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相之争:皇权与相权的博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0 06:52:37

点击下载

作者:童超

出版社: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帝相之争:皇权与相权的博奕

帝相之争:皇权与相权的博奕试读:

前言

打开历史的卷轴,每一段历史的背后都掩藏着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有喜有悲,有痛有乐。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自古以来就处于“万人之上”的高位;宰相则为皇帝的股肱之臣,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权力极大,极有可能危及皇帝的权力。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因此,相位自战国设立以来,皇帝对宰相的态度,就好像钟摆,不停地在依靠与防范、信赖与怀疑之间来回摆动,相权时而被强化,时而又被弱化。

皇帝与宰相是古代高层权力关系的主角,也是古代高层权力冲突的核心,他们既相克相制,又相辅相成。皇帝对宰相时而信之无疑,时而又猜疑不已;相反,在政治稳定的承平之世,宰相对皇帝往往始终如一,有“反骨”的极少,功高震王的也不多见,多数是愚忠不渝。于是就出现了:兢兢业业辅政的周公旦反而招惹了是非,吕不韦成就秦始皇而后遭放逐,萧何不得不自毁英明保性命,周亚夫“不识时务”而遭杀身之祸,“四知先生”杨震以死明志……在历史的长河中,皇帝并不是都能在其宝座上善始善终的,既有专擅朝政的宰相篡夺皇权而自立,也有宰相废旧君、奉新君之举,于是就出现了挟汉献帝以令诸侯的曹操,弑君不成一命呜呼的窦宪……在历史的瞬间中,上演着一幕幕精彩、血腥、无情的人间悲喜剧。

虽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宰相的殊荣,但也有“伴君如伴虎”的尴尬,以及“敌国破,谋臣亡”的悲哀。不论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乱臣”之心,还是“功高盖主,欲弑君夺位”的“小人”之腹,宰相与皇帝之间的权力博弈,只不过如闪电般划过天空的一幕幕历史游戏,在那一页页的薄纸上留下了些许痕迹。

周公辅政引来是是非非

时间:西周成王年间人物:周成王VS周公核心提示:周公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间,呕心沥血辅佐成王平定内乱,巩固了江山社稷。业已长大的成王,像许多毛头小子一样,想要在自己的地盘做主,偏偏遇到责任心特强的周公,即使交了权也怕他做错事,一如既往地尽辅臣之责。于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微妙起来……西伯姬昌父子齐心协力,灭掉暴虐无道的昏君商纣王,建立了周王朝。眼看着国力蒸蒸日上,意气风发的武王姬发想大干一场,把周王朝打造成永远屹立于世间的强国。不想一场大病袭来,打碎了他心中所有的宏愿。周公像周公,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史称周公。受命辅成王从病倒在床,武王没有一天能安心,时时都在考虑身后之事:国家初建,人心需要安抚,如果没有德高望重的人继承王位,自不仅殷商遗民和天下诸侯不服,就是王室内部也会有人蠢蠢欲动,那样周王朝的命运就岌岌可危。想到此,武王不禁心中一紧:长子诵年纪尚小,就是继承了王位也难以驾驭天下。虽然传位于子,是人之常情,但面对严酷的现实,武王不能不另做打算,他把王室内部有资格、有能力担当大任的成员搜寻了一遍,弟弟姬旦是最理想的人选。姬旦,文王姬昌的四子,生性聪慧宽厚,曾经在讨伐商纣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周王朝建立后,姬旦仍不遗余力地为国家出力。一次,武王召集重臣商讨殷商贵族和遗民的处置问题,姜尚主张大开杀戒,召公认为只能杀掉有罪之人。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让武王无所适从。这时,姬旦说话了:“我们讨伐商纣是顺应天命的行为,也是解救黎民于水火的善举。现在天下已定,我们就得让他们安居乐业,这样才能争取更多有贤德的人支持我们。如果再开杀戒只会尽失人心,重蹈商纣亡国的覆辙。”武王由衷地赞许姬旦的主张,下令就地安置殷商贵族和遗民,并打开粮仓赈济饥民。武王还释放被纣关押的贵族箕子,重修比干的墓地,整修商容故居……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措施不仅分化瓦解了殷人内部试图反抗的力量,还获得更多诸侯的称颂和归附,使周王朝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如今,武王的病情日益严重,姬旦也心急如焚。太史官为武王的病卜了一卦,结果显示周王朝要长治久安,必须牺牲文王儿子的性命。姬旦沐浴斋戒,义不容辞地前往太庙,虔诚地向上天盟誓:“我也是文王的儿子,上天既要儿子侍奉,我心甘情愿以死替代兄长前去,请上天体恤天下苍生让兄长恢复健康继续治理国家。”或许是姬旦的诚心应验,武王的病情一度有所好转。但好景不长,武王的病再次加重,开始安排后事。武王把姬旦叫到病榻前,握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你来做天子,无须用占卜决定。”姬旦听后跪倒在武王面前失声痛哭,坚决不答应。武王见其态度坚决,只好把朝中重臣悉数召集,宣布由长子诵继承王位,姬旦受命担任辅政大臣。重臣里虽有人不服,但看着武王使出最后一把劲将诵和姬旦的手合在一起,无不感伤得痛哭流涕。突然,武王的手垂了下去,身体也倒在床上,没有了呼吸。周公庙里的润德泉风起云涌动王去世,时年12岁的诵继承王位,是为成王。姬旦按照武王遗愿辅佐成王,因其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县),被称为周公。武为迅速稳定局势,防止诸侯叛乱,周公自己替代成王处理政事。周公此举立即招致同是文王儿子的管叔、蔡叔的不满,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更有资格辅政,于是就四处散布谣言,说周公有谋害成王、篡夺王位的野心。随之,一场政治风暴首先在王室内部掀起,管叔、蔡叔勾结殷商旧属武庚起来作乱,公然打出了诛灭周公的旗号。东方的徐、奄、淮夷等几十个原来同殷商联系紧密的大小方国,纷纷起来响应。消息传到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东岸),人们立即陷入惶恐之中,毕竟这时周王朝灭除商纣不久,恐难以应付这种大规模的叛乱。于是有人提出让周公以死谢罪,阻止叛乱蔓延,保全周王朝社稷。周公却处乱不惊,先到王宫安抚好成王,然后联络太公望、召公等人商议对策。周公慷慨激昂地说:“我就是怕天下不稳,才接受武王的重托辅政。如今管叔、蔡叔他们却勾结殷人叛乱,使得生灵遭受涂炭,不及时平叛怎能对得起奠定基业的先辈!”太公望、召公也对叛乱发生同仇敌忾,全力支持周公平叛。不久,东征的号角吹响,周公命令军队开赴前线,与叛军展开激烈厮杀,许多战士手中的斧子都砍出缺口。最终,平叛战争取得胜利,武庚、蔡叔战败后被杀,管叔则被流放蛮荒之地。

平定了叛乱,周公并未就此收兵,而是顺势攻打殷商属国,前后3年时间灭殷商属国50多个,在东方为周王朝开拓了大片疆土。这时,周王朝还面临着如何守护新开拓疆土的问题,如果用原来的氏族首领治理,没办法防止叛乱发生,于是周公就在宗室中物色合适人选,把他们分封下去建立诸侯国。同时,周公觉得以镐京治理天下难以控制东方的大片土地,就向成王提出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的计划,这样不仅解决了治理东方的问题,还能把大批“殷顽民”(东征过程中俘获的殷人)迁居洛邑加强监管。不久洛邑建成,周王朝自此拥有两个都城,镐京称做宗周,洛邑称作成周。周公在成周举行正式的册封大典,分封天下诸侯国,作为捍卫周王室的屏藩。据史书记载,周公先后建置71个诸侯国,武王的15个兄弟和16个功臣到各地做了诸侯。为维护王权统治,周公“制礼作乐”,颁布了《康诰》《酒诰》《梓材》等文告,建立起各种典章制度,以法律形式确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诸侯国无权买卖土地等制度,使王权空前强大,举国呈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景象。成王生芥蒂公摄政已7年,决定还政于业已长大的成王。成王得知自己将成为真正的王,自然欢喜得不得了,但表面上仍对周公毕恭毕周敬,不敢有半点造次。如果周公自此撒手不管,给成王完全的自主权,那他们倒可能如此和谐地相处下去,但周公生来劳碌命,不仅苦口婆心地告诫成王要远淫逸、礼贤人、遵天命、重民生,还不时地指出成王行事的不当之处,继续为周王朝的江山社稷疲于奔命。时间一久,成王心里就生怨恨,盘算着如何摆脱周公的桎梏。成王身边的侍从,借机说周公的坏话,污蔑他有篡位夺权的野心,成王都懒得查证虚实,就直接派人到周地抓捕周公。所幸周公提前得到密报,逃到了楚国才避开灾祸。成王扑了个空,十分恼怒,命人把周公府第翻了个底朝天,试图找到周公的罪证。结果却让人哭笑不得,原来周公府第不仅没有罪证,相反还有一份周公祈祷上天让自己替代成王生病的卜辞。成王自感羞愧,下令找回周公。

3年后,周公得了重病,成王前去探望,周公说出死后想葬于成周的想法。成王知道周公想以此告诉世人,自己是周王朝的忠臣,可成王没有表态。不久,为周王朝呕心沥血的周公抑郁而终。成王得知周公的死讯,竟不想去见最后一面,引起朝野上下不满。有人说,阴雨不断是上天对成王的薄情寡义表示不满。成王听说后心中恐惧,才出面为周公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成王把周公葬在毕原,对众人说:“我不敢把周公视作臣子。”只是今人已不得而知,成王说这句话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

虽然成王在处理与周公的关系时有不尽情义之处,但他治理国家还不失为一位明君,他将周王朝带入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成康之治”时期。后来,成王将不久于人世,就仿效武王的做法把年幼的太子钊(即位后为康王)托付给召公、毕公,命他们率领诸侯辅佐。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成王在相当程度上认同周公的辅佐之功。召公、毕公亦不负重托,辅佐康王以敦厚、守信、节俭的态度治国,使周王朝的繁荣昌盛局面得以继续。周公测影为了加强统治,周公建议营建东都洛邑(成周),将反对周朝的“殷顽民”迁徙至此,加以控制。图为周公令人以土圭测日影来确定新都地点。

情何以堪:嬴政与吕不韦

时间:前246年~前235年人物:秦王嬴政VS吕不韦核心提示:韩国商人吕不韦在赵国遇到落魄的异人,以为奇货可居就“囤积”起来。后来异人之子嬴政当上秦王,吕不韦获得巨额“红利”——权倾天下。为摆脱太后的肉欲纠缠,吕不韦把嫪毐送去做男宠。最终事情败露,吕不韦被秦王嬴政推下丞相之位,遣送回封地洛阳。吕不韦不知收敛,继续结交门客和各国使节,引起秦王嬴政的不安与猜忌,最终落得吞毒酒而死的可悲下场。秦王嬴政十二年(前235),文信侯吕不韦接到秦王嬴政的信函:你这奸商,对我们秦国有什么功劳,可以享受10万户食邑?和我们秦国有什么亲缘关系,可以被称做仲父!我命令你赶快带着家眷滚到蜀地去!吕不韦捧着书信的双手不停地发抖,想站直身子却力不从心。其家人见了,吓得不敢上前安慰,悄然退到屋外。半晌,屋内了无声息,家人又跑进去查看,立即被眼前的惨状惊呆了:吕不韦七窍流血横在地上,他的眼睛瞪视着咸阳的方向,嘴巴似合又张不知有什么话要说……即使到了今天,人们依然喜欢把这段历史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津津乐道,但要弄清事情原委,就不能抛开吕不韦在赵国从商的经历。秦始皇像秦始皇(前259~前210),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秦的开国皇帝。吕不韦的发迹史不韦,韩国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平时做一些贱买贵卖的买卖,不几年就拥有家财万贯。有一年他到赵国做生意,碰上了吕失魂落魄的秦国安国君的庶子异人,意识到绝好的商机降临:这可是件奇货,囤积起来肯定能赚个盆盈钵满!想到此,吕不韦兴奋得简直要蹦起来。吕不韦激动地把异人拉到一旁,直言道:“我能让你门庭光大!”异人鄙夷地看了一眼满身铜臭的吕不韦,懒洋洋地说:“你还是先让自个门庭光大,再来照顾我!”吕不韦胸有成竹地说:“我肯定想光大门庭,但这得仰仗你!”异人听得糊涂,觉得这人话中有话,就让他坐下来说话。于是吕不韦对时局的独到分析,让异人听得如痴如醉。进而,吕不韦投给异人500金,要他远离困顿的生活极力结交四方宾客。同时,吕不韦告诉异人他要带500金去游历秦国。异人对吕不韦的精明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连叩头道:“事成之后我一定分秦国的半壁江山给你!”

不日,吕不韦购买了奇珍异宝来到秦国,他先托人找到太子安国君宠幸的华阳夫人,并把宝物送给她。同时,吕不韦让人捎话说异人在赵国万分地想念华阳夫人和安国君,一直没有生子的华阳夫人听到这话高兴不已。接着,吕不韦再次向华阳夫人发起攻势,说服她认异人做儿子,并取得安国君的许可。吕不韦见第一步已成功迈出,就紧锣密鼓地继续布局。吕不韦在邯郸娶了一个美艳绝伦的女子赵姬,并使她怀孕,然后把异人请到住处喝酒。席间,吕不韦指着赵姬说道:“这是我新娶的老婆!”异人垂涎欲滴,讪讪地说了一句:“你能否忍痛割爱,把她转让给我?”吕不韦装作气急败坏的样子喝道:“朋友妻不可欺,这道理你不明白!”异人尴尬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坐在位子上半天不敢吭声。吕不韦又换了一副嘴脸,对异人说:“这有什么,你真想要就送给你得了!”异人兴奋地从座位上跳起来,连声向吕不韦表示感谢。怀胎一年,赵姬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政。异人满心欢喜,就立赵姬做了夫人。不久,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就想杀了异人。吕不韦见情况紧急,就用金钱买通看管异人的官吏,因此异人得以逃回秦国。异人受到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的热情接待,华阳夫人给他赐名子楚。子楚夫人赵姬则带着儿子政躲回娘家,避过了一场劫难,开始了长达6年担惊受怕的生活。子楚在危难之际抛下妻儿逃回秦国,不知其夫人作何感想,她会不会常常在儿子政面前抱怨丈夫的无情?如果答案肯定,这无疑会给政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权倾天下压秦王襄王死后,安国君继承王位,并把子楚立为太子。赵国见子楚做了储君,就有意与之结好,送回了子楚夫人赵姬和儿子政。昭安国君即位仅3个月就去世了,子楚转眼登上王位,是为庄襄王。庄襄王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同时封他为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10万户。吕不韦兴奋得一连几天都睡不着觉,他想不到自己这么快就能得到回报。为了使荣华富贵能够长远,吕不韦开始与自己的前小老婆、如今的王后赵姬眉来眼去,积极敦促庄襄王把儿子政立为太子。同时,吕不韦利用手中权势,极力结交朝中大臣,培植嫡系力量。

庄襄王在位不到3年,就归了西。此时太子政年仅12岁,被推上了王位,随之在太后赵姬的授意下,尊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将朝政大权揽于一身,肆意收取当年投资所获得的巨大“红利”。同时,吕不韦为保障地位不倒,豢养了门客3000、奴仆万人,出门的架势比秦王嬴政还排场。为使自己能流芳百世,吕不韦还组织3000门客编写《吕氏春秋》,先不说这书的历史价值,单就动机来说也可谓用心良苦。当然,春风得意、名利双收的吕不韦也有烦心事:太后赵姬的肉欲日益强烈,整天与他纠缠一处,虽然没有人敢明说,但背地里的议论却在所难免。随着秦王嬴政一天天长大,吕不韦害怕丑事败露,但又不能因此得罪太后,就暗地里寻找替身取代自己。为保身投鼠忌器久,吕不韦看中一个叫嫪毐的人,把他收到府中做门客。嫪毐本是一个善于淫巧的市井流氓,因犯淫乱罪而被判腐刑。吕不不韦买通狱卒免去了嫪毐的刑罚,并拔光他的胡须、眉毛,扮成假宦官引荐给太后赵姬。太后一见嫪毐就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从此,嫪毐与太后独处一室,深得太后宠幸。为讨嫪毐欢心,太后还亲自要秦王嬴政封嫪毐为长信侯,出面主持国家大事。不久,嫪毐与太后赵姬私生了两个儿子,嫪毐变得更加嚣张,以秦王嬴政的“假父”自居。嫪毐一步登天,地位堪比引路人吕不韦,朝中趋炎附势之徒也纷纷跑到嫪毐那里,争相与之结好,许多人甚至甘当他的门客。这时吕不韦心里酸溜溜的,可局面已非他能掌控。

纸终究包不住火,而且这时秦王嬴政已经亲政,做事也有了主见,听到母亲在后宫淫乱的传言常常羞得面红耳赤。一天,有人当着秦王嬴政的面告发嫪毐不是宦官。秦王嬴政终于表现出男人的血性,严令官吏去查处。嫪毐见大祸临头,假传太后懿旨领兵叛乱,与秦王嬴政派来的军队展开巷战。几番厮杀下来,嫪毐的人马招架不住,就作了鸟兽散。嫪毐沦为阶下囚,使得宫闱淫乱之事真相大白。秦王嬴政不仅杀了嫪毐,就连他的家人亲友也一个都没放过。回过头来,秦王嬴政把矛头指向吕不韦,毕竟嫪毐的事根子出在他那里。但要对吕不韦下手,秦王嬴政心里还是颇多踌躇,他不能不顾及自己说不清道不明的身世,况且吕不韦的机警、在朝中深厚的人脉也远非嫪毐能比拟,因此处理起来很是棘手。但秦王嬴政不是拖泥带水之人,他很快就下令免去吕不韦的相国之职,并将他遣返回封地洛阳。不想,事情并没有按着秦王嬴政的想法往前发展,许多门客听说吕不韦住到洛阳,纷纷赶赴洛阳拜访,就连各国派出的使节也不愿放弃与吕不韦会面的机会。秦王嬴政不由得惊恐万分,心想长此以往,吕不韦的声势就会更加显赫,到那时,他若起了异心,自己的王位岂能保得住?于是,秦王嬴政就给吕不韦写去那封信函,要了“仲父”吕不韦的命。

试想吕不韦当初要能一直安稳地做着贱买贵卖的生意,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杀身之祸。可他一见到落魄的异人就以为奇货可居,走上了另一条“从商”之路。等到嬴政当上秦王,吕不韦已权倾天下,却没办法摆脱自己的前任小老婆、太后赵姬的肉欲纠缠,不得不使了一个下下策把嫪毐送给太后当男宠。最终事情败露,吕不韦被秦王嬴政推下丞相之位,遣送回封地洛阳。如果这时吕不韦能有所收敛,在家里闭门思过倒也罢了,可他偏偏耐不住寂寞,一如既往地结交门客和各国使节,引起秦王嬴政的不安和猜忌,落得吞毒酒而死的可悲下场。吕不韦与《吕氏春秋》吕不韦命门下食客编著《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

