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宁波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0 03:40:57

点击下载

作者:黄志明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1年度宁波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集

2011年度宁波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集试读:

2012年推进宁波加快发展的思考

课题组

摘 要:2012年发展思路:以“加快构筑现代都市”为主抓手,以“保增长、保民生、调结构”为主目标,以改革创新为主驱动力,深入实施“六个加快”战略部署,努力实现宁波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都市构建”上,着力实现“现代都市”建设与产业集聚区的融合协同发展;在“保增长”上,千方百计引入增量资金,重点放在各类基金的引进与培育上;在“调结构”上,大力培育和提升开放新优势;在“保民生”上,着力增强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在人才保障上,大胆创新推进“人才特区”建设。

关键词:推进 宁波 经济社会发展

2011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取得了经济社会的新发展。2012年将是“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进之年,新一届党委、政府的开局之年;同时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国内环境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影响。面对挑战和机遇,宁波要充分利用发展环境“倒逼效应”,以“加快构筑现代都市”为主抓手,以“保增长”(保持两位数增长)、“保民生”(保障民生)、“调结构”(调整经济结构)的“两保一调”为主目标,以改革创新为主驱动力,深入实施“六个加快”战略部署,努力实现宁波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2012年国内外发展态势预测和判断

(一)国际国内经济走势

世界经济增长放缓,金融市场动荡,增长动力不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在短时间内看不到解决的希望。美国处于弱复苏的状态,2011年美国非农业部门失业率一直维持在9%左右,房地产市场依旧低迷;日本受欧债危机恶化和灾后重建进度迟缓影响,复苏速度减缓。预计,欧美日经济的弱增长将长期化,国际需求将持续疲软,人民币汇率风险和中外贸易摩擦将由此进一步加剧。

国内转型升级压力增大,经济增长下行和物价上涨并存。外需放缓,内需不足,节能减排硬约束,导致企业盈利困难,经济转型升级压力进一步增大。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测,我国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8.9%,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上涨4.6%。我国GDP和CPI组合,将从“10%+2%”时代步入“8%+4%”时代。

(二)国际国内宏观调控政策走向

欧美日货币政策超宽松,保持极低利率水平。当前,欧洲基准利率已降至1%,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零至0.25%,日本维持零利率。在财政政策难有作为的前提下,他们希望通过超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的经济工作必须统筹处理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宏观政策将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在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与2011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中性较紧操作不同,2012年在通胀下行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将执行中性偏松操作。事实上,12月5日央行三年来首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就预示着货币政策已开始向偏松微调。

(三)2012年宁波发展情况预测

我们判断,明年外部环境显著恶化的可能性不大,国内经济仍将保持8%到9%的增长态势,结构性减税将加大力度,企业信贷和税负情况将得到一定的改善。因此,在坚持“两保一调”主目标下,宁波经济总体上仍将保持相对较快增长,即GDP将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市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二、2012年宁波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以“两保一调”为年度主目标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基于发展阶段需要和国内外发展环境影响,宁波应把“保增长、保民生、调结构”作为明年的主目标。“保增长”是重中之重,必须保持GDP两位数的增长。要提升宁波的经济地位和优势,顺利实现“保民生”、“调结构”,GDP的增速必须快于全国、全省水平。宁波正如在高速车道上行驶的一个庞大“经济体”,一旦减速后就会被超车,再加速也会非常困难。“调结构”恰逢其时,大力引导和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在经济快速发展、企业盈利容易时,企业往往缺乏转型升级的动力;在经济低迷、企业亏损时,企业有心却无力去转型升级。2012年经济增长适度、国外需求减少,企业经营有压力,应引导、推动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转型与发展。“保民生”要坚持不懈,不断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强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宁波应在加强兜底保障的同时,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益,使大量低收入者进入到中等收入者行列;着力在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中有新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上有新突破。

(二)以“加快构筑现代都市”为主抓手

“现代都市”是宁波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加快构筑现代都市”作为实现宁波新发展的主抓手,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新型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为手段,深入推进改革和创新,以“融合发展”方式,实现城市与产业统筹、城乡区域统筹、经济与社会文化统筹、传统产业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统筹。

(三)以改革创新为主驱动力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深水区,各种矛盾问题日益凸显和激化,究其根源在于体制机制上存在问题。宁波只有持之以恒地不断深入推进改革和创新,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实现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三、2012年宁波发展亟须突破的几个问题和相关建议

(一)在“现代都市构建”上,应着力实现“现代都市”建设与产业集聚区的融合协同发展

必须加快构筑“一核两翼多节点”的现代都市。一方面从长远看,要加快将奉化融入到宁波中心城市之中。从中长期的角度看,应将奉化市区纳入宁波都市核心区,拓展核心区的地域范围。奉化有能力、有基础,成为中心城区联系温台地区、浙中地区的重要门户,成为中心城区南部的产业基地、科技服务中心和宜居新城区(人口规模50万人)。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节点城市(卫星城市及有潜力的中心镇)的建设。节点城市要按照现代化中小城市的理念与标准去规划土地利用强度和密度、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居民社区、交通体系等;在具有健全的城市功能的同时,要培养发展自己的特殊功能,彰显中小城市个性。

