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时,不可不知的细节(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9 04:57:55

点击下载

作者:杨轩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创业时,不可不知的细节

创业时,不可不知的细节试读:

自序

创业者,你并不孤独

前两年创业是一股浪潮,在很多人群中,如果你不是创业者,或者不在创业公司,可能就显得很奇怪。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不管是季节寒冬还是资本寒冬,创业慢慢开始进入“真刀真枪”阶段,概念和模式重要,但商业的本质更加重要。如何创造价值、如何创造利润,变成了核心问题。

很多原来觉得对的互联网模式都不灵了,融资也不像以前那样容易了,很多创业者可能觉得世界好像一下子离自己而去,不知道如何面对。

其实你并不孤独,大部分创业者都面对着同样的问题,只不过有些人在抱怨,有些人则在改变。

这个时候可能得回到创业的原点去想一想很多事情。以前创业要经历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才会有所成就,所以中间的积累过程很长,对问题的应对时间也很长,有很多时间可以去思考、去改进,甚至一个错误还没来得及反馈就已经被覆盖了。现在互联网的创业基本上按月来计算,整个过程都在加速,互联网思维也大行其道,“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快速试错”,这些都没有问题。只不过有些错不能犯,一犯就可能全盘皆输,比如股权问题、投融资问题、方向问题等等。

大部分创业公司做的事情,都是这个行业里面没有人做过的,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以参考,都要靠自己一点点去摸索和尝试,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必然的。创业者需要内心强大,也要有非常强的快速学习能力,不停学习,不停进步。

创业其实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很多创业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可能在同一天里,刚刚因为一些事情信心爆棚,觉得自己所向披靡,可以征服行业;过一会儿就因为另外一些事情,感觉糟透了,信心全无,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和自己对抗。这样的状态起伏,每个创业者会经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

其实这些经历并不可怕,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在承受,创业路上要面对这些困难,你并不孤独。

为什么写这本书

我做微信公众号有好几年了,发表的文字积累起来有几十万字,初衷是为了给自己做总结。慢慢地,粉丝越来越多,也碰到越来越多的事情。

一个典型的创业场景是:创业者有了一个想法,自己觉得不错,于是就拉上三五个同学、好友,去工商局注册个公司,租个办公室,就开始创业了,并且以CEO自居,分封“C×O”给合伙人,大家着实兴奋了一阵。然而兴奋过后,他们才发现,其实这里面有好多事情还没弄明白,好多问题还没想清楚。而且,大的问题有点招架不住,小的问题又缺少方法论,拿捏不准。

其实只要一开始创业,这些看上去纷纷扰扰的问题,会像潮水一样涌进创业者的脑子里。如果你招架不住,那就完了。因为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你的合伙人、你的员工就会感到困扰。当员工开始思考公司的未来在哪里甚至还有没有未来的时候,那基本上公司离分崩离析也不远了。

没有人天生就懂所有的东西,每个创业者都是从一点都不懂开始的,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只不过,有些磨难需要你自己扛,无可避免;但有些“坑”,有人提醒一下就能避免,特别是那些“生死坑”。

经营微信公众号的时间越长,碰到的事情越多,越来越明白,我写的东西不一定对,但都是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对于创业者来说,不一定适宜,但至少可以作为借鉴和提醒——提醒他们少犯错,少掉到“生死坑”里。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碰到了蓝狮子的图书编辑,他们鼓励我把这些内容整理成一本书,可能对创业者的帮助更大。我觉得很对,就努力把这件事情做好,于是有了这本书。本书的内容可能比较粗糙,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相信对创业者来说,这本书能帮助他们重新认识创业、避开创业路上的一些“坑”。

我所写的,不是心灵鸡汤,也不是毁“三观”、洗脑的“成功学”,而是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的文字,是让创业者能看明白,而且看了就能直接运用的内容。这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也是我的心愿。

为什么创业?

每个真正的创业者内心都躲不开这个问题:为什么创业?

我经常和创业者一起聚会,主要是谈一些合作和业务,但偶尔也会聊一些相对务虚的话题,聊得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而创业?”这个问题虽然看上去很普通,但在不断的追问和拷问中,我们可以发掘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也能够剖析自己的内心。

所以我在公众号和朋友圈上做了一个小调查,抛出的问题就是:“夜深人静了,认真地拷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而创业呢?不要谈梦想和理想,谈点现实的,找到内心深处的理由。”

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里的有效回复加起来差不多有900条,朋友们回答得很认真,有些答案甚至让我觉得非常感动,因为我看到这些创业者真的是在做自我的探寻和改变。

正如一位网友“@林武”回复的:“挖掘得越深,创业坚持到成功的可能性越高,才有勇气跟希望面对现实中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不顺!”

这是我想对每一位创业者说的。

我将创业者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整理了一下,希望对在创业的以及准备创业的读者朋友有所鼓励。

回复比较多的前三个答案是:

第一:为了赚钱(这个回答占了一大半)。

第二:为了有自由、有尊严。

第三:为了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好。

这三类回答都很好理解,其他有意思的答案我也挑了一部分罗列于下:

@杨*亮:骨子里不是一个可以安逸的人,生活需要折腾,未来也在于折腾,只有不停地折腾,让自己越来越强大。发现、接受,从而适应,再到改变、颠覆。为的是证明自己,体现自己的价值。我不能在这里悄无声息。

@悟空:一个节点一个体验,刚开始粗暴地认为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公司启动后发现根本由不得自己,相反,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现在还在努力着,只为能回报支持自己的爱人和兄弟。

@赵*a:创业是因为要让自己的原始创造力复活。过去的工作每天都机械般地度日,拿高薪、住五星,每天都面无表情地扮酷,工作时无感情,钱与利当头。创业是因为家里除了我还有挣钱的养家人,支持我搏一把。创业是因为我自私而自我的疯狂。

@N*s:两性间的自卑感。弗洛伊德曾经把人类一切动力归结到性欲上,这是我最反感的一种归纳,但强烈的憎恶情绪也让我反省自己是不是因为被“抓包”才有这种反应。然后,这样的自卑感经过多年的自我挣扎和不断反省,发展成了一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志气和要去这个世界的顶端看一看的好奇心。这就是我为什么创业。

