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叔的70个断舍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1 00:23:46

点击下载

作者:简叔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简叔的70个断舍离

简叔的70个断舍离试读:

内容提要

上一本书《以极简的方式去生活》出版后,我陆续收到了很多读者的反馈,大家在表达对这本小说体作品的肯定之余,也希望能够看到更丰富、更全面的作品,于是这本书就和大家见面了。更丰富、更实用、更易读是这本书的三个特点。这本书不仅告诉大家怎么舍弃无用的物品,还包括怎样舍弃无用的事情、关系和情绪等。这本书里有我自己实践的经验,也有我做咨询时遇到的大家的困难以及解决办法,更有数十万极简主义者的切身体会。把大事说小,把艰涩枯燥的理论说得容易理解,一直是我追求的写作风格。极简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更应该用平常的语言去写作。相信我的70条经验,一定能给你的生活带来改变。序

我的上一本书《以极简的方式去生活》出版已经一年了,这一年来你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吗?是更好了还是更糟了?是更简单了还是更复杂了?

无论如何,时间毫不留情也非常公正地一分一秒地逝去——我们距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刻更近了。

所以,抓紧一切时间去过“足够少,足够好”的极简生活,是值得每一个人去做的事情。

在带领大家实践极简生活的过程中,我发现物品背后隐藏的都是人格、心理,而人格、心理不改变,无论是断还是舍,都变得很艰难。所以这本书更加侧重讨论理念的改变,理念变了,人就变了,人生就变了。

如果你是一个极简生活的初学者,我建议你从我的第一本书《以极简的方式去生活》开始学习,里面有理论更有方法,易于上手。

如果你是一个极简生活的中学生了,那么这本书实在太适合你了。相信读完之后,你会变成一个大学生!2018年12月1 想要“足够少,足够好”,如何断舍离?

足够少,足够好,是我的核心理念,只要你能做到这两点,就是一个断舍离达人,那么怎么做到呢?为何足够少?

少才能定,定了心就平和了,也就能做出点成绩了。

以前的时代是没有办法,分配了工作就要做一辈子,分配了伴侣就要过一辈子,所以有人做出了成绩,也有了很多无奈。

现在是另一种没有办法,选择太多,信息太多,往左往右往前往后都可以,反而让人迷惑,所谓多则惑。

少呢,少则明。

心底又明又定,多好啊。

少了就不需要整理了,少了就不需要收纳了。

一堆的物品,也许可以暂时收拾妥当,但难以保持;心情也是这样,收拾好的时候挺好,乱了就心情又糟糕了。

不如一闭眼扔了,一少解千愁。何谓足够少?

有人说因人而异,自己觉得OK就可以,这是没错的。

但同时也要知道大概还是有一个标准,否则就沦为虚无了。怎么都可以,其实最后是做不好的。

三口之家的物品和两口之家一定是不同的,这个少的数量也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人而异。

但是任何一个人的服装,除非是特殊职业,除了袜子内衣打底衫,超过100件,那就是多了,要少一些。这是绝对标准。

我20件可以春夏秋冬,你可以50,可以70,但不能100件。那就是浪费。

你没有那么大的福气,可以享受这么多的物品,总是要在别的地方损失一些来弥补,那不如直接少点衣服,总比少点健康、少点钱要好得多。为何足够好?

买你能买到的最好的物品。

如果买不起,等一等再买。

不要凑合,凑合买回来的一定会被扔掉,其实成本更高。

一把好的椅子(办公用)5000块用了10年,平均一年500块。

一把500块的椅子用了一年轮子坏了,靠背坏了,一年换一个,用10年,还是5000块。

区别在于好的椅子舒服了10年,坏的椅子难受了10年。

和相爱的人过了10年,以及和不爱的人过了10年,选哪个?

不言自明。何谓足够好?

1.少而不穷

物品可以少,但不寒酸,不吝啬。

努力工作,享受生活,是你的基本权利。

中国人民努力奋斗,就是要让生活更好一些,有条件了,享受不是罪过。

2.少而不丑

物品少了,也挺贵的,但是很丑。

有没有这样的,当然有:上身Burberry(博柏利)的格子衬衫,下身Gucci(古奇)的艳丽裤子,背着一个满是logo的LV(路易威登)背包。

这就是,贵但是丑。

要提高审美,少而美,少而有品位。

3.少而不坏

这个坏的意思是,不环保不健康。

买很多真皮的物品,甚至是一些稀有动物的毛皮制品就是坏,还有买象牙等制品。

我们人、动物都是生命,都值得被爱。

倘若不能避免,至少尽量减少、尽量克制。

就像有的人目标也很坚定,但是反人类,坚定地反人类,这就是坏。

我们要好。

这就是我的“足够少,足够好”,少是基础,好是目的。又少又好,就是幸福。2 搬家的时候,如何断舍离?

大家平时在家里精简物品的时候,总会遭遇这样那样的打扰,比如突然来电话了,想看电影了,家人突然回家了,等等。但是有一种情况,可以成功地避免上面的干扰。

那就是搬家的时候。

有一句歌词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搬家的时候。”

在房价高企的今天,相信大家对于搬家都不陌生,即使你已经拥有一套房子,也可能需要置换学区房,那么搬家就是必然会发生的。

为什么搬家的时候容易断舍离呢?

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主观上激励,

第二是客观上清理,

第三是成本上限制。一

我们生命里总是会有一些特殊的时刻,适合“立誓”,常见的就是新年、生日,或者加了简叔的微信之后。

在这些时刻,我们可能会决定要减肥、要挣钱、要周游世界,搬家也是这样一个时刻,因为和过年、生日一样,搬家也有一个内涵,就是辞旧迎新。

既然要辞旧,那一定是要和过去的一些东西告别,这可能是出自我们的潜意识。但不要小看潜意识的力量,一个人百分之七八十的行为都是受它的影响。

思想上决定要大干一番了,行动也能够跟得上,这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另外,搬家时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决定,很容易趁着那股热乎劲儿进行断舍离,后悔都不给你时间。二

从客观事实上来看,的确只有在搬家的时候,才能真正对家进行一次大清理。

那些平时看不见的角落,用不到的物品,统统都晾到太阳底下来了。也许你会大吃一惊:原来我还有这个,原来我还有那个,怎么一直都不知道呢?

因为你储存了大量不需要的物品,也许此刻还有一些愧疚感,但既然拿出来了,内心终究是踏实了许多,以前是掖着藏着,现在是光明正大了。无论是美是丑,反正都亮出来了。

此时,一次彻底的、史无前例的、你死我活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斗争就必须开始了。

也许物品要的是和平,但你深深地知道,没有斗争,哪儿来的和平?三

搬家的时候是容易舍弃的,因为你要考虑成本。

平时,不舍弃的物品,直接放在那里就行了,没有显性成本,但有隐性成本,那就是占据你的空间,破坏你的风水。

但搬家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如果你不舍弃,就要运走。

你要考虑搬运的费用、运到新家之后的安置,打包是不是很麻烦,运输过程会不会造成毁坏。

想到这里,头脑本来就简单的你我,索性就丢了算了,我再也不要伺候你了。

如果你正在或者想要搬家,那就抓住这种难得的机会吧,毕竟,我们不能为了断舍离而经常搬家。3 玻璃心,如何断舍离?

