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海外传播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1 17:28:46

点击下载

作者:姜智芹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莫言作品海外传播研究

莫言作品海外传播研究试读:

莫言作品海外传播研究姜智芹 著南京大学出版社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莫言作品海外传播研究/姜智芹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1ISBN 978-7-305-21029-7Ⅰ.①莫… Ⅱ.①姜… Ⅲ.①莫言-小说-文化传播-研究-国外 Ⅳ.①I206.7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27577号出版发行 南京大学出版社社  址 南京市汉口路22号   邮  编 210093出版人 金鑫荣书  名 莫言作品海外传播研究著  者 姜智芹责任编辑 施 敏照  排 南京理工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印  刷 盐城市华光印刷厂开  本 787×960 1/16 印张 16.25 字数 225千版  次 2019年1月第1版 2019年1月第1次印刷ISBN 978-7-305-21029-7网  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号:njupress销售咨询热线:(025)83594756*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凡购买南大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序言

莫言从一个乡村放牛娃,到成为军队里的新闻干事、政治教员、报社记者,再到成为作家,登上文学殿堂的最高领奖台,摘取诺贝尔文学奖。一路走来,他对于饥饿、孤独的刻骨铭心的记忆书写,在收获鲜花和掌声的同时,也伴有质疑和批评之声。“莫言热”成为一种文学现象,也一度成为一个文化事件,在世界范围内被阅读、翻译、研究。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莫言注定要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值得特别书写的篇章。根据小说《红高粱》改编的电影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旋风,《丰乳肥臀》在国内的停印、销毁风波,获诺贝尔文学奖引发的国内喧哗与国外骚动,使莫言成为中国当代作家中作品被翻译语种最多的作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和普罗大众关注的焦点。现如今,他的《红高粱》和《透明的红萝卜》分别入选高中选修读本《中国小说欣赏》和《中外短篇小说选读》;相关作品也走进在欧美高校应用甚广的文学作品选和文学史,如《铁孩子》入选刘绍铭、葛浩文主编(1)的《哥伦比亚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红高粱》节选收入《中国(2)现代文学大红宝书》,《哥伦比亚现代东亚文学史》中有“莫言与(3)《红高粱》”章节,邓腾克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现代文学指南》(4)有“莫言”专章。这一切都标志着莫言在国内外的阅读、接受和影响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考察莫言作品的西播东渐、西诠东释和其作品所传达的中国形象,剖析莫言创作的文学传统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众声喧哗,可以为当前大力推进的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莫言堪称当代作家中在国外翻译最多、研究最多、影响最大的中国当代作家。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已被翻译成世界上40余种语言,译介的语种之多,国外馆藏量之大,关注度之高,都是当代作家中少有的。英译者葛浩文,法译者尚德兰、杜特莱,瑞典语译者陈安娜,德语译者郝慕天,俄语译者叶果夫,日本语译者藤井省三、吉田富夫,韩国翻译家、作家朴明爱,越南翻译家陈廷宪、陈忠喜等,都是莫言作品跨语种传播的重要使者,他们几年如一日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地将莫言的小说翻译成自己的母语,让莫言作品披上世界文学的色彩,拓展了它们的生命宽度,造就了它们的世界影响力。

国外国内的莫言研究正越来越形成一个学术研究共同体。国外的莫言研究特别是硕博论文,越来越多地引用国内的研究成果;国内的莫言研究也大量引用国外研究者的观点,并将国外有分量的研究成果译成中文在国内期刊上发表,如杜迈可的《论〈天堂蒜薹之歌〉》(《当代作家评论》 2006年第6期)、托马斯·英吉的《西方视野下的莫言》(《长江学术》2014年第1期)、史景迁的《重生——评〈生死疲劳〉》(《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6期)、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苦竹:两部中国小说》(《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4期)、德国奥格斯堡大学语言中心主任、奥格斯堡德中友好协会主席汉斯约克·比斯勒-米勒的《和善先生与刑罚》(《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第2期)、杨小滨的《盛大的衰颓——重论莫言的〈酒国〉》(《上海文化》2009年第3期)、美国作家、《纽约时报》前北京特派员白礼博的《时代的书:你几乎能触摸一个中国农民的“二十二条军规”》(《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6期)、《蛙》的荷兰语译者马苏菲的《莫言小说荷文翻译随想——从〈蛙〉谈起》[《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等。国内外的莫言研究互相促进,彼此增益。

莫言作品的翻译、引介与研究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翻译是莫言作品在海外传播的主导方式,他的作品主要通过翻译与各国读者和研究者见面。翻译是对原著最切近的加工,也是其他接受活动的前提,而引介和研究性文章对翻译作品起到推广和深化的作用。引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附在译本前面或后面的序、跋、后记、译后记,通过这些“副文本”的补充和介绍,国外读者得以进一步了解莫言的个人经历、创作背景和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思意蕴;二是报刊上发表的介绍性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有些虽不懂中文,但往往是具有很大社会影响力的作家、记者、文学研究者,他们的评论对普通读者能起到引领和推荐作用;三是作家本人到国外演讲、参加书展、访问、访谈活动,读者与作家近距离接触,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产生阅读、研究其作品的愿望,这是泛媒介时代新媒体传播的蝴蝶效应。

莫言在国外的研究也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期刊论文,研究中国文学的国外学者撰写发表的学术论文对同时代或后代学者都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次是硕博论文和研究著作,它们比期刊论文篇幅长、容量大,体现着研究者自身的学术立场和独特视角;最后还有进入国外中国文学相关课程的教学材料以及文学史内容,通过高等教育将莫言及其作品变成一种可持续传播的知识。

这些建立在翻译基础上的引介和研究借助报刊、出版社等大众传播工具以及高校师生等精英教育,实现了在“普通读者和专业读者中(5)的传播”,而这些传播又反过来会影响接下来莫言作品翻译的篇目选择、印数和发行。当代文学包括莫言作品的对外传播“一方面要依赖翻译,将更多的作品翻译成外文,使其流通范围超越自己的文化原产地,即‘走出去’;另一方面还要对翻译出去的作品进行研究、诠释,让其在国外落地生根,即‘走进去’,成为他国文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对其施以影响,给其带来启示启发。因而,作品翻译出去以后,还要有研究紧跟其上,这样才能巩固翻译的效果,真正实现文学的跨(6)文化传播”。

