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特立独行的人都意味着强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4 10:42:39

点击下载

作者:(法)阿尔贝·加缪(著),刘霞(译)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切特立独行的人都意味着强大

一切特立独行的人都意味着强大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一切特立独行的人都意味着强大作者:(法)阿尔贝·加缪[著];刘霞[译]排版:skip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7-01ISBN:9787519041199本书由北京紫云文心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推荐序人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使命夕琳

加缪,就像是一个传奇,他的名字出现在无数文人名士的口中与笔下。他不仅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严谨的哲学家,他言语犀利,满腹才华,并且拥有强大的人格。一个人拥有强大的人格,那么他就一定存在独特之处,加缪洞悉生命的真理,看清了存在于生活之中的真实,他从来都没有生活在迷雾之中,而是为自己的人生填满了阳光,黑暗永远都无法将他吞噬。

人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使命,并不需要一直寻找人生的意义,加缪说:“假如你一直都在找寻人生的意义,那么你永远都学不会生活。”

加缪的童年是在贫困中度过的,他甚至都没有可以用来写作业的桌子。虽然家境贫穷,但是因为母亲的支持,加缪未曾辍学。中学期间,只要有时间,他就出去打零工;大学期间,他还曾担任过家庭教师。走上社会之后的他,依然长期为生计所迫,那时他在报社工作,这既是他擅长的领域,又是他的兴趣所在。后来战火四起,他为了避难与生存,只能长期寄居在朋友家中。

加缪自在文坛崭露头角以来,从未享受过富裕的生活,在44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他的生活一直过得十分拮据。获奖以后,他才在普罗旺斯购入一栋别墅,而他的车自始至终都是那辆破旧的黑色雪铁龙。

贫苦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自卑、痛苦;让一些人在面对这个世界的不公之时不敢大声反驳;让一些人为了追求财富而变得不择手段;让一些人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但加缪没有因为贫穷而自暴自弃,他依然能够感到幸福,因为他知道,自己至少还拥有阿尔及尔的阳光与沙滩。成名之后的加缪说过:“我是无产者,过去是,现在依然是。”

加缪来自社会底层,就像高尔基,不过二人又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加缪接受了完整的现代化教育,是一个从贫困中走出来的全面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的成长经历让他的思想在法国思想文化领域中独树一帜。他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生活中艰难前行,童年的艰苦让他得到了足够的磨炼,而良好的教育提升了他的思想高度,由此才造就出这样一个充满阳光与活力且又追求真实的加缪。

加缪生活在一个文化重建的时代,贫穷是他的开始,同样也是这个世界大部分人的生活状况,而他的一切体验和感受都为自己的将来提供了基础。他才华横溢、博古通今,但他不是一个生活在书本中的人,他的思想也并非建立在逻辑推理之上,自身的生活与所涉猎的书本都是他的精神食粮,由此他的文章才能如此精神高阔,但又不曾脱离现实世界。

加缪对文学的兴趣自小学时期便已经有所表现,尤其是演说和朗诵。他的文字驾驭能力很强,受到了让·格勒尼埃的赏识。加缪与格勒尼埃是忘年交,从学生时代一直到加缪赶赴巴黎,格勒尼埃从不吝惜对他的关怀,时时刻刻都在指引、帮助他,可以说加缪能有这样的成就,格勒尼埃功不可没。

加缪正式写作始于大学时代,他的文章自然朴实,每一字每一句都切实刻画出了现实生活,这些早期的散文也是加缪文学作品中核心部分的雏形。

在之后的时间里,加缪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心情也随之好转。加缪早期的作品风格有些沉重、阴暗,而后期的作品则表现出了更多的愉快和光明,诉说着世界的美好和他对于生活的热爱。

在法国文学史上,散文的历史源远流长,且对后世影响深远,加缪选择这样的文学形式不无道理。散文是一个作家表现自我、现实与人生最为快捷的形式,但若想要迈进一个较高的境界,作家本人对于生活的感悟、对于现实问题的挖掘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对于加缪而言恰恰是最为得心应手的,他以自身的才能将思想变得形象化,并且将其表现得生机勃勃,就这样使其传播开来并且渐渐深入人心。

加缪创作的道路从最初的散文开始就已经选定了方向,他不像那些犹豫不决的作家,他顺应自己的精神,坚定地迈出了第一步,而这一步令整个世界都为之惊叹。

加缪的文章总是在深刻地揭露荒谬的现实,而这种来自现实的力量,得益于他早期的生活经历,之后的作品也都在丰富和完善这个主题。

随着加缪文学地位的不断提升,他的思想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将自己的荒诞哲学理论与正义的斗争相结合,完整而又深刻地阐述了人类存在的意义。

这个世界光影交织,而加缪选择让自己一直生活在阳光里。他从来都不会在面对苦难之时沉浸在个人的情绪之中,他对生活的态度、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显而易见,即使他的文字中处处透露着隐忍。他从来都不会悲观,也不会厌世,他怀着满腔热情投身于生活,他明白于生活而言,自己从来都不是一个局外人。在他看来,人既然诞生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履行活下去的义务,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他说:“假如我不在阳光下微笑,那黑暗就会吞没我的脸,那时,我将再也无法抑制寒冷的侵袭,直到灵魂的火焰被熄灭。”

虽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加缪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为他穷苦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转机,但是当时的加缪正处于创作的低谷。这个奖项的到来,让他的敌对者有了更好的机会攻击他,很多杂志报刊也借此机会不断对加缪进行嘲讽。

加缪的思想也并未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他太过清醒,也太过坦率,这让他腹背受敌,就连好友萨特也与他进行了激烈的争论。那时的加缪几乎声名狼藉,但他依旧坚持自己的思想,孤独地品尝着其中的苦涩。

人道主义是加缪的思想核心。加缪的作品表现的多是这个世界所存在的“荒诞性”,他所刻画的人物往往能够使人意识到所有的一切都是荒诞的,这样的人物往往会给人一种极度冷漠之感。加缪赞赏这样的意识,他与其他人不同,他一直都在反抗,却又保持着一种限度。在这方面,萨特与加缪的观点是相悖的,萨特走上了一条焦躁不安的道路,而加缪却走在了通往幸福的大道上。如果萨特的结论是反复思辨之后所得,那么加缪的结论就是在激情洋溢之后的断言。

萨特曾经这样评价加缪:“或许他是法国文人之中原创性最强的一个,他所拥有的人道主义情怀既单纯又狭隘,既朴素又倔强,但是却发起了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中那些丑陋秩序的挑战,也许并不理智,但是这却使得人们在这个金钱至上的世界中对于道义存在的价值有了重新的认识。”推荐序背对黑夜与苦难,面向阳光与大海何淑蘅

在阿尔贝·加缪的文章中,我们能够看出一个人在异己世界中的孤独,死亡与罪恶是无法避免的。加缪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诞,但他向我们传达的却从来不是绝望和颓废,而是在荒诞之中、在绝望之中坚持着正义与真理,怀揣着一份坚持与反抗。

加缪是热爱生命的,他曾经说过那是他真正的弱点。他说:“我会一直热爱生命,因为我无法想象生命以外的事情。或许这样的渴求带着普通人的色彩,不像贵族内心里的自己,那往往与他们的生命之间尚有一段距离,他们总是宁折不弯,而我却不一样,因为我深爱着自己。”

