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9 16:58:14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章 导 论

1.1 复习笔记

一、行政管理与行政管理学

1.行政管理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行政管理主要是指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定职能及其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对于所经历的程序、环节,以及所处理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1)行政管理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影响到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2)行政管理在各种管理之中,是涉及面最广和最具有权威性的管理。(3)行政管理的实践和改革呼唤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发展和创新。

2.行政管理学的创立及其发展状况(1)行政管理学科的历史发展

行政管理学真正作为一门新兴独立学科的创建,发生在美国。原因如下:

①与欧洲各国相比,美国立国较晚,历史还不太长,所受的旧传统束缚少,创新和进取精神强。

②美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科学技术和工商业都很发达。科学管理也首先用于工商管理,促进和加速了行政管理学这门新学科的建立。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强烈呼唤行政管理改革。

③美国依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学说建国,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④美国政治学和法学等领域,有一批重量级学者,在酝酿和创立行政管理学的早期,起了决定性的积极作用。如威尔逊、古德诺、怀特等。(2)行政管理学科发展要注意的有关情况

①学科的综合性要求吸收邻近、边缘、相关、交叉、渗透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领导学、财政学和新科技等知识。这是学科发展的需要。

②在同类即管理类学科,尤其是管理科学和企业管理中,有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与行政管理有相通之处,应对其发展动态密切留意,从而受到启发。

③学科的国际化,使我们可以参考借鉴各国学者的意见和经验。

④学科的应用性,要求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在弄清国情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这门学科。

3.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1)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对象

①作为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国务院(中央人民政府)和各级人民政府是行政管理的主体;

②国家和社会的法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事务是行政管理的客体;

③公共管理必须共同遵守民主法治这一根本原则,行政管理更要率先示范;

④行政管理关系国计民生,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2)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内容

①4要素循环说。从管理的过程来看,最原始或最简单的环节或要素至少有两个,即决定和执行。随之而来的有检查和相应举措,于是形成了古典的P(Planning,计划)、D(Doing,执行)、C(Checking,核验)和A(Acting,行动指核验后举措)4要素循环说。

②古立克的POSDCORB7要素说。即P(Planning,计划)、O(Organization,组织)、S(Staffing,人员)、D(Directing,指挥或领导)、C(Coordinating,协调)、R(Reporting,报告含检查督促)和B(Budgeting,预算指财务)。

③怀特在《行政学导论》中将研究内容定为组织原理、人事行政、财务行政和行政法规。

④现代行政管理诸要素。包括:环境(形势)、目标、预测、计划、谋略、决策、组织(职能)、人力资源、培训、领导、授权、执行、协调、公共关系、监控、财务、后勤、法规、文化(道德)、心理、信息、沟通、咨询、服务对象、宣传教育、办公室(电子政务)、改革与发展、创新、效率、标准、方法、评估、知识管理、研究、总结、应急等。(3)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力求做到有的放矢和实事求是。

实践证明,方法更新首先要观念更新。观念更新又同知识更新的关系非常密切,有时后者为前者准备了基础,有时几乎是同步的。更新是为了有利于改革和发展。

二、行政管理学在中国

1.20世纪30年代即已引进的行政学(1)“治国平天下”之类的讨论在中国古已有之,但正式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行政学,则是从国外引进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在高等院校开设课程安排教学和开展研究。(2)学会组织的成立

①“中国行政学会”,于1943年春成立,会员多为政府机关高级行政人员,注重行政实务的研究。

②“中国行政学学会”,于1944年夏成立,会员限定为大学教授,为纯粹的学术研究团体。

2.解放初期的“行政组织与管理”及其中断

解放初期课程设置改革时,行政学改名为“行政组织与管理”,行政法改为“政策法令”。不久,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行政学原来所属的政治学系被宣告撤销,这一中断一直延续了30年之久。

3.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管理学

改革开放后,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教育培训、教学研究、学术讨论、国际交流、书刊出版、学会组织等方面都有了空前的发展。

三、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

1.行政管理学本土化的必要性

2.行政管理应为实现战略目标服务

行政管理在中国,行的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政,为的是对这一伟大共同事业作应有贡献,因而要敬业、乐业,保持勤政、廉政,充分发挥行政管理的积极作用。

行政管理又称公共行政,原属公共管理的首要和主要组成部分,所以要高度发扬社会主义的公共精神,坚守公平、公正的原则,秉公办事、奉公守法、一心为公。

总之,为实现国家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服务的行政管理,必须反复强调,始终严格地按照实现战略目标的要求去做。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要实行民主行政、依法行政和科学行政。

3.以科学发展观建设和发展行政管理学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主要有:(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是做到和做好全面协调的不二法门。

此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必须注意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看,以科学发展观来建设和发展行政管理学是完全必要的。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选择题

现代意义上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是(  )。(北理2007年研)