文学具有建构和传递国家形象的功能。莫言在作品中塑造了沸腾的民间形象、传奇化的男人与女人形象、批判与反思的社会形象,这些形象与其他当代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一道,融入中国形象塑造的总体话语体系之中,彰显了中国形象的多向度、多色调、多意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大气象、大气节、大格局。

莫言的作品有自己独特的格调、气韵,纵横捭阖,气象万千,他对本土传统和外来资源都进行了巧妙的创生和化用。他的作品中“有意识流小说的内心独白、心理分析、感觉印象、幻觉梦境等,有魔幻现实主义的隐喻、象征、预言、神秘、魔幻,也有荒诞派戏剧的夸张、变形、荒诞,还有结构主义、感觉主义、象征主义、存在主义等等”(7),但又不是其中任何一种。他受到中国民间资源的滋养,但他笔下的民间又不同于任何作家、艺术家眼中的民间;他向中国古典小说致敬,但从内容到形式都与中国古典小说卓然不同;他沿着鲁迅开辟的道路前进,但又是对鲁迅先生的反向挖掘。他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创作资源作为撬动他文学王国的支点,但装点他文学王国的是莫言式的人、事、物、景,是专属于莫言的谋篇布局、运筹帷幄。正所谓“持续推动莫言小说海外广泛传播、深度传播、经典传播的‘原(8)动力’”,是“莫言小说自身所具有的迷人魅力”。正因为如此,莫言才有幸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眷顾,宣泄了我们“全民集体无意识的焦虑感”,因为“我们在文化交流中,更在意欧美的强势文化”。“一(9)百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求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认同。”因(10)而,围绕莫言获奖引起了媒体的一场狂欢。莫言获诺奖的消息在分秒之间从瑞典传到中国,各大媒体第一时间予以报道,不仅获奖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插播了这一消息,而且第二天,《光明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和众多地方报刊也在头版头条报道莫言获奖的消息,新华社、凤凰卫视等第一时间推出莫言专访,其中很多是深度报道。这些专访和报道以夺人眼目的标题、独出心裁的视角、华美抑或朴实的语言,把莫言的写作人生呈现在或对莫言耳熟能详、或对莫言知之甚少的读者、观众、听众面前。与媒体的狂欢同时并行的,是学界的众说纷纭,赞扬、祝贺者众,批评、冷嘲者也不乏其人,令莫言感慨“将近一个月来,我经历了一场人生的洗礼,围绕着诺贝尔文学奖这个问题,诸多的争论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看到了人心、(11)看到了世态,当然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我自己”。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在国外莫衷一是,在国内也存在不同的声音,他慰藉了国人的诺奖焦虑,也引发了人们对诺奖的“直抒胸臆”。不过,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对于中国文学更快更好地“走出去”,都有着显而易见的启发和示范意义。

民族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活跃地存在”于其他文学体系之中。一国文学借助翻译流通到其他国家,并在异域文化中被成功地激活,这才是有效的文学交流与传播。随着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走进去”成为当下更为关注的问题。所谓“走进去”就是中国文学翻译成其他语种后,能够在异域文化中被唤醒,成为可激活的文本,让域外读者“产生阅读兴趣并成为他们富有意义的(12)阅读经历”,影响并形塑域外研究者的“阐释策略与价值判断”。莫言作品的译本一定程度上走进了异域文化体系,活跃地存在于其他文学体系之中。其作品的译介模式、翻译策略、营销方式、传播效果等,都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因为莫言为中国文学成功地“走出去”和“走进去”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案例。(1) Mo Yan, “Iron Child,” in Joseph S. M. Lau, Howard Goldblatt eds, 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2) Mo Yan, Red Sorghum (excerpt), in Yunte Huang ed., The Big Red Book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Writings from the Mainland in the Long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W. W. Norton, 2016.(3) Yomi Braester, “Mo Yan and Red Sorghum,” in Joshua S. Mostow ed., The Columbia Companion to Modern East Asian Literatu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3.(4) “Mo Yan,” in Kirk Denton ed., The Columbia Companion to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6.(5) 谢淼:《鲁迅在德语世界的传播及此历程中的互动关系》,《中国比较文学》,2016年第4期。(6) 姜智芹:《〈今日世界文学〉与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外国语文》,2017年第4期。(7) 张学军:《莫言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齐鲁学刊》,1992年第4期。(8) 杨四平:《莫言小说的海外传播与接受》,《澳门理工学报》,2013年第1期。(9) 《海外传播须有道 中国当代文学如何走出国门》,http://news.cri.cn/gb/36724/2012/10/24/6471s3898311_1.htm#none,2017-3-20。(10) 谢文雅、张迪:《媒体“狂欢”为莫言》,《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年10月16日。(11) 莫言:《在“祝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座谈会”上的发言》,《艺术评论》,2012年第11期。(12) 刘亚猛、朱纯深:《国际译评与中国文学在域外的“活跃存在”》,《中国翻译》,2015年第1期。目录

第一章 莫言作品的西播东渐第一节 莫言作品在西方世界的译介第二节 莫言作品在东方世界的传播第三节 序跋在莫言作品海外传播中的作用

第二章 莫言作品的西诠东释第一节 莫言作品国外研究线路图第二节 《红高粱家族》:入了世界文学的版图第三节 《天堂蒜薹之歌》:中国农民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第四节 《丰乳肥臀》:众说纷纭中的意义延伸第五节 莫言小说的国外解读偏好

第三章 莫言作品的西镜东像第一节 文学传播对于建构国家形象的独特作用第二节 莫言作品形塑的民间中国形象第三节 传奇化的男性与女性形象第四节 批判与反思的社会形象第五节 莫言作品中的外国人形象

第四章 莫言创作的文学传统第一节 莫言创作的本土资源第二节 莫言创作的外来激发第三节 走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

第五章 问鼎诺奖的众声喧哗第一节 奖项纷纷向莫言:诺奖前奏曲第二节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国内外反响第三节 莫言获诺奖对于中国文学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表格目录

