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教育的变与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3 05:34:17

点击下载

作者:南怀瑾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旧教育的变与惑

新旧教育的变与惑试读:

编者的话

南怀瑾先生是近年来享誉国内外,特别是华人读者中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为其终身学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其一生从军、执教、经商、游历、考察、讲学的人生经历又是不可复制的特殊经验,使得先生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 “一代宗师”。书剑飘零大半生后,先生终于寻根问源回到故土,建立学堂,亲自讲解传授,为弘扬、传承和复兴民族文化精华和人文精神不遗余力,其情可感,其心可佩。

南先生一生极为重视教育,尤其重视青少年教育问题,认为这直接关系到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明天。针对青少年普遍感到迷惘、彷徨的症结所在,他亲自撰文,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从当时的现实问题,如心理问题、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思想问题等,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历史文化,层层剖析前因后果,句句发人深省。这一系列文章一九七六年间陆续在 《人文世界》杂志连载,后合编成册,一九七七年以《二十世纪青少年的思想与心理问题》为名由老古出版公司出版,受到社会各界的推崇,引起强烈共鸣,被誉为 “当前社会之解剖书”、“青少年思想教育之诊断书”、“中西文化交流之过滤书”等。一九八四年三月第三版时改名为 《新旧的一代》,复旦大学出版社在一九九零年出版简体版时又将书名改为 《亦新亦旧的一代》。我们在重新编辑本书过程中,一致认为本书是南师谈论教育问题的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应引起重视,经刘雨虹老师重新审定,改名为 《新旧教育的变与惑》。

南先生认为,当时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思想文化与心理问题,他深入浅出地分析了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及其对人们心理状态的影响,西方文化对东方社会与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新旧教育制度之不同,武侠小说与社会心理教育的关系,以及人性与人欲等问题,指出,二十世纪末期,因受古今中外思潮的交流、撞激,传统的宗教、哲学、教育等道德理性的准绳命如悬丝,青少年思想彷徨、矛盾,情绪郁闷、烦躁,此乃历史趋势中自然的现象,文化思想在变动的时代必起的波澜,也是人类历史分段生命中当然的病态。我们既不能凭历史文化的感情而一切陷于悲观,更不能徒受时代的感染而盲从冲动,以至于忽略了随时偕进的理性思想。我们所要的,是有特立独行和 “确然而不可拔”的精神,融合古今中外所长,建立新的文化机运,使后来一代走上安定的道路。他更进一步地指出,暂且搁置形而上的生命本体论不谈,遗传、家庭、历史文化、时代潮流、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等是形成青少年思想与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为此,他主张从历史文化演变的过程中追溯前因后果,寻求药方,正本清源地检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他认为,中国家庭教育的精神是注重人格的教养和礼仪的规范,其标准和核心是 “孝道”,本质上是 “爱”的延伸和 “爱”的反应。至于学校教育,最初的目的和精神也是人格教育,秦汉以后发展为科举取士、登科及第而做官。而现在很多青少年对中国固有文化处于“褪色”而“真空”的状态,对此我们应深思反省而庄敬自强,改正教育与学风,建立一番复兴文化的新气象。

我社与南怀瑾先生结缘于太湖大学堂。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认识和传扬中华文明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紧迫感,承蒙南怀瑾先生的信任和厚爱,独家授权,我社将陆续推出南怀瑾先生作品的简体字版,其中既包括世已有公论的著述,更有令人期待的新说。作为一代国学宗师,南怀瑾先生“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毕生致力于民族振兴和改善社会人心。我社深感于南先生的大爱之心,谨遵学术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原则,牢记出版人的立场和使命,尽力将大师思想和著述如实呈现读者。其妙法得失,还望读者自己领会。东方出版社二〇一五年七月

新版说明

这本书是集合许多短篇文章而成的,每篇都是南师怀瑾先生所写,最初是在台湾的 《人文世界》月刊上,分期刊登。《人文世界》月刊是南师在一九七一年所创办,当年的五月正式出版第一期。此后每期皆有南师亲撰文章至少三篇。内容则包含对各家学术的探讨,心性修养,以及对教育、青少年等问题的研究,陆续皆以记录文形式发表。一年多后,因工作繁忙,文章也渐渐少写了。

一九七七年二月十八日 (农历丁巳年正月初二),南师开始闭方便关,并嘱古国治同学成立老古出版社 (三年后改为老古文化事业公司)。这本书就在当年的九月出版了,书名是 《新旧的一代》。后在大陆印行简体字版时,书名改为《亦新亦旧的一代》。

南师一向重视教育问题,本书内容,谈及教育文化方面的篇章较多,故在重新修订出版之际,更改书名为 《新旧教育的变与惑》,并略述本书源起,以告读者。刘雨虹 记二〇一五年七月 庙港

三版献言

《新旧的一代》原名 《二十世纪青少年的思想与心理问题》,一九七六年间陆续在 《人文世界》杂志连载过,出书以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广大读者的共鸣和推崇,誉为当前社会问题之解剖书、青少年思想教育之诊断书、中西文化交流之过滤书,等等。由于作者南怀瑾老师经历过旧社会的种种礼教,也接触到新时代的般般改革,因此,每一件社会问题的来龙去脉,在他口中委婉道来,就仿佛一出剧本中的历史诗篇,但见诸方英雄豪杰、历史人物蜂然而起,在多重变动的大时代中,轮班上演,转眼又默然消逝,了无踪迹。上下古今多少事,尽在笑谈中。从讲演中的启示,使我们这些年轻学子,发现了问题的症结。从历史人物的典范,使我们确立自己安身立命的中心思想,找到了 “中华文化的根”,不再 “失落”,也不再 “迷失”……

今天打开各种报章、杂志,所有政论家对世界动乱根源的分析,都以 “经济的不平衡”、“政治的对立”为引发一切社会问题的主因,而忽略了在政治、经济等表面问题背后的思想文化与心理问题。政治是人对事的安排,主体在人;经济是人对物的处理,主体也在人。而指导人的行为是主观的思想和客观的文化背景,换句话说,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及文化素养的人,才能提升到更高的政治层次和经济境界。否则尽管政权再巩固,经济再发展,两种资源都是有限的,怎禁得住人类无穷欲望的冲击?反之,没有精神文化做基础的物质文明,能为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吗?“神秘的西方,现实的东方。”这是近几年流行美国的口头禅,乍看之下似乎是颠倒了,其实说的是现在中、西文化相互冲击的现况。在印象中,产业革命以来的西方是崇拜唯物的、科学的、功利的,但到二十世纪的末期,却因科技文明的过度发展,人的精神生活反而造成空前的紧张和压迫,转而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解放,存在主义、达达主义、波普艺术、嬉皮生活乃应运而行,终因没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为其背景,只如一阵狂风吹过,便无影无踪了!现在呢?这些西方的先进们,抬头仰视东方古奥的文明,从 《易经》、太极拳、瑜珈术,乃至禅宗棒喝,到道家养生秘诀,愈来愈神秘,愈神秘愈吸引人,昔日为西风吹乱的黄花落叶,夹杂着飘零不尽的余果残核,并随东风缓缓倒吹,这些文化的杂碎,点点滴滴又输入了西方。