@S*s:我只是认为年轻的时候应该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便是自己最好的业。我觉得在信仰缺失的背景下,(梦想)恰恰就是代替了信仰,让人深思。回到现实层面,我觉得我是自私的。我有手有脑,并不至于饿死,于是更多地考虑自己而不是家庭,什么是我要的。回到每个人最本质的核心,或许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留下点东西。

@豆*兵:为了自己不害怕。想做点与别人不一样的事,想要获得别人赞同。想确认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是不是值得在现在付出时间。想要知道一个确切的人生答案。

@黄*明:说白了,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我觉得(创业)更多的是为了时间和金钱的自由,这才是最原始的动力。没经历过贫苦的人可能永远只会说我是为了梦想。是的,梦想很重要,但你知道在家里有重重负担的情况下,谈自己的梦想是多么软弱无力吗?我也想抛开一切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

@D*华:探索自己能力的极限,找到并发挥它;看到客户使用并欣赏你的产品和服务时,享受这份认同;为家人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的同时,有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L*n:创业跟养孩子有点像,都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赢在起跑线,过程中自己慢慢长大,获得成长感和成就感,产品也一步步完善,等有了钱,有做更多事情的可能。

我真心地想和创业者们说一声:“加油,创业者!”

这本书能得以出版,要感谢各位粉丝,没有你们的鼓励和支持,我是坚持不了这么久来完成图书内容的创作的。感谢我的同事杨嘉俊,作为我的助手帮我完善了一部分内容。还有我的同事徐洁、刘金栋以及好朋友沈晓玲,他们都为这本书的内容做出了贡献,感谢他们的努力,让创业者能看到这本书。创业前,请先熟悉你的行业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行业研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行业研究内容包括行业的环境、结构、市场、组织、成长性等各方面内容,有助于创业者把握行业发展的整体状况,包括行业宏观发展情况、需求满足程度,估算行业的市场容量,以此来评估自身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创业者判断行业的发展趋势,做出更好的选择,以适应行业发展。在大部分行业里面,我们都需要对行业的发展前景及竞争对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判断,不能闭门造车。

了解行业的渠道有很多。首先可以搜集行业相关新闻报道,这是了解行业最直观、简单的方式。新闻查找的方式非常多样,如通过门户网站细分栏目或专业垂直的行业网站,甚至是通过知名的行业公众号,去关注、了解政策新闻、行业大事、领先企业、行业八卦等资讯。在搜集行业信息时,创业者应带着自己的商业模式和行业框架去搜集关键、有用的信息。

在新闻报道之外,各种研究报告及数据是进一步了解行业的另一个方法。除了各种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及咨询机构会推出研究报告外,一些互联网行业的相关研究机构及网站,也是创业者了解行业的有效途径,例如易观智库、199IT互联网数据中心、艾瑞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腾讯大数据、百度开放服务平台、百度数据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的阿里行业研究报告、IT桔子、360研究报告、企鹅智酷等等。

除了行业的研究报告外,行业中标杆公司的深度研究报告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行业。特别是行业中上市公司的年报或者研究报告,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行业的理解。比如,作为一名保险中介行业的创业者,在了解这个行业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地要去参考一下行业内的巨头们的业务发展情况,如它们的发展历程,目前所涉及业务的情况、拥有的资源、财务状况等。这些数字折射出这个行业的很多信息。

线下行业内的交流是深入了解行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渠道。阅读再多的报告也不一定能搞懂一个行业,报告读得越多,疑问也会越多,而只有真正深入到行业内,与实践者做深度交流,才能查漏补缺、消灭所有疑问,对行业有更深刻的理解。深入线下交流包括参加行业内的交流会议,对行业中的实践者进行拜访交流等。这么做的目的是去认识行业内有经验的、对行业有着深刻理解的人,从而进入行业圈子内。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行业内的秘密。这是考验创业者的记忆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功课,也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而在行业内不断积累的人脉和经验,也是进一步认识行业内地位更高、对行业理解更深刻的人的基础。真正理解和看透一个行业的人是不多的,只有极少的人能看得全、看得透一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所以在交流和拓展人脉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挖掘到关键人,和关键人交流你的疑问。

不同的人对事情的看法不同,认识的正确性和深度也不同。最终找到正确的人去解答你的疑问,这个过程是需要不断积累的。除了通过行业交流及人脉获取渠道,有条件的也可以购买付费内容和专家资源。

在关注行业新闻、研究相关报告、深入行业线下交流的过程中,都需要我们自身不断思考,反复验证及改进自身对行业的认知模型,最好能提炼出自己对行业的观点和问题,并运用到实践中。以上所有对行业的关注和研究,其实都是为了指导自己进行更好的行业实践,将自己的理解、思考与正在做的事情结合起来,并且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面对的信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并且很难分辨好坏。因此,我们更需要勤于思考,不断寻找行业里更优秀的人去聊天、学习,结合自己的实践去检验,不断剔除错误的认识,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的行业。你的对手,你了解吗?

如何看待自己的竞争对手,是每个公司都会遇到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对竞争对手都不陌生,可以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和别人竞争,我们身处的社会就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我们的竞争对手,可能是高于自己的对标对象,可能是棋逢对手的竞争对手,可能是目前还没有被视为竞争对手的后起之秀,也可能是跨行业的潜在威胁者。特别是在现阶段,信息技术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将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界线逐渐抹平。凭借互联网技术和全新的商业模式,跨界的竞争者能够更加方便地避开行业原本费时费力的部分,直接瞄准关键环节。

竞争对手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也并不全然是坏事情。竞争对手可以和创业者一起培育市场,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也能让创业者时刻保持警觉。竞争激烈也证明了大家对这个市场及行业的认可。

如何看待竞争对手?这是每个创业者都关心的事情。面对竞争对手,琢磨对手的策略是必要的。关注竞争对手的动向,客观评价竞争对手,对比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对自身的发展及正确策略的制定都有好处。

但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对手的重视程度不是不够,而是太过了。有些公司对竞争对手的策略始终处于过分紧张的状态,对手一有风吹草动就改变自己的策略。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如果创业者不关注自己的消费者与市场机会,只知道病态地盯住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无异于自我毁灭。

