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业高职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畜禽解剖生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0 07:39:38

点击下载

作者:韩行敏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全国农业高职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畜禽解剖生理

全国农业高职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畜禽解剖生理试读:

前言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2011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与全国40余所院校及畜牧兽医行业内优秀企业共同组织编写了“全国农业高职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以下简称规划教材)。本套教材依据高职高专“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改革思路,对现行畜牧兽医高职教材进行改革,将学科体系下多年沿用的教材进行了重组、充实和改造,形成了适应岗位需要、突出职业能力,便于教、学、做一体化的畜牧兽医专业系列教材。《畜禽解剖生理》是规划教材之一,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动物医学、畜牧兽医、兽医医药等畜牧兽医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识别畜禽主要器官的形态、位置和构造,认知畜禽主要生命活动,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完成后续课程、岗位工作和职业发展。

本教材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1.按照项目教学模式的要求设计教材基本架构

根据近年来全国畜牧兽医类专业教学改革和本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采取项目教学作为基本编写形式。

2.通过畜禽实地解剖,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本教材打破了系统解剖和比较解剖、理论内容和实验实训的传统格局,以单个系统和器官的结构识别与功能认知为切入点,使学生对畜禽有机体的结构与功能有一个基础性认识,并初步掌握畜体各器官系统的具体解剖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牛、猪、犬和鸡的实地解剖,以及对猪的生理特点、犬的生理特点和鸡的解剖生理特点的认知,使学生具备从事动物生产与疾病防制工作的基础能力。

3.图文并重,突出高职教学特色

本教材在进一步解决高职畜禽解剖生理教材文字基本架构和深浅度等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广泛搜集、多年积累,借鉴本科教材插图、改绘加工和重新标注等方法,初步建立起与高职层次相适应,与文字表述相对应的高职层次动物解剖生理教材插图体系(书中有插图150余幅)。

本教材由韩行敏主编,陈文钦和王锐副主编,白彩霞、丁玉玲和魏建萍审稿。项目一、项目十二和项目十三由黑龙江职业学院韩行政编写,项目二和项目三由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王锐编写。项目四和项目五由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陈文钦编写,项目六、项目七和项目八由黑龙江职业学院薛琳琳编写,项目九由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张福寿和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任宏编写,项目十由辽宁医学院田莉莉编写,项目十一由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李晓娟编写。

本教材可供畜牧兽医类专业的动物解剖生理、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动物生理、畜禽解剖生理和动物科学基础等课程使用,也可作为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自学和在职提高的参考书。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书中存在不足和疏漏之处,欢迎使用本教材的各位师生和同仁提出宝贵意见。编者2012年6月项目一畜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学习目标】

•掌握畜体基本结构层次、各部名称和常用方位术语。

•掌握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掌握各种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分布和功能。

•了解机体功能的基本调节方式和动物体温。【认知与解读】

畜禽解剖生理是关于健康畜禽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科学和技术,其内容一般可分为解剖、组织胚胎和生理三部分。无论动物生产中的饲养管理与繁殖,还是动物疾病的诊断、预防、控制和治疗等工作,都必须掌握动物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从事饲料、兽药、畜禽生产和兽医工作。

畜牧兽医类专业毕业生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动物主要是牛、羊、猪、犬和鸡等,这些家畜和家禽都属于高等动物,其有机体的结构无论多么复杂,都可分为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几个基本层次。一个动物个体由若干个系统构成,每个系统由若干个器官组成,每个器官由若干种组织组成。所谓组织就是一群细胞,而细胞是由分子组成的。任务一 细胞

细胞是动物有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细胞核膜的有无,只有真核细胞才有完善的细胞核膜。单细胞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具有全部生命属性。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生物进化程度越高,分化越精细。

构成高等动物的细胞都是真核细胞,其数量可以达到几十万亿个13[(4~6)×10]。细胞具有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兴奋性、繁殖、遗传和变异等生命现象。

构成动物有机体的分子可以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种。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糖类、脂类和核酸;蛋白质是结构大分子,结构复杂,形态多样,功能各异;糖类是动物能量的主要来源;脂类主要是参与构成机体的细胞膜和储存能量;核酸是信息大分子,存储和传递着大++2+量的控制各种生命活动的信息。无机物除了有水和Na、K、Ca、2+-Mg、Cl等简单的离子外,也有像羟磷灰石[Ca(PO)(OH)]10462那样比较复杂的物质。

高等动物机体的细胞因其所处的环境条件和所执行的生理功能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形态。处于液态环境中游离的单个细胞,如白细胞多呈球形;处于边界位置的细胞常呈扁平形;排列紧密的细胞则多呈多边形;有极性的细胞多呈立方形或柱形;执行舒缩作用的细胞多呈长梭形或长圆柱形;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冲动作用的细胞常呈星形或具有长突起;能运动的细胞通常形状不规则并具有鞭毛或纤毛。

细胞的大小随细胞类型的不同而相差悬殊,鸟类的卵黄特别大,鸡的卵黄直径2~3cm,鸵鸟卵黄直径可达10cm。哺乳动物神经细胞的突起可延伸1m以上。多数动物细胞直径在10~30μm之间,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才能分辨。生物个体的大小并不取决于细胞体积的差异,而是由于细胞数量不同所致。

构成细胞的分子与动物机体的化学成分是一致的。

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一、细胞的构造

1.细胞膜图1-1 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1—糖蛋白 2—脂质分子 3—膜蛋白

细胞膜是细胞表面一层连续的界膜,又称原生质膜或质膜。细胞膜起着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同时能完成细胞的物质交换、代谢活动、信息传递和细胞识别等功能。细胞膜厚7~10nm,光学显微镜下不易分辨,电子显微镜下则清晰可见。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和脂类构成,还有少量多糖和微量的核酸等。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是在脂质双分子层中镶嵌着可移动的球形蛋白质,即所谓“脂质双层镶嵌球蛋白”结构(图1-1)。这种结构不仅存在于细胞的外表面,也存在于细胞的内部,所以又将这种结构称为生物膜或单位膜。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受体、载体和抗原等有关。物质进出细胞膜主要有单纯扩散、异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作用和出胞作用等几种方式。细胞与周围环境间的一切联系都必须通过细胞膜,细胞生命活动中的许多基本现象,如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代谢调控、细胞识别、细胞免疫、神经冲动传导、激素和药物的作用和肿瘤发生等都与细胞膜有关。细胞膜还参与细胞运动、细胞分化和保护等作用。