表1.1 莫言作品英语翻译统计

表1.2 莫言作品法语翻译统计

表1.3 莫言作品西班牙语翻译统计

表1.4 莫言作品德语翻译统计

表1.5 莫言作品欧洲其他小语种翻译统计

表1.6 莫言作品日语翻译统计

表1.7 莫言作品韩语翻译统计

表1.8 莫言作品越南语翻译统计

表2.1 西方莫言研究专著及博士论文统计

表2.2 英语世界莫言研究期刊论文统计

表5.1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的奖项统计第一章 莫言作品的西播东渐

莫言有不少国外的读者和“粉丝”。据李敬泽回忆,莫言去西班牙访问期间,突因胃部不适到当地医院就医。一位西班牙医生看了病历竟说道:“噢,莫言啊!”原来这位医生读过莫言的小说。当然,这里面不排除有巧合的成分,但也说明莫言在世界范围内有着非凡的影响力。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目前作品被译介到国外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无疑是莫言。应当说,莫言赶上了中国当代文学对外传播的好氛围、好时机。从传播渠道上来看,中国当代文学的对外传播既有我国官方主动推介出去的,也有域外汉学家自主选择译介的。从前者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创办的英法文版《中国文学》杂志、20世纪80年代初推出的“熊猫丛书”、2004年开始国务院新闻办和新闻出版总署发起并实施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04年中国外文局成立的“对外传播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作家协会启动的“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译介工程”、2007年外文出版社策划的“21世纪中国当代文学书库”、2009年国家启动的“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2009年年底新闻出版总署推出的“经典中国出版工程”、2011年《人民文学》打造的该刊英文版等,都给作家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国家对文化“软实力”的强调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为世界各国的汉学家及中国文学爱好者亲近中国当代文学敞开了大门,他们中的一些人出于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兴趣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无怨无悔、不计个人得失荣辱地将一大批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翻译成各自的母语,对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莫言的作品就是在这种“里应外合”的良好态势下走出国门的,他最早被翻译成外文的小说是《枯河》,1987年发表在《中国文学》英文版上,而他的更多作品是通过各国汉学家的翻译进入国外读者和研究者视线的。总体来看,莫言作品的域外译介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逐渐增多,21世纪以来形成热潮。

莫言的作品在国外得到持续而大量的译介,其译者的水平之高,翻译的语种之多,出版社的级别之高,重印或再版的次数之多,国外图书馆的收藏量之大,翻译的频次之高、密度之大、覆盖面之广,世界影响力之强,都是其他中国当代作家难以望其项背的。在西方世界和东方国家,主要有哪些译者促成了莫言作品的跨国旅行?哪些出版社担纲起莫言小说的海外传播与流布之责?莫言作品的海外译介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与特点?影响莫言作品西播东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作为海外传播的典型案例,莫言给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这些是我们本章所要着重探讨的。第一节 莫言作品在西方世界的译介

他者的认同是一个国家在世界格局中获得自信心和价值感的重要维度。就莫言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译介来看,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西方语种的译介更被看重。关于文学作品翻译,获得“中国翻译事业特别贡献奖”的许钧教授曾这样比喻:“好作家遇上一个好(1)翻译,几乎就是一场艳遇。”

幸运的是,莫言遇到了一批好的译者,正是和他们的一次次“艳遇”,让莫言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走向世界,走进异域读者的心间。

笔者以“Mo Yan”为检索词,通过世界上最大的联机书目数据库Worldcat进行检索,发现截至2017年4月,莫言的作品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按翻译成各语种的数量排序,分别为英语、法语、越南语、日语、西班牙语、德语、韩语、瑞典语、荷兰语、波兰语、意大利语、塞尔维亚语、俄语、斯洛文尼亚语、罗马尼亚语、捷克语、希伯来语、挪威语、阿拉伯语、泰语、阿尔巴尼亚语、巴斯克语、保加利亚语、加泰罗尼亚语、世界语、希腊语、匈牙利语、印度尼西亚语、曼丁果语、旁遮普语、波斯语、泰米尔语、土耳其语。除此之外,通过其他途径,还可以发现莫言的作品亦有葡萄牙语、芬兰语、丹麦语、乌克兰语、克罗地亚语、爱沙尼亚语、波斯尼亚语、斯洛文尼亚语、斯洛伐克语、哈萨克语、锡伯语、格鲁吉亚语等语种的译本。莫言作品覆盖的世界语种之多之广,着实令人惊异。本节主要分析莫言在西方主要语种中特别是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的翻译情况。

首先来看看莫言作品的英译情况,包括作品单行本、收入中国当代作家作品集中的篇目以及刊登在英文期刊杂志上的短篇或长篇节选,按译文出版/发表的时间先后,列表如下。表1.1 莫言作品英语翻译统计①Explosions and Other Stories是短篇小说集,收录了莫言的六个短篇:“Explosions” (《爆炸》)、 “The Old Gun”(《老枪》)、“Flies”(《苍蝇》)、“The Flying Ship”(《飞艇》)、“The Amputee”(《断手》)、“The Yellow-Haired Baby”(《金发婴儿》)。

我们之所以首先关注莫言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英语是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言,莫言小说更多更广地走进英语世界是他跻身世界文学大师之列的重要标志。另外,也因为英译本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其他语种的莫言小说译本,比如西班牙语译本,有些是从英语转译过去的。因而莫言小说在英语世界获得的成功尤为国人看重。从上表的统计情况来看,莫言的重要作品几乎都被翻译成了英语,而且出版、发行的渠道主要是国外知名的大学出版社和商业出版社。其中大学出版社主要有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芝加哥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俄克拉荷马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莫言的《四十一炮》,俄克拉荷马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莫言的《檀香刑》。商业出版社则是莫言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主导传播渠道,如美国的维京出版社(Viking Press)、夏普出版社(M. E. Sharpe)、拱廊出版公司(Arcade Publishing)、诺顿出版公司(W. W. Norton & Company)、兰登书屋(Random House),英国的哈米什·汉密尔顿出版社(Hamish Hamilton)、密涅瓦出版社(Minerva Press)、梅休因出版公司(Methuen),以及英美国家联合出版发行的企鹅出版集团 (Penguin Books)、海鸥出版社(Seagull)等。这些商业出版社在英语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力,其独特的选题眼光、成功的营销策略和多维的销售渠道,对于莫言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维京出版社出版了莫言的英译本《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蛙》,拱廊出版社出版了《天堂蒜薹之歌》、《酒国》、《师傅越来越幽默》、《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的英译本,哈米什·汉密尔顿出版社出版了英译本《天堂蒜薹之歌》、《酒国》、《蛙》,梅休因出版公司出版了翻译成英语的《天堂蒜薹之歌》、《师傅越来越幽默》、《丰乳肥臀》,世界上最大的图书出版商之一的企鹅出版集团推出了译成英语的《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蛙》、《透明的红萝卜》,海鸥出版社出版了英译本《变》和《四十一炮》。