我经常会在朋友圈、微博发一些自己不再需要的东西,如果简友恰好需要就免费送给简友。这本来是皆大欢喜的事情。

但是有人质疑,你为什么用“每日一扔”这句话,为什么不是“每日一舍”?为什么不是“每日一送”?

是的,有人对“扔”这个词很敏感,觉得它是负面的,是居高临下的,是蔑视的。

有没有道理呢?有一点道理。

这样的人比较敏感,细腻,能够感受到词语之间细微的差异。有的人粗线条,可能就觉得这几个词没什么差别。

这里就出现一个玻璃心的问题。在日本有人提出钝感力的概念,意思是不过分敏感,是快乐的秘诀之一。

我认为很有道理。

扔也好,舍也好,送也好,核心只有一个,就是这个物品和你分离了,你不再拥有“它”了,“它”去其他人那里去了。

就像两个人分手一样,无论是你提出,还是对方提出,无论泪眼婆娑,还是喜笑颜开,无论坚决果断,还是磨磨唧唧——

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你们分开了。

既然结果不会改变,何不大方洒脱一些,走了就走了,扔了就扔了,总比假情假意地说一句“你是个好人,你可以当我哥哥吗”更让人舒服一些。

真诚的冷漠,有时候比虚假的客套,要动人得多。

否则,你这边刚分手,哭得惊天动地的,一转眼麻辣小龙虾就吃上了,开心得不得了,万一被对方看到了,多尴尬。真实地做人是成本最低的。“扔”这个字,于我而言,更有力度,更有鞭策感,而且我还没见过哪个简友说,因为你用了“扔”字,所以我不要你的东西了。

因为字眼不是重点,物品是不是对方需要的才是重点。我就算使用“每日一送”“每日一舍”,但拿出来的都是一些破塑料袋、过期食品,想必也没有人要。

曾经看过一则新闻,一个女子因为生气把钱撒了、扔了,路人纷纷捡起,笑逐颜开。没有人介意她是扔还是送。

如果你看到“扔”这个字不舒服,除了说明你比较敏感之外,还说明你对感情的浓度要求很高,对别人的期待会比较高。一旦事实不如自己想象,就容易跌入情绪的低谷。但是,别人往往不会按你的想法生活,这种事情经常出现。

断舍离嘛,就不要想那么多了,喜欢就留下,不喜欢就扔。扔得越快越好,扔得越远越好,最好再也不要回来。

断舍离本来就是一个决绝的过程,何必给它披上温情的外衣呢?你要喜欢,干吗不留下?

断舍离,断舍离,这个断字本就该决绝,不是吗?

作诗一首:

告别玻璃心,

勇敢断舍离;

每天扔一扔,

生活更轻松!4 旅行带很多东西,如何断舍离?

我们都有外出旅行的经历,有的人喜欢轻装上阵,一个双肩包走遍世界,所以才会有“背包族”的说法。有的人喜欢什么都带着,一个巨大的行李箱不够,还要加好几个包。

实际上,外出旅行的时候,真正用得上的只有那几件。

明明知道用不到,但还是会带很多物品出门,为什么呢?

要么你是服务型人格,要么你有强烈的危机感。

服务型人格,就是过分无私,时时想的是别人的生活所需,而对自己的欲求总是能忍则忍。

我身边有过这样的人,大家一起出去玩去旅行,缺少什么都可以问她要,她基本上都备着,不仅备着自己的,还准备了别人的,纸巾创可贴感冒药等一应俱全。

当然,她的人缘也是最好的,谁不喜欢这样的人呢?

问题在于你自己是否开心。自己开心的话,当然就没什么了,可如果是委屈自己,甚至过度委屈自己,而去帮助别人,非服务型人格莫属。

她在服务过程中,得到了肯定,获得了价值感,获得了满足。如果别人要什么东西,她却没有,她就会有强烈的罪恶感,开始自责。

危机感则是另外一回事,她不一定是为了别人,也许仅仅是为了自己,也会带上很多很多的物品,她脑子里想的是:

万一下雨了呢,所以带上雨伞,殊不知酒店就提供雨伞。

万一擦伤了呢,所以带上云南白药,殊不知一个创可贴就足以应付。

万一碰上坏人呢,所以带上防狼喷雾剂。

万一衣服洗了没干呢,所以带上很多很多的衣服。

……

她脑子里最多的就是“万一”,一万个好抵不过一个坏,这就是万一,万分之一的失误都会让她焦虑万分。这是完美主义。

服务型人格以及危机感,是怎么来的呢?

从小时候来的,我们很多问题都是从小时候来的。“小时候”就好像一颗种子,你打磨成什么样,长大就什么样。

如果父母的教育比较严苛,处处要求完美,考试90分还不够,要100分,那么这个孩子就可能有强烈的危机感。

如果父母大大咧咧,什么都不管的话,孩子就容易养成服务型人格,她必须什么事情都想到,以博取父母的欢心。而父母的表扬,又会进一步地鼓励她“服务”得更好。而长大以后,她就会把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当成“父母”去进行服务,追求完美的“服务”。

我们都是这样的,把家里的关系复制到社会中去,复制到婚姻中去,复制到对下一代的教育中去。

直到你觉得这样不太好。

如何破呢?

要求自己至少有一次极简旅行,带上少量的衣服、基本的洗漱用品,一个小包就能装下。

试一试这样的旅行,体验一下。看看到底会不会发生什么意外的事情,到底能不能完成一次简单的旅行。

你会发现,一个双肩背包足够了,足够了,足够了。

如果你能做到,也就开始了修正,开始了新的生活。5 书籍如何断舍离?

有的简友物品已经很少了,比如衣服包包鞋子,可还是有很多书籍,很难丢弃,明明不看,但就是下不去手。

你会发现,断舍离也好,人生也好,所有纠结都有一个共性:

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

为什么呢?

