓Poria、麝香Moschus、芦荟Aloe、儿茶Catechu、蜂蜜Mel、全蝎Scorpio、土鳖虫Eupolyphaga/Steleophaga等。

(6)矿物类药材一般采用矿物所含的化学成分的拉丁名或用原矿物的拉丁名。如芒硝Natrii Sulfas、炉甘石Calamina。有形容词的将形容词列于最后,如玄明粉Natrii Sulfas Exsiccatus。

生药的拉丁名国际并无统一规定,有些属于习惯用法。如有国际通用名称,则命名时应尽量一致,以便交流。(三)中成药质量标准的制定

1.质量标准 中药制剂必须在处方固定和原料(净药材、饮片、提取物)质量、制备工艺稳定的前提下方可拟订质量标准草案,质量标准应确实反映和控制最终产品质量。质量标准的内容一般包括名称、汉语拼音、处方、制法、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测定、含量测定、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规格、贮藏、有效期等项目。

(1)名称、汉语拼音 按中药命名原则的要求制订。

(2)处方 处方应列出全部药味和用量(以“g”或“mL”为单位),全处方量应以制成1000个制剂单位的成品量为准。药味的排列顺序应根据组方原则排列,炮制品需注明。

(3)制法 中药制剂的制法与质量有密切的关系,必须写明制剂工艺的过程(包括辅料用量等),列出关键工艺的技术条件及要求。

(4)性状 系指剂型及除去包装后的色泽、形态、气味等的描述。

(5)鉴别 鉴别方法包括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光谱鉴别、色谱鉴别等,要求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现性较好。显微鉴别应突出描述易察见并具有专属性的特征。理化、光谱、色谱鉴别,叙述应准确,术语、计量单位应规范。色谱法鉴别应选定适宜的对照品或对照药材做对照试验。

(6)检查 参照《中国药典》(现行版)附录各有关制剂通则项下规定的检查项目和必要的其他检查项目进行检查,并制订相应的限量范围。《中国药典》未收载的剂型可另行制订。对制剂中的重金属、砷盐等予以考察,必要时应列入规定项目。

(7)浸出物测定 根据剂型的需要,参照《中国药典》(现行版)附录浸出物测定的有关规定,选择适当的溶剂进行测定。

(8)含量测定 ①应首选处方中的君药(主药)、贵重药、毒性药制订含量测定项目。如有困难时则可选处方中其他药味的已知成分或具备能反映内在质量的指标成分建立含量测定。如因成品测定干扰较大并确证干扰无法排除而难以测定的,可测定与其化学结构母核相似、分子量相近的总类成分的含量或暂将浸出物测定作为质量控制项目,但必须具有针对性和控制质量的意义。②含量测定方法可参考有关质量标准或有关文献,也可自行研究后建立,但均应作方法学考察实验。③含量限(幅)度指标,应根据实测数据(临床用样品至少有三批样品6个数据,生产用样品至少有10批样品20个数据)制订。含量限度一般规定低限,或按照其标示量制订含量测定用的百分限(幅)度。毒性成分的含量必须规定幅度。④含量限度低于万分之一者,应增加另一个含量测定指标或浸出物测定。⑤在建立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有困难时,也可考虑建立生物测定等其他方法。

(9)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及有效期等 根据该药的研究结果制订。

(10)规格 应制订制剂单位的重量、装量、含量或一次服用量。

(11)书写格式 参照《中国药典》(现行版)。

2.起草说明 目的同中药材质量标准的起草说明。

(1)名称、汉语拼音 按中药命名原则的要求制订。

(2)处方 有《中国药典》未收载的炮制品,应说明炮制方法及质量要求。

(3)制法 生产用质量标准制法应与已批准临床用质量标准的制法保持一致,如有更改,应详细说明或提供试验依据。

(4)性状 叙述在性状中需要说明的问题。所描述性状的样品至少必须是中试产品。色泽的描述应明确,片剂及丸剂如系包衣者,应就片心及丸心的性状进行描述;胶囊剂应就其内容物的性状进行描述。

(5)鉴别 可根据处方组成及研究资料确定建立相应的鉴别项目,原则上处方各药味均应进行试验研究,根据试验情况,选择列入标准中。首选君药、贵重药、毒性药。因鉴别特征不明显,或处方中用量较小而不能检出者应予说明,再选其他药材鉴别。重现性好确能反映组方药味特征的特征色谱或指纹图谱鉴别也可选用。说明鉴别方法的依据及试验条件的选定(如薄层色谱法的吸附剂、展开剂、显色剂的选定等)。理化鉴别和色谱鉴别需列阴性对照试验结果,以证明其专属性,并提供至少三批以上样品的试验结果,以证明其重复性。《中国药典》未收载的试液,应注明配制方法及依据。要求随资料附有关的图谱,如显微鉴别的粉末特征墨线图或照片(注明扩大倍数),薄层色谱照片,液相法的色谱图(包括阴性对照图谱)需有足够的实验数据和依据,确认其重现性。色谱鉴别所用对照品及对照药材,应符合“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用对照品研究的技术要求”。

