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找个好老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1 02:44:13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帮你找个好老板

帮你找个好老板试读:

内容提要

来到一个新的公司,你会感到一种强烈的陌生感,不仅对工作环境陌生,而且对公司的人与事都有陌生感,这就需要你进行角色转换。

一个人如果对工作感到厌恶,对工作没有热忱和爱好之心,不能使工作成为一种喜悦,觉得工作是一种苦役,那么他一定不会有所成就。

职业生涯是成才的理想舞台,你想成才,仅仅躲在家里苦思冥想是不够的,必须在职业舞台上抛头露面,职业生涯是你一生中的职业历程。

第一章 转行经验

跳槽还真不容易

中华英才网(ChinaHR.com)7月进行“大学毕业后,您工作多久跳一次槽?”的调查,得到众多受访者网友的支持。

由于现在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是抱着“骑驴找马”的想法,先找一家单位挂着,待积累经验和资源后就跳槽。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频繁跳槽的现状,叫苦不迭。

为此,中华英才网设计问卷进行调查,此次搜集统计的数据中,共有合格样本5463份。从中可以看出受访者的某些普遍社会心态。

中华英才网从性别、工作年限、学历等角度,以及如何看待“骑驴找马”、是否存在跳槽困惑等方面进行统计,并做出相关分析报告。

跳槽男人“跳”得多女人多些“花心”

跳槽,从让猎头赚1.3亿美元被挖着跳,弄得满城风雨的李开复;到褪下保安服,进入写字楼,换上西装领带站岗的保安大哥。众多受访者“朝九晚五”看到的、听到的,对跳槽这种事情习以为常。

不过,中华英才网的调查数据显示,全部受访者中46.34%的人并没有跳过槽。其中,所有受访者中,没跳过槽的人大体相当,分别约占23.67%和22.67%。

全部受访者中有过跳槽经历的53.66%人中,绝大多数是跳过一次槽,仅18.89%,男女受访者各占12.95%和5.94%。跳过两次槽的约为12.57%,跳过三次槽的约为10.02%。跳槽3次以上的人,也仅在12.18%左右。

在全体受访者中,男性受访者跳槽经历远远多于女性受访者,跳过一次槽的男性受访者比女性受访者多出7.01个百分点,跳过两次槽的男性受访者比女性受访者多出6.25个百分点,跳过三次槽的女性受访者比男性受访者少7.56个百分点,跳槽三次以上的男性受访者比女性受访者多9.72个百分点。

在全体男性受访者被访者中:有20%跳过1次槽,14%跳过2次槽,13%跳过3次槽,17%的人跳过3次以上的槽,没跳过占36%。

全体女性受访者中有17%跳过1次槽,9%跳过2次槽,4%跳过3次槽,4%的人跳过3次以上的槽,没跳过占66%。

跳槽次数(同性对比)

性别1次2次3次3次以上没跳过

男20%14%13%17%36%

女17%9%4%4%66%

想跳槽吗?问自己,问同事,问朋友,莫衷一是。中华英才网的调查发现,想跳槽的人大有人在,75.33%的人存在跳槽念头,只是程度差别不同而已,也就是说4个人里面有3个人想跳槽。

大多数人想跳槽,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社会转型期,这世界变化太快,跳槽也是一种变化,变化的社会有着想变化的人,一点也不奇怪。中华英才网的调查显示60.22%的人有跳槽的想法,这里面男性受访者占总人数39.63%,女性受访者占总人数20.59%。

这个数字对每个公司、行业、乃至社会来说似乎变动太大了。无论个人职业发展、人生发展,公司发展、行业发展,有效地技术、管理经验积累都是非常重要的。

中华英才网的数据显示,各行业高级技术、管理职位往往都是“一将难求”,众多企业对高素质资深人才的争夺战,硝烟弥漫。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在不断变化的大背景下,个人要想不受浮躁氛围的影响,似乎很难。跳槽,是一种流行,似乎也是一种时尚。现在很少人还能记住去年流行的歌,浮躁的气氛无处不在,但人生还有好长的路要走,从职业生涯规划来看,人还是要有耐心,要取得扎实的行业资源和经验才是上策。

全体受访者中,15.11%的人是随时想跳槽,是职场棋盘上“跳马”,其中男性受访者占总数9.71%,女性受访者占总数5.40%。国际象棋中“马”并不受“别马腿”的限制,黑白格子自由跳跃,众多受访者以此津津乐道。人生如棋局,职场如棋局,无定数,多变数。如果您是真的职场强人,不跳也是跳的一种方式,关键是要对自己的棋局有取舍,识局势。

全体受访者中,“最近不想跳槽”的人为24.67%,男性受访者占16.42%,女性受访者为8.25%。

最近跳槽打算(同性对比)

性别没打算跳槽是经常发生的,随时准备着想跳男25%15%60%女24%16%60%在同性人员对比中,女性受访者随时想跳槽人数的比例却略为高于男性受访者,为16%,男性受访者为15%。也就是说,100位女性受访者中想跳槽人的个数,要稍大于100位男性受访者中想跳槽的人数。

男女受访者各自“想跳”的人都为60%。男性受访者中最近“没打算”条槽的为25%,女性受访者则为24%。

找工作女人爱学习男人心思多中华英才网调查显示,选择公司的时候男女性受访者意向几乎一致,优先顺序为“有相关培训,有利于发展”——“薪水高”——“自己喜欢这行”——“解决户口、房子等问题”。说明“职场无性别”,男性受访者面对的女性受访者同事,职业倾向是非常明确的。

男女都喜爱“有相关培训,希望有利于发展”。全体受访者中,男性受访者为25%,女性受访者为18%。而男性受访者对“薪水高、自己喜欢这行”相对更加偏爱。

中华英才网在同性对比数据中却发现,女性受访者中高达53%的人是冲着公司“有相关培训,有利于发展”去的,而男性受访者同类选项却只占自己同性比例的38%。

选择目前公司原因(同性对比)

性别解决户口、房子等问题薪水高有相关培训,有利于发展自己喜欢这行。

男5%32%38%25%

女5%23%53%18%

男性受访者选择“薪水高”和“自己喜欢这行”都高于女性受访者,分别为32%和25%;而女性受访者仅23%和18%。

相对女性受访者集中在“有相关培训,有利于发展”这个选项上,男性受访者对职业生涯的规划较为分化,说明女性受访者中很大一部分对自我职业技能和经验提高与积累,要求比较高。

4个男性受访者中,就有1个,即25%的人是按照自己喜好选择目前的职业和公司的,而女性受访者在同性中却为17%。表明,男性受访者对自身从事职业和行业的爱好程度较高,是投身于自己喜爱的行业中的。

从中华英才网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人往高处走”是人之常情。

全体受访者中,42.64%的人积累了经验,就会考虑跳槽,38.70%的人为了“学习更多的东西”,会选择跳槽。

从跳槽目的的同性对比可以看出,女性受访者选择最多的是“学习更多的东西”,达到42%,这点与上面的分析,女性受访者选择目前公司是为了“有相关的培训,有利于发展”相一致。同时,从一个方面反映为什么100名女性受访者中想跳槽的人数高于男性受访者。

跳槽目的(同性对比)

性别积累了经验,就要跳好地方为了家人的缘故学习更多的东西自己不适合这行。

男45%5%37%13%

女38%3%42%17%

这表明,女性受访者在职业生活中,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行业和职业的工作需要,以及女性受访者周边社会生态、现代女性受访者意识影响,都促使女性受访者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而且相对的积极性更高,似乎再现了在学校时,女同学大部分都是“爱学习的好学生”的现象。只不过,职场的“女学生”,是为了“成绩好”之后,去更好的“重点学校”,跳往更好的公司。

而且,男性受访者中“为了家人缘故”跳槽的人会比女性受访者更多,多出2个百分点。看来众多男性受访者之中,身体力行“最爱你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的还是有一定数量。

干工作男人多选2年女人多选1年

职场男女受访者之间,对现有公司预期工作年限也是看法迥异。

目前公司预期工作年限

性别1年2年3年3年以上

男29%32%17%22%

女39%34%15%13%

总计33%33%16%19%

在男性受访者中,预期在目前公司工作年限最多的是待2年,占32%,而女性受访者中,则选在当前公司工作1年的居多。男性受访者选择待1年的为29%,而女性受访者选择2年的为39%。

