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快速阅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2 00:21:18

点击下载

作者:(德)格吕宁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超级快速阅读

超级快速阅读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超级快速阅读作者:(德)格吕宁排版:吱吱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8-01ISBN:9787508652429本书由中信联合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学习不再有压力格吕宁学院的培训班里,开课时大多数新学员都会迫不及待在地提出这样的问题:难道非得天资过人,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吗?我这个年纪开始使用新的学习方法,还来得及吗?在带领各位读者进入本书的训练旅程之前,我先给大家吃一颗定心丸:学习的成效并非只取决于与生俱来的禀赋或智商,年龄长幼和起点高低也完全不是问题!尽管每个人天生的学习能力和智商水平都有所不同,在成长和受教育的过程中大脑获得的训练和被开发的程度也因人而异,但只要用心,任何人在任何年龄都可以使阅读能力获得惊人的进步。反倒是当一个人骄傲自满、不思进取的时候,哪怕他是百年不遇的奇才,总有一天也会被努力的普通人超过。事不宜迟,我们不妨现在就开始这段神奇的旅程吧!

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学习的过程。从小学、中学大大小小的测验,到大学的毕业答辩,再到各种各样的在职培训和进修,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必须做好准备,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大家掌握学习过程中最关键的阅读技巧,让每个读者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都能读得更快、学得更好、懂得更多。通过我在本书中提及的各种练习,你将学会如何利用大脑天生的运作原理,用最自然的方式处理最复杂、最深奥的信息,然后将其融入自己已有的知识架构,把新旧知识系统地整合在一起。要知道,只有按照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知识架构,才能保证长期记忆,从而让我们在关键时刻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下意识地调出自己所需的重点信息。当然,不管我们学习的是哪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科学的时间管理策略都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日常琐事的时候保持头脑清醒,厘清公务和私人事务的轻重缓急,集中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处理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这会逐渐形成良性循环,之后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变得更积极了,情绪更加稳定了,工作和学习的动力也越来越大了,来自生活方方面面的压力却越来越小了。反观一下你现在的生活,这一切听上去还真有点儿不可思议,对吧?我请大家期待最后的惊喜,当你跟着本书的进度完成了所有训练以后,你就会体验到这种完美的状态绝非遥不可及。

首先,我向大家保证,本书绝对不会出现枯燥无味且毫无实用价值的长篇大论。我会尝试用最简明易懂的方式和最简洁的语言向大家传授所有高效的学习秘诀,并且在合适的环节里插入一些浅显的学术内容,以便向大家解释清楚每种方法背后的科学原理。为了不让读者和学员在提高学习能力的道路上走弯路,我尽量把每一分力都使在刀刃上。首先,我进行了多年的理论研究,四处搜寻并提炼出了高效学习领域所有权威著作中的精华;然后,我在自己的亲身实践及教学过程中逐一验证了各套方法的实效性。大家现在捧在手中的这本书,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宝贵结晶。

严格来说,我学的是法律专业。之所以涉足学习方法这一领域,主要是出于自己学业方面的考虑。回想当年,我在大学里除了学习法律专业和选修其他专业外,还要费心经营自己创办的公司,以及在欧洲各国开办关于网页设计和网络编程的培训课程。这样一来,临近毕业时准备德国司法考试的时间自然少之又少。在德国,法律系学生一般都得花上一两年的时间来准备这个考试。一门心思读书复习,经常每天从早到晚埋在书堆里,每周只休息一天。可尽管如此,每年的淘汰率仍然居高不下,至少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无法顺利通过考试。这种形势对我来说,显然堪忧。既然在时间上无法取得优势,我就只能在学习效率方面下功夫,寻找出路。现在看来,当初的这番苦功还是值得的。尽管我准备司法考试的时间并不长,但最终的结果却出乎意料的好,我的总成绩居然在全德考生里名列前五名。

对我来说,这个奇迹般的结果就是对我的学习方法最大的肯定,也给了我向读者推荐此方法的信心。于是,我决定成立格吕宁学院,提供新的学习方法培训课程,通过这个平台与更多的人一起分享我的成功经验和学习方法。而且,无论是出于学业与职业的考虑,还是纯粹为了满足个人兴趣,科学的学习方法都是可以触类旁通的。所以,我彻底取消了对授课对象的限制,除法律系学生以外,其他人也可以参加我举办的培训班。在我的课堂上和书本里,等待解答的问题并非“学什么”,而是“怎样学”。

回想那段准备司法考试的日子,如果当初有人提供这样的课程,系统地指导我复习,该有多好啊!可是,当时的我却只能凭一己之力,一本接一本地研究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书籍,报名参加大大小小的培训班,在如此海量的信息中淘出较为有效的方法后,再把这些零星的碎片运用到考试当中,简直毫无系统性可言。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接触的书籍无非两类:第一类最常见,就是励志类书籍。在这类书中,我们会读到大量关于高效学习方法的文字描述。那些美好的情景,光是想象一下都让人激动不已。可是,一旦我们冷静下来,试着将书里的诀窍运用到实际学习中去,效果却往往差强人意。我们带着满心期望,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高效学习的秘诀,可是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不管那些关于记忆训练和速读技巧的道理讲得多么头头是道,只要自己试验一下,就会知道那只是华而不实的吹嘘。第二类是学术类书籍,主要涉及各种各样的理论研究成果。这类书籍不仅论述的逻辑十分严密,内容也有科学依据,但其晦涩的语言和冗长的理论却拒人于千里之外,无法在读者中产生较大的反响。由此可见,如果读者想要获得既切实有效又有一定趣味性的学习方法,就必须自己想办法来填补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在本书中,我会在必要的时候简要介绍一下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从而让大家了解每个练习背后的基本原理,但真正的阅读与学习能力训练还是会侧重于实用技巧,保证大家不会空手而归。

现在市面上关于记忆力、思维导图和时间管理的书籍可谓琳琅满目。因此,本书涉及的许多内容,相信大家也不会感到陌生。但据我所知,把所有与学习方法相关的因素都融合在一起,逐一探讨每个因素对整体学习效果的影响,这类书籍却十分少见。在我看来,出版物市场的这种现状与学习这一领域的重要性不相符,这就是我撰写本书的动力源泉,同时也是本书的特别之处。