必须协调统一区域行政主体和建设开发主体。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的经验值得借鉴。北仑滨海新城与梅山保税港区开发管理主体原是分设,但是通过整合,实现了管理主体的合一;保税港区拥有了城市功能腹地的支撑。当前,宁波还有不少区域(余姚经济开发区与小曹娥镇、慈东滨海区与龙山镇等),产业集聚区与城镇规划、建设分离,开发管理主体多元,城镇腹地支持能力薄弱。这种状况必须加快改变。

(二)在“保增长”上,应千方百计引入增量资金,利用好存量资金

增量资金的主要来源应放在基金的引进和培育上。预计明年全国新增贷款总额在8万亿元左右,银行信贷增量有限。资本市场预期也不乐观,企业上市越加困难。在欧美弱增长长期化的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资(FDI)也难有突破。但基金,如产业投资基金(IIF)、风险投资基金(VC)、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等的发展却风景独好,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宁波应当将各类基金作为增量资金的主来源。

基金的引进和培育,需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尽快研究制定适合基金产业进入的制度安排和扶持政策;要重点扶持发展本市的基金产业,盘活疏通宁波巨量民间资本;要研究整理一批投资基金最可能感兴趣的企业名单,多渠道多形式重点推介,以高成长性的企业和高技术产品,吸引各类基金投资。

基金的引进和培育,需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对苏州创投业的研究中发现:苏州创业投资集团通过向不同发展阶段的子基金进行投资,吸引担保、小额贷款和融资租赁公司入驻其打造的沙湖股权投资中心,充分发挥出了国有母基金的引导作用。宁波民间资本较为充裕,财政实力较强,有能力、有条件去引导好创投业的集聚与发展,打造好基金的融资平台。

通过统筹管理,更好地发挥政府专项资金的引导扶持作用。加强对新增和部分存量专项资金的统一管理和统筹分配,抓住一批带动作用大、经济社会效益突出的重点建设项目,加大投入扶持力度,切实增强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

(三)在“调结构”上,应大力培育和提升开放新优势

花大力气抓进口。要加快专业化进口贸易平台建设,增强“现代都市”的经济辐射能级。要以宁波保税区、宁波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为战略载体,加快宁波国际贸易示范区建设,增强宁波口岸优势和城市功能辐射能力。

出口转向低碳、高附加值的产品。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宁波受到较大冲击的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产品易受到反倾销调查。因此,要鼓励企业研发和自主创新,引导企业生产和出口低碳、高附加值产品,有效规避“碳关税”等贸易壁垒,获取出口最大效益。

加强对外投资引导与服务工作。在对德国服务企业“走出去”的研究中发现:在主要出口国,建立政府、企业、第三方共同参与的服务平台,对于提升对外投资的效益、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大力加快在主要出口国的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企业拓展营销网络,在此基础上,鼓励企业把投资领域逐步由资源转向产业领域,带商品“走出去”。

(四)在“保民生”上,应着力增强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

推进市民和家庭信息库的建设。市民和家庭信息库建设,事关公共服务,事关社会稳定,事关征信体系建设。当前,市民和家庭信息来源多、出处多,公安局、房管局、民政局等均或多或少掌握一部分信息,但却互不交汇共享,也缺乏统一口径。因此,要把推进市民和家庭信息库的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操作可尝试采用由“政府牵头,服务外包或非政府组织(NGO)第三方操作”的形式。

加快社会管理创新。坚持把去行政化、加强居民自治,构建扁平化、网络化、全覆盖的服务管理体系作为主攻方向。试点构建“多投入、多办事、少养人”的社会管理服务机制,形成“居委会议事、社工站干事”的新局面。大力发展能够承担社会服务功能的基层社会组织。发展各类专业化的社会服务组织,培养专职社工队伍。加强社会服务供给的软件建设。要改变在公共服务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重建设、轻管理、缺维护”问题。在规划时,必须安排好长期的运行资金,设计好长期有效的运行制度。鼓励学习社会管理上的有益经验。海曙的居家养老模式、北仑的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但由于没有注意推广,造成宁波典型经验的“碎片化”。因此,在重视创新的同时,也要鼓励学习借鉴。

增强文化服务能力。一方面要加强“文化民生”建设。要统筹规划、建设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要推出多选择、多层次、雅俗共享的文化作品;要继续实施文化惠民项目,加快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另一方面要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做大文化产业核心层。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机遇,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先进的文化产业运营模式,加快培育先进的文化企业主体。做强文化产业相关层。重点发展娱乐、旅游、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动漫游戏、演出、影视剧等文化市场。做优文化产业外围层。注重把文化的元素嫁接到文具等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上去,提升产品附加值。

(五)在人才保障上,应大胆创新推进“人才特区”建设

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短缺,是阻碍“六个加快”战略部署深入实施的重要原因之一。从长期看,需要顶层设计,营造出吸引人才集聚的良好环境;从短期看,需要制定出富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一般来说,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属于高收入阶层,在现行所得税政策下,税负负担较重,可考虑从个人所得税入手,对鼓励引进的人才,按其所纳个税额给予相应比例的财政补贴,帮助企事业单位增加引人的“筹码”。作者单位:宁波市社会科学院(市社科联)该成果2011年12月18日刊于《宁波社科内参》第31期(总第65期)

宁波低碳城市建设的比较分析及建议

林崇建 钱京根

摘 要:低碳城市建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要求,是破解资源约束的战略抉择,是应对国际社会碳壁垒的重要举措,是寻找宁波发展新增长点的现实途径。