加缪一生都在努力去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但什么才是一个正常人的生活?什么才是他所追求的生活呢?很多人信奉平平淡淡才是真,很多人认为轰轰烈烈才够味,而加缪却选择了不一样的生活态度,他有他所追求的真理。

虽然病痛和苦难一直折磨着加缪,但他却没有放弃热爱生活。法国作家萨特曾经说过:“加缪或许不是天才,但他却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家。”这句评价非常中肯,加缪一直都非常努力,或许他没有过人的天分,但是他是一名真正的艺术家。他在去世之前,仍旧认为自己从未写出一部真正的好作品。写作对于加缪而言,既是他的本能,也是他对抗这个世界、对抗命运的方式。

现实的无奈与荒诞令加缪成为一个高傲的反抗者。他虽然贫穷,但他没有低头;他流落他乡,但他没有彷徨;他身患重病,但从未放弃希望。加缪的一生都在诠释着他所坚持的真理,他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反抗。但是加缪并非为了反抗而反抗,他不过是想做真正的自己,去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他从来都不会刻意表现自己的谦逊,也不会傲慢地彰显自己的伟大,他以真实的自我来对抗命运,因此他成了一个伟大的人。

加缪的散文中满是哲学思考,每每品读,皆受益良多。他用零碎的话语向我们讲述着他的生活、他的思考、他的精神,这些文字更像是一篇篇的哲学随笔,乍看玄妙深奥,细品之下却发人深省,读者在这些跳跃的思维之中,总是能探得一些撼动人心的力量。

本书展示了一个更为鲜活、立体的加缪,他是那么的可怜、可爱又可敬。加缪是个温柔的绅士,他一生都在追求自由,他总是背对黑夜与苦难,面向阳光与大海,用自己的方式向我们呐喊着。

这是一本能够让人静心的书,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加缪,也让我们加深了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加深了对于自己的认识。当你读完这本书,你就会了解那个个性鲜明的加缪,那个生活在阳光里的加缪,那个为诺贝尔奖添砖加瓦的加缪,那个充满活力的加缪,那个永不屈服的加缪。

当我们回顾20世纪文学时,加缪的名字在其中熠熠生辉,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他就是这样一个不朽的存在,也是这个时代显赫的存在。

加缪的书如同一座华丽的语言建筑,我们能从中感受到那些精妙的言辞,感受到那些零碎却又深刻无比的思想和精神,它同样也成就了我们与加缪的这场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浪漫邂逅。译者序特立独行的人从来不会徒劳伤悲刘霞

在生活中,每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与众人有异时,总会为其贴上特立独行的标签。久而久之,那些所谓的特立独行的人就成为在言行上与众人迥异的那一类。很显然,这种判定标准并不全面。我们要想正确判断一个人是否特立独行,就必须了解他的身上是否具有特立独行之人的本质特征,就像我们根据种子来判断某种植物究竟是不是一朵花一样。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特立独行的人所拥有的本质特征呢?换句话说,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特立独行的人呢?在我看来,所谓的特立独行之人,既不空想未来也不沉湎于过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过去与未来对他们毫无吸引力,他们同样向往未来,也会为曾经的美好露出会心的笑容。但是,对他们而言,最有吸引力的不是无法回溯的过去,也不是不可预知的未来,而是可以由自己掌控的现在。他们很清楚,沉湎过去和幻想未来都无法令当下的生活变得更好,因此他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下的现实。他们明白自己能够控制的只是当下的时间,而非永恒的时光,他们从来不像罗兰夫人一样将实现心愿的希望寄托于过去或是未来,他们坚信所有有意义的冒险都必须开始于当下。

一切的行动都是为了现在,而不是源于过去和将来,这大概便是特立独行之人最令人瞩目的特点了。但这并不是他们唯一与众不同的地方,事实上他们对待道德的态度也和一般人不同。

对大多数人来说,所谓的道德就是时刻约束行为的准则,特立独行的人承认这种道德的价值,但是他们并不践行这种道德。就像伊凡·卡拉玛佐夫所说的那样,特立独行的人往往随心所欲,不将众多的约束放在眼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随心所欲并不意味着为人处世没有底线,特立独行的人并不会去做损人利己的事情,他们眼中的随心所欲指的是摆脱经验和教条的束缚,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让事情变得更好。此外,特立独行的人从来不会因为已经发生的事情徒伤悲,他们只会着眼于当下那些可以掌控或是能够纠正的事情。

在特立独行的人看来,最原始的值得遵循的道德就是在一件事情已经得出结果以后,人们应该根据这个结果来判断这条解决问题的路径是否应该被继承和推广。特立独行的人往往乐于冒险,并且心甘情愿地接受冒险所产生的一切后果,他们从不会为了避免失败而放弃一次可能有价值的尝试。不仅如此,他们也不会因为失败就否认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如果说失败和挫折一定会给特立独行之人带来什么影响,那便是时刻提醒他们不要重蹈覆辙。在时间洪流中,我们的自由是有限的,我们能操控和影响的仅仅是当下。因此,在面对错误的时候,我们能做的仅仅是理智地看待它,用它来决定究竟该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

在那些特立独行的人们眼中,由他人提供的繁多的教条和经验并不适合作为值得遵守的形式准则。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生活境遇和生活方式都是截然不同的,对于某个人来说恰当的行为方式,于另外一人则未必适用。因此,经验之谈在大多数时候也不具备借鉴意义。

我们不能盲目地按照别人的方法行事,否则不但不会让自己有所提高,还有可能会贻笑大方。举个例子,卢梭的经历和实验使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四脚走路对人们的生活是有益的。但是如果我们不是直立行走而是爬行的话,必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又比如说,尼采并未善待他的母亲,结合他的人生经历,他的做法情有可原,但是假如我们不论缘由地进行模仿,必然会受到千夫所指。由此,特立独行之人得出结论:倘若我们想要得到真正对人生有益处的行为准则,就必须在现实生活中寻找。

由此,我们可以从特立独行的人身上看到三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是他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并不能影响永恒,因此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当下的情境服务,与过去和未来无涉;其二是他们勇于尝试和冒险,并且心甘情愿地接受一切后果;其三是他们不盲从他人的经验,只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取真知。这三个特点使得特立独行的人在遇到困境的时候,能够不被绝望和失败所困扰,并且果敢地采取行动解决这些难题。因此与普通人相比,特立独行的人往往更强大,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CHAPTER1 置身于阳光与苦难之间

人们拒绝现实生活,却又不愿脱离它,矛盾就此产生。实际上,他们并非真的想要忘记生活和这个世界,相反,他们是因为无法拥有这一切所以才感到痛苦不堪。他们依恋这个世界,贪恋日常生活,却无法从中得到更多。

每一件可以激励生活的东西都会在激励的同时增加生活的荒谬性。当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憧憬太过急切,痛苦就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人们常常会因为追求光明而忽视生活中存在的幸福,这种对理想幸福的贪恋,让他们犯了很多错误。可是,他们依然没有停下脚步,或许对他们而言,这一点点的幸福和美好足以支撑他们在这世界上活下去。即使生活再艰涩,人们依然会保持对于生活的热情和希望,因为无论如何,总会有阳光洒向大地。