2.细胞质

细胞质是细胞核与细胞膜之间的物质,是细胞内进行代谢作用和执行各种功能活动的场所,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器和细胞内含物(图1-2)。图1-2 细胞质的结构模式图1—微绒毛 2—入胞作用 3—过氧化物酶体 4—溶酶体5—中心体 6—粗面内质网 7—核孔 8—线粒体9—脂肪滴 10—游离核糖体 11—出胞作用 12—微管13—滑面内质网 14—高尔基复合体 15—核膜 16—核仁17—膜旁核糖体 18—微丝

细胞质基质是细胞质中除细胞器和内含物以外的半透明胶状物质,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占细胞蛋白质总量的20%~25%,其中可溶性酶主要是一些与糖酵解、脂肪酸合成、核苷酸代谢以及氨基酸活力有关的酶类,还含有水、糖类、脂类和无机盐等。内含物是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的营养物质或代谢产物,包括脂肪、糖原、蛋白质、分泌颗粒及色素颗粒等,其数量及形态等可因细胞类型和生理状态的不同而变化。

细胞器是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结构。动物细胞中具有单位膜的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体,其中线粒体有双层单位膜,并独立存在于细胞质中,其余的均围以单层单位膜,彼此间在结构和功能上均有一定的联系,可相互转化,并与质膜和核膜相连。非膜性细胞器包括中心体、核糖体、微管和微丝等。(1)线粒体 线粒体呈线状或颗粒状,具有内、外两层单位膜。外层完整独立,内膜向内形成嵴,内膜内表面有很多基质颗粒(基粒),是与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和氨基酸降解等有关的各种酶。线粒体是细胞内氧化、储能和供能的场所——细胞的供能站,能量消耗大的细胞内线粒体数量多,线粒体在细胞内通常位于需要供应能量的位置。(2)核糖体 核糖体也称核蛋白体或核糖核蛋白体,体积较小,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大亚基呈头小身大的无腿侏儒形,小亚基呈头大身小的无腿侏儒形。两个亚基可单独存在或相互抱和在一起。有的核糖体附着于糙面内质网或核膜的表面,称为附着核糖体(膜旁核糖体);有的游离于细胞质中,称为游离核糖体。核糖体与蛋白质合成有关,当合成蛋白质时,常见几个或几十个单核糖体由一条mRNA串联起来,形成多聚核糖体。一般认为,游离核糖体主要合成结构蛋白、酶蛋白及基质蛋白,供细胞本身的生长及代谢等需要;而附着核糖体主要合成分泌蛋白或输出蛋白,如抗体和分泌物等。(3)内质网 内质网是细胞内由膜构成的、相互连通的膜管状结构,相互交织成网状。根据其表面是否附着有核糖体,可将其分为粗(糙)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外表面附有核糖体,数量和形态随细胞类型而异,如分泌蛋白质特别旺盛的浆细胞和胰腺的腺泡细胞的粗面内质网很发达,主要功能是合成外输性蛋白质,如各种肽类激素、酶类和抗体等;滑面内质网的膜表面光滑,无核糖体附着,通常由有分支的小管或小泡相互吻合而成,其化学组成、酶的种类及数量也各有差异,主要功能是分泌非蛋白物质和集散某些离子等。(4)高尔基复合体 高尔基复合体位于细胞的分泌面上,由扁平囊、小泡和大泡三部分组成。扁平囊是高尔基复合体的主体,一般由3~8层表面光滑的膜囊平行排列成略弯曲的弓形,中央较狭窄,边缘稍膨大,呈现两个面。凸面一般靠近核膜或内质网膜,称为形成面;凹面称分泌面或成熟面,朝向细胞游离面。小泡位于凸面附近,大泡位于凹面附近,小泡不断向扁平囊融入,大泡不断从扁平囊上脱落下来。高尔基复合体的功能与分泌有关,主要是对粗面内质网合成的物质进行加工、浓缩使其成熟、包装并运输至细胞外。(5)溶酶体 溶酶体是单层单位膜围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小泡,大小不一,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并以酸性磷酸酶作为标志酶的细胞器。溶酶体执行细胞的“消化”功能,能将外源性大分子、病菌、异物或衰老死亡的细胞碎片、破损的细胞器和过多的分泌颗粒水解。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含有较多的溶酶体,可及时杀死、处理和清除对细胞和机体有害的微生物及其它异物,在对底物消化分解时还可保留抗原信息,因此,溶酶体不仅能防止病原扩散,而且在免疫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在创伤或炎症时,溶酶体参与清除细菌和细胞碎片,为消除炎症和创伤愈合创造条件。精子的顶体实际上也是一个大型溶酶体。(6)过氧化物酶体 过氧化物酶体又称微体,是由单层单位膜围成的球形或椭圆形小泡,内含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多种氧化酶,其功能主要是防止细胞过氧化物中毒。

上述5种细胞器,也称细胞的内膜系统,内膜系统与细胞质膜及细胞核膜合称细胞的微膜系统。(7)微丝与微管 微丝与微管属于细胞内的微梁系统。微丝是细胞质内的一种丝状物,既可在细胞内形成网状结构,又可有规则地成束排列。微丝具有收缩功能,细胞的许多生理活动都与微丝有关,如细胞的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微绒毛的收缩、伪足的伸缩、分泌颗粒的移动及排出、细胞器的位移与变形等。肌细胞内的肌动蛋白微丝与肌球蛋白微丝互相滑动,从而引起肌细胞收缩。微管是由微管蛋白组成的细长而中空的管状结构,是构成细胞骨架和多种细胞器的成分之一。微管粗细均匀,可弯曲,但不分支,典型的微管由13根直径约5nm的原丝平行排列而成。微管普遍存在于各种细胞内。

3.细胞核

多数细胞只有1个核,少数细胞有两个或多个细胞核。细胞核既是细胞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心,又是蕴藏与控制遗传的中心。细胞核由核膜、核基质、核仁和染色质构成。

核膜是细胞核表面由两层单位膜组成的被膜,内、外两层核膜彼此融合成许多核孔,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重要通道。核膜外层附有核糖体。除核膜、核仁和染色质以外,存在于细胞核内的物质称为核基质,含有水、无机盐和多种酶类,如DNA聚合酶、RNA酶等。核仁是球形的致密体,其化学成分主要是RNA,也有少量DNA及大量碱性和酸性蛋白质,有合成rRNA等功能。

染色质是由脱氧核糖核酸(DNA)与蛋白质组成的纤维状复合物。染色质分为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常染色质是被碱性染料着色较浅的区域,而染色较深的区域称异染色质。当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前,核内纤维状染色质高度卷曲和螺旋化,变粗变短形成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数量的染色体。染色体的数目和形状因动物种类而异,但各种动物染色体的数目却是恒定的,如马有64条、牛60条、猪38条、绵羊54条、山羊60条、驴62条、鸡78条、鸭80条等。染色体在体细胞内的数目是二倍体,即双倍体;而在成熟的性细胞内,其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是单倍体。在体细胞的染色体中,每两个染色体相配对。其中有一对的形状因性别而异,称为性染色体。哺乳动物的性染色体中,一条是较大的X染色体,另一条是较小的Y染色体,雄性动物体细胞的性染色体为XY,雌性动物体细胞的性染色体为XX。在家禽中,雄性是ZZ型染色体,雌性是ZW型染色体。二、细胞的生命活动