知道做不到,其实就是不知道。

这样还不如不知道,不知道做不到,还能安慰自己。但是你知道了就麻烦了,做不到就会自责,不自责也会有男朋友、老公、孩子来指责。

一件东西难以丢弃,你就一定还需要它。

也许理智上你感觉不需要了,但精神是需要的。

丢不掉书,是因为你潜意识感觉自己还有很多东西不懂,所以还需要很多书来学习。

这是和人的求知欲有关的。有的人很开心:我没有书啊,我丢起书来可快了。那可能是因为你本身就不求上进,未必是解脱了,真的不需要书。

丢不掉书的,舍不得的,大部分都是求知欲旺盛的人。

因为对精神成长的要求比较高,总是觉得不满足,所以把书留下,期待能继续成长。

而舍弃的办法很简单:继续提高自己。

上了初中,小学的书就不用了。上了大学,中学的书就不用了。就这么简单。

你之所以还留着那么多书,是因为你还没毕业,还不专业,所以还需要。

以我自己为例,我研究极简,实践极简,一开始也有很多这方面的书,但慢慢就少了:因为有些书写得比较浅显,适合入门,我现在不需要了;因为一些书的观点我并不认可,也不需要了。

退而求其次,即使你还需要,也完全可以捐出去,不需要留在家里。一来腾出空间,二来让更需要的人把物品用起来。三来呢,你需要的时候还可以买得到。

所以,让书走吧,用知识滋养更需要的人。这便是功德。

我算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书籍多的时候也有近千册,经过断舍离之后还有200多本,一直陪伴我多年。近来决心将书籍再进行一次精简,原则是:有电子书的,一律精简;写得不如我好的,一律精简;内容熟稔于心的,一律精简。

或卖或送之后,还剩下这10本:

1.《直视骄阳》

这是著名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的一本书,我是很喜欢存在主义的,也研究了几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讨论死亡。他的著作还有《当尼采哭泣》。

2.《与哲学家谈快乐》

人生是为了追求快乐,那么真正的快乐是什么?是随心所欲吗?是自由吗?是奉献吗?哲学家的观点不一定适合你,但这群地球上最有智慧的人至少会给你一些启发。

3.《生活的哲学》

什么样的人生值得过?如果你也有过这样的发问,可以看看这本书。

4.《大问题》

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意义?什么是完美的制度?这本书唯一的缺点是不容易读,虽然已经尽量通俗化了。

5.《小家越住越大1》

如果你有机会装修房子或者改造房子的话,这本书会是一个不错的参考。不建议购买第二册。

6.《美在举手投足间》

日本禅师所著。我读过很多教人如何生活的书,这一本完全没有说教的意味,娓娓道来,如沐春风,也许和作者的修行功夫有关。

7.《日本人妻幸福生活秘籍244招》

怎么做料理?怎么清洗?怎么打扫?怎么叠衣服?地毯有了压痕怎么处理?全是生活小妙招,这些东西在网上也能找到,这是一本大全。缺点是略贵。

8.《团体心理治疗》

依然是欧文·亚隆的巨著,团体心理治疗的教科书。什么是团体心理治疗?就是一群人参与的,最简单的如团建拓展等。

9.《究竟真实》

傅佩荣先生解读《道德经》的一本书。我之所以还留着它,是因为一直没看完,看完了也许就舍了,去读原本了。

10.《圣经》

弟子是基督徒,送我一本《圣经》,有机会需好好拜读一番。

此次精简之后,以后买一本出一本,保持10本书籍,不再增加,也许有一天,只留3本书或者1本书。

有没有知识,也许在于读了多少书;

但有没有文化和修养,绝对不在于你读了多少书,

而在于你有没有真心相信的东西,心中有没有善良,有没有同情心,有没有爱。

或者像孟子说的,有没有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6 爱撒谎,如何断舍离?

人,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就撒谎而言,简单的心理成因就是:

撒谎的成本小于说实话的成本。

或者说,撒谎的惩罚小于说实话的奖励。

人的大脑会自动记账,得出结论,然后以事实不断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形成在这一结论指导下的行为习惯。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小时候很顽皮,在外面总是和别人打架,回到家父母问是不是打架了,死活不承认。

为什么呢?

承认了,就是一顿暴揍。

不承认呢?别人也会告上门来,到时候还是一顿暴揍。

区别在于,有的时候别人未必会找上门,所以十次撒谎有八次会被拆穿,被揍八次,但有两次可以逃脱。

正是这两次逃脱,让我不愿意说真话。

这不是侥幸,而是被事实验证的,如果十次撒谎有十次被拆穿,那么撒谎就没有任何必要了。

想一想我们生活当中的事情,爱人回来晚了,总是说在加班,其实未必是在加班,有可能是和朋友喝酒去了,有可能是和女同事吃饭去了。

如果你的家庭氛围是比较融洽的,他就没有必要撒谎。说去喝酒了,你问他是不是不舒服,要不要休息一会儿。说和女同事吃饭了,你问他是不是同事遇到什么事情了,一起商量商量怎么帮助。

这样,他就没有必要撒谎了。

如果你责问他为什么总是喝酒,责问他是不是和女同事有暧昧关系,久而久之,他就不敢说真话了,因为不想吵架,成本太高了。

也许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他总是出去喝酒,这个时候你就要看一看,他在逃避什么?

家是温暖的港湾。一个人忙碌了一天不想回家,就像航行了一天的小船不想靠岸一样。

这个家也许太冷了,不温暖了,不是港湾了,所以才去外面寻找替代。

那么,这个时候要解决的就不是撒谎的问题了,而是两个人的生活出现的问题,去解决这个根本问题。

孩子也是一样,放学没回家,明明是去打游戏了,却说自己去同学家里做作业了,那是因为家长不允许他打游戏,说实话会被责骂。

所以如果我们真的想让家里有真诚,就必须培育真实的土壤——只要说真话就不会受到指责,而会得到共同分析,共同面对,共同解决问题的机会。

从自己做起,告诉对方,大胆说真话,一直说真话,你是欢迎的,是鼓励的,是愿意的,是开心的。

这样,真实的花朵才会在家里盛放!7 执着于空无一物,如何断舍离?

很多人都看过《我的家里空无一物》这部电影,也看过扔掉很多东西之后变成了高富帅之类的文章。

那么把家里扔空了之后,就一定能快乐吗?

不能的。

如果可以的话,那快乐、幸福、成功,就太简单了。我们找个搬家公司,把所有东西都运走,不就可以了吗?

那么有没有可能变得更成功、更幸福、更快乐呢?

当然有可能!

前提是你不仅扔掉了物品,也在扔的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完善了不完美的自我,调整了自己对物品的看法。物品不等于幸福

物品是物品,幸福是幸福,它们没有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并不是物品越多,幸福就越多。

就好像并不是衣服越多就越时尚一样,否则最幸福的人一定是淘宝卖家或者服装厂厂长。

那么物品和快乐的关系是什么呢?在物品匮乏的时候,物品的增加能够增加幸福;当物品满足基本需要之后,物品的增加和快乐就不再有线性关系。

在脑海中想象一个画面,刚开始是上升的,到一定阶段之后就平着走了,是这么一个关系。

形象一点说,比如我公司在10楼,上电梯的时候是上升的,上升之后我就在10楼这个平面活动了。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大家觉得快乐,因为什么都没有,买一台电视、买一床席梦思、买一套西装,都是快乐的。因为正处于上升期。

到了平缓期之后,再买这些东西就没有那么强烈的快感了。

可惜,上升期很短,大概30岁之前就结束了,平缓期很长,一直到老到死。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能从买买买当中走出来,明白买买买不能必然地带来幸福,从而正确地对待物品,正确地购买物品,正确地使用物品。

你扔完之后不会再买回来,不会反复,这是第一步。知道购买的动机

世界上那么多人,为什么有的人喜欢买买买,有的人就不那么爱买呢?