(6)检查《中国药典》附录通则规定以外的检查项目应说明所列检查项目的制订理由,列出实测数据及确定各检查限度的依据。重金属、砷盐等考察结果及列入质量标准的依据。

(7)浸出物测定 说明规定该项目的理由,所采用溶剂和方法的依据,列出实测数据,各种浸出条件对浸出物量的影响,制订浸出物量限(幅)度的依据和试验数据。

(8)含量测定 说明含量测定对象和测定成分选择的依据。根据处方工艺和剂型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测定方法,阐明含量测定方法的原理,确定该测定方法的方法学参考资料和相关图谱,包括测定方法的线性关系、精密度、重现性、稳定性及准确度试验等;阐明确定该含量限(幅)度的意义及依据(至少应有10批样品20个数据)。对照品应符合“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用对照品研究技术要求”。对于研究过程中的全部检测方法和结果,应详尽地记述于起草说明中,以便审查。

(9)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规格、贮藏及有效期等 根据该药的研究资料,叙述其需要说明的问题。四、寻找和扩大新药源(一)中药资源

中药资源包括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资源;又分为天然中药资源和人工中药资源,后者包括人工栽培、养殖和加工的中药资源。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达12807种,其中植物药11146种,占87%;动物药1581种,占12%;矿物药80种,不足1%。在这些种类中,传统中药约1200种,其中常用中药600余种,民族药1500~2000种,其余为民间草药。丰富的天然资源是药材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经营的商品药材中,来自天然资源的品种约占总数的80%,如著名的药材羌活、麻黄、肉苁蓉、冬虫夏草、羚羊角、蟾酥、斑蝥、蜈蚣、石膏、自然铜等。来自人工资源的著名药材如黄连、当归、北沙参、人参、三七、地黄、瓜蒌、薏苡仁、广藿香、青黛、冰片、蜂蜜、人工朱砂、芒硝等。许多药材由于天时地利的特定区域以及药农优良的种植技术,使其优质而高产,疗效卓著,产销历史悠久,有道地药材之称。我国道地药材200余种,如四川黄连、附子、川芎,云南三七,甘肃当归、大黄,宁夏枸杞子,内蒙古黄芪,吉林鹿茸、人参,辽宁细辛、五味子,山西党参,河南地黄、牛膝,山东北沙参、金银花,江苏薄荷,安徽牡丹皮,浙江玄参、浙贝母,福建泽泻,广东砂仁,广西蛤蚧都是著名的道地药材,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20世纪的资源调查,不仅摸清了中药品种的分布状况,同时发现了我国长期依靠进口的一些野生资源,如胡黄连、安息香、阿魏、沉香等;还发现了一些类同品或具有相似有效成分的资源植物,如柴胡类、石斛类、丹参类、厚朴类等。

全国中药资源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近3000种植物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占60%~70%,以野生资源植物为主的300~400种常用中药中,已有100余种出现资源量的急剧下降,如肉苁蓉、羌活、半夏、暗紫贝母、梭砂贝母、川贝母、重楼、北沙参、甘草、明党参、雪莲、鸡血藤、石斛、冬虫夏草、蛤蚧等。人参、厚朴、杜仲、黄柏、黄芪、天麻、黄连等野生个体濒临灭绝,当归、川芎、三七等的野生个体已很难发现。因此我国中药资源状况亟待重新调查与评价。

近年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中药生产虽然成倍增长,但仍然不能满足国内外的需要。其主要原因有:①长期以来,由于对合理开发利用中药资源认识不足,导致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对中药资源进行掠夺式过度采收或捕猎;另外,环境污染减弱了中药资源的再生,造成了资源下降或枯竭,许多种类趋于衰退或濒临灭绝,一些优良种质正在逐渐消失。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甘草资源比50年代减少60%,麝香资源比50年代减少70%。②一些道地药材,由于需要量很大,虽然一再扩增种植面积,还是不时形成缺货现象。对江苏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地道产区的调查表明:如不采取措施,茅苍术商品药材资源耗尽的期限为 10~20年。我国特有的中药材明党参 Changium smyrnioides Wolff由于连年过度采挖,野生资源逐年减少,已成为稀有物种。其他如杜仲、黄柏、麻黄、肉苁蓉、黄连、当归、牛膝、冬虫夏草、蛤蚧、羚羊角等野生资源的破坏也十分严重。③有些药材如牛黄、麝香,本来产量就小,更显得供不应求。④有些药材的原植动物是国际、国内公布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必须保护和尽快寻找代用品,如麝香、羚羊角等。因此,保护药用动物、植物资源和保护其他资源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解决上述问题,除发展野生药材之外,还须家种家养,扩大栽培面积,增加圈养头数,以弥补产量。同时,要努力寻找新的药源。(二)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