1.细胞分裂

细胞数量的增加靠细胞分裂,而细胞种类的增加则靠细胞分化。细胞分裂是细胞繁殖子代细胞的进程。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补充衰老死亡的细胞。细胞的分裂能力与细胞分化程度有关,细胞分化程度越低,分裂能力越强;分化程度越高,分裂能力越弱,当细胞高度分化时就完全丧失了分裂的能力。细胞分裂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分裂,主要有3种分裂形式,即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2.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细胞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在高等生物体内,细胞分化特别显著,其过程基本上是不可逆的,它导致了个体的成熟、衰老和死亡。细胞分化存在于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但在胚胎期表现最为明显。动物体的胚胎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经过卵裂、囊胚、原肠胚、三胚层分化后,逐步出现了组织和器官,最后成为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个体。胚胎发育的主要过程是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细胞分裂使细胞的数量增加,生长使细胞的体积增加,分化使细胞的种类增加。正常情况下,细胞的不断分裂,通常伴随着细胞的逐步分化。在细胞分化的不同阶段,细胞分裂的速度和能力是不同的,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分裂速度越慢,分裂能力越小;分化程度越低,分裂速度越快,分裂能力越大。成体已分化的细胞各自有特殊形态结构,并执行特定的生理功能,有的细胞在一般情况下已丧失再分化为其它细胞的能力,如神经元;而有的细胞仍保持分化为其它细胞的能力,如造血干细胞等。

3.细胞的衰老和死亡

不同类型细胞的寿命差异很大,一般来说,高度分化的细胞,如神经细胞和肌细胞在出生后即停止分裂,其寿命可与个体寿命相等;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存留约120d;中性粒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仅存活约8d。

细胞衰老时,主要表现为代谢活动降低、生理功能减弱,同时,细胞形态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此时,原生质和水分均减少,细胞内各种酶的活力减弱,RNA和DNA的合成及损伤修补能力也明显下降。质膜结构的破坏导致细胞膜透性发生变化。线粒体数量的减少、膨胀变形以至破裂,高尔基复合体和内质网膜的破裂,溶酶体数量的增加都是细胞衰老的征象。

细胞死亡一般可分为坏死和凋亡两种。细胞的坏死主要是致病因素引起的,也称为非程序性死亡或酶融性死亡。细胞坏死过程中有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细胞嗜酸性增强、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弥散出来等现象。而细胞凋亡是有严格程序控制的,因此也称为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过程中出现有完整细胞膜的凋亡小体、细胞体积缩小、连接消失、胞质密度增加、线粒体膜电位消失和细胞色素C释放、核质浓缩、核膜及核仁破碎、DNA降解、胞膜有小泡形成等现象发生,最终可将凋亡细胞遗骸分割包裹为几个凋亡小体,无内容物外溢,因此不引起周围的炎症反应,凋亡小体可迅速被吞噬。

细胞的不同死亡方式与动物的发育、炎症、肿瘤及衰老等有关。任务二 基本组织

组织是来源相同、形态和功能相似、借助于细胞间质结合起来的细胞群。高等动物有机体的组织通常分为4种,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这4种组织又称动物的基本组织。一、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是细胞成分多,间质少;有极性,朝向体表或中空性器官的腔面,称为游离面,与其相对的一面,称为基底面;基底面与深层组织之间借一薄层基膜彼此相连;富含神经末梢,但一般没有血管和淋巴管,靠渗透方式通过基膜与深层的结缔组织间进行物质交换。

根据上皮组织的功能可将其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被覆上皮又分为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和变移上皮6种。前4种是单层上皮,后2种是复层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由一层扁平的多边形细胞组成。彼此以锯齿状边缘相嵌合,顶面观呈鳞片状,侧面观呈梭形,胞核扁圆,位于细胞中央(图1-3)。单层扁平上皮主要分布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体腔内表面及体腔内器官的外表面,其中分布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内皮。单层扁平上皮薄而光滑,可减少摩擦。图1-3 单层扁平上皮1—深部组织 2—扁平上皮 3—血管腔图1-4 单层立方上皮1—肾集合管 2—立方上皮细胞

2.单层立方上皮

单层立方上皮细胞侧面呈立方形,细胞的高与直径无明显差距。表面观察则呈多边形,胞核大而圆,位于细胞中央(图1-4)。单层立方上皮主要分布在肾集合管、肺的细支气管、卵巢的表面和腺体等处。单层立方上皮主要起分泌等作用。一般腺体主要由单层立方上皮组成。

3.单层柱状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柱状细胞紧密排列而成。核呈椭圆形,长轴与细胞一致,位于细胞近基底部。游离面可见微绒毛,细胞之间常夹杂着一些杯状细胞(图1-5)。单层柱状上皮主要分布于胃肠黏膜内表面,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图1-5 单层柱状上皮1—结缔组织 2—刷状缘 3—柱状上皮细胞 4—基膜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高低不同的柱状、梭形和锥形细胞组成,柱状细胞游离缘有纤毛。由于细胞的高矮不一,所以细胞核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形似复层,但每个细胞的基底面均附着于基膜上,实为单层(图1-6)。纤毛细胞之间常有杯状细胞分布。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主要分布于上部呼吸道的内表面,能借助杯状细胞分泌的黏液吸附细菌、尘埃等异物,并通过纤毛的摆动将其清除。图1-6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1—纤毛 2—上皮细胞 3—基膜

5.复层扁平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又称复层鳞状上皮,表层细胞扁平,且由于细胞角质化而形成角质层,具有抗摩擦、抗损伤及防止异物侵入等功能。表层细胞衰老脱落后,由深层细胞不断增殖补充。中间层由数层多边形细胞组成,基底层细胞呈矮柱状,体积较小,直接与基膜相贴(图1-7),易于获得营养,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表皮、口腔、食管和阴道等处。

6.变移上皮

变移上皮主要分布于膀胱和输尿管等处的黏膜内表面,细胞的层数和形态结构随器官的功能状态改变(图1-8)。当膀胱中尿液充盈时,上皮细胞层次减少,细胞趋于扁平;当膀胱中的尿液被排空时,上皮细胞变圆,层数增加。图1-7 复层扁平上皮1—表层 2—中间层 3—基底层图1-8 变移上皮(1)收缩状态 (2)扩张状态1—变移上皮 2—基膜 3—结缔组织