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是类似,先天基因加上家庭教育、社会经历,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特点。

我见过买了很多快递而不拆的,

我见过拍了照片发了朋友圈就一定不再穿这件衣服的,

我见过家徒四壁依然还想再扔扔扔的,

我见过一股脑扔完又一股脑买回的,

……

每一种购买背后都是一种人格,有的是用物品代替父母的爱,有的是童年的匮乏,有的是现实生活不顺利,通过购买来转移注意力,有的是对生活毫无掌控,通过买衣服来获得掌控感。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我们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去解决那个根本问题,否则就是扬汤止沸。

汤烧开了,通过加点水来让它不沸腾,这是表面。根本上,是要把火关了,汤自然就平静了。

以我们最常遇到的收纳为例。物品太多,去买收纳用具,而不去减少购买,多大的收纳空间都不够用。

因为,没有哪一种收纳工具能大过人的欲望。

我们的生活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买买买是会再回来的。节制自己的欲望

我的人格基本健全,没有什么黑洞,我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物品,但面对花花世界,还是忍不住想买。

这个时候要明白,惜物就是惜福,人生皆有定数,用完了,就没了。早用完早没,想活得长一点,活得快乐一点,就从节制开始。

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

你每得到一个物品,就有人少得到一个物品,这便是恶。

你每节省一个物品,就有人多使用一个物品,这便是善。

为善去恶便是致良知,合乎天理大道。久而久之,自己也会变得通透豁达,人生潇洒。

无论佛教还是基督教,无论儒家还是道家,没有倡导浪费的,大家无一例外地倡导节制,节约。

天理大道,已经摆在那里了,我们去做就好了。

所以,我知道了物品不等于幸福,要购买适合自己的物品。

我懂得自己人格的问题在哪里,努力完善。

我合乎大道天理生活。

如此,能不幸福、不快乐、不成功吗?

此非一日之功,你我天天修行。

开始做吧。8 乱买东西,如何断舍离?

看起来不经意的买买买,时间久了也有很多危害。就像晚睡一样,看起来没什么,但假以时日,人看起来就比同龄人要老得多。什么东西一旦乘以时间,后果都值得重视。

乱买有哪些危害呢?

1.破财

我见过最多的,几年的时间买了几十万的衣服,后悔得牙痒痒。这些钱财哪怕用于在三线城市买套房子,现在也涨很多了吧。

记得我有一个朋友,多年前喜欢买香奈儿包包,说能增值。结果呢,遇上金融危机,一样“跌跌”不休。工作都丢了,谁会去囤包包呢?

2.伤身

现在信息过于发达,买一件东西,各种比较,各种筛选,最后才好不容易下了单,买回来又可能要退货,要和卖家各种交涉,听着就觉得好辛苦。

辛辛苦苦管理身材,管理饮食,却被购物毁了,得不偿失。

3.损害效率

物品太多,找起来就麻烦,脚底下到处都是东西,磕磕碰碰,也高效不起来。在家里低效,到了单位也是如此,心情彼此影响。

4.浪费时间

不管你是买东西,还是比价格,是退货,还是维修、保养等,都要花费时间。与其把时间花费在这些事情上,何不做点更有意思的事情呢?

5.情绪低落

如果说破财、损害效率、浪费时间是直接影响的话,那么所有这些加起来,一定会影响到自己的情绪,而情绪问题是影响健康的关键。天天看着家里一大堆无用的物品,看都看饱了。肚子没饱,心饱了,撑得慌。

6.影响关系

持续地买买买,买根本不需要的物品,买了三天就不喜欢了,过几天就丢了或送人了。那么,家里人肯定是不开心的,也很难理解这种行为。彼此的不理解是关系走向恶化的关键一步。

7.自责

买了那么多,还是忍不住,自己真是有问题啊。

买了那么多,还是觉得少衣服,自己真是笨呢。

买了那么多,都成“月光族”了,自己真是可怜呢。

诸如此类的情绪,就像有个人在身体里不停地攻击你,一拳一拳把你打得伤痕累累。

8.助长虚荣心

这个物品,你买我也买,不管需不需要。

这个物品,你买三千的,我买五千的,一定要比你贵。

我要买最新款。

我要买限量版。

心思都花在攀比上,稀里糊涂被杂志、大V的各种推荐带着走,完全忘了自己适合什么,需要什么,到最后成了一只无头苍蝇,全然没有自己的想法。

不管好不好看,只要够流行就穿,真的是傻乎乎。

实在想不通,为什么今年流行黄色,而不是红色,没道理。

最后,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许是最大的危害吧。

记住,是乱买东西的危害,不是买东西的危害。

看完这8条,你还乱买吗?9 留着很烦,扔了很难,如何断舍离?

断舍离到中级阶段,会遇到一个问题:

有些物品,扔掉不舍得,留着又碍眼。

真的是进退两难。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简单:

封存一段时间。

封存一段时间。

封存一段时间。

封存就像分居,两个人感情出现了问题,直接离婚不容易,在一起生活又暂时过不下去。

分开有利于人的理性思考,让自己和这个敏感物暂时隔离,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对方”。

如果真的喜欢,就回去;如果不喜欢,就分开。

但是在一起的时候,就很难做出理性的决定,要么觉得对方哪儿都不顺眼,要么觉得怎么也离不开对方。

这些情绪都是不理智的,但是我们正处于这个旋涡之中,当局者迷。倘若能够分开一段时间,物理上有了距离,好像精神上也能客观地看待对方了。

他/她也不是一无是处嘛。

他/她也有很多缺点呀,我自己生活蛮开心的。

这样的想法逐渐地冒出来了,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这份感情,对自己好,对别人也好。

人是如此,物品也是如此。

但是要记得几个原则:

1.封存比例不能超过20%

不能把物品的80%都封存了,这是逃避。最高封存不能超过20%,否则就失去了封存的意义,只是把问题延后了而已,是拖延症。

2.解封日期不能超过6个月

既然是封存,就要有解封的日子,重见天日的时间,最长不能超过半年。离开一个物品,半年都用不到,基本上可以永别了。

3.解封的时候要果断丢弃

到了解封的日子,不要打开,直接处理。一旦打开,往事涌上心头,欲丢还休,千般为难,万般舍不得,结果就是会失败。

这不是什么大事,毕竟只是一个物品,你曾经以为离开某个人就活不下去,现在不也活下去了,甚至还活得更好了?曾经说要守护你一辈子的某个人,不是也离开了?

