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地学及奠基人:莱伊尔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3 14:21:49

点击下载

作者:管学成,赵骥民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近代地学及奠基人:莱伊尔的故事

近代地学及奠基人:莱伊尔的故事试读:

序言

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前院长、两院院士

放眼21世纪,科学技术将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将全面崛起,国际竞争与合作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激烈和广泛局面。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华民族靠什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人才,靠德、智、体、能、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今天的中小学生届时将要肩负起民族强盛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的知识界、出版界都应责无旁贷地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现在,一套大型的向广大青少年传播世界科学技术史知识的科普读物《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出版面世了。

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和温州师范学院、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的同志们共同撰写的这套丛书,以世界五千年科学技术史为经,以各时代杰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创新活动作纬,勾画了世界科技发展的生动图景。作者着力于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故事来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本书中介绍了科学家们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科学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阅读这套丛书是对课本的很好补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理想读物。

读史使人明智。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明,明代以前我国的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涌现出张衡、张仲景、祖冲之、僧一行、沈括、郭守敬、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这样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而在近现代,中国具有世界级影响的科学家并不多,与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并不相称,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相比较,在总体上我国的科技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当今世界各国都把科学技术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把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当做提高创新能力的战略方针。我国也不失时机地确立了科技兴国战略,确立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需要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需要更多更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我真诚地希望这套丛书能激发青少年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树立起献身科技事业的信念,努力拼搏,勇攀高峰,争当新世纪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

蜜月之旅

1832年7月12日,35岁的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Charles Lyell,1797—1875)和23岁的诺尔妮女士结婚。他们的结婚仪式非常简朴,参加婚礼的亲友也不多,然而气氛却很热烈。新郎是地质学界大名鼎鼎的年轻科学家,才华超群,著作宏富,在他33岁时,出版了名著《地质学原理》;新娘是名门闺秀,端庄大方,美貌过人。

洞房花烛夜,莱伊尔和诺尔妮陶醉了。然而,此时此刻,也正是莱伊尔所著《地质学原理》第一册第二版出版,莱伊尔忙于撰写第二册和第三册书稿的时候。莱伊尔的写作欲望,远远大于新婚的喜悦,他没有更多的闲暇陪同夫人。诺尔妮感到孤独,她有些抱怨了。她不理解丈夫为什么这样忙,每日伏案疾书直到后半夜,有时竟通宵达旦。

有一天,夫人向莱伊尔问道:“撰写书稿遇到了什么困难?”“资料不够充实,有待补充。第二册和第三册必须相继出版。”“我能帮你做点什么事情吗?”

听到诺尔妮这句话,莱伊尔心里豁然一亮,决定动员夫人一同外出,利用蜜月旅行的机会,进行一项地质考察。莱伊尔向夫人表明了自己的心思,夫人欣然同意。由此可见这位伟大科学家强烈的事业心。

新郎查理士·莱伊尔,1797年9月14日生于英国苏格兰法佛夏区的金诺第镇。

在优越的家庭环境熏陶下,莱伊尔自幼好学,对博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父亲的影响下,喜欢捕捉蝴蝶等昆虫,采集动、植物标本,并把它们珍藏起来。他从小喜欢跟随父亲到大自然中去游玩,稍稍长大后就和小伙伴们去野外玩耍,到河滩上拾来晶莹剔透的水晶、玛瑙等小卵石,以及一些五光十色、绚丽斑斓、形状奇特的石头。他对自然界的许多奥秘产生了兴趣。为什么岩石是层层叠叠的,为什么岩层中含有植物和动物化石,这些现象在莱伊尔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疑团。他想到,长大后一定要去揭开它们的奥秘。

莱伊尔8岁时开始学习作文,10岁学习拉丁文,13岁学习法文,17岁(1814)考入牛津大学,学习数学和古典文学,同时选修了当时著名科学家格尔登教授的昆虫学,著名地质学家贝克的地质学,并参加了地质小组的野外考察,采集矿物、岩石和化石标本等活动。他接受了从事地质学考察的基本技能训练,打下了从事地质学研究的基础。