7.腺上皮和感觉上皮

以合成、分泌为主要功能的上皮细胞称为腺上皮,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组成的组织或器官称为腺或腺体。根据构成腺体的细胞数量可将腺体分为单细胞腺和多细胞腺。单细胞腺的腺细胞是单个散在分布的,如杯状细胞;有机体中的多数腺体是多细胞腺。根据腺体的生理功能和结构的不同,可将腺体分为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根据腺体与其所来源器官的位置关系可将腺体分为壁内腺和壁外腺。(1)内分泌腺 内分泌腺因无导管,故又称无管腺。腺细胞的分泌物称为激素,激素直接进入细胞周围丰富的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内,经血液或淋巴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内,以调节组织和器官的生命活动。(2)外分泌腺 外分泌腺具有由上皮细胞形成的导管,故又称有管腺,分泌部产生的分泌物经导管排出,如肝脏和胰腺等。根据外分泌腺存在的部位,可将腺体分为位于器官管壁之内的壁内腺和位于器官管壁之外的壁外腺。根据多细胞外分泌腺的腺泡形态,可分为管状腺、泡状腺和管泡状腺。管状腺可再分为单管状腺、分支管状腺和复管状腺,泡状腺可再分为单泡状腺和分支泡状腺,管泡状腺可再分为分支管泡状腺和复管泡状腺。

感觉上皮主要分布于眼和耳部。二、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细胞种类较多,数量较少,细胞间质主要由丝状的纤维和胶体或固体状的基质组成。结缔组织分布广泛,形态多样,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组织、脂肪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和淋巴共8种,其中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组织和脂肪组织合称为固有结缔组织。结缔组织具有连接、支持、保护、贮存营养、物质运输等多种功能。

1.疏松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是典型的连接组织,广泛分布于系统之间、器官之间、组织之间和细胞之间(图1-9)。柔软而富有弹性和韧性,肉眼观察时,呈白色网泡状或蜂窝状,因而又称蜂窝组织。疏松结缔组织除具有营养、防御、运输代谢产物和修复的功能外,还有填充、支持和连接等功能。图1-9 疏松结缔组织的结构模式图1—肥大细胞 2—成纤维细胞 3—胶原纤维 4—弹性纤维5—脂肪细胞 6—毛细血管 7—神经纤维 8—巨噬细胞 9—淋巴细胞 10—浆细胞

疏松结缔组织由基质、纤维和细胞组成。基质没有固定的外形,无色透明呈凝胶状,各种细胞和纤维都浸于其中,主要化学成分是由透明质酸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黏多糖蛋白。透明质酸具有亲水性基团,易与水分子结合,除保持基质呈凝胶状外,还使代谢物质和电解质等易于在基质中扩散。透明质酸是与大量水分子结合并曲折盘绕的大分子,分子间借蛋白质分子和其它分子相连,共同形成带有小孔隙的分子筛。分子筛允许小于其孔隙的水溶性物质,如营养物质、气体分子和代谢产物通过,而大于微小孔隙的颗粒物质,如病原微生物等则不能通过,起着屏障的作用。某些细菌和癌细胞等能分泌透明质酸酶,分解透明质酸,破坏基质的屏障作用,从而通过基质使病原扩散蔓延。基质中还含有自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形成的组织液,经毛细血管静脉端或毛细淋巴管回流到血液,对组织和细胞的物质交换起重要作用。疏松结缔组织的基质中有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可分为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和脂肪细胞,其中成纤维细胞具有形成几种纤维的功能,脂肪细胞体现了该组织与脂肪组织的关系,其它几种细胞都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2.致密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其组成和疏松结缔组织基本相同,但基质和细胞成分非常少,位于纤维之间,起连接、支持和保护等作用。大多数的致密结缔组织,如腱、韧带和真皮以胶原纤维为主,只有少量的致密结缔组织,如项韧带和腹黄膜等以弹性纤维为主。细胞成分主要是成纤维细胞。致密结缔组织中的纤维排列方向与其承受的张力方向一致。在真皮和器官的纤维囊等处,胶原纤维束交织排列,可称为不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肌腱的胶原纤维束密集平行排列,可称为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图1-10)。图1-10 肌腱纵切1—腱细胞 2—胶原纤维束 3—胶原纤维

动物体内许多部位的结缔组织通常不是典型的疏松或致密结缔组织,而是呈过渡的形态。在消化管和呼吸道黏膜固有层的结缔组织中,可见到细密的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细胞成分也较丰富。

3.网状组织

网状组织主要分布于骨髓、淋巴结、脾脏及淋巴组织等处,由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组成。网状细胞是多突起的细胞,借突起与相邻细胞连接成网,并有生成网状纤维的功能。网状纤维纤细且多分支,沿网状细胞的胞体和突起分布,交织成网,使该组织内部含有大量空腔(图1-11)。空腔中如果存在大量造血细胞和血细胞,就构成髓组织;如果存在大量的淋巴细胞,就构成淋巴组织。前者构成红骨髓,后者构成其它淋巴器官。图1-11 网状组织1—网状纤维 2—网状细胞 3—淋巴细胞图1-12 脂肪组织1—疏松结缔组织 2—脂肪细胞的细胞核 3—脂肪细胞

4.脂肪组织

脂肪组织由大量成群的脂肪细胞构成,被疏松结缔组织分隔成若干小叶肪(图1-12)。根据脂肪组织的颜色、神经和血管分布以及脂肪细胞结构的不同,可分为白(黄)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两类。白色脂肪组织的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内含有一大滴几乎与细胞等大的脂滴,故胞核呈扁圆形位于周边,血管和神经不发达。白色脂肪组织几乎遍布全身,尤其以皮下、腹膜下及肠系膜等处最多。棕色脂肪组织存在于冬眠动物的幼体和成体内,除猪以外的大多数哺乳动物也存在,血管和神经较丰富,能产生大量热能。

5.软骨组织

软骨组织具有弹性,有较强的支持力,能承受压力和摩擦。胚胎的支架起初多为软骨,在成体内,软骨组织参与构成呼吸道和耳廓的支架,还构成光滑的关节面及组成骨连接。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细胞间质包括软骨基质和纤维,基质呈凝胶状,不同类型软骨的基质内含有不同的纤维,纤维能增强软骨的弹性和韧性。根据基质所含纤维成分的不同,可将软骨分为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和弹性软骨3种。透明软骨外观似半透明的玻璃状(图1-13),分布于关节面、肋软骨、气管环、喉软骨及胸骨等处;纤维软骨呈白色,分布于椎间盘和半月板等处,间质中含有大量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束;弹性软骨呈微黄色,分布于耳廓、喉和会厌等处,有弹性,间质内含大量弹性纤维。图1-13 透明软骨1—软骨细胞 2—基质