创业者常出现的错误做法有:

·试图复制每一个竞争对手的产品,经常改变自己的策略

·在自己与竞争对手之间制造紧张气氛

·公开诋毁竞争对手

·相比于消费者及产品,对于竞争对手投入了过多注意力

如果创业者过度关注竞争对手,就往往会忽略市场变化,并且会把竞争对手的变化误解为市场的变化。例如,中国本土的零售企业,看到跨国零售商抓紧抢占中国市场,不断圈地,误以为做零售终端就是圈地和扩大市场区域。但实际上并不是。零售业的市场关键要素是对于消费者的理解和单店的盈利能力。

创业者也不能一点也不关注竞争对手,那样的话,就很可能会错过一些有用的信号,代价也许就是被市场所淘汰。

很多时候,竞争对手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优秀。创业者应该保持自信和独立判断的能力,相信自己对行业和产品的判断,不盲目跟风。其实我们能够看到的对手的动向,都是落后于对手的策略的,琢磨对手的策略是需要的,但关键还是找准自己的方向。找准商业模式

一个公司不会只因为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就成为优秀的公司,但是一个优秀的公司必须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在很多场合,都能听到与商业模式相关的说法,包括运营模式、盈利模式、B2C、B2B、“羊毛出在猪身上”,等等。

其实,商业模式是一种简化的商业逻辑。根据IBM商业研究所和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Christensen)教授的观点,商业模式就是企业的基本经营方法,包含四个部分:用户价值定义、利润公式、产业定位、核心资源和流程。

用户价值定义是为目标用户群提供的价值,其具体表现是为用户提供的产品、服务及销售渠道等价值要素的某种组合。利润公式包括收入来源、成本结构、利润额度等。产业定位是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和充当的角色。核心流程包括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流程,而核心资源则是企业所需的各类有形和无形的资源。

除了纯技术创新的项目,大部分创业项目在开始的时候都应该有自己的商业模式,并且,商业模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理想的商业模式往往要经历长时间的磨合调整才能成型。

当下正面临资本寒冬,商业模式或者盈利模式更需要创业公司直接面对。所有的公司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的生长也遵循以下逻辑:发现需求——找到解决方案——形成产品和服务——建立商业模式——规模复制。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对以上逻辑的思考与总结。而投资,也是对以上逻辑的推演。在当下的资本环境下,投资人更注重那些符合商业逻辑和有着清晰盈利模式的项目。对创业公司来讲,也需要把自己的商业模式想得更清楚。创业公司要想明白自己找的需求是刚需、软需还是伪需;想明白针对上述需求,自己的解决方案是否有效;想明白用户是谁;想明白整个行业能否赚钱;想明白在该行业中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是如何赚钱的……企业对上述问题想得越清楚,对行业和产品的理解越深,商业模式就会越清晰。企业形成了好的商业模式,意味着企业的解决方案透过产品,与利益相关者建立了合理的商业生态,企业也就进入了良性运转状态,这样的商业生态也构成了企业独有的壁垒。

多年以来,在经历了各路人马的尝试之后,互联网行业初步产生了以下商业模式。1.实物商品的商业模式(1)自己生产、自己销售:自己直接生产、直接销售产品给用户;(2)外包生产、自己销售:把生产环节外包出去,自己只负责将产品直接销售给用户;(3)只生产、不销售:自己只负责生产,交给分销商销售;(4)只销售、不生产:自己作为分销商,或者提供销售商品的交易市场。2.广告(1)展示广告:展示广告的一般形式是文字、通栏横幅、文本链接、弹窗等,通常是按展示的位置和时间进行收费。(2)广告联盟:广告联盟是互联网形式的广告代理商,广告主在广告联盟上发布广告,广告联盟再把广告推送到各个网站或App里去。百度联盟、Google AdSense是最大的两个广告联盟。基本上,在流量还没有大到一定程度时,网站都会选择跟广告联盟合作。只有做到一定流量后,网站才会跟确定的广告主直接建立合作关系。广告联盟一般是按广告的点击次数进行收费。(3)电商广告:这类广告中最常见的就是阿里妈妈了,另外京东、亚马逊、当当网也都有自己的电商广告,凡客当年也是靠风格独特的电商产生突然蹿红的。这些广告一般是按销售额提成付费。很多导购网站就是完全靠这类收入生存的,特别是海淘导购网站,会接入各个海外购物网站的广告。(4)软文:软文是指把广告内容和文章内容完美结合在一起,让用户在阅读文章时,既得到了他们想看的内容,也了解了广告的诉求。很多媒体网站或者微博、微信公众号,都是靠软文赚钱的。(5)虚拟产品换广告效果:企业还可以为用户提供虚拟产品,但是代价是用户必须接受一定的广告,比如看某段视频、注册成为某个网站的用户、下载某个手机应用(App)时,必须观看一定时长的广告。(6)用户行为数据:通过分析用户在网站或App上的操作方式,可以分析用户的习惯和心理,从而帮助工作人员在产品设计和商业规划上做出正确的决策。很多企业都需要这样的用户使用习惯的数据,所以出售这样的数据是很有市场的。淘宝数据魔法就提供这样的服务,比如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告诉你什么地区、什么商品、什么风格或什么尺码最受用户欢迎。3.交易平台模式(1)实物交易平台:用户在你的平台上进行商品交易,通过平台支付货款,你从中收取佣金。天猫就是最大的实物交易平台,天猫的佣金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2)服务交易平台:用户在你的平台上提供和接受服务,通过平台支付,你从中收取佣金。威客平台猪八戒就是这样靠收取佣金盈利的。优步(Uber)的盈利模式也是收取司机车费的佣金。(3)沉淀资金模式:用户在你的平台上留存有资金,你可以用这些沉淀的资金赚取投资收益回报。传统零售业用账期压供应商的货款,就是为了用沉淀资金赚钱。现在这个套路也用到互联网行业了,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O2O企业,都寄希望于采用这个模式盈利。4.直接向用户收费(1)定期付费模式:这种商业模式类似于手机话费的月套餐,定期付款获得一定期限内的服务。相对于一次性付费直接买软件,定期付费的单笔付费金额比较小,所以用户付费的门槛相对较低。(2)按需付费:按需付费是当用户实际购买服务时,才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比如,想在某视频网站里看某一部电影,于是花5块钱只看这一部,这就是按需付费。如果购买了该网站的VIP用户包月项目,在一段时间内所有会员免费的电影都可以看,这就是定期付费模式。(3)打印机模式:打印机的商业模式是指,先以很便宜的价格卖给消费者一个基础性设备,比如打印机,但用户要想使用这个设备,就必须以相对较高的价格继续购买其他配件,比如耗材。剃须刀也是采用类似的商业模式,一般来说剃须刀刀架的价格低到近乎白送,而剃须刀公司是通过卖刀片来赚钱。5.免费增值模式(1)限定次数免费使用:这种模式是指在一定次数之内,用户可以免费使用某物品或服务,超出这个次数的就需要付费了。(2)限定人数免费使用:这种模式是指用户数量在一定人数之内时,可以免费使用;如果用户数量超出这个限定数量,就要收费了。(3)限定免费用户可使用的功能:免费用户只能使用少数几种功能,如果想使用所有功能,就需要付费。(4)应用内购买:应用的下载和安装使用是免费的,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为特定的功能付费。这一类模式应用得最多的就是游戏了,在游戏中经常需要购买虚拟装备或者道具之类的功能。(5)试用期免费:让用户在最初一定的期限内可以免费使用,超过试用期之后就要付费。(6)核心功能免费,其他功能收费:苹果手机App Store里的App,有不少都是这种模式,一个产品分为免费版和收费版。免费版里具备基本功能,但是要获得更多的功能,就需要付费下载收费版本。(7)核心功能免费,同时导流到其他付费服务:比如微信,微信聊天是免费的,但是微信内置了很多其他服务,如游戏、支付、京东、滴滴打车,这些服务中都可能有收费的项目。(8)组织活动:通过免费服务聚齐人气,然后组织各种下线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获得广告或赞助,或者在活动中销售商品或服务。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种商业模式外,还有更多优秀的企业在不断开拓新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创新,也是当下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谓的商业模式创新,指的是对企业的基本经营方法进行变革。一般而言,有四种方法:改变收入模式、改变企业模式、改变产品模式和改变技术模式。