在牛津大学学习期间,他在父亲的图书室里,看到了一本《地质学引论》,是当时著名地质学家贝克威尔的著作,他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从此便开始系统地学习地质学。书中描述的地壳运动、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等,引起他浓厚的兴趣。莱伊尔非常喜欢这本书。此书对其地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1818年,莱伊尔随父母去法国、瑞士和意大利旅游。他们穿越了欧洲最高大的阿尔卑斯山,沿途看到组成山脉的地层、岩层弯弯曲曲的形态以及古生物化石,考察了峡谷、瀑布、泥石流和冰川等地质现象,采集了岩石、矿物和化石标本。到法国巴黎时,还参观了居维叶的化石标本陈列室。这里有各地的化石标本,分门别类,相当丰富。这对莱伊尔来说,不仅大开眼界,增长了古生物知识,而且也深受居维叶地质思想的感染。

1819年,莱伊尔从牛津大学毕业,取得学士学位。后来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享有崇高的声誉。在1822年,他当选为伦敦地质学会的秘书。当他做新郎时,已是该学会的主席,在英国的科学界已经有了显赫的地位。

但莱伊尔不图虚名,决心乘蜜月之旅,广泛收集资料,充实自己的学识。新婚后的第二周,他便携夫人开始了蜜月旅行。两个人渡过英吉利海峡,再乘车到达科隆,沿莱茵河上行。

莱茵河是德国的第一大河,发源于瑞士东北部的阿尔卑斯山,经德国到荷兰的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莱伊尔小时候曾随父母沿莱茵河旅游过,对这里的山川景色,有着良好的印象。莱茵河由南向北,贯穿了德国境内的高山、丘陵和平原三大地带,全长855千米。早在公元前,古日尔曼人就在河流沿岸繁衍生息,辛勤耕耘,创建了科隆、美因兹和曼海姆等德国最古老的城市。莱茵河水量充足,河运发达,是德国重要的水上运输线,南上瑞士,北下荷兰,是两国间联系的纽带。

莱伊尔和夫人在科隆乘船逆水向上,主要途经莱茵河的中上游地段。看到两岸丘陵与平原交替,山峦此起彼伏。茂盛的庄稼长满田野,树木郁郁葱葱,漫布山坡。中世纪的古城堡不时点缀其间。这些美景,使莱伊尔夫妇心旷神怡。但莱伊尔并未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里,为了查清某个地段的景观,他不得不约夫人下船,住上几天,甚至再乘车返程观看一番。在美因兹,他约夫人一同看看这里的河道为什么变宽了。

他们看到,美因河注入莱茵河,河水改为东西流淌,河西变宽达900米。两岸多为疏松的沉积土壤,与其他河岸的岩石峭壁不同。沿河道看了这些情况后,莱伊尔想听听夫人对于河道变宽的解释。

聪明的夫人直言道:“由于支流的汇入,水量加大,使河面加宽了”。

莱伊尔听后,微笑着说:“咱们经过的河段,也有几处支流注入,河道并未增宽,又是为什么呢?”

夫人也微笑着对莱伊尔说:“这就请夫君指教吧!”

莱伊尔说:“一般说来,由于支流的注入,要增加主河道的水量。但这较大水量的排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增加主河道水的流速。由于两河汇合后,流水所要克服的阻力,由汇合前的两河道的4个岸边,减少为两个,阻力减小,而流速加快,把河床挖掘得更深了。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加大河面宽度,这要靠水流的向岸挖掘,或叫侧向侵蚀。在美因兹,支流注入后,主河道由南北向转为东西向,而加大了向岸挖掘,恰好这里两岸又不坚硬,河道就被冲蚀得更宽了。”

从美因兹,莱伊尔夫妇继续乘船上行,经曼海姆到达瑞士。一路的酷暑炎热,驱使他们到向往已久的高山冰川去纳凉。

在向导的引导下,8月中旬,莱伊尔夫妇骑马,沿河谷艰辛跋涉,来到瑞士的维墟河冰川终点。乍一到这里,他们感到凉爽极了。偶尔一股凉风沿冰川谷吹来,更使他们浑身冰凉。莱伊尔让夫人在一块长圆形光滑的石头上坐下来休息,自己则忙着到附近各处做地理考察。

