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4 01:57:11

点击下载

作者:董康 等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试读:

前 言

小紫胡汤首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为临床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剂之一。历代医家对其理法方药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特别是近代,通过汲取现代医学理论成果,采用先进的研究手段,对小柴胡汤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其作用机理得到了清楚的认识,这不仅为临床应用小柴胡汤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拓宽了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范围。而这些宝贵的资料均散在于浩如烟海的中国医药文献之中,系统整理这些资料,编辑成册,实属必要。此举希望是能够全面反映小柴胡汤的研究情况,二是指导实用,三是开创方剂研究的新路子,填补专方研究的空白。若能为医疗、教学、科研有所裨益,为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贡献微薄之力,将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本册系统地介绍了小柴胡汤的出处、方名含义、功用主治、方解、源流与方论、药理作用、临床运用、制剂研究、系列方研究等内容。以便读者不仅可以一览小柴胡汤的研究全貌,而且能了解其研究的动态及趋势,并能很好地应用于临床。

本书是一本系统论述小柴胡汤的专著,特别适合于广大临床工作者,中药方剂研究者,医药院校师生和中医药爱好者使用。由于编者水平及掌握的资料有限,难以避免挂一漏万,存有疵瘕,恳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编 者1997年12月于武汉

第一章 概 述

小柴胡汤首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主要为邪犯少阳,停于半表半里之间,枢机不利而创立,为治疗伤寒少阳证之主方,属和解剂,是和法的代表方。伤寒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以及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历代医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评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运用经验,尤其是近代对其理法方药从实验和临床两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小柴胡汤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扩大了小柴胡汤在临床各科的应用,是目前研究较深入,应用广泛的方剂之一。

第一节 出处、方名释义及组成

一、出处

小柴胡汤首见于《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二、方名释义

张仲景何以将该方取名小柴胡汤?柴胡在该方中剂量半斤,除半夏半斤外,较另外五味药剂量都大,用柴胡和解少阳,正对少阳证,从适应证及剂量上,柴胡是方中主药,即君药,仲景以主药命名。何以言“小”,主要为区别于大柴胡汤,小柴胡汤主要为外邪不解,误下伤正,邪入少阳,其正气已虚,而里热不及大柴胡汤甚。程郊倩曰:“方以小柴胡名者,配平少阳而取义。至于制方之旨,及加减法,则所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尽之矣。”大柴胡汤主治热结在内,往来寒热,正气尚不虚者,故去人参、甘草之温补,加枳实,芍药以破结,柴胡为方中主药。因而有大、小柴胡汤。柯韵伯对大柴胡汤评注曰:“此热结在气分,不属有形,故十余日复能往来寒热也。若热结在胃,则蒸蒸发热,不复知有寒矣。往来寒热,故倍生姜,佐柴胡以解表;热结在里,故去参、甘之温补,加枳、芍以破结。按大柴胡是半表半里气分之下药,并不言及大便硬与不大便;其心下急,心下痞硬,是病在胃口,而不在胃中;结热在里,不是结热在胃,且下利则地道已通,仲景不用大黄之意晓然。若以下之二字,妄加大黄,不亦谬乎?大、小柴胡,俱是两解表里之剂,大柴胡主下,小柴胡主和;和无定体,故小柴胡除柴胡、甘草外,皆可进退,下有定局,故大柴胡无加减法也。”小柴胡汤“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日三服”,故为汤剂。因此仲景将该方命名为小柴胡汤。

三、组成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斤(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①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②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解:本方为和解少阳,治疗少阳证之主方。外感之邪,若治不得法,邪犯少阳,少阳为三阳经之枢,邪气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外出与阳气相争则畏寒,内入则与阴争而发热,故而往来寒热,为少阳证典型之症。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眦,下耳后,入耳中,其支者,会缺盆,下胸中,贯膈循胁,络肝属胆,故邪在少阳,经气不利,少阳相火郁而为热,热邪上逆,伤津耗气,故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之症。肝胆郁热不解,横逆犯胃,胃失于和降,故见心中烦热,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舌苔薄白,是邪在半表半里,未入里化热之征。脉弦是肝胆病,少阳经气郁滞,不得疏泄之主脉。治疗宜和解少阳。方中柴胡味苦平微寒,主升主散,为少阳经专药,用之轻清升散,可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用量半斤,为方中最大,为方中之君药。黄芩味苦寒,善清少阳相火,使半里之邪得以内彻,故为臣药,配合柴胡,一散一清,共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止呕,散结消痞,为佐药。人参、甘草补中扶正,以助祛邪,防邪内陷,为佐药。生姜和大枣,前者助半夏和胃,后者助参、草益气,姜枣相合,益胃气,生津液,调和营卫,为方中之使药。诸药配伍,和解少阳之邪,兼以扶正,可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伤寒论》)

伤寒少阳证,邪在半表半里之间,可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等症,邪无定处,来往无常,见证不一,所以《伤寒论》第101条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临床以寒热往来,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不必要每症必备。其有少阳证的妇人产后,热入血室,经期感受外邪,疟疾,黄疸,内伤杂症,可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少阳证,其见证多少不一,可随证加减应用。若“胸中烦而不呕者”,是热聚于胸而气不逆,可“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开结散热以除烦;“若渴”,是热伤津液,可“去半夏,加人参合煎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清热生津以解渴;“若腹中痛者”,是胆病及肝,肝郁乘脾,可“去黄芩,加芍药三两”,泄木安土以止痛;“若胁下痞硬”,是经气郁而津液聚为痰,可“去大枣,加牡蛎四两”,化痰软坚以消痞;“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是水气凌心,可“去黄芩,加茯苓四两”,淡渗利水以定悸;“若不渴,外有微热者”,是兼有表邪,可“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以取微汗”,解肌发表而不留邪;“若咳者”,是肺寒气逆,可“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温肺散寒以止咳。以上皆原方加减法,临床随兼证而加减使用。服本方后,若见汗出,是外邪去,表里调和的痊愈之象。若患者素体羸弱,或误治伤正,服药后见寒战而后发热汗出,谓战汗,是服小柴胡汤后,正胜邪却的标志,此时须加以调护,避风寒,防邪复入。

