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4 07:00:13

点击下载

作者:《书立方》编委会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试读:

前言

《三十六计》是根据中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一般而言,人们都把《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相提并论,事实上很多谋略思想确实源自于这部不朽著作的阐发,但是《三十六计》一些计名的出处显然具有近古汉语的特色,其计名在元杂剧中的大量出现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三十六计》具有浓郁的华夏文明的人文气息。全书共有六套计,每套又分为六计,共三十六计。每计名称用通俗易懂的成语来命名。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原文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言论。《三十六计》虽然是一部军事著作,但它绝不仅仅具有军事上的意义和价值。其中的谋略智慧,已超出军事本身,诸如刚柔、攻防、虚实、劳逸等军事术语,经过历史的打磨,已不仅仅局限于在战争中使用。《三十六计》用途之广博达于社会、军事、人生的各个层面,即使《孙子兵法》在这一点上也难于企及,故古书上有称:“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

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

唐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率领三十万大军出征朝鲜。这一天大军行至海边,唐太宗看见碧海无边,有了踌躇退缩之意。这时,大将军薛仁贵请唐太宗先行休息,君臣来到一处营帐,丝竹款款,大家开怀畅饮。不久,只听营帐外风声四起,涛声如雷,唐太宗拉开帷幕一看,营帐在一艘大船上,大船已经出海了!原来薛仁贵怕皇帝动摇军心,于是就施以“瞒天过海”之计,事已至此,唐太宗也只有下定决心了。(这个典故见于《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 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按语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

译文

防备得十分严密周全,往往容易松懈大意,司空见惯的事情就不会引起怀疑。阴计可用于阳事进程中,不是阳事之敌对面。至阴之术,可以为至阳之目的服务。

若使秘计有成效,不能在不合时宜和无人之处实施。半夜行窃,僻静小巷杀人,是愚蠢的行动,不是谋划计策的人应做的事情。原典解读

骗了对方却能让对方不怀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瞒”则有技巧,瞒得过则大功告成,瞒不过则弄巧成拙。瞒天过海想要奏效,以下条件不可或缺。首先,要制造一个不会引起对方怀疑的假象,这个假象要令对方习以为常,正大光明,因此对方才不会怀疑;其次,即便如此,还是要想方设法混淆对方的视听,把对方的注意力转移到别处,没有精力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稳妥。经典故事要豁得出形象,放得下架子

瞒天过海在紧急时刻可以救命,不过要你舍得自毁形象。孟尝君去秦国谋发展,却被秦王拘留,即将被谋害。孟尝君听说秦王有个受宠爱的妃子,于是派人去疏通门路。这位妃子开价说:“我听说孟尝君有一袭白狐裘,是天下驰名的宝贝,如果能送我,我就替他说好话。”孟尝君确实有白狐裘,但是已送给秦王做礼物了。这时他的一个善学狗叫的门客就学狗叫作掩饰,趁着夜深人静之时翻墙越壁,把白裘偷了出来。得了宝贝的妃子在秦王面前大赞孟尝君,秦王果真放了孟尝君。由于怕秦王后悔,孟尝君不敢久留,一行人都急要出关,连夜出奔到函谷关。但是按照律令,每天鸡鸣才能打开城门。这时一个会学鸡叫的门客学做鸡鸣,才学了两三声,满城的鸡都跟着叫了起来,守门官吏便开了城门,孟尝君这才安全脱身。僻处谋命巧脱身

举世闻名的王羲之,也曾经靠瞒天过海保全性命。在他十岁时,因为聪明伶俐,深得大将军王敦的喜欢,经常把他带在身边。但是王敦是一个有政治野心的人,他想推翻东晋的皇帝,自立为君主。

有一天,王敦起得很早,他的一个部下进营帐和他谈论造反的事情,王敦忘了王羲之还在自己的帐中睡觉,两个人便密谈造反的事情。王羲之则将这逆谋听得清清楚楚,不由大惊失色,继而猜到王敦回过神来之后一定会杀自己灭口。

果然,王敦突然想起自己的营帐里还躺着个十岁的王羲之,则立即恶向胆边生,杀气腾腾进营帐要了结了王羲之。结果掀被一看,王羲之鼾声如雷,满脸都是鼻涕唾沫,连被子都弄脏了。王敦一看认为王羲之睡得非常沉,肯定没有听见刚才的密谋,所以最后就放过了这个小孩子。但这其实是王羲之急中生智,自己抠喉咙干呕,并将脏兮兮的黏液涂在脸上故作熟睡的样子,这才险中逃身。假作真时真亦假

瞒天过海要瞒得住别人,就要把假戏做真。假戏真做,真的都可以变成假的。在《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九《神偷寄兴一枝梅 侠盗惯行三昧戏》一回中,就上演了一场弄真成假的故事。在南宋都城临安有个大盗叫“我来也”,他在偷盗事成之后都会在墙上写“我来也”三个大字,被他光顾的人家见字后,方才知道家里失窃了。由于他手段高明,又很难被抓获,临安城里的受害者纷纷告状。

临安府尹派衙役严密抓捕,终于捉到了他本人,但衙役们还是不能确定,于是便将其押解到临安府。府尹升堂,“我来也”却一口咬定:“小人是良民,并非什么‘我来也’。因为衙役们没办法向您交差,于是拿小人来冒充。”府尹一时分辨不清,只得把他收监。“我来也”入狱后,便对狱卒道:“按照惯例,我进了监牢应该送给您一些‘保护费’,但是我入监时,身上之物都被衙役们搜去了。现在只有一些银两,但在岳庙神座的破砖下,算是我送予您的拜见钱。您烧香时将其取回去吧。”狱卒似信非信,但还是去了岳庙,果然得了一包银两。狱卒大喜,于是对“我来也”照顾周到。一天,“我来也”又对狱卒道:“小人承蒙哥哥盛情,无可报效,还有一些东西在某处桥垛之下,也算小人一点敬意,哥哥去取吧。”狱卒按照他的指点取了来,越发将“我来也”视为手足。

一天晚间,狱卒买酒请“我来也”。他趁着酒劲对狱卒说:“很长时间没有回家了。今夜三更,我想回家去看一看,五更就回来,哥哥放我出去一下,不知可否?”狱卒得了他许多东西,也不好意思拒绝。

于是狱卒放他回去。天刚亮,狱卒醉酒还没睡醒,“我来也”已从屋檐跳下来了。狱卒很佩服“我来也”的信誉。“我来也”说道:“哥哥放我回家去看看,为答谢您的关照,已有小小谢意留在哥哥家里。”狱卒回到家中,妻子说:“昨夜梁上忽然掉下一个包裹,而且包里面都是金银器物,难道是天赐予我们的?”狱卒情知缘故,又谢了“我来也”。

第二天府尹刚刚升堂,就有很多人纷纷来报案,说是昨夜家中失了盗,墙壁上都写着“我来也”三字,恳求大人捉拿“我来也”。府尹心里想道:“前日收监的看来不是真的‘我来也’,真的‘我来也’还逍遥法外。”于是叫狱卒把“我来也”放了。

狱卒思前想后,心里明白放出去的就是真正的“我来也”,他很佩服“我来也”的神机妙算,但由于受过他的重贿,加之害怕自己担责任,于是也不敢将此事说破,所以“我来也”就这样瞒天过海地逃过一劫。◆宋·文官服宋朝百官常朝视事,皆穿公服,唯在祭祀典礼及隆重朝会时穿着祭服或朝服。公服幞头,一般都用硬翅,展其两角,只有便服才戴软脚幞头。

第二计·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齐国以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领兵八万援助赵国。孙膑趁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都城,本土兵力空虚,带兵向魏国的都城大梁扑去。魏军闻听老巢起火,急忙回军救援,齐军于桂陵伏击魏国军队,魏军大败,邯郸之围遂解。(本计史实最初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按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译文

进攻兵力结集的部位,不如打击敌人兵力分散的部位;攻击敌军的阳刚部分,不如攻击敌人的阴弱部分。

对待来势汹汹的敌人,要躲过它的锋芒,就像在面对洪水时用疏导的办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像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所以在齐国解救赵国的困窘时,孙膑对田忌说:“想理顺纠结在一起的丝绳不能用拳头去捶打;调解搏斗纠纷的时候,只能晓之以理,不能让自己也加入战团。两军交战,就是要避实就虚,使敌方处处受到牵制,那么被动的局面自然会解除。”原典解读

妙计的效果常常令人击节赞叹,然而计策的运用却有其内在条件。“围魏救赵”的实施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施计者需要有过人的眼光和超群的才智,有广博的知识,善于观察周围的环境变化,发现对手的弱点;其次,此计对于实力略处下风的一方尤为有效,弱势者要耐得住性子,后发制人;再次,施计者不能只满足于解围,要有更远的打算,通过调动敌人,最终打击敌人,这需要远见和勇气。经典故事敌阳不如敌阴,避实击虚绝对好过硬碰硬

竞争求胜乃人之常情,但求胜之道却因人而异。有些人爱逞一时之勇,贪一时之快,迫不及待地与对方展开针尖对麦芒的搏击,这样常常置胜负于不测之地。围魏救赵的精髓就在于避实就虚,进攻敌方的薄弱环节,这往往是一种达到最佳战争效果的高效方式。公元前354年孙膑导演的桂陵之战,确实是建立在自我认知基础上高明的审时度势。

魏国是战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霸主。魏惠王的祖父魏文侯任用李悝推行变法,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开始改革的国家,所谓变则通,通则久,因此魏国在战国诸国中率先强盛。经过多年的战争和外交争夺,魏国的气焰非常嚣张,以至于围攻赵国都城一年,赵国四处求救,大家也不敢得罪魏国。

在这种情况下,前来救援的齐国固然是老牌的强国,但是在后来居上的魏国面前,基本没有优势可言。从战场的态势来看,魏军自然远离国土,但是齐军也是劳师袭远,双方都面临着后援不足的问题。当时齐军有八万,魏军也有八万,如果长途奔袭来到邯郸城下,则魏军以逸待劳,这是典型的“敌阳”态势,成败未卜。这时最重要的就是转换思路,让魏国军队进入齐国军队的步调。所以当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交战的魏赵两国交界之地时,实际上面临着攻敌不成但后果严重的局面,因此当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时,孙膑的制止就十分关键。