从这里远眺阿尔卑斯群山之巅的阿勒枢大冰川,皑皑白雪冰盖,在阳光下晶莹耀目。大冰川向下伸展出多个冰舌,维墟河冰川就是其中一个冰舌延续下来的河谷冰川。莱伊尔的脚下是冰碛浅滩,满地是沙石、砾石,大小不一,混杂在一起。在这个冰川末端的冰块中,他还看到各种带棱角的石块。脚下的石块,也是冰川融化后停积下来的。他注意观察这些角砾,表面上有很多深浅不一的划痕。这是运动的遗迹,表明冰川是沿冰川谷向下移动的。他找了好一会儿,也没有发现生物遗体。

莱伊尔回到夫人身边,向夫人问道:“你坐的这块石头有什么特点?”

夫人抚摸着石头,微笑着说:“这块石头上有些小坑,还挺光滑的,坐着挺舒服的呢!”

莱伊尔也微笑着说:“是的,我是特地找到这块石头,让你开眼界的。瑞士人称这样的石头为‘羊背石’。它光滑的表面,是被冰川的前端刨削磨光的,表面的坑槽呈平行分布,大都向下游方向变深,是冰川向下移动刻画的痕迹。”

再沿冰川谷向上看,阿勒枢冰川高高在上,而且再向前更不好走。这时太阳已经西斜,莱伊尔只得偕夫人,随向导骑马下山投宿了。

当莱伊尔夫妇来到意大利北部的桑菲列坡温泉时,已是9月了。他俩在一个邻近公路的温泉小镇住下,洗洗温泉澡,解除旅途的劳累,轻松愉快地考察一下这里的温泉。

他们住房的一端就是洗澡间。进入浴室,见洁白的浴盆和精致的浴具,光洁雅致,打开开关,温热的泉水流进浴盆,屋子里立刻蒸气弥漫,还有一股硫黄味,使人感到有点刺鼻。

热情好客的旅店老板告诉说,今天是周末,镇上的音乐堂有音乐会,欢迎贵客光临。

莱伊尔喜欢听音乐,他的夫人更是音乐迷,还弹得一手好钢琴,遇此机会,当然不肯错过,于是欣然前往。音乐堂的主人,将莱伊尔夫妇让到最好的座位上。两人在异国他乡,听了古典音乐名曲及意大利民族乐曲的演奏。这一夜他们沉浸在优美的乐曲中,感到古典名曲激荡着人的心灵,热情洋溢的民族乐曲又向他们发出欢迎、祝福之音。这是在蜜月之旅中,度过的一个最美好的夜晚。

第二天,莱伊尔夫妇到住地周围看看。见到这里有3个温泉,从小山侧边的岩石里流出来,先注入一个修好的池塘里。这里有建在室内的两个池塘,交替使用。因为泉水里含有较多的盐分(硫酸钙、碳酸钙等),所以把泉水先注入一个池塘里,让盐分沉淀出来,然后再将泉水用管子引到浴室。

莱伊尔还注意到,有的管子不经过池塘,直接通到一些小房子的屋顶上,泉水从屋顶上洒落下来,水花飞溅,形成喷雾,落到一些放置好的装饰品模型里,40—50天后,就沉淀成如大理石一样的坚实物质,铸成美丽的内模,取下来可做装饰品。

在池塘旁边,莱伊尔向管理人员了解泉水的流量,但两位管理员提供的数据不一样。于是他亲自对每个温泉的水流量进行检测计算,得到了可靠的数据。他分析认为,泉水的多少,与大气降水对泉水的补给有关。雨季的流量比旱季要大得多。

对这个问题有了明确的结论时,他感到无比高兴。但当他回过头来,看到在一旁静候的夫人时,心里又有些不安。于是对夫人说道:“这一路上,我自己多半是忙于观察、思考、分析了,慢待了夫人,那里称得上是蜜月旅行呢?”