东方世界呢?在饱受西方物质文明的冲击及侵略之后,痛定思痛,早已尽弃其固有精神文化,决心全盘西化了。日本的模仿成功了,其他各国都在跟进直追。换句话说,只有科技的、实利的,才是目前东方人追求的目标,这就是所谓“现实的东方”的语意。对于这两种历史主流的反动,到底是两种极端现象的反动呢?还是中西文化确已开始在融通、调和呢?

清末迄今,中国历经百余年的苦难,中华文化的命脉已到存亡绝续的关头。昔贤有言:“中国文化存,则中国兴;中国文化绝,则中国亡。”秉此精诚,我们决定将 《新旧的一代》一书扩充、再版,也希望藉此文字因缘,能够把中华文化的种子,传播到世界各地,生根,发芽,茁长。这是我们的希望,也是我们的信心。因为只有中华文化,才能真正地统一中国。也只有中华文化,才能真正带给这个世界和平和安乐!老古文化事业公司 陈世志一九八四年三月二十九日

出版前言

有人称我们这一代为“失落的一代”、“迷失的一代”,或是“没有根的一代”。

我读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正逢南怀瑾老师讲述“二十世纪青少年的思想与心理问题”。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当时南老师讲得很起劲,句句发人深省,而且层层剖析问题的前因后果,从目前的现实问题,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历史文化。青年同学们听得极有兴趣,每堂座无虚席,因为有太多太多的启发,解答了我们许多的疑惑。

南老师的本意,想把心理问题、生理问题、现实问题,甚之,对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思想问题等等,作一系列有系统的讲述。这些问题也正是我们这一代青年感到迷惘、怀疑、彷徨的症结所在。

谁知刚刚讲个序幕,正要进入高潮的时候,他忽然停住不讲了。我们屡次要求他继续讲下去,南老师答应我们稍过一阵子,继续再讲,也好作个交代。不过,南老师课务繁,杂事多,倒是事实。

我们一直期待着,一年复一年。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已经毕业好几年了。可是,仍然没有机会见他旧话重提。现在,怀师又掩室闭关,与外界谢绝往来,不知道哪一天他才出关,为我们后一辈的青年继续研究这些切身的问题,想来不禁令人怅然。

二十世纪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二十世纪的中国,更是在内忧外患中颠沛困顿,力图自强。辛亥革命,中国的专制政体被打倒了;新文化运动,中国的古老文化被破坏了。生长在这新旧文化夹缝中的青年,整个思想便陷于古今中外的矛盾混乱之中。

如今,再翻开前几年南老师的讲稿一读,虽然说的只是问题中许多序幕的话,但是,仍然具有震撼性的启发作用。这些讲稿曾在《人文世界》杂志发表过,颇受各界人士的重视,有许多读者纷纷来函要求出版单行本。所以把它们合编成册,另外再附加南老师的其他几篇讲稿,命名为《新旧的一代》,出版贡献给青年朋友们,以及关心青少年的各界人士作为参考。古国治 谨志一九七七年六月

一、不满现实

生为二十世纪末期的中国青年,身受古今中外思潮的交流、撞激,思想的彷徨与矛盾,情绪的郁闷与烦躁,充分显示出这时代的紊乱与不安,因此形成了青少年们的病态心理。代表上一代的老辈子人物,悲叹穷庐,伤感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大有日暮途穷、不可一日的忧虑;正在茁壮中的少年,既无高瞻远瞩,更不知道如何去后顾深思,前路茫茫,一片空白,在无所适从的情态中,陷于烦闷。这是老一辈子的人应该担替的罪过?或是这一代青年们的错误呢?其实,谁也没有罪过;不能把这个责任,推诿给谁来单独承当。这是历史趋势中自然的现象,文化思想在变动的时代中必起的波澜,也是人类历史分段生命中当然的病态。

如要讲究责任谁属的问题,在两千多年前的东方,当中国春秋时期,遭逢历史的巨变,我们公认的圣人孔子,著述《春秋》大义,是把这种过错,责之于当时身在其位、力足以谋国的“贤者”。孔子这种论断的是与否,那是历史哲学上的一个问题,姑且不论。但至少要知道在春秋时代,教育和知识并不普及,因此所谓“贤者”的士大夫们,的确是义不容辞、难逃其咎的。而当时印度的圣人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敷扬佛法,却认为历史变乱的罪过,是人类与一切众生的共同“业力”所造成。当共同“业力”构成大势所趋的时期,犹如转动速度极快的火轮,当它正在旋转的时候,谁也无法插手使其停止、阻挠或堵塞,只是增加旋力发生巨变而已。孔子的道理是 “因人论世”,所以 《春秋》责备贤者。释迦的道理是“因世论人”,所以佛法的观点,便深深悲叹众生的“定业”难移。此外,老子的“无为”、“因应”观点,也正同此理而立论。我们如从 “因世论人”的观点来说,释迦历史哲学的观念,自有其充分理由的论据。如果根据此理,大有可能会袖手旁观,喟然叹息芸芸众生至可怜悯而已。如果从“因人论世”的观点来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了承先而启后,继往而开来,那么生逢历史时代剧变中,对于现代青少年的思想与心理问题,必须要检讨疏通,求其开展新运。但要检查现代青年思想的病根所在与心理病态形成的原因,又必须要从历史文化演变的过程中,追溯前因与后果,再来寻求治疗的药方。