6.骨组织

骨组织是一种坚硬的结缔组织,由骨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骨细胞位于骨质内,呈扁平状,多突起,单个分散于相邻骨板之间(图1-14)。骨质由有机和无机两种成分组成。有机成分主要是骨胶纤维和基质,骨胶纤维是胶原纤维;基质主要是黏蛋白,呈凝胶状,位于骨胶纤维之间,起黏合作用。无机成分主要是钙盐,其化学成分是结晶的羟基磷灰石[Ca(PO)(OH)],它有规律地沿着胶原纤维10462的长轴排列。骨胶纤维平行排列成板层状,每层内的骨胶纤维相互平行,而相邻两层的骨胶纤维则相互成约90°角的排列,也有呈螺旋形和斜行排列的,并有部分纤维穿行于相邻骨板间。这种犹如多层胶合板的结构即骨板,它使骨质既具坚硬性又具韧性,起着支持和承受多方面压力的作用。图1-14 骨组织1—外环骨板 2—中央管3—间骨板 4—骨单位骨板

7.血液和淋巴

血液和淋巴都是液态的结缔组织。血液循环于心血管内,淋巴存在于淋巴系统内,此内容详见项目九循环系统。三、肌组织

肌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间质极少。肌细胞一般呈细长的纤维状,故又称肌纤维。根据肌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肌组织可分为横纹肌、平滑肌和心肌(图1-15)。图1-15 三种肌组织(1)平滑肌 (2)横纹肌 (3)心肌

1.横纹肌

横纹肌又称骨骼肌,由于其收缩受意识控制,故又称随意肌,主要分布于四肢、躯干和头部等处的骨骼上,受体神经支配。骨骼肌纤维呈长圆柱形,细胞核呈椭圆形,数量多,有的可多达数百个,位于肌纤维的周缘部,紧贴细胞膜。肌细胞内有大量的肌原纤维,沿着肌纤维长轴平行分布于肌浆中,肌原纤维分成多个肌节,每个肌节由多条肌丝沿着肌原纤维的长轴平行排列而成,肌丝可分粗肌丝和细肌丝2种。粗肌丝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其构型呈长杆状,一端有豆芽状的头部;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原蛋白组成。肌动蛋白单体呈球状,每一单体上都有一个能与肌球蛋白相结合的位点,许多肌动蛋白单体连接成长链。每一条细肌丝有2条肌动蛋白单体的链相互绞合在一起,呈双螺旋状。原肌球蛋白细而长,由两条多肽链相互缠绕呈螺旋状,位于肌动蛋白的双螺旋沟内。肌原蛋白由3个球状的亚单位组成,每一条原肌球蛋白上有一组肌原蛋白。肌原蛋白中的一个亚单位与肌动蛋白结合时,其分子构型即发生变化,整个肌原蛋白的3个亚单位的位置也发生变化,与其相连的原肌球蛋白也随之发生变化。粗肌丝横桥与细肌丝结合而改变角度,导致粗、细肌丝相互嵌入的程度发生变化,使肌节缩短,肌原纤维缩短而使肌细胞发生收缩。

2.心肌

心肌主要分布于心脏,由心肌纤维构成,心肌纤维构成心壁的肌层,在植物性神经支配下持久而有节律地舒缩,由于舒缩不受意识支配,故属不随意肌。心肌纤维呈较短的圆柱形,有不明显的横纹。肌纤维常有分支并与相邻肌纤维互相吻合成网,网孔内有较多疏松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等。肌纤维间以闰盘为界,闰盘呈线状或阶梯状横贯心肌纤维,心肌纤维一般仅有一个核,呈卵圆形,位于中央,染色较淡。心肌纤维分为普通心肌细胞和特殊心肌细胞两种,后者构成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

3.平滑肌

平滑肌主要由平滑肌纤维构成。平滑肌也是不随意肌,其纤维呈长梭形,平均长约200μm,两端尖细,中央粗,直径约6μm。平滑肌纤维为单核细胞,每条肌纤维有一个细胞核,细胞核呈长椭圆形或长棒形,位于细胞中央,胞质无横纹。平滑肌细胞的分布因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异,有单个分散存在的,如分布于阴囊皮肤和小肠绒毛内的;也有聚集成束的,如竖毛肌;还有排列成层的,如中空性器官的肌层。四、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形态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又称神经元,是具有长突起的细胞,也是高度分化的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分布于神经元之间,起着支持、营养、保护和绝缘作用,如参与构成神经纤维的施旺细胞等。

1.神经元

神经元是反射活动的主体,但它不能独立完成某种复杂功能活动,必须与其它组织细胞和神经元相联系(图1-16)。神经元以其较长的突起,与神经胶质细胞共同形成神经纤维,与其它神经元间形成突触,与其它组织之间形成神经末梢。神经元按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按形态结构即突起的数量可分为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神经元的突起是胞体延伸的细长部分,分为短而多的树突和少而长的轴突,树突呈树枝状,将冲动传递给较多的神经元和效应器。图1-16 神经元及相关结构1—突触 2—树突 3—轴突 4—施旺细胞 5—神经纤维 6—郞飞氏结

2.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是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中,由轴突和包在其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微细纤维状结构,其主要功能是传导神经冲动。神经纤维按髓鞘的有无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2种。有髓神经纤维由轴突、髓鞘和神经膜构成,表面有郎飞氏结。由于髓鞘是高电阻性结构,所以传递兴奋时是在郎飞氏结之间跳跃式传递的。无髓神经纤维仅由轴突和神经膜构成,因没有髓鞘,所以不形成郎飞氏结,其传递兴奋的速度较慢。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的区别,主要在于施旺细胞包围神经细胞长突起的形式不同。

神经纤维也可根据其传递兴奋的方向分为传入纤维(感觉神经纤维)、传出纤维(运动神经纤维)和联络神经纤维。传入纤维是将感受信息传递给中枢;传出纤维是将中枢的“指令”传递给效应器;联络神经纤维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不同部位之间进行信息传递。

3.突触

神经元的轴突末端分支,略膨大,与另一个神经元共同形成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它由突触前膜围成突触小结,内有线粒体和突触小泡,小泡内含神经(化学)递质;由后一个神经元形成突触后膜,其上有与化学递质相应的受体;两膜间有宽20~30nm的突触间隙,其中有与化学递质相应的酶类(图1-17)。图1-17 突触的结构1—突触前膜 2—突触间隙3—突触后膜 4—突触小泡

突触传递信息时,前一个神经细胞以出胞作用的方式向突触间隙内释放小泡中的化学递质,被后一个神经细胞膜上的受体所识别,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功能的变化,传递了信息。在发生信息传递的同时,化学递质被突触间隙中的酶所分解,从而终止了信息的传递。