一直深情地注视着他的夫人,连忙说:“可别这么说,从我决定做你的妻子起,我就决心以你的快乐为快乐,以你的忧愁为忧愁,与你心心相印,完全像一个人一样。我们的蜜月旅行,不仅是人世间最甜蜜的,而且也是丰富多彩的。”

莱伊尔夫妇的蜜月之旅结束了,他们满载着丰富的收获返回故里。

踏上地学之路

1817年暑期,莱伊尔回到家乡苏格兰金诺第镇。他告诉父母,这学期在牛津大学,不仅学习法律,而且还听了生物、地学的课程,都取得了好成绩。老莱伊尔听了非常高兴,称赞他为弟弟、妹妹们做出了榜样。当他听到儿子假期中还要到爱丁堡,去旁听审理民事案件时,既高兴又遗憾地说:“本想全家人多团聚几天的,现在看来得等以后了。你去吧,青年人学习第一。别忘了,去看看叔叔,代我向他问好。”

妈妈望着他有些消瘦的面容,无限疼爱地说道:“看儿子瘦了这么多,应该在家多住几天,妈给你做你最爱吃的比萨饼,补充营养。这么快就走,真叫妈放心不下。这样吧,你到爱丁堡住叔叔家,我给你婶婶写封信,请她照顾你。”

莱伊尔对妈妈说:“到爱丁堡,我就住叔叔家,婶婶会像妈妈一样疼爱我的。你们就放心吧!”

第四天,莱伊尔即赶赴爱丁堡。

爱丁堡位于苏格兰东南部的福思河口,濒临深水良港福思湾,隔北海与欧洲大陆相望,历来为苏格兰对外联系的主要口岸,是苏格兰的首府。城区建在一片丘陵地带,雄踞市中心火山丘上的古城堡,威武壮观。从这里有市区主要干道通向王宫,案件的审理就在苏格兰高等民事法院中进行。

苏格兰高等民事法院分为外院和内院,内院有两个审判庭,受理来自外院和各郡法院的上诉案件。各郡的法院,则由郡首主持。当时苏格兰的基层法院,政、法合一,权势显赫。难怪不少富豪乡绅,总想叫儿孙去学习法律。

聪明的莱伊尔很理解父亲的心思。他回想起,进大学开始学的是古典文学和数学,两年后改学法律。但这一年来的学习并不尽如人意。

和莱伊尔一起学习法律的同学,有一位衣冠楚楚的克鲁斯。从一起听课开始,克鲁斯就很热情。从介绍书籍法典到讲课老师的履历,以及伦敦近年民事案件的审理情况,他是个百事通,天底下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情。但就是这个人,当他与莱伊尔熟悉之后,一次却贴近莱伊尔的耳边说:“学习法律,就是学会捉弄人。遇到对你不利的法律条文,就设法变通;如果遇有不利的旁证,要绝对耐心,不惜厚颜无耻地去诱导,让他说出对你有利的证词,这些够你学一辈子的。”

这些话,使质朴的莱伊尔对克鲁斯以及他们所学习的法律,感到困惑不解。

在一次民事案件审判后,多数人认为宣判是公正的。莱伊尔的好朋友贝姆也认为“铁证如山,判处有据”。

克鲁斯却说:“我从来不相信什么铁证如山,哪有不可推倒的证据?拜倒在证据面前,岂不是无能的表现?”

这话使大家很惊讶。

贝姆摇了摇头说:“真是少有的奇谈怪论。”

克鲁斯气急败坏地说:“你才听了几次法学课,懂得什么,乡巴佬!”