孙膑的思路是给魏国军队找弱点找麻烦,打乱战场上的平衡态势。魏军最大的弱点是什么?就是后防空虚,精兵倾国而出。所以孙膑做出攻击魏国都城的样子,魏军果然被迫离开邯郸,这就进入了孙膑的攻击火力,孙膑要的就是魏国军队在攻城不克之后又长途跋涉,这样一来就把双方的态势转化为齐国以逸待劳,于是将态势转化为“敌阴”,从而变得大大有利。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就不妨采取这种主动打乱对手节奏的办法。当然这需要施计人有良好的敏感性,深邃的眼光和大局观,能精确地判断出敌人的弱点,确定从何处入手让敌人阵脚大乱。在孙膑的眼中,毫不设防的魏国都城大梁就是魏军的死穴。制造变数化险为夷

围魏救赵,其实是主动挑起事端,让对手疲于奔命或失去判断,再趁乱达到目的,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这也很常见。比如在《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中,被逼投降到曹操阵营却发誓不为曹操谋划一计一策的徐庶,看穿了孙权刘备一方接连使用诈降计和连环计,并预料到曹操的失败已经不可避免。但是徐庶单单想要远离战场独善其身,也决非易事。

从徐庶和曹操个人交往的历史来看,徐庶母亲之死,曹操有着难以推脱的责任,但是曹操对于徐庶本人却非常的尊重,也有很高的期望。而徐庶本人偏偏进曹营却一言不发,很不给曹操面子,曹操为此在谋臣面前也很尴尬。所以说在当时曹操和徐庶的人际关系处于一种很微妙的状态。但从根本上说徐庶处于弱势地位,因为曹操和他的实力不对等。一方面曹操对徐庶的忍耐会有什么样的限度,徐庶是否会落得和孔融、祢衡一样的下场很难说;另一方面由于双方的冷战状态,徐庶也确实不好向曹操提出诸如身体不好想回后方休息的借口。

徐庶不得已,只好以说破连环计为威胁,向大名鼎鼎的庞统请求帮助。庞统让徐庶回到曹营之后,立刻派心腹之人在曹营中散布流言,说西凉州的韩遂、马腾谋反,杀奔曹操的大本营许都。当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但是对于西凉的少数民族却没有收服。如今曹操引兵在外,最怕的就是这些人趁机作乱,因此第二天就开会讨论这件事。这时之前一言不发的徐庶站了出来,主动要承担起防守西凉的任务。曹操应该说是受宠若惊的,因为这样一个自己倾注了极大心血却不买自己账的人才,今天居然公然站出来要为自己排忧解难,曹操的高兴和满意不用多说。一方面有徐庶这样的人去防范叛军,应该会成功;另一方面自己对徐庶的一番心血总算没有白费,群臣也会对自己的人才政策大加赞赏。于是曹操不假思索地拨给徐庶一部分军队,高高兴兴送徐庶北上了。结果可想而知,当曹操的83万大军在赤壁灰飞烟灭的时候,徐庶一定是在北部边界的某处高墙深池的古城里安稳度日,置身事外。庞统这招围魏救赵计,首要的一点是契合了曹操的强者心理,曹操以宰相之尊却得不到徐庶的效忠,自然免不了恼羞成怒。而徐庶通过无中生有地制造事端,之后再表效忠,似乎承认了自己对权势的低头,反而正好救了自己。可以说是子虚乌有的大兵压境,救了徐庶险中脱身。

第三计·借刀杀人

借刀杀人的谋略思想由来已久,但◆庞统献策锁战船这种表述方式提出的比较晚。 “借刀杀人”一词最早见于明代汪廷讷的戏剧《三祝记》“造陷”一回,其中有“恩相明日奏仲淹为环庆路经略招讨使,以平元昊,这所谓借刀杀人”一句。这出戏的主要内容是写范仲淹的政敌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文弱书生,因此企图让他带兵去平息西夏叛乱,借西夏人的手除掉范仲淹。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按语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外而埋之,衅之以鸡缎,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

译文

敌方的情况已经很清楚,而盟友的态度还很模糊,要引诱盟友出手去消灭敌人,不必自己出力,这个办法是根据《易经》“损”卦推演得到的。

就像春秋时期,郑桓公打算袭击郐国,先打探清楚了郐国有哪些有本领的文武官员和能人义士,把他们的名字列出来,公然宣称夺取郐国之后把郐国的土地分给他们一部分,并且对他们封官予爵。郑桓公装模作样地在城门处设祭坛,用鸡血和绸缎做祭品进行了祭祀,之后把那份名单埋在祭坛底下。郐国国君得知此事之后又惊又怒,怒的是自己的臣子竟然叛变,惊的是这些人都有权有势,一旦叛变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先下手为强把名单上的人全杀了。这当然是自毁前程,郑国于是轻松消灭了郐国。

三国时,诸葛亮为蜀国制定了联吴抗曹的战略。驻守荆州的蜀将关羽主动进攻曹操,围困了对方的战略重镇襄阳。关羽的攻势如此之猛,以致曹操起了迁都避敌的心思。这时司马懿和蒋济向曹操指出,刘备和孙权的亲密同盟关系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双方因为利益冲突的关系很疏远。关羽在中原地区不断取得胜利,孙权内心非常不愿意,所以这时可以派使者到孙权那里,说服他派兵攻击关羽的后方,并许诺在成功之后把江南的土地合法地分封给孙权,那么襄樊一带的军事形势就会从根本上好转。曹操听从了这两个人的建议,关羽很快就败走麦城,一代名将被俘虏处死。原典解读

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借刀杀人要借得好,对“刀”的要求很高:首先要你的盟友有切实的利益牵涉在你和第三方之间,你的对手获胜会对盟友造成威胁,或者他们两者本来就是死敌。如果没有实际的利害关系,你很难把他拖下水为自己效力。此外,这把刀要锋利。如果你的盟友不够强大,那只有你自己和对手硬碰,因为你实在无法从他那里获得什么帮助,钝刀是杀不死人的。除此之外就要看你的口才了,如何说得对方不请自来帮助你,也是一种学问。经典故事借力打力,实现组织稳定

中国人常说,家国一体。管理一个国家和一个家庭,在道理上都有相通之处。从宏观上说,管理企业和管理国家,也没有什么根本不同。

齐国是春秋时期数一数二的强国,就是因为出现了像管仲和晏婴这样的杰出管理者。就中国的政治传统而言,国君和相国之间的关系,就像是董事长和CEO之间的关系,前者是老板,但是后者对组织运行担负实际责任。齐国这家超大型企业到了齐景公的时候,运转出现了问题。

问题的根源在于三个雇员,这三个人共同的特点是有一技之长,具体地说是三个大力士。田开疆作为将军讨伐邻国,大获全胜,为齐国开疆扩土;古冶子跟随景公渡过黄河,一只大鼋鱼突然跃出水面,咬住景公的马,把它拖到水下,古冶子跳进水里,漂流了九里,提着鼋鱼头跳出水面;公孙捷曾陪同景公打猎,两只猛虎突然窜出,向景公扑来,公孙捷赤手空拳,几拳下去老虎就死了,是景公的救命恩人。按说对这样的人才,景公理应给他们在国家机构中安排武职,但是景公却没有这样做,而是让他们跟随在自己身边,这就为组织管理埋下了隐患。像这样三个和皇帝关系紧密的武夫,不让他们处于朝廷礼法的约束之下,就要影响稳定。

作为CEO的相国晏婴很快感觉到了管理压力。这三个人是大老粗,不懂得朝廷礼仪,经常和齐景公称兄道弟,这极大破坏了组织内部的纪律性,必将挑战领导的权威性,成为犯上作乱的开端。他们肆意侮辱朝廷大臣,引起了大家对国君的不满,埋下了内部分裂的种子。更重要的是,朝中奸臣梁邱据把目光盯在这三个和最高领导人形影不离、对高层机密知之甚多的莽夫身上,不断拉拢他们,想通过他们对齐景公实施“斩首行动”,篡夺最高领导权。晏婴意识到,这三个人的问题必须要解决了。正巧赶上鲁国国君来访,献上仙桃六枚,两国国君、相国各吃了一个,还剩下两个。晏婴灵机一动,把他们三个宣上殿来,对他们说:你们都是齐国的勇士,但是桃子只有两个,请各位展示自己的功劳,哪两位的功劳最大就享受国士待遇吃桃子。

晏婴深知这三个人居功自傲,而且哥们儿义气第一,经常拉帮结伙在一起互相吹捧彼此的功绩,似乎全朝廷上就只有他们三个人功劳盖世。现在还剩下两个桃子,人却有三个,晏婴就是要利用这三个人好面子和老子天下第一的心理来制造他们彼此间的嫌隙。就算他们不会彼此翻脸,总有一个人吃不到桃子,这个人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还不知道呢。于是晏婴就把鲜嫩的两个桃子摆在了三个大力士面前,请他们就自己应该得到桃子的理由做一番陈述。

这三个人都是骄狂惯了的,哪里懂得谦让?公孙捷说了自己救驾杀虎的事,拿起来一个桃子就吃了。田开疆炫耀了自己的战功,拿起一个桃子吃了。古冶子感觉自己的功劳也很大,只是因为反应慢了,就没有享受到应有的荣誉,当场气愤自杀。和他情同手足的公孙捷、田开疆看到朋友惨死,后悔莫及,觉得对不起朋友,也拔剑自刎了。两个桃子粉粉嫩嫩,没有刀刃的寒光闪闪,但在能人的手里比干将莫邪还有威力,这也许是最为另类的刀子吧。

第四计·以逸待劳

《孙子·军争篇》有云:“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孙子·虚实篇》也有“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看法。用休整好的军队迎击疲惫不堪的军队,用饱食的部队来对付饥饿的敌人,这是人为造成实力差距的◆春秋·龙首神兽做法。徐家岭九号墓的随葬品,共有两件,大小一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样,造型相同,本为一对。神兽造型奇异,龙首兽身,口吐长蛇,头上还蟠伏着六条小柔。龙。在背脊上插饰曲身怪兽,兽口又吐出一昂首上浮的龙。它是极具观赏价值的古代青

按语铜工艺品。

此计制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

译文

使敌人陷入困境,不一定都要通过使用武力,只要能将敌方的锐气消耗,己方的力量也就增长了。

这是取胜的良方。兵书里说过:先赶到战场等待敌人的一方安以待敌,后赶到战场的一方鞍马劳顿。因此善于作战的,事事赶在敌人前面,而不是被敌人的节奏整垮。这里讲的既是对具体战争的控制,也是对抽象局势的控制。其关键并不是待在原地等敌人到来,而是以简洁的思路应对复杂的局面,以不变应万变。就像是门怎么样开来开去,合叶都不会动一样。管仲把军事组织和行政组织合一,以加强战备;孙膑在马陵道成功伏击庞涓;李牧戍守雁门关,长时间修养士卒闭门不战,一战就击败了匈奴。原典解读