A.威尔逊

B.古德诺

C.怀特

D.泰勒【答案】A【解析】威尔逊、古德诺和怀特在酝酿和创立行政管理学的早期都起了决定性的积极作用。美国学者伍得罗·威尔逊在1887年发表了《行政学之研究》一文,这篇著名文章在世界范围内开创了行政管理学学术研究的先例,威尔逊也因此成为现代意义上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古德诺1900年出版了《政治与行政:对政府的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两分法理论。泰勒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集中体现了其管理思想与研究成果,他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

二、辨析题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指的是各级政府部门和第三部门的构成、动作、执行过程和效果,以及内部管理的客观规律,其中也包括行政改革发展的问题。(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研)

答:该命题是错误的。其原因在于:(1)行政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是不同的,该命题混淆了行政管理学和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2)只有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才包括第三部门。(3)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的构成、动作、执行过程和效果,以及内部管理的客观规律,其中也包括行政改革发展的问题。

三、概念题

1.行政与行政管理学(上海交大2007年研)

答:行政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把国家机关和非国家机关,如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乃至私人组织中的计划、决策、协调、人事、后勤事务等管理活动,称为行政;狭义上,认为行政是政府机关执行的任务和进行的活动。概括来说,行政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

行政管理学又称公共行政学、行政学、公共事务管理学、公务管理学等,是关于公共行政制度或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发展性的比较系统的思想、理论、逻辑、知识和方法的体系。在一般情况下,它主要反映政府(国家行政机关)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自身事务的活动,并通过对这些活动的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观念与技术、内容与形式、制度与过程、历史与未来的研究,挖掘公共行政管理的规律性,帮助和推动这些活动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合理化、效率化和时代化的进程。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以狭义政府即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为主要研究对象,涉及领域广泛、内容丰富、综合性和动态性较强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相对独立的学科。

2.行政管理(中山大学2005年研)

答:行政管理主要是指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定职能及其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对于所经历的程序、环节,以及所处理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1)行政管理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影响到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2)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性质方式方法的行政管理从来没有间断过。原因在于行政管理在各种管理之中,是涉及面最广和最具有权威性的管理。(3)行政管理的实践需要和改革需要也呼唤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发展和创新。

3.威尔逊(中山大学2005年研)

答:威尔逊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公共行政学的创始人,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和校长,后任美国新泽西州州长和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他在1887年发表的《行政学之研究》一文被认为是行政学发端的标志,威尔逊的主要贡献是:(1)强调了公共行政活动及其研究在所有国家现象中的特殊意义。威尔逊认为传统的论证主要集中在政治过程方面,而对如何实施法律则注意不够,应当把研究的重点放到行动的政府方面,即放到政府的行政管理方面。威尔逊还认为,为了效率可以适当牺牲民主,为此,应当建立一门新的学科——行政学,使民主宪政制度臻于完善。(2)提出了政治与行政的两分法。认为国家的权力主要是掌握在决定政治的议会和执行政治的行政部门手中。这就从结构上否认了三权分立的学说,提出政治和行政的两分法。

尽管威尔逊的理论并未涉及行政学的基本框架,也并未规定其基本范畴,但他拟定了行政学的内涵,奠定了行政学的基础,因此被认为是行政学的创始人。

4.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山东大学2004年研)

答:政治与行政二分是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一书中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政治与行政是所有政府具有的两种基本功能。政治与政策和国家意志的表达有关,存在于政府表达国家意志所必需的活动中;行政则与这些政策的执行相关,存在于政府执行国家意志所必需的活动中。由于政府体制的不同,这两种功能的区分程度及其关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别。一般而言,政府的民主程度越低,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与表达功能之间的区别就越小。但是,即使在君主制政府中,分工的需要也都使区分这两种功能不可避免。自此以后,“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和“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就成为行政学中一种影响很广的观点。政治与行政分离的理论是对19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体制改革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四、简答题

1.行政管理学在西方国家兴起的原因。(上海交大2007年研)

答:行政管理学诞生于美国。美国的学者和改革家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1887年威尔逊发表的《行政学之研究》,1900年古德诺出版的《政治与行政》以及1926年怀特出版的《行政学导论》,对行政管理学的主要内容作了论述,使行政管理学成为一个独立的重要学科。(1)西方国家公共行政学的发展阶段

西方国家公共行政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传统的行政管理阶段、人性的行政管理阶段和系统权变的行政管理阶段。也可以把它分为形成阶段——传统管理阶段、成长阶段——科学阶段和科学化阶段——现代化管理时期。行政管理学的演进大致可以分为:传统公共行政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公共行政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新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时期(20世纪60年代迄今)。(2)西方国家公共行政学产生的原因

行政管理学于19世纪末萌芽到20世纪初诞生于美国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政府行政活动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①政府职能由政治统治扩大到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由消极放任的“守夜人”变成积极干预社会生活的“行政国家”。长期以来,亚当·斯密的理论在西方国家盛行,即:市场是一个自由调节的机制,面对经济中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市场这个机制进行自我调节,政府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保卫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是其基本职责。然而,市场并不能完全解决经济中的问题,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大危机就是典型的例子,罗斯福新政之后国家干预主义逐渐盛行,政府也逐渐扩大了对社会和经济事务的管理,大政府逐渐形成。