莱伊尔正想要上前劝解,贝姆反倒很冷静,只说了一句:“那么,期终见。”挽起莱伊尔的手臂就走了。

与克鲁斯不同,贝姆衣着朴素,言语不多。莱伊尔初次遇到他,是在去年秋季开学的第二天。当时老莱伊尔送儿子来到牛津大学。父子二人到爱许莫林博物馆(Ashmoleam Museum)参观。这里陈列着大量的岩石、矿物和古生物化石标本。贝姆正在里面整理标本,见一老一少进来,便上前问候,对两位有问必答,并主动介绍有些标本的产地及其意义。

当老莱伊尔得知他是地学系二年级学生时,不禁称赞他是好学生,学了两年就懂得这么多了。还要儿子向他学习,这是老莱伊尔的肺腑之言。但是,他没料到这句嘱咐的话,竟成为莱伊尔以后转入地学的媒介。莱伊尔深信,老爸的眼光是不会错的。此后,两人每逢见面都畅谈学习体会,并相互选修对方的课程,在一起交流的机会就更多了。

1810年的西欧,法国才完成拿破仑法典(民法、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制定,英国的法典尚在形成之中。在英国,法学的教学不如地学、生物学完善但丰富多彩。不久,莱伊尔就把学习的重点,转移到地学、生物学了。他和贝姆一起听教授讲课,又一起复习、钻研,到学期末,两人所修的各门课,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有一次,他俩遇到克鲁斯,克鲁斯说:“这次是叫你俩丢在后边了,可是两位生活得可不如本人轻松。我奇怪,你们学那么多地学科干啥?难道准备去裁决‘水与火’之争吗?”

在爱丁堡的古城堡山下,地学界“水与火”之争,辩论十分激烈。莱伊尔从来不想高高在上,裁决哪方的胜负,而是要参加到争论中去。他注重实地考察,取得第一手资料。正当他聚精会神地观看地质现象的时候,忽然听到喊声:“好哇!莱伊尔,你在这儿!”

他转身一看,原来是贝姆和几位地学系同学,以及一位大家敬重的地学专业老师,他们风尘仆仆,正向他走来。

贝姆的同学是由老师带领来苏格兰作地质旅行的。当他们得知莱伊尔到爱丁堡的来意时,都劝他不要错过认识这一带地质情况的好机会,一起去作地质旅行。贝姆还答应,回来后与他一起去听案件的审理。

莱伊尔愉快地答应了。当晚他到爱丁堡的叔叔家,说明了这个情况,次日就去参加地质旅行了。从此,莱伊尔踏上了地学之路。

走向成熟

莱伊尔自幼喜爱大自然,喜欢到野外去观看植物、动物,以及各种自然景物。对于昆虫和五光十色的岩石矿物有着特别的兴趣。他小时候跟父亲游山玩水、捉昆虫,长大以后和同学们外出旅游时,都十分注意地理观察。当他学习地质学以后,更是有意识地到山上、河边、海边去观察大自然的变迁。

他年轻的时候,就到过英格兰南部萨塞克斯郡、怀特岛,到过苏格兰的湖区,也到过法国、德国和瑞士;考察过阿尔卑斯山脉和大西洋的海岸。他把所观察的结果写成论文。他是从现在的地质变迁中去体察过去的地质作用,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做:现在是了解过去的一把钥匙。后人把他的这种研究方法称为“谈今论古”。

1823年,莱伊尔曾多次观察、研究河流的地质作用。特别是在自己的家乡,他站在奔流的河边,目睹河流对于两岸岩石的冲刷,又把冲刷下来的岩石碎块、泥沙冲走,而在水流缓慢的地方又沉积下来的现象。他意识到,大地在缓慢地变化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是河道的地方,将来可能会变成陆地;原来是陆地,将来可能会变成河道。这样他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撰写了一篇论文《佛法尔郡的河流地质作用》,在伦敦地质学会上宣读这篇论文时,受到了广泛的称赞。大家认为,这篇论文是他在野外仔细和深入观察的成果,显示了他的地质研究才华。莱伊尔的这篇早期著作,充满了“水成论”的观点。

早在1821年,莱伊尔就非常推崇当时的地质权威詹姆逊教授。当他得知詹姆逊教授在爱丁堡讲授地质学的消息时,他毅然决定去爱丁堡听他的讲课。而詹姆逊是水成派创始人魏尔纳的得意弟子。詹姆逊1804年在苏格兰大学担任自然历史教授,1808年在爱丁堡创立了魏尔纳自然历史学会,公推魏尔纳为名誉会长,该会的宗旨就是宣传“水成论”的观点。莱伊尔当初地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受詹姆逊的影响很大。