可以说,这些作品涵盖了莫言创作的主要篇目,也是莫言获得世界声誉的载体。而这些小说的英译者都是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他让莫言的作品濡染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葛浩文用他深厚的中文功底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用他对英语读者欣赏趣味的谙悉,用西方读者所习惯的归化式翻译,将莫言的作品“旗鼓相当”地译成英语,几乎看不出翻译痕迹地呈现在西方读者面前,延展了莫言作品的生命宽度和广度。

葛浩文不仅成功地将莫言的作品翻译成英语,还利用他拥有的社会资本和声誉资本积极推介莫言。集翻译家、学者、批评家于一身的葛浩文,不仅是国际上具有很高知名度的汉学家,也是中国文学研究专家。他的翻译一定程度上是莫言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其卓然的文学品位、高超的翻译技巧,是作品质量的一份保证,西方出版社、域外读者因译作出自葛浩文之手而增加了出版与阅读的信心与认可度。这一方面是由于葛浩文在翻译方面的卓越能力,另一方面也和“自己人效应”有一定关系。“自己人效应”作为一个概念源于心理学。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自己人”,即有着共同信仰和相似价值观,讲同一种语言,隶属同一种族,有着共同文化、宗教背景的人说的话,更容易接受和信赖,也就是说,“彼此间态度和价值观越是相似的人,相(2)互之间的吸引力也会越大”。“自己人效应”虽然主要用于解释和解决心理学现象及问题,但它同样适用于解释文学翻译和传播中的诸多问题。在翻译活动中,译介主体如果是目标语读者“自己人”,即其本土译者或出版发行机构,译介的作品则较容易受到信赖和接受。在传播活动中,受众对传播者也有自己的心理定位,如果是受众“自己人”,就会对他产生信任感、认同感,积极地接收传播者所传达的信息,收到理想的传播效果。葛浩文的西方文化身份、英语母语背景,使得西方人非常看重他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

此外,葛浩文还利用一切机会推荐莫言,提高他的国际知名度。比如2008年莫言获得纽曼华语文学奖就得益于葛浩文。作为评委之一,葛浩文自然大力推荐莫言的作品,在其撰写的提名信中高度评价莫言是当今中国最杰出的作家,也是最具国际知名度的作家,将该奖授予他是实至名归。

总的来看,莫言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从短篇、期刊登载,到长篇、商业出版社出版;从中国官方渠道推介,到美国汉学家跟踪翻译;从零散性的单篇短章,到规模性的大部头单行本;从《红高粱》电影的先行带动,到作品自身价值的独立彰显,形成蔚为大观的国外传播之势,走出一条汉学家主导译介、国外商业出版社青睐发行的传播之路。尽管像莫言与葛浩文这样理想的作者与译者的“艳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莫言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是一个极好的文学跨文化传播案例,对于我们思考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译介主体、传播途径、译介受众、传播效果等,不无启发价值和指导意义。

除了在英语这一世界主导语言中传播之外,莫言作品的法译、西译、德译情况也非常值得我们关注。下面我们列表统计一下莫言作品在这三种语言中的传播。表1.2 莫言作品法语翻译统计

虽然从数量统计上看,莫言作品的法译本与英译本不相上下,但有不少研究者指出“法国是译介莫言作品最多的国家”,“自1988年向公众推出短篇小说《枯河》(La Rivière tarie)开始,法国就凭借其(3)持续卓越的出版业绩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莫言已经以绝对的优势成为海外译本最多的中国当代作家。另一个可能令很多人吃惊的事实是,在这些译本中数量最多的并非英译(4)本,而是法译本。”“法国,是除中国本土以外,出版莫言作品最(5)多的国家。莫言也是在法国被译介最多的中国当代作家。”“法国……是翻译出版莫言小说最多的西方国家,反过来说,莫言也成了(6)法国人阅读频率最高的中国作家。”“作为拥有海外译本最多的中(7)国作家,莫言的作品法译本数量最多。”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是着眼于莫言作品的单行本译介情况,前面英译本统计中有自我译介的、在国内《中国文学》英文杂志上发表的两个短篇。综合来说,莫言作品的法文翻译要比英文翻译多。

莫言的法译小说主要由瑟伊出版社(Seuil)、菲利普·毕基耶(Philippe Piquier)出版社出版,此外还有“观点”(Points)系列的袖珍版,而被称为法国出版界“四大巨头”之一的瑟伊出版社几乎收揽了莫言的所有小说。译者有尚德兰(Chantal Chen-Andro)、诺埃·杜特莱(Noël Dutrait)等著名的法国汉学家。名家翻译、名出版社出版保证了莫言小说法译本的发行和阅读。巴黎新索邦第三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张寅德曾说道,莫言作品在法国“发行量越来越大”,“发行册数接近7000,还不包括书店里‘观点’(Points)系列的袖珍(8)版本”,莫言在法国被贴上“外国权威作家的标签”。正如莫言在英语世界得到葛浩文的即时关注一样,他的作品在法国也得到跟踪翻译。比如,莫言的小说《蛙》2009年在国内出版,法译本2011年就出版发行。法国出版社的这种跟踪制度大大缩短了莫言新作与法语读者见面的时间。