愿意在公司干3年的同性对比中,男性受访者为17%,女性受访者为15%。选择待3年以上的男性受访者占22%,而女性受访者则为13%。

全体受访者中,选择1年的为33%,选择2年的为33%,选择3年的16%,选择3年以上为19%。

工作年限与选择目前公司原因

工作年限解决户口、房子等问题薪水高有相关培训,有利于发展自己喜欢这行。

1年3%8%18%8%

2年1%3%5%3%

3年0%3%3%2%

4年0%2%3%1%

5年0%2%2%1%

5年以上1%8%6%6%

没毕业0%3%6%2%

总计5%29%43%23%

中华英才网的调查显示,刚刚参加工作和工作5年以上的人,在选择公司时会考虑“薪水高”,都为8%。

刚工作1年的,18%的人选择公司时会考虑“有相关培训,有利于发展”,这符合刚入职场,人的心理和发展阶段。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对培训的考虑程度逐步降低。但到了工作5年以上之后,对培训的关注度又会上升,达到6%。

与之相似的是,刚工作1年的,8%的人选择公司时会考虑“自己喜欢这行”。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自身职业经验和能力提升,关注程度也是逐年下降。工作5年以上之后,对是否喜欢某行业也会上升,达到6%。

这表明,受访者在就业早期和有一定工作资历(如工作5年以上)时,对薪资和自身爱好的考虑是比较审慎的。工作1年的受访者,薪水是否能应付日常开支,能否参加自己喜爱的社会活动,能否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这些方面多少都有一些支出。这些支出,往往要社会经验积累数年之后才会逐步消退,控制在较为理性的范围之内。这些工作阅历稍长的人都能理解,毕竟当年自己也有类似过程。(我不知道你这段要表达的是什么:I)

当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如工作5年以上后,职业生涯即将进入一个新阶段,要么选择进入管理岗位,要么在某项专业上继续深化,成为资深人员,在薪资方面需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拖家带口”的生活动力,都会对受访者的找工作选择,产生影响。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骑驴找马”12%无奈

大部分人认为“骑驴找马”是“为了不断提高,应该的”,占总人数的40.09%,其中女性受访者比例为14.49%,男性受访者为25.60%。

随后的是31.61%的人认为“如果公司稳定,我也不会这样”,男性受访者为10.33%,女性受访者为21.28%。

选择“乘年轻,多经历些”的人,为15.88%,其中男性受访者为10.41%,女性受访者为5.47%。

最无奈的“社会都是这样,不是办法的办法”的人占12.41%,男性受访者为8.48%,女性受访者为3.93%。

从这些数据看来,“骑驴找马”是得到众多受访者认同的,不过大部分看待此现象比较主动,44.02%的人是被动看待此事。

在市场形势变化很快的大时代背景下,相当部分的受访者还是积极主动应对各种变动的,余下的也是被动地被推动着顺应潮流变化。真正感到被动、不适应现实变化的还是少数。目前市场竞争激烈,人在职场发展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识,人是否能在职场中站稳脚跟,实现自己的价值,还是需要良好的、健康的心态来支撑。

按照学历分析的数据显示,选择“为了不断提高,应该的”的受访者里,本科最多24%,大专生13%,硕士3%,博士1%。“如果公司稳定,我也不会这样”的学历分布为,本科18%,大专11%,硕士3%。“乘年轻,多经历些”的认同者里,本科8%,大专7%,硕士1%。

无奈地认为“社会都是这样,不是办法的办法”中,本科为7%,大专4%,硕士是1%。

从中华英才网调查可以看出,无论什么学历,积极主动应对、想提高的人都相对,证明人的素质、心态、能力与学历无关。所以,要切实展现自己的职业价值,实现职业目标,千万不要被自己的学历所束缚,要真正地融入到职场中去,在工作中展现才华,体现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中华英才网的统计显示,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不同工作年限的受访者,对“骑驴找马”的观点也出现某种循环。

在“为了不断提高,应该的”赞同的人,工作年限1年的为16%,其次的为8%,其余为5%~2%不等。

持有“如果公司稳定,我也不会这样”观点的人里,1年的为11%,5年以上为7%。其余为4%~2%不等。

认为“乘年轻,多经历些”的人,1年的为5%,其余为3%~1%不等。“社会都是这样,不是办法的办法”的人,1年的和5年以上的都为4%,工作5年的没有这样的想法,其余都为1%。

从中华英才网的调查数据看,不同工作年限的人,选择最多的都是“如果公司稳定,我也不会这样”和“为了不断提高,应该的”,看来受访者总是在稳定与发展,两个不同的目标和结果间选择。

而且,从前面的统计中可以看到,工作1年和工作5年以上的受访者选择趋势呈现趋同的现象,这种循环再次表现出工作5年以上是众多受访者各方面进行调整的阶段。

不利发展还是不想多跳

从男女性受访者别对比数据中可以看到,“没有”占总人数24.96%,男性受访者为16.36%,女性受访者为8.60%,这些人没有跳槽的困惑。

表明自己没有明显职业发展困惑的“没方向感”,占总人数22.95%,男性受访者为15.66%,女性受访者为7.29%。

总人数中9.07%的受访者,担心跳槽会给自己的职业信誉带来负面影响,选择“怕被认为没诚信”,男性受访者为4.73%,女性受访者为4.34%,人数较为接近。“怕被认为没耐心”占总人数9.46%。这之中男性受访者比女性受访者更“怕被认为没耐心”,为5.58%,女性受访者为3.88%。

选择“不利于发展,不想多跳”33.57%,男性受访者为23.72%,女性受访者为9.84%。

从工作年限来看,选择“没有”的,工作1年的为8%,没毕业和5年以上的为5%,其余分布在1%~3%

表示跳槽“没方向感”的数据为,工作1年9%,2年和5年以上为4%,其余为1%~2%。

认为“怕被认为没诚信”的受访者中,工作1年5%,工作4年和5年的不认为会影响诚信,其余为1%。

担心“怕被认为没耐心”的人,工作1年5%,工作5年的没有这种看法,其余为1%

觉得“不利于发展,不想多跳”的人里,工作1年的人有10%,5年以上为9%,其余为2%~4%。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刚工作1年,工作2年和工作5年以上的人,是跳槽困惑的高发阶段,与前几个工作年限的相关统计数据趋势相似。

无论从性别、学历、工作年限来看,选择“不利于发展,不想多跳”的人都是最多,表明受访者们,虽然为了积累更多的职业经验、为了高薪、为了家人、为了发展会选择跳槽,但心底还是向往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若不是到了绝对必要,还是不会轻易换工作。

炒老板炒掉失业金切莫冲动辞职

在一家民营企业工作的刘先生,因与上司发生争吵,一气之下主动递交了辞职信。1日,他向劳动保障部门咨询得知,他辞掉的不仅仅是工作,也一并“辞”掉了失业保险待遇。

刘先生原以为,去年年初单位就为职工办理了失业保险,自己至少可以享受3个月的失业金。生活有了保障,再慢慢找工作不迟。昨日他前往劳动保障部门办理领取失业金手续时,工作人员告诉他,只有被单位辞退的参保者,才能享受失业金。

据劳动保障部门介绍,每年因为冲动辞职,而无法享受失业金待遇者不少。他们提醒劳动者,失业保险待遇包含多项保障,切莫因冲动辞职使自身利益受损。

据介绍,省市失业保险法规规定:领取失业金的最长期限为24个月。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参保缴费期限满1年的,失业后符合领取条件的,发给3个月的失业保险金,以后每增加1年缴费时间,增发2个月的失业保险金。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可以按武汉市最低工资标准的5%%,领取医疗补助金;患病需要住院的,可到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诊治。医疗诊治终结后,可持《失业证》、诊治医院出具的相关证明,向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申请,报销35%%的医疗诊治费(应扣除住院期间医疗补助金),按《武汉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属于部分重症疾病的医疗诊治费可报销50%%(但累计报销金额最高不超过本人应享受失业保险金总额的1.5倍)。

此外,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其家属可申请领取丧葬补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一次性抚恤金。其丧葬补助金和一次性抚恤金的标准,按武汉市在职职工死亡的标准执行。

跳槽副总及“新东家”被判赔50万

近日,海淀法院判决,北京中科大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陈某和日本SONY控股的成都索贝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担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责任,赔偿大洋公司50万元。此案由海淀法院审理知产案件的著名法官宋鱼水审理。

据记者了解,陈先生于1995年开始在北京大洋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担任副总经理等重要职务,并于2002年底在公司改制后成为董事会成员。但是仅仅过了一个月,陈先生便以出国进修为由,在没有办理任何离职手续的情况下,转投到大洋公司国内主要竞争对手成都索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陈先生在转投到索贝公司的同时还带去了原大洋公司的多名职员。由于陈先生在北京大洋公司时主要负责市场营销等业务,对该公司的技术秘密、价格体系、销售渠道、客户关系十分熟悉。这样的人才流失到竞争对手那里,将对大洋公司的国内业务构成重大威胁。