通过建立低碳城市指标评估体系,与低碳试点城市比较显示:宁波与深圳、杭州、厦门等城市的差距较大,低碳城市建设水平亟待提高。

宁波应当高度重视低碳城市建设,专门制订“十二五”及更长时期的规划,在城市形态和功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活方式以及体制机制诸方面积极践行“低碳和碳减排”。

关键词:低碳 城市 建设

低碳城市是指在城市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实行低碳原则,既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又使得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整个城市是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和谐的良性循环体系。低碳城市代表了较高的文明发展水平,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集中体现,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模式。近几年,宁波在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发展、节能减排和生态城市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除大气环境外,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与先进的低碳试点城市相比,差距很大,必须引起重视,加紧把低碳城市建设纳入今后宁波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

一、宁波低碳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低碳城市建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要求

近50年来,工业化加速发展使得碳排放急剧增加,全球气温变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据权威机构预测,未来中国气候变暖的速度将加快,很可能在50~80年内全国平均气温升高2~3摄氏度;到203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将可能上升10~16厘米,导致海岸区洪水泛滥的几率增大。宁波区域气候也变化明显,全市平均气温比20世纪80年代升高了0.2~0.4摄氏度,市区年平均高温天数近20年来呈快速增多趋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态恶化,最主要的办法就是减少二氧化碳,以及甲烷、一氧化二氮等的排放。控制碳排放,建设低碳城市,是我市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符合我市的根本和长远利益。

(二)低碳城市建设是破解资源约束的战略抉择

宁波一次能源严重依赖外部输入,土地人均占有量低,水资源存在区域性短缺。这种先天不足客观上要求我们建设低碳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等中国沿海地区成为承接发达国家重化工等高碳产业和技术转移的重点区域。宁波倘若继续发展高碳产业,未来需要承担温室气体定量减排或限排义务和强制约束要求时,就可能被高碳产业所“锁定”。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对国际社会作出庄严承诺后,国内在碳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政策力度加大,碳排放约束性指标被继续纳入“十二五”规划,并且增加了排放总量指标的约束,对区域碳排放约束力度越来越大。同时,碳减排的边际成本与减排难度客观上是随减排量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宁波要努力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系统摆脱对资源能源的过度依赖。

(三)低碳城市建设是应对国际社会碳壁垒的重要举措

碳壁垒是对高排放的商品和服务开征碳关税,是一种新的绿色贸易壁垒。2012年1月1日起,欧盟对所有飞经欧洲的飞机收取高昂的碳排放费用。据估计,仅2012年,我国航空公司需要支付的这笔“买路钱”就将高达7.43亿元人民币。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从2020年起对未达到碳排放标准的国家的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法国也有开征碳关税的打算。如果欧美等发达国家利用碳关税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就会改变国际贸易竞争格局,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构成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出口大国,是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的重要目标。宁波是一个出口大市,2010年出口依存度达64%,从出口额占宁波自营出口总额37.1%的前20项商品看,服装及衣着附件、塑料制品、灯具照明装置及类似品、家具及其零件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就占到了14项,这些出口产品将面临碳关税的严峻考验。无论是对碳关税的未雨绸缪,还是出于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都需要宁波着力推动产业向低碳方向升级转型。

(四)低碳城市建设是寻找宁波发展新增长点的现实途径

区域环境,是影响生产力结构、布局和规模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低碳发展不仅不会放慢经济增长,相反会因为环境改善而促进经济在更高层次上新的发展。当前生态环境、宜居程度等因素越来越成为人们投资、工作与生活的重要考量标准。深圳、杭州、厦门等先进低碳试点城市的发展态势表明,采用低碳的城市发展模式能发挥环境的“亲和效应”,使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不断江流汇聚,让人们安居乐业、客商安心经营,进而形成强大的民心凝聚力和创造力。同时低碳的消费产品、促进低碳生产的产品和装备,都具有极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是宁波新的可持续增长点。

二、宁波与深圳、杭州、厦门等城市比较分析

(一)整体比较差距较大

当前,城市之间低碳建设水平的评估与比较尚无统一的体系。基于现有的研究和从数据的可获得性出发,我们设计了低碳城市指标评估体系(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组成,总指数为100)。由于选择比较城市的部分数据统计不全或口径不一等原因,可比较的二级指标有16个,总指数为77.9,已基本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出目前各城市的发展状态。整体比较宁波差距明显:宁波的综合指数只有47.9,实现程度为61.5%;深圳的综合指数为69.2,实现程度为88.9%;杭州的综合指数为64.7,实现程度为83.1%;厦门的综合指数为64.6,实现程度为82.9%(见表1)。表1 四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部分指标比较一级二级指标及权重标准值宁波深圳杭州厦门指标现实现指实现指实现指实现指值程度数程度数程度数程度数低碳0.8万0.5.5.6.7.经济①碳生产力7.4元/571.3210071.329064吨 CO788620.2.3.3.4.②万元 GDP能耗4.70.5%860.9810066.7183.397263242.2.2.2.③三产增加值占 GDP0.67087.3781.2581.5560%比重3.1281233④规上高能耗行业产————————20%1.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23.8⑤环保投入占 GDP比————————23%重4.21.2.2.⑥ R&D投入占 GDP1.3.45.7710078.3957.113.5%比重3.8684873.6.4.低碳6133.4.社会⑦城市化率4.775%849292.43100337574178公⑧轨道交通里程数500010050000里3————————5.⑨恩格尔系数4.330%51⑩每万人拥有公共汽————————20辆3.车52低碳0.5.8.8.(11)非化石能源占一0.5.9552.9094.1994.19资源8.5%次能源消费比重9.55634456.4.5.(12)碳汇密度8.064%0.78.4262.39100866.9328854.6.6.3.8吨5.7.(13)人均能源消费量69.1984.40958100标煤527.27844.5.5.8.5吨16.(14)人均碳排放量二氧化65.4182.5189.56100336.3碳2944.低碳(15)环保节能标准执9政策100%999100510051005行率595续表一级指二级指标及权重标准宁波深圳杭州厦门标值现实现指实现指实现指实现指值程度数程度数程度数程度数低碳环(16)工业废气中二861.2.2.2.境86.699.399.5100100%氧化硫排放达标率.682090912.1(17)工业废气烟尘98————————100%排放达标率1.9.8(18)工业废水排放952.2.2.2.95.597.998100100%达标率2.1.50106061(19)工业固体废弃94————————100%物综合利用率2.9.916平(20)城镇人均公共2.3.2.2.方米1062.510076.368.8绿地面积3.41345934/人(21)建成区绿化覆2.2.2.2.3782.210088.989.845%盖率2.61463133(22)城镇生活垃圾102.10039510031003100%085无害化处理率3.0指标总指数100(可统计指47696464——61.588.983.182.9数77.9).9.2.7.6