②行政职能加强和行政活动范围扩大,使得行政事务急剧增加,政府包揽了经济、社会、卫生、教育等各个方面的事务,这就必然使得行政机构迅速增加,进而行政人员队伍日益壮大;而“功绩制”的实施和“政治中立”原则的确立,更促使行政成为“非政治化”的管理领域。“功绩制”是指对公务员的考核主要是看其工作业绩,而不只是注重于学历、工龄等其他要素。西方文官制度“政治中立”是指西方国家将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和事务类公务员。政务类公务员由选举产生,事务类公务员实行常任制,通过考试录用,主要负责日常业务。其主要内容主要强调事务类公务员必须效忠政府,不得带有党派倾向和其他政治倾向,不得参与党派活动,不得参加政党和担任政党机构的官员或为政党从事政治活动,不得发表政治言论,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不得发表批评政府的政策和措施的意见,禁止参加竞选等政治活动。同时其管理也不受政党干涉。

③行政机构臃肿所造成的庞大的财政开支和效率极低的官僚作风,妨碍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大政府的过度发展,行政国家的持续发展,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行政机构的不断膨胀,行政人员的不断增加使得政府的财政开支不断上升,与此同时,政府的办事效率却由于官僚作风的影响而不断降低,这使得政府成为无效率的政府,阻碍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上述客观条件,推动了行政管理学产生于当时的美国。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行政管理学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产物,威尔逊等人则是顺应这一时代需要并进行了理论创造的著名代表。同时,科学发展也为行政管理学能获得长远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简述政治与行政两分及其对于公共管理学的意义。(中山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试评述公共行政学思想史上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中山大学2005年研)

答:(1)政治和行政二分法概述

最早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思想的是行政学创始人威尔逊,其后,古德诺对政治与行政的分离理论作了进一步阐释。政治与行政两分思想的具体内容如下:

①政府的职能可分为政治和行政,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和国家意志的执行。“政治”是国家在重大而且带普遍性的事项方面的活动;“行政”是国家在个别和细微事项方面的活动,政治没有必要干涉行政。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也是民意的表现和政策的决定,它是由议会掌握的权力,重点在于体现民意。而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也是民意的执行和政策的执行,与政治有着相对的独立性,重点在于提高效率。

②政府机构之间的分工不可能像政府职能分工一样明晰,因此“政治”与“行政”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达到调适。对政治和行政,人们普遍的印象是二者相互分离,早期的学者并没有过政治和行政事务部门和具体行政事务上可以分离的表述。其实政治行政二分的“二分”是针对政府职能这样一个前提,而在具体的行政事务部门和公共事务上政治和行政不可能完全的分离。

③行政更多地表现为一些事务性、程序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事务,因此行政对于效率的追求是可行的。威尔逊在《行政学之研究》的开篇说“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在于了解:首先,政府能够适当的和成功的进行什么工作。其次,政府怎样才能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及在费用或能源方面,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完成这些适当的工作。”

④行政官员对于民选官员负责并执行民选官员的意志,在价值上要保持中立。行政应该以追求效率为前提。传统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理解是:政治是政策的制定,行政是政策的执行;行政官员应该而且必须保持政治上的中立。(2)评价

①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对公共管理学的意义在于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关于学科的论证基础:

a.政府由“政治”与“行政”两种过程构成,“行政”是其中一种单独的过程;

b.行政研究应当建立在管理的基础上而不是法律的基础上;

c.关于“行政”的科学研究可以寻得类似于物理学的普遍原则,行政研究可以由艺术转变为一门科学;

d.行政将成为现代政府的中心问题,运用行政科学可以增进政府管理的效率。

②政治和行政分离的历史意义

a.把行政从政治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这对行政学的产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b.国家意志的表达功能和执行功能是互相渗透、难以截然分开的。以执行国家意志为主要功能的政府机关,通常又被赋予表达国家意志的具体细节的职责。而以表达国家意志为主要职责的机关,即立法机关,通常又有权用某种方式控制以执行国家意志为主要职责的机关对国家意志的执行。

③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来,政治与行政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二者的关系是:

a.政治的实质是阶级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各阶级之间特别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构成政治的实质内容。在阶级社会中,政治首先是阶级的政治,而行政的根本任务就是巩固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

b.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某些政党、集团之所以拥有立法权和政治决策权,是因为其所属的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一切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而行政正是以国家政权为后盾,以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力根本任务的。所以,政治主导行政,行政从属于政治,行政的目标、职能、行为和活动,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具有政治的属性。这是理解行政概念不可忽略的基本观点。

虽然政治与行政的思想受到了后来学者的质疑,但就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政治与行政不可能完全分离,所以后来在古德诺的研究中也出现了政治与行政协调的途径,一是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二是行政的适度集权化。当然美国也走向了政治与行政协调的独特道路,即法外调节。

3.简述行政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答:(1)20世纪30年代即已引进的行政学

①关于“治国平天下”之类的讨论,在中国是古已有之,但是,正式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行政学,则是从国外引进的。引进学科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在高等院校开设课程安排教学和开展研究。