尤其应该提及的是,陈先生还在2002年与大洋公司签定了董事和股东不得在工作期间和离开公司后两年内从事与公司竞争的行业或营业的保密章程。陈先生私自违反公司保密章程的行为引起了大洋公司的强烈不满,遂将陈先生和成都索贝公司告上了法庭。

由于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法院最终判定陈先生的行为已构成侵权,索贝公司雇佣陈先生的行为存在主观恶意,应对行为共同承担责任。法院判决陈先生、成都索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连带赔偿北京中科大洋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人民币50万元。

千万别相信先就业后择业

如今在上海找工作到底难不难?恐怕大多数人的回答是越来越难了,这从上周六在上海图书馆举行的“职场生涯”系列讲座中就可见一斑。当天尽管台风暴雨肆虐,但“今天我们怎样找工作”的讲座还是座无虚席。职业专家指出,当前求职队伍中存在“老八方面军和新四方面军”,“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理念作用有限。

数百万大军争夺50万岗位

不看不知道,细数上海的就业形势真的让人吓一跳。据上海职业介绍中心主任张得志介绍,目前上海的求职者可以概括为“老八方面军和新四方面军”,这些求职者加起来有数百万。而据了解,上海每年新增的岗位只有50万,远远无法满足当前庞大的就业群体的需要。

张得志说,在全国总体就业形势供大于求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摩擦以及汇率变化等因素也对就业带来不利影响,再加上连年增长的高校毕业生以及下岗失业人员、退伍军人、失地农民等,使得目前在上海找工作并非轻松容易。

招聘3000只来300本地人

但在上海找工作真的就万分艰难吗?也并不完全是。如崇明新建一座船厂需用工3000人,但在实际招聘中只招到300名上海本地人,其余全是外地人,出现了严重的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的倒挂。

一边是找不到工作整天喊工作难找的求职者,一边是有岗位却招不到人,这不禁让人问:“上海找工作到底难不难?”张得志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上海有“两个缺少”:一是缺少适合新产业发展的合格劳动力;二是缺少适合上海本地人就业的相应岗位。但最根本的还是求职者自身能力与岗位需求之间的脱节。张得志说:“政府不会坐视不管,关键是像交通协管员这样的工作是否有人愿意做。”

别被“先就业后择业”迷惑

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在当前就业压力极大的形势下,求职者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应该本着“先就业后择业”的态度赶紧签约,工作赚钱总比待业在家好。但张得志从专业职业指导者的角度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完全适用,因为求职者的目标不同,选择也就不同,每一个求职者都应认真考虑自身的能力和价值,然后做出评判。

张得志说,“先就业后择业”的适用性很有限,这句话只对两种类型的人起作用。第一种适用人群是想要留沪发展的外地学生。上海每年对应届毕业生入沪都有一个时间表,一些急于留沪的毕业生就会选择早签约早领取“蓝表”的方式,至于这份工作是否适合,已经成为一个很次要的问题。这种类型的情况,也是导致当前外地留沪毕业生工作一年就跳槽的重要原因。

第二种适用人群是那些意志坚定、对人生发展有规划的人。他们走的是“曲线救国”的方式,先有一段工作经历,然后不断充电学习向心仪的工作努力。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求职者实际并不多,不少人工作后由于惰性和惯性往往就放松了学习,导致被眼前工作“拉下水”。

张得志指出,仔细研究上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会发现,在没有就业的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上海人。这些人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这部分人就不适合用“先就业后择业”,他们对自身的能力和价值很清楚,并坚信只要再过一段时间一定会找到满意的、能让自身获得愉悦的工作。张得志比喻说,这就好像出租房子,你预期并坚信过半月就可以租出每月2000元并按年付款的价格,那么何必先签每月租金只有1500元、期限要一年的租约呢。

在张得志看来,“先就业后择业”并不能完全达到快乐就业的目的。因此求职者在求职前,一定要想清楚几个问题:为什么要工作,想找什么样的工作,自身有什么优缺点,用什么方式找工作,当前社会需要哪些人才等,这些问题的交叉点就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职业定位。

求职队伍之“老八方面军和新四方面军”

私人心理咨询师月入万元

“为建设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昨天,277名心理咨询师在北京高举右手庄严宣誓后,将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心理咨询师,为需要心理援助的人提供专业的咨询与辅导。

目前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级证书的人大多是心理学、教育学、医学本科毕业或其他专业硕士毕业的高级专业人才。而接受心理咨询师级培训的人员却包含了各个领域人才,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62岁。“人们开始认可心理咨询行业,在遇到困扰时已有了心理救援的意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鉴定中心主任董晓南告诉记者,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是今后就业市场需求的重要方面。统计数据表明全国17岁以下青少年中,有近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同时,现代人由于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强,和自我健康意识的完善,对心理咨询的需求也逐渐上升。

另据了解,目前从事这一行业的专业人员,平均每小时收费40元到60元,较有名望或被认可的每小时收费达100元,若是担任私人心理咨询师,月入起码万元以上。

内部跳槽是福是祸?

有一种跳槽,叫做内部跳槽。

记得当初这样做的时候,老部门同事发来的短信很令人感动:MM,虽然知道这样对你的前途来说更好,但还是有一点难过。不过还好,我们还是在同一个大的战壕里工作。

虽然职场上一切都在改变,惟有跳槽不变,但内部跳槽,还是夹杂着太多和跳槽无关的感性因素。

也正因为如此,内部跳槽的动作,需要慎重得多。

我们,还是同一屋檐下。

只是在那个不同的房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景?

对话者:张琪外企销售部;Anita某建材公司采购部主管。

话题1:你们是不是都经历过内部跳槽?

张琪:我前几个月刚刚换了一个部门,从以前那个做了两年的部门换到现在这个新的部门,虽然是在同一个公司,但因为做的内容完全不一样,所以也就像经历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跳槽一样。

Anita:我是去年跳的,从分公司跳到了总公司,有点类似升职的意味,一开始也是在采购部做小职员,但我做得不错,所以今年初的时候就升为主管了。

话题2:你们是主动跳槽还是被动跳的?

张琪:我们公司实行竞聘制,也就是说大家可以提出要求来竞争换部门,我因为在以前的部门做得有点厌,所以想换个部门试试。正好我这个部门也缺人,所以我提出竞聘要求之后他们马上就接收我了。可以说,我是主动跳槽吧。

Anita:我们公司没有这么自由,可以自主地在内部进行跳槽。我们公司里的职位变动都是上司的安排或者总公司人事的安排。如果可以竞聘的话,那每个人都要往总公司或者肥缺的部门跳了,那岂不是乱套了。

话题3:内部跳槽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它是一个好的经历吗?

张琪:一半一半吧,在得到某些东西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些东西。跳槽是我自己选择的,当然是因为我想获得职场上的发展。我以前在客服部,在那里的工作虽然轻松闲适,但也琐碎,做了两年之后我觉得自己发展不大,所以我就要求跳到现在的销售部。

在销售部我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机会,在这里,有什么业绩老板马上就会有深刻印象,而且自己的薪金也根据这个而水涨船高。现在我一个星期大概有一半多的时间在出差,往往是今天还在上海,明天就要飞到广州,有挑战但压力也很大,脑子里总是想着如何推销出我们的产品。健身美容逛街之类的事情,都是好久没做了。

所以说,这次跳槽得到了我所要的挑战和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失去了我以往的闲适和那种小资的生活。

Anita:我倒还好,这次跳槽是老总安排的,从分公司到总公司当然是一种升职,所以我很乐意接受。但与此同时我也经历了一些压力,这就是一些闲言闲语,大家对我在公司工作没多长时间就从分公司调到总公司有很大异议,背后有一些不太好听的话。当时我也很难过,差点想就此放弃,辞职算了,但还好我身边有一些朋友,他们常常鼓励我,说别人这样说是因为在忌妒我,如果我就这样退缩,那就着了人家的道,他们的鼓励让我撑了下去。

而在新部门的工作其实还挺顺利的,我做得很得心应手,一开始可能新同事确实对我有点芥蒂,但俗话说“日久见人心”,我的工作能力和为人处世没多久就得到了他们的肯定,现在我又升职,他们都很真心地祝福我。我们现在一起工作合作得很好,我觉得从这次跳槽中得到很多,不仅是工作中的发展机会,还有面对困难时如何让自己适应的能力。

话题4:该如何把握,才能规避内部跳槽的风险?