一是改变收入模式,就是改变一个企业的用户价值定义和相应的利润公式或收入模型。这就需要企业从确定用户的新需求入手。这并不是市场营销范畴中的寻找用户新需求,而是从更宏观的层面重新定义用户需求,即深刻理解用户购买你的产品需要完成的任务或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其实,用户要完成一项任务需要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一个解决方案。一旦确认了这个解决方案,也就确定了新的用户价值定义,并可依次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二是改变企业模式,就是改变一个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和充当的角色,也就是说,改变其价值定义中“造”和“买”的搭配,一部分由自身创造,其他由合作者提供。一般而言,企业的这种变化是通过垂直整合策略或出售及外包来实现的。如谷歌已经意识到大众对信息的获得已从桌面平台向移动平台转移,自身仅作为桌面平台搜索引擎会逐渐丧失竞争力,就开始实施垂直整合,大手笔收购摩托罗拉手机和安卓移动平台操作系统,进入移动平台领域,从而改变了自己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及商业模式,由“软”变“硬”。IBM公司也是如此。IBM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意识到个人电脑产业已无利可寻,随即出售此业务,并进入IT服务和咨询业,同时扩展它的软件部门,一举改变了它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和原有的商业模式,由“硬”变“软”。

三是改变产业模式,这是最激进的一种商业模式创新,它要求一个企业重新定义本产业,进入或创造一个新产业。如IBM通过推动智能星球计划和云计算,重新整合资源,进入新领域并创造新产业,比如商业运营外包服务和综合商业变革服务等,力求成为企业总体商务运作的大管家。亚马逊也是如此,它正在进行的商业模式创新向产业链后方延伸,为各类商业用户提供如物流和信息技术管理这类的商务运作支持服务,并向它们开放自身的20个全球货物配发中心,同时大举进入云计算领域,成为提供相关平台、软件和服务的行业领袖。

四是改变技术模式。正如产品创新往往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最主要驱动力一样,技术变革也是如此。企业可以通过引进激进型技术来主导自身的商业模式创新,如当年众多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当今,最具潜力的技术是云计算,它能提供许多崭新的用户价值,从而为企业带来商业模式创新的契机。另一项重大的技术革新是3D打印技术。这项技术一旦成熟并商业化,将帮助许多企业进行深度的商业模式创新。

通过上面几个商业模式创新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对很多公司来讲,商业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除了商业模式大的创新变化外,理想的商业模式本身往往也需要经历长时间的打磨和不断优化。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也是用户价值、供应链管理、社会需求、企业自身利益等各要素相互之间博弈和平衡的过程。商业模式就算在小范围内试验成功,在面对更大范围的市场时,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一句话,商业模式是动态的,希望创业者们在不断地思考与打磨中找到并完善自己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区别

很多人把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混为一谈,其实这两个概念并不相同。从大的逻辑来看,商业模式包含盈利模式。我们在上文中介绍了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指企业的商业逻辑,主要包括用户价值定义、利润公式、产业定位、核心资源和流程,我们可以把利润公式理解成盈利模式,即盈利模式是商业模式设计的最终目的和想要达成的最终目标。盈利模式的设计是商业模式设计的重要步骤和关键环节,它设计的是新商业模式下企业新的收入模式,即收入来源方式和成本摊销方式,也就是利润模式的创造。而商业模式不仅包括盈利模式和利润创造模式,更重要的是明确这种利润创造模式是否在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上,这种盈利方式是否可以长久持续下去,明确企业的用户价值和其在产业中的定位。

所谓盈利模式,就是企业获取利润的方法和途径,通俗地讲就是企业如何赚钱。盈利模式包括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收入与成本之间的设计,比如红星美凯龙对家具厂商收取租金,红星美凯龙拿固定收益,家具厂商得到剩余收益;而居泰隆则跟家具厂商按照交易量收佣金,双方均得到分成收益。