第二节 源流与方论

一、源流

东汉末期的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伤寒论》,奠定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基础,创立了六经辨证。太阳病,病证在表,汗法为正治之法,桂枝汤、麻黄汤为代表方。阳明病,病证在里,胃家实,清下为正治之法,白虎汤、承气汤为代表方。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腑。外邪侵犯少阳,枢机不利,正邪分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寒热交替出现,所以往来寒热是少阳病主要热型。往来寒热,既与太阳病发热恶寒并见者有异,亦与疟疾之寒热间日或一日一作,发有定时者,自有区别。更与阳明病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者不同。足少阳之脉,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犯少阳,经气不利,故见胸胁苦满。胆火内郁,进而影响脾胃,则神情默默,不欲饮食。胆火内郁则心烦,胃失和降则喜呕。少阳居于太阳阳明之间,病邪既不在太阳之表,又未达于阳明之里,故少阳病称为半表半里之证。张仲景《伤寒论》264条说:“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足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眦走于耳中,下胸中,贯膈。少阳风火上扰,清窍壅滞,故耳聋,目赤。邪结胸胁,经气不利,所以胸中满而烦。为少阳中风,是风邪侵入少阳之经。如误认胸满而烦为肠胃实邪阻滞,而用吐下之法,势必耗伤气血,以致心失所养,神明无主,而出现心悸、惊惕等变证,故少阳病禁用吐下之法。第265条则说:“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说明少阳伤寒,禁用汗法,误汗则津液外泄,胃中大燥,津伤热盛,故发谵语,谵语,由胃热所致,故云“此属胃”。因此,张仲景认为少阳病是属于半表半里的病,其治法应“上焦得道,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重在通水津,调肝肺,平胆火,散郁结,和胃气,升清降浊,使营卫调和。而汗、吐、下都为少阳病禁治法,都不相宜,少阳病的治法,应有别于汗吐下三法,因而创立和解法,立小柴胡汤一方。柴胡气质轻清,苦味最薄,能疏少阳之郁滞;黄芩苦寒,气味较重,能清胸腹蕴热以除烦满;柴胡推陈致新,黄芩主治清热,柴、芩合用,能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半夏、生姜调理胃气,降逆止呕。人参、炙草、大枣益气和中,扶正祛邪。本方寒温并用,升降协调,有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的作用。且方用去滓再煎之法,是取其气味醇和,且有和解少阳枢机之功,故称为和解剂。

少阳外邻太阳,内近阳明,病邪多有传变,证情常有兼挟。少阳病兼表证,为和解少阳,兼以表散,柴胡桂枝汤主之。少阳病兼里证,当和解少阳,通下里实,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少阳兼里实误下,治当和解少阳,兼以泻热去实,宜柴胡芒硝汤。少阳病兼水饮内结,当和解少阳,温化水饮,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少阳病兼表里俱病,虚实互见,当和解少阳,通阳泻热,重镇安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二、方论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历代医家在研究《伤寒论》时,都对小柴胡汤有许多方论,这对我们后世理解、研究和应用小柴胡汤都大有裨益,现选录部分方论如下:

成无己: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小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也。柴胡味苦平微寒,黄芩味苦寒。《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邪在半表半里,则半成热矣,热气内传,攻之不可,则迎而导之,必先散热,是以苦寒为主,故以柴胡为君,黄芩为臣,以成彻然发表之剂。人参味甘温,甘草味甘平。邪气传里,则里气不治,甘以缓之,是以甘物为之助,故用人参、甘草为佐,以扶正气而复之也。半夏味辛微温,邪初入里,则里气逆,辛以散之,是以辛物为之助,故用半夏为佐,以顺逆气而散邪也。里气平正,则邪气不得深入,是以三味佐柴胡以和里。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表邪未已,迤逦内传,既未作实,宜当两解,其在外者,必以辛甘之物发散,故生姜、大枣为使,辅柴胡以和表。七物相合,两解之剂当矣。

邪气自表未敛为实,乘虚而凑,则所传不一,故有增损以御之。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烦者,热也;呕者,气逆也。胸中烦而不呕,则热聚而气不逆,邪气欲渐成实也。人参味甘为补剂,去之使不助热也;半夏味辛为散剂,去之以无气逆也。栝楼实味苦寒,除热必以寒,泄热必以苦,加栝蒌实以通胸中郁热。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栝楼根。津液不足则渴,半夏味辛性燥,渗津液物也,去之则津液易复。人参味甘而润,栝楼根味苦而坚,坚润相合,津液生而渴自已。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宜通而塞为痛,邪气入里,里气不足,寒气壅之,则腹中痛。黄芩味苦寒,苦性坚而寒中,去之则中气易和;芍药味酸苦微寒,酸性泄而利中,加之则里气得通而痛自已。若胁下硬痞,去大枣,加牡蛎。《内经》曰:甘者令人中满。大枣味甘温,去之则硬寖散;咸以软之,牡蛎味酸咸寒,加之则痞者消而硬者软。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心下悸、小便不利,水蓄而不行也。《内经》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坚肾则水益坚,黄芩味苦寒,去之则蓄水寖行。《内经》曰:“淡味渗泄为阳。茯苓味甘淡,加之则津液通流。若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不渴则津液足,去人参,以人参为主内之物也。外有微热,则表证多,加桂以取汗,发散表邪也。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肺气逆则咳,甘补中,则肺气愈逆,气逆不收,故加五味子之酸。生姜、干姜一物也,生者温而干者热,寒气内淫,则散以辛热。盖诸咳皆本于寒,故去生姜加干姜,是相假之以正温热之功。识诸此者,小小变通,触类而长焉。(《伤寒明理论》)

许宏:病在表者宜汗,病在里者宜下,病在半表半里之间者宜和解。此小柴胡汤,乃和解表里之剂也。柴胡味苦性寒,能入胆经,能退表里之热,祛三阳不退之邪热,用之为君;黄芩味苦性寒,能泄火气,退三阳之热,清心降火,用之为臣;人参、甘草、大枣三者性平,能和缓其中,辅正除邪,甘以缓之也;半夏、生姜之辛,能利能汗,通行表里之中,辛以散之也,故用之为佐为使。各有所能,且此七味之功能,至为感应。能解表里之邪,能退阳经之热,上通天庭,下彻地户。此非智谋之士,其孰能变化而通机乎!(《金镜内台方义》)

吴昆:邪在表则恶寒,邪在里则发热,邪在半表半里,则恶寒且热,故令寒热往来;少阳之脉行于两胁,故令胁痛;其经属于胆,胆汁上溢,故口苦;胆者,肝之府,在五行为木,有垂枝之象,故脉弦。柴胡性辛温,辛者金之味,故用之以平木,温者春之气,故就之以入少阳;黄芩质枯而味苦,枯者能浮,苦则能降,君以柴胡,则入少阳矣;然邪之伤人,常乘其虚,用人参、甘草者,欲中气不虚,邪不得复传入里耳!是以中气不虚之人,虽有柴胡证俱,而人参在可去也;邪初入里,里气逆而烦呕,故用半夏之辛以除呕逆;邪半在表,则荣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荣卫。(《医方考》)