但所有的这些都不足以摧垮你,只会让你更坚强。

人能分别,物品也能。10 戒不掉刷手机,如何断舍离?

你所做的所有事情,要么是在追求奖励,要么是在逃避惩罚。

如果奖励来临的时候,正好是你所期待的,符合你的需求,这个行为就会持续下去。

如果这个行为,被证实逃避了某个惩罚,那么这个行为也会持续下去。

反之亦然。

好的习惯,坏的习惯,都遵循这样的养成路径。

以刷手机为例,很多人都是早晨起来就要刷手机,不刷不舒服,上厕所也刷,吃饭也刷,走路也刷,开车也刷。

可刷手机和刷牙一样,它不是本能。它是被养成的,不然的话,没有智能手机的时候,大家不都活得好好的吗?

所以,刷手机一定连接着某个古老的意识,一个在智能手机没有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意识。

这个意识就是好奇心和娱乐感。

无限下拉模式刷手机,就是无限的新鲜信息,无限的新鲜信息,能满足人无限的好奇心。

只要身体还能扛得住,手机还有电,还没出车祸,还没摔断腿,就一直刷下去。

所以刷手机的奖励就是:

满足你的无限的好奇心和娱乐感。

手机出现之前,我们靠电脑网络来满足,追着小说连载,追着美剧更新。

网络出现之前,我们看书,坐在马桶上看书,想来是很多人的习惯。

没有书籍之前,我们茶余饭后,讨论八卦,嚼舌根子。

我们用这些或者古老或者现代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且一定是以轻松的方式满足。

大脑是很敏锐的,如果成本太高,虽然能满足好奇,但我不做。很少有人追着看微积分、天体物理、机械力学,但我们会看武侠小说、刷抖音。

所以,你并不是简单地刷手机,你是刷轻松娱乐的信息,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娱乐感。

手机唯一不同的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所以影响就太大了。

那么这是一种奖励吗?

适当地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有助于保持对世界的热爱。

适当地满足一下自己的娱乐感,有助于调剂精神的紧张。

但是无限地进行下去,一定是一种灾难。

于身体,会出现颈椎问题、精力问题等;

于精神,会出现注意力问题、效率问题。

不是一种奖励,甚至是一种惩罚。

但我们不自知,上瘾了,随着这个循环就走下去了。

所以要做的很简单:

1.强行控制,远离手机

吃饭不看,开车不看,走路不看,睡前不看,上厕所不看,诸如此类,给自己制定规矩。

2.以新的习惯替代

碎片时间多,生活无聊;做事情没有规划,毫无章法;处于人生低谷等,都是刷手机的温床。

土壤不好,长不出好的庄稼。

这个时候要去改善土壤,改善自己的现实生活关系,让刷手机再也没有用武之地。

知其不可而为之,有时候是勇气,有时候,是愚蠢。11 极简好难,断舍离好难,如何断舍离?

常常有人抱怨,极简好难啊,断舍离好难啊。

道理我都懂,但是做不到。就是忍不住买,就是舍不得扔,就是想让家人也跟着一起改变。

所以感觉好难好难好难,算了,不坚持了,回到老路上好了。一回去马上熟悉了,舒服了。但是只能舒服一阵子,很快就不舒服了。

这里大家有一个潜意识,认为极简断舍离应该是很容易掌握的,甚至是生而知之的,是一开始就很熟练的。

但是很遗憾,极简断舍离,也是一种技能。

什么是技能呢?就是需要学习,需要反复打磨,然后才能像卖油翁一样,唯手熟尔。

即使是吃饭,我们也是学会的,一生下来是不会吃饭的,只会吃奶。断舍离比吃饭要难,所以更要学。

学会了就不难了。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无论学什么,学车、学钢琴、学跳舞、学书法、学绘画、学骑马、学滑雪、学打球、学做饭,等等。一开始都觉得难,慢慢觉得还可以,慢慢觉得熟练了,简单了。

记得我第一次滑雪,紧张得要命,生怕摔倒了。第一次骑马也是如此,肚子非常紧张,第二天非常疼。

因为不会,越是不会,越是害怕,越是紧张,越是做不好。

好消息是,这些都是可以学会的,都是可以克服的。

我们无一例外地学会了走路,学会了吃饭,学会了说话,学会了刷牙洗脸上厕所。

极简断舍离,也是可以学会的。

所谓学,无非是自学或者老师教学两种。

自己看书琢磨,观察别人怎么做,这就是自学。自学需要毅力,需要更长的时间,忍受一些孤独。然后参加自学考试,过不了再学,过了就毕业了。

跟着老师学习,好处是会有先行者总结的经验,弯路都避免了,捷径也避免了,因为捷径都是假的嘛。

老老实实,好好上课,好好复习,好好实践,好好做作业,这是最快的办法。就跟我们健身找教练,学钢琴找老师一模一样。

这就是规律,学才能会,不学就是很难。

自学慢,教学快。选个适合自己的方式,选个适合自己的老师,认真地学一段,其实不需要太久,三个月半年足矣,因为这毕竟不是微积分,不是天文学。

这是生活哲学,学会了,重要的是去用,用一生的时间去实践。

仅此而已。12 情商不高,如何断舍离?

情商不高,约等于人际关系不好。

这是大家的共识。

这里所说的情商不是玩弄权术,投机取巧。因为人都比较聪明,至少不傻,基本都能看出来。

但是中国人喜欢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不点破你,但是心里已经把你拉黑了。

表面上其乐融融,暗地里刀光剑影。这个不是高情商。

真正的高情商,是发自内心地让人舒服。

大多数时候,这个情商高不高,跟怎么说话有很大关系。

常常听说这样的故事,某个人特别好,就是不会说话,一说话就伤人,结果大家都远离她。

说到动情处,还很是遗憾,补充一句:其实她是个好人。

这就好像说你很有气质一样,间接地否定了你的美丽。说你其实是个好人,也间接地否定了你的情商。

为什么呢?

人的本性所致。世界很大,但是人的本性无非那几种。谁都不喜欢听不好听的话,除非她是在真诚地征求你的意见。

但大部分时候不是。人说我这件衣服好看吗,她不是真的在征求你的意见,她是让你说好看。

人说我男朋友怎么样,也不是真的在征求你的意见,而是让你说他不错。

你大可不必说,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

但是有人就会这样说,而且美其名曰心直口快。心直可以,口快不可。

凡是快过大脑的语言,都会让你后悔莫及。

这就是一种攻击,攻击自己没问题,攻击别人就不行了,没人愿意听不是吗?

因为这样的人天生有一种负面思维,看什么都看问题,瞧什么都瞧弱点。不仅对别人这样,对自己也这样。

但是她需要这个攻击,她攻击别人,别人低人一等,她获得优越感。是的,这是获得优越感的一种方式。

老王买个别墅有什么啊,我要早两年炒股,现在也买了。

这种话谁爱听?