为了获取各类地质资料,掌握野外考察的基本知识,莱伊尔于1822年回到家乡——文其尔海地区,专门考察海水进退现象,从而验证这个地区的海陆变迁和地层变化。在这个地区,他看到海水已漫到悬崖岸边。据当地居民说,原先岸边的黄色沙滩,后来被海水淹没了,海湾里的水面扩大了。但是这种海进现象是缓慢进行的,远非一次所能看清楚,最好是在数年或数十年内不断观察,才能看得出来。

1823年,莱伊尔参加了导师巴克兰教授领导的地质小组,到英格兰南部萨塞克斯郡和怀特岛进行地质考察,研究那里的白垩纪(距今约1.37亿年的地层)的地质界限。

1824年,又跟随巴克兰教授到苏格兰湖区进行选题考察,对湖区的形成,以及该区地层、地貌、地质演变做了详细观察和描述。同年,莱伊尔还有幸陪同法国地质学创始人普利沃斯特,到英格兰和苏格兰进行地质考察,对那里的地层、构造、地貌、岩石、矿产等,进行全面的考察和研究。他在同两位教授一起工作的日子里,学到了许多地质知识和工作方法,这对于莱伊尔以后的成长起到了极其有益的作用。

莱伊尔于1825年发表了关于脉岩侵入沉积岩的论文,这是他在野外考察中,根据亲自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撰写而成的。莱伊尔在野外清楚地看到,岩浆冷却结晶形成的岩脉,穿插在层层叠置的沉积岩的裂隙中,与岩脉接触的沉积岩有被岩浆烧烤的现象。由此,莱伊尔确认,沉积岩是水成的,而岩脉则是火成的,从而他抛弃了水成论的一些偏激观点。

1827年,当莱伊尔读到施克罗柏写的《法国中部地质》一书时,看到书中把许多地质现象分别归因于自然界中水或火的作用,基本上排除了宗教迷信、愚昧无知的陈旧观念,引起他内心的共鸣,觉得说出了他想说而未说出来的话。

在1828—1829年间,莱伊尔的学术水平大大提高了,学术活动也大为增多,学术思想也比较活跃。他越来越敬重“火成论”的创始人郝屯了,他认为郝屯的“火成论”,对于许多地质现象的解释,特别是火山活动、火山作用和火成岩的生成都是正确的。同时,他还接受了拉马克的进化论思想,拉马克是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公认的特种变异论的创始人,著有《法国植物志》、《动物哲学》及《无脊椎动物》等。这些著作已成为世界名著。

在此期间,莱伊尔同苏格兰地质学家莫奇逊合作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以法国中部火山岩说明河谷的冲蚀现象》,文中论述了水成作用和火成作用的地质效应,明确提出了自然变化的渐进作用。文章发表后,受到了“水成论”拥护者,他的老师巴克兰教授的反对和指责,也遭到了水成派的其他权威地质学家的攻击,这对初出茅庐的莱伊尔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面对这一切,他丝毫不动摇,耐心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获得不少人的理解。

1828年后,莱伊尔曾多次去巴黎访问,在那里,他结识了许多著名的自然科学家。例如“灾变论”创始人居维叶、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矿物学教授布朗尼亚尔、法国地质学创始人普利沃斯特等。同他们一起探讨当代的地学、生物学理论,相互交流观点,研究地质成因、变化,广泛学习和听取了各个学派的基本思想和论点,使他受益匪浅,对他的地质渐进论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启迪作用。例如,莱伊尔本来是反对拉马克的特种可变理论的,曾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长期以来没有什么重要的变化,这在他早先出版的《地质学原理》中有所反映。当他读了拉马克的《动物哲学》一书,并与拉马克交谈后,才开始接受了拉马克的理论。后来又进一步接受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物种起源理论,终于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观点。