企业盈利的方式,还包括产品本身的盈利方式,比如数控机床,其盈利方式有很多种:直接让渡产品的所有权——把数控机床卖掉,这是传统的销售;只让渡产品的使用权——企业仍然保有所有权,把数控机床租出去,收取租金,这是租赁;销售数控机床生产出来的产品,例如用数控机床自建生产线,销售生产出来的零部件;作为投资工具,例如在生产零部件的同时,把数控机床打包卖给固定收益基金公司,企业得到流动资金,基金公司获得一个有固定收益的证券化资产包;等等。

在互联网行业里,主要的盈利逻辑有以下4种:(1)流量变现:想办法将海量的流量转变为盈利。比如广告(如谷歌,按广告点击量收费)、导流(如360浏览器,按导入的流量多少收费)。(2)佣金分成。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收取一定的提成。比如B2C电商平台(如天猫,按卖出商品的价格提成)、支付平台(如支付宝,按收款金额提成)、团购平台、游戏平台。(3)增值服务。基础功能免费,高级功能收费。比如游戏里卖道具,QQ卖各种钻石会员及QQ秀等。(4)收费服务。所有功能都收费,比如企业邮箱就是卖邮箱服务,计算能力提供商卖服务器数据库,卖SaaS1收取技术服务费等。

商业模式讨论的是整个交易结构,包括交易对象、交易内容、交易方式、交易定价等,盈利模式主要与交易定价及与此相关的交易方式有关。因此,我们说盈利模式是商业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难以代表整个商业模式的范畴。免费可以作为一种商业模式,而其盈利模式是,通过向免费获得的用户提供增值服务获利或通过流量变现获利。

透过盈利模式看到其背后的商业模式支撑,能够理解完整的企业价值,而从商业模式整体框架出发,在盈利模式上作恰当的设计,也有可能取得奇效。比如索尼通过改变盈利模式,快速追赶上任天堂十几年的积累。

任天堂原来是通过游戏机本身的销售收入、第三方游戏软件商20%的“权利金”及向第三方收取14美元的游戏卡带制作费盈利的。任天堂对第三方游戏开发商设置了很多苛刻的条件来保护自己开发的游戏。而索尼进入市场后,完全引入第三方游戏开发商,把“权利金”模式发扬光大:亏本出售游戏机,靠“权利金”赚钱。同时,索尼对第三方开出了更为优厚的条件:不限制每年游戏开发数量(任天堂限制每年5个),放松了游戏的审核(任天堂是发放“质量封条”认证)。“权利金”(含“代理制造费”)只需要900日元,约合10美元(任天堂收取游戏售价的20%+14美元的卡带制作费)。此外,索尼规定,游戏的首批订货量只需达到5000个(任天堂需2万个),极大地降低了门槛。同时,索尼还采用成本更低但容量更大的“CD光盘”,鼓励“第三方”推出大制作的电子游戏。按照这种盈利模式经营的索尼PS和PS2创造了比任天堂FC更辉煌的业绩。在本来相同的商业模式里,通过对原有盈利模式的改变,索尼迅速地成了行业老大。

盈利模式的设计和创新可谓道路多样,但无论如何设计,必须与商业模式整个系统紧密配合,围绕客户价值、利益相关者的交易需求及企业自身定位来设计。它与产品模式形成天然的一体,产品模式既是企业商业模式的承载体,更是盈利模式的依附体!总而言之,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盈利模式,都不可空想,要符合商业本质、遵循商业逻辑。如何注册一家公司

现在提倡全民创业,不需要验资和前期出资了,开办公司的成本极低,据说现在每一分钟就有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注册,但可能99%的“老板”都不知道自己的公司是如何注册的。

了解如何注册公司不一定马上用得上,但我相信会让创业者心里更加有数,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

首先需要明确几件事情:(1)目标是成立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如果是在杭州注册互联网公司,一般会叫作杭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如果不是互联网科技公司,而是主营广告之类的,那可以叫作杭州××广告公司。(2)股东有哪些。这个很重要,最好一开始就把股东确定好,特别是股份比例以及出资比例。(3)经营范围。这个可以参考本行业同类公司。(4)是否设立董事会。如果不设立,就比较简单,只要有一个执行董事就行,不然就要列出董事会成员名单。

接下来,就是注册公司的具体流程了,简单来说有以下几个步骤:(1)核名。这个很关键,取一个有力量的名字对公司来说是件重要的事情,最好准备5~10个备选名称,现在重名率太高。

到本地工商行政管理局(简称工商局)去领取一张“企业(字号)名称预先核准申请表”,填写已准备好的公司名称,由工商局工作人员上网(工商局内部网)检索是否有重名,如果没有重名,就可以使用这个名称,工商局会核发一张“企业(字号)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2)办理租房合同。以前开公司需要专门租一间商用写字楼,现在很多地方的工商部门为了鼓励和方便创业,有虚拟地址可以用即可,甚至有些孵化器公司可以按工位注册公司。

租房后要签订租房合同,并让房东提供房产证的复印件。(3)编写“公司章程”。可以在工商局网站下载“公司章程”的样本,根据公司自身特点进行修改就可以了。章程的末尾需由所有股东签名。(4)网上预约登记。在工商局网站上进行企业网上登记,在这里登记的是公司注册的全部信息,包括公司名称、注册资本、法人、股东及股东的出资比例、任职分配、注册地址等信息。(5)办理公司工商登记。目前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提速,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的通知》,使企业工商登记流程更加便捷。“五证合一”中的五证是指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统计登记证。

目前浙江省已经率先实行五证合一,全国各地也陆续开始实施。“一照一码”是指五证的信息体现在一张营业执照上,并且使用企业唯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营业执照是企业或组织合法经营权的凭证,登记事项包含名称、地址、负责人、资金数额、经济成分、经营范围、经营方式、从业人数、经营期限等。

组织机构代码证是各类组织机构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通行证。“五证合一”之后,企业的组织机构代码信息已经包含在18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中。

税务登记证是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向生产、经营地或者纳税义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时,所颁发的登记凭证。五证合一之后,国地税申报税都采用18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作为企业纳税识别号。

