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物种出场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7 13:49:03

点击下载

作者:马金江

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物种出场秀

新物种出场秀试读:

前言

我们的生活大多是平凡或习以为常的,但是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或见到各种闻所未闻的事情、一些令人惊讶的现象,因其怪异、奇特、非常规或极少见,我们都有一种十分好奇的心理。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我们中许多出类拔萃的人都有一个明显的性格特征,那就是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一个人对于不懂的事什么都想了解,一旦弄清楚之后又想去了解其他东西,这就是“科学好奇心”。

确实,这种心理在许多科学家的身上都有着充分的体现,是他们人格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好奇心是我们人类创新精神的渊源。我们渴望解开自然之谜,不断地求解新的难题,这种精神贯穿在我们整个人类文明史之中,是科学进步的重要动力。

一个奇怪的现象破译了,又一个新的难题提了出来。在这种好奇心永无休止的满足中,科学家得到了最大的愉悦。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有许多人之所以爱好科学,就是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的特殊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求生动活泼的经验和雄心壮志的满足。”因此,在爱因斯坦眼中,渴望看到这种大自然的和谐、探索这种和谐美,是他从事科学研究的无穷毅力和耐心的源泉。

好奇心直接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实验室的仪器旁一守就是几天几夜,当有人问他苦不苦时,他的回答是:“一点儿也不苦。正相反,我觉得很快乐,因为我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秘密。”

在科学史上,恐怕很少有科学家是在自己毫不感兴趣的领域中取得重大成就的。达尔文说:“我的成功不管多大,我认为重要的一点是:爱科学,在长期思考任何问题上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事业上的勤奋。”所以,对于我们由于好奇心产生的兴趣和热情,一定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激励广大读者对于各种奇怪现象的好奇心,我们根据中外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辑了这套《奇怪现象最新解码》,主要包括地理、异度、探险、人类、人体、野人、恐龙、怪兽、怪物、物种等领域的奇怪现象以及最新科学探索诸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可读性和新奇性。

本套作品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培养我们的科学兴趣和爱好,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是我们广大读者认识科学、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激发探索和启迪智慧的良好科普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没有指甲大的袖珍蛙

惊现大片小青蛙

2005年6月9日,北京市小汤山镇马坊村鱼塘附近的街道上、空地上、墙边、土堆里、杂草丛中、村民家的院子里,到处都是不停跳动的小青蛙,黑压压一大片,隐约还有一股腥臭的气味。

每当有行人或汽车经过后,路面上就会留下几十甚至几百只小青蛙的尸体。

这些小青蛙身长不足一厘米,还没有人的指甲大,通体灰褐色。只要有人一走近,这些小青蛙就会争先恐后地跳向远处。令人不解的是,这么多小青蛙同时出现在路面上,竟然不见一只大青蛙。

在这里住了几十年的一位大爷说,他从来没看到过这样的现象,以前下过雨后也会有青蛙蹦到路面上来,但像现在数量这么多的还是第一次。

小青蛙的数量很多

一位居住在鱼塘附近的村民介绍说,这种大片小青蛙聚集路面的情况已经持续两三天了,尤其在6月8日,小青蛙的数量最多。“我整天都要不停地扫院子,如果不扫,就根本没有地方下脚走路。”

尽管村民扫的速度快,但是小青蛙群占领的速度更快,没多一会儿,院子里就又满地全是,光他家一天就扫出去好几簸箕。

为了防止小青蛙跳入院中,还有的村民在家门前拦上高高的木板,即使这样,也会有少数的小青蛙爬进院中。

这位村民还说,6月9日小青蛙的数量已经少了很多,还不及前一天的1/5。前一天,这些小蛙群就好像在表演特技一样,上下叠了好几层,最多的地方能有七八厘米厚,让人一看直起鸡皮疙瘩。