4.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是神经元与其它组织共同形成的接收或发出信息的结构。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器)是感觉神经元的外周突与外周器官的接触点,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在神经元上产生神经冲动;运动神经末梢(效应器)是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与肌细胞和腺细胞构成的能把神经冲动传给肌细胞和腺上皮的结构。运动终板也称神经肌肉接头,是一种神经肌连接、分布于骨骼肌的效应器,其结构与突触基本相似。五、生物显微镜的使用与基本组织的识别

1.生物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生物显微镜是对生物组织结构进行观察识别的主要仪器,一般分为机械部分和光学部分。(1)机械部分 机械部分是指显微镜中起支撑、旋转和固定等作用的部件,主要有镜座、镜臂、镜筒、粗调节器、细调节器、载物台、推进器、压夹和物镜转换器等。

① 镜座:一般呈矩形或马蹄形,是直接与实验台相接触或用手托的部分。

② 镜臂:连接镜座与镜筒,中部常呈弯曲状,是适于持握的部位。

③ 镜筒:是接目镜和接物镜之间的金属筒,镜筒上端有目镜,下端装有物镜转换器。

④ 粗调节器:可调节物镜与标本间的距离。

⑤ 细调节器:由其旋转引起镜筒或载物台移动,以得到最清晰的观察效果。

⑥ 载物台:是放置组织标本的平台,中央有圆形或椭圆形的透光孔。

⑦ 推进器:可前后、左右移动标本。

⑧ 压夹:可固定组织标本。

⑨ 物镜转换器:位于镜筒下部,其上装有各种放大倍数的物镜,用于转换不同的物镜镜头。(2)光学部分 光学部分是显微镜的折光系统,主要有接目镜、接物镜和反光镜等。

① 接目镜:也常称为目镜,安装在镜筒的上端,目镜上的数字表示放大倍数,有5、8、10、15、16和25倍等。

② 接物镜:也常称为物镜,是显微镜最贵重的光学部分,物镜安装在转换器上,可分为低倍镜、高倍镜和油镜3种。低倍镜有8、10、20、25倍,高倍镜有40、45倍,油镜一般为100倍,物镜在镜头上一般有一红色、黄色、黑色横线作标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例如,目镜是10倍,物镜是45倍,则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10×45=450倍。

③ 反光镜:有两个面,一面为平面,另一面为凹面。有的显微镜无反光镜而直接采用电光源(常带有充电电池)。(3)使用方法 显微镜的使用主要分为取放、采光、置片、调焦、观察和整理6个环节。

① 取放:初次使用,常需将显微镜箱底与镜座之间的固定螺旋卸下,才能将显微镜从箱中取出。搬动显微镜时,必须一手握镜臂,另一手托镜座。将显微镜轻放于实验台上,应避免阳光直射和过于靠近实验台边缘。

② 采光:先用低倍镜调光,直至获得清晰、明亮、均匀一致的视野为止。

③ 置片:使组织切片的盖玻片朝上,将其放置于载物台边上,一手(常用左手)将压夹打开,另一手轻轻将玻片推向压夹内,松开压夹,夹住玻片。

④ 调焦:转动粗调节器,使镜筒徐徐下降,此时应将头偏向一侧,注视接物镜下降程度,以防物镜压碎组织切片,特别当转换高倍镜观察时更要当心。原则上物镜与标本片的距离应缩到最小。

⑤ 观察:观察切片时,先用低倍镜。保持正确的看书姿势,用左眼凑近目镜进行观察(右眼睁开),同时转动粗调节器,使镜筒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图像,再微微转动细调节器,调整焦点,直到物像达到最清晰程度为止。观察切片时,通常需从切片组织的一角开始,然后使镜头按照蛇类爬行的“路线”前进。观察时还应注意以低倍镜观察整体形态结构,以高倍镜观察结构细节,二者各有侧重,并密切配合。如需从低倍换到高倍时,应先将拟观察的结构移到视野中央,再旋转物镜转换器,进行高倍观察。

⑥ 整理:完成一次观察后,切记关闭电源,降低载物台(如果是镜筒升降式显微镜的话,则适当降低镜筒),取下并交回玻片(小心),收回推进器,将物镜叉开透光孔,套好防尘罩,装入箱内。(4)注意事项

① 在使用过程中,切勿将酒精或其它药品污染显微镜。显微镜一定要保存在干燥的地方,不能受潮,否则会使透镜发霉或机械部件生锈。显微镜不可置于日光下或靠近热源处,多雨地区或多雨季节,最好在显微镜橱内保存。

② 光学部分若有灰尘,严禁用口吹或手或其它物品擦抹,应用擦镜纸擦净。勿用暴力转动粗、细调节器等机械部件,并保持清洁(特别是转动轴等有润滑油的部分)。不得随意拆下显微镜的部件和箱内所装附件。

③ 组织切片通常用低倍镜和高倍镜(干燥系)即可,如需使用油镜,应先用高倍镜观察,把欲观察的部位置于视野的中央,然后移开高倍镜,滴少许香柏油(檀香油)在玻片上,转换油镜,使油镜与标本上的油液相接触,轻轻转动细调节器,直至获得最清晰的物像为止。用完油镜时,应及时以擦镜纸蘸少量二甲苯,将镜头上和标本上的油擦去,再用干擦镜纸擦干。

2.基本组织的识别(1)单层扁平上皮 使用生物显微镜对动物小肠切片边缘典型部位进行观察,识别单层扁平上皮的形态结构。

低倍镜下可见小肠浆膜表面的扁平上皮细胞层呈蓝色略深的线状。高倍镜下观察该蓝色线状结构由一层扁平上皮构成,细胞彼此之间界限不清,细胞的特点是高明显小于直径。(2)单层立方上皮 使用生物显微镜对动物甲状腺切片进行观察,识别单层立方上皮的形态结构。

低倍镜下可见腺实质主要由圆形或稍长的囊泡状腺泡组成,腺泡腔中含有大量红色的类胶质。高倍镜下可见腺泡壁由单层立方上皮构成,细胞彼此之间界限明显,细胞的特点是高度和宽度几乎相等,胞核圆,位于细胞中央。(3)单层柱状上皮 使用生物显微镜对动物小肠切片进行观察,识别单层柱状上皮的形态结构。