以逸待劳的关键在于,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以逸待劳之计的奏效,要依赖于以下条件。首先要善于选择战争的时机和地点,在敌人的疲惫达到最高点时,在最有利于歼灭敌人的地形条件下,一举发动进攻。同时要有耐心,不到时机和条件成熟决不动手,决不能被敌人的挑战所激怒。经典故事坚持不动,后发制胜

拖延战略决战,或者坚守不出,是以逸待劳的最好办法。这种战略对身为东道主的一方尤为有利,因为在自己的地盘上作战,所以不存在给养方面的问题,只要耐心地拖下去,就能获得绝佳的战略机会。

公元前684年,刚刚回国继位的齐桓公恼怒鲁国帮助自己的兄弟争夺君位,于是派兵攻打鲁国。由于两国的实力不均衡,鲁庄公为激励士气御驾亲征,曹刿随军前往。两军对垒之时都要击鼓,其作用在于鼓舞士气,也作为进军的号令。当日齐军接连擂鼓三通,鲁军都没有回应。齐军进攻了三次,鲁军都稳住阵脚,就在齐军三鼓之后,曹刿才命令击鼓进军。已经奔忙了三次的齐军猝不及防战线大溃,鲁军乘胜追亡逐北。

事后鲁庄公向曹刿请教获胜的道理,曹刿说出了千古传扬的句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时,敌人的气势正处于最高点,这不是硬碰的好时机。第二次擂鼓时,只要守住阵脚不被冲散,就能极大消耗敌人的耐心。敌人第三次擂鼓,只能使疲惫的齐军勉强上阵,在此时军队擂鼓出击,一定能击败疲惫不堪的齐军。击鼓三次才能用多少时间?但只要抓住了这个时差,就能以弱胜强。

希特勒在莫斯科城下的遭遇,并不是上帝赐给莫斯科的第一个大礼,二百年前拿破仑已经败在了莫斯科的天气之下。1812年拿破仑进攻俄国,经过惨烈的会战,9月14日拿破仑攻占已成一座空城的莫斯科,俄国人主动放弃了首都。9月16日晚上,在俄国间谍的纵火焚烧之下,莫斯科全城烈焰腾空,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偏偏此时正赶上狂风大作,火借风势更加猛烈,连克里姆林宫也燃起了呼呼的火苗。法国人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大部分粮草、大炮和枪械化为灰烬。劳师远征的法军失去了最后的修整基地,不得不谋求与俄国的和平谈判,但是俄国人有他们自己的打算。俄罗斯人有一个说法,那就是在俄国有两个常胜将军,一个是一月将军,一个是二月将军,也就是说俄罗斯一月和二月寒冷的冬季对任何一支来自外国的军队来说都是恐怖的挑战。俄国人不断地拖延谈判的节奏,最后把法国人留在了寒冬的莫斯科。当时的俄国在莫斯科附近实行坚壁清野政策,法国人在大火之后未能获取任何补给,寒冬来到时饥饿寒冷,战斗力大减。等到十二月中旬拿破仑率领军队夺路而逃时,60万大军只剩下2万人了。◆老马识途公元前663年,齐桓公率军联合燕军讨伐山戎,春天出发,冬天凯旋,由于草木变样,大军在山谷里迷了路。管仲说:“不如找几匹当地的老马,也许能走出迷途。”齐桓公于是叫人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领路。这几匹老马果然领着齐燕大军走出了迷谷。养精蓄锐,以守为攻

1941年9月30日,希特勒调集了80个师180万人进攻苏联,狂妄地宣称十天要攻下莫斯科。战争的初期,德军进展顺利,曾经在一天之内挺进了80千米。随着外围防线不断被突破,莫斯科已成为最靠近前线的城市了,莫斯科不得不紧急动员。45万市民环绕着首都修建了300千米长的防御工事。11月15日,德军最精锐的部队进至距莫斯科30千米处,有些特别突进的德军甚至已经看到了克里姆林宫的金顶。然而自10月 6日莫斯科周围下了第一场冬雪后,战场变成了泥泞的沼泽,道路上的稀泥可至行军者的膝盖,德军的坦克全都用于拖拽陷在泥坑里的大炮和弹药车,全军疲惫不堪。12月初,莫斯科气温下降到- 20℃到- 30℃。德军原本想速战速决,所以准备不足,士兵没有棉衣,飞机和坦克无法发动,枪栓也拉不开。而苏军的枪炮却套上了保暖套,涂上了防冻润滑油。12月6日,苏联红军转入全线反攻,到1942年1月共歼敌55万人,击毁和缴获坦克1500辆。德军向西败退150千米到300千米,希特勒的闪电战阴谋被彻底粉碎。这就是东道主的优势,就算别人将战火烧到你的家门口,你还可以拖下去,因为天时地利的原因,你总能找到后发制胜的机会。

第五计·趁火打劫

《孙子·始计篇》有记载:“乱而取之。”徐珂在《清稗类钞·盗贼类之趁火打劫》中有相关论述:“有所谓趁火打劫者,临时之盗也。遇有人家失火,即约一二伴侣,飞奔入内,见物即取,或持之,或负之,或扛之。主人加以呵斥,则曰:将为汝寄顿于吾家也。盖仓卒起意,利人之危而乘之也。”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按语

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败劫其国。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希特勒像侯于黄池之际,国内空虚,因而捣之,大获全胜。

译文

当敌人陷入到严重的危机之时,就应该乘局面混乱夺取利益。一定要利用他慌乱的时候进攻到底。

敌国有内忧,就趁机掠夺他的土地;敌国有外患,就趁机掠夺他的人口;敌国内外交困,就是灭掉这个国家的大好时机。就像越王勾践趁吴国收成不好,经济凋敝,而且吴国国君还在中原一带的黄池和晋国争霸,国内空虚,于是在此时发动攻击,最终获胜。原典解读

趁火打劫,有三个条件要悉心体会。首先是你要确定这把火烧得足够大,不是癣疥之疾,能让别人首尾不能相顾,这样你才能有充分的时间实施打劫。同时,你要估计好别人的救火能力,如果是龙王爷家着了火,你是没有机会在人家的地头上兴风作浪的。更重要的是,趁火打劫要会念避火诀,防止引火烧身,偷鸡不成蚀把米。经典故事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趁火打劫就是投入的少,回报的多,以至于被认为“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勾践卧薪尝胆固然可敬,然而他最终可以灭亡吴国,善于趁火打劫也是重要的原因。吴王夫差在灭亡了越国之后,一直致力于争霸中原,把吴国的势力从东南地区渗透到中原。公元前482年,刚刚战胜齐国威震中原的吴王,大会各路诸侯于黄池,想要把中原霸主的名号从百年霸主晋国手中夺走。吴国精兵倾巢而出,国内只留下老弱残兵。勾践趁机发兵进攻吴国。吴国空虚,太子战死。吴王只好火速赶回国与越国讲和。四年之后,吴国由于跟齐、晋连年开战,军队的损失很大,勾践再次发难,经过三年的消耗灭亡了吴国。《水浒传》第六十六回 《时迁火烧翠云楼 吴用智取大名府》则是最为典型的趁火打劫。卢俊义曾经上过梁山,却没有答应宋江的入伙请求,但还是被客客气气地送下了山。可是他回到老家大名府之后,却被自己的管家告了一个私通匪类,不日即将处斩。

因为卢俊义的出身比较好,所以宋江一直想通过招揽卢俊义提高梁山的声望,所以宋江是不得不救卢俊义。但是大名府不是一般的城池,当时宋朝除了都城汴梁之外,还有四处陪都,大名府就是其中之一,国防位置十分重要,专为防守少数民族入侵。所以大名府的城防系统十分完备,高墙深池固若金汤。

为了解救不日即将被处决的卢俊义,梁山好汉几乎动员了全部的马步军队,把大名府包围得水泄不通。

但是梁山军队毕竟是农民军,虽然平日里还算训练有素,但是平原作战和水上作战才是他们的特长,战法也以游击战、运动战为主,要应对攻城战他们毫无经验,也缺乏相关的攻城设备。城防战恰恰是官军的优势,所以只要守军把城门关闭,吊桥一扯,这样梁山一方简直毫无获胜的办法。梁山一方自然也深知这一点,除了从内部里应外合打开城门之外,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因此梁山好汉把大队人马隐藏,派精干力量扮作猎户、僧道、货郎等各种身份的人,纷纷进入大名府,只等正月十五灯会全城出动时一起动手,杀散守军打开城门。这其中肩负着最艰巨任务的是鼓上蚤时迁,他负责放火扰乱局面。

当天,大名府的街道上人头涌动,华灯如昼,时迁在灯会上放起火来,这火使得“千门万户受灾危,三市六街遭患难。绿发儿郎,奔走不收华盖伞。耍和尚烧得头焦额烂,麻婆子赶得屁滚尿流。”城里头一片混乱,人们在街上到处乱窜,军队的调动受到了极大影响,结果梁山众人顺利打开城门,义军一拥而入,成功解救了卢俊义。搔到痒处,抓到弱点

想获得高额利润?常规竞争秩序下,利润非常低。随着平均利润率的降低,在市场经济下取得超额利润的可能性正越来越小,也就是说发横财越来越难了。但处在城门四处失火,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乱世,则恰恰是强者以低廉的竞争成本鲸吞竞争对手的大好时机。何以会如此?因为大财团、大财阀的抵抗力强,在巨大的危机面前他们甚至可以直接叫板中央政府,要求国家让利。

摩根对当时的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克利夫兰就采取了趁火打劫的计策。1873年,美国爆发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危机期间,资本家破产,工人忍饥挨饿,社会生产处于瘫痪状态,作为国家掌舵人的克利夫兰心急如焚,只能求助于大财团的力量,希望他们能和国家共担国难。当时美国的货币体制实行美元和黄金挂钩,即官方规定一美元可以兑换的黄金额度,这称之为金本位制。金本位制的特点在于当一国经济运转良好,国际市场竞争力强时,就能通过多发本国货币从别国市场“套进”黄金,但是一旦本国经济患伤风感冒,别国就会通过抛售本国货币,从本国中央银行兑走黄金,使得本国的黄金储备消耗殆尽,这对于一国的货币体系是致命的打击。