注:(1)厦门⑥指2009年,(16)、(18)指重点企业;(2)深圳、杭州、厦门①、②、(11)、(13)、(14)数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庄贵阳《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建设》;(3)万元GDP能耗、人均能源消费量、人均碳排放量等反向指标指数经技术处理也转换成指数越大越好。

(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

宁波与先进城市的主要差距在于万元GDP能耗、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R&D投入占GDP比重三个指标(见表1和图1)。宁波产业结构中重化工业特征明显,偏重的产业结构对发展低碳经济形成了较大的压力(2010年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中重工业占比为68.6%);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工业发展对服务业产生有效联动作用不强。图1 四城市万元GDP能耗、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R&D投入占GDP比重三个指标指数比较

(三)低碳资源是失分最多的一个方面

宁波与先进城市的主要差距在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人均能源消费量和人均碳排放量三个指标(见表1和图2)。宁波能源消费基数大,煤炭和石油是主要的消费能源,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70%以上。图2 四城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人均能源消费量、人均碳排放量三个指标指数比较

(四)生态环境保护亟须加强

宁波与先进城市的主要差距在于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以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三个指标(见表1和图3)。据宁波环境状况公布显示,宁波环境污染主要以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为主,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为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废气的排放,而水污染的一个主要污染源是工业废水的排放。图3 四城市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三个指标指数比较

另外,低碳社会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全社会低碳发展的意识亟待加强。这是全国性的普遍问题,宁波相比先进城市在政策的系统性和推进力度上相对较弱。

三、加快推进宁波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宁波要高度重视低碳城市建设,专门制订“十二五”及更长时期的规划,明确目标和任务,在城市形态和功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活方式以及体制机制诸方面积极践行“低碳和碳减排”。

(一)从低碳视角科学构建现代都市

规划低碳的城市形态和功能。碳减排与城市形态结构存在密切关系。应大力提倡紧凑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按照“一核两翼多节点”的要求,完善城市规划体系,推进城市空间集约和协调发展。按照现代化小城市要求建设卫星城和中心镇,就近承接人口和产业转移,并形成各具特色的都市功能区块。现代都市各组团和功能区块之间,以区域公共交通走廊连接,形成绿色交通。按照公共交通可达性确定开发强度,以规划引领适度居住小区建设,避免大街区空间,促进步行和自行车的使用。加强城市综合配套建设,合理规划生活性服务业和城市生态系统。

开发低碳建筑。建立低碳建筑评价体系,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将更多的建筑纳入我市的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制定更加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确定耗能设备的最低能效等级门槛;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加强低碳建筑技术开发;倡导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低碳化设计,综合考虑水绿、通风、雨水回收、给排水、交通、能源等各个系统,与城市空间布局相衔接,降低我市热岛效应;利用财税政策鼓励开发商投资和消费者购买节能低碳建筑。

优化低碳交通。有效整合水道、公路、铁路和航空等运输通道,建设多式联运枢纽,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推动集疏运体系的合理化和高效化。从根本上落实“公交优先”的策略,提高公交分担率,调控私人汽车合理增长。加强实施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准入制度,严格车辆市场准入退出制度,推广使用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加强智慧交通建设和管理,规划建设综合枢纽场站,实现客运“零”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

(二)加快培育发展低碳产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以产业低碳化为目标,结合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研发、中介、旅游、会展、物流等产业,积极发展都市人文休闲产业和总部经济,使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较快提升。

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在出口战略上,应选择低碳相关产业作为发展方向,并在财政、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使低碳产品成为宁波外贸出口的新增长点。调整目前技术含量、环保标准和附加值都比较低的出口产业结构,鼓励出口能效较高的产品,以应对各类环境贸易壁垒。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将宁波打造成全国新材料、新装备和节能环保等产业的重要制造基地和创新中心。大力培育发展环保节能技术市场,发布节能、节水、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推荐计划,促进节能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三)加强资源能源利用和生态建设

推进节能减排。继续深入开展行业节能,全面开展能源审计,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生产管理,推进技术进步和综合利用,挖掘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潜力。加强运行管理,合理安排好能源利用方式,发挥各类技术设备的优势,取其所长。