莱伊尔从这些讨论中,更加明确地认识到:火山作用在近代地质史上起了巨大的作用,并且在地球演化的古代地质史中,起着更为巨大的作用。认识到火成岩是呈线状分布的;火山与地壳上的断裂是分不开的。

经过同科学界许多著名科学家的交往,莱伊尔深刻认识到,“水成论”和新兴的“突变论”,与宗教界的上帝的“神创论”是一脉相承的。他抛弃了错误观点,接受了郝屯等科学家的正确观点,开始确定自己的地质渐进理论。他明确提出:说明过去的地质现象,应在现在的自然现象中寻找依据,过去和现在的地质作用是同一的。这就是后来为人们所称道的莱伊尔的现实主义原则。

1828—1829年间,莱伊尔制订了编写《地质学原理》的计划,为了充实和丰富地质渐进理论,他又到法国的奥沃尼,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岛进行考察,并取得了大量的地质资料。他更加明确地认识到,改变地球面貌的力量是地球内部的力量和地球外部的力量,例如火山、地震、风力、河流、海洋的力量。这样一来,莱伊尔地质渐进论的基础更加充实了。

1830年他出版了《地质学原理》第一卷,以后,他经常到各地考察,相继出版了其他几卷著作。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莱伊尔在地质学术研究上的成熟,莱伊尔也因此而闻名于世。

“将今论古”

人们称天文学、地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和化学为自然科学的六大基础学科。然而地学(包括地理学和地质学)比其他五大学科发展都要晚一些,它长期被禁锢在教会的势力之下。这是由于地球是人类诞生的摇篮,而在教会看来,人类又是神创造的生命,因此,地球上发生的一切现象只能用神(上帝)来控制和解释。长期以来,教会的强大势力影响了地球科学的发展。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后,欧洲各国相继进入资本主义时期,自然科学也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而发展。近代地质学理论在同神创论的激烈论战中,从萌芽到建立定律、原则、方法和指导思想,并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当时有一批地质学家为地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法国的古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生物进化的理论;英国的地质学家威廉·史密斯创建了“化石层序定律”;法国的古脊椎动物学创始人居维叶提出了“器官相关定律”;英国的古生物学家查理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进化论并做了系统论述,对古生物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书的主人公莱伊尔,他在地质学上的贡献,除建立了地质渐进理论外,在地学工作方法上还提出了“将今论古”的办法,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指导思想。

地球历史十分久远,地球从诞生之日起,至今已有46亿年。46亿年的风风雨雨,沧海桑田,使地球不断演化变迁。而我们人类只有200万—300万年的历史,比起地球来,只是一个小零头。那么,人类怎样去研究知道地球的过去呢?莱伊尔提出了“将今论古”的办法,即人们把今天看到的地质事件,比如,火山爆发、地震、河流的冲刷与沉积、海洋的潮起与潮落、地球自转的快与慢、生物的进化等,用来作为研究地球过去的依据和借鉴。莱伊尔在运用这个方法的时候,曾发生过几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莱伊尔来到莱茵河岸边,准备考察河流的地质作用。在宽阔的沙滩上,黄沙漫漫。他在一个地势较高的地方停下来,俯视着沙层上发生的事情:

沙层上面清楚地显露出一串串、一行行蠕虫爬行的足迹,他仔细观察,发现有大小两种足迹,表明有两条蠕虫经过这里。大的蠕虫足迹是从东向西的,小的蠕虫足迹是从西向东的,两串足迹在途中相遇了。相遇处大小蠕虫的足迹紊乱,后来,小蠕虫的足迹不见了,而大蠕虫的足迹则继续向前。

这个有趣而奇特的现象说明什么呢?莱伊尔思考着。啊!这不是一幅现代自然界里生动的“生存竞争图”吗?大概这两条虫都是出来觅食的,在途中相遇了,弱者被强者吃掉,强者带着饱餐的喜悦扬长而去了。

自然界生物的现代“生存竞争图”,同样也可以发生在远古时代。所以,生物的生存竞争,促进了生物的进化、演变。他把这个现象再引申一下,即大自然的变化,更是适者生存,不能适应大自然变化的生物,就会灭亡,历史就是这样无情。