是不是青蛙

面对这成千上万的袖珍生物,村民们的心中充满了疑惑,甚至有人质疑这些“不速之客”并不是青蛙。

有位村民说:“这些小青蛙从个头上看要明显小于常见的小青蛙。而且一般情况下,像这样大小的青蛙应该还没有完全进化,所以应该是有尾巴的,而且头应该更大一点,更接近蝌蚪的形态,像这么小的又没有尾巴的青蛙,真是不多见。”

而且比较奇怪的是,这些小青蛙只在鱼塘东侧附近的路面、草丛和村民家中才有,隔了条东西向的街道,路南的村民家中,小青蛙的数量就非常少。

有人带着几只小青蛙的样品向北京农学院生物技术科学系王老师进行了咨询。

王老师说,这些小青蛙与一般小青蛙相比的确略显娇小,但蛙类的种类繁多,所以在形态外表等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小东西也是蛙类中的一员,如需确定它们到底属于哪一种蛙类,尚需进行进一步鉴定。

再次发现袖珍蛙

2011年8月26日,重庆市武隆县水产站技术人员在一个乡境一棘腹蛙养殖场内,发现一种仅有筷子头般大小的袖珍蛙。这种蛙细长而扁,后肢长,指、趾间有发达的蹼;趾下呈吸盘状;趾、蹼呈半透明状。袖珍蛙在草丛中攀附、跳跃。

在蛙体平俯状态下观察,可见蛙头、背表面及大腿背部光滑,呈翠绿色,头、背、腿背部边缘以下呈暗灰色并有小的白色尤状物。

后来,经过初步鉴定,确认这种袖珍蛙为树蛙。根据有关资料介绍,树蛙种类很多,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亚热带和热带湿润地区,我国就有树蛙29种。武隆县发现的属于哪种树蛙,还有待鉴定。

在线小知识

科学家在考察秘鲁南部的安第斯山脉时,在海拔3000多米高的茂密雾林下发现了一种和硬币大小差不多的蛙类。科学家原本是来此研究致命的壶菌的,但却意外发现了这种小蛙类。令人惊讶的是,这种蛙类的雌蛙只产两个卵,而它们的卵却和自己本身差不多大。

长生不老的灯塔水母

发现灯塔水母

一般的水母通常会在繁殖下一代后死亡,但有一种水母在达到性成熟阶段之后,又会重新回到年轻阶段,开始另一次生命。这种能使自己“返老还童”的神奇生物,叫灯塔水母。

灯塔水母最开始是在加勒比海被发现的,由于其繁殖过程中个体不会减少,数量迅速增多,因而会扩散到所有的海洋。

这种灯塔水母长四五毫米。通常情况下,水母繁殖完下一代后就会死亡,但灯塔水母性成熟之后却可以“返老还童”,重新回到幼虫状态,然后继续成长开始另一次生命历程。

从理论上来说,灯塔水母可以无限制地进行这种“返老还童”的循环周期,从而达到永生不死的目的——当然,这个目的要实现,它们首先得保证自己在海洋中不被其他掠食动物吃掉。

灯塔水母的不死之躯

灯塔水母属于水螅虫纲,是一种以更小的微生物为主要食物的捕食性生物,采用无性繁殖方式,多生活在热带海域。

科学家们指出,灯塔水母是目前发现唯一的能够从性成熟阶段回到幼虫阶段的生物。据一位长期从事灯塔水母研究的科学家介绍,他观察了大约4000只灯塔水母,结果显示,它们全部都能“返老还童”,没有因自身原因死亡过一条。灯塔水母的再生能力如果把一个灯塔水母切开,它能在24小时内变成两条水蛭虫,72小时后长出触角。就算把它打碎,只要它的细胞完整,也可以变成一条水蛭虫,重新开始生命。可以这样理解——灯塔水母的生命是没有终结的。也就是说,灯塔水母在死前回到了生命的开端,重新演绎了自己的生长、发育。灯塔水母之所以可以永生,是因为它有再生基因。而这种基因人类也有,只是不活跃,或是休眠了。灯塔水母的不死之谜至于灯塔水母究竟是如何完成“返老还童”这一神奇过程的,其中的谜团还有待于海洋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们进行解答。有研究人员认为,灯塔水母的“返老还童”过程可能是通过细胞的转分化过程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细胞的类型和功能会发生改变,而伴随这种功能上的转化所出现的则是器官的再生。或许正是细胞的这种变化过程为灯塔水母打造出了不死之躯。