张琪:内部跳槽是把双刃剑,你跳得好,就可以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但跳得不好,就得不偿失。如果是你主动跳的话,就得先看准另一个部门或集团内部另一个公司能够为你的职业发展提供的优势,或许它也会让你失去些东西,但你两相权衡一下,要知道自己更看重什么。所以说,明确的眼光和对自己的认定可以让你规避掉很多内部跳槽带来的风险。

Anita:要规避内部跳槽的风险,关键还是要用自己的实力说话,没有实力的话,新部门不认可你,而且在一个公司,难免会把这种看法传到老部门,这样就会让自己在公司内部变得很被动,出现职业生涯的低潮期。

话题5:内部跳槽后,该如何和新老同事相处?

张琪:我觉得任何一次跳槽都不要走得无情无义,特别是内部跳槽,大家还是在同一个大战壕里面,还有彼此合作的机会,所以一定不能走得决绝,这样对你以后的工作很没好处。我和我以前的同事关系就还好,虽然在不同的办公室上班,但有机会还是会过去聊聊天,平时MSN上也会随便侃侃,这样的关系就很融洽,不仅有利于工作,还能让自己心情愉悦。

Anita:我就来谈谈和新同事的相处。前面我已经说过了,刚开始大家对我有误会,但我觉得你只要把事情做好,多和同事们进行沟通就可以了。相处久了,同事们就知道我是一个很淳朴的人,平时也很开朗热情,没有什么小心眼,而他们也没看到我和老板怎么样,这样任何误会就烟消云散了。

话题6:内部跳槽和外部跳槽相比,怎么样?

张琪:内部跳槽和外部跳槽相比,有很大的优势。因为有俗话说“做生不如做熟”,外部跳槽的话总是要重新熟悉这个工作环境和周围同事,更加充满不可知的因素,但内部跳槽的话,你对整个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即使是同事,也是以前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所以你要花在重新适应新环境上的时间要比外部跳槽少得多,这就节约了你的时间成本,可以让自己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

Anita:确实,内部跳槽可以比外部跳槽节约成本,但也有不利的地方。事情都是相对的,你能了解一个新部门更快,但同样的,新部门的领导和同事对你的了解也更快,如果你有什么劣迹或不良表现的话,就很快能够被知道,然后你很可能就被“雪藏”。而如果你在新工作中有什么不良表现的话,也很容易被老部门知道,这就会让自己很丢脸。

话题7:如果内部和外部两个跳槽机会摆在面前,会如何选择?

张琪:我想我会选择内部跳槽,因为我是一个很懒的女人,我不愿意再去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重新开始认识自己的工作环境,这一切,在于我,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浪费,但换一种工作环境的愿望还是有的,所以我会选择相对比较轻松的内部跳槽。

Anita:我还是会比较一下,看看这两个职位可以给我带来什么,如果外部跳槽可以给我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上升潜力的话,那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呢,我对于重新认识新环境没有什么顾虑,反倒是内部跳槽,虽然可能认识新环境的时间少,但会有很多负面效果。

话题8:主动的内部跳槽,容易吗?

张琪:不是很容易,我们公司算是开创风气之先的,我问过一些同行,他们的单位都没有这样的制度,一般都是老板安排你去哪里就去哪里,哪边缺人了就安排你去哪里,没有太大的自由选择空间。话又说回来,即使我们公司有这样的内部跳槽政策,实行起来也比较难,因为要参加竞聘,很多时候你想去的部门人员已经饱和了,他们更倾向于用自己本来的员工,所以不会接收你。

Anita:主动的当然很难,我们公司也是上面安排的,可能老总觉得如果让大家自由选择的话,那岗位都要乱套了。

话题9:如果上司安排你进行你不愿进行的内部跳槽,会拒绝吗?

张琪:我会先去新的部门做做看,可能在我还不了解的时候我不愿意,但等真正进去熟悉以后才发现这里更有我发展的空间,所以我一开始不会拒绝,要等自己亲自实践了再说。

Anita:我会拒绝的,我也知道一些朋友内部跳得不好就等于变相降职,所以在这上面的要求一定是要有的,要用一些比较缓和的理由向老板表达不愿意跳槽的心意,如果实在行不通,那么我可能会选择辞职。

话题10:如果再一次的机会摆在你们面前,会如何把握?

张琪:总的来说,这次跳槽给我带来的经验还不错,所以如果有又一次机会放在我面前,我会权衡利害得失,然后做出自己明确的选择之后,以更积极的状态来面对它,更好地把握跳槽带来的发展空间,而且心态上一定要很快地适应。

Anita:我的跳槽经验也还不错,但如果机会再来,我不会放松警惕,还是要很快地在新的地方做出自己的成绩,让大家承认。

小贴士:

什么情况下应该选择内部跳槽?

当你觉得在所在的部门无法获得你想要的东西,而开始艳羡另一个部门的工作状态。

当你想体验跳槽的新鲜感,又不想大费周折地重新投入人才市场找工作的时候。

当你有成为公司高层的野心时,那么内部跳槽是必须经过的一环,只有在下面各个部门都有工作经验,才能更好地进行管理。

当你在自己的部门做得并不如意,而另一个部门却有赏识你的领导和同事,那么不妨一跳。

内部跳槽Attention:

Attention1、不要对内部跳槽有过高期待,在得到一些东西的时候必然也会以失去某些东西作为代价,关键看你更看重什么。

Attention2、内部跳槽碰到压力时,要用自己的实力和努力获得肯定,很快你会如鱼得水。

Attention3、明确的眼光和对自己的认定可以让你规避掉很多内部跳槽带来的风险。

Attention4、任何一次跳槽都不要走得无情无义,不管这中间是不是有点不快乐的因素,还是要把表面的团结做好。

Attention5、内部跳得不好就等于变相降职,所以一定要在跳之前做好权衡。

他们在放弃中远去人才“弃档”现象调查

人才“弃档”现象调查

新华网南昌4月29日电(记者曾曦)一家人才中心的两万份档案就有近一万份被弃之不顾。遗弃时间长达14年之久。记者在对人事部门调查采访中发现,近年来一种被称为“弃档”的特别现象正在逐年增加。这种主要发生在人才流动过程中的现象已越来越引起关注。弃档可能意味着放弃自己的部分历史。弃档的同时弃掉了什么?弃档的背后更多的是社会的因素还是个人的选择。如果放弃历史,他们将如何面对自己的未来?

他们在放弃中远去

龚同学是一个已在上海漂了多年的人,4年前从江西财经大学毕业,原本在南昌市一家区政府工作,但是,上班仅一个星期,就因为单位“水太浅”离开。当他坐在开往上海的列车上时,他的档案也正好躺在邮包里从学校到单位。单位没有受理他的档案,又退回了学校。“象我一样的人越来越多了”。小龚说,“我的同学,还有和我一样在上海漂的人大多这样。我们需要屋檐不需要档案。”据了解,江西财经大学目前已经储存了1300多份历届毕业生档案,其中最早的档案还是上世纪80年代毕业的学生留下的。仅2004届毕业的学生,就有约500份没有被转走,占该届学生人熟数的20%。这还不包括那些自己转到各人才交流中心的档案。

记者在江西的人事管理部门了解到,弃档现象正在逐年递增,以江西最大的人才流动管理机构——中国江西人才市场为例,这个中心目前存放了两万多份人才档案,两年以上没来缴费和办理相关手续的“弃档”达到了一万多份,而此处保管的档案中,与主人失去联系时间最长的已有14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江西全省各级人才市场和各个高校保管的“弃档”数在4万份左右。

该中心负责人说,各学校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就把档案交到人才中心来的情况已有较大增加;但是,这不是弃档的主要群体,因为他们中的多数人,前一两年还会主动来办理缴费等相关手续。失去联系的主要是历年来离开原工作单位到异地求职的人员。并以上世纪九十年代最多。他们的档案移到这里后,就基本弃之不顾,有的档案从挂进来后就没法与主人联系成为“死档”。“江西是人才输出大省,弃档者多也已此有关。”该负责人说,“但是,这种现象在全国都比较普遍。根据国家人事部们对全国各省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60万以上的个人档案被遗弃。而且每年都在增加。这一现象应该引起重视,尽管目前要改变这种现象很困难。”

弃档的背后

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后自谋职业成了普遍趋势。为方便高校的毕业生择业,2002年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等联合出台规定,将毕业生的就业时间延长为毕业后两年,两年内学校可代管其户口和档案。两年的保存期满,学生还未来提取档案的,学校可按相关规定,把他们的户口和档案迁回前户籍所在地的人才市场。但是,这一宽松政策也使一些毕业生把学校当成了依靠,一些即使自谋出路找到了工作的毕业生,也因此弃档案于不顾。这是高校出现弃档现象的主要原因。