方有执:柴胡,少阳之君药也;半夏辛温,主柴胡而消胸胁满;黄芩苦寒,佐柴胡而主寒热往来;人参、甘、枣之甘温者,调中益胃,止烦呕之不时也。此小柴胡之一汤,所以为少阳之和剂欤。(《伤寒论条辨》)

程郊倩:方以小柴胡名者,配手少阳而取义。至于制方之旨,及加减法,则所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尽之矣。何则?少阳脉循胁肋,在腹阳背阴两歧间,在表之邪欲入里,为里气所拒,故寒往而热来;表里相拒,而留于歧分,故胸胁苦满;神识以拒而昏困,故默默;木受邪而妨土,故不欲食;胆为阳木而居清道,为邪所郁,火无从泄,逼炎心分,故心烦;清气郁而为浊,则成痰滞,故喜呕,呕则木火两舒,故喜之也。此则少阳定有之症,其余或云之者,以少阳在人身为游部,凡表里经络之罅,皆能随其虚而见之,不定之邪也,据症皆是太阳经中所有者,特以五六日上见,一故属少阳、半表半里兼而有之,方是小柴胡症。方中柴胡以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以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彻;半夏能开结痰、豁浊气以还清;人参能补久虚,滋肺金以融木;甘草和之,而更加姜、枣助少阳生发之气,使邪无内向也。至若烦而不呕者,火成燥实而逼胸,故去人参、半夏,加栝楼实。渴者,燥已耗液而逼肺,故去半夏,加栝楼根。腹中痛,木气散入土中,胃阳受困,故去黄芩以安土,加芍药以戢木。胁下痞硬者,邪既留则木气实,故去大枣之甘而缓,加牡蛎之咸而软也。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土被侵则木气逆,故去黄芩之苦而伐,加茯苓之淡而渗也。不渴,身有微热者,半表之寒尚滞于肌,故去人参,加桂枝以解之。咳者,半表之寒凑于肺,故去参、枣,加五味子,易生姜为干姜以温之,虽肺寒不减黄芩,恐木寡于畏也。总之,邪在少阳,是表寒里热两郁不得升之故;小柴胡之治,所谓升降浮沉则顺之也。(《古今名医方论》)

柯琴:此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也。少阳之气游行三焦,而司一身腠理之开合。血弱气虚,腠理升发,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邪正分争,故往来寒热。与伤寒头疼发热而脉弦细,中风两无关者,皆是虚火游行于半表,故取柴胡之轻清微苦微寒者,以解表邪,即以人参之微甘微湿者,预补其正气,使里气和而外邪勿得入也。其口苦咽干、目眩目赤、头汗心烦、舌苔等症,皆虚火游行于半里,故用黄芩之苦寒以清之,即用甘、枣之甘以缓之,亦以提防三阴之受邪也。太阳伤寒则呕逆,中风则干呕,此欲呕者,邪正相搏于半里,故欲呕而不逆。胁居一身之半,为少阳之枢,邪结于胁,则枢机不利,所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也。引用姜、半之辛散,一以佐柴、芩而逐邪,一以行甘、枣之泥滞。可以止呕者,即可以泄满矣。(《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

汪昂:此足少阳药也,胆为清净之腑,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邪入本经,乃由表而将至里,当彻热发表,迎而导之,勿令传太阴。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黄芩苦寒,以养阴退热为臣。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人参、甘草,以补正气而和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为佐。邪在半表半里,则营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营卫,为使也。(《医方集解》)

周扬俊:柴胡少阳经药,升也,苦寒散表,气味俱轻,邪至少阳,则半主表半主里,因胆无出路,故禁汗、吐、下,惟有升散一法,仲景用之为君,以半夏为使,生姜止呕,黄芩除热,甘草和中,使主表者得柴胡而自散,主里者得黄芩而复除。然往来寒热,邪正胜复也。柴、芩有除热之功,而不能祛争胜之气,遂用人参出阴入阳之药介于其间,使之辅正即有以祛邪,非圣人莫能用也。(《伤寒论三注》)

吴谦等:邪伤太阳、阳明,曰汗,曰吐,日下,邪伤少阳惟宜和解,汗、吐、下三法皆在所禁,以其邪在半表半里,而角于躯壳之内界。在半表者,是客邪为病也;在半里者,是主气受病也。邪正在两界之间,各无进退而相持,故应和解一法,既以柴胡解少阳在经之表寒,黄芩解少阳在腑之里热,犹恐在里之太阴正气一虚,在经之少阳邪气乘之,故以姜、枣、人参和中而预壮里气,使里不受邪而和,还表以作解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

徐大椿:此汤除大枣共二十八两,较今秤亦五两三钱零,虽分三服已为重剂。盖少阳介于两阳之间,须兼顾三经,故药不宜轻。去渣再煮者,此方乃和解之剂,再煎则药性和合,能使经气相融,不复往来出入,古圣不但用药之妙,其煎法俱有精义。(《伤寒论类方》)

唐宗海:此方乃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之活剂。人身之表,腠理实营卫之枢机;人身之里,三焦实脏腑之总管。惟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论少阳之体,则为相火之气,根于胆腑;论少阳之用,则为清阳之气,寄在胃中。方取参、枣、甘草以培养其胃;而用黄芩、半夏降其浊火;柴胡、生姜升其清阳。是以其气和畅,而腠理三焦罔不调治。其有太阳之气,陷于胸前而不出者,亦用此方,以能清里和中,升达其气,则气不结而外解矣。有肺经郁火,大小便不利,亦用此者,以其宣通上焦,则津液不结,自能下行。肝经郁火,而亦用此,以能引肝气使之上达,则木不郁,且其中兼有清降之品,故余火自除矣。其治热入血室诸病,则尤有深义,人身元血,乃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即随阳明所属冲,任两脉,以下藏于肝,此方非肝胆脏腑中之药,乃从胃中清达肝胆之气者也。胃为生血之主,治胃中是治血海之上源,血为肝之所司,肝气既得清达,则血分之郁自解。是正治法,即是隔治法,其灵妙有如此者。(《血证论》)

喻嘉言:伤寒分表里中三治,表里之邪俱盛,则从中而和之,故有小柴胡之和法,用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助脾和中,但带柴胡一味透表,黄芩一味透里。饮入胃中,听胃气之升者,带柴胡出表;胃气之降者,带黄芩入里;—和而表里之邪尽服,未尽者加工治之,不相盾格矣。

又曰:小柴胡本阴阳两停之方,可从寒热以为进展,此方加姜桂则进而从阳,其加芩连以退而从阴,可以类推。

徐忠可:小柴胡能引清气而行阳道,能引胃气上行而行春令,能散诸经血凝气聚,故凡邪在表里混杂者,俱藉之以提出少阳,俾循经而散,以柴甘生姜为定药.余则加减随证耳。

吴绶:小柴胡为半表半里之剂,太阳经之表热.阳明经之标热,皆不能解也。若夫阳气虚寒,面赤发热,脉沉足冷者,服之立见危殆;及内有虚寒,大便不实,妇人新产发热,皆不可用也。