在线小知识

对于灯塔水母“长生不老”的说法,也有科学家持不同看法。他们认为,灯塔水母只能反映出它具有一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其“长生不老”的说法或许只是基于一个不严谨的科学实验以讹传讹的不实结论。

稀奇古怪的人面植物

人面果在东部非洲肯尼亚的东部,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水果,果实呈扁圆形。奇特的是果子前面是银白色,后面是赤黄色。果实上有些突出的果疤,巧似人脸上的眼、鼻、眉,而且分布也如人的五官一样匀称。因此整个果实看起来仿佛是一张小孩的脸。人们称它为“人面果”。人面果是一种叫“婆其格利德树”的果实,这种树每年3月开花,5月结出拳头大的果实。每当收获季节,那压满枝头的累累果实犹如枝叶扶疏间的一张小脸,特别惹人喜爱。在我国,人面果又名“银莲果”、长寿果,是我国侗族语言翻译出来的水果名称。树高二三十米,因聚合浆果呈球形,或似糯米饭团,故称人面果或大冷饭团。人面果原生于原始森林,属野生植物水果。近年来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县经过移栽、优化、选育、繁殖后,大面积种植,生长良好。该水果参加全国农产品展销会,受到了不少外商青睐。

人面花

人面花,学名“三色堇”,原本生长在欧洲中北部地区。成熟植株高0.15~0.25米,叶片表面光亮平滑,呈现倒卵形,深绿色,叶缘为波浪状。

花茎由顶部或腋部抽出,集中在每年冬、春两季开花,每朵花有5瓣,有白、黄、紫、蓝、红多种颜色。由于花色深浅搭配,加上花瓣纹路变化,因此让人看起来有一种错觉,有时看似人面,有时又像猫脸,所以被人们称作“猫脸花”“鬼面花”。三色堇花姿优雅,花色绚丽耀眼,具有层次感的花瓣宛若彩蝶,每次微风轻拂,常随风翩翩起舞,优美迷人。

关于这种花还有个美丽的希腊神话故事,爱神丘比特在射箭时,不慎因风向关系将箭射偏了,不小心射中了白堇花,白堇花因而血泪交织,血泪干掉之后白堇花变成了3种颜色,因此这种花也成了爱情的美丽使者。

人面竹

在我国蜀南竹海风景区,人们发现了42棵人面竹。这些奇异的竹子长得并不高,与成人高矮差不多,大的直径约0.2米,小的直径约0.1米。这些竹子的节纹并不像普通竹子一样水平生长,而是斜着向上交错。上下节纹间略有相连,节面微凸,斜向交错的节纹活脱脱地勾勒出一位妙龄少女的面颊。更令人称奇的是,有的人面竹在上下节纹间还有一个天然的小孔,酷似人的嘴巴。

人面竹的干部圆实光滑,不长一根枝杈,顶梢则有密密的竹叶。远观人面竹如同少女苗条健美的身影,所以又有人称它为“美人竹”。这种竹10多年来在蜀南总共才发现40多棵。人面竹是楠竹的一个变种,至于它何以异于高大挺拔的楠竹而长得如此矮小?竹身如此酷似人面又是何种原因?这些都还是一个谜。

在线小知识

人形何首乌,是指形状似人形的何首乌。有天然形成和人工栽培两种。人工栽培人形何首乌可根据需要制造出各种人形模具,然后将小的何首乌置于模具内,栽于地下,长大后即成人形何首乌。