社会保险登记证是企业参与社保的凭证,企业员工参保需要另行按社保部门流程办理。

统计登记证用于统计部门需依法向工商部门提供统计调查获取的核实结果、统计调查获取的企业基本信息、企业违反统计法所受到的行政处罚信息、统计严重失信企业信息等共享信息。

五证合一之后,企业只需在工商局办理营业执照,具体流程如下:到工商局领取公司设立登记的各种表格,包括设立登记申请表、股东(发起人)名单、董事经理监理情况、法人代表登记表、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登记表。填好后,连同核名通知、公司章程、房租合同、房产证复印件、验资报告一起交给工商局。大概5个工作日后便可领取营业执照。(6)公安局刻章备案。凭五证合一的营业执照到公安局指定的刻章社去刻公章、财务章。在后面的步骤中,均需要用到公章或财务章。(7)去银行开基本户。凭五证合一的营业执照去银行开立基本账号。开基本户需要填很多表,最好把能带的东西全部带上,包括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身份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公、财务章、法人章。企业基本户设立需要人民银行备案,需要3~7个工作日才能办理完毕。(8)办理税务一户通协议。国地税一户通是指企业、银行和税务机关三方签订的扣款协议,用于企业网上申报税扣款。公司需要按时申报国税和地税。申报的税种根据企业的经营类目而定,例如增值税、印花税、其他一些附加税费等。签订一户通协议后,企业可以在线申报扣款。一户通协议的办理流程是:先到企业所属国地税营业大厅领取一户通协议,填写信息后交由开户行确认盖章,最后交给所属国地税窗口确认。(9)重要提示。公章、发票等作为公司最重要的物件,公司法人一定要小心保管,以免遗失!

以上是注册公司的基本流程,办好了这些,公司就可以开始运作了。创业公司如何寻找合伙人为什么需要合伙人?

关于这个问题,顺为资本副总裁及入驻企业家孟醒说过一段话:“如果解决的问题很熟悉,是和之前工作本质一样的领域,你就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那么这样的初创者往往可以解决创业初期的很多困难,也不那么需要合伙人。对应地,如果要解决的问题越复杂,行业跨度越大,产品越新兴,初创者就越需要一个或多个合伙人。”

创业窗口期紧迫,团队都是在和风口赛跑,如果初创者发现在某块业务或者获取资源的能力上有所缺失,并且在短时间内无法学习,寻找合伙人应该是必然的选择。合伙人和普通员工的区别

早期团队核心员工和创始人之间是雇佣关系,简单来讲就是我给钱,你办事。至于公司发展如何,其实与领固定薪水的员工关系不大,他们只需要对自己的工作尽责,没有义务和责任去贡献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即使有部分期权激励,也不代表与公司的利益有所捆绑,依然随时可以离开。

而合伙人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要成为合伙人,首要条件就是与初创者一起共同承担公司的风险,一起应对在公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难题,愿意把自己所积累的各种资源最大化地用在公司经营上,愿意和初创者一起All in(全身心投入)。“饿了么”网上订餐平台创始人张旭豪在公司初创阶段找合伙人的时候定下了两个门槛,一个是能力优秀,人格上不能有缺陷;另一个是必须休学。作为一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张旭豪认为创业就是要有决心把一件事情干成,不能给自己留后路。退学需要说服导师、说服自己的家长,说服自己破釜沉舟,也会淘汰掉意志不坚定的人。如何做到按需招人?

这里举一种做法,不少早期公司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一款简化可实行产品(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作为第一个产品里程碑及首次融资的样品(demo),可以通过这样的目标设定,来规划自己需要业务、营销、技术、运营、人力、战略、管理中哪些方面的合伙人,需要几个,其中哪些是比较难找的,哪些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解决而不影响整体产品进程和发展,比如产品demo找技术外包,核心员工招聘找猎头等。在保证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快速研发和迭代才是正确的方向。千万不要为了找合伙人而找合伙人,创业从来都是“孤独”的,初创者必须有这个觉悟和魄力。合伙人去哪里找?

不管对于早期公司还是大型公司,每一位合伙人都是公司的宝贵财富。要找到合适的,能和初创者、创始团队有化学反应的合伙人着实不易。下面列举几个比较靠谱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长期的业务伙伴。一般来说,如果是在某个细分行业创业,如果能找到该行业上下游的伙伴加入,无论是对产品的开发,还是对业务的理解和拓展,都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通过自己的社交圈,在熟人圈里寻找合作伙伴。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知根知底,有一定的信任基础。

通过社交网络,比如知乎、微信公众号、微博等,通过个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来寻找一些合伙人。这种方式对于寻找一些特定的合伙人(增长黑客、技术牛人、资源丰富的私人猎头)有不错的效果。

要谨记的是,招合伙人是对自身资源和公司的一种考验,要有耐心,要不断反思,可以在面试合伙人的过程中多听听他们对公司的规划和对行业的理解,从而对自己创业的方向有更深层次的思考,算是寻找合伙人之外的收获。阿里“十八罗汉”的启示

阿里巴巴集团的首个官方纪录片《造梦者》(Dream Maker),首次曝光了16年来影响阿里巴巴发展历程的珍贵影像,看完令人深有感触。那么被称为“十八罗汉”的阿里巴巴创始人们到底有哪些特质呢?我认为主要有两点。

首先是彼此认同。这是令人感触最深的一点。不管是在公司发展的高潮或是低谷,合伙人总是将公司发展放在第一要位,因为他们始终相信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能够胜出,要知道在初创时,许多投资机构都拒绝对阿里巴巴进行投资,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深信并且去全力实践,对这样一个团队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其次是术业有专攻。在发展早期,不管是被称为阿里巴巴“隐形英雄”的蔡崇信,还是给未来的阿里巴巴价值培训奠定基础的关明生,都是通过自身的优秀才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加入阿里巴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前者改变了阿里巴巴“三无团队”的性质,壮大了团队力量,更重要的是完成了阿里巴巴世界与资本世界之间的沟通,后者提出的一个“last man standing”(要做最后站着的人)的培训口号成为百年阿里培训体系的精神支柱,他们都在阿里故事中写下了自己的篇章。与你的合伙人坦诚相待