永远不满现实的历史心理

在五六十年前的前辈时代,也正是我们出生成长的阶段,我们也正如现代青年一样,具有勇敢、决心、幻想、冲动的情绪,同时更有不可一世的气概。但也正和现在青少年相似,怀有无比的彷徨、郁闷、烦躁和敌视现实、否认一切的心理。这是十九世纪末期和二十世纪初期,新旧文化思想开始交替,东西方文化迈向交流融汇,激起中国文化新思潮的巨浪阶段。由裹成三寸金莲的小足,解放为大足,终身不出闺房一步的女子,争取男女平权。男子们由终日背诵之乎者也,提考篮、穿长袍马褂上京求名,而变为写作呢吗啊,死啃ABCD,割须剃发,穿上西装革履,大谈洋务与西学,夸为识时务的俊杰。总之,事无巨细,学无古今,人无老少,一切都在求变、待变、必变的巨变过程中。我们所接触的中年以上的老前辈们,他们面对此情此景,满腔忧患,无限感伤,随时随地都在摇头叹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而进入暮年晚景的低潮,含悲抱愤而去。但在无情岁月的推排之下,曾几何时,我们这些青少年们,不满当时的现实和轻视、否定当时老前辈们摇头叹息的情景,也渐渐地进入我们的心境,成为生活习惯的一种自然姿态。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不知不觉,自己也进入中年,昔日老前辈们不满现实的叹息感言,又渐渐地出自我们之口。这种循环性的历史悲剧,犹如新旧交响的乐章,具有时代性旋律的哀怨,永远存在于历史的阴影里。这也正是说明历史时代的途程在不断地向前推进,而人类在时代的轮转中,却永远不满现实。不论任何时代,青少年们固然如此,老年人们又何尝不如此!由于这个憬悟,我常警醒自己,不必忧伤,不必感叹,假如我过去了,太阳照样会从东方升起,历史依旧会演变下去,后一代的人们也许比我们活得更有趣,更快乐,也可能更疯狂。

时代演变中的思想与感情

由于身历其境,而了解人们历史循环性不满现实的通病,进而探寻这种随时代年龄而发生差异的思想与心理原因,便可知道人类的感情作用经常会左右理智慧思的极限。人的感情,不但对个人私心事物有占有把握的牢固性,同时对于具有历史性的生活形态和精神思考的习惯、文化背景、时间和空间的惯适,也都有浓厚的感情作用。每当历史随时代的推进而演变的时候,由于人们旧有历史的牢固习惯,只能接受渐变的推排,极难适应突变的打击。尤其对于眼前现实的精神生活,与耳目感官日常周遭事物引发的感想,例如与社会秩序、家庭环境有关的道德规范,行为的善恶标准等观念,在历史文化变更的过程中,最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心理反应和老辈子的伤感。尤其在二十世纪末期的剧变中,更为显著。站在我们这一代的立场,看到下一代的堕落和疯狂,真有不胜扼腕叹息之感。如果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检讨历史文化演变的得失、前因后果,便可比较客观地了解青少年们思想与心理趋向的矛盾。在这个时代中,旧的过去了,新的还未产生,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如朽索之驭怒马,他们失去了可循的准绳,找不到控驭自己的鞍辔,盲目自恣,陷于一片迷惘的境地。不但东方的青少年如此,西方乃至全世界的青少年,都已染上这种时代性的传染病症。其实,在这个时代中,真失去了道德的标准吗?完全没有善恶的意识吗?不然。道德和善恶,它永远存在于人心之中,它是人性中自然具有的一种功能,它只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作用转变形态。在人类的文化史上,过去的道德观念,是基于宗教的因果观念而定;教育的规范由此而教育,思想的习惯由此而思想,稳定社会秩序两三千年。现代的道德观念,由于物质文明的发达,工商业快速发展中的刺激反应,它逐渐接近以经济的价值观念而定,下意识的只有有价值与无价值的辨别。过去的善恶观念,是以人性本应善良,对于心理和行为的善恶,具有宗教性的报应而定论。现代的善恶观念,由于科学促使物质文明重要,同时曲解自由而又极度偏向个人的自私,几乎走向以需要与不需要来决定善恶的标准。这样的道德观念、善恶观念,虽然还未真正构成为现代人思想心理的定型,它的对与不对、是与否,实在是非常急切地等待着我们这一代去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既不能凭历史文化的感情而一切陷于悲观,更不能徒凭时代的感染而盲从冲动,以至于忽略了随时偕进的理性思想。

尚未成熟的历史与文化

生当这个世纪末期的青少年们,传统的宗教、哲学、教育等道德理性的准绳,已经命如悬丝,失去了它固有的信赖的时候,我们所要的,是有特立独行和“确然而不可拔”的精神,融合古今中外的所长,建立新的文化机运,使后来的一代走上安定的道路。

同时更需要认识人类历史文化的成果,它永远还很年轻,需要新知的灌溉而求其成熟。宇宙的生命,无论过去与未来,它永远是常新不古,所以曾子在《大学》中强调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易经》也常提到“随时偕进”、“与时偕极”的道理,这都是提醒人们不要满足过去,留恋过去,要展望明天,开启未来。青春的活力,它永远是推进历史文明的动能。道家素来认为“天地是一大宇宙,人身是一小天地”。为了说明人类的历史文化永远还很年轻,引申道家这个观念,可以说“历史是一部大人生,人生是一部小历史”。

任何一个人,天赋的本能,都有不同的个性和幻想,尤其在少年和青年的阶段,幻想经常占据青春活力大部分的时间。幻想不是过错,幻想加上学识,在思想和行为上,便成为有守有为的学问素养。幻想不加力学,它可能会变成无羁的劣马,自误也会误人。累积人类的个性、幻想、学识,构成为思想、行为与经验的成果,便综合成为人类的历史与文化。然而任何一个人,由青少年阶段富于幻想的时期开始,其间加以力学,或者不学,便早已奠定一生成败的基础。到了中年,便是实现他的幻想而付诸实际行动的时期;无论是事功的成就,或是学术的著作,甚至于宗教家们修道与传道的生活,都不外于此例。到了晚年,大概都是留恋欣赏过去的成果,或者感叹过去的哀乐变为回忆而随时消逝。所以孔子也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如果以现代医学的观点来说,每个人由青少年的时期,脑力开始成长,一直到了五十多岁以后,才是脑力成长到鼎盛的时期。但上天注定人类可悲的命运,正当他脑力和智慧刚好成熟,经验的累积又正是到达高峰的时候,便像苹果一样,红透熟烂,又悠然地悄悄落地,还归虚无。天赋特别、老当益壮而成为瑰宝的,那是普遍中的例外,为历史点缀了壮丽的场面。此外,无论是从事出世事业的千秋人物,如宗教的教主和大哲学家们,或是从事入世事功的伟人,谁也无法逃出这个自然的规律。