在这个满是星光、无比沉静的夜晚,我第一次向这个冷漠的世界敞开心扉。此时我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与我如此相像,它是如此的可爱,如此的融洽。我忽然觉得其实过去的我是幸福的,而现在的我也依然幸福。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我都不需要做出选择,因为这就是生活本身。嘲讽蜷缩于事物深处,我侧耳倾听

我在两年前认识了一个老妇人,那时候她罹患重病,右半边身子瘫痪。饱受病痛煎熬的她一度认为自己会死去,在她眼里,自己的世界只剩下了一半,另一半已经不再属于她。这个原本好动的、啰唆的老太太变得不再动作、沉默寡言。她目不识丁,只能孤独而又麻木地度过漫长的每一天。她不确定自己是否患有不治之症,描述得严重一些只是为了让人关心她。

有一天,一位年轻人来探望她。这个年轻人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事情的真相,知道这位老妇人就快去世,可他却并不关心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他的确非常关注老妇人的苦闷,这一点老妇人也感受到了。对于一个病人而言,这样的关心是一种十分意外的收获。她滔滔不绝地向这个年轻人诉说着自己的烦恼:她的生命已经走到了的尽头,她当然知道自己应当让位给年轻人了。她厌烦了吗?这是毫无疑问的。她就如同一条狗,蜷缩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没有人同她讲话,结束这一切,便是她最好的结局。因为她宁愿死去,也不愿变为其他人的负担。

老妇人的声音听起来像是在吵架,是那种讨价还价的声音,是那种在热闹的市场上才会出现的声音。可是,这个年轻人却很明白,即便是为了对他人负责,也不能轻易地死去。如果轻易死去,那只证明了一件事:他从未对任何人负过责。他看见了她的念珠,于是对她说:“您还有善良的上帝。”可即便如此,她依然会感到无聊,人们也依然厌恶她。若是她祈祷的时间过长,或者她的眼睛盯着地毯的一个图案走了神,她的女儿便会冲她叫嚷:“你怎么还在祈祷!”生病的老妇人说:“碍着你什么了?”“不碍着我,但是让人厌烦。”于是老妇人沉默了,她用充满责备的眼神久久注视着她的女儿。

年轻人默默地听着老妇人诉说这一切,一种不可言状的痛苦向他袭来,这使他感到胸闷不已。而老人继续说道:“等到你也老了,就会知道,你也是有这种需要的。”

年轻人觉得,除了上帝之外,老妇人已经放弃了一切。她任凭自己遭受病魔的摆布,虽然积德却非自愿,她太过轻易就相信了她所保留的是唯一值得自己去爱的宝物,最终义无反顾地栽进了深信上帝的苦海之中。

大家围坐在餐桌旁边,年轻人也被邀来与他们共进晚餐。不过老妇人并没有吃,因为晚上进食实在不容易消化。她依然待在一个角落里,听她讲话的人正背对着她。年轻人总感到有人在审视他,因此吃得非常忐忑。但是,晚餐仍旧继续。为了延长此次会面,大家决定去看电影,正好有一部搞笑电影刚刚上映。年轻人冒失地接受了看电影的邀请,却没考虑到那个依然躲在自己背后的人。

在出发之前,客人们纷纷起身去洗手。显然,老妇人是不去的。她的无知会妨碍她理解电影的内容,即使她身体灵活,这一点也不会改变。老妇人说自己不喜欢看电影,但事实上,她是看不懂电影。她安静地待在角落里,眼神空洞地盯着念珠串中的一颗珠子,将全部的信念都寄予在这颗念珠之上。

大家已经准备好,他们每一个人都走近老妇人,拥抱亲吻她,并祝她晚安。老妇人早已明白,她用力握紧了念珠,这个动作看起来似乎是绝望的,但似乎也可以表明她的虔诚。大家都拥抱了她,只剩下那个年轻人。他和善地握了握她的手,然后想要松开手转身离开。但是,当老妇人眼睁睁看着这个曾关心过她的人即将离去的时候,她忽然不愿意再独自待在这间小屋中。她已经饱尝孤独的可怕,她害怕长期的失眠以及独自一人的痛苦。她害怕了,只有在年轻人那里她才能得到片刻的安宁,她依赖着唯一对自己表示关心的这个人。在年轻人想要松开手的瞬间,她察觉到了,于是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并笨拙地、再三地向他表示感谢。这让年轻人感到十分窘迫。其他人已经转身走回来催促他了。电影是9点开始,最好提前一会儿到,以免还要在售票口排队。

年轻人感到自己正置身于有生以来最大的痛苦之中:这是一种因为看电影而抛下一个残废老妇人的痛苦。他想要离开、逃脱,他不愿承受这种痛苦,他试图抽回被老妇人紧握的手。在那一瞬间,他对老妇人生出一股强烈而又刻骨的怨恨,恨不得狠狠抽她一个耳光。

终于,他抽出了自己的手,离开了。坐在靠背椅上的老妇人挺直了身子,仿佛下一刻就要站起来,她惊恐地看着她唯一的靠山消失在她的视线中。如今,再也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保护她了。死亡的念头攫住了她,她也不清楚到底是什么让她如此恐惧,但是她知道自己不愿再孤独一人。为此,她开始哭泣。

其他人已经走上了街。悔恨的心情不断搅扰着年轻人,他抬起头望向明亮窗户,幽幽的目光消失在黑暗沉寂的房间之中。老妇人的女儿走过来,对年轻人说道:“她独自一人的时候,总是要把灯关上。我想,大概她喜欢待在黑暗之中。”

他们一家5口人生活在一起——她的母亲(老妇人)、小儿子、大女儿和大女儿的两个孩子。她的儿子几乎是个哑巴;女儿是残疾人,而且脑子也不清楚。大女儿的两个孩子一个在保险公司上班,一个还在学校读书。老妇人70岁时,仍旧掌管着这个家。她的床头上方贴着一张照片,那是5年前的她。照片中的她站得笔直,身穿一袭黑色长裙,裙子上没有一丝一毫的褶皱,纽扣一直扣到脖子处,领口处别了一个椭圆形的饰品,明亮而又冷静的眼睛睁得很大。她这一身女王般的装扮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渐次远去了,可是有时上街她又试图重新恢复这种衣着打扮。

每当老妇人的外孙回忆起那双明亮的眼睛时,脸都会泛红。她总是期待着客人来访,这样她就可以严厉地问外孙:“你喜欢谁,你母亲还是你外婆?”但是当她的女儿也在场的时候,这个游戏就变得有些复杂了。因为无论如何,孩子都一定会说:“外婆。”假如客人对这样的偏爱感到十分吃惊,他的母亲就会说:“这是因为她抚养他。”

老妇人认为,爱是一种被人们强烈渴求的事物。根深蒂固的家庭主妇意识让她养成了古板、偏执的性格。她从来没有欺骗过自己的丈夫,而且还为他生了9个孩子。在丈夫死后,她一个人顽强地维持着家庭,他们离开郊区的农庄,在一个贫穷老旧的社区里面定居下来,一住就是好多年。

当然,老妇人身上也有许多优点。但是,在她那处于看问题容易绝对化的年龄段的外孙们眼中,她不过就是个喜剧演员。他们从一位叔叔那里听来了一个别有深意的故事:有一次,叔叔来看望他们的外婆,发现她待在窗前一动不动,一副黯然无神的样子。外婆招待他的时候,手上拿着一块抹布,并且很抱歉地告诉他,留给她干家务的时间并不多,她还要继续干活。这一点的确应该承认,似乎每一家的情况都是如此。外婆的身体状况并不乐观,当家人讨论一些事情的时候,她很容易就会晕厥过去,她还经常因为肝病而剧烈呕吐,这让她十分难受。但她丝毫不隐瞒自己的病情,她会对着厨房里的垃圾桶大声呕吐,之后脸色苍白地回到家人中间,眼睛因呕吐得太过用力而充满泪水。假如有人劝她去睡觉,她会说她还要做饭,并且还会强调她在主持家庭事务中所占的地位:“家里的一切我说了算。”她甚至还会说:“我要是不在了,看你们要怎么活!”