低倍镜下观察整个小肠壁由几层组织膜构成,可见小肠绒毛呈指状,其表面覆盖一层柱状上皮,由于材料和制片关系,有的绒毛横断呈游离状态,选择一部分切面比较正、细胞核呈单层排列的上皮进行观察。高倍镜下可见细胞核排列紧密,呈椭圆形,蓝紫色,位于细胞基底部。细胞顶端有一层粉红色的膜状结构(纹状缘),在上皮的基底面有染成粉红色的条状结构(基膜),此外,在柱状上皮细胞之间,有散在的杯状细胞存在。(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使用生物显微镜对动物气管切片进行观察,识别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的形态结构。

低倍镜下观察整个切片的结构,管腔内表面的一层较深色的结构是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可见上皮细胞基底面均与较亮的基膜相连。高倍镜下可见高低不同的柱状上皮,且上皮之间夹杂着散在的杯状细胞,上皮细胞游离缘可见“成簇”的纤毛。(5)复层扁平上皮 使用生物显微镜对动物皮肤或食管横断面切片进行观察,识别复层扁平上皮的形态结构。

低倍镜下或肉眼观察整个切片的结构,可见上皮层游离缘相对平整,基底面与深部组织具有蜿蜒曲折的界限。高倍镜下虽然一般不易区分上皮细胞之间的界限,但细胞核的轮廓通常都是比较清晰的。特别是可根据同层细胞核和异层细胞核之间距离的差别来分析不同层细胞的形态特征,深层细胞不仅染色较深,而且形态趋于立方或圆形,而浅层细胞逐渐变得扁平,最后细胞核消失,细胞角化、死亡、脱落。(6)疏松结缔组织 使用生物显微镜对动物疏松结缔组织铺切片进行观察,识别疏松结缔组织的形态结构。

选择标本很薄的地方,用低倍镜进行观察,可以见到交叉成网的纤维与许多散在纤维之间的细胞,纤维与细胞之间为无定型基质。高倍镜下可见胶原纤维为红色粗细不等的索状结构,数量甚多,交叉排列,有的较直,也有的呈波浪形。混杂在胶原纤维之间有细的蓝紫色弹性纤维,仔细观察可见其有分支,彼此交叉,在纤维之间可辨认以下几种细胞。

① 成纤维细胞:数量较多,细胞轮廓不明显,多数细胞只见椭圆形的细胞核,有时在细胞核外面隐约可见浅蓝紫色的细胞质。

② 组织细胞:细胞轮廓清楚,有圆形、椭圆形或梭形,常有短而钝的小突起,细胞质和细胞核均较成纤维细胞染色深,细胞较小,位于细胞中央,胞质中含有大小不等的蓝色颗粒。

③ 肥大细胞:多呈椭圆形,胞质中颗粒粗大而密,紫蓝色,胞核被颗粒遮盖看不清楚。

④ 浆细胞:细胞质呈紫红色,胞核偏于细胞一侧,紫蓝色的染色质在核内排列成车轮状,近核部位的细胞质染色略浅。(7)网状组织 使用生物显微镜对动物淋巴结镀银染色切片进行观察,识别网状组织的形态结构。

低倍镜下对切片整体情况进行观察,找到颜色较浅的部分。对切片较薄的部位进行高倍镜观察,可见交织成网的网状纤维,其上附有呈星形的网状细胞,它们之间的间隙就是淋巴窦。(8)平滑肌 使用生物显微镜对平滑肌分离装片和小肠切片进行观察,识别平滑肌的形态特征。

可见单个平滑肌呈长梭形,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较粗处;而小肠的平滑肌层可分为环形排列和纵向排列两层,每层都由大量规则排列的平滑肌细胞组成。(9)横纹肌 肉眼观察横纹肌纵横切玻片,上有两条组织:一条长的是横纹肌的纵切面;一条短的是横断面。低倍镜下观察肌纤维平行排列,横切面肌纤维呈圆形。高倍镜下可见肌纤维纵切面上有明暗相间的横纹,肌细胞呈长柱形,多个位于细胞边缘的细胞核。(10)心肌 使用生物显微镜对心肌切片进行观察,识别心肌的形态特征。

观察心肌切片,可见心肌细胞呈短圆柱形,有分支,连接成网,有不明显的横纹。细胞有1~2个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11)神经元 使用生物显微镜对脊髓切片进行观察,识别神经元的形态特征。

以肉眼进行观察时,脊髓横断切片呈椭圆形,中央蝴蝶形区域染色较深的是灰质,周边染色较浅的是白质。低倍镜下先进行整体观察,找到灰质后再在其中找到典型的神经元包体切面,典型部位可见具有多突起和细胞核的胞体。高倍镜下可见胞体不规则,细胞核较大,且有明显的核仁,位于胞体中央。任务三 畜体各部名称和常用方位术语一、畜体各部名称

为了便于说明畜体的各种具体形态结构,通常将其分为头部、躯干和四肢三部分。各部分又主要以骨为基础,划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以牛为例,如图1-18)。

1.头部

头部包括颅部和面部。(1)颅部 位于颅腔周围,又可分为枕部、顶部、额部、颞部、耳部和腮腺部。图1-18 牛体各部名称1—颅部 2—面部 3—颈部 4—鬐甲 5—背部 6—肋部 7—胸骨部 8—腰部 9—髋结节10—腹部 11—荐臀部 12—坐骨结节 13—髋关节 14—股部 15—膝部 16—小腿部17—跗部 18—跖部 19—趾部 20—肩胛部 21—肩关节 22—臂部 23—肘部24—前臂部 25—腕部 26—掌部 27—指部(2)面部 以面骨为基础,位于口腔和鼻腔周围,又可分为眼部、鼻部、咬肌部、颊部、唇部和下颌间隙等。

2.躯干

躯干包括颈部、背胸部、腰腹部、荐臀部和尾部。

3.四肢

四肢包括前肢和后肢。前肢又分为肩带部、臂部、前臂部和前脚部(包括腕部、掌部和指部)。后肢又分为大腿部(股部)、小腿部和后脚部(包括跗部、跖部和趾部)。二、常用方位术语

在叙述畜体器官方向位置时,以动物正常伫立姿势为标准,以互相垂直的三种不同的假想平面,即矢状面、额面和横切(断)面来确定(图1-19)。

1.矢状面

矢状面也称矢面,是与动物体纵轴平行、并与地面垂直的切面。矢状面分为正中矢状面和侧矢面。正中矢面只有一个,位于动物体纵轴的正中线上,将动物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侧矢面是与正中矢状面平行的切面,位于正中矢状面侧方,有很多个。靠近正中矢状面的一侧为内侧,远离正中矢面的一侧为外侧。图1-19 家畜解剖常用方位术语(1)正中矢状面 (2)横断面 (3)额面a—正中矢状面 b—横断面 c—额面1—前 2—后 3—额面 4—前背侧 5—后背侧 6—腹侧 7—前腹侧 8—后腹侧 9—内侧10—外侧 11—近端 12—远端 13—背侧(四肢) 14—掌侧 15—跖侧