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先进燃煤发电技术,提高煤炭转化效率。加快天然气普及进度,增加天然气对煤炭和石油的替代。推广应用低碳能源,重点开发可再生能源,力求形成煤炭、油气、低碳能源各占三分之一的能源结构,实现能源供应的多元化、清洁化和低碳化。

发展林业碳汇。通过造林和再造林,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建立农林复合系统,提高林地生产力,延长轮伐时间,增强森林碳汇;通过改进采伐作业措施,提高木材利用效率;通过更有效的森林灾害(林火、病虫害)控制,保护森林碳贮存;通过耐用木质产品替代能源密集型材料、进行木材产品的深加工、循环使用,实现碳替代。探索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市场化途径,探索碳汇林营造技术和森林抚育技术。

加强与碳相关的环境治理。加大对“两高一资”重污染企业和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的执法监管力度,加强油气、油烟污染治理。继续推进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着力抓好重点流域水污染整治,加强产业带污染综合防治,综合整治城市内河河道、大气和噪声污染。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多渠道、多形式支持水源地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

(四)倡导低碳生活和消费模式

树立低碳消费理念。建立宁波市低碳信息传播体系和公益性的低碳节能咨询网络,为全社会提供低碳政策、技术的咨询服务。将低碳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组织开展低碳宣传和实践活动。举办宁波节能环保技术与产品博览会、生态环保行等主题鲜明的节能低碳宣传活动,逐步形成低碳消费理念。

推广节能低碳产品应用。鼓励城乡居民购买使用有节能环保认证标识的绿色家用电器。推广使用节能灯、节水用具、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空调、冰箱、洗衣机、平板电视、汽车等低碳节能环保新产品。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优先采购低碳、节能、环保办公设备和用品。引导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由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明显减少单位GDP中来自居民生活消费的碳排放。

倡导推进生活方式低碳化。推动戒除以高耗能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推动戒除“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引导公众确立“限塑就是节油节能”、“节水也是节能”等绿色消费意识。倡导生活简单、简约化,尽量减少“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积极推进循环消费。

(五)构建和创新低碳发展体制机制

加强法规和政策引导。对宁波现有的与低碳发展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逐一梳理,发挥宁波较大市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有利条件,对照国家层面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定出符合实际、具有操作性的配套实施细则,重点是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市场建设、消费引导、准入标准和技术支持,逐步将低碳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

强化绿色低碳发展的资金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建立绿色产业投资基金、中国碳汇基金宁波专项。探索建立宁波环境交易所、林权交易所等要素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引入环境评价要素,开展绿色金融活动,实施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政策,加大对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的重点授信支持。

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的组织体制。成立市低碳发展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成立相应组织机构,统筹领导低碳城市建设与节能减排、生态市建设、循环经济建设等相关工作。通过市政府与各地签订碳减排目标责任书,推动各地各部门进一步把目标责任层层分解落实。

深化绿色低碳发展的区域协作。要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区域环境整体治理合作,构筑互动共赢的长效运行机制。推动建立浙东、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完善区域大气环境管理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作者单位:宁波市社会科学院

该成果2012年3月26日刊于《宁波社科内参》第2期(总第69期)

“十二五”时期宁波投资翻番的若干建议

黄志明 林崇建 龚雪姣

摘 要:投资仍将是现阶段宁波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十二五”时期宁波投资翻番任重道远,必须下大决心强力推进。外来投资务必实现超常规增长,民间投资力争快速大幅增长,政府投资确保稳定增长。要着重投向富有竞争力、成长性和引领性的重点产业项目,突破科技创新投资瓶颈,强化土地、金融、人才和政府服务保障。

关键词:“十二五”时期 宁波 投资翻番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过低的投资增长势必影响经济发展的后劲,也将制约经济的进一步转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投资仍将是现阶段宁波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保持投资规模的较快增长的同时,要加快向集约化投资增长方式转变。

一、“十二五”时期宁波投资翻番目标任重道远

(一)“十一五”时期投资总量低速增长态势明显

“十五”至“十一五”期间,宁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持续增长(2011年开始实行新的统计口径,依据新统计口径,固定资产投资改为统计限额以上,限额以上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2011年宁波限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392.9亿元)。随着基数的不断增大使投资增速下降明显,且与同类城市相比,“十一五”时期宁波的投资增速明显偏低(见表1、表2)。表1 “十五”及“十一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限上和限下)情况20012003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年年年年年年年年投资额(亿470.3835.91336.31502.81597.51728.22004.22193.3

元)投资年增速30.4%39.0%21.1%12.5%6.3%8.2%16.0%9.4%

数据来源:历年《宁波统计年鉴》。表2 “十一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的城市比较类别宁波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青岛深圳年均增速10.4%14.7%14.1%17.5%22.3%15.7%10.5%