人生的生命既然跳不出这个规律,他在智慧上的成就,可以创造历史文化的期限,又如此的短暂而渺小,所以古今中外,累积几千年来的历史与文化,可以说都是青年人扮演主角的成果,中年或老年人担任编辑而写成;它永远都很年轻,并且尚未完全成熟。虽然由原始的宗教而发展为哲学,从哲学的范围而扩充到今天科学的成就,但摆在人类面前几千年的老问题,所有人生生命的奥秘、宇宙生命的奥秘等悬案,始终还没有得到确切的解答,使人确信不疑而安心于定论。并且显而易见的,集中古今中外人类几千年的思想与学术,仍然不能使这个人类社会得到永恒的平安,享受幸福而快乐。虽然在这个时代,大家震惊于科学的成就,普遍高唱科学文明,但大多数人都被科学文明冲昏了头,忘记了科学的发展只是整个文化的一部分而已。况且人们又迷失了科学的方向,只把自然科学的发展当作文化全部的需要,忘记精神科学,于是愈来愈空虚,几乎快要成为思想白痴的时代了。尤其科学的分类虽多,到目前为止,却没有一个综合科学的创立,更不能与精神文明的哲学会师,这是一种非常盲目的危机。佛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凡是现代有志有识的青少年们,应该在科学文明的时代中,创立新的历史文化。如此才是现代青年新的出路,徒然地彷徨和郁闷,于人于己,丝毫无补。但既不要为了科学的待遇而求科学,更不要忘记精神科学的急需建设;否则,这个世纪末期的一部人类历史文化,必然要走到“疯狂与镇定剂齐飞,颓丧与麻醉品并驾”的境界,那是毫无疑义、迫在眼前的社会病态。

二、西方文化的影响

现实与反现实

上文讲过人类的心理是永远不满现实的,但生存在现实的世间,又必须要面对现实,而且想要把握现实。可是当现实摆在面前的时候,却又不满现实,想要跳出现实、摆脱现实。人,就在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中,反复忙碌地度过他的一生。而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也就在这种矛盾的现象中,构成了它巍巍壮观的册页。如果从另一观点来看,正因为人类有了这种心理,才促成历史文明的进步;但从历史生命的过程和现实人生的经验来说,这种面对现实而又反现实的矛盾心理,便是造成人生悲剧和历史悲惨局面的主要原因。那么,除了这种尖锐对立的现象以外,只要安于现实,便是常理吗?而且自古至今,人类如果一向安于现实,历史和文明哪里会有进步呢?这当然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并且也是现实与反现实问题的关键所在,有待逐步分析以寻找它的答案。但把这个问题牵扯到历史文明的进步和退化来讲,便又引出对历史哲学的认识问题,须得首先解决历史文化到底是进步或是退化?

如果依照东方文化中有关历史哲学的观念,无论是中国的儒家或道家,以及印度的佛家思想,对于历史文化的发展,大体都认为“今不如古”、“新不如旧”、“动不如静”。所以人类的历史文明,经历愈久,退化愈甚。即如西方文化中宗教哲学的观念,也和东方一样,同有这种基本的看法。但是,根据历史的现象和人类现实生活的需要来讲,历史的文明不断地向前推进,不但日新月异,而且必然需要在进步中更求进步。那么,历史与文化到底是进步或是退化呢?这就要从两个基本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它的答案了。

从东西双方古代文化的历史哲学来说,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退化和堕落的,那是从宗教性道德观念的立场,看到精神文化的褪色,因此而使人类社会迷失方向,拼命追求物质欲望所生的过患而言。如果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来说,因为物质文明的日新月异,促进社会的发达,使人类在生存方面,社会的秩序有了日新的进步,因此而有多方面的繁荣。在生活方面,人类更多更大的需要得到满足,因此而享受物质文明的便利。所以便认为历史文明是进步的。由此可知,所谓历史是进步的,是指物质文明与人类的现实生活而言;认为历史是退化的,是指人类的精神生活距离自然的境界愈来愈远的结论。

近世西方文化的三股逆流

对于历史文明的进步或退化的观念,有了如上的了解,便知人类对于现实和反现实的问题,是从精神意境和物质文明的矛盾冲突而来,历古至今固然如此,往后也未必能够安稳。现在试举近世和现代西方文化影响了二十世纪青少年思想和心理的趋势,便可知道这种演变的前因和后果。

近世和现代的青少年们和过去的人们一样,最喜欢憧憬已往历史的口号。在西方文化中,动辄提到欧洲的文艺复兴;在中国则经常提出五四运动。其实,历史的往事过去以后,剩余的陈迹残留在人们的脑子里,便形成一个笼统的观念。除了真正的历史学家肯用心分析历史上的前因后果以外,大多数的人都是模糊不清,随便引用似是而非的观念,借题发挥而已。(一)西方欧洲的文化,经过中古长期的沉闷以后,自然就引发出反现实的历史行为,于是形成了十五六世纪之间的文艺复兴运动。由文艺复兴运动所带来的欧洲历史的新境界,掀起了西方固有文化思想的自由主义和民主思潮,促成了法国等地的政治革命,形成了近世西方文化思想中民主和自由的新观念。但由此一变再变,民主思想和崇拜英雄的心理互相矛盾,自由主义和自私心理夹缠不清。于是便又形成历史性反现实的行为,而产生西方历史文化的第一股逆流:如英、德、法、意等新型国家“外用强权,内唱公理”之军国主义的出现。同时又变更民主的专制为独裁,假借公理的正义为侵略。当此之时,受西方文化笼罩的欧洲各国的青年们,其思想大体上除倾向于“富国强兵”的光荣以外,纵然有不满现实的地方,也只限于反古求新,以及对少数社会和个人际遇的不满。(二)但从十七世纪以后,工业革命和科学的创造带来高度的物质文明,促使工业的发达和国家经济思想的勃兴。一方面显示出科学文明繁荣了新时代的社会,一方面却暴露了工商业发达以后资本主义的弊病,而呈现出贫富之间过度的悬殊,于是促使新的不满现实的西方文化思想,形成第二股反叛的逆流。如马克思、恩格斯等针对当时欧洲社会的病态,提出资本论和共产主义,扩充古希腊哲学的唯物思想,构成一系列的理论,影响了继起的二十世纪。(三)另一路反现实的思想,便是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由丹麦医生契尔·伽德(Kier Kegard)研究神学及哲学的结果。他认为机械文明桎梏了人性,为了要拯救世人跳出机械文明的疯狂病态,便倡言存在主义的思想。不幸的是,他的学说,不但救不了人类,而且也不能自救,结果未及中年,他便忧郁而死。可是尚未成熟的存在主义,却同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一样,不久即风靡欧洲,又普及于全世界,影响青年们的思想和心理。外不足以救世,内不足以自救,它所产生的反作用,使有些人把自我陶醉和自私、狭隘的心理思想号称哲学。