李时珍:少阳证虽在半表半里,而胸膈痞满,实兼心肺上焦之邪,必须喜呕,默默不欲食,又兼睥胃中焦之证,故用黄芩以治手足少阳相火,黄芩亦少阳药也。

秦伯未:和解,是和其里而解其表。和其里不使再内犯,解其表仍使邪从外出,含有安内攘外的意义,目的还在祛邪。所以小柴胡汤用柴胡、黄芩清热透邪,又用人参、甘草和中,佐以半夏、姜、枣止呕而和营卫。这方法不仅用于外感发热,内伤杂证出现不规则的寒热往来,也能用来加减。(《谦斋医学讲稿》)

任应秋:所谓和法,实具调理之意,故亦有称为和解者。凡病邪并不盛,而正气却不强时,最宜用和解之法。……人皆知小柴胡汤证,是用和法的典型,而《伤寒论》对小柴胡证的病机解释说:“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可见“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正邪分争”,正足以说明正渐衰、邪不盛的病机。而小柴胡汤之所以为和解主方,亦正因其与病机相适应之故。……小柴胡汤组合的本身,就是在扶正祛邪,清里达表,此之谓和解。所以前人在施用和法的同时,还有汗、吐、下三禁之说,以正气既虚,不禁其汗吐下,邪不太盛,亦用不着汗吐下也。(《中医各家学说》)《伤寒论选读》(湖北中医学院):柴胡,气质轻清,苦味最薄,能疏少阳之郁滞,黄芩苦寒,气味较重,能清胸腹蕴热,以除烦满。柴芩合用,可解半表半里之邪。生姜、半夏调理胃气,降逆止呕。甘草、大枣、人参益气和中,扶正达邪。本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有疏利三焦,调整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的作用。

三、同名方

(一)小柴胡汤(出圣惠方)(《普济方·卷一百三十·伤寒门》):治伤寒病六曰,其病深结在脏,是三阴三阳俱受病,若五脏六腑荣卫皆不通,其人难治。柴胡二两(去苗),黄芩一两,赤芍药一两,半夏半两(汤浸七次去滑),枳实半两(麸炒微黄),人参二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剉)。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并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二)小柴胡汤(《济生拔粹·卷四》):按之不足,举之有余,阴不足,阳太过。寒则伤形,热则伤气,故肺伤咳嗽气促,宜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五味子、制半夏各半两,白芍药、人参、桑白皮各二分半。上咀,每服一两,水二盏,生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三)小柴胡汤(《医贯·卷之三·血症论》):治少阳胆经耳聋胁痛,寒热往来,口苦,柴胡、黄芩、甘草。(四)小柴胡汤(《医宗金鉴·卷九十·正骨心法要旨内治杂证法》):伤损瘀血泛注之证,乃跌扑血滞所致。盖气流而注,血注而凝。或注于四肢关节,或留于胸腹腰臀,或漫肿,或结块。初起皆属肝脾郁火。急用葱熨法,内服小柴胡汤以清肝火,次用八珍汤以壮脾胃,……小柴胡汤。柴胡二钱,黄芩一钱五分,半夏(制)、人参各一钱,甘草(炙)五分,引用姜二片,水煎服。(五)小柴胡汤(《医学心悟·第二卷·少阳经证》):少阳经病,目眩,口苦,耳聋,胸满,胁痛,寒热往来,呕吐,少汗,盗汗,舌滑,脉弦。此少阳受病,宜用小柴胡汤和解之。仲景云:少阳证,但见一二症即是,不必悉具。此经有三禁,吐、汗、下是也。然少阳有兼表、兼里者,务在随时变通,不得以三禁之说而拘泥也。小柴胡汤:柴胡二钱,赤芍一钱五分,甘草、半夏各一钱,黄芩一钱五分,人参五分,生姜二片,大枣(去核)三个,水四钟,煎二钟半,温服。若胸中烦而不呕,是热气结聚,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以泻热;若渴者,是津液少,去半夏,加瓜蒌根,倍人参以生津液;若腹中痛,是邪气壅,去黄芩,加白芍药以通壅;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以软坚;若心下悸,小便不利,是水气,去黄芩加茯苓以渗泄。若不渴,外有微热,是表邪未解,去人参,加桂枝以解肌;若咳者,加肺寒气逆,去人参、大枣、黄芩加前胡、橘皮、干姜以散寒降气。

参考文献

1.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清·罗美辑.古今名医方论.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3.许济群主编.方剂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4.清·汪讱庵著.医方集解.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第二章 药理研究

通过吸取现代医学理论成果,采用先进的研究手段,尤其现代药理研究,小柴胡汤的研究日趋深入。小柴胡汤各味组成药物的有效成分、性能、药理作用、应用以及各味药的协同作用得到了广泛研究,小柴胡汤复方多方面的药理作用通过实验方法得到了清楚的认识,这不仅为临床小柴胡汤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拓宽了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范围。

第一节 主要组成药物的药理研究

柴 胡

1.解热镇痛 中医用柴胡治寒热往来疗效确切。这种热型相当于现代医学临床中的弛张热和间歇热型,弛张热多见于风湿热和化脓性感染,间歇热多见于疟疾。只要有寒热往来一症就可加用柴胡。解热的主要成分是柴胡皂甙和挥发油,柴胡皂甙服用剂量要大,才有解热降温作用,小剂量对发热体温影响不大,而挥发油毒性低,解热效果明显,所以国内多用其总挥发油。总挥发油中的丁香酚、己酸和对-甲氧基苯二酮是解热的有效成分,现已制成的柴胡注射液广泛应用于临床。近代研究证明,柴胡煎剂、注射剂、醇浸膏、挥发油以及粗皂甙等制剂对伤寒及副伤寒疫苗、大肠杆菌液、发酵牛奶和酵母液等所引起的动物实验性发热,均有明显的解热作用,而且能使正常动物的体温降低。柴胡煎剂(5g生药/kg)或醇浸膏(2.5g生药/kg)对人工发热的家兔有解热降温作用。给小鼠按200~800mg/kg灌服柴胡皂甙粗制品亦有解热降温作用。柴胡的镇痛作用,临床常用于胁痛及肢体疼痛。柴胡对小鼠尾压刺激法、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所引起的疼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电击鼠尾法证明,柴胡皂甙能提高痛阈值,其镇痛作用部分可被纳络酮所拮抗。