莫言作品在法国的全面译介是由法国出版业有利的大环境和莫言自身双重原因促成的。较之欧洲其他国家,法国比较重视引进外国文学和文化,法国出版的翻译文学数量要高于英、美、德等国家。法国不少出版社愿意甚至积极主动地出版译成法语的外国文学作品,其中不少出版社譬如在出版界享有盛名的瑟伊出版社、南方书编出版社(Actes Sud)、伽利马出版社(Gallimard)等,都有外国文学出版计划。南方书编出版社推出“中国文学丛书”(Lettres chinoises),伽利马出版社设有“认识东方丛书”(Connaissance de l'Orient)和“中国蓝丛书”(Bleu de Chine),持续关注、引进中国文学作品。瑟伊出版社致力于发现外国大作家,毕基耶出版社“要在介绍亚洲文学(9)方面别树一帜”。良好的出版环境为莫言小说在法国的成功译介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不仅如此,法国还有专营亚洲图书的书店,比较知名的一个是凤凰书店(Phénix),另一个是友丰书店(You Feng)。畅通的销售渠道为莫言的法译小说得到法国人的接纳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法国的新闻媒体也为传播莫言的小说、扩大莫言的知名度锦上添花。法国国家级日报像《世界报》(Le Monde)、《费加罗报》(Le Figaro)、《解放报》(Libération),提供文学信息的周刊如《新观察家》(Le Nouvel Observateur)和《快报》(L'Express),专业读书杂志如《文学杂志》(Magazine Littéraire)、《阅读》(Lire)等,向公众发布出版信息,刊登作家访谈。网络传媒关注中国作家的最新动态,比如网络版报纸《街头 89》(Rue 89)多次报道莫言,甚至让他登上头条。法国媒体也对中法文化交流事件进行积极报道。2004年“中法文化交流年”举办图书沙龙时,《世界报每周书评》(Le Monde du livre)、《文学半月刊》(La Quinzaine littéraire)、《解放报》 上的书籍专栏以及《文学杂志》等,专门刊发中国文学特刊,莫言作为前往参加“中法文化交流年”的中国知名作家,受到法方关注。法国的“中国文学全书”、“世界文学辞典”、“综合百科全书”等,都收录有“莫言”词条。

从莫言自身来讲,除了其作品本身的魅力(这是莫言小说在不同语种中得到译介的共性因素)外,他对法国文学有真诚的爱好和精妙的领悟,他曾阅读了司汤达、巴尔扎克、莫泊桑、左拉、普鲁斯特、米歇尔·图尔尼埃等法国名家以及新小说派的作品。有研究者指出,莫言的创作中闪现着“法国新小说的技巧”,其小说《蛙》“融入了萨(10)特的戏剧艺术”。莫言对法国文学的大量阅读以及吉光片羽的化用,增强了法国读者对其作品的亲近感。亲近感建立起了解的愿望,了解的愿望引领法国读者走进莫言建构的异域文学王国,领略一处处独异的文学风景。这些都令莫言在法国的文学威望与日俱增。

西班牙语作为很多国家的官方语言,适用范围较广。因而,莫言小说的西班牙语译本也是考察其作品在西方传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截至目前,莫言有10多部小说被译成西班牙语出版。表1.3 莫言作品西班牙语翻译统计

莫言小说西班牙语翻译的特点之一是相当一部分是从英译本转译的,转译主要发生在2011年之前,像《丰乳肥臀》、《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酒国》、《师傅越来越幽默》等,都是从葛浩文的英译本转译成西班牙语的。转译一方面说明葛浩文的译本在西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发生二次变形,影响翻译质量,因为这种“间接翻译形式”容易增加误译,加重西班牙语读者的误读。莫言小说西班牙语翻译的第二个特点是译者分散,上述12部作品由8位译者完成,其中既有资深译者,也有缺乏翻译经验的新手。为减少译文的生涩,出版社为个别母语是汉语的译者安排了母语为西班牙语的译者进行校对。基于以上两个特点,莫言小说的西班牙语翻译有三种形式:一是汉语—英语—西班牙语转译,二是汉语—西班牙语合作翻译,三是汉语—西班牙语直译。2011年以后,则多采取第三种翻译形式。

另外,从出版情况来看,莫言小说的西班牙语译本主要由商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与莫言小说在英语世界和其他语种中多由译者发起译介不同,西班牙语译本是由出版社发起的商业行为,是出版社定下来作品后去寻找译者翻译。译者在译本选择上的被动性无疑会影响翻译质量,因为译者可能不是莫言作品的真诚爱好者,对于其中传达的中国文化蕴含难以精准把握。再加上出版社为了市场需求和赢利目的,对译者的翻译进行调整、删减,误传误递在所难免。不过令人欣慰的是,随着读者阅读的检验和翻译实践的深化,莫言小说在西班牙语中的转译现象会逐渐消失,由汉学家担纲的直译会成为主要译介模式。

与英文和法文相比,莫言小说译成德文的数量要少得多,但就中国当代文学在德国的译介来看,莫言仍属最受德国读者欢迎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表1.4 莫言作品德语翻译统计

以上莫言作品的德语翻译全部出自德国汉学家之手,而且全部直接译自汉语,没有从英文转译的现象,这体现了德国人一贯的严谨。莫言将历史、现实、奇幻、神怪冶于一炉的创作,加上他极具创意的叙事手法,赢得了德国读者的喜爱。

除了英、法、德、西班牙语这些西方重要语种外,莫言小说的俄语、瑞典语翻译也值得一提。

在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莫言只有少量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节选译成俄语。据学者王树福统计,主要有短篇小说《姑妈的宝刀》、长(11)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和《酒国》节选,没有完整的长篇小说译成俄语。此时,俄国读者对莫言是陌生的,对其作品也难以形成整体印象。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推动了其小说的俄语翻译。先是汉学家叶果夫(И.А. Егоров)翻译的《酒国》(Страна Вина)全译本于2012年由圣彼得堡安芙拉(Амфора)出版社出版。该小说出版时恰逢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首次发行的3000册很快售罄,出版社随即加印。2013年,安芙拉出版社又出版了叶果夫翻译的《丰乳肥臀》(Большая грудь, широкий зад),发行量达到12000册。2014年,娜塔莉亚·弗拉索娃(N. Vlasova)翻译的《变》(Перемены)全译本由埃克斯莫(Эксмо)出版社出版。同年,安芙拉出版社出版了叶果夫翻译的《生死疲劳》(Устал рождаться и умирать)。可以看出,莫言的俄语译者主要是汉学家叶果夫,在4部完整的俄译本中,有3部长篇是他翻译的。叶果夫毕业于彼得堡大学东方学系,多年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工作,对中国当代文学评价甚高。在接受俄罗斯网络媒体Fontanka采访时,他曾表示中国除了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外,许多当代作家还创造出了世界级的文学作品。叶果夫对莫言小说的翻译让俄语读者发现了莫言奇异的文学世界。