自2008年开始,宁波一改与杭州在投资上不相上下的局面,投资总量逊于杭州,差距有愈加扩大之势(见图1)。图1 “十五”及“十一五”时期宁波与杭州投资总量的比较

(二)实现“十二五”时期投资翻番(18000亿元),任务艰巨

“十一五”期间,各年度的投资增长情况快慢不一,以投资增速下滑较大的2010年为基数,“十二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必须保持年均增速17%以上,方能实现“十二五”时期18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的目标(《“十二五”规划》中投资年增速目标为14.5%,其是在不考虑2010年实际投资额的基础上,按“十二五”时期投资总量比“十一五”时期投资总量翻番来计算的)。2011年开始的新统计口径只统计限上固定资产投资部分,据我们测算“十一五”时期限上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平均比重为93.18%,如按17%的年增速测算,“十二五”时期投资累计为16772亿元,若限下投资也达17%年增速,则能实现“十二五”时期18000亿元的投资目标,建议把“十二五”时期投资总量调整为新统计口径的16772亿元(见表3)。表3 实现“十二五”时期投资翻番预期目标的投资额年度分解和投资年均增速2010年20112012201320142015年年年年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预测2566.3002.3512.4110.4808.2193.3(亿元)24807限上固定资产投资额预测2384.2792.3271.3833.4490.2035.0(亿元)0980318000(亿元)(按年均增速“十二五 ”时期投资累计为17%)16772(亿元)(按年均增速“十二五 ”时期限上投资累计为17%)

(三)受内外多重因素影响,投资快速增长面临较大压力

宏观环境制约因素。货币政策环境不容乐观。世界经济不景气,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缺乏投资热点。“节能降耗减排”的硬约束将在客观上大大减少粗放型项目的投资规模数量。房地产业调控政策将继续影响投资增长。

宁波自身发展因素。工业投资增长乏力,增速不断下滑,所占比重日益下降。企业创新能力不够强,缺乏好项目,无法有效撬动民营和外来资本的投资积极性。土地以及水电气等资源制约进一步凸显。

(四)“十二五”时期投资预期增长点

根据市委、市政府“六个加快”战略和《“十二五”规划》等重大决策,预计“十二五”时期宁波最可能有较大增幅的投资领域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经济、基础设施、保障房工程、民生工程等;最可能有较大增长空间的投资主体是:外来资金和民间资金;此外,投资效益的提高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投资增速下滑的不足,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二、调整投资主体结构,完善资金来源结构:外来投资务必实现超常规增长,民间投资力争快速大幅增长,政府投资确保稳定增长

(一)宁波近年投资主体结构——政府投资较快增长,民间投资相对慢速增长,外来投资总量及比重显著下降;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调整优化

从各投资主体的比重情况看,“十一五”期间,宁波政府投资所占比重总体不断攀升,民间投资比重有所扩大,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比重下降,外来投资(含外商和港澳台)比重持续下降(见表4)。表4 “十一五”时期宁波固定资产投资的投资主体情况20062007200820092010平年年年年年均政府投资投资额(亿575414.4456.7563.2696.7748.3元).833.占比(%)29.330.735.037.436.8818.年增速28.210.223.323.77.4((%))6民间投资投资额(亿1038.811649.5729.2736.4903.3元)8.5占比(%)48.46.049.145.748.651.01年增速11.7.612.31.022.715.0(%)7外来投资(含外商、投资额(亿293349.1300.7311.2260.5247.9港澳台)元).9占比(%)18.24.720.219.314.012.21-年增速-13.-16.16.43.5-4.83.093(%)

注:关于政府投资,目前尚缺乏公开的统计数据,并考虑到与杭州进行比较必须统一口径,因此本文中的政府投资数据没有将国有控股部分包含在内,实际政府投资总量和比重要更高。

一是宁波市政府投资比重由“十一五”期初小于杭州,转为超越杭州,并且比重增加更快,这表明宁波对政府投资的依赖性比杭州更强。二是宁波民间投资绝对值小于杭州,民间投资比重也明显低于杭州,这表明杭州的民间投资强度和活跃度要远胜于宁波。三是尽管宁波外来投资占比和总额大于杭州,但下滑趋势明显,杭州外来投资额则始终呈正增长,2010年反超宁波。这表明杭州外来投资比重尽管小于宁波,但其在近年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仍保持相对稳定(见图2)。图2 “十一五”时期宁波与杭州投资主体比重的比较

(二)宁波近年资金来源结构——利用外资下滑非常明显,国家预算内投资、自筹资金以及国内贷款呈现总量增加和增速放缓的特点

2001年至2010年10年间,宁波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呈现前升后降的趋势。国家预算内投资资金不断增加,但年增幅不断下降,预计未来“十二五”期间,政府资金增长幅度有限。除2010年外,自筹资金逐年增加,但“十一五”期间出现比较明显的增速下降趋势。这表明企业受金融危机、宏观调控等因素影响,企业实体投资的能力和意愿大幅下降。国内贷款用于投资的总量一直呈明显的增长趋势,但增速明显下降。预测“十二五”时期在国家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环境下,国内贷款用于投资的增长空间也很有限(见表5)。表5 “十五”及“十一五”时期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指标   (单位:亿元,%)20012003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国家预算内投资19.623.620.217.130.556.85759.3投资额比重8.86.53.02.23.66.15.05.7年增-10.-15.48.45.478.486.20.44.0速23国内贷款投资53.288.4154.8170.5172.9188.7198.1257.4额23.924.423.022.420.520.117.424.7比重年增55.846.83.710.11.49.15.029.9速利用外资投资13.742.6137.7126.690.289.453.655.6额比重6.211.820.516.610.79.54.75.3年增-28.-40.57.794.5254.9-8.1-0.93.7速80自筹资金投资135.9207.5360.2447.1548.7602.4827.5668.5额61.157.353.558.765.164.372.864.2比重年增-19.25.534.824.624.122.79.837.4速2