2.镇静降压 柴胡煎剂、总皂甙及柴胡皂甙元等有明显中枢镇静作用,能使实验动物的自发活动减少,条件反射抑制,并能延长环己巴比妥的睡眠时间;拮抗咖啡因和去氧麻黄碱的中枢兴奋作用。临床也证实,正常人口服柴胡粗制剂可出现嗜睡,颈部活动迟钝,动作欠灵活等中枢抑制现象。柴胡醇浸出液能使麻醉兔血压轻度下降,对离体蛙心有抑制作用。柴胡皂甙对狗能引起短暂的降压反应,心率减慢。对免也有降压作用,并能抑制离体蛙心、离体豚鼠心房的搏动。

3.镇咳作用 柴胡及粗皂甙有较强的镇咳作用,镇咳强度略低于可待因。小柴胡汤所主治少阳症就有咳嗽这一或然证。

4.抗菌抗病毒作用 体外实验证明,柴胡对溶血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和钩端螺旋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牛痘病毒、Ⅰ型脊髓灰白质炎病毒有抑制作用。柴胡注射液临床用于治疗感冒、流感等上呼吸道感染有一定的疗效。

5.抗炎作用 柴胡皂甙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对正常和去肾上腺大鼠对角叉菜胶、5-羟色胺、组织胺、右旋糖酐、醋酸引起的大鼠足跖和踝关节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抑制白细胞游走、棉球肉芽肿的增生,抑制炎症的渗出反应和增殖反应,还可抑制组织胺的释放,并发现柴胡皂甙能使肾上腺肥大和胸腺萎缩,增强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这说明其抗炎作用机理较复杂。研究证明,其抗炎作用与皂甙结构有关,甙元结构中的环氧齐墩果烯骨架及4位碳原子上的侧链—CH2OH是抗炎的基本结构。并发现皂甙在消化道难吸收或易在消化道遭破坏,宜肌肉注射,口服作用弱。

6.对脂质代谢和肝、胆的影响 柴胡为疏肝解郁的代表药,研究证实,柴胡具有明显的降血酯、保肝和利胆作用。柴胡皂甙肌肉注射能使实验性高脂血症动物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磷酯的水平降低,尤其是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最为显著,从而促进脂肪肝的改善。还能加速胆固醇—C14和其代谢产物的排泄。改善脂质代谢的主要成分是皂甙元a和d,柴胡醇、d菠菜甾醇亦可使实验动物的高胆固醇水平降低。柴胡煎剂对四氯化碳、D-半乳糖胺等所致的实验性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使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减轻,促使ACT和AGT降低,肝功能恢复正常,肝细胞内蓄积的糖原以及核糖核酸含量大部分恢复和接近正常。有人证明柴胡皂甙能增加肝内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满足蛋白质更新和肝细胞再生的需要,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实验性肝硬变研究,从肝脏羟脯氨酸测定和肝组织图像表明,柴胡具有明显抑制肝纤维增生的作用,可防止肝硬化的发生,也为早期肝硬变的治疗提供了依据。柴胡的保护作用在复方中如小柴胡汤、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甘柴合剂中更为明显。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柴胡对多种肝病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柴胡具有明显的利胆作用,能使实验动物的胆汁排出量增加,使胆汁中胆酸、胆色素和胆固醇的浓度降低。

7.对胃肠道的影响 ①抗溃疡:柴胡皂甙对动物应激性溃疡以及幽门结扎法、醋酸法、组织胺等所致溃疡均有明显保护作用。②对肠管的作用:柴胡皂甙对在体的小肠运动,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能显著加强小肠推进肠内容物的运动,并能增强乙酰胆碱对离体豚鼠小肠和离体免肠的收缩作用,柴胡复方制剂对乙酰胆碱、氯化钡、组织胺等所引起的肠道平滑肌痉挛有拮抗作用。

8.增强免疫功能 柴胡多糖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柴胡多糖能增强胸腺细胞中DNA合成的速度,加速胸腺细胞向外周释放,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有利于减轻辐射损伤,柴胡能使超氧化歧化酶的活性降低。柴胡多糖能明显增强枯否氏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功能,能提高病毒特异抗体的滴度,能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皮肤迟发超敏反应,说明柴胡多糖对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

黄 芩

1.抗菌作用 中医临床常用黄芩来清热解毒。研究证明,黄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等多种革兰氏阳性、阴性球菌及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白喉杆菌、百日咳杆菌等革兰氏阳性、阴性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尤以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抑制作用最强。对人型结核杆菌多数人报道亦有抑制作用;对白色念珠菌、钩端螺旋体以及流感病毒PRg株病毒、亚洲甲型病毒有抑制作用。发挥抑菌作用的主要成分为黄芩甙。中医用黄芩治疗各种热证主要与其抗菌作用有关。

2.解热作用 黄芩有解热作用。黄芩制剂给家免、大白鼠皮下给药或灌胃,或黄芩甙腹腔给药,对伤寒、副伤寒甲乙疫苗所引起的发热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对酵母菌甲基纤维素悬浮液所致的大白鼠发热,可在给药1小时后便发现体温显著下降,能达到阿斯匹林或更强的解热效能,作用时间超过3小时。

3.抗炎、抗过敏作用 黄芩水煎醇沉液对大鼠酵母性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黄芩的甲醇提取物及黄芩素、黄芩甙、汉黄芩素均可抑制由醋酸诱导的小鼠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大鼠辅助性关节炎退行性变的续发性损害,表明黄酮类成分对急、慢性炎症有效。其抗炎机理,初步认为与黄芩抗花生四烯酸(AA)代谢有关。因AA及其代谢物在炎症中起重要作用,而几种黄酮类成分对AA代谢中的5-酯氧酶产物-5HETE和环氧酶产物-HHT有抑制作用,如黄芩素、汉黄芩素可抑制HHT的形成,如黄芩素和黄芩甙抑制5-HETE的形成;此外,黄芩提取物质使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升高,从而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炎症介质,也起重要抗炎作用。

黄芩及其成分有抗过敏作用。黄芩甙、黄芩甙元、黄芩素对豚鼠离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可抑制气管的收缩,并与麻黄碱有协同作用;又黄芩甙、黄芩甙元均能抑制过敏性的浮肿及炎症,二者并能降低小鼠自毛细血管通透性;黄芩水和甲醇提取物可明显抑制Ⅰ型变态反应被动皮肤过敏反应;黄芩素、汉黄芩甙、黄芩新素Ⅱ等黄酮类成分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尤以黄芩新素Ⅱ抑制作用最强,与色甘酸二钠的抑制率相近。其抗过敏机理,与其有抑制巯基酶活性,减少抗原抗体反应和过敏介质释放,抑制过敏反应发生有关;黄芩可抑制抗原与IgE结合,并升高细胞内cAMP水平,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而抑制过敏反应;黄芩素抑制5-酯氧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白三烯化合物的生成,从而起抗过敏性哮喘作用;黄芩提取物和黄芩素对由Cu2+在热环境中诱导的γ-球蛋白变性有抑制作用,从而抑制产生自身抗体(RA因子)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实验性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黄芩素有显著疗效,其机理可能是黄酮化合物结构中的一定位置上的—()H与Cu2+形成复合物,避免了Cu2+与γ-球蛋白的变性作用。