从以上莫言作品的俄语翻译情况来看,存在着翻译数量少、译介周期长的特点。相比英语、法语中的二三十个莫言小说译本,与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对莫言小说的翻译并不多,就笔者目力所及,目前为止只有4本长篇小说译成俄语出版,而在域内域外广受关注的《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等,还没有俄语译本。再者,从莫言小说在国内首次出版,到翻译成俄语在俄罗斯出版,时间跨度较长。《酒国》、《丰乳肥臀》、《生死疲劳》、《变》的中文本分别于1992年、1995年、2006年、2009年出版,被译成俄语是在8到10年之后。不过可喜的是,莫言在俄罗斯已有了“御用”的汉学家译者,翻译与传播的前景看好。

瑞典语译本对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中很少有懂汉语的,莫言的作品需要借助翻译才能为他们所知,而由瑞典皇家文学院主持评选这一奖项对于外国作家来说,是否有瑞典语译本就成了文学织锦上的幸运花朵。所幸的是,莫言遇到了他小说的瑞典语译者陈安娜(Anna Gustafsson Chen)。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莫言就有3部作品被译成瑞典语出版,即《红高粱》(Det röda fältet, Stockholm: Tranan, 1997,1998年再版),《天堂蒜薹之歌》(Vitlöksballaderna, Stockholm: Tranan, 2001),《生死疲劳》(Ximen Nao och hans sju liv / översättning från kinesiska, Stockholm: Tranan, 2012),这三部译作均出自陈安娜之手,由瑞典同一家出版社出版。获得诺奖后,陈安娜被称为莫言“背后的外国女

(12)(13)人”和他生命中的“贵人”。

的确,在把莫言作品推向世界、助力莫言走上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的过程中,陈安娜功不可没,她那保持原汁原味的高质量译本,她那高超的汉语水平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让瑞典语读者和诺奖评委认识了一个本真、深刻、独异的莫言和他的“文学共和国”,并以至高的荣誉为其加冕。

除上述语种外,莫言的作品还有很多被翻译成了欧洲其他小语种。表1.5 莫言作品欧洲其他小语种翻译统计

从以上列表可以看出,欧洲这些小语种国家对莫言作品的翻译首先和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很大关系。获奖之前,他的作品只有零星几部译介过去,获奖之后数量激增。这也符合文学跨域传播的规律,人们总是青睐那些获得国际大奖的文学作品,将其作为了解异国文学的捷径。君不见,每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之后,国内的出版社就会在短时间内推出获奖者作品的中译本。正所谓“东学西学,道术未裂;南海北海,心理攸同”。其次,很多国家都是直接从中文将莫言的作品翻译过去的,而不是经英语转译,并且尽可能地保持原著的风貌。这反映出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于翻译作品逐渐达成了共识:从作品的母语直接翻译是成就优质翻译的前提。最后,莫言的主要作品都在这些语种中得到了翻译。不仅获诺奖过程中提及的《蛙》、《酒国》、《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等因获奖效应得到翻译,其他在国内和英语圈、法语圈产生较大影响的《天堂蒜薹之歌》、《红高粱》、《檀香刑》,也得到了译介。《变》因带有自传色彩也引起译者和出版社的关注,因为从这部作品中他们能够更多地了解莫言作为一个作家的经历和思想,对于理解他的作品有一定帮助。因此,这些国家对莫言作品的翻译既有对诺奖效应的追逐,也体现了他们的理性审视和自主选择。第二节 莫言作品在东方世界的传播

莫言的作品不仅在西方国家有着广泛的译介,在东方的日本、越南、韩国也有大量的翻译。“红高粱”、“天堂蒜薹”荡漾在东方的大地上,酒香飘洒在东方的沃土中,丰乳肥臀的女人、雷厉风行的乡村医生行走在东方的朝阳里,荡气回肠的“猫腔”响彻东方的云水间,六世轮回的西门闹欢腾在东方的国度里,红萝卜的精灵跳跃在东方的光影里。

日本是较早译介莫言作品的国家。从1988年《枯河》被译成日语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小说选集便陆续被翻译成日语出版。目前,莫言的大部分作品都有了日译本,具体列表如下。表1.6 莫言作品日语翻译统计①收录《透明的胡萝卜》、《苍蝇·门牙》、《怀抱鲜花的女人》,以及莫言专访《从中国农村和军队走出来的魔幻现实主义》。①收入《师傅越来越幽默》、《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藏宝图》、《沈园》、《红蝗》,以及莫言给该选本写的后记《我想拒绝成熟》。②收入《大风》、《枯河》、《秋水》、《老枪》、《白狗秋千架》、《苍蝇·门牙》、《凌乱战争印》、《奇遇》、《爱情故事》、《夜渔》、《神嫖》、《姑妈的宝刀》、《屠户的女儿》、《初恋》。①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入了莫言诺奖获奖演说《讲故事的人》、《透明的红萝卜》、《怀抱鲜花的女人》、《良医》、《辫子》、《铁孩》、《金发婴儿》。

从上表的统计来看,目前莫言有9部长篇小说、6部小说集被译成日语出版。此外,莫言还有一些篇目收入日本出版的中国文学选集、世界文学选集,另有一些短篇散布在日本的文学杂志上。从译者来看,藤井省三、吉田富夫、立松昇一成为莫言作品日语翻译的中流砥柱,他们持续不懈的努力使莫言成为继鲁迅之后在日本翻译最完整的中国作家,而且通过“译后记”、“作品解读”等副文本,帮助日本读者更好地理解莫言的作品。比如,吉田富夫在《师傅越来越幽默——莫言自选中短篇集》日译本中加上莫言本人的“创作意图说明”,《丰乳肥臀》附上莫言“写给日本读者的话”。翻译《檀香刑》时,为了更好地传达出小说的音乐性,有些地方采用日本和歌的调子。这种强烈的目标语读者意识无疑增进了日本读者对莫言作品的接受,使得翻译与接受形成良好的互动,有效拓展了莫言作品生命的宽度与广度。