下文中的图0–1就是我特意为格吕宁学院的学生设计的学习流程图,其中囊括了从快速阅读到实际应用的四大阶段,以及其他一些与学习间接相关却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迄今为止,格吕宁学院的学生总数早已过万,大家手上捧着的这本书就是从这套培训课程的内容中总结得出的精华。学习流程的4个阶段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对大型企业的信息管理非常感兴趣,阅读了有关这一领域不少的理论著作。当时,我突发奇想,试着将其中的经典步骤援引到学习过程当中,于是便画出了图0–1。

从这幅简单明了的流程图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出学习的过程主要包括4个阶段和4个要素。在第一阶段,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从书本中读取所需的文字信息。在这个与文字打交道的过程中,大脑读取信息的效率主要取决于我们阅读文本的整体效率。所以,掌握各种各样的阅读技巧就是这一阶段的重点。在阅读技巧中,“速读”的概念已经相当普及,凡是对它感兴趣的读者,肯定已经或多或少了解过一些相关的训练方法。但在我看来,这个概念无法确切地体现读取信息的重点。因为过去几十年来在对阅读技巧的研究中,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早已达成共识,一味强调速度不仅无法全面提高阅读能力,而且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还会对阅读效果产生负面影响。从本质上来说,阅读就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而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则始终在于理解、吸收并且长期记忆所读内容。换言之,只有在读懂了每一个字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才算真正地完成了阅读任务,提高了阅读能力。一直以来,人们都误认为这种通篇阅读的做法是在浪费时间,但实际上,只要我们掌握了科学的阅读方法,逐字逐句仔细阅读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学到更多知识。包括神经学在内的各领域研究都已证明,每个阅读能力处于平均水平线以上的人,都有可能在不影响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将自己的阅读速度提高3倍以上。在正文的第一部分,我会向大家详细解释这种阅读方法的意义所在,并且利用各种有趣的练习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其中的诀窍。图0–1 格吕宁学院的学习流程示意图

将文字信息读入大脑之后,就该开始第二阶段的任务了。人脑是一台异常复杂的运算机器,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存储信息。而且人脑对同一条信息处理得越充分,学习效果就越好。因此,第二阶段的训练任务就是学会利用大脑与生俱来的运作机制,帮助我们实现快速阅读的目的。在这个阶段,我要向大家介绍另一个全新的概念——视觉卡片。其实,大家刚才看到的那张学习流程图就是一张完整的视觉卡片。主题词位于卡片的正中央,其他的相关信息以主题词为起点向四周发散,顺时针依次排开。这既是制作视觉卡片的基本原则,也是阅读的最佳顺序。我们之所以要在阅读的同时,特意拿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来制作视觉卡片,就是因为它符合人脑的自然运作方式,可以十分有效地帮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深度处理信息,为接下来的两个阶段打好基础。说到这里,相信你也有点儿动心,想要亲自动手制作自己的第一张视觉卡片了吧。不要着急,讲解完整个流程的基本内容以后,我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讲解更多关于视觉卡片的内容,并且给大家安排相应的练习。

用图表处理信息的方式效率极高,历史也非常悠久。毫不夸张地说,早在人类文明起源之初,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着手探索人类思维的运作原理了,试图依此设计出更高效的学习技巧、工作技巧。早在史前的岩画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从一个中心图形出发进行发散式构图的壁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提出利用关键词增强记忆的方法。我在本书里提倡的视觉卡片正是基于这个原理设计出来的。时至近代,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用这种方式做笔记的优点,并且按照自己的理解为其冠以各种不同的名称,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思维导图”(Mind Mapping)。他在当时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表现形式,直到今天仍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在本书中,我改用“视觉卡片”这种新的提法,大家大可以把视觉卡片理解成思维导图的同义词。

接下来是学习流程的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的学习任务是存储信息。一说到存储和记忆信息,很多人就会愁眉苦脸,以为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但事实恰恰相反。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存储信息不但一点儿也不痛苦,反而是整个流程中最有趣、最简单的一个阶段。

完成了前三个阶段的任务以后,那些新知识就牢牢地存储在我们的大脑里了。到了关键时刻,我们只需调出大脑中已有的信息即可。最后一个阶段看似简单,却是每个人刻苦学习的根本目的所在。在前面的阶段,我们已经简要地提过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其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种能力就是时间管理能力。要知道,不懂得如何掌控时间的人,就无法真正掌控自己的学习。如果没有切实的目标、合理的计划和明确的重点,再多的努力也只是蛮干,不仅自己觉得很辛苦,还在无形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时间管理的最大意义并非让我们在同样的时间里学会更多的内容,而是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在改善学习效果的同时有更多的休闲时间,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些休闲时间。

每个学生都肯定有过类似的经历:大考临头,可偏偏就是没有动力学习,强迫自己坐在书桌前面,却一会儿动动这个、一会儿摸摸那个,时间异常难熬,最终既没有完成复习任务,也没有得到放松。因此,适当的自我激励也是学习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自然就不会让越来越多的任务一拖再拖。想象一下,一有任务就马上开工、尽快收工,这难道不是最理想的学习状态吗?此外,学习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我们能否在关键时刻集中注意力。如果忽视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经常发现自己又在傻兮兮地开小差、做白日梦,然后不得不伸个懒腰、晃晃脑袋、揉揉眼睛,回过头把刚才读过的内容重新读一遍。最后,我还想强调一下压力管理的重要性。人在遇到难度太大的学习内容时,必然会感到压力,而压力难免会阻碍大脑思考,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想打破这个怪圈,让自己重新进入吸收新信息、积极思考的状态,我们就得额外掌握一些快速减压的技巧,以备不时之需。

在书中,你将一一学到上述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但在正式开始训练之前,我还是建议大家先按捺一下自己的好奇心,跟着我来了解一下学习流程各个阶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出清晰的脉络,为之后的训练打好基础。一幅阅读旅程的完整地图