4.对脂质代谢和肝、胆的影响 黄酮类有显著的降血脂作用。黄芩甙、黄芩素可降低实验性高血脂动物血清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和肝脏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水平;汉黄芩素可降低血清和肝脏甘油三酯的水平;黄芩新素Ⅱ可降低血清胆固醇和肝脏甘油三酯的浓度;黄芩素、汉黄芩素、黄芩新素Ⅱ对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水平有提高作用;黄芩素和黄芩甙可升高维生素C-Fe2+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大鼠的血清磷酯浓度,而降低肝组织磷酯水平。

黄芩具有保肝作用。黄芩提取物可保护乙醇、四氯化碳、半乳糖胺、黄曲霉素β1所致的急性动物肝损伤,它能使肝糖元含量增加,转氨酶降低;黄芩甙有解毒作用,黄芩甙可降解硝酸士的宁所致的肝脏急性中毒,提高硝酸士的宁的半数致死量,机理为黄芩甙借助体内β-葡萄糖醛酸甙酶的活性,分解为黄芩素和葡萄糖醛酸,后者能与含有羟基或羧基的毒物结合而起解毒作用。

黄芩具有利胆作用。黄芩煎剂、乙醇提取物、黄芩素和黄芩甙有利胆作用,能使实验动物胆汁分泌量增加,尤以黄芩素利胆最为明显。

5.镇静、降压作用 黄芩煎剂或黄芩甙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可使小鼠自发活动减少,增加阈下剂量的戊巴比妥钠小鼠睡眠数;减慢阳性条件反射形成,使强化次数增加,并可改善阴性条件反射,其镇静作用与加强皮层抑制过程有关。黄芩具有降压作用。这一点已为临床和动物实验所证实,其不同制剂、不同给药途径、不同受试动物均呈现降压效应,对正常的灌服黄芩浸剂亦可使血压明显降低,其降压机理是抑制血管运动中枢,直接扩张外周血管及刺激血管壁感受器,引起反射性血压下降,而起降压作用。

6.抗血栓形成 黄芩多种成分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黄芩素、汉黄芩素、黄芩新素Ⅱ能抑制由胶元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亦能抑制由ADP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黄芩素和黄芩甙可抑制由凝血酶诱导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并能防止由内毒素诱导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这些作用能阻止血栓的形成。其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能力比阿斯匹林强,其机理主要是黄芩素、汉黄芩素抑制血栓A2(TXA2)合成酶,使TXA2生成减少;同时黄芩提取物又能升高cAMP水平,使血小板聚集性明显降低;黄芩素还能特异性地抑制血小板12-脂氧酶活性,减少12-HETE的合成,使血小板粘附性降低。所以黄芩具有抗血栓形成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效能。

7.抗氧化作用 其主要成分黄芩素、汉黄芩素、黄芩新素Ⅱ、黄芩甙可以显著地抑制NADPH(还原型辅酶Ⅱ脱氢酶)-ADP或氯化亚铁-维生素C(维生素C-Fe2+)-ADP诱导肝组织生成过氧化脂质。NADPH-ADP属酶促反应,维生素C-Fe2+属非酶促反应,黄芩对两个途经生成的过氧化脂质都能显著地抑制,表明本品是有前途的临床抗氧化剂。

8.其他作用 ①利尿:黄芩煎剂及浸剂对猫、犬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其有效成分主要为黄芩的黄酮类成分,可能与其升高PGE1、PGE2水平有关。②解痉作用:黄芩可解除肠道平滑肌的痉挛。黄芩水煎醇沉液能抑制正常大鼠离体回肠的运动,也能明显对抗乙酰胆碱所致回肠段的强直性收缩;黄芩酊剂及煎剂对在体狗肠管亦有明显抑制作用;酊剂还可能拮抗毛果芸香碱引起的小肠兴奋作用,切断迷走神经,不影响其作用,说明黄芩对平滑肌本身有直接松弛作用。此作用与《别录》记载黄芩治“小儿腹绞痛”一致。③抗肿瘤:黄芩提取物也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尤其是抗肿瘤转移作用,并认为此作用与黄芩抑制血小板聚集有关。黄芩新素Ⅱ在体外对L1210细胞有细胞毒作用,白杨素对人体鼻咽癌(KB)细胞有细胞毒活性。④防治白内障:黄芩素、汉黄芩素、黄芩甙对晶状体醛糖还原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从而减少醇糖的形成,对白内障起防治作用。

半 夏

1.镇咳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生半夏、姜半夏、明矾半夏的煎剂灌服,对电刺激猫喉上神经或1%碘溶液注入猫右肋膜引起的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药后30分钟生效,可维持5小时以上,比口服可待因1mg/kg的效力略弱。静脉注射0.5~1g/kg,亦有明显镇咳作用。其镇咳机理主要为抑制咳嗽中枢,作用部位在中枢,主要成分为所含生物碱。

2.催吐和镇吐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生半夏及其未经高温处理的流浸膏有催吐作用。这与前人所说“生半夏令人吐”相符。但生半夏粉剂若经高温处理后,则可除去催吐成分而保留镇吐作用,据认为其催吐作用与所含3,4-二羟基苯甲醛葡葡糖甙有关,因其甙元有强烈刺激性。

用洋地黄酊给鸽静脉注射引起的呕吐,证明口服制半夏丸、制半夏或半夏流浸膏、姜半夏或白矾半夏混悬液、生半夏煎剂3g/kg,每日2~3次,连服2日,均有一定的镇吐作用。对于阿朴吗啡或硫酸铜所致的狗呕吐,半夏煎剂灌胃也有一定镇吐作用。其机理为抑制呕吐中枢,其主要有效成分为所含生物碱、葡萄糖醛酸、甲硫氨酸。

3.抗癌 半夏的烯醇或水浸出液对动物实验性肿瘤HCA、S180、Hela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葫芦巴碱对小鼠肝癌(HCA)有明显抑制作用,β-谷甾醇在动物实验中也证实有抗癌作用。

4.毒性作用 人误服生半夏时,对口腔、喉头和消化道粘膜有强烈刺激性,可发生肿胀、疼痛、失音、流涎、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而死。半夏炮制方法不同,其毒性亦异。以生半夏毒性最大,次为漂半夏、姜半夏、蒸半夏,而白矾半夏毒性最小。中毒时可服稀醋、浓茶或蛋白等解救。