怕什么来什么,从1884年11月开始美国的黄金开始大量外流,市场上掀起了抢购黄金挤兑美元的风潮。基于国家的国际经济信誉,美国政府声称自己负责国际经济伙伴的利益往来,不会放弃把黄金和货币、证券挂钩的做法。但这只能是死撑,所谓死要面子活受罪。市场上仍然在抛售美国证券换回黄金,美国的国库不断告急,国家即将破产。

摩根在国内外出售证券的能力举世无双。1873年的上半年,摩根及其合伙人掌控着美国33亿国库券的一半。在这个危急的时刻,大人物摩根被总统召入白宫,总统希望他能利用自己的资本购买本国证券,避免资金再次流入国外。总统开门见山地告诉摩根,国库的黄金只能支付900万美元的挤兑,希望摩根买下新发行的国债,既为国家增加了风险资金,又保证这笔钱不会被用来挤兑。摩根这只老狐狸知道了国家的底,一下子有恃无恐,胃口大了起来。他先是打包票,指出自己绝对有能力让流向伦敦的黄金重新流入美国,紧接着又使出了威胁的一手,声称自己手上有一张1200万美元的支票没有兑现。如果今天将这张支票兑现了,国库里的900万美元黄金立刻会化为乌有。

克利夫兰实在是走投无路了,只好对摩根作出了巨大的让步。摩根随即取出大量美元交给财政部,作为回报,摩根通过承包的公债价格与市场差价净赚了1200万美元。

第六计·声东击西

《韩非子·说林上》曾经提到:“今荆人起兵将攻齐,臣恐其攻齐为声,而以袭秦为实也。不如备之,戍东边,荆人辍行。”《淮南子·兵略训》有云:“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唐朝杜佑的《通典·兵六》里明确指出:“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 之象,利其

不自主而取之。

按语

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去也。汉末,朱隽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入。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译文

敌人处于神志迷乱、情绪失控、意志混沌的状况,失去了应变的能力,就像洪水在大地上失去控制,这时要利用他们六神无主的机会加以消灭。

西汉景帝时,七个诸侯国联合起来造反,皇帝派太尉周亚夫镇压叛乱。周亚夫在昌邑和叛军主力吴王刘濞的军队相互对峙。由于叛军实力强大,周亚夫坚守不战,想拖垮对手的锐气。这一战略效果很好,叛军果然禁不起消耗战,开始出现缺粮的征兆,于是想速战速决,多次挑战,周亚夫不予理睬。此后叛军想出了声东击西的办法,但是周亚夫识破了叛军的计策,吴兵向东南方向进攻,周亚夫就在西北部重兵防守。吴王精兵果然攻击西北方向,因为周亚夫已布下重兵,于是叛军的攻击没有奏效。之所以不奏效,是因为周亚夫意志坚定,没有出现判断失误。因此在运用本计的时候要注意判断敌人的精神状态,否则会徒劳无功。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东汉政府派朱隽将起义军黄巾军围困在宛城,在城楼外筑起一整圈土山把全城包围起来,在土山上居高临下地攻打被包围的宛城敌军。守城将士军心动荡,朱隽则命人大张旗鼓攻击城的西南角,黄巾军就把全部兵力去防守西南,而朱隽本人亲自带领精兵五千,攻击城的东北。因为黄巾军防守空虚,朱隽的军队乘虚而入,攻占宛城。此计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敌人被围困,自知逃生无望,因此人心浮动,判断力下降。这样说起来,声东击西这一计使用的诀窍在于敌人的判断力是否已经无法集中。如果敌人阵脚大乱,则攻击的成功率会很高,否则计策的效果会适得其反,自己变成别人的猎物,因此说声东击西是险策。原典解读

正像按语所说的那样,在实施声东击西时,一定要确认对方方寸已乱,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要知道在历史上,身处险境仍能料敌自如的名将不乏其人。怕就怕对方头脑冷静,识破了虚张声势的计谋,这时不但计策不能成功,还有可能中了敌人的诱敌之计。按语中的战例一攻一守,黄巾军的组织显然不如政府军严密,所以一旦被围就惊慌失措。而周亚夫是名将之后,又被汉文帝称赞为“此真将军也”,所以在大兵压境之下处变不惊,吴军佯攻东南角时,周亚夫才能识破。经典故事乱敌心智巧取胜

西汉开国三杰之一的韩信,他一生的兴衰荣辱就充分证明了心态对声东击西的双方所具有的不同作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派韩信去攻墙头草魏王豹,因为魏王豹在自己和项羽之间摆来摆去。当时韩信最大的敌人不是魏王的大将柏直,而是横在面前的黄河。黄河的阻隔给了防守一方极大的便利,他们可以以逸待劳地迎击疲惫的渡河大军,因此长江黄河素称天险。柏直带领的大军在黄河东岸蒲坂驻守,封锁了渡口。韩信经过勘察发现,蒲坂的地势易守难攻,加上黄河阻隔,所以并不是理想的用兵之所。于是韩信调兵遣将,做出种种要在蒲坂强行渡河的假象,却暗中把主力部队调往夏阳,那里的防守相对薄弱,韩信渡河后绕道直捣安邑,猝不及防地出现在敌人面前,一举消灭了魏王豹大部分兵力。

但当项羽败亡之后,韩信作为辅助汉朝得天下的功臣遭到了刘邦的猜忌。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韩信的军事才能和他作为诸侯王手握重兵的现实,让性情猜忌的刘邦寝食不安。刘邦总想找个借口除掉韩信,但是如何把他和自己的军队隔离开来是一个问题。

汉高祖六年(前201),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更为焦虑,想早点解决韩信的问题。但是韩信的威力让人畏惧,所以刘邦把自己的心腹陈平请来,向他询问逮捕韩信的办法。陈平给刘邦出了一个声东击西的主意。按照古代的典章制度,天子要定期在全国巡回视察,秦始皇就是死在视察的路上。陈平让刘邦向天下诸侯发出公告,宣布自己要到云梦泽巡狩,让天下诸侯汇集在陈国,等候召见。云梦泽就在韩信的属地,陈平料到韩信一定会按照制度微服在边境处迎候刘邦,这时他身边没有军队,可趁这个机会下手制伏韩信,一定可以成功。用今天的话说,这其实就是以开会为名进行的斩首行动。

韩信加入刘邦的团队比较晚,虽然他曾经清醒地分析过刘邦和项羽的优劣势,但是他对刘邦的帝王心术却缺乏准备。刘邦和项羽在争夺天下时没有什么资本,所以是赌徒心态。如果说胜负未分的时候他还能识才用才,那么他夺得天下之后就只是嫉才妒才了。刘邦出身于低级官吏,他的臣子们却都是六国贵族,刘邦自然担心身后的子孙震慑不住臣子,所以在生前就策划除掉一批功臣,韩信首当其冲。不是没有人提醒韩信,但韩信还是以为刘邦不会那么过分,结果他一出现,就被刘邦的卫队拿下。刘邦在韩信“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的申诉之下,将韩信从楚王贬为淮阴侯。

但是韩信的命运,似乎冥冥中与这招声东击西联系起来。几年之后,汉廷的女主人终究不能容忍韩信,吕皇后和对韩信有知遇之恩的萧何上演了一出声东击西,最终害了韩信的性命。据《史记》记载,韩信想趁刘邦在外作战时造反,吕皇后知道自己不是对手,于是请来了丞相萧何,萧何发布请帖说皇帝在外打了胜仗,要各位臣子聚会庆贺,还特别给韩信写了私信。萧何是韩信的伯乐,韩信自然没有怀疑,结果一进宫就被吕后杀死。刘邦回朝之后还假惺惺地怜惜了一番。◆胯下之辱韩信能屈能伸,昔日曾受胯下之辱,后来却成为一代开国大将,立下赫赫战功,名垂史册。

敌战记

第七计·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一计的哲学味道比较浓厚。《道德经》第四十章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战国时张仪带着厚礼拜见楚怀王,说秦国愿意把商於之地六百里送与楚国,希望楚国和齐国断交。楚怀王利欲熏心地答应了。之后齐楚断交张仪却赖账,怀王大怒,发兵攻秦。秦齐趁势结盟,楚军大败,楚怀王割地求和。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

太阳。

按语

无而示有,诳也。诳不可久而易觉,故无不可以终无。无中生有,则由诳而真,由虚而实矣,无不可以败敌,生有则败敌矣,如令狐潮围雍丘,张巡缚 为人千余,披黑夜,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得箭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潮兵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砍潮营,焚垒幕,追奔十余里。

译文

欺骗,并不是要欺骗到底,而是要在一定的虚假诳骗之后,把假象变成真相,让对方意想不到。

一开始是假的,后来又变成真的,这就是欺骗。欺骗不能太长久,因为容易被察觉,所以不能总是假的。无中生有,关键是变假为真。无所作为不能败敌,有所作为才能改变局面。就像安史之乱时,张巡为朝廷戍守雍丘,安禄山派令狐潮人马围攻雍丘城。张巡搜集秸草扎成千余个草人,在草人身上披上黑衣,趁着黑夜用绳子吊下城墙。黑暗中令狐潮不知虚实,只好让部队用弓箭攻击,张巡获得数十万支箭。令狐潮得知中计,气急败坏。第二天晚上,张巡又从城上往下吊人。令狐潮的军队哈哈大笑,并不当真。张巡见敌人已被麻痹,则迅速吊下五百名勇士,他们迅速杀入敌营,到处砍杀,烧了敌军的大营,杀得令狐潮大败而逃,损兵折将。原典解读

无中生有的计策实施比较复杂。在人际关系上,无中生有常常意味着莫须有,是一种不大光明的行为。但是在战场和商场上,无中生有常常是制胜的良方。无中生有的运用一定要注意:首先,“有”并不能真的从“无”中得出来,任何以无中生有取胜的意图,或依靠大量的欺骗宣传,或靠对于局势的深刻观察。容易让人相信的,就引导他。不容易让人相信的,就欺骗他。其次,在宣传技巧上,要采用故意突出、强调的手段,使别人信以为真。谎言说千遍就成了事实,这说明了炒作的重要。在引导技巧上,则要尽可能低调,不露痕迹,使人不怀疑其中有诈。第一,敌方指挥官性格多疑,过于谨慎的,此计特别奏效。第二,要抓住敌方思想已乱迷惑不解之机,迅速变虚为实,变假为真,变无为有,出其不意地攻击敌方。经典故事察言观色,莫须有绝非空穴来风