②尽管常年发生战争,但关于行政学的研究并没有就此中断。标明“行政”学先后出现了两个:

a.1943年春成立的“中国行政学会”,会员多为政府机关高级行政人员,注重行政实务的研究。

b.1944年夏成立的“中国行政学学会”,会员限定为大学教授,为纯粹的学术研究团体。研究“实务”和“纯粹”学术的标榜把理论和实践截然分开,可能是世界学会发展史上的奇观。(2)解放初期的“行政组织与管理”及其中断“解放初期”主要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正式成立以后最初的几年。与行政学直接有关的,是原来所属的政治学系被宣告撤销,这门和这类课程停止讲授,而这一中断一直延续了30年之久。其原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①在某些人的心目中,确实曾经存在过相当强烈的关于文科大学还要不要办的疑问。这就是到现在估计尚未完全普遍被摆正的所谓“重理轻文”的观点或思路。

②文科课程内容多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有直接和密切联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来作为指导思想开展所有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但是,指导不能等同于代替,不能将政治理论课取代一些要研究具体业务的专门课程。

③当时一度流传一种说法,即坚决抵制“资产阶级伪科学”。

④西方办大学传统的或古典的欧洲模式据了解主要是由文、理两科组成,后来已大为改观。但当时苏联所采取的大学模式可能还是早期欧洲的那一种,而我们强调学苏联,所以在院系调整时出现了前述情况。

⑤也许仍然与苏联顾问有关,由于在当时苏联高等教育的学科目录中似没有政治学和行政学之类,建议停授有关课程和废除学系设置也很有可能。

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从西方开始,逐步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重视研究管理的热潮。我们停留在闭关锁国状态、信息不灵,直到“文革”结束才改弦更张。

⑦对行政工作存在一些误解,认为都是些平平常常、拉拉杂杂的事务,甚至比作“万金油”,没有什么大学问可以研究。(3)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管理学

行政学改名“行政组织与管理”后仅存在不到三年,即告中断。直到1979年3月底,事情才有了转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表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

①在教育领域,在不到25年中,各种形式、项目、计划、规格、品牌之类,不一而足,甚至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②在普通高校系列之外,专业培训机构主要是各级行政学院。教学研究对学科建设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③学术研讨的风气渐开,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日趋活跃。

④专业书刊的出版是关系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各种版本的本学科教材即已数以百计。引进MPA以来,出书更多。

⑤学会组织已遍及全国,且都很活跃。

⑥国家主管部门、国内其他团体、国际学术组织和外国学会等对我国学科发展和学者活动的关注、肯定和鼓励,即各种奖项的授予。

五、论述题

1.试述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东北财大2006年研)

相关试题: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简答题,上海交大2003年研)

答: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1)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从管理主体、客体、管理原则和根本任务等方面表现其矛盾的特殊性。

①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即行政机关。在我国,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其行政权力是国家权力机关依法授予的。因此,行政管理是以国家权力为依据的、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公共管理。

②行政管理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行政机关的范围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全体国民。由此也决定了行政管理学有比其他管理科学更加广阔的研究领域和更广泛的适用性。

③行政管理活动的根本原则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现代行政的本质特征。行政管理必须以法律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实施管理。任何行政机关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④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纷繁复杂、变化多端,往往令人难以捉摸。但行政活动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一样是有规律的。行政管理学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的就在于探讨和发现这些规律,形成科学理论。(2)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范围

作为基础性的理论行政学,行政管理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行政系统、行政过程的抽象、综合研究,揭示行政管理的一般规律。其主要研究范围和内容大体上包括如下三点:

①研究行政管理的权力主体。行政管理是行政权力的行使及其过程。行政权力的来源与结构,与行政权力相适应的行政职能,根据行政权力和行政职能设置的行政组织,掌握和运转行政组织的行政领导和其他行政人员,构成行政管理权力主体的主要内容。这是一个权力—职能—组织—领导的有机系统。

②研究行政管理过程和内容,包括行政决策、认识行政、财务行政、机关行政、行政监督等主要环节。这是一个从决策到用人、管财、内部管理,再到实施监控的完善过程。

③研究行政效率与行政改革。提高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断推进行政改革则是保持行政管理活力和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3)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达,行政权力不断扩大,行政管理的任务也日趋繁重,行政学的研究方法也不断丰富和改进。主要包括:①从政治与行政相分离的研究方法到政治与行政相结合的研究方法;②从注重理论的研究方法到注重事实的研究方法;③从静态的研究方法到动态的研究方法;④从重视行政法律制度的研究方法到重视行政行为和现象的研究方法;⑤从定律、原则出发的研究方法到实证研究方法;⑥从间接的研究方法到直接的研究方法;⑦从重视行政的机械效率的研究方法到重视行政的社会效能的研究方法;⑧从生理的研究方法到行为科学心理的研究方法;⑨从个别的研究方法到系统的研究方法;⑩从一般比较研究方法到模式比较研究方法;⑪从定性研究方法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⑫从单科的研究方法到跨学科的科技协作的研究方法。以上这些变化不是绝对的,实际上,科学领域不存在一种完美无缺和固定不变的研究方法。我们应持的态度是:实事求是,吸取各种方法的合理因素,根据实际需要结合运用。这里,选择几种典型的研究方法作一简要介绍:

①理论的研究方法和实证的研究方法

a.理论的研究方法。它是通过对纷繁复杂的行政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概括出一定的原理、原则或规律,作为处理有关行政问题的准则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强调确定指导一切行政活动的理论原则,期望建立普遍通用的完美的理论体系。此种研究方法的最大长处是提纲挈领,去繁就简,一目了然,能帮助人们对纷繁的行政现象有明确而深刻的理解,对有关的行政管理活动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由于现代行政活动复杂多变,受制因素多种多样,极难有一套普遍适用的理论或原则用于指导一切行政活动。这是此种方法的局限性。

b.实证的研究方法。当代西方许多行政学家积极倡导的一种研究方法。该方法认为,理论的研究方法虽然简单明了,但所求定的原理、原则并不符合行政现象复杂多变的特点,不可能事事、处处适用,因而没有多少实际应用价值。它主张从事实出发,先用客观的方法进行调查统计、数学计算、分析论证,然后再根据所归纳的结果确定处理某个行政问题的可行方案。这种研究方法常采用统计调查、个案分析、数学方法等,对具体的行政问题进行实证性的研讨。实证的研究方法有联系实际、针对性强、因事制宜的长处,利于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但易于产生就事论事、以偏概全、割裂行政研究的完整性和综合性的弊病。

②历史的研究方法和比较的研究方法

a.历史的研究方法。它是从纵向的历史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行政的起源和发展、行政的历史类型和经验、政府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影响、行政管理方法的演变及其意义等,从中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现在和未来的行政管理实践。通过对行政思想、行政理论以及各种行政要素的历史考察能够提供一些重要的历史经验,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吸取其中有益的东西。

b.比较的研究方法。它采用横向相比的形式,对不同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或其中的某个方面(行政组织、人事行政、管理方法等)进行分析比较,探究异同,权衡利弊,取长补短。现在,世界上盛行的是“模式比较”,即将世界范围内的各国行政制度概括出若干种行政模式,然后对同一模式的某些国家进行比较,以求有更高的比较价值。

③静态的研究方法和动态的研究方法

a.静态的研究方法。它是早期西方行政学家普遍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强调法律对行政的援范,着重从法律和规章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行政权力和行政活动;二是对整个行政制度的考察着眼于政治权力的分配和行政组织的结构,特别注重行政组织结构的研究,故又称为结构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对于促进行政组织、行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由于它偏重于行政行为的静态分析,忽视行政组织中人的因素以及环境条件对组织产生的影响,所以不能适应现代行政管理的需要。

b.动态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不拘泥于制度、法规、组织等方面的静态分析,而着眼于行政组织中的主体——人的行为以及各种社会关系因素对行政功能的影响进行动态研究。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心理的研究方法、社会关系的研究方法等,虽然有不同的研究思路,但都立足于人,侧重于人的行为、行政的功能、环境因素的影响、沟通渠道的完善等动态方面的研究。这种研究方法能适应现代行政管理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次,把这些环节都当作一个互相关联的系统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可以对行政内部与外部的各种关系进行综合研究和数量分析,以确定目标和实施方案的最优化,求得最佳行政效率。这种研究方法注重系统的整体协调、系统的环境适应性以及系统的整体功能的最优化。所以这种研究方法在现代行政管理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采用这种方法一般都要借助于现代数学方法和定量分析技术。

2.试论述科学发展观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答:(1)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主要是指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定职能及其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对于所经历的程序、环节,以及所处理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①行政管理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影响到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

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性质和方式方法的行政管理从来没有间断过。其原因在于行政管理在各种管理之中,是涉及面最广和最具有权威性的管理。

③行政管理的实践需要和改革需要也呼唤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发展和创新。(2)科学发展观

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必须从它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四个方面入手。四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行政管理学科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因而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行政管理学这门学科为例,如果它所研究的对象不发展,没有客观上的真正实际需要,光凭主观的热情也难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行政管理发展实践强烈呼唤加大研究力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才得以同步前进。但是与此同时,学科研究本身若不重视发展,也不可能适应客观需求。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管理就是服务”绝非虚语,勿忘服务的对象是人民,才能找对工作和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没有全面协调,必然影响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实际工作者和研究工作者通力合作、共享其成。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是做到和做好全面协调的不二法门。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各种重大关系,有正确认识并做出妥善处理。(4)行政管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发展观

①要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以及在工作中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突破重点、推动全面等。

②具体来看,以经济建设为例,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必须注意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③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考虑,以科学发展观来建设和发展行政管理学是完全必要的。要在不断加深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于生活、工作、学习、研究之中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并对任何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坚决加以抵制和转变。对于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也要及时和着力去解决,以求把我们自己和全社会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并得到充分发挥。