孩子们早已习以为常,因此对于她的呕吐、她所谓的“攻击”与抱怨并不怎么在意。有一天,她卧床不起,非要请医生来,家人为了讨她开心就请来了医生。第一天,医生认为她只是得了小病才会感到不适;第二天,医生确诊为肝癌;第三天,又说得了严重的黄疸。而年纪最小的小外孙固执地以为这又是一场喜剧,一次更为巧妙的装病。他并没有感到焦虑不安,这个女人以前那么厉害地压迫他,这使得他最初的看法并不悲观,他拒绝去爱,这是属于他的一种绝望的勇气。可是,装病的她却真病了。最后一天,她的孩子们伺候她去卫生间方便,她毫不做作地对小外孙说:“你瞧,我像小猪一样大便。”一小时之后,她去世了。

她的小外孙觉得自己从来没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他无法消除自己的这个念头,他觉得在他面前演出的,是这个女人最后的、最残忍的一出戏:外婆装病直至去世。但是如果要问他所感受到的是怎样的一种痛苦,他却丝毫也讲不出来。只是在举行葬礼的那天,由于大家都在哭泣,他才流出泪水,但那是因为他怕自己在死者面前显得不虔诚。那是一个晴朗的冬日,温暖的阳光照射着大地。在蔚蓝的天空之中,布满了闪闪发亮的黄色光芒,人们感受到了冬日的寒冷。从墓地之侧俯瞰这座城市,人们可以看到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海湾,海湾闪动着星星点点的光芒,好似一片湿润的嘴唇。

难道这所有的一切都没有联系吗?人们为了去电影院,把一位老妇人独自扔在家中;一位老妇人的死并没有换来任何改变,而另一边,却依然是阳光灿烂的光明世界。如果不去接受这一切,又能做得了什么呢?这是两种相似而又不同的命运。夜晚是绝望而温柔的孤独

假如唯一的天堂就是人们已失去的天堂,我知道该怎样为我身上的这种温柔而又无情的东西命名。一位流落在异国他乡的人返回了故乡,曾经的讽刺、僵持早已烟消云散,一切都沉寂了——我终于又回到了故土。我不愿意去回味幸福,这很简单,也很容易解释。因为在遗忘的深处,在我面前所再现的时光之中,还留有一种悬浮于永恒之中的回忆,一种对于纯粹激情的完美回忆。这是我身上唯一真实的东西,但我对它的知晓却总是太迟。我喜欢看一个灵活的动作,喜欢景色中出现一棵位置刚刚好的树。我们只需这样一个细节,就足以重建这全部的爱:一间长久关闭着的房间里的气味,脚步的独特声响。我就是这样,如果我爱得全心全意,那最终我还是会变为我自己,因为这世间只有爱可以使我们回归自身。

缓慢、安宁而又庄严的时光如此热烈地、灵动地再现出来——因为此刻是夜晚,是令人惆怅的时刻,而在暗淡无光的天空之中,有着某种难以言状的欲望,每一个重现的动作都在向我揭示着我自己。有一天,有人告诉我:“活着真的很艰难。”我至今依然记得那说话的声调。另一次,有人告诉我:“最糟的错误,是还在让别人痛苦。”如果一切都完结了,那生的渴望也就停止了。这就是人们所谓的幸福吗?当我们审视这些回忆的时候,我们给所有的一切都披上了同一种得体的衣服,而死亡在我们眼中就如同色彩陈旧的布景。我们回归自身,我们感受到自己的不幸,所以我们就爱得更加深沉。是的,可能这就是幸福,是一种对我们的不幸表示同情的感情。

在一个这样的夜晚,在这座城市尽头的摩尔人开的咖啡馆里,我所回忆起的是一种奇异的感情,而不是昔日的幸福。已经深夜了,咖啡馆的墙上画着呈现出金丝雀般颜色的狮子,它在五叉棕榈树林里追逐着身披绿衣的酋长。一盏乙炔灯在咖啡馆的一角闪烁着忽明忽暗的光,真正用来照明的是一个装饰着绿黄珐琅的小炉子深处的火焰。火焰照亮了房间的中心,强烈的红色反光使得墙上的狮子晃动起来,我能感到它的光芒反射到我的脸上。我对着大门,面向海湾。咖啡馆的老板坐在一个角落里,他似乎正在看我的杯子,空掉的杯子底部有一片薄荷叶。大堂内空无一人,下面是城市喧嚣的声音,窗外是海湾迷离的灯光。我听见老板很响的呼吸声,他的眼睛在微光中熠熠闪烁。远处传来的是否是大海的声音?世界在向我叹息,节奏绵长,给我带来不死之物的冷漠与沉静。空气开始变得凉爽,海上传来一声汽笛,灯塔也开始旋转:绿光、红光、白光。这是世界在沉重地叹息,仿佛是一曲隐秘的歌声自冷漠之中诞生。

我回到了故乡,我想起一个曾生活在贫民区里的孩子。这个地段!这座房屋!屋子只有两层,楼梯昏暗,没有灯照明。多少年以后,他依然能在深夜里回家,他依然可以迅速地爬上楼梯而不会失足落下。这座房屋深深地铭刻于他的心中,他的腿可以对台阶的高度保持准确的度量,他的手对于楼梯扶手始终怀有一种本能的、无法抑制的憎恶,这是因为蟑螂的存在。

夏天的夜晚,工人们喜欢聚在一起,坐在阳台上,而他家却只有一扇小小的窗子。于是他的家人便将椅子搬到楼下,摆在屋前,在这里欣赏这美丽的夜景。屋前的街边,有卖冰激凌的小商贩,对面是咖啡馆,还有孩子们在门洞之间嬉笑乱跑的声音。最为特别的,是从巨大的榕树间看到的那一片天空。在贫穷当中有种孤独,正是这种孤独为每一件事物都赋予了价值。从财富的等级来看,天空以及这满天星斗的夜晚也许就是属于自然的财富。在等级的底层,天空重新获得了它的意义:一种不能用价值来衡量的宽容。这是一个群星闪烁的神秘夏夜,孩子的身后是一条散发着难闻气味的走廊,他的小椅子坏掉了,椅子的表面有些塌陷。不过,他抬起自己的眼睛,尽情享受这纯净而又美好的夜晚。有时,这里会迅速地开过一辆庞大的电车;有时,街角会出现一个唱歌的醉汉。但是,这些都不能扰乱夏夜的宁静。