大秦王朝的掘墓人

时间:前209年~前206年人物:秦二世皇帝VS赵高核心提示:赵高堪称十足的阴谋家,靠“沙丘政变”发家,深得秦二世皇帝信赖。秦二世二年(前208),赵高一面向二世皇帝的宗亲下手,使皇宫变成血雨腥风的屠宰场;一面设套腰斩阻碍他一步登天的丞相李斯。不久,二世皇帝就变成孤家寡人,被试图称帝的赵高活活逼死。沙丘政变中,宦官赵高胁迫丞相李斯伪造圣旨,逼迫公子扶苏自杀,扶立自己中意的胡亥即位,是为二世皇帝。赵高因拥立有功,被二世皇帝封为郎中令,但他哪里肯就此满足,开始利用二世皇帝的纨绔习气实现自己的“宏图大愿”。秦·鹿纹瓦当此圆瓦当中间立一奔鹿,头部上仰,造型很生动。瓦刻鹿纹,借鹿为禄,取俸禄之义,寓意吉祥。血洗宫廷杀无辜世皇帝因发动政变登上皇位,心里总不踏实,生怕有人起来与他争权。赵高看出端倪,进言道:“要稳坐宝座,就得用最血二腥的手段清洗宫廷,不给任何人有非分之想的机会。而且事不宜迟,如果动作慢了恐怕有异心之人就会先下手!”听到这话,二世皇帝吓慌了,立即把屠刀挥向自己的兄弟姐妹,先将12个兄弟杀死在首都咸阳的大街上,随后又将10位姐妹拉到杜邮(今陕西西安境内)五马分尸。虽然将闾兄弟三人都是老实巴交的人,可不除掉他们二世皇帝寝食难安,于是就挖空心思地网罗罪名,以图置他们于死地。后来执行命令的人还是被将闾问得哑口无言,情急之下,索性说道:“你们有没有罪关我什么事,上面命令我今天处死你们,别无他途!”将闾兄弟三人见状,欲哭无泪,仰天长叹道:“苍天啊!你为什么不睁开双眼,看看这不公的世道!”言毕,三人都拔剑自杀。

朝臣中有人看不下去,劝谏二世皇帝放下屠刀以仁义治国,其感情之充沛、言辞之恳切让铁石心肠的二世皇帝有些动容。赵高立即上前郑重其事地说:“这样的臣子该杀,不仅坏陛下的大事,还公然诽谤陛下不仁义!”二世皇帝的鼻子被牵起,下诏杀了劝谏的大臣。二世皇帝的哥哥公子高见这么多兄弟姐妹都死于非命,心知大祸迟早要落在自己和家人身上,与其这样担惊受怕地过活,不如主动请死以保全家室。想到此,公子高向二世皇帝递上一份奏章:恳请陛下准许我为始皇帝殉葬!二世皇帝看到奏章竟不知如何处置,因为他还没有见过主动请死之人,公子高是第一人。于是二世皇帝找来郎中令赵高,请他指点迷津。赵高看过奏章,竟然手舞足蹈起来:“这是大好事呀,陛下!他们已经被陛下的威严震慑,没人敢谋划犯上作乱之事,陛下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二世皇帝听后自然高兴得不得了,不仅批准了公子高的殉葬请求,还给了他家人重重的赏赐。一手遮天为夺权高在血洗宫廷的同时,不忘剪除朝中老臣,尤其是阻碍自己一步登天的丞相李斯。于是,赵高利用二世皇帝胆小如鼠的性格,赵先向手握重兵的蒙氏兄弟开刀。子婴得知二世皇帝要杀害蒙氏兄弟,急忙进宫劝谏:“蒙家世代都是国家的砥柱,如果陛下把他们杀掉而让小人得势,对内不能取信朝臣,对外会涣散军心!”二世皇帝哪里听得进子婴的话,执意派人诛杀了蒙氏兄弟。随后,赵高继续鼓动二世皇帝用严刑峻法整治朝中老臣,实行“连坐”将打击范围扩展到无限大,朝野上下无不惶恐。二世皇帝昏聩到极致,根本意识不到危险在逼近自己,还把审判“有罪”之人的职责全交给赵高。

一天,赵高斗胆上奏二世皇帝:“陛下还年轻,不免在上朝时言语有失,那样岂不让大臣们笑话,如何能维护皇帝的威仪!我认为陛下只有身居深宫,才能避免不好的情形发生。”二世皇帝觉得赵高言之有理,就再也不上朝接见大臣,专心在宫中享乐。此时丞相李斯却焦头烂额:陈胜、吴广起义烧得大秦遍地烽火,关东豪杰亦闻风而动,使得国家陷入危机四伏的境地。李斯想要面奏二世皇帝决断,却不得其门而入,简直要急疯了。赵高主动找到李斯装模作样地说:“如今匪徒猖獗,皇帝却根本不在意,我有心劝谏却人微言轻。丞相是朝中重臣,说话有分量,为什么不劝劝陛下!”李斯叹道:“陛下整天在深宫里不露面,我想说也没机会呀!”赵高正色地说:“丞相是为国家请命,我愿意鼎力相助。”为此李斯感激涕零,连连向赵高道谢。不日,赵高故意借着二世皇帝玩得正兴起之时,派人通知李斯进宫。二世皇帝听说李斯来了,怒不可遏:“这老东西,平日我闲着不来,专挑我玩兴正浓的时候来捣乱,真是扫兴!叫他滚回去!”李斯不甘心,又接连来了几次,都被二世皇帝拒之门外。每每二世皇帝发怒,赵高都火上浇油:“如今丞相在外面,权势比陛下还大,要不他怎敢这样三番五次地来搅扰陛下?而且,他气焰这样嚣张,儿子李由还手握兵权,难保不会有异心!”二世皇帝正在气头上,立即命令赵高把李斯抓起来审问。赵高自然不马虎,威逼着李斯承认自己和儿子有谋反之举,李斯哪肯承认这捏造的罪名。赵高就用板子伺候。李斯在挨了1000多板子后熬不住了,按着赵高的意思招供画押。看到李斯的罪状,二世皇帝对赵高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要不是你把这叛贼揪出来,恐怕国家要遭殃!”说完就命人把李斯父子推到街市上腰斩。李斯临死前,抱着儿子痛哭:“想当年我们牵着黄狗出上蔡门到田野里撵兔子,是多么的惬意,如今这样的好事再不会有了。”

李斯死后,二世皇帝授赵高为中丞相。二世皇帝命呜呼世皇帝不知道,他血洗宫廷、剪除李斯等重臣的行为,不仅不能让他高枕无忧,反而把他逼到万劫不复的绝境。同时,居心二叵测的赵高加紧了夺权的步伐,大量擢用家人亲信掌控朝政。二世皇帝在浑然不觉间被硬生生地架空。

二世三年(前207)七月,大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几乎被项羽全部歼灭。不久,通往首都咸阳的门户又被刘邦打开,大秦王朝岌岌可危。此前被嬴政扫灭的六国王室子弟,见机纷纷称王并号召追随者攻打咸阳。赵高表面上依然对二世皇帝毕恭毕敬,暗地里却勾结即将攻入咸阳的刘邦,打算用投降换取在关中称王的机会。同时,赵高开始与亲信谋划,试图以先发制人的手段铲除二世皇帝,以掌握完全的主动。

这天,赵高牵了一只鹿上朝,想试探一下朝中还有没有敢公然反对他的人。赵高指着鹿对二世皇帝和众大臣说:“今天,我要把这匹好马敬献给陛下。”二世皇帝一听哈哈大笑:“丞相糊涂了,这明明是一只鹿!”赵高一本正经地说:“这是马,怎么能说是鹿呢!陛下若是不信,就问问各位大臣。”说完,赵高冷冷地扫视了一遍众大臣。许多人为讨好赵高,忙不迭地连声附和:“是马!是马!丞相说的没错!”只有少数几位正直的大臣不买赵高的账,正色地说:“这是鹿,不是马!”最后连二世皇帝也糊涂了,因为说是鹿的人太少,他也拿不准这到底是何物。之后没几天,说真话的几位大臣就被铲除。赵高自以为朝中再没有反对自己的人,便把女婿、咸阳令阎乐和兄弟、郎中令赵成叫到一块准备发动政变。指鹿为马赵高牵着梅花鹿上大殿,对胡亥说,要将这匹好马献给陛下。许多趋炎附势的人也说这是马,只有几位正直的大臣说是鹿。结果凡是说“是鹿”的大臣都被铲除。后来人们将这个典故引申为“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九月以来,望夷宫内外传言四起:山东强盗气势汹汹,就要打入首都咸阳。就在人们惶恐不安之时,咸阳令阎乐突然领着大队人马开到望夷宫的大门前,举起马鞭大声喝问门前守卫:“强盗已经闯入宫中谋害皇帝,你们还傻站在这里干什么!”守卫听后茫然不知所措:“自己在这里站了一天,不曾见一只鸟飞进去,哪里有什么强盗?”就在守卫们迟疑之际,阎乐已命令士兵行动,将守卫们的脑袋一一砍下。随即,阎乐带领士兵涌入望夷宫,见人就杀。

先前一步进宫接应阎乐的郎中令赵成,已把山东强盗即将杀入望夷宫的谣言传递给二世皇帝。二世皇帝听后呆若木鸡。就在这时寝宫外的喊杀声已然传来,二世皇帝慌慌张张地带着侍从爬到高处,向四周眺望。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到杀气腾腾的军队,二世皇帝就瘫软在龙椅上,只剩下喘气的力气。这会儿,不仅郎中令赵成不见了踪影,平日里不离二世皇帝左右的侍从,也逃之夭夭,只有一位还算忠厚的宦官站在二世皇帝身边。二世皇帝紧张地抓住这位宦官的胳膊,似乎从梦中惊醒般责问道:“你们为何不早早警醒我,害我落到这步田地!”宦官扫视了他一眼,不屑地说:“以前有谁敢在你面前说实话,就是有胆量说的人也被你杀得一干二净!”说完,这位宦官就一甩袖子,往宫外跑去。大泽乡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刘村集。这里曾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发端地。

二世皇帝愤懑难当之时,赵成已带着咸阳令阎乐来到跟前。阎乐一改往日的奴颜婢膝,颐指气使地呵斥道:“无道的暴君,你整日贪图享乐,滥杀无辜,弄得民怨沸腾,天下人痛恨!你说,怎么处置你为好?”二世皇帝看着阎乐手中提着的刀,脸色变得惨白,哆哆嗦嗦地问道:“让我见见丞相……”二世皇帝话还没有说完,就被阎乐厉声打断:“痴心妄想!”二世皇帝心有不甘,用几近哀求的语气说道:“我现在就让出皇位,只求丞相日后给我一个郡王的位子!”阎乐冷笑一声,说道:“别做梦了!”二世皇帝又后退一步说道:“让我做万户侯也行,求你转告丞相!”阎乐铁青着脸不搭理。二世皇帝就只想保命了:“万户侯我也不要做了,就让我做平民百姓吧!”言毕,二世皇帝眼巴巴地看着阎乐,乞求他应允。阎乐早已被二世皇帝搅得很烦躁,用刀尖指着二世皇帝喝道:“实话告诉你,我今天就是奉丞相之命惩处你的。我劝你不要枉费心机,还是自行了断为好!”二世皇帝见没有退路,只好用颤抖的手拔出佩剑,结果了自己的性命。此时,二世皇帝年仅23岁。幻想称帝身名败置了二世皇帝,阎乐和赵成兴冲冲地拿着传国玉玺回见赵高。赵高捧过传国玉玺,欣喜若狂,生怕这宝贝从他身边不翼而飞。处随即,赵高下令召集文武百官进殿,试图实现他登基做皇帝的梦想。可是过了半天,大臣们全都站在大殿外,竟没有一个人愿意进殿拥戴他。赵高那个郁闷呀,难以言表!最后赵高只好灰溜溜地跑出宫殿,当着众大臣的面宣布:拥立子婴继承皇帝大位。随之,赵高又说:“秦国本来是众多诸侯国中的一个,后来始皇帝统一了天下,才改用皇帝的称号。如今,天下大乱,六国复立,我们秦国的土地又像以前那样狭小,如果还继续沿用皇帝的称号,恐怕会被天下人耻笑,不如恢复以前的国王称号!”大臣们没有多加议论,就达成共识,同意按赵高的意见办理。

子婴听到赵高要拥立他做秦王的消息,显得惴惴不安,叫来两个儿子商议。子婴肯定地说:“赵高杀了二世皇帝,本想取而代之,只是因为满朝文武大臣反对,才把我拉出来充当他的傀儡。此前,咸阳城中盛传赵高与楚人订立盟约,要消灭秦国然后在关中称王,看来他是想借我去太庙即位的机会铲除我。与其这样,还不如先下手为强,斩杀了他!”子婴的两个儿子应道:“如果即位那天父亲不去太庙,赵高必要亲自来请,我们可以借机铲除他!……”

眼看着子婴即位的时间到来,赵高领着大臣们恭敬地在太庙迎候,可左等右等都不见子婴的人影,于是派人去催促子婴,不想碰了个软钉子,带回子婴染病不能参加即位典礼的消息。赵高一听急了,决定亲自去叫子婴。赵高刚进子婴的住所,未及开口,就见往日懦弱的子婴拔出佩剑刺来。赵高猝不及防,想转身逃跑,已被埋伏四处的武士团团围住。立时,乱刀如雨点般砍到赵高身上,赵高连一声惨叫都没能发出,就变成了一摊肉酱。不久,项羽进驻咸阳,杀了业已投降的子婴,大秦王朝从此成为历史的过往云烟。秦·两诏文空心铜权秦代文物,陕西西安秦始皇陵附近出土。权为秤杆上的衡器。此权在秦始皇的诏书后加刻秦二世诏书,说明秦国曾大力向全国推行统一的度量衡。沙丘政变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09)七月,嬴政死在出巡途中的沙丘(今河北广宗县),丞相李斯出于国家安危考虑,秘不发丧。手持遗诏的宦官赵高看中了嬴政的小儿子胡亥,想把他拥立为皇帝,可按着嬴政的意思皇位应该传给长子扶苏。于是,赵高就与想当皇帝的胡亥密谋,威逼利诱李斯进入他们的阵营发动政变。李斯怕自己日后失势,同赵高假造诏书立胡亥为太子。接着,李斯又以嬴政的名义伪造了一封给扶苏的诏书:朕让你和蒙恬镇守边关,十余年却没有尺寸之功。不仅如此,你还数次上书诽谤我的所作所为,怨恨我不让你当太子,这是大不孝,今赐你宝剑以自裁!蒙恬与你在一起,不纠正你的过失,为人臣不忠,一并赐死!扶苏是老实人,接到假诏还真以为始皇帝要他死,就不顾蒙恬对诏书真假的质疑,含恨自杀了。老练的蒙恬却不愿像扶苏那样糊里糊涂地死去,坚决不同意自杀,执行命令的使者没有办法,就把蒙恬关了起来。不日,胡亥一伙得知扶苏已死的消息,加紧步伐赶回咸阳,公布了嬴政的死讯。胡亥在赵高等人的簇拥下,登上皇帝宝座。

自毁名节保性命

时间:前202年~前195年人物:汉高祖VS萧何核心提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由此可见他对高祖刘邦的赤胆忠心。但是,这样的贤相偏偏遇上一个好猜忌的皇帝,先剪除了战功卓著的淮阴侯韩信,接着就把矛头指向他。萧何无奈,只得听从门客建议,强取豪夺百姓的田宅以换取恶名,从而躲避灭门之祸。大汉第一功臣刘邦像西汉开国之君,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195年在位,死后葬于长陵。祖五年(前202)五月,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把酒言欢之间,刘邦大声问道:“众位爱卿可知我为什么能打败高项羽,夺取天下?”片刻的寂静之后,大家都各抒己见。刘邦认为大家都没说到点子上,了然一笑说道:“要讲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要讲镇守后方,安抚百姓,供应粮饷,我不如萧何;要讲挥师百万,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中豪杰,而我会用他们,所以得了天下。项羽则不然,只有一个范增,还白白浪费,自刎乌江是必然。”其后,刘邦论功行赏,萧何为首功,受封侯,食邑最多。有许多人不服,认为萧何不过是卖弄嘴皮,耍耍文墨,凭什么获得最高奖赏。刘邦闻之,给大家举了个例子:“你们知道打猎吧,追赶猎物的肯定是猎狗,发现猎物并指挥猎狗擒获猎物的肯定是人。你们在前方奋勇杀敌,其实担当的就是猎狗的角色;至于萧何,他在后方掌控全局,指示打击目标,就相当于猎人的角色。你们说,谁的功劳大?”一席话,说得众人哑口无言。

萧何与刘邦是乡党,同为沛(今江苏沛县)人。早年,刘邦白手起家攻打沛县,萧何就追随左右,并成为刘邦的得力助手。汉高祖元年(前206)十月,刘邦领兵占领咸阳,被秦宫内的美女玩物搞得神魂颠倒。樊哙等人见刘邦这么快就沉迷于声色犬马的生活,忍不住大声说道:“你是想得天下,还是仅仅满足于做一个富家翁!”刘邦幡然悔悟,赶快命人查封皇宫府库,领兵撤回霸上(陕西西安东南)。萧何则不为金钱美女所动,一进咸阳就扎进秦丞相和御史大夫官署,把各种法令、图书档案整理到一块,从而掌握了全国的军事布防、郡县户口、风土人情及民间疾苦,为刘邦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刘邦得知后,连声赞叹萧何的深谋远虑,并封他为丞相。暗度陈仓西汉大将韩信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

项羽和刘邦曾有盟约:先入咸阳者为关中王。但项羽得知刘邦占领咸阳就反悔,索性撕毁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不日,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并把他的领地限制在蛮荒偏僻的巴、蜀、汉中之地;富饶的关中平原则一分为三,由秦朝的三个降将掌控。刘邦气不过,想和项羽决一死战。萧何心知肚明这样做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毕竟这时刘邦的势力还很薄弱。于是,萧何客观地给刘邦分析形势,并说出自己以退为进的谋略,使得刘邦下决心忍辱负重,接受项羽的封赏,退守秦岭以南。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并把关中建设成刘邦领兵打仗的坚实后方,源源不断地向前方提供军需,补充士卒,使得刘邦在前线战场根本无后顾之忧。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祖五年(前202),项羽自刎乌江,高祖刘邦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开始着手巩固大汉的江山社稷。西汉初期,高祖分封了高一大批异姓王。这无疑成了高祖以后的一块心病,如果哪个异姓王对自己不满起兵造反,后果将不堪设想。其中威胁最大的莫过于淮阴侯韩信。韩信原本投身项羽麾下,一直得不到重用而心生愤懑。刘邦受封汉王后,韩信慕名追到汉中投奔,但怀才不遇的境况依旧没有改观。就在韩信心灰意冷之时,萧何闯入他的世界,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于是萧何多次向刘邦举荐韩信,但都无果而终。韩信觉得在此难有出头之日,就只身离开了刘邦。萧何听说后心急如焚,没有和刘邦打招呼就翻身上马追了出去。一直追了两天,萧何才在风清月朗的夜晚追上韩信,好说歹说把韩信劝回。刘邦听说萧何回来,心急火燎地跑来大骂:“你为何要逃跑?”萧何赶忙说明原委,并要求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刘邦听从萧何建议,设拜将台举行隆重的典礼,拜韩信为大将军统领三军。韩信果然不负众望,为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立下卓著战功。

高祖十一年(前196),刘邦下决心铲除已遭多次贬斥的韩信。恰在这时,有人告发韩信意图勾结代相陈豨谋反,斩杀吕后和太子刘盈夺取天下。此时刘邦尚在邯郸征讨陈豨,吕后得知后立即召来萧何,要他把长时间在家称病的韩信找来。萧何知道韩信凶多吉少,但又不能违逆吕后懿旨,就硬着头皮来到韩信家中。萧何谎称:“陛下征讨陈豨大获全胜,你跟我一同进宫向吕后道贺。”韩信知道自己长期卧病在家,不免引起外人猜忌,正好也借此证明自己清白,于是就拖着病体跟萧何出了家门。两人刚来到长乐宫,只见吕后恶狠狠地命令殿前武士拿下韩信,五花大绑要押他出去。韩信想呼救辩白,萧何却溜得不见踪影。韩信只能认命,任由武士把他拖到长乐宫旁的钟房内斩杀。随后,吕后为斩草除根,屠灭韩信三族。为保命自毁其名邦听说韩信已被斩杀,不由得心中大喜,派专人回长安拜萧何为相国,并给他加封了食邑5000户,派一个都尉率领500军士刘作为他的卫队。大臣们听说后,纷纷来萧何家里道贺,萧何也高兴得有点忘乎所以。这时,前秦的东陵侯召平却给萧何泼了一盆冷水:“丞相勿喜,这是大祸临头的前兆!”萧何一愣,问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召平答道:“陛下在外征战,你安居家中未有寸功,为何给你这么大的赏赐?而且还专门派来卫队,明显是要提防你。请你万不要忘了韩信的下场!”萧何吓得匆匆跑到皇宫,坚决辞掉赏赐,并把家里的财物拿出来充作军用。

高祖十一年(前196)秋,淮南王黥布反叛,刘邦御驾亲征。刘邦身在前线却心忧后方,时常派人回来慰问萧何。萧何过意不去,就更加卖命地为刘邦效力。这时,有门客提醒萧何:“相国再不能这样下去,否则就离灭族的日子不远了!”萧何说:“我无非做些体恤百姓、鼓励大家多为朝廷出力的事情,有什么不妥!”门客回答:“你现在已是相国,而且功劳第一,陛下还能不给你加官晋爵?你如此深受百姓爱戴拥护,对陛下有没有威胁?陛下之所以在前线不放心,屡屡打听你的行踪,就是怕有不测呀!你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强行贱买百姓田宅,使得自己在百姓中间落下恶名,陛下才可能放心!”萧何为去掉刘邦疑虑,就违心地照着门客的意思做了。不久,刘邦班师回朝,还没有进宫就被大群的百姓拦下,一问才知他们要告萧何强取豪夺的状。刘邦把萧何叫来,指着百姓的状子嘲笑道:“你身为相国,竟然和百姓争利,你自己找百姓谢罪去!”刘邦虽然嘴上这么说,行动上却没有追究萧何罪责的意思。

长安一带人多地少,皇家上林苑内却有许多地闲置,萧何看着可惜就进谏刘邦:“上林苑的地与其空着,还不如让百姓耕种!”不想刘邦一听,气得跳了起来:“你是不是受了奸商的好处,替他们来要我的上林苑!”说着刘邦就命人把萧何关进大牢。后来一名姓王的卫尉为萧何据理力争,刘邦才把萧何放出来。萧何光着脚,跌跌撞撞地跑到皇宫,跪在地上向刘邦谢恩。刘邦看着蓬头垢面的萧何,心里竟有些酸楚:“相国免礼了!你是为百姓请命,我不答应说明我是桀纣一样的暴君,而你是一个贤明的丞相!我把你关起来,就是想让百姓知道我的过失!”