④总之,为了使行政管理工作和学科的建设发展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应逐步养成随时密切留意有关论述和总结实践经验的习惯。这是关系到全国全民共同事业的头等大事。

第二章 行政环境

2.1 复习笔记

一、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分析

1.行政环境的含义(1)行政系统的界线

①行政系统界线的功能

a.抵抗外界环境的干扰,以保持行政系统的独立性;

b.过滤来自外部环境的投入和行政系统自身的产出,以维持行政系统的生存与运转。

②行政系统界线的特点

行政系统的界线具有开放性和可渗透性的特点。任何投入与产出都是通过这种界线而输入或输出的。其开放性、可渗透性又有一定的限度。

所以,行政系统界线既开放又不完全开放、既可渗透又不完全渗透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它既是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对独立清晰的边界,又是联结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纽带。(2)行政环境的含义

行政环境是指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线之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因素或条件的总称。内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线之内的、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或条件的总称。

成为行政系统的外部环境的条件:①必须处于行政系统界线之外;②必须与行政系统相关联。

2.行政环境的构成(1)自然环境

指在行政系统界线外、未经人工制作存在的事物。它包括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两个方面。(2)社会环境

指在行政系统界线之外、直接影响行政系统活动并决定其兴衰存亡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社会环境因素是行政系统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社会环境可分为国际社会环境和国内社会环境。

3.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依性

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依赖。行政系统适应外部环境需要而产生,又能动地选择和塑造外部环境。同时,外部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又有宏观和微观之分。(1)行政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依赖

①行政系统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而产生。

②外部环境的需要制约着行政系统及其价值观、目标、规模、结构与行为方式。

③行政系统的物质要素——人、财、物,非物质要素——信息,都要从外部环境输入。(2)行政系统对外部环境的选择与塑造

①行政系统作为开放系统,必然要从外部环境中有选择地接受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投入。

②行政系统不仅选择外部环境,更要设法改善、控制外部环境。(3)影响行政系统的外部环境有宏观与微观之分

宏观与微观环境的区别是相对的,二者对行政系统的影响不能说孰轻孰重,只是影响的方式、角度不同。宏观环境是指广泛影响整个行政系统的环境,微观环境是指影响个别行政系统的特定环境。

二、经济和政治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1.经济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经济环境是行政系统外部环境中最基本的方面,是行政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深层环境。经济环境可高度概括为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与生产关系(包括经济体制)两大方面。(1)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的发展状况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①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行政系统的存亡和性质

a.在本质上,正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行政系统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b.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后者又决定行政系统的阶级性。

②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行政系统的功能发挥和部门设置

行政系统作为国家对社会的管理组织,其管理对象和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因而,行政系统功能发挥和部门设置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影响。

③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提供了行政系统运行的物质基础

行政系统总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开展活动的,而物质条件与技术装备的发展与特定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此外,行政系统的运转需要一定的财力基础,而行政经费能否得到保证,直接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④人口的发展状况影响着行政系统的发展战略和人口管理功能

a.人口的发展状况制约着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现;

b.人口的多少也直接决定着行政系统的人口管理政策及部门设置;

c.人口的多少还影响行政系统的编制多少及改革的难易。(2)生产关系与具体的经济体制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①基本的生产关系直接决定行政系统的性质和变化

行政系统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政治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其性质与变化,由经济基础的性质与变化决定。

②具体的经济体制影响行政系统的功能配置和运行模式

a.自然经济体制下,行政系统的政治功能、社会治安功能较为突出,而经济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微弱。

b.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仅限于宏观领域,而对微观经济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等,则不加干涉。

c.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行政系统对社会经济活动实行全面、直接的指令管理,设置大量经济管理部门。在计划经济体制中,行政系统功能配置和运行模式的特征表现为:直接而广泛;命令强制;企业被动适应。

2.政治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1)国体直接决定着行政系统的基本性质

国体是一个国家中最基本的政治制度,它体现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行政系统是国家政权的心脏,行政系统的性质由国家的性质决定。(2)政体规定了行政系统的具体形式和地位

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是国体的表现形式,它规定国家机构的组成形式及各机构间的相互关系,也决定行政系统的具体形式及其在国家机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3)政党制度影响着行政系统的稳定性和完善程度

政党制度对行政系统有多方面影响,它不仅直接影响行政系统与政党间的关系,而且直接影响行政系统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功能发挥、政策稳定性及纠错机制。(4)政治生活的民主、平等程度制约行政系统决策与执行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

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平等程度越高,行政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就越高。政治权力的民主与平等程度,还制约行政执行中的沟通、协调与公开化程度,即行政执行中的民主程度。(5)政治形势的稳定程度影响着行政系统的运行状态

政治形势包括稳定与不稳定两种基本态势。稳定的政治形势是行政系统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是行政系统各层级、各部门有序工作的保证。而不稳定的政治形势则会引起行政系统运转的异常,主要表现为:

①政治不稳定造成行政系统的既定目标出现局部性,甚至全局性的变化;