注:城镇以上,不包括房地产开发情况。

数据来源:历年《宁波统计年鉴》。

(三)千方百计抓好外来投资,努力实现外来投资“十二五”总量倍增

加强谋划,重点促进与央企对接合作。尤其要加强战略新兴产业项目的前期谋划接洽,可采用直接投资、联合开发、共建园区、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引智造血”、相互持股、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

坚持“招大、引强、选优”,高度重视加强对外商的招商引资力度。据统计,除香港地区外,杭州外资中美国、日本、新加坡等优质外资来源地比例较高,而宁波来自开曼、英属维尔京群岛等海外离岸金融中心比例相对较大。因此,要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FDI)最新发展趋势的跟踪研究,由政府牵头组织更多有针对性的项目推介会,有的放矢地开展“特色专业化招商”、“政策优惠撬动新项目招商”、“产业链集群化招商”等。

优化完善风险投资发展环境,大力吸引各类风险投资来甬投资。一是学习深圳加快打造“创新型城市”,以高成长性的创新性产业项目来增强对风投的吸引力。二是研究制定适合风投基金进入的制度安排和优惠政策,多渠道大力推介重点企业和项目。三是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发展中介服务体系,提供优质风投服务环境。

(四)引导和扶持相结合,着力挖掘民间资本投资增长空间

大力培育发展各类投资基金产业,加快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股权投资中心。加快做大基金产业,一是对照京、沪、深、津、渝等城市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的优惠政策,寻找差距,合理设计制度安排,突出宁波的独特吸引力。二是引导鼓励本土民间资本改变目前过于追求即期利润的“短视”行为,扶持发展本市的私募股权基金(PE)、风险投资基金(VC)、产业投资基金(IIF)等基金产业。三是加快国有母基金设立与运作,发挥政策性资金的引导作用。

创新民间金融发展路径和管理模式,有效撬动民间投资力量。尽快研究出台我市对接浙江省《关于加强和改进民间融资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的相关政策,引导热衷“炒钱”的民间资本回归实体经济,进入正规金融体系,使巨量民间资金盘活转化到投资建设中去。尤其是在以往民间投资介入较弱的重大基础设施和金融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网络银行、农村互助社和互助保险机构等“草根”金融,“有保有压”,切实为那些有“做大”空间和动能的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进一步优化投资区域结构,引导宁波外流资本“回流”。高度重视宁波资本外流现象。一是要加快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深化区域协作工程,从土地差价、共建开发园区、税收、技改扶持等方面鼓励甬商在市域内梯度转移投资。二是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外迁企业总部“回流”宁波,税源“回流”宁波。

(五)注重发挥政府投资导向和“乘数”作用,确保政府投资稳定增长

政府投资对企业投资有“挤出效应”,并且在土地财政受到制约条件下,宁波当前政府投资比重和总量快速攀升的状态从长期来看是难以为继的,必须下定决心优化投资主体结构。政府投资更适宜发挥一种投资导向、投资催化和投资乘数的重要作用。建议在确保政府投资稳定增长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优化政府投资行为,将政府投资的重点放到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建设领域,而对于重大产业战略合作项目(如对接央企等),政府投资的重点放在项目的前期筹划和运作初期引导环节,而以参股或控股的方式参与项目中后期运作,为各类民间(企业)投资主体腾出更多的投资参与空间,激发其投资积极性,形成“投资召唤投资”的良性循环。

三、优化投资投向结构,着力提高投资效益:着重投向富有竞争力、成长性和引领性的重点产业项目,强化技术创新投资,兼顾投资各领域相对均衡发展

(一)宁波近年投资投向结构——产业投资投向依次为三产、二产和一产;房地产投资比重约20%,基础设施投资比重约30%

“十一五”期间产业投向依次为:三产(比重递增)、二产(比重递减)和一产(比重微弱增长)。与“十五”相比,“十一五”投资弹性系数与投资拉动系数平均值下降较大,这说明“十一五”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较“十五”下降。这非常值得我们反思和警惕当前的投资结构和方向等问题(见表6)。表6 “十五”及“十一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投向  (单位:亿元)20012003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年年年年年年年年第一产投资额3.03.72.13.94.66.814.411.4业比重0.60.40.20.30.30.40.70.5(%)第二产投资额176.0399.2725.8720.6735.5755.6776.7697.6业工业投175.0398.9752.5715.4732.4753.4769.3685.3资比重37.447.854.348.046.043.738.831.8(%)第三产投资额291.3433.0608.4778.3857.4965.912131484业比重61.951.845.551.853.755.960.567.7(%)

数据来源:历年《宁波统计年鉴》。与杭州对比,宁波现代服务业投资比重相对较弱,但差距在不断缩小;宁波二产投资较大的相对优势在弱化(见图3)。图3 “十五”及“十一五”时期宁波与杭州二产、三产投资比重比较

宁波重点投资行业(投资额超20亿元)分布在二产中的装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电、热、气、水等传统基础工业和三产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见表7)。表7 “十一五”期间投资额超20亿元的重点行业  (单位:亿元)行业20062007200820092010年均增年年年年年速二制造业523.6536.7585.6622.2559.81.4%产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72.7170.8214.2297.1297.217.5%产住宿和餐饮业25.341.924.635.633.517.0%房地产业21.631.751.679.9118.342.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119.1121.8155.2187.4206.618.0%理业