在确定了想要争取的合伙人目标之后,初创者就要开始想办法说服对方加入自己的团队,对于早期创业公司来说,特别是种子期,没有资本或者是行业大佬背书的情况下,要想吸引优秀的合伙人候选人,让他们放弃现在的工作加入一个风险很大的创业团队,实际上是比较难的。

这里想给出大家四字真言:坦诚相待。

你要知道,你寻找的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与你并肩作战的伙伴,诚恳地向他们展现你的创业初心,包括对公司的构想和未来规划,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建立相互信任的首要基础。

在沟通中,也应尽可能地了解候选人的过往经历,无论是成功经验抑或是失败教训,都能看出对方对工作、对生活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多维地了解,以保证找到合适的战友。

3W联合创始人鲍艾乐说自己是依靠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来吸引创始人加入的,我个人比较赞同这个观点。一个真正渴望优秀的人面对创业带来的种种超额成长的可能性,一定会袒露出自己的兴奋和激情,只有拥有这样的素质和心态,才能成为合格的创始人人选,所以无须过分掩饰公司的真正目标,找到合适的拼图。

诚然,个人魅力和实力、背景的确是早期招募合伙人的重要因素,但是坦诚相待才能为日后长期相处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前,58同城和赶集网的竞争,在外界看来就是流量的竞争,曾经服务于多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的陈小华是两家竞争中关键的胜负手。58同城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首席执行官)姚劲波知道他的时候,他已经加入赶集网半年多了。但因为有和谷歌的合作,赶集网CEO杨浩涌一直没有向陈小华提及期权和上市的事,这给了姚劲波一个机会。

姚劲波不停地“骚扰”陈小华,陈小华把他的手机号拉入黑名单后,他就换座机打。后来,他干脆跑到赶集网办公楼下,对陈小华说:我人都已经到你楼下了,你不下来,我就只能上去了。后来,他对陈小华说:“对不起别人没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对得起自己,你觉得跟谁干最有可能成?”最后陈小华加入了58同城,成了姚劲波最亲密的商业伙伴。原则问题

公司发展到不同阶段,合伙人各自发展提升的速度可能会变得不一样,在团队中的价值也会相应发生变化,这种情况十分普遍。因此提前约定好基础性原则就很有必要,包括每个合伙人需要承担的责任、拥有的权利、后期会获得的利益以及退出机制,都应先商议好。特别是控制好薪水和股份以及期权的比例,平衡好合伙人当前的积极性和未来对团队的长远价值。小结

360创始人CEO周鸿祎在为《合伙人》这本书所写的序言“不会找合伙人,不配做创业者”中写道:

创业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接力赛,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没个七八年达不到目标;同时又要求你必须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去竞争。这一切都需要优秀的合伙人来执行,前赴后继。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创业团队,还是已经成熟的公司,分享机制、激励机制非常重要。

创业者愿不愿意敞开胸怀去与某些方面的能力比自己要强的人合作非常重要,只有与员工分享公司的未来、分享公司的梦想,才能找到真正的合伙人。

再举个例子。当初雷军创立小米,决定组建超强的团队,前半年花了至少80%的时间找人,幸运地找到了7个非常厉害的合伙人,全是技术背景出身,平均年龄42岁,经验极其丰富。合伙人中3个出身本土、5个是海归,分别来自金山、谷歌、摩托罗拉、微软等知名企业,土洋结合,理念一致,而且大都管过几百人的团队,充满创业热情。这也给小米之后扁平化的七个核心创始人—部门主管—员工的构架和合伙人分管业务线的模式打下了基础。

招合伙人是一个开始,在战略和战术上都要重视,找到能和你一起不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不断接受挑战的有能力、有勇气的人,才“配”做个创业者。如何找到你需要的创业员工

本篇有两个限定的场景:一是针对早期创业公司,二是招的人为核心/普通员工,非合伙人。

先说一个身边小伙伴的事情:

小伙伴A在BAT[三大互联网公司——百度(Baidu)、阿里巴巴(Alibaba)、腾讯(Tencent)的简称]工作,拥有数年行业经验,凭借着对行业的深度理解和对创业窗口期的判断,果断辞职出来创业,准备一手组建团队,做出产品小样,然后去找风险投资。可是事情往往不如人所愿:他迟迟找不到合适的团队,当初没有对招人做充分的准备,自以为这个环节可以很顺利地完成,结果拖了大半年才正式组建成团队,产品研发进度大大滞后,导致在同一时间不少同类产品已经纷纷试水市场。小伙伴A后悔不已,真没想到当初规划创业时自己最不在意的一个环节,影响了公司的整个发展进程,纵使有天时地利,也因为没有“人和”而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状态。

硅谷创新企业一直秉持着“Hire slow, fire fast”(雇用慢,解雇快)的原则,招聘这个环节的确需要提前做一些功课(特别是因为早期创业公司招聘一般都是CEO负责或参与,基本上没有招聘面试的经验),我们把它分成渠道的选择、沟通的进行、对人的判断和整体规划四点逐一阐述。招聘渠道及文案

首先讲一下现在几类招聘渠道的特点和优劣。

说起招聘网站,我们往往先想到的是中华英才网、51job此类的传统招聘网站,但在这里不建议使用,因为它们的人群定位有偏差,职位设定上也没有互联网公司的刚需岗位(技术、运营、新媒体),无法通过有效的匹配来寻找合适的候选人。

第二类是以拉钩网、boss直聘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招聘平台,因为本身受众群体定位更精准,加上候选人管理和沟通模式更互联网化,例如boss直聘主打的是直接面对未来直属上司、用自由聊天代替烦琐的简历投递,招聘两端的效率都有比较明显的提高。

第三类是猎头平台,例如猎聘网、猎上网等,通过撮合你的需求和猎头的资源来获取候选人,其优点是:可以省去一些筛选的成本;缺点是:对于早期公司来说,使用猎头公司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建议在公司初具规模后,针对中高端人才使用。

第四类就是线下的猎头公司,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包括跨国猎头公司罗盛咨询(Russell Reynolds)、海德思哲(Heidrick&Struggles)等,国内的有锐仕方达、科锐国际(Chinacareer)等,近几年纷纷展开互联网业务,但是也如同猎头平台一样,使用者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而且并不能判断该公司在招聘互联网人才上是否有着像其他行业一样的多年累积和沉淀的优势。