②政治不稳定导致行政系统内部各部门或各层次的忙闲不均,破坏现有行政系统结构;

③政治不稳定导致信息沟通的困难,并使沟通的失真度加大;

④政治不稳定打乱已有工作程序、破坏行政人员的心理平衡,甚至能引发行政系统的彻底崩溃。(6)法律制度规定保障着行政系统在整个国家机构系统中的地位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制度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行政系统的地位、权限、功能、机构设置等都由法律规定和保障。不同法律制度在这方面的规定不尽相同,对行政系统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的关系也有不同规定。(7)法律的完善化、科学化程度制约行政系统运转的协调、规范水平

法律的完善化与科学化有机统一,共同制约行政系统的协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水平。法律的有关规定如果详尽、完备、科学,就会促进与保障行政系统运转的协调与规范化水平;反之,则容易导致行政系统的混乱。

三、文化、民族和宗教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1.文化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部分。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又可归纳为两点,即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狭义的文化对行政系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行政文化来实现的。行政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人们关于行政系统的价值观念,以及该观念所相应要求的行政系统的行为模式。(1)关于行政系统一般行为的期望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①不同的国家对行政系统的管理范围有不同的期望

资本主义初期,人们都认为“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越好的政府”。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公共事务日趋复杂,人民要求政府管辖的事务越来越多。前一种行政文化环境,政府的压力较小。后一种行政文化环境,政府面临的压力要大得多。

②不同的国家对行政系统的输入、输出有不同的期望

a.在以依附型行政文化为主的国家,社会只对政府的输出有较大的取向,而对政府的输入功能则漠不关心,公民参与管理的要求较低。它反映了一种重服从的观念。

b.在以参与型行政文化为主的国家,社会对政府的输入有较大的取向,对政府的输出也同样表现出强烈的取向,群众会以人民的利益、意志为标准来分析、判断政府的政策效果。这是一种双向的服从关系。

③对行政系统的认同程度决定群众参与行政输入方式的差异

人民对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有强烈的认同感时,政府在人民中的威信很高,人民对其信息输入是通过法制的轨道、以温和的方式提出的;而政府在其政策输出中,也会反映人民输入的各种支持和要求。反之则不同。(2)关于行政系统首脑权力的来源的观念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①血统论的行政文化认为,行政首脑的权力来自世袭

血统论认为行政首脑必须来自高贵的家庭、具有高贵的血统,有血统关系的人才是最亲近的人。以这种权力观为指导的行政行为模式,必然推崇世袭制和任人唯亲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从事行政活动者,只能产生对行政权力的服从与恐惧,不可能形成任何参与意识。

②唯意志论的行政文化认为,行政首脑权力来自超人意志

对这种超人的权力,人们只能绝对服从,不允许有丝毫怀疑和违抗。在这种权力观念之下,必然产生救世主与贱民的关系,大搞个人崇拜。

③法治论的行政文化认为,行政首脑权力来自人民委托,并通过体现民意的法律形式予以确认

权力由法律所赋予,法律是公意的具体表现,只有法律才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按照这种行政文化观,行政首脑与人民之间必然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这种权力观念必然导致人权平等的行政行为模式,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民主和法制观念,培养人们的参与意识。(3)关于行政系统运行方式的观念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①人治观念认为,行政系统内外治理的好坏,关键在人,而不在制度。人治理念主张好人政府,贤人政治,主张政治道德化。

②法治观念,又分专制主义的和民主主义的法治观念。

a.专制主义主张集权于行政首脑,主张重罚,轻赏,使人民慑于权力而安分守己。这种观念已逐渐为历史淘汰。

b.民主主义的法治观念,主张将公民和政府的权利与义务用法律形式加以固定,以民主和法治的方式来调整人民内部的矛盾。(4)关于行政系统内部人际关系的观念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①特殊的人际关系观念。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人们之间的接触仅限于狭小的小团体范围内,这种长期交往,使人们养成注重彼此之间特殊关系的人际关系观念:

a.它影响行政系统的行政决策,使其往往过多地考虑具有特殊关系的小团体的利益。

b.它影响行政系统的人事工作,使领导者常以个人好恶亲疏、甚至血统关系远近为用人标准。

c.它影响行政监督,难以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难以依法行政。

②普遍的人际关系观念。重视普遍关系,反映在行政系统内部,就是重视人的业绩、品德与能力,而不看重与领导的特殊关系。这种新型人际关系的发展,促进了行政系统中公平原则的实现。(5)关于行政道德的观念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行政道德是指行政系统成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遵循的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行政系统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它是通过社会舆论确立的,而不是通过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它依靠人们的自觉遵守。

①行政道德指导着行政系统成员的政治方向。任何社会的行政道德都倡导要以国家利益为上,忠于自己的政权,忠实执行政府的政策法令,使自己的行为有利于政府的稳定和社会经济基础的稳固和发展。

②行政道德制约着行政系统成员个人利益的实现程度。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要求个人利益服从行政系统的利益、国家的整体利益。为此都提倡行政系统成员要忠于职守,秉公守法,不徇私情,廉洁公正。