次年(前195)的四月二十五日,高祖刘邦走完了他的戎马人生。相国萧何,则继续为大汉王朝操劳,辅佐惠帝刘盈处理政事。惠帝二年(前193),萧何积劳成疾,死在了相国任上。刘邦在汉中时的王宫

刚直迂诞的周亚夫

时间:前152年~前143年人物:汉景帝VS周亚夫核心提示:身为将军,周亚夫是一个纵横驰骋的英雄;身为丞相,周亚夫是一个不屈就威权的良相。令人叹惋的是,周亚夫遇上的却是一个薄情寡义、不讲原则的君主,使得两人相处时摩擦不断成为必然,最终酿成的悲剧也成为必然……军中不听天子诏令亚夫,是绛侯周勃之子。文帝在位时,周勃受猜忌一度身陷囹圄,后贿赂国舅薄昭,经其疏通,才得以回到封地绛县。这时周的周亚夫已经20出头,时常追随在父亲左右。周勃去世后,继承侯爵的长子周胜又犯下杀人之罪,被文帝剥夺了封邑。不久周亚夫脱颖而出受封条侯,沿袭周勃的爵位。汉景帝像汉景帝刘启(前188~前141),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又为儿子汉武帝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后元六年(前158),匈奴铁骑大举入侵,狼烟一路烧至长安,朝野为之震动。文帝一面调兵遣将往边关迎敌,一面下诏拱卫长安:任命河内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镇守细柳(今陕西咸阳境内),宗正刘礼为将军镇守霸上(今陕西西安东南),祝滋侯徐厉为将军镇守棘门(长安城北门之一)。文帝命令各军严加戒备,以防止匈奴人偷袭长安。不日,文帝亲自到各处劳军。在棘门和霸上,文帝的仪仗队伍还没到,辕门就早早打开,将士们全跪在地上恭迎。仪仗队伍如入无人之境,浩浩荡荡地开进营地。随后,文帝转而赴细柳视察。只见军营内鸦雀无声,军士们全副武装戒备森严。仪仗队伍的开道官对着辕门大喊:“天子驾到,还不快快开门迎接!”不料守门的都尉根本不买账:“我们将军有令,在军中只能听从军令,可以不服从天子之诏令!”说话间,文帝的车辇已到了辕门前,可都尉领着守门的卫士坚持不肯放行。文帝见僵持不下,只好派人持符节进去通报周亚夫。不一会儿,周亚夫传令打开辕门,文帝才得以进到营地。还没走两步,又听都尉喊道:“将军有令,军营内车马不能奔驰!”文帝立即命令侍从勒紧缰绳缓步而行。周亚夫一身戎装迎接文帝,手持兵器行揖礼:“请陛下恕罪,穿着甲胄的武士不便行君臣之礼,就以军中之礼代之!”随行大臣见周亚夫这样怠慢皇帝,都由不得为他捏一把汗,可文帝听后却至为感动,由衷地说:“所有的军队都如此军纪严明,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随后,文帝派人对周亚夫称“皇帝敬劳将军”,完成了劳军礼。文帝出了辕门,不由得连声赞叹:“周亚夫才是真正的将军!霸上和棘门的将军军纪松弛,带兵如儿戏,一旦敌人领兵偷袭,不吃败仗才怪呢!”不久边关危机解除,文帝擢升周亚夫为中尉,负责卫戍长安。

后元七年(前157)六月,文帝病入膏肓,弥留之际告诫太子刘启:“周亚夫是真将军,日后你可以放心用他。”文帝去世,刘启登皇帝位,是为景帝,封周亚夫为车骑将军。临危受命平叛乱帝三年(前154)正月,吴王刘濞打出了“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六个同姓国发兵20万攻打长安,掀起历史上有景名的“七国之乱”。情势万分危急,景帝即任命条侯周亚夫为太尉领三十六将军平定叛乱。周亚夫临危受命,立即领兵开赴荥阳前线,并找来父亲以前的老门客邓都尉讨教计策。邓都尉说:“叛军现在士气正旺,如果我们与其正面交锋,无异以卵击石。”叛军的致命弱点是浮躁,必不能持久。因此,我们可以“拖”字当头,等敌军出现强弩之末态势,我们再迎头痛击不迟。邓都尉还建议周亚夫,你可以领兵到昌邑,凭借深沟高垒坚守不出,让叛军倾全力去攻打梁国,然后借机占领淮河和泗水的交汇处,掐断叛军的运粮通道。叛军断了粮草,你就能灭了它。周亚夫听从邓都尉的建议,依计行事。

梁国是景帝的弟弟刘武的封地。周亚夫移军昌邑,叛军果然全力攻打梁国。梁国寡不敌众,危在旦夕,多次派人请周亚夫出兵相救。可周亚夫不理这个茬,气得梁王没法,就向景帝告状。景帝严令周亚夫赶快出兵救援梁国,周亚夫却不奉诏。梁王没法,就任命张羽为将军领兵自卫,不仅守住了城池,还取得了一些胜利。

随着时间一天天流逝,周亚夫截断叛军运粮通道的方案开始奏效,叛军军中缺粮,军心大乱,加之久攻梁国城不下,叛军就转身攻击周亚夫,频频发起挑战,以求速战速决。任由叛军在营房外肆意叫骂,周亚夫就是坚壁不出。双方相持了一段时间,叛军忍受不了饥饿,身边有越来越多的士兵活活饿死,开始纷纷溃逃。周亚夫见时机已到,立即领兵攻打叛军,直打得叛军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吴王刘濞见大势已去,急忙带领身边的几千名精兵连夜逃往东越。东越王已被朝廷收买,将刘濞骗出来慰劳军队,然后砍下他的头颅。俗云:“群龙无首。”刘濞被杀,其他叛王马上陷入混乱境地,纷纷畏罪自杀。至此,周亚夫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平定了叛乱。平叛有功的周亚夫,回京之后受到景帝盛大的欢迎,但是他对梁国“见死不救”的举动,却遭到刘武的嫉恨。“不识时务”遭横祸平了“七国之乱”,周亚夫和景帝的关系进入蜜月期。景帝七年(前150),周亚夫受封为丞相。此后两人的关系却急转直扫下,原因是周亚夫性格耿直,只要他认准的事情就坚持要做下去,时常弄得景帝灰头土脸。两人出现原则性分歧,肇始于废立太子争端。周亚夫出于国家安定考虑,坚决不同意废黜太子刘荣,而景帝早已属意于另一个儿子刘彻,根本不听周亚夫的劝谏,最后闹得不欢而散。梁王刘武,则时刻没有忘记周亚夫,只要有机会觐见窦太后就抱怨周亚夫的不是。一天,窦太后找到景帝想为皇后的哥哥王信讨个侯爵之位,景帝踌躇不决,说得和丞相商量一下。周亚夫知道后直摇头说:“高祖皇帝有祖制‘非刘姓不可封王,没有功绩不能封侯;不按此制,天下共击之。’”王信对国家没有寸功,如果封侯,怎对得起高祖在天之灵,景帝感到左右为难,想把这事搁置下来。窦太后又来追问,景帝就说出事情原委。窦太后不由得气急上火,说:“周亚夫算什么东西,竟管起我们的家事!看来你兄弟刘武说的没错,你也要多提防着他。”

不久,匈奴王徐卢等五人归降朝廷,景帝大为高兴,并想给他们加封侯爵以号召更多的人来投降。周亚夫一听就反对:“他们都是背叛了主子来投奔你,难保他们日后不见利忘义背叛你。这样的人都封了侯,往后我们还怎样树立臣子效忠朝廷的榜样!”景帝不以为然:“丞相你太迂腐了!”周亚夫还想说,景帝一挥手让他出去。不日,这五人都被封为列侯。周亚夫心中愤懑,于是称病不去上朝。景帝则针锋相对,罢免了周亚夫的丞相职务。

几年后,景帝把周亚夫请到宫中吃饭,试探他的秉性有没有改变。周亚夫的饭桌上只摆着一块大肉,没有切开也没有放筷子。周亚夫的脸一下拉长,叫旁边侍从给他拿一双筷子。景帝冷笑道:“看来你对我的气还没消。”周亚夫一听景帝话中有话,赶忙脱下帽子跪地谢罪。景帝说:“起来吧。”周亚夫就忙不迭地站起来,可宴会的气氛已冰冷得让人浑身发颤。周亚夫再也坐不住,起身告辞离去。景帝凝视着周亚夫的背影,冷冷地说:“看他怏怏不乐的样子,日后必不是少主的臣子!”周亚夫故里碑

不多日,周亚夫的儿子从皇家工场买了500套废弃的铠甲兵器,作为周亚夫百年之后的殉葬品。很快就有人把这事告发了。景帝听说后大怒,命官吏前去审问。周亚夫骄傲惯了,根本就不理会前来问话的官吏。景帝全不顾周亚夫为他平叛“七国之乱”的功绩,气得骂道:“要治你的罪,不用什么供词!”又命令廷尉拿住周亚夫审问,廷尉喝道:“周亚夫,你为何要谋反?”周亚夫惊呼道:“我哪里要谋反?那些东西只是我儿子买了以后给我殉葬用,而我事先不知,怎么能扯上谋反?”廷尉冷笑道:“我看你是在地上谋反不成,将来死了想在地下谋反!”周亚夫受不了这奇耻大辱,就闭上嘴不说话。廷尉下令严刑拷打,试图逼迫周亚夫认了谋反罪名。周亚夫被打得血肉模糊还是不屈从,廷尉无奈就把他关进阴暗潮湿的地牢。周亚夫五天五夜拒绝吃东西,最后大口喷血含冤而死。这样的结局不能不让人叹惋。试想如果周亚夫能遇上一个胸襟稍微宽广的君主,也不至于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

田蚡:外戚专权的产物

时间:前140年~前131年人物:汉武帝VS田蚡核心提示:田蚡仰仗姐姐王太后爬上了丞相的高位,跋扈弄权,睚眦必报,极尽奢华之能事,大有压过汉武帝的势头。一次,田蚡进宫向汉武帝索要皇家兵工厂之地扩建私宅,气得汉武帝大叫:“你干脆领人把国家的武库占了!”汉武帝刘彻即位时年纪尚轻,按照汉朝开国以来的惯例,应该由太后临朝称制。然而这时后宫的两个太后——窦太皇太后和王太后都健在,使得两宫太后及其外戚争权的局面变得不可避免。以退为进博好感元二年(前139)十月,淮南王刘安入朝觐见汉武帝。刚走到霸上,刘安就远远地看见武安侯田蚡立于寒风之中恭迎,心中建一股暖流涌动。稍事寒暄,田蚡拱手对刘安说:“皇上还没有生下儿子,大王你是高祖皇帝的孙子,又以宽厚仁义为人称颂。一旦皇帝驾崩,除了你谁还有资格继承皇位!”刘安做梦都想当皇帝,一听这话不由得心花怒放,对田蚡更加感激涕零:“我有那么一天,绝不亏待于你!”事后不久,田蚡就收到刘安送来的厚礼,两人的关系日渐亲密。

汉武帝即位之初就面临两宫太后及其外戚争权的局面。前去霸上迎接刘安的田蚡就是王太后的弟弟,他为巩固权势竟不惜脚踩两只船。同时,窦太皇太后有个堂侄叫窦婴,景帝在位时就已身居要职,汉武帝即位后不久就高居丞相之位。汉武帝像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幼名彘,汉朝第六位皇帝。汉武帝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死后葬于茂陵,谥号“孝武”。

虽然这时田蚡和窦婴相比还处于劣势,但他贪图权贵的野心却不亚于窦婴,为此他们为丞相之位还差点发生争斗。从远近亲疏上来说,汉武帝自然要和田蚡的关系近一层,许多事汉武帝也愿意听取田蚡的意见。因而,田蚡也仗着汉武帝的宠幸飘飘然起来。建元元年(前140)六月,丞相和太尉之位出现空缺。田蚡想当丞相,就上蹿下跳四处活动。这时田蚡的门客藉福出来劝阻:“窦婴在朝中根基深厚,还有许多名士归附他;而你则不然,刚刚获得陛下宠信,要真刀实枪地干你肯定不是他的对手。所以我觉得你不如把丞相之位让给他,这样不仅太尉之位非你莫属,你还能获得陛下和朝野的好感,那样你还害怕日后没有施展的空间!再退一步说,丞相和太尉的权位不相上下,都在三公之列,所以你做太尉也没有吃什么亏。”田蚡觉得藉福说得有理,就向汉武帝暗示了他愿意屈就太尉之位的想法。汉武帝这段时间为这事伤透脑筋,毕竟两边都要维护,都得罪不起。一听到田蚡的想法,汉武帝自然高兴不已,顺利公布了任命决定:窦婴担任丞相,田蚡担任太尉。

但人总是不安分的,窦太皇太后喜欢黄老的无为之学;汉武帝却喜欢儒家学说,加之窦婴、田蚡两人也喜欢儒学,就把儒家弟子王臧、赵绾从鲁地请到朝中做官。这两人看不惯窦太皇太后的刁蛮作风,就谏言汉武帝:“今后国家大事陛下亲自决断,无须报告窦太皇太后。”窦太皇太后本来就对他们尊崇儒学不满,如今又吹鼻子瞪眼要夺权,不由得火冒三丈把窦婴、田蚡革了职,王臧、赵绾则惨死在狱中。睚眦必报真小人天人三策建元元年(前140),时年17岁的汉武帝一登上皇位,就下诏征求治理国家的方略。各地书生闻之纷纷上书畅谈各自看法,其中有个叫董仲舒的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的主张,引起汉武帝的分外关注。汉武帝看完他的议论,觉得意犹未尽,于是提出自己的疑问与董仲舒讨论,如此往复三次,形成了三篇对策文,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天人三策”。“天人三策”主要以《春秋公羊传》为主线,论证大一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进而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后来,这一观点被汉武帝采纳,使得儒术成为两千年封建社会中读书人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元六年(前135),窦太皇太后去世,窦婴的地位跟着一落千丈,变得门庭冷落车马稀。田蚡的黄金期已经到来,被汉武帝建封为丞相。田蚡的贪权本性,从他到霸上与淮南王刘安私会就可见一斑。当了丞相,田蚡马上就大兴土木,建设奢华府宅,同时肆无忌惮地收受贿赂,以致想要从他这里得到好处的人把大门都要挤破。汉武帝碍于田蚡是国舅,对他推荐的官员一般都予以任用,这无形中增长了他的嚣张气焰。一天,田蚡又拿着长串的人员名单要汉武帝任命官职,汉武帝终于忍不住喊道:“你有完没完!天天这样,我自己还能不能用人!”田蚡见汉武帝愠怒,只得悻悻而退。不久,田蚡又为扩建府宅的事情找汉武帝:“请陛下把考工(皇家的兵工厂)所在的那片土地赏赐给我!”汉武帝一听勃然大怒:“你干脆领人把国家的武库占了!”田蚡吓得脸色惨白,呆若木鸡半天缓不过神来。窦婴与田蚡在长乐宫当堂论辩

田蚡在汉武帝那里收敛了一些,在宫外依旧我行我素目中无人。田蚡看中了窦婴手里的一块好地,就让藉福去给窦婴递话把地让给他。窦婴看着傲慢无礼的藉福,顿时火冒三丈:“我虽然老得不中用了,也不能任由你们这样欺负,你回去告诉田蚡叫他别做美梦!”这时窦婴的门客灌夫听到主人动怒,就跑进来痛骂了藉福一顿。藉福灰溜溜地跑回去,给田蚡报告了在窦婴家里的情形。田蚡大声叫骂窦婴不识相,并立即给汉武帝写了一份奏折说灌夫的家族在乡里横行不法,弄得民怨沸腾,应该立即查办。汉武帝看着田蚡气呼呼的样子,差点笑了出来:“这种小事还用请示我,丞相也太小题大做了吧!”灌夫却根本不怕田蚡背地里的小动作,他使人转告田蚡:“丞相不要忘了在霸上与淮南王刘安私会的事情。”

虽然这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但彼此心中的怨恨已然结下。不久,田蚡娶了燕王的女儿做夫人,王太后下诏命朝臣们都到丞相府贺喜,窦婴就带着灌夫一同去。不一会儿灌夫就喝多了,压抑不住内心对田蚡的愤懑,大庭广众之下辱骂田蚡,搞得热热闹闹的宴会不欢而散。田蚡哪里咽得下这口恶气,又跑到汉武帝那里告状:“我是奉太后懿旨宴请宾客,灌夫却如此张狂闹场,分明是对太后不敬,按朝廷律令应当灭族。”没容汉武帝考虑,田蚡就自作主张把灌夫全家关进大牢。因忌惮灌夫告发他私会淮南王之事,田蚡把灌夫独自关押准备随时处死。恶疾缠身落寞死婴为救灌夫进宫去找汉武帝,当面说明事情的原委。汉武帝知道丞相田蚡是在小题大做,但慑于太后的庇护又奈何不了田窦蚡,于是决定把这事放在太后所住的长乐宫进行公开辩论。结果,田蚡没有占到上风,气得太后脱口骂道:“我还没死,兄弟就这样受欺侮;如果我死了,他还有活路吗!”汉武帝实在没有办法,就命御史大夫把窦婴抓起来审问,窦婴被逼急了,说他家中有景帝在世时留下的遗诏:“如果你遇到危急之事,可以直接向皇帝上书直言。”田蚡命尚书查看景帝文档,却没有找到诏书的底本。这时田蚡得意了,马上指使尚书弹劾窦婴伪造先帝遗诏,犯有欺君大罪。就这田蚡还不放心,亲自跑到宫中要汉武帝当面表态窦婴该不该杀。汉武帝被逼得脸涨红,说先处决灌夫再详加查实窦婴矫诏的事情。不日,灌夫及其族人全做了刀下鬼魂。田蚡仍揪住窦婴不放,死缠烂打要求汉武帝尽早处决,王太后则在一边帮着田蚡敲边鼓。汉武帝受不了,只得下诏将窦婴推到街市上斩首。西汉·跪式甲俑西汉军服主要有冠、帻类、袍类、铠甲类。武官戴冠,士兵以布束发,称帻。均穿紧身窄袍,足蹬靴。铁甲称作“玄甲”,并由札甲向鱼鳞甲发展。西汉跪式甲俑为徐州狮子山出土,头戴风胄,内穿长袍,外罩甲衣。