看不惯,挑毛病。有时候对方是有毛病,但有时候对方没有毛病。这样自己就丧失了一个学习的机会,因为你只有看到对方的优点,才有可能学习他。你觉得他什么都不如你,怎么可能学习呢?这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还有一个损失,就是损失了一个交朋友的机会。

自己学不到什么,又伤害了对方,两个负面影响。很可惜,这里负负不得正,而是负的二次方。

如果你能给予对方肯定呢?看到优点就能学习了,促进自己的进步。而且对方也舒服,你得到一个交朋友的机会。

正正更正,正的二次方。

一个正的二次方,一个负的二次方。

一个思维让你丧失了四次方,很多时候我们就输在这里了。

但我们不是不让人真诚,真诚和心直口快是不同的,你完全可以通过更好的方式表达真诚。

就像爱情。爱一个人,所以我给你我认为你喜欢的,这就是低情商,就是以自己为中心。

如果你能给予对方他喜欢的,那就是真诚,是真爱,而不是以爱的名义去占有。

所以,如果你想做到高情商,或者想做到中情商,别说高了,太难。先从中等做起,能做到中等,就不输了。做到高等,有可能赢。

那么要做到下面两点:

1.只要开始张嘴说话,就要先肯定,然后委婉地提出意见。假如对方确实需要你的意见,而且你又会委婉的话。

2.只要开始张嘴说话,就说肯定的话语,或者真诚地表达自己确实不懂,所以看不出好坏,而永远不说负面的话语。

言语往往最伤人,开口闭口都是智慧,一张一合之间,人生大有不同。13 目标难以完成,如何断舍离?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制定目标。

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循环,年初制定目标激情满满,一个月过去恢复平静,两个月过去感慨太难,3个月基本就忘了什么目标了,4个月偶尔想起,5个月血槽已空。

6个月呢,6个月还有机会,假如你看到这篇文章的话。

我们制定目标经常犯的错误就是:假、大、小、空、多。

所谓假:

别人要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大家都在读100本书我也要读,别人要健身我也要,但都不是从自己内心出发想要做的。

只要你内心是真的想要,这个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就极高。

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有的人被查出身体三高了开始戒烟,要准备怀孕了开始戒酒,因为这是必需的。

大部分时候,我们是叶公好龙的。

所谓大:

我一年要买10套房子,就是太大了,大到根本完不成。像这样具体的目标,大家一听就知道不可能,但是那些不太具体的,就很难衡量了。

比如我想长高3厘米,这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是轻而易举的,对成年人则是天方夜谭,所以了解自己的实力,是很重要的。

所谓小:

与大相反,远远没有发掘出来自己的潜力,年度目标基本上一个月就完成了。

所谓空:

这个目标太空泛。

我要减肥,减多少?用多久?怎么减?这些具体问题不能回答的话,减肥很容易沦落成一句空话。

所谓多:

单个的目标都没有问题,但是太多了。

要减肥、要学琴、要读100本书、每天要写作、要旅行、要升职加薪……

太多了,自然就完不成了。

只有你的假、大、空、小、多这些问题都不存在,这个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除此之外,还要经常回顾,每周看1次,每月看4次,一季度看12次,半年看24次。经常看,偶尔调,始终保持在正确的方向上。

于我自己而言,目标最好只有一个,其他的小目标都围绕这个目标进行。目标太多了,有时候根本记不住。

连你自己都忘了,你说这能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吗?

肯定不重要,重要的目标是心心念念要做的,是非做不可的,是不做睡不着觉的,是动用所有心力去做的。

只剩一个会不会太少了,万一提前完成了,下面的时间不是浪费了吗?

没有这样傻的人吧,年度目标完成了,提前完成了,下面的时间你可以制定新的目标啊。14 老人爱囤积,如何断舍离?

存在即合理。

家里老人不爱断舍离,估计是最极简的人头疼的事情之一,也许是第一。

那么老人们为什么就不爱呢?爱不需要理由,不爱一定有理由。

看一下我们的上一代,一般是出生在五六十年代,他们经历了什么呢?

物资匮乏,是的。吃不饱饭,穿不上新衣服。既然衣食住行是基本需求,民以食为天。那么如果衣服吃饭都不能保障的话,其他的物资就不用提了。

因为匮乏,所以囤积,以备不时之需。这种习惯,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童年时候的子女。

不囤积,就可能在某一天吃不上饭,所以这时的囤积是一种主动行为,是顺应当时实际情况的选择,可以说,是进步的。

同样因为贫困,衣服能缝缝补补就坚决不买新的,能吃的剩饭剩菜就坚决不扔掉。

主动囤积,被迫不扔。这两者交叉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民族在特殊年代的习惯,不如此,不足以生存。

然而中国发展太快了,快得来不及过渡,几乎一夜之间,物质极大地丰富了。外界环境变化了,家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能在网上买到,借助发达的物流就做到当天或者隔天到达。

这个时候,再囤积就不合时宜了。但是很明显,老人们还没转过这个弯儿,也不太可能转过这个弯了。

因为一旦一个习惯是因为生存需要养成的,那么你要她改,就是要她的命,好像那种恐惧又回来了。

但是孩子们长大了,生长环境迥然不同,所以有了完全不同的习惯,这两个习惯交织在一起,水火不能相容。

倘若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也是极好的。

偏偏我们又是一个宗法社会,父母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要孩子听自己的。孩子迫于生活压力,也会在某个时间段和老人生活在一起。

一个是水,一个是火。

分又分不开,还必须在一起。

较量就开始了,彼此纠结,彼此痛苦。实在是顽疾。

如何破呢?

极简是为了生活得更舒服,它不能大于亲情,如果因此和老人闹得很僵,实在是得不偿失。

唯有彼此理解,或者说唯有年轻人理解老人。不要把自己的个人爱好置于亲情之上。

如果只是习惯问题,保持尊重。

如果是健康问题,则要坚持原则。比如囤积的物品所产生的细菌,比如已经发霉的食物,比如邋遢,比如不讲卫生。这些是应该纠正的。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除此之外,随他去吧。

如果你要断舍离,一定要避开自己的父母。

如果你有热爱断舍离的父母,那你真的是非常幸运的。15 微信群太多,如何断舍离?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多数人都会使用微信,也会加入或多或少的微信群。

如果你是一个群主,你会发现,请人容易送人难。

如果你是一个群员,你会发现,进去容易退出难。

难在哪里?难在不好意思。

大家都是同事、亲戚、朋友,把人踢出去不合适吧?对方会不会对我有什么看法,所以任其自由发展,最后好好的群弄得没有人说话了。

同样的,拉你进去的人,也是你熟悉的人,虽然不喜欢,但不方便拒绝。进去了想退出来,又怕别人觉得自己不近人情。

这些想法可能你也有过吧。于是就困在这里了,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人生总是有很多两难,对吗?