这些西方文化的思想,跟着科学文明和工商业机械的发达,以及军国主义武器的扩张,真有如蒲松龄所说的“玄夜凄风却倒吹,流萤惹草复沾帏”,很快地吹到了东方,同时又错综复杂地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人类的心理思想总是那样可怜和可笑,始终是自编、自导、自演的喜剧开场,而后却自造成悲剧闭幕。初由不满现实而反现实开始,最后再把它投向凶神恶煞的怀抱中而自悲自叹。

二十世纪开始的青年与中国

正当西方的文化思想,尚未从繁华的噩梦中步入灯火阑珊的时候,一阵阵的西风,吹醒了有五千年保守文化的古老中国。自十九世纪的末期,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开始,十分勉强地向西方文化低头,试着学习他们的轮船、大炮、洋枪、火器等。先有机械文明的输入,进而至于宗教、哲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西餐、大菜、咖啡、牛奶、跳舞、歌唱、奶罩、三角裤等,无一不来。把白米饭换换胃口,吃些牛奶、黑面包还不要紧,最惨的便是由人文思想而到现实的政治,不管是自由、民主、专制、独裁、无政府主义等思想,一套一套地都搬上中国的舞台,大吹,盲目地实验一番,结果弄得惨不忍睹,无法收拾。虽然有国父孙中山先生坚强地建立起三民主义的防线,却仍然堵不住这股狂飙的滚滚来势。其实有些思想是西方文化的残余产品,并非东方或中国文化的玩意儿。

五四运动以后的重重难关

距今五六十年前的中国青年们,一方面痛心于国家民族的懦弱而急欲救亡图强,一方面又受外来新颖的西方文化之影响,于是整个思想陷于古今中外的矛盾冲突,而呈一片混乱,因此形成心理上的群情激愤。“革命”“打倒”的呼声到处嚷嚷,认为必须学习西方历史文化的先例,来个“文艺复兴运动”才能救中国。因此,自然而然地便有中国五四运动的发生。有些人把五四运动的功罪,归之于某一人或少数人身上。这是昧于历史文化大势的看法,有待沉静研讨。但当此之时,尤其是知识分子们,在文学的领域里大肆口诛笔伐,极力挑出旧社会的毒刺,加上私人的恩怨心理和愤世嫉俗的情绪,对于中国文化流弊所生的阴暗面和丑陋面力加诋毁,因此大受当时青年们的赞赏和崇拜。文学所反映出的不满现实和反现实的心理,在每个时代里往往胜过哲学、宗教、教育等的影响力量。二十世纪初期中国青少年的思想与心理,就在这种不古不今、不中不西的心理状态中而陷入一团混茫。

但我们这一代不幸的命运,坎坷不已。正当国内的心波未平,东方的日本又掀起侵略的浪潮,促使我们仓促抗战,百举皆废。经过八年长期抗战,正在茁壮中的青少年们,身受国破家亡的打击,除了愤怒与沉哀的心情以外,对于文化思想的重整与开建,已无能为力。

总之,自十九世纪末期到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青少年们,也就是现在大家所听到看到的中老年人,犹如一群拆除旧式违章建筑的拆除大队,又像一批收拾垃圾的清洁人员。当他们年轻力壮的时候,大家拿着锄头板斧,想为后代开辟一条康庄大道,建筑一个新的文化乐园。谁知正当开工的时候,忽然有人放了一把野火,最后只剩下一片荒凉,百无一就。后来跟着来了一批小孩子,看到这幅图景,便不知所云地大骂这些前辈的老少年们“无能”、“不负责”。他们愈看愈有气,于是就光着屁股、跳着脚,乱跑、乱骂,胡来一气。哭着、叫着、骂着,一无结果。大伙闹倦了,茫然一片,只好横七竖八躺在地上耍懒,自称乐天知命而不忧了!这样一幅画面,足以代表了二十世纪的东方和中国历史文化“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册页,也就是形成现代青少年们思想和心理上一片空白的原因之一。

三、大时代的小故事

开始没落的西方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东方的一幕悲剧,但也同时裁判了西方的命运。意大利、德国、法国,乃至在十九世纪号称无落日的英国,都相继没落了。残余的欧洲文化,除了一些历史的陈迹供人凭吊以外,过去号称列强的欧洲“诸侯”之邦,如德、法等国,只留下“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女多男少景象,使人感慨唏嘘而已。“十年风水轮流转”,目前震惊世界的西方文化,只有美国的美元与科学,它建国将近两百年的年轻历史,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运用这些本钱,美国小开们后来居上,用毫无领导世界历史的经验,加上 “信道不笃,为德不果”的作风,来摇荡乾坤,捭阖樽俎。然而不论美国的文化是如何的幼稚和浅薄,在二十世纪的最近三十年,它对于中国和东方,以及其他的科学文明和工商业落后的地区而言,却实在有左右影响的足够力量。

现在要讲现代青少年的思想与心理问题,而它与西来的“飘”风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首先要向大家述说我亲自经历的两三个小故事,以便从侧面来透视它的正题。

美国青年观念中的现代文明

第一个故事:五六年前,有一位美国来华留学的学生,跟我听课将近六七个月。有一天晚饭后,我们开始闲谈。他问我:“你常说我们要先发起救世救人的志愿,才能作学问,那是为了什么?”我当时很惊奇地说:“你听了这样久中国文化的课,对于这种基本的精神,还没有弄清楚吗?”他说:“我只问你为什么要济世救人?”我说:“你没有觉得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惨痛吗?”他说:“这个世界在现世纪中科学文明如此发达,人们多么幸福,哪里有太多的痛苦呢?”我说:“你没有看到因为科学文明的发达,促使世界第一次、第二次的大战,多少人受害受苦?而且战争的悲剧还未就此终场。”他说:“这两次世界大战也只是局部性的。如果以整个世界来说,到底很有限。大多数地区的人,都很幸福。这个时代真是最光辉最美丽的时代。”我听得呆了。同时,也明白了美国现代青年们的思想与心理。我接着问他:“美国青年们和大多数的美国人,都和你这种观念一样吗?”他说:“大概如此。”我便说:“假如你是澳洲或瑞士的青年,一定早就认为我是疯子,拂袖而去了。可惜你不是东方人,更可惜你不是东方的中国人,所以对于现世纪的文化思想所造成历史的惨痛事实,以及有关的灾祸,并没有亲自经历那么多的教训。一时和你也说不清楚,慢慢地再交换意见吧!不过,我也因此了解你们‘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错误心理。更明白你们所谓的中国通,根本上便患有先天性不通的偏见。”

他最后又说:“你们常常说我们患有民族优越感的心理病,其实,我在东方一年多,住过日本、印度,又路过东南亚等地。现在跟你们住了六七个月,我发觉最富于民族优越感的是东方人,尤其是东方的中国人。”我笑说:“你已经沾有中国文化师生之谊的礼貌,你不好意思说民族优越感最强的是我,对吧?”说完了,有许多未尽之意,便在彼此哈哈一笑中结束了这一次的谈话。