许多抱怨自己记性太差的人都认为问题出在“调用信息”这一环节上,但这其实是一种错觉。在学习流程的第四阶段,大脑的任务就是按照实际需要重新整理已保存的信息,然后将其输出,用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但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如果我们在存储信息(也就是建立知识结构)时没有采取正确的方式,信息存放的次序不当,自然就无法重建。换言之,调用信息这个阶段能否顺利进行,主要取决于存储信息的效果。要想高效地存储信息,我们就要在处理信息时根据大脑的自然工作原理用科学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在第一阶段,我们只有先保证深度理解,才能充分了解文本中隐含的信息。总而言之,每个阶段都依赖于上一阶段。只有了解每个阶段的重点所在,掌握相关的技巧,我们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保证整个学习过程的高效率。只可惜,不管是在小学、中学这样的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后来的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中,我们都没有机会接触到相关的技巧。没有人告诉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方法其实都是有问题的,因此,我从心底里希望本书能够帮助大家补上这至关重要的一课。

在书中,除了介绍相关技巧,我还会按顺序逐一介绍学习流程的4个阶段。不过,各位读者也可以忽略我的论述顺序,先挑自己最感兴趣的技巧学习。如果你觉得自己在时间管理方面有欠缺,希望首先解决这个问题,那你完全可以先读这一部分内容。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希望按部就班地了解整个学习过程,当然也可以跟着我的节奏,从头开始逐章阅读本书。尽管如此,我还是建议大家偶尔跳过一章或是打乱一下阅读顺序,这种新的阅读方式或许会给你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新鲜感。

图0–2较为详细地展示了整个学习流程及各个阶段的训练重点,它将一直伴随大家读完这本书。你可以把它当作这次阅读旅程的地图,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就回过头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清晰地把握全书脉络,时刻追踪自己的进度。在正文的各个章节,我会按照逆时针的顺序对结构图中的每一个点进行详尽的讲解。当大家阅读完这本书以后,你们的脑海中就会生成一幅关于学习流程的完整图像,彼此间的逻辑关系也会变得无比清晰。有了这样一幅图像,你以后的学习自然会得心应手。图0–2 “格吕宁学院学习流程”视觉卡片学习流程的第一阶段拓宽视野,快速阅读阅读的第一阶段,我们的任务就是读取书本上的文字信息。在这听上去十分简单,实际却不然。我们身处一个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信息爆炸、资讯泛滥。可是,现代人却仍在沿用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阅读方法,丝毫没有意识到我们亟须另辟蹊径,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在这个社会,或许我们最常听到的三个字就是“没时间”。可是,就算你面前已经堆满了要看的书,我也仍然建议你挤出一点儿时间来阅读这一章。你会发现,其中关于快速阅读的内容能让你的阅读速度提高2~3倍,而且还能让你的理解更加透彻。这样一算,阅读这点儿内容的时间不就赚回来了吗?

正如我在序言中反复强调的,阅读速度绝非衡量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唯一指标,理解和记忆才是至关重要的。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每天不停地读书,最后脑子里却空空如也,那速度再快不也是徒劳吗?因此,我始终都反对使用“速读”这一概念,它会误导读者,把大家带到错误的方向上去。

在这一章里,大家将学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那就是在阅读的同时梳理文章的脉络,从而简化此后存储信息的步骤。这项任务不仅不会影响原有的阅读速度,反而能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读得更快。当然,你还必须从其他角度来全面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否则突然加快阅读速度肯定会影响理解程度。美国著名导演和演员伍迪·艾伦(Woody Allen)曾经说过一句玩笑话:“告诉你,我只花了半个小时就看完整本《战争与和平》了。”他的朋友吃了一惊,问道:“哦?那你觉得这书怎么样?”这位电影怪才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回答:“不就是讲了点儿俄国的事情吗!”

过不了多久,你就能随心所欲地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轻轻松松达到现有速度的2~3倍,而且还能比原来逐字逐句死啃书本时理解得更透彻、记忆得更牢固。这听起来或许令人难以置信,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难道不是始终成反比的吗?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下文的练习里你会体验到,根据语义单元读取信息时理解程度自然会出现惊人的提升。此外,你还会学到,怎样在读入信息的同时在脑海里梳理出清晰的逻辑脉络。你不再需要额外花时间把“视觉卡片”画在纸上,在节省时间之余还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这一系列技巧的结合点就是文章内在的逻辑结构,其表现形式是视觉卡片。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掌握这种特别的阅读方法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吧。01阅读一本新书前的准备工作

绝大多数人捧起一本新书,都会下意识地翻开第一页,然后一页接一页地往下阅读。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这种做法其实是不科学的。阅读一本新书就好比从头开始完成一幅拼图。当你准备开始拼一幅有几千块小碎片的大拼图时,肯定不会随便捡起一块就动手拼,而要先看清楚最终的完成图究竟是春天开满野花的草原,还是一艘航行在湛蓝大海中的帆船。如果你是一个做事谨慎的人,可能还会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检查一下拼图的总块数是否足够,以确保自己在拆开包装时没有粗心大意弄丢一两块。接下来就要从大堆的拼图碎片里找出4个角,估计好大概的位置,再拼出完整的4条边,给整幅拼图搭起一个框架。完成了这些准备工作,浩大的工程就正式开始了。从较为简单的部分着手,先拼好一个主题图案,或是相邻的颜色相近的部分。整个画面中较为难拼的部分可以暂且放着,等到其余部分都完成以后再拼这部分就很容易了。现在,我要问问大家:一个七八岁的孩子都懂得拼拼图的时候要按照这种步骤来,不能一块一块乱试,可在阅读时,我们怎么就把系统处理问题的重要性忘得一干二净了呢?其实,从头开始阅读一本书,还不算太严重的阅读问题。最容易被人忽视但却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当属开始正式阅读前的准备工作。图1–1 阅读好比玩拼图梳理逻辑脉络,明确宏观定位

在开始玩拼图游戏之前先要看清包装上的完整图像,这相当于在阅读的时候粗略了解一下整本书的大致内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制作视觉卡片,至于具体的做法和技巧,还请大家耐心等待一下,我在下文中自然会做出详细的讲解。现在,我们来看看视觉卡片的优点所在。以本书为例,在这上百页的篇幅里,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图0–1的那幅学习流程示意图。手里拿着这样一幅一目了然的总览图,相当于拥有了一张标示整本书脉络的地图。不管遇到多么琐碎的细节,你都不会迷失方向,或者忘记自己在宏观版图上所处的位置。