孩子的母亲始终与夏夜一样安静。有时会有人问她:“你想什么呢?”她总是答道:“什么也不想。”事实的确如此,一切都在这里,所以这里什么都没有。她的生命,她的利益,还有她的孩子都在这里,这些存在太过自然,人们已经感觉不到了。孩子的母亲有残疾,考虑事情很困难。而她的母亲是一个生性粗暴而又专制霸道的人,她的母亲牺牲了一切,只为了保护自己那敏感的如同野兽一般的自尊,并且长期地控制着女儿那脆弱不堪的精神。婚姻使她获得了解放,但是后来,她又乖乖回来了,因为她的丈夫死了。人们说,她的丈夫是为国捐躯。医院给她寄了一小块从她丈夫体内取出的弹片,她将它收藏起来。日子一天天过去,她早已不再悲伤,早已忘了她的丈夫,可是却依然谈论自己孩子的父亲。

为了养活自己的孩子,她努力工作并且把赚到的钱交给母亲。她的母亲总是粗暴地教育孩子,每当打得太狠时,她会说:“不要往头上打。”这是她的孩子,她深深地爱着他们,却又从不显露。有时,她还会记起那些夜晚,她筋疲力尽地回到家中,发现屋内空无一人。她的母亲上街去买东西,而她的孩子还没有放学。她目光迷茫地蜷缩在一张椅子里,有些出神地盯着不远处地板上的一个凹槽。她的四周夜色渐浓,万籁俱寂,到处弥漫着的忧愁令人无法逃脱。她的孩子此时回来,清楚地看到她那瘦长的身影,于是孩子停住了,他觉得害怕,他的心中五味杂陈。但面对这样的沉默,他却哭不出来,他可怜自己的母亲,可这是爱吗?应该不是,因为她未曾爱抚过他。于是他注视着他的母亲,看了很久。他觉得自己仿佛是一个外来人,但她的痛苦,他意识到了。可是,她却听不见他说话的声音,因为她是一个聋哑人。没过多久,她的母亲回来了,生命也就复苏了——油灯的光晕、尖锐的喊叫、粗鲁的咒骂——一切都回来了。他模糊地感受到了沉默中所包含的一切,他在冲动中感受到了对母亲的爱。他的确应当爱她,毕竟她是自己的母亲。

而她什么也不想。屋外有灯光,有熙熙攘攘的人声,屋里却是夜晚带来的沉寂。孩子终将长大,其他人抚养他,会要他报答,为了避免给他带来痛苦,他的母亲永远都会如此沉默,但他依旧会在痛苦之中不断成长。对他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露天的咖啡座上飘来一股咖啡的味道,年轻人热烈交谈的声音也随之传了过来,一艘拖轮发出低沉而又温柔的调子。世界在此终结,每天都是。在这无尽的苦难之中,除了和平的承诺,没有一件留下来。

只有这个世界的巨大孤独,才能使我衡量出这个奇怪母亲的冷漠。一次惊吓给她带来了严重的脑震荡。傍晚时分,她习惯坐在阳台上。她坐在一张凳子上,将嘴唇贴在阳台那冰冷的、带着铁锈味的栏杆上,就这样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在她身后,夜色渐渐降临。在她面前,商店在一瞬间亮起了灯火。她注视着街道,沉浸在遐想之中。那天晚上,一个男人出现在她身后,拖着她,对她施暴,后来听到有动静就逃走了,她什么也没看到就晕了过去。她的儿子回到家中,看到她正躺在地上。因为医生的建议,他决定守在她身边过夜,他盖着被子躺在母亲身边的一张床上。这是个盛夏的夜晚,对刚才悲剧的恐惧还蔓延在这个闷热难耐的房间之中。屋外传来凌乱的脚步声,门也发出吱吱嘎嘎的声响,沉重的空气里还弥散着一股醋的味道。她多动不安,有时还会猛然跳起,把儿子从短暂的瞌睡中叫醒。儿子瞬间清醒,大汗淋漓。他看了一眼钟表,然后重新躺下。后来他才明白,他们在那个夜里是多么孤独,在他们饱受炎热煎熬之时,别人都在沉睡。在这老式房屋中,一切似乎都是空的。他从未感到如此迷惘。世界崩塌了,连同他那每天都重新开始生活的错觉一起,除了疾病和死亡,什么都不存在了。可是在世界崩塌的这一刻,他却活着。最后,他甚至睡着了。

炉中的火苗已被一层灰烬所覆盖,大地接连发出了同样的叹息。人们听到代尔布加拿清脆悦耳的声音,这其中还掺杂着女人欢快的笑声。灯光在海湾闪动,那准是渔轮回到了港湾。在我的位置能看见一片三角形的天空,天空中没有云彩。这是一片星光闪烁的天空,在微风纯净气息的吹拂之下微微颤动,夜晚轻盈的翅膀在我周围缓缓地扇动着。在这个夜晚,我已不属于自己,而它又将走向何方?我忽然明白,人可以自愿要求死亡。看透了生活以后,其实什么都已无所谓。每一次当我似乎要感受到世界的深意之时,它的简单总会使我感到震惊。而这一晚,是我的母亲和她那奇特的冷漠让我感到震惊。

但这时我在哪儿呢?怎样才能使这空空荡荡的咖啡馆与昔日的房间相分离?我不清楚我究竟是在亲身经历还是在回忆。远处灯塔的光依旧在那儿。咖啡馆的老板站起身来告诉我,他要关门了。我得离开了,我再也不愿意走下这样一个危险的山坡。我最后一次望向海湾和它的光亮,我感觉到,向我走来的并不是对于美好未来的希望,而是一种原始的冷漠。但是,这太过软绵、太过容易的曲线应该被粉碎,而我需要变得清醒。没错,一切都如此简单,是人自己让事物变得复杂了。生活就是立体的世界,有正有反

这是一个孤僻而又有些古怪的女人,在她所栖身的生活中,她家里的某些人名声欠佳,她便从不与他们见面。

她的姐姐分给了她一小份遗产,而这在她人生即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才降临的五千法郎,处理起来却显得有些麻烦——这笔钱必须要使用恰当。一大笔财产使用起来往往比较简单,可当这笔财产的金额太小时,就变得困难了。这个女人知道自己距离死亡之日不远了,于是想要为自己这把老骨头在死后找个好一些的栖身之地。而这时真就有一个机会摆到了她的面前:本城的公墓有一处出租墓地刚好到期,土地所有者在这里修建了豪华的地下墓室,用黑色大理石作为材料,这的确是一件难得的珍品,土地所有者以四千法郎的价格将这块墓地转让给她,她买了下来。这是一桩非常可靠的买卖,它既不受金融波动的影响,也不受政治事件的干扰。她找人重新修葺了墓室的内部,以便随时能够安放她的遗体。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她又找人在墓碑上用金色的颜料刻上了自己的名字。