美国教授观念中的中国文化思想

第二个故事:四年前,一位美国某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在暑假期间访问东方。因为他读过我所著《中国特殊社会问题》的英文译本,特别安排与我碰面,又提出好多问题。其中,他问道:“中国经过几次等于亡国的时代,但是这个国家、民族、文化,不但没有亡掉,而且每经过一次历史的灾难,反而更加光辉而强大,这在西方历史上几乎是绝无此例,这是什么力量?”我当时简单明了地答复他:“这是文化统一的力量。”他听了,虽然手里不停地在做笔记,但是他的态度充满了怀疑。我不等他再问,就说:“当我们在春秋战国时期,和欧洲一样,诸侯之国大小数百,言语、文字、经济、交通等都各自为政。自从秦、汉统一以来,‘书同文,车同轨’,因此不仅是政治上的统一,实在也是中国文化的大统一。后世两千年来,中国各地的方言、习惯与风俗,虽然还保持各自的惯例,甚之,相隔数里,便有言语完全不同的情形。但是,中国的文字和文化思想却完全一致,而且远及亚洲的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因此,后来中国的历史,虽经历代政治上的变革,更改了历史的面貌,但是民族文化的大统一,始终是一贯不变的。假如西方古代的欧洲,文字和文化的统一也和中国一样,那么,西方的历史便不是现在的情形了。不过,话说回来,正因为西方的历史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异互见,所以才有十七八世纪以后的进步和今天西方文化在美国表现的情况。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神,儒家、道家的思想,都是要求统一的。”

最后,他提出儒家孔子的大同思想,即 《礼运·大同篇》里所述说的情形。于是我便说:“《礼运·大同篇》所叙述社会政治的理想,它的主要中心,在于每个人人性的自觉,人人要求自己道德人格的升华,进而达到社会群体道德的完美。《春秋》的王道、《公羊传》所谓三世中的太平盛世、道家取法于自然的‘无为’之治,都由此传统的文化思想而出发。”

美国式的自由和民主

第三个故事:四年以前,一个留华修硕士的美国学生,和我讨论许多有关中西文化的问题。他曾经想把它翻成英文,已经积了好多稿子。有一次,他和我讨论自由和民主的问题。我说:“在现代史上,美国人打着西方文化唯一光荣的旗帜,便是自由和民主的呼声。其实美国人所说的自由民主,只能说是‘美国式的自由和民主’,并不适合于其他民族、其他地区。尤其对于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国,更不适宜。但你们自己不明白,更不肯反省,因此美援与美式自由民主思想,对所到的地区所发生的作用,正好与美援成为对等的反感。”

他问:“你所谓美国式的自由和民主,这是什么意思?”我说:“这要从你们立国到现在两百年来的历史成因说起,相当复杂。总之,由十八世纪到现在,美国的祖先们,虽然带着欧洲工业革命后的文化闯进这块新大陆。但来自英、法、德、奥等国的,各自有一套祖国文化背景的观念。加上利益共同均沾的思想,因此而形成你们 ‘民有、民治、民享’的立国精神。但无论如何讲究自由和民主,在先天性的骨子里,都潜在有工商业化的利益和价值的成分。立国之初是如此,到两百年后的今天还是如此。说句老实话,你们现在的民主政治,幕后的操持者仍然不能离开工商业资本威力的背景。诚然,美国到目前为止,对其他地区还并无太大的领土野心,但不能说没有占有市场的要求啊!一有如此潜在的存心,加上国内的人们对外界世局认识不清,受到民主政治牵制的弊害,于是在国际政治上便举棋不定,依违两可。你们想要领导世界局势,必须要熟读中国的《春秋》,多学些国际政治的经验,然后才能了解《春秋》中‘兴灭国,继绝世’的大义。”到现在,这位美国同学已经回国在哈佛大学任教,开始教授《春秋》、《左传》了!

我们为了要讨论近三十年来中国青少年们受到美国文化风气影响的关系,所以首先要讲述以上我所经历的小故事,然后再来探讨“彼美人兮自西来”以后的得失利害。

四、美国文化带来的迷惘

讲到二十世纪的历史与文化和现代人的思想与心理问题,无论东方和西方的任何国家、任何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或多或少,总要受到美国的影响。尤其是东方的中国和日本,关系更大,更为密切。

全世界所有的国度里,除了少数真正的落后民族,以及某些因为地理环境的关系还在将变未变的国家,目前正坐享其成地接受现代物质文明,而仍能固守传统、苟安待变以外,欧洲的国家,如英、法、德等国,虽然抱着传统的自尊,始终存有看不起美国的心理,但在历史演变的时代趋势中,也仍然脱离不了美国风气的回旋波荡。至于东方的中国,在最近的三十余年中,确有美人闹乱朝市,形成“亲者痛而仇者快”以及“恩里生害”的情况。

现代的中国青少年们,急需认识和反省的是:造成世界局势至于现在的局面,除了美国立国经验太过幼稚以外,同时也是我们自己处在新旧文化夹缝潮流的趋势中必有的矛盾。现在,我们要想在极度的艰难困苦中力求自强而复兴,就必须先对此历史时代的前因后果加以寻思探讨,才能“温故知新”,才知如何自立而立人。

西风吹醒日本登上列强的席次

距今百年以前,东方的古国中国和日本,在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后西方新兴国家的眼光里,几乎也被视为第二个或第三个印度。其时,日本和中国都同时警觉到关门拒盗的迷梦并非良策。于是,先后派遣留学生到外国学习西方文明。那个时代所谓西方文明的重心,是在欧洲的英、法、德、奥等国家;美国,仅属其次而已,并不像现在一样有举足轻重之势。

日本的留学生回国以后,便出现了日本历史上最光荣的一页——明治维新。由此,促使日本跃登列强的地位。中国的青年呢?在清朝的腐败残局中,许多回国的人才,除了少数在洋务衙门行走以外,另外还有的,只有在洋行买办这一行中自展抱负而已。当然,这不是当年中国青年们的过错,这是中国历史悲剧的一面。由此悲愤而化为国民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

日本之所以如此,自然归功到它的历史背景,促成明治维新的幸运。当时的日本,在政治方面,因有天皇万世一系的观念,别无民族或其他大问题的存在。所以君明臣贤,而建立了伊藤博文等不世的殊勋。在学术思想上,因有中国宋、明儒家以后王阳明理学的普及影响,化成日本民族文化的根本精神。除了以西方的科学文明为用,仍以日本大和魂的民族文化精神为主。在国家的士气方面,因有强横霸道武士道的传统,特别容易与军国主义结合,于是一变就成为“大日如来”的帝国主义侵略思想。