田蚡以为除掉了窦婴,自己就能与太后一道挟制汉武帝,在丞相的位子上为所欲为。谁曾想好景不长,田蚡在窦婴死后三个月就恶疾缠身,整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就像丢了魂一样乱喊乱叫。为此,太后遍访各地名医,终没有人能治得了这种怪病。这时有人说丞相是不是中了邪,不如找巫师来看看。巫师早就不齿田蚡的恶行,故意在他跟前说:“你害死了窦婴和灌夫,他们变成厉鬼来索你的魂。”巫师一句话击溃了田蚡的心理防线,不几天他就受惊吓而死。后来,淮南王刘安谋反的事情败露,汉武帝狠狠地说:“田蚡要是还活着,我非灭了他全家。”汉武帝从田蚡蚡身上体会到丞相的权势过大,可以直接威胁到皇权,于是就在此后不断地削弱丞相的权利,就连丞相府也日渐破败不堪,昔日热闹的议堂、客馆沦落成蓄养牲畜的圈舍。

身历三朝的霍光

时间:前87年~前68年人物:汉昭帝昌邑王汉宣帝VS霍光核心提示:霍光一生毁誉参半,身为托孤之臣既在施政方面有颇多建树,使得大汉王朝得以稳定发展,又先后与三位帝王发生皇权之争,最终他和他的家族在经历一次次胜利之后,落得家破人亡的悲惨下场。有人说,君王和权臣的关系犹如一个死结,只有死才能把它解开,这一点在霍光与他辅政的三个皇帝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后元元年(前88),已步入暮年的汉武帝整日为后事忧心,毕竟自己钟爱的幼子刘弗陵年纪太小,其母亲钩弋夫人也太年轻,不谙政事,如果没有一个忠心可鉴的重臣辅佐,恐怕大汉江山会滑入危险的境地。汉武帝在身边重臣中详加甄选,最终奉车都尉霍光被圈定。为此,汉武帝命皇家画师画了一幅“周公背负周成王朝见诸侯像”,赏赐给霍光。霍光知道汉武帝的良苦用心,感动得泪流满面。第二年春天,汉武帝知道自己行将入土,在朝会上宣布立刘弗陵为太子。同时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作为首辅大臣与驸马都尉金日、太仆上官桀一同辅佐刘弗陵。后事安排妥当没几天,汉武帝就死在了五柞宫。刘弗陵登皇帝位,是为昭帝。汉武帝自以为安排稳妥,却难料他死后不久这种人事安排就失去平衡,成为皇权动荡的导火索。汉昭帝像汉昭帝刘弗陵(前94~前74),西汉第七位皇帝,在位13年。虎狼之争光,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其哥哥霍去病是汉朝声名远扬的大将军。霍光10多岁就离开父母随军,后来仰仗霍去病霍的威名靠近汉武帝,并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受封光禄大夫、奉车都尉之职。

本来汉武帝安排了三位辅臣,不想汉昭帝即位不久驸马都尉金日就病死,只剩下霍光和上官桀两人。霍光是首辅大臣,因而许多事他就独自替汉昭帝做主,这样就把上官桀晾到一边。上官桀可不是省油的灯,很快就对霍光的专权之举心生不满,于是与汉昭帝的姐姐盖长公主勾结,鼓动汉昭帝长兄、燕王刘旦造反,借以铲除眼中钉霍光。要说上官桀与霍光还是儿女亲家,起初他们的关系也相当融洽,如今权欲之心却让他们反目成仇。元凤元年(前80)八月,上官桀假借燕王名义给汉昭帝上了一封奏章,说霍光在外检阅御林军时使用皇帝出巡的仪仗,并大肆任用亲信充当要职,分明是要谋反。汉昭帝只瞄了一眼奏章,就抛到了桌子下边。第二天早朝时,汉昭帝不见霍光上殿,就命人四处寻找。这时上官桀进言:“霍光见谋反的事情败露,吓得不敢觐见陛下。”话音未落,霍光就被人引入大殿,正想跪到地上向汉昭帝辩白,就听汉昭帝大声说道:“大将军不用慌张,我知道这奏章是假的!大将军检阅御林军是在长安郊外,到现在不过十天,而燕王远在燕国(王府在今北京市),如何知道这些事?”一席话说得上官桀无地自容,只恨找不到地缝钻进去。上官桀见借汉昭帝之手杀不了霍光,就决定铤而走险,由盖长公主出面设下鸿门宴,然后把霍光请来伺机杀死。但这一阴谋还未及实施,就被谏议大夫杜延年得知报告了霍光。霍光连夜赶赴皇宫,说出了上官桀等人的阴谋,汉昭帝立即下诏诛杀上官桀等人。

至此,三个辅政大臣只留下霍光一个。霍光的权欲之心急剧膨胀,即使到了汉昭帝亲政的年龄,他还紧紧握着权力不放。再说汉昭帝也是有主见之人,无奈霍光已在朝中遍布亲信,自己想有所作为也难有施展的空间。而且,霍光颇为疼爱他的外孙女上官皇后。为了能让上官皇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霍光竟然横加干涉汉昭帝的私生活,让其他嫔妃都穿上缝裆裤,使得汉昭帝不能宠幸。因此,汉昭帝整天身居深宫,闭门不出,终因长期忧愤、郁郁寡欢而死。二十七天皇帝昭帝死时年仅21岁,也没有留下子嗣,因此未来的皇帝人选只能从其他同姓王中遴选。汉武帝的5个儿子只有广陵王刘胥汉还活着,群臣就议定由广陵王继承皇位。但霍光并不属意广陵王,一口否决了群臣议定的结果。霍光看中的是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虽然霍光为此说出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最根本的原因莫过于昌邑王尚未成年,做了皇帝他还可以辅政,一旦年长的广陵王即位,这样的好事即使不会到头,也难以名正言顺。但让霍光始料不及的是,昌邑王不仅年龄上不成熟,做起事来也荒唐至极,放荡不羁。快到长安时,昌邑王所属郎中令龚遂,看不下去昌邑王一路上嬉笑不止,就上前劝阻:“如今是先帝大丧之期,你来到长安应该大声哭泣表示哀伤。”昌邑王却把眼一瞪:“我喉咙疼痛,如何哭得出来!”元平元年(前74)六月一日,昌邑王即位做了皇帝。别看昌邑王年纪不大,树立权威可有一手,也不搭理还是首辅的霍光。就自作主张把昌邑国的一干地痞流氓亲信全带到了长安,肆无忌惮地任命官职。此外,昌邑王还是一个十足的好色之徒,没日没夜地泡在美人堆里饮酒作乐,把朝中大事全交给亲信办理。霍光心里那个悔恨呀,简直要在大殿上捶胸顿足。朝中许多大臣也纷纷找到霍光,让他出面收拾这种不堪的局面,否则大汉江山就要断送在昌邑王手中。大司农田延年说:“大将军是先帝托孤之臣,理应负起责任废黜昏君,另选贤能之人做皇帝。”此话正合霍光心意,于是他就与车骑将军张安世等人商议,并很快确定了行动方案。六月二十八日,霍光等人先将昌邑王所提拔的臣子驱赶到皇宫之外,然后请上官太后上殿主持议政。不一会儿,昌邑王也被人叫上殿,看着大臣们一个个面无表情,不祥之感立即笼罩在他头上。这时群臣开始向上官太后宣读奏本,当昌邑王听到“自绝于天下,应当废黜……”两腿瘫软在地。随即,上官太后准了大臣们的弹劾意见,宣布废黜昌邑王的皇帝称号。昌邑王不服,开口争辩道:“即使天子有昏庸之处,还有大臣们辅佐,怎么会亡国!”霍光厉声呵斥:“你已被废掉,还敢自称天子!”昌邑王赶忙闭嘴,灰溜溜地离开了皇宫。随即,昌邑王被放逐到房陵(今湖北房县),跟着他鸡犬升天的亲信200多人被押到长安东市处死。从昌邑王即位那天算起,到他被赶下台仅仅27天,所以我们可以把他称为“二十七天皇帝”。西汉·朱雀衔环杯1968年河北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通体错金,镶嵌绿松石,朱雀喙部衔一可动玉环。高足杯作斗形,粗把,喇叭形座。杯内外饰错金柿蒂纹,杯座饰卷云纹一周;杯外嵌圆形及心形绿松石。迎立新主子了昌邑王这个前车之鉴,霍光再选立新君就慎重得多。为此,霍光依照张安世的意见,把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从民间迎回宫有中。刘病已是汉武帝时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受“巫蛊之祸”牵连,一出生就住进了监狱。后来,刘据获得平反,刘病已才得以在民间过安稳的生活。18岁这年,刘病已的平静生活被打破,成了万万人之上的皇帝。刘病已当皇帝后改名刘询,是为汉宣帝。霍光像霍光(?~前68),字子孟,霍去病的异母弟,西汉中期的权臣。汉武帝时临危拜大司马大将军,封博陆侯。

汉宣帝出身民间,在朝中又没有根基,对霍光来说更易于掌控。汉宣帝的屁股还没坐稳当,霍光就开始给他操心册立皇后的事情。霍光盘算着把他的小女儿霍成君嫁给汉宣帝,以便于掌控皇宫内的局势。不想风声传到汉宣帝那里,汉宣帝想拒绝又不能公然对抗霍光,就想了个婉转的办法:“下诏搜寻自己卑贱之时遗落在民间的一把宝剑。”霍光不是糊涂人,一听到诏书就知道这事没戏,打消了嫁女给汉宣帝的想法。原来,汉宣帝入宫前,已在民间与狱吏许广汉之女许平君结婚。糟糠之妻不可抛,汉宣帝有意立许平君为皇后,朝臣们也没有理由反对,这事就确定下来。许平君做了皇后,按汉朝惯例其父亲许广汉就应位居列侯。或许霍光因为此前被驳了面子,就站出来反对,结果磨蹭了一年,许广汉才得了“昌成君”的称号。

汉宣帝自小在民间长大,深知百姓疾苦,加之其生性刚毅,聪明好学,很想在皇帝的位子上有一番作为,可是他同样面临此前两位皇帝面临的尴尬局面:霍光的专权擅政。霍光自汉昭帝以来,已辅政10年有余,他的兄弟子侄、女婿外甥纷纷占据朝中的各个要职,可谓盘踞错综,根深蒂固。如果稍有闪失,刚被赶下台的昌邑王就是榜样。因而,势单力孤的汉宣帝决定韬光养晦,作长远打算。本始元年(前73)年初,霍光装模作样地在朝堂上还政于汉宣帝。汉宣帝坚决辞让,当着大臣的面宣布:今后国家大事都须先经霍光裁决,再转报皇上。自此,霍光的权势更大了,汉宣帝见到他也更加恭顺温良。汉武帝狠毒杀爱妾后元元年(前88)的一天,汉武帝突然对心爱的小妾钩弋夫人大发雷霆,吓得年轻貌美的钩弋夫人花容失色,她怎么也想不通,平日里对自己百依百顺的老丈夫怎么莫名其妙地发这么大火,匍匐在地上浑身乱颤。只听汉武帝厉声喝令左右武士把钩弋夫人关入大牢,钩弋夫人一听顿时魂飞魄散,凄厉地请求饶恕。汉武帝冷冷地说:“你活不成了!”不一刻,武士就送来了钩弋夫人的头颅,汉武帝还假惺惺地掉了几滴泪。几天后,汉武帝想知道外面对这事的反应,就叫来左右侍从询问。侍从回复:“人们想不明白,你都准备立钩弋夫人所生的儿子为太子,为何还把她杀掉,再说她也没有什么过错!”汉武帝冷笑道:“从古至今,国家的混乱局面大都是因为主少母壮引起的,前朝的吕雉不就是榜样!所以我只有杀了她,才能保证未来的皇帝坐稳位子。”夺回皇权始三年(前71)正月,皇宫突然发生了惊天大案,一下掀翻了这种看似平静的局面。这天,许皇后刚刚生完小孩,由女医本淳于衍侍奉着喝药。不一会儿许皇后就觉得脑袋发麻,急问淳于衍:“药里有什么东西?”吓得淳于衍惊慌失措打翻了药碗,急急跪在地上磕头:“没有什么,都是按方子煎的。”话音未落,只见许皇后浑身剧痛像是要炸裂,随之几声撕心裂肺的惨叫传出,许皇后气绝身亡。汉宣帝得知噩耗,悲痛得几乎要背过气去,下达了严查凶手的诏令。随即,女医淳于衍被下进大牢。这时霍光的妻子霍显慌了,心急火燎地找到霍光保命。原来,霍显一直为小女儿不能入宫当皇后而耿耿于怀,后来见许皇后又怀孕就起了歹心,买通女医淳于衍给许皇后的药里下毒,最终要了许皇后的命。霍光听说后也吓得神情恍惚,这可是杀头灭门之罪呀!还好汉宣帝并没有怀疑霍光一家,这事才算蒙混过关。不久,霍显又鼓动霍光出面,把小女儿如愿以偿地嫁进宫做了皇后。可是纸包不住火,汉宣帝还是在后来知道了霍家是害死许皇后的真凶,由此更加深了对霍家人的深恶痛绝。

地节二年(前68)初,霍光的身子骨再也撑不住,或许是担心身后家族的命运,霍光老泪纵横地请求汉宣帝加封子侄的官爵。不久,霍光忧心忡忡地离开人世,汉宣帝则迎来大展身手的春天。为展现新局,汉宣帝每五天就举行一次御前会议商讨国家大事,集思广益,兴利除弊,深得人民的拥戴。但是汉宣帝的所作所为,很快触怒了霍光的家族势力。虽然霍光死了,但他的家族势力却凭借深厚的根基,气焰仍很嚣张。对此,汉宣帝表面上隐忍,暗地里却加紧搜集他们的罪证,只待时机成熟把他们一网打尽。

地节三年(前67)四月,汉宣帝立许皇后生的儿子刘奭为太子。霍光的遗孀显夫人得知后,气得在家里大口吐血,叫她的女儿霍皇后伺机毒死太子。母以子贵,霍皇后当然希望自己生的儿子将来能当皇帝,于是就费尽心力地寻找机会毒害太子。表现在行动上,霍皇后时常对太子颐指气使,从来没有好脸色。这一切,汉宣帝都看在眼里,只是不动声色。随着时机成熟,汉宣帝开始一步步收网,先架空尚书霍山,把朝政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紧接着褫夺霍禹等人的兵权。霍山等人终于坐不住了,秘密策划发动政变废黜汉宣帝,立霍禹做皇帝。阴谋很快败露,汉宣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采取行动,将霍山一家悉数捕入狱中。随后,他们一家全做了刀下鬼魂,霍皇后的位子也做到了头,被打入冷宫。

诛灭了霍光一家,汉宣帝不禁长舒了一口气,回想起即位之初,霍光陪着自己晋谒高祖之庙的情形,不由得感慨万分。当时汉宣帝与霍光同坐一辆车,压抑得大气都不敢出,犹如一座大山要吞噬自己。或许从那时起,汉宣帝就下定了要摆脱霍光的决心。宋人著作《雍录》中的汉长安城图宋代的陈大昌(1123~1195)著《雍录》十卷,考证关中历史地理沿革,附有地图32幅,是现存最早的长安城与关中地区的历史地图集。

以死明志的“四知先生”

时间:120年~124年人物:汉安帝VS杨震核心提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能说没有人会知道呢!”这就是四知先生杨震拒绝贿赂时义正词严的话。后来,杨震在朝中官至司徒、太尉,一次次在汉安帝面前揭露王圣、樊丰等人的丑恶行径,无奈惊醒不了沉溺于享乐的汉安帝,最后只能吞咽毒酒含恨而死。延光三年(124)三月,一支送葬队伍从京城洛阳出来往西而去。行至陕县(今河南陕县)境内,被弘农太守移良拦住。虽然送葬之人据理力争,移良非但不准他们继续前行,还把其中几个披麻戴孝之人强拉了去做苦役,其他人则被打散,只留一口棺木于路旁任由日晒雨淋。途经的百姓见了,无不连声叹息,可又怕遭连累,没有人敢将棺木暂且安厝。这棺木之中躺着的究竟是何人,落得如此凄凉之下场。他不是别人,就是人们熟知的“四知先生”杨震。杨震像杨震(59~124),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官至太仆、太常,被称为“关西孔子”。四知先生震,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出身书香世家,自幼聪明好学,曾追随名儒桓郁潜心研读《尚书》,不到20岁就成为闻名杨乡里的饱学之士。地方官时常跑到杨震家里,请他出来做官他都不答应,他决心在民间传播文化知识。据史书记载,杨震在华山脚下开设私塾,广召子弟前来学习。教学中他坚持有教无类、不分贫富的原则,学生先后多达3000人,堪与当年拥有3000弟子的孔子媲美。杨震教授的许多学生,后来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杨震年近50岁的时候,大将军邓骘深慕其美名,多次派人请杨震去做幕僚。杨震推辞不掉,就来到邓骘府上。几次接触下来,邓骘对杨震的人品学识更加敬重,就推举他为“茂才”。从此,杨震踏上仕途,平步青云直上。

杨震经常教育学生要清清白白不卑不亢地做人,他则以“清白吏”作为自己为官的座右铭。杨震做官期间,既不吃请受贿,也不送礼求人,他的子孙走在街上,和平民百姓的穿戴毫无二致。有亲戚看不下去,就劝杨震为子孙多置些家产。杨震不以为然,反问亲戚:让后人都知道他们是“清白吏”的子孙,这样的遗产还不够丰厚吗?有一年,杨震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时路过昌邑(今山东巨野县)。昌邑县令王密当年曾得到杨震的提拔。为报答知遇之恩,王密特准备10斤白银,趁着夜深人静之时给杨震送去。杨震坚决不收,还连连责怪王密:“我提拔你是见你有用于国家,而非出于私利。你如果知道我的为人,就不会如此!”王密不甘心,说道:“天这么黑,夜这么静,我送给你也不会有人知道。”杨震愠怒:“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呢!”王密听后万分羞愧,收起银子灰溜溜地走了。由此,杨震清廉的声名远扬,被后人称之为“四知先生”。冶铁水排(模型)东汉建武七年(31),杜诗创制出水排。这组机械组合利用了轮轴、凸轴、杠杆与弹杆。这项技术比欧洲约早1000年。油盐不进宁元年(120),杨震被任命为司徒(丞相之职),这时汉安帝还没有亲政,皇权掌控在邓太后手中。一年后邓太后去世,汉永安帝整天沉溺于吃喝玩乐。阎皇后和汉安帝奶妈王圣联手铲除了邓氏集团,邓骘及其家人被活活逼死,东汉王朝由此转入内宠当权的时代。随之,阎皇后和王圣在朝中肆意妄为,王圣之女伯荣出入宫廷如履平地,疯狂从事贿赂淫秽之勾当。杨震是眼里揉不进沙子之人,哪能看得下去他们如此龌龊奸邪的作为,于是向汉安帝上书要求严惩。杨震开宗明义,在奏章中直言:治理国家应当以任人唯贤为根本,以铲除奸佞小人为要务。现在的情况却是品德高尚的人不在其位,受宠幸的奸人却充斥朝廷。奶妈王圣出身微贱,已获陛下隆恩,却贪得无厌内外勾结,使朝廷蒙羞……请陛下谨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古训,把王圣等人赶出宫,彻底断绝与他们来往,以使国家兴盛。汉安帝看过奏章不以为然,还把奏章交给王圣等人传看。王圣恼羞成怒,狠狠地骂了一句:“老匹夫!”既有汉安帝撑腰,王圣他们没有任何忌惮,继续在宫廷内外上蹿下跳,为非作歹。