莫言作品在韩国也有着良好的译介,基本上都是以作品单行本的形式出版的。表1.7 莫言作品韩语翻译统计

统计结果显示,和莫言在许多国家的情况一样,《红高粱》是最先译成韩语的作品。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莫言的主要长篇小说几乎都有了韩译本,他本人也曾多次访问韩国,成为在韩国的中国当代权威作家。莫言在韩国的译介也和中韩之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有一定关系。2007年,莫言有3部作品译成韩语出版,而这一年恰逢中韩建交15周年,两国政府层面的努力对于莫言作品在韩国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译者来看,朴明爱无疑是韩国翻译莫言作品最多的人之一,经她之手翻译完成的莫言小说几乎占了莫言韩译作品的半壁江山。朴明爱是一位作家,目前为止她翻译了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酒国》、《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天堂蒜薹之歌》、《四十一炮》、《食草家族》等重量级作品,是韩语圈对莫言作品最有发言权的译者。相较于其他译者,作家身份的朴明爱对于莫言的作品有自己直觉、感性的理解,翻译时难免会带有更多创造性的叛逆。另一类译者是熟悉中国文学、精通中国文化的韩国汉学家,如洪熹、任洪彬、沈惠英、沈揆昊、刘素英、文先善、朴宰雨等,他们一般供职于大学或研究所,将研究和翻译结合起来。这类译者的特点是在翻译时更加忠实于原著,力求将源语文本中的文化内涵准确地传递出来。还有一类译者不懂中文,通过第三方语言进行转译。李庆德就是这样一位译者,他本人精通日语,翻译的莫言作品源本都是日语的。莫言的小说集《怀抱鲜花的女人》日译本1992年出版,1993年李庆德译成韩语的《怀抱鲜花的女人》就在韩国出版。鉴于他不懂中文而精通日语的事实,其韩译本极有可能是从日译本转译过来的。转译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叛逆,是对原作的二度变形,译者留下的主观性痕迹更多,误译的可能性也更大。

越南对莫言格外青睐,他的作品在越南得到全面而系统的译介,从闻名海内外的《红高粱》,到不太引人注目的《十三步》,从长篇、中短篇小说,到散文、杂文,都有越南语译本。表1.8 莫言作品越南语翻译统计

从上述统计可以看出,将莫言作品译成越南语的译者有十位之多,这是其他中国当代作家所难以企及的,他们的越南语译者一般是两到三位,多者四位。这说明莫言的作品吸引了一批越南语译者,也有可能的是,翻译莫言的作品有助于提高他们在文学界的知名度。 在莫言作品的越南语译者群中,陈廷宪和陈忠喜堪称翘楚。陈廷宪将莫言的大部分代表性长篇小说译成越南语,不仅如此,他也是翻译中国当代文学的权威译者,经他之手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几乎都能引起越南读者的关注。他对《丰乳肥臀》、《檀香刑》、《红树林》、《天堂蒜薹之歌》、《酒国》、《四十一炮》的成功翻译引起了莫言小说越南语翻译热潮,吸引了一批译者加入其中。陈忠喜翻译了莫言的一系列短篇、中篇小说,长篇《生死疲劳》、《蛙》也出自他的译笔。陈廷宪和陈忠喜二人一起将莫言在越南的影响托举到任何其他中国当代作家都难以达到的高度。

在越南,不仅莫言的译者具有权威性,出版莫言译本的出版社也都是出版行业里的龙头。莫言的越南语译本大部分都是文学出版社和作家协会出版社出版的,这两家出版社是越南的国家级出版机构,也是文学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出版社。能在这两家出版社大量出版是莫言越南语译本质量高的体现,为他赢得了良好的读者信任度。另外,出版莫言译本的妇女出版社和胡志明市文艺出版社也是越南非常有名气的出版社。这些出版社的声誉资本有形无形地鼓荡着莫言在越南所激起的波澜,壮阔着莫言在越南影响力的河床。

为什么莫言在越南一枝独秀?哪些特殊的机遇成就了莫言在越南享有卓越外国作家的地位?根据阮氏明商的研究,首先是莫言的作品(14)“满足越南文学自我革新的需求”。阮氏明商认为,越南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一直处于战争之中,战争期间,文学服从于政治的需要,人物塑造敌我分明,创作手法单一通俗,以达到鼓舞、引导大众的目的。从20世纪 70年代后半期开始,越南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原先为战争服务的革命文学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新需求,读者失去阅读兴趣,作家缺乏创作热情。在这种情况下,越南新时期文坛亟须革新。怎样革新?来自域外的文学推动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而一个国家越是在面临困境的时候,越容易从域外获得滋养。越南文坛改革的态势为莫言进入越南文学界提供了有利的背景,而莫言进入越南文坛的契机是1986年越南共产党召开的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鼓励进行文艺革新,走出文艺机械反映现实、为政治服务的旧套路,“从强调共性、注重宏大叙事的文学,转变为强调个性、注重生活事件的文学”;“从统一性、一元性的文学,转变为多元化的文(15)学”。莫言对历史的个性化书写,对农民生存现状的关注,对现代创作技巧的运用,对人性的深入剖解,适应了越南文学革新的方向,成为越南文学革新的助推器之一。中越两国相同的社会制度,相似的社会发展历程,使得中国当代文坛的很多做法和成就,都值得越南文坛拿来作为映照自身的镜鉴。而莫言作为中国当代作家的重要代表,引起越南译者和读者的热切关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莫言激发了越南当代文学的革新,活跃了越南文坛的氛围。他基于平民立场的历史叙事,其幻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也被一些越南作家如阮辉涉、保宁、范氏怀等所借鉴。

另外,莫言的作品也引起了越南读者的共鸣。2012年10月12日,越南著名作家武氏好就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接受采访,他说:“我看到,很多越南读者喜欢莫言作品……中国和越南的体制类似,所以,以往的那些不公之事、恶劣之举能让中国人痛苦,同样也能让越南人感同身受。所以,包括我在内的越南读者在阅读时都会产生共(16)鸣。”莫言作品所揭示的人在历史动荡中所遭受的深重苦难,人在残酷环境里所表现的强韧生命力,那些敢爱敢恨、性格鲜明的男人女人,打动了越南的读者,引起他们的共情。他们敞开胸怀,张开双臂,拥抱、接纳异域作家莫言的小说,从中寻求对历史的洞察、对人性的洞悉、对人生的洞明。

莫言作品不论在西方世界还是东方国家都得到了大量译介,带动了国际上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接受。从译介主体来看,主要是他者译介。具体来讲,各国的汉学家构成莫言作品海外译介的主力军。英译者葛浩文,法译者尚德兰、杜特莱,德译者郝慕天(Martina Hasse)、白嘉琳(Karin Betz),瑞典语译者陈安娜,俄语译者叶果夫,日本的吉田富夫、藤井省三,韩国的朴明爱,越南的陈廷宪、陈忠喜等,都是将莫言推向世界的英雄。这些译者除朴明爱是小说家兼翻译家,其他均是汉学家,他们以自己出色的汉语功底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谙其道,让莫言的“中国故事”成为“世界故事”,使莫言的高密东北乡成为感动世界的天地大舞台。