记者在对人才交流中心的弃档群体的采访中了解到,被遗弃在中心的档案是随人才交流伴生的。尤其是发生在九十年代的下海热,南下热,导致了大量的档案被遗弃,一些频繁的跳槽人才在外企或私营企业对原有档案基本不管,而一些在国有企事业单位找到归宿的人才,由于多年来人事制度的改革,使人才没有因为编制方面的限制,因而对档案也往往忽略。从九十年代初起,沿海地区的一些单位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就曾制定过很诱人的政策,一些原单位不放的人才新单位可以为其重新“造”档。记者在江西某大学了解到,该大学连续弃档离职的几名博士就是这样到广东深圳珠海等的高科技企业里的。

据了解,在人才交流中心管理对档案的背后多数是所谓编制问题,档案管理就是保编,每年交纳数额不等的保编和管理费。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人事制度的改革越来越深入,编制的意义正在淡化,这样,用交钱形式来维持自己的档案管理方式也正在慢慢失去意义,弃档也就必然产生。“就我个人的这些年的经历来看,现在的这种档案和管理模式对自己的工作生活的意义都不大。”已经弃档近十年在广州有自己公司的杨女士说。“无论南下还是北漂,因为单位和员工的关系比较松散。比如我招聘员工,对档案里有什么从不关心。”

档案管理:服务人才,服务社会“档案,一个并不真切的个人背影。”记者在人事部门和有关用人单位采访时了解到,现有的档案内容由于其对个人经历的记录方式基本上是沿袭传统的模式,几十年来没有太多的改变,其内容也更多的是一些学校或单位的“表现”和“政治评介”,内容既“重大”又简单,对反映人才的能力、特长等内容,特别是涉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更是少之又少。人才“弃档”,从一个侧面也折射着我们现有的档案制度的缺陷。目前的档案,内容老化、单薄,而作为人才的一些“关键”信息都不能在档案中得到真实的反映。

由单位填写并保管,“档随人走”的档案制度是长期以来档案管理制度的一种基本模式。随着人才市场化的日益完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时,档案的管理该如何适应社会的变化呢?一些专家认为,建立更健全的档案制度档案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服务人才,服务社会。

据了解,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相关政策,使档案的管理更科学,更实用。日前,国家档案局网站开通,并逐步实现与全国各地档案网站联网,为社会各界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根据需求,在条件许可时人才档案同样可以列入网站,为用人单位服务。据报道,社保卡明年将新增人事等五大数据库,可开通应用。也许,这些举措可以使那些沉睡在档案库里的“死档”激活。

档案是个人的历史记录,不少人都有过对档案里的文字的“一字千钧”的记忆,尤其在文革时期,档案里的文字可以在旦夕之间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直至影响人的一生。从“生命之符”到今天出现的无人问津的“一堆纸”,这一改变的背后是社会发展的广阔背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仅是弃档者,作为每一个“社会人”,都看到了一个国家文明和进步的真实背影。

从调查百分比看“成功跳槽”

通过跳槽更有机会一展身手

跳槽的一大原因是职业发展空间是否能扩大,调查显示有67.53%的人表示通过跳槽工作业务面拓宽了,有24.24%的人通过跳槽成功转行转职,21.18%的人得到晋升。数据还显示,有一年工作经验的人转行转职的比率较高,占了这个人群的30%左右,随着工作经验的丰富,更多人把职位晋升和提升工作能力机会作为跳槽的考量,比如工作3年的跳槽者仅有19.01%的人去转行,有高达71.48%的人通过跳槽为自己赢得更大的能力提升机会。职位晋升,这个因素随着工作年限越大,也表现出重要性,相反的是以转行转职为目的跳槽,与工作年限是成反比的。从职业发展角度看,工作时间越长,要转行转职的风险就越高,成本也越高,不会成为跳槽的主流。

加薪,工作5年是分界岭

工作一年后,有28.40%的人称薪资小有上升(10%-30%),有21.89%的人称薪资上涨了至少50%以上。相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讲,工作一年的人在工作经验上从没有到有,他已不再是白纸,新公司在薪资上会有所考虑。

在接下来的1-3年工作中,薪水幅度上升比较平稳,还是以10%-50%这个幅度为主。工作5年是一个分界岭,这个年龄段的跳槽者获得大幅加薪的可能很大,调查数据显示有36.36%这一年龄段的跳槽者表示此番跳槽薪水加了50%以上。从职业发展角度,大多数人在工作5年后,工作经验已经从“青涩”转为成熟,能在某一领域成为主管或是专业技术资深人士,显然这个时候跳槽正临职业生涯发展小有收获的阶段,薪资增长也是很自然的事。另一方面工作5年也是一个坎,调查显示有27.27%的5年工作者表示此番跳槽薪资没有升反而降了,这部分人跳槽目的不在于薪资而是要找到自己职业发展的突破口。

从薪资看,跳往民企的大多数人并不是被民企所给的薪水所吸引。数据显示,跳往民企的跳槽者,薪资涨幅10%-30%的有29.44%,薪资涨幅在30%-50%的占了21.39%。有13.89%的跳槽者表示,此番跳槽薪水反而跌了。而跳往外企的,薪资缩水比例不大。外企中欧美类企业薪资增幅稍高些,非欧美类企业跳槽的薪资风险更大些。

44.24%

正在感受新职位带来的压力

跳槽是从一个熟知的环境到一个全新环境的过程,尽管事先可以做很多准备工作,但仍然不是所有的跳槽人能够顺利完成这样的角色转换,很多人在这最后的一个阶段会因种种原因而马失前蹄,使跳槽这一过程无法划上完美的句号。那么究竟有什么因素在困扰着我们呢?

调查显示,最大的压力来自于新的职位职责要求提高了,选择这一选项的比例高达44.24%;另一大压力是处理新的同事人际关系,这一选项的比率是17.80%;与新老板新上司的关系也是压力之一,达到了14.51%;除此之外,无法适应新公司的管理体制企业文化也是带来压力的因素。

调查显示,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更会受到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的影响,而男性关注新公司中与老板和上司的关系问题。在某些技术领域,比如IT,跳槽者表示新职位增加了新技术的要求,成为压力的主要来源。

26.20%

新公司发展前景是跳槽最大的风险

当你面临每一次选择和决定时,尽管事先可以做好各种准备,但仍带有风险性。同样,跳槽这个职业生涯中的选择也带有风险。调查显示,对新公司的发展前景不确定性、实际工作内容与招聘时完全不一致和适应不了新工作环境被选为跳槽时要承受的三大风险,它们的得票率分别为:26.20%、23.22%和12.80%。而传统观念中的薪资缩水风险只排在了第四位。

不同年龄层段的人,对于跳槽风险的看法也不相同。工作一年的跳槽者,把跳槽后的“工作内容与招聘时完全不一致”这一选项做为最大的风险,其次是“适应不了新的工作环境”。随着工作经验的丰富,职场人对于风险的考虑又发生了转移,他们多把新公司的发展情况作为首要因素。工作8年以上的求职者,显然要比年轻人更重视薪资变化带来的风险,除了公司前景与工作内容外,把“薪资缩水”这一选项列为第三大风险。一般工作多年,成家立业,买房贷款,跳槽所引起的薪资变化自然会影响原来的生活质量,所以这时考虑薪资因素也是可以理解的。

44.16%

跳槽前要“认清自己,量力而行”

决定一次成功的跳槽,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44.16%的人认为是对自己能力作正确的评估,量力而行。

业内专家认为,跳槽时首先要明确“岗位职能”、“岗位要求”等。在硬件合格的条件下,还要充分考核自己的软件条件。只有当求职者的软硬件与所申请职位的要求完全匹配,才有可能得到这个职位,并在这个职位上有所发展。

TIPS如果跳槽到一般的管理职位,需要应聘者至少进行四方面的分析:

·自己实际的背景。包括应聘者所从事的行业、专业是什么?实际工作年限是多少、积攒了什么样的经验、已取得的业绩等;

·自己真实的能力。除了有好的业绩、丰富的经验外,招聘单位还需要考察你是否有对事物的掌控能力,对突发事件的紧急应对能力,有没有开阔的投资视野等等;

·自己是否坚持后续学习。很多公司很看中员工这种自觉学习能力,如果你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能遭到质疑;

·自己的人脉关系是否已经建立。管理做到一定层次上,管理者需要有很好的人脉关系。

跳槽:最怕越跳越糟

跳槽实在是个老得不能再老的话题。可是,只要你身在职场,那么“跳槽”也是一个你永远绕不开去的话题。正所谓“人往高处走”,可是,什么是“高”,为什么“走”,怎么“走”都不是容易的事。跳槽季节,不妨听听HR的建议。

决心跳槽:“没下家,就不想干”