此外,除了给整本书的内容梳理出清晰的逻辑脉络,我们还可以在必要时找出这本书在整个专业领域中的定位。尤其当大家为了准备考试阅读大量专业资料和著作时,这种宏观上的清晰思路更必不可少。试想一下,一个心智正常的人肯定不敢赤手空拳贸然闯进热带雨林,没有指南针和地图,也弄不清自己的所在位置就出发,简直等于白白送死。可是,当我们拿起一本新书准备阅读的时候,却很少有人意识到给整本书定位的重要性。因此,当我们的理解和记忆出现问题时,也从来不会有人把原因归结到准备工作上来。

宏观定位之所以必不可少,归根结底是因为人脑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部位——缘脑。一旦这个大脑分区感知到周围环境中存在过多不确定或不稳定因素,认定大脑无法根据现有信息清晰把握事件的全貌时,我们就会感到恐惧,甚至惊慌失措。因此,我们在接受新信息时才倾向于寻找整体的逻辑关系,首先厘清头绪,再做出反应。一旦大脑无法梳理出所需的脉络,给出宏观上的指导,我们就会感觉手头的事情乱成一团,认为自己无法完成这个任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一步了解一下缘脑的工作原理。知识普及缘脑的工作原理一般人都知道人脑分为左脑和右脑,但我们其实也可以根据大脑的不同部分在进化过程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划分,并分析不同部分的特点。大脑中最原始的部分叫作脑干,负责指挥人体的四肢和其他器官履行最基本的功能。许多低级脊椎类动物(乌龟与蜥蜴等)、爬虫类及鱼类也有脑干,所以这个分区又被称为“爬虫类脑”。脑干完全没有学习功能,它主要辅助人类做出本能的反应。我们一旦察觉到有异物向自己飞来,就会本能地抬起双手保护头部,这就是脑干发出命令的结果。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脑干的作用,例如有些人在图书馆总习惯坐在同一位置,我们在办公室或是自己的车上会有意无意地留下一件私人物品,就好像动物抢占领地一样。看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会问:大脑的工作原理固然有趣,可是这些本能反应跟学习新知识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之所以要了解脑干的功能,就是为了避免无意中踏入“雷区”,引起脑干不必要的抵抗反应。比如,如果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压力过大,或是感觉到竞争的威胁,我们的脑干就会本能地活跃起来。我们的大脑一旦切换到这种应激状态,血液就会从大脑的其他分区流出,逐渐聚集,最终集中在脑干部分。这时,这个毫无学习功能的脑部分区就会成为主导,我们会感到自己无法思考,也学不进去新东西——轻则学习效率下降,重则根本无法进入工作或学习状态。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考试前或是在工作上遇到新挑战时,我们的配偶或是上司有时也会成为我们压力的来源。在讲到压力管理的内容时,我们会进一步讨论这方面的内容,学习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重新找回积极的学习和工作状态,摆脱脑干的本能应激反应。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比脑干先进一点儿的脑部分区是缘脑。猴子、奶牛及海豚等哺乳类动物也有缘脑。这一脑部分区主要支配人的感觉和情绪,负责保持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说得通俗易懂一些,就是让我们始终处于身心健康的状态。而且,缘脑也与长期记忆和性生活息息相关。图1–2 人脑的构成在人脑的各个分区中,最晚进化形成的是大脑皮层,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大脑,它是人类特有的脑部分区。这个区域的功能十分强大,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包括语言、逻辑分析、分类整合、推理辩论、创新发明、执行策略与决策等。有了这一系列的能力,人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而不只是一味地服从或执行命令。每当人脑接收到一条新信息时,缘脑就会首先被激活。如前文所述,这个部分主要负责人体的生理及心理平衡,而人脑所有分区从本质上来说只有一个功能,那就是确保生命安全。因此,缘脑必须充当信息过滤器,将新的信息与既有经验进行分析比较。如果得出的结论是正面的,也就是说同类的信息曾经给我们带来积极的影响,那么缘脑就会亮起绿灯,允许这条信息传递到大脑皮层,等待进一步处理,我们也会从主观上感到愉悦,产生处理这条信息的动力。比如,你曾经成功地完成过一次产品展示,那你在今后的工作中自然会更加乐意接受此类任务。但如果你曾经有过一次失败的经历,那么缘脑在下次接收到同类信息时,或许就会亮起红灯,试图拦截这一信息,保护心理不再受到同样的负面影响。毕竟,心理平衡对于生存的意义也是不可小觑的。最后一种情况,如果人脑接收到的信息没有太大的倾向性,既不是特别积极的,亦非完全消极的,那么它仍然能够通过缘脑的过滤与监控,顺利进入大脑皮层,但在这种情况下,大脑皮层无法得到强烈的刺激。这就意味着,这条信息不会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自然也无法进入长期记忆区域,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探讨这方面的内容。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缘脑是严格依照既定的模式来完成工作的。只要成功过一次,就相当于获得了长期通行证,因为心理上的积极反应对人类生存来说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墨守成规,始终遵循既定的工作与学习模式,我们就永远学不到新知识,无法取得进步。我相信,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改变有多么难,因此,每个人其实都在时刻与自己的习惯做斗争,试图挣脱惯性的束缚。回到学习的话题上来,缘脑的这种工作原理会使我们越来越抗拒学习。小时候在学校里的种种不愉快经历已经让许多人在潜意识中把学习和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了,这使得我们的缘脑在接收到新信息时,自动屏蔽了许多至关重要的内容,从而加大了我们工作与学习的难度。

每一种新的学习技巧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种新的行为模式,因此这些技巧对于缘脑来说无一例外都是挑战。不管我们惯用的学习方法多么低效,缘脑都会固执地认为:我一直是用这种方式学习和思考的,而且我至今活得好好的,因此没有必要冒险做出改变。这个逻辑听上去或许有点儿滑稽,但却十分直观地体现了缘脑的工作模式,它并不懂得我们要尝试学习的新方法是百益而无一害的。在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比如遇到老虎,这种过滤机制确实非常有益,它能够让我们停止无谓的思考,直接做出本能的反应,要么冲上去制伏眼前这只老虎,要么撒腿逃跑。如果没有这种过滤机制,我们的大脑就会不由自主地胡思乱想:“如果我心平气和地跟这个‘大猫’谈一谈,说不定它就不想吃我了。哦,对了!我还可以把刚采的果子给它吃,说不定它以后就改吃素了呢……”