自己种食物的雪人蟹

发现新物种雪人蟹

2005年3月,雪人蟹被发现时,它正在南太平洋复活节岛附近水下约2400米深处的热水喷口周围漂动。

雪人蟹生活在距南太平洋复活节岛1500千米附近的深海。一些研究人员认为,细菌群落可以帮助雪人蟹对付那些来自火山喷发口的有毒液体。

雪人蟹如何得名

雪人蟹,甲壳类动物,其模样同龙虾、螃蟹相似,全身覆盖着丝绸般的丝毛。科学家给这种动物命名为“基瓦多毛怪”,因为雪人蟹与其他甲壳类动物截然不同,科学家为其新创了一个动物科属。

据专家称,雪人蟹是被一支由美国人领导的潜水小组于2005年在南太平洋复活节岛以南1500千米处2300米的深水中发现的。

发现雪人蟹的小组表示,尽管每年都会发现大批新的海洋动物,但发现一种值得新创一个科属的海洋动物却十分罕见。这个新科属以波利尼西亚神话中甲壳类动物的保护神“基瓦”命名。

雪人蟹具有令人吃惊的特征,它完全没有视觉功能,身上布满了黄色的细菌群落。螯上覆盖着头发般细细的绒毛,全身雪白,体长约0.15米,所以也被称为雪人蟹。

雪人蟹如何生存

2006年,科学家在哥斯达黎加深海处发现了另一种新型的雪人蟹,它们在深海热液喷口喷出的富含硫化物的岩浆中寻找食物,究竟食物是如何产生和食用的呢?

科学家发现这种蟹类可以在自己的爪子上培育细菌,然后当食物吃掉。

这个海底生物因其细长的钳子上长满鬃毛而得名。

研究者们认为,这中深海雪人蟹在海底喷口处挥舞的时候消耗了周围环境的大量氧气,大量硫化细菌群落在其钳毛上滋生。而当它们饿了的时候,用嘴上一个专门的工具像梳子一样将细菌从毛上梳下来送入口中消化吸收。

在线小知识

作为细菌宿主的生物并不是只有雪人蟹这一类,另外两类生活在海底热泉边的甲壳纲生物柯氏绒铠虾和大西洋无眼裂缝虾,也有类似雪人蟹一样将细菌在身体上培育的行为。

发现新物种旋额虫

发现仰泳游动的怪物

在我国云南省泸西县金马镇的山腰上有一个奇特的地方。那是一块面积约一亩的老水塘,这个老水塘虽然处在高处但一年四季都不会干涸,多少年以来就是如此。平时,村里的水牛会在里面饮水、打滚,孩子们也喜欢到这里捞虾、捉泥鳅。

该水塘中间水草丰盛,有大片沼泽。背靠一片山坡,坡上有密密麻麻的松柏,另外三面都是山地。水塘水深平均一米左右,里面多虾和泥鳅,还有一些小鱼。

2008年9月1日下午,金马镇村民孔维雷,像往常一样带了一个小网兜,来到这里捉泥鳅。当他提起网兜来时,除了几条泥鳅外,还在网里发现了几只奇特的小东西——上半身透明,下半身呈橘红色,再放回水里,却是仰面游动!

这种似虾非虾的怪物,他从没见过,觉得十分奇怪,于是,他连忙找村里一位老人看看,对方也说:“活了这么一大把年岁,还没有见过这东西!”其他村民,也都从来没见过,因此,产生了许多猜测。

老水塘发现怪物的消息也迅速扩散。因为没有人知道内情,大家心里不免都有些担忧——会不会和某种灾难有关?到这儿来饮水的牲口不会中毒吧?

怪物是什么

孔维雷和伙伴们又前往老水塘捕捞了几只怪物,用塑料瓶装上观察。这个小东西有10多对细密的须足,在水里斜斜地向前缓慢游动,腹面朝上背朝下,姿势十分优美!