西风吹乱黄华

而当时的中国呢?恰与日本相反。在政治方面,始终存在着将近三百年来的民族问题,以及清廷末代万难收拾的腐败政局。在学术思想上,五千年来的文化,远有儒、墨、道与诸子百家的汪洋浩瀚,各宗所是,互争长短。近有儒、释、道与东西方新旧文化的交流比较,莫衷一是。尤其正当三百年来民族革命改变历史的关节上,盲目地直接承受法国式的革命思想,舍己之所长而取其糟粕。甚之,唯恐革之不尽,致使在学术思想上缺乏重心而呈一片混乱。至于国家士气方面,由明末清初三四百年来,无论朝野上下,都对一本小说——《三国演义》,深植了浓厚的感情和兴趣。由桃园三结义而到单枪匹马,纵横天下,割据城池,自我英雄的崇拜,配上拿破仑式的戏剧性思想,便造成保皇、复辟、称王称帝以及一连串北洋军阀的历史悲剧。由此而有国父遗嘱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由此而有德、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的抗日战争。只因日本的战争毁了中国,也毁了整个东方的文化。我们了解了这些历史事实,拿我们国家的现代史与日本、苏联的现代史来比,你说,谁应该负这个责任呢?“虽曰人事,岂非天命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暴发户——美国

姑且不论我们过去有多久远的历史,但在人类历史的无尽过程中,却只占了极短的一节。然而在这几十年来的经历,如果比起美国立国两百年来的历史,我们的国家便如佛家所说,已经经历好多次的危亡劫运而不堪回首。我们这些“半老儿郎”或“老乃国之宝”的老少年们所遭逢的苦痛和伤感,绝不是现在中国青少年们由中学和大学的课本上所得到的历史常识中能体会得到的。美国和现在青少年们心目中的美国文化,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轰然爆发,一跃而居于西方文化的首席代表地位。

在我们现代青少年的心目中,说到西方文化,就好像只有美国似的。而十九世纪西方文化系统的英、法、德、奥的光荣,就只在白纸上占据了数十页面,供人观摩研究而已。殊不知五六十年前,当英国称雄世界的时期,英国文化便占据了一切。留学的目标与回国的标榜,唯英国的马首是瞻。后来德国和日本兴盛,德、日派的思想和德、日派的权威又成为一时的风尚。英、德、法、日过去了,现在便轮到美国最吃香。但是,我们盲目追随这个历史太过年轻、有冲劲、有干劲而文化太过幼稚的朋友,崇拜它的裸体美,倾心它的纸醉金迷,实在和玩弄火山上美人一样的可怕。

我们必须警觉,对于国家、对于人类历史和文化,万万不可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否则,这个求证的代价,所需付出的生命血汗实在难以计算。青少年们一听到这些中老年的朋友们在批评或讥笑英、美的“嬉皮”,看不起“嬉皮”,就非常反感,反而对于“嬉皮”有无限的偏好和同情,而对于这些批评和奚落,却有着无限的不满。其实,英、美式“嬉皮”风气的出现,正是表示欧美的青少年们对于西方文化一股反抗的浪潮。他们为了反对前辈的传统文化,扬弃宗教的信仰,摆脱旧哲学的传统,讨厌物质机械文明而生出种种的反动心理。“嬉皮”、“嬉皮”,并非偶然的“顽皮”!但时至今日,美式的 “嬉皮”又要很快地成为过去,他们现在正在盲目地探寻东方印度文化的“超越冥想”和中国文化的“口头禅”,以及中国道家的“旁门左道”,作为趋向于“超心理学”的路线。

平天下不能寄望于牛仔式的纨绔

我也常常听到我们自己的朋友很得意地引用英国前任香港总督葛亮洪在美国的演讲,他认为,“十九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二十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可惜我没有亲自听到,同时很难百分之百证实这句话,即使真有其事,别人信口开河一说,也许是别有用心,我们自己不自强,行吗?况且,且看今日的美国,对内对外的举措失当,都是使人唏嘘的事。如果没有前年的送人登陆月球,藉此一手遮闭天下人的耳目,恐怕它的声望与国际地位,早已随着美钞的无形贬值丧失在欧洲共同市场的坫坛了。在当前世界史上,美国最叫座、最成功的便是“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但是今天美国在国际上丧失声威的致命伤,无论在国内或国外,也便是害在“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的作为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政治上,无论在欧洲或东方,凡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所到达的地方,最大的成就,就是把别人的国家瓜分为二。而且美国始终不知如何才是真能安邦定国平天下的上策。内政上,在美式的民主和自由的旗帜下,弄得全国充满了红(左倾思想)、黄(色情泛滥)、蓝(工人问题)、白(吸毒与服用麻醉品流行)、黑(种族问题)等各色危机。外加学生闹事、妇女运动、逃避兵役和漏税等问题,无一不是领导世界青少年走上堕落的歪风。

当然喽,这些问题在美国人的思想中看来并不重要。他们没有历史文化的包袱,随时可以改变,随时可以通过民主的议会而改正缺点。他们有足够的自由,也有足够的勇气,能够做到“知过必改”的程度。然而其他受到美国风气影响的青少年,学坏容易,变好却难,这又怎么办?

前些日子,有一位半洋化的中国青年和一位美国少年对我说:“你们政府下令不准青少年留长发、变 ‘嬉皮’相,可以。为什么对我们外国人也要干涉?”我说:“你到中国来做什么?”他说:“读书。”我说:“既然到中国来学中国文化,对不起,中国文化素来讲究 ‘整其衣冠,肃其瞻视’,这是我们的‘国风’,‘入境随俗’,不容马虎。如果我到天体会去,一定也照他们那么做。这是要适合国际间社会的礼貌,你不能认为这是干涉你的自由。我在街上看到你们同学们赤着脚走路,我们从来没有人干涉过,对吗?”