虽然新的学习技巧能够让我们学得更快、更好、更轻松,进而将学习所引发的情绪从消极转为积极,但首先我们必须说服自己的缘脑。所以,在起步的时候困难肯定是难免的,难怪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图1–3 新行为模式对原有的习惯的挑战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本书中介绍的方法才显得格外有效。我们在进行记忆力训练的时候,就会体验到这种情绪的转变。只要我们亲身体会到新的行为模式对自己有益无害,缘脑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逐渐将这种新习惯定位为积极情绪的催化剂。这样一来,它就会转而支持这种新习惯的养成,而非总是屏蔽它。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原有的习惯将会逐渐改变,新行为模式就会轻而易举地融入其中。图1–4 新行为模式发展成新习惯

在学习流程的每个阶段,我们都需要用同样的方法赢得缘脑的支持,其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宏观定位。只要我们找到一个明确的定位,而不是毫无目的、杂乱无章地向大脑输入信息,缘脑对信息的反应就会变得平和,不会产生应激反应。图1–5 “国家司法考试”视觉卡片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法律系的学生,想要了解一下国家司法考试里关于夫妻二人共同订立遗嘱的具体法律法规。你从图书馆借来了一本关于继承法的专业教科书,根据快速阅读的规则,你第一步的任务就是要从头到尾梳理一遍国家司法考试的考点,以便下一步在教科书中找到继承法的相关内容。

接下来,你要翻开教科书,从目录中提炼出继承法这一特定法律领域的大致知识结构。当然,民法法典中关于继承法的内容也会对你的整体思考有所帮助,图1–6就是我根据这些内容制作的视觉卡片。图1–6 “继承法”视觉卡片

有了这样的视觉卡片,所读书目和所学内容在整个学科以及具体领域的定位将会一目了然,你在接下来的阅读过程中也能时刻将新学到的知识与既有的知识网络系统地结合在一起。回到我们的例子上来,你现在需要的信息是夫妻二人共同订立遗嘱。那么,请你在上面两张视觉卡片的基础上制作出第三张更加具体的卡片,把所有与共同遗产相关的要点都囊括在内。这样一来,有了清晰的脉络,你的缘脑就不会强烈抵触新信息了,学习自然会事半功倍。

不管你的专业是法律还是其他,这种梳理脉络的方法都完全适用。凭借已有的专业知识,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将每本新书归类到整个学科的知识架构当中,并且根据具体的阅读目标,找到新书在职业规划或是考试大纲中的定位。最后,我还可以向大家保证,花在制作视觉卡片上的那一点儿时间,不管是从长期还是短期的学习效果来看,都是绝对值得的,因为有了清晰的宏观脉络,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更多地吸收新知识。花5分钟时间快速浏览全书

快速浏览全书这一步就好比在玩拼图游戏的时候先拼完4条边,由此得到的粗略的整体印象能够给你的缘脑发出积极的信息,让它感觉更加安全。此外,这种做法还能有效地激活你的右脑。读过前文中的介绍,相信大家对缘脑这个概念已经不再陌生了。那么,我们的右脑在学习过程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知识普及左脑与右脑人脑的构造就像半颗核桃仁,有左右两个半脑之分。这两个分区之间通过神经束(也就是所谓的脑胼胝体)彼此相连。20世纪7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人的左右脑有着严格的功能划分。左脑主要负责所谓的学习功能,也就是我们在读书与进行职业培训时最需要的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包括逻辑思维、语言功能、数字概念、有序列举、因果认知与逻辑分析。左脑在处理信息时采取线性方式,即按照信息出现的先后顺序逐一进行运算处理,类似我们今天常说的数字化。因此,信息出现的先后顺序和具体时间显得格外重要。由于左脑相对来说比较关注细节,所以我们可以形象地说,左脑只能看到一棵一棵的树,而无法看到整片森林。与之相反,右脑则主要关注整体信息。人们曾经认为,右脑主管人类思维中充满幻想和创意的部分,图像、色彩、节奏、空间是其中最显著的部分。因此,如果说对于左脑最重要的是时间,那么对于右脑最重要的则是对空间的感知与处理。如果说左脑主要处理数字信号,那么右脑负责的就是模拟信号。右脑关注的焦点是事物的全貌,而不是任何具体的细节。换言之,右脑看到的是整片森林,而不是一棵一棵的树。图1–7 左脑和右脑的功能划分

随着近几十年来科学的迅猛发展,这种对左右脑功能的严格划分已经不再适用。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左脑甚至可以完全代理右脑的工作,反之亦然。换言之,“左脑”和“右脑”这两个概念是不科学的称谓。人脑中其实存在着数千个不同的功能中心,它们彼此之间紧密协作才能保证人类思维的正常运行。虽然图1–7这一简化模型在医学领域已经过时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确实拥有上述两种极端的思维模式。因此,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上述理论不失为一种通俗易懂的解释,可以简化对某些复杂的脑部活动现象的分析工作。在此,我想特别说明一下:本书中凡是提到“左脑思维”,都是指分析思维,而“右脑思维”则指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空间与形象思维。在讲述存储信息的那一个阶段,我们还会进一步探讨人脑不同分区与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在当前这个阶段,大家只需要明确一点:只有当我们同时调动自己的左脑与右脑,激活两种思维模式时,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小孩子在学习的时候通常都会更多地使用右脑,这是我们在年纪小的时候特别容易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重要原因之一。可惜的是,一旦进入小学,开始接受课堂教育,我们就会越来越倾向于左脑思维,毕竟左脑主要负责学习。随着这种一边倒的思维方式不断发展,我们越来越难吸收新知识。从这时起,学习会变得越来越困难,也越来越没有乐趣。

现在,让我们通过一个小实验来体会一下左右脑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别。请大家一边阅读下面这篇小文章,一边试着记住故事的具体内容。有一天,“两条腿”拿着“一条腿”坐在“三条腿”