不久,王圣之女伯荣与死去的朝阳侯刘护之堂兄刘私通,帮刘争取到继承侯爵之位的机会。随即,伯荣又为刘谋得侍中的高位。杨震心中愤然,再次向汉安帝上书:高(祖)皇帝当年立有祖制,没有功绩者不能封侯。即使是承袭侯爵,也应当按父死子继、兄亡弟承的准则进行。过世的朝阳侯有亲弟弟健在,陛下却依从奸人的意思让其远得没有边际的堂兄刘承袭,无非是因为他娶了陛下奶妈王圣的女儿做老婆。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这样一个无德无能的人,转眼间就擢升为侍中,就是百姓看了也震惊万分。请陛下以史为鉴,遵从做皇帝的基本准则。奏章递上去,杨震期盼着汉安帝能幡然悔悟,不想左等右等也不见反应,就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杨震不由得懊恼、忧愤,可面对如此昏聩的皇帝他又如何奈何得了。

延光二年(123)十月,杨震出任太尉(全国三军统帅),国舅耿宝立即凑过来向杨震推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耿宝怕杨震不买他的账,一见面就抬出汉安帝来说事:“陛下一向倚重李闰,有意让他的哥哥到你那里为官,我来见你就是陛下的意思。”杨震一听就恼火,说:“如果是陛下的意思,应该是尚书来通知我。”耿宝的脸顿时变了色,气得甩门而去。不久,阎皇后之兄阎显也找上门要杨震给其亲友安排官位,杨震想都没想就一口回绝。司空刘绶是趋炎附势之徒,听说耿宝和阎显在杨震那里碰了壁,就主动找上门给他们的亲友安排了官位。由此,杨震在奸佞小人当道的朝廷成了十足的孤家寡人。以死抗争震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即使他的上书一次次在汉安帝那里石沉大海,但他还是不说不快。汉安帝下诏:为王圣修建奢华宏伟杨的家宅。可朝廷早已外强中干,为弥补建设费用的巨额缺口,他们疯狂地出卖官爵,收受贿赂;而那些为做官付出代价的人,上任后极尽敛财之能事,到处呈现“三年清知府,万两雪花银”的落败景象,最终遭殃的则是底层的穷苦百姓。痛心疾首的杨震,不厌其烦地向汉安帝上书,汉安帝无言以对,干脆视若无睹。宦官樊丰见汉安帝根本不理杨震的苦谏,就有恃无恐地伪造诏书,从国库中直接提取钱财为自己修建家宅。一时之间,其他权臣宦官纷纷仿效,洛阳城内到处大兴土木,俨然变成了修建家宅的大工地。延光二年(123)十二月,洛阳发生地震。杨震又借机给汉安帝写了一份奏章,直言受宠幸之人不能与陛下同心,大肆修建家宅以炫耀富贵,使上天震怒,才发生了巨大的灾祸。汉安帝见又是杨震的奏折,不由得心烦意乱,看都不看就丢到了桌案下。樊丰等人知道杨震盯上了他们,恨不得拿刀去杀了杨震,只因为杨震是一代大儒,汉安帝都不敢把他赶出朝廷,他们更不敢轻易下手。东汉·铜辇车

延光三年(124)初,汉安帝出巡离开洛阳,杨震立即命太尉府属官高舒去调查樊丰等人用国库钱财建造私宅的事情。很快,樊丰等人伪造诏书的事情败露,吓得惶惶不可终日。杨震则胸有成竹,写好了奏章只等着汉安帝回来处置。兔子急了还咬人,樊丰等人下定决心要除掉杨震,于是就先发制人,在汉安帝周围散布谣言:“杨震是邓氏集团的亲信,当年也是靠着邓骘爬上高位;皇上铲除邓氏集团,杨震一直心怀嫉恨。”汉安帝还在回京路上,听谣言传得神乎其神,加之其心里早就厌烦杨震,立即命使节去太尉府收缴杨震的印信。杨震一片赤胆忠心,竟换来汉安帝冷酷无情的打击,愤愤地关闭门户,整日闷在家中不出。樊丰和耿宝联手继续诬陷杨震,对汉安帝说:“杨震身为重臣,犯了罪心里还不服气!”汉安帝进而诏令杨震即日离京回家。杨震遂收拾行装,心灰意冷地告别了洛阳。走到洛阳西郊的几阳亭,杨震再也挪不动脚步,愤愤地仰天长叹:蒙皇上恩典,我才身居高位,却不能替皇上铲除奸佞、禁止淫邪,我有何面目见天日!罢罢罢!我以死谢罪,你们就用杂木钉一副薄棺把我掩埋,记住不要把我葬在祖坟,也不要祭祀我!言毕,杨震不顾众人劝阻,喝下了出门时已备好的一壶毒酒后身亡。

挟天子以令诸侯

时间:196年~220年人物:汉献帝VS曹操核心提示:戏剧舞台上,曹操永远是一幅白脸奸贼的形象,尤其是他在汉献帝面前逼杀伏皇后和两位皇子的情节早已扎根于人们心中。汉献帝,无疑是一个极富悲情的人物,自从他跳入曹操设定的圈套,致死想挣脱却都没能挣脱。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死了,汉献帝的皇位也做到了头,因为承袭魏王爵位的曹丕可没有他父亲那样“仁慈”,他要做的是实实在在的皇帝。东汉末年,皇室衰微,各地军阀纷纷拥兵自立。西凉人董卓以诛宦官名义领兵攻入洛阳,拥立汉献帝登上皇位。不久,董卓挟制汉献帝迁都长安,并一把火烧了洛阳。后来,汉献帝利用王允和吕布等人诛杀了董卓,下诏迁回洛阳。建安元年(196)七月,汉献帝回到阔别已久的洛阳。这里到处是断壁残垣,荒草萋萋,汉献帝想上朝都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宫殿。更要命的是,洛阳城内粮食奇缺,不断有人饿死街头。正好卫将军董承忍受不了大将军韩暹的横行霸道,秘密把曹操召请到洛阳。董承做梦都想不到,他给汉献帝引来的是一条更凶残的狼。曹操像东汉末年权臣,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并起兵讨伐董卓。迁都许昌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削平割据势力。他好读书,有谋略,精熟兵法。一块肥肉操,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本姓夏侯,后来他的父亲夏侯嵩做了中常侍曹腾的养子,就改姓曹氏。早年,曹曹操曾追随袁绍征讨董卓,失败后占据濮阳做了东郡太守。后曹操在攻打青州黄巾军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拥兵几十万,成为称霸一方的枭雄。

曹操接到董承的密信,大喜过望。汉献帝可是各个军阀眼中的一块肥肉,谁能将他收入囊中,打着皇帝的旗号,谁就能使天下军阀俯首帖耳。于是曹操没有任何迟疑,就带领人马、粮食赶赴洛阳城。见到汉献帝,曹操处心积虑地说:“洛阳城已破败成这样,陛下在此如何长住?请陛下迁都许都(今河南许昌)!”饥不择食的汉献帝一听,哪还顾得上其他,就马上答应了。建安元年(196)九月,汉献帝带领大臣来到许都,并亲自到曹操的军营,封曹操为大将军、武平侯。很快,曹操就尝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甜头,许多地方势力纷纷归附,他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冀州军阀袁绍看得眼红,就向汉献帝奏了一本:“许都地方狭小阴湿,不宜做天子的居所,请陛下迁都于鄄城(今山东鄄城县)。”曹操心知袁绍想借迁都掌控天子,就以汉献帝名义严词拒绝了袁绍的要求,并斥责他在天子危难时不尽人臣之责。同时曹操考虑到袁绍的势力远在自己之上,得罪不得,又以汉献帝名义封他为太尉、鄄侯。不想袁绍得知后火冒三丈:“曹操算什么东西,而今也敢挟制天子来给我发号施令!”说着就把汉献帝给予的封号退回。曹操闻之大惊失色,赶忙向汉献帝请求把大将军的位子让给袁绍。曹操这样做不失为明智之举,既毫发未伤又避开了袁绍的咄咄逼人之势,还为自己扩充力量赢得时间。袁绍虽然虚荣心得到满足,但他却没办法在地盘外掌控局势。一衣带诏操利用其挟制天子的政治优势,四处讨伐反对他的军阀,并取得一系列胜利,势力变得日益强大。寄居曹操地盘的汉献帝,曹不仅再也感受不到曹操当初的毕恭毕敬,甚至常常遭受曹操的颐指气使,心中不禁愤懑不已。于是汉献帝就想剪除曹操,可他的身边早已布满曹操的耳目,想把诏令传出去谈何容易。这时董贵人想了个办法,她让汉献帝写好密诏,再把密诏缝进衣带交给父亲董承悄悄带出。这时刘备已投奔曹操麾下,董承觉得他可靠就把“衣带诏”拿给他看。刘备出身皇族,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论辈分他是汉献帝的叔父,因而人们称他为刘皇叔。刘备看到“衣带诏”,不禁为汉献帝的凄凉处境感到悲伤,又叫来种辑、吴子兰、王服三位将军商议,誓言一定要剪除曹操,帮汉献帝把朝政大权夺回来。

不久,曹操请刘备到家中赴宴。刘备因为有“衣带诏”之谋在身,见到曹操不免心中打鼓。曹操则不然,在酒宴上谈笑风生,纵论天下英雄。突然,曹操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当今的英雄豪杰,只有你和我,袁绍之流根本不能算数!”刘备以为“衣带诏”之谋败露,不由得心惊肉跳,筷子也随之掉落地上。这时一声炸雷响起,正好掩饰了刘备的慌乱。曹操还真以为刘备害怕打雷,哈哈一笑了之。之后刘备再无心留在许都,借着曹操的军令攻打袁术,进而在占据下邳后斩杀徐州刺史车胄。从此,曹操和刘备彻底决裂,成为势不两立的夙敌。煮酒论英雄通过这次宴会,曹操由此放松了对刘备的戒备。

虽然走了刘备,“衣带诏”之谋并未停止。建安四年(199)年末,曹操的贴身侍卫徐地等人突然手持利刃闯入营帐。由于事先毫无征兆,校官许褚惊愕地大叫,立即引来营帐周围的军士,一拥而上斩杀了徐地等人。曹操听说有人要刺杀他,盛怒之下有些许不安,严令部属进行详查。很快,“衣带诏”之谋暴露,曹操诛杀了董承、种辑、王服三人,并屠灭了他们的三族。对于幕后元凶汉献帝,曹操自然也愤恨不已,但此时杀了汉献帝不仅落下弑君的恶名,还白白丢掉了一张王牌。于是,曹操越发加紧对汉献帝的监控,让其不能离开内宫半步。后来,曹操又得知此事和董贵人有关,就要求汉献帝把董贵人处死。董贵人可是汉献帝宠爱的嫔妃,这时又怀有身孕,于是汉献帝就低声下气地央求曹操放过。曹操板着脸就是不依,最后董贵人被绳索活活勒死,曹操傲慢地辞别汉献帝扬长而去。汉献帝呆如木鸡地站在董贵人的尸首旁,半天都欲哭无泪。一条末路安十三年(208),曹操已消灭了袁术、袁绍、吕布等人,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东南和西南则分别由孙权和刘备占建领,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然形成。曹操为名正言顺地号令各地,废除了“三公”制度,重新设置丞相之职,并自命为丞相,把朝政牢牢握于手中。几年后,曹操又加封自己为魏公,并把冀州10个郡作为自己的采邑。

从“衣带诏”之谋暴露,汉献帝再无资本剪除曹操,只能在宫内守着伏皇后和两个皇子度日如年。伏皇后看不下去曹操的暴虐,就偷偷给父亲、辅国将军伏完写了一封密信,要父亲想办法杀掉曹操。伏完自知不是曹操对手,就把信藏了起来。时间过了10多年,伏皇后写密信的事情竟然被曹操得知。这时伏完已死去多年,曹操找不到发泄对象,就派御史大夫郗虑进宫收缴了伏皇后印信,尚书令华歆紧跟其后,进宫抓捕伏皇后。汉献帝赶忙让伏皇后藏匿在内宫的夹墙内,华歆进来后找不见伏皇后,就命军士翻箱倒柜,拆毁宫墙寻找。最终披头散发的伏皇后被军士从夹墙内拉出。路过汉献帝身边时,伏皇后绝望地哀号:“陛下,你就不能救救我!”汉献帝唯唯诺诺地说:“我的命都朝不保夕,如何救得了你!”话音未落,汉献帝已掩面而泣。不日,伏皇后被杀死在大牢,她家中100多口人也跟着遭殃,被一一砍掉脑袋。即使这样,曹操还觉得不解恨,把伏皇后生的两个皇子用毒酒毒死。之后,曹操把三个女儿曹宪、曹节、曹华一并送入宫中给汉献帝做“贵人”,从而达到全方位监控汉献帝的目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五月,孙权向曹操上书称臣,并表明他称臣是上天的旨意。曹操看后嗤之以鼻,把孙权的奏章扔给谋士们查看。许多谋士按捺不住,就借此向曹操提议:“大汉的气数已尽,大王功德巍巍,理当顺应上天和万民的心愿,早日登上大位。”不想曹操却说:“这小娃是要把我放到火炉上炙烤!你们知道当年的周文王,已占尽了天下大部分土地,却一直做殷纣王的臣子。我们曹家如果有天命,我就是当年的周文王!”半年后曹操病死,身在邺城的曹丕,听闻死讯后继承了魏王位。

汉献帝见曹操一死,以为自己可以亲政,暗地里满心欢喜。但他早已掉进了凶险的虎穴,哪有可能逃出去。曹丕承袭魏王爵位还不到半年,就急不可待地鼓动身边臣属要汉献帝“禅位”。汉献帝万念俱灰,就给曹丕下了“禅位诏书”。谁想这曹丕既想当婊子又要立牌坊,假惺惺地说自己无德无能,不敢接受“禅位”,害得汉献帝接连折腾了三次,才完成“禅位”大事。至此,大汉的400年基业归入历史。曹丕称帝

诸葛恪之死

时间:245年~253年人物:孙亮VS诸葛恪核心提示:诸葛恪虽没有叔父诸葛亮的威名,但在东吴也算是数一数二的聪明人,只是太过聪明往往会变成一种自负。孙亮即位后,诸葛恪作为辅政大臣,倾举国之力攻打实力远胜于自己的魏国,遭到惨败后非但不知反省,还拿出破釜沉舟、孤注一掷的架势准备与魏国决一死战。朝野上下虽然人心惶惶,一时之间却拿他没有办法。武卫将军孙峻冒险请孙亮设宴,将诸葛恪斩杀于宴会场,才使东吴避开一场穷兵黩武之祸。夺嫡大战葛恪,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其父亲诸葛瑾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哥哥。诸葛恪从小就才思敏锐,善于应对,常常在诸朝堂之上使得众人“举座欢笑”。诸葛恪早年曾担任丹杨太守,为东吴募集了大量的兵力,颇受孙权的赏识。赤乌九年(246)九月,孙权任命诸葛恪为大将军,接替去世的陆逊的军队,驻节武昌,领荆州事。三国·吴·位至三公铜镜

就在诸葛恪当上大将军不久,东吴宫廷发生了血腥的夺嫡大战。起初,孙权立孙和为太子,随后又封另一个儿子孙霸为鲁王。平心而论,孙权对孙霸的疼爱要超越孙和,于是让他们两人同处一室,同等对待。后来,孙权受朝臣鼓动,将这两个相处还算和谐的皇子分开,允许他们建立各自的幕僚团队。从此,身为太子的孙和,在幕僚的危言耸听下有了危机感,开始不择手段地打击孙霸以维护太子之位。孙霸虽然受封鲁王,但随着年龄增长,他日后想继承皇位的欲望也日益强烈。朝臣们有看好太子的,也有看好鲁王的,很快针锋相对的太子派和鲁王派就形成了,他们经常剑拔弩张,大有誓不两立之态。孙权见他们为争宠进行内斗极其愤怒,不分青红皂白就把太子孙和废黜为平民,鲁王孙霸则被赐死。随后,孙权把幼子孙亮拉出来做了太子。

神凤元年(252)四月,孙权病重,把诸葛恪、中书令孙弘等人叫到寝宫吩咐后事,而两人素来互不服气。不久,孙权病死。孙弘得知死讯后怕诸葛恪得势专权,就秘不发丧,并假传诏令诛杀诸葛恪,不想侍中孙峻已把消息告诉诸葛恪。诸葛恪以要事相商骗来了孙弘,并把他斩杀于座位之上。不日,太子孙亮登上皇位。三国·吴·青釉褐彩瓷壶瓷壶高32.1厘米,口径为12.6厘米,南京雨花台长岗村出土。瓷壶胎色米黄,先在胎上以褐彩绘出装饰图纹,然后上施青釉,再入窑焙烧,开创了中国古代釉下彩瓷器之先河。过去多认为釉下彩瓷器始烧于唐代,孙吴釉下彩瓷壶的发现,将这一工艺发明的时间提前了3个多世纪。聪明变自负亮即位后不久,就擢升诸葛恪为太傅。诸葛恪为防止各亲王生变,就把他们从长江沿岸的军事要隘调离。建兴元年(252)孙十一月,曹魏派大将胡遵、诸葛诞、王昶、丘俭等,兵分三路攻打东吴。诸葛恪闻之,亲自率领4万大军日夜兼程赶往前线东兴(今安徽含山县境内)。这时,魏军正搭建浮桥向东西两城发起猛攻,诸葛恪命令冠军将军丁奉担任先锋,阻击来犯的魏军。丁奉身先士卒,其身后的3000将士也不示弱。不日,丁奉就领兵来到东兴城东,发现魏军正在白雪皑皑的营房内外饮酒作乐。丁奉对将士们说:“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说罢,喊杀声四起,惊得魏军手足无措,抱头乱窜。丁奉及其将士趁着魏军混乱之机,持刀奋勇杀敌。许多魏军试图通过浮桥逃命,很快就把浮桥压塌,纷纷落入冰冷的水中。丁奉率领的前锋部队大获全胜,打死打伤魏军数万人,并斩杀了魏军大将韩综等人。其他两路魏军得知东兴惨败的消息,无心恋战,焚烧了营地,撤回魏国。第二年二月,诸葛恪意气风发地率领大军回到建康,向孙亮报告了战果。诸葛恪说:“魏军都是乌合之众,根本就不堪一击。我请求陛下再让我出兵征讨,定能凯旋而归!”大臣们却认为东吴连年战乱,国家也无力承担巨额的军费开支,纷纷劝阻诸葛恪与民休养生息。诸葛恪早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哪能听得进其他人的意见。中散大夫蒋延因极力反对出兵,被诸葛恪驱离出朝堂。三国·车骑图