看着复杂的问题,背后一定有着简单的逻辑。

既然你的逻辑是,退出来对方就会对我有看法,影响我的人际关系。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逻辑是不是成立。

别人会有看法吗?可能会有,可能没有,因为也许你并没有那么重要,别人并不在乎。

既然可能有看法,也可能没看法,为什么我就认为一定会有看法呢?

因为你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消极主义者,你倾向于认为事情会更糟糕。

因为你是一个自卑的人,自卑导致完美,你想让对方永远认为你很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不好。

那万一别人有看法呢,影响了我的人际关系怎么办?

我们再来看一看,你退群了,我对你有看法。于是我要上门讨个说法,我要你赔礼道歉,我要和你割袍断义,以后势同水火。

会吗?

当然不会了。

因为进一个群退一个群,实在不值得有如此大的反应。你进了,她不会觉得你有多好,你退了,她不会觉得你有多不好。

因为,小事情不可能引起大反应。

一个小石子,投入大海,会有一些涟漪,但瞬间就没了。只有巨大的石块,持续地投掷,才能对大海有一些影响,所谓精卫填海。

所以,人际关系的好与坏,在于是否真诚,是否愿意付出,是否公平,是否有适当的界限。

看看你身边,人际关系最好的人,一定不是微信群最多的人。同样的,微信群最少的人,也一定不是人际关系最差的人。

而且,即使别人有了看法,影响了自己的关系又如何呢?

成年人要懂得所有获得都有代价,所有失去也都有收获。

妄想一切好的都给我,一切坏的都离开我。这本身就有问题。

我不要焦虑,不要抑郁,不要贫困,不要疾病,不要死,不要有青春痘,夏天不要热,冬天不要冷,好东西不要贵,好女人不要太难追。

总是和大自然作对,大自然不折腾你折腾谁呢?

想进就进,想退就退。进退自如,不为所扰。

否则,就关了微信吧。16 总是扔不掉,如何断舍离?

人有多聪明,就有多愚蠢。

我们买回来很多衣服物品,如果喜欢就好好用,如果不喜欢就舍弃。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却有很多人不明白。

人们会觉得,我是现在不怎么喜欢这个物品了,但就是扔不掉的啊。然后问我该怎么办?仿佛全天下人都欠她一个答案,仿佛她也委屈得很。

喜欢就留下,不喜欢就扔。

但有人就是会进退维谷,左右为难。

倘若这个事情很大也就算了,比如恋爱结婚,选择了就决定了一生的幸福。比如买房买车,毕竟是一笔很大的花销。比如调整工作,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己的生活。

重大的问题,值得重大的考虑,也应该有重大的考虑。

但是穿什么衣服就不必了,你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那么多的地方没去,那么多的人没团聚,那么多的书没读,那么多的美景没看,那么大的世界没走一走,却在这里为了这点小东西浪费时间。

这就是浪费生命。

有人会说,我也想扔,但是不容易啊。这就是搞不清楚生命里的轻重缓急,不知道哪些重要,哪些次要,哪些微不足道。

我说,你扔。

她说我舍不得。

我说,你留下。

她说看着烦。

这就像一个人骑马到了河边,先亲手烧坏了过河的桥,又亲手杀死了回家的马,然后坐在地上大哭:

我该过河还是回家啊?

你告诉她过河,她说没桥。你告诉她回家,她说没马。

岂不知,这些都是她自己亲手毁掉的呀。

我们不要做这个可笑的人。

如果你留下这些衣物,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还没见过谁因为衣服过多住进医院的。

如果你抛弃这些衣物,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还没见过谁因为丢了一些衣物一贫如洗,心脏病发的。

总之,这是一件小事,

小事就应该快速处理,马上过去,迅速遗忘,直奔未来。17 不想做个平庸的人,如何断舍离?

平凡可以,平庸不行。

如果你想和大多数人不一样,你一定要做的、想的和大多数人不一样。

为什么呢?

因为你的获得或者失去,皆是你的想法和行动所导致。想的一样,结果自然就和大家一样。

比如说,如果我的孩子受的教育和小区的孩子都一样,身边的孩子都一样,我凭什么要求他与众不同呢?

世界上基本有五种人:

第一,叶公好龙者。

这一类人对什么都有“兴趣”,微商来了做微商,旅游来了做旅游,咨询很多,热情满满。

但是一旦开始说,那真做吧。他就有很多的理由打退堂鼓。所谓“积极废人”。

第二,夸夸其谈者。

理论专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一个商业项目分析得头头是道,按着他自己的分析,可以说没有不成功的项目。但是呢,他就是不做,只说。

第三,嗷嗷待哺者。

我也想做这个事情,是真的想做,但是我不会,我不懂。你要帮我,喂我吃,管我拉。而且我什么也没有,我也付出不了什么。此所谓“巨婴”。身体虽然成年,思想依然在襁褓之中。

第四,投机取巧者。

这类人和前两种人不一样,他真的去做,一旦开始做了,其实就甩开其他人很远了。不过呢,他不愿意有什么投入,希望以小博大,急功近利,所以总是频繁更换项目。

第五,脚踏实地者。

可以慢,不要停。

可以笨,不要懒。

蚂蚁搬家,水滴石穿。假以时日,一定有所成就。

而且现在人均寿命提高了,医疗营养水平都提高了。你有大把的时间,不要着急,一定可以超越。

就像爬山一样,有人去得早,但到山底下就休息了;有人爬得快,到半山腰就累晕了;有人只在家里说爬山如何容易;有人围着山评论应该从哪里爬更好;有人希望别人背着自己上去。

还有人,拍个照发个朋友圈就回去了。

我们不要做这样的人,人生任何人都不是过客,不是拍个照就可以了。要去参与,深度而热烈地参与。

成功从来就没有秘诀,就是做,坚持做。大道至简,因为看起来太过简单,所以很多人不信,认为成功这么高档的事情,一定有很复杂的理论。

没有,真没有。现在信我还来得及。18 看不惯朋友圈3天可见,如何断舍离?

本来这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话题,朋友圈好像一个人的家,她愿意3天可见,半年可见,愿意发什么,不发什么,愿意打开还是关闭,愿意删除某个人还是拉黑某个人……

那实实在在都是这个人的自由。

简单而言,她愿意如何就可以如何。

想一想自己在家里,愿意躺着还是站着,愿意看湖南卫视还是浙江卫视,愿意做饭还是订外卖,那不都是你的自由吗?