好奇心很强的孔维雷,分别给泸西县水产工作站和泸西电视台打了电话,称捉到了一种怪虾,希望知道是什么东西。

从事水产管理工作20年的殷建平,对于泸西境内的水生动物,几乎是烂熟于心。当他和同事来到老水塘,看到这种外形奇特的水生动物时,也感到“奇怪”,表示要带回去找资料研究才能确定。然而,这却使村民们的疑惑越来越多,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怎么会突然从水塘里冒出一群大家都不知道的怪物呢?

再观察怪物

据观察,这些个体每只长约三四厘米,身体上半部分呈透明的白色,下半身则呈鲜艳的橘红色。几乎可以看到内脏的结构,肠道也清晰可见。

其头部的双眼比较突出,头上有一对触角。可以很容易分出雌雄,雄性个体稍大一些,嘴部的第一大腭为钳状,而雌性则为扇状。共同的是它们胸部都有11对足,也就是人们看见的须;尾叉分开为两支,长有纤毛。

养育期间,水产站工作人员做了观察记录,并拍下影像资料。不幸的是接下来的10天里,这些可爱的小东西先后死去。孔维雷也养了一些在家里,再去看时,同样已经死去。大家分析,死亡的原因首先是其生命周期很短,也可能与食物的匮乏和对水体环境不适有关。

9月15日下午,水产站工作人员再次来到老水塘采集了16条进行饲养,并发现了一些较小的雌性个体,腹部有清晰可见的卵粒——它就要产幼仔了,大家都十分高兴。

怪物可能是仙女虾

起初,水产站工作人员将影像资料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该所研究水生动物的舒树森通过照片对比,初步认定为“旋额虫”,即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钗额虫科、枝额虫属。旋额虫在美国被称为“仙女虾”,只在1949年我国云南省昆明有发现记载。

为了真正弄明白该生物的属性,舒树森和同事带着更为先进的仪器,于当年9月17日来到泸西老水塘亲自采样。对水体勘测时,他们发现该水塘水体呈弱碱性,水温在20摄氏度左右,浮游生物丰富。现场,科研人员采集到了多条水生动物,给围观的村民们现场讲解:“这种‘仙女虾’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在地球上也生活了两亿年,与恐龙是一个时代的,大家不必惊慌!”他们还称,在1949年时,昆明就曾发现过该物种,之后云南全境都没有发现,这次在泸西确实是第一次发现,很新奇!

这次行动,舒树森和同事们采集到了30多条“仙女虾”,回到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

最终,通过世界文献对比,国外专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认定这是一种地球上的古老物种,具体来说是属于旋额虫科的旋额虫。在我国,它是旋额虫科被发现的第一个物种。

旋额虫短暂的生命周期

泸西县水产站人员对第二次采集的16条旋额虫进行了跟踪记录。他们发现,其中几乎有一半属于雌性,腹部都有卵粒。他们每天分3次记录气温和水温,摸索食性和其生活习性,试图弄清其活动和繁殖规律。

从10月5日开始,10多天之后,就偶尔有个体死去,大家这才发现属于正常的“老死”,不少个体在采集回来时,就已经处于“中老年”。而卵粒经过7~10天的母体孵化,大家惊喜地发现了10多条长约1厘米、全身透明的小幼仔。遗憾的是,这些小家伙没能长大,在随后的一个月里全部死去。该科物种的生命周期很短,无论野生还是人工饲养条件下,都只有两三个月的寿命。

专家们推断,该物种可能以前就存活过,但因生命太短而没有被人们发现。此外,种群数量少也是难发现的原因之一。

旋额虫因何出现在半山坡

根据测量,旋额虫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十分苛刻。专家们称,泸西坝子属于喀斯特地貌,在过去百万年前,包括石林一带都属于海底。后来,地面缺水而地下水丰富,因此出现了很多靠地下水供给的不干涸的小湖泊和水塘,这给古老的水生动物提供了生存场所。该物种的卵具有休眠特性,为了适应生存,它可以休眠几十年甚至更久,之后遇到合适的水体条件再孵化。