三月,诸葛恪倾东吴之力出兵20万攻打曹魏,“百姓骚动,始失人心”。曹魏太尉司马孚率领20万大军迎敌。结果吴军把攻击点放在合肥一地,遭遇守将张特的顽强阻击。虽然合肥城中仅有守军3000人,吴军倾尽全力却无法拿下。就这样战事一拖就是三个多月,北方的酷暑来临,吴军将士受不了长期战斗之苦,加之许多人水土不服,瘟疫迅速在军中蔓延。诸葛恪出于虚荣,不顾伤兵满营的事实强令军士们继续攻城。后来魏军援兵赶到,吴军节节败退,在孙亮一道道退兵诏书的催促下,诸葛恪才领兵铩羽而归。从此,官民对他十分失望,而怨言繁兴。八月,诸葛恪回到建康,一进家门就把中书令孙嘿等召来严加训斥:“你们算什么东西,竟敢下那么多诏书让我撤兵!”孙嘿知道诸葛恪心里正为战败而恼火,就没有吭声。等回到家,孙嘿一想起诸葛恪穷凶极恶的样子就后怕,于是托病在家不再上朝。

诸葛恪回到建康非但不向孙亮报告战败的原因,还动作频频地撤换他不在建康这段时间新就任的官员,把自己的亲信安插进去。对于其他官员,诸葛恪也是喜怒无常,动不动就施以重罚。更令人讶异的是,诸葛恪还换掉皇宫禁军,用自己的嫡系军队替代。接下来,诸葛恪又不断地发出动员令,大有破釜沉舟、与曹魏决一死战的势头。朝中大臣无不惶恐、怨恨,可没有人敢上前劝阻已近乎疯狂的诸葛恪。血溅宫廷卫将军孙峻心知这样下去东吴要亡国,就进宫面见孙亮,说出诸葛恪的种种异常举动。末了,孙峻郑重其事地告诉孙亮:武“诸葛恪可能要杀了陛下篡夺皇位!”年仅11岁的孙亮一听此言,立时吓得面无人色。孙峻赶紧俯身在孙亮耳边说出自己的打算……

这天,孙亮请诸葛恪到宫中赴宴,诸葛恪欣然应允并按时坐车前来。不想刚走到宫门口,就见孙峻满脸堆笑地出来迎接。孙峻施礼道:“太傅如果身体不适,不妨改天再来觐见,我可以代为转奏皇上!”诸葛恪心想既来之则安之,就对孙峻说:“不用改时间,我这不是好好的么。”这时,只见散骑常侍张约、朱恩等人靠近诸葛恪,把一封信函递到他手中,压低声音说道:“今天宫中情势诡异,可能有什么变故!”诸葛恪就把信函递给同他一起来的太常滕胤,滕胤看过信函也劝诸葛恪回去改天再来。诸葛恪轻蔑地说:“这些小娃娃能干什么,顶多在酒里动些手脚!”说着,诸葛恪径直进了皇宫,对孙亮行过君臣之礼,从容不迫地走到位子上,宴会开始举行。由于诸葛恪前一晚心绪不宁,整夜都没睡好觉,所以几杯酒下肚就有些昏昏然。这时,孙亮借故离开宴会场,随即孙峻也说自己要方便走了出去。不一刻,只见孙峻换了一身短装回到宴会场,提刀指着诸葛恪的鼻尖喝道:“奉皇上诏令缉拿你!”诸葛恪猛然酒醒,慌忙去拔佩剑。可剑还没出鞘,孙峻的刀已经砍了下来,立时一股鲜血喷溅而出,染红了大半个宴会场。

候在旁室的孙亮听到诸葛恪已死的消息,立即返回宴会场,命人把诸葛恪的尸首抬出,将宴会场冲洗干净,再继续进行欢宴。诸葛恪的两个儿子听到父亲被杀的消息后,用车拉上母亲逃亡曹魏。孙峻派到诸葛恪家门口的暗探迅速把消息传给孙峻。孙峻即刻派出军队追杀,把他们母子杀死在半路。诸葛恪的尸首,则用草席包裹着扔到建康城郊外的石子岗。诸葛恪是何等聪明之人,为何落得如此凄惨下场,根源无外乎他的傲慢、自负。如果他能恪尽人臣之道,或许历史就是另一种写法。

吴太平三年(258)年仅16岁的孙亮被废黜为会稽王。诸葛恪得驴诸葛恪6岁时,随父亲诸葛瑾参加孙权举行的宴会。孙权想捉弄诸葛瑾,就叫人牵来一头驴,并在驴脸上挂了一副牌子,上面写着:诸葛子瑜(子瑜是诸葛瑾的字)。大臣们看着诸葛瑾狭长如驴的面孔,哄堂大笑起来。诸葛恪却不慌不忙,跪在地上给孙权叩了一个头:“请给我一支笔!”孙权好不容易忍住笑,吩咐左右侍从:“拿一支笔上来!”只见诸葛恪接过笔,从容地走到驴跟前,在牌子上添了两个字“之驴”,这样牌子上的字就变成了:“诸葛子瑜之驴。”孙权不禁连连赞许诸葛恪的聪明,并下诏把这头驴赐给他。

司马昭之心

时间:254年~260年人物:曹髦VS司马昭核心提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们细细品味这个人物,宛如当年的曹操再世,他们都把自己视作周文王,死了以后才肯让儿孙篡位。高贵乡公曹髦或许是历史上少有的自不量力的皇帝,他不堪忍受司马昭对皇权的掠夺,疯狂地带领300名禁军冲杀司马昭府宅。结果不言自明,高贵乡公为此送了小命,值与不值就任由后人评说了。秋风萧瑟平六年(254)九月,安东将军司马昭出兵攻打蜀国姜维,路过洛阳,进城觐见魏主曹芳。这时,曹芳正为司马家族的日益嘉嚣张愤恨不已。有左右侍从谏言:借司马昭觐见之机将其诛杀,然后用他的军队攻击大将军司马师,不愁灭不了司马一家。曹芳听后不由得心动,就拟好诏书准备行动。已到了剑拔弩张之时,曹芳却临阵退缩,使得计划流产。可消息还是传到司马昭耳中,已离开洛阳的司马昭立即杀了个回马枪,领兵进入洛阳。随即,大将军司马师假郭太后名义发布文告:皇上荒淫无度,沉溺美色,不堪担当大任!被召集而来的文武百官看着气势汹汹的司马昭,没有人敢说个不字,就唯唯诺诺地请司马师回奏郭太后:收回皇帝玉玺,另选贤良之人即位。司马师用手指着郭太后的叔父郭芝说:“你去告诉太后,大臣们都认为皇上早该废黜!”三国·魏·玉杯玉杯直口,平沿,深腹,圈足,通体光素无纹。这一方面表明三国魏晋时的玉器崇尚素面装饰,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此时玉器的雕琢水平确实不如汉代。

郭芝领命后急匆匆地赶到郭太后寝宫。郭太后和曹芳正坐在一处谈笑风生,尚不知外面已发生变故。郭芝大声说:“大将军要废黜皇上!”曹芳闻之脸色大变,郭太后也瞠目结舌半天没有反应。郭芝又大喝一声:“请太后交出皇帝玉玺,我好回去复命!”郭太后如梦方醒,说道:“我要见司马师!”郭芝不屑地说:“大将军岂是随便就能见的,你只要交出皇帝玉玺就好了!”郭太后被逼无奈,只好拿出玉玺交给郭芝。司马师得知玉玺已到手,就褫夺了曹芳的皇帝称号,并命令他即日离开洛阳。失魂落魄的曹芳甚至来不及收拾行装,就在萧瑟的秋风中,踏着满地的黄叶离开了皇宫,离开了洛阳。三国·魏·钟繇宣示表

不日,14岁的曹髦被热热闹闹地迎进洛阳,在司马师等人的簇拥下登上皇位,是为高贵乡公。曹髦,东海王曹霖之子,自小知书达理识大体。刚到洛阳,未见到郭太后之前,曹髦要下车走进皇宫,迎接他的大臣立即劝道:“天子应当坐着车进去。”曹髦从容不迫地说:“我受太后征召来洛阳,并不知要我做什么!”说着一路走进了皇宫觐见郭太后,并郑重其事地行跪拜之礼。司马昭专权元二年(255)闰正月,大将军司马师在许昌病死。临终前,司马师把手中军权统统交给司马昭。高贵乡公早就痛恨司马一正家专权,想借此在洛阳抓紧时机充实力量,就诏令司马昭暂且驻防许昌,同时令尚书傅嘏率领大军回朝。司马师生前心腹、中书侍郎钟会疑心洛阳可能生变,就与傅嘏联手奏请高贵乡公批准司马昭回京。还未等高贵乡公批示,司马昭就已和傅嘏上路,不日就回到洛阳。高贵乡公见到司马昭,只能强作欢颜拜其为大将军。此后,司马昭的官爵不断擢升,远远超过司马懿、司马师在世时的风光。甘露三年(258)五月,高贵乡公为稳固皇位,封司马昭为相国,加九锡,位在三公之上。司马昭极力推辞不接受。王沈、王业向司马昭报信请赏

整天处于司马昭的高压之下,高贵乡公犹如困兽,心中充满了忧愤之情,于是就借着吟诗作曲加以宣泄。甘露四年(259)年初,传说宁陵(今河南睢县)的一口水井里出现了两条黄龙。大臣们听到都以为是好兆头,纷纷向高贵乡公道贺。高贵乡公却忧心地说:“龙本应在天上,而它们却深困井中,哪是什么好兆头!”随后,高贵乡公以此作了一首《潜龙诗》自嘲:“伤哉龙受困,不能越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同然!”不久,司马昭得知此事,对高贵乡公大为不满。高贵乡公感觉司马昭对其日渐冰冷,就又拿出此前他坚辞不就的赏赐安抚他。这一次,司马昭再没推辞,于甘露五年(260)四月接受了相国加九锡的赏赐,并进位为晋公。

高贵乡公虽是个窝囊皇帝,但他心里却时刻涌动着像龙一样自由翱翔的欲望,只是处境窘迫让他难以看到出头之日。一天,喝了一点酒的高贵乡公,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急匆匆地命人叫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当着他们的面大声疾呼:“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这样碌碌无为,无异于坐以待毙。请你们支持我,现在就出去讨伐司马昭!”王经看着势单力薄的高贵乡公,慌忙跪地劝阻:“陛下万不可鲁莽行事!司马昭一家掌控朝政大权为时已久,朝廷上下无不充斥着他的势力;陛下的禁卫军却寥寥无几,又有何资本去讨伐他。请陛下收回成命,免得自取其辱!”高贵乡公猛地从怀中掏出黄素诏书扔在地上:“你们休要啰唆!就是死又有何惧,况且死的还不一定是我!”说着,高贵乡公就要去告诉太后。王沈、王业一看有了机会,急忙溜之大吉,去向司马昭报信请赏。临出宫时,王沈、王业见王经站着不动,就叫他一同前去,却被王经严词拒绝。以卵击石天是甘露五年(260)五月七日,高贵乡公孤零零地站立在辇车上,挥动着手中宝剑,指挥着稀稀落落的300名禁卫军向相这国司马昭的府宅冲杀过去。大街上的行人见了,避之唯恐不及,纷纷向两旁躲避。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领着人马在东止车门拦住高贵乡公。高贵乡公对其严加斥责,吓得跟随司马的军士一哄而散。司马见状,也慌忙溜走。高贵乡公见自己的皇帝威严还在,不由得大受鼓舞,继续向前冲杀。转眼就到了南阙门下,中护军贾充已领兵横在街上,挡住高贵乡公去路。高贵乡公气得怒骂:“你这条司马昭的走狗,还不快快给我闪开!”说着,高贵乡公领着禁卫军继续朝前冲杀。贾充部属哪敢阻拦,挪动脚步想要后退。太子舍人成济一看急了,对着贾充大喊:“你说,我们该怎么办!”贾充略作迟疑,狠狠地说:“司马公平日厚待你们,不就是为了今天!事已至此,还用我说什么!”贾充话音未落,成济已舞动手中长矛,直向高贵乡公的心窝刺去。只听得高贵乡公惨叫一声,就从辇车上栽落下来。贾充装作惊异的样子,大叫一声不好,就急急上前“保护”高贵乡公,只是血肉模糊的高贵乡公已仰面朝天一动不动,再摸鼻孔早已没了呼吸。贾充大声喊道:“快去报告相国,皇上驾崩了!”司马昭听闻高贵乡公已死,装作心急火燎的样子来到现场,抱起已经僵硬的高贵乡公干嚎:“没有保护好皇上,是我的罪过!”真不知已魂归九泉的高贵乡公听到这句话,会作何感想?郭太后和皇室成员心知肚明凶手是谁,却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追究。不日,郭太后违心地宣布高贵乡公的罪名,并废黜他的皇帝称号,以平民之礼草草掩埋。

事情到此本该收场,可司马昭实在担不起弑君的恶名,就把亲手执行杀戮任务的成济拉出来做替罪羊,指控他大逆不道,立即处死并屠灭全族。同时,曹魏的最后一位皇帝曹奂登基,是为魏元帝。司马昭则像当年篡夺刘汉江山的曹操,誓言要做周文王,把改朝换代的事情留给儿孙。

司马炎“受禅”灭曹魏

时间:265年人物:魏元帝VS司马炎核心提示:到司马炎当上相国,他的祖辈已给他铺平篡位称帝的路子,使得这场帝相之争变得毫无悬念。咸熙二年(265)十二月,司马炎接受魏元帝曹奂的“禅位”,建立了晋王朝。随后,司马炎将曹奂囚禁于邺城,终其郁郁寡欢的一生。甘露五年(260),权倾一时的司马昭杀死魏帝曹髦,拥立曹操之孙曹璜为帝,曹璜改名曹奂,是为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当上相国晋王,一场篡权谋位的斗争在这对帝相之间正式拉开帷幕。曹奂雕像设毒计害亲弟马炎虽是晋王司马昭的长子,但当年司马昭并不属意于他,而是很看重德行崇高的幼子司马攸。但司马攸遭中书监荀勖、侍司中冯的谗言陷害。司马昭听信谗言,将司马攸身边的人交给廷尉论罪,司马攸有口难辩,心中抑郁,很快就呕血而死。咸熙二年(265)五月,司马炎被封为晋王太子。八月,司马昭死去,司马炎如愿以偿地继承爵位,当上了魏国的相国、晋王。

曹奂是曹操的孙子,从当上皇帝的第一天起就毫无权力可言,朝中大小事情统统由相国司马昭决断,可谓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景元四年(263),司马昭讨伐蜀汉有功,曹奂拜司马昭为相国,并封晋王。至司马昭死,司马炎继承爵位,曹奂也没能在大臣中培养起支撑自己的势力,继续沦为司马炎手中的傀儡。“受禅”当皇帝过司马家族几代人的努力,到司马炎当上相国,魏国的军政大权已牢牢地掌握在司马炎之手。即使这样,司马炎的野心也难经以满足,毕竟只有成了真正的皇帝才能名正言顺地统御天下。于是,司马炎在众谋士的策划下,开始精心准备他的登基大典。曹奂身为皇帝,虽有心维系祖父曹操留下的魏国基业,却也十分清楚自己没有丝毫力量与相国司马炎抗衡,但又不甘心将皇位拱手相让,他时刻都能感受到司马炎将自己取而代之的一天日益迫近。很快,曹奂就在朝廷上听到一些大臣劝谏他早点退位,让位给司马炎,以顺应天意。颇有自知之明的曹奂为保住身家性命,乖乖地下了一道“禅位”诏书:“晋王司马炎,你家世代辅佐我魏国,功德无上。上天要我把皇帝之位禅让给你,请你顺承天意,万勿推辞。”司马炎见此诏书,一边装出诚惶诚恐样,就像当年的曹丕多次“推让”;一边又让自己的心腹再三“劝谏”曹奂“禅位”。最终,司马炎见“推辞不掉”,“勉为其难”地在咸熙二年(265)十二月登上帝位,改国号为晋。曹奂沦为阶下囚上皇帝的司马炎没有忘掉被他废黜为陈留王的曹奂,先是逼曹奂迁往金墉城,不久又逼曹奂迁居邺城。除此,司马炎在登上当帝位之初,为安定人心,再未针对曹氏家族采取进一步的打击措施。

咸宁六年(280)三月,司马炎征服东吴。至此,东汉末年“黄巾之乱”以来的分裂局势暂时获得统一。随着国家的安定,司马炎对曹奂的猜忌之心日益加重,曹奂的一言一行被严密监控,形同软禁。永宁二年(302),终日郁郁寡欢的曹奂病死邺城,才得到最后的一点荣光,被晋惠帝司马衷追谥为元帝,这时他的“对手”司马炎已死了12年。司马炎灭东吴司马炎当上大晋皇帝,为稳固帝位,对内大肆分封宗室,对外积极准备攻打东吴。此时,东吴已在昏聩暴戾的孙皓统治之下,“上下离心”,许多对孙皓丧失信心的官吏军士投降晋朝。司马炎的臣子羊祜、张华、杜预等人进谏:吴帝孙皓昏庸腐化,东吴已呈腐朽倾颓之态,如此刻出兵征讨,“可不战而胜”。如若错过这样的大好时机,东吴则可能励精图治,到那时再想起灭东吴就为时晚矣。但是,主张征讨东吴的意见很快遭到以太尉录尚书事贾充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他们认为:吴有长江天险,且能水战,我方难以战胜。司马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站到了主战派这一方,于咸宁五年(279)命杜预、王、贾充等人率大军征讨东吴。至咸宁六年(280)三月,孙皓投降,司马炎前后仅用了四个月时间,就消灭了东吴,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桓温:不惜遗臭万年

时间:370年~372年人物:晋简文帝VS桓温核心提示:“人啊,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哪怕遗臭万年也值得!”这就是东晋枭雄桓温的人生信念。他先是为获取名望接连组织三次北伐,后来又为“受禅”铺路,不择手段地废黜晋废帝,扶立简文帝。结果简文帝去世时,他连个“摄政”的名分都没捞到,真可谓忙忙碌碌一生,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北伐不得志桓温·大事帖桓温(312~373),字元子,东晋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晋明帝女婿,继庾氏握长江中游兵权。和五年(349)四月,后赵皇帝石虎去世,北方陷入一片混乱。晋国征西大将军的桓温,向朝廷请命率军北伐,不想朝廷却把永北伐的重任交给扬州刺史殷浩,使得一心想建功立业的桓温遭受挫折,心中愤懑不已。没多久前线传来殷浩接连战败、损兵折将的消息,桓温马上来了劲头,再次向朝廷请命出兵北伐。这一次朝中已无良将可用,就答应了桓温的请求,由此东晋历史上有名的三次北伐拉开帷幕。永和十年(354),桓温率领4万晋军直捣关中,接连击败了前秦的主力军队,眼看就要攻至长安。但此时晋军的粮草已供应不上,桓温无奈之下只得撤军,就这样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两年后,桓温组织第二次北伐。这次桓温把攻击点放在羌族首领姚襄身上,双方在河南伊水交战。桓温身先士卒,三军将士也无不拼命。很快姚襄就被打得溃不成军,桓温趁机占领晋王朝的故都洛阳。随即桓温上书朝廷,请还都洛阳,但朝廷却怕桓温有异心,不愿迁都洛阳。桓温只得率军南撤,放弃了东晋统一全国的良机。桓温这次北伐路过金城(今江苏句容县)时,看到自己担任琅太守时种下的柳树已长到十围粗,不禁折下一根柳枝感怀道:“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想当年自己还是20出头的小伙,意气风发,如今已满脸沧桑,功业还没有成就,眼泪再也止不住哗啦哗啦地往下流。东晋·玉猪玉猪圆雕而成,写实性较强,为葬玉。猪身呈长条形,四腿前屈,作卧伏状,嘴、眼等细部以阴刻线划出,表现出猪的腿、肌肉等。