③行政道德影响行政系统成员的社会地位。在专制政体中,产生了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而在民主政体中,多元化的社会地位观促使行政系统成员必须具有平等待人的民主作风。

2.民族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民族是指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1)民族环境影响政府的民族政策及相应的行政机构设置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成分繁杂,各民族人口众多,区域广泛,民族问题相当复杂。因此,这些国家都要设立专门的行政系统来负责少数民族的有关事务。(2)民族环境影响着行政系统的体制

行政系统的体制是指行政系统结构中各层级、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一个国家如由若干实力相当、没有绝对政治优势的几个民族组成,就需要分权;在各民族中如有一个民族占绝对优势,则实行集权制和分权制均可。(3)民族环境制约行政系统权力的行使

一般而言,在行政系统的权力范围内,任何团体和个人都必须服从行政权力指挥。但当行政系统在民族地区中运用权力时,必须考虑民族环境。(4)民族环境关系着行政系统的凝聚力大小

行政系统是否具有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环境是否和谐、融洽。当民族文化传统差异很大、政府不能协调解决时,民族环境就会恶化,凝聚力就会大大削弱。(5)中国的民族环境对政府行政系统的影响

我国是统一的、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聚居区,并与各兄弟民族相互交错在一起,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使各民族人民相互影响、融合,建立了密不可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使中国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新中国成立后,各族人民享有参与国家管理的平等权利,民族之间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只有一些局部性的不同利益要求、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因此,我国现在各个民族之间基本上是团结的,这为我国行政系统的政策稳定和功能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民族环境。

3.宗教环境对行政系统影响(1)宗教制约行政系统的机构设置和职权行使

宗教的作用,在实行政教合一的国家体现得最为明显。这些国家行政系统的设置及其功能的大小,都根据宗教的影响来决定。(2)宗教推动或妨碍行政系统的管理活动

宗教作为一种政治斗争工具,既可为统治集团服务,又可为其他社会政治势力服务。当宗教为统治集团所利用时,可以推动行政系统达到行政目标;而当与统治集团相对抗的社会政治势力掌握了宗教时,宗教就会成为行政活动的障碍。

四、自然环境和国际社会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1.自然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1)地球环境影响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制约行政系统的发展模式

一般来说,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丰富与地势平坦的地区,最适宜人类繁衍生息和社会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有更大的选择与适应能力,但地理环境的影响仍不能轻视。(2)自然资源和国土面积影响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从而制约其行政系统的财力基础与功能发挥

国土面积大小、自然资源丰裕程度,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同时又直接影响一国行政系统的财力基础,及其对内对外独立自主行使功能的程度,并进而影响行政系统功能的内容及权力体系的完善程度。(3)自然资源环境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与结构,从而制约着其行政系统的部门设置与功能体系

各国自然资源结构不同,其经济发展方向、生产部门的结构与布局都有所不同,进而影响到行政系统的部门结构与功能体系。(4)地理形状影响国家的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与行政系统稳定状况

紧凑型、方块型和圆型的国家领土地理形状,其经济发展最易平衡,民族最易团结,最有利于政府行政系统的稳定性和权威性;而破碎型的领土,中央控制地方的难度较大;狭长型的领土形状则不利于经济平衡。(5)地理环境制约着政府的国际战略及其相应的功能组织

①从纵向历史来看,地理环境的变化相当缓慢,人类社会包括行政系统的变迁则要快得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改善、控制和利用能力大大增强,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和政府行政系统的影响则逐渐减弱。

②从横向要素来看,人类社会包括行政系统的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理环境只是其中之一。当然,即使科学技术再发达,行政系统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生存、发展。

2.国际社会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国际社会环境是指一国在与外国或各种国际组织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影响该国行政系统及其功能的各种因素的总和。(1)国家间的密切交往,影响各国行政系统的职能、政策及机构

自国家产生后,国与国间就存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这种关系,首先必然影响到各国政府的政策、职能,它们之间既要相互接轨,又要相互防范;进而影响到各国政府行政系统的设置及该组织在政府中的地位。(2)重大国际事件的发生,促使各国设立处理这些事件的临时机构

战争的爆发,往往会使政府行政系统发生巨变,国家行政系统都围绕战争来运转。(3)国际社会的共同问题,使各国相应设置了解决问题的职能及机构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国际交往的增加,国际社会出现许多共同问题,如生态环境污染等。为了解决问题,各国都要设立相应的行政系统来管理。(4)国际组织的出现,使各国政府产生了与之对应的职能及机构

由于国际组织是各国政府依据条约或协议成立的,故缔约国行使职权时,若涉及条约或协议内容,必然受到国际组织的制约。同时,各国政府都设置了与之相应的职能及机构。(5)国家行政系统的活动还要受到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行为准则的约束和调整,受到规范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法所制约

若某一国家的行政系统违反了国际社会的行为准则或国际法,不仅会受到其他国家的谴责,还会引起一些国际争端,严重的还会导致战争的爆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