5.其他作用 ①调节胃肠功能及利胆:半夏能显著抑制小鼠的胃液分泌,降低胃液酸度,能抑制应激性胃溃疡的发生。能显著增强肠道蠕动,但在体外实验中却能拮抗乙酰胆碱,组织胺、氯化钡所引起的肠平滑肌收缩效应。半夏能促进家兔胆汁分泌,降低奥狄氏括约肌的张力。②抗早孕:半夏对小鼠离体早孕、晚孕子宫有抑制作用,这与半夏中所含半夏蛋白有关。该蛋白口服可被胃蛋白酶降解而失活。③降低眼内压:动物实验证实半夏可使家免眼压有轻度下降。在服药后30~60分钟间降低眼内压0.67~0.80kPa,为中医用半夏治疗绿风内障(急性青光眼)提供了依据。④抑制心脏:半夏对动物离体心脏有抑制作用,对实验性心律失常有拮抗作用。

人 参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人参对神经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有兴奋作用,亦有抑制作用,而以兴奋作用尤为明显。根据对动物脑电图及条件反射的研究,人参主要是加强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同时也能加强抑制过程,改善神经活动的灵活性。以动物条件反射活动为指标,人参对大脑皮层的兴奋作用,强于苯丙胺、咖啡因、士的宁,而略逊于北五味子。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与其中成分和用量有关。人参皂甙Rg类有兴奋作用,Rb类有抑制作用。小剂量表现为中枢兴奋作用,大剂量则转为抑制。

人参有益智作用:人参干浸膏和20%乙醇提取物灌服,对大鼠与小鼠的学习与记忆均具有改善作用,表现为对樟柳碱等(M胆碱受体阻滞剂)造成的记忆获得障碍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环己酰亚胺(蛋白合成抑制剂)和亚硝酸钠(脑缺氧)造成的记忆巩固障碍有改善作用。能提高人体的反应能力,能提高人脑力和体力劳动效率,对抗疲劳,能改善睡眠和情绪,大剂量也可出现镇静。人参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内乙酰胆碱的合成和释放,提高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在脑内的含量,促进脑内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和提高脑的供血,供氧,是人参益智的药理学基础。

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能减少小鼠自发活动,对鸽、兔、猫也有镇静作用,并能对抗戊四氮、士的宁等中枢兴奋药导致的惊厥,并降低因惊厥而致的死亡率。

2.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①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影响:适量的人参可以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使其功能增加。人参总皂甙或各种单体皂甙Rb1、Rb2、Rc、Re都能使正常和切除一侧肾上腺大鼠肾上腺肥大,其抗坏血酸含量亦明显降低,嗜酸性细胞增多,尿17-酮类固醇排出量增加。人参并非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皮质,而是通过垂体释放ACTH而实现的。人参这种作用,认为与其增强人体抗应激能力有关。

②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影响:人参皂甙及其单体Rb1和Rg1可增加垂体前叶的促性腺激素的释放。对雌性动物能加速其性成熟过程,使动情间期缩短,动情期延长,子宫和卵巢重量增加,黄体激素分泌增加;也可使已成熟的小鼠动情期明显延长;对雄性幼年动物,可以增加睾丸及副睾丸的重量,扩大输精管的直径;能增加睾丸中精子的数量,使其活力增强,延长精子体外生存期。

③对其他内分泌的影响:人参总皂甙可刺激离体的大鼠释放胰岛素,并能促进葡萄糖引起的胰岛素的释放。这种作用不依赖细胞外钙的存在,也不被肾上腺所抑制,说明人参总皂甙对胰岛素释放的作用机理与葡萄糖不同。从人参中的非皂甙部分中提取的胰岛素样物质,能提高小鼠血中胰岛素水平和促进小鼠胰腺释放胰岛素,这种作用与增加胰岛的cAMP含量有关。人参可增强家兔的甲状腺功能,可能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使垂体前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增加。

3.调节物质代谢

①调节糖代射:人参有降血糖作用。人参对正常血糖及因注射肾上腺素和高渗葡萄糖引起的高血糖物有降血糖作用,对四氧嘧啶引起的小鼠高血糖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发挥降血糖活性成分为人参多糖A、B、C、D、E、U、T、S、R、(),其中人参多糖U最强。四氧嘧啶可选择性地抑制胰岛神经丛内的胆碱酯酶活性使血糖升高,而人参能提高此酶的活性,抵消血氧嘧啶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人参降血糖作用机理之一。

②调节蛋白质及核酸的代谢:人参总皂甙有促进蛋白质、DNA、RNA的生物合成,提高RNA聚合酶活性,从而增加RNA的合成,增加细胞质核糖体,提高血清蛋白合成率及白蛋白与γ-球蛋白含量。人参皂甙能促进动物生长,增加体重,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病人恢复健康,可能与促进蛋白质和RNA合成作用有关。

③调节脂质代谢:人参皂甙有降血脂作用。对高胆固醇饮食大鼠和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增加和脂肪肝具有改善作用。并能促进胆固醇的排泄,防止高胆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4.对血液与造血系统的影响 人参益气活血。研究证明:人参皂甙可防止血液凝固,促进纤维蛋白溶解;降低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即能降低红细胞的聚集性,增加血液的流动性,改善组织灌注;对胶原、花生四烯酸等聚集剂诱发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对健康人血小板聚集亦有抑制作用,其主要成分为Rg1、Rg2、R0。

人参提取物能促进骨髓造血功能,使血中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骨髓中有核细胞数显著增加,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减少症的效果。说明人参具有益气生血功能。

5.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①强心作用:人参可增强多种动物心脏的收缩力,减慢心率。在心功能不全时,其强心作用更为明显。大剂量则减弱收缩力和减慢心率。其主要活性成分是人参皂甙。强心作用机理与促进儿茶酚胺的释放及抑制心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有关,前者使细胞内Na+增加,促进Na+-Ca2+交换,使Na+内流增加,作用与强心甙相似。人参三醇型皂甙的这一作用明显强于二醇型皂甙。

②抗心肌缺血:人参具有减轻心肌缺血损伤的作用。口服人参总皂甙可明显改善异丙肾上腺素造成的大鼠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及血清酶学,表明具有保护心肌的作用。人参抗心肌缺血的机理:一是人参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另一方面是人参能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提高糖酵解和有氧分解能力,增加能量供应,降低小鼠在严重缺氧情况下大脑和心肌的乳酸含量。最近研究指出:人参皂甙抗心肌缺血是通过抑制氧自由基产生,保护缺血心肌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及降低心肌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