这件事让她感到十分满意,以至于竟然真的爱恋起自己的坟墓来。一开始,她只是偶尔来看看工程的进度,之后变成了每周日的下午必定到场。这是她仅剩的外出和仅有的娱乐方式。快到下午两点了,她走了很长一段路来到公墓所在地的城门口。她走进地下墓室,轻轻地关上墓室的门,然后在跪凳上跪下。她就这样独自面对自己,并将过去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进行对比。她找到了那早已折断的链条中缺失的部分,毫不费力地看透了隐藏在其中的深意。后来,一件怪事让她恍然大悟:原来在世人心中她已经死了。在万圣节那天,她来得比平时要晚,她惊讶地发现墓碑下撒满了紫色槿。或许是有几位细心的陌生人,出于同情和关照,为这座无人献花的坟墓献上了自己带来的鲜花,向无人照料的逝者表达心中的一份敬意。

现在的我,还要继续回顾这一类的事情。窗外的这一座花园,我只看得见它的围墙和部分光影流动的枝叶,再往上看依然是枝叶,继续往上才能看到太阳。在外面可以感受到让人欣喜若狂的新鲜空气,这个世界充满了欢乐,可是我在其中却只能看到白色窗帘上晃动的一点儿斜枝疏影。无数道阳光将干草的清香味儿送入屋内,窗帘上的光影也因为轻轻拂过的微风而活跃起来,风吹来一片云彩,遮住了太阳,随后又急急忙忙地飘远了,如金合欢花一般灿烂的金黄色从云朵的缝隙之中倾泻而出,有这些就足够了。现在只要一道微光,我的心中就会充满模糊却又不安的欢乐。在1月份的那一个下午,我就这样面对着这个世界的反面。不过,空气之中还透出了一股寒气,四周似乎满是可以被轻易捏碎的阳光,而这又给一切蒙上了永恒的微笑。如果不在树叶和阳光中嬉戏,我会是谁?我又能做什么?我的香烟在这道阳光中渐渐燃尽,化成这股温馨与谨慎的激情。如果我企图认清我自己,那便是在光线最深的地方。如果我试图理解并品尝出世界隐藏起来的美妙滋味,那我在宇宙深处所发现的,将是我自己。把我从伪装的环境中解脱出来的那一种极度的激情,就是我自己。

刚才,我说的是其他事情,是他人和他们所买下的墓地的事。但是,先让我从时间的幕布上面将一分钟剪下来吧。有的人在书页间留下一朵花,在这里藏起他们漫步过的街头花园。我也散步,但这是一位神在抚慰我。生命十分短暂,而浪费时间就是在犯罪。有人说我充满活力,可是当人在人生道路上感到迷茫之时,充满活力也只是在消耗自己、浪费时间。今天是一次短暂的休憩,我的心要去与它自己相遇。假如焦虑还在压迫我,那是由于我感到了这不可触摸的时刻就如同水银珠一般自我手指间滑过。那些想要背离世界的人,就随他们吧。我不会去抱怨,因为我看到我的诞生与成长。在这一刻,我的整个王国都属于这个世界、这个太阳、这片阴影,这些藏匿于空气深处的炎热和寒冷。我要自问是否有某种东西正在死亡,人们是否正在忍受着痛苦,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在这扇窗户上写着,透过它,我看见天空在与我的怜悯相遇之时,将它的完美洒下。我可以说,我之后就说,最重要的是简朴和人情。不,其实最重要的是真实,那一切就都铭刻于其中了。还有什么时候要比我是这个世界的时候更为真实呢?在产生欲望之前我就已经得到满足了。永恒就在那里,我希求着。我如今希望的,已经不再是幸福了,而只是自觉。

一个人在围观,而另一个人却在挖坟掘墓,这样怎么将他们分开?又该如何将人们与他们的荒谬分开?天空在微笑,阳光在膨胀,这是快到夏天了吗?这是那些理应爱着的人们的眼睛和声音。我凭借我所有的姿态留恋着世界,我凭借我所有的怜悯与感激留恋着世人。世界的正面与反面,我并不想选择,我也不喜欢其他人选择。有许多人并不希望别人是清醒、讽刺的。他们会说:“这就说明你不善。”我并不能看出其中的关系。当然,假如我听见有人说另一个人是不道德的,我认为其实他是需要赋予他自己某一种道德;当有人对另一人说他藐视智慧,我认为其实他是因为自己不能接受他人的怀疑。但是,我对于别人作假并不喜欢,能目不转睛地盯着阳光,这才是伟大的勇气,就如同坦然面对死亡那样。此外,又该怎样解释这种对生活的酷爱与这种神秘和绝望之间的关系呢?如果我倾听着潜伏在事物深处的讽刺,它就会慢慢地显露出来。它那小而明亮的眼睛眨啊眨,说:“生活啊,就像……”尽管我进行了许多探究,但这才是我全部的学问。

不管怎样,我都无法肯定我是对的。不过,无论我有没有想到那个人们向我讲述其经历的女人,这都不重要。她即将死去,在她还没有真正死去的时候,她的女儿就为她穿上了丧服。事实上,在她的四肢未僵硬时穿衣服,这件事情似乎更好办。但是这样做还是有些奇怪,就像我们生活在那些匆匆忙忙的人们之间一样。无论繁华与清远,我都深爱这个世界

帕尔马的夜晚,生活缓缓地转向市场后那热闹的咖啡馆,静静的街道在黑暗中延伸,人们来到了透出灯光和音乐声的百叶门前。我来到一家咖啡馆,在这里待了将近整夜。那是一个很矮小的长方形的厅堂,墙漆成绿色,有玫瑰花环装饰在上面,木制的天花板上有许多红色的小灯泡作为点缀,厅堂中间有两平方米左右的空地。有一支乐队奇迹般地安顿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吧台上放置着五颜六色的酒瓶,宾客摩肩接踵,显得拥挤不堪。这里只有男人,侍者会把酒杯和酒瓶送到每一个座位上。所有的人都在疯狂地喊叫,没有一个人的内心是平静的。一个像是海军军官的男人对着我说了好些酒桌上的礼仪,坐在我桌旁的一位看不出年龄的小个子正向我讲述他的生平,可是我太过紧张,所以并没有听清楚他讲的内容。乐队不停地演奏一些很有节奏的乐曲,所有的人都在用脚打着拍子。有的时候,门会被打开,在叫喊声中,新的客人出现了。

忽然,咖啡馆内响了一下敲锣声,一个女人跳进了厅堂中间的那个小圈子中。“21岁。”那个军官对我说。我惊愕不已,那是一张年轻姑娘的脸,可是却长在一堆肉上。这个姑娘身高大概在1.8米左右,体形庞大,看着大概得有300磅重。她身着一件黄色网眼衫,双手叉腰,衣服上的网眼将她的身体勒出一个个白色鼓胀的肉格子。她微笑着,从嘴角两边到耳根的肉都在微微颤动着。在这里,人们的冲动再也压抑不住了。我感觉到了人们对这个姑娘的熟悉,她似乎很受大家欢迎,大家都在等待着她的出场。她总是微笑着,目光扫过四周的人,所有人都大喊起来。随后,她唱起一首大家都熟悉的歌曲,这是一首来自安达卢西亚的歌曲,是用鼻音哼唱的。作为伴奏的打击乐器敲着沉闷的鼓点,她唱着,每一个节拍都表达着她全身心的爱。人们的热情快把大厅“挤”爆了,唱副歌时,姑娘原地旋转起来,她双手托住自己的胸部,张开红润的唇,与大厅里的人们一起合唱,这里的所有人都卷入了这场喧嚣之中。