Lily2003年毕业后进入某日资银行市场部工作。4轮面试一次通过,她的求职过程很顺利,该银行也有着响当当的名号。名牌大学、知名企业,又是热门的行业和部门,薪水也不错,在很多人眼里,Lily该知足了。可是工作干了1年多,她却一肚子牢骚。“我的专业是日语,但是我们学的日语本来就兼修经济学的,所以当时进日资银行我还觉得挺对口的。”刚工作时,Lily也很知足。可事实让她很失望。首先,工作的内容非常单调,完全没有真正起到市场策划、营销的作用。第二,工作环境不好,“连一人一台电脑都没有。”“我在银行不过才1年多,也谈不上什么资源积累,现在转行也没什么可惜的。”Lily心里这么想,所以铁定跳槽。问题就是,该往哪里跳?怎么跳?“我现在四处托同学、朋友,看看他们能不能帮着推荐一下。”

分析

对跳槽后的工作应该有个预期

东方控股集团人力资源部高级经理屈辉

Lily这样的情况其实很普遍。尤其是对一些刚毕业工作不久的大学生来说,工作一不舒服就想“动”。但是,往哪里“动”一点方向也没有。我听到最多的话就是:不想干了,但是我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能干什么;反正就是现在的工作不想干了。

虽然,要让没什么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马上定出职业方向,并“把跳槽作为职业生涯发展的一个台阶”有点苛刻。但是,对于为什么要跳,还是需要仔细分析的,然后对跳槽后的工作得出一定的预期。以Lily的情况为例,她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首先是工作内容太简单。那么,她应该看看市场部其他员工都做些什么,比她资历老的在做什么。那些工作可能就是她未来要做的,然后再判断自己到底是对目前比较初级的工作不满意,还是对市场部的工作不喜欢。

假如只是对工作太初级不满意,那么不妨收回跳槽的念头,和老板谈谈,看看能不能增加工作内容。前提是必须态度积极地把目前的工作完成得很漂亮。否则,也不可能得到更有挑战的工作。如果她是对市场部的工作不喜欢,那建议她换方向。第一步还是看看能否在银行内部调整。一来她工作经验不够多,二来银行的背景很好,轻易放弃很可惜。

如果她和老板沟通,不能给她在内部重新安排合适的工作,那么只有先按兵不动,然后暗中行动。行动前还是得想清楚,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对招聘岗位上的职位描述也要看仔细。否则,她永远会发现,现实和想象的差距很大。

犹豫跳槽:还没谈到薪水

小禾最近收到某时尚类周报的“橄榄枝”,正犹豫要不要接受,“我自己很喜欢数码电脑一类的产品,所以在现在的杂志干得挺好。但是,现在要我去的周报名头比较响,又是时尚类周刊,跑的是电子消费品的条线,似乎会挺不错。”小禾是在某次企业活动上认识了该周报的编辑,聊得不错,现在对方盛情邀请她去。“但我对那份周刊不是很了解,只知道在上海还挺有名的,是某著名报业集团的。”因为很犹豫,所以小禾也没有给对方答复,也没有进一步了解薪水福利等情况。

分析

充分了解新企业与新职位

科蒂斯仪器(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主管Windy

因为对媒体不是特别熟悉,所以我无法给出明确的判断。但是,我的建议就是充分了解新的企业与职位。把跳槽分成两大类的话就是主动跳槽和被动跳槽。前者包括对现有工作不满意要换环境,以及为了配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动一动,上一个台阶;后者包括无法胜任现有工作,在老板炒鱿鱼前先自己走人,还有就是机缘巧合别人找上你,像小禾这样的情况就属于被动跳槽的一种。当跳槽属于被动时,需要格外谨慎,必须对新工作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对小禾来说,她要设法了解包括这家周报的背景、发展前途,这条条线的工作职责是什么,未来发展道路怎样,也可以以朋友的身份试探性地向那个编辑打听一下薪水待遇。假如,综合来看周报比专业数码杂志知名度更高,发展前途更好,薪水待遇也比较好,那么不妨大胆一试。

火爆跳槽:我和老板谈崩了

在公司,Kevin也算是元老级的人物了。因为公司成立没多久,他就被大老板纳入麾下。可是,当公司招来的“空降兵”——二老板工作作风和Kevin大相径庭时,Kevin就萌生去意。

于是,托朋友四处物色类似的工作。很快,经过朋友介绍,他被一家外资咨询公司接受,干的也是市场推广的工作。拿到Offer的Kevin一开始还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说辞职一事,谁料在组织聚会的问题上和二老板起了冲突。于是,Kevin火山爆发,把一直以来郁积的不满一下子宣泄而出。二老板自然不甘示弱,唇枪舌战。Kevin立马辞职,把老板气得够呛。

分析

尽量与老东家保持和睦关系

飞翱(上海)商务咨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主管Grace

尽管Kevin“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但与原来老板吵翻实在不是明智之举。既然Offer在手,迟早走人,何苦闹得大家不开心。像Kevin这样对老板有意见,愿意的话,他可以心平气和地提点看法,也算对公司做最后的贡献。如果,他觉得对老板已经无话可说,不愿意就不说,微笑着离开。好聚好散,再见不难。同样是咨询行业,同样是市场工作,难保今后工作中不与老东家接触,如此火爆离职,未来见面也尴尬。而老单位的人脉资源也别想利用了。所以,不论出于什么原因,不管多委曲,没必要为泄一时之愤,在走的时候与原先单位里的上司或是同事弄僵。弄僵不仅于事无补,并且对今后有害无益。

走不走:满意度是原则

跳槽的原因有很多,一般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都是“发展空间不够”、“薪水不满意”等等几个方向。实际上每个人跳槽都可能有非常具体的原因,如“和老板处不来”、“压力太大,竞争太激烈”、“人际关系过于复杂,同事关系不和谐”等等。而这些很可能只是一时冲动跳槽的理由。浩元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资深顾问沈莉认为,在做走不走的决定前,首先要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做个分析。换句话说,走不走,原则上看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有多少。

做生不如做熟。认为“跳槽是极具风险的。因为你到新单位,工作适应需要很长一个过程。哪怕是有经验的人,前3个月都得用来适应、磨合。”新单位、新的上下级关系、与不同部门人打交道、同部门同级的相处都需要你重新调整适应。而新的工作内容,哪怕和你原来的工作内容一样,还是有一个上手的过程。“新环境的适应需要时间,而达到旧环境的那种和谐更需要时间。这也是很多人跳槽后有强烈挫败感的原因。”所以,沈莉建议,如果不是工作满意度非常低,别着急跳槽。

而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很多。“老板、薪水、同事等等都会影响你对工作的满意,”沈莉说,“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我建议把‘工作能否让你学到新东西’作为满意度的主要考量标准。”年轻人处于职业成长期,从工作中学到东西才是最重要的。“Title、薪水不该是排在第一的。”学到东西、具备了能力,那么今后跳槽、升职、加薪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假如你目前的工作已经让你没什么可学,那么建议先试试和老板谈谈,让他给你分配新的任务,或者增加工作内容,或者轮岗,或者派新项目等等。如果以上皆不可能,再考虑跳槽不迟。”

去不去:绝对吸引力在哪里

勿庸置疑,跳槽有风险。风险就来自未来工作中的不确定因素。无论是主动跳槽者,还是被动跳槽者,都会碰到这个问题——如何取舍新旧工作,或者如何取舍几份新工作。“看发展前途”已经成为一句口号。到底怎么判断发展空间,发展空间究竟占几分,事实上为薪水而跳的人比比皆是。对此,东方控股人力资源高级经理屈辉的建议是,“跳槽必定有得有失,对新工作的取舍关键是看这个‘得’是不是你最想要的。”也就是说,看新工作对你的吸引力在哪里,是不是你最看重的。如果,你最在乎的是企业的背景,那么民营企业的Offer你就不用考虑;如果你喜欢挑战,想有一定的工作压力,那么某些国企你也不用考虑。

同样是HR工作,在大企业可能很容易就有一个Manager的Title,但分管的却是极小的部分。“如GE的HRManager之一,其实只是负责为来沪工作的外籍员工办理相关证件和手续,或许连一个助手都没有。而一个民营企业的HR,很可能薪资福利、员工关系、招聘辞退、绩效考核都需要你参与,工作的复杂度不可相提并论。”所以,并不存在前者好还是后者好的问题。“关键就看你要什么,什么最吸引你。”如果你更在乎工作的复杂度,那么就得舍弃公司的知名度等在你看来不是最重要的东西。