数据来源:历年《宁波统计年鉴》。宁波房地产投资增速有所下滑。“十五”及“十一五”时期,房地产投资比重始终维持在20%上下波动,这反映出全社会投资和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性。同时,“十一五”期间房地产投资增速较“十五”时期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房地产投资受调控影响下遇到“瓶颈”,预期未来对总投资的拉动作用也将下降(见表8)。表8 “十五”及“十一五”时期宁波房地产投资情况投资情况20012003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年年年年年年年年投资额(亿87.08184.26259.5313.58332.89307.75374.51557.27

元)18.519.420.920.817.818.725.4比重(%)22.0%年增速45.846.36.220.86.2-7.621.748.8(%)

数据来源:历年《宁波统计年鉴》。基础设施投资总量逐步增长,占比约三成,略有下降(见表9)。表9 “十一五”时期宁波基础设施投资情况投资情况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基础设施投资(亿元)484.4478.3537.4633.2634.6比重(%)32.229.931.131.628.9

(二)调整优化投资产业结构,突出保障重点产业和重点产业集群投资

优化调整产业投资结构,重点保障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比重。第二产业重点加强: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的“4+4+4”产业体系。第三产业重点加强:以建设第四代现代贸易物流港为龙头的现代物流服务业;更加开放和市场化运作的现代金融服务业;以吸引高端人才为目的的商务、娱乐、房产、公共设施管理等业态。第一产业重点加强: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集疏运销网络及贸易;优质农渔产品育种业;观光休闲及农业文化传承等新兴业态。

(三)多措并举,下大力气抓好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切实提高投资“含金量”和“倍增能力”

一是培育创新思想,激发企业家投资创业和创新的积极性。二是强化技术创新投入,提高投资“含金量”和“倍增能力”,着力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以规模取胜、只赚辛苦钱、受制于人的陈旧思路。三是壮大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投资的主体地位。建议进一步扩大企业研发费用有关财税优惠和资助政策的受惠范围和优惠幅度;同时,通过完善创新合作机制,吸引更多的市内外科研机构和科研人才,以“为我所用”的灵活思路加强与市外大型企业、央企、外国公司的研发交流与投资合作。

(四)兼顾产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及民生投资的动态平衡发展

产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及民生投资之间互为支撑,互相促进,但也有互相竞争的关系,关键是要根据发展基础和目标而进行科学筹划,明确重点,量力而行,统筹安排。当前,宁波的迫切任务是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促进企业回归实体经济投资。与此同时兼顾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及民生投资的稳步发展,为整体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四、切实保障重大项目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重大战略平台,加大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重大项目落地开工速度

(一)重大项目投资意义重大,必须确保投资落实到位

“九五”至“十一五”时期,宁波重大项目完成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均不超过28%,而要完成《宁波市“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的预期目标设定,则必须抓住抓牢抓好重大项目的投资与落地,才有可能实现投资翻番的预期目标(见表10)。表10 宁波“九五”至“十二五”时期重大建设项目投资情况类别重大项目完成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比重(亿元)(亿元)(%)“九五 ”404160025.3“十五 ”975434722.4“十一五 ”2500903927.7“十二五”75731800042.1(预期)

数据来源:《宁波市“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

(二)加强重大项目投资途径:打造重大战略平台,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加快落地开工速度

 

一是加快完善提高梅山、杭州湾、石浦等海洋经济十大集聚区、智慧城市建设、卫星城、中心镇、保障房建设等战略平台。二是加快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和国际贸易示范区,努力使我市成为大宗商品资源交易中心及定价中心、专业化进口贸易中心和区域金融服务中心。三是不断完善全市重大投资项目统一协调机制,土地指标优先满足重大投资项目需求;定期跟踪分析全市投资形势,实时解决问题,确保重大投资项目加速落地开工。

五、全方位增强完善投资保障——提高政府投资服务水平,创新完善金融体系,优化供地结构,加强投资人才建设

(一)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审批流程,提高政府投资服务水平

深入推进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简化审批手续;创新审批方式,广泛推广“模拟审批”,倒逼项目及时推进;多职能部门“会商会审”,实现联合审批,提高审批效率;对重大投资项目提供无偿代办、全程代办等灵活方式,为招商引资做好服务。

(二)优化供地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切实保障重大投资项目需求

一是建立供地结构与投资结构的有效对接机制,确保重大项目的用地需求,优先重点保障。二是统一规范开发区( 园区) 建设管理,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效率。三是盘活存量低效用地,努力在宅基地改造复垦、退塘还林、退塘还耕、市外调剂等方面,争取更多土地空间。

(三)完善金融体系,大力鼓励发展债券融资、信托融资、融资租赁等新型金融方式

一是鼓励各商业银行努力向上级分(总)行争取提高信贷额度,尤其是加大专项融资力度。二是深化完善金融体系改革,提高金融机构的专业化服务能力。三是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四是大力发展债券融资。宁波的债券融资目前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必须加强培训引导和制度设计。五是鼓励发展信托融资、融资租赁等。

(四)外引内培,建设壮大金融投资、项目管理和商务服务等高端投资人才队伍

一是注重培育本地投资人才队伍。以政府为主导,采取集中式、补贴式、市外交互式等形式加强培训。调整优化高校专业课程设置,或者以“订单”直接委托市外高校培育紧缺人才。二是灵活引进市外人才。人才引进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借助项目平台,加深合作交流,带动本土人才提高业务素养。同时,建议对高收入的高端人才给予个人所得税补贴,营造更好的人才集聚环境。作者单位:宁波市社会科学院

该成果2012年3月23日刊于《宁波社科内参》第1期(总第68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