如今,当地政府和村民,都开始对这片水域进行保护。随着冬天的到来,这种泳姿优美的可爱生物已经全部死去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仍有休眠卵存在于这片水域。

在线小知识

旋额虫是属于旋额虫科的一种水生动物,因其生命周期较短,在地球上的活体不多,印度和泰国曾有该物种的文献记载。

克隆繁衍后代的蜥蜴

餐馆里发现的新物种

在越南的餐馆里有一道特色的菜,这种特色菜的原料是一种未知蜥蜴新物种,但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这种蜥蜴是罕见的单性繁殖动物。这一新物种蜥蜴并不是平常的爬行动物,雌性蜥蜴完全可通过克隆进行后代繁衍,无需雄性蜥蜴交配。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拉瑞那大学爬虫学家李·格瑞斯莫尔协助研究人员鉴别出这一新物种,他说:“越南居民已食用大量的这种蜥蜴,在湄公河三角洲部分地区,当地餐馆以这种单性蜥蜴作为一道特色菜,我们是在偶然之中发现它们的。”

人们捕捉新物种

格瑞斯莫尔的越南同事吴文智是越南科技学院研究人员,他发现巴地头顿省的餐馆里出售一种奇特的活蜥蜴。吴文智看到这种蜥蜴有点奇特,便拍摄照片发送给格瑞斯莫尔父子,格瑞斯莫尔的儿子耶西·格瑞斯莫尔是美国堪萨斯州大学的博士生。这对父子猜测这可能是一种单性物种,它们的雌性和雄性应当在皮肤颜色上有直接区别,但在发送的照片中并没有雄性踪迹。

为此,格瑞斯莫尔父子乘坐飞机抵达越南西贡市,联系那些出售这种蜥蜴的餐馆,并希望他们保留这些活蜥蜴。他们经过长达8小时的摩托车旅程最终抵达目的地。

当他们最终抵达那家餐馆时,疯狂的人们都已经喝得酩酊大醉,店主已将这些蜥蜴烹饪成菜。幸运的是,其他餐馆的这种蜥蜴都已停止出售,同时,还在当地学校学生们的帮助下,在野外收集了更多的活蜥蜴。最后,格瑞斯莫尔共收集了70只该物种蜥蜴,它们全部都是雌性。

研究人员研究新物种

格瑞斯莫尔新发现的蜥蜴物种在前肢脚趾下长有一排骨质鳞片——壳层,他称这一特征不同于其他蜥蜴物种。该项研究发表在《动物分类学》杂志上。这种蜥蜴可能是母系和父系相关的一种杂交体,这一现象常出现于两个栖息地之间的过渡区域。比如:这种新物种蜥蜴的原生长地在平珠福保的自然保护区,该区域介于低矮林地和海滩沙丘地形之间。格瑞斯莫尔说:“在不同栖息地生活的这一蜥蜴物种聚集在一起时,很容易繁殖生育性别杂交体。”他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该物种蜥蜴线粒体DNA分子是母系类型,这种DNA分子的类型仅通过雌性进行遗传,然而却没有它的父系类型DNA。然而,有理论可以证实性别杂交物种在短期内会更加健壮。杂交体的细胞比非杂交体有更多的遗传多样性,这是因为杂交体携带着每种亲系的基因,这可能意味着该物种会更加强壮,会有更强的适应性。例如:骡子,这是马和驴的杂交物种,它们不能生育,但却是一种非常强壮的动物,在某些劳作任务中它们是首选的家畜。科勒称“因而我们可以将这种蜥蜴看作是能够克隆自身的骡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