跳槽,百“跳”不离其宗

跳槽这个字眼已经太令人熟悉了,如果用google搜寻一下,可以查到797,000项和跳槽有关的结果,相信每一位职场上飘游的人都有过几次跳槽的经历。这些跳槽的结果如何?一个完整的成功跳槽又是怎么样的?成功之外,跳槽又会给职场生涯带来哪些风险呢?近日晨报人才周刊联手前程无忧共同组织“天下有槽?天下无槽?”的调查或许能给众多跳槽者一些启示。

●2004年的红包太少有33.82%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奖金,更有9.94%的受访者感叹流年不利,连目前的工作都难保。

●不满意自己目前的职位现状有38.88%的人对自己所在公司的职业发展不满,这成为跳槽的最大动因;其次便是“对薪资福利不满”,这一最直接的原因,占31.91%。

●不满原有公司制度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公司制度(包括休假、福利、培训、奖惩等制度)令他们不满”。

●2005年加薪渺茫38.64%的受访者表示目前所在公司会加薪,但加薪幅度不大,比不上物价上涨幅度;32.88%的受访者表示公司不会加薪;17.12%的受访者还不清楚公司是否有加薪的打算;另有7.64%的受访者感叹非但没有加薪,反而会减薪。

●跳槽前最需要了解的最被看重的选项(复选)是要了解目标公司的背景(规模、性质等),占73.42%;了解目标职位的情况(薪资水平等)占了68.00%;未来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等)有64.58%。

●核算跳槽成本有39.11%的人认为薪资的涨跌幅度是衡量的标准;而46.16%的人更关注的是职位晋升的机会。

●通过何种渠道85.26%的人选择了传统的社会招聘手段(包括报纸、网站、招聘会等),而猎头和亲友同事介绍的只分别占3.89%和7.42%,还有3.42%的人选择了其它。

●跳槽时机41.53%的被访者表示会在春节后的招聘旺季跳槽,可是有超过一半(50.11%)的求职者认为何时跳槽并不重要,机会成熟了随时都可以行动,另外有8.37%的人会选择在竞争较少的招聘淡季反其道而行之。

●跳槽后薪资涨了多少有28.4%的人通过跳槽使薪资增长了10%-30%。薪资涨幅30%-50%的也不在少数,约占整个调查受众的25.18%。

●职业发展空间变大有67.53%的人表示通过跳槽,工作业务面拓宽了,自己锻炼的机会也更多了。有24.24%的人通过跳槽成功的转行转职,另有21.18%的职位得到了晋升。

●新职位带来的压力最大的压力来自于新的职位职责要求提高了,选择这一选项的比例高达44.24%;另一大压力是处理新的同事人际关系,这一选项的比率是17.80%。

●跳槽后的风险对新公司的发展前景不确定性、实际工作内容与招聘时完全不一致和适应不了新工作环境被选为跳槽时要承受的三大风险,它们的得票率分别为:26.20%、23.22%和12.80%。

留守还是转行职场五大困惑

一个人一生的职业发展道路,好比一张地图,每一条分叉都会通向不同的目的地。如果你在毫无头绪的情况下,连一个问路的人也找不到,这可能会令你走上一条和自己预期目标大相径庭的道路。岁末年初,往往是职场中人患得患失、进退两难的时候,各种各样的职场困惑相继而来,下面几种职业设计方案,兴许能帮到你。

困惑之一:是留守还是转行?(吴苇莲,女,26岁,美术编辑)

前年我从美院毕业后,在一家小报社里当美编。报纸的发行量不足10万份,而且是黑白的,几乎没有什么版式设计要做。我的工作和薪水都很少。我是学油画的,在美院算是个不错的专业,但在人才市场上却很难有专业对口的工作。和我同时毕业的同学有的去做平面广告设计,有的搞婚纱摄影,都干得风生水起,收入也很可观。可我的工作既不能给我专业上的长进,也不能给我多一些的报酬,我实在是不想浪费时间呆下去了。也许,转行才是唯一的出路?可我既不喜欢婚纱摄影,也没兴趣做广告设计,不知道做哪一行才好?

解决方案:职场重在经营

有调查显示,在当代职业群里,没有职业经营意识,不懂职业规划的占到80%以上,女性比例还要更高一些。其实,职业场所好比一个投资场,职业人是用自己的知识能力进行投资。既是投资,当然要有经营,而且还要有收益,才算是成功。大家同时走向职场,别人干得风生水起,你为什么波澜不兴呢?关键就在于你不注重职业生涯的经营。职业经营,最重要的不是转不转行,而是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评价。

对策1:资本评估,身家几许?

古今中外的许多成功人士,无一不是扬长避短地优选了最适合自己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并与主客观条件及环境相适应的工作。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好高骛远或单从兴趣爱好出发,要实事求是地检测一下自己的学识水平和职业能力,将自己的基本素质、专业特长重新梳理一下,这样才能找到“有用武之地”的合适工作。

对策2:职业分析,身在何处?

在一个有潜力的职场里,个人资本会成几何级数裂变增值;而把种子和汗水撒到盐碱地里,则可能颗粒无收。分析一下你所在的职场是沃土还是瘠地,是不是真的没有开垦的价值?如果是,果断离开,不要浪费青春。如果不是,就要从自己主观方面找找原因,不一定非要跳槽转行。

对策3:目标预测,意欲何为?

在采取新的行动之前,一定要胸有成竹。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跳槽应该以自己的技能优势为核心,在相关职业领域作选择。放弃已有成就的领域而转投其它行业确实不易,不但要从头学起,而且还要承担经济上的损失和精神上的压力。每一次对自己职业和发展目标的重新设定,都要看是不是“跳”有所值,是不是你的拿手好戏,是不是你的职业兴趣?

困惑之二:唱大戏还是演小品?(龙刚,男,23岁,后勤助理)

当初我到这家保健品公司应聘,是因为这是华中地区保健品行业比较好的公司,薪水福利都不错,而且大公司的培训机会比较多。但干下来,我发现事实和设想之间有太大的差距。参加工作一年多了,一直做后勤部经理助理。由于我是学文学的,十分缺乏后勤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公司紧俏的培训机会都是给已经有专业基础的老员工,我成了最需要培训又最不可能被培训的人。在我们公司,起薪水平虽然比较高,但后勤部门的工资增长太慢,所在部门的平均工资是全公司最低的,比起主要业务部门来,相差太远。很多朋友羡慕我能在这样的大公司工作,可我唯有苦笑。老员工告诉我,这个部门不但没有升职的机会,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被炒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因为后勤服务的工作很简单,新手很快就能适应,工作又很勤奋,工薪要价又低,所以,工作稍有不慎,岗位就有被挤掉的危险。

解决方案:把小品演精

职业简明扼要的定义就是“稳定的社会劳动角色”,作为一个职场上的新手,几乎都会面临这样的现状:重要的课题、深造的名额、出头的机会,都让老员工占了。特别是人员稳定的大公司,比小公司机会更少。新员工能够进来,就很不容易了,留给新员工的,开始当然是些辅助性的工作。在这样的环境里,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了?有没有可能脱颖而出呢?

对策1:从盲点中发现机会

世界上并不缺少机会,而是缺少发现。有一个养鸡场的女工,每月挣300块钱,后来发现有人将鸡粪拉出场外卖钱,她就找到几个场的场长,要求把处理鸡粪的活全部包下来,结果4年赚了100多万元。要论机会,养鸡场场长是不是占先?但他没有看到,他只看到了鸡和蛋,而那个女工却看到了鸡粪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所以,只要你感觉敏锐,一样可以抢占先机,后来者居上,别人的盲点就是你的机会!

对策2:从小品中演出声望

什么是职场小品?起草文件是小品,接听电话是小品,打扫卫生是小品,后勤服务也是小品。唱大戏的机会少,演小品的机会多。其实,比起演大戏的重要岗位来说,演小品的风险小,价值却不低。很容易表现出你优秀的技巧,又不会引人恶意阻挠。进入职场的第一阶段,小品绝对重于大戏。

对策3:从小做起步步为营

像莎士比亚所说的,我的王冠不在我的头上,而在我的心上。郭为初当初进联想时,是该集团第一个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员工,但他的第一份工作却是给领导开车门,拎皮箱。他从小事最优化做起,一步一个台阶走上去,最后成为联想集团(行情论坛)的副总裁。当然,演小品并不简单,同样需要精心的排练。所以,演小品要像唱大戏一样精益求精,一招一式做到位。

困惑之三:要学历还是要经验?(彭学林,男,33岁,助理审计师)

我很早就认为审计是一个发展前景非常好的行业。事实正如我所料,这几年审计事务所是开一家红一家,好在我入行早,经验丰富,工作机会是不愁的。我目前最头疼的事情是,到底应该继续工作还是暂停工作赶紧充电?好友为我联系好了某审计学院,进修审计专业3年,不仅可以拿到本科文凭,还可以边读边考,拿到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我学的专业是商业管理,与审计没有多大关系。我也知道如果不赶紧补充专业知识,以后要进一步的发展就很难了。但花3年时间读书,会不会丧失很多一线的工作经验?因为我目前就是靠经验取胜的。到时候学历有了,经验没了,会不会得不偿失呢?