她稳稳当当地立于中央,浑身汗水漉漉,头发蓬乱。她挺直了她那笨重的、鼓胀在黄色网眼衫里的腰身,就像一个刚从水中钻出的邪恶女神。她前额低垂,显得有些愚蠢,双目空洞,只有膝盖如同马奔跑过后的轻微颤动,才让人觉得她还活着。在四周这些手舞足蹈的人们中间,她就如同一个无耻却又令人激奋的布偶,睁着一双饱含绝望的空洞的眼睛,机械地挥洒着肚子上淋漓的汗水。

假如没有了咖啡馆,没有了报纸,就很难去旅行。一张印刷着我们母语的纸、傍晚我们试着与人接触的地方,都使我们用熟悉的举止去表现过去我们在家乡时候的模样,但因这个模样和我们当下相隔着一段距离,便让我们对它产生了陌生的感觉。旅行的代价就是恐惧,它粉碎了所有期待中的邂逅。我们不可能再弄虚作假——在办公室与工作时间上掩饰自己、戴上面具,即使这个面具能够可靠地保护我们,帮助我们对抗时间,对抗孤独所带来的痛苦。因为这样,我才总是渴望着写小说,我的主人公会说:“假如没有办公时间的话,我会变成什么样呢?”或者是:“我的妻子去世了,但是还好我还要写一大捆明天就要寄出的信件。”而旅行夺走了我们的这个避难所。我们远离了亲人,独自在一个言语不通的国度,我们失去了一切的救助与支撑,伪装的面具轻易就被摘去,我们甚至不知道电车的票价,整个人都暴露在自己的表面上。因为感觉到了病态的灵魂,所以我们赋予每个人、每件物奇特的价值。在一块窗帘的后面,人们看到一个什么都不去想的跳舞女人,一瓶摆在桌上的酒,这里的每个形象都成为一种象征。假如我们的生活在此时此刻也被概括于这些形象之中,那么生活似乎可以在这些形象中全部被反映出来。我们的生活对于人的一切禀性都是敏感的,又该怎样描绘我们所能品味到的各种相互矛盾的陶醉呢?或许除了地中海以外,没有一个国家使我感到我是那样遥远,又是那么靠近。

我在帕尔马咖啡馆的激情就是由此而来,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到了中午却恰恰相反。在人烟稀少的大教堂之内,在拥有凉爽院落的古老宫殿之中,在有着清凉树荫的大街之上,某种“缓慢”的念头给我带来了最为深刻的印象。街上空无一人,只有一些行动迟缓的老妇人坐在房顶的观景楼上。从宅第之间一路穿行而过,我停在一个满是绿色植物和灰色圆柱的院子里,感觉自己仿佛融化在这沉静的气氛中,慢慢失去了我的界限,剩下的仅仅是我的脚步声。天空飞过一群鸟,它们的身影从沐浴着阳光的高墙上飞快掠过。我在圣弗朗西斯科这座哥特式的小修道院中流连忘返,那精细、绝美的柱廊,闪耀着西班牙古建筑特有的细腻而美丽的金黄色光芒。院子中,有月桂树、淡紫花牡荆,还有一口围着熟铁栅栏的井,井的上方悬挂着一把长长的、锈迹斑斑的金属水舀,来往的人可以用它取水来喝。时至今日,我偶尔还会想起当年水舀撞到石头井壁时发出的清音。然而这所修道院教给我的却并非是生活的甘美,一群鸽子拍着翅膀向天空飞去,沉默陡然降临于这花园之中,而我在井边锁链孤独的咯吱声中,重新品尝到了一种新鲜而又熟悉的味道。

对于描述诸种表象这个独一无二的游戏,我心下澄明,微展笑颜。世界的微笑面容出现在这水晶球之中,但我觉得似乎只要一个动作就会将它打碎,这其中会有某种东西被破坏:鸽子会成群地死去,它们停止飞翔,一只只垂下展开的翅膀缓缓地落下。眼前的景象似乎成了一种幻境,只是我沉默不语、岿然不动。我也加入到了游戏中,我接受了这种表象,却并未被其迷惑。温柔明净的金色阳光温暖了修道院的黄色石墙,一个女人正从井中打水。一小时、一分钟、一秒之后,或许就是现在,所有这一切都可能要崩塌了。但是,奇迹却还在延续着。这个世界依然在延续着它的生命,它含羞、端庄却又讥诮,就如同女人之间的友谊一般既温柔又矜持。这种平衡尚未结束,却又渲染上了一层对于自身终结的忧虑颜色。

我对生活全部的热爱都在这里:一种对于可能即将失去的事物默然不语的激情,一种隐藏在火焰之下的苦楚。每天离开这座修道院时,我都感到自己仿佛从自身中挣脱了出来,在那一瞬间被留名在这绵延不绝的世界之中。就此我明白了为什么我在那时会想到多利亚的阿波罗雕像那无神的双眼或乔托笔下热烈而僵直的人像。直到此刻,我才真切地感受到这样的国家为我带来的东西。人们能在地中海沿岸找到切实的生活信念和生活准则,人们的理性得到了满足,人们的乐观精神与社会意义也在此找出了根据,这些都让我感到惊叹。最终让我惊叹的,并非是这个世界为人类量身定做,而是它一直在人的身上开开合合。不,假如这些国度的语言与我内心深处回响的声音发生共鸣,那不是因为这些语言回答了我的问题,而是它将这些问题变得没有必要再提出来。在我唇边涌动的不是感激的话语,而是在看到被阳光所碾碎的风景之后才会诞生出来的空无。

在伊比沙的时候,我每天都会去沿海港的咖啡馆中坐一坐。5点左右,当地年轻人会沿着栈桥排成两列散步。婚姻与其他的全部生活都在那里进行着,人们不禁会觉得,在面对世界之时,这样开始生活有一种独特的伟大。我坐下来,所有的一切仍旧在白天的阳光之中摇曳,白色的教堂和白垩墙,干燥的田地和参差不齐的橄榄树。我喝着味道有些淡的巴旦杏仁糖水,注视着面前蜿蜒起伏的山脉,山脉向着大海的方向缓缓地延伸。夜晚渐渐变成了绿色,在最高的山上,一架风车的叶片在最后的几缕海风中转动起来,所有人都压低了声音,这显得自然而又神奇。剩下的只有这片天空,以及那一丝向着天空飘去的恍若自远方而来的如歌声般的话语。在这黄昏时分,有一种逝去如飞的、令人忧伤的东西笼罩着这片大地。这并不只是一个人的感受,整个民族都体味到了。而我,渴望爱意就如同有人渴望哭泣一般。我觉得我睡眠中的每一刻,都是从生命中偷取出来的……也就是说,这是从那充斥着尚未定型的欲望的时光当中窃取的,就如同在帕尔马的小咖啡馆看歌舞表演,如同在圣弗朗西斯科的修道院时的激情岁月,我一动不动、全身紧绷,这种想将全世界都握于掌心的欲望使我动弹不得。