1829年夏天,莱伊尔来到瑞士西南部的日内瓦湖畔,当地人告诉他,这里不久前曾发生过一次大旱灾,德兰斯河流域久旱不雨,河流干涸了。大地上一片荒芜,牲畜没有食物,没有饮水,造成大量动物、植物死亡。有一个牛贩子的两万头牛,全部渴死、饿死了。许多野兽和家畜,都被抛到日内瓦湖中,成千上万的动物尸体,在那里腐烂发臭,远远就闻到臭味。莱伊尔在湖边、河滩上、土地里也捡到不少尸骨。他认为这个事实非常重要,如果不知道这些动物的死亡原因,可能会把这些尸骨的累积归于如《圣经》上所说的发生洪水灾害的结果。进而他想到,地质历史上的化石堆积,也不可能如居维叶所说的是灾变造成的。

莱伊尔在日内瓦湖亲自调查了这次干旱造成大量动物、植物死亡以及这些动植物遗体的埋藏情况。他发现有当时深深埋在地下的尸骨,有暴露在地表的尸骨,它们的保存情况大不相同。于是,他联想到在远古的地质时代死亡的生物,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保存完好而成为化石呢?他考察后认为,生物集体死亡,成为化石的可能性大一些。他由德兰斯河流域干旱,而致数以万计的生命毁于一旦,推想到古代海洋和森林里的情况。海洋中一些无脊椎动物,如珊瑚、介壳生物等,在海水的含盐度发生变化、温度变化,其他基本生活条件发生改变时,就会导致集体死亡,因此石灰岩中的动物化石较多。而在森林地区,环境一旦发生剧变,森林被埋葬进而成为植物化石的机会就多。

另外,生物死亡必须迅速掩埋,否则,这些遗体就会遭到其他动物的噬食,或者腐烂,或被风、流水搬运而消失。再有,有硬体的物质才能形成化石,而在成为化石的过程中,要有石化的过程等。

我们看到了莱伊尔是怎样运用“将今论古”的方法和原则,将今天他的所见所闻,与地质历史上,几万年前、几十万年前甚至几百万年前的地质作用联系在一起,去解释它们的发生、发展,这样就把从前发生的事件现代化、具体化,成为摸得着,看得见的活生生的事件了,有利于对地球过去的了解。

莱伊尔利用“将今论古”方法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观察现代河流对两岸的冲刷,河流在拐弯处泥沙的沉积,海水的进与退,地壳的上升与下降等,他都在调查中采用“将今论古”的方法加以解释、推理,使得他所探讨的地质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莱伊尔把理性带到了地质学中,为地球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考证古老的传说

1818年,莱伊尔随父母到法国旅游。那时他们一家人乘车到伦敦东部的海边多佛尔,再换乘客船,渡过多佛尔海峡,到法国的加来。虽然这段航程不过30—40千米,但一般也得航行多半天。刚一上船还好,小孩子们感到船上的一切都新奇,向大人问这问那,话语很多。但航行一段,船在风浪中的颠簸着实令人难受,孩子们躺下了。父子二人开始了有关海峡的讨论。

莱伊尔向前望去,欧洲大陆隐约在望,不禁向父母诉说道:“如果没有这个海峡,英国与法国连在一起,该有多方便呀!”

老莱伊尔听后说道:“相传,这海峡两岸,很早以前只有很窄的地峡连接,在海浪的冲击下,后来地峡溃决了,南北海水沟通了,变成了海峡。现在海峡里的水并不深,最浅的地方在中部,不过4米,向南北两侧变深。还有人说,在英国和法国,都有凶狠的动物,如狼,它们是不能自己渡过海峡的,也不可能有哪个人把它们带过来,似乎只有一个地峡的存在才能过往。不知是否真有这种可能。”

莱伊尔觉得父亲讲的这个古老的传说很有趣,但海浪有这样大的力量吗?

1819年,莱伊尔大学毕业,有机会从北到南,沿大不列颠岛考察海浪的冲蚀破坏情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