解决方案:在工作中充电

职业人生,是一个不断补充能量和释放能量的过程,学习充电是职业资本的积累,工作实践是职业资本的经营,要取得成功,职业资本和职业经营这两方面都需要互补互动。如果你的起初优势不在职业资本,而在于职业经验,你可以选择竞争者少、成长性好的领域,发挥你的先入优势。如果竞争者多、成长机会少,你应该在工作中及时充电,增加自己的职业资本,变先入优势为持久优势。

对策1:测定竞争能力

职业竞争能力测定体系中,有三项指标可供参考:核心技能与个人全部知识体系的比率(应保持在120%以上);个人职业能力与职位能力需求的比率(应保持在120%以上);个人职业能力与竞争对手能力的比率(应保持在150%以上)。如果有一项低于以上指标,等于亮黄灯,需要临时充电;如果有两项低于以上指标,就是亮红灯,应该集中充电了。这种测定,最好是请职业专家协助,要是不具备条件,也可以简化程序,比如找一些熟悉情况,又值得信任的人帮你做一个大体的估计。

对策2:重能力莫重文凭

许多职业者对充电有一个误区,似乎只有上学才是学习。其实,学校并不是唯一的提升途径,在工作中同样也能充电,甚至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蓄能过程。所以,想中途停职进修者应该对学校的教学情况进行认真考察,看是否真的是学有所用,最好不要为文凭而充电;假如一定要去上学,也要妥善处理好现在的工作,不要割断与工作实践的联系。比方说,将研究课题带到学校,将理论知识带回职场,利用假期和课余训练磨合,尽可能做到学习工作相得益彰。这样,才能让停业充电点成为职业战略转折点。

困惑之四:性别是优势还是歧视?(张曼莉,女,23岁,建筑工程设计师)

我可以接受建筑工程公司阳盛阴衰的现象,但不能容忍部门主管对我的工程设计总是持不信任态度。我们公司做工程设计师的女性的确比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就不能胜任这项工作啊!我很累,付出的比别人多,面临的挑剔还要比别人多。为什么别的女孩在工作中可以有性别优势,而我却不断受到“性别歧视”呢?我要向哪个方向改变,才更容易接近成功?

解决方案:突破“性别阻力线”

人在职场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都会受到一些障碍,这就是所谓的“职场阻力线”。张曼莉遇到的是一条“性别阻力线”。突破“性别阻力线”有两个策略可供参考:

对策1:直线突破

所谓适不适合,只是普遍意义上而言,并不完全适于每个特定的对象。职场上,有一种错误的“归因趋向”:男人不成功,大半会从能力上找原因;女人不成功,大半会在性别上找原因。大多数成功的职业女性,从不把性别当作失败的借口。聚焦你的所有能力,做成一两件实事,比什么都有说服力。

对策2:迂回突破

如果现在确实不具备突破的能力怎么办?那也不一定强攻。你看过水吗?顺境时,一往无前;遇到阻挡时,绕道而过;无路可走时,停下来积蓄,然后“飞流直下三千尺”。常说女人像水,处于职业生涯低潮时,女性更应懂得积蓄。利用自己的专业基础,先做辅助性工作,当然,即便是做配角,也要做最佳配角。要知道,最不受尊重的并不是配角,而是“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做”的人。

困惑之五:是坚守还是让位?(曹鹰,女,38岁,银行部门主任)

我是个与世无争的人,在计划部工作3年,努力把分内的工作做好。但从去年提升为人事部主任以来,我发现一些人和我的关系变了,特别是培训部主任,处处和我过不去。遇事找她商量,她给你出难题,不找她商量,她又到行长那里打小报告,还多次剽窃我的工作创意,本来是两个部门共同的工作,做好了,她要抢头功,出了差错,肯定是推得一干二净。行长也不了解情况,还大会小会地表扬她。最近我才知道,原来她一直关注人事部主任这个职位。我是同她闹翻,还是干脆让位于她?真叫人有点左右为难。

解决方案:进步才能竞争

人生本来就是竞技场,进入职场更意味着竞争激烈。只有比对手更高、更快、更强,才有可能赢得竞争。职场竞争形形色色,就竞争的对象来看,分别有来自上级、下级和同级三个方面,各有相应不同的竞争策略。

对策1:换位策略

站到对手的角度看问题,问题就会变得简单多了。因为你升职了,而且是重要岗位,别人把你当作竞争对手是很自然的。站到上级的角度想,能够让你担当重任,本身就是最大的信任。至于别人受表扬,也许是真的做得比你好,也许是一种变相安抚。这样去思考,你就会加深对别人的理解,更客观地看待问题。

对策2:同盟策略

在双方的竞争中,第三者可能就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所以眼睛不能只盯着对手,要关注其他员工的反应。有时面对公众,不要样样都想占上风;如果对方真是个恶人,肯定不会只针对你,多行不义必自毙。与竞争者结成同盟,多一个朋友,不就少一个竞争对手,何必庸人自扰呢?

对策3:威慑策略

孙子兵法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杀人一万,自损三千。”靠打败对手而取胜不是上策,更多的时候,要展示自己的实力,不甘示弱,让对方不能随意挑衅。

对策4:摊牌策略

必要的时候,要直面矛盾。两个人坐下来,单刀直入,坦诚相见。对方拒绝沟通也不要紧,你的大度,你的胸怀,本身就是一种让人折服的人格力量。

对策5:双赢策略

战争的至高境界是和平,竞争的至高境界是合作。一个职业白领,进入职场伊始,就应当力求这样的结果。职场不同于战场,战场上人死不能复生,职场上你不可能把别人消灭。“互利互惠”才能“双赢”,这是与竞争对手寻求共同利益的最好办法。

来源:eNet硅谷动力

跳槽,来个精彩职场转身

不换份工作,永远不知道世界有多大。这个年代,再也没人胆敢无端指责你,辞掉工作,等于叛逃行为。不过,放胆换工作的同时,还请三思而后行,辞职不慎容易惹来职场忧患无穷。

白信封交到老板手里前,至少先学会如何开口说bye-bye。

□干脆果决型

案例:阿敏在电话里跳着对我说:阿May,我又把老板给炒了!

——啊?不会吧,你在那公司连板凳都还没坐热呢,怎么又辞职?

——咳,干得不顺心就拜拜呗。辞职报告一交,走人就完了,让老板吃惊去吧!

此类人属于典型的生猛派,做事不计后果,三思而后行这词儿在他们的字典里压根找不到。泼辣指数超高,可惜方法欠妥当,除非你决定卧薪尝胆以后都不在这行混了。

□欲走还留型

案例:半年前就听小雯嚷着要辞职,可好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动静。试探地问:怎么,不辞了?答曰:还在犹豫中。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剃头挑子两头热,实在有些“不仁义”。哪天不小心露了马脚被老板窥到你的“狼子野心”,还能有好果子吃?

□人走茶不凉型

案例:岚岚不久前顺利地从一家中型国企跳槽到一家大型外企。令人惊讶的是,在她离开前,全公司上上下下包括老板在内,数十号同事纷纷为她设宴欢送,大有依依不舍之势。

一向做事认真、考虑周到的岚岚,在辞职的问题上显然也拿捏十分到位。毕竟大家还同处一个行业,日后难免会有打交道的机会,何苦自断后路呢?

□彻底叛变型

案例:怀着对老板和同事的满腔“仇恨”,杨光离开公司时,卷走了一些本不属于他个人的资料文件,以对老板造成“致命一击”。

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一日同事抵不上百日恩,十日恩总还是有的吧?老板再怎么刻薄,同事再怎么不合作,你也不能否认曾经从他们身上学到过的东西,更何况假如人缘差到家,是不是也该反省一下自己呢?

聪明者从不打无准备之仗,何况是辞职这样关乎人生的大事。在正式向公司提出辞职申请前,请务必再三思量。

第1思:是否为逞一时之勇而辞职?

原本是份很有发展前途的工作,却因为意气用事而失去,实在不值得。

大师点拨:达夫妮·杜穆里埃在她的《蝴蝶梦》中曾经这样说,一个人要是太敏感,太不识世故,听着一些其实很平常的言词,就会从中辨出许多影射和挖苦的意思来。若是因为某次工作上的小小摩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