抱怨别人3天可见,实在是没有必要。

而且一个人的3天可见,真的对你的生活影响这么大吗?那我们也未免太过玻璃心,太过矫情了。

因为人是不同的,个性也不尽相同。你刚到一人家里做客,客厅仔细观察一遍,还要进卧室,还要主人把小时候的故事全部讲给你听,如果主人愿意,那还好;如果不愿意,也应该给予理解。

有人愿意3天可见,什么也说明不了,并不见得就是拒绝了你。

有人愿意一直可见,也说明不了什么,不见得这个人就豁达开明。

要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时间而已。

但往往,我们太懒惰了,就是想通过孤立的事情来判断一个人的全部。这实在是人际关系的一个大问题。

处女座一定有洁癖。

断舍离的人一定拥有过丰富的物质。

没经历过怎么可能知道?

爱读书的人一定有学问。

诸如此类的“结论”,根本经不起一驳,但是我们太懒惰了,太懒惰了,太懒惰了,懒得思考。

所以把人划分为12个星座,9种人格,把这些当作娱乐玩一玩可以,如果对此认真,那真的是很不成熟了。

世间万物,错综复杂。不存在所谓的“一定”,尤其是人,更是复杂之复杂。有人说强大的人一定宽容,这话没错。但是强大的人会永远强大吗,他有没有虚弱的时候?

虚弱的人一定不宽容吗?他有没有宽容的时候?

强大如曹操,你说他宽容吗?那么多人勾结敌军袁绍,胜利后他把所有往来书信付之一炬,不再追究。的确宽容。

你说他不宽容吗?杀杨修杀孔融杀华佗。的确不宽容。

人是复杂的,莫再用简单的标尺来衡量。19 喜欢乱买,如何断舍离?

很多人断舍离很久了,还是会有买买买的冲动,怎么办呢?

这说明自己在购买的时候脑子还是糊涂的,不是清醒的,原则是模糊的,不是清晰的。

你只要试着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就能有效地管住手,不用剁手了。

1.为什么买这个物品?是好看,还是有用?

以要买一条牛仔裤为例,这个裤子很好看,自己也喜欢,裤子当然有用了。

2.是必须买吗,不买不行吗?

如果我真的缺少,不买肯定不行,如果不缺少,到这一条就停止了。

3.是自己所能挑选所能支付能力之内最好的吗?

一般人不是,因为贪图便宜还是人的本能。这个所谓最好不是去做冤大头,而是要物有所值。在我看来,几百块的牛仔裤已经足够了,买几千块的没有必要,不要去追求那个最好。

4.买回来放哪里?

放衣柜里,衣柜里还有空间吗?

5.这件物品能带给自己什么益处?

它和以前的牛仔裤有什么不同?除了新之外,是更舒服,更合体,还是别的什么?

6.自己有相同或者类似的物品吗?

大部分时候是有的,谁没有几条牛仔裤呢?

7.买回来使用频率是多高?

会经常穿吗,一周一次,还是一月一次?有时候看上一个小礼服,买回来却很少有参加酒会的机会。

8.保养、清洗、维修成本高吗?

真丝等高档面料,购买之前就要想好,越好的东西,伺候它的成本越高,你是让它为你服务,还是让自己为它服务?

9.没有这件物品,我的生活会受到什么影响?

没衣服穿了吗?影响大吗,还是小?

10.如果不再需要了,处理起来方便吗?

买个稀奇古怪又少见的物品,就等着纠结吧。当你不用的时候,扔掉可惜,卖又没人要。就像买车一样,保有量高的车永远是保值率高的。

只要你问问自己这10个问题,回答都是yes,买回来的东西一定是合适的;有一个回答是no,就不要买。

你可以把这篇文章手抄或者打印放到随身衣物里,或者贴出来挂在墙上。

每次购物的时候,把这10条作为铁律来遵守,你一定能管住手,因为即使回答都是yes,商场也可能打烊了呢。

想买也要明天了,而一旦过夜,人就理智多了。

不在冲动的时候做决定,应该是一个有益的人生准则了。20 难以坚持,如何断舍离?

断舍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一开始我们会丢掉很多不喜欢的东西,很多早就看不顺眼的东西,很多堆积但一直没有处理的东西。

这个算断舍离吗?

勉强算,但实在是很勉强。因为我们丢的都是自己不愿意要的东西,这就好比丢垃圾一样。

丢垃圾有什么好说的呢,垃圾桶里的残羹冷炙,本来就不该放在屋子里。只不过你实在太懒惰,所以积压下来了。

这第一步,只能算是本能反应。甚至如果有的人愿意接收你的物品,你应该表示感谢,因为你不要的,恰好有人需要,让你有一种“物有所值”的欣喜。

所以,感谢那些愿意接收你物品的人吧。

第二个阶段呢?

断舍离终于开始了,垃圾已经扔完了,再扔东西多少都会有心痛的感觉。依依不舍也好,不情不愿也罢,当初花钱买的,某某送的,就这样白白扔掉,真的是难过。但是成年人要记得,你所有做过的事情都是有成本的,现在不过是吃完饭了埋单而已。我们在为自己的行为埋单。

饭店的霸王餐不能吃,生活的霸王餐也不能吃,必须埋单。

无论如何磨蹭纠结,总有一个不变的事实:这些物品并不是你十分钟爱的,否则你就不会犹豫了呀,马上留下,一个都不能丢!

这就好比爬山到了半山腰,是最难的时候。体力耗费了很多,山顶还遥遥无期,如果就此下山,会舒服得多。

但是你下去了,就不可能再上来了。

咬牙切齿顶过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就来了。

第三个阶段是什么呢?就是针对自己喜爱的。喜欢的怎么还要扔呢?不是要扔,是不得不扔的时候,要知道放弃。

不是吗?

我们喜欢的物品,也许会早早地卖完了。

我们喜欢的人,未必喜欢我们。

我们钟爱的工作,却被他人抢了去。

辛辛苦苦定的一套房子,房主却不卖了。

那么钟爱自己的身体,却生了病。

当年如此风华绝代,却也不得不垂垂老去。

甚至,到最后的最后,无论我多么爱这个世界,终究也要永远地离开。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喜欢的,都是自己舍不得的,都是自己需要的,但我们必须舍弃。

当面对一个不争的事实的时候,你不愿舍弃,想死死抓住,只会带来无边的痛苦。

相反,如果你有一颗出离心,能够坦然放下,那这痛苦就会减轻许多,甚至会有平静心浮现。

这就是断舍离的最高境界,舍弃自己喜欢的,谓之“喜舍”。

只有如此,才能做到断舍离的“离”,真正的出离,真正的离苦得乐。21 不知道旅行带什么,如何断舍离?

对于旅行出门带什么,我的经验是,一个双肩背包就够了。至于这个背包里装什么,有很多简友会问。

我曾经写过相关的文字,但是每个人情况都不同,带什么还真是因人而异的事情。

但也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简单方法,就是制作自己的“旅行物品清单”。

做一个简单的表格,往里面填东西,第一次可能不一定能尽善尽美,但是随着旅行次数的增加,慢慢地你就能够知道自己带什么了。

临出发之前,对着清单检验一遍物品,就能够做到没有什么遗漏,又简单又方便。

我的清单是这样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