很多看似无中生有的事情,不过是施计者抓住了某些不易察觉的蛛丝马迹,顺势引导的结果。岳飞的风波亭事件,就是秦桧善于揣测皇帝心理,从而施计无中生有的范例。

南宋时,宋高宗偏安江南,不思恢复中原夺回曾经的领土。因此南宋初期对金国的政策只是防御。在当时,看得透皇帝心事的就是宰相秦桧了。他深知这个本来没有希望继承皇位的普通亲王,在经历了泥马渡江的仓皇逃窜之后,早已没有了恢复中原的锐气。况且从理性的角度说,南宋刚刚建立, 维护稳定确实是首要的问题,主动开战不是理想的选择。秦桧敏感地捕捉到了宋高宗幽暗心理的内核,那就是他害怕自己的皇位受到威胁,所以也不打算把被金兵俘虏的徽钦二帝迎接回朝。金国人曾经发出威胁,如果宋高宗敢于进攻,他们就把两个老皇帝送回来,到那时一个皇帝是高宗的父亲,一个是高宗的哥哥,长幼有序,宋高宗想不退位都难。这样南宋初年朝廷上最大的政治问题,也就是北伐的问题,实际上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政治问题,而是一个并不隐讳但却不能被忽视的宋高宗个人的兴衰荣辱问题,蒙上了浓厚的人情关系色彩。秦桧不愧是老狐狸,精于人际关系的他敏感地把握到了这一点,提出要和金国议和,和平共处。这种保证天下无事的政策当然得到宋高宗的喜欢,秦桧一路加官晋爵,荣宠有加。

但是就有人不明白这一点,偏偏要不断踩踏宋高宗的心理底线。这个人就是岳飞。岳飞的政治主张突出的有两点,第一是北伐恢复国土,所谓“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第二是迎回被俘虏的两个皇帝,所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就已经超出了宋高宗所能容忍的范围。但是在当时,岳飞的主张是舆论所普遍持有的观点,岳飞在舆论上占据着制高点。这使得宋高宗很痛苦,但是又不敢公然训斥岳飞,因为那样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只好苦苦隐忍,还要不断◆周权·岳母刺字地提升岳飞。

岳飞骁勇善战,却缺乏窥探他人心思的能力,不知道自己在皇帝心中已经成了吃又吃不下、吐又吐不出的鱼刺,仍继续不断推进北伐事业。岳飞在朱仙镇打败金兀术,已经到了要夺取开封城,恢复中原的大业唾手可得之时,高宗连发十二道金牌强行收兵,满含遗憾的岳飞在收兵不久之后就被处死。罪名是什么?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莫须有”三个字。关于这三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解释很多。尽管韩世忠指责秦桧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但是岳飞的罪名绝对不是真正的无中生有,他的命运早已经在秦桧的意料之中。秦桧敢于无中生有定岳飞的罪,无非是把握了宋高宗的意图罢了。◆岳飞庙

第八计·暗渡陈仓

《史记·高祖本记》记载:“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汉王)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王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

元朝无名氏的杂剧《暗渡陈仓》第二折有“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之句。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按语

奇出于正,无正不能出奇。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昔邓艾屯白水之北;姜维遣廖化屯白水之南,而结营焉。艾谓诸将日:“维令卒还,吾军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我,令不得还。必自东袭取洮城矣。”艾即夜潜军,径到洮城。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破。此则是姜维不善用暗渡陈仓之计;而邓艾察知其声东击西之谋也。

译文

有意把自己的佯攻行动展示给对方看,利用敌方固守不动的时机,暗地里实行真实的行动,周流不定的变化乃是天地间的正理。

出奇制胜是从正常的用兵中产生的,只有用正常的用兵来掩饰,才能真正出奇制胜。不明修栈道,就不能为暗渡陈仓打掩护。遥想当年,魏将邓艾屯兵在白水北岸;蜀将姜维派廖化屯兵在白水南岸,双方扎营对峙。邓艾对诸将说:“姜维派兵来到,我军兵力比他们少,按理说他应该渡河展开攻击,但是却不见他搭桥,显然是姜维派廖化前来拖住我们,他自己一定往东去袭取洮城了。”邓艾于是撇下廖化不理,连夜行军到洮城,姜维果然来偷袭。因为邓艾先到据城防守,所以洮城没有被蜀军所破。这说明姜维不善于运用“暗渡陈仓”之计,而邓艾却洞察到了他的“声东击西”之谋。原典解读“暗渡陈仓”的运用没有其他特别的条件,核心问题是“明修栈道”如何做的光鲜可信。要让对方深信不疑,同时,对于对方要有一定的了解。不论是暗渡陈仓还是明修栈道,了解自己的对手恐怕是最重要的。要知道什么样的行为对于对手来说是不值得怀疑的,因此这需要一定的换位思考能力。此外,明修栈道的行为一定要缜密,一旦像按语中姜维所做的那样违背常理,就会被怀疑,以致被识破,从而导致失败。经典故事假象倒比真相真

暗渡陈仓,作为典故的来源,韩信的作为就向人们昭示了这一点。

刘邦的天下得到的比较惊险。当年为了灭亡秦朝,刘邦项羽兵分两路,他们和当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楚怀王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当项羽在巨鹿冒着巨大的风险和秦军主力死拼的时候,刘邦却因为项羽吸引了秦军主力,轻松攻进咸阳。但是项羽在巨鹿获胜,威震天下,自然不把这个约定放在眼里。项羽进入关中后约见了刘邦,让他自己表态是不是要称王。刘邦思来想去,如果自己再拿出这个约定来讨价还价,就凭自己的实力,也不过是让项羽来个定点清除罢了。为了活命,刘邦老老实实接受了项羽给的封号,以显示项羽的地位比自己高。上任汉王的时候,刘邦为了麻痹项羽,把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没有争夺天下的野心,这当然是演戏给项羽看。

公元前206年,刘邦得到了韩信。后方在萧何的经营之下固若金汤,刘邦终于按捺不住逐鹿中原的野心,开始跃跃欲试,要卷土重来了。他把打回去的任务交给了新拜的大将军韩信。要达到这个目的,韩信的对手是项羽安插在刘邦北部的三个秦国降将。韩信的目标是项羽,他不想把更多的伤亡浪费在这三个看门狗的身上。因此韩信先派兵去修复被烧毁的栈道,关中守军自然在密切关注刘邦的动向,见到栈道重修,关中守军不敢怠慢,立即在栈道沿线加紧防守,没有分兵防守的意思。暗下韩信却调集大量军队绕远道到陈仓并发动突然袭击,趁着当地守军缺乏准备,打败关中的守军,并一举突破黄河,进军中原,刘邦重新回到了争夺天下的牌桌上。◆汉城展现古汉文化神韵和汉风习俗的文化旅游景区——汉城,位于汉高祖刘邦故里江苏沛县。兵不厌诈,硬的不行软的行

战场之上,刀光剑影死伤无数。但是本计谋的运用常常可以使得那些通过大规模流血牺牲获得不了的东西手到擒来。当然如何消除对方的疑虑是很重要的。

希腊神话中著名的特洛伊战争的结尾,胜利者就靠一招暗渡陈仓给对手来了一个“突然死亡”。传说特洛伊战争打到了第十年,作战双方都疲惫不堪了,但是却停不下来。怎样尽快从敌人的国土上取得胜利并全身而退?希腊的名将奥德修斯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天早晨,特洛伊人发现希腊城邦联军的战舰突然从海平面上消失了,剑拔弩张了十年的战场一时间死寂无声。特洛伊人欣喜地认为希腊人禁不起拉锯战,当他们出城庆祝时,发现海滩上留下一只巨大的木马。

特洛伊人摸不着头脑,他们完全不清楚这木马的作用,为了如何处理这个木马争执不下。恰巧在这时,精心策划的好戏又加了一把火。有几个本土牧羊人捉住了一个希腊人,带来给特洛伊国王。这个俘虏告诉特洛伊国王,木马是希腊人祭祀雅典娜的祭品。希腊人希望特洛伊人毁掉它,这样就引起了雅典娜的愤怒,会遭到报应,雅典娜会代替雅典人消灭特洛伊。这个俘虏还谄媚地献计,不如把木马拉进城里加以礼遇,雅典娜一定会赐福给特洛伊。

特洛伊人听信了这致命的建议,开始把木马往城里拉,因为木马体积巨大,比城墙还高,特洛伊人还拆掉了一段城墙。大敌不战而退,国土光复,当天晚上特洛伊人为了这从天而降的喜事疯狂庆祝,他们纵情宴饮,酗酒作乐,直到深夜才在醉酒中入梦。在这时,那个希腊俘虏像幽灵一般出现了,他走到木马边上,在马肚子上轻轻地敲了三下,这当然是约好的攻击暗号。一瞬间,木马的肚子上开了一扇门,一个又一个全副武装的希腊战士从木马中跳了出来。

他们趁着万籁俱寂摸向特洛伊城门,杀死了毫无防备的守军,打开了城门,并在城里四处纵火。而希腊大军去而复返,一看城门大开,他们就潮水般涌入特洛伊城,四处劫杀。特洛伊人沉浸在酒醉之中,根本没有还手之力,一败涂地。此计的关键在于那个引导特洛伊人抬马进城的奸细,他编的那套合情合理的谎言,让人甘愿上当,这才是计策成功的关键。

第九计·隔岸观火

唐朝乾康的《投谒齐己》有“隔岸观火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一句。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秦相范雎,向他指出白起很快就要代替他的位置了。范雎于是施计策离间了秦王和白起的关系,秦王最后处死了白起。赵国隔岸观火,除去一害。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

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按语

乖气浮张,逼则受击,退则远之,则乱自起。昔袁尚、袁熙奔辽东,众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曹操破乌丸,或说曹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斩送尚、熙首来,不烦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传其首。诸将问其故,操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其势然也。”或曰:此兵书火攻之道也,按兵书《火攻篇》前段言火攻之法,后段言慎动之理,与隔岸观火之意,亦相吻合。