我很清楚地知道,是我错了,享受是有一定界限的,而人们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才会创造。可是,爱却是没有界限的,如果我可以拥抱一切,即使拥抱得笨拙又如何呢?在热那亚的时候,我整个早上都在迷恋一些女人的微笑。我再也不会看到她们了。但是,言语却无法遮盖我那遗憾的火焰。我在圣弗朗西斯科的修道院里的那口井中,看到鸽群的飞翔,所以我忘记了自己的干渴。可是,我再次感到干渴的时刻总会来临。只要愿意,终可以潜踪遁迹

纽约的雨是丰沛密集而又不知疲倦的,它属于流亡者。连绵的雨水不断地自高楼大厦之间倾泻而下,落入原本有些安静的街道。我躲进了出租车,雨刷机械地摆动着,将不断落下的雨水扫到一旁。我忽然觉得我似乎落入了一个陷阱之中,好像我即使再行驶几个小时,也依然无法逃出这个囚笼,无法再见到外面的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或者一座傲然挺立的山峰。灰蒙蒙的雾霭中高不见顶的摩天大楼若隐若现,楼身似乎在轻微晃动,接二连三的高楼,仿佛是为亡者之城所立的墓碑。这样的夜晚,高楼里面空无一人,四周充斥着钢筋水泥的味道,混着这雨水,四处都在展示着那些建筑者的疯狂,这笔直的插入云端的其实正是寂寞。“即使我抱住全世界的人,也丝毫不能保护我。”

或许纽约除了天空之外一无所有,万里无云的天空如同晶莹剔透的水晶,它向着四方舒展开自己的身躯,纽约那光辉烂漫的早晨就是它给予的。黄昏绚烂的晚霞洒向第八大街,熙熙攘攘的车流被笼罩在其中。夜幕尚未降临,街边的商店却早早地亮起了霓虹灯,汽车川流不息,轻快地从橱窗前驶过,偶然有一两句歌声从车中传出,令人不禁想起海边波涛的声音。通往郊区的滨河大道旁的河水在落日的映照之下,变得红彤彤的,我忽然就想起了在另外一处所见过的黄昏,它们都是温柔而又令人心碎的。

中央公园被紫红色的晚霞温柔地笼罩着,一望无际的草坪上有一群小孩正在打棒球,他们飞奔着,开心地叫喊着;公园的长椅上坐着一些穿着格子衬衫的美国人,他们上了年纪,只能吃着冰棍坐在这里看着不远处的孩子们嬉笑玩闹;有许多不怕人的小松鼠在他们的脚边东刨刨,西挖挖,似乎是在寻找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美食;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地说着什么,似乎是在宣布天空中第一颗明星的到来;人们匆匆忙忙地在高楼大厦间穿行,偶尔也会抬起头,将冷漠的眼神投向温柔美丽的天空。白天的纽约如同一座监狱,而每当天光褪去,最后一寸阳光消失在高楼之间时,灯火便照亮了黑漆漆的夜空,整个纽约就变成了黑夜中熊熊燃烧的火葬柴堆,它每个夜晚都燃烧在曼哈顿这三河之岛的上空。

对于很多城市我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对纽约,我却有着难以抑制的思念和无法克制的心痛,我对纽约的情感总在一瞬之间却又无比强烈。几个月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可是我依然不知道我到底是置身于世界上最疯狂的人之间,还是置身于世界上最理性的人之间,可见我对于纽约还是一无所知的。我不知道在这里的生活是不是真的如美国人所说的那样轻松,还是像我所看到的那般空虚无聊;我不知道一个人并未因为雇佣十倍的人而得到更快的服务的情况是否自然;我不知道纽约人究竟是保守派还是自由派,是谦逊而又鲜活的生灵还是毫无生气的魂灵;我不知道是否应当称赞那些忙碌在夜间的垃圾工。麦迪逊广场花园的马戏团有四个场馆,里面同时表演着10个不同的节目,我无法判断哪个都想看却又一个也看不成的安排是否合理有用;在我曾经待过一晚的旱冰场内,有无数的年轻人踩着旱冰鞋,表情严肃而又专注地在高亢的音乐声和嘈杂的人声中不断地旋转着,如同在解联立方程一般,我不知道这其中是否有重大意义;有些人认为独处是怪癖,有些人因为不曾有人向你索要身份信息而惊讶,我无法确认,我们究竟应该相信谁。

我觉得我无法了解纽约这个城市。我努力地思考着,猜测苏格兰威士忌加苏打水与早晨的新鲜果汁之间的浪漫关系;思考出租车里遇到的姑娘以及她们那短暂的爱情;从那些让人目瞪口呆的领结上看出人们过度的奢华与恶俗的品位。在纽约,气温可能会在两小时之内由热变冷;有仿佛监狱一般的地铁;有能够为你在凌晨四点刮脸的理发店;有无数美丽的姑娘,还有很多丑陋的老人;有各种颜色的出租车,有些司机还会为你开车门;印着笑脸,写着生活不是悲剧的广告贴得到处都是;煤气厂旁边墓地上的鲜花开得无比娇艳;公寓门口驻扎着许多音乐喜剧中的陆军将军和海军将军;还有那些不断开车穿梭于市区与市郊的人,仿佛是60层高楼的电梯里那些千奇百怪的电梯工,正在沿着笛卡尔的坐标上上下下。

是的,我认为我理解不了这些。不过我也依稀能明白,其实这些城市就如同一些女人一样,会胁迫你、让你心烦,也会将你的伪装无情地剥去,她们会让你觉得既难堪又愉悦。我在纽约四处走动着,连续几天都是这样,空气中弥漫着煤渣的味道,我总是泪水涟涟,每当我走到室外,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在揉眼睛。总而言之,纽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们,就是因为这些,它就如同人们眼中所看到的来自异域的美丽胴体,虽然国色天香却令人难以忍受,令人怒不可遏,同时也令人感动得泪流满面。

或许那些所谓的激情就是如此,我只能说,我了解了我的激情究竟是被何种反差形象所滋养的。在我那些失眠的夜晚,拖船低沉却又悠扬的鸣叫声穿过层层高墙与我相遇,它让我想起这里还是一座岛屿,即使看起来仿佛是由钢筋水泥所组成的荒漠。此时,故乡的海滩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而我自己也会置身于其中。我时常在黄昏时分出门散步,搭乘轻轨,看着夜色贪婪地吞噬着所有色彩,慢慢让这世界与它融为一体。列车离开了市中心的街道,摩天大楼自列车两侧轻快地掠过,远处的街道变得模糊,我看到一个又一个贫困的街区,周围路上的车辆渐渐变得少了。我看到一家家富丽堂皇的婚礼用品商店,有一群被世界所遗忘的人住在距离它们不远的地方,而这里是城中最暗淡无光的所在,他们在这座“银行家之城”里随波逐流,最后却只能漂流到贫困的“沟里”。这里看不到女人,醉鬼却有很多,怪异的酒吧里那个上了年纪的、胖胖的女演员踏着节拍,咏叹着伟大的母爱以及惨淡的人,鼓手也是个上了个年纪的女人,她看起来如同一只仓鸮,她们显然是在模仿西部电影中的酒吧,她们站在这个小舞台上,在嘈杂的吵叫声里,拼命晃动着那些赘肉,这些都是岁月在她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