③扩张血管和降压:人参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人参对整体动物的冠状动脉、脑血管、椎动脉、肺动脉均有扩张作用,改善这些器官的微循环。人参扩张血管的主要有效成分是Re、Rg1、Rg2、Rc。但也曾发现人参小剂量时对离体兔耳血管和大鼠后肢血管有收缩作用。人参及人参皂甙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并与剂量和机体机能状态有关,小剂量人参可使麻醉动物血压升高,大剂量则使血压下降。人参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而使低血压或休克者血压上升。用阿托品后,人参其降压作用明显减弱,故认为人参降压是由于阻滞M-胆碱受体的结果。最近研究表明,人参皂甙的降压作用还可能与其激动突触前膜a2受体,减少交感递质释放有关。

6.抗休克作用 人参可防治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人参皂甙可使过敏性休克和烫伤性休克动物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对失血性急性循环衰竭动物,可使心脏收缩力和频率明显增加;对心源性休克家兔可提高其存活率;增加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感染性休克的非特异性抗感染能力,使小部分休克动物的血管口径不发生改变,并能激活机体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从而有利于休克的治疗。人参皂甙对内毒素并无直接灭活解毒作用,而是通过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对内毒素及休克时所产生的多种毒性物质增强其吞噬清除作用所致。

7.抗衰老作用 人参是一种有效的抗衰老药。人参皂甙可明显地延长动物寿命及细胞寿命。对老年动物脑干中单胺氧化酶-β活性有抑制作用,使大脑皮层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接近青年动物水平。人参皂甙、人参提取物和红参中的麦芽醇,均可清除体内致衰老的自由基和保护生物膜免受自由基的损害。对老年大鼠心肌、脑、肝组织胺褐素含量均可明显减少,血清过氧化脂质也显著降低,并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此外,人参对机体各组织器官有保护和调作用等,从多方面发挥抗衰老效应。

8.抗肿瘤作用 人参多糖能明显抑制小鼠腹水癌细胞的增殖,延长S180。小鼠存活时间。使荷S180。小鼠肝脏空斑形成细胞,特异玫瑰花形成细胞,血清抗SRBC抗体和肝细胞的抗体分泌量增加,提示人参多糖可能在荷瘤机体内增强免疫功能。实验证实,人参对大鼠肝癌发生发展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红参煎剂可防止10%的二乙基亚硝胺(DEN)对大鼠的致癌作用,其肝癌发生率为14.29%,而对照组肝癌发生率为100%。人参在DEN诱发大鼠肝癌的过程中,主要是保护肝细胞膜系结构免遭破坏,维持或增强肝细胞的代谢功能,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而且肝细胞的异型增生少,从而降低了肝癌发生率。

9.增强免疫功能 人参能全面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可使白细胞增加,防治多种原因所致的白细胞减少。人参中的免疫活性成分主要是人参皂甙和多糖。人参皂甙对多种动物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均有明显的激活作用,增强其对血流中惰性胶体炭粒、金黄色葡萄球菌、鸡红细胞等的吞噬廓清能力,剂量增加,给药次数增多,作用可增强。用环磷酰胺造成小鼠免疫功能降低,人参多糖和人参皂甙仍能使其白细胞回升,对巨噬细胞功能抑制、溶血素形成抑制和迟发型超敏反应抑制,均可使其恢复正常。人参皂甙可促进小鼠血清IgG、IgA、IgM的生成,促进淋巴细胞转化。人参多糖在体外可增强小鼠NK细胞活性,并呈现明显的量效依赖关系。此外,人参提取物不仅对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有调节作用,而且还可诱生干扰素,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

10.增强机体的应激能力 人参能增强机体的适应性,增强机体对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各种有害刺激与损伤的非特异性抵抗力,使紊乱的机能恢复正常。如人参煎剂和人参皂甙有明显的抗疲劳、抗缺氧、抗寒冷及抗高温作用。人参提取物对X线照射的小鼠,可明显增加存活率,促进受照射鼠的造血器官恢复。人参总皂甙也能改善微波照射引起的造血器官的抑制。

甘 草

1.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①盐皮质类固醇样作用:甘草具有盐皮质类固醇样作用。甘草浸膏、甘草甜素钾盐或铵盐、甘草次酸均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能使多种实验动物出现水钠潴留,钾排出增加,钠、氯排出减少,血压升高,尿中Na/k比值下降等反应。健康人口服也有类似情况。对甘草次酸和去氧皮质酮的水钠潴留作用比较,证明25mg甘草次酸较1mg去氧皮质酮作用略强。临床也得到证实。如曾以甘草浸膏、甘草粉、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等治疗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患者(阿狄森氏病),均有肯定的疗效。用药后,由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所引起的各种症状如色素沉着,软弱无力,体重减轻,低血压,食欲不振等症状均见好转,血液电解质紊乱也趋恢复。

②糖皮质类固醇样作用:甘草与糖皮质激素有协同作用。临床已用于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均可见到抗炎、抗变态反应等类似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动物实验表明,甘草或其制剂(浸膏、甘草甜素)可致胸腺萎缩,血中嗜酸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减少,尿内游离17羟皮质类固醇增加,与糖皮质激素的效应相似。

2.抗炎和抗变态反应作用 临床报道甘草甜素及甘草的其他制剂,对多种皮肤炎症和皮肤过敏性疾患有较好的疗效,如皮肤瘙痒、皮炎、荨麻疹、过敏性紫癜及药物引起的皮疹或皮炎。动物实验也证明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能减轻大白鼠的棉球肉芽肿及甲醛性关节炎。甘草甜素对于摘除肾上腺的大鼠仍有抗炎作用。在卡介苗致敏的基础上,结核菌素所引起的皮肤过敏反应能被甘草次酸明显抑制。甘草次酸的抗炎症活性,经测定为氢化考的松的1/8,其衍生物生胃酮为氢化考的松的1/5。甘草能减轻豚鼠由于血清引起的过敏性反应,并使其丙种球蛋白升高。又甘草甜素具有抗组织胺作用,使组胺小鼠的LD50由(9.34±0.26)mg/10g体重上升到(15.71±0.26)mg/10g体重。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的抗炎和抗变态反应作用,是其皮质激素样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

3.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①抗消化性溃疡:甘草次酸的衍生物生胃酮具有肯定的抗溃疡作用,能改善症状,促进溃疡愈合,动物实验证明对胃粘膜损伤和豚鼠的拘束应激性胃出血有保护作用,生胃酮抗溃疡作用的机制与其促进胃粘膜分泌粘液和延长胃壁粘膜细胞的寿命有关。对大白鼠结扎幽门或因注射组织胺引起的实验性溃疡,甘草浸膏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