在保护和合理开发中药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寻找和扩大新药源也是中药鉴定学的任务之一。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有:①进行全国性药源普查寻找新药源。如通过多次全国性药源普查,发现了不少野生中药资源和某些进口药材的国产品种资源,如新疆的阿魏、紫草、贝母,西藏的胡黄连,云南的诃子、马钱子,广西的安息香,海南的大风子、降香等。②从民族药或民间药中寻找新药源。如穿心莲为华南民间用清热解毒药,经过研究发现,其所含的苦味成分内酯类具有解热抗炎、提高免疫力等作用。穿心莲由民间药直接升为中药而载入《中国药典》。③根据生物亲缘关系寻找新药源。如忍冬属植物有10多种,有效成分绿原酸的含量种间差别较大,如灰毡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和红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的花蕾含量较高,前者达12%,后者达10%左右,但其木犀草苷含量甚微,现分别以金银花和山银花载入《中国药典》。④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寻找新药源。麝香酮是麝香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麝鼠香、灵猫香中含有麝香酮等与天然麝香相似的化学成分,且具相似的药理作用,可能成为麝香的代用品。抗肝炎有效成分齐墩果酸在工业生产上的原料主要是五加科植物几种楤木的皮、叶和果实,其含量均在3.6%以下,但在曲莲Hemsleya amabilis Diels和雪胆H.chinensis Cogn.ex Forb.Hemsl.的块根中,齐墩果酸提取率高达7%~9.5%,是较好的新药源。⑤从古本草中寻找新药源。古本草中还有许多品种至今尚未使用,有些多来源的品种现今只用了一二种或古今用药不同,若能进行认真考证,一定能发掘出有用的新资源种类。青蒿素是在研究抗疟药物时从本草中发现的新资源,其原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仅在民间用于熏蚊子,由于青蒿素的发现使黄花蒿成为中药青蒿的唯一来源,而同科植物青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因不含青蒿素已不作为青蒿来源。⑥药理研究与临床研究结合开发新药。鹤草芽中含有鹤草酚,药理研究及临床研究表明,具有很强的驱绦虫活性,从而开发了鹤草芽栓等。⑦老药开发新用途。葛根历来作为解表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中药。研究表明,葛根中含有的异黄酮类,可以增加脑及冠状动脉血流量,并具有解痉、降血糖以及调节女性内分泌的作用,从而开发出了葛根异黄酮系列制剂。⑧扩大药用部位。在中医药传统经验中,药用植物往往仅采用某一个部位,其他部位弃之不用。研究发现,同一种药用植物不同部位也含有类似的药效成分,具有类似的药理作用。如人参的茎、叶、花蕾、果实、种子均含有与根相近似的皂苷类,功效近似。有人用2倍量杜仲的干燥叶代替杜仲皮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三)中药资源的保护

为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珍稀濒危物种,我国于1984年公布了第一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共354种。据不完全统计,其中的药用植物或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有163种,一级5种,如人参、桫椤和水杉等;二级30种,如云南黄连、金钱松、海南粗榧等;三级203种,如肉苁蓉、八角莲、黄连等。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是指具有极为重要的科研、经济和文化价值的稀有濒危的种类;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是指在科研或经济上有重要意义的稀有或濒危的种类;三级重点保护植物是指在科研或经济上有一定意义的濒危或稀有种类。1987年我国公布了第二批《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约有400多种。

国务院为了进一步保护与合理利用野生药材资源,以适应人民医疗保健事业的需要,于1987年10月30日公布了《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将我国重点保护的野生药材物种分为三级:一级为濒临灭绝状态的稀有珍贵野生药材物种;二级为分布区域缩小,资源处于衰竭状态的重要野生药材物种;三级为资源严重减少的主要常用药材物种。根据这一条例的规定,我国制定了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名录》,共76种,其中动物18种,植物58种。在动物中,属一级保护的有4种,如虎、豹、赛加羚羊、梅花鹿;二级保护的有14种,如马鹿、林麝、马麝、原麝、黑熊、棕熊、穿山甲、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银环蛇等。在植物中,属二级保护的有13种,如甘草、黄连、人参、杜仲、厚朴、黄柏、剑叶龙血树等。三级保护的有45种,如川贝母、伊贝母、刺五加、黄芩、天冬、猪苓、龙胆、肉苁蓉、秦艽、细辛、五味子等。

为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国家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从1989年3月1日起施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据不完全统计,在被保护的野生动物中药用动物或具有药用价值的动物有161种(类):一级67种,如野牦牛、虎等;二级94种,如五步蛇、乌梢蛇、中国林蛙(哈士蟆)等。除上述文件外,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为了遵守对珍惜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国际公约,我国已全面禁止犀角、虎骨和濒危动物的药用,限制使用天然麝香、天然牛黄等一些珍稀动植物中药资源使用范围。

当前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需要开展的工作以及关注的研究方向包括:开展中药资源调查,建立野生资源濒危预警系统,保证药源的可持续供应;加强中药种质资源研究,选择和利用优良种质;实行中药野生资源的采收控制和开展野生抚育研究;开展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研究;建立种质资源库和种质资源圃,保存药材种质资源;建立药用动植物原生地保护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药用动植物多样性;开展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替代品研究;利用高新技术提高中药资源利用的质量和效率,提倡资源的综合利用;利用新技术直接生产有效成分;加强药材栽培技术研究,实现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加强药材新品种培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