上。突然,“四条腿”跑了进来,一下子抢过“一条腿”。“两条腿”情急之下,抡起“三条腿”就朝“四条腿”砸了

过去。

对于一个习惯左脑思维的人来说,最有用的学习方法就是不断进行机械式的重复阅读,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遍这个故事。有一天,“两条腿”拿着“一条腿”坐在“三条腿”

上。突然,“四条腿”跑了进来,一下子抢过“一条腿”。“两条腿”情急之下,抡起“三条腿”就朝“四条腿”砸了

过去。

怎么样?反复读过几遍以后你是否记住了故事的内容?这种死记硬背的机械式方法不仅耗费大量时间,还无法保证长期记忆。一个星期甚至是一天以后,你或许就会把这“一堆腿”的故事忘得一干二净。因为在机械式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产生越来越强烈的抵触心理,获取信息的效率也会直线下降。长此以往,我们只好听天由命,承认自己的脑子天生不好使,一辈子都没办法跟那些聪明的同学竞争。可是,大多数有这种想法的人都不知道,自己之所以不擅长读书,并不是因为天赋低,而是不懂得如何正确使用自己的大脑。

那么,用右脑思维是否会好些呢?既然大家已经知道右脑思维代表着形象思维,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些乱七八糟的腿变成生动的图像吧。“一条腿”我们可以暂且把它想象成一只炸鸡腿,“两条腿”当然是一个人,三条腿不就是可以用来当凳子坐的东西吗?我首先想到的是挤奶用的小板凳。“四条腿”的动物有很多,最常见的应该就是狗了。经过一系列的替换,这个故事变得完全符合人脑的形象思维和记忆模式。一个挤奶女工坐在三条腿的小板凳上休息,手里拿着一

只炸鸡腿。她刚想咬一口,一只土狗冲了进来,把鸡腿叼跑

了。女工一气之下,抡起小板凳就朝土狗砸了过去。

现在,你可以闭上眼睛,靠在椅背上稍微放松一下,在脑海里把整个故事的情景从头到尾回放一遍。只要你再稍微添点儿油加点儿醋,充分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和想象力,我相信几天甚至几周以后你也一定可以毫不费力地回忆起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或许你现在会问,什么叫作调动感官?不用着急,我稍后会详细讲解这方面的技巧。

读到这里,有些聪明的读者可能会怀疑,故事既然是我编出来的,当然就可以给每个角色都找到一个最合适的替代图像,从而讲出一个合情合理的故事。所以,我有必要进一步解释一下这个小实验。我曾经训练过几个天才儿童,帮助他们备战世界记忆力大赛。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尝试给这几个奇怪的角色随便安上两条、三条或是四条腿,可是不管怎么组合每个角色的腿数和故事情节,最终孩子们都能想象出各种各样与故事情节配合得天衣无缝的具体图像,讲出有趣的故事。当然,我也很清楚这些幼稚的腿的故事和成年人阅读的专业书籍的难度相去甚远,但这个小实验的作用只是让大家用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来体会左右脑的工作方式。如何将这一原理运用到更加复杂的信息处理当中,我会在本书的其他章节给出详尽的解答。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阅读这个话题上来。在快速浏览的过程中,我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标题、副标题、插图、表格以及被加粗或是变成斜体的关键词上,而且整个过程总共不应超过5分钟。在这段短短的时间里,你已经可以很好地了解整本书的大致内容了。想象一下,如果你没有花费这5分钟的时间,而是直接一页一页地往下死啃,那样需要浪费多少时间才能让你突然发现自己手上的书根本没有阅读价值,或者不能提供你真正需要的信息?为了及早做出正确的判断,我们需要掌握科学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准确地把握全书的大致内容,这就是快速阅读的优势所在。在稍后的章节中,你会逐一学到这些技巧,学会如何从整本书中快速搜索出自己需要的重点信息。02主动阅读,积极思考

要想在阅读和学习过后的一段时间内还能及时回忆起自己所需的信息,我们必须学会主动阅读,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书里的知识。主动阅读是什么意思呢?学习新知识前先激活既有的知识网络

每个运动员在比赛之前都需要热身,在进行主动阅读前,我们的脑细胞也需要这样一个准备过程。在此之前,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大脑存储信息的两大规律。接下来,你将学习如何将这两条规律运用到实际的阅读当中。

第一条规律是:要想记住一条信息,必须将其与既有的知识网络结合在一起。否则,再多的信息也只能在我们的脑海里毫无章法地飘来飘去,用在学习上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了。

这个规律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人脑的运作原理。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上千亿个神经元,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脑细胞。每个神经元上都有上万个神经树突,与其他脑细胞相连。至于脑细胞之间究竟是如何沟通、如何协同完成复杂的思维活动的,则是极为复杂的生物过程,科学家至今仍不能给出透彻的分析。

虽然这些脑细胞的数量极其庞大,但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与神经元的绝对数量并无直接关系,起决定性作用的反而是神经元之间连接的密集程度。可以说,人体哪个器官的神经网络最密集,哪个器官就最聪明。如果某个部位只有很少的神经连接,那就表明神经反射的途径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无法高效地传递信息。最值得一提的是,新的神经连接只能建立在既有网络的基础上,凭空长出一个孤立的神经树突是不可能的。图1–8 脑神经示意图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请大家看一看图1–9。人脑中的神经连接好比蜘蛛网上的丝,每接收到一条新信息,就相当于蜘蛛又织出了一条新的丝。而且,与神经树突的生长规律一样,新的丝必须连接在既有的网上。如果没有固定在既有的网上,刚织好的丝就会随风飘走。