2.额面

额面又称水平面,是与地面平行、并与矢状面垂直的切面。额面可以将动物体的器官分为上、下两面,上面称为背侧,下面称为腹侧。

3.横切面

横切面是横过动物体、并与矢状面及额面垂直的切面。横切面可将器官分为前、后两部分,向前的一方称为头侧(颅侧)或前面,向后的一方称为尾侧或后面。

4.四肢的方位术语

四肢的前面称为背侧面。前肢的后面称为掌侧,后肢的后面称作跖侧。四肢离躯干近的一端称为近端或上端,离躯干远的一端称为远端或下端。任务四 畜禽生命活动的基本调节方式

高等动物机体各部分之间实现协调统一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一、神经调节

机体在刺激的作用下,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调节各器官活动的功能,这种调节方式称为神经调节(图1-20)。反射是机体或器官组织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过程。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组成,它们分别具有接受刺激、向中枢传递、分析综合并发出指令、向外周传递和发生反应的功能。这种调节方式的特点是迅速、准确、作用范围局限、持续时间短。图1-20 反射弧模式图1—感受器 2—效应器 3—脊神经节4—传入神经元 5—传出神经元 6—联络神经元 7—脊髓中央孔 8—脊髓侧角二、体液调节

动物机体内的液体称为体液,可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淋巴液、胸腔液、腹腔液、心包液、脑脊髓液和组织液。组织液是细胞的生存环境,又称为动物机体的内环境。体液调节是指体内产生和释放的各种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到达其它部位而发挥调节作用的调节方式。这些化学物质中既有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也有二氧化碳等代谢产物。这种调节方式的特点是发生缓慢、持续时间较长、作用范围广泛、准确性较差。任务五 体温

体温既是新陈代谢的结果,也是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它来源于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在异化过程中,物质分解产生的能量一部分被利用掉,另一部分就以热的方式散失。一、正常体温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以直肠温度作为畜禽体深部的体温指标。牛羊的正常体温(直肠温度)如表1-1所示。

家畜的体温还因个体、品种、年龄、性别及环境温度、活动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而异。一般来讲,幼龄动物的体温比成年动物的高些;雄性动物比雌性动物的高,但雌性动物在发情、妊娠等时期的体温又比平常要高一些。正常情况下,畜体的温度一般白天比夜间高,而早晨最低。如牛的体温昼夜间的差异为0.5℃,长期在外放牧绵羊昼夜温差则为l℃。禽类不是哺乳动物,但也是恒温动物,其体温都略比家畜的高,主要受到禽类具有羽毛、无汗腺及对温度调节机制与家畜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但刚出壳的雏鸡体温都低于30℃,以后逐渐升高。表1-1   牛羊的正常体温   单位:℃

体温的恒定是保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除一小部分转变为对外的活动外,其余的绝大部分都是以热的形式向外界发散的。在产热和散热的过程中,机体得以经常的保持体温的恒定;但新陈代谢一旦停止,体温也就不复存在了。家畜都具有很强的体温调节机制,体温经常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37~42℃),称为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在-15~40℃范围内时,畜禽的体温都会保持相对的恒定,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显著的变化。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都需要酶的参与,而它们活动的最适宜温度范围是37~40℃,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力,或使其活力丧失,致使机体的各种代谢发生紊乱,甚至危及生命。当家畜患病时,对中枢系统的影响很大,从而使体温调节机制发生紊乱,体温会发生升高或降低。因而,观察家畜体温的变化,往往是兽医临床中检查畜体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机体的代谢强度(产热水平)还随环境温度而改变,环境温度低、代谢加强;外界温度高,代谢可以适当地降低。因此,在适当的环境温度范围内,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可保持在生理的最低水平,而体温仍能维持恒定,这种环境温度称为动物的等热范围或代谢稳定区。从动物生产上看,外界温度在等热范围内时,饲养动物最为适宜,经济上也最为有利。气温过低时,机体需通过提高代谢强度或增加产热量来维持体温,因而增加饲料的消耗;反之,气温过高时,则会因耗能散热而降低动物的生产性能。牛的等热范围为16~24℃。

动物种属、品种、年龄及饲养管理条件不同时,等热范围也有差异。等热范围的低限温度又称为临界温度。耐寒的家畜,如牛、羊的临界温度较低;被毛密集或皮下脂肪厚实的动物,其临界温度也较低。从年龄来看,幼畜的临界温度高于成年家畜,这不仅与幼畜的皮毛较薄、体表与体重的比例较大、较易散热有关,而且与幼畜以哺乳为主、产热较少有关。环境温度升高超过等热范围的上限时,机体代谢开始升高,这时的外界气温称为过高温度。在炎热的环境中,机体的代谢率并不降低,因为机体可通过增加皮肤血流量和发汗量增强散热。二、产热与散热

正常体温的维持,有赖于机体的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产生热量,用于维持体温;同时,体内热量又由循环血液带到体表,通过辐射、传导、对流以及蒸发等方式不断地向外界散发,产热过程与散热过程达到动态平衡,体温就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1.产热

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一切组织和器官都在不断地产生着热量,但由于营养物质的种类不同,不同组织器官中氧化分解的强度不同,因而产生的热量也就不同。在整个机体内,肌肉、肝脏、腺体代谢中产生的热量最多,特别是骨骼肌,动物在工作时肌肉的产热量占总产热量的2/3以上。剧烈运动时的产热量还要增加4~5倍之多。除此以外,草食动物的饲料在消化管内消化过程中也产生大量的热,这也是体热的一个主要的来源。一些外界因素,如热的饲料、饮温水、外环境温度增高等,都可以成为体内产热的一部分来源。当环境温度降低时,机体靠两种方式来维持体温的恒定:一是物理性调节,即体表血管收缩,被毛竖立、腺体分泌减少;二是化学性调节,即靠机体内物质代谢的增强,使体热增加。化学性调节是在物理性调节已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时才开始起作用。

2.散热

机体不仅要产生热量,而且还要不断地将所产生的热量发散掉,这样才能维持体温的相对的恒定;否则,体热在体内蓄积会导致死亡。机体主要通过皮肤、呼吸道、排粪、排尿的途径来散热,以皮肤散热为主。机体通过皮肤散热的方式有4种。(1)辐射 辐射是机体以红外线的方式直接将热量散放到环境中去的一种方式。体表的温度与周围的空气或环境物体之间的温度差异越大,辐射所能散发的热量就越多。因此,低温的空气及寒冷的地面,都可增加机体的辐射散热;反之,机体不仅不能利用辐射散热,反而会吸收环境的热而使体温升高。(2)传导 传导是机体靠与较冷物体接触而将体热传出的一种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