再次回到江南,桓温每天都坐卧不宁,金城折柳的一幕从心头挥之不去。太和四年(369)四月,桓温率领5万军士准备第三次北伐。临行前,参军郗超劝他选在秋季出兵,因为那时已是秋收季节,军粮才有保证。桓温求功心切,没有听从郗超的劝告,领兵攻打前燕。起初,晋军一路推进打得敌军无还手之力,还生擒了燕国宁东将军慕容忠。七月,晋军打到距离前燕都城邺城只有200里的枋头(今河南浚县),与前燕南讨大都督慕容垂率领的军队展开激烈交火。慕容垂切断了晋军的运粮通道,桓温马上陷入军中无粮的困境。桓温此时才悔恨没有听从郗超的建议,可一切都晚了,伤亡30000余人,铩羽而归。不惜遗臭万年经三次北伐,桓温已成了60多岁的垂垂老者,虽然无力再领兵出征,可称雄天下的野心还在心中盘旋。晚上睡觉时,桓温历都不忘抱着枕头叹息:“人啊,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哪怕遗臭万年也值得!”一天,郗超来看望愁容满面的桓温,问道:“难道你就不忧愁?”桓温见郗超明知故问,就说:“在我跟前你无须掩饰!”郗超就开门见山地说:“我知道你忧愁于自己的一事无成,其实要想让天下人认可你也不难。前朝有霍光的故事,你完全可以效仿!”郗超几句话就说到桓温心里,两人开始越坐越近,谋划起一场天大的阴谋……

太和六年(371),一向平静的建康城忽然谣言四起:皇上有阳痿的毛病,根本不能生育,他就让男宠相龙、与宫中嫔妃交媾,生下了三个皇子。如今,皇上想把这些皇子封为亲王,还想让他们日后继承皇位,动摇皇家基业。晋废帝司马奕老实本分,平日里也没什么过失,怎会有这种丑事发生。起初人们都不怎么相信,可谣言越传越盛,不由得让人们对晋废帝产生几分怀疑。躲在幕后的桓温见火候差不多了,就径直跑到皇宫找太后褚蒜子说话:“皇上昏庸愦乱,不得人心,请太后废黜,另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说着桓温就从袖筒抽出事先拟好的“皇太后令”,递给褚蒜子盖印。褚蒜子看过不禁潸然泪下,可她一个妇人面对颐指气使的桓温,又能有什么办法抗争。

桓温心满意足地从太后那里出来,立即命令部属到皇宫控制晋废帝。次日晨,桓温即召集文武百官在大殿中议事。桓温也不啰唆,直接抛出了“皇太后令”:废黜司马奕,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是为简文帝。随即,司马奕被贬为海西县公,坐着牛车黯然离开皇宫。司马昱似乎对这一切早有预料,从容不迫地登上宝座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看着简文帝坐上皇位,桓温不禁舒心地笑了,因为他和郗超谋划的这场阴谋总算得逞。想当初桓温一直对晋废帝不满,就暗自结交会稽王司马昱,以谋取朝政大权。从今人的角度分析,桓温之所以看中司马昱,主要是因为司马昱年事已高,便于控制,而且他几个成年的儿子已相继病故,仅有的一个小儿子尚且年幼,这样日后桓温即使不称帝也能轻而易举地掌控局面。刚被赶下台的晋废帝就不一样,桓温不仅难以操控他,就是他的几个儿子也已成年,按正常情况无论哪一个继承皇位,对桓温来说都不是好事。因此桓温使出阴招,指使亲信在建康城肆意散布晋废帝阳痿的谣言。郁郁寡欢而死立简文帝登上皇位,桓温并没有坐下来坐享成果,而是马不停蹄地剪除自己看不顺眼的人物。武陵王司马晞是沙场上一员猛扶将,桓温对他颇为忌惮,于是就捏造罪名想把他除掉。这天,桓温对简文帝说:“司马晞和他的儿子与奸人勾结,试图发动政变推翻皇上,请皇上免除他们的官职。”司马晞是简文帝的哥哥,简文帝既不调查虚实,也没有丝毫怜惜,就依照桓温的意思罢了司马晞的官爵。随之,桓温向自己的仇敌广州刺史庾蕴、故扬州刺史殷浩之子殷涓下手,用严刑拷打的手段逼迫他们写下与司马晞一家阴谋造反的供词。桓温拿着这些供词三番五次地要求简文帝诛杀司马晞,其心情急切得让常人难以想象。简文帝再不像上次那么爽快,毕竟这回是要亲哥哥的命。最后,简文帝被桓温逼得没法,就下了一道诏书:“如果大晋的国运还能延续,就请你留下他一条性命;否则,我自请让开道路使贤能的人前行。”至此,桓温才放弃诛杀司马晞的想法,把他们一家流放到极偏远荒蛮的新安(今浙江淳安县)。庾蕴、殷涓一家及其“党羽”,则被桓温杀得一个不留。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简文帝几乎完全把自己当做桓温的傀儡。桓温则在朝中为所欲为,不可一世,就连侍中谢安见了他,远远地就赶紧跪下来叩拜。桓温摆出一副吃惊的嘴脸问道:“谢大人,你这是做什么!”谢安答道:“世上哪有君主叩拜于前,臣子反而作揖的道理。”不久,简文帝封桓温为丞相,留在建康辅政,桓温却说什么也不答应。后来桓温离开了建康,简文帝还是整天坐卧不宁,生怕自己哪一天也被废黜。中书侍郎郗超看出端倪,就拿性命向简文帝保证,废立皇帝的事情绝不会再发生。郗超是桓温安插在简文帝身边最大的耳目,他做出的保证肯定有分量,简文帝这才稍微安下心来。桓温在龙山上大宴幕僚

简文帝当了不到一年皇帝,身体就撑不住病倒了。看着自己年仅10岁的儿子,简文帝不仅黯然神伤,于是在一天之内接连给桓温发去四道诏书,让他回建康接受遗命。桓温接到诏书,却赖在根据地姑孰(今安徽当涂县)不肯动身。简文帝没办法,就下了一道遗诏:“桓温可依照周公的先例辅政;太子能辅佐则辅佐,不能辅佐就请取而代之!”侍中王坦之看过遗诏,气愤地当着简文帝的面把它撕得粉碎,凛然说道:“江山社稷,是先帝辛辛苦苦创立的,皇上怎么能拱手让与他人!”简文帝听后惭愧,就去掉了遗诏后面“取而代之”的话。不出当天,简文帝就死了,太子司马曜即皇帝位,是为孝武帝。桓温接到简文帝的死讯,本来还做着“受禅”做皇帝的美梦,没想到最终连个“摄政”都没捞到,心里那个愤懑简直难以言表。宁康元年(373)七月,桓温终难等到雄霸天下的那一天,带着无限的憾悔随简文帝去了西天极乐世界。

谢安:夹缝中的一代良相

时间:372年~385年人物:晋孝武帝VS谢安核心提示:谢安与孝武帝本来可以成就一段君臣同心、问鼎中原的佳话。可惜人言可畏,孝武帝宁愿听信谢安有功高震主的威胁,也不愿让他放手一搏。最终,谢安为保全身家性命,不得不在政治上选择退缩;孝武帝则痛失统一全国的良机,继续在江南一隅苟延残喘。独当一面安,自称“东山先生”,出身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的名门望族。谢安自小思路敏捷,善于清谈,很快就成长为闻名谢江东的一代名士,受到士大夫阶层的瞩目。虽然谢安的几个兄弟已早早入了仕途,但他却喜欢悠闲的隐士生活,不愿踏进官场半步。谢安越是这样,士大夫对他的期待就越大,以致有人说出这样的话:“谢安不出,将如苍生何!”升平三年(359),谢安的弟弟谢万北征失败被革了职,谢安怕家道中落才不得不出山做官。起初,谢安在桓温手下做司马,虽然桓温对他特别尊重,但他看出桓温是怀有狼子野心之人,就抱持若即若离的态度与之相处。不久,谢安离开桓温转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等职。谢安像谢安(320~385),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

咸安二年(372)七月,桓温扶持的傀儡皇帝简文帝去世,年仅10岁的太子司马曜即皇帝位,是为孝武帝。桓温原想着简文帝死后会“禅位”给他,最终却连“摄政”的位子都没捞着,心里愤恨不已。于是就发生了宁康元年(373)二月,桓温领兵来建康试图篡位的凶险一幕。虽然在谢安的沉着应对下,桓温悻悻然回了根据地姑孰,但他心中的权欲之火并没有熄灭。桓温刚刚回到姑孰,就派人来建康要孝武帝给他加授“九锡”。还没过两天,桓温又接连派人来催促。谢安当然明白不能和他对着干,就让大臣袁宏起草加授“九锡”的诏书,袁宏很快就写好了拿给谢安过目。谢安磨磨蹭蹭地对袁宏草拟的诏书改了又写,写了又改,一连弄了十几天都没改定。这时袁宏怕桓温耐不住性子翻脸,就跑去找尚书仆射王彪之商议。王彪之说:“桓温那老东西已病入膏肓,他就是想在死之前得到‘九锡’的封号,时间拖长了他就难得逞。”果不其然,几天之后桓温就死了,“九锡”封号自然与他无缘。苻坚、苻融察看东晋军情安然脱险康元年(373),东晋王朝的内忧刚刚缓解,北方的前秦又气势汹汹地南下,攻占了益州大部分地区,双方自此形成以嘉陵宁江相互对峙的局面。太元元年(376)初,孝武帝亲政,任命谢安为中书监。面对前秦屡屡侵扰边关的困局,孝武帝招募有才干的将领戍边,谢安立即推荐侄儿谢玄,并说谢玄有大将之才。谢安的这一举动遭到许多朝臣的非议,认为他这是任人唯亲。可是一向与谢安意见相左的郗超却不这么认为,他对众人说:“我同谢安在桓温那里共过事,深知他的为人,如果是不合适的人选他绝对不会往位子上放。”孝武帝对谢安的为人也很赏识,没有犹豫就任命谢玄为广陵太守。谢玄也不负谢安的期望,在广陵太守任内招募江淮子弟和北方移民组成东晋最强悍的“北府兵”,同时擢升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将领。东山报捷图

太元八年(383),狂妄至极的前秦皇帝苻坚领兵南下,号称百万,准备消灭东晋,统一天下。消息传到建康,上至孝武帝,下至平民百姓,无不惊慌失措。因为这时东晋能用的兵力不过10万,双方的力量悬殊一目了然。就在人人惶恐的建康城,却有一人镇定自若,他就是已身居相位的谢安。谢安制定好作战计划后,就带着三五好友去郊外游玩。前锋都督谢玄心里不安,就跑到谢安家里问计。谢安坦然一笑,说道:“作战计划已经拟好,你无须多问。”然后谢安就拉着谢玄下棋,平日里老赢棋的谢玄这次心不在焉,连连输了几局。

十月,前方终于传来晋军胜利的捷报。当时谢安正与客人下棋,他把战报浏览了一下,不动声色地搁在桌上,继续下棋。客人问道:“是不是战报回来了?”谢安平静地说:“娃娃们在前线打了胜仗。”棋下完了,谢安前脚刚把客人送出门,就抑制不住心里的兴奋手舞足蹈起来,以至于过门槛时不小心,把木屐的屐齿都磕掉了还浑然不知。委曲求全水之战,使前秦元气大伤,也让颓废已久的东晋士气大振。随之,谢安一家的声望也如日中天,孝武帝加封谢安为太保,都淝督十五州军事,并赐予黄钺。谢安趁机上书孝武帝一鼓作气出兵北伐,把失陷的土地夺回,以统一全国。但孝武帝早已安于现状,根本就没有那样的雄图大略。而且,孝武帝亲政后受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的诱惑,日益沉溺于酒色,对谢安提出的北伐主张不十分热心。

谢安的女婿王国宝,是个不学无术、好投机钻营之徒。谢安讨厌王国宝的为人,平日里就不把他看在眼里。一次,谢安想把王国宝安置到尚书郎的位子,王国宝却以出身世家豪门自居,坚决不肯接受吏部以外的官职。谢安懒得再管,王国宝遂心生怨恨。他与司马道子的王妃有亲戚关系,就时常在司马道子面前说谢安的坏话。司马道子本来就对谢安心存忌惮,拉着王国宝去孝武帝那里去挑拨离间。经过一再挑拨,慢慢地孝武帝也觉得谢安权势太重,开始有意疏远谢安。很快,谢安就意识到孝武帝对自己的戒备,一步步交出手中职权。同时,会稽王司马道子与谢安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谢安有意避其锋芒,就请求孝武帝允许他出镇广陵(今江苏扬州)。孝武帝巴不得他早早离开京城,就痛快地答应了他。不久,谢安来到广陵郡的步丘,就地建造了一座小城堡住下。几个月后,谢安一病不起,只得再请求孝武帝允许他返回京城。孝武帝查实他的确身患重病,才批准他的请求。太元十年(385)八月,谢安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人世。纵观谢安一生,他不仅文采出众,淝水一战还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华。后来,谢安心怀统一全国的大志,可惜碰上了糊涂的孝武帝,对他信任不足、猜忌有加,无奈之下只能放弃军政大权,以保全身家性命。孝武帝则失去了问鼎中原的最好时机,在江南一隅苟延残喘。淝水之战太元八年(383)五月,志在必得的苻坚发兵号称百万,向东晋开进。起初的几场恶战,晋军都遭惨败。后晋军得到密报,以5000精兵偷袭了前秦军营,前秦军惨败,晋军才得以扭转战局,双方自此僵持在淝水两岸,皆不敢冒进。这时,晋军的前锋都督谢玄出面了,他派人面见前秦前军统帅苻融:“你们孤军深入,紧靠河岸扎营,这分明是不想速战速决。不如你们后撤一点,给我们留出渡河的空地,然后咱们决一死战,岂不更好!”苻融想这样可以借晋军渡河之际将其歼灭,就同意了谢玄的建议。不想,前秦军后撤的脚步刚刚挪动,就听阵后有人喊:“秦军败了!快逃命啊!”立时,前秦军乱作一团,纷纷四处逃散。而此时,晋军已渡过河来,将苻融一箭射死,对群龙无首的前秦军发起猛烈攻击,苻融统领的30万前秦军死者十有七八。淝水之战致使前秦元气大伤,苻坚也在两年之后被后秦皇帝姚苌杀害,前秦帝国土崩瓦解。

父子宰相同送命

时间:396年~402年人物:晋安帝VS司马道子司马元显核心提示: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是历史上少有的父子宰相,而且他们面对的只是一个白痴皇帝,少了其他宰相所要遭遇的压制和羁绊。但最终他们还是没能善终,除去藩镇桓玄等人的攻击,问题的根子恐怕还是出在他们平日的有恃无恐,骄奢淫逸……父子轮番上阵王朝的白痴皇帝有好几个,在中国历代王朝可能是最多的,除了开创基业的司马懿、司马昭,接下来的皇帝头脑几乎都有些晋问题。太元二十一年(396)九月,孝武帝暴亡,太子司马德宗继位,是为晋安帝。晋安帝是十足的白痴,不但不太会说话,而且不知冷暖、饥饱,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所幸他有一个头脑清醒的弟弟司马德文,不离左右地悉心照顾他,皇帝的职权才得以勉强运转。早已在孝武帝时掌控朝政大权的司马道子见晋安帝简直傻到家了,就趁机鼓动心腹之臣上奏朝廷索要太傅、扬州牧(主管京师卫戍军队)之位。晋安帝不仅全部照准,索性把大小军政事务全部交给司马道子决断。司马道子自然是喜不自胜。汉晋·弓、箭箙、弓袋、刀鞘此套文物应是当时人们从事狩猎、战事的装备。

朝政大事头绪繁多,司马道子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叫王国宝、王绪两兄弟帮自己掌控。王国宝向来善于阿谀奉承,又骄奢荒淫。当年他所建家宅的豪华富贵程度,堪以比拟孝武帝的皇宫。孝武帝得知后极为痛恨,王国宝这才慌了神拼命地向孝武帝摇尾巴,孝武帝抵挡不住转而宠信王国宝。宰辅司马道子闻之,当着孝武帝和众朝臣的面斥责王国宝,两人关系彻底决裂。如今孝武帝已死,王国宝别无选择,又重新投入司马道子的怀抱。司马道子也真贱,三下五除二就忘了王国宝的劣迹,并对其委以重任。没过几天,王国宝又恢复了往日不可一世的气势,大肆收受贿赂,弄得朝野怨声载道。有大臣劝告司马道子慎用王国宝,司马道子非但不听,还把东宫的侍卫队伍交给王国宝统领,并擢升他为仆射、其弟王绪为建威将军。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的青、兖二州刺史王恭与王国宝素有嫌隙,王国宝就说服司马道子削弱王恭的兵权,消息很快传到王恭耳中。王恭遂调兵遣将,准备领军进京讨伐王国宝,以清君侧。司马道子心知王恭兵多将广,试图阻止其前进的步伐,遂通过晋安帝下诏将王国宝兄弟处死。随即,司马道子派人去向王恭通报王国宝已死的消息,王恭陷入出师无名的境地,只好命军队返回京口。魏晋·羽螭纹椭圆形杯此杯圆雕,外沿镂雕三组螭纹,其中两只前爪趴在杯沿呈爬行状,深腹中空,底部有三个兽面纹足。

王恭的危机虽然缓解,但朝廷空虚,分据各地的藩镇势力虎视眈眈的局面已然形成。司马道子对此忧心忡忡,遂把军国大事暂交给时年17岁的儿子司马元显处理。司马元显生性聪明,行事果断,又饱读兵书,深受父亲司马道子喜爱。代行宰辅之职,司马元显即面临气势汹汹的王恭。硬碰显然不行,司马元显就挖空心思寻找王恭的软肋。很快,司马元显就发现王恭手下大将刘牢之自负有才,却一直得不到王恭重用,于是派说客偷偷去见刘牢之,并许诺诛灭王恭之后将王恭的官位转授给他。刘牢之听后颇为心动,不想还没行事就被参军何澹之得知消息,并马上报告给王恭。王恭听后非但不信,还和刘牢之结为金兰之好,并把手中精锐军队悉数交给刘牢之统领。不久,刘牢之就在阵前倒戈,领军投奔了朝廷。王恭猝不及防,只能率领残部仓皇而逃,最终被杀于京城。遭遇桓玄马道子匆忙之间把军国大事交给儿子司马元显处理,只是为了解燃眉之急。待形势稳定下来,司马道子又盘算着重掌大权,司可他还没行动就猛然发现形势已不可扭转。原来这期间司马元显利用朝臣对父亲的不满,鼓动懵懵懂懂的晋安帝下诏免除司马道子的宰辅之职,由司马元显接替。司马道子听到诏命,气得要昏死过去,却又没有丝毫办法。司马元显悉心培植自己的亲信,很快就把司马道子的人马排挤出要害部门。这时意气风发的司马元显还不到20岁,家里整天门庭若市,阿谀奸佞的小人川流不息,把司马元显吹捧的忘乎所以。为了表示自己的尊崇地位,司马元显迫使三公以下的文武大臣,见了他都要行叩拜之礼。同时,为满足奢靡的生活,司马元显不顾国家财政的困窘,挖空心思榨取民脂民膏,使得自己在外的排场远远超过皇宫里的晋安帝。反观其父司马道子,家门前显得异常清冷,就是落在地上啄食的麻雀也半天不受惊扰。东晋·武士俑1965年出土于江苏省南京市富贵山。此俑制作极佳,一手执盾,一手五指弯曲,上衣窄,下衣宽,既体现了人物的身形,又可以使其立得平稳,人物表情自然安详,眉宇间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司马元显骄横奢靡的作为很快激起各地人民的反抗,江州刺史桓玄亦借机扩充力量,伺机进取京城掌控大权。桓玄是已故大司马桓温的儿子,5岁时就承袭了父亲南郡宣武公的爵位。长大后,桓玄颇为自负,常以名门望族自居,只是碍于他的父亲晚年有谋反篡位的迹象,一直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以致郁郁寡欢不得志。但桓玄的内心,却始终没有安分过,无时无刻不想着扩充地盘,壮大势力。隆安二年(398),桓玄借青、兖二州刺史王恭讨伐谯王司马尚之和江州刺史王愉的时机出兵,直捣湓口(今江西九江境内)王愉的阵营。王愉仓皇中逃至临川,最后被桓玄生擒。眼看军队就要打到京城建康,不想这次军事行动的“盟主”王恭被部将刘牢之杀死,桓玄权衡利害,只能选择退兵。不久,桓玄又与南郡相杨期、广州刺史殷仲堪结盟,以防备朝廷出兵攻击。被推为盟主的桓玄马上露出骄横跋扈的本性,引起殷仲堪、杨期不满。双方随即发生内斗,桓玄亲手将两位盟友消灭,独占长江中游一带地区。一同送了性命玄已占据东晋的三分之二疆土,篡位夺权的野心极度膨胀,他趾高气扬地给司马道子写了一封信,指斥司马道子的种种罪桓过,大有出兵声讨的意味。司马道子看后魂飞魄散,急急把儿子司马元显找来商议对策。提起桓玄,司马道子内心也有些发憷。这时臣僚张法顺进言道:“桓玄刚得了荆州,还未站稳脚跟,我们可以趁此良机派大军征讨,消灭桓玄指日可待。”司马元显遂派张法顺赴京口面见镇北将军刘牢之,试图说服他出兵征讨桓玄。刘牢之却摆出一大堆困难,让张法顺碰了一鼻子灰。张法顺气愤不过,回来告诉司马元显,称刘牢之有反叛之心,请求将刘牢之召回建康诛杀。司马元显心知只有刘牢之有实力抗衡桓玄,就拒绝了张法顺的建议。随即,司马元显整肃军队,准备亲率大军征讨桓玄。酒后戏言遭杀身这是太元二十一年(396)九月发生在东晋皇宫的一场血案。这天,孝武帝喝完酒尽兴而归,搂着平日里最宠爱的嫔妃张贵人说:“我喜欢年轻貌美的女子,像你这么大年龄的,早该靠边站了。”说完,孝武帝就如死猪般呼呼大睡。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孝武帝看似不经意说出的醉话惹恼了张贵人。趁着孝武帝烂醉如泥之际,张贵人支开寝宫所有的侍从宦官,用棉被将孝武帝捂死。随即,张贵人收买了内宫的所有人等,对外散布孝武帝暴病而亡的消息。太子司马德宗头脑痴呆,宰辅司马道子又与孝武帝心存芥蒂,使得朝廷上下没有一个人愿意去追查孝武帝不明不白的死因。