蜘蛛网都不是完全对称的,我们的知识网络同样如此。织得密密麻麻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相对熟悉的领域,说明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具体的知识,在那个特定领域的知识较为丰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较强。这些部分可能是我们的专长,也可能是一个长期的兴趣。有了较多的基础知识,既有的可供连接的神经树突的基数也更大,我们在这些领域就能够更加轻松地学习新知识,并且将其结合到既有的知识网络当中。与之相反,织得疏松一些的地方代表我们在这个领域的知识仍有较大的欠缺,甚至连最基本的常识都尚未掌握。这种情况的出现,多半是因为这部分知识和我们的学习或工作的关联不大,或者是我们对该领域毫无兴趣。由于已有的丝实在少得可怜,那么就算我们阅读了大量新知识,也很难找到落脚点,将其固定于既有的知识网络上。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每涉足一个新的领域,都会感觉尤其困难、力不从心。图1–9 蜘蛛网不是完全对称的知识普及知识–学习时间曲线在图1–10这张知识–学习时间曲线图中,我们看到的是一条类似幂函数图像的圆滑曲线。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达到一定的学习时间以前,我们既有的知识网络还十分稀疏,所以新知识很难找到落脚点,知识储备的上升曲线非常平缓。我们必须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在一个全新的领域获取必要的基础知识,然后逐渐了解其全貌。在起步阶段,我们虽然也会学到很多知识点,但想要记住它们往往很困难。可是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多,我们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吸收新知识的效率就会越来越高,我们在这个特定领域的学习才算步入正轨。图1–10 知识–学习时间曲线

这个过程好像滚雪球,雪球滚得越大,滚起来就越轻松。因此,每当涉足一个新领域的时候,科学安排学习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其一开始就纠结于细节问题,倒不如从整体下手,由宏观至微观逐步深入学习。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道理,我们重新回到玩拼图游戏的例子上去。拼好4条边后,我们应该先拼整幅拼图中最容易拼的部分。图片的主体部分拼好了,剩下的较为困难的背景部分就变得相对容易了。所以,在遇到阅读难点的时候,我们不妨暂且跳过,等到通读一遍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再回过头来仔细研读,原本像天书一样的内容我们再理解起来就会有茅塞顿开之感,用很短的时间稍加思考即可。再比如,盖房子先得打好地基,这个道理连三岁小孩都懂,如果第一层还没盖好,就急急忙忙想要加盖屋顶,那结果肯定很糟。

在宏观定位的阶段,我们已经通过设计和制作视觉卡片梳理出了整个学科领域的脉络,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重要基础。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也应该像管理电脑里的文件一样管理自己大脑里的信息。试想一下,如果你在用电脑的时候毫无章法,每个新建的文件都随便乱放,那么下次想找到它们,就会很困难。可是一到人脑记忆上,我们却往往忘记条理的重要性。电脑至少还有搜索功能,只要你能隐约记起文件里的某几个关键词,点几下鼠标就可以找到这个文件,可我们的大脑却完全依赖于条理来管理信息。因此,视觉卡片恰恰是一种大多数人都懒得去做但实际上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接下来的第二阶段,我还会更加详细地讲解相关的技巧。

要想更好地记忆新信息,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知识网络。如果我们在接收新信息的时候第一时间将其与自己既有的知识网络结合在一起,新信息就能更加牢固地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了解自己既有的知识网络,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领域已经编织了哪些丝线,哪个部分的网络较为密集,哪个部分比较薄弱、急需填充新的知识。这个从整体上盘点现有“库存”的做法,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知识架构,还能从一个侧面激活整个知识网络,为新信息腾出足够的存储空间。

这种方法相当于在自己的大脑里建立高效有序的文件夹系统。等到在第四阶段调用信息的时候,所需信息自然可以信手拈来。这就好比你大脑里的磁盘碎片少了,信息的完整度提高了。相信大家都使用过微软Windows系统自带的磁盘碎片整理工具,这个软件的工作原理就是从整个硬盘里搜索出相关度较高的文件,然后将其重新整理,储存在相近的位置上。这样一来,日后读取数据时,电脑的速度自然就提高了。只可惜人脑还没有进化出这种功能,所以,我们在读取信息的同时就要格外注重信息的关联性,把正确的信息用正确的方法存储在正确的位置上。此外,我们还要在正式开始学习之前,花一点儿时间激活自己既有的知识网络,让稍后的学习更加轻松、记忆更加牢固。知识普及平台期意味着什么?我还想向大家介绍另一个关于学习的曲线,它代表的是能力与练习时间之间的关系。与上一条曲线不同,从图1–11中,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条圆滑向上的曲线。我们的能力会经历一个又一个不规律的平台期,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向上迈一个台阶。这种能力发展的模式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学习一种新的乐器或是练习一种新的体育项目时,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此外,大家即将在本书中学到的制作视觉卡片的方法以及各种记忆技巧也属于这类能力。图1–11 能力–练习时间曲线以学钢琴为例。上完前几节课,你终于可以弹出旋律了,或许还学会了弹奏第一首简单的儿歌,这说明你已经实现了零的突破,登上了第一个台阶。接下来,你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难度更大的曲子,可手指却偏偏不听话,怎么弹都弹不好。这是因为你的能力还停留在第一个台阶上,并且正在像蜗牛一样缓慢地向前挪动。不管是学习一种新的乐器、新的体育项目还是新的阅读技巧,飞跃本身都不是重点。最难熬却又最关键的其实是在同一个水平层次上停滞不前的那段时间,也就是所谓的平台期。我们会逐渐感到灰心丧气,抱怨自己的努力没有换来应得的回报,要是平台期的持续时间太长,我们甚至会彻底失去动力,半途而废、不了了之。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曾经试图学习弹奏一种乐器,但能够真正坚持下来的却少之又少。所以,我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这个痛苦的过程。我们必须认识到,尽管我们在主观上会觉得自己毫无进步,但平台期却正是大脑建立新的神经连接的过程。我们之所以尚未感觉到切实的变化,是因为大脑还在进行下一步的隐性工作,即生物学上所说的“包鞘”。每当脑细胞,也就是神经元之间建立新连接时,其表面就需要生成一种新的叫作髓磷脂的物质。形象地说就是光有裸露的电线还不成,必须再裹上一层绝缘橡胶,才能正常使用。也就是说,必须等到这个生物过程结束了,大脑才能获得一条崭新的思维路径,我们的能力才能再上一个台阶。因此,当你下次感觉自己又开始停止进步时,请回想一下我上面所说的这个生物过程。暂时看不到进步恰恰说明你的大脑正在帮你完成最重要的一个步骤——量的积累,很快你就会突然感受到质的飞跃。你会发现,了解事物背后的运作原理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体验,仿佛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合情合理的交代,让你能够心甘情愿地接受整个等待的过程。每个人从头开始学习一项新技能,都必须经历4个阶段。以开车为例。刚出生的婴儿显然还不具备开车的能力,可正是因为他们还没到琢磨这件事情的年龄,所以不会开车既不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也不会使他们产生任何心理上的不安。这就是第一阶段:虽无能力却也尚未萌生明确的意识,即“不知己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总有一天会发现,为什么别人都会开车,而我不会呢?一旦提出这个问题,我们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意识到自己某种能力的缺乏,即“知己不能之”。由于我们已经体会到了不会开车的种种不便,而且为此感到不安,所以我们理所当然会主动采取措施改变现状。刚高中毕业的女生或许会缠着爸爸带自己去找个空旷的地方练车,或许会报名去驾校学开车。不管通过哪种途径,重点是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找到机会开始学习这种新技能了。这就是第三个阶段:有能力也意识到了,即“知己已能之”。在这个阶段,我们明明已经学会了所有操作,背熟了所有交规,可每次把手放在方向盘上的时候,心里难免还是会紧张。我们必须时刻留心手部动作和脚下动作的配合,遇到比较复杂的路况也会有些犯怵。总而言之,我们必须把自己的系统内存全部用在开车上,根本顾不上别的事情。直到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自己不用总盯着倒车镜,拐弯变线时不会老是急着打转向灯,离合换挡、停车起步也已习惯成自然了。我们的大脑终于可以放松下来,一边开车一边听听音乐。这就说明我们已经到达了最后一个阶段:意识不到自己有能力,即“不知己能之”。图1–12 学习的4个阶段在学习技巧这一领域,我们的能力发展同样遵循这种自然的发展规律。所以,大脑存储信息的第二大规律是:只要我们不断练习,总有一天这种新的技能会习惯成自然,变成我们潜意识的行为。这时,即使我们不再关注某个特定的技巧,我们的大脑也会在潜意识里指挥相关的器官完成任务。我们的大脑将会拥有更多空闲的空间,可以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学习上。本书里的绝大多数练习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设计出来的,这个训练方法能够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将新的学习技巧转化成潜意识操作的能力。当你完成了整本书的训练以后,一整套最科学的学习流程就已经深深地印在你的脑子里了,你完全意识不到技巧的存在,可以集中精力理解与吸收新知识。积极提问,双向阅读