千金之子与贾母

此外,有人认为美国花了那么多的军费在欧洲、在东方的几处战场上,又死了那么多的人,为什么不彻底地诉之于武力,求得国际间永恒的和平?其实,这便是“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的必然结果。他们的政治人物,即使有才如管仲、乐毅,也无法一展其志向。他们的军事人才,即使有智如孙武、吴起,也无能一展其怀抱。只许在国外打不准胜利的战争,限制军事战略的发挥,这是 “美国式民主”的主意。可以瓜分别人的国土,画地自守,要求别人实施“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好让自己闭门揖让,熙熙融融地享受物质之乐,这是“美国式民主”的一贯政策。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数十年如一日都如此,实在不足为奇。

所谓“美国式民主和自由”的特征,正如他们一位工商业起家的名人所说的:“世界上最大的学问,便是如何让别人把口袋里的钱,很高兴地送到我的口袋里。”“学而优则商,商而优则仕。”民选仕途幕后的牵线主力,始终离不开拥有工商业而需要随时争取国际市场的资本家。为实行国际道义,帮助别人“兴灭国,继绝世”去打仗,在工商业的成本观念上,万万划不来。所以不能打,也不准打。此外,民选的票源是广大的民众,美国一般民众与老太婆们真不懂他们自己的政治家和军人们,何以对现成的福不会享,硬要出兵远涉重洋为别人去打仗?“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谁家的老太太愿意把自己的纨绔子弟送上战场?

民主的选票是权威,在美国的大观园中,如《红楼梦》中贾母和王熙凤之流的人物,占有全国半数的选票。她们和她们的资本家,虽然是同床异梦,然而对此却是殊途同归。她们和他们联手投票送一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上了台,起初两三年中刚好摸熟了国内外政治的行情,还未能有所作为,便要忙着为下次选票争取同情。纵有掀天揭地之才,其奈天下苍生何?又奈全民选票何?况且以下驷之才,处于民主选票的悠悠之口,“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谁又敢冒纠正积非成是的危险,甘为正义而自毁其政治前途呢?!

美国文化不是人文文化的指标

由于这些粗枝大叶的认识,我们的青少年同学们,就可认清“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以及它的文化思想的是非得失。同时应当知道自己没有特立独行的文化思想而盲目倾心爱美,于国于家,后果均不堪设想。

如果从科学的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工商业的发展去认识美国,而立志要向今天美国的这一面学习,这是百分之百的正确思想。至于从整个的人文文化而言,仅有立国两百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就拿它代表了西方文化,认为它是盖过一切,那是莫大的错误。国者,人之积;人者,心之器。累积全国人心上下数千年经验和思想,方能构成一个文化的大系。今天的美国,仅是西方文化零落中的一颗经天彗星,它是科学文明的实验场,并非就是整个人文文化的指标。

五、望子成龙

反身而诚论遗传

目前提起青少年的问题,从各方面的见闻所及,不是涉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就牵连到社会教育有关的社会风气方面。同时,社会演变随着时代的变化日益加速,不但青少年的问题有与日俱增的严重趋势,跟着而来的,儿童问题与问题儿童等也同时并发。于是,一听到这些问题,便像一个很严重的危机,就在人们的心里将要随时爆发似的。束手无策地忧虑和叹息,便替代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其实,一个人或社会群体的思想和心理,是由许多因素而组成,并非只是单纯或少数的几个原因所造成。一个人的思想,从意识活动而来。意识的活动,随着身体生理的成长和变化,以及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各种影响而形成。由于意识活动构成各种思想的变化而造成心理的状态,复由心理的状态,反复接触外界的刺激和反应,而产生一般思想或某种特殊思想的范畴。依中国文化的习惯观念来讲,综合起来,由婴儿、孩童,到达少年、青年,每一阶段暂定以五岁作为界限,节节形成一个人的思想与心理的作用,必须凭藉身心两方面互相影响而成长。

暂时搁置形而上的生命本体论的禀赋问题不谈。遗传、家庭、历史文化、时代潮流、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等六个因素,便是形成青少年们思想与心理的主要成因。其中忽略了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会造成偏见与错误的论断。因此研究青少年问题,随便笼统地涉及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等问题,未必尽是确论。

关于遗传的问题,现在不想牵扯太远。贸然钻进遗传学的范围,难免变成坐谈学理而不切于实际。如果严格讨论到遗传的关系,便会牵涉到人类学、民族血统学,乃至天文、星象、地理环境、生理学、性心理与性生理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化重典《礼记》的胎教等许多学理。因此,暂时只讨论遗传的实际关系。

任何一个儿童或成人,他的心理状况,除了主要原因——得自先天形而上生命本体的禀赋,略而不谈以外,他的意识潜能的成长,实由于父母遗传的秉受,占大多数的因素。只是一般人忽略了这个问题的重心,或者根本没有发现父母本身潜在意识的重点而已。遗传的作用,大约有两种形态:(1)直接遗传:这便是说某一个人的遗传作用,是由父母两人的直接禀赋而来。(2)间接遗传:这便是说某一个人的遗传作用,是由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的血缘关系而来。无论为直接遗传或间接遗传的关系,一个人的个性和心理的形成,属于遗传的关系,几乎占有一半的成分。但是遗传的关系,又有更代变化的作用,并非是父母或祖宗是白痴,所生的子女必定就是白痴。在遗传的成因中,他还有自我的禀赋,加上受胎时的时间、空间的物理环境,以及父母在性行为时的心理与思想等主要正反的遗传原因,因此而起变化成为更代性的成因。

望子成龙岂如人意

此外,遗传的作用,最为明显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它有承受传统遗传与反承受传统遗传的两种作用。(1)所谓承受传统遗传:这便是说某一个人,他的父母是纯良老实或者刁钻古怪的人,而所生的子女,也是纯良老实或者刁钻古怪。(2)所谓反承受传统的遗传:这便是说某一个人,他的父母是纯良老实,但所生的子女,却很刁钻古怪。他的父母是慷慨好义,而所生的子女,却是悭吝自私。或者介乎两者之间,具有双重性格的个性。相对地,某一个人的父母是刁钻古怪,所生的子女,却很老成持重。他的父母是满腹经纶,所生的子女,可能是冥顽不灵。中国古史上有名的唐尧是圣人,但是他所生的儿子丹朱却是一个不肖之子;瞽叟不是好人,他的妻子也很坏,但是他们所生的儿子虞舜,却是圣人。有些忠厚老实之家,反出败子。有些不善良的父母,反而生出大好人的儿子。这就是说,在父母的心理潜能里,有善良的一面,也有很不好的一面。例如一个老实人,处处肯吃亏,可是这种肯吃亏老实的行为,是压制内心的反抗,无可奈何而变成的老实表现。实际上,他的内心并不宁谧,含蓄有极端的愤怒和愠怨的瞋恨。因此,便形成更代遗传的相反个性。或者,在受胎的性行为中,男女双方的思想心理因某种事实或天然气候,或某种环境的影响,而构成当时心理的极大抗拒和抑郁,也就变成更代遗传的相反作用了。所以望子成龙而未必尽然,并非偶然的事。

由于这个道理,大学问家的子女,也许是天生不通文墨、不爱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