就译介模式来说,莫言的作品主要由汉学家独立译介。这种译介模式虽然有利于少数作家的作品传播到国外,但主要是等待汉学家的“发现”和“兴趣”,对于中国文学的整体对外译介来说,缺乏主动性。而精通汉语和中国文化,同时又喜爱中国文学的汉学家为数并不多,依赖他们承担起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庞大工程显然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不过,汉学家对莫言作品的成功译介仍然给我们以启发,在争取乃至培养更多的汉学家加入中国文学“走出去”队伍的同时,我们也应摸索其他的译介模式,比如积极培养我们自己的本土译者,寻求中外合作译介,即国外汉学家和国内学者合作翻译,以汉学家为主,中国学者为辅,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从译介效果来看,莫言的小说译本不仅收藏于国外的高校图书馆和研究机构,而且进入了社区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莫言作品的影响开始深入外国的普通民众中。据何明星教授统计和研究,早在2012年的加利福尼亚,《红高粱家族》在美国社区、州郡公共图书馆的收(17)藏量,就超过了在大学图书馆的收藏量。而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在美国星罗棋布,是美国民众汲取知识的基本场所。这表明莫言的小说已经进入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代表着曾长期处于小众化、边缘化的中国文学,在美国的地位开始发生改变。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其作品在世界各地的收藏量和销售量都有很大增长,莫言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第三节 序跋在莫言作品海外传播中的作用

对于莫言作品海外成功传播的原因,学者有见仁见智的论述,比如好的翻译、对世界文学的吸纳、张艺谋电影《红高粱》的先行效应、艺术上的不断创新、西方批评家和汉学家的大力推动、适合西方口味(18)的叙事方式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莫言作品在海外的传播。除此之外,笔者在此想要探讨的是:序和跋在莫言小说域外接受中的重要作用。

序跋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备的序跋“由作者的自序自跋、译者的序言附记以及批评者的相关评论文字共同构成”,“承载(19)着作家诠释、译者推介以及批评者评论的多重媒介和重要语境”,对于作品的海外传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我们结合莫言小说中的序与跋,以及其英译小说的封面和封底评语、译者的话及附言简介,看一看这些信息如何与文本互动、勾连,从而在跨文化对话中使莫言的作品更容易获得海外读者的接受与认同。

首先,序跋对于海外读者起着价值引导与审美培养的作用。序与跋——不论是作者的自序、后记还是译者的话抑或出版社印在封面封底上的评价,都是为读者而作,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家作品。莫言的英译作品基本上由英美两国的商业出版社出版,如美国的维京出版社、拱廊出版公司、企鹅出版集团,英国的哈米什·汉密尔顿出版社、梅休因出版公司、海鸥出版社等。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出版社自然十分关注读者的趣味、爱好和需求,因而在莫言小说英译本的封面和封底上刊登的评价绝大部分都是对作品价值和作者成就的充分肯定,甚至是高度评价。这些评价往往出自名家之口,且多数刊登在知名报刊上,以名家、名刊、大报的强大信誉增强作品的价值信任度和对读者的吸引力。《纽约时报》上的评语“莫言是中国最好的作家之一”出现在《天堂蒜薹之歌》、《师傅越来越幽默》、《酒国》的封面和封底上;《红高粱家族》的封底醒目地刊登着《纽约时报书评周刊》上的话:“莫言……以其卓越的才华,用深情的文字,重现了那段弥漫着炮火、血腥和死亡气息的生活。”《酒国》封底上是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赞语:“莫言在世界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他塑造的人物具有震撼力,(20)性感而又本真;他讲述的故事惊人而又带有史诗性。”《师傅越来越幽默》封底上印着加拿大著名汉学家杜迈克(Michael S. Duke)的评价:莫言“正越来越显示出他作为一个真正伟大作家的潜力”。 而2013年出版的《檀香刑》英文版封面上醒目地印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字样。“最好的作家”、“卓越的才华”、“在世界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真正伟大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些字眼对于那些对中国文学知之不多但又渴望了解中国的异域读者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这些评价不仅彰显着莫言非凡的创作才华,也是引导域外读者阅读中国文学中优秀之作的密码。

相对于作家,封面封底上对作品的不吝赞美更能激发起异域读者的阅读热忱。《红高粱家族》作为莫言第一部被推介到英语世界的小说,如何吸引西方读者的注意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一方面,在该书英文版面世的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新时期作家的作品还不太为西方人所知;另一方面,莫言在世界上也没有今天这样高的知名度。要想让素不热爱翻译文学的西方人接受异域文学,就得在“第一印象”上下点功夫。因而《红高粱家族》的封面、封底上印满了高度评价性的话语:“非凡、抒情、令人陶醉”(《旧金山纪事报》);“现代文学(21)中最与众不同、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纽约日报》);“莫言的小说会打动美国读者的心灵,就像昆德拉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22)品一样”(谭恩美)。知名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倾力推荐和美国大报《纽约日报》、《旧金山纪事报》的热情颂扬,发挥了“见微知著”的良好“第一印象”。目前来看,《红高粱家族》堪称莫言英译作品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早在2005年,该小说的英译者葛浩文就(23)说:“莫言的《红高粱》12年来一直未绝版,销路该算很不错。”世界各国图书馆收藏数量仅次于《红高粱家族》的《生死疲劳》,其英文版封面上则印着《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的评价:“感人至深,具(24)有独创性……讲述了一个宏大、残酷而又跌宕起伏的故事。”简洁而不失诱惑力的评语为异域读者提供了进入该作品的门径,其中隐现的吉光片羽引导着该小说从文学本文向文学作品转化,因为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小说在没有阅读之前只是一个充满图式化结构的本文,读者的阅读才能促成它向文学作品的转变,文学作品的价值最终是由读者完成的。

序和跋除了对读者进行正向的价值引导外,还有培养读者群的作用。莫言作品的主要英译者葛浩文深谙欧美读者的阅读趣味,他说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