假设你手里捧着一本新书,而且已经做好相关知识和整书的视觉卡片了,那么,接下来还需要做什么准备工作吗?是的。下一步我们要从这些视觉卡片出发,提问自己各种各样的问题:我究竟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希望从中找出哪些信息,学到哪些知识,继续深入哪几个领域?

这个步骤最重要的作用在于避免被动阅读。很多人都认为,阅读只是一个单向吸收信息的过程,我们通过眼睛这个媒介读取文字信息,将其传输到脑部。但大家可能都不知道,在这个传输信息的过程中,我们只调动了自己的左脑。要想提高阅读效率,我们必须从消极被动地接收信息转变成积极主动地汲取信息。这个转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给学习过程添加另一条途径,不仅要自下而上地从文本中吸收信息,更要自上而下地把自己的思考融合到书本中去,实现双向阅读和双向学习。

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的思维必须始终走在作者的前面,将每一条读到的信息与自己既有的知识做比较,使它们融合在一起形成长期记忆。我们可以问自己,如果我是作者,我会不会用另外一种方法来讲解这个知识点?作者在这个地方是否遗漏了某些信息?图1–13 学习过程中的信息传输

积极提问其实就相当于隔着文本与作者对话。有了这种互动,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获得更大的阅读动力,记忆效果也会明显提高,因为我们已经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把书中死板的知识转化成了自己的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激活既有的知识网络,尽量提出有意义、有深度的问题。合理安排阅读进度

为了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不被厚厚的书本吓跑,最有效的技巧就是在阅读前把整本书划分成几个部分,并安排好阅读进度。我相信大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抱着厚厚的课本,每看完几页就数数页数,看自己还剩下多少内容要啃。如果你有这种习惯,那你肯定知道在刚开始阅读的时候,那种遥遥无期的感觉多么令人难受。

划分部分完成之后,我们还要计划一下,自己究竟需要在多长的时间内读完整本书。研究证明,人脑在预先知道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会自动提高工作效率,以便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时间。至于每个人有多少空余时间可以用来阅读,显然不能一概而论。等讲到时间管理时,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接下来,我们要安排好每部分内容所需的阅读时间。如果我们时刻盯着面前的大部头,每隔几分钟就琢磨着还有300页……200页……100页,当然没有办法集中精力理解书里的内容。与其一开始就想着一整本书,倒不如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每读完一部分的成就感都会使我们获得更大的阅读动力。当然,我们也可以用那种便笺纸记录下自己读过的每个部分,这种做法除了有自我激励的作用外,还能让每天的阅读进度变得一目了然,让时间管理变得更加轻松。

阅读一本书好比参加一场马拉松比赛,再专业的运动员跑完30公里也难免会产生疲劳感。可是快到终点时,哪怕再疲惫,运动员也可以加快速度、全力冲刺,这就是确定目标的神奇作用。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要把这种“马拉松效应”应用到阅读中。按照作者的设计,每本书都只有一个终点。当我们将几百页的内容自行分成几个部分以后,就无形中增加了终点的数量,让我们能够多次体会到冲刺的快感。当然,由此产生的阅读动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图1–14 阅读一本书好比参加一场马拉松比赛03现在就开始提高你的阅读速度

既然必要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我们现在就可以开始阅读了。你不仅会学到提高阅读速度的技巧,还能够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将书的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记忆得更加深刻。这种改变不仅能够为你节省大量的时间,还会在将来的阅读中给你带来越来越多的收获。在哈佛商学院,速读类的课程早已成为十分热门的必修课。肯尼迪和尼克松等历届美国总统都特意训练过自己的阅读技巧,白宫、美国空军以及美国航空航天局现任的许多工作人员也不例外。多国的统计数据都已经证明,高收入人群的年平均阅读量在20本书以上。全球政界与商界的高层人士几乎都能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资料,难道阅读能力可以决定事业的成功与否吗?

其实,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往往能够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充满魅力,在职场上及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游刃有余。曾经有一项研究试图找出人际交往的秘诀所在,即究竟是哪些因素令我们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感到愉悦。研究结果显示,交谈双方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