译文

在敌人内部矛盾公开化,走向分崩离析之时,应该暗中等待他们的局势不断恶化。等到敌人肆行无忌、自取灭亡的时候,再顺势而动,坐收渔人之利。

敌人的气势浮躁,这时候攻击他,他就会把戾气发散在你的身上,明智的办法就是离他远远地装作不关心,让他们起内乱。东汉末年,袁绍失败之后,几个儿子争权夺利,袁尚、袁熙兄弟带着几千骑兵投奔辽东乌桓。当时辽东太守公孙康倚仗自己远离中原,不服从中央政府的管制,独霸一方。曹操击败乌桓后,袁氏兄弟只好投奔公孙康。有人劝说曹操进军讨伐公孙康,捉拿袁氏兄弟。曹操说,不用着急,公孙康自己会把二袁的首级送上门来的。九月,曹操从柳城班师回许昌,公孙康真的派人送来了二袁的首级。大家都问曹操为什么如此料事如神,曹操说:“公孙康害怕收留二袁会带来后患,如果当时进攻辽东,就会逼迫二袁和公孙康一起拼死抵抗。我们退兵回许昌,外部威胁消除了,公孙康就会认为二袁有害无益,一定会收拾二袁。”有人说,这就是兵书说的火攻之法,按照兵书《火攻篇》所说的,前段说火攻的办法,后段说要谨慎行动的道理,隔岸观火的意思就是这样。原典解读

隔岸观火的使用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悠闲,敌人后院起火当然是必要条件,而自己也要有一个坚实的堤岸可以凭借。要离火场远一点,不能被火烧伤。总体说来,对于实力不济的一方,隔岸观火是乱中取胜的办法,而对于实力本就占优的一方,隔岸观火之后,就可以摧枯拉朽了。经典故事黄鹤楼上看船翻

你缺乏实力吗?你插不上手吗?即便如此也不意味着你不能赢。看看下面的例子吧。

据《史记·张仪列传》记载:春秋末年,鲁国大夫卞庄子,爱民护民,事亲至孝。做地方官时,他的辖境出了老虎。责任心极强的卞庄子听说南山有虎,立即着手杀虎,但是虎有两只,而且异常凶猛,卞庄子几次采取行动都未成功。一天,有个叫馆竖子的贤人来见卞庄子并对他说:“大人牵头牛放在南山,两只老虎看到一头牛,一定会争食吃,争夺就会搏斗,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这时候再动手一定会成功。”卞庄子采纳了馆竖子的计策,牵了一头牛上山拴在树上,自己藏在石板下面耐心地等待。两只虎果然因争食相互争咬,结果一死一伤。卞庄子一跃而起,挥剑杀死了受伤的老虎,从此四境安宁。俗话说两虎相争必有一伤,馆竖子显然精于以害制害,正所谓坐山观虎斗是也。《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就是隔岸观火从中得利的典例。赤壁鏖兵之后,曹操败退回了北方,孙权和刘备急着扩充各自的势力。还没有战略根据地的刘备集团,把目光盯在了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荆州领土上。为此赤壁大战刚刚结束,诸葛亮就移兵于南郡旁边的油江口,做出了乘机夺取南郡的态势。周瑜对诸葛亮的来意清楚,不禁大惊。周瑜知道刘备不是池中之物,让刘备夺取荆州将后患无穷,再加上东吴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赶走曹操,又岂能容忍刘备这样的人来抢夺胜利果实?所以周瑜和鲁肃带三千骑兵到油江口找刘备谈判。周瑜开门见山地问:“刘皇叔移兵在此,是不是要攻取南郡?”这是明知故问,殊不知诸葛亮早就安排好了对答。刘备回答说:“听说您要攻取南郡,特地来帮助您。”周瑜哈哈一笑说:“南郡不过是手到擒来,不劳您帮忙。”刘备继续说:“曹操败走赤壁时,对于守南郡的曹仁一定有所交代,曹仁也很勇猛,恐怕南郡不是能手到擒来的。”周瑜过于自信,终于钻进了诸葛亮的圈套,他自信地说:“我们先进攻,攻不下您再动手,免得伤了两家和气。”这话正中刘备下怀,他趁热打铁地怂恿道:“都督说了此话,可不要反悔。”周瑜热血充了脑门,说:“大丈夫一言既出,怎会反悔!”周瑜的态度并非毫无来由,因为在赤壁之战后的实力格局中,刘备最为弱小,军队少领土小,没有稳固的后方。因此周瑜从内心深处是不提防刘备的,他不担心刘备会收渔翁之利,也不相信刘备有这个能力和胆量,结果导致自己骑虎难下。原来曹操知道南郡孤军难守,于是就安排曹仁和曹洪分别守南郡和彝陵,双方成掎角之势互相援助,彼此配合。所以尽管在局面上占据优势的周瑜,实际上一时之间很难得手。周瑜辗转于彝◆曹操像陵和南郡之间,损兵折将,自己也身受曹操(155~220),中国历史上箭伤,好不容易才把曹仁、曹洪打败。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周瑜的军队正要进南郡,赵云的旗帜却家、文学家之一,虽然他一生并未称帝,但他在东汉末年所采取从南郡城头上飘了起来。原来是诸葛亮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足可以使他与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趁双方交兵,南郡空虚,派赵云夺取了等千古帝王同列。南郡。周瑜当时又惊又怒,但是还没有失去理智。他立刻令甘宁、凌统二将去进攻荆州、襄阳。不料探马回报:“诸葛亮取得南郡后利用缴获的曹仁的兵符,施调虎离山计支走了荆州、襄阳的守军,由张飞和关羽趁防守空虚夺取了这两个城池。”被诸葛亮轻易夺得三城,周瑜空忙一场,还重伤在身,气得箭疮迸裂昏倒于地,这就是 “孔明一气周公瑾”。

第十计·笑里藏刀

《新唐书·李义府传》有云:“义府貌柔恭,与人言嬉怡微笑,而阴贼褊忌著于心,凡忤意者皆中伤之,时号义府‘笑中刀’。”《资治通鉴·唐记》记载:“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唐·白居易《新乐府·天可度》:“君不见李义府之辈笑欣欣,笑中有刀潜杀人。”

信而安之, 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

有变。刚中柔外也。

按语

兵书云:“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故凡敌人之巧言令色,皆杀机之外露也。宋曹玮知渭州,号令明肃,西夏人惮之。一日玮方对客弈棋,会有叛夸数千,亡奔夏境。堠骑报至,诸将相顾失色,公言笑如平时。徐谓骑曰:“吾命也,汝勿显言。”西夏人闻之,以为袭己,尽杀之。此临机应变之用也。若勾践之事夫差,则意使其久而安之矣。

译文

要让敌人信任自己,要让他自以为安如泰山,其实自己在暗地里进行对敌的准备,一旦准备成熟就开始行动,决不给对方应变的机会。在用计的过程中,要保持表面上的恭顺,但是内心要坚定刚毅。

兵书上说:“言辞谦虚而准备周详的人有进取心;没有合约的人主动请和,一定有计谋在心里。”所以敌人巧言令色,就是杀机外露的表现。宋朝的时候曹玮做渭州知州,他号令严明,西夏人很畏惧他。一天曹玮正在和客人下棋,正好有数千军兵叛逃到西夏境内。探马把这个情况报告给曹玮,诸将听说这件事相顾失色,而曹玮却谈笑自如。曹玮对探马说:“这是我命令他们去卧底,不要到处和别人说。”西夏人通过奸细得到了这个消息,认为叛军是卧底会偷袭自己,于是将叛军尽数诛杀。这是随机应变的例子。原典解读

要玩转笑里藏刀,第一,要能够掩饰住自己的杀机。不论是亡国灭种之仇,还是杀父夺妻之恨,都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笑里藏刀最忌讳的就是杀机暴露。所以笑里藏刀的第一个实施条件是施计者有足够的忍耐力。第二,要能给对方开出一个有诱惑力的菜单,用切实的好处打消对方的疑虑,增强对方的信任。没有好处,别人怎么相信你无害?笑里藏刀的第三个条件是要善于把握机会,抓住机会拔刀伤人。在奉出了无数的笑脸之后无所作为,岂不是白白让对方得了好处?经典故事口里喊哥哥,手里摸家伙

装好人,扮笑脸,是笑里藏刀的计中之意。所谓口里喊哥哥,手里摸家伙。不把别人搞晕,就不好下手。

战国时期,魏襄王为了加强和楚国的关系,于是将一位美人献给楚怀王。美人美丽而乖巧,楚怀王一下子被她迷住了。这惹恼了原来最得楚怀王宠爱的妃子郑袖。但是郑袖很明智,她知道楚怀王现在和魏美人正处幸福期,自己如果诋毁,恐怕会露出破绽,反而引火烧身,所以这个妒火中烧的女人选择了最高明的办法。

她不但不生气,反而对这位来自魏国的竞争者大献殷勤。郑袖做出一副把魏美人当姐妹的笑脸,经常和魏美人携手散步,各国进献给楚国宫廷的礼品,诸如陈国的绸缎,齐国的玉簪,郑袖都拣上好的物品送给魏美人。更为厉害的是,郑袖一刻不忘在楚怀王面前夸赞魏美人,说她模样好,脾气好。楚怀王感到很意外,继而大为感动,觉得郑袖通情达理,贤良淑德,堪为后宫表率,也没有冷落郑袖。至于魏美人呢?觉得自己背井离乡,终于有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好朋友,没事也在楚怀王面前夸赞郑袖。但是郑袖在麻痹了这两个人之后,还是要取刀下手。其实郑袖的目的是取得楚王的信任,好再设计陷害这位美人。

有一天,郑袖装作很关心地对魏美人说:“妹妹,你来楚国很久了。大王很喜欢你不错,可是美中也有不足。大王虽然喜欢你的美貌,可是总觉得你的鼻子不够漂亮。依我看,你要得到大王的长久宠爱,以后面君时最好把鼻子用袖子遮住,这叫扬长避短。”魏美人听了这番话很感激,于是就按郑袖的指点去办了。楚王看到魏美人见到自己总是遮着鼻子,一次两次不在意,时间长了颇感奇怪,知道郑袖和魏美人关系好,就到郑袖那里了解情况,这下子郑袖终于等到机会有话可说了。

郑袖故作好人,先是摆出一副不便开口的样子,她越装出欲说不说的样子,楚怀王就越感兴趣。在楚怀王再三追问下,郑袖吞吞吐吐地说:“魏美人年纪小,不懂事。她觉得大王身上有一种臭味,所以就用袖子遮住鼻子。其实她也是的,男人哪能一点味都没有呢?”楚怀王是个暴虐的昏君,听后非常生气,一怒◆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错金车饰之下割掉了魏美人的鼻子。郑袖两面做了好人,又不动声色扫除了一个争宠的敌人,达到了目的。用鲇鱼吊鲸鱼,商业推销贵在诱敌深入