第五类是直接在大街网、领英这样的职场社交平台,通过搜索引擎的筛选和多度人脉的关系去寻找合适的候选人,这样做不确定性较大,原因之一是无法判断他的简历是否及时更新,二是即使找到合适的人,也有可能发现对方在短期内并没有进入创业公司的规划。

第六类就是进入垂直领域的招聘平台,例如主打服务于中高端程序员的垂直招聘平台100offer,采用的是程序员拍卖模式,每周一期拍卖,持续时间为2周。在2周时间里,HR(Human Resource,人力资源)随时都可以给正在拍卖的程序员发送邀请函,每期拍卖时间定在周一。因为在入驻企业和程序员上都做了一定的筛选、审核和后续包装,所以两者的匹配效率会比较高。如果对某个行业的人才有着此类的需求,这不失为一个好的渠道。

此外,还有包括朋友、同事之间的推荐和通过朋友圈扩散的招聘启事等,一般都比较真实、可靠,而且双方有着比较充足的信任,但是千万不要因为面子问题而无法拒绝朋友、同事介绍来的候选人。

说完渠道的分类,一份合适的招聘文案对招聘也有比较强的助力。作为“知乎”深度爱好者,我经常会看到一些专栏大“V”通过“抛砖引玉”(观点招聘)的方式,写出一些非常吸引眼球的招聘文案,当然这样的招聘方式比较小众,可模仿程度比较低,因为大“V”本身就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运营和自身的积累。一份合格的招聘文案必须包括:职位名、要求、加分项、工作描述、薪酬和福利、如何投递简历。以下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招聘文案,给大家做个参考。

锤子科技长期招聘Android工程师

我们对你的要求:

1.本科以上学历,计算机相关专业,有扎实的Java或C++语言基础;

2.有良好的代码风格,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

3.正直、优秀、有上进心,经验丰富的同时没有丧失开发超牛产品的热情。

精通OpenGL/OpenGL ES者优先;

有Android上线产品开发经验者优先;

有Android Framework开发集成经验者优先;

熟练使用Linux,精通脚本编程者优先。

在我们这里,你可以得到什么:

薪酬待遇:无损失地参与一个伟大公司的创业,看到满大街的人都在使用你开发的产品,领到一份足以中年之前腰杆很硬地带着老婆退休并沦为一对废物(如果你愿意)的期权和股份,一个Herman Miller(赫曼·米勒)的Embody(人体工学)传奇办公椅,和每天两顿让你再也不想去饭馆的美味工作餐。

请将个人简历发送至:dev-hr@smartisan.com。交流沟通

说完渠道和文案,再说说交流沟通这件事。在与候选人沟通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CEO应尽量参与其中。在公司成立初期,基本上每个员工都是归CEO直接管辖的,所以在早期创业招人面试环节,CEO的参与和判断能够保证对员工知根知底,对后续工作的开展有正面作用。(2)快速通知。面试完不要给候选人过多的等待时间,尽量在一周内和候选人沟通面试结果。这也是对候选人的一种尊重。(3)在与候选人沟通薪资和福利的过程中做到坦诚,不含糊或者隐瞒一些细节,因为如果发生误会造成负面效果,反而得不偿失。(4)在期权激励方面,要表现得大方,利益共享,并且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处于成长期的公司由于资金有限,薪资一般并没有特别强的竞争力,也无须打肿脸充胖子,直接坦白即可。候选人也是认可公司的发展前景才会考虑加入。面试判断

接下来我们谈谈在面试完候选人之后,该如何选择和判断。每个人对他人的理解和判断不一样,因为已有团队的配置不同,招聘需求也有所不同,我们这里就不再赘述,主要说说在硬条件和实力方面如何进行判断。

一般来说,如果CEO在招聘非自身相关行业的候选人,由于经验不足无法判断是否合适时,可以通过自己的朋友或者寻找一些身边的行业专家来帮助判断,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学习一些判断的核心依据(关键问题、关键指标衡量标准)。当然如果需要案例展示的话,也不妨让候选人简单地实践一下(完成一个需求或者做一个简单的方案)。整体规划

关于招聘规划,早期公司一定要遵从按需招人的原则,尽量保证团队处于“小而美”的状态,不宜模仿大公司的人才囤积策略,第一是因为负担不起成本,第二是优秀人才需要的是有挑战性的岗位和工作内容,如果你不能提供这些,反而会在短时间内流失这个宝贵的人才,在没有需求的情况下,和有潜力的候选人保持良好的联系是比较好的选择。小结

一家早期创业公司如何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人,组建起一个好的初创团队,比拿到钱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因为团队到位基本可以保证整个公司快速发展,包括产品迭代、数据沉淀、走通商业模式,这些是保证创业公司顺利发展的根本。创业公司在没有品牌、资源或者资本背书的情况下,招人的确不容易,不管是用精英文化的聚集效应去招一个顶级团队,还是通过信任基础去招一个业务团队,按需招聘、保证速度、多一点坦诚、有规划有态度,是基本的早期创业公司的招聘准则。早期团队(少于20人)更多是根据CEO的特点和属性来招聘,所以希望每位初创公司的CEO或者潜在创业者都会对招聘这件事更有底,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你知道你应该招多少人吗?

现在的创业不比以前,都会争取拿到一些风险投资。当我问那些来找我谈融资的项目负责人,拿到钱了要做什么时,他们其中百分之百会给出一个理由,就是招人——增加人数,扩展业务。

这个理由无可厚非,公司要发展,员工就得增加。但是每个阶段需要多少人,自己能管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非常认真地思考。

你到底应该招多少人呢?

这里我们引用清科集团创始人倪正东的一段话来回答:“很多创业者在融到VC(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的资金后,会在第一年花掉募集资金的50%~80%,然后在第二年把剩下的钱花光。他们募资后会雄心勃勃地干三件大事:一是扩大办公室或者搬豪华办公室;二是涨工资,大幅招人;三是市场营销费用骤增。之后,他们又没钱了,并处在生死边缘。很多创业者,都会因为曾经花钱太快而后悔!”

他说得非常有道理,可能创业失败的理由有千千万,但是拿了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