元兴元年(402)正月,司马元显打着晋安帝的幌子,自命为骠骑大将军、征讨大都督,摆出要出兵征讨桓玄的架势。桓玄得知后立即领兵南下,浩浩荡荡向建康城杀来,此时司马元显还窝在家中没有动身。起初桓玄心里还犯嘀咕,生怕一路上遇到顽强阻击,时时都有撤军的念头,可军队已过了浔阳(今江西九江)还没见朝廷军队的影子,心中不由大喜,命令军队全速推进。三月三日,只遭遇零星抵抗的桓玄已领军逼至建康城下。司马元显闻讯想组织军队盘踞皇宫抵抗,好不容易聚拢到一块的将士听说桓玄已攻破建康城,立时作了鸟兽散。司马元显欲哭无泪,慌忙跑到父亲司马道子家中,一路跟随他的只剩下臣僚张法顺。司马元显见到司马道子就抱头痛哭,夹杂着外面的喊杀声直问父亲怎么办。司马道子搂住儿子无言以对。不一刻,桓玄就把司马元显从司马道子身边拉开,五花大绑于战船桅杆之上示众,随后处死。司马道子紧随儿子司马元显,喝下桓玄假借晋安帝名义赐予的一杯毒酒,了结了性命。

生死一夕间

时间:424年~450年人物:北魏太武帝VS崔浩核心提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皆以此安身立命。具体到崔浩身上,他显然属于后者,因此也就有了太武帝的万分宠信。但凡事都有个度,一旦过了就可能处境凶险,杀机四伏。崔浩之所以身家性命不保,就是因为太看重太武帝的宠信,太忽视其他人的存在。一流的军事谋略浩,字伯渊,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人。崔氏是黄河以北最著名的望族。他自小博览群书,善于书法,通天文阴阳崔之术。史书记载他长相如美妇,他则自持才高,以张良再世自居,后人也不吝啬,给他冠以“南北朝一流的军事谋略家”的美誉。北魏道武帝时,崔浩就入了仕途,起初担任的是通直郎的小官。后来平步青云,历经道武、明元两代皇帝,到太武帝即位时已官至司徒(相当于宰相之职)。北魏·鲜卑人舞乐俑一组这组陶乐俑共八件。舞乐俑都头戴风帽,身上穿着窄袖拖地长袍。他们各具姿势,以优美的造型表现出吹、拉、弹、舞的动作。

太武帝未即位前,就基于崔浩的建议,当上了国之副主,总揽朝政,统摄百官。也是从那时起,太武帝对崔浩愈加的赏识,从而建立起更紧密的关系。始光三年(426),太武帝想出兵北征,先攻打夏国还是先灭柔然,几经思考仍旧拿不定主意,就找来崔浩商议。崔浩的态度很明确:先攻打夏国。随后,崔浩结合当前各国的形势对战局进行透彻分析,太武帝遂接受了攻打夏国的建议。但消息一公布,立即招致鲜卑族将领的强烈反对。太武帝顾忌这些将领的情绪,就把这件事放到朝堂上公开讨论。太尉长孙嵩站出来说:“夏国没有对我们构成威胁,所以不必急着去攻打。而且,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境内)的城墙坚固无比,我们强行攻城也难有取胜的把握。攻打柔然,即使不能取胜,也可以借机到阴山狩猎,掠夺他们的人畜毛皮,以充作军用。”崔浩对此嗤之以鼻:“柔然来的时候,像飞鸟霎时集结;去的时候,如野兽霎时逃散。我们出动大军,可能根本追不上它;少量出兵,又没法制服它。统万城虽然号称固若金汤,但它的统治者暴虐无比,早已失去人心,我们出兵,必然得志。”不久,夏国皇帝赫连勃勃去世,几个儿子为争夺皇权内斗不止。于是太武帝亲率大军直捣统万城。夏国皇帝赫连昌闻讯出兵迎战,两军在统万城外展开殊死搏斗。最终统万城虽未拿下,但太武帝掠得大量财物,并给了夏国以致命一击。北朝·鲜卑族三足铜铛

时隔不久,太武帝领兵攻占了统万城。在攻城的关键时刻,天色突然大变,飞沙走石,乌云蔽日,北魏军处于逆风方向,举步维艰。宦官赵倪赶忙对太武帝说:“敌人顺风,我们逆风,看来是天不助我,不如撤军,日后再作打算。”崔浩听到这话,气得骂了起来:“这是狗屁话!刮风下雨是自然现象,凭什么说天不助我!如今敌军已倾巢而出,我们可以隐蔽起来,等到时机合适,出兵突袭。”太武帝赞成崔浩的意见,调整作战策略,最终拿下统万城。和睦相处后,崔浩又支持太武帝征服了柔然,灭除了北燕和北凉等国。太武帝看重崔浩的才能,也喜欢他直爽的性格,就对他说:其“包括我在内,你已经侍奉了三位皇帝。虽然外面有人说你的不是,我心里明白那是在妒忌你。我希望你以后能一如既往地对我说实话。有时我脾气暴躁,可能会当面驳回你的意见,但事后我一定会用心考虑。”后来,太武帝给大臣们下了一道旨意:今后凡军国大事,你们做出决定前都要先征询崔浩的意见。一次,太武帝又把崔浩指给投降的高车酋长:“你们别看他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可他胸中的谋略堪比百万雄兵。每次我外出征战,他都会帮我运筹帷幄,结果也总是大胜。”太武帝不仅在外人面前这么说,实际也是这么做的,只要碰到难办的事情决定不了,又等不及宣召崔浩进宫,他就径直跑到崔浩家里问计。崔浩听说太武帝亲自登门,自然是忙作一团准备东西招待。有时实在仓促,崔浩就用家常便饭招待,太武帝照样吃得不亦乐乎。关系亲近了,崔浩进宫觐见也不怎么避讳君臣之礼,两人常常在寝宫谈论事情。

仗着太武帝的万分宠信,崔浩渐渐变得骄横专权起来。对其他大臣的正确意见,他也开始横加排斥。太平真君七年(446),太武帝镇压盖吴起义军后进入长安。有军官无意间在寺庙里发现刀械武器,就回去向太武帝报告。太武帝气得暴跳如雷:“这些和尚一定和盖吴勾结,想发动暴乱打击我们!”崔浩信奉道教,对佛教持反对态度,就趁机煽风点火:“应当杀掉所有的和尚,烧毁所有的寺庙、佛经,看他们还怎么反叛!”虽然大多数大臣反对,太武帝还是按着崔浩的意思下诏令灭佛。后来,大臣们又找到崔浩,说这样大肆屠杀会尽失人心,苦求他劝太武帝收回灭佛的诏令。崔浩非但不听,还一意孤行加大灭佛的力度,弄得举国上下怨声载道。大祸滔天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崔浩在为太武帝决策军国大事时,已有意无意地得罪了许多人,尤其是那些本来就忌惮他的鲜卑贵琼族。起初,太武帝诏令崔浩编纂北魏的《国记》。太武帝叮嘱他:“一定要如实编写,有什么就写什么。”崔浩自小接受儒家教育,自然明白编史要尊重事实的道理,就积极搜集整理档案资料,编成了《国记》。参与编写的著作令史闵湛、郗标为向太武帝邀功,建议把《国史》(《国记》之一部分)刊刻在石碑上供国人浏览,既能展现太武帝的英明磊落,又能显示崔浩的秉笔直书。太武帝没多作考虑,就同意了他们的建议,命人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南郊的天坛东侧建造碑林。

很快,刊刻在石碑上的《国史》就在鲜卑贵族当中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崔浩在《国史》中详尽记录了拓跋氏的身世及发展历程,其中不乏暴露拓跋氏先辈的累累隐私。鲜卑贵族看了《国史》,纷纷跑到太武帝那里痛骂崔浩,说他骨子里藐视鲜卑人,才故意给拓跋氏栽赃,分明是要鼓动汉人起来谋反。太武帝整天被一群鲜卑贵族围着,心里万分恼火,就下诏把崔浩和参与编写《国史》的人统统抓起来审讯。

此前,崔浩因为选任官员的事得罪了太子拓跋晃。太子见报复时机已到,把先前参与编写《国史》、如今已是自己老师的高允叫上一同上朝。太子对太武帝说:“高允参与编写《国史》,什么事都做不了主,全得按崔浩的意图行事,请父皇饶过高允。”太武帝将信将疑:“难道《国史》都是按崔浩的意思写的?”高允不愿说假话,就直言道:“崔浩主要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实际上我写的内容比他还多。”太武帝一听勃然大怒:“你的罪比崔浩还重,怎能饶过!”太子见弄巧成拙,急忙替高允辩解:“他见父皇盛怒,才惊慌失措、语无伦次。我私下问过他,他说是按崔浩的意图写的。”太武帝又厉声喝问高允:“太子说得对吗?”高允从容不迫地说:“太子怜悯我,才这么说。太子从没那么问过我,我也没那么回答。”太武帝听后由衷地说:“这才是重情重义的忠臣,就是死也不愿欺骗皇帝。凭这点,不仅死罪该免,还应当获得表彰。”嘎仙洞遗址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大兴安岭一处高百米的峭壁上,洞口向西南,洞深92米,高27米,由三个相连的洞厅组成,十分神秘而幽静。嘎仙洞内,发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时的刻石,记载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此祭祖的事情。石刻的内容证明嘎仙洞就是《魏书》所记北魏祖先居住的“石室”旧墟,并证明这一带是拓跋鲜卑的发祥地。

崔浩这些年来得罪的人太多,像高允这样为他出面说话的人寥寥无几,太武帝又难以置身度外,就在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六月下诏诛杀崔浩。刑场设在平城南郊的大十字路口,崔浩被装在四周围有栏杆的囚车上。鲜卑贵族为发泄心中的恼怒,命侍从们对着崔浩撒尿。崔浩受不住侮辱放声哀号,路人闻之无不掩面而过。崔浩被杀之后,他的清河崔氏同宗、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全受株连,120多人被屠杀。如今再看崔浩之死,表面上发端于《国史》之争,其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汉族士大夫阶层和鲜卑贵族之间长期积累的矛盾的总爆发。

一颗栗子的典故

时间:502年~513年人物:梁武帝VS沈约核心提示:这对帝相,年轻时同为名噪一时的江南“八友”。后来,他们一个从戎,一个从政。但历史的机缘巧合,又把他们拉回了同一阵营。中兴二年(502),从政的沈约捉笔“禅诏”,从戎的萧衍当了皇帝。后来,做了宰相的沈约含恨而死,做了皇帝的萧衍则继续他的帝王之路。他们没有皆大欢喜的结果,问题是不是出在那个关于“栗子”的典故上……缘自“八友”衍,南兰陵中都里(今江苏丹阳)人,是齐朝皇帝的同族,从小就聪明好学,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教育。少年时,萧衍在文学萧方面的才华就展现出来,与当时名扬江南的才子沈约、谢、范云、王融等人同为“八友”。后来,萧衍到卫将军王俭手下从军。王俭见萧衍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就提拔他做了户曹属官。从此,萧衍凭借果断的办事作风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特长,一路青云直上。

中兴元年(501)十二月,萧衍杀掉了南齐的无道昏君萧宝卷,表面上迎宣德太后进宫临朝称制,内心却极想得到皇帝宝座。萧衍当年的“八友”之一、南清河太守沈约早已看出他的心思,就试探萧衍,萧衍不置可否。沈约就直入主题:“现在可不比上古,不能用淳朴的民风去要求别人。如今,连放牛的小孩都知道齐朝气数已尽,你应当上承天命!”萧衍说自己再考虑一下。沈约则紧逼一句:“创业之时你应该考虑,可如今帝业已成,你还有什么要考虑的。再说一旦在荆州已称帝的萧宝融进京,就什么都确定了,你想反悔都来不及!”萧衍心里还是不踏实,又去问大司马咨议参军、同为“八友”之一的范云。范云的意见和沈约差不多,萧衍不禁说了句:“英雄所见略同!”第二天一早,沈约去见萧衍,萧衍就让他草拟“禅位”诏书。萧衍话音未落,沈约就已经从袖筒里抽出前一晚拟好的诏书和朝廷各个官职的备选名单。萧衍看了后很满意,竟一字没有改动。

接下来,沈约等人开始为萧衍夺位大造舆论声势,让人在民间传播“行中水,为天子”的谣言。同时,沈约写信给萧宝融身边的人,授意他们逼迫尚在回京路上的萧宝融让位给萧衍。萧宝融自知与萧衍相争必是以卵击石,就给萧衍写了一份禅位诏书。中兴二年(502)四月,萧衍如愿以偿地登上皇位,建国号梁。含恨而死衍当了皇帝,先后让沈约担任侍中、尚书令、太子少傅等职,以报答他“禅代”(草拟“禅位”诏书等事)的功劳。沈约自萧恃有才,常常在朝臣面前自命不凡,有时狂妄得把梁武帝萧衍也不放在眼里。一次,梁武帝和沈约比试看谁能提出更多有关“栗子”的典故,结果梁武帝比沈约多提出了三条。沈约一出宫,就暗地里对人说:“他是老大,我要不让他多提出三条,看不把他羞死!”回头就有人把这话告诉梁武帝,气得梁武帝在内宫又跳又骂。梁武帝萧衍像萧衍(464~549),字叔达,小字练儿,自称是汉代名相萧何的第二十五世孙,建立了梁朝。萧衍一生崇佛,后被侯景围困台城,冻饿而死。

又有一次,梁武帝想贬斥左仆射张稷的官,就与沈约商量。沈约因为和张稷有姻亲关系,就对梁武帝说:“你让一个堂堂的左仆射去边疆做地方官,如何能说得过去!再说过去的事已经过去,现在还提它有什么意思!”梁武帝一听就火了:“你说这样的话,还算是忠臣吗!”说完,梁武帝就气急败坏地走了。沈约惊得呆若木鸡,最后神情恍惚地回了家。

就此,两人的关系彻底决裂,沈约坐在空空如也的宰相位子上,整天无所事事,但他又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就请求梁武帝给他安排事情做,梁武帝根本不理。沈约没有办法,就请求梁武帝让他去做地方官,梁武帝依旧不许。抑郁至极的沈约索性要求告老还乡,梁武帝还是拒绝。沈约气得要发疯,以致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于天监十二年(513)四月含恨而死。

不是皇帝的皇帝

时间:528年~530年人物:北魏孝庄帝VS尔朱荣核心提示:尔朱荣从一个小酋长起家,不几年就成为威震中原的枭雄。武泰元年(528)四月,尔朱荣领兵攻入洛阳,剪除祸乱北魏宫廷的胡太后。同时,尔朱荣为满足称帝野心,制造“河阴之难”,惨无人性地剿杀了2000多名大臣。之后,尔朱荣迫于形势暂时收起称帝的欲望,与孝庄帝元子攸展开了明争暗斗。最终,尔朱荣因为过于轻视对手,付出生命的代价。北魏末年,宫廷内乱不止,元氏皇族日益衰微,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这时,有一位枭雄正在边关崛起,他就是后来威震朝野的尔朱荣。尔朱荣,北秀容(今山西朔州)人,其先祖居住在尔朱川,就以尔朱为姓。早年,尔朱荣承袭父亲的酋长爵位,成为当地很有地位的部落首领。后来,他见世道混乱,就倾尽家产招兵买马,组织了一支4000人的骑兵队伍。由于他的人马骁勇善战,北魏政权又缺少精兵良将,他很快就被拉拢过去,从酋长成长为雄踞一方的诸侯。北魏·骑马武士俑随着北魏时期民族的融合与文化的交流,陶俑中体现出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由于受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影响,北魏时期骑兵的骑术和马具进一步完善。此骑马武士俑形象生动,表现细致,再现了北魏骑兵作战的真实面貌。河阴之难明帝元诩受专权的胡太后掣肘,无法亲理朝政,于是就借助尔朱荣削弱其权势。尔朱荣在晋阳(今山西太原)接到孝明帝的孝密诏,不禁欣喜若狂,因为他早就有进京掌权的欲望,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如今时运从天而降,尔朱荣不敢怠慢,立即组织人马向洛阳进发。但尔朱荣的军队再快,也没快过胡太后的动作。武泰元年(528)二月二十五日,胡太后毒死了孝明帝,并扶立3岁的临洮王元钊为帝。尔朱荣装作义愤填膺的样子对外宣布:“皇上今年19岁,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不想却被毒害惨死;如今他们还把一个不会说话的3岁娃娃弄上皇位,明显是要把持朝政,这样国家怎么能安定!”不日,尔朱荣领兵渡过黄河,在河内(今河南沁阳)拥立长乐王元子攸即皇帝位,是为孝庄帝。尔朱荣的军队继续前进,于四月十三日攻入洛阳。惊慌失措的胡太后无计可施,只得带着一群嫔妃削发去当尼姑以求赎罪。但尔朱荣哪肯轻饶了她,二话没说就命人把她和小皇帝元钊扔进波涛汹涌的黄河。

尔朱荣一进洛阳,降将费穆就趴到他耳边说:“洛阳乃文武盛地,你的军队不到1万人,又没有打过什么胜仗,如何叫这里的人民畏服!我想只有大开杀戒,你才能站稳脚跟。”尔朱荣长期生活在边关,从没有见过这等繁华之地,所以心里本来就有自惭形秽的感觉,费穆一席话无异于火上浇油,刺激了尔朱荣的敏感神经:“似乎不立即动手,自己就死无葬身之地。”尔朱荣找来心腹慕容绍宗,说出自己的想法,吓得慕容绍宗瞠目结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