给我一个机会,还你一个梦想。这是无数个商业广告中都会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如何让顾客给你一个机会?先给顾客一个优惠是最好的办法。很多商家都是以局部优惠获得丰厚利润,这也是谈判桌上常用的手段。

日本的某个中小城市里,有一家百年老字号的地方性报纸,在大众传媒异常发达的今天,这家不起眼的小报纸不论是在资本上,还是在规模上,和一些报业集团相比都相形见绌,但是它竟然历经百年屹立不倒,原因何在?重要原因是他们善于通过局部施惠获得读者的好感,从而获取源源不断的订单。该报纸所在地是一个海滨城市,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带来了丰沛的降水,但是对于每天早上送报的报童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因为报纸往往会被雨水打湿,油墨乱流将报纸弄得一塌糊涂。这时该报纸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就是每逢早晨下雨,当别的报纸脏兮兮地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该报纸的订户都会收到一份用塑料袋精心包装的完好无损的报纸。不要小看这个细节,虽然这家报纸集团要为此付出一定的成本,但是这份为读者着想的细心却为他们留下了大量的订户,使报纸在众多大报的夹击之下长盛不衰。

无独有偶,中国北京地区的一份报纸也善于采取施惠的方式来打开市场。在2002年这家报纸刚刚创刊的时候,北京的都市报市场已经饱和。虽然报纸的版式清新,内容充实,格调高雅,无奈市场上已经不乏同类报纸,因此在最初的一个月里报纸在发行量上很有限。最后报纸采取了赠送的促销手段,情人节买报纸送玫瑰花,在校园女生宿舍楼下买报纸送洗手液,乃至于送茶杯,送洗衣粉,虽然是限量奉送,但每每是赔本的买卖。然而报纸借助于这种小利益来吸引读者的阅读,从而扩大报纸的影响力。这就是它的成功秘诀。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乐府诗集·鸡鸣篇》:“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按语

我敌之情,各有长短。战争之事,难得全胜,而胜负之诀,即在长短之相较,乃有以短胜长之秘诀。如以下驷敌上驷,以上驷敌中驷,以中驷敌下驷之类:则诚兵家独具之诡谋,非常理之可测也。

译文

按照万物的发展规律来看,月盈而缺,水满则溢,有所损失是必然的。因此要果断放弃那些已经没有长远意义的局部因素,用以促进那些有长远、全局性积极意义的发展要素。

在任何时候,在敌我之间都是各有短长。况且战争这种事情本来就很难有十足的全胜把握。决定胜负的法宝往往在于如何处理双方长处和短处之间的关系,最优质的方案就是以短胜长。什么是以短胜长?就像是田忌赛马那样,在三局两胜的比赛中,用自己的劣马对阵对方的好马,用自己的好马对阵对方的中马,再用自己的中马对阵对方的劣马,从而三战两胜。这确实是只有用兵的人才能想出来的诡秘奇谋,不能以常理来揣测。原典解读

李代桃僵讲究舍弃的学问,在实施中有一些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一是现实主义的态度。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也没有完美无缺的过程,追求完美的人很难舍弃一些利益,因此也就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第二要会算数学题。很多时候到底是失去的多还是获得的多,未必是一个容易计算的问题,丢了西瓜捡芝麻的事情决非没有可能发生。没算清楚就割舍,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经典故事丢卒保车,永远的帝王心术

李代桃僵,不一定都是救急之策。翻开一部二十四史,两千年的帝王史就是帝王们丢卒保车,以小换大的忍让史。这再次说明,退一步海阔天空。

帝王史上李代桃僵的一个有名的使用者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根据《三国志·武帝纪第一》记载,有一次曹操领兵出征,和敌军相持日久不分胜负,当双方都粮草不足支撑不下去的时候,曹操清楚地意识到,多坚持一天就多一份胜利的希望,因为敌人会不战自溃。于是他命令主管粮食发放的小官改用小斛发放军粮,其实就是让战士们少吃一点。但是战士们舍生忘死地拼杀,却吃不饱,曹操军营中的士兵们于是人心浮躁,一场兵变正在酝酿,曹操将面临着没被敌人拖垮,却被自己打败的局面。

曹操立即把主粮官找来,满面泪水地说:“现在只能把你杀了平息众怒,除此之外别无他法。真的很对不起你,你的家小我会好好地照顾。”运粮官知道事已至此,没有余地反抗,于是乖乖做了替罪羊,曹操以“行小斛、盗官粮”之罪公开处死了主粮官,表示都是这个坏人让大家吃不饱,不是我曹操的错,军士们这才平静下来。

曹操是用李代桃僵安抚手下,唐高宗李治则用李代桃僵安抚了自己的老婆,稳定了大唐的江山社稷。唐高宗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懦弱无能且怕老婆的皇帝,因为他的老婆就是武则天。在唐高宗在位的34年里,尤其是在唐高宗执政的前半期,武则天实际上并没有特别过分的举动,只是后来唐高宗患上了“风疾”,“风疾”的主要症状是头晕目眩、肩背酸痛、四肢麻木,此后国家大事渐渐由武则天来掌管。在此之前,确实没有哪个女人曾经有武则天这么大的权力,因此朝廷上坚持传统礼教“母鸡不能司晨”教条的儒生大臣,一直在鼓动唐高宗废后。

唐高宗有着优良的血统,在御宇初年也奋发有为,但是多年的疾病消磨了唐高宗的精力,作为一国之君的光芒被自己的妻子夺走了很多,对于这一点他不能完全不放在心上。终于有一次,宰相上官仪挑起了唐高宗的无名之火,上官仪历数了武则天所谓的擅权之举,鼓动唐高宗废掉皇后。唐高宗也不能完全不顾自己在臣子面前的形象,一怒之下就写下了诏书,眼看木已成舟时,武则天突然出现。武则天一声断喝:“这是怎么回事!”只是这一声就喊醒了唐高宗,唐高宗想到无论如何自己重病在床,皇后都尽到了妻子的本分,而且她费尽心血治理国家,未必不是出于对自己的感情。更何况皇后为他生养了五个子女,自己现在又不能视事,不能少了这个贤内助,废后的邪火也就下去了。但是一国之君把事情搞到这个程度,不能无所交代,于是唐高宗只能把责任推到上官仪的身上,说:“这都是上官仪教我的!”随后不久,武则天编了个上官仪的风流过错,借机除掉了上官仪。

所谓疏不间亲,但是上官仪忽略了这一点。唐高宗在家庭悲剧即将成行的时候果断勒马,借李代桃僵之计,虽然牺牲了大臣,却保住了家庭的稳定和江山的稳定,也算是明智之举。疑似傻瓜,放条长线钓大鱼

李代桃僵并非愚蠢,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更大的利益必须这样做。这就需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鼠目寸光之辈是不可能舍得运用的,也不可能运用。

有一年,日本某大城市的水道局公开招标设计方案,招标一份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示意图,其作用是进行市政基础设施的统一管理,将市区的电线、煤气管和自来水阀门等管线的具体位置、铺设时间等实现统一实时显示。为了实现这个计划,该市水道局拿出了2000万日元资金作为预付成本,要求竞标单位围绕此开价竞标。市政工程的影响力大,获利空间也比较丰厚,因此很多公司都跃跃欲试,想一举拿下这个项目。就在大家纷纷出价,或者凭借低价位,或者凭借高质量的承诺进行竞争的时候,著名的富士通公司突然从重围中杀出来,提出了一个最具竞争力的甩卖报价——1日元,这简直是捣乱,其他公司不得已只好纷纷退出竞争,富士通一举中标。

问题是尽管逼退了所有的竞争对手,一日元怎么办2000万日元的事?唯一的解释就是公司要赔本赚吆喝。但是世界上没有不想赚钱的商人,富士通这样赔血本竞标,其实是看上了在这个工程背后所隐藏的巨大商机。原来,日本政府为了实现市政管理能力的提升,已经计划要在日本最大的11个城市推行市政管道显示图系统,这其实不是一个城市的问题,只要获得了第一家城市的授权,在之后的竞标中就会处于优势地位,因为可以把相关经验作为竞争手段。这还不是富士通考虑的主要问题,原来在疯狂的竞标行为之后,富士通有自己的长远考虑。

因为政府计划通过计算机系统对示意图进行控制,而富士通公司恰恰是日本数一数二的计算机生产商,如果日本11个大城市的市政管理系统都由富士通设计,那么他们就可以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出只有富士通计算机才能达成的管理步骤,等于对这个系统进行了技术上的垄断,可以保证很多年内这个系统使用的计算机都必须是富士通的,这就是多少年都不会枯竭的摇钱树。富士通不惜赔本,也要顺利拿下这11家买卖的第一家时,所看到的是其余十家所蕴涵的巨大利润。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礼记·曲礼上》有记载:“效马效羊者右牵之。”关汉卿的杂剧《尉迟恭单鞭夺槊》第二折中有“是我把右手带住马,左手揪着他眼扎毛,顺手牵羊一般牵他回来了”一句。《水浒传》第九十九回:“前面马灵正在飞行,却撞着一个胖大和尚,劈面抢来,把马灵一禅杖打翻,顺手牵羊,早把马灵擒住。”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按语

大军动处,其隙甚多,乘间取利,不必以胜。胜固可用,败亦可用。

译文

有机可乘,微小的漏洞都要利用。不要在乎小胜,从积小胜为大胜的角度出发,再小的利益也要争取。要想尽一切办法把对方的小漏洞变成自己的意外之喜。

大军行动,由于人数众多,军中事务千头万绪,所以可以用来加以攻击的漏洞很多。趁此机会攻击这些漏洞获取利益,哪怕不是完胜也足以获利。那些实力庞大的一方固然可以使用这个办法,实力相对弱小的一方也完全可以。原典解读

顺手牵羊似乎有锦上添花的意味,但是想要获得意外之财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通常说来,顺手牵羊的实施要满足以下条件:首先要求施计人有足够的进取心,能够勇于追求利益最大化。一个满足于完成既定任务的人缺乏工作热情,不可能对一切利益都趋之若鹜。除此之外,要精打细算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同时完成两个任务。经典故事吃着碗里的,看着盘里的

机会稍纵即逝,一举两得非容易的事情。在机会来临之时,要仔细思量是否应该出手渔利。如果成功则锦上添花,不成功很可能陷入诱敌之计。

1943年10月,八路军太岳二分区司令员王近山率部队行军来到太行山,他们的目的地是陕北,任务是保卫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指挥中枢延安。全军一路西行,队伍已经靠近了自己的根据地,到了山西临汾韩略村一带。就在这时,王近山突然得到侦察员的报告,说几天以来韩略村旁边的公路上日本军车络绎不绝,根据经验判断可能是日军在向前方运送弹药给养。这消息令全军激动万分,首先是韩略村附近地势险要,是伏击战最适合的地形,日军又在这个时候路过此地,确实让人有欲罢不能之感。经过一番精密的分析,王近山断定,由于军队长途跋涉而来,又是急行军,敌人一定不会料◆中国军队缴获的日军钢盔到队伍突然出现,这个时候如果突然出击,毫无疑问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如果真像判断的那样日军军车运送的是后勤弹药,那么此战一定会大有收获,还能顺便解决部队的补给问题。当然,王近山也充分地考虑到了此战的风险,那就是一旦陷入缠斗,有可能影响部队赶赴陕北保卫党中央的任务。在反复斟酌之后,王近山还是决定“顺手牵羊”,打一个干脆利落的伏击战。

10月24日凌晨,全军在韩略村道路两旁的庄稼地里摆好埋伏,等待敌人进入包围圈。上午8时,3辆小汽车和13辆装满日军的卡车驶入了已经布下的口袋阵。王近山一声令下全军枪炮齐鸣,日军的汽车不断被爆炸的地雷掀翻,敌人只好仓皇迎战,韩略村一带火网交织,弹雨滔天,杀声四起。

由于没有战斗准备,日军惊慌失措,再加上八路军全军不断发起冲锋,敌人渐渐支持不住了,最后双方拼起了刺刀,日寇的惨叫声不时传来。结果三个小时之后,180名日军全部被歼。打扫战场时全军检视敌军的文件,发现被歼的这支日军是由1名少将旅团长、1名联队长在内的120余名日军军官和60多名士兵组成,是由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组织的所谓“皇军军官战地观战团”,他们此次去参观“三光政策”新战法,没想到和王近山的军队不期而遇,眨眼间华北日军精英灰飞烟灭,王近山顺手牵到了大肥羊。财富无所不在,便宜属于勇敢者

风险与财富相始终,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顺手牵羊很多时候是在玩心跳,试想赤裸裸的好处摆在你的面前,你难道不会想一想世界上有没有免费的午餐?可是问题也在于此,很多时候你一犹豫,机会也就逃走了,所以精准的判断力和智谋的勇气也是很重要的。

摩根这位商界巨子的勇气也遗传给了他的儿子小摩根。在小摩根的青年时代,有一次他被派往古巴首都哈瓦那采购海鲜,返航途中,货船在一个码头短暂休整。在这段空闲的时间里,精力充沛的小摩根决定到处走走,看看有没有发财的机会,即便没有收获也可以增长一下见识和阅历,这也是成功人士年轻时共有的特征。

小摩根在码头上信步前行,忽然一只大手从身后猛拍了小摩根的肩膀一下,小摩根顺势回过头去,一个男士对他说:“先生,有一笔稳赚的咖啡生意,不知道你是否感兴趣。”

小摩根精神一振,下意识地感觉到有机会,于是就问货有多少。“非常多”,陌生人没有正面回答。小摩根又打听价钱,陌生人上上下下看了小摩根一下,说出了一句极具诱惑力的话:“如果你承诺全部收购,我提供半价优惠。”“没问题”,摩根说出这句话之后自己也有点后悔,于是开始刨根问底打听起这个陌生人的底细。

原来这个陌生人的遭遇颇为倒霉:他是一艘巴西货船的船长,有一个美国商人定购了他的几船咖啡,然而不巧的是,当他押运着咖啡来到码头的时候,那位买者却破产了。这种只有在戏剧中才会发生的事情,而今却降临在他身上,巴西人很无奈,为了回程路费他只有选择把咖啡就地贱卖。小摩根反复思考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最后还是决定眼见为实。

小摩根和巴西人来到船舱,仔细察看咖啡豆,小摩根虽然不是行家,但感觉咖啡的成色不错,至少不会没有市场,于是正式确认了这桩买卖。巴西人也不客气:“您能买我的咖啡很好,但我也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现金交易。”小摩根爽快地答应了,之后双方进行了现款交易。回到美国后,小摩根的首要任务自然是给咖啡找到买家,他开始马不停蹄地到自己公司的客户那里进行推销。但是老东家知道他先斩后奏擅作主张买下了一船咖啡之后很不高兴,严令他取消交易。那些资深的公司同事也纷纷泼冷水。在这种情况下,小摩根只有求助于自己远在伦敦的金融家父亲老摩根。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老摩根一听说这件事,首先表扬了儿子的勇气和头脑,并建议小摩根把冒险进行到底。小摩根有了财力支持,把码头上其他几条船上的咖啡也全部折价购买,耐心等待机会在市场上抛售。

机会果然来了,不久以后世界咖啡市场的主要供应者巴西遭遇了自然灾害:因为气候严寒咖啡豆的产量锐减,这直接波及国际市场,市场上的咖啡严重供不应求。物以稀为贵,咖啡的价格翻倍上涨,小摩根疯狂抛售,一时间财源滚滚。

攻战计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祖堂集·七·雪峰和尚》:“雪峰招国。龙云:‘养子代老。’慈云:‘打草惊蛇。’”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为好事者口实焉。”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按语

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探其锋。兵书云:“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所藏也。”

译文

有疑问就要侦察核实,调查清楚之后再行动。“复”卦的原说,是对付敌人阴谋的手段。

敌人的力量不会主动显露,他们会用深沉的阴谋掩饰自己的行为,因此不可以浮躁冒进,应该采取各种方法试探敌人的锋芒。兵书说得好:“凡是行军,路过有险恶地形,坑地水洼,芦苇密林,野草遍地,一定要谨慎反复地试探和搜索,因为这里是打埋伏的好地方。”原典解读

打草惊蛇从其本意上来说是一种审慎的试探之举,并不一定附带着侵略性的动机,但是这并不妨碍施计人完成追蛇打蛇之举。要完美地打草惊蛇,以下条件应该满足:首先要有敏锐的嗅觉,感觉到潜藏的危险。什么地方有蛇可以慢慢试探,但是一定要有能探出毒蛇存在的嗅觉,知道前路有蛇。这是施计的前提,通常是经验和本能的范畴,可遇而不可求。其次,打草惊蛇要注意分寸和节奏,这需要施计人有掌控大局的能力。一开始要轻轻打,毒蛇受惊则必伤人,所以不可让对手以为你是要他的命。经典故事频打草,累死蛇

打草惊蛇不仅可以避免被蛇咬伤,在毒蛇现身之后再紧随其后,不停地打草,无须出手也能将毒蛇累死,这是对付毒蛇的最好办法。

218年,已经夺取了荆州和益州广大领土的刘备,想要恢复汉朝的领土,他把眼光瞄准了汉高祖刘邦当年被封王的大本营汉中。当年,刘邦被项羽赶到汉中去做汉王,因为刘邦打不过项羽,为了长远打算只好老老实实去汉中。但是因祸得福,汉中是一个自然条件优越的易守难攻的战略基地,能够提供足够的军粮和源源不断的兵源补给。刘邦在任用韩信暗渡陈仓之后,在萧何的组织之下,刘邦在屡次被项羽击败的情况下迅速恢复元气,最终击败对手,汉中大本营的作用功不可没。因此刘备希望复制自己祖先的成功历史,不惜兴兵十万大举进攻汉中。曹操也深知汉中位置重要,一旦失守则自己的西线完全暴露在刘备的火力之下,从此永无宁日,无奈之下亲自率领四十万军队出征。但是没想到曹军先锋夏侯渊在定军山被蜀将黄忠刀劈身死。因为曹操本来就姓夏侯,之所以姓曹是因为夏侯家把曹操过继给太监曹嵩做后人,实际上夏侯渊是曹操的亲人,曹操闻讯又悲又怒,倚仗兵马众多出兵至汉水和刘备决战。◆新野的刘备议事厅新野,位于豫南盆地,北依南阳,南接荆襄,是座深含三国文化的历史名城。位于城南的汉议事台,是当年刘备与诸葛亮商议军机大事的地方。图为河南省新野的刘备议事厅。

所谓哀兵必胜,诸葛亮看曹军气势逼人,不打算与曹军硬碰,所以把军队退回汉水西岸,和曹军隔水对阵。虽然占据上游之便,但是曹军人数众多,诸葛亮不得不思索如何避其精锐,击其软肋。经过勘察地形,诸葛亮发现上游有一些高矮不平的土山,可以埋伏千人左右的军队。诸葛亮灵机一动,吩咐大将赵云带领五百名兵丁埋伏在山上,每人都携带锣鼓号角,只要看到刘备大营中的信号一闪一灭,就敲锣打鼓吹号大肆鼓噪一番,且伴有将士的呐喊声,但是绝对不可以露面,更不能出战。

且说曹操咬牙切齿地要找刘备决战,而且派兵丁不停到刘备阵前挑战,但是刘备置若罔闻,不出兵也不出声,连弓箭也不发一支,曹兵叫喊了一天又一天也没人回应,觉得很没意思,于是只好回营。一连数天都如此,曹军一开始急于报仇的心态松懈下来了。赵云在山上等了好几天,也没有命令传来。一天深夜,赵云终于接到了诸葛亮的信号,此时曹营将士已经全体熄灯就寝,赵云立刻带领全体士兵敲锣打鼓吹号角,一时之间汉水两边杀声震天。这时曹操正在睡梦之中,听到鼓角震天大惊失色,以为刘备前来劫寨,急忙披挂应变,整个曹营之内人喊马嘶乱成一片,等到收拾好了出营一看,一个蜀兵也不见,曹军搞不清楚情况,原地戒备了一会就回营休息了。可是等到曹兵刚刚休息不一会,诸葛亮又给赵云发信号,赵云带领五百人再次发出呐喊,曹军只好再次披挂准备战斗,等到准备就绪才发现还是没有什么人,只好再次休息。一夜之间这种事搞了好多次,曹营没有一个人能睡个安稳觉,一个个被折磨得筋疲力尽,战斗力大减。不但如此,蜀军一连数天晚上都是如法炮制,但是又不来进攻,曹营所有人的忍耐力都被摧毁。曹操认为这样下去没等刘备来进攻,自己就先垮了,无可奈何之下只好退兵三十里。

曹操一退兵,诸葛亮就下令渡河并背靠汉水扎营,背水扎营是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